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鸦——生命初期的美丽体验(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20:47: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涂鸦——生命初期的美丽体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涂鸦——生命初期的美丽体验》。

第一篇:涂鸦——生命初期的美丽体验

(原文转载)涂鸦——生命初期的美丽体验 看了之后很受启发,有种感动的感觉,贴过来。

作者:胡晓珮 中国美协少儿艺委会委员,联合国儿基会特聘艺术教育专家,艺术儿童工作室创办人。

原文发表在《妈咪宝贝》杂志2007年2月的专家特稿栏目

生命之初的孩子就如同一个个的精灵,对色彩会出奇的敏锐,当他们睁大着眼睛左顾右盼时,所有鲜亮的色彩会抢着进入视线:妈妈的红衣服、一块黄色积木、一个桔色皮球、或一片阳光下的绿草地,都会成为他目光中无比喜爱的东西。

他们从眼睛到内心地喜欢这些美丽的色彩,还渴求着把它们“抓”下来,放在手中摸啊、玩啊,甚至会去闻一闻、舔一舔,然而,所有的这些努力最后证明那件东西的彩色外衣好象都无法用自己的小手“抓”掉“掀”开或用嘴去咬开。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把“色彩”给他们,让他们尽情地去抓、去挤、去捏,用目光痛快的品尝,满足他们对于色彩最初的好奇与想象,这就是发生在涂鸦阶段的早期行为,一般在1岁左右,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发达国家,包括日本都有许多可以吃的颜料,中国台湾和香港也有。

虽然我们的条件不够,但在大人监护下同样可以实现。比如,妈妈把着宝贝,爸爸可以把颜料管中的红、蓝、绿等各种美丽颜料挤到厚纸上,宝贝会睁大眼睛看着这些像彩色小蛇一样的颜料慢慢钻出来,亮晶晶的闪着鲜亮的光泽,他渴望知道触摸的第一感觉,此时,妈妈应该让他用手去大胆地接触,也许孩子会平静地用小手指轻轻摸摸,也许会激动的用整个手抹开挥舞得满纸都是,甚至是脸上和身上……,他们正在以最为亲近的方式感觉着纯粹的色彩,而对于今后是否能对色彩有强烈的敏感性是特别重要的一个体验过程,我们要积极地肯定和鼓励这些勇敢的宝贝。

渐渐地,孩子可以抓紧纸团,还会握笔了,他又渴望着不仅用手这个天然工具,还用那些能够握得住的东西来控制颜料,就象玩积木时可以任意地摆弄成为心中想要的样子。我们如果及时地启发孩子拿起笔、小刷子,或着两手与工具并用,去尽情地涂抹和挥洒色彩,他们将会感到极大的快乐与满足,这时,涂鸦期真的来了,也叫抽象象征期,就在1----3岁之间。

对于孩子,涂鸦是一个全新的“游戏”。首先,孩子对这个游戏充满了强烈的好奇,颜料和笔纸都是游戏中的重要道具,其实,孩子们想知道,这些东西道底会是什么样子,是象小汽车那样还能跑到哪去呢?所以,纸上那些纷乱的线条和色彩都会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变换着运行的轨迹,探求着可能会产生的各种结果,小脑袋还会进一步地想:在纸上是这样的,那地上、身上、墙上呢,当孩子弄得哪哪儿都是颜料的时候,或者还能听见妈妈在大叫或是心里喊着:“哇!啊!天哪!”,一定是他们又发明了奇妙的“玩法”:比如把颜料全部挤到水里,搅来搅去,极限时,笔就变成了手和脚,纸变成了地面或墙面,纸上都是彩色的小手印和脚印,我们应该高兴,这是孩子在酣畅地游戏状态中正以完全自我的方式,而不是成人的方式在全身心地接触着体会着绘画的“玩具”所带给她的无穷无尽的快乐呢!而其中潜在的对绘画材料在触觉、知觉和视觉上的认识已经悄悄地获得和积累了,这个真正的探索过程是极其宝贵和重要的,我称之为不可或缺的“亲密接触”。

另外,涂鸦还是孩子们不断见证自己力量成长的过程。我们看到许多孩子喜欢用单色的笔或油画棒画线条时,常常会把纸捅破,用毛笔和颜料时也常有这样的情况,每个孩子的力量虽然不同,但他们都是在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去“画”一根线,或他们发现自己用了力,线就清晰时,就会再次去用力,当看到线因为自己用了力气而变得越来越多,甚至密密的要成一堆时,心里是快乐的,他以此证实了自己的力量所在,这也体现出孩子在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内在心理需求。我称为涂鸦的 “力量演变”。

和语言的表达一样,随着成长,从2-3岁,孩子在涂鸦中言说着许多意向和情感,即内在的心灵语言,画面也更符合涂鸦的抽象与象征特征。

这时的线条已经少了任意性,而多了方向性,它的轨迹来自孩子的内心,孩子已能够对线的方向说明原因和去向,很清楚地讲出它所代表的是什么,用颜料画出的线或涂抹的色彩也有了更为明晰的象征意义,可以说,这时的画面,线条和色彩都有了各自的归属,归属到了孩子充满变化而需要表达的心灵。

他们在此时对画面的叙述与外部的现实世界并不具备逻辑关联,如王一个小朋友对作品中的线条说,这是水流出来了,流到哪里都是,把什么都淹了,还在流呀流,最后流到了天上(图1),其实孩子都喜欢水,还有在尿不湿里水水蔓延淹了小屁屁的感觉,那是她无法言说心里却有感知的经验,或者干脆与此无关,而象征了某些更深层次的心理活动。

有许多孩子会对着自己画的线条说这是蛇,很多很多的蛇,我们工作室中的家长有过同样的体会:孩子用小手捏出的第一个泥作品竟然都是蛇!这里反映的内涵不代表外部世界,而是心灵内在或潜在的意识,即潜意识,甚至还有在生命早期的来自民族基因的“集体潜意识”。

涂鸦期的色彩具有明确的视觉个性化特征和情感指向,孩子们会专注地喜欢几个颜色或干脆就一种颜色,比如蓝色或绿色,这不意味着孩子对色彩没有感觉或色弱,而是他会选择能让自己的眼睛感觉舒服的颜色,每个孩子都会不同,也就形成了充满差异的视觉个性化特征。情感也在影响着他对色彩的选择,比如:一个孩子用自己喜欢的色彩画了一块圆乎乎的红色,说这就是爱爸爸,又在另一张纸上画了一团黑,说这是爱妈妈,而这个黑色里却有了情绪化的表达,因为妈妈今天刚对她发了火,她觉得妈妈生气的样子很难看,就用了自己最不喜欢的黑色,可自己还是爱妈妈的,因此在看似简单的色彩里包涵了纯真的复杂。类似这样的微妙情感在涂鸦中会被孩子们无数次地表白,对这个可以替代语言、超越语言的特殊方式,我称之为“心灵画语”。

所以,在欧洲的儿童研究运动开始后的一个多世纪以来,涂鸦期的绘画作品成为心理学家分析儿童心理状态的可靠依据之一,涂鸦也被用来化解人之初遭遇的困惑与情感危机的有效形式,如果家长们明白了这些科学内涵,一定会更加注重和关爱涂鸦的每一个过程。

晓佩特别提示:

1.不要剥夺孩子的“画语权”。

涂鸦期应该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很多家长却因为忽视或无知而剥夺了孩子在这个时期表达的权利,用技巧和模式化来要求涂鸦期的孩子,使他们在丧失了宝贵的“画语权”。

在我的研究中显现,有充分机会体验了涂鸦的“亲密接触”和“力量演变”过程的孩子,在用绘画来表达内心时会自在而顺利,并且能自然亲近绘画。

2.进入涂鸦期的年龄有普遍规律,也各有不同。

孩子的身心发育各有早晚,涂鸦的年龄划分不是绝对的,有的早,有的晚到4岁和5岁,还没有脱离涂鸦期,这也和我们是否给孩子提供充分的条件有直接关系。

3.尽早让孩子开始涂鸦。

当发现孩子对物体的颜色变化表示出好奇时,就可以协助孩子进入涂鸦的世界了,在没有专业环境的条件下,家长也可以做这样的工作,比如提供较大尺寸的稍厚一些的纸张,如A2的水粉纸、还有各种毛刷、大号水粉笔、品质好没有污染的水粉颜料、油画棒等,和一块空间,更重要的是帮助而不是干涉和限制孩子,让他们全身心地进行涂鸦的各种自主体验。记住,涂鸦——生命初期的美丽体验。

第二篇:实习初期心得体验交流会

实习初期心得体验交流会

2010年7月22日20点半,经过一个多周的适应期和转换期,队员们基本已经融入到环境中,对本职工作也有了一定的掌握,并有了许多的感触,在此基础上,远航实习团队召开了首次的心得体验交流会。

会议由单斌同学主持,会议开始,单斌同学对队员们一个周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对队员们在实习中的表现给予了肯定,并要求队员们在后续的工作中要保持饱满的精神面貌,不懂就问、虚心请教,争取把工作做到最好。而后,大家就实习感触、实习目标等进行交流心得体会。队员们纷纷表示已经适应了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身份转变,而且在工作中看到了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榜样,有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更加坚定的学习好专业知识,也意识到沟通能力、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另外,队员们也都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大家都表示会尽力把自己做到最好,为团队争光添彩。

会议气氛庄重而不失活泼,会上,队员们发言踊跃,积极展示自己工作中的所学所感。历经两个多小时,会议接近尾声,在最后,单斌同学强调了团队的重要性,要求队员们继续保持高度的团队荣誉感。队员们也积极表态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会更互帮互助,给公司展示最好的自己,争取出色的完成实习,给自己和学校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三篇:生命一次_美丽一次

人生一次,美丽一次

枫叶似乎是很美好的事物,它代表着爱。可是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枫叶一生由兴到衰,它的一生经历了萌芽、翠绿,到红的蜕变而后为了给予其生命的根基走过严寒的冬日,之后飘然落下,结束一生。刚开始我也觉得如此,可后来我发现自己错了,错在我将这个美好事物一生的意义曲解了。

正如他所说,枫叶经历了萌芽、翠绿,到红的蜕变,走过寒冬,再飘然落下,可这就是它的一生,就是它的命运,经历过了这些以后,对它来说这一生已经足够了。因为它明白这就是它获得一次生命所必须经历的,不应该有任何怨言;因为它懂得这是它的命运,不应该有任何不满;更因为它知道生命只有一次,只要好好把握,不愧对自己,那么不管自己的命运如何就都是值得的,而这仅一次的生命就是美丽的。

我想我的这位朋友只看到了枫叶悲惨的一面,或许应该说,他从悲观的角度看待生命,没有看到生命的美丽。其实,很早以前,我并不把生命看得很贵重,总是会问:生命到底有什么珍贵的?为什么有些人那么看重它,甚至愿意为它出卖一切,放弃一切?那时的我真的不明白,总认为生命像是每个人的玩具,当不想玩时,就会将它丢到一边,不再去理会,不再去过问。可现在看来并不是那样,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它是世上最美丽的东西。

奶奶曾经告诉过我,在浩瀚的天际,每一颗星星都代表着一个人。星星每时每刻都在发光,代表着这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当星星停止发亮的那一刻,代表着这个人将离开这个世界。我想每个人听后都会觉得害怕,都会默默祈祷自己的星星永远亮下去,无论要付出什么代价,但这可能吗?不可能的,犹如盛开的花总会凋谢一样,不管多明亮的星星总会有消失的一天,所有的一切,甚至在宇宙中存活了这么长时间的地球,也最终会迎来死亡的那一刻。人的一生与地球的存活时间相比,实在是太渺小、太短暂了,而这一生是拥有生命的时期,像星星在坠落之前拥有光亮一样,它使人在这世上的几十年拥有灿烂,它让人在这个世上的几十年像星星一样发光、发热。尽管短暂,尽管是唯一一次拥有人生的机会,但已足够了。因为生命虽然只有短暂的几十年,只有唯一的一次,但是经历了好多――喜爱、憎恨、欢乐、忧愁、挫折、成功、失败,正如枫叶的一生一样,已经没有什么遗憾了。

有句话说:失去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你是否曾经拥有过。的确,不管我们将什么时候离开这个世界,那时候我们都已曾经拥有过生命,即使失去了,也不会恋恋不舍。因为我们已拥有过它,它曾经使我们变得美丽,变得耀眼,至于拥有时间的长短根本无需计较。

我们拥有了一次生命,所以在这一生的某个时段我们是最美丽、最耀眼的,正如枫叶在它一生的某个时段是最迷人的一样,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枫叶,经历我们所要经历的,默默告诉自己:人生一次,美丽一次!

第四篇:生命如此美丽

生命如此美丽

当一个人走向死崖时,才知道生命是如此美丽。

珍惜拥有的生命,利用拥有的生命,奉献拥有的生命,你才知生命如此美丽。没有什么不平等,生命是一样的,只是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利用。我们拥有了生命,就拥有了幸福;我们拥有了生命,就拥有了财富;我们拥有了生命,就拥有了一切。因为生命的价值是无穷尽的,只要我们懂得生命,生命就是美丽的。生命散发着它美丽的光芒。没有什么不可以,我们都有权主宰自己的生命,让它变得辉煌灿烂。生命是美丽的,因为它是一切的一切。真理、善良、美丽,思考、劳动、奋斗,发现、发明、创造,勇敢、正直、热诚、宽容、感恩、团结,这些都是生命的本质属性,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生命是我们自己的,你有权主宰它,但不要忘了,生命是有限的,生命是短暂的。也许在你想到生命,想再拥有生命时,可能已经晚了,生命已在悄悄地向你告别。

珍惜拥有的生命,让生命散发美丽的光芒,当我们与生命告别时,回想生命,你就可以说——我无愧此生,我的生命是美丽的、值得的。你现在可懂得:生命原本如此美丽。

第五篇:生动的体验 生命的课堂

生命的课堂绽放体验的花朵

府谷县孤山学校 李华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课堂,尤其是低段语文,都离不开教师们引领着学生去朗读体验感情。生活的快乐需要切身体验,灵动思维的火花需要想像体验,入情入境的幸福需要换位体验,迁移体验声东击西的美妙需要换位体验。[关键词]:想像;朗读;悟情

在小学语文的一些课堂上,我发现不少学生朗读课文时生硬硬的,枯燥乏味,没有一点儿生活的韵味。听到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声音响亮;面带笑容。结果不管怎么指导,学生总是找不到感觉,总读不出语句的独特语感。我想,这种肤浅的指导,学生根本没有去体验,怎么能进入角色呢 ?

还有,一些教师把自己对课文的感悟硬塞给学生,如:能不能用朗读表达出“热闹” “请你读出幸福的感觉好吗 ”等等。试想,学生脱离实际的体验,就像隔岸观,能感受到火的温暖吗? 这种没有品位的体验,像戴着枷锁跳舞,能有优美的舞姿吗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体验是一个过程,它从亲身实践的生活开始,进而获得认识,形成情感,最后产生感悟,并且逐渐积累成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实施新课程,走进新课堂,特别是低段小学语文课堂,一堂好课,一堂有生命力的课,几乎离不开教师们引领着学生

去体验。我在课堂中,努力让学生沐浴在体验的春风里,享受着体验的快乐。

生活的快乐来源于切身体验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丰富多彩,语言学习资源就丰富多彩,语文课堂只有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结合,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才能更好的激发孩子利用自己的生活去体验去理解文本,加深认识,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在教《吹泡泡》一课,我让学生带上泡泡水,用一节课的时间,以教室为场所,让学生尽情的吹:学着吹,比赛吹,一齐吹;看谁吹的泡泡最大,看谁吹的泡泡最多,看谁吹的泡泡飞的最高;比一比,看谁吹出各种形状的泡泡。教室里欢声笑语一片:“看,王强吹的泡泡像气球!”“王超的像冰糖葫芦。”“袁文娟的像一群鱼泡泡。”“快,教教我,怎么才能吹出像葫芦一样的形状 ?”“为什么你吹的像羊肉串 ”“老师,你也和我们一起比赛。”“哇,我的泡泡飞上天!”“老师,我发现,泡泡破裂时会溅出许多小水珠。”“哇,天空成了泡泡的乐园。”瞧,同学们多么会玩,多么会观察!在快乐的生活体验中,他们个个出口成章,都成了小诗人。可见,只有让学生融入到你所创设的情境中去,让他们自己去感受、体验,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因此,回到生活,让学生亲身体验是学习的灵魂。只有切身的体验,快乐的体验,才能深深地烙在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让学生终身难忘。

灵动思维的火花来源于想像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

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小学阅读教学学生想象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想象能力的民主环境,要善于分析并正确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个人看法,要让学生学习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让他们有自己独自的看法,从自己的认识理解出发,只要不重复别人和自己就可以,要有新意。如在学习课文《小小的船》最后一句时,在感受作者的意境时,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设计提问:“如果你坐在月亮上去,你会看见什么?”学生的回答是丰富的:“看见了流星雨”、“看见了太阳系的行星”、“看见了中国的长城”、“看见了北斗星”„„让学生自由地去畅谈,让他们将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果断的判断力相结合,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加工,进行想象。

入情入境的幸福来源于换位体验

在引领学生体验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换位思考体验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例如一位教师对课文《蜘蛛织网》最后一段话的朗读进行指导。她没有从技巧上作提示,甚至也不作理性的情感分析,只是要求学生把自己当成蜘蛛,为大屏幕上正在忙碌地织着网的蜘蛛“配乐朗读”。学生读课文:“织啊,织啊。终于织成——”老师忽然打断了学生的朗读,说:“呀,你们看,大屏幕上的蜘蛛才织了两圈,‘织成’了吗? ”学生恍然大悟,忙改口,继续“织啊,织啊”地读下去.不一会儿,老师又提醒学生:“呀,蜘蛛还在不怕辛苦地织着网,可你们怎么越读越轻,怕累了吧 ”学生忙提高嗓门

“织啊,织啊”起来,两眼紧盯着慢慢爬向蛛网中心的辛勤劳动者。当蜘蛛完成织网的那一刹那,全班学生欢呼般迸出了期待已久的最后一句:“终于织成了一张又大又结实的网!”

这位教师精心设计“配乐朗读”的情境,让学生换位体验,感受劳动的辛苦。设想,如果这位教师没有设置这样换位体验的情境,那么,学生的认识往往只会停留在“读书”上,只会停留在文字上:而现在,提升到了“劳动”,提升到了“体验”,于是,“终于织成”的朗读技巧,不需要老师作“要读出重音”之类的提示,就能有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的情感流露。

声东击西的美妙来源于迁移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课本无非是个例子”。语文学习目的不在于一篇又一篇的课文,而在于通过对课文中语言的学习,获得一种迁移能力,从而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目的。在一些教学过程中,可捕抓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唤起学 生在课堂中的再次体验.在教学《影子》时,我在教学时扣住文中的训练重点“辨别前后左右的方位”这一目标,引导好“例”的学习,做好“类”的迁移,举一反三,由文中的影子方位到学生身边的方位,再到学生熟知的生活环境方位。这样层层推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对语言的迁移和自主运用,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又如,我在教学《棉花姑娘》的时候,课文第一自然段是这样写的:棉花姑娘生病了,叶子上有许多可恶的蚜虫.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蚜虫有些学生在生活中见过,生病也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历过的,学生肯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我

问:“棉花姑娘身上爬满了蚜虫,见过蚜虫吗 ?”一学生回答:“见过,我家的花上长过,把花和叶子都快吃光了,差点把花害死,我爸爸喷了好几次农药才把它们杀死.这些蚜虫太可恶啦!”“带着你的体会来读一读。”我接着问:“小朋友们生过病吗?有什么样的心情?”学生有的说:“生病的时候很难受,全身一点力气都没有,平时喜欢吃的东西现在也不想吃啦。”有的说:“生病的时候很没力气,头也很晕。”也有的说:“生病的时候很孤单,大家都去上学,希望自己能快点好起来。”“带着这种感觉去读课文,看看谁读得最好。”在已有经验带动下,学生找到真切的感觉,再把这种感觉迁移到品味词语,感悟句子当中,学生有感而发,有感而言,这种“感”,这种“言”是有生命的,是活生生的。

动态评读的滋味来源于语感体验

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在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的朗读评价语言很是精彩。一生读完第2小节,师:看得出你还是个钓鱼的新手。“谁再来读这一小节。”(又一生读,有明显进步。)师:“现在你是钓鱼能手,什么是涟漪? ”生:“鱼饵抛下水面时,荡出的一圈圈波纹。”师:有一句话叫醉翁之意不在酒,渔翁之意不在鱼,这叫情趣,重在欣赏美景。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听得出你是钓鱼高手(又一生读,读得更好了。)师:他是钓鱼高手,还不是钓鱼专家,不仅要看到银色的涟漪,而且要读到心里有涟漪。(又一生读,读得更好。)师:你读的时候心里一定有涟漪,才会读得这么好.心里有涟漪看不见,那叫情感的涟漪。谁还能“有涟漪”地往下读(生读第三小

节。)在这种形象的,生动的,幽默的,智慧的语言点拨下,每个学生都读得兴趣盎然,情感投入,这才是真正的读书,这才是情感的交流,这是心灵的相通,这是学生走进了文本的一种流露。

薛法根老师这是以评价带动朗读,他的评价很成功,我们看到的是学生自我内化。这一朗读感悟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引领学生主动思辨,主动感悟,主动体验的过程。

此外,我认为,教师以自己独具魅力的朗读感染学生,也是让学生经历一次语感体验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一种武器。

语文是一个人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如何获取这种感受,如何体验这种情感,如何理解这种见解,如何转化这种智,如何积淀这种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学生的情感体验为语文教育架起一座桥梁。语文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而学生主体的体验,正是这一过程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努力让学生沉浸在体验的幸福里,尝试快乐。[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 [2]《让学生的灵性在体验中绽放》 教学月刊 2005年2月 [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下载涂鸦——生命初期的美丽体验(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涂鸦——生命初期的美丽体验(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体验“生命托付的信任”

    体验“生命托付的信任” “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但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有人发出了“信任难得”的感慨——很难得......

    生命之所以美丽(五篇)

    《心语》创刊卷首语 ——李友良 双堂中学有辉煌也有低谷。风风雨雨走过半个世纪。近几年县政府、教育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改善了校园环境,现代化教学普及到每个教室。如今作......

    美丽的生命教案

    听(春天在那里这首 歌曲),会唱吗?跟着唱一唱,会变歌词唱吗?咱们是试试?(出示,春天在那里的背景音乐,屏幕上出示歌词,春天变为生命) 交流:我看到的生命 师:同学们,既然生命在小朋友的眼睛里,......

    一个美丽的生命

    一个美丽的生命,还未来得及仔细品味人世的韶华,还未来得及与亲人哪怕是一句简短的告别,就在城市的街头,被无盖下水道的滚滚急流卷走了。尽管在她遇险后,长沙这座城市给了她尽可能......

    美丽的生命 作文

    美丽的生命 作文 美丽的生命,是的,生命是多么的美丽啊!好好珍惜这美丽的生命吧!5月12日那一天,大地突然剧烈晃动。一刹那间,四川山崩地裂,多少楼房倒塌,多少人被埋在废墟之下。震荡......

    生命竟是如此美丽

    生命竟是如此美丽 珍惜拥有的生命,利用拥有的生命,奉献拥有的生命,你才会知道生命竟是如此美丽。 ——题记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样的,只是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利用。我们拥有了生命,......

    美丽的生命——读后感

    《美丽的生命》读后感花都区新华第二小学五⑶班邝蕙指导老师:黄玲湘联系电话:*** “精彩,十分精彩”!一口气地,我连看了两遍《美丽的生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

    美丽的小路学习体验案例

    “美丽的小路”学习体验案例 肖泽群习酒镇中心小学 贵州习水564622 1、 教学设计 1.1 课时目标 (1)抓住描写美丽的小路“失”与“回”的语顺。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