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唐诗中以汉喻唐现象

时间:2019-05-14 20:07: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漫谈唐诗中以汉喻唐现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漫谈唐诗中以汉喻唐现象》。

第一篇:漫谈唐诗中以汉喻唐现象

漫谈“以汉喻唐”

汉代是我国封建历史上拥有头等国力的朝代,这个朝代实现了人们长久以来渴望出现的大一统局面,她所散发的光彩唯有唐代可以与之相媲美。汉代是唐代以前最为强盛的一个朝代,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军事还是文化艺术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相对完备的制度以及开放进取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唐代,所以唐代的诗人喜欢以汉王朝比拟本朝,这是一种民族自豪感的继承,也是唐代人对自己的高度自信与自许。因此“盛唐之音”中不乏“汉代雄风”,“以汉喻唐”就成了唐诗中经常出现的现象。

(1)“以汉喻唐”现象之原因。

“以汉喻唐”是唐代诗人使用典故的一种习惯,究其原因,首先是一种民族自豪感的体现。汉代国力强大、幅员辽阔,她的繁华鼎盛令后代士人为之向往。借汉代这个出口,唐代诗人心中激荡着的英雄之气与万丈豪情得以喷发,同时表达自己身为唐朝人的骄傲与自信,充满了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色彩。王维的《使至塞上》:“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用的是汉代名将窦宪大败匈奴,勒铭记功的典事,实际上是歌颂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军在青海西大败匈奴的丰功伟绩。戴叔伦的《赛上曲二首》(其二):“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这里是反用汉代班超的故事,班超投笔从戎,在西域驻扎数十年,为国家统一立下汗马功劳,晚年由于思乡心切,上书朝廷希望“生入玉门关”,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此诗反用其意,显示了将士们为了崇高的事业不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甚至连晚年还乡的愿望也舍弃了,尽显舍身报国的壮志和决不贪生怕死的忘我精神,唐人表现了比汉人更为豪迈的激情,展现了

强大民族的超群气魄。

除了表现唐代人的民族自尊与自信,“以汉喻唐”也是讽喻当今政策之失的好方法。唐•孔颖达云:“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礼记正义》)。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诗文遵循的是温柔敦厚的传统,“发乎情,止乎礼义”(《毛诗序》),强调“主文谲谏”(《毛诗序》),主张“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充实而深刻的内容通过温润柔和的艺术风貌来加以委婉曲折地表现,“借汉喻唐”正是这一传统的体现,如果诗人认为唐代统治者昏庸无能或者对统治者的举措失当表示不满,不是直言其事,而是借汉代类似典事加以评价,从而委曲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这体现了儒家“和而不同”思想,也体现了我国诗歌含蓄蕴藉的整体特点。最著名的诗句要属杜甫《兵车行》中的“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借汉武帝的好大喜功批判唐玄宗的黩武国策。李颀则在《古从军行》一诗中,借批判汉武帝穷兵黩武,揭露当时统治者轻启战端,陷军民于涂炭:“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深刻而沉痛。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借汉文帝在宣室召见贾谊的史实,讽刺晚唐那些荒于政事、不知用人的封建统治者。这首诗将讽刺和议论融合为一体,引而不发,扬抑高妙,辞锋犀利,讽刺辛辣。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指向现实中的统治者,在怜贾谊的同时,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2)边塞诗中的“以汉喻唐”现象。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以汉喻唐”现象在边塞题材中出现得最多。边塞诗在贯穿整个唐代,在胜唐达到高峰。除了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著名边塞诗人,许多诗人如王勃、沈佺期、陈子昂、王维、李白、杜甫、严武、李益、张藉、白居易、杜牧、令狐楚等都有边塞诗的创作。文艺是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唐代边塞诗的发达是与唐代统治者同契丹、吐蕃等少数民族统治者之间长期存在的表现为战与和、功与守相交织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分不开的。边塞诗有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歌颂抵抗少数民族统治者侵扰的正义战争,描写边防战士的英雄气概;一是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主张民族和睦。汉代边事的类似特点为“以汉喻唐”提供了条件。汉朝的繁盛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基础,汉朝统治者为扩展疆域,不断对边疆少数民族发动战争,这既证明了汉朝的强盛与坚不可摧,也暴露了汉代统治者只顾无休止的发动战争而忽视了在战争中死伤无数的军人与饱受折磨的百姓。这两点为唐代边塞诗人表现歌颂与批判这两个重要主题提供了出口。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唐代边塞诗中,汉代边防将士经常出现,有的诗是鼓励边将立功的,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是鼓励友人像汉代窦宪那样建立边功。有的诗是歌颂有功的边将的,如有功不录的李广受到诗人们广泛的同情与歌颂,如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歌颂了李广将军的英勇精神。高适的 《燕歌行》以奋不顾身的李广与慌报军功的边将张守珪对比,写出了“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死,至今犹忆李将军。”那样充满慷慨与激情的名句。不仅是汉代将领,就连汉代著名的“玉门关”、“玉塞”也成了边塞诗的重要意象。如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其一):“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宜的《边思》:“腰垂锦带配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值得一提的是,边塞诗歌除了表达歌颂与批判两个主题外,以“闺怨”为主题的边塞诗也存在“以汉喻唐”的现象。如沈佺期的《杂诗》:“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写了夫妻分离的哀怨情绪。张藉的《征妇怨》写了战死的边防军人家属的痛苦:“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身亦舒。夫死战场儿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描写了一个丈夫战死沙场并怀有身孕的少妇的悲惨命运。陈陶的《陇西行四首》(其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貂锦”是貂冠锦衣,汉代羽林军穿的服装,指代唐军精锐部队。“无定河边骨”、“春闺梦里人”形成强烈的对比,使全诗产生了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3)唐诗中的汉代美人

汉代对唐诗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边塞诗中,除了对汉代皇帝,汉代将领,汉代边事的征引外,唐诗对汉代事物的青睐还表现在很多方面。汉代美人在唐代的知名度也很高。李白的《青平调三首》(其二)中“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利用汉代美人赵飞燕来突出杨贵妃倾国倾城的美貌。王昌龄的《西宫秋怨》:“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却恨含情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还有他的《长信秋词五首》(其三):“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

影来。”这两首诗都是借汉代班婕姝的故事反映唐代宫廷妇女不幸的生活命运的。汉成帝时,班婕姝很受宠爱,后来因为赵飞燕姊妹得宠,班婕姝为避其嫉妒,请求离去,到长信宫去侍奉太后。这两首诗中都写到“团扇”这一意象,相传班婕姝失宠后写了一首《怨歌行》,以秋天来了,团扇被弃,喻自己失宠。所以“团扇”就成为唐诗中代表失宠之悲的意象。白居易的《王昭君》:“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峨嵋?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这首诗写王昭君以普通宫女身份嫁给南匈奴的呼韩邪单于后,对于祖国的殷切依恋,渴望回到祖国怀抱的心情,让汉使传信给君王把她赎回,却让汉使隐瞒自己已经年老色衰的状况,从侧面揭露了统治者的无情与好色。

(4)唐诗中的汉代文化

尽管汉唐的思想文化内涵不尽相同,但是汉代文化艺术对唐诗的发展仍然功不可没。汉代文人所留下的壮丽奇伟、色彩缤纷的大赋具有包容宇宙、雄视古今的心胸与气魄,铺张扬厉、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大汉帝国的雄雄国势,赫赫声威。这对盛唐诗歌所具有得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豪情万丈、奔流直下的气势不无影响。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汉乐府对唐诗的影响更大,唐代诗人沿用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不计其数。李白大力拟作古乐府,沿用乐府旧题,或用其本意,或另出新意,曲尽拟古之妙。白居易继承了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在诗人们争相拟作乐府诗的时候创作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新乐府”,贯穿着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和诗歌风骨。汉代文学家在唐代诗人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如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道:“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拿自己的诗歌与汉代辞赋家杨雄作比,可见杜甫对自己的才华是很有自信的。还有他的《醉时歌》中有:“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杜甫自己的事业屡遭挫折,就用汉代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和杨雄的仕途失意来安慰自己和友人,从侧面可以看出杜甫认为自己的才华是可以与两位文学巨星相提并论的。综上所述,唐代诗人借汉代事物歌颂着自己的民族,批判着统治阶级,汉代的帝王将相、皇妃美人、文人墨客、艺术精华都深深地在唐诗中留下了烙印。众多“以汉喻唐”的现象客观地体现了汉唐盛世的共通之处。那种身为强大民族的自豪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那种豪情万丈的气魄和热烈喷发的感情唱出了史家极力礼赞和推崇的“汉唐雄风”。

第二篇:唐诗中的花

唐诗中的“花花世界”——菊花

(一)菊花以其品性的素洁高雅、色彩的绚丽缤纷、风骨的坚贞顽强和意趣的丰富多彩而倍受文人亲睐。唐诗中有许多咏菊言志、歌菊抒怀的诗篇,品读这些浓情四溢、思想飞扬的诗篇,可以使我们对唐代诗人的人格理想和生命情怀有一个真切的了解。下面挑选一些极具代表性的诗篇分类赏析,以飨读者。

(一)、幽人高士之花。

菊花,幽独淡雅,孤高傲世,向来是幽人高士隐逸情怀的象征。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抒写诗人重阳访友,崇尚隐逸的情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前六句写故旧之交,有约必至,招之即来,平平淡淡,至真至诚;写村居环境,绿树幽幽,青山依依,清淡幽静而别有天地;写主客欢饮,桑麻入话,场圃生情,貌似琐碎而性情活现。六句诗告诉我们,宾主志在高山,情在流水,天然绝俗,一派纯真。最后两句写主客相约:重阳佳日,饮酒赏菊,再申心志,重温旧情。菊花,是远离尘俗、孤芳自赏的隐士生活的写照,也是诗人洁身自好、高标独步的人格情操的映射。“还来”透露出诗人对这种淡泊宁静,幽独雅致的隐士生活的向往。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活现友人流连山水,高蹈尘外的潇洒风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前四句写环境。荒郊野外,杂草丛生,桑麻成林;住宅附近,篱笆绕园,秋菊遍地,虽然时至秋日,不见花艳,却可从这篱边丛菊看出友人心性高洁,志趣淡雅。后四句侧面描写友人的活动,远离尘嚣而流连山水,寄情世外而高标独步,不以尘事为念,不以俗务为累,潇洒不羁,疏放不俗,活脱脱一副高人逸士的襟怀风度。全诗写菊喻人,凸现隐士风采。

(二)、感时伤怀之花。

古人有重阳佳日登高望远、饮酒赏菊的习俗。诗人历经战乱,辗转漂泊,或思乡怀人,或悲愁叹老,或伤时忧民,常常借助重阳登高、饮酒赏菊一吐胸中块垒。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由近及远,推己及人,抒发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一、二句说自己身逢战乱登高无酒的凄情落寞,暗含对时局动荡,佳节不幸的不平不满。三四句写诗人怜花思乡,忧国忧民。长安故园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在血雨腥风之下,于断垣残壁之间,丛丛菊花寂寞开放,凋零破败。触目惊心的秋菊特写,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思乡之情,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乱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全诗怜悯菊花,感伤时世,离乱苦恨,揪人心痛。杜甫的《九日》也是对花发慨,思亲念乡,忧国忧民。“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前四句说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也无心赏菊,故而发号施令,“菊花从此不须开”,天真任性的话语折射出诗人生活的艰难困苦。五六句对比思乡。漂泊异地是残阳如血,黑猿哀啼,自己不免泪下沾裳;回想故园是霜天秋晚,白雁南来,令人倍感亲切。对比之中流露出强烈的思亲怀乡之感。最后两句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哀愁叹老,寄托漂零寥落之感。“干戈”点明诗人身逢战乱,流落天涯的悲苦处境。全诗悲病叹老,伤时忧国,抒离乱之苦,发愤慨之思。菊花,被染上了一层浓郁厚重的忧苦愁思,不赏心悦目,却可以惊心动魄!

(三)、坚贞高洁之花。

唐诗中的“花花世界”——梅花

(二)梅花以其冰清玉洁的品格和傲霜斗雪的精神倍受诗人亲睐,梅花也以其暗香盈袖的气韵和素艳高雅的风姿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唐诗中有许多咏梅诗,它们或托梅言志,赞凌寒独放的风骨;或描形摹态,抒身世坎坷之悲;或点化生情,发思乡怀人之慨。下面择取部分咏梅诗,稍加类析。

(一)、傲霜斗雪之花。

张谓的《早梅》描写近水先放的寒梅,形神兼备,自成高格。“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首句绘丰姿,早梅洁白如玉,凌寒独放。次句写环境,寒梅远离村路,临近溪桥。一“迥”一“傍”构成对比,暗示了早梅地处偏僻,其位幽微,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关爱。

三、四两句写诗人的观察发现。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全诗而言,写诗人的静观默察,实则突出早梅的迎风傲寒风采。齐己的同题诗作则托梅寓意,状志传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首联以寒冬腊月万木凋摧与梅树孤根独暖、生意复苏对比突出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颔联以山村野外白雪皑皑作背景,映衬梅树“一枝独放”的精彩。雪掩山村,孤梅独放,苔枝缀玉,其景奇丽,其情惊喜。颈联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上句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四溢,下句说梅花外貌素艳,高雅芳洁。齐己早年曾热心功名,抱负远大,然而科举不第,不为他人赏识,故有怀才不遇之慨。写梅花长于山村野外,与风、禽作伴,内怀“幽香”,外现“素艳”,不戚戚惨惨,而是满怀希望,明年应时而发,独放异彩,实际上是隐喻作者不甘平庸,不畏困厄,傲然独立,大展宏图的心愿。一株自信满满,光华四射的梅映射出一颗迎难而上,积极进取的心。

(二)、伤时感怀之花。

李商隐的《忆梅》描写梅早秀先凋,抒发诗人坎坷不幸的身世之悲。“定定住天涯,依依向华物。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这是李商隐作幕梓州的后期之作。开篇即写诗人漂泊天涯,滞留异乡的孤独苦闷。李商隐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况下应柳仲郢之辟来到梓州的,独在异乡,寄身幕府,已感到孤孑苦闷,想不到竟一住数年,意绪之无聊郁闷更可想而知。“定定”即“死死地”、“牢牢地”的意思,让人感到投身异乡,地老天荒,永无出头之日。无可奈何的悲哀,难以名状的厌烦,全在其中。次句落笔眼前,写百花争艳,春光明媚,倾吐诗人悲极而乐,因春而喜的心情,感情和第一句相反。

三、四两句诗境一转,情意顿跌。面对姹紫嫣红的“华物”,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到了梅花,它先春而开,望春而凋,诗人遗憾不已,不免对它怨恨起来。着一“最”字,可见怨恨之深,悲痛之大。实际上,写自己怨梅恨梅,乃是为了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悲。诗人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紧接着便是一系列不幸和打击,中、晚年大多心灰意冷,精神颓唐,这不正与“早秀先凋”,不能与百花共享春天温暖的“寒梅”颇为类似吗?“寒梅最堪恨”的嗟怨中透露出诗人暗自神伤的痛楚和沉沦羁泊的不幸。

(三)、思乡怀人之花。

孟浩然的《洛中访袁拾遗不遇》抒写诗人访友不遇,闻梅思春的万千感慨。“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一、二两句分别以繁华故都洛阳与蛮荒苦地

由自在。桃花,为环境添色,为人格增辉。张旭的《桃花溪》表达诗人心仪虚无飘渺,神往世外桃源的审美情趣。“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起笔画远景,引人入胜:深山野谷,云烟缭绕;山溪之上,长桥横跨,忽隐忽现,似有似无,似飘浮而动,如临空而飞。意境幽深神秘,朦朦胧胧。发问绘近景,涉“目”成趣:水中岩石,如岛如屿(石矶);清溪之上,桃花飘流,源源不尽,绵绵不绝,如红霞映水,似赤袖拂风。诗意美妙空灵,恍恍惚惚。天真有趣的一“问”引出一溪桃花流水,激活一份飘渺幻想,不言神往而神往自见,直写桃花而桃花传情。诗歌写得象桃花源一样扑朔迷离,令人神往,张旭是高手!

(二)、悲愁苦恨之花。

杜甫的《南征》抒发诗人老迈多病,漂泊天涯的悲苦之情。“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诗歌后面六句抒悲情,有颠沛流离、远适南国的羁旅悲愁,有年老体衷、疾病缠身的无可奈何,有仕途坎坷、壮志未酬的愤愤不平,还有百年歌苦、知音乏绝的沉痛喟叹。前面两句描乐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锦浪浮天;云帆一片,征途千里,极目四眺,枫树成林。好一派美妙迷人的春江景色!如此欢快明朗的色调,如此生意盎然的景色,如此光艳灿烂的桃花,反衬出诗人光景无多,前途渺茫的忧郁愁苦。桃花亮人眼目却伤人魂魄。王建《宫词一百首》(其一)以花喻人,揭示宫女的悲苦命运。“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一、二句以凄清画面见长。高墙大院之内,一个暮春的早晨,宫女在桃树下徘徊,看看“树头”,花朵越来越少;瞧瞧“树底”,“残红”越来越多。春风阵阵,桃花飘零,满地狼籍,“惨”不忍睹。这种伤春惜花的描写隐含着宫女对自身年华逝去、命薄桃花的嗟伤。

三、四两句以议论取胜。桃花凋谢,可以结出丰硕的果实来,自然自在,不怨风,不怪雨,可是,宫女的命运却远远没有桃花结子那般幸运、自由,滞留深宫,青春不在,幸福无缘,只有老大徒悲的苦叹。纵观全诗,不管是写宫女惜花恨风,还是写宫女羡花妒花,跌宕转换的诗情深深地暗示出宫女凄惨悲苦的命运,也揭露了封建制度剥夺宫女幸福,扼杀宫女青春的罪恶。贾至的《春思二首》(其一)抒写流人之愁和逐客之恨。“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贾至在唐肃宗时期曾因事被贬为岳州司马,这首诗大概就是他在贬谪期间所写的。

三、四两句说愁言恨,上句怨东风无情,不为遣愁,以见诗愁重难遣;下句怪春日惹恨,把恨拉长,足见诗人度日如年。

一、二两句描柳绘花。上句说春草丛生,柳丝飘拂,以显盎然生机;下句说桃李争春,芳香四溢,可见明媚春光。这两句写良辰美景反衬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三)、爱恋惆怅之花。

崔护《题都城南庄》写诗人寻春遇艳的惊喜和重寻不遇的惆怅。“去年今日此门中,人而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先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来比喻城南女子,言其艳若桃花,光彩照人,可见诗人目注神驰、意乱情迷之态和女子温婉可人、脉脉含情之姿。两句诗文一幅画,人面桃花相映红。再说重寻不遇的失落和遗憾,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去往何处,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临风盛开,笑对诗人。诗人想起了去年今日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那番凝眸含笑、脉脉含情的风流,而今,桃花依旧,人面杳然,除了惆怅和失落,涌上诗人心头的还能有什么呢?全诗爱恨喜忧全由一树桃花映照而出。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其二)借桃花易谢痛斥男子的薄情负心,表达女主人公的忧患愁情。“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诗歌刻画了一个热恋中的农家少女的形象,峦爱给她带来了幸福,也带来了忧愁。

一、二句言喜。山上,漫山遍野,桃花盛开,红红火火,春意盎然;山下,一江春水,拍山流过,潺潺流淌,情意绵绵。两句

(二)、青春意趣之花。

王昌龄的《采莲曲二首》(其二)刻绘田田荷叶之中、艳艳荷花之下采莲少女的美丽形象,意境优美,情调欢快。“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一、二两句写诗人伫立凝望,人花一体,难以分辨的情景。罗裙舒展,绿如荷叶,宛见采莲少女亭亭玉立之姿;笑脸相迎,艳若荷花,如睹采莲少女欢声笑语之态。荷叶罗裙,人面荷花,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几乎分辨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哪是荷花,哪是脸庞。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成了美丽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精灵!

三、四两句写诗人眼花缭乱之际,走神错意之时的意外发现,展示青春少女的无限活力。采莲少女与绿荷红莲融为一体,忽然不见踪影,诗人踟蹰怅惘,惊奇不已。可是,没过多久,莲塘之中歌声四起,热闹非凡,诗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然在这绿叶红花的荷塘之中,仿佛是和诗人这样的观望者开了个玩笑。这群江南女子啊,聪明美丽,天真活泼,出没绿波红花之中,歌唱劳动,歌唱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从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如荷飘香,如花美丽的青春风采。

(三)、相思愁苦之花。

孟郊的《怨诗》以痴心傻气的想象来抒发女主人公愁苦深重的相思之情。“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两地相思的闲愁苦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是没大小,没体积,不具形象的东西,测定起来很不容易,可是诗中女主人公却异想天开:试把我们两个人的眼泪,分别滴在荷花池中,看一看今夏美丽的荷花被谁的泪水浸泡而死。显然,在她心目中看来,谁滴的泪多,谁的泪更苦涩,荷花就将为谁而“死”,那么,谁的相思之情更深,自然也就测定出来了。比试滴泪,滴泪成池,泪淹芙蓉,见证爱情,此等痴心透骨的情语非性情中人不能设想。出污泥而不染的“芙蓉花”成了男女主人公相思离情的可靠见证。李商隐的《板桥晓别》化用典故,抒写情人的离别苦情。“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一、二两句远眺近观,点明离别的时间、地点和朦胧奇幻的环境氛围。

三、四两句分别化用典故写行者和送者。“水仙”句暗用琴高事。《列仙传》上说,琴高是战国时赵人,行神仙道术,曾乘赤鲤来,留月余复入水而去,诗人此处把远行之人比着乘鲤凌波而去的水仙,化实为虚,奇幻天真。“红泪”句暗用薛灵芸事。据《拾遗记》记载,魏文帝美人薛灵芸离别父母登车上路,用玉唾壶承泪,壶呈红色,到了京师壶中泪凝如血,诗人此处将送行者(女主人公)暗喻为水中芙蓉,以表现了她的红润美艳;又由红色芙蓉进而想象出它的泪也应该是“红泪”。这样,一朵艳艳芙蓉勾画出了俏丽佳人泣血神伤的情景。

第三篇:浅谈唐诗中的酒文化

浅谈唐诗中的酒文化

地理科学学院 资环123班 郑涛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酒文化是古老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醇香浓烈,别具一格,尤其是酒文化搀合到诗歌中,更是令诗歌芳香醉人,酒形象临风若仙。诗歌发展到唐朝,盛大壮观,登峰造极,酒文化在唐诗中也是酝酿充分,品醇味久。因此,唐诗中的酒文化很值得每一位“酒民”兼文人细细品味,不然,枉此一生矣!

唐诗中酒的称谓繁多,有醥(清酒)、醪(浊酒)、醴(甜酒)、圣(苦酒)、醍(红酒)、醙(白酒);有绿蚁、浮蚁、椒浆、烧酒、腊酒、壶浆、醅(未过滤的酒)、醁;有菊花酒、葡萄酒、黄花酒、桂酒、白酒、竹叶春、梨花春、瓮头春等等等等不胜枚举。酒器种类同样也是品类极多,功用齐备。按功能分类,酒器可分为盛储器、温煮器、冰镇器、挹取器、斟灌器、饮用器、娱酒器等,其中盛酒器有缸、瓮、尊、罍、瓶、缶、壶等,饮用器有杯、盅、壶、卮、盏、钟、觞、碗等等。《逢原记》中说,唐代李适之有酒器九品,分别叫蓬莱盏、海川螺、舞仙、瓠子卮、幔卷荷、金蕉叶、玉蟾几、醉刘伶、东溟样。可见酒器也有尊卑之分,因为从质地看,的确它们千差万别,有金银器、青铜器、玉器、陶器、瓷器、竹木器、漆器、玻璃器、兽角器、蚌贝器等。陆龟蒙《酒仓》诗云:“奇器质含古,挫糟未应醇。”写出了酒器的共性和功用。

唐诗中与酒相关的词语同样尉为壮观,根据《唐诗宋词全集》唐诗部分统计,有“酒力、酒醒、酒酣、酒兴、筛酒、酹酒;酒旗、酒花、酒具、酒瓶、酒瓮、酒舫、酒楼、酒肆;酒徒、酒债、赊酒、沽酒、温酒、让酒、致酒(劝酒)、酌酒;独酌、对饮、浅酌、痛饮、狂饮、纵酒、微醉、稀醉、半醉、醉醺醺、共醉、醉塌、酩酊、沉醉、尽醉、积醉;醉歌、醉舞、醉眠、醉卧;酒癖、酒病等等。如此多的词汇,从另一个侧面也衬托出唐代酒文化底蕴的深厚。

清楚了上述有关的酒名、酒器及与酒相关的词汇后,我们详细地来分析一下唐诗中描写的饮酒的一般顺序。

先是“饮”:如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元稹《三泉驿》“劝君满盏君莫辞,别后无人共君醉”。其次是“醺”(微醉):如韦承庆《江楼》“独酌芳春酒,登楼已半醺”,李群玉《醴陵道中》“别酒离亭十里强,半醒半醉引愁长”。再次是“酣”(酒喝得畅快淋漓,尽兴后浓睡状):如孟浩然《听郑五愔弹琴》“半酣下衫袖,拂拭龙唇琴。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王建《泛水曲》“子酌我复饮,子饮我还歌”,苏晋《过贾六》“一酌复一笑,不知日将夕”,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杜甫《醉时歌》“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李白《山中与人对酌》“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第四一般是“醒”:如元稹《酒醒》“饮醉日将尽,醒时夜已阑。······呼儿问狼籍,疑是梦中欢。”,许浑《谢亭送客》“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李商隐《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第五是“酲”(酒醒后气困意乏如病态):如孟浩然《晚春》“酒伴来相命,开樽共解酲”,韩偓《寄湖南从事》“索寞襟怀酒半醒,无人一为解余酲”,姚合《闲居遣兴》“客怪身名晚,妻嫌酒病深”。第六是“酗酒”:如顾况《公子行》“红肌拂拂酒光狞,当街背拉金吾行”,元稹《狂醉》“岘亭今日颠狂醉,舞引红娘乱打人”。第七是“醉”(过度饮酒,神志不清):如元吉《登白云亭》“何人病惛浓,酩酊未还家”,李白《襄阳歌》“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

在唐朝诗人们的“饮、醺、酣、醒、酲、酗、醉”中,我们能看到怎样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饮酒场景呢?

一、宴会酒。

宴会是比较轻松的时刻,往往是喜庆的日子或者是朋友团聚集会的场合,此时此刻,人头颤动,觥筹交错,呼五喝六,热闹非凡,酒是宴会必不可少的兴奋剂。且看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开琼宴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张继的《春夜皇甫冉宅欢宴》“流落时相见,悲欢共此时。兴因尊酒洽,愁为故人轻。”,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李世民《帝京篇十首并序》其八“欢乐难再逢,芳辰良可惜。玉酒泛云罍,兰肴陈绮席。千锺合尧舜,百兽谐金石。得志重寸阴,忘怀轻尺壁。”

二、饯行酒。

临别饯行,友人们既共叙美好回忆,又对未来充满憧憬,绵绵的离愁,真诚的祝福,都留在饯行的酒席上。把所有的离情别绪全都倾注在浓浓的美酒中吧,朋友啊朋友,让我们举杯畅饮,祝愿你一路保重;让我们一醉方休,今日一别,不知何时能重逢矣······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贾至的《送李侍郎赴常州》“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二、传统节日酒。

我国古代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往往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时。传统佳节,诗人自然饮酒舒怀。

如白居易《喜入新年自咏》“白须如雪五朝臣,又入新正第七旬。老过占他蓝尾酒,病余收得到头身。销磨岁月成高位,此类时流是幸人。大历年中骑竹马,几人得见会昌春。”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卢照邻《九月九日登玄武山旅眺》“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孟浩然《积登万山寄张五》“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韩愈《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曾》“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不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三、独酌、闲饮、咏怀酒。

诗人们有时空闲,独酌杯酒,抒发人生感慨,或激进慷慨,催人自新,促人奋进;或感叹仕途失意、怀才不遇、想念佳人、人生坎坷而处于矛盾、苦闷和焦灼中的彷徨和痛苦,他们以酒寄情,托物言志,咏成不少千古佳作。

如王绩《过酒家》“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李世民《赋尚书》“寒心睹肉林,飞魄看沉湎。纵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鲜。灭身资累恶,成名由积善。既承百王末,战兢随岁转。”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独酌成诗》“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罗隐《自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韦庄《谴兴》“乱来知酒圣,贫去觉钱神”。

四、边塞、军中酒。

边塞酒诗较少,仅有王翰《凉州词》最为优美。“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此诗悲壮雄浑,抒发了征夫们视死如归的悲壮和激昂。其他如李欣《塞下曲》“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帐下饮葡萄,平生寸心是”,鲍防的《杂感》似乎与边塞有关,“汉家海内承平久,万国戎王皆稽首。天马常衔苜蓿花,胡人岁献葡萄酒。”,畅当《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酒渴爱江清,余酣漱晚汀。软莎欹坐稳,冷石醉眠醒。野膳随行帐,华音发从伶。数杯君不见,都已遣沉冥。”

六、祭祀神灵、村社酒。

这是饮酒中场面最为壮观、气氛最为活跃的时刻,往往是上下三村,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妇孺全到。我国传统节日以祭祀神灵、集社欢庆丰收最为热闹。此时人山人海,熙熙攘攘,锣鼓喧天,欢歌狂舞,痛饮豪赌,游戏玩耍,热闹场面,应有尽有。如王驾《社日》“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埘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李嘉佑《夜闻江南人家赛神因题即事》“南方淫祀古风俗,楚妪解唱迎神曲。枪枪铜鼓芦叶深,寂寂琼筵江水绿。雨过风清洲渚闲,椒浆醉尽迎神还。······听此迎神送神曲,携觞欲吊屈原祠。”刘禹锡《阳山庙观赛神》“汉家都尉旧征蛮,血食如今配此山。曲盖幽深苍桧下,洞箫愁绝翠屏间。荆巫脉脉传神语,野老娑娑启醉颜。日落风生庙门外,几人连踏竹歌还。”

七、写酒后风采。

李白《白马篇》“酒后竟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录》“谁道山公醉,犹能骑马回”,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醉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八、登高赋诗饮酒。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们登高临远,极目远眺,把酒临风,或思乡,或舒怀,言情咏志,风靡至今。如李白《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居易《九日登巴台》“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刘希夷《春日行歌》“山树落梅花,飞落野人家。野人何所有,满瓮阳春酒。携酒上春台,行歌伴落梅。醉罢卧明月,乘梦游天台。”李白《梁园吟》“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九、追悼友人的挽歌。

逝者长已矣,托体同山阿。人生最大痛苦就是死别,亲朋好友忽传噩耗,谁能不哀谁能不痛?睹酒思人,往事如昨,物是人非,呜呼哀哉!如段成式《哭李群玉》“酒里诗中三十年,纵横唐突世喧喧。明时不作祢衡死,傲尽公卿归九泉。”李白《哭宣城善酿纪叟》“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白居易《哭刘尚书梦得二首》其一“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贤豪虽殁精灵在,应供微之地下游。”

十、展现社会不合理的酒诗。

任何社会都有它的阴暗面,封建的唐帝国也不例外。诗人们以他们敏锐的视觉,发现了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的疾苦,也感受到达官贵人们的奢侈和糜烂,这些酒诗是有积极的社会意义的。如杜甫《自京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轻肥》“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郑遨《伤农》“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颔血。珊瑚枝下人,衔杯吐不歇。”释贯休《富贵曲》“太山肉尽,东海酒竭;佳人醉唱,敲玉钗折。宁知耘田车水翁,日日日炙背欲裂。”

除了上述与酒有关的诗歌外,唐朝还有不少有名的酒赋,如王绩的《醉乡记》、皇甫湜的《醉赋》、白居易的《酒功赋》、皮日休的《酒箴》;还有不少有名的酒歌,如李白的《将进酒》、《襄阳歌》、《梁甫吟》,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李贺的《秦王饮酒歌》,白居易的《琵琶行》,许宣平的《醉歌》。晚唐诗人李珣还着有《南乡子·兰舟载酒》的酒词。唐朝诗人皮日休和陆龟蒙还着有“酒中咏”唱和组诗,专写与酒有关的诗,如《酒》、《酒床》、《酒樽》、《酒勺》、《酒盆》、《酒壶》、《酒觥》、《酒船》、《酒铛》、《酒杯》等。

以上酒赋、酒歌与前文的酒诗都是唐朝诗人们对酒文化的进一步宏扬和丰富。诗人们将喜怒哀乐全都倾倒在酒中,通过艺术的手法,拓宽了酒文化的生存和表现空间,提高了酒文化的品位和艺术档次,丰富了酒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唐朝的酒文化与唐王朝的时代步伐息息相关,既表现了唐朝诗人追求豪放、雄浑、乐观、自信的时代主旋律,热情地讴歌了祖国的秀丽山河和民族的繁荣昌盛,又委婉地倾诉了诗人们的幽思和绵情,繁富明丽,言简意赅。

谈唐朝的酒文化,也要附带谈一下唐朝的“酒令”。据皇甫松《醉乡日月》记载,唐朝时有“骰子令”、“上酒令”、“手姿令”、“小酒令”、“杂令”等,这些都是类如今人划拳、猜拳之类的酒中游戏法。白居易诗云:“碧筹攒彩碗,红袖拂骨盘”,陈禹锡“杯停新令举,诗动彩笺忙”,李商隐“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李白“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弛晖”。这些诗写的就是饮酒中的种种游戏法,犹如击鼓传花的游戏,花落谁家谁罚酒。详细的游戏内容和方法限于篇幅就不赘述了。

谈到唐朝的酒文化,不得不重点谈一下唐朝着名的诗人兼酒民李白、杜甫、白居易。

郭沫若先生说李白“生于酒而死于酒”,李白的一生真是别要饮,聚要饮;喜要饮,悲要饮;闲要饮,忙要饮。“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李白的诗歌语言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风格多样,尤以雄奇、飘逸、奔放着称,气势充沛,汪洋恣肆。诗人磊落不羁,游遍大江南北,他热情奔放地讴歌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名句名篇俯拾皆是。杜甫称“李白斗酒诗百篇”,他在微醉时吟成的酒诗,大多也脍炙人口,流芳千古。如“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等。这位“诗仙”兼“酒仙”最后竟死于“腐胁疾”,即慢性酒精中毒症,此病为大量饮烈性酒五年以上才染。呜呼,哀哉!

杜甫的诗歌,“浑涵汪茫,千汇万状”,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被誉为“史诗”。杜甫少年即豪饮,世称“少年酒豪”,他嗜酒如命,“百罚深杯亦不辞”,他喝酒“饮如长鲸吸百川”,只可惜,“耽酒须微禄”,他一生穷困潦倒,“街头酒价常苦贵”,“酒债寻常行处有”,后半生难得见他有几回“痛饮狂歌”的日子。公元770年,杜甫避难到湖南耒阳,县令慕其诗名,送酒慰问。结果,饥肠辘辘的他,一醉竟成千古不醒。杜甫真可谓是尽醉而归,此真乃百不幸中唯一的幸事也。

白居易晚年自号“醉吟先生”,他爱酒,“酒盏酌来须满满”,“唯当饮美酒,终日陶陶醉”。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浅切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真率地抒发了个人情怀。他在诗歌的题材、风格、表现形式等多方面摆脱了盛唐诗的传统,为后人的诗、词创作开启了新的门径。他的诗《琵琶行》真可谓是“千古绝唱,诗坛圭臬”。他死前要求简葬,只带一坛酒入墓。由此可见他对酒情有独钟、难舍难分。后来传说有盗墓者挖掘坟墓,先见一坛子,打开酒香四溢,不禁喝得酩酊大醉,这才保住了香山居士的遗骨。白居易墓中藏酒,真可谓料事如神矣。

酒是娱乐宴会的兴奋剂,又是融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把高雅的情趣依附于酒中,把美好的精神也寄托在酒里,他们反复吟咏,把酒文化酝酿成甘甜、芳醇、浓烈的佳品。随着诗歌的发展、盛大,酒文化日益丰满、生动。那么,为什么唐诗中的酒文化会如此多姿多彩,辉煌璀璨呢?

我想,这固然与唐朝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与唐朝诗歌本身的发展也有鱼水般的依赖关系,但我以为更主要的原因是:传统的酒文化其本身的不断发展、成熟,以及唐诗继承发扬了酒文化一直与诗结合的历史渊源和优秀传统,这些都必然导致酒诗登上辉煌灿烂的艺术颠峰。

我国酒文化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朔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那时已有大量陶制酒器,如尊、壶、盅、杯等,酒在甲骨文中载为“酉”字。到夏商两代,饮酒成风,君主沉湎于“酒池肉林”,导致社会危机四伏,到周代,形成了饮酒礼仪,规定了饮酒的场合和礼节仪式,这在《尚书》、《周礼》、《礼记》中均有记载。春秋战国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酒业萧条,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酿酒技术突飞猛进,制酒曲术和曲种有了很大发展,出现北方大曲和南方小曲,西汉时又从西域引进了葡萄酒酿法。到了隋唐,酒业已旺,酒品已齐,种类繁多,按现代的标准分,已有黄酒、白酒、葡萄酒及果品酒、药酒等。我国古代酒诗(古人以酒为题或饮酒乘兴而做的韵律诗)的发展要晚些,酒诗最早出现在《诗经》中,云“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同时,《楚辞》中也有先秦酒诗。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社会动荡分裂,酒诗充满了忧郁激昂、悲凉慷慨和消极颓废的特点。当时的诗人刘向、曹操父子、竹林七贤、陶渊明、谢灵运、何逊等人留下酒诗多篇,尤以陶渊明的《饮酒诗》二十首最为称着。但此时的饮酒多是上层社会取乐、解愁的奢侈之举,没有普及成明间士庶的日常活动。

待到唐朝初年,酒文化所蕴藏的激越和豪迈,五谷精灵所酝酿的芳香和仙态,全都因政通人和、社会繁荣昌盛,因诗人们的才华横溢和超凡脱俗的崇高追求,因诗与酒千年情缘的继承和发扬,赫赫盛世的唐王朝终于把诗酒结合这部文坛大戏推向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潮。就唐朝的时代民族精神而言,乐观、自信、自强是主流,雄壮、浓烈的美酒,正与唐帝国形象相得益彰。唐代民间的豪饮之风,代表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这是盛世太平时民众自豪的欢娱。恰如李白醉后所述“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此时的主流诗风,一扫魏晋南北朝时的消极颓废,而成为豪健开朗、狂放热烈。唐初的酒诗最值得今人反复吟咏、仔细品味。

直到中唐,酒诗已是登峰造极、炉火纯青。但是,安史之乱后,酒诗已开始盛极而衰,酒诗的风格也开始滑向低迷彷徨,酒诗之情也逐渐由豪转悲。比如白居易《醉吟二首》其二“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晚唐之际,日薄西山,国势衰微,初唐的时代精神已无处可觅,酒诗也“身世醉时多”,“残花伴醉人”,酒诗之雄情和豪气荡然无存矣。

第四篇:唐诗中的秋天

唐诗中的秋天,秋高气爽,诗意盎然

2016-04-01 甘肃教师学苑 甘肃教师学苑

[文学品味] 唐诗中的秋天,秋高气爽,诗意盎然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刘禹锡《秋词》其一

这首《秋词》历来被看作是刘禹锡的代表作。此诗一反“伤春悲秋”的文人传统,晴空之上,一只白鹤振翅高飞,冲天而上,其排云的斗志激励着诗人,也将诗人的诗情引到了碧霄之上。其乐观通达的精神,使人从秋天的愁绪中解脱出来,心境变得开阔而壮美。

“怕逢秋,怕逢秋,一入秋来满是愁。”“秋风秋雨愁煞人”“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历代的悲秋诗,使得人们习惯了从诗词中感受浓浓的秋意愁情,但在刘禹锡的眼里,秋天却是天高地远,神清气爽,令人心情舒畅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刘禹锡《秋词》其二

明朗的山,纯净的水,深夜银霜,都如此清透、宁谧。树木上的那些各色花朵也开始渐渐透出浅黄。试着登上高楼,清气如骨,心旷神怡,不像春色那样撩人情思,引人发狂。

刘禹锡将秋景与春色放在一起对比,写出了秋天的朴素、爽朗与纯净。这两首诗既转变了前人“逢秋寂寥”的忧伤之情,也展示了诗人的高远志向与情操。

由此,唐代诗人对秋天的感情,似乎都是清凉、爽利的,而秋天常令人振奋,并引发豪情与壮志。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盘云双鹤下,隔水一蝉鸣。

古道黄花落,平芜赤烧生。

茂陵虽有病,犹得伴君行。

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后的山里,空濛清凉,鹤飞蝉鸣,令人精神振作,即使身体有恙,也能带病前行。

及至晚唐,描写秋天景色的笔法,仍然是意境疏阔,引人神思飞扬。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沿着蜿蜒遥远的小路向寒山行进,在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我几次停下车子,欣赏那枫林秋景,被风霜染红了的枫叶,比二月的红花更加鲜艳夺目。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道,“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那山河的壮美、天地的雄奇,均非一般人所能想象和体会。看来,同样是“冉冉物华休”的秋天,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可能会展示出大气磅礴的胸怀与意境,也折射着诗人的饱满激情和那些恢宏的时代风采。

第五篇:唐诗中的爱情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看唐诗中的爱情

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

08汉语言文学2班

田颂玲

20083022018 摘要:爱情从古至今都是长盛不衰的话题,因为她和人类的情感有很大的关系。现在的社会太过于功利化和急性化,人们没有安全感,唯独只剩下那份感情可以慰籍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有继续活下去的动力。这不仅在现代,最早的从《诗经》开始就有很多描写爱情的诗句,比如《蒹葭》。这些淳朴的而又浪漫的爱情,让我们看到古代人生活,也看到了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人类唯一不变的就是那份对爱的憧憬和美好的向往。唐诗中的爱情是爱情在诗歌中的一个鼎盛的时期,让我们看到人类在爱情面前是如何的将自己的爱意表达的诗情画意。

关键词:爱情,含蓄,奔放

正文: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①一个女子在倾慕的男子面前没有任何拘束的表现,毕竟她不是深闺中的千金小姐,渔船上的生活养成了活泼开朗又奔放的性格。即使是在自己中意的对象前也毫无拘束和羞涩,她的情感是真挚的也是直接的。也许后来怕自己的直接吓到了对方才忙给自己解释。这首诗给我们一个及开放又机灵女子形象。在爱情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不论你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爱意,你的情感没有人能够控制。

白居易《长相思》:“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二月东风来,草拆花心开.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 ,枝枝连理生.”②这首诗表达的女子对男子的深深思念之情,借用花草来表达自己的相思之苦,也对自己的爱情寄予希望“愿你我的爱情能像远方兽一样,一起肩并肩的行走,像埋在土里的根,仅仅的连在一起”。爱情最怕的就是离别,最怕的就是自己爱的人没有在身边不能好好的照顾他,心在你身上,但却不知你过的好不好。远远的空间距离无法断绝我对你的思念,而且这种思念只会加深,但我相信我们的爱情,相信我们能坚贞永远的在一起。白居易的很多描述爱情的诗歌都有表达对爱情的信任,以及对刻骨铭心的爱情的感动如《长恨歌》他没有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没有把杨贵妃当作红颜祸水。在他的眼里只有这种刻骨铭心的爱。这就是唐人爱情观的最好诠释。

在男权社会中,男子最大的目标就是考取功名,赢得美人归。男子的事业心很强,要做出一番事业。为此在男人的心中处处于事业为重,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特别是爱情方面的。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③去年只是一面之缘,而你的容貌已刻在我的脑海中,你就像是那刚开的桃花,红的妩媚,而今再次路过此地,你已不见踪迹,而去年的桃花还在芬艳的开放着。物是人非之感,更容易激起人的对比和思念。用叙事的手法抒发自己的感情,后来这首诗也创造了一个爱情佳话。爱情不只是女子的特权,男子也有细腻的相思。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商隐,他是一位空前绝后的写爱情诗的专家,他的爱情诗近一百首,占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诗的六分之一左右。李商隐的爱情诗典型地表达了他既向往理想的爱情,又忧虑礼教约束的苦闷彷徨、复杂微妙的心态。他的典型感情的概括能力,复杂的心理描绘,背景气氛的渲染以及抒发婉转情思的寄托,显然是唐代爱情诗的高峰。然而,他的诗往往隐晦难解,甚至写政治诗、咏史诗、赠答诗,也往往以写爱情的方式来寄慨。其诗,色彩朦胧,婉约含蓄,感情浓郁,情思委婉,深情绵邈,绮丽精工,深细婉曲,语言巧妙多姿,读来回肠荡气。对后世影响很大,从晚唐的唐彦谦、吴融、韩偓,直到清代的黄景仁、龚自珍等,都深受其不同的影响。《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为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无题》

相见难时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逢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此诗是李少年时在玉阳东山清都观学道时,与西山灵都观女道宋相恋时所赠诗。相见是那么难得,分别更是难舍难分,更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调残的暮春。春蚕吐尽最后一缕丝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蜡炬流下最后一滴泪。终于化做灰烬。晓起对镜只愁云鬓渐苍,夜来吟诗应觉月光仍寒,我们相隔并不遥远,却只能靠青鸟传递彼此的消息。《无题》(昨夜星辰)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篷。

这首诗是李商隐人秘书省后与王氏订婚后所做,两人的爱情已经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这也成为以后情侣之间心心相惜的一个代名词。

《无题》(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④

此诗为悼亡王氏。(王喜弹瑟。且观《房中曲》中“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与人”可知。首联借瑟起兴,引出悼亡之意。“庄生”句用“庄周与蝶必有分也,此谓之物化”此取“物化”意,“望帝”句写自己对王的思念,(亦可说王对自己的思念)。“沧海”句句言己之流泪。“蓝田”乃王的葬处,写王的魂魄化为烟雾,不可复寻。结言此情岂是今天追忆才有,就是在王逝世的当时就已经惘然不堪了。

唐诗不论在哪一方面都有很突出的成就,虽然爱情诗写的数量不多。但很多却成为经典名句如李白的《长干行》中:“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⑧就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成语的出处。白居易的《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李商隐“心有灵犀一点通”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句。因此唐诗中的爱情也开创了另一个的诗歌局面,这是一种羞涩含蓄的爱情,是现在社会的爱情歌中所没有的。

参考文献:【1】唐诗中的爱情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39220386.html 【2】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3aec791ec5da50e2524d7fbf.html 【3】百度知道,唐诗中的爱情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39220386.html 【4】《李商隐爱情诗中的女人》,凯迪社区博客,作者wenzhutina 【5】《唐代爱情名诗词赏读》,刘克智,M,金盾出版社

下载漫谈唐诗中以汉喻唐现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漫谈唐诗中以汉喻唐现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唐诗中的地理知识(五篇)

    唐诗中的地理知识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溜”,那么我可以这样说“细读唐诗几遍,地理知......

    唐诗中“雁”的意向

    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村,应见陇头梅。 【赏析】: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时 写于岭北驿的......

    唐诗中的音乐赏析

    从唐诗溯源音乐之美 引言: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与音乐就有着不解之缘,“诗乐结合”是中国古诗发展的一条主线索。特别到了唐代,其诗歌与音乐诗,深刻的反映了唐代音乐繁......

    浅析商洛唐诗中的“过客文化”

    商洛电大成人教育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商洛唐诗中的“过客文化” 学生姓名刘子鹏 学号 15004028 指导教师黄汉升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 2014级 浅析商洛唐诗中的“过客......

    唐诗中的七言绝句[五篇范例]

    唐诗中的七言绝句大全唐诗中的.七言绝句大全11、《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

    唐诗中的经典诗词汇总篇[全文5篇]

    唐诗中的经典诗词汇总篇唐诗中的经典诗词汇总篇11《江南》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2《敕勒歌》北朝民歌敕......

    唐边塞诗中的思乡情怀

    唐边塞诗中的思乡情怀 张秀菊 (河北大学 文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作者简介:张秀菊(1987-),女,河北秦皇岛人,河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摘 要:唐代边塞诗研究是......

    唐诗中的爱情诗篇 赏析(5篇范文)

    唐诗中的爱情诗 二专汉语言文学11级韦东辰1036110224 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唐诗是一座不倒的丰碑。 爱情,永远是一个千古不老的主题,它被急管繁弦吟唱,被秦淮的夜月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