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感于这样的开放课堂
有感于这样的开放课堂
实验小学 蒋昀
今天,我有幸聆听了北京市北潞园学校张秀新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一节数学课,张老师亲切的语言,流利动听的普通话,吸引着在座的每一位学生和每一个听课老师,除此以外,张老师的“开放探究过程,自主生成”的课堂结构模式,更让人惊叹,使人回味无穷。
首先,开放式谈话导入问题情境,给人印象深刻。张老师从房县的空气质量好说到北京经常会出现雾霾天气,说明了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由此引出植树的问题情境——“在一条20米的道路一旁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树?”。在导课中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自然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植树问题》,而且使问题情境更具有吸引力。
其次,开放式画图探究,自主生成知识结构,成为本节课的最大亮点。在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收集数学信息,得出结论后,大但放手让学生采用画图的方式验证自己的结论,给学生留了充足的时间自主探究,张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深入学生,收集学生的探究情况,为学生的交流展示做好了准备。在交流展示中,张老师分别让三名学生上台用投影机展示所画的图,并结合图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在三名同学的相互补充中,理解了20÷5=4的含义,得出了间隔数的意义,从而总结了两端都栽树要种20÷5+1=5(棵)即间隔数+1的情况!在得出结论以后,张老师并不满足这一结果,再让学生展示不同的结果,学生有不同的情况但觉得自己不对,不敢说,这时,老师积极鼓励学生,只要说得有道理,别人也是可以认可的,张老师胸有成竹地叫了一名学生展示,这名学生展示的情况是道路的一端有一座路灯,所以只能栽20÷5=4(棵)正在学生感到疑惑时,老师大声肯定这名学生的想法,并说这种情况不是没有可能,从而引出了植树问题的另一种情况,“只有一端种树”即种树棵数=间隔数,生成了第二种情况!之后,张老师接着再找不同的想法,又有一名同学勇敢地展示了“两端都有路灯的情况”,从而又让学生生成了“两端都不种的情况”。这样由一个问题情境,一次开放式画图,让学生交流生成了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情况,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自主获得的知识当然也印象深刻,并且掌握了画图分析问题,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
试想,如果没有老师的大胆放手,没有老师让学生自主生成知识的教学理念,课堂怎会有如此精彩的展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践行大胆放手,开放探究,注重收集课堂生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篇:开放课堂所需材料
开放课堂所需材料
陈瑶罗艳:《树叶拼贴画》
桌子:1 张
椅子:6 张
双面胶:5卷
剪刀:5把
胶水:5支
蜡笔:2盒
篮子:4个
彩纸
树叶
周立波司楠楠:《创意剪纸》
剪刀:6把
各色彩纸
橡皮擦:2 个
削笔器:1个
胶棒:4个
A4纸:30张
桌子:1 张
椅子:6张
陈彩凤霍婷:《瓶盖贴画》
桌子:1张
椅子:6张
瓶盖
篮子:1个
蜡笔:2盒 卡纸:10张
双面胶:6卷
剪刀:2把
申碧君黄艳玲:《手指印花》
白纸
颜料(各色)
画笔:2支
小桶:1个
桌子:1张 椅子:5张
戴珍芝温雨婷:《玻璃瓶画》
画笔:14支
啤酒瓶:32个
椅子:9张
桌子:2张
小桶:2
抹布:2
报纸
第三篇:有感于“生物老师的诗意课堂”
有感于“生物老师的诗意课堂”
今天,在网上读到一篇博文《一位生物老师的诗意课堂》。在这里,很幸运地认识了山东省泰安学院附中生物教师,学校教科所副所长孙明霞。她,犹如一片洁白的云,犹如一颗挺拔的树,让同行所敬慕,让学生所敬仰。难怪学生这样写到:“过了一个寒假,我十分想念您,想念您活泼生动的课堂;想念您那头乌黑飘逸的秀发;想念您不厌其烦地为我讲解问题。我以往不喜欢把心里话说出来,但自从您教我们生物之后,我总有一种倾诉的欲望。”;“不经意地经过《生命的色彩》,被里面明媚的春光所吸引,那里奔涌着激情热烈的理想风潮,那里写意着美丽人生的真实追求,那里萌发着珍惜生命的质朴愿望,那里昂扬着追求理性诗意的双重旋律,那里是理想课堂的苏州园林——精致却富于灵性,幽静却富于生机。”网友在孙明霞课堂教学随笔专题“生命的色彩”后的跟帖上这样说。
学习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知识后,孙明霞让学生写《小麦的成长自述》;学习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等知识,让学生写了《仙人掌求水记》;学习了人体的消化系统,学生写出了《西瓜子历险记》……这哪是生物课,分明是植物的大约会。谁曾想到,这是在生物课堂上,孩子们思绪飞扬,犹如穿行在多姿多彩的植物园中,展现婀娜的身姿,娓娓畅谈自己的成长经历,真是 “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
孙明霞说,知识来源于生活,生物知识更应该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让知识活起来,就要使教学过程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就在自己身边。“老师的课是否精彩,是否生动,当然是学生说了算!假如同学们感觉老师的课很枯燥、乏味,无论别人说多精彩都没有用。我希望同学们能在生物课上学得愉快,学有所得,学得精彩,而不只是感觉老师讲得精彩!”在接新班的第一堂课上孙老师就这样跟孩子们拉近距离。
孙明霞认为,课堂绝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课堂就应该让学生的生命得到最自然的舒展,用生命润泽生命,才会有智慧的生成、生命的发展。品味孙老师的这句话,让人深思。我们不是渴望每堂课都希望孩子们有生成,有发展吗?曾几何时,我们在完成着知识的传递,生怕漏掉一点点,不敢分神,不敢耽误,把孩子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于是,课堂上,少了生机,少了活力,少了师生的对话和交流。静静地,老师在进行舞台“现场直播”。孩子们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谈何生成?!
这时,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语文课堂。我没有“旁征博引的”的功底,没有口若悬河的能力,只能默默地领着孩子前行,随时捡起对孩子们有用的点点滴滴。学了课文《太阳》,我引领孩子们进行《太阳的自述》;学了《月下桨声》,我们师生一起在桨声中感悟卖鱼的姐弟俩那诚实、善良、纯朴的高贵的心灵;学了《桂林山水》,让学生学当小导游,绘声绘色介绍桂林美景、、、、、、带领学生穿梭于语文的境界中,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培养孩子热爱生活的情趣。于是,课堂变得热闹了,孩子们变得活跃了,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在讨论中进行着情感的升华。孩子们乐了,原来学语文这么有趣。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我们应该去做一片洁白的云,去做一颗挺拔的树,去准求高贵灵魂的拥有。在平淡的日子里,让我们也像孙明霞老师那样,认真地做好准备,精心地装扮自己,用真情,用爱心,用知识与智慧,“去赴一场又一场和孩子们美丽的约会”。
第四篇:有感于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
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评选参评作品
有感于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
有感于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
内容摘要: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知识性强、极易两极分化的课程。尤其在新课改下,我们所面临的是极其敏感、叛逆的90后学生。所以如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将一节只有数字的枯燥课堂转变为深受学生欢迎的数学课堂,便成了值得我们深思研究的课题。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二、给学生搭建一个用数字思维来解决生活难题的平台;
三、给学生搭建一个情感交流的平台;
四、给学生搭建一个创新的平台;
五、给学生搭建一个竞争合作的平台;
关键词:新课改、数学、课堂教学
著名的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的确,在实施素质教育、实施《新义务教育法》的今天,我们到底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数学课堂,才能让他们不虚度过三年初中生活呢!
一、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的确,激励可以带来奋发,鼓舞可以带来成功。而“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使青少年好好学的欲望。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的教育方式都是无济于事的。”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表达出自己的个性想法,展示出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获得成功的感受,这样不仅能提高他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他们进一步学好数学的欲望,还能帮助他们逐渐塑造出自信的人格魅力。
二、给学生搭建一个用数学思维来解决生活难题的平台。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忠中学习数学。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即: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打折销售”是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商家明确标出8折优惠,却仍然能获得高额利润。很多学生不明白其中的原因,看着他们疑惑的神情,我出示了自己事先编好的顺口溜:引导学生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实际问题不容易,简化变成数学题。
分析找出已、未、等,(已知、未知、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解。验证需要分两步,合理与否需证明。
根据这个步骤,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同时对这个步骤也深记于心,便于解决更多的生活难题。
三、给学生搭建一个情感交流的平台
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纽带,有了它,学生与教师才会在教学中产生共鸣,使得课堂氛围进入最佳境界。当学生在学习当中处于愉快、松弛、集中的心理状态时,则学习的效率也就可想而知,正如保加利亚心理学、医学博士罗扎诺夫《暗示教学思想》的一个原则,愉快——记忆深,松弛——记忆快。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奥秘”是教师热爱学生,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情感是人类智慧的基础,是学生发展智慧的起点。教师要善于借助这个切入点,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极大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
四、给学生搭建一个创新的平台
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创新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何等的重要!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具有创新的思维模式,不仅可以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传统,摆脱旧有的联系,克服心理定势,跳出“常识”的框架,还可以前所未有的新视角去观察、分析事物,寻求不同的、特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出新的创意!那么又是什么妨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呢?——过分依赖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因为过分依赖,所以就会养成用一种思维去思考问题的习惯,久而久之造成思维定势,渐渐的,思维变得僵化。要改变这种状态,就必须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改变一下设想,调整一下进入角度,这样,解决问题的思路将不期而至。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如有一家公司招聘管理人员,给每位应聘者发了一根米尺,要求测出这幢20层大楼的高度。应聘者有的利用几何知识进行繁琐地计算;有的爬到楼顶用绳子系上米尺测量„„然而,有一位应聘者来到大楼管理处询问,得到了正确答案,由此入选了。其实,仅用一根米尺是不可能量出大楼的准确高度的,测试应聘者的应变能力乃是“米尺面试”的目的所在,因为随机应变是一个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也就是说他是用了一种创新的思维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才得到了与众不同的结果。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群体协作精神,集思广益,激励群体的集体智慧,开发更多思路。
五、给学生搭建一个合作、竞争的平台
青少年大多比较好强,为他们在学习中搭建一个合作、竞争平台,是个不错的想法。所以在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些小型的小组竞赛,让他们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七年级一班整体学生集体荣誉感较强,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我经常在练习环节变自由练习为比赛练习,可以是小组比赛,也可以是男女生比赛,还可以是同桌间比赛,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参与,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由单纯的听课变为师生共学,把学生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
总结
在新课改大环境下,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教学思维模式,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健全人格的主阵地,才能体现数学新课改的理念,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刘珍.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N].学苑新报.2009-9-6(3)[2] 冯菊美.从一堂优质课谈谈“过程化”教学的实施[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8-12-20(12):1-3
第五篇:有感于
有感于“社会实践活动”
初一(10)班:刘寰宇
有人说,学知识是学习活动最基础的部分,在学习达到一定上限后,便要长见识。见的事儿多了,就要逐步培养自己的勇气,这便是胆识。有“三识”不一定是人才,但人才普遍都有“三识”。观察人才,培养人才,这便是第四识——赏识。当然,上大学前都以学知识为主。我们正处于学知识的阶段,见识方面相对薄弱。所以在这个学期末,学校举行了长达三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天的上午,我们排队进入厚德楼西北方的小楼——体育馆。首先,学校进行了社会实践开营仪式。仪式上,北重一中校领导语重心长的对我们说:“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能力,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他的话让我受益匪浅。之后,我们观看了有关“急救措施”“消防措施”的视频。一个个视频让我触目惊心,让我明白了人们的消防和安全意识是多么的薄弱,因此我们要学会自救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后来的两天半,高兴、寂寞、失望的情绪萦绕在我身边,起伏不定,特别是12日上午的徒步活动。那天,阳光照在我身上,可是寒冷还是那么猖狂,我不禁想:徒步真是又累又冷,快快结束吧!然而在徒步过程中,我们一路欢声笑语,仿佛周围的人们都能感受到我们的欢乐一般。我已经忘记了寒冷,忘记了疲惫,忘记了心中的不悦。在这种轻松愉悦的心情中,徒步活动结束了。短短一个小时的徒步活动,让我感受到只要用积极的的心态去做每一件事,结果就会变得美好。
短短三天的时光,不但让我增长了见识,而且锻炼了我的意志。我希望这样的活动学校可以多多地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