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桃花在唐诗中的象征意蕴

时间:2019-05-15 09:17: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桃花在唐诗中的象征意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桃花在唐诗中的象征意蕴》。

第一篇:论桃花在唐诗中的象征意蕴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论桃花在唐诗中的象征意蕴

田 勇

内容摘要:

桃花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特别在诗歌创作中,桃花意象往往是诗人情感外化的表现形式,它附载着诗人的创作情感。这些意象往往灌注了久远的文化心理,凝聚了深厚的文化理念,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探析桃花意象在唐诗中潜在的文化意蕴,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产生桃花意象的原因。文章内容从民俗学、审美、思想观念、人们心理等方面阐述桃花的象征意蕴。这样有助于我们对唐诗的文学欣赏和文本解读,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桃花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更有助于我们增强审美情感和开阔审美视野。

关键词:

唐诗 桃花 象征意蕴

作者简介:田勇,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学院2005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

On the Peach Flower as a Symbolic Implication in Tang Verse

tianyong Abstract: Peach blossom image bears idiographic cultural implication in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Particularly, in poetrys,peach flower attached with creative passion is usually the manifestations of a poet's emotional externalization, which is filled with the long cultural psycholoy,profound cultural concept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The author trys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cultural implication and cause of peach flower image in Tang verse.Besides, this thesis is to state the symbol implication for using peach flower in poem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folklore,aesthetics,people's ideas and psychology.It is not only helpful for us to appreciate and understand Tang verse, but to know about the symbol significace in Chinese culture , to strengthen our aesthetic feeling and widen our aesthetic vision.Key words: Tang verse;peach blossom;symbol implication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前言

意象即寓意之像,是指诗歌创作中以象征性手法寄寓作者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的特定物象。桃花意象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人文精神的结晶。桃花早在周代《诗经·周南·桃夭》中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诗句形容新婚女子的娇媚可人。到了唐代,桃花意象出现在更多的诗篇中。诗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桃花,唐朝的桃花诗呈现出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直观地显示出唐诗浑雅丰腴,秾丽精致的审美风范和恢宏富丽,浪漫奔放的文学精神。

一:桃花的象征意蕴

(一):象征生命涌动的春天

高瑾《晦日宴高氏林亭》“二月风光起,三春桃李花。”吴融《桃花》“满树如花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当我们看到这两首诗句时,大脑中无不浮现出一幅春意融融,万物复苏、明媚春光的春花图。在这万物生机的季节里,无不令人感到心情舒畅和惬意,给人以新的力量和希望。

为什么桃花能够象征春天呢?笔者认为春天是生命涌动的季节,是花的世界。人们一提到春天,秾艳的桃花则是人们大脑中浮现的第一意象。这是因为桃花在早春开放,它芳华鲜美、色彩妍丽、生机勃勃,是春天花中的佼佼者。桃花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伴随着每年的春天而开放,桃花这种自然的属性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到桃花开放的季节人们自然就知道春天已到来了。从此桃花与春天在人们的生活中就自然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了人们生活中约定俗成的朴素的自然观念。人们在生活中为了歌咏春天,也就常常歌咏桃花。桃花就这样悄然融进人们的文化血脉,成为春天无可挑剔的形象代言人。

在唐诗当中以桃花歌颂春天的诗不胜枚举,有著名诗人李白的《杂歌谣辞·中山孺子妾歌》“桃李出深井,花艳惊上春。”,有周朴的《桃花》“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也有贾至的《春思二首·其一》“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等诗句都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赞美春天。诗人们皆体物细腻生动形象,李白抒写的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桃花艳冠群芳的感叹,周朴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桃花烂漫春光明媚的春花图,贾至拈取桃花入笔,描绘出春天美好的气息,明丽的风光,让人感受到春天桃花嫣红如火的盎然春意。

诗人们通过桃花赞美春天,表达自己内心喜悦的心情,同时以赞美春天寄托自己内心的希望,借春天无限的生机给自己饱满的生活动力。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二):象征美貌女子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用“窈窕淑女”来形容女子心灵仪表兼美的样子。这是对美女最普遍的认同,只有内外兼美才能算真正的美。由于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从而对美女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最普遍的现象是就其女子外表的表现而初步的审视,判断其美丑。我们可以从用来形容美貌女子的词语看出。如:貌若天仙、闭月羞花、花颜月貌、艳如桃李、如花似玉、眉橫丹凤、眼若秋水、櫻桃小口、齿如含貝、莺声燕语、粉颈酥胸、杏脸桃腮、朱唇粉面、分花拂柳等。这些词语都比喻女子的美丽,展现女子娇艳,妩媚,娇羞可人,青春红润,美丽大方的风姿。这些词语比喻女子的美丽都与事物有一定的联系。正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1]

三月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此时的桃花花色可人,红者妩媚烂漫,白者清逸淡雅,在阳光下格外的娇艳、柔媚、侬丽、娴淑。在生活中人们常说兰是气节超迈的君子,菊是放诞自适的隐士,梅是经霜愈坚的斗士,那么,我认为桃则是一位娉娉婷婷,艳丽逼人的美女。这取决于桃花表现出来的性质大多与人间女子的阴柔之美相似。桃花是很灿烂的,又是有着郁郁的生命力的。它的略嫌夸饰的颜色、香气和姿态都能给人一种生命的力感,涌动着无限的活力与生机。唐代诗人联系桃花这种自然的属性,加之自己的主观感情而对桃花的吟咏力求将其外部形态逼真地描摹出,使桃花与女子容貌相融合,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从而也达到歌咏貌美女子的目的和表达自己内心情感。

通过人的情感与花的属性相融合,桃花娇艳、柔媚的自然属性很容易使人联想富有生机活力的青春女子。也正因为如此,桃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用来比喻美貌的女子。它就象影子一样常伴随佳人。在《诗经·周南》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就借桃花歌咏新婚女子的娇媚可人。到了唐代以桃花比喻美人的诗非常的繁多。如:李白《长干行》“自怜十五余,颜色桃李红。”王建《春来曲》“青帝少女染桃花,露妆初出红犹湿。”诗人们的描写在现了少女青春焕发,容颜红润的年轻貌美的形象。描写生动,形象。

美人如花,年轻美丽,面容白里透红,灿若桃花,艳丽动人,令人赏析悦目。以此人们常用“面若桃花”形容女子的美丽。唐诗陈子良《新成安乐宫》“柳叶来眉上,桃花落脸红。”催护“人面桃花相映红”韦庄《女冠子》“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李中《春闺辞二首》“尘昏菱鉴懒修容,双脸桃花落尽红。”等诗句都从女子面部入手,写出了女子们容颜娇嫩,脸色红晕,展现女子们健康、美丽、快乐的形象。

在思想开放,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的唐代,诗歌创作题材可谓百花齐放,大多诗人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性情率真,生活态度热情奔放。他们以不同的角度审视生活的快乐。自由抒发自己的感情。在诗人诗性大发之余,诗人们对美貌女子也是从多方面进行描写。在唐诗当中诗人描写美貌女子有颊面如桃。如:于滇《宫怨》“谁怜颊似桃,孰知腰胜柳。”温庭筠《碌碌古词》“春风破红意,女颊如桃花。”除此之外还有描写朱唇如桃等。如:崔颢《卢姬篇》“卢姬小小魏王家,绿鬓红唇桃李花”。岑参《醉戏窦子美人》“朱唇一点桃花殷,宿妆娇羞偏髻鬟。”

从以上诗人们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出,唐代诗歌题材、内容、形式的多样化。诗人的表现手法轻灵通脱,诗歌语言自由、开放、活泼。也呈现出诗人们性情高雅,热情奔放的生活情趣。

(三):象征爱情

歌颂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美好的爱情是每个人生活中的一个追求和渴望。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歌颂爱情的诗歌,最早记录的有《诗经》。当诗歌进入唐代歌颂爱情的诗却非常的普遍,其中以桃花为载体歌颂爱情的诗也随处可见。如: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二: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这首诗则是以桃花写悲情。诗中刻画了一个热恋中的农家少女形象。恋爱给她带来了幸福,也带来了忧愁。满山的桃花鲜艳夺目,而盛开的桃花终究会凋谢,情郎的心就象桃花一样短暂而易凋零,情郎的变心引起姑娘深深的愁绪。

又如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是崔护的一首怀人诗。该诗通过“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两个跨越时空场面的比照,抒发了诗人对情人芳踪已杳,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惘之情。

还有唐诗人元稹《离思五首》其二:

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这首诗是元稹为早年的情人崔莺莺写的。前两句写他们相会时幽静的环境,后两句写他们甜蜜的爱情生活。“万树桃花”色彩绚丽,将纯真的爱情烘托得醇厚如酒,甘甜如蜜。

以诗歌颂爱情无非是表达诗人对情人的相思之苦,失意之痛,对情人的赞美,对爱情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的向往,和对情人离弃的悲情诉说。但是桃花又是怎样与爱情相联系的呢?桃花本来是一种美好的东西,在春天里开放,粲如锦浪,艳如红霞。人们在生活当中常常以桃花来象征美人。如,形容美人面若桃花。这是桃花与美与女人的融合。而爱情则是男女之间的高尚情感,与友情亲情不一样,它只有相爱的两个人才能分享。所以当歌颂爱情的时候通常以桃花为载体采用诗歌创造象征的手法来歌颂。以至当今人们常说的“桃花运”跟爱情有一定的联系。

从唐诗反映爱情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唐朝社会政治开明,经济发展,文化百花齐放。人们在生活上大胆的追求,在自己精神层面上不受任何拘束大胆地表现出自己的喜怒哀乐。体现唐朝开放的大国景象。

(四):象征青春易逝、红颜易老

李白《前有一樽酒行二首》

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渌酒生微波。落花纷纷稍觉多,美人欲醉朱颜酡。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

君起舞,日西夕。当年意气不肯平,白发如丝叹何益。

琴奏龙门之绿桐,玉壶美酒清若空。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诗人回想年少时青春焕发,年轻意盛,年少的女子也如花似玉,婀娜多姿。可是流光欺人如今白发如丝,年老体衰。女子如花似玉的容颜如今已老泪纵横,满脸沧桑。她也只能当垆笑春风了。诗人心理感到时光流逝青春已去而十分无奈,愤叹流光欺人无比悲痛的愁绪。

李贺《将进酒》“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此诗以“桃花乱落如红雨”,形象地说明春日将尽年华易逝,桃花最是浓艳而纷纷下落,如红雨飘飞。从而触发诗人应当十分珍惜生命,应当快乐生活的情趣。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切体验。诗人在《铜驼悲》一诗中对青春也有更深的感悟。“客饮杯中酒,驼悲千万春。生世莫徒劳,风吹盘上烛。厌见桃株笑,铜驼夜来哭。”此诗是元和四(1809年)春未得应试落第归家后赴东洛时作。诗人借铜驼之悲,以抒己之悲。感铜驼千春而人事代谢,言生世短暂,何须奔劳求仕,到头来亦如风中残烛一吹即灭。诗人落魄无依,故厌见桃株之笑。诗人在自宽自解之辞中叹己身之失意,感人命之何速也!

从以上的两首诗我们都可以看出诗人都是寄托桃花表达青春易逝,言时光流逝,生世短暂的惆怅心情。桃花是他们抒发感情的载体,其原因归根于桃花的本性。

“桃花其性早熟,三五年可结实,然而六七年便老化,十余年后易枯,甚至有“短命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花”之称。”[2]桃花在春风绽放,凋零,花期短暂。它秾丽的花姿随风飘零。它呼唤着人们的呵护,可是时光流逝岁月无情,它娇嫩美丽的丰姿只能无赖的凋谢。花开花落本是植物自然的规律,可是这自然规律却常常影响着人们在生活中的思想,人们静观这一自然现象,从而不断使人们的主观感情寄托在桃花身上,感叹青春易逝,红颜易老的无赖。就这样桃花成为人们抒发其内心复杂心情的载体。

人们常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岁月流转给人们思想上带来无限的沧桑之感。诗人孟郊的《相和歌辞·杂怨三首》就描绘得如此贴切。

夭桃花清晨,游女红粉新。夭桃花薄暮,游女红粉故。树有百年花,人无一定颜。花送人老尽,人悲花自闲。

诗人以夭桃花早晚的变化与游女粉妆对比映衬,展现了桃花年复一年依旧开落与人事衰变的不可逆转形成鲜明的对照。人间的永恒是人们的追求和向往,可是这种永恒却偏偏是那么的虚无飘渺,让人迷惑无可琢磨。

桃花是人们抒发感情的载体,人们观察桃花一些本质的特性,花薄,在春风中易落,并随着春天的过去而花不断的凋谢,人们加之自己的主观情趣或赞赏或批贬它。就这样桃花被人们所关注,溶于人们的生活之中。

(五):象征青楼女子

“青楼”这个词原本指豪华精致的雅舍,有时则作为豪门高户的代称。如《晋书·麹允传》 “南开朱门,北望青楼。”[3]邵谒《塞女行》:“青楼富家女,才生便有主。”随着时代的进步,商业的发展,都市的繁荣,“青楼”一词不仅仅保留愿意还演变为妓院的代名词。南梁时,刘邈《万山凶采桑人》诗首句云:“倡妾不胜愁,结束下青楼。”这里说的“倡妾”,是那时的 “家妓”跟“青楼”就有了联系。到了唐代“青楼”作为妓院的代称走向兴盛,而妓女除家妓,官妓之外还出现了个体营业的私妓,这时才真正意义上出现了“青楼妓女”。

自古以来,桃花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常常用它来比喻貌美女子。在时代文化的影响下,人们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变化使桃花又滋生了另一种意象。它就象“青楼”一词从雅舍的本意演变为妓院的代名词一样,桃花原本烂漫、秾丽、娇艳的自然本质也使人们产生出挑逗、撩拨、诱惑、卖弄、浮艳之感。从而桃花跟艳遇、美色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历史发展到了唐代,政治,经济,文化都很发达,这时妓业也在发展,并且达到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了相当鼎盛的时期。唐代性文化比较开明,对于官吏宿娼,不仅没有法纪约束和舆论非议,而且会被视为风流韵事而传为美谈。《开元天宝遗事》载:“长安有平康坊,妓女所居之地,京都侠少萃集于此,兼每年新进士以红笺名纸游其中,时人谓此坊为风流薮泽。”又如:开元、天宝间唐玄宗设教坊,置梨园,统万计宫妓作乐以及他和扬玉环风流韵事传播超野之后,文人士子们对这种生活方式不是排斥而是羡慕。《开元天宝遗事》说“长安士女游春野步,遇名花则设席藉草,以红裙递相插挂,以为宴幄,其奢逸如此也。”

在开明的文化背景下,唐诗显得格外的活跃,然而桃花比喻青楼女子的诗歌也广泛的存在。如:刘禹锡《踏歌行》“桃蹊柳陌好经过,灯下妆成月下歌。” 李益《汉宫少年行》“晚来香街经柳市,行过倡市宿桃根。”卢照邻《长安古意》“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这些诗歌都描写的是文人的轻狂生活。诗中桃蹊柳陌是歌妓居住的地方,而赏花攀枝,眠花宿柳也往往是那些轻狂游侠的喜爱之事。

妓女处在商品市场的青楼,以卖色艺为生,其职业本身带有浓厚的盈利色彩。她与普通的妇女有很大的区别,她是天然地被摒弃于礼教伦常之外的特殊阶层,对于社会的伦理规范,无需她来遵守。作为礼教的弃儿,她们在服饰、语言、举止、行为等方面较良家妇女有许多自由。如:唐诗梁锽《艳女词》

露井桃花发,双双燕并飞。美人姿态里,春色上罗衣。自爱频开镜,时羞欲掩扉。不知行路客,遥惹五香归。

欧阳炯《女冠子》

薄妆桃脸,满面纵横花靥。艳情多,绶带盘金缕,轻裙透碧罗。含羞眉乍敛,微语笑相和。不会频偷眼,意如何?······ 蕊中千点泪,心里万条丝。恰似轻盈女,好风姿。

孟浩然《宴崔明府宅夜观妓》

“画堂观妙妓,长夜正留宾。烛吐莲花艳,妆成桃李春。髻鬟低舞席,衫袖掩歌唇。”

从这些诗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妓女的观察,并从她们的服饰、语言、举止、行为等方面描写妓女的风姿,可谓入木三分。

唐代妓业的繁盛跟唐朝诗赋取士为重要内容的科举制度有紧密的联系,科举制打破了世族垄断的政治局面,这为庶族子弟打开了仕进之门,可是遭受落第之人却受到无比的精神打击,他们感叹人生如梦,命运多舛,怀才不遇,于是心生消极心态,以声色自娱,成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天消遣于青楼。正所谓“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4]正是他们及时行乐的真实写照。以诗为证:骆宾王《帝京篇》“倡家桃李自芳菲,京华游侠盛轻肥。”这些诗就体现了那些心态消极,及时寻欢作乐的游侠。桃花在不同时代不同心理的人们笔下就有不同的代表寓意,人们总是以它来寄托自己的感情。它可以反映出人们不同心理情感。就象人们看见桃花烂漫、娇艳、就非得把它与挑逗、撩拨、诱惑、卖弄等词联系起来,以致跟青楼妓女有了关系。唐朝青楼文化的发展体现着唐朝文化的开放,也暴露出社会的弊端。享乐主义,寻欢作乐的社会坏风气给唐朝后期的衰退埋下伏笔。

总之,桃花意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时代赋予人们不同的思想,而人们则赋予桃花不同的意蕴和感情。以致于桃花的象征意蕴繁多,除以上几种之外桃花还象征“神性”、“高尚品质”、“健康”等之意。这些象征意蕴在唐诗中都有大量诗篇反映。在唐代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下诗人们追求桃花源式生活蔚然成风,人们希望能在那桃源仙境避开权贵相争,功名相斗纷繁杂乱的尘世,以及追求人生长寿,追求自由,追求羽化成仙的境界。如:李商隐的《昭肃皇帝挽歌辞三首》其三“海迷求药使,雪隔献桃人。”刘禹锡的《游桃源一百韵》、《桃源行》、孟浩然的《武陵泛舟》、韩愈的《桃源图》等。这些诗都表现了桃花神性的意象,反映了人们对桃花神性的神圣崇拜和追求。

二:产生桃花意象的原因

(一):原始宗教万物有灵思想的影响

原始先民生活与大自然密切联系,他们过着采摘、狩猎的群居生活。他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不够深刻和完善,常常对一些自然现象无法作出解释,从而使其以神化的观念来解释自然。他们认为自然界的花木跟人一样有灵魂。这样就在他们潜意识的深处就烙下了花木同人有一般无二的生命观。如:神话《山海经》就描述桃有强力的灵性,其中有《夸父逐日》篇云:“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邓林”据清毕沅注《山海经》“邓林即桃林,邓、桃音相近,即《中山经》所云,夸父之山,北有桃林矣。”)这神话说夸父为了后人不像他一样渴死于道,弃其杖,化为邓林生水。就明显表现出桃树有灵性的威力。又有《山海经·西次三经》中载:“不周之山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这可以说是对桃神化的始作佣者了。先民对花木有了灵性的认识,他们并以感情的世界去关照花木的世界,赋予花木以人格的内涵。随着时代的推进,万物有灵思想的发展为人们的修养哲学,像儒家思想孔子以“仁”为本,提出了一套“为仁由己”的哲学观念。到了孟子进一步推己及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天提倡“仁民而爱物。”这样世间万物,皆可笼罩在仁爱的关照之中了。

人们受到万物有灵思想的影响,人与桃花沟通的一个结合点便是灵魂的转化。人们认为桃花应该有一神灵来主宰,人称“花神”。在传说中人们认为桃花神是“息夫人。”而桃花最早赋予神性的要算是《山海经》了。后来人们相信桃树有灵验的功能,并在社会形成了特定的风俗。从汉代起,桃木已成为上至朝廷,下至地方公认祓除不祥的灵木。《风俗通义》卷八记汉代“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冀以卫凶也。”[5]《晋书·礼志》记:晋代“岁旦,常设苇索、桃梗、磔鸡于宫及百寺之门以禳恶气。”[6]南朝《荆楚岁时记》载:“元旦服桃汤,桃者五行之精,能压服邪气,制御百鬼。”“正月一日······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百鬼所畏。”从以上可知到南朝时楚地还继承保持着这一风俗,至今在民间演变为贴对联的风俗。人们对桃树神奇的灵性从心灵上得到了接受便致以神圣的崇拜,以致后来人们对桃花赋予了神性的象征意蕴。桃花象征仙境、长寿、自由、追求羽化成仙的意象就产生了。

(二):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桃花承载信息

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桃花的开放凋零也随着季节的变化。纵然花开花落因季节而开因季节而谢。人们在与大自然相处的同时也在观察着不同花木的变化,从花木开落的自然规律承载的信息总结出代表每个季节的花木,以便人们清楚地知道不同季节的来临和消逝。如:古人就因各种花的开落时间而制成日历表,古称“花历”,也称“花月令”因通常按月分描述。相传为夏代的遗书《夏小正》,是我国最古老的月令,其载:“正月······柳稊、梅、杏、杝桃则华;二月······荣堇采蘩;三月······拂桐葩”后有《吕氏春秋》各月纪曰:“仲春之月······始雨水,桃、李华”,“孟夏之月······王菩生,苦菜秀”,“仲夏之月······木菫荣”,“季秋之月······菊有黄华”等[7]。月令的出现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后来人们就将农历十二个月以花名作代称的用法。如:正月水仙,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四月牡丹,五月榴花,六月荷花,七月兰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芙蓉,冬月月季,腊月梅花。正是由于花木反映着自然的规律性,便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联系,人们才重视花木,并在思维中定格。在生活中当人们歌颂季节的时候常常选择代表这个季节的花木来表达其感情。为此歌颂春天桃花理应充当春天的代名词。

(三):赋予桃花人格化

人们受到万物有灵思想以及传统思想的影响,而形成“天人合一”,“仁民而爱物”的思想。在这样的思想下人们对桃花的审美也赋予其人格化。花是人类在大自然中最早和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最经常遇到的审美对象,花溶入了生活,溶入了文化。但当人们在观赏花卉时,无论是人们所说的审美上的移情还是在社会价值取向上的投射,都尤其重视对象自身所蕴含的本质属性,只有当这些属性与人文属性构成一致时,人们才会予以贯通而达到对象的彼岸。花溶于中国文化之中,尤其与人文精神绾结在一起是人与花品质的渗透,人格与花格相互寄托,相互依存。如:牡丹国色,莲花君子;兰为王者之香,菊乃隐逸之士;寒梅傲雪,桃花薄命。人生的盛衰荣哀,人情的喜怒爱恨无不可寄寓于花,象征于花,移情于花。桃花溶于人们生活,是人们寄托感情的事物之一,是人们情感的载体,他们在文学上常常塑造桃花人格化意象。比如桃花象征美貌女子、高尚品质、健康、红颜易老、红颜薄命等意象。

三、结束语

桃花意象是中国文化几千年的结晶。它深刻地反映各个时代人们的思想和观念,反映不同个体的审美情趣,代表不同个体的愿望,目标和追求。桃花意象的内涵是在中国的文化大背景中形成和发展的,深受中国传统思想和人文思想的深刻影响,是时代人文精神与其本质结合的产物。桃花意象蕴含着人们内心的情感和观念,反映着中国不同时代的人文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桃花意象会不断的丰富,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解读空间。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成果声明

本论文研究成果除标明注释、参考文献和搜集资料等内容以外,由作者独创,属作者和贵州民族学院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引用和转载时,必须注明出处。

致 谢

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得到了指导老师梅玉铃的悉心教导,也得到许多老师、朋友、同学的大力支持,为我论文的完成提供了巨大帮助。在此,特向梅玉铃老师表达衷心感谢。向审读我论文的老师表示感谢,和在我撰写过程帮助我的老师、朋友、同学表达我最真诚的谢意。并祝他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最后,论文内容中借用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思想、理念,为论文的完成提供了很多现实性依据,在这里一并感谢。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注释:

[1] 清·张潮著《幽梦影》《论花与美人》 [2] 明·文震亨《长物志·花木·桃》 [3]《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引《晋书•麹允传》 [4] 唐·杜牧《遣怀》

[5]《花与中国文化》引《晋书·礼志》 [6]《花与中国文化》引《风俗通义》

[7]《花与中国文化》引《夏小正》、《吕氏春秋》

参考文献:

[1] 何小颜著、花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1999.1、第45页、249页 [2] 陶慕宁著、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M]、东方出版社2006.1 [3] 王仁裕等著、开元天宝遗事[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 [4] 姜彦稚等辑校、荆楚岁时记[M]、岳麓书社1986.6 [5] 清·张潮著、幽梦影[M]、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9.3

[6] 李润英、陈焕良注释、山海经[M]、岳麓书社2006.5、第282页、57页 [7] 陈植注释、长物志校注[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3、第47页 [8] 何星亮著、中国图腾文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11 [9] 胡大雷著、宫体诗研究[M]、商务印书馆 2004 [10] 沈松勤、胡可先、陶然著、唐诗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11] 陈炎、李红春著、儒释道背景下的唐代诗歌[M]、昆仑出版社 2003.4 [12] 文中所有唐诗来自全唐诗库: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qts/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第二篇:唐诗中的秋天

唐诗中的秋天,秋高气爽,诗意盎然

2016-04-01 甘肃教师学苑 甘肃教师学苑

[文学品味] 唐诗中的秋天,秋高气爽,诗意盎然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刘禹锡《秋词》其一

这首《秋词》历来被看作是刘禹锡的代表作。此诗一反“伤春悲秋”的文人传统,晴空之上,一只白鹤振翅高飞,冲天而上,其排云的斗志激励着诗人,也将诗人的诗情引到了碧霄之上。其乐观通达的精神,使人从秋天的愁绪中解脱出来,心境变得开阔而壮美。

“怕逢秋,怕逢秋,一入秋来满是愁。”“秋风秋雨愁煞人”“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历代的悲秋诗,使得人们习惯了从诗词中感受浓浓的秋意愁情,但在刘禹锡的眼里,秋天却是天高地远,神清气爽,令人心情舒畅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刘禹锡《秋词》其二

明朗的山,纯净的水,深夜银霜,都如此清透、宁谧。树木上的那些各色花朵也开始渐渐透出浅黄。试着登上高楼,清气如骨,心旷神怡,不像春色那样撩人情思,引人发狂。

刘禹锡将秋景与春色放在一起对比,写出了秋天的朴素、爽朗与纯净。这两首诗既转变了前人“逢秋寂寥”的忧伤之情,也展示了诗人的高远志向与情操。

由此,唐代诗人对秋天的感情,似乎都是清凉、爽利的,而秋天常令人振奋,并引发豪情与壮志。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盘云双鹤下,隔水一蝉鸣。

古道黄花落,平芜赤烧生。

茂陵虽有病,犹得伴君行。

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后的山里,空濛清凉,鹤飞蝉鸣,令人精神振作,即使身体有恙,也能带病前行。

及至晚唐,描写秋天景色的笔法,仍然是意境疏阔,引人神思飞扬。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沿着蜿蜒遥远的小路向寒山行进,在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我几次停下车子,欣赏那枫林秋景,被风霜染红了的枫叶,比二月的红花更加鲜艳夺目。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道,“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那山河的壮美、天地的雄奇,均非一般人所能想象和体会。看来,同样是“冉冉物华休”的秋天,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可能会展示出大气磅礴的胸怀与意境,也折射着诗人的饱满激情和那些恢宏的时代风采。

第三篇:唐诗中的花

唐诗中的“花花世界”——菊花

(一)菊花以其品性的素洁高雅、色彩的绚丽缤纷、风骨的坚贞顽强和意趣的丰富多彩而倍受文人亲睐。唐诗中有许多咏菊言志、歌菊抒怀的诗篇,品读这些浓情四溢、思想飞扬的诗篇,可以使我们对唐代诗人的人格理想和生命情怀有一个真切的了解。下面挑选一些极具代表性的诗篇分类赏析,以飨读者。

(一)、幽人高士之花。

菊花,幽独淡雅,孤高傲世,向来是幽人高士隐逸情怀的象征。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抒写诗人重阳访友,崇尚隐逸的情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前六句写故旧之交,有约必至,招之即来,平平淡淡,至真至诚;写村居环境,绿树幽幽,青山依依,清淡幽静而别有天地;写主客欢饮,桑麻入话,场圃生情,貌似琐碎而性情活现。六句诗告诉我们,宾主志在高山,情在流水,天然绝俗,一派纯真。最后两句写主客相约:重阳佳日,饮酒赏菊,再申心志,重温旧情。菊花,是远离尘俗、孤芳自赏的隐士生活的写照,也是诗人洁身自好、高标独步的人格情操的映射。“还来”透露出诗人对这种淡泊宁静,幽独雅致的隐士生活的向往。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活现友人流连山水,高蹈尘外的潇洒风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前四句写环境。荒郊野外,杂草丛生,桑麻成林;住宅附近,篱笆绕园,秋菊遍地,虽然时至秋日,不见花艳,却可从这篱边丛菊看出友人心性高洁,志趣淡雅。后四句侧面描写友人的活动,远离尘嚣而流连山水,寄情世外而高标独步,不以尘事为念,不以俗务为累,潇洒不羁,疏放不俗,活脱脱一副高人逸士的襟怀风度。全诗写菊喻人,凸现隐士风采。

(二)、感时伤怀之花。

古人有重阳佳日登高望远、饮酒赏菊的习俗。诗人历经战乱,辗转漂泊,或思乡怀人,或悲愁叹老,或伤时忧民,常常借助重阳登高、饮酒赏菊一吐胸中块垒。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由近及远,推己及人,抒发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一、二句说自己身逢战乱登高无酒的凄情落寞,暗含对时局动荡,佳节不幸的不平不满。三四句写诗人怜花思乡,忧国忧民。长安故园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在血雨腥风之下,于断垣残壁之间,丛丛菊花寂寞开放,凋零破败。触目惊心的秋菊特写,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思乡之情,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乱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全诗怜悯菊花,感伤时世,离乱苦恨,揪人心痛。杜甫的《九日》也是对花发慨,思亲念乡,忧国忧民。“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前四句说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也无心赏菊,故而发号施令,“菊花从此不须开”,天真任性的话语折射出诗人生活的艰难困苦。五六句对比思乡。漂泊异地是残阳如血,黑猿哀啼,自己不免泪下沾裳;回想故园是霜天秋晚,白雁南来,令人倍感亲切。对比之中流露出强烈的思亲怀乡之感。最后两句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哀愁叹老,寄托漂零寥落之感。“干戈”点明诗人身逢战乱,流落天涯的悲苦处境。全诗悲病叹老,伤时忧国,抒离乱之苦,发愤慨之思。菊花,被染上了一层浓郁厚重的忧苦愁思,不赏心悦目,却可以惊心动魄!

(三)、坚贞高洁之花。

唐诗中的“花花世界”——梅花

(二)梅花以其冰清玉洁的品格和傲霜斗雪的精神倍受诗人亲睐,梅花也以其暗香盈袖的气韵和素艳高雅的风姿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唐诗中有许多咏梅诗,它们或托梅言志,赞凌寒独放的风骨;或描形摹态,抒身世坎坷之悲;或点化生情,发思乡怀人之慨。下面择取部分咏梅诗,稍加类析。

(一)、傲霜斗雪之花。

张谓的《早梅》描写近水先放的寒梅,形神兼备,自成高格。“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首句绘丰姿,早梅洁白如玉,凌寒独放。次句写环境,寒梅远离村路,临近溪桥。一“迥”一“傍”构成对比,暗示了早梅地处偏僻,其位幽微,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关爱。

三、四两句写诗人的观察发现。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全诗而言,写诗人的静观默察,实则突出早梅的迎风傲寒风采。齐己的同题诗作则托梅寓意,状志传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首联以寒冬腊月万木凋摧与梅树孤根独暖、生意复苏对比突出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颔联以山村野外白雪皑皑作背景,映衬梅树“一枝独放”的精彩。雪掩山村,孤梅独放,苔枝缀玉,其景奇丽,其情惊喜。颈联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上句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四溢,下句说梅花外貌素艳,高雅芳洁。齐己早年曾热心功名,抱负远大,然而科举不第,不为他人赏识,故有怀才不遇之慨。写梅花长于山村野外,与风、禽作伴,内怀“幽香”,外现“素艳”,不戚戚惨惨,而是满怀希望,明年应时而发,独放异彩,实际上是隐喻作者不甘平庸,不畏困厄,傲然独立,大展宏图的心愿。一株自信满满,光华四射的梅映射出一颗迎难而上,积极进取的心。

(二)、伤时感怀之花。

李商隐的《忆梅》描写梅早秀先凋,抒发诗人坎坷不幸的身世之悲。“定定住天涯,依依向华物。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这是李商隐作幕梓州的后期之作。开篇即写诗人漂泊天涯,滞留异乡的孤独苦闷。李商隐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况下应柳仲郢之辟来到梓州的,独在异乡,寄身幕府,已感到孤孑苦闷,想不到竟一住数年,意绪之无聊郁闷更可想而知。“定定”即“死死地”、“牢牢地”的意思,让人感到投身异乡,地老天荒,永无出头之日。无可奈何的悲哀,难以名状的厌烦,全在其中。次句落笔眼前,写百花争艳,春光明媚,倾吐诗人悲极而乐,因春而喜的心情,感情和第一句相反。

三、四两句诗境一转,情意顿跌。面对姹紫嫣红的“华物”,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到了梅花,它先春而开,望春而凋,诗人遗憾不已,不免对它怨恨起来。着一“最”字,可见怨恨之深,悲痛之大。实际上,写自己怨梅恨梅,乃是为了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悲。诗人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紧接着便是一系列不幸和打击,中、晚年大多心灰意冷,精神颓唐,这不正与“早秀先凋”,不能与百花共享春天温暖的“寒梅”颇为类似吗?“寒梅最堪恨”的嗟怨中透露出诗人暗自神伤的痛楚和沉沦羁泊的不幸。

(三)、思乡怀人之花。

孟浩然的《洛中访袁拾遗不遇》抒写诗人访友不遇,闻梅思春的万千感慨。“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一、二两句分别以繁华故都洛阳与蛮荒苦地

由自在。桃花,为环境添色,为人格增辉。张旭的《桃花溪》表达诗人心仪虚无飘渺,神往世外桃源的审美情趣。“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起笔画远景,引人入胜:深山野谷,云烟缭绕;山溪之上,长桥横跨,忽隐忽现,似有似无,似飘浮而动,如临空而飞。意境幽深神秘,朦朦胧胧。发问绘近景,涉“目”成趣:水中岩石,如岛如屿(石矶);清溪之上,桃花飘流,源源不尽,绵绵不绝,如红霞映水,似赤袖拂风。诗意美妙空灵,恍恍惚惚。天真有趣的一“问”引出一溪桃花流水,激活一份飘渺幻想,不言神往而神往自见,直写桃花而桃花传情。诗歌写得象桃花源一样扑朔迷离,令人神往,张旭是高手!

(二)、悲愁苦恨之花。

杜甫的《南征》抒发诗人老迈多病,漂泊天涯的悲苦之情。“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诗歌后面六句抒悲情,有颠沛流离、远适南国的羁旅悲愁,有年老体衷、疾病缠身的无可奈何,有仕途坎坷、壮志未酬的愤愤不平,还有百年歌苦、知音乏绝的沉痛喟叹。前面两句描乐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锦浪浮天;云帆一片,征途千里,极目四眺,枫树成林。好一派美妙迷人的春江景色!如此欢快明朗的色调,如此生意盎然的景色,如此光艳灿烂的桃花,反衬出诗人光景无多,前途渺茫的忧郁愁苦。桃花亮人眼目却伤人魂魄。王建《宫词一百首》(其一)以花喻人,揭示宫女的悲苦命运。“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一、二句以凄清画面见长。高墙大院之内,一个暮春的早晨,宫女在桃树下徘徊,看看“树头”,花朵越来越少;瞧瞧“树底”,“残红”越来越多。春风阵阵,桃花飘零,满地狼籍,“惨”不忍睹。这种伤春惜花的描写隐含着宫女对自身年华逝去、命薄桃花的嗟伤。

三、四两句以议论取胜。桃花凋谢,可以结出丰硕的果实来,自然自在,不怨风,不怪雨,可是,宫女的命运却远远没有桃花结子那般幸运、自由,滞留深宫,青春不在,幸福无缘,只有老大徒悲的苦叹。纵观全诗,不管是写宫女惜花恨风,还是写宫女羡花妒花,跌宕转换的诗情深深地暗示出宫女凄惨悲苦的命运,也揭露了封建制度剥夺宫女幸福,扼杀宫女青春的罪恶。贾至的《春思二首》(其一)抒写流人之愁和逐客之恨。“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贾至在唐肃宗时期曾因事被贬为岳州司马,这首诗大概就是他在贬谪期间所写的。

三、四两句说愁言恨,上句怨东风无情,不为遣愁,以见诗愁重难遣;下句怪春日惹恨,把恨拉长,足见诗人度日如年。

一、二两句描柳绘花。上句说春草丛生,柳丝飘拂,以显盎然生机;下句说桃李争春,芳香四溢,可见明媚春光。这两句写良辰美景反衬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三)、爱恋惆怅之花。

崔护《题都城南庄》写诗人寻春遇艳的惊喜和重寻不遇的惆怅。“去年今日此门中,人而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先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来比喻城南女子,言其艳若桃花,光彩照人,可见诗人目注神驰、意乱情迷之态和女子温婉可人、脉脉含情之姿。两句诗文一幅画,人面桃花相映红。再说重寻不遇的失落和遗憾,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去往何处,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临风盛开,笑对诗人。诗人想起了去年今日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那番凝眸含笑、脉脉含情的风流,而今,桃花依旧,人面杳然,除了惆怅和失落,涌上诗人心头的还能有什么呢?全诗爱恨喜忧全由一树桃花映照而出。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其二)借桃花易谢痛斥男子的薄情负心,表达女主人公的忧患愁情。“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诗歌刻画了一个热恋中的农家少女的形象,峦爱给她带来了幸福,也带来了忧愁。

一、二句言喜。山上,漫山遍野,桃花盛开,红红火火,春意盎然;山下,一江春水,拍山流过,潺潺流淌,情意绵绵。两句

(二)、青春意趣之花。

王昌龄的《采莲曲二首》(其二)刻绘田田荷叶之中、艳艳荷花之下采莲少女的美丽形象,意境优美,情调欢快。“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一、二两句写诗人伫立凝望,人花一体,难以分辨的情景。罗裙舒展,绿如荷叶,宛见采莲少女亭亭玉立之姿;笑脸相迎,艳若荷花,如睹采莲少女欢声笑语之态。荷叶罗裙,人面荷花,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几乎分辨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哪是荷花,哪是脸庞。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成了美丽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精灵!

三、四两句写诗人眼花缭乱之际,走神错意之时的意外发现,展示青春少女的无限活力。采莲少女与绿荷红莲融为一体,忽然不见踪影,诗人踟蹰怅惘,惊奇不已。可是,没过多久,莲塘之中歌声四起,热闹非凡,诗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然在这绿叶红花的荷塘之中,仿佛是和诗人这样的观望者开了个玩笑。这群江南女子啊,聪明美丽,天真活泼,出没绿波红花之中,歌唱劳动,歌唱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从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如荷飘香,如花美丽的青春风采。

(三)、相思愁苦之花。

孟郊的《怨诗》以痴心傻气的想象来抒发女主人公愁苦深重的相思之情。“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两地相思的闲愁苦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是没大小,没体积,不具形象的东西,测定起来很不容易,可是诗中女主人公却异想天开:试把我们两个人的眼泪,分别滴在荷花池中,看一看今夏美丽的荷花被谁的泪水浸泡而死。显然,在她心目中看来,谁滴的泪多,谁的泪更苦涩,荷花就将为谁而“死”,那么,谁的相思之情更深,自然也就测定出来了。比试滴泪,滴泪成池,泪淹芙蓉,见证爱情,此等痴心透骨的情语非性情中人不能设想。出污泥而不染的“芙蓉花”成了男女主人公相思离情的可靠见证。李商隐的《板桥晓别》化用典故,抒写情人的离别苦情。“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一、二两句远眺近观,点明离别的时间、地点和朦胧奇幻的环境氛围。

三、四两句分别化用典故写行者和送者。“水仙”句暗用琴高事。《列仙传》上说,琴高是战国时赵人,行神仙道术,曾乘赤鲤来,留月余复入水而去,诗人此处把远行之人比着乘鲤凌波而去的水仙,化实为虚,奇幻天真。“红泪”句暗用薛灵芸事。据《拾遗记》记载,魏文帝美人薛灵芸离别父母登车上路,用玉唾壶承泪,壶呈红色,到了京师壶中泪凝如血,诗人此处将送行者(女主人公)暗喻为水中芙蓉,以表现了她的红润美艳;又由红色芙蓉进而想象出它的泪也应该是“红泪”。这样,一朵艳艳芙蓉勾画出了俏丽佳人泣血神伤的情景。

第四篇:唐诗中的爱情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看唐诗中的爱情

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

08汉语言文学2班

田颂玲

20083022018 摘要:爱情从古至今都是长盛不衰的话题,因为她和人类的情感有很大的关系。现在的社会太过于功利化和急性化,人们没有安全感,唯独只剩下那份感情可以慰籍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有继续活下去的动力。这不仅在现代,最早的从《诗经》开始就有很多描写爱情的诗句,比如《蒹葭》。这些淳朴的而又浪漫的爱情,让我们看到古代人生活,也看到了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人类唯一不变的就是那份对爱的憧憬和美好的向往。唐诗中的爱情是爱情在诗歌中的一个鼎盛的时期,让我们看到人类在爱情面前是如何的将自己的爱意表达的诗情画意。

关键词:爱情,含蓄,奔放

正文: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①一个女子在倾慕的男子面前没有任何拘束的表现,毕竟她不是深闺中的千金小姐,渔船上的生活养成了活泼开朗又奔放的性格。即使是在自己中意的对象前也毫无拘束和羞涩,她的情感是真挚的也是直接的。也许后来怕自己的直接吓到了对方才忙给自己解释。这首诗给我们一个及开放又机灵女子形象。在爱情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不论你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爱意,你的情感没有人能够控制。

白居易《长相思》:“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二月东风来,草拆花心开.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 ,枝枝连理生.”②这首诗表达的女子对男子的深深思念之情,借用花草来表达自己的相思之苦,也对自己的爱情寄予希望“愿你我的爱情能像远方兽一样,一起肩并肩的行走,像埋在土里的根,仅仅的连在一起”。爱情最怕的就是离别,最怕的就是自己爱的人没有在身边不能好好的照顾他,心在你身上,但却不知你过的好不好。远远的空间距离无法断绝我对你的思念,而且这种思念只会加深,但我相信我们的爱情,相信我们能坚贞永远的在一起。白居易的很多描述爱情的诗歌都有表达对爱情的信任,以及对刻骨铭心的爱情的感动如《长恨歌》他没有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没有把杨贵妃当作红颜祸水。在他的眼里只有这种刻骨铭心的爱。这就是唐人爱情观的最好诠释。

在男权社会中,男子最大的目标就是考取功名,赢得美人归。男子的事业心很强,要做出一番事业。为此在男人的心中处处于事业为重,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特别是爱情方面的。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③去年只是一面之缘,而你的容貌已刻在我的脑海中,你就像是那刚开的桃花,红的妩媚,而今再次路过此地,你已不见踪迹,而去年的桃花还在芬艳的开放着。物是人非之感,更容易激起人的对比和思念。用叙事的手法抒发自己的感情,后来这首诗也创造了一个爱情佳话。爱情不只是女子的特权,男子也有细腻的相思。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商隐,他是一位空前绝后的写爱情诗的专家,他的爱情诗近一百首,占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诗的六分之一左右。李商隐的爱情诗典型地表达了他既向往理想的爱情,又忧虑礼教约束的苦闷彷徨、复杂微妙的心态。他的典型感情的概括能力,复杂的心理描绘,背景气氛的渲染以及抒发婉转情思的寄托,显然是唐代爱情诗的高峰。然而,他的诗往往隐晦难解,甚至写政治诗、咏史诗、赠答诗,也往往以写爱情的方式来寄慨。其诗,色彩朦胧,婉约含蓄,感情浓郁,情思委婉,深情绵邈,绮丽精工,深细婉曲,语言巧妙多姿,读来回肠荡气。对后世影响很大,从晚唐的唐彦谦、吴融、韩偓,直到清代的黄景仁、龚自珍等,都深受其不同的影响。《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为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无题》

相见难时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逢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此诗是李少年时在玉阳东山清都观学道时,与西山灵都观女道宋相恋时所赠诗。相见是那么难得,分别更是难舍难分,更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调残的暮春。春蚕吐尽最后一缕丝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蜡炬流下最后一滴泪。终于化做灰烬。晓起对镜只愁云鬓渐苍,夜来吟诗应觉月光仍寒,我们相隔并不遥远,却只能靠青鸟传递彼此的消息。《无题》(昨夜星辰)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篷。

这首诗是李商隐人秘书省后与王氏订婚后所做,两人的爱情已经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这也成为以后情侣之间心心相惜的一个代名词。

《无题》(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④

此诗为悼亡王氏。(王喜弹瑟。且观《房中曲》中“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与人”可知。首联借瑟起兴,引出悼亡之意。“庄生”句用“庄周与蝶必有分也,此谓之物化”此取“物化”意,“望帝”句写自己对王的思念,(亦可说王对自己的思念)。“沧海”句句言己之流泪。“蓝田”乃王的葬处,写王的魂魄化为烟雾,不可复寻。结言此情岂是今天追忆才有,就是在王逝世的当时就已经惘然不堪了。

唐诗不论在哪一方面都有很突出的成就,虽然爱情诗写的数量不多。但很多却成为经典名句如李白的《长干行》中:“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⑧就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成语的出处。白居易的《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李商隐“心有灵犀一点通”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句。因此唐诗中的爱情也开创了另一个的诗歌局面,这是一种羞涩含蓄的爱情,是现在社会的爱情歌中所没有的。

参考文献:【1】唐诗中的爱情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39220386.html 【2】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3aec791ec5da50e2524d7fbf.html 【3】百度知道,唐诗中的爱情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39220386.html 【4】《李商隐爱情诗中的女人》,凯迪社区博客,作者wenzhutina 【5】《唐代爱情名诗词赏读》,刘克智,M,金盾出版社

第五篇:浅谈唐诗中的酒文化

浅谈唐诗中的酒文化

地理科学学院 资环123班 郑涛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酒文化是古老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醇香浓烈,别具一格,尤其是酒文化搀合到诗歌中,更是令诗歌芳香醉人,酒形象临风若仙。诗歌发展到唐朝,盛大壮观,登峰造极,酒文化在唐诗中也是酝酿充分,品醇味久。因此,唐诗中的酒文化很值得每一位“酒民”兼文人细细品味,不然,枉此一生矣!

唐诗中酒的称谓繁多,有醥(清酒)、醪(浊酒)、醴(甜酒)、圣(苦酒)、醍(红酒)、醙(白酒);有绿蚁、浮蚁、椒浆、烧酒、腊酒、壶浆、醅(未过滤的酒)、醁;有菊花酒、葡萄酒、黄花酒、桂酒、白酒、竹叶春、梨花春、瓮头春等等等等不胜枚举。酒器种类同样也是品类极多,功用齐备。按功能分类,酒器可分为盛储器、温煮器、冰镇器、挹取器、斟灌器、饮用器、娱酒器等,其中盛酒器有缸、瓮、尊、罍、瓶、缶、壶等,饮用器有杯、盅、壶、卮、盏、钟、觞、碗等等。《逢原记》中说,唐代李适之有酒器九品,分别叫蓬莱盏、海川螺、舞仙、瓠子卮、幔卷荷、金蕉叶、玉蟾几、醉刘伶、东溟样。可见酒器也有尊卑之分,因为从质地看,的确它们千差万别,有金银器、青铜器、玉器、陶器、瓷器、竹木器、漆器、玻璃器、兽角器、蚌贝器等。陆龟蒙《酒仓》诗云:“奇器质含古,挫糟未应醇。”写出了酒器的共性和功用。

唐诗中与酒相关的词语同样尉为壮观,根据《唐诗宋词全集》唐诗部分统计,有“酒力、酒醒、酒酣、酒兴、筛酒、酹酒;酒旗、酒花、酒具、酒瓶、酒瓮、酒舫、酒楼、酒肆;酒徒、酒债、赊酒、沽酒、温酒、让酒、致酒(劝酒)、酌酒;独酌、对饮、浅酌、痛饮、狂饮、纵酒、微醉、稀醉、半醉、醉醺醺、共醉、醉塌、酩酊、沉醉、尽醉、积醉;醉歌、醉舞、醉眠、醉卧;酒癖、酒病等等。如此多的词汇,从另一个侧面也衬托出唐代酒文化底蕴的深厚。

清楚了上述有关的酒名、酒器及与酒相关的词汇后,我们详细地来分析一下唐诗中描写的饮酒的一般顺序。

先是“饮”:如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元稹《三泉驿》“劝君满盏君莫辞,别后无人共君醉”。其次是“醺”(微醉):如韦承庆《江楼》“独酌芳春酒,登楼已半醺”,李群玉《醴陵道中》“别酒离亭十里强,半醒半醉引愁长”。再次是“酣”(酒喝得畅快淋漓,尽兴后浓睡状):如孟浩然《听郑五愔弹琴》“半酣下衫袖,拂拭龙唇琴。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王建《泛水曲》“子酌我复饮,子饮我还歌”,苏晋《过贾六》“一酌复一笑,不知日将夕”,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杜甫《醉时歌》“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李白《山中与人对酌》“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第四一般是“醒”:如元稹《酒醒》“饮醉日将尽,醒时夜已阑。······呼儿问狼籍,疑是梦中欢。”,许浑《谢亭送客》“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李商隐《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第五是“酲”(酒醒后气困意乏如病态):如孟浩然《晚春》“酒伴来相命,开樽共解酲”,韩偓《寄湖南从事》“索寞襟怀酒半醒,无人一为解余酲”,姚合《闲居遣兴》“客怪身名晚,妻嫌酒病深”。第六是“酗酒”:如顾况《公子行》“红肌拂拂酒光狞,当街背拉金吾行”,元稹《狂醉》“岘亭今日颠狂醉,舞引红娘乱打人”。第七是“醉”(过度饮酒,神志不清):如元吉《登白云亭》“何人病惛浓,酩酊未还家”,李白《襄阳歌》“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

在唐朝诗人们的“饮、醺、酣、醒、酲、酗、醉”中,我们能看到怎样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饮酒场景呢?

一、宴会酒。

宴会是比较轻松的时刻,往往是喜庆的日子或者是朋友团聚集会的场合,此时此刻,人头颤动,觥筹交错,呼五喝六,热闹非凡,酒是宴会必不可少的兴奋剂。且看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开琼宴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张继的《春夜皇甫冉宅欢宴》“流落时相见,悲欢共此时。兴因尊酒洽,愁为故人轻。”,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李世民《帝京篇十首并序》其八“欢乐难再逢,芳辰良可惜。玉酒泛云罍,兰肴陈绮席。千锺合尧舜,百兽谐金石。得志重寸阴,忘怀轻尺壁。”

二、饯行酒。

临别饯行,友人们既共叙美好回忆,又对未来充满憧憬,绵绵的离愁,真诚的祝福,都留在饯行的酒席上。把所有的离情别绪全都倾注在浓浓的美酒中吧,朋友啊朋友,让我们举杯畅饮,祝愿你一路保重;让我们一醉方休,今日一别,不知何时能重逢矣······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贾至的《送李侍郎赴常州》“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二、传统节日酒。

我国古代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往往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时。传统佳节,诗人自然饮酒舒怀。

如白居易《喜入新年自咏》“白须如雪五朝臣,又入新正第七旬。老过占他蓝尾酒,病余收得到头身。销磨岁月成高位,此类时流是幸人。大历年中骑竹马,几人得见会昌春。”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卢照邻《九月九日登玄武山旅眺》“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孟浩然《积登万山寄张五》“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韩愈《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曾》“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不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三、独酌、闲饮、咏怀酒。

诗人们有时空闲,独酌杯酒,抒发人生感慨,或激进慷慨,催人自新,促人奋进;或感叹仕途失意、怀才不遇、想念佳人、人生坎坷而处于矛盾、苦闷和焦灼中的彷徨和痛苦,他们以酒寄情,托物言志,咏成不少千古佳作。

如王绩《过酒家》“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李世民《赋尚书》“寒心睹肉林,飞魄看沉湎。纵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鲜。灭身资累恶,成名由积善。既承百王末,战兢随岁转。”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独酌成诗》“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罗隐《自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韦庄《谴兴》“乱来知酒圣,贫去觉钱神”。

四、边塞、军中酒。

边塞酒诗较少,仅有王翰《凉州词》最为优美。“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此诗悲壮雄浑,抒发了征夫们视死如归的悲壮和激昂。其他如李欣《塞下曲》“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帐下饮葡萄,平生寸心是”,鲍防的《杂感》似乎与边塞有关,“汉家海内承平久,万国戎王皆稽首。天马常衔苜蓿花,胡人岁献葡萄酒。”,畅当《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酒渴爱江清,余酣漱晚汀。软莎欹坐稳,冷石醉眠醒。野膳随行帐,华音发从伶。数杯君不见,都已遣沉冥。”

六、祭祀神灵、村社酒。

这是饮酒中场面最为壮观、气氛最为活跃的时刻,往往是上下三村,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妇孺全到。我国传统节日以祭祀神灵、集社欢庆丰收最为热闹。此时人山人海,熙熙攘攘,锣鼓喧天,欢歌狂舞,痛饮豪赌,游戏玩耍,热闹场面,应有尽有。如王驾《社日》“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埘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李嘉佑《夜闻江南人家赛神因题即事》“南方淫祀古风俗,楚妪解唱迎神曲。枪枪铜鼓芦叶深,寂寂琼筵江水绿。雨过风清洲渚闲,椒浆醉尽迎神还。······听此迎神送神曲,携觞欲吊屈原祠。”刘禹锡《阳山庙观赛神》“汉家都尉旧征蛮,血食如今配此山。曲盖幽深苍桧下,洞箫愁绝翠屏间。荆巫脉脉传神语,野老娑娑启醉颜。日落风生庙门外,几人连踏竹歌还。”

七、写酒后风采。

李白《白马篇》“酒后竟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录》“谁道山公醉,犹能骑马回”,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醉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八、登高赋诗饮酒。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们登高临远,极目远眺,把酒临风,或思乡,或舒怀,言情咏志,风靡至今。如李白《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居易《九日登巴台》“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刘希夷《春日行歌》“山树落梅花,飞落野人家。野人何所有,满瓮阳春酒。携酒上春台,行歌伴落梅。醉罢卧明月,乘梦游天台。”李白《梁园吟》“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九、追悼友人的挽歌。

逝者长已矣,托体同山阿。人生最大痛苦就是死别,亲朋好友忽传噩耗,谁能不哀谁能不痛?睹酒思人,往事如昨,物是人非,呜呼哀哉!如段成式《哭李群玉》“酒里诗中三十年,纵横唐突世喧喧。明时不作祢衡死,傲尽公卿归九泉。”李白《哭宣城善酿纪叟》“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白居易《哭刘尚书梦得二首》其一“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贤豪虽殁精灵在,应供微之地下游。”

十、展现社会不合理的酒诗。

任何社会都有它的阴暗面,封建的唐帝国也不例外。诗人们以他们敏锐的视觉,发现了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的疾苦,也感受到达官贵人们的奢侈和糜烂,这些酒诗是有积极的社会意义的。如杜甫《自京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轻肥》“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郑遨《伤农》“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颔血。珊瑚枝下人,衔杯吐不歇。”释贯休《富贵曲》“太山肉尽,东海酒竭;佳人醉唱,敲玉钗折。宁知耘田车水翁,日日日炙背欲裂。”

除了上述与酒有关的诗歌外,唐朝还有不少有名的酒赋,如王绩的《醉乡记》、皇甫湜的《醉赋》、白居易的《酒功赋》、皮日休的《酒箴》;还有不少有名的酒歌,如李白的《将进酒》、《襄阳歌》、《梁甫吟》,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李贺的《秦王饮酒歌》,白居易的《琵琶行》,许宣平的《醉歌》。晚唐诗人李珣还着有《南乡子·兰舟载酒》的酒词。唐朝诗人皮日休和陆龟蒙还着有“酒中咏”唱和组诗,专写与酒有关的诗,如《酒》、《酒床》、《酒樽》、《酒勺》、《酒盆》、《酒壶》、《酒觥》、《酒船》、《酒铛》、《酒杯》等。

以上酒赋、酒歌与前文的酒诗都是唐朝诗人们对酒文化的进一步宏扬和丰富。诗人们将喜怒哀乐全都倾倒在酒中,通过艺术的手法,拓宽了酒文化的生存和表现空间,提高了酒文化的品位和艺术档次,丰富了酒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唐朝的酒文化与唐王朝的时代步伐息息相关,既表现了唐朝诗人追求豪放、雄浑、乐观、自信的时代主旋律,热情地讴歌了祖国的秀丽山河和民族的繁荣昌盛,又委婉地倾诉了诗人们的幽思和绵情,繁富明丽,言简意赅。

谈唐朝的酒文化,也要附带谈一下唐朝的“酒令”。据皇甫松《醉乡日月》记载,唐朝时有“骰子令”、“上酒令”、“手姿令”、“小酒令”、“杂令”等,这些都是类如今人划拳、猜拳之类的酒中游戏法。白居易诗云:“碧筹攒彩碗,红袖拂骨盘”,陈禹锡“杯停新令举,诗动彩笺忙”,李商隐“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李白“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弛晖”。这些诗写的就是饮酒中的种种游戏法,犹如击鼓传花的游戏,花落谁家谁罚酒。详细的游戏内容和方法限于篇幅就不赘述了。

谈到唐朝的酒文化,不得不重点谈一下唐朝着名的诗人兼酒民李白、杜甫、白居易。

郭沫若先生说李白“生于酒而死于酒”,李白的一生真是别要饮,聚要饮;喜要饮,悲要饮;闲要饮,忙要饮。“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李白的诗歌语言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风格多样,尤以雄奇、飘逸、奔放着称,气势充沛,汪洋恣肆。诗人磊落不羁,游遍大江南北,他热情奔放地讴歌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名句名篇俯拾皆是。杜甫称“李白斗酒诗百篇”,他在微醉时吟成的酒诗,大多也脍炙人口,流芳千古。如“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等。这位“诗仙”兼“酒仙”最后竟死于“腐胁疾”,即慢性酒精中毒症,此病为大量饮烈性酒五年以上才染。呜呼,哀哉!

杜甫的诗歌,“浑涵汪茫,千汇万状”,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被誉为“史诗”。杜甫少年即豪饮,世称“少年酒豪”,他嗜酒如命,“百罚深杯亦不辞”,他喝酒“饮如长鲸吸百川”,只可惜,“耽酒须微禄”,他一生穷困潦倒,“街头酒价常苦贵”,“酒债寻常行处有”,后半生难得见他有几回“痛饮狂歌”的日子。公元770年,杜甫避难到湖南耒阳,县令慕其诗名,送酒慰问。结果,饥肠辘辘的他,一醉竟成千古不醒。杜甫真可谓是尽醉而归,此真乃百不幸中唯一的幸事也。

白居易晚年自号“醉吟先生”,他爱酒,“酒盏酌来须满满”,“唯当饮美酒,终日陶陶醉”。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浅切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真率地抒发了个人情怀。他在诗歌的题材、风格、表现形式等多方面摆脱了盛唐诗的传统,为后人的诗、词创作开启了新的门径。他的诗《琵琶行》真可谓是“千古绝唱,诗坛圭臬”。他死前要求简葬,只带一坛酒入墓。由此可见他对酒情有独钟、难舍难分。后来传说有盗墓者挖掘坟墓,先见一坛子,打开酒香四溢,不禁喝得酩酊大醉,这才保住了香山居士的遗骨。白居易墓中藏酒,真可谓料事如神矣。

酒是娱乐宴会的兴奋剂,又是融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把高雅的情趣依附于酒中,把美好的精神也寄托在酒里,他们反复吟咏,把酒文化酝酿成甘甜、芳醇、浓烈的佳品。随着诗歌的发展、盛大,酒文化日益丰满、生动。那么,为什么唐诗中的酒文化会如此多姿多彩,辉煌璀璨呢?

我想,这固然与唐朝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与唐朝诗歌本身的发展也有鱼水般的依赖关系,但我以为更主要的原因是:传统的酒文化其本身的不断发展、成熟,以及唐诗继承发扬了酒文化一直与诗结合的历史渊源和优秀传统,这些都必然导致酒诗登上辉煌灿烂的艺术颠峰。

我国酒文化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朔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那时已有大量陶制酒器,如尊、壶、盅、杯等,酒在甲骨文中载为“酉”字。到夏商两代,饮酒成风,君主沉湎于“酒池肉林”,导致社会危机四伏,到周代,形成了饮酒礼仪,规定了饮酒的场合和礼节仪式,这在《尚书》、《周礼》、《礼记》中均有记载。春秋战国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酒业萧条,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酿酒技术突飞猛进,制酒曲术和曲种有了很大发展,出现北方大曲和南方小曲,西汉时又从西域引进了葡萄酒酿法。到了隋唐,酒业已旺,酒品已齐,种类繁多,按现代的标准分,已有黄酒、白酒、葡萄酒及果品酒、药酒等。我国古代酒诗(古人以酒为题或饮酒乘兴而做的韵律诗)的发展要晚些,酒诗最早出现在《诗经》中,云“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同时,《楚辞》中也有先秦酒诗。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社会动荡分裂,酒诗充满了忧郁激昂、悲凉慷慨和消极颓废的特点。当时的诗人刘向、曹操父子、竹林七贤、陶渊明、谢灵运、何逊等人留下酒诗多篇,尤以陶渊明的《饮酒诗》二十首最为称着。但此时的饮酒多是上层社会取乐、解愁的奢侈之举,没有普及成明间士庶的日常活动。

待到唐朝初年,酒文化所蕴藏的激越和豪迈,五谷精灵所酝酿的芳香和仙态,全都因政通人和、社会繁荣昌盛,因诗人们的才华横溢和超凡脱俗的崇高追求,因诗与酒千年情缘的继承和发扬,赫赫盛世的唐王朝终于把诗酒结合这部文坛大戏推向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潮。就唐朝的时代民族精神而言,乐观、自信、自强是主流,雄壮、浓烈的美酒,正与唐帝国形象相得益彰。唐代民间的豪饮之风,代表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这是盛世太平时民众自豪的欢娱。恰如李白醉后所述“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此时的主流诗风,一扫魏晋南北朝时的消极颓废,而成为豪健开朗、狂放热烈。唐初的酒诗最值得今人反复吟咏、仔细品味。

直到中唐,酒诗已是登峰造极、炉火纯青。但是,安史之乱后,酒诗已开始盛极而衰,酒诗的风格也开始滑向低迷彷徨,酒诗之情也逐渐由豪转悲。比如白居易《醉吟二首》其二“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晚唐之际,日薄西山,国势衰微,初唐的时代精神已无处可觅,酒诗也“身世醉时多”,“残花伴醉人”,酒诗之雄情和豪气荡然无存矣。

下载论桃花在唐诗中的象征意蕴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桃花在唐诗中的象征意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唐诗中的地理知识(五篇)

    唐诗中的地理知识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溜”,那么我可以这样说“细读唐诗几遍,地理知......

    唐诗中“雁”的意向

    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村,应见陇头梅。 【赏析】: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时 写于岭北驿的......

    唐诗中的音乐赏析

    从唐诗溯源音乐之美 引言: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与音乐就有着不解之缘,“诗乐结合”是中国古诗发展的一条主线索。特别到了唐代,其诗歌与音乐诗,深刻的反映了唐代音乐繁......

    唐诗中的七言绝句[五篇范例]

    唐诗中的七言绝句大全唐诗中的.七言绝句大全11、《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

    唐边塞诗中的思乡情怀

    唐边塞诗中的思乡情怀 张秀菊 (河北大学 文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作者简介:张秀菊(1987-),女,河北秦皇岛人,河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摘 要:唐代边塞诗研究是......

    论王维诗中的泼墨山水

    艺术研究与训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论王维诗中的泼墨山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论王维诗中的泼墨山水 一提起田园诗派的代表,我们总会想到几位颇具盛名的诗人,而王维就......

    论白居易诗中唯美感伤

    论白居易诗中感伤请怀的艺术价值 摘要白居易一直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倍受称颂,但是他诗中的感伤情怀让我们看到他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的另一面。他在这些诗中常常流露出感......

    漫谈唐诗中以汉喻唐现象

    漫谈“以汉喻唐” 汉代是我国封建历史上拥有头等国力的朝代,这个朝代实现了人们长久以来渴望出现的大一统局面,她所散发的光彩唯有唐代可以与之相媲美。汉代是唐代以前最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