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期待这样的课堂
我期待这样的课堂
用爱孕桃李,用心创明天,在爱的世界里,我带着爱的育人情怀走进了高新公开课的课堂。《减数分裂》将同学们带入了艺术的世界,他们用手中可爱的扭扭棒编制的染色体形象的建构了减数分裂的模型。欢乐而幸福的课堂上,同学们也用热情点燃了我上课的激情,一堂全校公开课让我和同学们一起收获着,成长着……
马新民校长一番精彩的点评让我醍醐灌顶,我对高效生态课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重新审视了对同学们“爱”。也许爱学生有千万种方式,但是我们高新中学却为课堂上的教师对同学们的爱赋予了更高的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期待这样的课堂……
首先,我们教师要有开放的胸怀和气度。作为授课教师,我们和同学们的地位是平等的,有人说,教师和学生就是曾经在天堂里一起玩耍过的好朋友,其实在课堂上,师生就是相互探讨,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聚合体,正所谓“教学相长也”。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师一定有以开放的胸怀和气度去接纳不同学生的意见和想法的心态。真诚的教师授课一定是让更多的同学们表达意见的课堂,使生生的心灵之间发生激烈的碰撞,进而产生新的灵感和思想,不同意见的表达启迪着其他同学们的思考和激发着他们的思维。所以说一节好课,我们一定是能听到不同的声音,而不是异口同声。
其次,我们教师应该竭尽全力为同学们营造一种和谐而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同学们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敢于表达,善于表达,勇于表达。当我们听到了不同的声音时,教师千万不要急着否定某些我们认为的所谓的“错误的观点”,而是及时的鼓励这些发出不一样的声音的同学表达自己的勇气,引起周围的同学在倾听的过程中,认真思考,让同学们一起探讨,共同补充和完善知识框架,填补缺失细节。课堂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第三,教师还应该有倾听的情怀和欣赏的品质。当学生回答我们抛出的问题时,我们应该及时的走到该同学的身边,用欣赏的目光深情地注视者他,认真地倾听孩子的表达,并用准确的语言对他的发言进行简短凝练的评价,给予他更多的鼓励和自信。
第四,精彩高效的课堂还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把握好课堂教学内容的重心。内容不宜过多,过难,更不宜过于简单。找到一个切入点,由点到线,有线到面,挖地三尺,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寻根问底。这节课我节选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的第一课时-------精子的形成。内容精巧,难度适中,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和图片感知精子的形成过程,再利用手中的材料摆出各个时期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根据已摆出的模式图绘制细胞分裂图像,并说出各时期细胞的变化特点,从而建构减数分裂模型,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和实质。这就需要我们相信学生,大胆的放手,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然而,教育却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无论教师多么用心的设计教学活动,处理教学内容,都会留下些许遗憾。在马校长的提点下,我深刻认识到,一节好课的关键不在于教师讲解得多么全面,教师的表演如何精彩,其关键点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同学们开展学习活动,同学们学习是否高效而轻松愉快。如果让我在上一次这节课,我一定会将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让同学们结合建构的模型分析各时期的特点,说出各个图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完善。
对于教师来说,最好的一节课永远是下一节课。我一定认真反思,及时总结,我和大家一起期待在下一节课上遇到更好的良菊!
生物组 王良菊
第二篇:入党誓词应该这样期待
入党誓词有什么用呢?
如果一旦违反入党誓词就会必将遭到天谴的话,会有多少人入党呢?会剩多少党员呢?那些剩下来的党员,我必定如爱我家人般爱他!宣读入党誓词是入党的形式之一,这些都是形式主义,其实现在很多人,尤其是许多领导他们都是党员,他们的所作所为已经违反了誓词,但他们活的很滋润,要是遭天谴,正是民意所向啊。其他的入党誓词文章:新人如何理解入党誓词如何以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词如何理解入党誓词第三篇:这样的课堂我喜欢
这样的课堂我喜欢
在很久以前学习的过程中,上课举手回答问题一直是我心中过不去的坎儿,每次我回答问题的勇气就在身边时,总会想到被老师骂的场景,于是我有了这样的想法:如果回答错了,老师会不会骂我呢?这重重打击了我的勇气,举手的念头一下就没了。
尽管老师说回答错了也没有关系,但我心中的绳总是解不开,只有老师硬逼着我,才肯说一点,那样的课堂真是没有趣味。
但现在的我是一个上课爱思考、爱发言的孩子了,我克服了心中的胆小,知道是什么影响了我吗?对了,就是高效课堂。那是一个师退生进的课堂,在那个课堂,我真正的学会了许多知识,比起以前那个课堂,简直就是天壤之别。现在,我们学校有了自主学习小组。以每组八个人的形式建立了起来。在组里,有学习好的,也有学习不好的,大家都在互相帮助着学习。每一个小组长都有一个专门的记分本,本子上有已经打好的表格,表格分为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两大部分,自主学习里有预习、作业等方面;自主管理里有纪律、卫生、礼仪等方面。只要在“姓名”这一框里写好组员的名字,就可以直接加分和扣分了。
刚开始,家长、学生,都很疑惑,“这不是让孩子更好的说话了吗”我的家长疑惑的说,但经过以后日久天长的学习,家长也渐渐明白了学校的意图,这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讨论,把几个人的智慧融为
一体来更好的来破解问题。在高校课堂开展了两年中,我学了很多:我有了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学习也提高了效率,我也提高了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等。但给我带来最大帮助的还是上课举手回答问题。
五年级,我当上了我们组的组长,“当上了组长就要给组员带个好头”这是班主任常给我们组长说的话,但一向胆小的我一点也不敢展讲,终于有一天,老师给我们组布置了一个比较困难的题,我一会儿就找出了答案,心想;小菜一碟,到了我们组汇报了,可我们组没有一个人肯汇报,老师看到这一幕说:“组长站起来汇报”我傻眼了,慢慢站起来,拿着本子,双腿直发抖,顿时忘记了答案。看着同学们的目光都看向我看来我更急了,老师轻轻的说:“别慌,慢慢说。”于是,我拿上单子重新说了起来,说完后,老师给了我掌声,我肚子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当我说完那一刹那,我感到了原来回答问题也不是这么难,只是把自己心中的答案说出来罢了。虽然我那声音不是强而有力的,但这次的回答问题给我以后打了基础,在以后的回答问题上我渐渐克服了心理障碍,成为了一个爱思考、爱交流、善于举手回答问题的孩子。
我要好好利用高效课堂的优势,帮助我更好的学习和成长,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四篇:教学反思:我这样进行课堂观察
教学反思:我这样进行课堂观察
教学反思:我这样进行课堂观察
课堂教学,对于听课者来说,见仁见智。听课的人不同,所发现的深层意义也不同。笔者在工作中经常参与听课活动,每次听课都力求敏锐地透视课堂,发现隐含在现象背后的思想与观念。
一、从关注环节到关注细节
以往听课,我关注的往往是教学环节,记录的都是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而对教学过程中师幼互动的细节却很少关注。经过多次实践后,我开始关注细节,尤其是观摩水平较高的执教教师的活动,其教学风格往往就是通过细节表现出来的。因此,在听课时我有意将细节放大,细细地品味。我特别关注教师与幼儿的对话,将特别精彩的互动形式记录下来,事后反复琢磨和推敲。
二、从关注他人到关注自身
课堂观察,观察的是他人的教学现状,反思的是自己的教学行为。当看到课堂教学中的相关情景,自然会联想到自己的教学情形,从他人的成功或失误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并及时生发基于自身教学理解和实践的教学假设。这种假设其实是对自身教学行为的一种改进。持续的教学行为改进,本身就是课堂观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一个善于进行课堂观察的教师,记录的常常是自己听课时的即兴思考和设计。我们需要有这样一种反思自己教学的自觉性,有了这样的自觉,我们的眼睛就会变得敏锐起来。
三、从关注现象到追寻意义
我们听课,往往会局限于就课论课,就现象论现象,停留在浅层次的探讨。对于一个教学现象,我们常常会陷入见怪不怪的误区,对一些教学顽疾缺乏深刻的批判,更缺少对改进对策的思考。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我在进行课堂观察时,更多的是进行批判意义的观察,注重具有教学本质意义的追寻,对于那些熟视无睹的教学现象,能真正予以解剖并探询问题的根源及变革的策略。
如,两位教师同时进行一个主题“互相帮忙真快乐”,所选题材都来自于幼儿的生活,而两位教师却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甲采用的是情景表演,让幼儿在几种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先体验互相帮忙的快乐,再引申到社会,关心残疾人和需要帮助的人;教师乙在活动中主要采用了故事教学,让幼儿在理解故事情节中理解帮助别人的快乐。从表面看,两位教师的设计似乎都合情合理,但从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来看,教师甲组织的活动中,幼儿留下很多的惊喜:幼儿的合作由生疏到默契,互相帮忙由激发到自发,合作的快乐体验洋溢在笑脸上,表现在温柔的话语间和灵巧的小手上。而教师乙组织的故事教学中,一些幼儿只对欣赏故事感兴趣,而到了提问环节对教师简单枯燥的谈话不感兴趣,东转西看……比较两位教师采用的方法,一个重体验,一个重说教。从幼儿的表现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甲的教学方法让幼儿真正“做中学,学中乐,乐中悟”,体现了问题来源生活,体验针对生活,教育服务生活,值得推广和学习。而教师乙的故事教学在活动的后半部分,如果设计一些相关的体验活动,效果会更好。
可见,对教学意义的思考和追寻,促使我们在理性与实践上获得新的认识、新的提升,从内心培植起一种研究、探求的眼光与意识。
四、从关注成效到关注问题
很多教师在听课时,往往只关注课堂的实际效果,而缺乏明确的研究目标,对发现的问题虽能进行一些必要的探讨,但是没有系统和深刻的分析总结,只是一种不自觉的研究行为。如在绘画活动“跳动的灵感”中,教师给每个幼儿准备了大圆桌一样的大白纸,首先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上面画“意愿黑白画”,再根据教师的口令向一定的方向进行身体移动,在别的小朋友的画上进行添画和创作。接着,让幼儿用水溶性颜料进行涂色,最后用水刷开。乍一看,这种绘画活动形式新颖,幼儿创作的效果确实不错。很多听课教师在旁啧啧称赞。
而我却看到了这样的情况:两名幼儿很不愿意离开自己的画,但面对老师的指令,只能依依不舍地离开;有的幼儿看到别人在自己的画上面乱画,流露出很生气但又无可奈何的表情。几次轮换后,一些幼儿拿到别人的画后,不假思索就随意乱画。不难发现:在教师的眼里,幼儿成了没有一点自由和主动性的“机器人”,完全在教师的高控制下作画;幼儿完整的构思、美妙的想法常被教师的突然的换位指令“快”打断,应对教师反复提醒的“快”,幼儿没有时间对别人的画进行认真思考和创作,只能做简单和随意的认同。而所谓的添画,也是胡乱的不负责任的添加。虽然带班教师很自信绘画形式的创新,但她忽视了对幼儿的观察,以及幼儿绘画艺术心理的尊重和理解。我觉得有些不妥,事后我把我的想法跟这位老师进行了交流,并且提出了改进的方法:给幼儿创作的时间延长,让幼儿自由选择同伴的作品进行添加,允许幼儿不换位继续创作自己的作品。这位老师采纳了我的建议,对活动设计进行改进,如:换位的信号也由原先的“快”字,改为了舒缓的音乐,让幼儿在规定的空间里主动调整自己的计划,合理安排自己 的进度等。在改进后的课堂,我们看到了幼儿快乐的笑脸,幼儿在充分自主的环境下接纳同伴并享受着与同伴交往的快乐。
由此可见,课堂观察是基于教师自身的实践水平和教学思想之上的。思想领先,思考才能深刻,行为才能改进。因此,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是课堂观察的基点和最终目的。
第五篇:我这样进行课堂观察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对于听课者来说,见仁见智。听课的人不同,所发现的深层意义也不同。笔者在工作中经常参与听课活动,每次听课都力求敏锐地透视课堂,发现隐含在现象背后的思想与观念。
一、从关注环节到关注细节
以往听课,我关注的往往是教学环节,记录的都是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而对教学过程中师幼互动的细节却很少关注。经过多次实践后,我开始关注细节,尤其是观摩水平较高的执教教师的活动,其教学风格往往就是通过细节表现出来的。因此,在听课时我有意将细节放大,细细地品味。我特别关注教师与幼儿的对话,将特别精彩的互动形式记录下来,事后反复琢磨和推敲。
二、从关注他人到关注自身
课堂观察,观察的是他人的教学现状,反思的是自己的教学行为。当看到课堂教学中的相关情景,自然会联想到自己的教学情形,从他人的成功或失误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并及时生发基于自身教学理解和实践的教学假设。这种假设其实是对自身教学行为的一种改进。持续的教学行为改进,本身就是课堂观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一个善于进行课堂观察的教师,记录的常常是自己听课时的即兴思考和设计。我们需要有这样一种反思自己教学的自觉性,有了这样的自觉,我们的眼睛就会变得敏锐起来。
三、从关注现象到追寻意义
我们听课,往往会局限于就课论课,就现象论现象,停留在浅层次的探讨。对于一个教学现象,我们常常会陷入见怪不怪的误区,对一些教学顽疾缺乏深刻的批判,更缺少对改进对策的思考。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我在进行课堂观察时,更多的是进行批判意义的观察,注重具有教学本质意义的追寻,对于那些熟视无睹的教学现象,能真正予以解剖并探询问题的根源及变革的策略。
如,两位教师同时进行一个主题“互相帮忙真快乐”,所选题材都来自于幼儿的生活,而两位教师却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甲采用的是情景表演,让幼儿在几种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先体验互相帮忙的快乐,再引申到社会,关心残疾人和需要帮助的人;教师乙在活动中主要采用了故事教学,让幼儿在理解故事情节中理解帮助别人的快乐。从表面看,两位教师的设计似乎都合情合理,但从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来看,教师甲组织的活动中,幼儿留下很多的惊喜:幼儿的合作由生疏到默契,互相帮忙由激发到自发,合作的快乐体验洋溢在笑脸上,表现在温柔的话语间和灵巧的小手上。而教师乙组织的故事教学中,一些幼儿只对欣赏故事感兴趣,而到了提问环节对教师简单枯燥的谈话不感兴趣,东转西看……比较两位教师采用的方法,一个重体验,一个重说教。从幼儿的表现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甲的教学方法让幼儿真正“做中学,学中乐,乐中悟”,体现了问题来源生活,体验针对生活,教育服务生活,值得推广和学习。而教师乙的故事教学在活动的后半部分,如果设计一些相关的体验活动,效果会更好。
可见,对教学意义的思考和追寻,促使我们在理性与实践上获得新的认识、新的提升,从内心培植起一种研究、探求的眼光与意识。
四、从关注成效到关注问题
很多教师在听课时,往往只关注课堂的实际效果,而缺乏明确的研究目标,对发现的问题虽能进行一些必要的探讨,但是没有系统和深刻的分析总结,只是一种不自觉的研究行为。如在绘画活动“跳动的灵感”中,教师给每个幼儿准备了大圆桌一样的大白纸,首先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上面画“意愿黑白画”,再根据教师的口令向一定的方向进行身体移动,在别的小朋友的画上进行添画和创作。接着,让幼儿用水溶性颜料进行涂色,最后用水刷开。乍一看,这种绘画活动形式新颖,幼儿创作的效果确实不错。很多听课教师在旁啧啧称赞。
而我却看到了这样的情况:两名幼儿很不愿意离开自己的画,但面对老师的指令,只能依依不舍地离开;有的幼儿看到别人在自己的画上面乱画,流露出很生气但又无可奈何的表情。几次轮换后,一些幼儿拿到别人的画后,不假思索就随意乱画。不难发现:在教师的眼里,幼儿成了没有一点自由和主动性的“机器人”,完全在教师的高控制下作画;幼儿完整的构思、美妙的想法常被教师的突然的换位指令“快”打断,应对教师反复提醒的“快”,幼儿没有时间对别人的画进行认真思考和创作,只能做简单和随意的认同。而所谓的添画,也是胡乱的不负责任的添加。虽然带班教师很自信绘画形式的创新,但她忽视了对幼儿的观察,以及幼儿绘画艺术心理的尊重和理解。我觉得有些不妥,事后我把我的想法跟这位老师进行了交流,并且提出了改进的方法:给幼儿创作的时间延长,让幼儿自由选择同伴的作品进行添加,允许幼儿不换位继续创作自己的作品。这位老师采纳了我的建议,对活动设计进行改进,如:换位的信号也由原先的“快”字,改为了舒缓的音乐,让幼儿在规定的空间里主动调整自己的计划,合理安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