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爱国青年奔赴延安的原因与现实启示[范文]

时间:2019-05-14 20:0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抗战时期爱国青年奔赴延安的原因与现实启示[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抗战时期爱国青年奔赴延安的原因与现实启示[范文]》。

第一篇:抗战时期爱国青年奔赴延安的原因与现实启示[范文]

抗战时期爱国青年奔赴延安的原因与现实启示

今年是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多年前,大批爱国青年从海内外各地来到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又从西安八办出发去了延安,投入火热的革命熔炉,为抗战胜利和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据统计,前后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总人数在3万人左右。其中,70%为中学以上水平,有少部分大学生,还有个别硕士、博士生。从地域上看,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绝大多数省区都有爱国青年到延安,还有不少侨胞从海外远赴延安。从家庭出身看,知识分子家庭的占80%以上,中等收入以上的也有80%以上。

一般来说,家境比较好的家庭是不情愿其子女在战乱的年代跑到偏远落后的陕甘宁边区去冒险的。因此,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特别是出身于富裕家庭的青年,大都走过一条从叛逆者到革命者的人生道路——首先叛离自己的中产阶级家庭投身革命队伍,继而叛离那个阶级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比如温联琛,复旦大学教务长兼政治系主任的独生女。抗战爆发后,温父先后出任国民政府县长、行政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温联琛从小娇惯,但她接受了进步的革命思想,在武汉时就从家里偷跑出来,准备到延安,在郑州被父亲的朋友从火车上拦截下来。到重庆,她还要去延安,父亲没办法,只好买机票让她去西安,时年14岁。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温联琛改名夏沙,后奔赴延安。还有个新加坡青年侨胞叫吴醒柏,也是独生子。抗战爆发后,他不愿做亡国的华侨,决心回国抗战。家里百般阻挠,他就偷跑到香港。其父乘飞机追到香港,称只要回去答应他一切条件,可他还是坚持到西安,经西安八办介绍,和其他青年一起步行到了延安。

当时,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偏居西北黄土高原,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为何那么多青年抛弃优越的生活环境,冒着生命危险千里迢迢奔赴延安呢?有个5方面的因素:

第一,爱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知识青年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是他们奔赴延安的内在动因。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七七事变”后,很多青年赶到南京,希望能报效祖国,但他们的抗战热情却没有得到回应。有一位叫白刃的菲律宾华侨青年到南京准备参加战地服务团,但报名处冷冷清清,他和同伴要报名,管事的却让他们找殷实的商家做担保,并说没有担保就不能报名。这让白刃非常愤慨,转而奔赴延安。而中国共产党高举团结抗战的大旗,主张建立最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尤其是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后,连续取得平型关大捷、雁门关伏击战、夜袭阳明堡等对日作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民众抗日救国的信心。毛泽东撰写的《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两篇光辉著作,给陷入迷惘困惑中的人民指明了方向。正是中国共产党广泛的代表性和先进性,使爱国青年看到了拯救民族危亡的希望。

第三,党对知识分子的重视和争夺。时任中组部部长的陈云指出:“知识分子是革命的力量,并且是重要的力量”,“现在各方面都在抢知识分子,国民党在抢,我们也在抢,抢慢了就没有了”。毛泽东也指出:“工作没有知识分子,不能治国治党治军”。基于上述认识,中共中央在1939年12月发出《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要求各地区和军队要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同时,中央要求全国各地党组织和八路军办事处,像与敌人争夺国土那样,竭尽全力地源源不断地向延安吸收和输送革命青年,以储备人才。从26岁起担任毛泽东秘书、在党中央和毛泽东身边工作18个年头的田家英,就是陕北公学的首期学员。

第四,民主、清廉的解放区政权的吸引力。有一首歌曲唱到“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当时全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典范,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花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风,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这“十个没有”,与腐朽、黑暗的国统区、沦陷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为爱国青年向往的新型社会。

第五,新闻报道的助推。从1937年到1941年,有许多中外记者和友好人士访问参观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他们把在延安和边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受,特别是把我党的正确主张和毛泽东朱德等人的领袖风采,真实、客观、公正地介绍给全国乃至全世界爱好和平、自由的人们。广大知识青年从这些报道中,认识到共产党原来是一群以拯救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为己任,以创造平等、自由、民主、幸福的崭新社会为奋斗目标的社会精英。他们从黑暗中看到了光明,从绝望中看到了希望。于是,到延安去,就成为了爱国青年们的自觉行动。

以上各种因素综合起来,使得延安犹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强烈地吸引众多热血青年“朝圣”般地从四面涌来。他们在诗中说:“我们不怕走烂脚底板,也不怕路遇‘九妖十八怪’,只怕吃不上延安的小米,不能到前方抗战;只怕取不上延安的经典,不能变成最革命的青年。”他们表示“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因此,理想、信念的力量,爱国主义的真挚情感,正确的人生追求,吸引着爱国青年哪怕付出生命也要前往革命圣地延安。可以这样说,从西安到延安蜿蜒起伏的700多里山路,就是一条追求者们用鲜血铺成的信仰之路、理想之路!

爱国青年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和影响体现在两个大的方面:第一,为中国共产党储备了夺取革命胜利的宝贵人才,为以后改变国共对垒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用陈云的话来说:“虽不能说天下完全是我们的,但是至少也有三分之一是我们的了”。第二,丰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文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主题、题材、表现方法,也改变了文学质地甚至作者构成,奠定了新中国的文艺格局与管理体系,影响至今。

回顾这段历史,可以得出两点启示。对党来说,党的形象、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对青年人有巨大的感召力,要时刻保持党的先进性,想方设法鼓励青年成长进步,吸引他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奉献青春。对青年来说,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实现个人理想和人生价值。历史已经证明,千百万青年在波澜壮阔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中作出了卓越贡献。历史还将证明,千百万青年继承当年爱国青年的光荣传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作者系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

第二篇:《北京青年》与现实

《北京青年》与现实

儿子似乎对《北京青年》很有感概,几次推荐。两天里只睡了12个小时,终于看完了。心里感觉很堵,不得不吐为快。

第一感觉:《北京青年》就是一种茶余饭后的欣赏和娱乐

四个兄弟为了重走一回青春,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压力下,放弃了公务员、教师、医生的职业,出外闯荡,打工、干苦力;在深圳说开酒吧就开酒吧,说赔钱了就赔钱了;说去旅游,义无反顾,美其名曰“重走青春”。他们能这样潇洒的前提是:他们没有后顾之犹,有父母坚强的靠山,他们亏得起!他们可以在闯荡后一无所有的回家,他们可以在遍体鳞伤后有休整的港湾。所以他们敢去拿前途和青春做赌注。现实里,能有多少人会像他一样放下工作,放下父母,放下爱人,就去旅行?每天都在为生计奔波的年轻人、每天都在苦苦研读、苦苦挣扎着想在公务员队伍中有一席之地的莘莘学子们,是否也能放下书本和他们一样的去闯荡,去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是否也能把自己的职业看淡看轻。假如他们生活在农村,每天都为生活奔波,他们绝不会去想青春是什么,假如他们是飘在外乡过着漂泊的日子的打工仔们,他们想不到自己的青春是什么,假如他们整天都在为学费发愁,假如他们每天都在温饱线上挣扎,他们会怎样?。正因为他们是过惯了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坐惯了办公室,觉得干体力很好玩,也正是因为他们有着别人没有的物质条件,所以他们的心躁动了,开始了所谓的自己要的生活。可悲的是,他们自己都不知道重走青春是为了什么。

《北京青年》就是一种茶余饭后的欣赏和娱乐,看看无聊青年的故事,在回到自己的生活中。

第二感觉:青春

青春的诠释是什么?是在付出中长大,在承受中坚强,敢担当,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才是青春的概念!

青春就是敢想敢做,敢接受磨难,敢接受挑战!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即使没有成功,也无所畏惧!

第三感觉:青春属于每个人

大千世界,人人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何东可以放弃公务员去体验服务员、快递员,服务员、快递员可以辞了工作,去当公务员?

每个人有自己的位置,也都有自己的青春。我常说:无论你在什么行业,只要努力,做到比别人好,你就是强者,你就无悔自己的青春和人生。

第四感觉:责任

我们不仅仅是为自己活的,我们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一个个体。我们的存在,从大了说,作用就在于在每个属于自己的位置上坚守、努力、奋斗,哪怕一生一世。从小的说,在单位里,我们肩负着我们的职责,在家里,我们承担着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的角色,如果放下这一切,仅仅为自己而活,是不是太自私,太没有责任感了呢?工作以外,你可以选择假期或者休假一段时间出去旅行,回来之后你会有更好的心态与精神去投入工作,谁说这两者必须择其一呢?

《北京青年》他们的放弃让自己轻松,他们的追求让自己的感情得到了释放,但是留给父母的是担心、是放不下,他们快乐的是自己,却把痛苦留给了别人,当何东的母亲苦苦哀求他的时候,以及何东的父亲去世时,我的眼泪流了下来,为这对父母而流,为何东的不负责任而流,我相信,父亲的去世在何东的心里应该是这一生都无法弥补的遗憾。

第五感觉:戏剧效应

说件与《北京青年》几个主角迥然不同的真实故事。

当年就读市重点学校、火箭班,乖巧、懂事的儿子,多种原因二次高考失利。因为是否继续复读,和我意见相异,一个大雨的晚上,他冲出家门,骑着自行车漫无目标的在马路上、湖边游荡,我悄然在几十米外尾随,雨水、泪水在脸上肆意流淌,痛苦的他、心痛的我内心的苦无语能述。直到看他拐上了回家的路,我才加快速度赶在他之前回到了家。儿子选择了第三次拼搏。虽然最后还以二本分数进了三本学校,但失败的他看清了现实,懂得了老百姓只能靠自己努力。在一个脚踏实地的机械制造专业里,努力学习、健康向上,上学期取得了全系第一的佳绩,并制定了更高的奋斗目标。刚才还高兴的打电话,自己组装收音机成功了,能收好几个台。这就是成功的基础,脚踏实地,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儿子痛苦、彷徨、进取、努力的经历,证明了一句古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当年儿子也像《北京青年》一样,选择逃避、不负责任,不知现在我是不是已经白发苍苍了;如果不是经历了阵痛和挫折,不知他是否能珍惜。

《北京青年》它终究只是一部电视剧,它的戏剧效应,不是教我们辞职离家走南闯北,而是要调整心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选择、努力,并且不对别人的选择指手画脚。如果想活出真我,不仅要风雨兼程,而且要一力承担所有后果;如果想安分守己,就别惦记外面的世界会多精彩,“重走青春”的假设不是让我们去行动,而是在这样一种假定中,重拾内心的渴望,不怕改变,更勇敢地生活。

作为成年人,在努力追寻自我价值,实现人生目标和理想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留一份精力和时间来处理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和所应承担的家庭及社会

责任。追逐梦想没错,但梦想只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不该为了所谓的梦想,而放弃全部。

玉兔东升,倦鸟西归,生活仍继续,北京青年们终归还是回到了北京。每个人都会有个故事,上天就导演,你就是自己故事的主角,怎么演,由你主宰。面对困难、面对困惑,积极进取、不屈不饶,最会取得属于你自己的成就!

加油吧!努力吧!趁年轻,多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畏惧困难。带着把碰壁当成乐事向前冲吧

第三篇:抗战时期解放区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就及启示

抗战时期解放区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就及启示

邹绍清

【专题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专 题 号】G2

【复印期号】2013年12期

【原文出处】《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重庆)2013年5期第53~58页 【英文标题】The Achievement of Young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Liberated Areas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Its Revelation 【作者简介】邹绍清,法学博士,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教授,重庆市 400715 【内容提要】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青年看作是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的力量,高度重视赢得青年的工作。抗战时期解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形成了党赢得青年的独特优势和法宝,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包括把政治放在第一,准确定位了解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提出了培养革命干部和各种建设人才的主要任务,探索了富有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标志着我党独立领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优势形成;其深刻的现实启示是:依靠和集聚青年大学生是中国共产党独特优势和法宝得以发挥作用的关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赢得青年的重要抓手,并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日 期】2013-01-07

【关 键 词】抗战时期解放区/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就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3)05-0053-06 赢得青年,就赢得了未来和希望。胡锦涛强调,“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1]中国共产党一直把依靠青年,集聚青年,赢得青年,争取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作为中心任务和时代性课题。抗战时期解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和巨大成就形成了中国共产党赢得青年的独特优势和法宝,架构了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框架和实践理路,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初步形成和建立,铸就了党赢得青年的光辉典范,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理论价值。加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将极大地推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更有助于为党在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之梦时更好地赢得青年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实践指导。

一、抗战时期解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取得的成就

抗日战争爆发后,党中央根据形势发展和培养各类人才的需要,开始了怎么集聚和赢得青年道路的探索,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大举创办高校,并在各高校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中国共产党赢得青年的独特优势,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准确定位了解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为了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使教育要为长期战争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围绕这个总方针,各高校纷纷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把培养一大批革命干部和各种建设人才,作为解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周恩来曾指出,“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决定关头,迫切需要军队和有志青年大学生的牺牲奋斗到底的战斗力。”[2]毛泽东也非常重视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革命中的先锋和桥梁作用,强调需要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并深刻地分析了他们的弱点和不彻底性,指出需要对他们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他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他们或多或少地有了资本主义的科学知识,富于政治感觉,他们在现阶段的中国革命中常常起着先锋的和桥梁的作用。”[3]641他强调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及五卅运动、一二九运动中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就是明证,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广大的传播和接受,首先也是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革命力量的组织和革命事业的建设,离开革命的知识分子的参加,是不能成功的。”[3]641“但是,知识分子在其未和群众的革命斗争打成一片,在其未下决心为群众利益服务并与群众相结合时候,往往带有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倾向,他们的思想往往是空虚的,他们的行动往往是动摇的。……其中一部分,到了革命的紧急关头,就会脱离革命队伍,采取消极态度;其中少数人,就会变成革命的敌人。”[3]641-642因此,为了促进青年知识分子和大学生的革命性,发挥先锋和桥梁作用,就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首先要学一个政治方向。政治方向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分析,你们要学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就是要打日本、怎样打日本、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一定得打倒的正确的政治方向。”[4]116“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后,还要坚定,就是说,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个方向是不可动摇的,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来坚持这个方向。这样的青年,才是真正模范的青年。这样的道德,才算是真正的政治道德。”[4]191为此,在抗日军政大学,毛泽东亲自担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并规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5]28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经常到抗大给青年大学生讲课或作报告,讲授中国革命战争战略的诸多问题和具体策略,坚定了青年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可见,解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明确的教育目标,很好地指导和统摄了解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活动,极大地促进了解放区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培养一大批革命干部和各种建设人才——明确提出了解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

抗战时期,根据战争和革命发展的需要,党中央明确提出了解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把青年大学生训练成为无产阶级的战士或同情者,把他们训练成为八路军的干部。其中政治教育是中心的一环;阶级教育、党的教育工作必须大大加强。1935年11月,中共中央将苏区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移驻延安,改名为中央党校,明确提出了“中央党校为培养地委以上及团级以上具有相当独立工作能力的党的实际工作干部及军队政治工作干部的高级与中级学校”[5]111。泽东青年干部学校也明确了其主要任务是培养青年运动的干部。1939年7月20日,在中国女子大学开学典礼上,毛泽东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女大的成立,在政治上是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它不仅是培养大批有理论武装的妇女干部,而且有培养大批做实际工作的妇女运动的干部,准备到前线去,到农村工厂中去,组织二万万二千五百万妇女,来参加抗战”,“全中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6]这些都表明抗战时期解放区高校把培养一大批革命干部和各种建设人才作为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而其中关键的环节就是促进干部和各种建设人才的思想进步,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其思想进步是一切进步工作的枢纽,只有革命干部和各种建设人才思想进步之后,其他一切工作的进步才有了可靠的保障,否则只会是空话。事实证明,通过对党政军干部的培养和训练,成效显著。到1945年,解放区总面积达到95万平方公里,先后建立了晋冀鲁豫、苏北、东江等19个抗日根据地,人口近1亿,党员发展到120多万人。这为巩固和发展根据地,壮大人民力量,为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战略基地,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了以抗日救国为主旨的多层次解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

1937年8月25日,毛泽东在《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的讲话中强调,“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3]356为此,抗战时期解放区高校探索和形成了以抗日救国为主旨的多层次课程体系。各高校根据其实际情况,根据学员和青年大学生的水平状况和需要,开设了必修和选修课程、一般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必修和一般课程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中国革命和战争问题,帮助解放区青年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时局问题,指导军事和各种具体工作。当时,抗日红军大学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社会进化史、世界政治经济地理、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联共党史和列宁主义、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政治经济学、哲学、党的建设、战役问题和兵团战术等。”[5]23陕北公学也形成了以培养师资为主的高级研究班和以普通学员为主的学员班的分层次课程。其中高级班主要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革命中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课程。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运动史》、《中国问题》、《世界革命运动史》、《科学社会主义》、《三民主义研究》、《世界政治》、《战区政治工作》等课程[5]59。1941年,延安大学由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后,规定除各院特种的必修课程外,一般必修课程有“中国政治、中国经济、根据地情况及政策、敌伪研究、中国通史、国际问题、三民主义、思想方法论、国文等”[5]93,以及边区建设概论、中国革命史、革命人生观、时事教育等。1939年,中共中央通过开展全国妇女运动决议后,毛泽东提议创办的以“培养大批有理论武装的妇女干部”的中国女子大学课程中也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包括社会形式发展史、政治经济学、马列主义、哲学等基本理论;包括中国问题、中国共产党、三民主义等中国革命基本问题教育;以及妇女运用、军事教育等课程[5]118。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中国革命问题和时事政治为主的课程为新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及其体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四)形成了一系列正确的解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在抗战时期解放区高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革命和抗战的实际需要,提出并逐步确立了一系列正确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概括地说,主要有:

1.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是解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抗战时期解放区青年大学生很大一部分都以从部队中抽调的干部,包括红军中的许多高级将领都是高校的大学生,也有从全国各地到陕北来的进步知识青年,国统区的青年大学生和知识分子。要将这些大学生培养为革命的领导干部和优秀人才,就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毛泽东指出:“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3]534这不仅是对解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血雨腥风的革命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真理,也是第一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性的结论。在《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用马列主义精神与方法去分析中国历史与当前的具体问题,去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使学生养成这种应用的习惯,以便在他们出校之后善于应用马列主义的精神与方法去分析问题与指导实践”[7],要求教员在正确地教授马列主义的理论之外,同时还必须增加中国历史与中国情况及党的历史与党的政策的教育,使学生既学到理论,又学到实际,并把二者生动地联系起来。不仅如此,解放区青年大学生还认真贯彻,积极实践。如1939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了关于抗大总校、陕北公学等学校迁移到晋东南敌后根据地的决定,组成了五千多人的队伍,在行军途中,大学生们以三五人为组,边走边讨论,有的根据具体地形开展战术问题的辩论,有的还开展切合实际的军事演习,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也促进了学员们在避免敌人的堵击、埋伏和追击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经验,提高了战斗力[8]。

2.思想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是解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是指在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要与其物质需求相结合。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解放区的物质供应日益困难,加强对解放区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求要同他们的物质利益相结合,要关心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关心他们的生活。毛泽东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5]137“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9]137-138否则,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当时总政治部在总结各地经验教训时指出,“我们是唯物主义的实际革命家,吃饭,对革命很重要,吃得更美,更是重要,饭都吃不饱,什么拥政爱民、自我反省、军政一致、官兵一致,都是搞不好的。”[10]要求猪肉、调料配合政治,可以发挥更大的改造思想的作用。因此,要求解放区高校教员和领导干部要关心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关心他们的伙食怎样搞得更好,设法把生产搞好,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注意大学生们的切身利益。为此,解放区各高校都纷纷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达到改善生活的同时,改造思想为目的,并成为全国青年学习的典范。正如毛泽东所说,“延安的青年们干了些什么呢?他们在学习革命的理论,研究抗日救国的道理和方法。他们在实行生产运动,开发了千亩万亩荒地。”[3]568 3.模范带头与身教示范相结合的原则

模范带头与身教示范相结合的原则,也是抗战时期解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抗战时期解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学员要做到的,教员一定要做到。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共产党员在八路军和新四军中,应该成为英勇作战的模范,执行命令的模范,遵守纪律的模范,政治工作的模范和内部团结的模范。”[3]522不仅如此,“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3]522。“共产党员又应成为学习的模范,他们每天都是民众的教师,但又每天都是民众的学生。……在长期战争和艰难环境中,只有共产党员协同友党友军和人民大众的一切先进分子,高度地发挥其先锋的模范作用,才能动员全民族一切生动力量,为克服困难、战胜敌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3]523在作为解放区纲领性文件——《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中,批评有些人的错误做法时指出,“有些同志常常喜欢凭空教导战士们要守纪律,要做模范,要英勇坚决,却不愿意把现成的,活的,动人的模范人物,英勇事迹,讲给战士们听。”[11]并强调在战争中、整训中和生产运动中所创造的战斗英雄会议、劳动英雄与模范学习者会议,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很好的组织形式和教育方式,应予以表扬。所以,坚持模范带头与身教示范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去说服大学生,教育大学生,带动大学生,切实发挥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的模范带头作用。

(五)探索了富有实效的解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解放区高校十分重视探索解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之不空虚。主要内容有:其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世界观教育。通过《哲学》、《马列理论》等课程,加强对解放区青年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世界观的教育。《实践论》、《矛盾论》奠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全面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对立统一规律,为解放区青年大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奠定了重要基础。其二,加强中国革命史和革命问题教育。其三,加强军事教育和军事学习。如在抗大成立了专门培养军事干部的军事队,增加军事教育和军事学习的内容,在军事生活上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这不仅提高了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也促进了他们的业务和工作能力的提升。

(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解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抗战时期解放区高校十分注重探索科学而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党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人先后提出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矛盾分析、阶级分析方法,调查研究、典型示范、宣传鼓动、说服教育、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方法和教育方法。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2]80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辩证方法。只有学会运用实事求是的方法,才能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情况,才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成功;而世上一切事物都充满矛盾,“在社会现象和思想现象中也是同样地存在着。每一种社会形式和思想形式,都有它的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9]309“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9]309所以,分析和研究一切问题都要坚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毛泽东还指出,“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即阶级分析的方法,作几次周密的调查,乃是了解情况的最基本的方法。”[12]789同时,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是完全能够超越任何障碍和战胜任何困难的,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13]加强调查研究,“一切实际工作者必须向下作调查。对于只懂得理论不懂得实际情况的人,这种调查工作尤有必要,否则他们就不能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12]791“要做这件事,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第二是开调查会。……开调查会,是简单易行又最忠实可靠的方法,我用这个方法得了很大的益处。”[12]789-790“要做典型调查。”[14]259调查就像解剖麻雀,“麻雀虽然很多,不需要分析每个麻雀,解剖一两个就够了。”[15]加强批评和自我批评,“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说它们在不停的运动中抵抗了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的侵蚀。对于我们,经常地检讨工作,在检讨中推广民主作风,不惧怕批评和自我批评,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些中国人民的有益的格言,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12]1096此外,典型示范方法也是党在抗战时期解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大特色。

二、抗战时期解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抗战时期解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成就,不仅是我党早期对依靠青年、集聚青年和赢得青年道路的一次历史性的探索,更是我党独立开创和领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实践,在党的历史上永远闪耀着不灭的光芒。这也对推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培养当代青年大学生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一)依靠和集聚青年大学生是中国共产党独特优势和法宝得以发挥作用的关键

从抗战时期解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和宝贵经验来看,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独特优势和一大法宝,而这一独特优势和法宝得以发挥作用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牢牢地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和核心力量——青年大学生,并始终代表着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列宁曾明确指出,“要相信青年一定能够顺利地成长起来,到未来的世界革命成熟的时候就能够完全胜任自己的任务。”[16]中国共产党无论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开放时期都高度重视青年、关心青年和信任青年。毛泽东曾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尤其是这样。”[17]并指出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18]14-15邓小平曾指出,“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一切事业的继承者。”[19]江泽民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20]在党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持续奋斗。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21]在抗日战争时期,青年和青年大学生一直是军队和解放区政府的骨干力量,承担着革命、抗战和生产的艰巨任务,也是各种群众运动、学生运动和抗日的组织者和参加者,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对象,需要集聚、依靠和赢得青年;就是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青年大学生更是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需要全面集聚和依靠青年大学生,这是历史的重任和时代的召唤,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赢得青年的重要抓手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22]在解放区,中国共产党把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赢得青年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抓手,并始终坚持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地位和作用不动摇,切实加强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确领导,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努力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为赢得青年大学生献身革命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为此,为了培养一大批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可靠接班人和生力军,促进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新时期党赢得青年的重要抓手,“以应对各种意识形态的冲击和挑战,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23]。

(三)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

抗战时期解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和方法,这些教育原则和方法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起到了重要作用,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理论价值,需要继承和发扬。特别是其充分尊重青年大学生的自主性,强调青年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教育,开展模范带头与典型示范教育,开展思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积极发挥大学生的自觉能动性,这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确立了正确的教育原则,也是新时期尊重大学生、理解大学生、关心大学生的现实要求和具体体现。尤其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需要大力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真正做到“把人从道德困境与道德异化中解放出来。”[24]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第四篇:延安时期司法干部教育培训的实践及现实启示

延安时期的干部教育,以其成熟的指导思想、完整的教育体系、宏大的教育规模和丰硕的成果,写下了中国共产党教育事业极其重要的历史篇章,积累了非常宝贵而丰富的历史经验。[1]司法干部的教育培训是延安时期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研究这一时期司法干部教育培训的基本经验,对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当下人民法院教育培训工作无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

现实意义。

一、延安时期司法干部教育培训的实践

(一)形成了司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机制

1938年党的六中全会后,干部的教育培训被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中共中央先后发布了《一刻也不要放松学习》、《关于在职干部教育学习的指示》等多项政策文件。陕甘宁边区政府根据中央的指示,先后制定了《边区教育工作的方针与计划》、《陕甘宁边区战时教育方案》等,从而建立起一整套干部教育学习的工作制度。司法干部作为边区干部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要遵守和参加这样的教育学习和考核制度。此外,为了更好地督促司法干部学习,同时也为了加强对司法干部的管理,边区政府规定有考绩与奖惩制度。依据边区政府颁发的相关法令,工作能力和工作成绩、业务熟练程度与精通程度,学习勤惰等被纳入考绩的主要内容。考绩一般由司法机关的首长负责,分定期和临时性的,也有平时的。[2]

(二)注重思想道德和马列主义理论教育

理想信念或者说是政治信仰是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环,边区政府、边区高等法院非常重视司法干部的道德人格教育。如在1941年5月,雷经天在边区高等法院对各区县司法工作的指示中,曾列出挑选司法干部的五个条件:①忠实于革命事业;②奉公守法;③能够分析问题,判断是非;④刻苦耐劳,积极负责;⑤能够看得懂法律条文及工作报告。然后经过边区高等法院办的司法干部训练班,就可以上岗。[3]理论上的贫乏必将导致理想信念的动摇。在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边区政府、高等法院把抓好马列主义理论学习作为坚定革命信念和道德教育的关键。如当时延安大学的必修课有《中国政治》、《中国经济》、《中国通史》、《思想方法论》等,延安大学还将《中国革命史》、《革命人生观》等科目设为全校公共课,通过对学员进行中国革命历史与现状、人生观与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员正确的政治方向、革命的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品德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4]

(三)司法干部司法理念的培养

陕甘宁边区司法理念既有别于中国传统的司法理念,又与西方现代司法理念不同,是由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所决定的。主要表现为:①人民满意。即让人民群众来衡量司法活动的效果。在边区的领导人看来,司法工作的任务就是为人民排忧解难,因而检验司法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人民是否满意。谢觉哉将此归结为:“合情合理,即是好法。要在判案的许多实际中了解民情,要在人民群众对于司法的赞许中,证明司法工作的对与否。”[5]②司法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宗旨,因而司法工作和司法机关也不例外。习仲勋就指出,“司法工作是人民政权中的一项重要建设,和其他行政工作一样,是替老百姓服务的……越是能使老百姓邻里和睦,守望相助,少打官司,不花钱,不误工,安心生产,这个司法工作就算越做得好。”[6]司法为民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边区简化司法程序,方面群众诉讼。如规定诉讼不收费,口头、书面起诉均可,此外,边区还实行就地审判、巡回审判等便民方式,彻底改变了坐堂办案的传统。③司法公正。边区的司法公正更多是对实质公正的追求,反对因形式公正而影响实质公正,因过程而影响结果。边区的司法工作讲求实事求是,司法工作者要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前提下做出合情合理的判决。要在案件处理结果上,实现人民群众对公平的追求。此外,边区司法公正理念还表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资格老、功劳大、地位高的人犯了法,也要严格按照法律办事,绝不允许有任何待遇和特权,如发生在1937年的黄克功杀人案就是说明。参加过井冈山斗争和长征并履立功勋的抗大第六队队长黄克功,因逼婚未遂,枪杀陕北公学院学员刘茜,该案经过边区高等法院审判,黄克功最终被判处死刑。

(四)加强司法干部业务技能培训

边区政府、边区高等法院根据战时形势和工作需要,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方式。①举办短、长期司法训练班进行集中培训。如在1937年12月,各县裁判员联席会议后,边区高等法院对参加会议的各地司法人员进行了应急式的短期培训,上课训练两星期。[7]从1939年开始,边区高等法院准备实施全面培训边区司法人员的计划,培训重点为基层司法人员,培训教师由边区高等法院工作人员担任。截止到1941年底,边区高等法院共举办司法培训班3期,培训各县裁判员、书记员共约60余人。[8]用时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雷经天的话说,“这个训练班就是我们司法干部的来源。”[9]除高等法院办有司法训练班

外,1941年7月,延安大学设立了法学院,不久后又改为司法系,培养专门的司法人才。②司法干部在职教育培训。囿于当时人力财力及司法工作的需要,大批司法干部脱离工作岗位进行集中培训并不现实。因此,走司法干部在职教育培训就成为一条有效途径。对于边区高等法院的工作人员,以在职学习为主,按照有关规定,坚持每天集中学习两小时。对于基层司法干部,从1944年9月起,边区高等法院采用新的在职司法干部培训方法。每月由边区高等法院出题,要求各县推事、裁判员等司法干部共同讨论,并按时总结上报。③成立中国新法学会。1941年6月,边区政府专门成立了中国新法学会。新法学会为培养人才,在边区公安局成立了业余法律学校,由张曙时为校长,李木庵为副校长,朱婴为教务长。业余法律学校分高级班和初级班,上课时间定为每周星期三、六两次,每次三小时,学期为3年。[10]④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如1937年11月陕甘宁边区关于召开全区司法人员联席会议的通知,“

二、现在司法干部非常缺乏,法院为培养司法干部起见,各县可选派一人与裁判员、书记员同时来到法院受训……”[11]

二、延安时期司法干部教育培训的特点

(一)在教育培训内容上坚持学以致用

边区教育与成产建设、抗战需要相结合,坚持所学与所用相互一致。如1942年3月,西北局常委会确定的行政院教育方针就明确指出:“今后要遵守‘学得即用的’这一原则”。[12]当时有一句著名的口号,叫“干什么,学什么”,就是形象的说明。雷经天也认为,“政府大批的、集中不断的培训很好,但是存在一些困难。其中主要的困难是教学用的旧东西不能密切联系社会和当今问题。而且这样培养不能救急,现在还是要保持***惯,由高等法院自己来办培训班,教的是实际的东西,用必要的东西来教,学了就能用。”[13]

(二)注重常规知识和专门知识相结合

1942年2月28日,党中央做出了《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注重政治教育、文化教育、业务教育和理论教育的有机结合。边区高等法院举办的司法干部训练班在课程设置上也体现出这一点:除边区法令、民法、刑法,民事、刑事、检察事务,司法公文,书记员工作等专业课程外,还设有国文、政治等课程。延安大学司法系学员除参加边区法令、判例研究、司法业务、法学概论等专业课程学习外,还要参加边区建设,中国革命史、革命人生观、时事教育等全校公共课的学习。

(三)坚持学习理论和调查研究相结合

1941年8月1日,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实施调查研究的决定》,成立了专门调查研究机关,指导调查研究工作。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边区司法干部经常深入基层,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如从1942年5月份开始,边区高等法院通过司法干部函授培训的方式,要求司法干部以县为单位,调查所在地区的民事习惯。这次民事习惯调查,由专门从事审判业务的司法人员承担,因此,重点十分突出。所收集到的习惯集中在婚姻、土地、债务和交易规则等方面。[14]对于这些收集上来的各县风俗习惯,边区高等法院在经过甄别、整理后,有的则作为裁判的依据。

(四)编制判例指导司法审判实践

边区司法干部文化水平低,加之边区制定法缺失,既有的法律法规制定的又过于简单,因此,用形象具体的司法判例指导司法干部显得尤为迫切。1942年4月15日,边区参议会议长谢觉哉在《边区参议会常驻会报告》中就指出,“拿裁判好的例子作教育裁判员的教材,我们应该走捷径,从实际经验中学习,而不可能像法律专门学校一样学东西。”[15]正是基于此考虑,边区高等法院开始着手对典型案例进行收集和整理,最终编制成《陕甘宁边区判例汇编》,用以规范和指导司法审判。

(五)坚持教育和劳动生产相结合

延安时期把生产劳动作为司法干部教育的一项内容和任务,作为与教学结合锻炼学生的一项制度。以边区高等法院为例,从1939年开始,边区高等法院需要完成边区政府每年下达的生产任务,实现自给或部分自给。为了完成任务,边区高等法院还拟制了《法院劳动暂行条例》,该条例把法院全体人员编为生产队,队下设生产组。要求法院工作人员“每人每周参加生产劳动2次,每次4小时,但于必要时得变更之”。[16]边区高等法院的教育与生产活动相结合,即推动了司法干部教育发展,又极大地减少了边区财政开支,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三、延安时期司法干部教育培训的现实启示

(一)要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摆在法官教育培训首位

实践证明,延安时期,边区政府和高等法院坚持把司法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使得边区司法工作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取得丰硕的果,很好地服务了边区经济发展和抗战需要。现阶段,法官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水准和行为方式均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和冲击,思想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因此,要通过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活动,真正解决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问题,确保人民法院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要把党的作风教育贯穿于法官教育培训全过程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特别是经过延安时期,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当下,以“三大作风”为重点加强法官党性党风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进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教育,不断提高法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按照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进行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教育,引导法官在利益多元化的社会格局中深化司法为民的宗旨意识;要按照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要求进行反省自新教育,经常地检讨工作,在检讨中推进民主作风的形成。

(三)要把创新教育培训方式作为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环节

延安时期的司法干部教育培训,灵活运用了集中培训和个人自修,集体讨论和案例指导,法官教法官和以会代训等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目前的法官教育培训,案例教学太少,灌输式培训较多。为此,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具体应做好四个结合:即短期、应急式培训和长期、系统性培训相结合;现场集中教学和网络远程教学相结合;教授教法官和法官教法官相结合;岗位培训和学历培训相结合。最终实现法官教育培训由理论研究型向理论与实践结合型转变,由知识培训型向知识和能力结合型转变。

(四)着重加强三种能力的培训

司法能力建设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人民法院教育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时期下,应重点抓好“三个能力”的培训:一是要强化庭审技巧的培训。以典型案件作为模拟庭审的对象,通过现场指导性的培训和观摩讲评,使法官在实践中掌握庭审要领,提高驾驭庭审能力。二是强化作群众工作的能力。学会与群众打交道、交朋友,说老百姓能够认同的话,讲老百姓能够接受的理,在与群众接触交流中不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三是要强化指导性案例援引技术。把指导性案例的识别、援引等技术纳入法官教育培训范围,重点提高法官援引指导性案例的技术和能力,切实发挥出指导型案例的实然法律效力。

【参考文献】

-----------------

[1] 郭永红 《延安时期行政干部教育培训及其现实启示》,中国知网硕士论文,第2页。

[2] 侯欣一 《从司法为民到人民司法——陕甘宁边区大众化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9页。

[3] “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对各县司法工作的指示”,《边区高等法院编制:司法工作一览表》,全宗15—25。

[4] 康小怀 刘建德 《延安时期干部道德教育探析——以陕甘宁边区干部学校道德教育为例》,载《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4期,第89页。

[5] 侯欣一 《从司法为民到人民司法——陕甘宁边区大众化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0页。

[6]习仲勋 《贯彻司法工作的方向》,载1944年11月5日,《解放日报》。

[7] 《高等法院:两年半来陕甘宁边区司法工作》(1940年2月),陕西省档案馆档案,全宗15—156。

[8] 汪世荣等 《新中国司法制度的基石——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1937—1949)》,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87页。

[9] 雷经天,《在陕甘宁边区司法工作会议上的报告》,1941年10月,陕西省档案馆档案,全宗15。

[10] 律璞 《陕甘宁边区法官队伍建设》,载《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24页。

[11] 《新中华报》,1939年11月4日。

[12] 李桂林 《中国现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114页。

[13] 边区高等法院雷经天、李木庵院长等关于司法工作检讨会一点发言记录。陕西档案馆档案,全宗号15—96。

[14] 汪世荣等 《新中国司法制度的基石——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1937—1949)》,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68—169页。

[15] 王定国等 《谢觉哉论民主与法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31页。

[16] 汪世荣等 《新中国司法制度的基石——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1937—1949)》,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95页。

第五篇:主要大国崛起的原因与启示初探(精选)

主要大国崛起的原因与启示初探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 夏克传 邮码:528100

一、英国的崛起

1、开始崛起:1588年,打败西班牙,开始建立海上霸主地位。原因:(1)地处大西洋沿岸,地理环境优越。(2)资本原始积累;能够把金银等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霸权确立:18世纪后期,英国打败了荷兰和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逐步建立起“日不落”的殖民帝国,在世界上拥有最广大的殖民地。

原因: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克服了专制制度,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3、达到顶峰: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在世界工业中居垄断地位,有“世界工厂” 之称,是当时世界无可争议的头号霸主。

原因:(1)最早开展和完成工业革命,在工业革命中重视科技的创新,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强国。(2)占有世界上最大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3)自由主义的兴起,取代了重商主义。

二、美国的崛起

1、开始成为经济大国:1894年,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原因:(1)幅员辽阔,地理环境优越,资源丰富。(2)西部领土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广大的国内市场。(3)欧亚移民,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必要的技术与经验。(4)内战后政治相对稳定,大量欧洲资本涌入。(5)重视科技和教育。

2、一战后势力扩大,在华盛顿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原因:充分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一战中大发战争横财,力量更加强大。

3、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确立:二战后初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北约组织成立,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原因:(1)二战中获得巨大利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黄金储备。(2)西欧国家普遍衰落。4、20世纪60、70年代霸权地位受到挑战:如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原因:(1)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美国经济发展落后于西欧与日本,在经济领域上对美国发起挑战,在外交上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2)第三世界兴起,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5、霸权地位进一步加强: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霸主地位加强,妄图建立单极世界,霸权主义倾向有所增强。

原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战略地位相对提高。

三、德国和日本的崛起

(一)德国的崛起

1、第一次崛起:(1)1871年,结束了分裂割据状态,打败了欧洲两大传统强国法国和奥地利,完成了国家统一,成为欧洲的新兴强国。(2)19世纪末,德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3)一战前,组建了以它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并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原因:(1)国家实现了统一,有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在统一的过程中,得到了法国50亿法郎的赔款以及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为经济的起飞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资源。(3)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重视科技和教育等。

2、第二次崛起:(1)20世纪20年代,经济复苏,并重新成为政治、经济大国。(2)30年代,为解决经济危机,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对外疯狂扩张,最后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势力达到了鼎盛。

原因:(1)利用美国等国的经济援助,20年代经济复苏。(2)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内镇压,对外疯狂扩张,势力急剧膨胀。

3、第三次崛起:(1)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成为西欧最强大的经济大国。(2)1990年,两德实现统一,德国再度成为欧洲大国。

第三次崛起原因:(1)战后实行民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为经济的发展奠定政治基础。(2)充分利用美国的援助(经济非军事化)。(3)重视教育和科技,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4)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5)两德统一,综合实力逐步提高。

(二)日本的崛起

1、第一次崛起:(1)明治维新后,成为亚洲新兴强国,打败中国。(2)一战中力量逐步增强,独霸中国。(3)30年代,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对外疯狂扩张,最后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势力达到了鼎盛。

原因:(1)明治维新使之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2)善于学习西方先进文化。(3)重视教育和科技,充分利用两次科技革命的成果。(4)一战中大获其利。(5)在国家的扶植下,日本垄断组织建立并迅速发展。(6)建立法西斯专政,疯狂扩张,势力急剧膨胀。

2、第二次崛起: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努力想成为政治大国。

原因:(1)战后进行改革,清除了封建残余。(2)充分利用美国的援助;国民经济非军事化。(3)重视教育和科技,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4)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5)利用朝鲜战争美国的订货,经济迅速发展。

(三)德国与日本崛起的共同原因

1、第一次崛起的共同原因

(1)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革新了生产关系。(2)通过战争方式打败了强邻,强签不平等条约,获取巨额赔款,割地等特权,成为地区强国。(3)交叉运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4)走军国主义道路,积极推行殖民侵略扩张政策。

2、第二次崛起的共同原因

(1)推动政治改革,社会形势稳定。(2)实行非军事化。(3)美国的扶持。(4)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5)劳动者素质高和劳动者的辛勤劳动。

3、德日两国两度崛起的启示

(1)侵略扩张道路最终必然失败。所有企图靠战争来征服,压迫和掠夺其他国家的大国,其结局总是和他们的愿望相反。德国和日本完全由国家主导的现代化虽然带来了迅速的经济崛起,但缺乏民主自由传统导致这两个国家出现了法西斯政权,它们所选择的通过对外侵略实现大国梦想的道路不仅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灾难,而且也在同时毁灭了自己的国家。

(2)近代以来,一个国家真正的崛起,取决于它是否在经济上崛起,纯粹靠军事征服和领土扩张而实现的崛起,很难长久维系。而德日真正意义上的崛起,是在二战后通过政治民主,经济自由与和平发展而实现的。

三、主要大国崛起的共同原因

第一、大国崛起都经历了思想解放的历史过程,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的。英国的崛起经历了早期的新教运动,为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大国崛起都是以体制创新为条件的,日本的明治维新从根本上改造了传统的封建体制,美国的资本主义体制则是在英法资本主义体制上进行了新的创新。

第三、大国崛起都是抓住了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英国抓住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标志,美国则在电力为标志第二产业革命中占得先机。同样,在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中,美、日又居于先导地位。由此可以看出,大国崛起往往是以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标志的。

第四、大国崛起都是以经济的强盛为基础的,没有经济的支撑很难成为世界性的大国。第五、大国崛起与文化复兴和软实力的增强也是分不开的。

四、中国崛起道路的选择

1、中国走和平崛起道路的原因

从中国的国情来看,中国有着爱好和平的历史传统,中华民族是一个温和的民族;近代倍受列强的侵略,中国不会再去伤害别的世族;和平崛起符合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目前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大国非和平崛起及其衰落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从时代的需要来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我们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经济的全球化,我们有可能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与合作,逐步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

2、目前制约中国崛起的因素

(1)美日等西方国家的抑制(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2)地缘因素:周边强国的存在。美、日、俄、印等国势力存在。(3)人口、能源(资源)。(4)台湾问题。(5)科学技术落后,人才缺乏。

3、中国如何实现和平崛起

(1)锐意推进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基本内涵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制度保证;(2)大胆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而又坚持弘扬中华文明,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精神支柱;(3)统筹兼顾各种利益关系,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社会环境。

下载抗战时期爱国青年奔赴延安的原因与现实启示[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抗战时期爱国青年奔赴延安的原因与现实启示[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员工离职三大原因之一:现实与期望不符

    员工离职三大原因之一:现实与期望不符 约在6个星期前,安娜炒了前任雇主,但很显然她至今仍心存不满。“我没有得到任何培训就被安排在了那个岗位上,”她回忆道,“我曾经多次要求经......

    恒大俱乐部的成功原因与启示(定稿)

    政策分析结业论文 题 目 恒大俱乐部的成功原因与启示 恒大俱乐部的成功原因与启示 广州恒大足球队的成功,有人赞许,有人担忧。这份清醒需要有,也应该有。足球作为职业竞......

    美国安然事件原因与启示(小总结)

    安然事件回顾与总结 (原因-改革-启示) (1)安然事件所暴露出的美国会计准则制定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从美国会计准则制定历程、美国准则制定机构更替原因并结合准则的性质来分......

    党在延安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经验与启示(范文大全)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实践中,不仅创造性地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且在政府与人民之间、党内与党外之间、人民与人民之间、边区内部与外部之间,成功......

    井冈山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与现实启示(全文5篇)

    井冈山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与现实启示 黄惠运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培养造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人民共和国五位元帅:朱德、彭德怀、陈毅、罗荣桓、林彪,三......

    形势与政策:西亚北非动荡的原因和启示

    西亚北非动荡的原因和启示 (zzu) 从2010年底至今,西亚北非有关国家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极度不安的阿拉伯世界。发端于突尼斯的动荡席卷了整个北非西亚地区,埃及、利比亚、也门,叙......

    医务青年发展需求与流失原因的研究

    医务青年发展需求与流失原因的研究内容摘要本课题通过对本市一所三甲医院、一所二甲医院共467名医务青年的抽样调查,发现在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层次、工作岗位、结婚与否的......

    党在延安时期治理社会的方略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经验与启示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实践中,不仅创造性地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且在政府与人民之间、党内与党外之间、人民与人民之间、边区内部与外部之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