第一篇:改革核心:课程与教学的再造 郭思乐
改革核心:课程与教学的再造(下)课程与教学再造的指向:让学生好学
lonidc为什么从一开始,就有了课程与教学根本再造的自觉性,而且不遗余力地推进它?原因是lonidc的定义,就是为了学生好(hao,第三声)学而设计的教育。而在实际中,无论是原有教育方式,还是教育改革中的存在问题,都指向学生仍然不“好学”。而不好学的原因,集中在课程和教学的非生本化。
值得研究的是什么是好学?一位香港的校长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一堂课的老师病了,请代课老师来看住学生,要求学生:玩什么都可以,就是不准吵,学生玩呀玩呀,声浪高起来了,代课老师就干预了,你们再吵,我就——讲课了!这就立即把学生们“镇”住了:原来学生最怕的是讲课。学生的天性是“玩”,也就是进行他们自主的、生动活泼的、创造的、思维的、解决问题的、快乐无比的活动。只有充满这样的活动,学习之树才能长青,“玩”的主体是学生,教的主体是教师。问题在于,我们不能不教,教是我们的使命,“教”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的“玩”。但教可以转化为学生的学,学的主体也是学生,学有可能转化为“玩”。这就形成了我们一条思路,把“教”转化为“学”,再把学转化为“玩”。这就是说,在貌似距离遥远的“教”和学生的“玩”之间,有兼容的,可以转化的因素。这非常重要。
在在实践中这个思路往往到了“教”转为“学”就断了,大家以为大功告成了,以学为主了,不知道学有好学和不好学之分,我们赞成这样的说法:教可以“伤学生”,学也可以“伤学生”,比如说,把教师自己习惯性的意志,本本的呈现,考点的呈现,都用学的任务,以文案(案者,不多不成其为案也)的形式,转化为学生的学,把口头的注入式转为书面的注入式,控制学生的学,这种学就会损害学生。所以,我们还得往前走,把学转化为学生的“玩”,也就是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各种方式各种层次的充满创造性的活动,让他们更加自由地接触大自然和人类世界,去领略每日每时的外部和内在的启示,一切都变成举目可及,举手可及,忖思可及,古希腊教育家普罗塔弋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作为人的独特本质的创新精神释放出来,使其成为能够自觉、自由创造的人”。
为此,现在需要重新来认识教育。为了方便思考,我们给教育一个图腾:教和学的关系,其实是“老农和小苗”的关系,而不是“工匠和产品”的关系。在这里,同工匠产品区别在于,小苗是有生命的,老农只是帮助小苗自己在长,知识、能力、兴趣。素养,全都是它成长的内容和表现,而且花开有季,它一定能长,能充盈在允许它生长的全部空间,最后结出丰花硕果。
那么,最适合孩子们学习成长的“玩”需要什么条件呢?首先,他需要一个根基,就像小苗需要根一样。其次,他需要时间和空间,有了这些,还需要某种势头,让他能往上长,快高长大,我们上哪里寻觅这个势头呢?非常幸运,大自然已经给孩子们准备好了,这就是人的学习天性、潜能和本能。所以,我们在整个把学变为玩的过程中,只要做一件事——寻找根基。所谓根基,它的形态非常小,非常简单,又有着成长为大树的全部可能性,当我们找到了这个根基,立刻获得了另一个幸运:它为我们空出了许多时间和空间,这就是整个课程重构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荀子说,人之知为知,己之知为慧。我们把在教学中促使人智慧成长的根基称为“慧根”。什么是慧根呢?举一个例子,现在我们要来上“多边形的内角和”,教者只要给孩子们两个“含
蓄”的问题:你们此前学过的最靠近的知识是什么呢?孩子们说: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如果你遇到了陌生的东西,你会怎么想呢?孩子们说:回到熟悉的地方去。这两个问题,就是这堂课的全部的根基。在这里,第一个问题是新知识之根,第二个问题反映人总是把陌生的返回到熟悉的地方去想,可看做人性之根。因为知识是人创造来描述人的世界的,所以这两个根可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我们只要像乌苏里船歌里唱的一样:“给根”,孩子们就有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生长他的一切。
第一个学生说:在四边形中作一条对角线,把四边形分成了两个三角形,他的内角和就是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第四个学生说:我把五边形也照这样做了,五边形的内角和就等于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第六个学生说:四边形的内角和是(4减2)乘以180°,等于……第十个学生说:那我们看看八边形是否这样,八边形的内角和是否等于…..有的学生发现了n边形的内角和,有的学生还发现把n边形的顶点和n边形的顶点和中间一点连线等于n-2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们都知道了这个结论,而且会出题目来算这个结论。
这堂课孩子们不是得到了结论,而是产生了思想和能力。这种思想和能力能够让他们面对这个世界的难题。整堂课形成了疾风暴雨般的创造。孩子们享受了大自然给他的全部机会。
慧根有两个性质。第一,慧根具有根本、简单、开放的形态;第二,人人都有慧根,无论这个孩子居于何方,家境贫富如何,他们的蕴有都是人类亿万年的天造地设。
那么,我们现在就像老农,我们只做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同孩子们长下他们成长的第一条根,即上述的“慧根”。整个教育就变成了有根基有时间有空间有势头的孩子们成长的过程,现在我们要把它来接合到各个学科去。
语文,原来的教法显然不是“慧根”,显然不具备“慧根”的根本、简单、开放的形态,所以他们无法开放。那么,就中文来说,由于我们数千年的文化,中文已经形成了慧根方式的结构,一个人只要认得字,就能够掌握由字构成的全部语言。一个人只要认得一定数量的字,例如认得两千字,就能够阅读百分之九十的读物。而我们如果让孩子们在一年级就认两千字左右,他们就可以进入阅读,从而进入语文的丰富多彩的阅读思考表达的实践。这就给我们提示了,在整个语文教学的慧根就是认字(不言而喻的,他们也要学会写字)。他们就可以进入语文实践之旅。类似的,在一篇语文课文之中,孩子们只要弄懂了这篇课文的全部字和它整篇的意思,也就学会了,就可以看做是学好了这篇课文。而以篇为阶梯,读更多的篇章,这就解决了分课的语文课堂如何实行慧根论的使学生健康的成长问题。一切都变得那么简单。
同样的,在所有的学科,我们都可以找到学科的根。过去我们认为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现在我们知道物理教学必须以孩子们的体验为基础,即使是大科学家他要设计实验,也首先来源于他体验得出的猜想。伽利略因为在比萨斜塔观察的体验才设计真空管自由落体实验。课堂上只要手敲一下桌子,问学生“手痛不痛,桌子„痛不痛‟”;再更用力敲一下,问学生“手是不是更„痛‟,桌子是不是更„痛‟”。就可以开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知识了。学生就可以自行举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例子,并指出这两种力之间的关系。
在这样的寻根活动中,我们发现,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所学所思,今天都派上了真正的用场,你永远可以从“自己是怎样知道的”这样一个问题出发,去找到“根”。每个教师在这样的简单的活动中入门,并和学生一起成长,走向教育的精深。
把握教学改革深处的钥匙,取得成果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说整个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顶层设计,实现顶层设计的关键在课堂。而课堂改革的关键是在课程和教学的再造。课程再造的关键不在于教材,而在与所教内容与程序所教内容和程序契合学生的成长规律,甚至实现“无缝对接”。我们提出的“慧根论”就是这种对接的要害。掌握这个关键的实际权力不是别人,恰好是广大第一线的老师。lonidc为此进行了设计,务使每一个教师都能不困难地掌握课程再造的原理和方法,这就把握了教学改革走进深处的钥匙。取得效益只是时间的问题。
我们为了确定地反映课程与教学路线的再造,从1999年起,就编写了lonidc体系实验教材,小学语文、数学和英语,以及初中语文数学。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此外还编写了相关小学语文数学教材在香港教育出版社出版供当地使用。我们撰写出版了《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以及《课程本体:从符号研究回归符号实践》等论著,我们采取的课程教学重构的教材教法,充分表现了lonidc是为儿童健康成长而设计的教育。我们在使用教材的实验中,升华了课程与教学再造的会跟轮原则,是任何教师在不必使用固定教材的情况下,也能实施。在这16年中,在大片开展改革实践的区域和小学、初中、高中、职业学校,都出现了学生好学,教师好教、校长好管,快乐、素质、成绩“三丰收”的新局面。
例如,一年级学生快乐地用游戏方式轻松认识两千字,并学会用电脑写文章;广外附小二年级的学生,竟普遍可以头头是道地讨论广东2013高考作文的材料《捐赠》,发表很有思想的感言。
华阳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可以在完全没有进行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用当年考高中的升学试题的作文卷进行即席作文,评卷专家说,百分之八十的初中考生,写不到这样的水平。也是这所学校,生本实验班的40位孩子到了六年级,他们的数学平均分竟达到99.5分(满分100分)!
华南理工大学附小12年前开始做了6年的生本实验班,12年后统计,出了一个广东十五年来没有过的“明天小小科学家”,并获得中国科协的5万元奖金,2人上北大,1人上浙大,1人上美国名校。
最近,广元市利州区薄弱学校上西中学初二生本实验班的学生,在生本环境的学习中不但很快学完了全学年的数学课程,成绩大幅上升,还自发学完了初三的数学课程。
河南沁阳一中2010年在生源非常特殊,高考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他们的高三毅然选择了走生本的道路,终于取得了好成绩,紧接着,他们又在高一全面实施lonidc,使2013届的高考一本率提高了3倍,达到388人。比未采用生本的2012届提高了128%。
承德市教育局报告了全市53所学校成为lonidc实验学校,大规模开展lonidc,高考状况很大改善。今年河北省增二本以上7500人,承德増1490人,五分之一,初中辍学率大大降低,巩固率由50%提高到70%之一,初中辍学率大大降低,巩固率由50%提高到70%,两个县提高到百分之百。
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的故事,县教育局领导在2013年10月在北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听了lonidc报告后,及开始实践,成果极为显著,不仅学生的全面素质大大改变,成绩也有令人惊异的提高。融水民族初中,2014年中考优秀生A+数,比去年增长了一倍,并且从六个县中等水平,提升到六个县顺数第一。融水民族初中豪迈地提出:"跨上生本千里马,芦笙伴我走天下"。融水镇中是一所非常薄弱的学校。2013年600名招生名额,只招了290名,而且两科加起来180分以上的为0人,但是半年多以后,今年开学招生,这所学校已经招到770人,"爆棚",招180分以上的163人。学校欣欣向荣。第一号高中,融水中学全面做,深入做.高考成绩达到全市同类学校第一。第二号的融水民族高中,各个学科普遍参与,高考成绩也有很大提高。小学普遍做得很好。例如150公里的杆洞中心小学等180个教学点都在开展,令人鼓舞。
事实表明,在lonidc实践的地区,我们正在用关注人的健康发展的方式,改变了死学死拚,把"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方式,彻底转变为"只要学得活,就往活里学"的方式。现在,一种“快乐,素质,成绩”三丰收的动人景象,正在我们广大生本学校的面前展开。
在这16年中,作为改革的前沿的部分,课程与教学的再造必定带来与原有思路做法的碰撞,值得研究的是:如何认识和解决考试与改革的关系?
我们的课程与教学再造,是要走一条发展素养来提高学习质量的道路,也是素养出成绩的道路。这同过去的以考养考的做法是不同的。为此,我们在1999年至2010年的11年间,与广州市教育局和天河区教育局商定,实行小学“五年不统考,依靠就见好”的实验。结果,历届学生到第六年的学业成绩都在当地居于首位。我们还引导教研人员和学校领导,以及家长认识,高考是考素养的不是考应试技术的,是素质教育之友,只要你发展学科素养,即所谓学养,就能够取得高考的好成绩,正如北京市语文高考状元孙静妍说的,“语文同素养有关,而同应试无关” “一个人只要有个好的语文素养,足够他挥洒任何一张试卷了”。人大附中的优秀生们说“我们应当泡在素材里也不应该涮在试题里”,所谓”泡在素材里”就是用原汁原味的素材,并自行提升来形成知识和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都是素养性的。这样就更好地为课程再造提供了思想基础。
第二篇:郭思乐生本教育读后感
近来喜欢看书,尤其喜欢看《人民教育》。以前我不太看教育专著,觉得那些高深莫测的理论离自己太远,用不着,搭不上。就是上级教育部门逼迫教师人人征订一份的《湖南教育》,也是一到手半个小时便看了精要处,从来不去细细品味。那天我是看到阅览室我所喜欢看的《杂文选刊》全看完了,而其他书我又看不上眼以后才勉强借了两本《人民教育》,分别是2009年的第13、14期合订本和15、16期合订本。
没想到一看就上瘾了。我把“魏书生民主科学教育专辑和“生本教育”专辑一字不漏看了三遍,仍觉得意犹未尽。对魏书生局长和郭思乐教授深感佩服。幻想着:要是能在魏书生局长治下当老师,那该有多幸福啊!要是能在郭思乐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生本教育,那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啊!可惜,全国只有一个魏书生,郭思乐教授的试验还没有进入到湖南……
郭思乐教授在生本教育中阐述:课堂——从短期指标回到人的发展。“我们需要的课堂是强调人的发展的课堂。短期指标课堂得到了短期效应,但却失去了人。”
看看自己,教了十多年书,扪心自问:我有哪个时候没有把追求所谓的高分数、好名次做为目标而教学生呢?有哪个时候不是把自己的名利放在第一位,而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二位呢?
从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学校领导、老前辈们不止一次告诫我们:做为年轻教师,最重要的是首先要打响“第一炮”。而这“第一炮”就是指“学生的成绩要好,名次要好,否则你就不是一个好老师。”为了追求这个“名”——好老师的荣誉,为了追求这个“利”——得个第一名能奖50块钱,我们年轻老师(当然也包括年长的老师)不得不放弃学校里学的教育教学规律,而虚心向那些老教师、名教师学习,采取“灯光加汗水”的操作模式,一次又一次逼着学生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或者“满堂灌”“满堂问”,生怕自己的知识学生没记住,生怕考试的题目没讲到,更怕自己班的平均分低于年级平均分而落了个“不会教”的名声。
于是课堂上得中规中矩,整整板板,学生学得头昏脑胀,唉声叹气。效果是有了,成绩也好了,名称也提高了,教师感叹“孺子可教也”,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家长窃喜“咱家娃有进步了,将来肯定有出息”,感激老师,开怀大笑;领导称赞“你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不错,继续努力”,喜笑颜开,以为领导有方。只有学生愁眉苦脸,老大不乐,一期来辛辛苦苦就为了考那么个90分。
于是我们丢掉了教育的本质,全力追求分数,于是就有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至理名言”。于是老师沦为分数的奴隶,学生也是分数的奴隶。于是评价一个老师,简单的很,学生分数高的老师是名师,反之则是庸师甚至下岗分流。
年轻教师如此,年长的教师亦如此。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只要学生考得好成绩,你就是好老师,各种荣誉就会纷至沓来。
甲校如此,乙校亦如此。因为上级教育部门的评价就是如此。你所教的学生成绩不行,你这个老师就是不行,什么评优晋级你就靠边站,你想换个学校也难,谁愿意要你个人平分倒数名次的老师啊?
于是,为了追求所谓的高分,老师们不再关注人的发展,不再关注知识以外的东西,不再关注考试内容以外的内容。所有的教学都为了考点,所有教学的目的都为了一个好的名次,一个好的分数。一篇篇充满感情的课文被分解成了许多的知识点,一个个专题被老师反反复复“炒来炒去”,炒到再也炸不出一点有味的东西来,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被老师变成了答题的机器,变成了毫无主见甚至生命意志的人。
于是,为了追求短期效应,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办起了“重点班”“实验班”,把几十个优秀学生集中到一起“突击”,取得所谓的“优异成绩”。为了追求短期效应,学校开展了“奥赛辅导”,社会机构争相创办“奥赛培训班”,把一些大学生都做不出的题目拿给小学生来做,把一些到了大学很容易解决的问题放到初中要学生想偏了脑壳找到几种求法。为了追求短期效应,许许多多的学生过早的经受了惨烈的竞争,牺牲了许多休息的时间、锻炼的机会、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时光,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生本教育告诉我们:教育应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以生动为本,以生长为本。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自然、健康、生动、可持续的生长、发展。我们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去牺牲学生一生的发展。
总之,一句话:教育不能追求短期效应。
第三篇: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郭思乐 ,教育专家,生本教育创始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梅州市人。曾作高级访问学者访问苏联教育科学院。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特聘国家级专家,全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理事,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西南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郭思乐先生是我国当代知名的教育专家。在长期的特别是近几年的从加强知识发生过程到生本教育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对教育中“人的完满发展”问题,他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反复实验,逐步形成了民族传统教育特色和现代教育特色相结合的科学的教育思想—生本教育体系。为教育改革提出了一项有效的策略思考,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操作体系,同时鲜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含义,使基础教育的许多问题,诸如“减负”,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两级分化,高分低能,教师不足,以及培养具有既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又有很高学业发展水平的人的矛盾等等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在教育中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充分地让儿童依照自己的学习天性来学习,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
郭思乐生本教育带给我们品味的生本课堂是:譬如,实验小学一年级的自然课《水的认识》,教师除了让学生做一些观察和实验之外,还要学生找关于水的资料。这使家长们十分兴奋,他们积极地为孩子收集并打印了二十余篇各种不同的关于水的资料。而孩子们为了参加讨论和诵读这些资料,查字典,找大人。一位孩子在课堂上朗读了他的家长打印的六百多字的关于西部缺水和需要保护水资源的文章,令来听课的香港同行大为惊奇。在这样的活动中,家长不再是板着脸孔地训斥和签名,而是与孩子们一起共同寻找知识,建立起新型的亲子关系。学校里学生的主动性,也传递到了家庭,使家长们大开眼界,他们为之动容,为之欢愉,他们也参加了孩子的课题,“学校把教育的工作转嫁到我们身上”的抱怨销声匿迹了,他们更爱自己的孩子了。他们在学习中如此兴奋不疲,他们不让老师下课,为的是要让他有机会讲述从书上看到的故事。进行有趣的统计、分类、评判,进行学习性的游戏,他们自编儿歌,自编谜语,每个事实都在彰显孩子们潜能无限,都在呈现着他们是天生的学习者,而且,由此还表现出不多见到的学习效率。他们真正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
一切为了儿童
郭思乐生本教育从“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申出“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揭示了教育的真本。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性,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生本教育的目标“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出发点”,其目的是“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体现”。强调不能压抑、控制人的自然生命。强调人的生命价值和智慧价值。一反“超越生命,超越人的自我发展的追求”的教育。他认为,人要生存,就要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适应环境。学习往往是很艰苦的。如果人在长期的发展中,某些突变是有利于了解环境和适应生存的,这些突变就会保留下来,某些突变是不利于了解环境和适应生存的,发生这种突变的物种就有可能灭绝。现在的学校成了文化孤岛,失去了活力,失去了生命的价值,远离了社会,培养的人不是自然人。现在的孩子除了春节陪爸妈走走外,再也不能去与界接触;四周奔跑,他们不太注意春天、秋天的景色变化,更多的注意爸妈的脸色,象一群关在笼子里的野生动物。这种怪圈,应该引起每个教育
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否则,将带来文化弃视。
高度尊重儿童
生本教育强调儿童的学习天性。他认为,人之初,善本学。儿童生来就是学习者。儿童有自己的学习本能,并非成人所教,拥有自然天真的世界。幼儿一旦揭触了外界,就会不断地提出问题。比如,这朵花是什么颜色?你告诉他是红色,他会问:“好看吗?”你告诉他“好看”,他可能要进一步问:“为什么你觉得好看,我也觉得好看呢?”这个时候,我们当然不能答以“你有自己的认识体系,我也有自己的认识体系,两者是同构的”等。事情就是这样,问题越基本,越难以回答。不管怎样,儿童的思考是十分积极、丰富和灵活的,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他要了解自己生存的环境,以便适应它,这并非我们所教,而是出自先天的结构和功能,他们甚至想得比我们成人还充分。一则故事说,妈妈带着孩子,遇到狗在吠,妈妈说,不用怕,会叫的狗不咬人。儿子却担心地问:我们知道它不咬人,可是狗自己知道吗?粗想起来,孩子实在是多虑。但严格说来,他有他的道理,甚至比大人的思考更精彩。有一个故事,一位绅士站在铁路旁,一位孩子问他:“到伦敦的火车几点钟开?”绅士答道:“四点四十四分。”孩子再问:“几点钟开?”“四点四十四分”。绅士又答。孩子再问,绅士说:“你不是已经问过了吗?”孩子说:“我很喜欢你说‘四点四十四分’的时侯,小胡子一翘一翘的样子。”忍俊之余,我们看到了,这就是儿童!他们没有成人的种种拘束,拥有自然和天真的世界,他们就像婴儿学游泳比已经开始怕水的儿童来得快一样一个依着自己的学习天性来思考的性灵,较之于具有种种后天的框框和局限的思考要更为宽广和敏捷。告别自己童年的成人,也许记住了自己在孩时思考的结果,却通常忘记了思考的过程。因此,他只能以自己的结果性的眼光看世界。如果他作为教师或家长对儿童进行教育,也只是一副成人面孔、成人的思维方式。成人思考方式的特征之一,是忘记了自己曾经那样地睁大求知的双眼,怀着极大的兴趣去探索未知世界,忘记了自己获得新知时的那种甜蜜,天空是那样的蓝,云彩是那样的白。于是,他不自觉地操起“就范式教育”的大棒,压抑儿童的精神,贬低他们的学习本性。在整个教育中,弥漫着我们上面所说到的“被动假设”。生本教育的课堂或者整个生本教育体系,正是把社会规范的要求与学生的天性统一起来,使得学生乐而忘返的活动恰好就是社会希望他们的:做班级游戏,做小课题研究,阅读,寻找资料,写自己最喜欢写的东西,演课堂剧,创作小小说,编谜语,编儿歌,读书会,讲演会,小竞赛,观察实验,等等。生本教育强调尊重儿童的思维。人对人的有益智力创造的尊崇,似乎在所有的尊崇中居于最高的地位,因而人追求思想,追求文化,同人打交道基本上就是同人的思维打交道。反过来,对人的学习活动的贬损,几乎就是对人的思维的贬损,也就是对人的最基本的贬损。这种贬损累积起来,可以摧毁人的信心,可以使人无心向学,使人失去生活的欢乐。生本教育强调多次反复获得知识。善于在学生的错误或不完善中看到他们的积极因素,是教师的教学艺术,更是教师的一种科学认识。一个学生发问:课文中有一个词“复杂”,什么是复杂呢?一位学生答道:复杂就是很难。老师说:对了。另一位同学说:复杂就是不简单。老师说:对了。老师这样肯定本身对不对呢?我认为是对的,很好。实际上,这样的讨论,既反映了学生的认识实际,也体现了一种认识规律:我们对一个词语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逐步完善和加深的;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认识方面和深度。尽管今天学生对“复杂”的回答可能还不如词典所说,然而他们已经回答了一部分,讨论会使他们 扩充和加深认识,随着阅读的增加,认识必然更全面,更深刻。我们
不应以成人之见去限制他。在生本教育模式中,学生有许多探索机会,而探索是一种与错误作斗争的过程。在生本教育的课程与教材教法中,实际上假设学生有自己的信息加工能力,教给的内容的未特定性和非完形性,正好给他们以补缺或完整化的机会,学生的探索构建成为教学活动主要方式或中心方式,这就形成了允许学生多次反复而获得知识的格局。生本教育强调对儿童的学习隐私保密。学习的情况在某种意义上是人的隐私。以无节制地宣传儿童的学习隐私作为督促的手段,不符合现代教育伦理。生本教育体系就是促使学生奋发向上的情境。
全面依靠儿童
生本教育强调把可以交付的教学交付给学生。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此时,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他的潜能得到激发,他的天性得到发展,他的收获像鲜花怒放。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就是生本教育体系。它正如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生本课堂强调把学生作为教育资源来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内在积极性都以成为教师的教学所用,以成为动力之源,能量之库。我读了这些作品,竟有了一种近乎敬畏的感觉—敬畏生命的精美和生命开发的价值。正像杜比宁说的,这些都将增加我们“对人的尊重、自豪和挚爱的深深感情”。我的一个学员问我,是否承认有些学生是懒于学习的?我反过来问:这些学生如果是醒着的,他又懒于学习,那么他在做什么?他终归有事情可做,否则他就是睡着的,而不是醒着的。他喜欢去玩游戏机,去看小人书,那么,这也是学习。你希望他正规地学习,你就可以从他喜欢的东西开始。„„不论他们做什么,你总能找到其中蕴涵的基础知识,而要做到这一点,你得把他的活动,都看作是学习的一部分(哪怕它并不完善,甚至是似乎同我们原来的学校教育内容格格不入)。事情像歌里唱的那样,“在我这里有着永远的期待”。在任何一个活动中,都含有基础教育学科的许多知识,等待我们以不同的深度去揭示它。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生本教育强调借学生自身的能力,本体的力量,内在的潜能,发展学习天性,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自主学习,忘我学习,使之达到最高的效率最好的效果。生本教育强调爱和独立性是真正的富有。非独立性带来简单划一,而独立性带来丰富。如奥修所说,“你的真实和真诚、你的真理、你的爱、你的创造力、你的敏感度和你的静心品质,这才是你真正的财富”。奥修阐述的教育观是,“不论你做什么都没有关系,你或许是一个三流的总统,你或许是一个一流的鞋匠,能够满足你的就是你享受你正在做的,你能够将你所有的能量都投放进去,你不想成为其他任何人,这就是你想成为的,你同意‘自然’在这出戏里面所让你扮演的角色是对的,即使用总统或国王来跟你交换,你都不要。这就是真正的富有,这就是真正的权力”。克莱恩认为,一般人努力完成工作,却很少成功,成功的人则喜欢自己所做的事,并且视它为一种游戏。生本教育体系正是把这一因素视同生命.生本教育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老师起了什么作用呢?一是教师确定了内容和进度,这个内容和进度是在教师对人的培养的整个考虑下提出来的。二是给出了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学生这个时侯的学,是有教师导的背景的学,但谁也不能否认,课堂这一段的基本过程仍然是学。三是教师在其中贯彻了一个原则: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我们就不教。四是表面上学生不能自己学我们也要创造条件,转变方式,让学生能自己学。这样,先学后教就不
仅是一种时间顺序,更表明了学为根本的地位。生本教育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定教是在确保第一层次的知识—必备的基本规范和工具的掌握的原则下进行的(这并没有违背以学定教,这是因为保持第一层次知识的学习质量,才能全面学好,是学生学习的规律);以学定教让学生自己去形成以自己喜欢的一点作为活动内核的课程,从而可以主动地学习第二层次的大量知识,而第二层次的知识完全可以为若干活动所覆盖;以学定教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师将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和整理,从而在学生已有充实的认识的基础上把所系统化;以学定教所激发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样会促使学生主动地把知识系统化,因为系统化是他们获得丰富材料之后的自然需要。生本教育强调教学引起学生争议。曾经有一位企业家问我,什么是教学?我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侯,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比如4个3是12,再多加一个3,是15;数一数,5个3是15,等等。”在这里,我们就把“教”转化为“导”,转化为“学”了。生本教育的一个含义,是原来在教育教学范畴中的事情大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由学生自己来做—个体在行动中。而讨论,就是普遍地让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的一种良好方式。学习者基本上是讨论者。学生能诘难老师,能提出别开生面的问题,乃是我们教学的成功。戈登·德莱顿生动地指出:如果通过奇迹使一个死于100年前的人复合,那么他将惊叹他所看到的美国社会的转型,取代莱诺打字机的是电脑,取代牛车马车的是这个地球上最大的汽车社会,取代手摇电话的是卫星通信和光缆传播,„„只有一个场合,我们这位观光者会发现它与100年前没有什么两样,那就是美国的学校和教室。生本教育强调的不是连篇累牍的训练,学习的核心部分应当是感悟。人固然可以训练,但动物也可以训练,而感悟、创造则只有人才能做到。一般来说,训练是“教大于学”的行为,是被训者受命于外加的、既成的智慧或规则的行为,它可以使一些基本的技能得到落实,同时也会带来某些感悟,但它不能代替整个感悟活动。仅仅依靠训练,不能有所创新,创造性不能训练出来。学生创新是学大于教的行为,是以感悟作为其基本的工作形式的。所有的学习最终归结为感悟—如同爱因斯坦所说,是要留下把人引向深入的东西,而将那些把人诱离要点的一切统统抛掉。淡化形式、注重实质、鼓励感悟,是最优化的学习之道,也是我们不断形成自己的、使之与众不同、享受我们自己的存在的那样一种行动方式。这也是生本教育的深层意义之一。有利于学生的感悟和依靠学生的感悟成为生本教育的显著特征。生本教育中很少限制、很少说教,就只是引导他们观察、活动、阅读、思考,儿童们从中自己感悟了,这就成为他们头脑中最稳定的精神财富。生本教育强调重读做、缓说破。我们过去的教学,可以说就是由教师或教材编写者铺设得十分顺畅,我们设置了小步子、面面俱到的教材,不想有什么地方为难学生,最好是他们一学就会,一蹴而就。我们培养学生条列式的思维,而不是培养辐射式的思维,因为他们不需要他们有什么创造性,只需要他们依照考纲考得好。显然,要使学生注意感悟,以形成他们自己的思想,就要防止过去的浮滑的教学。读和做,缓说破。通过这种方法促进儿童的感悟。生本教育的本质,就是保护每个人的内在积极性,这样,就保护了许多原来可能会被奚落为差生的学生,为他们大器晚成保存了信心和勇气,并争取了保贵的时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生本教育强调情感、活动教学。当学生进一步由具体东西的集合的运算发展到相应的基数(这些集合的元素的个数)的运算,而把具体东西的性质舍弃掉,这是更高水平的数学活动了。发现数的运算规律,由具体的数里抽象出这些规律来,并用变量代替数,学生就进行了新的水平的活动,进而,当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由一些规律推出另一些规律时,他就进行了更高一级的数学活动。儿童的脑力劳动与成人的脑力劳动是不一样的,对于儿童来说,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不象成人那样成为他努力动脑的重要因素。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儿童脑力劳动的特点本身,在于思维的感情色彩,在于智力感受。如果这个源泉消失了,无论什么也不能使孩子拿起书本来。很多年前,爱恩斯坦就对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十分反感,许多人认为他很聪明,就考了他很多问题:比如,光的速度是多少?美国铁路有多长?爱恩斯坦却回答说:“这些我都不知道”。看到人们惊愕的样子,他微笑着说:这些我只要翻书一查,不就全知道了吗?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不客气地指出这种模式的弊端:中国教育方法(东方的传统)是一步一步地教,一步一步地学,传统教学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子,可以深入地学到许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但这种教法的主要缺陷是学生只宜于考试,不宜于做研究工作,因为研究工作所要走的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完全不一样。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人家指出路来你去走,新的学习方法是要自己去找路。生本教育强调留有自主空间的管理方式:一是学校以上的管理机构要加强校本管理。二是学校应对教师实行人本管理。我们对教师的教学,除了作出常规的约束外,一般不要给予过多的干预。要让他们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去体会以学生为主体的意义,加强交流和教研,取得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校管理的改革,最终应以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目标。所有的工作,包括教务、后勤服务,都应以此为准绳。三是教师对学生应实行生本管理。生本教育体系有可能把两个社会(一个是学校小社会,一个是校外的大社会)联结起来,联结的中介就是活动中的学生。在生本教育模式中,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中心人物,教师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服务。生本教育模式以儿童的主动假设(儿童有自主性与主动性)、强质假设(儿童有强大的潜能)、实然与应然相结合的假设(儿童是不断发展的对象)为前提。生本教育模式强调对学生自我、自主、主动的尊重,对学生精神生命的独立性的肯定,强调教者职能与学生本性二者的统一,这导致了双方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合作的基本关系。生本教育模式中教育表现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主动学习活动为主的过程。生本教育模式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以综合整体和分析相结合、感悟与训练相结合为主,旨在保持领悟,沿着“整体—意义—自主—创新”的路线前进,实行“思维胚胎发育式”的发展。生本教育实行辩证的、更为综合的、宽容与严格相结合的评价体制,允许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多次反复,认识多次完成,从而获得更为牢固的、生动的知识和能力。这是与学私自主发展的教育格局相适应、相配合的。师本教育模式把短期内维持、就范、整齐、划一的状态视做管理成功的标志,还把这类短期管理和学生的长期发展看成是一致的,进而演化为以短期管理效益(如某项评比、升学率)为中心的相关利益原则。而生本教育模式以受教育者的主动发展为管理成功的标志,以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利益为根本,注重长期的管理效益。师本教育的管理表现为十分细密的类企业管理。它强调的仅仅是严格,而缺少教师及学生的自主空间。生本教育管理是一种促进儿童自主发展的管理。它强调宽松与严格的结合,注重教师和学生的自主空间和活动余地,追求学校成为一个奋发向上的“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的理想。师本教育模式产生了它致命的问题—压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现今基础教育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有关,而且,这一问题由于对升学率的非科学的理解而愈演愈烈,同现代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
能力的需求产生了碰撞。现代社会带来的新情况是,学生从各种渠道获得了过去所不能比拟的极其丰富的信息,教师作为惟一的信息源的地位已经改变了;知识经济社会需要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的个性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的需求。人们把师本教育类比为针剂教育,它类似于人不吃蔬菜,而把蔬菜制作为针剂,进行注射的营养制式。在这种制式下,吃蔬菜的乐趣,器官获得的锻炼以及蔬菜的不可提取的、更为重要的营养,都被抛弃了,它的害处是显而易见的。在师本教育模式中,虚体设计的语文课往往把学生的语文学习转变为学习教师制定的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而实体设计则是这样的考虑:学生学习语文课文是为了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而为此他们就必须能概括出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是在实体的个人需要中提出来的,当教师抓住了实体需要的源,就会使流变成有源之水,并会把这样的教学转为学生自身的活动,让他们去作各种各样的概括,积极地对比、归纳、判断。这时,概括的过程也许比概括的结果更为重要。教育科学是一门十分重要而又难题多多的学科。郭思乐先生生本教育思想丰富,科学务实,对于今天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创造性来说,实现人的完满发展,特别具有研究价值,这里只能是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四篇:郭思乐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郭思乐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潘口中学 张凤琴
这几个月我和同事们在阅读和讨论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这篇文章,刚开始读时我有些茫然,什么是“生本教育”?怎样才能施行“生本教育”?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静下心来,非常认真地读了“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这篇 长长的文章。通过学习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我了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 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生本教育”要求 教师放弃讲解,而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以往我们 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在下面似听非听。让学生讲解吧,还扭 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课堂上主 动举手发言的热情越来越低。这种状况是如何造成的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以前 我们的教师在课堂将知识讲解的太多太细,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太少,久而久之使 学生思维懒惰,懒得思考问题,认为学习是被迫的,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没 有了学习的动力,自然课堂效率低。两年前我校在杜郎口中学的影响下也实施了 课堂教学改革,课堂上由一名同学展示完成后,其余有不同观点的同学会抢着到 黑板上讲解,无需教师点名指派,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同学争论问题的情景。做事 情应该从小做起,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要从小养成,由于改革的时候孩子们已经高 年级了,要想让他们改变上课的学习方式,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得到的,所以教改 革上困难重重。在我的科学课堂上,也曾多次出现这样的情况。虽然课前我精心 准备了大量教辅用具(比如图片,实物模型等),课上还亲自带领学生动手做实 验,可我发现,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但学生的注意力不是放在新授知识上,而是 被各种教辅用具吸引了,他们忽略了学习知识。热闹的一节课上完后,真正掌握 新授知识的学生寥寥无几。通过学习,我了解到郭思乐教授的“新错误观”--“评 研”的理论基础。他说:“儿童获得的东西,有许多是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之下获得的。这种探索需要一个过程,当然也会犯不少错误。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就激 发了思考。正是在克服错误的过程中,儿童获得了真知。”他提到“传统上,我们 总要求学生的认识'一次性完成',这并不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生本'的学生,我们给他这样的机会,使他们的认识,可以通过多次或长期地反复式提高来完成。我们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逐步地去感悟。”他提到一个例子,让我感触 很深。他说:牙牙学语的孩子有时候会犯一些令人发笑的错误。比如:他学着别 人的口气,认真地把自己的爸爸称为“你爸爸”。这时,他会惊异地发现,周围的 大人们发出一阵善意的哄笑,或许还有一个温柔的手掌,拍一拍他的脑袋。没有 谁会生气、发火。我们都知道:这点错误,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过不了多久,这 个走起路来还跌跌撞撞的小不点儿,就能学会全套的、精准的、完美的母语,他 自然会排除自己的错误而趋向正确。哪怕他说话比别人晚上一年半载,父母也不 会着急。因为父母相信,他迟早能够学会,不过是略晚一点而已。我现在是一名 一年级孩子的家长,孩子在学前时我很有耐心,然而,孩子上学了,我反而变得 烦躁,失去了原有的耐心,开始否认孩子之间的差异,只要别的孩子能做到的事 情,我的孩子也必须做到,只强调自己的虚荣心,而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切 身的感受,使她变得着急起来,一旦学习出了差错,就大声的斥责让孩子心惊胆 颤!这可能十多年教学的职业病吧,自己的孩子都是如此对待,何况是其他孩子 呢!其实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和他们小时候学习母语是相似的。从模仿跟学,到 尝试自己做,反复实验后才可以获得正确的答案,并能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去。这 个过程中,自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错误。但是在日常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的 确有点扭曲了学生的学习规律。我们似乎很在意学生犯错误,希望他们能在同时 间内掌握相同的知识。我们为什么不能允许学生有一段相当笨拙的学习过程,不 能允许错误的出现呢?“评研”,正是体现了对儿童学习人格的尊重,为他们提供 了“出错”和“改错”的机会。生本课堂带来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教
学中封闭的资源和方式必将产生学习结果的单一和学生思维的僵化,于是学习变 成没有个性的重复和验证、记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都被禁锢,没有创造性的 工作让教师在重复、单调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课堂应该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 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 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在课堂上还应该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 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孩子们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 信,这样学生对课堂学习就更感兴趣了。在生本教育这篇文章中郭思乐教授列举 了强有力又吸引人的事例,让我们一再地感受到那里的学生的学习生活非常有趣,意义十足,也为那里的学生感到欣慰,他们能有那样的学习方式真的很幸福,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强烈,不光有很好的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在今后的生活中、教学中,我觉得我应该一改以往的教学作风,无论是对自己的 孩子还是对我的学生应该多些理解、宽容和耐心,允许他们犯错误,而且是可以多次犯错。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 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五篇:教材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与枢纽
教材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和枢纽
摘要:此次英语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英语教学中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作为新课程思想载体的教材应当充分体现这一改革的要求,编写一套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不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新教材......是新一轮课改的一个关键环节。
关键词:英语课本
工具性
人文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外交往的日益增多,中学外语教学的不足凸显出来:学生学习英语几年,甚至于十几年,却连简单的英语应用能力都不具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使用的教材,尤其是启蒙教材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些教材违背了语言类教材应该遵行的规律,不以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阅读和鉴赏的过程中去习得所学语言,而是以灌输语法为中心,致使学校的教学活动总围绕语法进行,耗时费力又收效甚微。要使这种局面得到根本改变,中学课本必须改变。
回顾历史,国内也曾出现过一系列从上到下的教学改革,教材也有过几次大的改变。197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全日制十年制初中课本英语(试行本)》;198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重新编定了1978年的初中英语教材,定名为《初级中学课本英语》;1993年,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与英国朗文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组织中、英两国专家联合编写《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实验本)英语》,[2] 2001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该实验本,成为至今还在很多地区使用的初中英语教材,以下简称实验本;2003年国内部分地区主要是发达地区开始试用的《新目标》。总体感觉,后出的教材较前一套都有较大的改进,尤其体现在词汇量的增大和学习内容的增多两方面。但这些教材都过多的承载了学习语法的责任,而忽略了语言类教材应以语言感受为重的任务,致使英语教师个个都成了语法学家,初一时讲初
二、初三的语法,初三讲高中语法已是初中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再加上铺天盖地的讲解语法的教辅书,外语学习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一方面是解题的高手,另一方面却连说明书、报刊新闻、小说故事等简单的英文都读不懂,或不愿看。在教材和老师的影响下,学生普遍认为做考卷答考题才是学习英语,在这种枯燥的学习中,意志坚定的人坚持了下来,而意志不太坚定、易受情绪控制者多半只能无奈地选择放弃。故而,中学六年学下来,对英语仍然一窍不通的学生人数绝不在少数。
实验本从大的体例上看,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以单元(Unit)为基本教学材料单位,每一单元根据不同的功能项目(Functional Items)要求和不同的语言情景(Language Situation)设定一个总标题;总标题下的教学材料又按不同的材料形式和要求分为4课。[2] 从内容上看,单元内第一课是单元的导入部分(Introduction Part),即是导入语法的部分,第二课往往是一篇与对话内容尽量有关的短文,在形式上是单元内第一课的深化和补充,第三课基本上都安排了本单元的重点对话或课文,集中操练语法,第四课则通过复习要点,再一次突出语法。这一过程概括起来就是:语法呈现——有关语法的阅读——围绕语法的练习——语法归纳。《新目标》以其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特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遗憾的是它仍然没有摆脱诠释语法的任务。每个单元由课文A、课文B构成。看看它八年级下册的课文A,1)每个单元的语言目标;2)语法结构与功能;3)任务型听力练习;4)结对练习核心对话;5)多种听力练习;6)不同任务的结对活动;7)语法与功能重点。可以看出这仍然是一套体现功能语法的教材。这种体现着功能项目的思想的教材,以及与之配套的考试形式,左右着教师的教学倾向性,为了迎合教材和考试,人人深钻语法,力图成为语法学家。必须指出的是,教师们在过多研究语法规则的同时,忽略了语言类学科教师应该具备的人文修养,难怪英语教师们个个成了语法学家,同时却又表现得十分的孤陋寡闻,更谈不上去完成传承文化的任务,去做学生的人生导师了。
英语课本不该是一本语法书,它的责任不应该在诠释语法上面,它应该是思想和内容的载体,语法只能是服务于其中的东西,教材不能本末倒置。有明智之士说过,英语学习应该是师生共同欣赏语言文字的过程。的确,在赏析佳作的过程中去比较词汇的用法,去理解语法的意义,比干巴巴讲词条学规则,有意义得多,也有趣得多。语言类教材最起码的要求应具备可读性,即能激发人阅读的欲望,并能让阅读者在阅读中品尝到阅读的乐趣,从而激发更大的阅读欲望。在一所外国语学校,有一位资深的美国籍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她做得最多的两件事是语音训练和语言感受。她把元音字母的发音规则和字母组合分批次地介绍给学生,并通过听写等形式督促人人过关。在学生具备了初步的语音知识之后,她就引导学生阅读。她用的教材是一本本简易英汉对照读物,主要是读与听的练习,几乎没有专门的语法讲解。学生的任务就是理解故事,学习的过程既有趣,也很有成就感。再者,尽管用的是简写本,但都是大师们的作品,无论是思想的深度还是语言方面的修养,可以说都是学生们的榜样。这样,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形成了很自然的交流和沟通,少却了现行教 2 材中许多生编硬造去营造英语语境的造作。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做卷答题绝不应该是我们中学外语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自身的表达和理解他人的表述,而在远离真实语言环境的国内学习英语,究竟以那种方式更符合国情?古人云:“读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是前人学习做诗的经验,更道出了语言学习的真谛:阅读——感悟——掌握——运用。要真正地学好外语,没有大量的阅读是绝对不行的。
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采用国际通用的分级方式,将英语课程目标按照能力水平设为九个级别。7~9年级完成三、四、五级目标。《英语课程标准》在其语言技能一部分对三、四、五级的“读”的要求都有非常具体的阐述。三级:能读懂简单故事和短文并抓住大意;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4万词以上。四级:能读懂说明文等应用文体的材料;能读懂简单的个人信件;能理解简易读物中的事件发生顺序和人物行为;能从简单的文章中找出有关的信息,理解大意;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累计达到10万词以上。五级: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能理解段落中每个个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找出文章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1] 《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读的能力作了具体的分级要求,从读的量的变化(4万词 ~15万词)可以看出阅读在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没有阅读的量的保证就不会有英语学习的质的改变。新的《英语课程标准》顺应了语言学习应该遵循的规律,外语教材也应与之相适应,体现出语言学习的自然规律,体现出阅读为重的思想,完成教会学生怎样读的任务。
以语法功能项目为指导思想的现行教材,因其刻板的形式,不够真实的语言场景和枯燥的学习方式,扼杀了很多学生的学习热情。初中英语课本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处时代的特征,以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内容为其内容,如经典童话故事、广告、人物介绍、电脑操作用语、物品使用说明书、诗作、美术作品赏析、经典歌曲、流行歌曲、影视片段等能激发学生去读去想的东西,高中阶段应有长部作品的阅读要求。大量的童话故事和人物传记类作品的阅读,可以教会学习者怎样去讲故事;影视片段的涉足可以教会学习者诵读的技巧,以及对英语语境的领悟;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激发学习者去品头论足的说话的欲望;广告、电脑 3 操作用语等的学习可以使学习者体会学习英语的实用性;诗作、歌曲的吟唱有助于学习者学习兴趣的培养。再配以真实、自然的声响效果。这样,在教材的引领下,英语学习自始至终体现出有趣和实用。录音内容一定要真实自然,现行的初中课本里明明是小孩在说话,可磁带里的嗓音却非常成人化,听上去很不真实,毫无美感。以阅读方式学习,可以让学习者在快乐和成就感受中习得所学外语,其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检查学习效果,应以考查学习者对词语的理解、好句的赏析以及有关文章细节、篇章结构、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对作者观点的评价等方面为重点,且答案不应唯一;考查方式应提倡多样化,如背诵、默写、作文、作品制作等。应彻底摒弃现在非常盛行的标准化的选择题形式,因为它严重地禁锢了学习者的思想,异化了学习者对于阅读的理解,更扼杀了学习者阅读的乐趣。建立起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也是完成新课标的当务之急。
综上所述,我认为,英语教材改革无疑是英语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是英语课程改革的核心和枢纽,因为英语教学改革和评估改革,往往要通过英语教材这一介质才能得到具体、有效的落实。我们希望新教材能力图构建英语学习的综合实践体系,贯彻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精神,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不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改变过于强调死抠语法、机械训练的现状,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英语。这样的教材才是学生喜欢并真正需要的教材。我们相信,随着教材的改变,教师的教学重心也会随之改变,那种一味死啃语法的现象将随之消亡,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局面就会到来,而当前国内外语教学耗时费力,国民外语底子却仍然很薄的现状,也将随着外语教材的改变得到极大的改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S]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2] 张扬 主编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及教材分析[ Z]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