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商隐和戴望舒三组爱情意象对比文献综述
课程论文(文献综述)
论李商隐和戴望舒爱情诗三组意象对比
李梦
(中文系 13级现代文秘班 学号Y01113121)
李商隐和现代诗人戴望舒的诗作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他们在审美观和价值观念上有着惊人的相通之处,对李商隐和戴望舒的研究文献也不断涌现。
一、李商隐及其诗歌研究
李商隐(约813—859),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河内怀州(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他擅长诗歌写作,其诗作文学价值很高,是唐代最出色的诗人之一。
(一)李商隐的生平研究
对于李商隐的生平研究,每家都有自己的方法和形式:乔象鍾、陈铁民主编的《唐代文学史》(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78页)中,将李商隐的一生略分为三个阶段:开成二年(837)进士及第前为早期;由及第至会昌末重返秘书省止为中期;从大中元年(847)入郑亚幕至逝后为后期,逐一阐述义山的生平经历。吴调公的《李商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二页)中,把李商隐的一生分为四个阶段,有层次地阐述了李商隐坎坷的一生。研究李商隐生平的还有董乃斌的《李商隐传》(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杨柳的《李商隐评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刘学锴、余恕城的《李商隐生平若干问题考辩》(《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四期,第43页)、谢国桢的《李商隐生平探讨》(山西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二期)等。
(二)李商隐的诗歌思想内容研究 1.儒家思想
吴调公《李商隐研究》中,李商隐在少年时代受了堂叔的较深影响,在封建伦理思想和宗法观念上更多地接受孔孟之道;但他却在精神极端苦闷的时候,又乞灵于道、佛的虚无主义;而在学术思想和文艺观点上,则又不自觉地倡导一种反对保守、力主创新的精神。
2.忧国忧民的思想
乔象鍾、陈铁民主编的《唐代文学史》(下):李商隐的诗一定程度地反映了晚唐时代人民生活极端贫困,政权内部矛盾重迭,危机四伏的现实状况,对百姓生活疾苦的忧虑,特别是通过对诗人自己身世的讴吟,深刻地表现出知识分子的苦闷和悲愤,从而使人们感 到一种江河日下,黄昏渐进的时代气氛。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骄奢昏聩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反映诗人对晚唐命运的担心。
(三)李商隐的诗歌艺术特色研究
李商隐的诗歌题材丰富,所著颇丰。包括观点鲜明,见解精辟的政治诗:有感而发,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寄物喻怀,托物言志的咏物诗;情致缠绵的爱情诗和意境蒙胧,美仑美奂的朦胧诗。各种题材的诗歌均有相当的造诣。
1.李商隐诗的创作方法
骆玉明、郑培恒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复旦大学出版社),李商隐非常喜爱并擅长使用典故也非常善于捕捉富于情感表现的意象。李商隐的各种意象都是精心选择的,一方面这些意象大都是色彩秾丽或神秘谲诡、本身就带有一定美感的。另一方面,这些意象又大都蕴含有一定的哀愁、彷徨、伤感等情感色彩。
乔象锺、陈铁民主编的《唐代文学史》(下)李商隐的诗在表现技巧上具有构思缜密、寄托遥深、语言清丽以及格律严整等显著特点,其诗歌的主观化倾向和贯穿感伤情调两大特色尤为重要。善于以委婉曲折的变现手法表现层次复沓的思想内容。能够用白描的手法写出清新优美的诗作。李商隐的诗有高度的语言美和声韵美。
2.李商隐诗歌的意象研究
(1)葛稳罡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商隐诗歌中的三千五百多个客观自然范畴的诗歌意象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天文、地理、气象、时间、人体、动物、植物、无生物等。
(2)李商隐诗歌在意象在意象上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系情纤物,如“雨”、“露”、“霜”、“花”、“柳”、“桂”等;钟爱女性,女性的身体部位意象和女性器物意象繁多;善为艳科,所选意象大都色彩艳丽,像“花、飞鸟、蝴蝶”等;借物喻己,商隐所取的意象多和自身命运、境遇暗相契合,看似咏物叹人,实则喟己;寄托飘幻,像“水、灰尘、花、雨、雾”之类的意象,虽然在诗中有各自特定的内涵,但他们都有共同的特质——或变幻无常,或飘忽不定,或稍纵即逝,或消融无迹„„
(四)总结
李商隐在盛唐诗歌灿烂的辉煌丰碑矗立下,融会贯通,开拓创作,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李商隐在诗歌方面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他在诗歌意象类型选取运用组合方面的独具特色一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二、戴望舒及其诗歌研究
戴望舒(1905.3.5-1950.2.28),学名朝寀,字戴丞,小名海山,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杭州,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因《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被称为“雨巷诗人”。
(一)戴望舒生平研究
戴望舒因《雨巷》一诗被称为“雨巷”中走出来的诗人。郭杰、秋芙、龚宏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话》(现代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66页),按照时间顺序把戴望舒的一生的经历简明扼要的介绍出来,把戴望舒描绘成一位时代潮流中孤独的弄潮者。凌宇、颜雄、罗成琰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80页),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以抗战为界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大多以现代诗派的艺术形式,抒发浓郁幽深的感伤迷惘的情绪,抗战爆发后,诗人的思想转向积极,诗作也由阴暗朦胧转向转向明朗乐观,由个人的低吟哀愁终于发出了战斗的呼号。
(二)戴望舒的诗歌思想内容研究
凌宇、颜雄、罗成琰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79页)戴望舒中学时和施蛰存、杜衡等人组织过文学团体“兰社”,早期受到新月派的影响较多,在法国留学时受到象征派诗人魏尔伦、波特莱尔的影响开始吸收象征派手法为己用。抗战爆发后,戴望舒从事抗日的文化工作,开始用现代主义的艺术来抒写现实感情。
郭杰、秋芙、龚宏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话》(现代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68页)诗人的一生多是坎坷与诬陷,无论政治还是爱情都是多灾多难。他在不被理解的苦恼和悲哀中,积极地以自己的感情和生命去呼吸时代的气息,诗人的赤子之心就那样强烈的在诗作中跃动着。
(三)戴望舒的诗歌艺术特色 1.戴望舒创作方法
戴望舒的诗歌作品虽然不多,而且大多是短诗。但在诗歌艺术上,却呈现出了独特的成就与魅力。他的诗歌中内含的多种思想艺术气质,都显示着或潜存着新诗的发展与流变的种种动向。诗人从汲取中国古典诗词的营养到采撷西方现代派手法,最终走向咏唱现实之路,几经寻觅和创新,形成了自己诗歌的特殊风格和色调。尤以其诗境的蒙胧美、语言的音乐美和诗体的散文美为主要特色。
2.戴望舒的意象研究
丁文霞(南京大学)《江淮论坛》(2007年,第5卷)中对戴望舒诗歌中的“泪”、“梦”“水”做了研究:戴望舒的全部诗作中,出现“泪”或“泣”“哭”的字眼的就有十几首,大都指是悲伤之“泪”。“梦”的意象是诗人对前途的迷茫,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水”的意象很频繁,望舒一生中多住在南方,同时,诗人柔弱的气质和水也是有相通的。
殷齐齐《论戴望舒诗歌中的意象》(2010年)望舒诗歌中采用的人物意象可分为三类:(1)寻梦者意象,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觉醒,痛苦的探索寻求民族觉醒和民族解放的道路。像《对于天的怀乡病》、《乐园鸟》《寻梦者》等。
(2)单恋者意象。“单恋者”这一意象多指诗人自己,无论在爱情上还是在政治道路的探索上,诗人一直都是孤独的。
(3)女性意象。在大多情况下,女子都不是实指,而属于象征意象。像“丁香、路上姑娘、百合子、八重子、梦都子”等都是戴望舒对爱情的渴望与追忆。
(四)总结
戴望舒诗歌中的意象虽然繁多,但他选择的意象幽邃却不失真实,在意象的组合上邪灵活多变,依据感情运动的不同特征二采取多中方式,让读者深切的感受到诗人孤独寂寥的真实感情和艺术技巧运用的娴熟。
三、文献总结
对李商隐的研究文献要比戴望舒的要多的多,这大概和所生活的时代有关系吧。在封建制度的约束下的诗人,其思想比较保守统一,而现代诗人思想比较开放自由,融合百家之思,所以现代诗歌不像古代诗歌注重格律,形式比较自由,读起来也比较明了易懂。
参考文献:
[1]乔象钟、陈铁民主编:《唐代文学史》(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2]吴调公:《李商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3]董乃斌:《李商隐传》,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4]杨柳:《李商隐评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
[5]刘学锴、余恕城:《李商隐生平若干问题考辩》《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 第四期
[6]谢国桢:《李商隐生平探讨》,山西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二期 [7]骆玉明、郑培恒:《中国文学史》(中)复旦大学出版社 [8]葛稳罡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郭杰、秋芙、龚宏:《中国文学史话》(现代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10]凌宇、颜雄、罗成琰:《中国现代文学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第二篇:论戴望舒诗歌的爱情意象及其人生经历
新诗研究课程论文
论戴望舒诗歌的爱情意象及其人生经历 学生姓名 所在专业 所在班级 指导教师
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Ⅲ 引言„„„„„„„„„„„„„„„„„„„„„„„„„„„„„„„„„„4
一、初恋中的爱情意象„„„„„„„„„„„„„„„„„„„„„„„„„„5(一)丁香的意象„„„„„„„„„„„„„„„„„„„„„„„„„„„5(二)单恋者和乐园鸟的意象„„„„„„„„„„„„„„„„„„„„„„5
二、婚后的爱情意象„„„„„„„„„„„„„„„„„„„„„„„„„„„6(一)家的意象„„„„„„„„„„„„„„„„„„„„„„„„„„„„6(二)蝴蝶的意象„„„„„„„„„„„„„„„„„„„„„„„„„„„7 参考文献„„„„„„„„„„„„„„„„„„„„„„„„„„„„„„„„8
-II
论戴望舒诗歌的爱情意象及其人生经历
·引言:
艾青在《诗论》中指出:“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情感,而凝结为意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这种艺术是抒情的,是抒写人生经验的。”[1]而戴望舒的诗歌情调大多哀怨、柔婉、感伤,他诗歌中的意象总是能和他现实的生活戴望舒是现代诗人中最善于写爱情而又风格清绮秀丽的一位。读戴望舒的诗歌,诗有所联系,都有生活的原型。
歌中的意象总是令人伤感,总是勾起读者心灵深处的回忆,让读者总是在他所营造的感情基调上徘徊和哀怨。诗歌依靠意象来传达思想感情,诗歌中的意象多为诗人的想象。诗打动了我们,也正是这首诗的意象打动了我们。所以,正是戴望舒诗歌中的那些意象打动了我们的心,使我们产生了共鸣。
戴望舒一生深爱过三个女人,但都以其倾尽感情换取叛离而终结。诗人为这三个女人留下过爱的诗篇,把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写进了他的诗里。其中,戴望舒最爱的是其初恋情人。从他留下的爱情诗中可以看出,他把自己一半的感情奉献给了他的初恋情人——他好朋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戴望舒用他诗中的意象,传递着他的感情,向读者述说着他对爱情的感受。他在爱情上的种种挫折和不幸,化成了苦恋意象;他诗中的苦恋意象总是显得那样贴切,那样动人心弦。
--
一、初恋中的爱情意象
(一)丁香的意象
戴望舒的代表作《雨巷》写于1928年9月。1928年正是戴望舒认识施绛年的那一年。《雨巷》里多次出现丁香姑娘这个意象,于是很多人推测丁香姑娘就是戴望舒的初恋情人施绛年。据戴望舒的长女戴咏素说:“我表姐认为,施绛年是‘丁香姑娘’的原型。施绛年虽然比不上我妈以及爸爸的第二任太太杨静美貌,但是她的个子很高,与我爸爸一米八几的大高个很相配,气质与《雨巷》里那个幽怨的女孩相似。”[2]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3]15这样的冷漠,凄清,又惆怅的情感满纸淋漓。那个梅雨时节,江南小镇上一条幽深、狭长、寂静、怀旧的雨巷里,一个孤独落寞的身影,撑着一把油纸伞,在细雨纷飞中彷徨,目光迷离有充满希望。戴望舒把自己的悲伤寄托在这条巷子里,幻想着有丁香一样的姑娘来到自己的身旁。可是他却迷茫“那丁香一样的姑娘”,那所谓伊人,她究竟身在何方?他有充满希望,他希望碰上那个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姑娘。就是她——这个“丁香般的姑娘”,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梦想。这就是诗人戴望舒在《雨巷》里给我们呈现的梦幻般的意象。
历来解读《雨巷》,都将《雨巷》中的意象一一找到象征的对应点。如以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来象征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以“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美好的理想,诗人把她作为梦幻中的情人形象,因而对她的苦苦追寻正象征对理想的上下求索以及求之不得的迷茫和失落;而抒情主人公“我”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地彷徨,象征大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知识青年的“歧路之痛”。其实,把《雨巷》视为情诗也许更贴切些。在《雨巷》中的重要意象,就是戴望舒苦恋的丁香意象。·
(二)单恋者和乐园鸟的意象
戴望舒对施绛年的恋情是没有结果的,但戴望舒却无法从这份感情仲走出来。他自己也知道自己“是一个可怜的单恋者”[3]30。单恋者诗歌寂寥而苍凉的意象。诗人在《单恋者》中的表白:“我觉得我是在单恋着,/但是我不知道是恋着谁;/是一个在迷茫着烟水中的国土吗,/是一枝在静默中零落的花吗,/是一位我记不起的陌路丽人吗?/我不知道。”[3]30诗句中的“迷茫着烟水中的国土”、“静默中零落的花”、“记不起的陌路丽人”,是诗人苦恋着的对象。这些象征着作者精神归宿的意象都是虚无缥缈的,一片模糊朦胧的虚幻意象,衬托了诗人飘忽不定的内心状态,让人感受到诗人心境从内到外渗透出的凄凉。
于是,在现实与梦想之间,在生存环境与生命渴求的矛盾冲突中,他开始了艰难的寻梦历程。诗人幻化成拿《乐园鸟》[3]47里的乐园鸟“飞着,飞着,春,夏,秋,冬,/昼,夜,没有休止”,然而“这是幸福的云游呢,/还是永恒的苦役”,后又问到:“假设你是从乐园里来的,/可以对我说吗,/华羽的乐园鸟,/自从亚当、夏娃被驱逐后,/那天
--
上的花园已荒芜到怎样了”?诗人的每个发问都暗示了自己寻梦的痛苦状态:明知是“永恒的苦役”,也要“,没有休止”地追求,既清醒于“天上的花园”已经“荒芜”,又仍然念念不忘,“交织着绝望与对绝望的反抗”。诗人对乐园鸟苦苦飞翔却能否达到目的地的询问与担忧,正好与他自己去法国前后对这份爱情可能有的结果的掂量相应。诗歌中的犹疑、感伤和迷茫正好与诗人在这场恋爱中的不自信有着潜在的呼应。然而,最终诗人得到的只是一颗空洞的心。[4]
戴望舒用自己生命的近六分之一时间去执着地追求他理想的初恋情人,尽管施绛年并未感到被痴情追求的幸福,但我们却从中感受到了戴望舒感情的分量,一个人对自己感情的负责任的聚积和沉淀,而不是随意的发散和轻抛。
二、婚后的爱情意象
正因为戴望舒对施绛年用情太深,无法忘怀,导致他最终苦恋一生。在他以后的婚姻中,施绛年留给她的阴影总是时不时出现,以致他与穆丽娟婚后,很快就冷淡她,不与她说话交流,当她是个局外人。穆丽娟晚年时依然对戴望舒耿耿于怀。穆丽娟说:“我们从来不吵架,很少谈谈,他是他,我是我。从小家里只有我一个女孩子,家庭和睦,环境很好,什么时候都不能有一点点不开心,看戴望舒看不惯,粗鲁,很不礼貌。我曾经警告过他,他再压迫我,我就要和你离婚。戴望舒听了也没有说什么,他对我没有感情,他的感情给施绛年去了。”[5]戴望舒在追求施绛年的时候,心扉是敞开的,渴望与她交流,并为之献上他的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戴望舒要像施绛年解释自己的感情,以不同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感情,努力说服她接受自己的爱,他的感情有强烈的爆发力和深沉的激情,起苦恋意象也出现了相应的变换。
(一)家的意象
他婚后的这段时期诗作较少,具体反映他们幸福生活的诗句主要是他们分手后戴望舒痛苦而深情地追忆过往的幸福而作的《过旧居》:“这带露台,这扇窗/后面有幸福的窥望/还有几架书,两张床/一瓶花„„这已是天堂。/我没有忘记:这是家/妻如玉,女儿如花,/清晨的呼唤和灯下的闲话,/想一想,会叫人发傻,/单听他们亲昵的叫/就够人整天的骄傲/出门时挺起胸,伸直腰/工作时也抬头微笑。”[3]67这是戴望舒于妻子女儿在林泉居度过的他一生中最幸福的生活,家庭琐事中密密麻麻地散发着温馨,充盈着甜美。1944年3月写完《过旧居》后,难以释怀的感情让他于同年6月再度怀念过去的幸福,并沉重而热切的嘱咐他和穆丽娟唯一的女儿朵朵“记住那些幸福的日子”,记住“我们曾有一个安乐家”。[6]
他自喻的天堂——旧居,却没有与留住他的娇妻。露台、窗、书架、床„„这些都引申为家的意象,这些都是他内心所渴望的那个温暖的家。可是他对旧情的不舍,这种
--
感情是全天下女人最忌讳的。娇妻离他而去,爱情离他而去,温暖的家也离他而去。“而我脚步为什么有这样累?/是否我肩上压着苦难的岁月,/压着沉哀,渗透到骨髓,/使我眼睛朦胧,心头消失了光辉?为什么辛酸的感觉这样新鲜?/好像伤没有收口,苦味在舌间。/是一个归途的游想把我欺骗,/还是灾难的日月真横亘其间。”[3]67原来时曾相识的感觉,突然涌上心头。
(二)蝴蝶的意象
戴望舒成家后非常爱自己的妻子女儿,爱自己的家。他去上海找妻子以求和解,却找到拒绝。他回到香港后,寄钱写信呼唤妻子的归来,换来的却是穆丽娟离婚的决心。在离开妻子和女儿的日子里,诗人的诗中频繁地出现“蝴蝶”的意象。他在《白蝴蝶》中写道“给什么智慧给我,/小小的白蝴蝶,/翻开了空白之页,/合上了空白之页?/翻开的书页:寂寞/合上的书页:寂寞。”[3]61戴望舒把自己化作一只小小的白蝴蝶,蝴蝶的翅膀,一张一合,就像一本翻开有合上的书。这本书,戴望舒却说它是空白的,什么都没有,只透出寂寞。没有家人在身边是何等的寂寞。于是,诗人又把自己化作蝴蝶,飞到妻子和女儿身边。在《我思想》中写到“我思想,/故我是蝴蝶„„万年后小花的轻呼/透过无梦无醒的云雾,/来振憾我斑斓的彩翼。”[3]60在《示长女》中,“你呢,我在草地上追蝴蝶/又摘下鲜花佩在我衣襟。”[3]70蝴蝶这个意象在中国传统的意象中,总是悲剧的象征。当然蝴蝶的意象是最美的,人间的爱情也是最美的,从而爱情就和这蝴蝶发生了牵连,自然也感触于其中情爱的缠绵,但更关注于其中的凄清和结局。鲁迅说:“悲剧是把最美的东西撕碎给人看。”[7]这样说来,蝴蝶的人生就注定是悲剧的了。戴望舒自比蝴蝶,不就是说自己的爱情就是一场梁祝般的爱情悲剧吗?
--
参考文献
[1] 艾青.试论[M ].南京: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 [2] 陈桔.顺着雨巷·寻找戴望舒[ N ].意林, 2007,(3):15 [3] 戴望舒.戴望舒精选集[ 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6 [4] 李想.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与人生[J].文学教育, 2011,(6):100 [5] 王文彬.云锁烟埋这幸福是短暂的——戴望舒和穆丽娟[J].新闻学史料, 1995,(3):88 [6] 马星慧, 孟永林.“幸福的云游”和“永恒的苦役”——试论戴望舒的苦恋与苦吟[ 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5(4)
[7] 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新编鲁迅杂文[ 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
第三篇:戴望舒经典爱情诗歌四首
戴望舒经典爱情诗歌四首
(一)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她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寻梦者
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在青色的大海里,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
它有天上的云雨声,它有海上的风涛声,它会使你的心沉醉。
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
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当你眼睛朦胧了的时候,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
你的梦开出花来了。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三)到我这里来
到我这里来,假如你还存在着,全裸着,披散了你的发丝;
我将对你说那只有我们两人懂得的话。
我将对你说为什么蔷薇有金色的花瓣,为什么你有温柔而馥郁的梦,为什么锦葵会从我们的窗间探首进来。
人们不知道的一切我们都会深深了解,除了我的手的颤动和你的心的奔跳;
不要怕我发着异样的光的眼睛,向我来;你将在我的臂间找到舒适的卧榻。
可是,啊,你是不存在着了,虽则你的记忆还使我温柔地颤动,而我是徒然地等待着你,每一个傍晚,在菩提树下,沉思地,抽着烟。
(四)不要这样盈盈地相看
不要这样盈盈地相看,把你伤感的头儿垂倒,静,听啊,远远地,在林里,在死叶上的希望又醒了。
是一个昔日的希望,它沉睡在林里已多年;
是一个缠绵烦琐的希望,它早在遗忘里沉湮。
不要这样盈盈地相看,把你伤感的头儿垂倒,这一个昔日的希望,它已被你惊醒了。
这是缠绵烦琐的希望,如今已被你惊起了,它又要依依地前来
将你与我烦扰。
不要这样盈盈地相看,把你伤感的头儿垂倒,静,听啊,远远地,从林里,惊醒的昔日的希望来了。
第四篇:动物意象类文献综述
1、双鲤:代指书信(因古人常将书信结成双鲤形或将书信夹在鲤鱼形的木板中寄出,故以双鲤鱼为书信的代称。简称为双鲤);
例:在汉代昭明文选里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里面有段「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里面的鲤鱼就是指一个完整的信件。
2、鱼:指信封袋(因为在古代装信的容器是用木头刻成);
3、雁:一指思乡;二指送信的动物邮差(因为每年冬天雁子会往南飞,所以古代人会利用它来送信,只是后来因为准确度不好,所以后来改用飞鸽传书),因此,后世就用[鱼雁往返]来代称书信往来。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云中不见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等。《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子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
4、羊:寓吉祥。
例:《诗经•召南》中就有“文王之政,德如羔羊”的说法。“羊”字古同祥字,寓吉祥。三羊喻“三阳”。三阳,卦爻之初九、九二、九三,阳气盛极而阴衰微也。寓意祛尽邪佞,吉祥好运接踵而来。因此,羊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5、凤凰涅磐:寓意不畏痛苦、义无反顾、不断追求、提升自我的执着精神。
6、蝴蝶:寓意吉祥美好、甜蜜、爱情;
7、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8、鹧鸪:思念、怀旧、哀愁。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表达哀愁之情。及“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9、骏马:比喻志向;
10、杜鹃鸟:凄凉、哀伤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11、蝉:寓意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12、寒蝉:悲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
13、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14、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按照迷信的说法,乌鸦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15、蟋蟀:寓意怀念征人等。
蟋蟀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16、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17、螟蛉:指代养子。
《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作为螟蛉养子的代称。
18、比翼鸟:寓意思爱夫妻。
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思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撑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19鹿:喻帝位
《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20、鸡肋: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21、执牛耳:寓意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左传·哀公十七年》:“诸侯盟,谁执牛耳?”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太仓,人名)
22、精卫:寓意坚持。
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23、鸡口牛后
《战国策·韩策》:“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24、青鸟:信使。
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王景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
25、钓鳌:寓意远大的抱负。
传说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随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鳌顶住,山才固定不动。友伯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钓去只六只鳌,因此,有两座山就沉入海底了。后以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李白《赠薛校书》:“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
第五篇:论李商隐诗歌中的“雨”意象
试论李商隐诗歌中的“雨”意象
杨长英
内容提要 中国古典诗词中雨是个非常经典的意象,诗人们借它来传达离别悲苦、世事伤感等等复杂而又难以言说的情感。李商隐存诗549首,其中涉及到雨意象的有73处。这些雨意象与一些常见的意象结合,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复合审美意象。
关键词 李商隐 雨 意象
翻开中国的古典诗词,“雨”是个让历代诗人涵咏不尽的经典意象。从《诗经》到清词,读者都能从其中听到绵绵不绝的“雨”声。雨这一自然现象何来如此大的魅力吸引诗人关注的目光?雨自身多变的特点切合人心复杂心绪的起伏,晶莹剔透的品质又充满诗情画意。李商隐笔下的“雨”多达73处,这些姿态各异的“雨”或能展示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或能饱含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再或是承载了的中国文学传统里的特定信息。
一、客观物象中的“雨”
雨这种自然现象,本身有大、小、急、缓的形貌之殊。它的出现因自身特点和周围环境的差别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环境的明与暗、阔与狭、闹与喧都会影响到诗人的主观感受。李商隐以雨为题的诗很多,如《雨》、《微雨》、《细雨》、《春雨》、《滞雨》、《风雨》等。《微雨》诗日:“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微雨初起时,随着树林上的雾气的浮动悄然飘洒,浑然一体,几乎莫辨。渐渐地,它才和夜间的凉气有了区分。入夜以后,觉凉气侵肤,开始时只以为是夜凉,久而方觉其为微雨。窗户虽离室内的人尚远,却隐隐感到一股寒凉之气侵入户内,使孤灯明灭闪烁,透出冷意。庭空夜静,依稀可以听到近处水面的细微浙沥声。这首诗写微雨避免了直接的刻画,主要从周围环境和有关事物着笔,写出静夜中变得细致锐敏的触觉感受和听觉感受,以传微雨之神。一二句写薄暮时视觉之浑然莫辨到入夜后触觉之由不辨到辨,“初”、“稍”二字表现体物的过程。三句写触觉的细微感受,因窗迥灯冷而得;四句写听觉的细微感受,因庭空人静而闻,都能紧扣静夜特点。
另一首《雨》诗曰:“摵摵度瓜园,依依傍竹轩。秋池不自冷,风叶共成喧。窗迥有时见,檐高相续翻。侵宵送书雁,应为稻粱恩。”这是诗人身居幕府时咏雨抒怀之作。首联分别从听觉、视觉描写雨声雨态。吕本中很欣赏这一联,说:“此不待说雨,自然知是雨也。„„作咏物诗不待分明说尽,只仿佛形容,便见妙处”(《吕氏童蒙训》)。其实这首诗真正写得精彩的是领联,它不但细致入微地写出了秋雨落在池塘、洒在风叶上时所带来的凄冷气氛和萧瑟秋声,而且透露了诗人凄寒悲凉的心境,融视、听、触、感诸觉为一体,笔意也极空灵蕴籍。
李商隐也有直接描写雨的诗句,如“虹收青嶂雨,鸟没夕阳天”(《河清与赵氏昆季宴集得拟杜工部》),雨后初晴,彩虹高悬于青嶂之上,给人以彩虹收尽青嶂残雨的感觉;雨雾日出,飞鸟展翅远去,渐没于夕阳辉映的遥天之中。何焯评其“清而丽”,宋宗元说:“晚晴入画。”(《网师园唐诗笺》)
宋人词作中多次提到的《燕台诗》中《夏》、《秋》、《冬》三首均有涉及到雨的地方,如《夏》之“前阁雨帘愁不卷,后堂芳树阴阴见”,两句写初
夏雨景,前阁外丝雨如帘,终日不卷,令人惆怅;后堂外芳树阴阴,隐约可见。初夏小雨丝丝清凉,芳树因雨的冲洗浸润而格外翠绿可人,两句诗润得几乎能挤出水来。
再如“一树浓姿独看来,秋庭暮雨类轻埃”(《临发崇让宅紫薇》),紫薇的花期从四五月到八九月,至秋仍风姿卓越,秋天傍晚的雨若有若无,轻似尘埃,紫薇暮雨相得益彰。诗句化用谢眺《观朝雨》“散漫似轻埃”写暮雨,自然灵动,如同己出。
二、主观情感下的“雨”
一种意象的审美特征,是由主体把握的对象的某一特征同主体对应的心理体验相契合而构成的。自然界中的各种存在和变化,如果没有人的审美观照,也就没有美可言。人透过自然对自己的情感进行审美。无怪乎维特根斯坦说:“人类的凝视具有一种力量,它赋予事物以价值,但也提高它们的价格。”古往今来的诗人对同一物象的长久凝视,体现在文学作品里就是特定审美意象的形成,这些审美意象可以传达情意、烘托氛围、寓含象征、营造意境。总言之它们都深深刻上了作者的情感印迹。
雨这种轻柔流动的物象在李商隐诗中更多体现为心灵化、主观化的感性形象。“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为历来评论家所称道,关于这两句诗的解释众说纷纭,能结合整首诗的意境自圆其说就好。诗人夜宿骆氏亭,欣赏其环境的清幽而不乐天气的阴霾,等到听风荷之声如雨,伴自己度过寂寥长夜,转而又觉赖秋阴延长霜期,方能如此。转折推想,思绪绵绵,极有情味。这里听到的“雨声”也许已不是自然界真实的雨的声音,“听”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动作,并非真正有雨从天而降。“雨声盖虚拟,因日睹秋阴不散,故夜闻风荷之声而疑为雨。”这两句暗藏的“永夜不寐”,将怀念之情和冷落的身世之感融成一片,“雨声”承载了诗人厚重深刻的生命体验。
李商隐所写的“雨”在烘托氛围上起了很好的效果。如《端居》诗日:“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这是一篇客中闲居思家之作。远书久疏,归梦难成,故益感客居秋夜的寂寥冷落。三四句移情人景,说屋外阶前的青苔红树,在寂寥的秋夜,似乎也呈现出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雨中”、“月中”当非一夕,二者错举,将眼前实景与回忆中景色交织在一起,暗示念远怀人已非一夕。诗人不直言心绪,而以雨中月中的青苔红树曲折表达,迷蒙飘远的气氛正应和“远书归梦两悠悠”的感叹。再如《屏风》诗日:“六曲连环接翠帷,高楼半夜酒醒时。掩灯遮雾密如此,雨落月明两不知。”旧注多以为有寓托,且以“蔽明塞聪”、“深憾壅闭”为解。其实此诗所写当是一时感触印象。高楼酣饮,弄睡翠帷,半夜酒醒,但见床横六曲屏风,掩灯遮雾,不知身处何所,亦不知室外雨落或月明。诗人所要表现的正是朦胧状态中对高楼翠帷间幽绝境界的诗意感受,此外未必更有深旨。“雨落”、“月明”经过诗人的生花妙笔,不再只是单纯的自然景观,更营造出了词一般幽微境界。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巴山、夜、雨、秋、池这一系列包含着寂寥、凄清、绵长、萧瑟意味的物象,用一“涨”字绾结,构成极富包蕴的抒情氛围,客居异地的孤寂凄寒,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郁积心底的种种愁思,似乎都随着单调的雨声暗暗涨满秋池。诗语浅情深,曲折含蓄而不失清新流畅,回环往复中极富风调美。
“雨”有时在李诗中不仅指纷纷扰扰的实际物象,更多的是形象地传达出作者心中起伏的波澜。《哭刘蕡》一诗对刘蕡衔冤被贬、身死异乡深表悲恸,对黑暗的政治环境表示了强烈的抗议。额联“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从去年的生离写到今年的死别,生离的思念更衬出死别的悲恸。“秋雨翻”不但自然点明时令,而且使诗人当时激动悲恸与凄凉哀伤交织的情怀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形象。“秋雨”一词还出现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此诗为作者身体多病,闲居洛阳时所作。“旧宾客”、“病相如”的身世落寞之意如同绵绵秋雨悠然不绝,令人难以释怀。
雨和泪同为液体,在古典诗歌中常常组合起来表达悲伤的感情。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李商隐《燕台诗》之《秋》最后两句诗曰:“歌唇一世衔雨看,可惜馨香手中故。”此处的“雨”即指泪雨,女主人公将歌唇含着泪雨,永世把玩定情信物尺素双珰,可惜信中的温馨气息已经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淡薄以至消失了。
三、暗示象征性的“雨”
李商隐《重过圣女祠》诗中“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一联在很多诗话中都有品评。宋吕本中《紫薇诗话》载:“东莱公尝言少时作诗未有以异于众人,后得李义山诗,熟读规摹之,始觉有异。东莱公深爱义山‘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之句,以为有不尽之意。”王若虚《滹南诗话》引萧闲语云:“盖雨之至细若有若无者,谓之梦。”梦雨不单是对春天细雨形态神韵的描绘,且因暗用巫山神女的故事而融入爱情遇合方面的内容。宋玉《高唐赋》:“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玉日:‘昔者先王,尝临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由此中国传统文学里“云”和“雨”的特定组合暗示象征男女之间的欢爱。李商隐的这两句诗着意渲染圣女祠幽缈迷蒙的环境气氛。如梦似幻的细雨轻轻飘洒在屋瓦上,境界既带有朦胧的希望,又透出虚无缥缈的气息,令人想见圣女爱情上的期待、追求和遇合正像这飘忽迷蒙、若有若无的梦雨,而轻柔得吹不满神旗的灵风又暗透好风不来的遗憾。李诗中所及“雨”之处还有很多这类特定暗示,如“淡云轻雨拂高唐,玉殿秋来夜正长”(《席上作》)、“峡中寻觅常逢雨,月里依稀更有人”(《题二首后重有感戏赠任秀才》)、“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中元作》)、“岂知为雨为云处,只有高唐十二峰”(《深宫》)、“朝云暮雨长相接,犹自君王恨见稀”(《楚宫》)。
李诗中另一类“雨”则是人生挫折磨难的象征,通常以“风雨”的意象出现。如《风雨》诗曰:“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清潘德舆评:“老杜诗法得其全者无一人,若得其一节以名世者,亦有之矣,唐之义山,宋之山谷皆是也。„„李义山‘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亦有杜意„„”(《养一斋诗话》)。“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一联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想到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风雨”在诗中既是兴感之由,又是压抑摧残才智之士的冷酷社会现实的象征。诗中对风雨着墨无多,但透过诗人凄凉、孤孑、苦闷、愤郁等心理感受的折光,却分明可感到全诗中笼罩着一层冰冷的人间风雨的帷幕。再看另一首诗:“簾外辛夷定已开,开时莫放艳阳回。年华若到经风雨,便是胡僧话劫灰”(《寄恼韩同年时韩住萧洞二首》),清冯浩云:
“此必韩初娶王氏女,未成新居,寓居萧洞,故戏恼之”(《玉谿生诗集笺注》),所说很对。这首诗说少年新婚如春花绽放,切莫等闲辜负,若到年老身衰,便索然寡欢了。虽然完全是戏谑新成婚人的话,但诗中“风雨”却着实揭示出人生年华衰老、青春不再的无奈与悲哀。又如“莫因风雨罢团扇,此曲断肠惟此声”(《河内诗右一曲湖中》),《旧唐书·音乐志》:“团扇,晋中书令王珉与嫂婢有情,爱好甚笃。嫂捶挞婢过苦,婢素善歌,而珉好捉白团扇,故云,‘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遮面。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风雨罢团扇”亦暗用班婕妤《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意。这两句诗说莫要弃置不顾,致使羞于相见。“风雨”的打击摧毁人生许多美好的境遇,这一意象也带上凄苦的意味。
注释:
[1] 维特根斯坦,《文化与价值》.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 刘学锴、余恕诚,选注《李商隐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3] 叶葱奇,注疏《李商隐诗集注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杨长英:女,硕士,兰州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方向。
原载:《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