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5首)
冀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5首)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开篇词 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1.词二首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
关于“说”的 欢声笑语 谈笑风生 津津乐道 侃侃而谈 高谈阔论 语惊四座 妙语连珠 金玉良言 义正词严 一语中的 理直气壮 据理力争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各抒己见
关于“然”的 哑然失笑 愤然跃起 猛然冲去 豁然开朗 依然如故 井然有序 悠然自得 蓦然回首 截然不同 戛然而止 怦然心动 恍然大悟
第二篇: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5首)
冀教版语文六年级 下册古诗(5首)27.古诗三首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湖上杂诗 【清】袁枚 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饮酒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写友情的诗句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3.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5.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写风景的诗句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2.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3.红树醉秋色,碧溪弹夜弦。
第三篇:冀教版小学语文古诗
一年级上册
1、咏鹅(唐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悯农(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汉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静夜思(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一去二三里》(北宋 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5、《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秋月白
秋月白,晚霞红。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树高千尺,叶落归根。倦鸟知还,游子思亲。☆自立歌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一年级下册
6、离离原上草(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7、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8、古朗月行(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9、登鹳雀楼(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0、寻隐者不遇(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1、九溪十八涧(清末/俞樾)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叮叮咚咚泉,高高下下树。”
12、“一”字诗(清朝/陈沆)
一帆一浆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云生雨》
云生雨,雪随风。潮涨落,月亏盈。赤日挂苍穹,晚照映晴空。轻风拂杨柳,细雨打莲蓬。二年级上册
13、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4、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6、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题画(清/袁枚)
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二年级下册
17、小池(宋 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绿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8、咏柳(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绿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9、村居(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春游湖》【宋】徐俯
双飞燕自己是会?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绝句》【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村晚》【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坡,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春日晨景
更天欲晓,三月春渐浓。两岸轻烟杨柳绿,一园细雨杏花红。
堂前住燕子,篱下飞鸣虫。新荷浮水层层碧,小草漫坡片片青。
三年级上册
20、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2、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3、就义诗(夏明翰)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三年级下册
24、游园不值(南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5、春日(南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6、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7、、题西林壁(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春游(李叔同)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四年级上册
28、望洞庭(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9、望天门山(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30、塞下曲(唐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3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浪淘沙·北戴河东狮吼(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式,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题竹石(清/郑燮)
咬定清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催试官考较戏作》【宋】苏轼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情感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塞下曲》【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梅花(陈毅)
隆冬到来时,百花迹已绝。梅花不屈服,树树立风雪。
四年级下册
32、宿新市徐公店(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33、清平乐(北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4、四时田园杂兴(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乡村四月》(宋/翁卷)
绿遍山野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五年级上册
35、渭城曲(唐代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6、别董大(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7、示儿(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8、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9、如梦令(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40、元日(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1、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间深闻鹧鸪。
五年级下册
42、饮湖上初晴雨后(宋 苏轼)
水光滟潋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4、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 1935.02)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45、长征(毛泽东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百忧集行》【唐】杜甫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早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独坐敬亭山》
中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夜宿山诗》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案》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军直到夜郎西。☆《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上李邕yong》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让你看到了儿时天真烂漫的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寄情山水的李白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注重友情的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念故乡的李白 ☆“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写出了他仗剑江湖之侠气。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他希望报国立功、雄心壮志的心声。☆“知音不易得,抚剑增感慨”是他屡遭挫折、报国无门的感叹。☆“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是他执著地追求理想的表现。☆“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六年级上册
46、卜算子.咏梅(南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47、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1961年12月):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天净沙.秋》【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六年级下册
48、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9、湖上杂诗(清/袁枚)
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50、稚子弄冰(宋代/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牧童》【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饭饱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湖上杂诗》【清】袁枚
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稚子弄冰》【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西安》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第四篇: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长江之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理解生词的基本含义。2.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多媒体资料,在美读中品赏领悟诗歌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和中华民族之母亲河的雄壮与伟大。【教学重难点】
深入理解诗歌大意,体会出长江的宏大气势,激发同学热爱祖国的美好感情,对祖国长江的感恩之情。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听《长江之歌》这首歌及放映有关长江资料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江的壮观美丽。
师:同学们,当我们口中吟唱起“长江之歌”时,你一定会难抑激动的心情,现在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走进这首诗歌。
2.初读感悟
师: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歌。检查认读 个别指导纠正 预设:
师:通过诵读诗歌,谁愿意把自己的感觉说给大家听?
师:同学们的感受和我一样,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别样的心情再次走入这首诗歌。
3.品读领悟
出示中心话题,“作者为什么把长江比做母亲来赞美?”默读课文,请在文中勾画出关键词句,结合搜集的资料来谈谈,并体会着读一读。
学生自学
小组进行合作、探讨。
预设点: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 海。生:“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看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生:“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师:你可知道长江两岸有着多少中华儿女,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我知道有三亿人口生活在长江两岸。
生:我可以体会到长江哺育了千万人民,灌溉着良田万顷,滋润了两岸的泥土,我们吮吸着她的乳汁,沐浴着她的恩泽。
生:长江长度6211.31公里一般称6300公里或6370千米。流域总面积一百八十余万平方公里由此我知道了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
师:不但如此,长江两岸还有着秀美无比的自然风光,哪位同学想谈谈呢? 长江两岸多名山大泽,风光秀丽,有许多游览胜地。由于流程长,流域广,土地肥沃,灌溉便利,中游有“天府之国”,下游多“鱼米之乡”,物产丰富。
师: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指导朗读师:因为长江以自己蓬勃的生命力,灌溉着祖国国土,也哺育着各族儿女。长江以自己的温婉、博大,绘制出了山青水秀的锦绣画卷。所以作者会把长江比做母亲。
师:指导朗读
生:反复诵读品读使感情升华 预设点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生:“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师:指导朗读这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生:“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师:谁又知道长江对我们新时代的发展起着怎样的作用呢?举例说明 生:长江至1990年止,全流域已建、在建水电站装机共1170万千瓦以上,其中葛洲坝水电站装机容量271.5万千瓦,是中国最大的水电站。规划中的三峡水电站装机1768万千瓦。其他可供开发的较大型水电站有金沙江向家坝(460万千瓦),雅砻江的锦屏(300万千瓦),大渡河的瀑布沟(280万千瓦)等。
生:我知道长江流域是中国人口密集,经济最繁荣的地区,沿江重要城市有重庆、武汉、南京、上海。这些都是长江在新时代所起的推动作用。
指导朗读 预设点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师:我们为什么要赞美长江?为什么会依恋长江?长江到底孕育了什么? 师:本诗歌用这两句话把上下两个小节贯穿起来,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为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巨大贡献融为一体,给我们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进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感情升华:练习朗读全诗。师: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生: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4.拓展延伸:
师:在九八年的夏天,我们经历了一场战斗。“敌人”就是长江。怎么“母亲河”是“敌人”?你或许要问。她曾安静地流淌着,忽然她却勃然大怒,掀起骇人的滔天巨浪。冲走了房舍与家畜,无情地卷走了亲爱的家人,这是为什么?这其中有一部分自然因素,但更多的是人为造成的伤害,滥砍乱伐,随意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让人们尝尽了恶果,同学们!我们要爱护我们的地球,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爱护我们的母亲河,我们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一起携手共建美好家园。请大家拉起手来,共同为我们共有的家园而努力!
5.作业:练写生字新词,背诵课文 无穷。就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歌颂长江,保护长江吧!练习朗读。
2.五彩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四自然段。摘录、积累描写水池形状、色彩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成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品赏具体的语言文字,从而感受五彩池之美、自然之美。【教学重难点】
1.欣赏写景部分,体会景象的美与奇。
2.了解五彩池的自然景观及池水显出不同色彩的原因。【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去游览一处景点。她,小巧秀丽,玲珑多姿,颜色艳丽多彩,它就坐落在四川松潘县的藏龙山上。你们说说这是哪儿?
生:五彩池。师: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大家打开第2课《五彩池》,自己认真读一读,注意读准、读通、读顺。(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刚才听大家读的特别好,我们来展示一下如何?(一人一段开火车)
在这一过程中纠正学生读错的字。如:松潘(pān)县、矗(chù)立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整体感知
师:听到大家读的这么好,老师也特别想读。你可以闭上眼,看脑海里都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配乐教师范读)
师:说说五彩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五彩池特别美!师:你喜欢它哪的美? 生:我喜欢池水的颜色。生:我喜欢五彩池的形状。生:„„
2.学生精读,探究学习
师:看来五彩池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是从书中哪一部分看出来的?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画一画,写一写,再在小组中说一说。
(小组交流,组长汇报)预设点:(1)水池
(a)“这里的五彩池却多得数也数不清,大大小小足有好几千个“使学生体会水池数量的多。
师追问: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水池数量多的? 生:“数也数不清”、“好几千个”(指导朗读)
(b)水池的大小不一,“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到一丈;小的呢,比饭桌上的菜碟还小,水也更浅,用小拇指就可以摸到它的底部。”这里通过对比展示出了水池的大小不同,深浅也不一样。
师:读了这儿,你有一种什么感觉?
生:我感觉这儿太有趣了,小的比饭碟还小,小拇指就可以触到它的底部。(指导朗读)
(c)水池的形状也不相同,“有的像葫芦,有的像镰刀,有的像圆圆的脸盆,有的恰似盛开的莲花,还有月牙形的、马蹄状的、豆角样的......”
师:还有哪些形状呢?(学生发言指导朗读)师: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五彩池的水池魅力无穷,为什么作者这样描写就让我们感到五彩池更美了呢?
生:(写作方法)用词准确;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抓住特点来描写;分类来写:数量、大小、形状。
师:现在我们就通过朗读来体会五彩池的美吧!边读边想象。(2)池水
师:除了水池这么玲珑多姿,五彩池还有哪很美? 生:池水。
师:池水又美在哪儿? 生:
(a)池水有各种各样的颜色,“红的、黄的、绿的、白的、紫的、蓝的”五彩缤纷。
(b)每一个池子里还有不同的颜色,“有的上面是咖啡色,下面却成了柠檬黄;有的左边是蓝色,右边却又成了橄榄绿;有的全池只有一种颜色,有的一个池子又呈现出多种色彩。如果把各池的水都舀起来看,却又跟普通的清水一样,什么颜色也没有。”这里使学生体会池水的美丽神奇。
师:你是从哪体会出池水的神奇的? 生:池水上下颜色不同,“有的上面是咖啡色,下面却成了柠檬黄。”体会出池水很奇特。
生:池水左右颜色不同,“有的左边是蓝色,右边却又成了橄榄绿。”体会出池水很奇特。
(3(3)形成原因
师:老师已经被这样的美景陶醉了,那这样的美景又是如何形成的? 生:(a)“池里生着许多石笋,它们的形状有的像刚刚出土的竹笋,有的像险峻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一簇簇的珊瑚。这些石笋的表面又凝结着一层细腻的石粉。形成了一面高低不平的反光镜。”
(b)关键还要有阳光的照射,只要阳光射到池底时,这些反光镜才会显出各种美丽鲜艳的颜色。
师:是啊,美丽的五彩池加上艳丽多彩的池水,构成了四川藏龙山五彩池特有的迷人风光,其实五彩池周围的景色也很迷人,你能想象那幅画面吗?带着想象读一读吧!
(学生自由朗读之后发言,指名朗读)(4)第七段
生:看到这美好的自然风光,我们会情不自禁的发出感叹:“原来,五彩池不在天上啊!”
师:课文开头和结尾都提到“天上的五彩池”,你是怎样的理解的呢? 生:这句话照应了开头祖母讲的五彩池的故事。
生:我觉得这句话是说这么美的五彩池不在天上,是赞美现实中的五彩池,赞美了大自然。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学生齐读第七段)3.整体回味
师:从大家的脸上,老师已感受到了你们对五彩池的喜爱与留恋,我们一起配着音乐,再次走进那美丽的《五彩池》吧。
生:(配乐自由读)四.分享感受,延伸体验
师:今天我们同作者一同游览了四川省松潘县藏龙山上的五彩池,感受了它的美丽和神奇,让我们试着为这处美景写一段广告语,为它吸引四海宾朋吧。
学生做小练笔
作业: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七月的天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独立理解文章的内容,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天山的美丽奇特就蕴涵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请大家读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流利。
2.开火车读课文,检测生字掌握情况,用大屏幕出示易错的字词,指名领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出示中心话题:
让我们带着对天山的向往,读一读课文,看看七月的天山会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请找出有关的词句画一画、说一说。
①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彩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这句话把太阳、雪峰、云彩三者融为一体,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太阳光透过云彩,把云彩的影子映在雪白的山峰上。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云彩的影子喻为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极白,连白云映在上面都显得发灰。由 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比喻是多么的贴切。
指导感情朗读。我想你们的眼前已经浮现出这蓝天映衬白云的美景,那我们就带着感受读一读。
②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两个“从”字,一个“飞泻”,写出了雪水流动的磅礴气势,“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写出雪水动人的姿色,多像细长的闪闪发光的银链;溪流抛起的浪花就像千万朵盛开的白莲,这又是多么确切形象的比喻。(学生自由感情朗读)
指导感情朗读。形象生动的比喻吧我们带入了七月的天山,用你生动的朗读把这美景表达出来。
③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白皑皑”写出了雪峰终年积雪,“蜿蜒无尽”是说原始森林连绵不断,“重重叠叠”说明了枝叶的茂密,在这样的密林中,阳光只能是“漏”下,这里不用“照”字而用“漏”字与“细碎的日影”相照应。作者精确的用词,把天山的特有风光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指导感情朗读。
④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一说“矫健”,一说“精神”,用词富有变化,一个“浮字形象地写出花之多,人就像置身在花的海洋之中。
指导感情朗读。
⑤天山深处山色柔嫩,山形柔美。溪流两岸满地鲜花,犹如进入了春天的大花园。请大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你能给最后一段换种说法吗?看看两种说法一什么不同?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描绘出了天山之夏的独特风光。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清晰的写作顺序和抓住事物特点写作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希望同学们课后仿照《七月的天山》,写一篇游记,来表达你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作业:学习新字生词
4.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生字新词。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要求背诵的段落。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多媒体展示,结合图片资料,通过学生小组互助学习,互换交流的方式完成本课的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绍兴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绍兴船和桥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水乡绍兴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大家猜猜这是什么?出示:远望一个圈,半个湿来半个干。(如果学生猜不出来再出示:驼背老公公,趴在河当中。背上有人走,腹下也可通。)对这说的就是桥。说到桥,我们不得不说绍兴,绍兴是中外闻名的桥乡、桥都。
同学们,在我们一起浏览了宏伟壮观的长江,美丽神奇的五彩池,风光秀丽的天山之后,今天我们一起去被誉为“山青水秀之乡,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的绍兴去浏览一番,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课《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小组间检查认读把读错,容易读错的字写到纠错本上。
2.交流纠错本上的字。3.指名读文。随机指导 4.生词检查(1)出示:
矩形嘎吱腋下黝黑蚕茧推推搡搡萤火虫干燥粗糙潺潺把柄船舵 组织小组竞赛 教学设计
(2)指导书写:潺、腋、燥(可以用形近字躁来对比记)
三、整体感知 师:我们熟读了课文,对绍兴有初步的认识,有人说绍兴城就像是飘浮在水面上的陆地。但是它却是中国位置最稳定的古都。在两千五百年历史中,不曾稍有移动。那你读完文章之后绍兴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呢?
预设:生:船特别。(桥多,水多)师:那一节课我们再来继续学习。第二课时
一、理解课文
师:上节课同学们说到了绍兴的船与桥,出示中心话题:绍兴的船和绍兴的桥各是怎样的?它们和绍兴孩子和生活有怎样的关系?联系课文有关内容说一说。
预设1:(第2段)、从第二段“上了绍兴特有的乌篷船要脱鞋,现不许动„„这是规矩”。
师:那文中提到的“乌篷船”是怎样的呢?(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来说)
多媒体展示:乌篷船的图片
(教师可补充解说:乌篷船的船篷用竹编成,中间夹着竹箬,呈半圆形,用烟煤和桐油漆成黑色。绍兴方言叫“黑”为“乌”)
师:“轻舟八尺,低篷三尺”诗人陆游笔下的乌篷船是水乡绍兴特有的交通工具。乌篷船是水乡的精灵,流动的生命,是水乡独特的风景.。(指导朗读)
师:除了样子与众不同之外,还有哪些地方与平时我们见到的船不同呢? 预设2.(第四段)中“瞧,他那粗糙的大手,„„杂技演员。”你看划船他不仅用手,还用脚。而且,技术娴熟悉。
出示这一自然段。生:划船的方式。
师:咱们一起一边读一边想像船夫是怎样划船的呢?(再这之后,出示一段划乌篷船的视频资料。)师:那这位船夫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你从哪能感受到。
预设3:生:一定是技术非常高超的人。从“款款”“熟练”可以看出来。生:他一定在船上工作了很多年,“粗糙的大手”“两只黝黑黝黑、脚底长满老茧的脚”可以看出。
师: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和动作描写给我们描述的一位技术高超的船夫。那坐在这样的船上会欣赏到怎样的山光水色呢?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预设4(第三段): 生:可以看到像镜子一样平静的河面,而且水非常的清,风中还带着香气。可以看出人们很悠闲。我从“啊,水好清啊,风好香啊,船似乎是在镜面上滑过去,滑过去。”这感受到的。
师:那你体会着读读这一句好吗?(指导朗读)
师:谁也能像他一样来带着体会读一读。(指两名学生来读)师:谁还能从这一段中其他句子感受到他的美吗?
生:“篷顶上簌簌响的是什么?那是挂向水面的柳条。”我想河的两边一定生长着许多倒垂的杨柳。
师:那你带着你的想象来读读吧!生:朗读
师:从这一句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生:静(如果学生想像不到教师引导学生体会)
师:这真是“船底江声篷背雨,旅人听得最分明。”呀!因为周围静谧安详才能听到这样的声音。
师:这一段中还有让你感受到美的地方吗?
生:“江面上片片粉红色的是什么?那是随水漂走的桃花瓣儿„„”粉红色的花瓣漂在水面上,那河岸两旁一定有许多的桃花。多美呀!
师:带着你感受读读吧!生:朗读。出示第三段
啊,水好清啊,风好香啊,船似乎是在镜面上滑过去,滑过去。篷顶上簌簌响的是什么?那是挂向水面的柳条。江面上片片粉红色的是什么?那是随水漂走的桃花瓣儿„„
师: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绍兴的水光山色呢?
生:比喻、设问。
师:下面请同学们比较下下面两段话有何不同? 出示:
1.篷顶上簌簌响的是什么?那是挂向水面的柳条。江面上片片粉红色的是什么?那是随水漂走的桃花瓣儿„„
2.篷顶上簌簌响的是挂向水面的柳条。江面上片片粉红色的是随水漂走的 桃花瓣儿„„
预设:生:第1句好像更生动一些,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生:第1句读起来好像是诗歌一样优美。(学生谈完后让学生仔细品读)
师:作者运用比喻和设问的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优美画卷。乌篷船的确给了大家别样的享受。
师:除了可以让孩子享受水乡的美景与悠闲,船还给水乡孩子带来了什么呢?
预设5(第4段):生: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我是从这感受到的“潺潺潺潺,这是船在走动。嘎吱嘎吱,这是船夫在划桨。”听着这声音一定心情特别好。
师:听你说的好像是挺快乐的,很有道理。那你能体会着读一读吗?(生朗读)
师:谁还从别的地方体会快乐吗? 预设6第1段
生:我从这也能感受到“我们当然懂,不动就是。„„让我们瞧一瞧一路上的山光水色。”
师:看来船不再是一种交通工具,而是成为一种享受,一种休闲的方式。第三课时
一、出示中心话题:出示中心话题:绍兴的船和绍兴的桥各是怎样的?它们和绍兴孩子和生活有怎样的关系?联系课文有关内容说一说。
师:绍兴被称为飘浮在水面上的陆地,可见当地的水非常多,有水则有桥,那绍兴桥有什么特点呢?
预设1:(第5段)
生:我觉得绍兴的桥特别多。师:你从哪感受到的。
生:从“如果你是在上„„长到可以念三年级了。” 出示:“如果你是在上„„长到可以念三年级了。” 师: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你看要是坐船穿过五千座桥要三年的时间,要是从桥上走过来,而且是不要东张张西望望得两年如果东张西望的话肯定走的时间更长。
师:那你给大家读读吗?指导朗读 师:这一段话,你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生:我感他们好像一出门就要过桥,坐船,桥和船和他们的生活密切相联。师:带着你的理解读读吧!师:其他同学从哪能感受到桥多呢?
预设2:第六段,“大河小河,纵横交错,好像渔网上的丝;大河小河,横横竖竖,恰如棋盘上的线。有了河总得有桥,这五千座桥就这样造起来了。”河像渔网上的丝,像棋盘上的线,有河当然就有桥,所以河多桥也就多了。
多媒体出示: 教学设计
大河小河,纵横交错,好像渔网上的丝;大河小河,横横竖竖,恰如棋盘上的线。
师:那你能带着自己的想像给大家读读吗? 生:朗读(多指几名学生来读)
师:这比喻非常的形象,而且大家看这两句话对仗工整,句式整齐像诗歌一样。
师:这一段中还有哪能看出桥多呢?
预设3.生:“两岸的小朋友虽然能见面能说话,但想要在一起跳绳、拍球,就只好绕上几里路了。”他们能看到对岸的朋友,而且能说话说明离的不远,可是要想一起玩,就要过好多桥,要绕上几里路了。可以看出桥多。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的确是这样,鉴湖水到了绍兴城形成纵横交错的水巷,所以有家家临水,户户行船之说。有水乡水城之誉。因水而有桥,因桥必有景。绍兴被称为“桥乡”“桥都”有万古名桥出越州之说。它们与绍兴的小朋友的生活有怎样的关系呢?桥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乐趣呢?
预设4(第5段)
生:很快乐“暗下来了,暗下来了,这是进桥孔了;亮起来了,亮起来了,这是出桥孔了。”坐船很高兴,坐着船一会儿进桥洞一会儿出桥洞肯定很好玩。
师:那你体会着读读吧!
预设4(第7段)生:小朋友感到很幸福。我从第七段看出来的。他们一吃完钣就在桥头乘凉,听故事。多好呀!
师:他们听故事,我们也听故事的经历呀,和我们的经历有不同吗? 生:他们是坐在凉风习习的河边,而我们都在屋子里。
师:清凉的傍晚,既可享受夏日难得的清凉又可欣赏美丽的景色,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 生:“天渐渐地灰暗下来,这时,阔阔的江面上腾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河面上习习的凉风赶散了一天的燥热。”
(找几名学生读,之后让每个学生体会着想像着读)
师:作者用优美的笔触,给我们展示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静谧温馨画面。
师总结:桥在绍兴不只是人们出行的通道,也是一种文化,一道风景这里历史悠久,人文鼎盛,桥的人文内涵也就特别丰富,几乎每座桥都有它的一段历史,一段佳话。他已溶入了绍兴人们的生命里。成为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师:本文的作者文字给我们展示出的水乡绍兴船和桥的独特魅力。也可我们展示了“人家尽枕河”枕河人家的生活。今天我们就在下面这幅短篇中结束本节课。
多媒体课件展示绍兴的风景
作业:课下请同学们搜集绍兴名桥的故事。
5.山海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读准带拼音的生字,理解“要塞、苍劲、气势磅礴、广袤无垠、慷慨悲歌、干戈扰攘、征战频仍”等词。
2.有感情的朗读本课。过程和方法目标:
结合图片、资料,学生交流、思考、朗读,领悟文章内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山海关之雄伟壮观,还要体悟其“忠贞”的灵魂。【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查找资料,搜集中华儿女与外族入侵作斗争的故事,了解山海关历史,明确山海关的不可替代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去过山海关吗? 山海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今天我们就走进 山海关,板书课文题目。2.初读课文
要求: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要读准确,句子读正确,读错的字写在纠错本上。
容易读错的字:
铮铮响、大扁额、雉墙的垛口、脖颈儿、屏藩要塞、烽台烟墩、广袤无垠、逶迤翻腾、身披盔甲、金戈、慷慨悲歌、干戈扰攘、征战频仍、抵御、捍卫
3.品读领悟 中心话题:
来到思慕已久的山海关作者看到了什么?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学生自渎合作、探讨、交流。预设点1 结合4.5自然段和资料,你看到什么?摘出重要的字词,从这里你想到了 什么?把自己的理解写在书上。
这段中着重抓住“巍然耸立于白云之间、高耸云天、气势磅礴„„好雄伟的关塞,好险要的去处!”
体会山海关的雄伟壮观。
北面是燕山山脉,重重叠叠,万里长城连绵起伏;南面是苍茫无垠的渤海,万里长城从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向渤海岸边”。。。
6.穷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认读7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对话和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了解故事梗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桑娜和渔夫在生活极度贫穷的情况下,依然具有勤劳、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
感悟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文中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和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揣摩、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的美好品质,并学习作者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桑娜和渔夫在生活极度贫穷的情况下,依然具有勤劳、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同时感悟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对话和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读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看到题目后,你们有哪些想法呢?
(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穷人”有多穷?课文怎样写穷人的“穷”?课文是否只写了穷人的“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学生字、新词,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2.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哪些语段比较难读,然后安排时间让学生自由练习,最后指名朗读。
3.教师相机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寒风呼啸、汹涌澎湃、魁梧、蜷缩、鬈发、勉强、嘶哑、张罗、自作自受 4.交流背景资料,学生质疑,解决影响理解课文的问题。
三、概括课文内容,整体把握课文。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概括时不容易一下子说出来,应当允许学生逐步把事情说清楚。
2.引导学生把全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守候在小屋里,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回家。
第二部分:课文第三至第十自然段,讲桑娜出门探望丈夫的渔船,结果走进了西蒙家,意外地发现西蒙已经死去,她把西蒙留下的两个孤儿抱回家,然后忐忑不安地继续等待丈夫。
第三部分:课文第十一至二十六自然段,讲渔夫回家,得悉西蒙死去,主动提出收养孤儿,夫妻俩的想法不谋而合。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上节课,渔夫和桑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穷人的美德。
二、深层研读,感受人物品质。
出示中心话题:在你眼中,桑娜和渔夫各是怎样的人?结合环境描写和人物对话、心理的句子说一说。
预设:A桑娜和渔夫家很穷
1.“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帆破了,可以去买新的,然而他们没有,而是补,可见他们很穷,没钱买新的。)
2.“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这样的天气,根本不适宜出海打鱼。渔夫之所以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是因为家里很穷。)
3.桑娜“感到心惊肉跳。(理解“心惊肉跳”,想像这是一个怎样恶劣的天气,即使这样恶劣的天气,根本不适合出去打鱼,出去的话很可能就回不来了,会葬身大海的,但渔夫还是去了,只因为家里太穷了。)
4.“她自己从早到晚地干活儿,还只能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夫妇两个没日没夜地干,才只能勉强填饱肚子,根本谈不上吃好、穿暖,可见这是多么穷困的生活!)
因此,“小屋里温暖而舒适”所谓温暖,不过是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不那么冷而已;所谓舒适,也仅仅是地扫得干干净净,餐具在槅板上闪闪发亮,屋里很干净而已。
B桑娜和渔夫都很勤劳
1.“地扫得干干净净”,“餐具在槅板上闪闪发亮”(可以看得出桑娜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人,尽管日子非常清贫,尽管要从早忙到晚,尽管吃不好,穿不暖,但她还是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
2.渔夫也很勤劳。(这样的天气,他不出海打鱼,绝对没有人怪他,也绝对不会因为少打一天鱼,而让全家饿死。但他还是去了,冒着危险去了,他想竭尽所能让家里人好过一点,哪怕就一点。)
这一段,要通过对桑娜和渔夫的描述,想象画面把学生带入小说描写的情境中。
指导朗读第一段时,介绍这个小屋的摆设,读时基本上是平静的。天气的恶劣使桑娜恐惧极了,所以课文上的“寒风呼啸”、“海浪拍击”、“又黑又冷”要加重语气,读到“心惊肉跳”时语调开始转换,“心惊肉跳”一字一拍,结尾语调放低,好像不敢想。
朗读桑娜沉思的内容和桑娜说的话时,读出无奈、安慰与担心。C桑娜和渔夫都是善良的人。
1.桑娜冒着风暴来到海边,想看到丈夫的小船,天又黑又冷,出海打鱼的丈夫还没有回来,她为什么来到西蒙门口?她是怎么想的?
(海上风起浪涌,在这漆黑的大海边,耳边听到的是狂风的怒吼,是波涛的轰鸣,清早出海打鱼的丈夫能否平安回来,还不知道。就在这时,她却想到了邻居——另一个穷人西蒙,可见她对西蒙同情和关心程度之深。)
读这些句子,把这种关心和同情读出来,因为是“想”,声音要轻些。2.“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仍旧没有人答应”桑娜又想:“莫不是出什么事了?她猛地推开门”(不难看出,这时,桑娜的心情紧张起来,她是真的关心自己的穷邻居。)
3.西蒙死了,孩子睡得这样香甜,孩子还根本不懂事。她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了自己家。
(她没有想,家里多了两张嘴,吃饭会更困难;她没有想,把人家的孩子抱回家,自己的孩子会吃不饱;她没有想家里七口人如今变成九口人,丈夫会 更苦;她没有想这样她自己会更累。这些她都没有想,她毫不犹豫地把那两个孩子抱回了家。)
4.课文中说,“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她只知道要这样做,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非这样做不可”。究竟是什么促使她非这样做不可?
(她知道她如果不这样做,这两个孩子就只能活活饿死,活活冻死,是无论如何也活不下去的。她不愿见到这样凄惨的结果。她知道只要把孩子抱回家,这两个孩子就有活下去的希望,她说什么也不能不管这两个孩子的死活,眼睁睁看着他们死去。这是一种本能,一种出自善良的本能。)
从这里可以看出穷人的本色,一心想着别人,而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困难。5.她把两个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这时桑娜有些害怕了,课文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显出了她心里很不平静。(忐忑不安)她为什么这样地不安,哪一句话是最主要的?(“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他”是谁,后面省略了,你们能给她补上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再加上两个孩子,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呢?”)所以她说“这是闹着玩的吗”。她想到丈夫可能会责怪她,甚至会揍她。因为他们实在太穷了?一家七口人“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指导朗读。“不安地”“断断续续地”
“是他来啦!”(害怕他回来)“不,还没来!”(后面感叹号,说明现在是怕他回来,又怕他不回来,矛盾的,复杂的心情。)“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表示她心甘情愿,语调稍微平些。)越是穷,越可以看出这个穷苦渔民的妻子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第三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想象,感受到了桑娜勤劳、善良、淳朴的美好品质。这节课我们来谈一谈对渔夫的看法。
二、深层研读,感受人物品质。
1.描述: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不安地等待着丈夫的回来。指导朗读:
门,突然门开了,桑娜紧张、不字,连眼睛都不敢抬起看他,当然说话也不会高声了。而丈夫是个渔民,魁梧、黧黑,说话一定是声音宏亮、粗犷,但和风暴搏斗这么久,死里逃生,拖着破网回来,显得疲劳,情绪沮丧。
2.到这儿,桑娜心上的石头还没有落下,“两个人沉默了一阵,桑娜想什么?渔夫又在想什么?
(面对刚刚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丈夫,桑娜不知道如何告诉他收养孤儿的事,所以选择了沉默。而丈夫还沉浸在与海浪的搏斗的恐怖中,心里尚存余悸,看到桑娜沉默,所以也不说话了。)
3.桑娜终于鼓足勇气告诉了丈夫,这时她又沉默,这时她想的是什么?(她在等待丈夫的决定,所以又沉默了。这两次沉默,都反映了桑娜善良的心地。)
4.分别指导朗读。
桑娜讲西蒙的死,充满了同情和爱。丈夫的“嗯,是个问题,表明问题很难办。”从他“皱起眉”“严肃”“忧虑”充满了同情,态度非常认真,想得很周到,所以语气要加重。这时渔夫也很自然地会想到他们困难的境遇。从哪一个词看出来不仅是桑娜,渔夫也是甘愿帮助别人,而自己受苦的?(熬。熬是忍受艰苦的生活的意思,说明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他们想到一块儿了。在他们看来,把孩子抱回家是义不容辞的,责无旁贷的。
5.“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怕孩子醒来受惊,催促桑娜去抱孩子。多么善良的心地。
指名分角色读第二组对话。
三、学习写作方法。
“你瞧,他们在里啦”强调“在”。“桑娜拉开了帐子。”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你觉得这个结尾怎么样?这样的结尾。使我们想些什么?你能接下去补充两句吗?
(例话:“看到七个孩子睡得又香又甜,桑娜激动得流下了眼泪。”“渔夫对妻子说:桑娜,你做得对!'”)这些内容都可以接下去写。这些都是这个结尾使你想到的。这个结尾就好在这里,干净、含蓄,耐人寻味。
列夫托尔斯泰不愧是伟大的文学巨匠,文中多次环境的描写,语言的描写,心理活动的描写都非常细腻,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我们都体会到了。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品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通过环境描写衬托穷人的穷,怎样通过心理活动描写和语言描写突出穷人的美好品质的。
7最美好的礼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4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6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儿美好的心灵。4.理清文章地叙述顺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给予比接受真的更令人快乐”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学生乐于奉献的思想感情。
3.从小男孩儿的一言一行中感受他纯洁无私的心灵。过程与方法:
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2.通过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给予比接受真的更令人快乐”。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在什么时候收到过什么样的礼物或送出过什么礼物?你认为最美好的礼物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的课文——《最美好的礼物》(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把易错的字写在纠错本上。3.学生在小组中读课文。
教师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在全班强调。4.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5.认读生字词,理解词语。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课文写了一件怎么样的事?主要人物是谁?(课文讲述了一个圣诞节前 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儿,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儿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比接受真的更令人快乐”。这篇课文以保罗和小男孩为主要人物)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述故事的?
(根据地点的变化来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保罗的轿车,经过了哪几个地方:办公室前、途中、小男孩家门前、街道上。)
四、小结
这个富有爱心的小男孩让我们和保罗一样感到震撼、感到意外、这时候的读者和保罗一样,都得到了一份最美好的礼物——那究竟是什么呢?
第二课时 导入
小男孩儿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也震撼我们的心灵。小男孩儿的哪些言行让保罗震撼,让你震撼呢?
细读课文,品味词句,理解含义。
出示中心话题:保罗是怎样从小男孩儿那里体会到“给予比接受真的更令人快乐”。小男孩儿的哪些言行让保罗震撼?
1.默读课文,围绕中心话题,画出保罗和小男孩的对话,以及保罗的心理活动的句子,理解句子的含义。
(小男孩抬起头,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 “是啊,”保罗说,“我哥哥给我的圣诞节礼物。
小男孩儿说:“你是说,这是你哥哥给你的,而你不用花一角钱?” 保罗点点头。“啊!我希望„„”
保罗认为他知道小男孩希望的是什么,有一个这样的哥哥。但小男孩儿说出的话让保罗感到非常惊讶:
“我希望”小男孩儿接着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保罗深受感动地看着这个男孩,然后他问:“要不要坐我的新车去兜风?” “带我去兜风?当然愿意!”
逛了一会之后小男孩转身向保罗说:“先生,能不能麻烦你把车开到我家前面?”
保罗微微一笑,他知道小男孩儿为什么这样做他一定是想让邻居们看到他坐一辆又大又漂亮回来的车子回家。
“能不能麻烦你停在两个台阶那里?”)2.仔细品读句子,体会保罗两次猜错小男孩儿的想法的思想感情,⑴保罗听了小男孩的话,以为小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但是听了小男孩的“我希望也能当一个那样的哥哥”这句话,保罗却十分惊讶。小男孩儿的回答出乎了保罗的意料是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那句话什么意思?(表现了小男孩儿一心只想着弟弟,乐于奉献。)⑵当小男孩儿请求保罗把车子开到家门前时,保罗认为他(小男孩)是在想什么?后来保罗怎么知道自己又错了?
因为他猜想小男孩是想在邻居们面前炫耀一下。却没有料到小男孩儿从家里背出了有残疾的弟弟。看一看保罗哥哥送给保罗的新车,并告诉弟弟,今后他也要送给弟弟一辆这样的新车。这出乎了保罗意料,再次让保罗感动。感受到了小男孩纯洁无暇、美好无私的心灵和乐观自信的性格。
3.品味小男孩对弟弟说的那段话是什么意思。品读,谈自己的看法。
(他对弟弟说这段话的意思,不仅仅一定要向保罗哥哥那样送辆新车给弟弟,更多是给弟弟鼓起生活的勇气,让弟弟感受到他的爱,要他相信“只要有我,就有弟弟的幸福”。)
4.品读课文的最后两段,体会保罗的情感变化。感悟保罗从男孩儿那里体会到的“给予比接受真的更令人快乐”。
(小男孩乐观的精神、无私的言行以及浓浓的亲情感动了保罗,让保罗的心灵深处激发起无私助人的强烈愿望。保罗下车将小弟弟抱上车。)
(小男孩的举动和言行让保罗对快乐有了新的理解。同时也用自己的行动为别人做点什么,也能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也获取了快乐。)
三、课题深研,理解文章中心
在这个圣诞节都有谁得到了礼物?课题中的“最美好的礼物”指的是什么?(给予别人,无私奉献比索取更快乐)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上面两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懂得小男孩给予他弟弟、给予保罗、给予我们的是最值得珍惜的“最美好的礼物”。
四、作业:
小练笔 同学之间讲一讲关于“礼物”的故事并写下来。把故事的情节讲清楚。
2.写作要侧重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写出内容真实,情感真挚的关于礼物的片段。3.写后相互交流,评议写作佳品。
8有月亮的晚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品读重点句子,品味语言的质朴美。过程与方法:
1.自渎课文,感受乡村孩子的生活和学习。2.交流讨论,感受乡村月夜美好,体会师生情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山村生活的恬淡幽静和师生之间的真挚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感受师生间深厚情谊。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引入猜想,激发阅读兴趣
“晚上”是静谧的,“月光”会给人清爽的感觉。《有月亮的晚上》向我们展示了山村的秋夜,一片纯净的长天,一轮皎洁的圆月。这迷人的夜晚,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下面请同学们自渎课文。注意要把课文读准确、流利。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1.师:读完课文,说一说:《有月亮的晚上》这篇课文记述了怎样的故事呢?(有月亮的晚上,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愿望,我这个乡村教师牺牲了仅有的一点自学时间,陪伴他们读书的故事。)
2.通过自读课文,你觉得乡村孩子快乐吗?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呢?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本文写作思路。
(月夜相约—踏月上学—教师伴学—高歌散学)第二课时
一、充分朗读,感受乡村月夜的美好,体会师生相互依恋。
1.出示中心话题:师:“有月亮的晚上,真美“是作者的切身体会。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你感受到了月夜里的哪些美。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拔 学生:
(1)踏月上学景色美:圆圆的月亮挂在树梢,看上去湿漉漉的,仿佛在清水里刚刚洗过一样。小河里波光粼粼,好像涌动着一河月亮。我们沿着长满柳条的堤岸走着,时而走进树影里,时而走在月光下,这恰似走在“晚凉天净月华开”的意境之中
老师:月亮、小河、杨柳、长堤,多么美丽的景色,同学们就美美的读一读吧。
(2)教室伴学意境美:月光下夜风悄然潜入教室,窗外的大叶杨不时发出沙啦啦的响声。学生说得不错,我看书,他们做功课,大家无言地相互守着,这样的确很好;
老师:月夜宁静,月光柔和,夜风轻轻。教室里师生无言的相互守着,无言早已胜过了千言万语,因为他们彼此热爱,相互依恋。我们怎样体会这读一读呢?指导朗读。
(3)高歌散学情趣美:山村的夜晚很宁静,那歌声夹带着稚气的童声,显得极为清亮,传得很远很远。清脆的歌声不时惊起此起彼伏的狗叫,于是,寂静的夜一下子被搅乱了,喧闹起来,生动起来。随着歌声渐远渐弱,夜有又归于宁静。这是,只有明亮的月光默默地照着山野、村庄。老师的爱不正如这默默地月光吗?
老师:明亮的月光流淌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流淌到师生相伴的岁月。的确,有月亮的晚上,真美!大家再读一读。指导朗读。
老师:有月亮的晚上,真美,那么这个美丽单指景色美丽吗?
(月夜里的美不仅在月色,还美在有月亮的夜晚发生的事情留给人的美的享受。也就是师生之间相伴的岁月,那师生间的深情厚谊。)
再次品读全文,在感受“踏月上学景色美”,“教室伴学意境美”,“高歌散学情趣美”的同时,感受自始至终流淌在师生心间的美好情谊。
二、作业:积累好的词句,表达师生情谊,人与人之间美好情谊的作品不计其数,课下搜集有关作品。
9成全一棵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3.学会有一定速度的默读。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成全”的内涵,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同时
2.学会关爱,学会自强。【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感情,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现在最热门的话题就要属残奥会了。残奥会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运动员们身残志坚、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其实,不只运动员,生活中有很多残疾朋友都非常坚强、乐观,他们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样一个故事。(板书课题《成全一棵树》)谁知道“成全”是什么意思?(生:帮助人,使达到目的。)你在生活中遇到过成全别人或被别人成全的事吗?
2.看到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谁成全了一棵树?那是一棵怎么样的树?为什么要成全这棵树?成全树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来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容易读错的字:拎līn拎包拎水拎着怔zhèng怔住)2.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本文讲的是一位母亲在春天里将几棵树苗栽在门前,她那有腿残疾的小儿子请求母亲种下了一棵被丢弃、快枯萎的小树苗。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小 树苗茁壮成长,母亲也改变了想法,将儿子送到了学校。小树成材了,那孩子也取得了成功。)
3.默读课文,理清叙述顺序。
(孩子和小树就是文章的线索。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母亲种下了几棵树苗,腿有残疾的孩子也种下了那颗最小的树苗;再写小树苗在孩子的护理下比其他树苗长得更茁壮,孩子也在母亲的决定下上了学;最后写孩子取得了成功回家探亲,交代了小树苗茁壮成长和孩子能够成才的原因。)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思考:在这个感人的故事中,谁成全了谁?你从哪感受到的?为什么?画出有关词句,品一品,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全班交流
(1)孩子成全了小树
“那树苗是她丢弃的,又细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举着树苗,满眼都是渴求。”(树是有生命的。孩子由小树想到自己,自己就和这棵小树一样是不被人重视的,是不被人看好的,是被认为没什么希望的。同病相怜让这个孩子更加懂得珍惜生命,关爱生命。)
“孩子挖的坑比母亲挖的要大、要深。”“孩子小心翼翼„„给它浇水”“孩子经常给小树浇水。”“上了学„„水塘和树之间。”“那树长得高,长得快„„捡牛粪喂它。”
(为了小树成材,孩子精心照料着它。他精心侍弄小树的同时,也是在悄悄实现着自己的一个心愿,他是通过自己的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成全着自己。)
文中“一拐一拐”多次出现,作者突出这一细节的用意是什么?(第一次交代残疾体征,后几次则显示他的性格特征:身残志坚,快乐阳光,乐观自信,自强不息)
(2)母亲成全了孩子
那孩子“一出生腿就残疾了。”“母亲望着孩子,犹豫了„„“但看到孩子眼里那灼灼的目光,母亲点点头。”(母亲分明从孩子身上看到了坚强不屈、看到了坚韧。)
“那棵树能长大吗?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为孩子的前途担忧。)(3)“这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残疾的孩子去读书。” 究竟是什么促使母亲做出这项重大决定的呢?
①孩子自己为种那棵树挖了一个又大又深的坑; ②孩子每天拎着水桶认真浇树苗; ③孩子每天偷偷地给那棵树喂牛粪。
(以上几点都反映了孩子坚韧顽强的个性,隐喻着他在将来的日子里可能有的奋斗精神。孩子的坚持使快要枯萎的小树赶上了原先很壮实的树,身残但志坚的儿子也一定如正常人一样成功。她相信小树能长大,自己的儿子也会成长。伟大的母爱!)
(4)你怎样理解成全一颗树?
一个孩子救活了一棵险些被丢弃的小树苗,使之成长为一棵大树。母爱让一个可能处于社会边缘的残疾孩子,成长为一名成功人士。无论是孩子,还是母亲,他们做了一件相同的事:成全了一棵树,成全一个生命。
(5)感受着人物的情感,带着自己的体会通读全文。
五、作业:积累好的词句
10、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9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7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下列词语:追悼、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
2.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方法。3.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4.默读课文,有一定的速度。过程与方法: 1.朗读、小组合作
2.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教学准备】课前收集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
2.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3.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方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闰土吗?说说闰土给你留下的印象。闰土这个朋友是谁介绍给我们的?(鲁迅)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在别人心目中又是怎样的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感受他崇高的精神。(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二、初读课文,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借助字典弄清楚。读准字音
注意“悼”“冠”“咳”“嗽”等字,变换语言环境再读。
32(2)分辨字型,练习书写几个重难点字: “冠”(注意上边没有一点)
“嗽”(中间是“束”,不是“束”,右边是“欠”不能写成“攵”)2.再浏览一遍,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可分为几段?你怎么知道的? 3.同桌讨论,总结归纳段意:(第一段讲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第二段讲伯父跟“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第三段讲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第四段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工人。第五段讲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
4.刚才大家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段意,你能用更简洁的语言给每个段加个小标题吗?
教师指导学生加小标题。教师讲解拟小标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二是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作小标题。
5.选择其中一到两个段落放声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得流利。想想如何加小标题。
6.生分小组讨论研究。
7.教师小结。(板书:追悼伯父;谈读书;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
三、再次默读课文,想想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出示中心话题:在课文能引发你思考的地方、能打动你心灵的地方做些批注,然后和同学交流一下。
二、学习二、四、五部分
1.从哪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提出自学要求:找到相关的句子勾出来,自由读,结合自己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想想理由,并在旁边用铅笔批注出来。
2.小组交流。预设:
(一)谈《水浒传》部分(学生勾到了这段相关的句子,如: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那天临走,伯父送我两本书„„)
师: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子女。)指名读有关语句。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师:我之所以会“张冠李戴”,将一个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人身上,是因为我────生:“囫囵吞枣”。如果是其他的长辈见“我”这样读书会怎样说?而伯父却────生:摸着胡子„„(带着感情读)
师:你能听懂伯父的话吗?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婉转的批评“我”读书太马虎)因此,听了这句话,“我”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指名再读这件事,仔细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子女,善于启发教育孩子,连批评孩子时都替孩子想得多。
师:伯父不仅仅是婉转地批评了我,而且还送给了我两本书──《表》和《小约翰》,伯父这么一个大文学家,居然还抽出时间翻译儿童读物给孩子们看,这不也表明他为孩子们想得多吗?
(二)学习“救助车夫”这件事。
(出示投影片)(指名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师:请大家看看图,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上的内容。
师:谁能说说你课外收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鲁迅先生是什么身份?想想资料上的内容,再看看图中的鲁迅先生,你有什么感受?
师:是啊,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为别人想得多啊!伯父在救护资助车夫以后并没有轻松,反而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些什么呢?(鲁迅可能想到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救助一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解救劳动人民)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三)学习“关心女佣”这件事。
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穷苦人)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鲁迅病得厉害还三更半夜的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在乎;二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从阿三的话中我们分明触摸到了先生那颗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心啊!)
三、学了这三个故事,鲁迅先生的形象一定深深扎根在了你的心里。让我们再品味这句话──他为自己„„(学生带着自己更深的感受读。)
第三课时
一、激情引入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深深感受到鲁迅先生一心为别人的崇高精神,在文中还有个故事,表面上好象看不出它与中心的关系,但只要我们细细品味,我
们定然会有所收获。
二、学习“谈碰壁”这个故事。
1.自己读这一段课文,看看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作者恍然大悟,是真的全明白了吗?
2.你听说过或遇到过鼻子被墙壁碰扁的事情吗?
3.谁收集到了关于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资料,给大家交流交流。(如果学生没收集到,教师就做介绍)
4.师:那么,伯父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究竟含着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屏幕上鲁迅先生的一段话──—
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5.联系鲁迅那个时代的情况,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议—议:“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又指什么?(生思考、讨论)
6.师:同学们想一想,谈“碰壁”与表现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也有联系吗?
7.师:生活在旧中国最黑暗时代的鲁迅先生正因为为劳苦大众想得多,所以他才会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怕“碰壁”,英勇抗争,让我们一道来背一背(手指屏幕)今天学到的这两句诗──(师生齐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三、学习第一段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所以他也得到了人们的爱戴,(板书:爱戴)在先生去世以后,才会有那么多人来吊唁他。直到今天,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仍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也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
1.(课件出示《有的人》)配乐齐声朗诵。
四、作业:学习新字生词
11《心的翅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自学本课生词,正确认读“策、焚、蹿”,掌握“狐、狸、哑、策、拇、焚、舔”7个会写的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懂得珍视想象。过程与方法:在续写故事和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想象的美好。【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懂得珍视想象。在续写故事和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想象的美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鸟儿长有翅膀,可是很少去想鸟儿拥有翅膀的快乐。今天,我们一起想想,鸟儿的翅膀能给鸟儿带来什么?
生:①飞到高空欣赏到红花、绿叶密密层层„„欣赏到高大挺秀的大树、潺潺流淌的小河。
②带鸟儿飞到神往的地方,看到更多的鸟朋友。③带鸟妈妈找到食物,带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幸福成长。
师:真好!同学们,鸟儿有翅膀有这么多的快乐。我们的心灵长上了翅膀,又会创造出多少快乐和幸福呢?老师课前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作业,续写故事,要评选出“最佳畅想奖”。谁来讲讲自己的故事是怎样发展的?
生:①——②——③——。
师:同学们的心灵都插上了翅膀,只不过有的飞得高、飞得远,有的还需努力,都不错。你们想看看别人是怎样续写这个故事的吗?
出示课题:《心的翅膀》 二.初读
1.指名读课文,检查预习。
①解释词语:神秘兮兮、哑然失笑、大喜过望、绞尽脑汁、心急如焚等词。②强调注意“腼腆”一词的读法。③强调蹄、策、舔的字形。
2.说说成人和孩子各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3.复述故事
先小组复述,再指名复述。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心的翅膀》一课,知道了成人和孩子的想象力是有着很大差异的。今天我们将继续讨论这个话题。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带领同学们再回顾一遍课文。
二、出示中心话题:
面对同一个故事的开头,成人和孩子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差别?结合课文相关内容说说,并谈谈从中悟出了什么?
1.小组学习,结合中心话题,在小组中讨论学习,也可以参考课后第二题来谈。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适时引导,抓住以下三个点。
(一)身为工程师的丈夫,学识渊博,但他挠了挠头发,很认真地说:“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在我启发后,他想了好半天才说:“我想不出来。”
感悟:因一味追求知识,埋葬了想象力,他完全没有一点想象力,变成一个知识的容器,一个不折不扣的书呆子。
(二)”我''的同事回答,既不生动,也不新奇.他想象的思路就像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感悟:人不能总按自己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式去想,这就像一只小鸡一样在狭小的经验世界里扑翅膀,永远也不能像雄鹰一样展翅翱翔。
(三)四年级的孩子们让我“大喜过望”
“胖胖小男孩儿”的想象大胆,打开了想象思维的大门,“小女孩”的想象生动,仿佛亲眼所见一般。“小眼镜”的想象心思细腻,情感丰富。“腼腆小女孩”的想象情节是那么丰富,精彩。
感悟:他们没有渊博的知识,但他们拥有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不受拘束的心灵,美好的想像。
⒊教师小结:
和成人相比,孩子们有多美好的想像,想像使生活变得绚烂多姿。三激发情感,拓展想象:
⒈同学们,孩子们的心是长了翅膀的,尽管稚嫩,但飞得很高,飞得很美。
在生活中,你们是否也遇到过类似他们这样的人?
学生:(1)学习伙伴有的只埋头苦学,上课却不敢举手,他缺少自信,缺少想像的翅膀。
(2)当自己有一个美好的愿望的时候,有的时候却不被家长理解。2.补充小文章,启发学生体会想象的美好。
四、教师总结:
同学们,每一个孩子的心灵都是长了翅膀的,大胆地去飞翔吧,你能飞多高,天空就有多广阔,你能飞多远,天空就有多辽阔。我也要长上想像的翅膀,和你们一起去飞翔。有些同学在课堂上总是安静地听,不主动思考,这样下去你就会象文中的成人一样过早地折断飞翔地翅膀,成为小书呆子,你们一定不希望自己变成这样的人吧!让我们先来一个约定,那就是每节语文课都给自己一次想像的机会,给心长上翅膀,让我们一起在文学王国里翱翔,好不好? 五作业:把自己续写的故事再润色,写在小本本上,读给朋友听。
12百合花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6个会认生字、掌握9个会写生字。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8——10自然段。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环境恶劣、世事的艰辛,以及误解、嘲讽讥笑、鄙夷等都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遭遇,更应懂得顽强、坚韧、执着才能战胜风雨,迎来彩虹。学会像百合一样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在阅读、讨论、交流时,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有理有据地表达出来。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恶劣的环境,周围人的嘲笑、讥讽、鄙夷等困难都是人生常态,要以平常心看待,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执着、坚韧、顽强的精神对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还记得《丑小鸭》吗?一只长相丑陋的鸭子屡遭排挤、嘲笑、追打,最终成长为一只美丽的白天鹅的故事曾经打动了无数人。今天,让我们走进一个山谷,去看看那里的一株和丑小鸭有着相似命运的百合开花的过程,你会感受到一种顽强的力量,看到一种奋斗的光芒。
二、初读课文
(一)小组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容易读错的字,写在你的纠错本上。2.小组学习:组长组织同学把易错的字多读几遍。3.展示小组学习成果。
(1)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组在读书中发现的易错字、不懂的词读一读(老师出示易读错字词)
(2)指读、轮读出示的字词 偏僻一模一样花苞不屑疙瘩
鄙夷千里迢迢嗅着谨记情侣
(二)小组PK读课文
1.按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当评委,选出优胜小组。2.把书上做记号的易错字音再读一读 花苞含苞欲放竹苞松茂苞片 偏僻僻静怪癖孤僻 鄙夷卑鄙鄙视鄙陋
三、快速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1.百合开花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程?。
2.板书(杂草——花苞——百合花开——百合谷地)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章大意,今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课文,看看一株小小的百合,演绎出怎样一段美丽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呢,二品词析句,交流感悟。出示中心话题:
从断崖上的一株百合,到众人倾慕的百合谷,百合的哪些经历深深地触动了你或给了你启示?请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想一想,再谈一谈你的感受。
(一)小组学习交流
(二)全班交流
交流点一:了解一株百合艰难的处境和不凡的志向。(1——3自然段)
1.百合从长得和杂草一样到它盛开,是怎样做的?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的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
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
年年春天,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百合。
2.自己小声读这三句话,你发现什么了?
3.从它的每一次努力中我们能体会出这是一株什么样的百合?再回到课文,请大家细细品读,做简单批注。
4.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
胸膛。
(1)百合是怎样做的,读一读这句话。理解深深地,直直地。
(2)这种努力容易做到吗?(结合生长环境谈一谈,偏僻遥远的山谷、数千尺高的断崖,预示了百合追求美好愿望的道路必然艰难,但它仍然与自然环境顽强地抗争,再读。)
(3)这样不容易做到,百合为什么仍然去努力做?读读这个念头。(为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读出百合地坚强。)
(4)读到这里,你体会出这是一株怎样的百合呀?
经过百合不懈的努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
结合这一次努力,谈一谈你的体会,带着你的体会再读一读。(1)百合是怎样做的,(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
(2)在什么情况下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他们怎么说的)。
交流点二:体会百合在顽强的生长过程中所经受的挫折以及它所表现出的坚韧、执着。(4——8自然段)
师过渡: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但是,野草们在私下嘲笑它:指读;在公开场合,则讥讽它:指读;偶尔有蜂蝶鸟雀飞过也会鄙夷劝阻:指读。
面对这些冷嘲热讽,百合说:(齐读)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 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 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师: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运用排比表达了百合心中什么念头?(我要开花)此时,心中的念头已变成它努力追求的信念。
(3)百合怎样越来越强烈的表达出“我要开花”这个信念的?再读这段话,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来体会。
指读,指导,评价。
(4)这是一株什么样的百合?此时,你们就是这株这样的百合,让我们一
起来回应野草的讥讽嘲笑与蜂蝶的鄙夷劝阻。齐读:野草们在私下嘲笑„„百合说;在公开场合则讥讽„„百合说;偶尔有蜂蝶鸟雀飞过也会鄙夷劝阻:百合说。
(5)面对野草蜂蝶的嘲讽讥笑,百合坚定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就让我们记住百合的这段话。填空,自己试一试。齐读。
交流点三:体会百合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抗争,终成“正果”。
过渡语:在恶劣的环境面前,为了心中那个纯洁的念头,百合努力着;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为了心中那个坚定的信念,百合继续努力着;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图片演示)它那富有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风景。这花是信念的结晶,是心血的凝聚。这美丽多么来之不易,百合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但百合停止它的努力了吗?
年年春天,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百合。让学生自己读,百合又在努力做什么,体会出这又是什么样的百合?指名读。
齐读:年年春天,百合努力的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百合。师接读:(配乐)
过渡语:几十年后,远在百里之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嗅着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此时,你置身于这百合谷地,你看到什么样的百合,你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又想对百合说什么?训练说话。
但是,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 出示:学生齐读——我们要全心全意地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怎么理解这句话?(联系全文,感悟哲理)
总结:(出示三句话回放)通过百合的这个历程,我们真切感受到无论是开花还是做人,在追求梦想的时候,若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懈努力,就能开出美丽的花,就是属于自己的成功。这是百合花开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正是作者林清玄追求的做人最高境界“尽心就是完美”。
三、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生活中难免会有误解,有嘲讽,有讥笑,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呢?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结束语:愿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株美丽的百合花盛开。
13.世界的边沿在哪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章内容,理解杨卡对“世界的边沿在哪儿”的思想与探寻。感受杨卡那份纯真执著的好奇心。
2.体会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杨卡对“世界的边沿在哪儿”的思想与探寻,感受杨卡那份纯真执著的好奇心。
过程与方法:
1.查找资料,请教老师或家长,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2.教学中应注重多读少讲,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意境,体会情感,升华感悟。【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杨卡对“世界的边沿在哪儿”的思想与探寻,感受杨卡那份纯真执著的好奇心。
教学难点:体会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你们的眼中世界是什么样的? 学生畅谈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七岁小男孩儿杨卡的生活,看看他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
初读课文,读通词语,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每一个句子,画出读音有疑问的字词,不理解的字词。
检查读书情况。指名分段读,纠正字音,并解决不理解的字词。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出示思考题:
“世界的边沿究竟在哪儿?”小杨卡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做了哪些努力?你认为小杨卡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学习方法:
1自己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
2小组交流。
四、全班交流。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思考题,谁来说一说第一个问题““世界的边沿究竟在哪儿?”小杨卡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做了哪些努力?”
生:小杨卡首先是自己独自思考。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我是从“他那一双浅蓝色的眼睛,惊奇的环顾四周。他的好奇心是没有止境的:这些出现在天边的过路人从哪里来?他们在道路的另一端消失不见了,到哪里去了?”他带着这个疑问一定想过要是道路会说话那该多好啊,他就可以直接告诉我了。
指导朗读这一部分。师:谁还有其他想法?
生:我觉得杨卡还向身边的亲人请教过“世界的边沿究竟在哪儿?”这个问题,他问过祖母、舅舅、父亲。然而,仍旧没有找到答案。他是那么渴望弄明这个问题,因为他的好奇心是没有止境的。
师:谁还知道小杨卡用了什么方法来了解这个问题?
生:他还依靠自己的本事来搞清楚这个问题,我是从这句话里看出来的“我自己会搞清楚的!靠自己的本事来搞清楚它!”
师:以上这几个同学回答的都很好。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下面这个问题,谁来说一说你认为小杨卡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指导朗读这一部份。
师:小杨卡是那么好奇,那么执着,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眼睛中的独特的世界,你们小时候是怎么认识世界的呢?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结合小杨卡的事情来谈一谈。
学生在谈自己的经历的时候,没有太大的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鼓励。
五、作业:积累新字生词
14.壮哉,少年游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司马迁、徐霞客、白居易、沈括的游历故事。
2.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3.学做读书笔记。情感态度价值观:
呼唤学生走进山水之间去陶冶性情、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培养学生热爱、亲近大自然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课前预习,搜集课外资料。课上小组研读,扫清字词障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集体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辨别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2.培养学生热爱、亲近大自然的感情,并付之与行动。【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一、小组合作,初读课文。
学生在小组中自读自学,学习要求如下:
熟读课文,落实字词,不懂的地方集体查阅工具书掌握。小组集体填写读书摘记卡片。(卡片如下)人物 著作
编号
游历事迹
二、集体交流,深入文本。
现在我们就结合预习资料和同学们制作的读书摘记卡片了解课文人物和他们的游历故事。(小组成员讲解,各小组补充)
1.司马迁
人物 司马迁 著作 史记 编号 1 游历事迹 二十岁时刀祖国各地旅行,骑马、乘船、步行,走走游游写写。搜集掌故,仿古猎奇,考察史实,凭吊遗迹,旅行大大丰富了他的知识知,增进了他对祖国的真挚深沉的爱,后来撰著《史记》。
司马迁的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司马迁在这“山环水带,嵌镶蜿蜒”的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
大约二十岁,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司马迁三十八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的机会,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太初元年(前104年),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他就动手编写《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开创性著作。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个部分,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它的主体部分是本纪、世家和列传,其中列传是全书的精华。
司马迁之所以能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火著作《史记》,与长时间的广泛游历及大自然对他的深刻陶冶有密切的关系。司马迁丰富的阅历以及对大自然雄伟壮丽风光的深刻感受,反映在《史记》创作中,首先是班固所称赞的“实录”精神,其次是形成了《史记》的“雄奇雅健”、“逸气纵横”独特风格。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2.徐霞客
人物 徐霞客 著作 徐霞客游记 编号 2 游历事迹 从小爱读地理、旅游和探险书籍,立志亲自踏勘祖国的山山水水,探索大自然奥秘。从青年起三十多年没停止旅行,写成一部真实记录祖国山水地貌的专著《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厦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近年,视徐霞客为游圣,步徐霞客足迹,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已成为中国旅游界的崭新时尚。
3.白居易
人物 白居易 著作 大林寺桃花 编号 3 游历事迹 一生酷爱旅游,等高赏景时必吟诗作歌以倾泻自己满腔的激情。到大林寺游览,写下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一佳句。
说起白居易的游历故事我们不得不提《大林寺桃花》这首诗,全诗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
描绘了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之上,向来人迹罕到,作者白居易偶游于此,竟有了新的发现和感受。诗中写四月间山下(即所谓“人间”)已是百花凋落,而山上桃花才刚刚盛开,几乎相差一个节气,观察是非常细致的。白居易所要说明的这山下山上的不同景象,正暗示着他对于人生世事的某些感触。
4.沈括
人物 沈括 著作 梦溪笔谈 编号 4 游历事迹 沈括对白居易所作的诗满是迷惑,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登山游览,当时正值四月,山下的桃花已经凋零,可山里的却正喷芳吐艳,不由得对白居易的诗句大加赞叹。
在我国北宋时代,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他就是沈括——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晚年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筑梦溪园闲居。这期间著成《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笔谈》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依次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补笔谈》三卷,包括上述内容中十一门。《续笔谈》一卷,不分门。全书共六百零九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数的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就性质而言,《梦溪笔谈》属于笔记类。从内容上说,它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并阐发自然科学知识,这在笔记类著述中是少见的。因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他所记述的科技知识,也就具有极高价值,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学发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因而被现代人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看来,游历不仅仅是一次放松心情的旅程,更是丰富人生阅历的过程。
三、再次回文,品读经典句段。
1.自古以来,许多名人在他们最美好的青少年时期,就热衷于游历、考察、探索。云间峰巅、莽莽深林、海角沙滩、瀑布飞泉„„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2.或骑马,或乘船,或步行;走一路,游一路,写一路;搜集掌故,仿古猎奇,考察史实,凭吊遗迹。
3.登高,使白居易写出了这样精美的诗句;游山,解开了沈括心中的疑惑。出示三段话,让学生体会句子中标点顿号、逗号、分号的用法。顿号用于分隔同类的并列的事,通常是单字、词语或短句,当中的停顿较逗号短。表示句中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
逗号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
分号表示一句话中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四、作业:联系生活,畅谈旅游经历和出游计划。【参考资料】
司马迁、徐霞客、白居易、沈括及《史记》、《徐霞客游记》、《大林寺桃花》、《梦溪笔谈》的简介。
15.为“我不能”举行葬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的2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8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3.联系课文有关语句,体会顿号、引号、省略号、破折号的用法。过程与方法:
1.使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及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2.采取自读自悟及小组学习、轻松谈话的方式,使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3.反复诵读,在充分的朗读中感悟、理解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用自信的光芒照亮“我不能”的阴影,使学生学生相信今后一定“我能行”、“我可以”、“我立刻去做”,精神更振奋,生活更有勇气,从而积极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有没有自己特别想完成但却做不了的事情呢?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让我们困扰,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章,看看文中的唐娜老师和她的学生是怎样做的?
板书:为“我不能”举行葬礼 2.齐读课题,质疑:(1)、分析“葬”字?
(2)、日常生活中的“葬礼”是为谁举行的? 而今天的葬礼是为一个观念,一种态度举行的。
二、初读课文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单位内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把容易读错的字写到纠错本上。
2.交流纠错本上的字。
3.检查认读易错字词(1号组员,3号组员)。
蕴涵、诸如、铁锹、墓穴、气氛、艾伦、满腹疑惑、4.交流不明白的词语(2号组员)。5.分段检查,随机指导(4号组员)。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师概括并板书:写“我不能” 葬“我不能” 用“我不能”警醒自己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5.为“我不能”举行葬礼》,再次跟随唐娜老师去参加这场别开生面,又意义深远的葬礼。
二、细读全文,抓重点句段,深刻领悟文章内涵
中心话题: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文中做好批注,并结合具体此句或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学生自读,在书上作批注。四人小组交流。全班交流。预设点:
(1)、“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我觉得这里的气氛有些不同寻常,空气中似乎蕴涵着一种莫名的兴奋”。
师:谈谈为什么这里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预设1:假如学生说不到点上,追问:1.透过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2.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
(学生畅所欲言,充分体会到唐娜老师的这个活动让学生感到无比兴奋,此时此刻,学生的喜悦之情不仅仅是溢于言表,而是全身心的绽放,以至于教室的每个角落都充溢着喜悦。)
(2)师生共写“我不能”。
预设:1.为什么这里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追问:你还从哪里看出同学们的烦恼很多?唐娜老师有烦恼吗? 预设2.你有烦恼吗?说一说。
(她已经写了半张纸,却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过了十多分钟,大部分
第五篇: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分析
本班有学生40人,大部份学生酷爱学习,积极要求进步,但有部份学生的行为习惯较差,对学习语文缺少一种热情,特别在浏览习作方面。本学期,针对各班学生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
二、教材分析:
教材共6个单元组,30篇课文,其中讲读课文18篇,浏览课文12篇,浏览链接6篇。
综合学习6个,综合学习包括我的采蜜集、读读背背、口语交际、我的小笔头四部份。
1、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要求会写136个字。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在夸大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进步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进程中出现的题目,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爱好和书法爱好。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浏览理解能力不断进步,而且渐渐具有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浏览教学要留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习作的能力。
3、口语交际教学
留意激起爱好,引导互动交换。本册教材留意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有的专题中口语交际提供了多个角度,给定一个话题的,留意拓宽话题范围。教师要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交换主题和话题范围,使学生的交际能够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有话可讲。还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为学生爱好勃勃地参与交际、展开互动交换创造条件。交际目标要明确。教材安排的交际话题类型不一,每堂口语交际课的交际目标也应各有侧重。要留意从聆听、表达、应对等各个方面考虑,提取需要重点练习的方面,教学时做到心中有数,适时给予点拨、指导。对辩论、演讲等需要专业技能的口语交际话题,要根据教材安排给予一定指导,但不能拔高要求。有些口语交际与习作合在一起,要留意处理好口语交际和习作指导、讲评的关系。总之,在口语交际课上,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以不断进步学生的交际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对教材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教学中既要留意体现要求,又要留意活用教材。在习作前的指导和习作后的讲评中,留意渗透习作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程。
修改能力是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作文习惯。讲评中要重视修改,帮助学生育成认真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5、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掌控浏览材料的学习要求。教学中要落实要求,背诵相干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相干知识。有的诗歌后附了注释、赏析,教学中要把这些内容应用起来,引导自主浏览、欣赏诗歌,并教给学生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条件,高质量的备课才能天生高效力的课堂,要建立正确的备课价值观。在备课方面,要重视对教材的研究,切实加强课堂研究,避免上课马虎,然后弄题海战术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