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理解文学类文本中的“重要句子”?
怎样理解文学类文本中的“重要句子”?
【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类型及其作用。2.掌握解读文中重要句子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定点诊断】
1.解读“重要句子”脱离文本主旨、段落大意,不注意抓关键词、修辞手法、写作技巧等要素,造成误读。
2.解读“重要句子”不从句子实际出发,套用术语,盲目拔高或片面贬低。【培优对策】 1.高频题型
※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请分别说明以下句子在文中的含意。※“„„”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请阐释画线部分在文中意思。※怎样理解某段“„„”这句话的含意? ※结合最后一段,说说你对“„„”一句的理解。※联系开头一段,谈谈你对“„„”一句的理解。2.复习诀窍
(1)理解“重要句子”三年大类型
从内容上看,表明或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包括文章不同层次的中心句)。这类句子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他与文章的主旨密切相关。
从结构上说,总领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这类句子的重要,主要体现在它在文章结构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上。
在表达上说,富有特色的句子。所谓富有特色,主要表现在其内涵丰富、表现力强。内涵丰富的句子,指的是本身蕴含丰富的含意(如潜台词、双关),或是对领悟文章主旨有提示性、引导性的句子;表现力强的句子,指的是运用了某种特殊 表达技巧(如象征、抑扬)、妙用修辞手法(如反语、借代)或表达特殊的句子(看似矛盾的句子)。这些句子在文章中作用都很突出。
(2)把握解读文中“重要句子”的两个要点 ①述说“重要句子”大意
述说句子大意就是把句子的基本意思明白、晓畅地表述出来。内涵丰富的句子,要把句子的丰富内涵或多重含意揭示出来;表意晦涩的句子,要换成通俗易懂的语句把意思表达清楚;有指代词的句子,要把代词所指代的内容揭示出来。
②指出“重要句子”的作用
在述说句子大意之后,还需指出“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不同类型的“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将“内容”“结构”“表达”作为几个思考角度,根据各种类型的“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一般作用,结合文本实际具体加以解说。如果试题没有专门要求解说“作用”,答题时可点到即止,不必展开。3.万能公式
(手法)+表层意+语境意(情感)+作用 4.技巧详解
(1)借助语境解读“重要句子”
一个句子在一个具体的语段中,是“点”与“面”的联系,这个句子与其他句子在逻辑上或情感上有着某种联系。所以,弄清重要句子与其前后句、上下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理解该句的含意与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2)借助主旨或段落中心解读“重要句子”
命题人选取的句子常常与文章主旨、文章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或照应标题、揭示主旨,或点明中心、暗示中心。分析这种重要句子的含意与作用,有时必须联系文章或段落的中心。(3)借助关键词和重点分句解读“重要句子”
解释与分析“重要句子”的含意或作用,还可以从句子中的关键词(包括短语)与重点分句入手,也就是说,分析句子中的关键词和重点分句有利于推知整个重要句子的含意。(4)借助句子的“尾重心”
有些句子的结尾部分是该句的表意中心(尾中心)。抓住和利用“尾中心”,就有助于理解重要句子。(5)借助修辞手法、写作技巧解读“重要句子”
许多富有特色的句子都会用修辞手法、写作技巧,分析句子中用到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有利于推知整个重要句子的意思。
【定点训练】
一、(2014年四川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①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论客的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②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他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也没有的景象;若再配上以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由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仅在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或风、雷、雨、雪的突变,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③我们人类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菜,你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也觉得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们可没有听见说有厌看白天晚上的一定轮流而去自杀的人。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自然的伟大,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
④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了,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
⑤我从前有一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惟一的人生乐趣,现在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了几百万了,但他惟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存在英国银行里的存折,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是视若仇敌似的。对于这一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名利心减淡,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⑥自然景物所包涵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像上面所说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些自然的美感,还是上山水佳处去寻生活,较为直截了当。
⑦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了他的栖栖一代,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然后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而著书。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的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聚处,就会得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
⑧我曾经到过的濑户内海去旅行,月夜行舟,四面的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四国的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总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的。所以要想欣赏自然的人,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
⑨从前有一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过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寄住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则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
1.下列对文章的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说谈起,意在引出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观点,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B.第②段有关自然的描述涉及时间、空间、光线、色彩等元素,平常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流转变幻,姿态万千。
C.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具有陶冶性灵的作用,“清凉散”之喻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
D.本文以吃饭为例表现人类喜新厌旧的特性,以“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赏自然美,具有生活气息。
E.本文谈古论今,写人写己,由景物而人生,从山水而艺术,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答案】A C 【解题分析】
A选项中虽说是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但是并不是用这个来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而是为了启发读者欣赏自然的美。C选项的“清凉散”不是“告诫人们不要因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界的欣赏”。而是“治疗利欲熏心的良药”,它是“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2.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答案】①留意自然的丰富与变化,做有准备的欣赏者。②不为世俗所累,主动寻访山水佳处。③保存美好本性,在生活中欣赏自然。【解题分析】
此题意在考查对文章段落段意的概括。做此题首先要回归原文“截”(截取重要的语段和语句),然后“删”(删掉不重要的句子,使答案精炼),最后“改”(将原文中的话转化为自己的话)。在原文中能找到欣赏自然山水的三种方法:①留意自然的丰富与变化,做有准备的欣赏者。②不为世俗所累,主动寻访山水佳处。③保存美好本性,在山水中欣赏自然。
3.文章第⑧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生动表现物我两忘的感受,突出自然的伟大;②以个人体验进一步印证山水佳处对心灵的陶冶作用,亲切自然,更具有说服力;③上承古人游览经历,下与登临崂山等相呼应,行文详略有致,富于变化。
【解题分析】
此题考察了中间段落的作用,第⑧段是文章的中间段,它会在文章的谋篇布局中产生一定作用,比如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所以在看到中间段作用时,首先想到的是它产生的结构作用有:①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中的„„引出了下文中的„„)②前后照应(与前面出现的时间相照应)③点明中心主旨。而在内容上就要考虑文段本身叙述的内容是什么。只有将结构和内容结合起来,才能在这一题中拿到高分。
※4.文中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就话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
①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郁达夫《故都的秋》)
②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自然有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仆人。(宗白华《轮<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答案】示例一:这句话点明了自然山水与艺术、人生的紧密关系。山水以及自然景物,会影响艺术与人生;而对待艺术与人生的态度,同样会使自然山水染上人化的色彩。陶渊明、谢灵运等人,能发现自然的美好,忘却尘世的烦忧,因而写出“悠然见南山”“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清新自然的诗行。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写“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却不免有些落寞,自然外物因为点染上他独特的情绪色彩,具有生命的气息。
示例二:欣赏山水自然的心情与欣赏艺术、人生的心情是同一的。因为艺术与人生是山水自然的映照,人对于山水自然的欣赏态度也恰恰是人对于人生与艺术的态度。能认识山水与自然的美好、博大与威力的人,对于艺术与人生才能获得超越世俗的认识,才能如孔夫子、太史公那样领悟人生,寻求精神价值的实现,才能像陶渊明、谢灵运、郁达夫那样在山水自然的流连忘返中物我两忘,写出“境与神会,真气仆人”的佳作。【解题分析】
此题是探究题,首先一定要理解文中的“欣赏山水以及自然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答题要始终围绕这句话来回答。第二,根据下面给出的两个语段,结合相应内容深层次理解“欣赏山水以及自然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答题中注意:“欣赏山水以及自然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其实是点明了山水自然和艺术和人生的关系。山水自然会影响艺术和人生,人生和艺术同样会影响山水和自然。文段一里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有点儿落寞”自然外物因为点染上郁达夫独特的情绪色彩,具有生命的气息。艺术与人生与山水自然息息相关,山水以及自然景物,不仅会影响艺术与人生,人对于山水自然的欣赏态度也恰恰也是人对于人生与艺术的态度,正如陶渊明、谢灵运、郁达夫的“境与神会,真气仆人”的佳作,不正体现了他们对人生与艺术的态度吗?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7题。
耕堂荷韵布衣人
周 伟
①我常爱抚摸那本素朴的《曲终集》,久久地出神。这是《耕堂劫后十种》里的一种,也是孙犁的最后一本书。
②是啊!曲终人未散,坐深云自淡,行尽月犹清。
③孙犁,不是个大红大紫的作家,谁却都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作家。孙犁若如某些人,其实也是可以大红的。当年,孙犁在《解放日报》上发表《荷花淀》,毛泽东看过后写道“这是一个有风格的作家”,大为肯定。孙犁却从未向人言说,只是独守芸斋,寂寞耕堂,以笔为犁,用作品说话。
④我读孙犁,深深地感受到他作品中的“唯真、唯善、唯美”。他总是那般真诚,他的作品都是从生活出发,对“美的极致”的发掘和诗意的表达。《荷花淀》是这样,《铁木前传》、《风云初记》也是这样。孙犁对待作品是认真的,也是有感情的。
⑤孙犁对于文坛,一向总是清醒的。他在给贾平凹的散文集《月迹》作的序中指出:文艺之途正如人生之途,过早的金榜、骏马、高官、高楼,过多的花红热闹,鼓噪喧腾,并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经受得清苦和寂寞,忍受得污蔑和凌辱。要之,在这条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在历史上,到头来退却的,或者说是销声匿迹的,常常不是坚定的战士,而是那些跳梁的小丑。这样的文字,不啻为人为文的至理名言。
⑥孙犁至性至情。“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游子难归,孙犁晚年思乡心切。他曾托朋友去他老家走一趟,拍下他家几间老屋的照片。关于老屋,村支书曾来信催问处理意见。孙犁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后来,孙犁在《老家》文中解嘲地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⑦再后来,村里来了几个人找到他,说村里建小学,县里不给拨款,资金困难。孙犁二话没说,建小学,每个人都有责任。他拿出一本刚刚出版的散文集,说写了一年多,人家才给八百元。村里来的几个人都不言语,一个个盯着自己的脚尖看。孙犁考虑良久,就说:“有两个方案,一个是我给你们两千元;一个是你们回去把旧房拆了卖了,我再给一千元。”后来,村里采用了第二个方案。从此,故园消失了,老屋存于孙犁的记忆之中、念想之中。
⑧在文艺界,孙犁尊重妻子、疼爱妻子是出了名的。他和妻子是旧时代典型的媒妁之婚,却一直不离不弃。孙犁还经常给妻子剪头发,教妻子认几个简单的字,给她讲几句古诗。孙犁在《亡人逸事》的结尾处写道:“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在夫妻的情分上,我做得很差。正因为如此,她对我们之间的恩爱,记忆很深。我在北平当小职员时,曾经买过两丈花布,直接寄至她家。临终之前,她还向我提起这一件小事,问道:‘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我说:‘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有人说,孙犁与妻子的感情是一颗无花果。没有艳丽的花,却有甜甜的果。
⑨在儿女们的心目中,孙犁更是一介布衣。孙晓玲写父亲的书就叫《布衣:我的父亲孙犁》,她在写父亲的文章中,有一段这样的文字:“照片上父亲身穿长袖白衬衫,灰色布裤,黑布鞋。他拢着我细瘦的小胳膊,我娇憨地依偎在他的身旁。”
⑩有一年冬天,孙犁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赴苏联参观访问,带回很多照片,他妻子找了半天也没找着他,后来对亲戚说:“人家照相都靠前站,他却总往后面躲,找不着他。”
○11孙犁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12人生云水过,平常自然心。
○13布衣孙犁,荷般高洁;清曲绝响,淡云长流„„
(选自《人民日报》2011年12月14日,有删改)
【注】①耕堂:孙犁的书斋。
5.试分析本文题目“耕堂荷韵布衣人”的好处。(4分)
答:
【答案】①这个题目简练概括了孙犁的特点。“耕堂”指出了孙犁的作家身份和创作上不断追求真善美的特点,“布衣”则概括了孙犁至性至情的特点。“荷韵”则总括了孙犁高洁的品格。(3分)②题目本身
①用语古朴典雅,很有文化气息,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解题分析】
此题目用“耕堂”“荷韵”“布衣人”来表现孙犁形象特点,因此,分析此题目好处的首要问题是分析这3组词语与孙犁的关系及其对表现孙犁的哪些特点。“耕堂”本是孙犁的书斋名,但文中第3段说他“只是独守芸斋,寂寞耕堂,以笔为犁,用作品说话。”由此可以看出孙犁作为作家的身份和追求。从文中“布衣孙犁,荷般高洁;清曲绝响,淡云长流”可以看出“荷韵”意在突出孙犁不慕繁华、虚荣的高洁品质。“布衣人”概括了孙犁甘于平凡、至情至性的可贵品质。接着,从给读者带来的阅读效果看,以“耕堂荷韵布衣人”为题,显得古朴典雅,有文化气息,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6.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试简要分析。(5分)
答:
【答案】①文中介绍孙犁事迹的文字通俗易懂,充满生活气息,(2分)如“孙犁还经常给妻子剪头发,教妻子认几个简单的字,给她讲几句古诗”“人家照相都靠前站,他却总往后面躲,找不着他”等;(1分)②文章开头结尾句式整齐,文言意味浓,显得古朴典雅,(1分)例如“独守芸斋,寂寞耕堂,以笔为犁,用作品说话”“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曲终人未散,坐深云自淡,行尽月犹清”“布衣孙犁,荷般高洁;清曲绝响,淡云长流”等。(1分)
【解题分析】
文章的语言特点即鉴赏文章的语言,可以从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婉约柔美、典雅灵动、有地方色彩、口语化、富有情趣、清新隽永等)、用词特点(炼字、叠词、反复、化用成语诗句等)、句式(骈散句、长短句)、修辞(比喻、排比、拟人、对偶等)、描写(白描、细描、动静、多感官、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等角度进行。本题要求赏析的是全文的语言特点,因此,先从整体风格入手:语言通俗易懂,作者娓娓道来,充满生活气息。再从句式特点入手:整句、散句结合,长短句结合,长句通俗易懂,短句句式整齐、典雅诗意。注意答题时,特点分析+举例。
※7.第3段说“孙犁,不是个大红大紫的作家,谁却都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作家。”这句话矛盾吗?试结合文章做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不矛盾。(1分)①孙犁为人低调,淡泊名利,由对毛泽东的高度评价只字不提、照相往后躲、认为“过早的金榜、骏马、高官、高楼,过多的花红热闹,鼓噪喧腾,并不一定是好事”等处可知,所以说他“不是个大红大紫的作家”。(3分)②孙犁执着于文学事业,在创作上追求“唯真、唯善、唯美”,由孙犁作品中的“唯真、唯善、唯美”、“ 对待作品是认真的,也是有感情的”等可知;(1分)孙犁至性至情,由他爱家乡、爱家人可知,(1分)所以“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作家。” 【解题分析】
回答此类为问题时,首先明确个人观点——不矛盾。然后,紧扣题干中的矛盾点“不是个大红大紫的作家”与“都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作家”,结合文本回答清楚这两种矛盾说法的缘由。第3段中,以毛泽东的赞誉为例,说明孙犁其实可以红但却没有红,为什么?因为他“却从未向人言说,只是独守芸斋,寂寞耕堂,以笔为犁,用作品说话。”(第3段)因为他“孙犁对于文坛,一向总是清醒的。”“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经受得清苦和寂寞,忍受得污蔑和凌辱。”(第5段)而在第4段“他作品中的“唯真、唯善、唯美”。他总是那般真诚,他的作品都是从生活出发,对“美的极致”的发掘和诗意的表达。”第6-10段“孙犁至性至情。”“游子难归,孙犁晚年思乡心切。”为家乡建学校而拆掉挂念的老屋等爱家乡、家人的表现,可以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作家”。
第二篇:理解散文重要句子含义教案
2012届语文考点复习——理解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教学目标 1.了解重要句子的类型
2.掌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
一、导入
中国的语言文章是由字,词,句构成,在语文的学习中,对字词句的理解占重要的地位。今天所学的内容是《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作为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是一个常考点,即每年必考。更重要的是,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甚至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句子的把握。
二、考试说明 鉴赏评价D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艺术
三、2011年高考考查情况 全国卷
4分 山东卷
4分 安徽卷
3分 四川卷
4分
四、例题引路
《创新设计》学生版235页
教师版250页《记住回家的路》结合答案和解析,思考:
1、重要语句的类型
所考查的句子的特点:结构复杂(句群)
难以理解(哲理句,高度概括的句子,抽象的句子)
运用表现手法的句子
2、解答此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关键词+修饰限定成分+上下文(如有手法,也要点明)
见《五年高考三年模拟》227页
五、巩固训练
1、(10全国卷1)
灯
火
萧 萧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答:.(1)说明:学生在完成此类试题的时候,往往是无法下手,为了分数只好乱写乱猜。其实解释含义,就是要说明该语句的来龙去脉,简单的说就是要说明“为什么”。(1)句可以这样进行,首先分析原句意,在脱离原文的基础下有哪些地方意思不明确。经过分析,会发现有两处不明,分别是“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他们具体指什么,不清楚。其次回到原文判明该句是针对什么对象而言的。回到原文后我们就会发现,作者是在说明了自己在雪天中保护灯火时的心态之后的一句解释性话语,表明本句的解释是要求说明作者的心态的。第三,结合原文和自己的知识积累,判明不清楚部分的含义。“那情景”指的是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履薄的人,战战兢兢的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则是指小心翼翼的,特别珍惜的心情。将二者联合起来,从上下文中找出为什么答案就可以了该句的上文有“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拿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下文有“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了。
答案参考:①、即使是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的年代也是很宝贵的 ②灯下的温馨和苦读,是值得珍惜的人生宝贵的财富。
(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分析说明:本句中只要解释明白“我为什么要喃喃自语和我到底迷失了什么”就可以了,在文章关注政作者自己的议论抒情文段就可以了。方法同第一句的解释。答案参考:
①曾经拥有的灯下的温馨已经逝去,“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惆怅。②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一些美好的东西。
2、(09全国卷2)
岳桦
任林举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犟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答案:①绝地中的桦为了生存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②生存挣扎的代价是沉重的;③生命的痛苦与希望同在。(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注意联系段落和全文中心)
(2)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答案:①不幸的命运常常在毫无准备中降临;②桦的生命轨迹与生存环境因灾难而发生了根本改变;③它们将面临新的抉择。
解析: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这类提问表面看是就词、句设问,但考查的大都是词句在文中的含义,答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意,整合作答。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3、《创新设计》237页
教师版252页《记住回家的路》
六、拓展练习(11南通一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跟着炊烟回家 马国福
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他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恬静安详,似乎炊烟成了一个乡间的导师,让那些懵懂的心灵找到情感的慰藉,人生的方向。
记忆里的村庄,炊烟和着日升日落的节拍,发出开启新生活的信号。没有风的时候,一束束炊烟像一个个浓墨重彩的感叹号,提醒人们繁忙的一天开始了。黄昏的时候,我们从地里干完活,走在回家的路上,大老远就能看见一束束炊烟,慢慢地穿过林梢。夕阳的余晖洒在林梢间,像涂上了一层层金粉。那时候,我就想,一辈子再也不离开这个村庄了,只为在每天的日升日落中看这炊烟升起又熄灭,熄灭又升起,多好啊!
肩膀上扛着铁锹的父亲说:傻孩子,一辈子窝在这个村庄里有啥出息啊!有本事的人都到城里去工作,哪有像你这样没有上进心的人啊!
土地就像一根宿命的绳子,把父辈一生都拴在土地上,让他们无法脱离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沉重劳动。多年后,我通过知识解开这根绳子离开村庄,到城里谋生。想到村庄里的乡亲们沿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亘古传统,从事永无止境的繁重农活,他们的生活依然很不宽裕,我的心就微微作痛。我知道,父亲当初给我说那番话有他的道理。也许,父亲看透了生活的本质,当时父亲之所以给我狭隘的幸福定义自有他的苦衷吧。
有时候,在城市中受了伤,我就想回到村庄,对着那见证我年少岁月的炊烟,大哭一场。我知道,我的滂沱泪雨,会被炊烟带走,让我无所牵绊地上路、追求。像一缕空气消失在风中,像一抹炊烟擦干我的眼泪,坐在故乡的山冈上遥望炊烟,我的心会归于平静。城市生活衍生的计较、竞争和苦恼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从炊烟熄灭又升起的自然景观中汲取继续抬头前行的力量。计较会让自己更加痛苦,竞争会让自己更加疲惫。一切计较、竞争和苦恼,比与我的生命水乳交融的炊烟还轻,我为什么不放下呢?村庄里可以没有高楼大厦,家里可以没有美味佳肴,灵魂的仓库里可以没有金银细软,但村庄里不能没有炊烟,人的精神家园里也不能没有炊烟。炊烟是村庄里所有人灵魂的导师,她让我们在人生的坐标里找准自己的标尺,时刻保持对生活的信心。
我一直怀念炊烟。远离了村庄的炊烟,我的生命似乎成了一条断流的河,一块荒芜的田地。只有炊烟,以及村庄里那些与炊烟站在一起的风物,才能让我的生命保持长久的美感、幸福和丰盈。心里空虚的时候,我常常打电话给父亲,说我看不到炊烟的落寞。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
通完电话,晚上我就会做梦,梦见炊烟舞动的画面,梦中的炊烟就是一场大雨,湿润我干涸的河流,让我的内心汹涌起思乡的碧波,一波一波,顺着河流的方向回家。
漂泊的宿命已经不能让我经常回家了,命运把我羁押到远方。一年回一次家,看一次炊烟,对我而言是命运的大赦。我只能在梦里跟着炊烟回家。炊烟是一个村庄全部的重量,是生活在炊烟扎根的土地上所有人们的希望。炊烟对我的意义就是灵魂的意义。
一个人的灵魂断炊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我的灵魂里每天舞动着的,那是一束束炊烟。11.文章第二段描绘乡村景象,请分析其表现特色。(4分)11.答案:【围绕“炊烟”这一主体,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描绘了乡村的恬静幽美,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答出其中一种,此处的1分不可赋;两种均答对,得1分。点出了乡村特点(“恬静”“幽美”“安详”之类的),得1分;答出所表达的感情(“喜爱”之类的),则再得1分。
12.文章第三段父亲为什么要对“我”说那番话?(6分)12.答案:【⑴土地是农民的宿命,让他们一生离不开土地(2分);⑵繁重农活永无止境,而生活却依然很不富裕(2分);⑶到城里工作或许能过上幸福生活(2分)。】
只要答出原答案⑵⑶两点(②繁重农活永无止境,而生活却依然很不富裕;③到城里工作或 许能过上幸福生活)中的任意一点,即可得3分。在参考答案外,若学生答到“因为那时候 我迷恋炊烟,有一辈子再也不离开这个村庄的想法”,得1分。
13.文中两次出现“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有何作用?(4分)
答案:【①点题(1分);②前后照应(1分);③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理解、关爱(1分);④有助于文章主旨的表现(1分)。】
14.文章的标题是“跟着炊烟回家”,请结合全文探究其深刻意蕴。(6分)答案:【①在疲惫的城市生活中,慰藉思亲怀乡之情;(2分)②在城市遭到挫折时,汲取前行的力量,在人生坐标里找到自己的标尺;(2分);③在生命变得荒芜、空虚时,让自己拥有美感、幸福和丰盈的精神家园。(2分)】
第三篇:理解散文重要句子含义教案
理解散文重要句子含义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中学——吴娟芳
教学目标 1.了解重要句子的类型
2.掌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
一、导入
中国的语言文章是由字,词,句构成,在语文的学习中,对字词句的理解占重要的地位。今天所学的内容是《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作为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是一个常考点,即每年必考。更重要的是,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甚至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句子的把握。
二、考试说明 鉴赏评价D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艺术
三、2011年高考考查情况 全国卷 4分 山东卷 4分 安徽卷 3分 四川卷 4分
四、例题引路
《创新设计》学生版235页 教师版250页《记住回家的路》结合答案和解析,思考:
1、重要语句的类型
所考查的句子的特点:结构复杂(句群)
难以理解(哲理句,高度概括的句子,抽象的句子)
运用表现手法的句子
2、解答此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关键词+修饰限定成分+上下文(如有手法,也要点明)
见《五年高考三年模拟》227页
五、巩固训练
1、(10全国卷1)
灯 火 萧 萧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答:.(1)说明:学生在完成此类试题的时候,往往是无法下手,为了分数只好乱写乱猜。其实解释含义,就是要说明该语句的来龙去脉,简单的说就是要说明“为什么”。(1)句可以这样进行,首先分析原句意,在脱离原文的基础下有哪些地方意思不明确。经过分析,会发现有两处不明,分别是“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他们具体指什么,不清楚。其次回到原文判明该句是针对什么对象而言的。回到原文后我们就会发现,作者是在说明了自己在雪天中保护灯火时的心态之后的一句解释性话语,表明本句的解释是要求说明作者的心态的。第三,结合原文和自己的知识积累,判明不清楚部分的含义。“那情景”指的是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履薄的人,战战兢兢的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则是指小心翼翼的,特别珍惜的心情。将二者联合起来,从上下文中找出为什么答案就可以了该句的上文有“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拿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下文有“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了。
答案参考:①、即使是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的年代也是很宝贵的 ②灯下的温馨和苦读,是值得珍惜的人生宝贵的财富。
(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分析说明:本句中只要解释明白“我为什么要喃喃自语和我到底迷失了什么”就可以了,在文章关注政作者自己的议论抒情文段就可以了。方法同第一句的解释。答案参考:
①曾经拥有的灯下的温馨已经逝去,“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惆怅。②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一些美好的东西。
2、(09全国卷2)
岳桦 任林举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犟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答案:①绝地中的桦为了生存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②生存挣扎的代价是沉重的;③生命的痛苦与希望同在。(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注意联系段落和全文中心)
(2)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
答案:①不幸的命运常常在毫无准备中降临;②桦的生命轨迹与生存环境因灾难而发生了根本改变;③它们将面临新的抉择。解析: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这类提问表面看是就词、句设问,但考查的大都是词句在文中的含义,答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意,整合作答。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3、《创新设计》237页 教师版252页《记住回家的路》
六、拓展练习(11南通一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跟着炊烟回家
马国福
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他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恬静安详,似乎炊烟成了一个乡间的导师,让那些懵懂的心灵找到情感的慰藉,人生的方向。
记忆里的村庄,炊烟和着日升日落的节拍,发出开启新生活的信号。没有风的时候,一束束炊烟像一个个浓墨重彩的感叹号,提醒人们繁忙的一天开始了。黄昏的时候,我们从地里干完活,走在回家的路上,大老远就能看见一束束炊烟,慢慢地穿过林梢。夕阳的余晖洒在林梢间,像涂上了一层层金粉。那时候,我就想,一辈子再也不离开这个村庄了,只为在每天的日升日落中看这炊烟升起又熄灭,熄灭又升起,多好啊!
肩膀上扛着铁锹的父亲说:傻孩子,一辈子窝在这个村庄里有啥出息啊!有本事的人都到城里去工作,哪有像你这样没有上进心的人啊!
土地就像一根宿命的绳子,把父辈一生都拴在土地上,让他们无法脱离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沉重劳动。多年后,我通过知识解开这根绳子离开村庄,到城里谋生。想到村庄里的乡亲们沿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亘古传统,从事永无止境的繁重农活,他们的生活依然很不宽裕,我的心就微微作痛。我知道,父亲当初给我说那番话有他的道理。也许,父亲看透了生活的本质,当时父亲之所以给我狭隘的幸福定义自有他的苦衷吧。
有时候,在城市中受了伤,我就想回到村庄,对着那见证我年少岁月的炊烟,大哭一场。我知道,我的滂沱泪雨,会被炊烟带走,让我无所牵绊地上路、追求。像一缕空气消失在风中,像一抹炊烟擦干我的眼泪,坐在故乡的山冈上遥望炊烟,我的心会归于平静。城市生活衍生的计较、竞争和苦恼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从炊烟熄灭又升起的自然景观中汲取继续抬头前行的力量。计较会让自己更加痛苦,竞争会让自己更加疲惫。一切计较、竞争和苦恼,比与我的生命水乳交融的炊烟还轻,我为什么不放下呢?村庄里可以没有高楼大厦,家里可以没有美味佳肴,灵魂的仓库里可以没有金银细软,但村庄里不能没有炊烟,人的精神家园里也不能没有炊烟。炊烟是村庄里所有人灵魂的导师,她让我们在人生的坐标里找准自己的标尺,时刻保持对生活的信心。
我一直怀念炊烟。远离了村庄的炊烟,我的生命似乎成了一条断流的河,一块荒芜的田地。只有炊烟,以及村庄里那些与炊烟站在一起的风物,才能让我的生命保持长久的美感、幸福和丰盈。心里空虚的时候,我常常打电话给父亲,说我看不到炊烟的落寞。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
通完电话,晚上我就会做梦,梦见炊烟舞动的画面,梦中的炊烟就是一场大雨,湿润我干涸的河流,让我的内心汹涌起思乡的碧波,一波一波,顺着河流的方向回家。
漂泊的宿命已经不能让我经常回家了,命运把我羁押到远方。一年回一次家,看一次炊烟,对我而言是命运的大赦。我只能在梦里跟着炊烟回家。炊烟是一个村庄全部的重量,是生活在炊烟扎根的土地上所有人们的希望。炊烟对我的意义就是灵魂的意义。
一个人的灵魂断炊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我的灵魂里每天舞动着的,那是一束束炊烟。
11.文章第二段描绘乡村景象,请分析其表现特色。(4分)11.答案:【围绕“炊烟”这一主体,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描绘了乡村的恬静幽美,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答出其中一种,此处的1分不可赋;两种均答对,得1分。点出了乡村特点(“恬静”“幽美”“安详”之类的),得1分;答出所表达的感情(“喜爱”之类的),则再得1分。
12.文章第三段父亲为什么要对“我”说那番话?(6分)12.答案:【⑴土地是农民的宿命,让他们一生离不开土地(2分);⑵繁重农活永无止境,而生活却依然很不富裕(2分);⑶到城里工作或许能过上幸福生活(2分)。】
只要答出原答案⑵⑶两点(②繁重农活永无止境,而生活却依然很不富裕;③到城里工作或
许能过上幸福生活)中的任意一点,即可得3分。在参考答案外,若学生答到“因为那时候
我迷恋炊烟,有一辈子再也不离开这个村庄的想法”,得1分。
13.文中两次出现“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有何作用?(4分)
答案:【①点题(1分);②前后照应(1分);③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理解、关爱(1分);④有助于文章主旨的表现(1分)。】
14.文章的标题是“跟着炊烟回家”,请结合全文探究其深刻意蕴。(6分)
答案:【①在疲惫的城市生活中,慰藉思亲怀乡之情;(2分)②在城市遭到挫折时,汲取前行的力量,在人生坐标里找到自己的标尺;(2分);③在生命变得荒芜、空虚时,让自己拥有美感、幸福和丰盈的精神家园。(2分)】
第四篇: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 专题二考点突破 考点三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
Ⅰ 掌握理解词语含义的基本要求与方法
一、了解高考选考词语的类型
对于散文而言,高考一般会选考那些使用准确、精练、形象、生动的词语。“准确”,不仅指对外部特征概括得准确,还指对作者的感情、体验、思想表达得准确;“精练”,指的是词语的高度概括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即通常所说的“词语”;“形象、生动”是指使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具体说来,有下面几种类型:
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多指名词、形容词或相应的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3.特殊指代的代词(远指、近指、不定指等)。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二、掌握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2014·湖南)《粮食》(原文见本章专题二“考点二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1.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机器切断了人与粮食之间的联系,对粮食的处理简单粗暴、毫无情感,颠覆了粮食、吃粮的人与吃本身。
②化肥、激素和农药的出现,改写了季节、雨水,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食物因多而贱,人们对食物不再怀有敬意。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中重要词语的丰富含义的能力。题干中“综观全文”的提示至关重要,从整个句子看,粮食被“篡改”,是在综述粮食在当下的际遇,从后文中寻找呼应的段落,可将答题区间定在第9段和第10段,整合提炼这两段内容,即可得出完整的答案。
(2015·江苏)《比邻而居》(原文见本章专题二“考点一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解析 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首先要明确的是,这里的“孱弱”是相对第一家实打实、认真的生活而言。相对于第一家火爆而轰轰烈烈的气味,一缕若有若无的咖啡味道显得较弱。“不大有定规”的饮食不如第一家的生活规律而有节制。而“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又不如第一家“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的实惠风格。由此可见,这一家的生活风格“比较具有装饰感”,日常生活气息远不如第一家浓烈。
精要点拨
1.理解词语含义的基本要求:
①以该词语的本义为基础,推及文中含义。②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③以文解文。一个词语有了临时含义,作者都要在其前或后进行比较具体的阐释,换一种说法来揭示其内涵,以便使读者弄明白其意思。词语含义必须用其前后的阐释文字来理解、说明。
2.理解词语含义的基本方法:
①审视词语:一看其自身(内部),看其词性,看其自身意义,看其有无修辞,看其内部结构(针对短语而言);二看其外部环境,看其在句中的搭配成分,看其出现在段中、文中的位置和次数,看其上下文有无提示。
②理解语境义(情景义)。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理解其在文中的语境义,就是该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临时义。它有两类:
一类是词语因运用比喻、反语、借代等修辞手法或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而产生的新义。如果有比喻义,就要搞清比喻的对象,寻找其本体;如果有象征,就要寻找其象征对象;如果有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如果有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如果有指代义,就要在上下句中寻找释义。
一类是词语在语境中作远距离的引申而产生的新义。如第1题中的“篡改”一词的内涵,这时,就要跨越远距离(指隔了几段文字)准确找到其含义所对应的文字。
记住:几乎所有的重要词语,其前后都有比较具体的阐释,换了一种说法来揭示其内涵,理解词义就要找到这样的阐释文字。
理解标题(题目)含义和作用
要“一把握”“四注重”
标题(题目)是文章中最特殊、最重要的词语。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意思是说文章的标题(题目)如同人的额头、眼睛那么显著,重要。
正因如此,标题(题目)自然成为现代文阅读命题最热的文章部位之一,对标题(题目)含义和作用的理解题屡屡出现在高考试卷及大市模拟卷中。如何解答“标题(题目)含义和作用”这类试题呢?
1.把握解答的总体原则
(1)弄清标题(题目)自身的含义和特点。
①抓标题(题目)关键词,分析其结构,真正弄清题目意思。
②看命题方法及其效果,拟定标题(题目)的方法很多,如以人物(物象)命名、以环境命名、以主要事件命名等;看标题(题目)表达上有无特点,如有没有用一定的修辞手法等。
(2)弄清标题(题目)与文本在内容、主旨、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联系,这是做标题(题目)类试题的核心。一定要抓住标题(题目)与文本在哪个(些)方面、角度有着什么样的联系,把这种联系找出来至关重要。
2.答题“四注重”
从理解标题(题目)含义角度看:
(1)注重分析标题(题目)的特定义、比喻义、双关义、象征义等。特定义指标题(题目)在这篇文章中的特定意思,虽与组成标题(题目)的词语有关,但又超越标题(题目)本身的意思;比喻义、双关义指用了这两种修辞手法的标题(题目)的意义;象征义指使用了象征手法的标题(题目)的意义。
(2)注重分析标题(题目)“三义”:表层义、深层义、主旨情感义。表层义指标题(题目)自身的含义,深层义指标题(题目)在文中的含义(主要指上面的特定义、比喻义等),主旨情感义指标题(题目)指向文本主题及作者的情感态度等。
从分析标题(题目)作用看:
(1)注重结合标题(题目)特点分析其作用。以人物为题,主要点明写作对象和特点;以时间、地点为题,主要有创设背景、渲染气氛的作用;以景、物为题,主要有线索、表情、暗示主旨的作用。常见的作用术语有: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省、激发兴趣等。
(2)注重结合与文章的关系分析其作用。从标题(题目)与文章内容的关系看,许多标题(题目)概括或暗示了文章的内容重点;从标题(题目)与文章主旨的关系看,有的标题(题目)就是文眼,点明了文章主旨;从标题(题目)与文章情感的关系看,有的标题(题目)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从标题(题目)与文章思路、线索的关系看,有的标题(题目)就是文章的线索,是行文思路的体现。
即时巩固
(2015·四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峰——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太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有删改)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碎锦”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太湖景色的丰富多彩,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喜爱和赞美。(2)具有统摄全篇和联结全文的作用。因太湖辽阔,作者只选取有代表性的几处景色来描绘,并通过这些“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的全貌。(3)作者以“碎锦”表明其文只能算是对太湖美景的部分呈现,既表现了他的谦虚,也暗含了对描写难尽的太湖美景的赞赏。
解析 本题考查题目的内涵和作用。“太湖碎锦”运用了比喻,“锦”原意为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比喻花样繁多而美好的东西,也指色彩鲜明华丽。联系全文内容可知,题目包含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碎”则凸显了作者对太湖景观的描写特点,从局部着眼。题目的作用主要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形象的比喻也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赞赏之情。
Ⅱ 掌握理解句子含意的四方法三角度
一、掌握高考常考的几类句子含意的理解方法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这是一个重要考点。所谓重要语句,主要指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使用了特殊手法的句子、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句子。对这几类句子含意的理解、体会,是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基础。
(一)抓住位置,体会结构句
(2010·上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几十年里,只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树。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的沙滩。她喃喃说,我要和你一起去。
②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
③只是,我没有想到,登天目山那一日,会遇上那样一场弥天大雾。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呼啸而过,远山近树忽而不见了。山中古老的禅源寺,隐匿在苍白的雾气里。下车寻路,林间的青石板小径如雨泼过似的,湿漉漉地腻滑,只几步便消失在浓烟样的水雾中。
„„
⑥那个无风无雨的春日,那些被父亲无数次赞颂和崇仰的天目山大树,就这样从漫山飘忽的浓雾中,和那个叫萧洪明的故人一起,若隐若现地走来。我看不清他的面孔,只听见他脚上沉重的铁链,一声声从森林尽头传来。我不知道他在匆匆离去前,是否还有心情观赏这些天目山的稀世大树。57年前的树叶早已零落成泥,但我清晰地看见他灼热的目光仍在枝条上缠绕。(节选自《天目山》)1.第②段这句话的含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去天目山,不仅是为了看树,更是为了缅怀先烈,这是积存已久的愿望和庄重的活动。
解析 该句是过渡句,须联系上下文理解“为了一个人”的含义。“为了一个人”在①⑥两段可推断出。
精要点拨
所谓结构句,是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等。对于这类句子,主要是通过准确判断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来确定其含意的。理解总领句、总结句的含意,需要分别对上文与下文的几段内容进行概括;理解过渡句的含意,需要对上下文内容进行把握;照应句应找准照应的句子或段落进行解释。
(二)由表及里,体会含蓄句
(2014·大纲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有一段让大雨泡着的记忆,那是1966年秋。那年本是我参加高考升大学的日子,“文化大革命”一声炮响,升学成了泡影,父母又先后被“革命群众”揪了出来,我被派到川滇边界山区农村“搞社教”。正是屋漏偏遇连阴雨的时候,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心里下着雨,外面也是雨,风声雨声,让人心怵。山区搞运动,免不了天天晚上的会。山里人住得分散,一家守一个山头,我这个小工作队员,每天就戴一顶大斗笠,提一盏马灯,风中雨中满山地转悠。田坎又窄又滑,一下雨就变成了鳝鱼背,真不知一天摔多少跤。啊,这也许是我命运的象征:漫天风雨,长夜窄路,一盏孤灯,一张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洗了百遍的脸。(到现在说到“文化大革命”,我的耳边就响起一片暴雨在一只斗笠上踢踏的声浪。)(节选自叶延滨《听雨》,有删改)2.解释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正是连阴雨的时候,山区自然没有几天晴朗的日子;②由于个人与家庭的不幸遭遇,心里下着雨,自然也就感觉不到晴朗的天气了。解析 “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一语双关,既指客观外界的实际天气情况,又暗示了人事的不幸遭遇。把握句意要由表及里,先说出句子本身的表层意思,然后指明其深层意蕴。
精要点拨
含蓄句指的就是那些在表达上比较含蓄,蕴含某些深层意义,或含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有一定的哲理的、需要仔细品读才能弄懂的句子。通常这类语句的理解需要三个层面:第一层“句表意”,第二层“句内意”,第三层“句外意”。高考考查重点一般放在第三层上。在理解这类句子时,需要把握文章主旨,合理联系。一般说来含蓄句是围绕文章主旨来表意的。把握了主旨之后,我们再从“句表意”出发,联系语言环境,结合“句内意”,适当地展开联想和引申,就可以理解得差不多了。
(三)还原本意,体会修辞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但若仔细辨认,村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然是在偏僻的乡下,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的城市。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然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刨根问底,重要的是农民聚居的地方和那个地方的人。(选自阎连科《说村落》)3.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村落的真正意义在今天被许多人淡忘了,似乎仅仅只是农民聚居的地方。解析 分析此句,先要明白它是一个暗喻句。“符号”是什么?就是记号、标记。村庄成了符号,失去了其本质意义。那么这样的村庄是什么样的呢?只成了农民们聚居的地方。这样返本还源,答案就出来了。
精要点拨
修辞句是指运用了修辞的句子。比喻、夸张、拟人、反语、排比、对偶是常用的修辞手法。理解这样的句子,要针对其所使用的修辞,结合语境探求其本义。比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理解这类句子,第一步先要确定句子使用的修辞格;第二步再将句子“还原”,也就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如比喻,要透过喻体看到本体;象征,要透过象征体看到象征意义等。只有探本穷源,才算是从根本上理解掌握了实质性的内容。
(四)立足整体,体会主旨句
(2015·北京)《说起梅花》(原文见本章专题二“考点一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4.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书香”“诗心”传达了历代文人在几千年的书写绘画、题咏吟诵中赋予梅花的精神之美和诗性之美,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梅花所凝聚的深厚文化内涵。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题目要求紧扣“书香”与“诗心”,显然二者是答题的核心。“书香”本义为笔墨之香,“诗心”本义为诗歌的情感。除此之外,还要把二者放在句子中来理解,并结合原文所要表现的主旨。
精要点拨
主旨句即“文眼句”,指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作品主题思想和脉络层次的关键句。理解、体会时,既要把握该句的字面意思,联系该句所处的语境,更要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概括此主旨,结合主旨,特别注意作者蕴含在其中的观点、态度及情感的把握。
二、善于从不同角度理解句子的丰富含意
高考考查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在其思想性,尤其是其思想内容的丰富性。如何把握这“丰富含意”,从而答准答全答案要点呢?除了要牢牢把握分析句子含意的“六看法”(句内三看,看关键词、结构、表达;句外三看,看相邻、段意、主旨)外,更在于掌握从不同角度、侧面看句子的方法技巧,因为每个句子都是立体的。下面三个角度虽然是分开讲的,但在具体分析时是交错的。
角度一 从句中不同的关键词语分析其丰富含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
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那是一株在狂虐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
去民勤县拜访苏武山,公路有一半为流沙所拥没。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为浩瀚沙漠所包围„„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选自《总想为你唱支歌》,有改动)5.怎样理解“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大西北环境的艰苦恶劣、生命的顽强抗争(抓住“大西北”),会强烈地震撼来自其他地方的脆弱的孩子,使他们学会坚强,早日成熟(抓住“长不大”和“长大”)。解析 理解这个句子的含意关键在于抓住“大西北”“长不大”“长大”三个关键词。抓“大西北”主要在于抓住大西北的特征,抓“长不大”“长大”主要在于抓住它们不同于以往的深层含义。通过上下文,我们发现作者重在以“左公柳”“胡杨林”等体现大西北虽然条件艰苦、恶劣,却能给人震撼,让人变得坚强的内在品质。如此,问题迎刃而解。
精要点拨
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指的主要是那些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所产生的区别于词语本义的一些临时的、附加的、具体的、动态的词语。这些词语一般都与文章的写作原因、主题、结构、情感、语言修辞、表达技巧相关。对于较复杂的句子,或者修饰、限制较多的句子,其关键词语往往不止一个,如果只抓住其中一个,则可能只获得一种理解,一个答题点;抓住了多个关键词语,就可能有多种理解,这样,就能领悟到句子的丰富含意。
角度二 从句子内部结构的层次性分析其丰富含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告别三峡,已经讲了几年。其间除去旅游部门炒作的成分,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多是怀着真诚惜别的心情去三峡的。长江浩浩荡荡,自由自在地奔腾了亿万年,第一次被人类强行改变它的面目。今年六月大坝蓄水后,上游六百多公里的长江,将变成一个狭长而巨大的水库,三峡将不再是昔日的三峡,长江也不再是过去的长江了。它将失去许多原始的形态和野性,变得温顺、驯服。建造三峡大坝是经过科学论证的,我们不怀疑它将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发挥特殊的功用。但当这条亘古以来一直追求自由的大水终被锁住时,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
去年十月底,我终于去了三峡„„
在后来的日子里,当我实地目睹了涪陵、万州、云阳、巫山等地移民拆迁的许多现场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
在整个三峡库区,有一百多万移民,其中有十二万人迁去外省定居,剩下的或远或近,也都要离开自己的家园。长江两岸,到处可见残墙断壁,瓦砾成堆,一座座县城,一个个乡镇和村落,全都成了废墟。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那时我才真切感到,他们才是告别三峡的主角。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选自赵本夫《告别三峡》,有删节)6.“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游人的告别只是对“原始长江三峡”景点的告别,由此生出的只是怜惜、惆怅和失落。百万移民的告别则是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和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解析 所给句子是个复句,用“而”字表明是转折关系,讲游人是“偏”,说移民是“正”,是重点。故答案应对这个内部层次分两层进行解说。
精要点拨
高考考查所选的句子一般在结构上较为复杂,或是修饰、限制成分较多的单句,或是层次较多的复句。结构层次的复杂决定了表意的丰富。在分析句子含意时,如果能准确分析其内部结构层次关系,做到合理、有条理的切分,也会获得句子的丰富含意。如在理解转折类句子的含意时,既要关注“转折”的前一层面,又要关注“转折”的后一层面。
角度三 从句外相邻、句外主旨层面分析其丰富含意(2012·湖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未名社是在一间破小屋子里,其骨干就是素园。(编者加)我最初的记忆是在这破寨里看见了素园,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窗前的几排破旧外国书,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然而,我同时又有了一种坏印象,觉得和他是很难交往的,因为他笑影少。“笑影少”原是未名社同人的一种特色,不过素园显得最分明,一下子就能够令人感得。但到后来,我知道我的判断是错误了,和他也并不难于交往。他的不很笑,大约是因为年龄的不同,对我的一种特别态度罢,可惜我不能化为青年,使大家忘掉彼我,得到确证了。这真相,我想,霁野他们是知道的。
但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误解之后,却同时又发见了一个他的致命伤: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节选自鲁迅《忆韦素园君》,有删改)7.谈谈你对文中“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韦素园这样的人面对当时的社会,如果保持沉默的话,内心就会十分痛苦;②表现了鲁迅对韦素园认真、激烈性格的透彻了解,及对他这种性格严重影响健康的痛惜与无奈。
解析 单看这一句,似乎写出了韦素园的沉默个性,这个性让他内心痛苦。但如果联系上一句看,作者说话的重心并不在此,而在于写韦君的认真、激烈及这种性格影响他的身体健康。因此,必须从句外看,才能发现它的另一层意思。
精要点拨
很多句子自身含着一层意思,但如果从它的外部语境看,又有着另外一些意思。这外部语境主要有:
(1)相邻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要注意本句与上下文句子之间的关系。抓住相邻句,把握句子的语言背景材料,重点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一般来说,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因果等。
(2)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句子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含意,主要指文章主旨和作者思想感情两个方面。因此,从句子外部语境看其含意时,首先要考虑这个句子与文章主旨的关系,想想这个句子在体现文章主旨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上有什么含意。这里,特别强调作者思想感情这一层面的含意。有时,试题所给句子与文中某个人物相关,我们往往会答出它表现这个人物的思想感情之意,但有时又会忽略作者借这个人物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在理解句子情感这一层面上,要把“两个人”的感情都考虑到:文中人物之情和作者之情。
第五篇: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教学案例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教学案例
【教学设想】
高三第一轮复习要由浅入深,帮同学们树立阅读现代文的信心,所以对这一考点进行重点复习,好为后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作为理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是一个常考点,即每年必考。更重要的是,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甚至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句子的把握。
【考点解读】
2010年江苏考试说明: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
2、鉴赏评价D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方法。
2、学会准确筛选信息,规范答题思路。
【教学重点】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教学实录】
一、导入
二、真题回放
高考例题展示
2007全国卷Ⅰ《总想为你唱支歌》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2007重庆卷《告别三峡》
15.“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4分)
2008全国卷Ⅰ《阳关古道苍凉美》
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3)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
2008山东卷《歌德之勺》
19.“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江苏卷
脸上却是掩不住心里的喜悦。先前,从甘肃上来的麦客,早早就往关中赶。一路上,从西往东,跟着麦熟先后,次第割过来,叫赶麦场。如今,麦客们少了,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收麦的时间由此大大缩短,种田人此刻只需跟了机器,张开口袋,哗哗装满运回家就是。
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个大早,1
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妻子心疼丈夫,这些天,妻子得把饭食做可口。
07年《麦天》
15.“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 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4分).文章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6 分)
三、明确什么是文中的重要句子
1.从文章的内容看,不同层次的中心句是重要的句子。
师:在社会科学类的文章中,直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在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指说明性的)中,揭示事物重要属性、说明主要事理的句子,在文学作品中,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的句子,大致都属于这一类句子。
2.从结构上说,总领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是重要的句子
3.从表达上说,富有特色的句子是重要的句子。
师:所谓富有特色,一是指结构上超常组合,二是指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譬如孙犁《荷花淀》写坐在地上编席子的女人见到丈夫回来后的种种无常言行,便问道:“怎么了,你?”这是一个主谓倒装句,其中蕴含的情感比“你怎么了?”要丰富得多,自然是重要的句子。又如鲁迅《祝福》开头用大量笔墨描写鲁镇年终祝福的盛况,以及家家户户忙碌于“恭请福神”的情景,然后写道:“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这句话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概括说出浓重的封建思想统治了的鲁镇是一个封闭的小镇,这里的人们保守、迷信,同时也表达了“我”对这个环境厌恶的心理。这又同祥林嫂的命运和“我”对祥林嫂的态度密切相关,因此它也是重要句子。
此外,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四、方法探究
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下列几种:
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师: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例1: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师:这一句是全文结尾处高度评价马克思伟大人格的一句,它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生思考
师:重要词语是哪个?
生:私敌
师:应从“私敌”和“敌人”这两个词入手。“私敌”是因个人的利害冲突而形成的敌人;未必有一个私敌,那么句中的“敌人”就是公敌。依据上文,所谓公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共同敌人。师:这样看来,这句话的意思是:表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把全部精力都献给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生齐说)
2.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师: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具体地说,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起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分析相关的语境。
例2:很久没有回家乡了。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想必是,在田野里耍大的孩子,即使在城里呆得再久,那份散漫的野性也难以去除吧。这些年,想念村庄,已然成了一项必修的功课,或者是一种间歇性病灶,而且,其频率随年岁的增长而增长。
这种想念,实在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想念一个人,是可以有所凭借的,所谓睹物思人,至少给思念留了个出口;而且,还有现代通讯工具帮忙。可是,在喧嚣的城市里想念村庄,就如笼中之鸟想念山林一般,找不到一草一木一石的依据,所有的想像,都会被金属丝无情地阻隔,只剩下烦躁的心绪。(《城市是乡村的纪念碑》节选)
问:文章开头说“那个炊烟袅袅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根据文意简要概括,并分析其作用。
生答案展示:将家乡比喻成“良药”,家乡便是治疗作者思乡之情的良药。
师生共同探讨存在问题:不具体,这种情感的特点是一种烦躁的情绪,良药治的是这种烦躁的情绪。
参考答案: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能够平复城内的喧嚣给人心里带来的烦躁。
3.从分析其表达的感情入手
师:文学作品往往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作品总是以情动人,因此准确把握语句的感情因素,就成为理解文学作品中有关语句的关键。
例3: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关于树的呼吁已经很多了,我不打算重复了。我只是觉得,树在中国北方像流窜深山的小股残匪一样悲惨。
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树的时候,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是那时人类将用什么办法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会增长年轮的、会发芽、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动飘落的树--假如有谁可以做到,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上的崭新一页。
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因此,对树充满敬意吧——从现在就开始,对任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上司那样。(《秋光里的黄金树》节选)
问:结合原文,谈谈你对画线句子的含意是怎样理解的。
师:大家读一读,找出能表达情感的词语。
学生圈画后明确:悲惨、滑稽、敬意,表达了作者对滥砍滥伐的愤慨之情。
生答案展示:既写出了对出现复制一棵真正的树的敬佩,又表现出作者对这种行为的讽刺之情。(师生共同分析存在问题)
师:有情感,敬佩、讽刺。
生:前半句表述错误,是对树充满敬意。这种行为应该具体指出来是哪种行为。
师:很好,再看一位同学的答案。
生答案展示:应从“私敌”和“敌人”这两个词入手。“私敌”是因个人的利害冲突而形成的敌人;未必有一个私敌,那么句中的“敌人”就是公敌。依据上文,所谓公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共同敌人师:这个答案就很全面了。
展示参考答案:这是作者对想象中的情景发出的感慨:人类如果真的滥砍滥伐森林,到看树需要用复制的方法的时候,真是太遗憾了,人类的这种滥伐森林又复制树木的行为是极其荒唐可笑的,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行为的愤慨之情,点名了文章主旨。
师:结合答案,看自己的答案存在什么问题,理解句子含义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
小结:掌握了方法之后,还要将筛选出的文中的信息,含有的比喻义、语境义、引申义,与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相结合,进行整合,才能使答案要点全面。
五、典型试题分析
在整个三峡库区,有一百多万移民,其中有十二万人迁去外省定居,剩下的或远或近,也都要离开自己的家园。长江两岸,到处可见残墙断壁,瓦砾成堆,一座座县城,一个个乡镇和村落,全都成了废墟。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那时我才真切感到,他们才是告别三峡的主角。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
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在远离长江的地方,我同样也看到了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和村镇,三峡移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建设新的家园。其实,在今天的中国,移民已不应再被看成苦难的象征。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在急速发展,正是因为新移民走了进来。(《告别三峡》节选)
1、“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4分)
师:从句子本身出发;从上下文语境分析;筛选有效信息明确答案。
生答案展示:告别三峡的主角是百万移民,游人告别的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移民他们本来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他们告别是他们祖辈生活的自己的家园。
存在问题:没有解释游人告别的具体是什么?还是原句
师:那游人告别的是什么呢?从原文中找出来: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
生答案展示:三峡移民的告别是真正的告别,告别祖祖辈辈生活的故土,告别养育他们的家,游客们告别的只是一种对即将消失的景物的告别,他们的告别与移民的告别不可相提并论。师:这个答案就完整了,把这句话的含义就解释清楚了。
对照参考答案:(1)游人的告别只是对“原始长江三峡”景点的告别,由此生出的只是怜惜、惆怅和失落。(2)百万移民的告别则是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和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结合主旨及其文中重要语句)
六、课堂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题目。
美哉,书卷气
我喜欢孩子身上有几分书卷气,方不至于势利庸俗,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其实,读书是认识自我并优化人生的一种重要手段。大学者熊十力说他读《儒林外史》会全身冒汗,他发现许多丑恶的东西还在自己生命的深层次起作用。王冶秋先生十四遍读《阿Q正传》,他的体会是,“第一次读它,我们会笑得肚子痛,接着鄙弃其人,之后鄙弃化为同情,同情上升为深思,再读,阿Q向自己扑来,到后来,才觉得他是一个镜头,也许是报警器……”而我们读书,常常是浅尝辄止,满足于一孔之见,很少深入挖掘,摄取营养。
关于读书,爱默生如是说:“要让书成为自己的注解,而不要做一颗绕书本旋转的卫星,不要做思想的鹦鹉。”有的名著年轻时读过,需要重读,用大半生的阅历去读,用睿智和从容去读,去读出人生况味,读出真知灼见,这不正是对人生之旅的扩展和丰富吗?
读书大可随缘。我读书并不拘泥于某一类书,往往碰到什么就读什么。友人赠我一套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置诸案头。翻读起来,立即被那种语淡意深的风格所吸引,便一读再读。有一次在旧书摊上看到一本《芥子园画谱》初集,看得很有兴味,于是多方寻求,得到二集、三集……女诗人索德格朗言辞恳切:“人呵,别积聚使你沧为乞丐的财富;给你们的孩子一点人类眼睛从未见过的美吧,给你们的孩子以推开天堂之门的力量。”
听说,巴黎人走路头抬得高高的,因为他们后面立着卢浮宫。(有删改)
注:卢浮宫是法国人引以自豪的最大博物馆。
1.联系全文看,“要让书成为自己的注解”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要让书为扩展和丰富自己的人生服务,而不要成为书本的奴隶。(作者是在阐述读书对人生的重要性时引受默生的话的,该句的后一分句从反面作了说明。引用后作者还有评说)】
2.“别积聚使你沦为乞丐的财富”这一句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只积聚物质财富而不读书会使人精神贫乏。(“沦为乞丐”是比喻性说法;要注意分号后一句话)
3.本文结尾一句说:“巴黎人走路头抬得高高的,因为他们后面立着卢浮宫。”这句话含意丰富,请写出两点。
【答:(1)精神财富使人弃实而自豪;(2)希望人们多读一点书,多一点书卷气。(“头抬得高高的”表明精神充实而自豪;卢浮宫是法国人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的象征,分句间是因果关系。末段与开头相照应,隐含着“希望”之意)】
(师结合学生做的情况讲评)
七、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谈生命(节选)
冰心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般有力的洪涛,向海奔注,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峭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细细的平沙,看见了夹岸的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裴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的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摘自《青年文摘》2001年第3期)
1.作者虽然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但事实实上已经作出回答。作者认为生命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回答。
【生命来于自然又回归自然,是战胜困难、享受欢乐、不停前进,去争取成功的过程。(应根据两个比喻的具体内容联想到人生作概括)】
2.“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今生今世要奋斗,要前进,要成长。(要联系文章内容作答,意思对即可)】
3.文章结尾说:“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也要感谢生命。”为什么在快乐和痛苦中都要感谢生命?
【因为生命让我们享受到人生特有的快乐和美丽。(文末说“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教学反思】
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答题质量,把寻找方法培养成一种习惯。现代文阅读的复习,依据上下文的语境是关键,要养成读文本的习惯,这个习惯必须经常强调,让学生养成这个习惯。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作为理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是一个常考点,即每年必考。更重要的是,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甚至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句子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