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周恩来的三位母1
周恩来的三位母亲
1898年3月5日,在古城淮安的一个青砖灰瓦、古木参天的普通民居里,随着一声响亮的婴啼,一个情牵亿万同胞,让全世界为之侧目的一代伟人周恩来诞生了。
流淌千年的运河水生生不息。周恩来从垂髫稚童到开国总理,是运河水涤荡他的心胸和灵魂,是三位母亲用甘甜的乳汁和博大的母爱启蒙了他、陶冶了他。
这三位母亲,就是他的生母、养母和乳母。
他的生母叫万冬儿, 20岁时嫁给周恩来的父亲周绍纲。周家原本是个名门望族,到了周绍纲这代已是家道衰落。但周恩来的出生给全家带来了希望。
在周恩来不满周岁时,他家中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他最小的叔父得了肺病,并且日趋严重。为了救小叔父,周恩来便被父母过继给小叔父做儿子,以给病中的小叔父冲喜,然而迷信治不了病,两个月后,小叔父离开了人世。小叔母陈氏就成了周恩来的养母。
陈氏出生于书香门第,有广博的知识和较深的文学修养。她在周恩来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为了精心培养周恩来,陈氏还为他请来一位乳母,叫蒋江氏。
周恩来从生母万氏、养母陈氏和乳母蒋江氏那儿学到了三种不同的学识,为他后来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恩来从生母那里学会了处事。当时周家一无田产、二无积蓄。周恩来父亲虽有兄弟四人,但伯父、生父长期在外谋生,除了自己的开销以处,没有能力资助家里,三叔从小瘫痪在床,不能劳动;养父又病死了,这样全家的担子,就落在了万冬儿的身上。万冬儿从小跟着父亲出入于官宦门第,经历过比较大的场面,见多识广,办事公道,据说当时无论是周家还是万家的亲戚,他们之间发生一些清官难断的家务事,只要请来万氏,马上就可迎刃而解。由于周恩来常常跟在母亲万氏身边,母亲干练的事务处理能力潜移默化中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养母陈氏是周恩来的文化启蒙老师。从3岁起,周恩来每天跟养母陈氏一起读书、写字;5岁以后,陈氏又教他儿歌和简易的唐诗宋词;为了督促恩来学习,陈氏还经常把他关在自己的房间里,黎明时叫他起床读书、写字,等他厌倦时,就给他讲《窦娥冤》、《西游记》和太平天国、义和团等历史故事,养母的言传身教对周恩来性格的形成、素养的提高影响极大。他后来满怀深情地说:“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养母的启发,没有他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
周恩来从乳母那里学会了农活,乳母蒋江氏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能干的平民百姓,她经常给年幼的恩来讲劳作的辛苦和周围的农事,让他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还常常带恩来到自家菜园里种瓜种菜。当周恩来看到自己种的瓜果蔬菜长大成熟时,高兴极了,觉得蒋妈妈真有本事,好像掌握了世界上所有的秘密。
三位母亲,给了童年恩来三种不同的影响,他后来文思如涌、博学多才,这源于养母的培养;他后来身居高位,不搞特殊,紧密和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源于他乳母的影响;他后来成为舌战群儒的外交家、日理万机的共和国总理,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这源于他生母的熏陶。
三个不平凡的母亲,成就了一个不平凡的世纪伟人。
第二篇:周恩来的三位母亲
周恩来的三位母亲
人们常说:母爱是天下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母爱给予我们的不仅是从小细心的呵护,更是在人生成长道路上的悉心教导。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母亲的培养。作为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好总理——周恩来也不例外。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呕心沥血、不辞辛劳,他的良好品格和风尚也来自于母亲的熏陶。周恩来总理能够将其一生奉献给中国人民,离不开母爱的滋养、离不开从小培育他的三位伟大的母亲,那就是在周恩来幼年时期给予他无私母爱的生母、嗣母和乳母。
生母万氏——精明能干
周恩来的生母姓万,小名冬儿,在万家排行十二,因此大家习惯称她为万十二姑。外祖父万清选,师爷出身,在淮安府的清河县做了三十年知县。万家在当地是有名望的人家,家底丰实。冬儿从小聪明伶俐,生性活泼开朗,深受父亲的喜爱。冬儿读过五六年私塾,受过良好的教育,知书达理、精明果断、乐于助人。嫁到周家后,因为婆婆年迈体弱,逐渐由万冬儿主持周家家务,她成了“当家媳妇”。周家院内的柴米油盐、衣服家具,院外亲友的生日满月、婚丧嫁娶皆由她做主开支或确定送礼标准。
周恩来是万十二姑与周贻能的长子,他们对长子寄予了深厚的希望,给孩子取名叫“大鸾”。根据《说文》云:“鸾,亦神灵之精,赤色五彩,鸡形,鸣中五音。”他们期待着这只与凤凰齐名的神鸟能给孩子带来吉祥、幸福,也期盼着这位长子能使逐渐没落的周家重新振兴。但周家的困境并没有因为周恩来的诞生而出现转机,相反地,周家的情况却是每况愈下,无奈之下,生母只好把周恩来带到外祖父家生活。而此时,随着外祖父的去世,万家的家境也是越来越破落,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周恩来从小就明白了人生冷暖。由于在娘家听到了一些闲言杂语,再加上总是要为几位无所事事的兄弟倒掏腰包,万冬儿带着年幼的周恩来搬出了万府,不久后因病去世。
在周恩来的记忆里,生母是一个十分精明的人。1904年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和他的十八舅万立鉁合买一张彩票放在万冬儿手上,一个亲戚想骗过去,因此主动要求帮忙去武汉兑奖,万冬儿怕他调包,坚持自己去武汉对奖。一对中了头 奖一万元,全家高兴万分。生母的这种贤惠能干还体现在她的办事能力上。母亲从小深受万老太爷的影响,处事干练,考虑问题周密,能够很好的处理各种复杂纠纷。周恩来一家搬到万府后,一次万府一位已经辞了“庄头”的管家二先生强行到万府的佃农处收租,还抢走了佃农兴贵家祖传的郑板桥字画。万家老太太让万冬儿去处理这件事情。万冬儿到了丁堰后,先去兴贵家问明情况,再到其他佃农家调查,得知二先生用相同手段共骗取了佃农们180担稻谷。为了将二先生绳之以法,她从被二先生强行抢走的郑板桥字画入手,专门走访字画店,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一家字画店发现了佃农兴贵家被抢的郑板桥字画,为了不打草惊蛇,她暂不作声。而是通过买通与二先生一起去收租的一位伙计,让他说出主人收租索画的详细经过,并录了口供。于是,在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万冬儿再找到父亲的私塾弟子,已经担任扬州府从六品“州同”的吕耀先,在人证、物证俱全的情况下,将蛮横的二先生抓捕入监。这件事情的处理,充分体现了万冬儿果断、精明的办事风格。正因为她的这一优点,当时,无论是周、万两府还是他们家的亲友间发生了家庭矛盾,总是请他们大家都信服的万冬儿出面解决,而这些“清官难断”的事只要请万十二姑出马,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
生母对周恩来从小严厉要求,从不娇惯。冬天的淮安寒风凛冽、大雪飞舞。为了让孩子们能安心学习,周恩来的乳母蒋妈忙前忙后的在孩子们学习的课堂里安了一个炭盆,在先生的桌上也放了一只手炉。可是先生却万分推辞,不让放手炉。蒋妈十分心疼孩子,怕孩子冻坏了。当听到先生说一会儿要带孩子出去瞻仰关祠更是不停劝阻。可是生母万冬儿却十分同意先生的做法,她让周恩来在大雪天里跟着先生去关祠瞻仰。因为她深深的明白:为了让儿子将来成大器,从小就要严格要求,而不能娇生惯养,如果孩子从小溺爱万分,养成弱不经风的性格,将来是不能成材的。生母为了周恩来的成长可谓用心良苦,周恩来也没有辜负母亲殷切希望,正是在母亲的刻意培养下,周恩来的骨子里生长了能够战胜一切苦难和险阻的坚韧的品格,也正是这种性格帮助他渡过了革命生涯中的各种暗流险滩。
生母坚韧、贤惠、精干的性格给周恩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母亲过早的去世,但周恩来认为对他性格影响最大的两个人之一就是生母,他说:“我的生母是个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一部分。” 嗣母陈氏——知书达理
嗣母陈氏在家时排行老三,所以人们称她陈三姑。陈氏的父亲是位秀才,但家中没有儿子,将女儿当作儿子培养,因此陈氏在家时接受自家私塾教育,饱读诗书、能背诵许多唐诗宋词,书法功底颇佳,十五岁便能赋诗填词,知书达理、颇有灵性。嫁到周家一年后,丈夫周贻淦因患肺结核病早丧,因此没有生育儿女。封建家庭有“冲喜”一说,就是当某人生病或者运气不佳时,为了早日让他消除灾难就会办一件喜事来冲掉晦气。周恩来的父亲为了给自己的弟弟冲喜,和万冬儿商量后,将自己的长子周恩来过继给陈氏抚养。当时,在封建家庭中,如果丈夫去世后女人没有一儿半女是会被世人嘲笑挖苦的,在大家庭中也没有地位。因此,周恩来的过继令陈氏感激万分。她恪守封建家规,丈夫少丧后,既未改嫁也不轻易出门,丈夫去世带来的伤痛,被孩子的笑声和呼唤声渐渐地抚平,陈氏将其全部心血都倾注在教养继子大鸾上。
周恩来从四岁起,便在嗣母的教育下开始学习识字。比大鸾小一岁的弟弟周恩溥很顽皮,常常欺负大鸾。有一次在院内玩刀,险些伤到大鸾的眼睛,陈氏非常心疼儿子,害怕儿子发生意外,就将大鸾整天关在房中,教他认字和背诵唐诗。为了不让大鸾待久了厌倦,陈氏就给大鸾讲故事,像“岳少保朱仙镇大捷”、“中杰公虎门殉国”、“梁红玉击鼓抗金”、“孙悟空大闹天宫”、“沈状元招勇抗倭”等故事,从小就让大鸾懂得了嫉恶如仇、爱憎分明。五岁时,嗣母又把他送到家塾里去读书。也正是在这时,陈氏请家塾老师给大鸾正式起学名为恩来,字翔宇。翔者,飞也;宇者,宇宙。翔宇,即四荒八极无所不达也。这个名字饱含着陈氏对儿子寄予的厚望和慈爱。当结束一天的私塾教育后,周恩来回家由陈氏专门辅导。有一次周恩来的描红粗细不均、笔力不逮,老师对周恩来提出要求,让他要多加练习。放学回家后,陈氏手把手教他,她对周恩来说:“描红是基础,是写字的第一关。开始时要注意整好姿势用好笔,古人云:凡写字,切要专心把笔,务求字画严整,不能轻易怠惰,致有潦草欹斜并差落、涂注之病,研墨放笔,不要有声,及溅污于外。”陈氏边解释边示范,什么是“写字时的立如松、坐如钟、怀抱斗、笔对鼻、手搁蛋、笔搁钱。”周恩来一遍一遍的按照嗣母的要求去练习,虽然非常辛苦,但这一点一滴的教育中深藏着嗣母对他的无私母爱。
陈氏教会周恩来读《三字经》、《千字文》、《神童诗》以及《论语》、《大学》、《中庸》、《诗经》等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虽然不 能全部读懂,但是对他的思维个性,却是最早的熏陶和培养。嗣母非常重视爱子的学业课程,在家里开辟第二课堂,指导孩子做益智游戏,时时刻刻关心着孩子的成长。嗣母陈氏有很高的文化素养,能审时度势的对孩子进行教育。每次经过关忠节公祠和韩侯祠门前,嗣母都要向周恩来讲述关天培的无畏忠勇、韩信的忍辱奋进。她每次都能将这些名胜古迹、人文景观讲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这些都为周恩来人格的形成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周恩来在南开上学时写的《射旧忆旧》一文,回忆他“幼时喜闻故事”,对嗣母讲的故事有“辄绕膝下不去,终日听之不倦”的浓厚兴趣。
嗣母对周恩来的教育是循循善诱的引导与奖罚分明的措施相结合的。还是在周恩来外婆家居住的日子里,原本周恩来的表哥叙生要带周恩来一起去放风筝,但是周恩来却谎称要做作业而没有和他一起去放风筝。但是等叙生放完风筝回家后,全家人发现已经大半天没见周恩来的身影了。于是一家人四处寻找,最后在外公已经尘封多年的书房中找到了正看得津津有味的小恩来。虽然外婆、生母已经责备了周恩来,但回到后院后他仍然没有逃脱嗣母的责罚。嗣母罚站,让他站着反省今天的所作所为,尤其是对表哥撒谎的事。陈氏一改往日的温婉,让周恩来明白撒谎要受到母亲的惩罚,也是小孩子不能有的恶习。看着嗣母严厉的目光,他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保证以后做事要讲信用,不能撒谎骗人。
嗣母的生命也很短暂,三十几岁便抛下年幼的儿子撒手人寰。周恩来生母的去世,给她以沉重的精神打击,周家的生活也更加窘迫,不久陈氏便染上肺结核病逝。周恩来情真意切的写了一篇《念娘文》,表达了内心对母亲的思念。周恩来的聪明智慧与陈氏的辛勤培育密不可分。可以说,嗣母是对童年周恩来影响最大的一位女性,后来周恩来多次提起她。1918年,留学日本的周恩来曾在日记中记下怀念母亲的心情:“我把带来的母亲亲笔写的诗本打开来念了几遍,焚好了香,静静坐了一会,心里觉得非常的难受。那眼泪忍不住地要流下来。”1946年9月,周恩来在南京对美国记者谈个人与革命的历史时说:“嗣母终日不出房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承继过来的„„”
乳母蒋妈——朴素无私
陈氏为了培养周恩来,专门为他请了一位乳母蒋妈来照顾他的生活。乳母是一位淳朴的农村妇女。在相处的日子里,蒋妈会经常给周恩来讲一些劳动人民的故事,比如播种、插秧、收割等等。乳母还带他到乡下去玩,他不仅结交了乳母的亲生儿子等一帮穷苦的朋友,还看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艰辛。周恩来两位母亲相继去世,父亲远在外地打工,乳母带着周恩来和他的两个弟弟回到周府淮安老家生活。虽然周家已经无法支付乳母的工资,但是乳母仍然对他们兄弟三人不离不弃。在这段艰难的生活中,是乳母给予他无私的帮助。当周恩来离开淮安之前,乳母为他添置新衣,准备行囊。临走时刻,含泪相送。周恩来在东北念书时,乳母对他的生活叮嘱万分、放心不下,时常捎信给他。后来周恩来到南开念书,乳母十分想念他,为了来看望一下自己亲手带大的孩子,她借了高利贷当路费到南开大学看望周恩来,帮他翻新了小袄,补了衣物才恋恋不舍的离开。乳母在天津待了十天,周恩来领着她逛了天津的很多地方。临走时,周恩来还让四叔给乳母一笔钱回家把高利贷还掉。周恩来从来不会忘记乳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还专门向人打听乳母一家的情况。乳母终身与人为善,她那宽容慈爱、大公无私的品格在周恩来幼年的心灵里播下了种子。同时,乳母信奉神明,佛家慈悲为怀的教义也让周恩来明白了要懂得与人和平相处。
周恩来的一生,从性格、学识、修养到为人处事、办事风格等方方面面,都受到他三位母亲的影响。生母和嗣母的教育和启蒙,为他日后的成长成才奠定了基础。同时,她们的爱护、仁慈和礼让,使周恩来的性格中多了些柔韧和儒雅。乳母的点滴熏陶,培养了他大公无私的品格。在周恩来旅欧时期,他在一封表明自己“当信共产主义原理”的信中说:自己一来“天性赋予调和性”,二来“求真的心又极盛”,这两大性格都是深受三位母亲早年的感染。抗战胜利后,周恩来在重庆对记者说:“三十八年了,我没有回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亲恩未报!”“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有她们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三位母亲对周恩来倾注了全部的爱,在周恩来革命的一生中,他又把全部的爱倾注到了为国为民的伟大事业中。
第三篇:上下联动排查三位一体化1
上下联动深入排查三位一体妥善化解
深入推进全乡社会矛盾化解工作
社会矛盾化解是三项重点工作的基础工作,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大局。今年以来,杨村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建立长效机制长效机制,坚持建章立制,完善组织,上下联动,深入排查,三位一体,化解的工作思路,不断探索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新思路、新方法,采取多种措施预防和减少了社会矛盾的发生,有力的推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成立了党委书记为组长的社会矛盾化解领导小组,抽调信访、土地、民政、计生、派出所精干人员设立专门办公室,建立了例会制度、报告制度、重点交办制度、督察督办制度等。各村也建立了以老干部、老教师、退离修人员为主的信息员队伍,发挥信息员的职能作用,落实信息搜集定期上报制度,对可能引发不稳定、不安全因素等,真正实现了早报告早掌控,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组织网络。
二、上下联动,深入排查
积极发挥乡村矛盾排查组织,开展好矛盾纠纷大排查。每半月一次组织辖村、企业、乡直单位针对各自矛盾纠纷的 1
隐患、苗头开展一次地毯式的排查摸底,通过全方位、拉网式排查和信息收集,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社,社不漏户,人不漏事。
对排查出来的重大矛盾纠纷,全部予以分类建档,归口管理。分门别类建立矛盾纠纷台帐,逐一解决、逐一销号。按照“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套办法、一抓到底”的要求,落实带队领导、落实具体人员包案化解,做到“问题不查清不放过,矛盾不化解不放过”,对适用调解机制的,主动及时地直接进行化解;对少数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调处难度大、历史遗留问题多、需要上级帮助协调处理的,及时提出建议、及时汇报,加快这些矛盾纠纷的调处化解。
对各村平安建设技防设施进行逐一排查,需维修的及时维修,需购置的重新购置,确保技防手段正常运转。完善督查制度,有科级领导带队,派出所参与,对各村十户联防落实情况进行不定期督查,确保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深受群众欢迎。
三、三位一体,妥善化解
在矛盾化解实效上下功夫。整合资源,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融合到一块,形成的“三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机制。综合运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社会调解多方联动的方法,确保化解成效。诸如建立经常化工作机制、“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机制、领导干部接访工作机制等。全面落实化解措施,通过定领导、定责任、定措施、定时间,包调查、包调处、包稳控、包帮扶的方法,对一般案件实行属地管理原则,由各村或乡社会矛盾化解办负责化解,对重大不稳定案件一个问题落实领导包案、一名领导、一个工作组、一套工作方案、一个处理时限制度,及时处理,跟踪问效。
今年以来,累计排查各类矛盾纠纷余件,其中疑难纠纷起,领导包案件,化解成功各类矛盾纠纷件,调解率达%,调解成功率达%。确保了全乡社会大局稳定和谐。
第四篇:情系母1
情系母校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活动主题:
情系母校
活动目的:
激发学生热爱母校的情思
活动形式:
自主、合作、探究
活动重、难点:
围绕母校二字,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六年小学生活中最难忘的事情,并为母校的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年的春天课外与众不同,因为这将是我们在母校度过的最后一个春天,这个春天的结束,意味着我们即将告别六年的小学生生活,让我们在这个值得几年的春天里,为母校播下希望的种子和最深情的祝福吧!
今天,我们这节活动课的主题是——情系母校(板
书课题)
二、活动方式:
1.芝麻开门
2.观察在线
3.巧手作坊
4.携手共享
三、活 动 的 主 要 内 容
1.往事如歌,想到不久就要离开亲爱的母校,告别美丽的校园和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你的心中是否回涌起深深的眷恋。
2.踏着六年来走过的足迹,参观学校,了解学校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设施,并把你最喜欢的地方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3.为母校种植一棵小树,召开一次队会,制作一个模型……
4.把你珍藏的一段情,一件难忘的往事写下来,并与同学交流。
第五篇:祭母碑文1
悲莫悲於死别,痛莫痛於家难,哀莫哀於亲丧,苦莫苦於孤子。呜呼!天胡不吊,夺我贤慈,儿辈悲痛哀苦,至於此极哉!
痛乎哀矣!於今三周,树碑撰文,寥表寸心。慰母在天之灵,谅儿孙之不孝,察儿孙之末情,佑家业之兴盛。母而有灵,鉴斯哀忱!劣文曰:
家慈赵氏,野赵村人。出身书香,家教甚严,耳濡目染,聪颖达理。帮父助母,抚弟护妹,针工茶饭,家务农田,无所不能,无不为乡邻誉赞。年芳出阁,嫁于王门,乐善好施,明理贤达,侍公奉婆,育男养女,相夫教子,勤俭持家,老人弱子,均有所安,无不为邻里称道。追怀一生,风雨沧桑,备受艰辛。解放之前,一家三十多口,饮食杂务,饬家接物,皆吾母一人之担当。谐和家务,艰难创业,唯怜半世风霜,不辞一生清苦,饱尝生活冷暖。解放之后,集体劳动,踊跃在前,为乡里服劳,为国家酬德,嘉言懿行,至多极美!时至大跃进年代,响应号召,三寸金莲,不甘人后,异乡深翻地,风餐露宿,衣不裹体,食不饱腹,无怨无悔,尝遍辛酸。集体食堂,急人所需,让出自家院落,几度搬迁,坦然面对,毫无怨言,可谓公而忘私,顾体识事。六零年时,饥荒灾年,饿殍遍地,人民生活水深火热,吾家大人多,生活困顿,生存不易,贤慈良母,剜菜研糠,四处奔波,养家糊口,尽其所能,未失一老一小,此哉难能可贵之极也!
当其年届中道,命运多舛,空房孤灯,形单影只,弱子幼女,物力维艰,精神之煎熬,生活之困窘,双重负荷聚一身,其辛其苦,难以言表。及至年逾古稀,四世同堂,方得衣食无忧矣!慈母一生,勤劳为本,善良为根,进田稼穑亲锄,临灶汤羹亲煮,归家衣衫亲缝;耄耋之年,仍不辍劳作,儿孙之福,后辈之幸,此皆慈母之功也!
慈母一生,坎坷艰辛,遇事万千,悲喜独担,虽为农妇,堪称淑贤,自今以往,外应族人,内主家庭,洎乎先考中殂,家难频作,於此年间,内弭阋墙之祸,外御横逆之辱,此皆慈母之功也!
慈母一生,爱护弱子,督责不肖,维持祖业,丕振家声,何莫非吾母诚挚精神,及无量苦心,吾母以护爱儿辈而凋瘵,以教养儿辈而病困。然天命有常,人皆归天有时;病魔狠厉,人事有时而穷。地斥默语,天问绝音,坠我深渊孤独……
今逢盛世,仰仗父母之恩德,吾辈家业兴盛,子孙满堂,感念慈心乳哺,立碑铭文,永世纪念。
父爱如山,母爱似海,养育之恩岂能一言半语而尽之!书尽而意无穷也!慰藉慈母地下之灵,末减儿辈罪孽於万一,聊舒之痛恨乎!呜呼哀哉!
呼天终一别,愿母亲安息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