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理解党员标准
怎样理解“共产党员的标准”
首先,通过“党的性质”,理解“党员标准”
党的性质是党的最基本的知识,遗憾的是一些党员并没有深刻地理解。任何一个组织成员,如果不理解这个组织的属性,他就不太可能真正成为这个组织所期望的成员。同样,共产党员不深刻理解党的性质,思想上就不容易和党的宗旨形成一致,也就不可能真正成为符合组织标准的党员。
《辞海》中说“性质”是“指事物所具有的本质、特点”。某一政党的性质是指该政党所固有的本质属性,是一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最本质的特征,政党的性质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这个政党的生命。从世界和历史的角度上,“共产党”是专指“工人阶级的政党”来说的,是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是工人阶级的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是世界工人运动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的产物。19世纪后半叶,在欧美建立的许多工人政党曾命名为“社会民主党”或“社会民主工党”,其中有一些蜕变为资产阶级政党。1918年根据列宁提议,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正式改名为俄国共产党。此后,各国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政党,多称为共产党(也有的称为工人党、劳动党等)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这是《党章》对我们党的性质做出的精确表述,一方面区分了中国共产党与其他阶级政党的根本不同,另一方面体现了与别国共产党、国内其他群众团体和工人组织的区别。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据有唯一核心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是党的十六大对党的性质的新概括,目的在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中央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高度,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我们党本质特征的新总结,是对党的先进性和鲜明时代特征认识上的新成果。“唯一的领导核心”地位,“两个先锋队”的阶级本质和“三个代表”的特征,这“一、二、三”有机统一、相辅相成,构建了中国共产党性质的基本内涵。对党的性质内涵的科学理解,关系到党的指导思想和党的宗旨的确立,关系到党的纲领、路线的制定,关系到党的领导地位、领导作用的坚持,更关系到对党员条件、党员标准的把握。坚持党的性质的实质,就是坚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共产党员要做一名什么样的党员的根本问题。
其次,通过“党员条件”,理解“党员标准”
我们说,“党员条件”是“党员标准”的核心内容,但是二者又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
《党章》第一条规定:“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入党的起码条件。
《党章》第二条:“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土。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这是党员基本条件。
《党章》第三条规定了党员的八项义务和第四条规定了党员的八项权利。党员的八项义务主要内容有:坚持学习、模范作用、遵纪守法、维护团结、群众观念、牺牲精神等,八项义务和八项权利是党员的具体条件。
从逻辑上说,具备了党员条件,才可能成为一名党员,可是按照党员标准来要求自己的人,却不一定就是共产党员,因为只要愿意,人人都可以以一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从事实上说,“党员条件”特别是“党员的基本条件”构成了“党员标准”的核心内容。
从“党员条件”的角度,只能分“符合条件”和“不符合条件”,符合条件才能入党,不符合条件就不能入党。“党员条件”实际上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成为党员。
而从“党员标准”的角度,则一般分为优秀党员、合格党员和不合格党员。成为优秀党员应该是每一位共产党员的目标,这是很不容易达到的,没有人敢轻言自己是优秀党员;我们中的大多数,都应该有信心成为合格的党员;不合格党员也是“党员”,“不合格党员”与“非党员”的区别,就在于他具备党员的一般条件,或者还没有“不合格”到“党员条件”以下,或者“不合格”到出党(除名或开除党籍)的程度,按党员标准来衡量,却没有达到合格,从党员标准的角度是“不合格”的。
有的同学会问一个问题,就是关于“预备党员”的党员标准问题。我们所说的“党员标准”实际上是包括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标准的。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党章,预备党员并没有取得正式党籍,因为共产党员的党龄是从转为正式党员之日算起的,预备期内考核如果不具备转正条件,就要取消预备党员资格,取消预备党员资格不是党内处分,只是说明他目前还不具备党员条件,在其具备党员条件的时候还可以申请入党。第三,通过“党的历史”,理解“党员标准”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史,正是一批先进青年经历彷徨、经历奋斗的历史。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把中国山东的权益从德国转给日本,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正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80多年前的一天,十几位青年知识分子怀着共同的志向,从大江南北来到了旧上海,在一幢简陋的房子里商讨一件大事,一个重大的决定犹如一道闪电划破夜空——成立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述说难免枯燥,旧中国被套上500多个不平等条约的枷锁、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被割让、9亿多两白银被掠夺、数千万同胞被屠杀的事实却历历在目。只有想到这些,才可能理解作为一个国民“没有起码的尊严并陷于水深火热”的真实含义。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历史。100多年间,在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上,众多优秀的中华儿女、许多优秀的知识分子苦苦追寻,许多优秀的故事,《刑场上的婚礼》、《永不消逝的电波》,有的同学读过《黑雪》这篇小说,描写了朝鲜战场的惨烈场面,成千上万的战士和敌人展开肉搏战而血染山河,这些不是故事、更不是传说,是发生在不远之前的事实,中国革命包含着无数的血与泪、悲与痛、彷徨与苦闷、抗争与牺牲,从1921年到1949年28年的艰苦岁月中,2000多万先烈成批成批地倒地长眠永远不再醒来。
第四,通过“现实生活”,理解“党员标准”
共产党员的标准是具体的、是实践的、是发展的。战争硝烟散去,共产党员在和平年代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在各行各业的现实生活中经受新的考验。对于大学生党员和先进分子来说,也具有自己的任务:那就是尽快成长、尽快成才。高校党组织的重要职责,就是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中心工作服务。
“唱响主旋律,学生积极要求进步并形成主流”是高校必将坚持的目标之一。高校各级党组织,将深入探索学生党建促进中心工作的实现形式,打造先进,培树典型,突出学生骨干引领作用;将继续坚持“班级党员队伍就是永不换届的班委会”口号,对学生党员、学生骨干高标准严要求,真正打造一批方方面面、无论在校期间还是毕业走向社会,都叫得响、刚刚硬的优秀人才。高校必将继续坚持党建工作创新,通过探索建立“学生党支部推荐学生会干部制度”、“党支部全覆盖联系制度”等,确立学生党支部的核心地位;将通过以“日常行为表现细节”、“群众威信”和“综合成绩”(即做人、做事、做学问)为三项关键指标,加强对学生党员、学生骨干的考核,实现动态管理,做到发展、吸收和培养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工作的经常化,保持一支有战斗力的学生骨干队伍。
总之,作为学生党员、学生骨干和大学生先进分子,很多时候,我们不太有机会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但正是一些看似平凡琐碎的事情更能考验一个人。
客观地说,我们的党员队伍中,包括学生党员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不该有的现象,信念动摇,作风不实,脱离群众,入党前后表现不一等。分析原因,有社会负面影响,但主要是主观上的问题,是党员意识、先进意识、骨干意识淡化的表现。有的人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要入党,忘记了曾经为入党所作的努力,忘记了党支部为他举手表决时的激动心情,忘记了面对党旗握拳宣誓的庄严时刻„„说到底,是把自己和普通群众、普通同学混同起来,忘记了自己还是一名共产党员,更忘记了共产党员应有的先进性品格,许多该记住的都忘记了„„因此,在我们加大学生党员发展力度的同时,必须加大考察、培养和教育的力度。
大学生朋友们,不远的将来,你可能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成为国企员工,成为外企职员,还可能成为个体、私营企业的老板„„无论你将来做什么,请不要忘记你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的信仰归属于科学的理论,共产党员的信念归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党员的理想归属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共产党员的一切归属于人类解放的崇高追求,而共产党员的实际行动,永远归属于,以“共产党员的标准”对自身的严格要求。
第二篇:党课教案怎样理解合格党员的标准(定稿)
党
课
教
案
――怎样理解合格党员的标准
一、教学目标
1、教育党员干部,站在党性的立场,充分理解做人与做事的关系,做到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2、通过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能够以合格党员为标准,站在党性立场上,从政为民,公道处事,科学决策,避免失误,多干实事好事。
二、教学重点
1、如何正确理解合格党员的标准,堂堂正正做人。
2、如何以合格党员的标准从政、处事、为官。
3、如何坚持“不忘初心”
践行“四讲四有”
三、教学难点
解决学习不深入,工作上不认真等问题。
四、时间安排 60分钟
党
课
教
案
――怎样理解合格党员的标准
一、如何正确理解合格党员的标准,堂堂正正做人。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对于“做合格党员”的提法,在一些党员的第一印象里存有疑问:合格是对党员的基本要
求,还有大张旗鼓倡导的必要吗?在一些地方的媒体报道中,就有“争做合格党员”的标题。显然,对于为什么要提“合格党员”,还需要继续说清楚,以期获得党员同志最大的认同和支持。
《党章》对党员标准有不同表述。合格党员标准基本内容就是《党章》规定的党员的八项基本义务,其中包括学习党的理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遵守党纪国法、对党忠诚维护团结、勇于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密切联系群众、带头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等。更重要的是,《党章》还明确表述了党员必须出身于各社会阶层中的“先进分子”,这一合格的定性何其高远。并且,《党章》在党员义务章节中还用了“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已奉公,多做贡献”等表述。由此可见,先进性是党员标准的基本底色,也就是对党员的基本要求。
《党章》只是规定了党员原则性的义务权利,而具体的义务权利由系列党内法规予以具体规定。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8条规范,实质上是对党员及党员领导干部
提出的“高尚道德情操”的标准,其中包含了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包括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甚至包含了优良家风,最后落脚点放在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上。这是对《党章》的具体化,体现了鲜明的道德宣示性,无疑也是党员的高标准,需通过自律自警自省来实现。
二、如何以合格党员的标准从政、处事、为官。
合格党员的标准总是与时俱进和具体的。中办印发的“两学一做”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四讲四有”标准,即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不同层次的党员其合格性的标准也有不同的高度。2013年6月,总书记提出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2014年10月,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要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进一步对好干部标准作出凝炼概括。2014年3月,总书记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三严三实”的要求。2015年1月,总书记要求县委书记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责、心中有戒”,6月,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要求他们做“政治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班子的歪头人”。
为保证党的先进性和党员的先进性,以《党章》为党内根本大法的党内法规除了规定了党员义务权利等党员正面标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还划出了合格党
员的行为底线。新《条例》充分吸收了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的实践成果,修改比例达到80%~90%,具体规定了18条政治纪律、17条组织纪律、25条廉洁纪律、8条群众纪律、13条工作纪律和4条生活纪律,共85条负面清单,从严从实筑牢了党员的行为底线,体现了纪在法前、纪严于法的特点。
正面标准、行为底线共同构成了合格党员的标准体系,其合格的要求核心是保持先进性。这不是一般的合格标准,不是最低的合格标准,而是先进性的标准。作为党员,丝毫不能懈怠,唯有时刻清醒,才能合格,进而优秀。
三、坚持“不忘初心” 践行“四讲四有”
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践行好“四讲四有”,在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做一名合格党员,实现和提升自我价值。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讲政治、有信念,自觉强化党性修养,挺起共产党员“硬脊梁”。讲政治是对共产党员第一位的要求,是对党忠诚问题,也是政治合格问题。讲政治、有信念,就是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始终保持思想上的清醒、理论上的坚定,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具体到工作上,当前最大的政治,就是抓好党建,充分发挥“两组三会”作用,及时研究解决党建工作难题;聚焦主职主责,强化各级党委书记抓党建工作责任落实;扭转部分基层党组织及其负责人重业务、轻党建倾向,夯实桐柏党建基层基础,通过抓
实抓好“强基工程”,切实履行对党忠诚、积极工作的誓言。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讲规矩、有纪律,加强纪律建设,筑牢遵规守纪“防火墙”。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讲规矩、守纪律是对党员的基本要求,是对党员党性的重要考验和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讲规矩、有纪律,就要知晓规矩、认同规矩、遵守规矩、维护规矩,明白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时刻用纪律和规矩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当前,就是要积极配合做好市委、县委巡察工作,按照市委、县委巡察组的要求,严格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做好对巡察中发现和反馈问题的整改和落实;大力推进“4+4+2”党建制度体系建设,深化基层民主科学决策机制和基层便民服务机制建设,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讲道德、有品行,加强人格修养,扬起崇德向善“风向标”。讲道德、有品行,就是要把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作为人生的必修课,传承党的优良作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时刻加强道德修养,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时处处坚守高尚的道德操守,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工作中,继续完善“三察三征”干部考察考核办法,加强对干部 “德”的考核力度;全面推行干部 “能上能下”机制,坚决淘汰道德素质不合格党员干部;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深入开展“两学一做”,进一步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的党
性修养和道德素养。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讲奉献、有作为,强化责任担当,争做创先争优“先锋队”。当前,我县正处在脱贫攻坚、转型跨越、落实“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每位党员干部要时刻不忘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把全部心思和精力扑到干事创业、为民造福上去,自我加压、对标高位、奋力赶超,在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当标兵、作模范。今后,要转变作风,狠抓工作落实,深入推进“三亮三评”,强化党员干部履职尽责;创新“党建+”模式,加大精准扶贫力度,进一步发挥党建在挟贫脱贫工作中的引领作用;深入推进“人才回归全民创业”战略,进一步发挥人才在助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篇:怎样理解思想政治工作
怎样理解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它是以人为对象、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动员人们自觉地为实现当前和长远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对人们思想政治改造和有效的激励,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的基本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其他国家的政党所不能比的。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以人为本的贯彻落实。如何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怎样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本文将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着重从把握情感规律,化解心理冲突两个方面来探讨一下在新时期新背景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一)注重人文关怀
“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
人文知识是人类认识、改造自身和社会的经验总结;人文精神则是人文知识化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它蕴含于人的内心世界,见之于人的行为动作及其结果。人文知识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媒体,获取人文知识可凭借视听,可以从课堂上、媒体中获取;人文精神的载体在人自身,人文精神的获得必须经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而变成主体的意识、思想、情感等生命体验和善行。人文知识的呈现可以在口头上、试卷中;人文精神的表现却只能在人的情感里、实践中、行动上,再高明的命题手仅以试卷也考不出人们的人文精神,因为人的精神在纸上是“答”不出来的。所以人文知识不同于、更不等于人文精神;有了人文知识并不一定具有人文精神。在当代,人文主义的实质主要是在理顺人与其他种种对象的关系中,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现在我们依然有着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依然需要在制度上继续做一系列切实的改革,否则国家和人民还要遭受损失。
(二)重视心理疏导
要想准确理解心理疏导的概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是从医学角度来理解,就是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改变人们的心理认知、情绪、行为和意志。来达到消除症状,治疗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一种方法。二是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来理解,就是通过解释、说明、同情、支持和相互之间的理解,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改善或改变心理问题人群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达到降低、解除不良心理状态和清除思想障碍的目的。
心理疏导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来讲,它体现的是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是人性化的一种具体表现,是满足人类个体心理需求与精神需求的一种科学做法。在十七大报告里首次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有较高的说服力、较强的影响力,同时也要求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根据群众的实际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要。就如同医学角度的心理疏导一样,需要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个体,同样可以视为病人,只不过这种病人不是生理上的病,而是思想上的病。当然,思想上的病与心理上的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所以做思想政治工作,绝不可以只从政治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也要从心理和精神角度来分析,这样才能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让人们接受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和思想是有机统一的,也是相互发生作用的。可以想象,一个思想觉悟很高的人,在出现了心理问题以后,也会做出一些在常人看来与其觉悟不相称的行为举动来。同样,如果一个人只是心理健康,而思想觉悟很底,那他的行为举动,也难免会产生负面效应。
(三)把握情感规律
情感规律,简单的讲就是人的情感波动的周期性。人也是动物,所以必然也受到生物钟的支配和影响。时间生物学研究揭示了植物、动物乃至人的生命活动具有一个“持久的”、“自己上发条”和“自己调节”的生物钟。健康人体的活动大多呈现24小时昼夜的生理节律,这与地球有规律自转所形成的24小时周期是相适应的,表明生理节律受外环境周期性变化(光照的强弱和气温的高低)的影响而同步。诸如人体的体温、脉搏、血压、氧耗量、激素的分泌水平,均存在昼夜节律变化。生物近似时钟的结构,被称之为“生物钟”。生物钟依靠像时钟那样周期往复的振荡工作,其工作节奏是不受周围环境影响的,故认为其周期振荡节奏是内生的或在不同器官内独立进行。生物钟的存在有极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它能使生物与周期性的环境变化相适应,特别是一些对生存和繁殖关系重大的,如迁徙、觅食、交配、生育等,以至作出提前安排。如糖皮质激素在清晨起床前就已升高,为白天活动作好预先的准备。然而生物的这种适应性也是有限度的,生理周期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追随外界的周期性,当偏差太大,外环境变化造成刺激过强过弱,以致使生理振荡变为越轨的自由运转,从而干扰了时钟的正常运转,造成个体不同器官内部节奏位置的紊乱,破坏有序的合作,会引起某些疾病。
(一)因人而异,细分定位
思想文化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非正确的思想必然去占领。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党员干部中,而应该在更广的范围内去开展。因为党员干部也是来自各个群体,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恐怕也不可能有纯而又纯的党员干部队伍。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社会群体的复杂化,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矛盾。要想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而应该针对不同的阶层和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办法,象营销学上对市场与客户的细分与定位一样,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采取各种办法,高效而简捷的开展。比如将广泛宣传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可以利用各种机会采取各种形式,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使大家普遍受到教育,思想得到提高。比如把谈理论与做实事相结合。讲原则、讲政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总之,要针对新时期的新情况和新特点,继承传统精华,创建新方法,提高说服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二)以人为本,辩证施治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使思想政治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坚持客观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分析研究新情况,全面认识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准确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采取妥善方法解决人们出现的思想情感问题,从根本上转变人的思想,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既要把道理、知识等说明讲透,也要在行动做出表率,用榜样的力量去教育人感动人;既要严格管理,严格教育,严格要求,也要讲“人情味”,关心谅解,入情入理。僻如当前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就需要针对战胜经济困难信心不强、精神不振、甚至悲观失望的情绪,引导人们看到主流、看到机遇、看到希望,做好增强信心的思想政治工作,就需要开展经济形势教育活动,引导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当前的经济形势,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对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
(三)创新机制,完善制度
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保持生机和活力的灵魂。时代是变化的,人的思想也是变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内涵的丰富性是内容创新性和工作机制创造性的前提。思想政治工作唯有敢于创新和善于创新,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在落实中创新,在创新中落实,把思想政治工作既抓得扎扎实实,也做得生气勃勃。
创新思想整治工作机制,一是内容的创新,大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坚持正确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方向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思想教育活动,争取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二是方法的创新,借助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媒介,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多用群众语言,多用生活语言,把问题讲清讲透,讲到点子上,打动人,说服人。三是机制的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有自上而下贯彻,还要有自下而上的建设,这是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独立性和存在价值的基本要求。要形成双向互动的模式,在党和国家意识形态与公民社会文化性思潮之间,进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重作功,以有效的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
总之,运用科学发展观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根本指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业务工作开展,必须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引导干部群众增强“四信”,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要强化时代意识,走在时代的前列,要强化创新意识,要研究和把握好新形势下人们的精神需求和价值取向,要强化科技意识,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同时,开展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用科学知识开启心智,帮助人们清除头脑中不科学的思想观念。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努力解决人们的“信仰”、“信念”、“信心”、和“信任”这些深层次思想问题。只有这样,当我们遇到各种严峻困难的时候,才能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去解决困难,渡过难关。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第四篇:怎样理解幸福
怎样才幸福
其实,幸福是件很容易的事,只要你不苛求。一位农夫翻地时挖到了一座一尺高的金罗汉,亲朋好友都为他十分的高兴,可他却愁眉苦脸,哎声叹气。别人奇怪地问他为了什么?他说:愁呵。愁什么?他的回答让人惊诧得大跌眼镜:我不知道另外的十七座金罗汉埋在哪里呵!
有一个机构做过一项社会调查:一万元,十万元,百万元年收入的人,哪一类人更能够感到幸福?结果出乎意外,由收入一万元的人拔得幸福感的头筹!这就是说,金钱与幸福并不是一种同步增长的关系。而在一般人的感觉上总以为,一定是越有钱就越幸福。其实,钱物的增加只是增加了幸福度上升的可能性,而增加这种可能性的方法有成千上万种。譬如友谊,爱情,知足度,平常心,子女好坏,父母慈恶,天伦之乐等,可谓是不拘一格降幸福的。
在现实生活中,越是质朴的人往往越容易满足,而满足感正是通向幸福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在社会的关怀下,如愿以偿地上了大学是幸福;一个大龄下岗女工终于找到了很普通的工作,却为之幸福地流下了热泪;一个操劳一辈子的母亲说:全家平平安安的,比什么都让我更感幸福;一个小保姆则道:只要雇主家信任我,我就十分满足了……甚至一双新鞋,一个苹果,一个理解的眼神,一句简单的称赞等等都会让期盼已久或不敢奢望的心灵溢满幸福。而这些都是多么寻常而又容易办到的事呵!
《庄子》上有一个故事:一个被放逐的越国人在异国他乡的僻静山林居住。刚离国一周,他见到老朋友就很高兴;一个月后,他见到越国的熟人就很高兴;一年后,他见到象越国的人都很高兴;多年后,只要听到人的脚步声他就很高兴;而这时应脚步声来的人,竟是他的亲兄弟,这个人当然会幸福得昏过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幸福就如一座金字塔,是有很多层次的,越往上幸福越少,得到幸福相对就越难。越是在底层越是容易感到幸福;越是从底层跨越的层次多,其幸福感就越强烈。那些生下来就处在塔尖的人,诸如王子,亿万财富继承人之类,他们反倒是是最难感到幸福的.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该放手的放手。
给自己在乎的人多点关心,多点爱。对在乎自己的人多点包容,多点理解。
平淡是真,平淡就是幸福。
幸福也是一种心态,如果你时常保持这种心态对待人事。那你就觉的幸福。
“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虽然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是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一样。例如一个农名,感到幸福的是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但是又为上学的费用而发愁;一个下岗职工未能找到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而高兴,但又为能否做好这份工作而揣揣不安;富起来的人为拥有许多金钱而荣耀,但是又为钱的安全而担心。。。实际上,幸福就是暂时的满足。不经过风雨,即使幸福就在你的身边,也会被忽视。从现在开始,吃上一顿饱饭就感到幸福吧!穿上一件好衣服就感到幸福吧!挣到一元钱就感到幸福吧!看到别人受苦就感到幸福吧!。。。
我记得小时候
一块饼干
一颗糖果
一本小人书
一只萤火虫
……
一点点的小东西能让自己幸福上一整天
现在我们物质生活远比从前富庶了
幸福感不容易得到了
其实只要有那么一刻
我们的心是平静的舒适的我们的笑是温暖的这就是幸福
无论和谁在一起
得到了什么
享受了什么
越简单的越真挚越长久
每人幸福观不同,我认为我只要活着,并能追求我想追求的,就是幸福。
幸福往往是偶然的,一瞬间的感觉。比如,外面下着雨,我半躺在温暖舒适的被窝里,没有任何烦心事,只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旁边还有杯香气四溢的咖啡,那时的幸福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幸福是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帮值得信赖的朋友和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细细品位下来觉得颇有几分道理。一直以来,我只知道幸福是一种感觉什么样的感觉我说不清楚,只觉得,感觉幸福的时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明媚。我想,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是最最重要的。所以幸福是什么?是当你看到一捧鲜花的时候,是当你与妈妈聊天的时候,是当你与朋友分享喜悦与成果的时候,是当你看到明天的成绩而努力拼搏的时候……我想,幸福,就在你的心中。幸福是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帮值得信赖的朋友和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细细品位下来觉得颇有几分道理。一直以来,我只知道幸福是一种感觉什么样的感觉我说不清楚,只觉得,感觉幸福的时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明媚。我想,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是最最重要的。所以幸福是什么?是当你看到一捧鲜花的时候,是当你与妈妈聊天的时候,是当你与朋友分享喜悦与成果的时候,是当你看到明天的成绩而努力拼搏的时候……我想,幸福,只在你的心中。
幸福是一种感觉,它不取决于人们的生活状态,而取决于人的心态。所谓知足者常乐就是这个道理。人要学会自我满足。这里说的自我满足,不是骄傲自满,也不是阿Q精神,是对环境的适应。人应该学会改变环境,但更要学会适应环境,要做到这两样都有不容易,这是人生存的能力。你不可能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但是你也不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也就可以了。人应该有理想、有愿望,有生活的目标。欲望和愿望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强烈要求,而后者是人主观世界的一种目标。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应该克制,不能放纵。品质高尚的人,不一定没有欲望,而是能克制欲望。从能克制欲望到无欲,这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修养品德的过程。无欲则刚,是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在生活上可以不满足现状,但必须通过自己的劳动、合法的手段去获取。
什么是幸福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应该是幸福的。愿望实现了,应该是幸福的。一个人在田里劳动,满头大汗,可是他觉得很幸福,他就是幸福的;另一个人在花园里散步,可是他觉得自己很不幸福,他就是不幸福的。其实,你觉得你幸福你就是幸福的,幸福与不幸福都在你自己的心中
幸福,只有自己在生活中去慢慢的实践、体验,只有生活才会让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有钱人未必是幸福的,当官的未必是幸福的,穷人未必是不幸福的,大病初愈的人未必不是幸福的。幸福,对每一个人来说,确实是不一样的,当我们以一种平和的态度来看待她时,我们会感到一阵阵温馨,我们会感到我们的周围到处洋溢着幸福。
第五篇:怎样理解感恩
怎样理解感恩
人的一生中,小而言之,从小时候起,就领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等到上学,有老师的教育之恩,工作以后,又有领导、同事的关怀、帮助之恩,年纪大了之后,又免不了要接受晚辈的赡养、照顾之恩;大而言之,作为单个的社会成员,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多层次的社会大环境之中,都首先从这个大环境里获得了一定的生存条件和发
展机会,也就是说,社会这个大环境是有恩于我们每个人的。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有着正确的认识;报恩,则是在这种正确认识之下产生的一种责任感。没有社会成员的感恩和报恩,很难想象一个社会能够正常发展下去。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对许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静气;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一件事做起;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正视错误,互相帮助;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将不会感到自己的孤独……
人生道路,曲折坎坷,不知有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遭遇挫折和失败。在危困时刻,有人向你伸出温暖的双手,解除生活的困顿;有人为你指点迷津,让你明确前进的方向;甚至有人用肩膀、身躯把你擎起来,让你攀上人生的高峰……你最终战胜了苦难,扬帆远航,驶向光明幸福的彼岸。那么,你能不心存感激吗?你能不思回报吗?感恩的关键在于回报意识。回报,就是对哺育、培养、教导、指引、帮助、支持乃至救护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并通过自己十倍、百倍的付出,用实际行动予以报答。“感恩”是个舶来词,“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包括一草一木都对我们有恩情!
“感恩”是一种认同。这种认同应该是从我们的心灵里的一种认同。我们生活在大自然里,大自然给与我们的恩赐太多。没有大自然谁也活不下去,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对太阳的“感恩”,那是对温暖的领悟,对蓝天的“感恩”,那是我们对蓝得一无所有的纯净的一种认可。对草原的“感恩”那是我们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叹服。对大海的“感恩”,那是我们对兼收并蓄的一种倾听。
“感恩”是一种回报。我们从母亲的子宫里走出,而后母亲用乳汁将我们哺育。而更伟大的是母亲从不希望她得到什么。就像太阳每天都会把她的温暖给予我们,从不要求回报,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感恩”。
“感恩”是一种钦佩。这种钦佩应该是从我们血管里喷涌出的一种钦佩。
“感恩”之心,就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物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
“感恩”之心,就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一刻也不能少。无论你是何等的尊贵,或是怎样的看待卑微;无论你生活在何地何处,或是你有着怎样特别的生活经历,只要你胸中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随之而来的,就必然会不断地涌动着诸如温暖、自信、坚定、善良等等这些美好的处世品格。自然而然地,你的生活中 便有了一处处动人的风景。
“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譬如感恩于为我们的成长付出毕生心血的父母双亲。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可以消解内心所有积怨,感恩可以涤荡世间一切尘埃。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豁达地处理。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这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所以,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感恩教育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
“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一个人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随时都会产生令人动容的感恩之事。且不说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给予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助,都值得我们用心 去记恩,铭记那无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图回报的惠助之恩。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
“感恩”是尊重的基础。在道德价值的坐标体系中,坐标的原点是“我”,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一切的关系都是由主体“我”而发射。尊重是以自尊为起点,尊重他人、社会、自然、知识,在自己与他人、社会相互尊重以及对自然和谐共处中追求生命的意义,展现、发展自己独立人格。感恩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学会做人的支点;感恩让世界这样多彩,感恩让我们如此美丽!
“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让孩子知道感谢爱自己、帮助自己的人,是德育教育中重要的一个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