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古今中西之间重读我们的文明(★)

时间:2019-05-14 20:50: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站在古今中西之间重读我们的文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站在古今中西之间重读我们的文明》。

第一篇:站在古今中西之间重读我们的文明

尊敬的杨老师和各位学长姐:

我本来满怀信心要给你们作一篇史诗般的“告别演说”的,这对于我并不是什么难事儿,可是昨晚骤然看了我舅舅张鸣老师半年内的博客文章,没有这样的兴致了。我是个很专注读书而不过分关心现实的小孩儿,最近四个多月呆在台湾好好读了些书,没有辜负自己的光阴,但是多少也和大陆的环境有点脱节了,写的有些文字显得不合时宜。这是最后一节课了,我还是想和大家谈点什么,也算是对自己这半年来的游学的初步总结吧。你们姑妄一听这冗长或有些乡愿的演讲吧。

我今天要谈的主题有些大,叫做“站在古今中西之间,重新解读我们的文明”。我为什么选这样的一个题目呢?因为这半年我都是生活在台湾的社会环境之中,今天的听众又是台湾的朋友,我想“我们的文明”应该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话题。至于古今中西的话题,又要感谢这段在台湾的难忘经历。台湾是个自由的社会,我们在大陆被圈养久了,突然到了台湾这个岛上,空气也觉得格外新鲜了。我平日在读书之余,也写了一些关于台湾的文字,在网上和台湾的、大陆的朋友对话和辩论,这些活动都是很能激发人思考的。一方面,台湾是个既传统又现代,既中又西的社会,另一方面,他又是个处在传统与现代矛盾之间,处在台湾人与中国人国族认同冲突中的复杂社会。我们生活其间,既感受着台湾社会现代化与进步的美好一面,也深深地思考这个社会内部或隐或显的“危机”。然而,我们终究发现台湾和中国大陆还是相同之处占了绝大多数,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共同处境(Situation)莫过于——我们站在古今中西之间的巨大矛盾心理。

(一)“我”是谁呢?——同胞?外国人?同文同种?匪谍?

我该从哪里开始展开今天的话题呢?还是从我这次台湾游学的起点聊起吧。大概由于半年之内第二次来台湾了,所以带着格外的谨慎和小心,但是我无法回避的却是“身份的问题”。我到了台湾,最初和人打交道,人家必然会问“你是从哪里来的呀”,这就牵涉到孔子讲的“正名分”的问题了,我该怎么回答呢?大概有三种方式——大陆人、中国人、中国大陆人,出于稳妥起见,我准备用“中国大陆”这样的这种的称谓,毕竟是在台湾的地盘上嘛。这回过海关的时候,比上次平稳多了,这回是“非中华民国籍公民”,而上回是“外国公民”。一到宿舍,见着管理员大叔,讲一口特别道地的台湾国语(基本和国语没多大共同点了),喊我“中国学生,中国来的呀”,我明白过来自己确实到台湾了。

随后就开始和台湾年轻人打交道的历程。这其中有很多有意思的片段。最初的看法是台湾的大学生似乎比较像偶像剧明星,而不是“学生”,没有学生样嘛——上课睡觉的、吃东西的、大声说话的、随意走动的,回答老师问题如同小学生一般,比如老师问“以色列人是什么人呀”,学生答“以色列人”之类的……更绝的是,下课的时候老师竟然对同学讲“辛苦你们来上课了”,传统社会是学生给老师请安的,现在真是匪夷所思了!

还老有中文系的学生来和我讲,“正体字”是如此这般好,如何比简体字更好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正宗,现在你们大陆也有人提倡改回繁体字了。我由于不是他们专业的,最初持保留态度,等我看了相关资料之后,就有力地反驳了他:从繁体字到简体字的变迁,其实和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变迁一样都是中国现代化过程的一种历程;从历史的角度讲,秦始皇当年变“大篆”“籀文”为“小篆”“隶书”,就是一次简体字化的过程;你这么喜欢形象的汉字,怎么不去写“大篆”“籀文”,那多形象呀,和画画一样;既然中国大陆建立了“新朝”,那么他的政府要推行简化字改革也是无可厚非的;况且繁体字确实要比简体字更难学更难写,增加小朋友更多的负担,虽说现在有了电脑,也代表我们可以不动笔呀!他被我驳得无话可说,只好说“兹事体大,兹事体大”之类的话。后来别的台湾学生向我透露了“秘密”:原来他们对于大部分简体字都不太看得懂,但是有的时候还写简体字,很有意思的。至于我呢,繁体简体、竖排横排都没有任何区别,简体字显然写着比较省力,所以“识正书简”才是王道嘛!

在台湾人家最爱我问我的问题是,“你觉得台湾怎么样呀”——这问题有两个预设,一、不能答不好,因为这是欠揍的表现,不尊重嘛;

二、他其实是在问台湾和中国大陆比起来怎么样,后一个问题其实挺难回答的。如果以过小日子和对人的尊重来说,的确台湾要好太多了,这算是共识吧;但至于其他而言,则真是见仁见智了,没有统一的答案的。

谈到我们在台湾社会的身份问题,是多少有些尴尬的。元月二号,《中国时报》头版讨论开放大陆自由行的话题,谈到台湾准备向北京上海的“良民”率先开放,“良民”这个词深深刺痛了我的心。这个词是日本侵略者过去用来侮辱中国人的词汇,和这个词相对的是“刁民”,我们能不能说台湾有些人是“良民”,有些是“刁民”呢?这是互相尊重的方式吗?

在台湾,很明显的,年长一辈的人大多称呼我们为“大陆学生”,年轻一代大多称呼我们是“中国学生”。但不管何者,台湾人那种对“我们”的优越感或者歧视,是异常显著的。在你们的印象中,中国大陆全是“黑心货”“黑心菜”“黑心鸭蛋”,甚至人也是黑心的吧!台湾人这种对中国大陆人民的优越感,在我们看是很奇怪的,一个大国的国民被台湾岛民歧视,有点匪夷所思,这心理反过来或许更符合逻辑。这里面除了很浓烈的市侩主义之外,或许还和历史的恩恩怨怨扯不清。

我很关心台湾年轻一代的文化观。用我的话来说,这批台湾年轻人是第一代被教育成“台湾人”的一代人。他们对自己的乡土充满了热爱,对台湾未来满怀信心,在他们眼里,我们真的是“外国人”了。可是在我看来,一切都是利害相参,福祸相倚的,这一代台湾年轻人从小在一个相对安定和富裕的小岛上长大,的确更有自我了,对个人权利也更关注了,但视野也变小了,对公共领域的关怀也比不上父一辈了,理想主义逐渐淡出了。生活的确比较幸福和美好,社会也更人性化了,可是生命的体验也逐渐变得单调和平面——正所谓单向度的人,在这声光十色的世界中漂泊和沉浮,生命变得没有明确意义了。他们不可能有我们幼年那种对贫穷的刻骨铭心的体验,也不可能感受到在一个变化社会中的那种风潮激荡和生存压力。灵魂体验和生命经历的原子化、均质化,注定了这一代人不可能再创造出史诗般的事业了,但是维持小日子也是不成问题的。今天的台湾社会的确是对弱势群体更关爱的社会,但也是压抑强者意志的社会,这都是相对的。最优秀的人才不愿去涉足公共领域和政坛了,因为政治这个词在台湾是负面、不讨人喜欢的,大家联想到的是蓝绿恶斗、国会闹剧、互相辱骂、政治作秀和各种口惠而实不至。可是那些人有一天终会醒悟过来,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最优秀的人却要被那些不如自己的二三流的人所统治,看着这个社会离过去的“黄金时代”越来越远了。

过去我是相信中华文化很好地保留在台湾,可现在我轻而易举地发现即使是这一代中最好学深思的青年学者也对“中华传统”所知不多了。这其实并不能怪他们。他们从小受到的是台湾本土教育,“中国”在他们心中不过是个极为模糊的概念,或者就是“中共”那个邪恶政权,要不就是些中国大陆的负面新闻“黑心货”之类的,几乎没有任何好感。你很难想象(除了李戡这类另类之外)一个台湾年轻人对中国大陆或中国文化有任何赞美之词,他们即使到了大陆去参观学习,也依旧是那种思维之中,反倒更加强化了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印象。现代的台湾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几乎完全不感冒了,传统文化能给他们带来物质的奢华享受吗,能带来成功的声望吗,能带来巨大的财富吗?都不现实,传统文化没有工具理性了,那么除了在社会习俗(小传统)的意义之外,几乎不再受重视了,况且那还不是台湾本土的文化。即使是他们的文化偶像——外省人的龙应台也只能做没有“中国”的中国梦了,何况这一代的年轻人呢?要求他们去继承中华文化,继承中华道统,不是痴人说梦吗?大概不出一代人的时间,所谓中国传统就会在台湾岛慢慢逝去了,不妨看看现在中学生台湾史和中国史比例已经1:1了。他们更关心的是现代的科技、消费和文化理念,还有所谓人的价值、权利和尊严,在这种意义上讲,语气说他们是台湾人,不如说他们是西方人了。

在这种背景之下,他们看到“我们”的眼光是很复杂的。一方面有同文同种的亲切感,交流很畅通,另一方面受西方影和过去反共历史教育影响,明确区分双方之间的不同,在心理优越感的基础上,甚至有些许反感和仇恨。打一个比方,有一回和一个台湾的朋友谈到高丽战争,我很自豪地讲,解放军在极端简陋的条件下能和世界霸权美国人至少打个平手,这是中国近代世上,前所未有的事迹;可是他却冷言相讥,说那时候美国的麦克阿瑟将军准备用九颗原子弹把中国从地图上抹去。我深深震惊了,我只是谈了对国家自强的自豪,他却反感到盼望美国人把几亿中国人送去见佛祖的地步。一句不经意的话,却流露出历史教育背后的仇恨的潜意识。这还谈什么同胞情谊呢?还不如说是敌对的双方更恰当。有的时候,台湾的朋友请我喝酒,他们还要讲“共匪”“匪谍”之类酸话,固然是开玩笑,可是我们心理还是不太舒服的。我们的交换学生们在奉献着对台湾社会无私的赞美之中,却也要忍受被台湾人叫“中国学生”的辛酸和不甘。这里真的有互相尊重,互相了解,互相包容吗?我很怀疑的。

但是当我深入地观察台湾年轻人的文化取向的时候,发现他们骨子里还是地道的“中国人”。我给大家举一个我宿舍的“趣事”。最近宿舍的某台湾同学对我有点意见,为什么呢?坐在靠墙的他总是要求把窗户开开,而我坐在窗户边上,冬天又怕冷,所以我常常把窗户关上。来来回回很多次之后,他有点不高兴了,可是什么话都没说。有一天晚上,他显得躁动不安,总是跑出宿舍,还每次都把门彻底打开,这是冬天呀,我过一会儿又去把门关上,来来去去了三四回,我有点敲出端倪了,可是我俩还是什么话都没说。再后来,到了半夜凌晨了,他又去把门敞开了,我也相对应马上把门关上。在这场对“门”的争夺中,我们两人依旧什么话都没说,其实我早就等着他骂我了,把话说出来,把事儿挑明不就得了嘛,这么点小事儿,值得这么来回折腾吗?可是又来回弄了几回,他还是什么话都不说,只管开门,最后我忍无可忍了,骂了他两句,然后把窗户开了一条缝,算是息事宁人吧。可是我在那一刻的感觉其实是,那个台湾学生“真他妈太像中国人了”“只有中国人才他妈这样做”,这样息事宁人、不出恶言、忍气吞声,要是西方人早就大打出手了,哪能来回折腾这么多回合沉默的战争——我和他也真是很默契的演员。我之所以没有说出来,是因为“中国人”这个词在现在的语境中似乎有点骂人的意思。尽管中国历史观和文化传统逝去了,但是中华传统礼俗作为小传统依然保持着强大生命力,恐怕也不是一两代台湾人可以彻底改变的吧。

尽管有这许多观察,通过比较之后,我依然觉得两岸年轻人其实是极为相像的。比如我在北京的时候,就觉得其实大学生都挺混日子的,好多人也没事志向和理想,可是到了台湾一看,有点小巫见大巫的感觉,这么看大陆学生还是很用功很有理想的。可是台湾学生不这么看,他们比较两岸之后,分析说这表明台湾年轻人比较幸福,台湾社会比较自由民主。我心里在替台湾的年青一代担心,将来他们怎么能和大陆年轻人竞争呢?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不要竞争嘛!这样才叫“爱台湾”“守护台湾”嘛!

还有台湾人在认同方面依然是有问题的,比如马英九总统的百年元旦文告中的政治修辞,除了有强烈的置入性行销嫌疑——又和上回“双英辩论”一样在宣传他的“黄金十年”政纲,其实他的政策只能反映一部分台湾人的主张,有一半的人是不认同的,执政党与反对党也许在国家层面最主要的共识恐怕是目前不让共产党染指台湾吧!至于马先生那些关于两岸关系的宏论,遭绿色人士的讥笑,怕只是他的一厢情愿吧,哪里有什么共识呢?况且台湾据说还有“后殖民”的问题,还有本土认同的问题,还有国际承认的问题。在政治上,我们把台湾称为美国的“附庸”也不至于大谬,因为毕竟是美国人保证了台湾政权的生存。

今天,海峡两岸的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观念差异和冲突?为什么我们同样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认同问题?今天的问题又是怎么来的?这其实都是在古今中西的历史性变迁和剧烈社会转型中无可回避的困惑、犹疑和彷徨。

这学期有幸能被学校派到台湾地区的高校进行交换学习,在这个岛上,边学习,边交流,边观察,打交道最多的自然是作为同龄人的大学生。在这同文同种的的亲切环境中,总结一点此间大学校园的文化,以飨读者。

(一)大学生

所谓大学校园文化,主角自然锁定在校园中的大学生身上。今天的台湾是个标准意义上的现代社会,年轻人在一个相对富裕和发达的社会中长大,远离了上一辈人的贫苦和动荡,享受着现代文明的繁荣与进步。类似于我们的八零后、九零后,与父母辈大不相同,他们既是追求自我价值,张扬个性解放,关注个人发展的一代,游刃于网络空间的一代,玩着Ipad、Iphone成长的一代,“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一代,和“管它那么多,给我娱乐来”的一代人。有一档叫《大学生了没》的娱乐节目,倒是了解今日大学生所思所想的不错的孔径。总之在我们看,他们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一代大学生。

我最初的看法是台湾的大学生似乎较像偶像剧明星。女大生不但“天生丽质难自弃”,而且美妆水准也专业,据说至迟从高中起,女生们就开始画眼线、帖假睫毛(那时我们的女生们还在“素以为绚兮”吧),叫人眼前一亮的“正妹”真是俯仰即拾。男生打扮也别有个性,多有烫染酷发者,再打扮出几分嘻哈的风格,反观我们的男生们确实鲜有染发者。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台湾的男女生间关系也更为亲昵和热络,形同“哥儿们”之状,勾肩搭背、呼啸成群之景也是随处可见,更见几分天真活泼、热情好动的年轻人气息。

当然了,相形之下,某些大学生似乎又少了点“学生样”。上课睡觉的、吃东西的、大声说话的、随意走动的,课堂没有我们那么多规矩,似乎也没有太多限制。回答老师问题如同小学生一般,比如老师问“以色列人是什么人呀”,学生答“以色列人”,问“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是什么人”,答“美国总统”之类的……据说,台湾的大学生们不再在课堂上发言表达意见了,都到批踢踢上去“灌水”了。更绝的是,下课的时候老师竟然对同学讲“辛苦你们来上课了”,传统社会是学生给老师请安的,现代真是匪夷所思了!

在那略显沉闷的学习之外,却是这群不安分的年轻人释放青春和激情的大好舞台。台湾的高校有着更为完备和充足的体育设施,学生们也有着更好的日常体育锻炼和运动的习惯,尤其是棒球、篮球和排球等团体项目。值得一提的是,棒球是台湾最为popular的运动,普及到无法想象的地步,以至每个系都有代表队,每时每刻都可见运动员在操场上训练和比赛。台湾学生的舞蹈艺术表演能力那更是一绝。据说台湾的国中生当中,十个里面有九个都梦想着当明星,把相当大把精力大都投入到这上面了,学校的舞蹈社团五花八门,门类之多样,分工之细致,远远超越我们高校的舞蹈社。虽然都是自己组织的业余社团,但训练水平可一点不下于我们校级艺术团呢,笔者有幸亲自观赏过一两回,真有叹为观止之感呀!校园的社团文化自然也是不拘一格,除了由学生自治的系学会之外,各种专业性的社团、交友俱乐部经常举办各种Party,周末旅行和趣味运动等等,是对学生组织活动能力和规划安排能力的一大锻炼呢!

(二)高等教育

台湾的高等教育本身则更耐人寻味。对于这一代大学生来说,大学的门槛已经几乎不存在(2009年录取率达97%),现在几乎人人只要有心想念书,都可以上大学。尽管要考取台、成、清、交等名校仍面临激烈竞争,但较之于大陆的高考,升学竞争要小太多了。以头块招牌的台大为例,其每年从不到十万的考生中录取两千多人,而我们的北大和清华则大约从一千万考生中录取二千多人,差距可想而知。

在这个自由民主社会里,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平等”受教育权利,大学教育终于也“民主化”了:把所有参加考试学生都招到了大学里,每个县都实现了拥有一国立大学的“梦想”,也满足了各级政客和议员的选票需求。在这一切都获得满足的时刻,不但大学的理念空洞化了,并反而变相加重了中学生的负担(因为大家都要考台、成、清、交嘛),当然倒带动了“补习班”产业和《补教人生》之类泡沫剧的一片繁荣。可是在台湾少子化即粥多僧少的情况下,后半段的大学在竞争激烈的趋势下,仍面临这招生不足的窘境,于是在今年开始开放对大陆学生的招生,以便维持其运作和经营。我们这些大陆的小朋友,在两岸关系缓和的形势下,还天真地以为台湾当局和台湾人民大发慈悲了呢!

台湾的大学教育的形式倒是更人性化、更多一些自由。例如台湾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有更多转学、转系、辅修之类的机会,可以在信息更充分的情况下选择自己的未来,而不必像我们那样更多是“一考定终身”的残酷局面。甚至有些台湾学生在读了两三年大学之后,觉得真正发现了自己的所爱的专业,又重新投入大学入学考试的竞争之中。台湾的课堂也有些许不同,老师上课更为幽默诙谐,更注重贴近现实和年轻人的心思,没有高高在上之感,反倒是平添了几分亲切感。不过,有一点蛮相似的是,每到老师提出问题时,下面就鸦雀无声了。

台湾学生的打工经历是似乎是他们大学经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许是我们作为独生子女比较“幸运”的原因,在大学里仍由父母供养生活,更多的则是就业前的实习和当些家教之类的,可以平添些零花钱。而台湾的大学生由于家中都有两三个孩子,不可能由父母完全负担,再加上,台湾的学校由于比较小不能提供足够的宿舍空间,很多学生得在校外租房,结果大大加重了学生的生活成本,使得打工对于不少中下收入家庭的孩子成为了生存的必需。学校方面也会特别在校园内提供各种各样的工读生岗位和实习工作,比如图书管理员、宿舍管理员、校园售货铺的服务员等等,也算是在专业教育之外,为学生提供更充分的职业教育。

当然,课后打工事件是颇为辛苦,难免影响课内学习,时常翘课、请假。这一社会现象不久前在台湾还引发了“监察院长王建煊日前对大学生打工提出批评,认为他们「太笨了」,竟然把人生的黄金时间,浪费在不符合成本效益的打工上的”的舆论战。这其中似乎的确存在某种张力,但对于一个多元的社会来说,让学生自由选择其生活方式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也是大学教育的题中之意。

不过,这又不单单是打工对不对的问题,而是社会文化和大学教育理念的内在冲突问题。大学本来是培养贵族、绅士和知识精英的,前两者家庭富庶,无生活之忧,后者可以获得奖学金的支持。就笔者而言,对于打工也是认同的,毕竟学习不只是读书,社会实践也是广义上的“读书”呀——阅读社会这本大书。况且,打工可以培养独立自主的意识,对于走入社会也是颇有裨益。但在这样一个强调工具理性,追求物质享受,乃至放情纵欲的社会中,不少打工的学生通过翘课的时间来打工,用打工赚来的钱吃牛排和给女朋友买礼物,再以上课的时间来“补充能量和体力”,然后再请假、再翘课……牛排、女朋友、金钱岂可舍弃哉?只好把学业抛开了。这也许只是台湾高等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之一角吧。

(三)年轻一代的文化观

我同样很关心台湾大学生们的文化观。用我的话来说,这批台湾年轻人是第一代被教育成“台湾人”的一代人。他们对自己的乡土充满了热爱,对台湾未来满怀信心,在他们眼里,我们真的是“外国人”了。可一切都是利害相参,福祸相倚的,这一代台湾年轻人从小在一个相对安定和富裕的小岛上长大,的确更有自我了,对个人权利也更关注了,但视野也变小了,对公共领域的关怀也比不上父一辈了,理想主义逐渐淡出了。生活的确比较幸福和美好,社会也更人性化了,可是生命的体验也逐渐变得单调和平面——如所谓单向度的人,在这声光十色的世界中漂泊和沉浮,生命变得没有明确意义了。他们不可能有我们幼年那种对贫穷的刻骨铭心的体验,也不可能感受到在一个变化社会中的那种风潮激荡和生存压力。灵魂体验和生命经历的原子化、均质化,注定了这一代人不可能再创造出史诗般的事业了,但是维持过日子又是不成问题的。

我似乎也发现即使是这一代中最好学深思的青年学者也对“中华传统”所知不多了。这其实并不能怪他们。他们从小受到的是台湾本土教育,“中国”在他们心中不过是个极为模糊的概念,要不就是些中国大陆的负面新闻“黑心货”之类的,几乎没有任何好感。即使是他们的文化偶像——外省人第二代的龙应台也只能做没有“中国”的中国梦了,何况这一代的年轻人呢?要求他们去继承中华文化,继承文明道统,不是梦人呓语吗?现代的台湾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几乎完全不感冒了,传统文化能给他们带来物质的奢华享受吗,能带来成功的声望吗,能带来巨大的财富吗?都不现实,传统文化缺乏工具理性,那么除了在社会习俗的意义之外,几乎不再受重视了,况且这也不是台湾本土的文化。他们更关心的是现代的科技、消费和文化理念,还有所谓人的价值、权利和尊严,在这种意义上讲,与其说他们是台湾人,不如说他们是西方人了。

有几次台湾的学生请我喝酒吃饭什么的,酒过三巡,大家的话匣子完全打开了。他们这样对我说,“兄弟,咱们的观念可能有点不同,在台湾,也许那些家境比较寒酸的孩子可能会比较用功上进,而我们这些家境还行的就玩得多了,比较享乐主义”。诚如这位朋友所言,台湾的年轻人的娱乐活动似乎比我们在北京要更丰富了,去夜市、夜店、Pub玩之类的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有的甚至天天流连忘返。作为学生而言,我们似乎是很羡慕这样的生活的,可是从社会层面思考,一个合理的社会应该是有能力的人更努力,对社会做出更多贡献,而不该由家庭经济条件决定一个人的努力和对社会的贡献吧——这依然是物决定了人的社会,而不是真正自由的社会。当然在台湾大学生的视野里——没有什么是必定要去追求的,而是在各领域发展总有属于他们的价值,这是他们的观点。

(四)结语

大多数来到台湾的大陆学生,毫无保留地对台湾的一切予以无私的赞美,因我半年之内两度造访台湾了,两相比较,有了点不同的一己之见——我有时会忧虑台湾的大学生将来能否竞争得过大陆学生呢,他们似乎少了一些对现实的清明认识,对外部世界也关心甚少,却有着一种习惯性的优越感和自洽性,远不如我们这样勇于自我批判和发愤图强。

当然,我这有点杞人忧天,毕竟台湾的未来是属于这批大学生的,他们自然会“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何必我们去操这份心呢?不过在两岸交流日益热络和信息越发畅通的今天,保持一种对台湾社会的独立思考和冷静判断而非盲目追随,或许也是有益的。

注:

此文系我受某杂志之邀请,在之前数篇类似主题的日志基础上修改润色而得的。文章主体是对台湾校园文化的概览性综述,没有特别刻意的挖掘,唯有文末的数段算是一孔之见吧。至于台湾教育总体是好的,但是问题出在了学生身上,而学生又是受社会风气的影响——给人一种印象是,台湾的学生生长在不错的环境中,受到了正规的教育,却缺乏“自我教育”的能力,尤其是自我反思与批判的精神。这不得不说是台湾教育的瑕疵。他们似乎生活在梦一般美好的社会中,民主社会也保障了做梦的权利,可是却忽略了作为人的精神的意义——人欲横流而不知检,理想湮没而不知发,徒以今之自由民主以夸人,于世道人心有何哉?吾国先宋儒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些迷思(Myth)中之存在岂不要自惭形秽至极吗?今天的台湾人还敢说自己是中华文明道统的继承者吗?真是世界上最大的笑话!

还是那句话——今天的台湾年轻一代的确是台湾人了,而且更是现代人。他们高扬的现代旗帜的确给了他们放纵自己的欲望(和兽类有多大区别呢),满足于软弱与虚伪的人道主义,放弃对整个社会(非政府)的责任和理想的冠冕堂皇的理由。然而这样所谓的民主体制,却更多只是一种保护懦夫(弱者),而非高扬人的精神(强者)的社会机制。这里面有台湾文化自身内在的问题,也蕴涵了台湾社会未来的危机。

第二篇:重读《最好的我们》有感

重读《最好的我们》有感

在读大学以前,除了资源有限,更是有老师家长规定不可以读课外书,那都是不顾正业,班主任不时地巡查,看到谁桌上有本读者都被收走,后来听一同学讲,他一看不下去书就看课外书,竟然没被发现,嗯,应该是他成绩太好,老师比较放心,还记得一次买了一本《十大元帅的岁月》,也不记得怎么就买了,回去就被我爸骂了一顿,这是你应该看的书吗?然后,那本书也就搁置放在一边,至今没有翻阅过。

现在回想高中时代,印象中也只记得读过《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红楼梦》这样几本书,每次都是放假期间,几天几夜不睡,晚上怕被发现,就在被窝里挑灯夜读,准备高考的时候都没有这么用功过,跟着书中的人物或喜或悲,然后每次我妈喊我吃饭,每每埋怨,晚上不睡,整天白天睡,回到家也不开心,整天跟欠了你什么似的,看到就烦,你说你回来干嘛,我习惯了不解释,就任误会一直下去,反正他们永远无法理解。

读大学了,再也不会有人说这不能看,那不能怎么怎么样,终于得以个性得到释放,然后,经常跟别人开玩笑我叛逆在大学才开始。

为什么要谈到最好的我们?

刚读大学,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与陌生,其实自己是没有太多心思去阅读,接触到八月长安的书,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人推荐去读她的《你好,旧时光》,然后是《最好的我们》,作为大三的学生,竟然看这类青春的小说看到入迷,看到心血澎湃,看到开始思考人生观价值观,看到开始不再对身边的人与事做出表面肤浅或者不负责任的评价,开始心胸开阔,开始善待他人,也开始学着善待自己,我也因此结识了志同道合的闺蜜。

最近一直热播《最好的我们》,看了一下,还是有很多失望,那不是我认识的耿耿,也不是我所熟悉的应该的余淮,我也将我所想象的人物形象弄丢失了,重读,我一边又一遍的找寻那个我所熟悉的耿耿余淮,虽然会有所干扰,还是又被感动的一塌糊涂,那种简单的相处,不说话的舒服,没有什么情与爱的争执,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眼神,一个小小的动作,小小的美好的丰富的内心世界,确实电视剧是表现不了的。

每次读到一下文字,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感受,你呢?

我们不负责任的用几句话将人家捧高,但万一摔下来,谁也不会去接住她。

现实生活中,除了小孩子之间那种小小的嫉妒作怪,长大如我们甚至我们的父母,大家仍总是喜欢狠狠地抬高别人,无论是家长的你看你家的谁谁怎么那么厉害,那么聪明,以后肯定找份好工作,找个好婆家,等到人家不如意的时候,不知道会如何嘲讽呢,还是,我们年轻人相互之间的羡慕,哇,你工作肯定有大大前途,好好干,说多了,我自己都开始怀疑了,我自己工作也不如意啊,自己被这样说多了,那种滋味只可意味,其实我内心是十分抗拒的!自己不了解他人,反正被捧上去被给予无形压力的是别人,他人所感都与自己无关,反正大家永远只能看到别人光鲜亮丽的一面,然后添油加醋的满口都是酸酸的。

这个世界上,离开谁你都活的下去,因为大家的幸福,并不是绑定在一起的。

越长大,经历的事情越多,这样的体会越明显,好比亲人的去世,你会发现,除了偶而缅怀,你的生活竟没有任何变化,不相关的人更加不会有任何的影响,你去世这件事情都为人所不知,这个世界还是一样运作,所以,先活着再说,然后,把自己的日子过好!

“我是说,人就这么一辈子的时间,你前半辈子观看你父母的生活,后半辈子还要模仿复制一遍——你亏不亏啊?”

我默然。话虽这么说,可是谁能保证我们不重蹈覆辙?也许父母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无聊,他们也有理想和憧憬,无论是对生活还是对爱情,就像此刻的我们。可是他们也和我们一样,高估了自己的创造力与运气。

我一直跟自己讲,无论如何,都不能步父母的后尘,仿若这一辈子的使命意义,就是结婚生子养家,然后完全没有了自我,正如耿耿所想,难道我们父母没有想过,难道他们不是迫于生计,迫于命运,只愿,无论未来怎么样,永远记住那份初心,慢慢的成为越来越优秀的自己,等到以后步入婚姻也好,作为家庭主妇也好,我们可以自豪说一声,这是我乐意去做的,这是我最想做的事,而不会说以为被迫选择的,简单说,就是变为更优秀的自己,给自己创造越来越多的可以自由选择的权利与机会!

差一点没得到,会让人气愤,而差得很远,就会让人平静。

这也是大家普遍都无法接受自己的邻居朋友发达、比自己发展的好,而对不认识的人的成名、成才根本不会有任何的羡慕嫉妒的文艺说法吧。

世界上总会有种人,嬉皮笑脸地随手摘取你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才够得到的神仙果,然后表现出并不是很稀罕的态度,其实,是有点可恨的。

嗯,确实很可恨的,就如小说中的沈屾,她那么的奋力努力,看着在大家心目中原本属于自己的未来就那样落到根本不会在大家眼线里的人中,在别人口中就是各种惋惜与不平,可是沈屾自己怎么想的呢,每每读到都会被深深的感动,大意是,她从来没有关注过别人怎么想,她只是尽自己的努力而已,最后的结果虽然不尽人意,可是她努力过了,就足够了。

嗯,我也会好好过好自己的生活,是自己追求就OK了,就只追求别人希望自己或者不如说自己以为的别人希望自己的样子,人这辈子那么短,多么不值得,是不是。

旅行中看到的最好的风光永远在奔赴目的地的路上。

对,以前可能没有说话的话语权,经历过为期几个月的旅行,深刻体会到,旅行,在别人眼里就是吃喝玩乐,只有自己才清楚,其实,路上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人与事,赶飞机赶火车的惊险刺激,往往是旅行最最挂在口边的事情。

这个世界太复杂了,那么多的活法,我们总要褒奖某几种,贬低另外几种。可是仔细想想,到底怎样才是对的?

谁知道。我们只有活过一遍之后才会明白,可是那时候剩下的感觉只有一种,名叫后悔。

我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不是大家眼中的正确的选择,我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是不是大家期待的样子,我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是不是大家说的跟你学历什么相符的,我不知道将来有一天我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会不会在大家标准范围里面,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很多,我没办法去预测,也没法就说这就是我想要的,这就是我的使命,我真的不知道,我只能说,我会努力的好好生活,把每一天过的充实快乐,工作之余可以有自己的小圈子,可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的事情。

不过,话说回来,在人生路途中,我的人生如果走了另外的一条路,肯定风景会大大的不同,比如,如果我高考多考几分或者少考几分,如果工作地点我就选择了家乡,如果……无论如何,我觉得现在自己的状态也挺不错的,我也慢慢地成为越来越好的自己,这就足够了吧。

第三篇:演讲稿:和谐,我们站在一起

以下这份以“和谐,我们站在一起”为主题的演讲稿讲述的是关于汶川地震,人们纷纷伸出救援之手,与主题相呼应。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月儿高高,黑夜很长,孩子睡着了,我为你歌唱,亲爱的孩子,什么是吉祥,那洁白的地方,命运没有方向(唱)

我不知道,那些在汶川地震中丧生的人,有没有在洁白的天堂里找到自己的方向。

5月12日,14点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8。0级特大地震。

已经超过五万抓不住的生命,已经没有声响的悲极哭泣,人们还在扒着继续坍塌的废墟,人们还在寻找着微弱跳动的脉搏。当战士跪在地上哭喊着“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的时候,我们哽咽无语。

2008,令中国雀跃却又多灾多难的一年。当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准备着,迎接着奥运盛宴的时候,我们也遭受了重大的灾难。那场用苍白模糊所有眼睛的漫天雪影,这场用鲜血压抑所有呼吸的极大震荡,像一个沉痛的绝响,紧紧扼着中国的喉咙,重重敲击着中国的心脏。

天,哭了。

但是,只要有人转过身,就能看见,我们,仍坚定地站在这里。

赈灾物资刻不容缓地运入受灾地区,全国捐款已达200多亿,我们的总理奔赴一线,告诉大家,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这场地震灾害,他说,只要还有一线生还的机会,就要用百倍的努力……是的,房子裂了、塌了,我们可以再修,再建。只要人在,我们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只要人在,我们就一定能战胜这场重大的自然灾害。

关怀从四面八方汇集过来,因为我们流淌着同一颜色的血液,中国红;因为我们拥有同一个信仰,中华和谐!世界和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走过了五千多年风风雨雨的华夏精神,在今天,凝聚成不朽的两个字——和谐。

和谐是温饱无忧,怡然自得的桃源生活。

和谐是百家争鸣,各种思想的碰撞与交流。

和谐是同一个世界,和谐是同一个梦想。

因为和谐,我们站在这里;因为和谐,我们不忘记;因为和谐,我们不抛弃,不放弃。再大的风浪,我们也会拉紧彼此的手不松开,再深的阻隔,我们也能用博大的心去交流。

2008注定是荣耀与灾难并存的一年,灾难的是中国人的土地,荣耀的是中国人的心。

我们的眼中,盈满了悲喜交杂的泪水。悲的是那些来不及向我们道别便已匆匆远去的生命;喜的是,中国,顽强地站在这里,用她镇定地魄力担负起所有的悲恸,用她温暖的爱填埋大地裂开的伤口。

中国,我们拥有的相同的名字;和谐,于是我们站在一起。当我倾吐出这些话的时候,请你回应我的声音,因为我们相信,相信中国终将刺破这场灾难厚重的帷幔,相信中国人,能手牵手,心连心,能让爱,撒满华夏大地。

第四篇:第四种感情-站在友情与爱情之间

第四种感情站在爱情与友情之间 所谓“第四种情感”,游走于爱情与友情之间的男女之情,实质与“精神恋爱”大 即 其 有异曲同工之处——有男女之情而无床笫之欢,只不过换了个新潮说法而已。谈到这种“第四种情感”,家会说这是聪明女人和聪明男人的作法。明女人有自己 大 聪 的异性朋友,他们在很多方面比自己的老公更优秀,和他们在一起,扮姐姐,扮妹妹,扮老 师或上司,扮同性的朋友,总之可以学到不少东西,甚至可以和自己的老公成为好朋友。虽 然说,一个女人,婚后异性朋友的数量和质量,是考察婚姻质量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因 为可以看出,你的先生是否宽容和信任你,你是否在婚后还有魅力和独立的生活。可这总是 聪明女人的作法,当然这也是聪明男人做的事情。也有不聪明的做法。那种追求爱情不得、退而求其次的所谓友谊是危险和脆弱的。从友谊的途径获得爱情的做法绝对是浪费时间和 想 资源,用再长的时间一只鸡蛋也孵不成小鸭,即便扮成小鸭,好友变夫妻,仿佛生在新年那 一天的人,不是过不到新年,就是过不到生日;又仿佛把两篇文章捏成一篇,内容不见得更 精彩,稿费却少了一半。友谊从一开始就是友谊,爱情从一开始就是爱情,所以没什么好担 心的。那些有爱情企图的友谊只是一种暧昧的感情,有人喜欢说,这是介于爱情和友谊之间 的感情。其实,爱情和友谊之间是空白,是两座高山间的山谷。我们唯一能做的,是让两样 都到最高峰,上了友谊的山,为什么要唱爱情的歌呢? 据说心怀“第四种情感”的男女,以为对方赴汤蹈火,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为对方尽 可 从 情奉献——这就是所谓的比朋友多一点; 互之间却又以礼相待,啥风月之举———这又 相 没 是所谓的比情人少一点。呜呼,如此境界,危乎高哉,除非人人皆为尧舜,要不这“第四种 情感”,充其量只能如昙花一现,就在那短短的瞬间,要么褪色,要么变味。古人云:“发乎情,止乎礼”,这当然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尘世间的饮食男女,却少有 这样的觉悟,情之即发,便如洪水猛兽,汹涌澎湃,桑间陌下,野合之欢,无所不用其极,哪还能把持得定,退有度?一男一女,能为对方倾情奉献,是互相认同、此欣赏的。进 即 当 彼 这种欣赏与认同,又比普通朋友“多一点”,是这一点,意味深长,余韵无穷。眼是情媒,就 心为欲种,昧的种子只蒙着一层薄如蝉翼的外衣,需要怎么样的催生,要那轻轻一拨,暧 不 只 便会见风就长,结出一个情感的怪胎。现 实 生 活中,也 许 人们 可 以 举 出 这种 “

第 四 种情 感 ” 的 例 证,说 那 两 个以 “ 姐 弟 ”或 “兄妹”相称的男女,各有家庭,彼此关爱,难道不是一段佳话吗?但是,这种故事无论它 曾经有过多少动人的细节,结局却往往惊人地相似......游戏并不好玩。带功利色彩的 其 不 “第四种情感”是不可想象的,有一方是抱了某种觊觎的心理,待着自己的投入能得到 总 期 某种形式的回报。当回报得到实现之后,要么一拍即合皆大欢喜,要么妻离子散人间悲剧。所以说这种所谓“第四种情感”,倒不如叫“钢丝情感”,晃悠而危险。让我们一同来看看“第四类情感”是什么样子的吧!这种感情比友情多的不止一点,而是最深层的相知、信赖与默契,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超 越时间与距离也不曾改变的,是男女间情感的极至。它是升华了的精神友情,又没有爱情中 的卿卿我我与空劳牵挂,不像爱情那么娇嫩容易夭折。这种感情不仅在男女间,恐怕也是人 世间情感的最高境界了。这种感情比友情多的一点,友情和爱情同时存在但只有部分接触。比友情多的一点 让 它 是性爱,比爱情少的一点是责任。两个人从朋友变成比较知心的性伙伴,却不用付出任何承 诺,大家都很轻松,和则继续,不和也不至于怨毒忿恨。谁想谁了就打个电话,度过一个轻 松而消魂的夜晚。谁有什么困难了,该帮的也帮一把。至于各自都有其他的性伙伴也心照不 宣,完全可以接受,决不像情侣那样会因此翻脸。这种感情适合不愿结婚的独身人士,没有 结果两不相欠。这种感情比友情多一点的是金钱,爱情少一点的是尊重。是金钱与情感甚至说是肉 比 它

体交换的产物。过这里所说的友情是指他们那点朋友情分,说的爱情是好歹他们在对外 不 所 还称为情侣。它的本质只是你求我需,基础是金钱与虚荣。


第五篇:我们之间(600字)作文

精选作文:我们之间(600字)作文

默契,使我们之间最直白的表达。我们之间总有一条无形的线,它把我们紧紧系在一起,让我们不会有分离,让我们之间的感情不会有期限。缘是天定,份是人为。我们之间的缘分在上帝的牵引下降临,因此我们找到了彼此。我们总是爱异口同声地说话,不约而同地做事,也许我们从生下来就有一种默契。我们也正是追寻着这种隐约的默契,才寻到了对方,找到了彼此之间的‘‘默契’’。我们之间不会有改变,相同的信念会实现所有的誓言;我们之间转了一大圈,还是到了曾经梦到过的地点;我们之间拉起了思念,拉不断,扯不断的是情谊。我们在演绎着一部连续剧,我们都是剧中的主角,我们身边有着许多配角,他们让我们明白我们之间那无形的具有震撼力的情谊会越磨越坚,越走越深。你就像我手中的一只风筝虽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但永远不会离开。因为我会紧紧的抓住你,我不会松开手,我不会让你在空中孤单飞翔,然后在云雾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回来的路。你就像我手中的一杯红酒,虽越喝越醉,越喝越蒙,但浓郁酣醇。我还会继续自斟畅饮,我要品出你的迷茫,然后在指引你该去的方向。你就像我手中的一本书,虽越读越疲,越读越困,但不使我丧失兴致。我要读出你的心声与梦想,然后帮你抵达幸福的彼岸。我们之间不会断线,我们之间不会迷醉,我们之间不会失意。我们之间的一切都如梦境一般的美好,唯一不同于梦境的是,醒来之后我们的一切依然存在,可梦境不在浮现。我们之间有太多的‘‘我们之间’’,它就像一部惊世骇俗的着作,总会有‘‘未完待续’’。我们之间有不言而喻的默契,就是因为我们之间总会有‘‘我们之间’’高三:陌筱萌 篇一:我们之间

我们之间

拨开天空的幕帘 我看到你的笑脸

从没预想到过这一瞬间

直到这一刻我才发现 原来自己可以发生改变 褪去不甘的平凡 渐渐接近浪漫

我希望幸福不只是这一瞬间 而是永远 看不见模糊的世界 是因为你清晰了我的双眼 你在不经意之间 出现在我的面前 打乱我的循环 我们之间 默契是帆 带我们驶向永远 我们之间 相守是蓝天 只要有你陪伴

我们之间 一直都有牵绊 即使远在天边 也能把你放在心田 已对懵懂的过去 挥手说再见

想从这一刻起 带着向日葵迎接明天 不后悔与你相见 即使经历了百般磨难

因为你的出现 可以让我保持笑脸 淡然看待每一天,每一年 我相信 没有迈不过去的明天 只要有你在身边 我们之间 幽默是风 吹走我们不快的一切 我们之间 一眼就可以言传 只有彼此懂彼此的语言 我们之间 希望一切都可以定格在那年那天 都不要发生改变。

篇二:高中语文作文 我们之间有多远

奉贤中学高三2月考优秀作文选 2006/2/24 我们之间有多远

高三(8)班 傅静华

不同于直尺、米尺,一切刻度尺,测量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尺是刻度不均匀,随意伸缩的,这把尺看不见摸不着,可它能帮我们测量出与周围人的距离,能让我们知道与周围人的远近。

一群饥饿劳累的人走在一起,陈涉便起义了。一群受压迫的人走在一起,瓦岗军便成立了。一群爱国的人走在一起,中国人民共产党便组织起来了。

这是一群处境距离相近的人,虽然他们身处天南地北,但一声号响,八方云涌,相同的处境,共同的追求使他们从四面八方走到了一起。

华歆去看了路过的马车,管宁便与他割席了。《神童》的作者发表了他的政治意见,他哥哥便与他决裂了。追求不同的夫妻同床异梦,便离异了。

这是一些时空距离很近,但思想距离甚远的人。他们虽然每天看到对方,近在咫尺,但思想认识上的不同,最终使他们像同极的吸铁石,把对方排斥得很远。最终分道扬镳了。

距离,身高不是距离,空间不是距离,时间也不是距离。唯有心灵才产生距离,才产生无法越过的鸿沟或拉近彼此的桥梁。

同样怀着赤子之心,渴望和平统一的两岸人民,虽然隔着深深的海峡,但并不觉得遥远——“天涯若比邻”。

同样志向高远,气势恢弘的辛弃疾与苏轼虽然身处不同时代,但后人常“苏辛”、“苏辛”的喊,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

所以空间与时间都不是距离。

惟有心灵,思想的隔膜才能产生距离,使人与人之间隔着山,隔着水,隔着比天高,比地广的一层障壁。

心灵上的远割断血浓于水的亲情,产生了《七步诗》。心灵上的远使同室操戈,产生了玄武门政变。心灵上的远毁灭了人性,产生了杨广的弑父杀兄。

我迷茫地向四周顾盼,想要看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诗人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我想用我饥渴的目光,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抬抬头,看着天上绚烂的群星,我知道迈开轻快的步伐往前走。我无须去寻找,心灵距离的绳索终会把我们拉近。

我们之间有多远?这是个未知数,在心灵前做的每一个决定都会把我们之间的鸿沟扩大,或把我们之间的桥梁再加一块砖,使之更近。距离是双方产生的。

我们之间有多远?就让时间来告诉我们答案吧。亦或许我们自己也能发觉答案。我们之间到底有多远呢? 我看“远”与“近”

高三(11)班 马越

纵使每年包得粽子无数,葬身鱼腹的屈原又能闻得粽香几许,隔着几千年的江河,远兮,远兮?一杆狼毫走近走近,端起预好的酒,一饮而尽,而隔着岁月的风雨,与李贺共饮只能是幻境,远兮,远兮?每逢佳节倍思亲,然而千山万水,远兮,远兮? 远兮,远兮?确实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有些远得难以跨越,但心灵的贴近可以跨越一切。

屈原虽已随江而去,但他的爱国之志和才华在现代人中仍多有知音。洛夫与李贺的共饮虽有着时间的枷锁,但文字间的力量穿越了时空。分割两地的家人因心系对方才会有家书抵万金的狂喜。心灵上的遥相呼应早已拉近了彼此看似难以跨越的距离。所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时间与空间无尽的阻碍,而是你站在我的面前,我却看不到你的心。因此多少所谓的亲密好友在一些小小的利益冲突前就马上抓破脸皮;多少所谓恩爱夫妻同床异梦,心同陌路,??无数近与远的纠葛,惹出世间的恩恩怨怨。很多现代人大都会有一种孤独感,那种站在喧嚣的街头却仍不断袭来的孤独感,我一直很纳闷这是为什么,或许这也是一种远与近的艺术。害怕在别人面前坦白自己真实的想法,害怕打开自己的心扉,不去体会别人的情感,聆听他人的心声,内心穿上了一件又一件防弹衣,于是心就越隔越远。保护中的心固然安全,可永远失去了同伴温暖的依靠。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有时寻找人群并不能减少孤单,只能再一次感到心无法贴近的悲哀,此时的近是多么的遥远。

是否有一日我会似李白那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有个声音告诉我,何不脱去厚重的防弹衣,让心去“受伤”,至少受伤是因为贴近,而真正贴近了或许就未必会受伤。

心灵情感是远与近的艺术,需要生活的积淀,但愿有一天起舞弄清影时心中能有千里共婵娟的幸福与满足。

s时间、空间≠s心灵、情感

高三(11)班 张哲成 诚然,远与近有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也有心灵情感的距离。但需要我们意识到的是,很多时候,空间、时间的远近,并不正比于人们心灵上的距离。

两个人隔断在千层万嶂的崇山峻岭之间,没有相见之日,但是假使心意相通,他们仍然会记挂彼此。也就是说虽然人已隔绝,心却仍然靠得很近。很明显的例子就是牛郎和织女的故事,他们之间隔了浩瀚的宇宙与星辰,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为距离的遥远放弃对彼此的挂念,彼此不离不弃,即使天上人间般远的距离也让我们旁人艳羡不已。心灵上的贴近同样可以抵挡时间的暗算。的确,时间的流逝总是伴随着人们对往昔点滴的遗忘。难道时间同样可以让两个相识的人从熟悉变为陌生吗?不,我从来都不这么悲观地认为。《神雕侠侣》大家应该都熟悉,那么对于书中男主人公杨过对于伴侣的

忠贞都应该是颇为感动吧!无论如何,十六年来始终不变地对一个人思念这不是所有人都做得到的。而书中十六年后的杨过仍然同年青时候一般怀着对爱妻炽热的爱为她自尽,这让人可歌可泣之举,同样可以让我们领悟到时间上的远近并不能左右人们心灵上的距离。

从反面来看,这也是一样的道理。两个成天在一起的人,如果彼此之间都是很讨厌、嫉恨,那你说他们的心靠得近吗?我想越来越多的离婚事件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如果这还不具说服力,那么在历史上同样有例子可寻。说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大家就会知道心灵上的距离有时也会大于空间上的远近的。

我们不应该把事件、空间上的远近作为衡量心灵、情感远近的标尺,但有时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也可作为对于人与人的心是否贴得近的试金石。共同的志向与理想可以让彼此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互相扶持,让彼此更坚定信念,心靠得更近,坚贞的爱情也必定经得起时间与空间的阻拦,思念也是可以跨越天地,纵横于时空让人收到的??所以,心灵上的近一定可以克服时间,空间上的远,让人与人之间并不像实际中隔得那么远。

我们其实可以不为离去的亲人、朋友太过于悲伤,何必总是为空间上的距离过于苦恼呢?只要我们不选择遗忘,让我们的心连在一起,又有什么可怕呢?就算是牛郎、织女也有相会之日,只要我们相信身已远,心能靠得很近。

小议远和近

高三(11)班 王彧

世间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四目相对却不知对方所想。所以,我相信距离阻隔不了紧密相连的心。

当神舟六号穿梭太空,即使有天地之隔,我们每个人的心都与两位航天员连在一起,这是爱的力量,是对祖国的爱。

当丛飞被病魔折磨,无奈地躺在冰冷的病床上,他的心却永远惦记着无数失学儿童。是什么支撑着他继续走下去?是那一双双渴望读书却又无助的眼睛。即使是捐出了毕生的积蓄,还要在与死神斗争的过程中牵盼他们,他的真情震撼了我,更震撼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当父亲病倒,只留下一个妹妹的时候。洪战辉,一个从男孩走向男子汉的哥哥,从小就担负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又当哥来又当妈,多少个春秋含辛茹苦,终于把妹妹养大。又是什么给了他坚定的信念担负这“不公平”的一切?是亲情,是兄妹间的真情,让他无法舍弃妹妹。

心灵感应可以将身处两地的人紧紧连在一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并不是空穴来风,是爱把整个地球缩小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口号向彻天空。

然而,心灵的极力也可以是近在咫尺却相隔天涯。没有了相互依存的感情,没有了充满爱的关怀。当世界冷冰冰,钢筋混凝土下的城市缺少热情的时候,仿佛踏入了浮游的空间。心灵之间少了撞击,缺了摩擦,多了层隔膜。

为了避免人性的涣失,越来越多的公益节目陆续推出,各种各样的献爱心活动层出

不穷。一切都是为了打开人们心扉,呼吸浸透了感情的清新空气。我曾看过一部影片《天下无贼》。世间冷漠孤立的人际关系在一位农村孩子身上找到了希望。相信天下无贼,相信每一个人的真诚。虽然我不知道这种境界还须多久才能达到,但我相信,心灵世界的大门已经打开,从心底抓起,一切都很近了。

佛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想说的是,远亦是近,近亦是远。如何把握个中微妙关系,全凭用心去感悟!

另附:

其实并不遥远

天和地其实并不遥远,向远望去,他们合成了奇美的地平线;海和陆其实并不遥远,海的下面是陆,陆的中间是海;我和你其实并不遥远,我们心灵相通,懂得宽容与理解。人心是最难以捉摸的,忽远又忽近,泰戈尔说过,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四目相对却不知对方内心所想,是极为可悲的。人与人交往,实则是心与心的交流,远隔万水千山都能连绵不绝,更何况是“你在我的面前”!进而想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该是至高境界。如果用心去体会,用真诚去和对方交换,那么心与心的距离会变得很小,人与人也会相处得更融洽。

我想大凡伟大的人都该懂得这一点,比如茨威格和罗曼·罗兰。他们来自一战中对立的两个国家,却创造了友谊的神话,他们成了挚友,彼此用心灵的语言交流,茨威格更是为罗兰撰写传记。再比如贝多芬和莫扎特,前者为盲女弹奏《月光奏鸣曲》,使她不再悲观;后者让弥留的老人在音乐中见到了自己的初恋情人。这与其说音乐力量的伟大,不如说是音乐家用真诚的心去创造了美丽动人的奇迹。

很多看似遥远的东西其实并不遥远,正如《距离》一诗所说:岸与岸不远,山与山不远,国与国不远,人与人也不远。你用心倾听施特劳斯会发现维也纳不远;你用心欣赏莫奈会发现澄净不远;你用心与朋友交谈会发现真诚不远,相知不远。

如果把距离看成是冰冷的、客观的,那么你会发现自己很孤独,没有可以依靠的人,可以寄托的事物;反之,如果你把距离看成是热情的、主观的,可以随心所欲变换的,那么你也一定会感受到生活中的许多快乐和精彩。

多么希望人与人的距离能变得近一些,美好的事物能离我们近一些啊!不过这其实并不难做到,多远是心说了算的,不是目测,更不是尺量。

其实,一切并不遥远,只要有心,有真诚,有勇气,有信念;

其实,一切并不遥远,只要学会爱,学会关怀,学会宽容和理解;

其实,一切并不遥远,只要敞开心扉,豁达、谦逊、尊重„„

其实,一切并不遥远。

篇三:我们之间的友谊桥

我们之间的友谊桥 在小时候,我们互相认识了,一块嬉戏,玩耍。

我们为自己找了一些砖,搭起了我们的友谊桥。

桥搭好了,我们擦着头上的汗珠欢呼。上学了,些漆,谊桥。的桥,互相疏远了,哎,桥的年头长了,着,被损坏着。而我们却忘了找砖修补,经被损坏了。而我们四处寻觅着,漆。

走上这个桥,而又怕从上面掉下来,了的就过去吧。而心却静静地留着泪。

到那块砖,找到那桶漆。

我们互相熟悉了,一块学习,探讨。我们为自己找了一修饰起了我们的友桥美丽了,我们握着手祝福。越来越大了,而我们,却忙着搭别漆被磨掉了,砖被磨破了。桥一天一天被践踏忘了找漆去修饰。现在,我们搭好了别的桥,回头再看,才发现我们的桥已却找不到好的砖和我们多么希望再次自己告诉自己,过去朋友啊,什么时候我们能找篇四:作文 我体验到离别的味道

铜仁考生

最后的一节课上完了,同学们纷纷落泪,因为明天或者未来我们都无法再重新过那曾经属于我们的三年时光,离别之情不言而喻。

时间一点一点的从我的掌心流逝,那些人那些事终会埋在心底。

想起那只属于我们的三年,总让人惆怅,偶而的时间里我会回忆从前的故事,因为我们之间还有很多故事没有讲完。

初一的我们用来试探彼此的性格与脾气,那时的我们踩着欢快的脚步朝彼此走来,用青涩的笑容向对方示好,我们试探着对方的一切,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初二,我们彼此之间熟悉了,深交了,时间也将我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那青春的岁月,那铭心的日子,那一段成为往事的故事,让我无法忘怀。偶而老师们会对我们训斥,可能是我们又淘气了吧!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心中的位置会被一个人慢慢的占据,让我们从幼稚到成熟,那就是所谓的宠爱。开始你们之间会许下一些海誓山盟,后来慢慢地你就会发现彼此身上有那么多的缺点,最后你会懂得不离不弃才是最长久的告白。我们之间相聚的时间不多了,当时你在家里受到家人的批评、教育时,当你因为与同学有一点小冲突而打架时,当你看见老师眼里含有泪水时,没错长大了长得如花似玉,长着长着让父母,越来不省心了。那恭喜你,你过完了属于你的初二。

过完了初二你不要认为还有一年时间可以浪费,其实当你真正到了初三时你才会知道剩下的时间有多长,你会明白我们的相遇有多么不容易,花开有重日,人无再少年。

流水的年华我也会老去,而你还是风华正茂的样子。

初三,常常在夜里累趴下,每天清晨带着惺松的睡眼朝学校走去。路过熟悉的路摊小贩很自然的开心打招呼问好,看见了一天要见很多次的人,下意识地走上前去,躲在他的身后伸出手来拍他一掌然后扭着就路过小摊,因为我要假装毫不知情,然后跑进教室。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了,中考近了,同学们慌了,不知所措的望着对方,那年的路灯下我们的身影,那年的粉馆里我们的吵闹,越来越远。

这三年要我们深记的有很多,同学之间的问候,老师所说的关怀,父母流下的泪水,都要牢记在心。

同学们,千万别伤悲,因为我们还是我们。故事可以续写,我希望在下一次我们还能再遇上,离别只是暂时的。

不论未来会发生改变什么,我真心希你不要改变你的初衷,更别忘了那刻骨铭心的三年。随着最后一节课的铃声敲响,随着那中考铃声的敲响,我的三年青春过去了,但它会一直存在我的心底。

我体验到了离别的味道。

别忘了你的初衷与那年。【升格演练】

【对比讲评】 1.文章简评 2.失分点 3.提升点

【应考攻略】

我体验到爱

铜仁考生

抬头昂望夜空,有一颗流星划过,可我还来不及许愿,流星就已经消失。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当你拥有时不懂珍惜,直到失去才知道后悔。

这是我上初中的我体验到母爱的伟大

铜仁考生

初中生活多姿多彩,我体验到了学习中的乐趣;初中生活曲折回环,我体验到了生活中的坚强;初中生活又苦又甜,我体会到了人生的哲理。而就在不久的那一天,我体验到了母爱的伟大。

心情真舒畅啊!

“快了,快了”我数着墙上刚挂上的日历说道,“明天就要生日了,太高兴了,哈哈!”我心想妈妈肯定会给我准备生日礼物呢!心中充满了无比地喜悦,多想明天早一点到来。

到了

我体验到青春的酸甜苦辣

铜仁考生

青春是一场太绝美的烟火,青春是一滴滴烧得沸腾的油,青春更是桌上一盘盘珍馐,其中的酸、甜、苦、辣,更是保存在心底的最深处,久久不能忘怀。

青春的味道,是酸的。

青春刚刚开盘,每个人都是长着刺的刺猬,用自己坚固的外套保护着最脆弱的内心,还不懂得怎样去让别人相处而不受到伤害,害怕别人不懂自己,也很容易受到伤害,只能绻缩到角落,自己一个人品尝酸涩?? 青春的味道,是甜的。

我的同桌,是一个心地很善良,热心又毒舌的女孩,一次,我感冒了,上课时,头就是昏昏沉沉的,擦鼻涕的纸团都垒得像小山一样高了,浑身无力,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下课后,她就跑到医务室为我买了一大包药,堆在我面前,我诧异的问:“这是什么?”“给你买的药啊,自己生病了不吃药,你怎么不死啊?”她一脸嫌弃的说。我又笑着对她说:“你舍得吗?”她撇了撇嘴,没有理我,我心里感到甜滋滋的,生病了还有人牵挂着,为你买药,真正的朋友,大概就是这样了吧!现在,有人陪我一起品尝青春的甜蜜??”

青春的味道,是苦的。

教室里寂静得连根针的声音都听得见,心跳也骤然加速,“咣垱”不知是哪个同学的文具盒掉到了地上,气氛显得更加的紧张了,同桌的试卷分发下来“口”一个鲜红醒目的数字映入了我的眼帘,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果不其然,“60”这样一个数字,似乎在嘲笑着我的无能,泪水夺眶而出,苦涩的滋味,也在心底漫延开来?? 青春的味道,是辣的。

鲜红,小巧的毕业证,一张全班合影的毕业照就拿在手中,明明两张很轻的照片,此刻,却觉得有千斤重,心中更沉闷得说不出话来。毕业歌响起,我们全用着青涩的嗓音哼唱着,大家都流下了不舍的泪水,“你们的梦想是什么?”班主任忽然大声喊到“我的梦想是??”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梦想,“那你们就要认真,努力的去奋斗!”“是!”大家都品尝到青春的辣味,辣得我们流泪,那就把我们的未来也辣得辉煌!

青春,拥有着许多的味道,你品尝到了吗?

【升格演练】

【对比讲评】 1.文章简评 2.失分点 3.提升点

【应考攻略】

下载站在古今中西之间重读我们的文明(★)word格式文档
下载站在古今中西之间重读我们的文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同学之间的文明

    同学之间的文明 在学校里,我们怎样才能把握同学间正常的交往呢。真心相待、诚心与共可以说是一块试金石。我们在校园里,每天都和同学进行着大量的交流,有学习上的相互切磋,有生......

    我们站在了历史的入口

    尊敬的党组织:2013年,我们站在了历史的入口。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中国的下一轮改革作出了清晰可行的战略部署。《决定》的一个......

    我们的战略目标--重读《中国共产党章程》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不是贫穷! 在国际上,不论是由我国首倡的中、美、韩六方会谈,还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以及部长级会谈,首脑会谈,甚而近期达成的中俄军事演习,中亚驱逐美国基地。从另一个角......

    读《我们夫妇之间》有感

    通向墙的另一面 ——读《我们夫妇之间》有感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宣告新生活开始的同时,也宣告了中国农村对城市的胜利。城市成为人们充满自豪与疑惧的复杂之地。重新融入城市......

    扶起我们之间的信任

    扶起我们之间的信任 ——由帮扶摔倒老人引发的探讨 摘要:摔倒的老人要不要扶,这已经成为一个公众关注的话题。这都是南京“彭宇案”和天津“许云鹤案”带来的后患,他们帮扶摔倒......

    站在病人的角度、感受我们的服务

    站在病人的角度,感受我们的服务,思考工作中的缺陷 和工作措施 肾脏/内分泌科宋英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法制的不断健全,患者及其家属的权益意识也在......

    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我们之间

    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我们之间 这一段时间有着什么样的画面,喜怒哀乐全写在日记里面,发现每一页全都是经典,所有的故事都值得纪念。现实的考验,我们说好一起面对,不管多久多累......

    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我们之间

    这一段时间有着什么样的画面,喜怒哀乐全写在日记里面,发现每一页全都是经典,所有的故事都值得纪念。现实的考验,我们说好一起面对,不管多久多累绝对不喊累。期待彼此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