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人生三情(写写帮整理)

时间:2019-05-13 14:1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唐诗中的人生三情(写写帮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唐诗中的人生三情(写写帮整理)》。

第一篇:唐诗中的人生三情(写写帮整理)

河南科技大学

学年论文

(二)唐诗中的人生三情

姓名:X X 学号:X X 专业:汉语言文学 院系:人文学院 指导教师:XXXX

2015年8月15日

目录

引言

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亲情

(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每逢佳节倍思亲 二.莫愁前路无知己—友情

(一)谁能性澹为吾友

(二)莫愁前路无知己 三.相看两不厌—爱情

(一)红豆生南国

(二)双宿双飞过一生

(三)贫贱夫妻百事哀 结语

参考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唐诗所反映的人生,使人进一步深思到现实生活。对现在的我们处理亲情友情爱情有着深刻的影响。唐诗以其优美的语句,对现实的切实描写,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就是时至今日也为人们口耳相传。古人在数千年前,就对现实有了深刻描述和认识。

关键词:人生;亲情;友情;爱情

引言

人生在世不能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人一出世便有了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就有了亲情。在求学和工作生涯中又结识了好朋友,又有了友情;在活动中,由于接触,由于不自觉地怦然心动,在相知相识相爱中又产生了爱情。正是这三种人间真情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每个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其中任意一种感情。

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中国自古就重亲情,宗法制就是很好的体现。骨肉亲情,血缘纽带。正是 血浓于水的亲情使远在他乡的游子倍加思乡,思念故乡的土故乡的云还有故乡的亲人。

(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关于亲情实则分为向上和向下两个方面。每个人在为人子的同时也为人父,他对父母的关心是向上的关心,而其对子女的挂念则是向下的挂念。母与子之间的相互挂念是相对的,孟郊的《游子吟》做了很好的诠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①“寸草心”是孩子的心意,然而寸草心如何能报得了三春晖的养育之恩?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汶川地震已经远去,然而当时“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的那个母亲形象却不会因汶川大地震的消逝而被大家所忘怀。那位伟大的母亲,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身体下的孩子,她一直保持着那个姿势,只为自己的孩子能够生存下来。那样的强震下,孩子竟然毫发无损,然而那位母亲却永远的离开了人世。在死亡面前,这位伟大的母亲不是选择害怕,而是选择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护住自己的孩子,这是母性的本能,是她能为孩子做的最后一件事。这样的事迹并不少,车祸中护住孩子的爸妈等等,无论是在平时还是在危难时刻,父母都无私的对待子女。然而在这种正常爱的同时还存在着严爱和溺爱两种爱的形式。浙江省金华的母亲由于过于关心孩子,甚至对孩子形成了一种压力,竟死在了自己的亲生孩子手中,不免引人深思。这种严爱的对立面是溺爱。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父母都会倾尽全身心去宠爱孩子,养成了很多小皇帝、小公主,娇蛮任性,高度以自我为中心。

前面说的都是父母对子女的关心。现在谈谈子女对父母。正如小品中所反映的那样,一说下雨,爸爸给自己打电话,自己给儿子打电话,一遇到什么事,我们最先想到的是下一代,却忽视了对父母的关心。也有小品中反映现在的老人问题。年轻人由于忙事业忙孩子,老人长期自己待着的寂寥,他们不图别的,只希望能看到自己的孩子,孩子能够多陪陪他们。作为一个出省上大学的学生,常年不能陪在父母身旁,甚是惭愧。再此呼吁大家,多陪陪爸爸妈妈,即使不在身边,也常打打电话,让他们放心,不要让他们担心。我们的安全才是他们改善睡眠的良方。不要以学业事业孩子为借口,而忽视了他们。不要留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终身遗憾,后悔莫及。

(二).每逢佳节倍思亲 ① 孟郊:《游子吟》。

原来没离开过爸妈,所以即使读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感触也没那么深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②原来不管什么节日都是和父母一起过的,而如今中秋生日都要在学校过,都没了父母的陪伴。每当过节还有生病时都愈发想爸妈。庆幸的是现在的交通和通讯设备都很发达,电话视频都很便利,即使来回做车也便利了许多,时间也得到了节省。再想想古人,因为事业或朝廷变动各地奔波,而当时的交通和通讯也十分不便,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想想王维当时比现在的我还小,孤独一人,身心都还异常疲惫,最主要的是精神的孤独。正如巴尔扎克所说的:“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我饿们还是因为求学来到他乡,还带着几分好奇几分喜悦,而古人有的使因为被贬谪来到他乡,多为偏僻环境极差之地,身心的折磨使他们倍感疲惫,也是他们更想念家乡,想念父母。

能够陪伴在父母身边的同学一定要珍惜啊,不在的也不要忘记与父母多联系多关心他们。不要等到离父母远了,甚至不在了,再去后悔。不要在“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后悔中度过一生。

二.莫愁前路无知己

人生中会遇到很多人,有些只是匆匆过客,而有的人却可以是一生的知己。那么我饿们会选择怎样的人当自己的知己好友呢?选择了知己好友后又选择怎样继续保持友情呢?朋友遇到挫折我们又应该怎样去劝说呢?

(一).水能性澹为吾友

在茫茫人海中,我们相遇,选择对方作为自己的知己好友。那么我们到底会选择怎样的人作为自己的闺蜜好友呢?现在我们的解释都是什么性格相似、有眼缘之类的,而白居易在《池中竹》中是这样描述的:“水能性澹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③且不说拜竹为老师,只说与水交朋友。水看似平静,其身上却有很多值得人借鉴的地方。水无处不在,而且其滋润世界万物,其对万事万物没有等级观念,都是平等的关爱;水随着环境变换形态,变换深浅,冷了结冰,热了融化,页面宽了就浅些,页面窄些就深些,体现了他的智慧;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水不顾高度的恐惧义无返顾体现了它的勇敢。对于水的描述,老子也有“上善若水”的描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无论是选朋友,还是自己为人处世我们都应该像水一样,善待别人,与环境相适应,面对艰难险阻永不言弃,做好自己,保持本真。不断丰富自己,选择好的朋友,正如孔子所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岂不善者而改之”。

(二).莫愁前路无知己

“悲欢离合总无情,当时只道是寻常”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朋友相处再久也终有分别之日,面对离别,不同的人采取的是截然不同的态度。有的人是哭哭咧咧,甚至不敢去送别。然而面对分离,唐朝高适在他的《别董大》中是这样表述的:“千里黄云白日曛我,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④面对好友离别他表现的是多么坦然,不仅自己没有沉浸在伤痛②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③白居易,《池中竹》。④高适,《别董大》。中,还劝远走的好友放宽心。高适所劝的是琴客董大,他因事要去黄沙满天,大雪纷飞的远处,孤身一人,不免触景生情心情低落。正是高适的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给了他莫大的支持。面对着这样的好友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啊!

与高适这种淡定的态度相对的也是大有特有的。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⑤其情甚真,只是其中流露地感情过于伤感。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有相似表达的是孟郊的《赠崔纯亮》:“出门既有碍,谁谓天地宽”。⑥人与人的相遇即是缘,做不成朋友也是一段经历,做成朋友自是美事一桩。选择好的朋友,坦然面对人生的聚散别离。

三.相看两不厌

人是多情之物,在有友情亲情之后,在缘分的指引下,遇到心爱之人,相识 相知相许,两人达到“相看两不厌”的境界,有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的相思,萌发“在天愿为比一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设想,然而在现实的冲击下也意识到“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现实。

(一).红豆生南国

人是感情之物,亲情友情爱情,三种主要感情构成人生。人与人之间少不了彼此的惦记和思念。多种思念最为称道的就是男女之间的相思。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⑦让我们知道了红豆是相思的代表物,其承担了恋人之间无限的思念,然而就是那一颗小小的红豆怎么就承担了那么多份沉重的感情呢?

关于红豆有很多故事。诸多故事中最为著名的是明末清初以“红豆”命名的“红豆山庄”。据说这个山庄里有红豆树,世事沧桑,几经周折,这个山庄到了钱牧斋手中。是他看到了红豆树,并以红豆树为庄名。历经太平天国的战火,他在被砍伐后,又长出了新枝。几经风霜,红豆树你还好吗?

红豆寄予爱情,红豆山庄的红豆在几经风雨中保持活力,是否预示着千古以来恋人对爱情的执着?是否更深刻体现着恋人之间的相思之苦?

红豆寓意相思由古至今,王维的诗中,红豆山庄的红豆树,就连食堂的粥,都叫相思红豆粥,哈哈。

(二).双宿双飞过一生

爱情是人类恒久不变的主题,爱情的结果千万种,有缘无份最终牵手他人的无奈,在一起又因为车祸疾病等意外而无法相伴终老的遗憾,最为人所称道的莫过于是“双宿双飞过一生”的美满吧!这不仅让我想到唐朝无名氏的诗:“眼想心思梦里惊,无人知我此时情。不如池上鸳鸯鸟,双宿双飞过一生”。⑧

双宿双飞是多少人对爱情的热切期盼,可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多少呢?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无奈和阻挠?恋爱中因为父母性格等各种理由,多少恋人无法信守曾经的海誓山盟,即使熬过恋爱,结为连理的也会因为很多原因离异。陆游和唐婉一直是令他人叹惋的一对苦命鸳鸯。陆游和唐婉的恩爱世人皆知,只可惜陆母不喜欢唐婉,最终陆游和唐婉还是无法白头到老,在思念和遗憾中离开人世。在偶遇唐婉之后,陆游写下了著名的《钗头凤》,对于往事的无限悔恨,对心爱⑤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⑥孟郊《赠崔纯亮》 ⑦王维《相思》 人的憔悴的关心。唐婉也回了一首。《钗头凤》见证了陆游和唐婉的爱情。他们的爱情悲剧是由于母亲的阻拦,是人为的。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自然的原因。大文

豪苏轼的一首《江城子.乙卵正月二十夜记梦》是悼念亡妻的佳作,其中所蕴含 的深情撼动人心。令人可惜的是他们感情虽深厚,却终是阴阳相隔,不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国家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闻名中外,其与亡妻的恩爱为世人所羡慕。他们差了整整12岁,而且其妻玛丽亚曾出国留学,会多国外语,钢琴绘画摄影样样精通,却唯独不爱运动。这在很多人看来,他们的结合是多么荒唐啊!然而年龄、爱好的不同并不影响他们的爱情,不影响他们婚后的幸福。玛丽亚为夫做美食,挑选适当的衣服,并参加每次的运动会。其恩爱为世人所称颂羡慕。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双宿双飞过一生是多么美好的愿望啊!谁不想呢?

(三).贫贱夫妻百事哀

古往今来,人生都是围绕着柴米油盐酱醋茶打转,衣食住行,哪件事都离不开钱。上学时谈情说爱,讲究浪漫,花的都是父母的钱,可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只有自己成了家,才知道挣钱生活不易。

好多哥哥姐姐在成家后,都明显反应还是上学时好,无忧无虑。一旦成家之后,他们要孝顺父母,还要为生活奔波。尤其是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可谓上有老下有小,压力极大。而且如今的孩子消费比原来还要高很多。记得一回陪室友买烤冷面,旁边的人就问我们一个月花多少钱并说:“现在孩子的花销真大啊。我们当时才花多少钱啊!”原来吃的要求是吃得饱有住的地方就非常满意了,而如今各方面的要求都提高了,吃要吃得好穿要穿得好,可这一切的前提都是要有资金啊!为了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家长都费心费力的让孩子去好学校,补课买资料,一点也不敢让自己孩子有的别人家的孩子少。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要求有强大的经历实力做后盾。正常的生活,孩子的花销,都压的人喘不过气。

残酷的现实让人不得不承认“贫贱夫妻百事哀”。

结语:

唐诗宋词元曲,最为人口耳相传的就是唐诗。唐诗中所描写的场面和道理,对现在的我们处理人间之三情—亲情友情爱情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不管是亲情友情抑或爱情,都需要我们在拥有时珍惜,不然失去后给我们带来的都是无尽的遗憾。

参考文献:

[1] 徐中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一)》,1998年版。[2] 洪丕谟:《留得枯荷听雨声》,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3] 琴涵:《好诗,回到初相遇的一刻》,九州出版社,2014年1月版。[4] 孙洙:《唐诗三百首》 [5] 琴涵:《慢读唐诗:爱上来自生活的美丽》,商务印书馆,2012年8月1日。[6] 周汝昌:《千秋一寸心》,中华书局,2006年9月1日。[7]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8月。[8] 陶文鹏:《唐诗鉴赏》,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10月1日。[9] 陆游:《陆游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7月1日。[10] 王维:《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第二篇:人生三情三说三境界哲理

人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到今,对人生的谈论总是无尽无休。情则是人生永远唱不完的歌,无论在灯红酒绿的喧嚣闹市,还是在荒凉贫脊的寂静山村,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情意绵绵的故事。

冰心说道:“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定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但不是悲凉。”

有了这份纯洁的爱情,这份真挚的友情,再加上一份浓浓的亲情,一定会使你的生命之树常青,翠绿茂盛,花红遍野,无论是在灿烂的阳光下,还是在凄冷的风雨中,都可以让你的生命闪耀出亮丽的光彩,完美你的一生。

亲情是一种深度,它给你温暖,让你在温暖如春的家庭里,尽情的享受着天伦之乐,是一种没有条件,不求回报的阳光沐浴。

友情是一种广度,它给你欣慰,让你在好人好梦的歌声中,尽享着朋友的祝福,是一种浩荡宏大,可以随时安然栖息的理解堤岸;

爱情是一种纯度,让你在甜蜜的情话中,体会着爱的真谛,是一种神秘无边可以使歌至忘情,泪互相洒的心灵照耀。

“人生一世,亲情、友情、爱情三者缺一,已为遗撼;三者缺二,实为可怜;三者皆缺,活而如之!”

体验了亲情的深度,才会更珍惜属于自己的温暖的家;领略了友情的广度,就更能尊重和爱护来之不易的朋友情缘;拥有了爱情的纯度,才会让你更加用心的去关爱你的另一半。拥有了人生珍贵的亲情、友情和爱情,这样的人生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人生。

人生“三说”

人生三要素——著名女作家冰心说“人的一生应该像一朵花,不论男人和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不可。”

人生“三味药”——胡适先生曾对毕业生赠言,谈到人生需要“三味药”:“问题丹”、“兴趣散”和“信心汤”。

人生“三暗礁”——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告诫年轻人说:“自满、自高自大和轻信,这是人生的三大暗礁。”

人生“三鼎足”——画家丰子恺有个精妙的比喻:“圆满人格像是一个鼎,真、善、美好比鼎的三个足。对于一个人而言,美是皮肉,善是经脉,真是骨骼,这三者共同撑起一个“大写的人”。

人生“共三日”——美国夏威夷岛上的学生们上课前的祈祷词:“一个人一生中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经过去,永不复返;今天已经和你在一起,但很快也会过去;明天就要到来,但也会消逝。抓紧时间吧,一生只有三天啊!”

人生“三戒之”——孔子提出,人生,“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这段话,把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结合起来,极富哲理。

人生“三个头脑”——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人生要有三个头脑,天生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

人生“三把钥匙”——法国大作家雨果说:“人的智慧掌握有三把钥匙:一把是开启数字,一把是开启字母,一把是开启音符。知识、理想、幻想就在其中。”

人生“三大品质”——俄国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归纳有作为的人生的三大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高尚的情操。

人生“三种境界”——近代大学者王国维提出治学有三种境界,完全可以看作“人生奋斗的三种境界”。即

1、晏殊《蝶恋花》里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柳永的《凤梧桐》里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辛弃疾《青玉案》里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生“三要素”——巴斯德曾经说过:“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成功等待着,来祝贺你努力的成果。”

人生“三件事”——著名哲学家布留伊艾尔说:“对于人类来说,一生惟有三个事件:诞生、生存和死亡。诞生的时候并无所感。死的时候是痛苦的,但是在活着的当儿却把它遗忘了。”

人生“三好学”——汉代刘向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柄烛之明。”道出了人生三个阶段学习的不同效果,提醒人们要抓住青少年时代努力学习。

人生三种境界

人生有三种境界,可以形象的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什么事都是新鲜的、陌生的,只有通过家人和老师的教育,他们才会认识事物。你告诉他这是什么,他便认识了什么,不会故意认错,以至说1就是1,2就是2,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中年人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此时,人们看到的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水了。有人站在这山,发现那山更高;沐浴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净,欲壑难填,永远也没有满足的一天。有些人为名、为利、为美色绞尽脑汁,活得很累。其实,人生苦短,只要活得快乐便行,何必追求过高甚至不着边际的标准呢!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老年人说的,步入老年,从岗位上退下来,许多人都能认真反省自己的大半生,忙忙碌碌,最后得到了什么?有些人实现了理想,却牺牲了健康;有些人积累了财富,却失去了诚信。

善于反省的人才会最终达到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认识到钱财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钱财再多,也要回归自然,达到这种境界的人,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对待钱财如此,对待爱情亦如此,这样的人可以很温柔地看待不同爱情阶段的人,并且可以很温柔的陪伴和对待对方,不企求长相厮守的承诺,因为她深知其中难处;也不会残忍地打破爱情中年轻人的梦想,只会微笑地等他们看见当中的青涩。如果,有个人能真正地爱到这样的人,也真正被这样的人所爱,那么一定是件幸福的事!

有一段处世箴言: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这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第三篇:水墨唐诗300首—李白《怨情》

水墨唐诗300首—李白《怨情》

唐诗内容简介

这是一首描写闺中情怨的诗,将女性深埋心底的情愫表现得栩栩如生。珠帘高卷,美女深坐闺阁愁眉不展。只见她眼篮蟀涟,却不知她心里在怨恨哪一个。

唐诗欣赏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第四篇:情系三农

情系三农,关注农民工

——农民工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经与管理学院2010级4班 行政管理专业

小组成员:张英 沈玲玲 王威力 朱国超 张玉 王元捷 阿种达石 邵茂勋 辜丽玲 郑彩美 黄丹

张茜 姜攀 指导老师:贺玲

摘要:

早在2006年,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就显示,我国农民工正在发生三大转变: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城乡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由谋求生存向追求平等转变。当前,农民工问题与我国解决城乡结构性矛盾,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密切相关。而农民工问题,也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关键词:

农民工 工资 社会保障 教育

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农民工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国情的产物,截至2011年2月,我国的农民工总数已达到2.4亿之多,庞大的农民工队伍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国家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但同时,他们也在忍受着这个社会不公平的对待,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频频出现农民工讨薪难、就医难、出行难、农民工子弟入学难的尴尬局面,员工跳楼案件更是多次出现。在很多地方,农民工的诸多权益与城镇职工还存在不平等的方面,由此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发人深思。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2011年10月20日-2011年11月20日,我组共13名成员在思政课贺玲老师的指导下,对内江市区及周边乡镇的农民工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主要了解了农民工的工资、社保、住房、教育等现状,发现当前我国农民工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为此,结合政府已采取的相关措施,我们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一、生存现状 1.工资水平低

尽管国家对农民减少了各项收费,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大多农民依旧选取外出务工经商,生活状况依然十分辛苦。据了解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平均收入为1000元,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只有一成超过1500元,男性农民工收入为1070元,女性农民工收入为780元,农民工收入普遍没有城市居民高,他们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低,工资水平低的职业,他们的收入水平没有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明显提高,究其原因:①自身素质和能力使其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如制造业,居民服务业,建筑业等所需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农民工受技术限制,工资水平偏低。②社会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农民工就业受到不公平待遇,从而阻碍个工资水平的提高。

2.工资拖欠

据统计,中国每年约有几百万名劳动者遭遇工资拖欠问题,拖欠总额上千亿,尤其以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最为突出。2004年,国务院部署有关部委联手掀起建筑领域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行动的高潮,共追回被拖欠工资331亿元。尽管如此,拖欠行为还是屡禁不止。随着《劳动合同法》个《实施条例》的出台,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于劳动关系的管制的加强,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但依然是农民工在务工过程中所遇到的最普遍且最严重的问题。

2.社会保障状况

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衍生了中国特色的二元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居民一套保障体系,农村居民一套保障体系,而对农村的保障力度明显低于城镇的保障力度。但是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农民工这一群体徘徊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时,国家没有相应的保障体系。国家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在制度和法律上的缺失开始凸现出来。

3.住房问题

大量农民工进城,住房问题成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大多数农民工居住在简陋的宿舍里,30℅在集体宿舍里,21℅的农民工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房间里,8%在工作地点,7%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13%在城市里没有住处。只能往返在 城郊之间。为省钱,图方便,喝生水,私拉电线,板房明火烧菜,也是建筑工地民工宿舍的安全隐患,除了电灯,电风扇,电磁炉,电水壶,充电器的电线拉得到处都是而且乱七八糟,很容易引起用电故障,甚至引起火灾。同时用电器明火烧菜也让我们心惊肉跳。由于板房低矮,又是木制结构,人员十分密集,一旦起火,后果不堪设想。当问起为何不去集体食堂或外面的餐馆时,他们表示:当然愿意。只是外面太贵,长期下来消耗不起,只能自己“开火”,更方便,节省些。实地调查和面对面访问:近40%的农民工长期在工

棚或集体宿舍,这些地方既狭窄又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没有其他娱乐用品。近年来由于城区拓展、改造,市区一般楼房的租金逐年升高,再加上其他水、电、暖气费用,成本就更是升高了,所以大多农民工都住在城乡结合处,有的几家或全家住在20—30㎡的房间里,生活空间狭小,环境极差,交通不便,安全没有保障。

二、教育现状 1.学历低技能差

在农民工进城求职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中,有48.9%的农民工表示是“缺乏职业技能”,有42.5%的农民工表示是“学历低”,两项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这意味着农民工自身文化与技能素质比较差是影响其进城就业的最主要障碍。

缺技能和学历低成为农民工求职的两大软肋。目前全市349.1万名外来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学历只占28.69%。也就是说,七成以上的外来工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在全市外来劳动力中,拥有初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技工只占30.64%,其中高级工及以上技工仅占2%。而从目前情况看,近七成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文化程度有要求,六成以上的单位要求求职者具有技术等级。

2.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

据了解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也是一个很让他们头疼的问题。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有四成农民家庭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在乡村小学上学,平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家里老人缺乏科学知识,缺乏法律知识以及教育现代孩子的正确方法,这对孩子们的成长都非常不利,很多留守儿童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不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有部分人甚至走上犯法的道路。然而被接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里上学一年需缴纳学费近2300元,占家庭总收入的20%还多,另外许多孩子上学需缴纳一定的借读费,赞助费。据报纸新闻资料报道:5000名随行的农民工子女有2500名缴纳借读费,赞助费,每人平均交1230元,这笔支出对农民工来说无疑是一笔很大的负担。

三、社会现状

农民工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进城农民工平均工作6.3天,平均每天工作9小时,47%的每周工作7天。究其原因主要是某些私营、个体业主追求高产量,高效益,而工人也为了挣更多钱主动拖长工作时间。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全国农民工的报酬总体上大有改善,但是少数企业任然存在克扣或拖欠报酬的现象,近四成农民工未和企业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或协议,有一半农民工拿不到加班补贴,57%得不到工伤补偿,80%的不能带薪休假,90%没有享受住房补贴或住房公积金。80%的女农民工无法享受带薪休产假,12%的农民工不清楚,不能依法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有些农民工只要有活干,有钱挣就行了,签不签合同在他们看来关系不大,非常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四、农民工生活现状产生的原因分析

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原因千差万别,但主要是来自经济方面,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来源。进城后虽然过着城市生活,但他们的生活习性,政治待遇,生活条件,社会保障等还没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和解决,与城镇居民仍有相当大的差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

建国以来的相当长时期内,在城乡关系上采取的是“一国两策”,即对城市和城市居民是一套政策,对农村和农民是另外一套政策。“一国两策”实际上没有体现国民待遇的理念,在保障基本社会秩序的同时,也赋予了社会群体严格的身份归属,致使农民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之列。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城乡个别政策作了一些调整,给农村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和空间,但是并没有彻底改变“一国两策”的局面。农民工的出现,直接冲击了这个制度的合理性,使传统的制度安排和管理过程的弊端进一步显现,导致社会治理的诸多问题,并引发政府和社会共同探索破解二元结构的答案。

(二)客观原因

1、偏见等错误观念的存在。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的歧视是普遍存在的,“农村人”与“城市人”不只是地理学上的意义,更具有社会学的意义。城里有些人在自我优越感的驱使下,带着“有色眼镜”看待那些来自穷乡僻壤的农民工。有些人在内心深处把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与人格的差异联系在了一起,视农民工为“二等公民”。此外,其他一些错误观念的流行,更使农民工的处境雪上加霜。如“民工抢了城里人饭碗”、“民工潮是盲目无序的”等社会流行语,在贬抑农民工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农民工与城市人的隔阂。

2、政策性、制度性歧视的存在。观念上偏见,必然导致农民工在社会保障、权益维护、工资待遇、用工规范等方面的制度缺失或滞后。

在农民工所遭受的各种歧视中,就业岗位和劳动报酬的歧视,是最具实质性的。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最低工资标准,但农民工目前仍面对着三个方面的歧视:雇佣歧视,工资歧视,政治歧视。这些歧视的存在,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就业机会不平等和工资待遇不平等。农民工一月的微薄收入,不可能完成劳动力再生产、承担不了赡养老人和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而且还随时承受着被拖欠工资的心理压力。在对“城市工”和“农民工”实行分别工资待遇的同时,农民工的岗位不稳定,随时还面临被解雇的危险。

对农民工而言,户籍制度、教育制度、保障制度、人事制度、医疗制度、传统的城市管理制度等,仍然只承认和保护稳定的居民。农民工在城市中,“安家”与“立业”这一矛盾依然存在。

同时,社会保障制度的缺位也让农民工没有多少发言权的。如:能否减免农民工自谋职业中的各种税费,怎样打破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属地原则,农民工是没有多少发言权的。近几年来,为确保统筹城乡发展的顺利推进,重庆市委、市政府,渝北区委、区政府,集中精力与财力,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平等就业和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法规不完善,又仍然面临资金困境。

目前,农民工的最大资源是劳动力,配置劳动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靠农民工自己的组织。只有民间组织把劳动力资源配置起来,与其他资源相结合,资源的利用效率才能最大化。此外,因为一些政策不到位,对农民工吸引力还不够,致使农民工不愿进城登记办证,身份转变不能顺利完成,从而使服务管理无从到位。

更为严重的是,法律制度是农民工用不起的奢侈品。改革开放以来,加快了法制进程,立法工作成效较为显著,初步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在法律法规的落实、执行与监督上还很不够。尤其是在依法治国的今天,人们的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法律需求与法律满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以至于有些问题还不能通过法律渠道得以解决,出现到上级部门或进京上访的群众连续不断的态势,其中包括了不少的农民工。一个农民工一年可支配的收入连养家糊口都困难,怎么打得起官司?怎么请得起律师和法官?弱势群体是用不起法律这个奢侈品的。调查中不少农民工反映,由于有些政策的不透明,他们的命运掌握在部分人手中,有的出了工伤事故得不到及时救治和妥善处理,用人单位故意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不给他们办理社会保险,加班不给加班工资,甚至拖欠工资等。明知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但怕被炒鱿鱼,请律师打官司更耗钱耗时,农民工难以理直气壮地依法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用不起法律的时候,法就是一些麻木不仁者用来鱼肉弱势群体的工具了。不打官司又没有其他

方式救助,一般的情况就只有忍气吞声;实在是忍无可忍了,他们则采取过激的行为,或群体上访或阻碍交通或干扰正常的办公秩序。

在调查中,我们强烈感受到,当前的农民工中,有两个值得引起足够警惕的发展趋势:一是社会最底层的民众不得不违法来降低自己的生存成本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二是农民工的仇富心态在加剧。

3、“产业壁垒”和“知识壁垒”。城市由于其自身的优势,成为发展知识经济的主要载体。因此,发展新兴高科技产业并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是城市当前的主要任务。农民工在向城市进军的过程中,除了遭遇原有体制的阻碍,又遇到了新的壁垒,即“产业壁垒”和“知识壁垒”。城市中的各种产业面临升级换代,主要需要的是高学历、高级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而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并且缺乏接受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所需的时间和经济承受能力,从而在向上流动中面临着自身无法逾越的障碍。

4、劳动力总体上供大于求的矛盾。劳动力总体上供大于求的矛盾,使得用工单位长期以来认为农民工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农民工根本没有与用工单位讨价还价的筹码,只能任人摆布。在此背景下,用工单位就无视相关的劳动法规,不与农民工签订用工合同,并且随意克扣工资,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等等,加重了农民工的弱势地位。

正是由于这对矛盾的存在,所以长期以来,面对农民就业难的问题,我们总是过多指责农民文化水平低,素质差,不适应城市社会,不适应市场经济等等,大多是歧视性的语言。很长时期,我们在谈就业、失业问题时,大多只谈城市居民,农民工则不在这个话题里。直到今天,我们出台的一些政策法规还是主要保护城里的职工,失业保障与农民工没有关系。

(三)主观原因

农民工的弱势地位与农民工自身的局限性直接相关。对于农民工来说,要融入城市生活,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道障碍,就是自身素质不高。大多农民工的文化技能水平较差,没有接受岗前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所从事的职业大多是以体力劳动为主,个别的还有违法犯罪现象,成为破坏城市形象的不安全因素。第一代进城务工农民,基本上只停留在能够养家糊口的水平上,他们的终极目的,仅仅只是挣点钱回乡。而现在的农民工的终极目标是能够融入城市生活,最终成为城市的一员。

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文明程度也有一定的差异,小农意识的农村情结让农民工难以完全认同城市生活规则和方式,而自身文化水平的制约,更使

得农民工对处于技术进步中的城市感到手足无措。与此同时,为了寻找心灵慰藉,农民工又自设了社会交往圈,寻找同质文化,寻找“都市里的老乡”。由此也更进一步扩大了与城市居民的距离。

五、农民工给社会带爱的巨大考验

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给城市交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带来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冲击。我们在内江市的调查过程中强烈感觉到:加强农民工的管理固然是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教育农民工,让其懂法,从而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加强自身权益,特别是人身方面的保护。由于农民大多数来源于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或边远地区,他们不懂国家现行交通法规,更没有遵守法律的意识。如:骑摩托车不戴头盔,乱闯红绿灯,车辆乱停乱放,行人跨越栏杆的事时有发生,结果农民工常常成为生活中受害的对象。

六、社会针对农民工问题虽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七、农民工的基本生活期盼

调查表明,挣钱并非是农民工惟一的希望。除了金钱目标外,他们也迫切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和理解。金钱、知识、技能是当前农民工最缺乏并最想得到的财富。农民进城务工加快城市化进程,农民工自身既增加了收入,又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术。从农村到城市,外出务工农民开始更新观念,转变生活方式。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农民工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还有少部分务工农民在城里买房置业,生存能力大大提高,思想观念也有明显改变。对此,他们对政府切实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生存条件提出了如下一些希望:

一是政府出资建立廉租房片区,便于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管理。二是规范行业的用工及工资制度。三是建立进城务工人员维权机构。四是加大力度切实解决伤残医疗、失业养老保险问题。五是投入资金,开展大规模的职业技术培训。六是严厉打击非法侵犯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行为。七是在全社会开展尊重人格,尊重劳动的和谐社会教育活动。

八、思考建议

随着我国保障农民工政策的施行与完善,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更多的农民将会有序地转化为城镇居民。只有不断跟进机制设计和制度创新,通过改善大环境,有效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消除其后顾之忧。重庆是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把切实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口,为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难得的新机遇。我们认为,要从机制体制上的一系列创新,才能保障农民工放心进城,安心

工作和生活。为此,我们建议,统筹城乡发展中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大力营造关爱农民工的良好社会氛围

深入学习和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精神,在全社会掀起“我为农民工办好事办实事”活动,教育我们的干部和市民,懂得农民工的人格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必须得到尊重。新闻媒体对侵害农民工的人和事,要及时暴光。建议开展改善农民工生存状况的社会讨论,真正树立起农民工与城市共生共荣的观念。同时,针对农民工的现状,建议由共青团、妇联、在校大学生、工会和司法界的自愿者,组成专门的法律咨询机构,义务为农民工的利益鼓与呼!

当前,我们的宣传教育,要强化社会认同感。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中,从社会基础层面,需要解决好“三个认同”:一是市民对农民工和农村的认同,包括城市愿意提供农民工共同享有增长的财富机会和平台,愿意提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技术、资金和文化帮助。二是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不再有被歧视的感觉,对城市拥有基本的归属感,并且确信自己能够在城市获得发展的机会,成为城市的建设者,在内心愿意为渝北的城市发展发挥作用。三是社会对制度安排的认同,即拥护和支持协调社会利益,缩小城乡差距的政策和制度,并积极参与其间,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这样一种认同的形成,可以从根本上克服基于身份归属而产生的冲突与危机,降低社会不和谐因素。

(二)建立农民工进城务工服务评估体系

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原因,我们调查时设计了21个备选项。统计结果看见,排在前5位的选项分别是:为改变家庭生活境况137人,农村太苦、不愿在家苦熬131人,有一技之长、能在城市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57人,没有农业生产技术、做不成农活48人,为子女筹集学费的46人。其它选项依次为:家乡人多地少、收入太差41人,为提高生活质量39人,农村挣不到钱、城里挣钱机会多38人,为改变命运改变农民身份35人,羡慕城里人生活27人,为丈夫或妻子筹集医疗费23人,为父母筹集医疗费17,找点钱还债14人,找点钱回家修房子11人,为弟弟妹妹筹集学费11人,找点钱回家娶老婆8人,学到本领后回乡更好地建设家乡4人,愿为城市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3人,逃婚、不愿在农村成家立业2人,不愿在农村找婆家1人。

上述数据,一方面表明,农民进城务工的初衷是由家庭的自然经济现状和农村落后的生态生存状态决定的,另一方面也看出,农民工进城务工比较理智,并没有把城市看成是满地的黄金和改变命运的唯一所在。他们带着各自不同的目的进城,其根本动因还

是为了彻底改变自身命运。如果在城市和农村做一个选择的话,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自愿主动地重返乡间田园。政府一方面应该加大对他们的关爱力度,使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能够适应城市生活;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切实采取措施,鼓励农民工为统筹城乡、建立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为此,我们建议,建立农民工进城务工服务评估体系,以此为平台,针对农民工的具体情况,分层次、分步骤,切实解决好农民工务工难、子女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维权难等突出问题。

(三)创新农民工的政策机制

农民工问题的存在并日益突出,很大程度上与现行的城乡分割体制紧密相联。破解农民工问题,必须创新机制,消除制度性障碍。

1、改革和创新工作制度

充分运用现有的政策和制度,结合渝北区的实际,改革和创新工作制度,一切有利于农民工的政策和制度我们要坚持,一切有损于农民工的政策和制度要坚决废除。

首先,取消歧视农民工的一些不合理政策。按2001年11月,国家计委、财政部下发《关于全面清理整顿外出或者外来务工人员收费的通知》精神,要求各部门取消一系列附加在农民工身上的不合理收费;对农民工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

其次,落实好改善农民工的工作条件相关政策。200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3]1号),提出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切实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改善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等。

再次,统筹政策和制度安排。系统研究农民工的利益保障和发展问题,2006年3月《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出台,对农民工的待遇、教育等都做了明确规定。

第四,组建渝北区农民工维权工作委员会。为了新机制的有效运转,克服农民工维权组织分散,农民工维权难的问题,建议成立专门的农民工维权工作委员会(简称农维会),专司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维护和保障,统一领导、分工协作,负责指导和协调全区的农民工工作。

2、完善农民工利益维护和实现的机制

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要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实现城乡人民共享改革的成果,平等拥有社会权利,保障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首先,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降低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的政策门槛,变严格的城镇准入控制为可以衡量的多元准入指标。通过市场推动与政府推动的有机结合,解决部分农民工希望入住城市的问题,指导农民有序流入城市和集镇。

其次,剥离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教育、就业、社会福利和保障等各项利益。通过改变社会福利和社会补偿机制,克服户籍制度的弊端,把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与福利问题纳入输入地管理。

3、扩大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覆盖面

近年来,渝北区在改善农民工卫生条件和居住条件上做了大量工作,不再强调儿童接种疫苗必须持有本地户口等。但农民工在城市的长久居住,更要求政府在协调利益、配给资源上做出更大的努力,在政策选择上将农民工问题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利益维护统筹考虑,确保农民工共享发展的成果。其中,特别需要根据农民工社会流动的特点,突破社保的地域限制,合理调整现有的社保体系,包括提供农民工生存必须的医疗、教育和住房保障等。

4、探索农村土地新政策

目前,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返乡从事农业生产的可能性,已经进一步降低,但在农村都有承包地。为此,在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的同时,必须解决好农民工的农村土地问题,防止大量土地撂荒。一方面,要依法保护农民的承包经营权,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有序流转,从而使在家农民有基本的土地保障,让进城农民工能够放心的离开土地。

(四)完善农民工培训教育体系

教育培训是农民工及其子女技能习得和素质培养的基础。统筹城乡教育,促进教育发展,提供农民工及其子女完备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一项事关国家未来的事业。、确保农民工子女全面接受义务教育

农民工子女接受完备的义务教育,是城市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转型社会的实际,科学制定教育政策,全面解决城市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义务教育,确保农民工子女与城乡儿童一道,共同接受完备的义务教育和技能培训。

2、强化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教育培训是提升农民工的劳务技能,实现农民工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基础和保障。为此,劳动力输出地和用工单位要加大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提高其劳务技能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发挥政府、培训机构和企业在农民工培训中的作用,我国已经制定的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得到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共同支持。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农民工的基本素质,增强农民工的主体意识,激发自我发展能力,在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中展示自身价值,融入城市群体。

(五)加大农民工廉租房工程建设力度

目前,渝北区的相当部分农民工在农家乐打工和居住,工作和生活条件简陋。渝北区有近50%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不容乐观,居住在出租屋或工棚或集体宿舍里,地方狭窄拥挤,室内肮脏零乱,除了被褥衣物,几无他物。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城区的拓展,繁华路段的一般房屋租金在一路攀升,再加上水、电、气费等负担,导致居住成本逐年增加,现在农民工大多选择居住在城乡接合部,几个人或几家人合伙居住在一起,生活空间狭小,周边环境差,交通不便利,安全没保证。顺应农民工的强烈愿望,建议政府加大廉租房工程实施力度,逐步解决农民工居无定所的困难。

农民工进入城市是不可逆转的洪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只能采取措施对他们近一步培训,规范,建设更利于他们生存的环境,使其尽快在城市里落脚,让他们与城市居民和谐共处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财富,才能更好地描绘未来城市的蓝图。

第五篇:情智教育中闪烁人生的魅力

情智教育中闪烁人生的魅力

——读《孙双金与情智教育》 天宫殿学校 罗朋

利用寒假之余,拜读了我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的《情智教育》一书,受益颇深。在他的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浓烈的人文气息,感受到了文章升华出的教师超越学科教学的生命精华之美。孙双金老师是中生代著名特级教师中的佼佼者,享有颇高的人气指数,当然也是我推崇的人物。江苏省首批名校长、语文教育著名专家袁浩先生曾这样评价“潇洒不失严谨,灵活而又扎实,把教学活动成功地引入艺术殿堂,引人入胜,拨人情弦,独辟蹊径,这就是孙双金。”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主编朱家珑则如是描述他的语文课堂:“孙双金老师在讲台前,风度翩翩,光彩照人,他出众的才华,缜密的思维以及和学生之间特有的默契,把教学活动引入艺术的殿堂。”“语文课堂竟能如此美丽”是上海《小学语文教师》资深编辑杨文华采访孙双金发出的由衷的赞叹;而著名语文教育专家王松感则以“情感的纽带,把文道结合得天衣无缝,构成‘文——情——道’一个新的教学骨架”,概括了他的语文教学特色„„

确实,孙双金老师的语文能修炼得如此严谨而不失潇洒,灵动而兼得高效,究其源,不能不认为是他对“情智语文”的倡导和追求,是在语文教学“情智融通”中所显示的魅力和张力。语文的“本体”有了情感和智慧这“两翼”的舞动,又怎会不“鲲鹏展翅九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呢!

语文是一门特别富有情感性的学科。语文教育只有引向情感,才可以在深入理解的接触上赋予文本以丰富的色彩,恰切的分量,显示出灵动的活力,艺术的魅力,发挥巨大的感染力。所以,罗丹的话是对的,“艺术就是感情”。尽管这表述有欠全面,但却从根本上抓住了艺术的要义,也抓住了情感的真谛。这也就不难理解“新课标”为什么要把“重视语义的熏陶感染作用”作为“语文教育的特点”加以强调。对语文教学的“情”之重要,我们也许不会有任何异疑;可对语文教学的“智”又当如何认识?这里的“智”,显然是“智力”、“智慧”之谓。在希腊语中,“智慧”指“聪明与谨慎”;“敏于技艺”;“学问与机智”。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便“从智慧中引出这三种德性:很好地思想,很好地说话,很好地行动”。显然,智慧同时内蕴了道义和良知。我们不会把惯于欺诈和狡黠邪恶的人视作具有智慧。因此,正如肖川同志所认为,信息、知识、经验与智慧是教过程中的四个基本元素,而教学则以发展学生的智慧为目的。于此,我们就不难意会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的语文学科,在发展智慧上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了。

老子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以认为是概括了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对立统一的基本法则。如果从某种角度看,“语文”这个“一”派生了“情感”与“智慧”这个二,那么孙双金情智语文所创导的正是由“情”与“智”和谐融通所构成的那个“三”,它既相生于“二”,又不是“二”的简单相加,而成为高于“二”、优于“二”的那个全新的“三”。显然,情智融通的语文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新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这便成了孙双金语文教育的“高格”。

从以上这些让我懂得了为人师者,应以设计教学细节为主,教法为要。教育教学专家的成长经历证明,欲得科学教法,贵在因人制宜,因材施教,锐意改革,探索创新,升华为理,始得其法。科学教法,贵在紧跟时代,独辟蹊径,自成特色,体现人类智慧,为学生提供人生理想、信仰与价值导向以及科学知识的探索路径。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在情智教育中打造自己的魅力课堂,相信自己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会引领着孩子们创造出最具魅力的音乐课堂。

下载唐诗中的人生三情(写写帮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唐诗中的人生三情(写写帮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情系财政成就人生

    ——浮山县财政局《学习右玉精神,从我做起》演讲稿 坚守岗位 忠诚奉献 办公室张 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叫张莉,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坚守岗位,忠诚奉献》。 “右玉”......

    语文教学中的三情合一(大全五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者,或创设情境,或教师激情,或师生情感共鸣,或学生情感投注,或寓教于情之谓也。语文教学不只是感知过程,同时也是情感过程,有道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

    唐诗崇情,宋诗尚理[精选多篇]

    唐诗崇情,宋诗尚理 第九课(164-172)唐诗崇情,宋诗尚理 【教师讲授,学生见识】 先我们看两首诗,第一首: 十五夜望月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

    (转)《壮哉唐诗》系列(三)

    (转)《壮哉唐诗》系列(三) 三、唐诗繁荣的奥秘 其一,盛世大舞台。唐代的太平盛世,为诗歌繁荣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创作的“底气”。当时的诗人都以那个清明的时代为自豪,都想能为......

    情系三农问卷调查样本

    情系“三农”社会实践问卷调查 1.您的性别: (A) 男(B) 女 2.年龄:岁 3.您的婚姻状况是: (A).已婚(B) .未婚 4.您的户籍所在地是: (A) 本市农业户(B) 本省农业户(C) 外省农业户......

    情系三农调查报告

    情系‘三农’,关注农民工调查报告学校名称:院系:工程技术学院班级:2010级4班 (第六小组) “情系‘三农’,关注农民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专业:通信工程班级:2010.4指导教师: 摘要:改革......

    情系三农调查报告

    情系‘三农’,关注农民工调查报告学校名称: 院系:工程技术学院 班级:2010级4班 (第一小组) “情系‘三农’,关注农民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专业:通信工程班级:2010.4指导教师:MM 摘......

    情系三农演说材料

    情系三农演说材料 情系三农演说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情系农民增收。 大家请看我手中的这幅画,这幅名为《父亲》的作品,是我最珍爱的一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