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文化

时间:2019-05-14 20:40: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品味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品味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文化》。

第一篇:品味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文化

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艺术中的一枝奇葩。无论是北方的皇家宫苑,还是江南的私家花园,造园者都注重发掘自然之美,顺乎自然又给以艺术加工,使自然美与人工美得到和谐的统一,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我国的江南园林尤其精巧典雅,玲珑剔透,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的美誉,深受世人的瞩目和赞赏。徜徉其间真是心旷神怡,意趣无穷。

江南园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而有之,集建筑、风光、诗文于一身,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走进园林,我们可以欣赏其中的建筑文化,山水文化,诗词艺术;还可以细细品味蕴含在园林中的古代文人的人文心态,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以及园景与诗文相统一的深邃意境。所以,我以为游览园林,不可不品味园林中的文化。

江南的私家园林大多为封建时代的官员、文人、士大夫所筑,在园林建筑中普遍蕴涵着天人合一的人生观和虚静淡泊的隐逸思想,他们把园林看作“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壶中天地。园林又是士大夫生活起居和进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所以,江南园林洋溢着浓郁的书卷气和文墨气息。

拙政园的园主是明嘉靖年间的御史王献臣。由于朝中权贵倾轧,官场失意,王献臣回乡后用原来大宏寺的一部分基地建造了一座园林。晋代潘岳的《闲居赋》中有一段话:“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舂税足以代耕。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以俟伏腊之费。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王献臣取其意,自我解嘲地把园名称之为“拙政园”。显然拙政园乃隐逸文化之载体也。

坐落在苏州城南阔家头巷内的网师园,初为南宋官员史正志的私宅万卷堂的故址,与南园、沧浪亭遥遥相望。清乾隆年间宋宗元退隐之后,在此间建园,取名网师园。网师者,渔翁之别称也,园主以此园名隐寓其渔隐之意。清文人洪亮吉曾有咏网师园诗,云:“城南那复有闲廛,生翠丛中筑数椽;他日买鱼双艇子,定应先诣网师园。”网师园以精巧紧凑、以小见大著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仿照网师园“殿春簃”,建造了中国古典庭园“明轩”,使中国园林文化首次在海外开花。

同里的退思园建于清光绪年间,园主是安徽兵备道任兰生。光绪十一年(1885年),任兰生遭人弹劾,罢职还乡,花了十万两银子建造宅园,取《左传》“进则尽忠,退思补故”之意,命名为退思园,由造园名家袁龙设计。为了不露富,建筑格局突破常规,改纵向为横向,自西到东,西为宅,中为庭,东为园。任兰生只住了两年,后又复官上任。园内建筑或题咏都表现出园主人归隐与入世相杂的复杂心理,它也是封建士大夫比较典型的一种心态。

江南园林中的厅、堂、亭、榭里至今还留存着许多诗画、楹联、题额等,所有这些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沧浪亭有一副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北宋诗人苏舜钦丢官后流寓苏州,他非常喜欢盘门附近的景色,在《过苏州》一诗中曾写道:“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后来他花了四万钱买下盘门附近的一处池馆,并在水旁筑亭。他有感于渔夫《沧浪之水》歌和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之意,题名沧浪亭。欧阳修曾有诗赠予舜钦君,诗中有“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这样的诗句。上述的楹联,即出自于苏、欧二人的诗句。

拙政园西部有一高轩,姚起孟写有隶书的题额:“与谁同坐轩”,其语出自苏东坡词《点绛唇》:“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题额者把答案藏匿起来,非常耐人寻味。拙政园的留听阁,阁前有平台,两面临池,池中植荷,阁名取唐代诗人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诗中“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意,残荷、雨声渲染了带有伤感的感情色彩,颇有感染力。

留园涵碧山庄左边爬山长廊之巅有一亭轩,题额为“闻木樨香轩”,木樨,桂花之别称。这个题额的出典,还有一个故事。宋文人黄庭坚潜心禅理,师从晦堂。他向晦堂请教修道的捷径,晦堂说,禅道无隐。黄庭坚仍不得要领。有一次,晦堂与他一起在园中散步,其时正值树上丹桂盛开,晦堂说,禅道如同木樨花香一样,虽不可见,然而上下四方无不弥满,所以无隐。黄庭坚方始感悟。这些楹联、题额,看来只言片语,但其中蕴

[1][2]

江南园林中还存留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拙政园的见山楼,是太平天国时忠王李秀成的办公所在。而豫园的点春堂则是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时的指挥所,现在这里还陈列着小刀会用过的武器、钱币及颁发的文告等历史文物。拙政园和豫园都还保存着古戏台,驻足其前,不禁使人浮想联翩,当年演戏、观剧的情状仿佛浮现在我们眼前。

如此说来,品味园林中的文化也是在品味历史和品味人生。

含着不少故事和文学知识,细细玩味咀嚼,不仅情趣盎然,而且得益匪浅。

第二篇:论对古诗词中文化的品味与传承

论对古诗词中文化的品味与传承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古诗词是非常重要的板块,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仅能够非常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个过程也能够实现古诗词文化的品味与传承。本文将结合实例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品味与传承古诗词文化。

一、古诗词教学中对传统节日所蕴涵情感的渗透

古诗词是任何阶段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与精华部分,古诗词不仅是我国文学作品中遗留下来的瑰宝,对于古诗词类题材的教学文本的学习过程也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的语文基础与人文素养。古诗词类的教学素材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在展开古诗词教学时提升学生对于诗词内容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有足够的重视是很重要的,这其中的首先教学要点就在于古诗词教学中对传统节日所蕴涵情感的渗透。古诗词作品中的语言都是高度凝练的,并且有着一定深意。在对于文本展开理解与剖析时首先能够让学生从语言层面有很大收获,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如何更为准确、精炼地组织语言,如何用简短凝练的语言传达出深刻的情感与意蕴。不仅如此,这些凝练与隽永的语言中往往有着很深的文化意蕴,许多作品的学习中都能够让学生对于我们的传统节日有更深的了解,能够很好的培养他们对于古典文化的认知。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千百年来为人们传颂的一首经典词作,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作者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这首词中同样能够让读者很直观的体验到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那种特殊情感。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文化意味十分浓厚的,表达的是对于亲人的一种思念,对于家乡的一种怀念,尤其是远在异乡的游子每到中秋节都会泛起浓浓的思乡之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于文本中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知,这是展开对于古诗词作品中的文化的品味与传承的很好的教学途径。

二、古诗词教学中对民俗文化的渗透

古诗词的美在于透过诗歌中的文字能够为读者营造出深刻与美丽的画面,而文字之所以能够营造出隽永的画面感,这是因为文字后有深厚的文化基础,这是诗歌的精神所在,也是教学中教师应当抓住的良好契机。很多古诗词作品的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心体验作品所蕴含的文化要素,尤其是要加深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体验。对于有些作品可以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感知作品的神韵,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在采取绘画的方式进行诗歌的辅助教学时教师应当给予学生相应引导,在这个过程中绘画只是一种手段,绘画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更深的走到诗歌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中,这样才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民俗文化的感受。

《过故人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像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以这首诗歌为文本让学生展开对于诗歌所营造的画面感的描述,这不仅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对于诗歌中的韵味的感知,也能够很好的渗透民俗文化教学,让学生们感受到古时人们的那种热情好客,感受人和人之间的那种温情,这同样是品味与传承古诗词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

三、古诗词教学中对民族气节的渗透

古诗词作品的文学价值首先体现在其使用的语言上,然而,暗藏在语言背后的东西往往也非常值得品味,那便是整首诗歌想要传达出的情感以及问自己后所蕴含的民族气节。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品味与传承古诗词文化的另一个重要作用体现为其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诗歌作品的情感体验,尤其是透过作品所传递出的作者内心的民族气节。准确的把握住诗歌作品背后的情感及民族气节不仅是诗歌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教学目标,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来源。

辛弃疾的《破阵子》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作者胸中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尾句很好的抒发了作者内心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而作者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亦或是在梦中都不能忘怀,从这首词作中能够非常深切的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那种民族气节。在对于这首词作展开教学时仍然要以文本为主导,要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作品中的各种意向的含义,体会到作者在透过自己的想象与抒怀后所呈现出的那种内心的呐喊,进而体会到作者内心的那种痛苦与悲怆。这首词作中能够充分体现出我国古文人的那种民族气节,那种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情怀跃然纸上。

第三篇:九中文化

细品浓浓九中文化情

吴燕杰 杨红

每一个清晨,载着希望而来;每一个日暮,带着梦想而归。实习的每一天,我的心都被九中“爱国,博爱,尚德,奋进”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所熏陶、触动着„„

一、爱国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星期二至星期五早上的7点30分,伴随着悠扬的国歌声,庄严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看,水池边搞卫生拿着拖搞卫生的同学们,面向国旗,端正地站着;看,跑道上背着书包赶路的同学们,面向国旗,端正地站着;看,车棚里停着车的老师们,面向国旗,端正地站着。此刻,国旗下的我们都深刻地想起我们同样的名字:中国人!是谁说爱国是很遥远的事?此刻,停下手中的工作,停下行进的脚步,面向国旗,行注目礼,就是爱国的表现之一。星期一7点40分的升旗仪式除升旗仪式以下,还有一位同学及老师做国旗下的演讲(每周的主题各异)。另外,校园的宣传栏目里除了宣传校园的成绩与动态之外,还有就是党的最新的理论宣传。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摆设的爱国主义教育,而是践行着的细小而实在的爱国行为习惯。

二、博爱、尚德

“敬礼!老师好!”跨入九中的校门,首先迎接我们的是端正站立在校门10位治管同学们响亮的问候声——这使初为人师的我感觉到幸福之情盈溢!每天早上7点20分及下午2点40分,都会有轮值的治管班极在校门口迎接老师及同学们的到来,问候老师,监督同学的仪容仪表情况。到校门口,同学们会自觉放慢脚步,出示自己的校单,老师们会自动下车推车,与治管的同学示意,老师与同学互敬、互重、互爱。校门口站岗,是同学们参与学校及自我管理的一种方式,也是九中的特色管理方式之一。学生治管主要包括校门口站岗,卫生检查,早操出勤情况,眼保健操情况——每天轮值一个班级,每位同学轮流执行不同的任务,在督促别人的同时也加强了自律的习惯,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渗透道德文化的教育。

三、奋进

“常规立校,创新活校,科研强校,特色兴校,锐意进取,追求更好!”是九中的办学理念。活校旨在强校、兴校;强校、兴校依靠科研与特色。师资方面,九中现有128名专任教职工,高级老师49人,南宁市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50人;省级以上21世纪园丁工程培养对象9人;硬件方面,有6个球场和220米的塑胶跑道,基础设施完备,拥有足够的标准型的物理、化学、生物、劳技等实验室,另有语音室,微机室,美术室,音乐室,图书馆,球场和健身馆等。学校每个学期每个学科都有老师的交流课,互相学习学习,不断进步;每个学期也会委派部分老师外出学习;也有固定的开放学习活动日;互相学习,互相进步气氛随处可见。

“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是我在九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相信九中莘莘学子们在爱国、博爱、尚德与奋进的环境中定会取得越来越辉煌的成绩,走得越来越远。

第四篇:中国古典园林教案

中国古典园林教案设计

方玲丽

一、[教学目的]

了解中国古代园林的种类、特点及代表性作品;结合实例了解中国造园艺术的原则和具体经验(艺术手法)。

二、[重点和难点]

园林艺术的艺术手法,欣赏园林艺术的立足点 1.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2.合理划分,善于借景 3.寓情于景,触景生情

三、[课前知识准备]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这是对中国园林美学的经典概括,园林虽然是人为的,但要追求不露人工痕迹的天然美,即所谓“大巧若拙”、“大朴不雕”,中国园林的主要特点是借鉴自然,以多姿多彩的自然地貌为蓝本;尊重自然、与自然相亲相近,即所谓“以真为假”来塑造园林地貌,而且要继承中国传统的筑山理水手法,“做假成真”,使园林地貌,出于自然高于自然。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以至中国文化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儒、道、法各家对此解释不尽相同,大概“天” 是“自然之天”,是“宇宙万物及其运行规律”。“人”是指“人为”,“人的思想”、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两者要“和谐、融合、相通”。

四、[本课内容]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主要园林介绍:私家园林──苏州园林;皇家园林──颐和园;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筑山、理池、植物、建筑、书画。中国古典园林的品位特点: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五、[内容结构]

① 中国古代园林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三类。

皇家园林代表作有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和北海。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为造园的鼎盛时期。皇家园林布局以江南园林为参照,并以神话传说的东海三神山进行设计、构思,以其博大恢宏的总体气象和宫殿群的特殊政治意义形成自己的特色。北京皇家园林在近世曾遭受外国侵略者的严重破坏与抢掠。

② 私家园林以苏州为最盛,设计以中国山水画为蓝本,追求细腻曲折丰富的变化,形成浓郁的人文环境。

③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积累了丰富的造园经验。明代计成《园冶》一书对园林选址、布局、叠山、选石、因借等作了系统的论述。

六、[教学过程]

导入——找出下面图片中的不同,一张是中国古典园林,一张是西方现代园林。

我们通过实例来了解我国古代园林的造园艺术手法。(由教师简介图片,引导学生在图片中找出特点):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特别是在人工山水园的叠山、理水、植物配置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达到了“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欣赏中国四大古典园林:拙政园、颐和园、留园、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1961年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拙政园是苏州古典园林建筑中最大的一个园林。主要以水景为主,富于自然情趣。在布局上显得非常活泼,模仿自然的“自然式”的布局。该园水的面积占全园面积的五分之三,亭榭楼阁,大半临水,造型轻盈活泼。浮廊紧贴在水面的浮廊倚墙起伏而行,犹如游龙戏水,浮在水面。园景摹仿自然,以人工的力量创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体现了中国古人尊重自然并与自然相亲近的观念。这是拙政园最美的画面之一。

颐和园

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前身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清漪园1860年被焚毁1866年重建,改名颐和园,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现存的虽不是原来的全貌,但仍然是中国古代保存下来的最完整的大规模皇家园林。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水面占全园的四分之三。集中了全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构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长达728米的长廊,长廊和廊中的绘画本身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外她还起到了将园内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的作用,烘托出园林整体的美。

留园

留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园中分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池为中心,风景明净清幽;东部则厅堂宏丽轩敞,重楼叠阁;西部是土山枫林,景色天然清秀;北部是田园风采。全园建筑布局结构严谨,尢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亦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回答四大园林有什么不同吗?他们有哪些分类,各有什么特点?有哪些代表作品?

(1)北方的皇家园林:规模宏大、豪华富丽;

皇家园林布局以江南园林为参照,并以神话传说的东海三神山进行设计、构思,以其博大恢宏的总体气象和宫殿群的特殊政治意义形成自己的特色,北京皇家园林在近世曾遭受外国侵略者的严重破坏与抢掠。

(2)南方的私家园林:设计精巧、风格雅致;

私家园林以苏州地区造园艺术成就最高;其设计思路是以中国画的山水画作品为蓝本的,也以山水画的意境创造为旨趣;私家园林一般规模不大,因此在景区划分和造景上追求细腻曲折丰富的变化。

(二)中国古代园林的代表作品? 答:(1)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造园的鼎盛时期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

代表作品有北京西苑、颐和园(是古代保留下来的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

(2)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苏州地区

代表作品有苏州(留园、拙政园、网师园);扬州(个园、何园、瘦西湖);无锡的寄畅园;南京的瞻园;上海的豫园。提问: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构成有哪些?

答:(1)自然环境的山形水势。包括人工叠山和开凿的泉流湖水;

(2)建筑物及其特殊的人文内涵;

(3)园林内的树木花卉;

(4)园外大环境的景观、氛围。

中国造园艺术是多方面因素的配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造园:

造园拼图游戏:分四组讨论并派各两位代表上台做这个游戏,看哪组做的最好?作品展示,鼓掌鼓励。

课堂小结 拓展提高

本节课学生学会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几大要素,并且可以自己亲自造园,也欣赏了很多中国古典园林的图片和视频,非常的具有中国古典韵味,通过学生回顾本节内容,巩固所学知识,为今后学习美术欣赏做铺垫。

第五篇:中国古典园林解读

中国古典园林解读

——读书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有声的画,有形的诗,凝固的音乐,流动的建筑” ,“虽由人做,宛若天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对中国自然山水园林的高度概括。中国古典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组合成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它以自然界的山水为蓝本,由曲折之水、错落之山、迂回之径、参差之石、幽奇之洞组合成的建筑环境把自然界的景物荟萃一处,以此借景生情,托物言志。中国古典园林还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如端庄、含蓄、幽静、雅致等。它使人足不出户也能领略多种风情,感受到大自然的陶冶和艺术的熏染。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它有着中国文化的底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天人合一”、“师法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建设的基本思想,“巧夺天工”、“宛若天成”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点,“浑然一体”、“古朴沧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境界,“泱茫无穷”、“气象万千”是中国古典园林生态效应的美学感受。对于古典园林而言,山水形态是其主干结构,地上建筑只是其枝叶。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叠山理水”,通过特殊的山水形态构建出一个完整统一、和谐稳定的生态系统,这是一个“再造乾坤”的过程,一个好的园林必然是一幅好的山水画,要体现出“山有情、水有意”的景观效果,做成一个有情有意的山水景观是中国古典园林基本要求,这既是一种科学(中国古代的生态学思想)、又是一种艺术(中国古典美学的特殊境界),须要有一个“巧夺天工”的手段。“残山剩水”是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境界,在“山穷水尽”处蕴藏着中国美学所特有的诗情画意。

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以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为此,必须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真与假、有限与无限、有法与无法等种种关系。如此,则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比如漏窗的运用,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互相渗透的作用。在漏窗内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让空间既不是一望无垠,又不妨碍视觉流畅,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竹树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因此,园林一定要凿池引水。古代园林的理水方法,一般有掩,隔,破三种。掩就是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隔是筑堤横断于水面,或有隔水浮廊可渡,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桥,或涉水点以步石。正如《园治》中所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破是在水面很小时,如清泉小池可用乱石为岸,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那么虽

是一洼水池,却可令人感受到山野风致。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植物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花木有如山峦之发,水景如果离开了花木也没有美感。自然式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对花木的选择标准也很严格。一讲姿美,树冠的形态,树枝的疏密曲直,树皮的质感,都追求自然美。二讲色美,红色的枫叶,青翠的竹叶,斑驳的狼榆,白色的广玉兰,紫色的紫薇等,力求一年四季,园中自然之色,不衰不减;三讲味香,要求植物淡雅清幽,不可过浓,有娇柔之嫌;也不可过淡,有意犹难尽之妨。四讲境界,花木对园林山石景观的衬托作用,往往和精神境界有关。如竹子象征人品清逸,松柏象征坚强和长寿,莲花象征洁净无暇,兰花象征幽居隐士,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紫薇象征高官厚禄等。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之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强调自然美不是理想美,相反,中国人更崇尚自然之美,推崇佛家与道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总结了这个时期文艺发展的丰富经验,将美学观点建立在“自然之道”的基础上。这种思想也影响到后来园林造景的观念,庭园成为自然美景在有限空间里的艺术再现,尤其表现在南宋后江南兴建的多处私园。这时园林的造园特点是,多以山池泉石为中心,饰以花草,环以建筑,其造园手法从此日趋精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园林,如苏州的网师园是典型的城中私园,其面积虽小但园景丰富,精巧的亭廊、扶疏的林木、自然的泉石都以园中的一池碧水为中心,共同在这一小园中组成了错落有致、均衡秩序的园林景观。中国园林的具体表现手法是挖池叠山,杂以园林建筑,用各种造景手段将自然山川美的精华浓缩于一园,这种集山水泉山于一园、模拟自然山水意境的形式是中国造园艺术的最大特色。

中国的园林艺术是与诗画同源的,自然山水的美感和神韵是造园者所神往的境界和最终的追求,因而“诗情画意”的景观是中国园林最根本的特色。中国古典园林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由于诗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和经营,中国园林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情色彩。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主要为释道儒三家,儒家重人伦礼法,以仁和义为基;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崇尚自然,追求虚静,逃避现实;佛家所宣扬的“修身养性、度己度人”和儒家的人伦礼学、道家的追求清静无为等思想境界,如出一辙。它们的哲学思想之间并无尖锐冲突,而某些方面却又可以互补。在这些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造园思想与西方唯理主义的因素相反,处处充满着生活气息并浸透着人的主观感情。可见,中国造园的美学基础在于“缘情”。

中国园林讲究“三境”,既生境、画境和意境。生境就是自然美,园林的叠山理水,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境界。模山范水,取局部之境而非缩小。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生动。所谓画境就是艺术美。我国自唐宋以来,诗情画意就是园林设计思想的主流,明清时代尤甚。园林将封闭和空间相结合,使山、池、房屋、假山的设置排布,有开有合,相互穿插,以增加各景区的联系和风景的层次,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印象。意境既理想美,它指园林的主人通过园林所表达出的某中意思或理想。这种意境往往以构景、命名、楹联、题额和花木等来表达。我国古典园林以其建筑风格与特点,一般分为三大类型:北方型,以北京为主,多为皇家园林。

其规模宏大,建筑体态端庄,色彩华丽,风格上趋于雍容华贵,着重体现帝王威风与富贵的特色,如颐和园、北海公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其中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江南型,以苏州园林为代表,多位私人园林,一般面积较小,以精取胜。其风格潇洒活泼,玲珑素雅,曲折幽深,明媚秀丽,富有江南水乡的特点,且讲究山林野趣和朴实的自然美。它善于把有限的空间,巧妙的组合成千变万化的园林景色,充分体现了我国造园的民族风格,并广泛吸取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如拙政园、网师园等。岭南型,以广东园林为代表,既有北方古典园林的稳重、堂皇和逸丽,也融会了江南园林的素雅和潇洒,并吸收了国外造园的手法,因而成了轻巧、通透、明快的风格,如广州赵秀公园、潮州西湖等。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园林建筑一般具有多曲、多变、雅朴、空透四大特点。多曲是为了和风景环境和谐组合,设计曲径、曲桥、曲廊、飞檐翘角等;多变是为了适应山水地形的高低曲折,因地制宜,灵活布置;雅朴指追求宁静自然、简洁淡泊、朴实无华、风韵清晰的风格;空透是为了使人们可以自由自在的环顾四周,尽情赏景,以达到“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浪漫”的观景效果。

从根本上说,中国园林,深深浸透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它们讲求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因素,适当保留有景观特色的自然地形地貌,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使中国的园林景观各具特色,美不胜收。

02级环本(1)班:陈果2005年6月

下载品味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品味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古典园林之我见

    中国古典园林之我见-----中国古典园林的形成与发展摘要:中国古典园林的中国文化的一项瑰宝,是中国古代技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在园林之中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

    中国古典园林心得感受

    上完《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与审美》有感 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不能说对中国古典园林有了多大的造诣,只能说自己还是学有所获的。记得在刚开始,老师就教导我们从艺术欣赏、结构构造......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读后感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 浅谈园林中建筑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重要作用 玛莎施瓦茨曾经解释景观就是除建筑外的全部,这句话虽然是在强调景观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但也不可否认,中......

    中国古典园林史 复习资料

    1.园林发展的4个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亲和 亲和 对立/敌斥 亲和 2.中国古代的瑶池和悬圃,基督教的伊甸园,佛教的极乐世界,伊斯兰教的天园 3.园林四个基本要素:山,水,植物,建筑 四项工......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源远流长,由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彭一刚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在这本书里简要介绍历史发展改......

    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考察报告(范文)

    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考察报告一、园林建筑的分布 园林建筑,作为物质财富和艺术创作,总是用来满足封建统治阶级——帝王、贵族、官僚、地主、士大夫、富商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要求......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园林体系,若与世界上的其他园林体系想比较,它所具有的个性是鲜明的。而它的各个类型之间,又有着许多相同的共性。这些个性和共性......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合集5篇]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摘要: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它主要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