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一个人说三句话就可分辨他的长相
只要听一个人说三句话,就可以分辨出他的长相!
“如果你让我听到一个人说话,那么,我就可以找到这个人!对,陌生人!”“听音识人”,这看上去匪夷所思的的神奇能力,居然真的有人拥有。
在央视《挑战不可能》现场,王英梅挑战的,就是这项神奇的“听音识人”。根据挑战规则,李昌钰、董卿、王力宏三位评委从现场观众中随机挑选10人,藏在10扇大门后,再从10扇大门中任意指定3扇门,门后的人将作为发声者。挑战者在无法看到发声者的前提下,通过声音判断3位发声者的长相,在10张候选照片中,找出发声者。成功找出2位,即为挑战成功。为了增加难度,李昌钰在选人时特别注意了以下两个方向: 挑选年龄相似的,因为相同年龄段的女孩音调和音色比较相似。
挑战开始后,王英梅向3位指定发声者分别提出了三个不同的问题,比如“用一种动物代表自己,并说出你们之间的共同点”,“描绘一下十年后的自己”,“看过的电视剧中印象最深的情节”等。随后,王英梅从志愿者照片中,准确找到了3
但是很快,王英梅展示的“绝技”,引来了众多的争论,其焦点,就是这究竟是“跳大神”还是有科学依据支撑?
王英梅是川大健康心理系的副教授,她自述不但能够根据声音识别人脸,还曾在通话中听出电话那端的人患有“抑郁症”,甚至发现对方有自杀的念头。她在接受采访时称,平时虽然也有过失误,但是大多数时候,成功率有七成。王英梅在解释如何判断声音主人时说,有些人发音的特点,影响了颌面部的发育,包括人的心理状态也会影响人的声音。
比如,当隔着屏风问一位女孩十年后希望自己什么样的时候,对方回答说“十年后,我希望自己依然这么美”。
结果王英梅并没有选颜值最高的,而是选了未施粉黛的女博士,王英梅解释称,她的声音显示了她平时非常自信,而这往往与她的学业和工作有关。
据王英梅介绍,“听音识人”是她正在进行的一项研究,如果这项研究可以取得成功并推广,将会对抑郁症人群的治疗以及刑侦案件的侦破起到帮助作用。
“从声音判断长相有一半靠猜,如果王英梅真的可以„听音识人‟,那她的挑战将改变(刑侦破案的)历史!”
声音、相貌都与心理和基因相关
在解释根据声音识别人的原理时,王英梅说,她主要是根据自己五六年来的研究经验,在大量数据收集、经验的累积以及分析评估后,假以时日训练,才能够获得这样的能力。
比如,她选出其中一位声音的主人时,理由就是“她重音靠后,说明下颚很发达”。
对于王英梅的解释,虽然不少网友质疑其真实性,但科学界的不少学者却认为有一定道理。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人类学教授李辉说,影响人的长相最主要的因素,是基因;基因的表型会受到环境、经累月的习惯等后天因素的影响。
也就是说,外部环境或者人本身的习惯影响了基因,导致基因表现出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基因使得黄种人毛发细、皮肤细腻,这是因为黄种人所处的环境比较潮湿,必然会使得皮肤变薄、变细腻,这就是基因的表型受到了影响。同时环境对基因表型的影响,又间接地使得这一基因表型对黄种人的其它影响也显现出来,比如黄种人毛发基因的表型改变使得黄种人出现了铲形门齿,这就是环境造成的“链式反应”。
“同样,语言也是影响基因表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语言发音确实会影响到人的长相。”李辉说。不过他表示,语言的发音习惯等对人的长相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影响,目前并没有确切的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教授张麒说,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声音确实可以判断出一个人是否有抑郁症,是否长期抑郁。因为声音本身与情绪息息相关,长期抑郁的人,声音频率和音高都与常人不一样,不过要识别需要一定的经验。
在心理学研究看来,性格和情绪影响了声音——一个人的情绪不同,声音的音频、音高、节奏都会有很大的不同。同时性格和情绪也影响了长相,不同的情绪下激活的脑区完全不同,这些都可以反映在人的表情和面部。因此根据声音,可以判断出一个人的长相。
从某种程度上,对有些问题的回答,往往也代表了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或者是描述。张麒说,比如挑战开始后,王英梅向3位指定发声者分别提出了三个不同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与自我认知相关。
从直觉和经验到成为一门学科还为时尚早
目前王英梅的团队正在研究“听音识人”这个技术,看是否可能发展成一个学科,或者可以通过与其它学科的交叉继续得到发展,但不少接受采访的学者认为,从直觉和经验要发展成一个学科现在还很难断言。
张麒在接受采访时称,根据声音判断一个人的长相虽然有可行性,但某种程度上更多的是依赖于直觉。王英梅做到这一点虽然有她的理论依据所在,但是直觉好的人往往会成功率高一些,而直觉往往是不可复制的,因此如何将这些转变为学科,还是令人存疑。
上海纽约大学从事脑科学研究的助理教授田兴说,声音感知和面部表情感知的信息处理,在大脑中处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脑区,这一脑区的功能研究目前还处于黑箱状态,虽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王英梅的研究有一定的说服力,但从脑科学的角度出发,很难解释王英梅的这一识别能力是如何运作的。
因此,王英梅的这一能力背后有什么理论支撑,以及大脑对数据处理的过程是如何运作的,目前还有待研究。
但是,看到这位川大女教授的神奇能力,网友已经迫不及待了——希望能尽快应用到刑侦上,天下无贼!
第二篇: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有这样一些人
有这样一个老师,几年前,他大学毕业来到了一所黑山下的学校。最初迈上讲台的不适应、工作的繁重、环境的闭塞使他总是产生逃跑的念头。而且让他愤愤不平的是,这份工作的付出和回报并不成正比,他年轻的头脑里总是质疑:为什么自己的努力要通过别人的成绩来体现?这份工作哪有成就感?但是他还算负责任,他年轻、他的课堂活跃、他和学生除了课上的交流也有课下的沟通,一年后,他不教这个班了,他听说,他的课代表在一节晚自习课上哭了。第二天,眼睛红肿的课代表交给他一个厚厚的日记本,里面每一页是一个学生的一寸照片还有留言。他一页页地看下去,也哭了,学生一点没提到他的青涩、他的不足,一个女孩写了这样的话:“亲爱的 老师,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位高中老师和同学的关系会像你和我们一样融洽,我也从不敢相信会有您这样一位老师让我获得学习语文的信心。我甚至想过以后去当一名小学的语文老师,像您一样用心去教每一个孩子,让他们热爱并欣赏这个学科,让他们从小就感受到这份幸福„„我虽不是您最好的学生,但您是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师。”这让他的心既充满了幸福又充满了愧疚,教师这份工作的报酬原来根本不是用金钱和地位来衡量的。这个日记本坚定了他把工作好好干下去的决心,每当工作中遇到了委屈与不顺,他翻开日记本,读不到一半,心里又充满了力量。现在他用全部心思去教学,带的毕业班成绩都很好,学生还是那么喜欢他。他说:只有用爱才能交换爱,用信任才能交换信任,用感恩才能交换感恩。学生的赞美永远让我感到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
还有这样一个教师,她工作十年了,孩子还很小,孩子一周岁的时候,她上高三,一周十八节课。姐姐家的孩子也住在她家,每天要给两个孩子做饭。她每天坐班车的时候都在批改学生的卷子。一次,孩子生病了,她的嗓子也哑的完全变成了男人的粗嗓子,课呢?一节也没有落,学生劝她不要说话,她还是把课讲完了。她说:咱们当教师的干的是良心活。
有这样一位老班主任,她到现在工作了二十八年,当了二十五年班主任。她和学生之间的故事那就太多了,就拣我亲眼见过的说吧。她班上有一个男同学,很勤奋也很沉默,每次考试基本都是年级第一名。这个孩子没有透露过自己的家庭情况,但细心的班主任觉得他和其他的孩子不太一样,他从来不去食杂店买零食,也没带过水果。有一次考试,这个学生考了年级第二名,在周记本上写了这样的话,插一句,这位班主任二十五年都坚持每周批阅学生的周记,而她是一个数学老师。这个孩子写了这样的话:对不起,考第一不是荣耀,而是我的责任,不要说学校、老师对我的付出,单说每到秋天,父母扛着袋子到城里卖地瓜,挨家挨户地爬楼梯给人家送去,为了质量好能多卖上几个钱,在土炕上炕着地瓜粉土豆粉,他们却睡在地上,为了他们,我就必须好好学习。这位班主任在以后的三年里,每到节假日,就让自己的丈夫拿上米面油还有钱和自己一起到这个孩子农村的家去,平时她就把水果削好了,切成小块,装在保鲜盒里,放在那个学生的桌子上。她对我们说过:别的孩子有什么,我不让他觉得自己比别人差。后来包括这个孩子参加数学竞赛,她把他领到家里去辅导,复赛的时候到沈阳参加比赛,班主任给几个困难的孩子拿了路费,还骗他们是学校为鼓励他们提供的。高三毕业的时候别的孩子报大外的英语班,班主任也悄悄地给这个孩子报上。而这个学生呢,他考上了清华大学,在大一第一年用勤工俭学得到的第一笔工资,给老师和父母买了礼物,而他的父母,也在每年秋天把新下来的地瓜装上,把地瓜秧用水焯了放在塑料袋里,到城里送给这位老师。这个班主任说:当老师,学生
有出息,家长认可你,不就是幸福?这位班主任帮助的学生太多了,班主任这样不着痕迹的付出,学生都默默记在心里,受到感化,同学之间的感情就像兄弟姐妹一样,懂得感恩就必定懂得回馈社会,汶川地震捐款,他们一个班捐款就接近一万元。
还有这样的校长,他的车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所以他总能看到那些早早来到学校的老师,他在大会上隆重地给这些老师鞠躬,对他们说:感谢你们。学生上课时,他在走廊里轻轻地走过,锐利的眼光扫过每一个人。下午自习教师答疑,他也按时出现。二楼的公告板上,总是贴着这样不同内容的纸:表扬xx老师,对xxxxx老师提出表扬„„这样的校长,他会对遇到的每个老师每个学生点头微笑,他会对老师说“你最近脸色不太好„„”他会对学生说:“送你们一双翅膀,让你们飞翔。”而他也确实做到了,一支翅膀,是文化课,而另一支翅膀,是学校的特长教育。他说:。。。
这些人,是大连开发区第一中学的老中青教师和领导,是开发区第一中学的党总支成员。其中的那位班主任,是大连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十佳班主任郝治范老师,学生亲切地叫她“妈妈”,郝老师说:咱们赶上了好时候,共产党重视教育,给我们这么高的待遇,咱们对学生好,就是回报党的恩情。”而开头的那个青年教师,就是我,我在写这篇演讲稿的时候,采访了几位我们学校的教师,想要获得点轰轰烈烈的事迹和华丽的辞藻,可是每位老师都摇摇头,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我就是一直这么干;我没有说什么,学生习惯了„„是的,教师工作就是这样琐碎和平凡,教师做的事,每一件都微不足道,教师的爱,就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第三篇:修养,一个人的精神长相
修养,一个人的精神长相
人之长相,分体貌和心灵。五官之美如花开艳阳,直接;而精神之美似暗香浮动,需依托,靠修养方能呈现。
那什么是修养呢?是文明礼貌、知识文化还是清风明月、淡茶闲花,都对。因为修养是一个非常美好高贵的词语,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但具体落到实处应该是一种尊重,一种接人待物的方式方法。和文化知识有关,但不是必然,主要来自家庭的影响和后天的修为。
赫本被誉为女神,不仅仅因其貌美,貌美的很多,并不能被全世界的人记住;也不是因为学历,比她学历高的比比皆是。但她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修养这个概念,她在遗言里这样说“若要优美的嘴唇,就要讲亲切的话;若要可爱的眼睛,就要看到别人的好处;若要苗条的身材,就要把你的食物分享给饥饿的人;若要美丽的秀发,在于每天有孩子的手指穿过它;若要优雅的姿态,走路时要记住行人不只你一个。人之所以为人,是必须充满精力,自我悔改,自我反省,自我成长;并非向人抱怨;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可以求助于自己的双手;在年老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双手能解决很多难题,一只手用来帮助自己,另一只用来帮助别人。”
这就是对修养最好的解读,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更是心灵之美与外在之美完美的结合。并且修养之美无处不在渗透影响着你的外在之美。如果大家都能做到,那么我们都是天使。她告诉我们手是用来劳动而不是索取的,脑是用来忏悔而不是偏执的。手不仅能解决自身问题还能帮助别人;脑不仅能原谅别人还可以让自身不断进步。我们身上每个零件都有用处,那些喜欢到处释放物质垃圾和精神垃圾的人都是不健全的。
在红楼里晴雯堪称绝色,美得让人心生妒忌甚至让对手恐惧。曹侯偏爱她,读者喜欢她,并不是因为她口角锋芒、言辞激烈,而是因为她表里如一,干净通透,使力不使心。太钢易折,晴雯过早地夭折,本是思想不成熟和修养不够的体现。最遗憾的是她错过了成长的机会,无父无母,无人爱,是一株自由生长天性烂漫的野花。曹侯告诉我们人都是立体的,不要怕承认自己没修养,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待成长。
年轻的时候住单身宿舍,同寝室有28岁的,也有18岁的。28岁的总爱管18岁的,包括床单的平整,衣服的叠放甚至是牙膏的挤法,为这些小事总是说教挑剔,连旁者都觉得这个老姑娘有点变态,最后终于爆发战争。这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个人空间都不可以长驱直入,人与人之间必须有一堵墙,这堵墙就是尊重,心灵之门要靠温暖的金钥匙才能打开。不管你年长年小,不管你对与错,不管你比别人多行,不管你出于什么样的心态和目的,好的言语是必须的。
看过很多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如旁人,那就看看自己是不是样样都行,孩子其实就是站在你面前的镜子。在发成绩单时,在开家长会时,你恼怒了,你大打出手了,这恰恰暴露你精神世界的粗鄙。你可以有一千个理由原谅自己,说出自己愤怒的原因,数落孩子的气人和不对。这只证明你自私,证明你只自爱。孩子丢了你的脸,这才是你发火的主要原因;你要出气,这才是真的。你控制不了,这就是你欠缺修养。如果说这是为了教育孩子或为孩子好之类的,那就太冠冕了,因为不论言教身教都在花开的每一个微距之间。一个平时不管不问,打牌赌博,好逸恶劳,泡网聊天的人,不要指望中考或高考的馅饼砸到孩子身上。孩子不是私有财产,也不是你自身的连带,更不是你实现梦想的工具。从剪断脐带那天起,他就拥有独立的人格,即便他的看法想法不对,但你必须让他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就是对生命的尊重,这就是修养。还是纪伯伦的那句话,孩子只是借我们的腹部来到世上,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弓拉满,让箭射向远方。
我倒是很感动一句话“不需要你养老,只感谢让我参与你的成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成长,你的认知对了,你的修养就高了。和孩子说话,一定要学会蹲下,你笑了,孩子的世界自然就是春天了。这里包括你也包括我,事实和时间告诉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反省。
修养就是不管你有多强大,当你面对弱小时,你一定让他发出自己的声音,国与国是,家与家是,人与人更是。那些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行为都是动物的行径。
这世界很多人都在标榜自己有修养,只不过是以贬低别人做为修养。这就是文盲,因为他们本身就不知道什么是修养。不是你学历高你就不是文盲了,也不是你有知识就代表你文化了,更不是你穿的体面就和修养有什么关系了。这些概念不能混淆。如果指责和帮助是一双手,请你伸出帮助的那只手,把另外的一只留给自己。修养还体现在一些细节上。饭馆里,一碗汤洒在你身上;公交上,一只皮鞋踩在你脚尖上。你咋办,即便别人不道歉又如何,是随风而去还是据理力争。
有些人吃饭,喜欢把菜翻来覆去,翻得底朝上再夹起一口,那怕是一盘花生米或青菜都如此。这还不如那些一上来就狼吞虎咽的人率性,暂不说卫不卫生,也不说是不是贫穷年代遗留下来的陋习。我想说这种行为实际暴露了一个人内心的自私和心胸的狭隘。
有的男人有大男子主义,越是在人多的地方,越爱显威风。这都是自身的浅薄,怕有惧内之说。修养的字典里没有怕字,只有尊重友爱温暖和谦让。夫妻之道贵在自然,不秀恩爱也不示强弱。
你越在乎的就是你越缺失的。经常看娱乐频道各国颁奖,也经常听到大日本帝国和大韩民族的叫法。这也没什么,那是人家的自由,只是希望我们中国别这样,大不大,强不强谁都知道。过好自己的日子,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吃饱穿暖,没后顾之忧才是真的,干嘛没事叫嚣这些。
杨绛说过“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学习不是狭隘的,不是为文凭学历,升官发财的,更不是酸文假醋,故作清高寡淡的。而是为了重新塑造我们自己的精神长相,让我们视野更开阔些,能以更好的视角来诠释这个世界。
社会是复杂的,啥人啥事都有,但不喜欢逼迫之说。我更相信,那些杀人放火恼羞成怒的都不是本性使然,而是内心残忍变态所致。这世界上没有逼迫二字,多半都是自己为自己寻找借口,任何事情都有解决的途径和办法。这不是奴隶社会也不是封建社会,需要杀富济贫,揭竿而起。也不是婚姻一旦有人入侵,非要泼硫酸;利益一旦伤害,就要刀兵相见。你相信孔老夫子能举起屠刀吗!能,我相信也是正当防卫。我们必须承认,有些事就是修养不够。
当然修养也不是一味退缩。孔子的弟子子贡曾问他什么是修养,孔子就讲了一个故事。说有一条狗,在一条路上喜欢咬人。第一个男人来了,狗开始攻击,这个男人本来可以制服它,但还是左躲右闪。狗不依不饶,扑上去狠咬了一口,鲜血直流,男人翻起一脚,把狗踢出很远,狗打个滚落荒而逃。第二个男人来了,狭路相逢,他想自己不是好欺负的,需决斗,狗扑上来时,他抓住狗的两只前腿,狗不得动,狗咬了他胳膊一口,他咬了狗脑袋一口,就这样一口一口轮番咬下去,最后两败俱伤。子贡听后说,他咋和狗一样呀!
是呀!他咋和狗一样,这世界上什么人都有,每天一不小心就会被别人释放的精神垃圾砸中,那怎么办?总不能和第二个一样人,你咬我一口,我咬你一口没完没了。这就是修养的分寸。
我们不要对号入座。有人说农村人如何,就恨不得群起攻之;有人说某某省咋地,就恨不得全体讨伐。这都没必要,说的人有他的孤陋和愚昧,听的人也不要风声鹤唳,四面楚歌。点代不了面,千万别往自己身上套。哪里人都有特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谁都热爱自己的家乡,人性都一样。他打击一片,你也不能善恶包揽。我们维护的是正义,保证的是自己,不能兼善天下,尚要独善其身。说者也许无心,听者也不必有意。我们每个人的境况不同,遭遇不同,高度不同,视角不同。千万不要现身说法,你只是自己的楷模,不能成为别人的榜样。言语是要经过时间检验的,人品是要经过事物考验的。
什么是修养?当我们不再提修养二字,当心中的鲜花和绿草都一一盛开了,修养的春风就来了。同样如果我修养够了,也就不会在这喋喋不休了。因为修养只需像赫本那样做好自己就行了,因为修养,只属于你一个人的精神长相。
第四篇:他是怎样一个人
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学习“杨善洲精神”心得
2010年10月10日,一个普通的老人走完了他人生83年的历程,尽管临终前,他一再交代:“不开追悼会,不办丧事,遗体火化,要悄悄地来,悄悄地走……”但当地成千上万的群众仍是扶老携幼,涌出家门,以一种老百姓特有的淳朴方式来陪他走完这最后的一段路。那一天人们的哭声撼动着整个保山城。
在他的事迹报告会上,每一个与会者,都是眼含热泪地听完报告,听着听着有的人控制不了情绪,竟轻声抽泣起来,而很多人和他并不认识……
看到这些,我的内心不禁有了一个疑问——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有万千群众为他送行?为什么他事迹能感动这么多人?
在保山地区流传这样一首民谣:家乡有个小石匠,做官做到师首长,不改腔,不改装,和爹耕地,和娘插秧,一身泥,一身汗,首长不像,像什么?跟我们老百姓一样,在保山的很多地方,人们仍清晰记得当年那位草帽书记的形象,在下乡的路上,他看到群众挖地,他就举起锄头跟他们干一会儿;看到群众在插秧,他就卷起袖子,挽起裤腿和他们栽几行;看到石匠在做工,他也就拿起錾子铁锤敲打起来……,倘若不是有人提醒,人们是绝对不会把这个头戴草帽的热心
过路人和为官一方的他联系起来,他把对人民的真挚情感以一种朴实的方式表达出来,也赢得了群众发自内心的敬重。
哦,我知道了,他是一个朴实的人。
在担任地委领导期间,家乡的父老不止一次找上门,让他为家乡办点事情。他考虑到自己作为整个地区的书记,不能光想着自己的家乡,但毕竟心里过意不去,于是他向乡亲们承诺说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我想当时听到这句话的人,可能会很失望——“你在任上,掌握着权力,都不去为家乡做事,等退休后,人老了,权力也没了,你还能做什么呢?”这一句话多么像敷衍之辞啊。
1988年3月,61岁的他退休了,他婉拒了领导和组织上劝其到省城安享晚年的安排,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回到家乡种树绿化荒山。
说干就干,退休没几天,他就带着一群人,钻进了山沟开始兑现他对乡亲们的承诺,但一座黄沙弥漫的荒山要绿化,谈何容易。他不仅不爱自己平生的积蓄都投入到造林,还跑省城、进保山,用自己的老关系四处讨要资金,一分不留全部交给林场,钱不够买树苗,他就带头到城里捡果核,为了种树造林,他倾注了多少心血与艰辛,大亮山知道,每一个树知道,每一片绿荫知道…….20多年过去了,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如今已变得郁郁葱葱,溪流不断……
2010年春天,已持续半年的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群众饮水变得异常困难,而在他的家乡施甸大亮山附近的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水源正是他为之艰苦奋斗22年的大亮山林场。
对乡亲们的诺言兑现了,他自己也老了,此时他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把价值超过三亿元的大亮山林场交给了国家。
做着一切正是为了兑现当年那句像“敷衍之辞”的诺言 哦,我知道了,他是一个守信的人
工作几十年他付出了这么多,他究竟图的是什么?在担任地委书记期间,按政策他的家人可以办理在当时指标十分紧俏的农转非,但他却要求,先办其他人的,自己家人的可以摆一摆。这一摆就是几十年。
家里的房子漏雨,他没钱修葺,只能告知家人买几个盆盆罐罐去接漏雨;他在县城盖了一所房子,却因无力支付欠款而又卖了出去,他因为没钱支付福利房房款,他一直和三女儿一家住在上世纪90年代初建的老地委宿舍里。
作为林场的指挥长,除了拿自己退休金外,他拒绝拿一分工资,只接受每月70元得生活补贴,后来随物价水平,涨到了100元,林场想要给他增加生活补助,他一句:“我上山是来种树的,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就给顶回去了。22年他没有在林场开过一张发票,没有报过一张单子。
从1951年工作到去世前的几十年间,他攒下的钱还不足1万元;他的房子是全村最差的。在移交林场之际,市里奖励了他20万元,他仅仅留了4万元给他愧疚已久的老伴,其他的全部捐了出去,在弥留之际,他改变主意,同意将决定将骨灰安葬故乡和妻子合葬。在世界的那一边,他将和妻子永远相守。对于自己,对于家人,他能做到的仅仅就是这些,太少了,真的,太少了。
哦,我知道了,他是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他就是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一个朴实、守信而又无私奉献的人。
为人民服务,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杨善洲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任上,他头戴草帽,脚穿草鞋在保山的五个县99个乡留下了足迹,为群众排忧解难,退休后,只要群众有困难找他,他表现出的仍是一个共产党员对群众的尽心尽责,他说:“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只要活着,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纵观他的一生,就是围绕着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这个五个字已经永远地携刻在他心底化为一种信念。
看完这些,我的眼睛在不知不觉中模糊了,我问题的答案找到了,一股无限的敬意从心底升起,以前我只是在电影中看到过焦裕禄、孔繁森,而这一次杨老的事迹就发生我们这一个时代,发生在离我们很近的地方,我真切地感受到了
在新时期一名老党员的那种无私奉献,真诚服务的精神,我觉得我是幸运的,作为一名80后的共青团员,能够到受到这种教育,我从他身上收获了许多,在今后我一定要加强学习,提高能力,以杨老为榜样,做一个像他一样的人。
第五篇:听鱼说话参考教案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向我们描述的是祖孙俩钓鱼时发生的有趣故事。故事语言简洁生动,情节引人入胜,充满了西方式的幽默。三次充满童趣的对话,充分表现了琼儿的纯真善良、活泼机灵和外公的幽默风趣、童心未泯。本课教学中,教师充分引导学生读书,使学生直面文本,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充分感知课文语言材料;并在与文本的对话中,通过引读导悟、读中见悟、读演悟情等方法,不断丰富文本和学生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会认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课文.感受外公的幽默风趣、琼儿的纯真善良,使学生懂得爱心的可贵。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及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外公的幽默风趣、琼儿的纯真善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头饰、动植物图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趣味识字,质疑激趣。学习第1——6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疑,激趣导入
1、我们听爸爸妈妈说话,听老师说话,听同学说话„我们听过各种各样的人说话,也可能还听过鹦鹉说话,可听没听过鱼说话?板书课题:听鱼说话。
2、鱼也能说话吗?我们能听懂它的话吗?大家赶快打开书来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后生字词和会认字词。
2、同座互相认读课后生字,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3、全班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三、学习课文1-6自然段。
1、师导语:大家知道吗?琼儿的外公是个非常有趣的人,他可爱钓鱼呢!同学们,你们和同座之间合作一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先读一读第1——6自然段,看看从哪儿能发现琼儿的外公是个非常有趣、爱钓鱼的人呢?请用铅笔作上记号。
2、同座交流,把能体现琼儿的外公非常有趣、爱钓鱼的词句读一读,加以体会。
3、根据学生发现的内容来进行教学,教师相机点拨。
①指名回答,出示相关句子:“我来问问它。”“你挂在钩上,受得了吗?”
你读了这句话有什么感受?指名朗读有关句子。
②指名回答,出示相关句子:外公把蚯蚓放到耳边听了听后说:“它说,没事儿,它最喜欢钓鱼了。”你读了这句话有什么感受?指名朗读有关句子。你能让这一句话直接从蚯蚓嘴里说出来吗?指名回答。
③师引导:看来,琼儿的外公真是个了不起的人啊,他还真能听懂蚯蚓说话呢!
那么,琼儿的外公能不能听懂蚯蚓说话呢?可他为什么要编出这样的话说给琼儿听呢,请你再认真读读这一部分,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师生互动交流)
师小结:因为琼儿的外公爱钓鱼,是个非常有趣的人,他不想因为琼儿同情蚯蚓而放弃钓鱼的乐趣,所以编出这个故事。琼儿现在还不知道外公的心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④指导多种形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自由读、指名个别读、师生配合读、分组赛读、相机指导分角色朗读。
四、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宝宝,认读生字。
2、说说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写后面的四个生字。
2、通过读课文.感受外公的幽默风趣、琼儿的纯真善良,使学生懂得爱心的可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引导发现,读演悟情
1、入境体验.读悟琼儿“听鱼说话”。(学习课文第7一第16自然段)
师导语:琼儿的外公“听懂”了蚯蚓说话,琼儿呢?她学会了听鱼说话吗?
(1)轻声自由地读课文第7—16自然段,边读边想,画出琼儿和外公听鱼说话的有关地方,他们分别听到了什么?
(2)指名读读画出的句子,教师相机出示有关句子:
小鱼说:“拿我做汤,一定很鲜。”
小鱼说:“我还小呢,放我回水里去吧!”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话。
(3)引导学生自主质疑。重点引导:为什么琼儿和外公听鱼说话的内容会不一样呢?
师引导:这个问题问得真是妙呀!还是请同学们回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4)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先独立自主感悟,再小组合作探究。)
(5)全班交流。
①指名回答.出示相关句子:小鱼躺在岸边草地上,小嘴一张一张的。琼儿看着有些不忍心了。
“不忍心”是什么意思?怎样读出自己的体会?教师引导学生读书。
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读中感悟。
教师引导:同学们一定知道吧.鱼儿是不能离开水的,水里才是鱼的家呢!琼儿看到小鱼躺在岸边的草地上,小嘴一张一张的,已经是上气不接下气,小生命在生死线上拼命挣扎着。她看着看着,仿佛听到小鱼说——(指名直接回答)
(估计)学生回答:“行行好,放我回去吧!“妈妈,妈妈!”我好难受„„”
师小结:琼儿真是个有爱心的孩子,她现在最想做的事就是赶快救下这条小鱼!
③再相机出示琼儿听鱼说话的有关句子。(小鱼说:“我还小呢,放我回水里去吧!”)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会琼儿的内心情感。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评读。
(6)表演朗读(戴上头饰)祖孙俩的对话,体会外公的幽默风趣、琼儿的纯真善良。
(7)引导学生根据故事内容讨论:琼儿真的能听懂小鱼说话吗?为什么?
(8)配乐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
2、放飞想象,读悟祖孙俩“听心说话”。(学习课文第17——18自然段)
师导语:外公又把鱼钩抛进了水里,钓起鱼来,口里直夸琼儿呢!我们去听一听。
(1)指名读第17——18自然段让学生思考:你又从课文里
知道了什么?
(2)读后想象,升华情感。
师引导:大家想一想,琼儿听蚯蚓说话,又能听懂什么呢?
(3)齐读课文第17——18自然段。
三、心灵对话,拓展延伸
1、师导语:同学们,只要有爱心,你就能和周围的动物、植物进行交流,你们学会了吗?
2、出示(动植物生长、活动等)图片,展开想象:
①看看你会听到一些什么呢,②师:把你听到的讲话内容记下来,行吗?回家以后,同学们可以写一篇日记《和XX对话》。
四、识字,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生字,认读,记形。(说说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2、指导书写“汤”字。学生练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