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懂文章,精准表达
一理解篇
如果将一篇精彩的文章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文中丰富多彩的词语就好比树上生机勃勃的绿叶。有了词语的“绿叶”,大树才有其蓬勃的生命;同样,只有与树枝、枝干紧紧相连,词语的绿叶才能闪烁生命的光彩。因此,所谓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准确地把握词语的“叶”与文章的“枝、干”之间血脉相连的关系,从而准确地把握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本章我们将要告诉同学们要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几大要点。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作者感情以及上下文等理解词语的转化义、语境义,其中最主要的是语境义,它包括词语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等。
一、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一个好的写作者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总是紧扣中心思想来选择他认为最恰当的词语。因此,当我们剖析一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这个词语与文章中心思想的关系,想想这个词语是否体现了文章的主旨(在主旨篇中,我们已经教会同学们怎样分析主旨了,请注意复习)。
「实例分析」
茅盾的《白杨礼赞》中有这样一句话:“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如何理解这里的“傲然”一词?
「完全解析」
这里的“傲然”必须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才能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白杨礼赞》是借歌颂白杨树歌颂北方的抗日军民,歌颂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文章的主旨),而这里的“傲然”正是这种精神的形象体现。因此,若是仅仅回答“傲然”表现了“哨兵”挺立的姿态是远远不够的,要能够指出“傲然”一词在这里形象地表现了北方的抗日军民以及整个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抗战精神(结合主旨做答),才算是正确理解了这个词语在这里的含义。
二、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主要适用于写人的记叙文,写人记叙文的主旨是表现人物的,要把握住一个人物形象的问题,在这一类记叙文中,我们必须联系人物形象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实例分析」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有这样一段话:“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茵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如何理解“排”字,在这里有什么特殊作用?
「完全解析」
这个“排”字本是一个很普通的动词,意为“依次摆好”,但用在这里,却有了它特殊的含义。孔乙己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既不能中举,又不能放下读书人的架子,终日混迹于底层贫民中间,且还要忍受他们的嘲笑,那种读书人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因此,当他有了一点钱,虽然只是区区九文大钱,他也要充分炫耀一番,这个“排”字,便充分表现了他这种急于炫耀的心理(从人物形象入手),可谓一字传神,让人深深感到这个孔乙己的可笑、可怜、可叹!可以这样回答:“排”的意思是“依次摆好”,孔乙己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常常受人嘲弄,这里“排”这个动作表现了他急于炫耀自己的心理。
三、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不单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好的文章,总是有感而发,因情为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血脉一般贯穿文章始终,因此,当我们分析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时,不可不考虑这个词语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记事或写人的文章常常是为了表现作者或者故事中的人物的感情的(详见《主旨篇》)
「实例分析」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你如何理解这段话中的“找”和“又”,这两个词寓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完全解析」
“又”和“找”本来是很普通的两个词,但用在这里,却有了深刻的含义。在与儿子分别之际,父亲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对儿子的浓浓的亲情,“我”的心中因此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又”表现了“我”被父亲的背影深深感动,被父亲的背影所体现的亲情深深感动,由此对父亲产生了深深的眷恋,故而泪流难止,一流而再流。同样,“找”在这里也表现了“我”对父亲深深的眷恋,表现了“我”依依难舍的亲情。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如果我们在英语阅读中遇到一个生词,我们常常总是猜测一下它大概的意思,怎样猜测的,自然是结合上下文,一个词语可以有多种概念,在不同的上下文中体现的概念也不一样,因此,当我们要理解词语的含义的时候,应该尽量地联系上下文。
「实例分析」
散文《爹娘》中有这样一段话:“家里祖祖辈辈都没有人读过书,父母巴望我这一辈出个读书人,让我六岁就上小学。那时,书费很便宜,连学费也才四元;但是要凑够这四元钱也是十分困难的。正如一首诗所描述的那样:我的学费,是从奶奶蓬乱的头发里梳出来的;是从爷爷额上的皱纹里犁出来的;是从妈妈去鸡窝里捡鸡蛋时的笑容里溢出来的;是从父亲满是老茧的大手与锄头把之间发出的吱吱声里溅出来的。我的学费就这么昂贵,昂贵到需要全家几代人付出。”在这段话中,“昂贵”是怎么意思,在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完全解析」
“昂贵”的本义是“价格很高”,但联系上下文来看,很显然不是这个意思。从作者的描述来看,这里的“昂贵”应该是指这区区四元的学费包含了全家几代人艰辛的劳动。由此可见,在特殊的语境中,词语会产生特殊的含义,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
在本篇中,我们针对记叙文阅读中“理解词语含义”的要求,提出了四点准确认识词语含义的基本点,我们可以发现,这四个基本点和全文的主旨密切相关,前三点实际上都是从文章的主旨,段落表现出来的主旨来理解词意,第四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请同学们在遇到“理解词语含义”之类的题型时,务必注意这四个基本点。
二、主旨篇
记叙文,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你对记叙文足够了解吗?你可以顺利地完成一篇记叙文阅读的所有问题吗?要读好一篇记叙文,了解文中想要传达的意思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有时看罢文章后,我们不由地在想:文章为什么要写此人此事?原来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安排了“此人此事”的出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是我们了解一篇记叙文的钥匙,也是解题时候的钥匙。因此,本文将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寻找文章的主旨。
俗语有云:纲举目张,文章的中心即是“纲”.有了它,文章才有了灵魂,才有了意义。为此我们在阅读文章的同时要分析文章中所说的故事或事例后面蕴藏着什么中心思想,去发现捕捉“中心”,一般来说,记叙文通常可以分为几种呢?
(一)记叙文的分类
通常来说,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都是记叙文。我们要分别来叙述一下作者写这类文章的目的。
写人的文章:作者通常是为了赞扬这个人的品质(《我的老师》赞扬了“我”的老师对待学生的真诚);或者为了抒发对这个人物的感情(《我的老师》也表达了“我”对老师的怀念之情。)。
记事的文章:揭示某种道理(《丑石》揭示凡事不能只看外表,而应该看到本质的道理);或者抒发某种感情(《背影》抒发了作者对于父亲的感激和深切的爱);赞扬人物品质(《一件珍贵的衬衫》赞扬了周总理关心普通百姓,严格律己的精神)
写景:写景的目的通常都是歌颂大好河山之类的,或者表现作者对于某种景色的怀念,或者对于某个地方的怀念。
状物:状物常常只是单纯的描物,如果有提升高度的话,目的通常是托物言志。
以上,我们明白了常见记叙文的类型和常见记叙文作者写作的可能目的。以下,我们要明白怎样在记叙文中推断什么是全文的中心。
(二)如何判断记叙文的中心
「关键词」开头、感情字眼、过度句、点题的结尾我们知道一个文章的好坏在于它的中心思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主旨。它是整篇文章的灵魂,记叙文的主旨通常可以从哪些的地方推断出来呢?
1.开头:对写的人来说,有一个好的开头,下面的文章写起来就会感到顺手。因此,很多作者所写的记叙文都很重视文章的开头。在很多的文章中,开头都有着开门见山,点明主旨的作用。应注意揣摩开头是否有包含记叙文主旨的句子。
2.过渡句:文章中的过渡句常常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会有感情的升华,主旨或能突出主旨的字眼常常会在此出现,同学们应多注意观察。
3.点题的结尾:结尾虽然不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但它与全篇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一篇文章的结尾常常直接点出文章主题,有时是深化主题,给读者以启迪和鼓舞。所以这应该引起重视。
4.必须注意文章中的点晴之笔。画龙要点睛,睛明则龙神。写人记事的文章往往会有恰切的点睛之笔,即叙议结合的“议”.只是有的文章点得清晰,有的文章点得含蓄。不论是明晰还是含蓄,点睛之笔就是文章的“内核”所在,我们应该注意,每当出现议论性的句子,就用心琢磨是否是文章主旨。
(三)如何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提取主旨 并不是所有文章的主旨都是彰显的,有的隐含在文段当中,怎样把那些隐藏着的内核找出来,需要我们动脑思考,下面我们将告诉大家写人记事的文章,当我们面临概括主旨的问题时,怎样去有效提取信息。
要学会分析归纳记叙文的中心,应该首先弄清记叙文的类别和特点,然后根据特点去分析归纳。
(1)、以写作对象为标准,可以把记叙文分成记人、叙事、写景和状物这四类;(2)、写人的记叙文总是要以人物的活动为描述的重心,总是要千方百计的刻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等特征。我们要把握某篇文章的主旨,就要注意文章对人物形象的具体描写之处,从中分析归纳出文章的主旨。请看下面几段人物描写:“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 “骗子的行当”,鲁迅先生说,“总得干得像个骗子呀。其实他们何尝不知道是骆驼,不过自己吃了《神异经》里说的'讹兽'的肉,从此非说谎不可,这回又加上了神经衰弱,自然就满嘴昏话了。” “鲁迅先生站起身,在屋子里踱了几步,转身扶住椅背,立定了。”上面三段人物描写分别是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我们要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要把握人物的思想特征,要分析归纳文段乃至全篇的主旨,非得抓住这些人物描写之处不可。否则,你何以了解到“年轻人”特殊的生活身分及他的生活空间的特征;又何以知道鲁迅先生这是在无情地揭露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专制统治,并从中看到了鲁迅先生非凡的洞察力和坚定的斗争精神呢?在阅读学习记人的记叙文时,一定要认真体会揣摩文中的人物描写,因为这其中蕴含着文章要表达的主旨。
(3)、叙事的记叙文一定注重事件过程的具体描述。叙事的文章意图都是要借助事件本身表达文章主题。分析、归纳这类文章的中心,就要去思考文章写了什么事?其中详写了哪些事?在叙事过程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古人讲文章要“缘事而发”,每篇文章的“事”中不正包容着作者要表达的中心吗?在阅读叙事的文章时,一定注意从“人”出发,从“事”入手去分析归纳文章或文章的某一部分的中心要点。
本文我们告诉同学们记叙文的分类和根据分类来推断作者的写作目的,根据文章内容来推断文章的主旨,大家对主旨的概括和理解应该都有进一步的了解了,为了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将其运用在考场上,同学们还是应该多练习才能运用自如。
三、层次篇
在主旨篇中,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记叙文的种类,如何根据记叙文的种类来推断文章的主旨。要从全文去把握记叙文的含义,主旨是很重要的要素,但是单纯了解主旨显然是不够的,篇章之中,段落之间,作者试图架构起来的框架,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常常成为一个考察的重点,也是我们准确理解文意,并且从全文中概括主旨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此文中,我们将告诉同学们如何去分析结构层次。
(一)分析结构层次的依据我们首先要强调的是注意分析结构层次的依据。段落之间的衔接,连贯与否,关系如何,之间必然有一定的特殊的线索,我们要把握住这条线索,顺藤摸瓜,才能直捣黄龙。
题材内容不同,分析结构层次的依据也就不同,我们在主旨篇中提到过,记叙文可以分为写人、记事、写景、抒情,在这里我们也按照四种题材分别探讨一下分析结构层次的依据。
一、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层;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层;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层;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层。
“完全解析”
第一条标准,按照人物成长的阶段分层,不难理解,每个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可能会呈现不同的样貌,遭遇不同的事件(注意:写人记叙文是以写事来写人);第二条标准,一般来说,地点转移,必然会有另外一件事情发生,每一件完整的事情都应该独立地分为一层,除非有鲜明的表示衔接的词语出现,如“还有一次„„”之类的;第三条标准,实际上就是按照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分层,通常用于一类写人的文章,全篇在写一个人的各种品质,也许是歌颂,也许是批判,每一种品质之后都有一个故事,让人明白为什么他有这种品质(是不是似曾相识呢?在我们记叙文写作,写人的时候,我们常常采用这种写法,经常在段落中有一个议论性的评论这个人的句子。);第四条标准,按人物情感的变化分层,通常是作者本人或者他人对待故事中的主人公的一种情感态度的变化,比如说由误解——理解,由鄙视——尊敬等。在情感的转化处,应该划下层次。
二、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取决因素在于事物发展,其次才是时间和地点变化)
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完全解析”
第一条标准,按照先后时间分析,基本上一些写事的文章,有一些鲜明的时间词,如“两个星期后”、“不久”等,可以在时间发生转变的段落之前划层;第二条标准,按地点转移,不难理解,就是在地点发生转变的段落之前划层。时间和地点不是最重要的标准,一般出现多个时间和地点的记叙文都有多个事件,或者一个事件的不同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在于一个事件的终了或者是一个阶段的结束,时间和地点只是坐标作用而已。第三条标准,适用于常见的一篇文章一件事的记叙文,按照事情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如何判断起因、经过、结果的界限呢?首先起因和结果的段落都会比较简短,其次,起因多半就是事情的开始,结果多半是事情的结束,要在开始和结束处把层次划开。
三、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完全解析”
这类文章考察的并不多,而且分层会显得比较简单,读过《苏州园林》的同学会知道,在那篇文章中作者就是按照观察点的变化来描写苏州园林的,因此,我们要说,第一条标准比较适用于记游类的,参观类的记叙文;第二条标准,通常都是地点不变的,在一个地方随着时间变化而景致发生变化,如写从日出到日暮的泰山;写四季中的长城,我们可以看到鲜明的时间标志。
经过上文我们的分析,对于划分层次的依据相信同学们已经了熟在胸,紧跟着我们就要考虑另一个问题,如何在了解文章主旨和层次之后归纳呢?
(二)归纳主旨和层次归纳主旨和层次首先我们要明确地知道记叙文的要素,同学们都知道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那么,在我们归纳的时候是不是要把这六个要素都归纳进去的呢?
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把六个要素都归纳进去,恐怕就要变成复述故事而不是归纳主旨了。归纳主旨两个步骤:第一步:明确文章的内容;文章的内容即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事情或者写了哪些事情。写人记事的文章必然有主人公,因此,我们要先找出主人公,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一般主人公不会超过三个,同学们千万不可以把凡是文章中有提到的人都在归纳时提到。如果文章有一个主人公,则只写一句话,“本文记叙了XX(做了什么事/怎么样)”,如果有两个主人公,则要写两句话;然后我们要找出主人公发生了什么,做了什么事情,不是说起因、经过、结果都要的,大部分情况只要稍微概括经过和结果就可以了。
“范例”
一个主人公:本文记叙了董存瑞(人物)舍身炸碉堡(经过),最后英勇牺牲(结果)的事情。
两个主人公:本文记叙了“我”(第一个主人公)在母亲节精心为母亲选择礼物(经过);母亲(第二个主人公)深受感动(结果)的事情。
第二步:明确文章的意图我们在主旨篇中根据不同的题材对于作者可能有的意图进行了区分,也告诉同学们如何在文章当中检索有效信息来概括意图,意图的概括形式很简单,根据主旨篇的内容,我们来看一下范例:“范例”
一、内容:本文记叙了董存瑞(人物)舍身炸碉堡(经过),最后英勇牺牲(结果)的事情。
意图:赞扬了董存瑞舍生忘死,为了祖国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精神。
二、内容:本文记叙了“我”(第一个主人公)在母亲节精心为母亲选择礼物(经过);母亲(第二个主人公)深受感动(结果)的事情。
意图:抒发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表现了母亲对我深切的爱。
意图还可以概括为:表现了(主人公)„„的品质/揭示了„„的道理/反映了„„的现象,等等。
将内容和意图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了。概括段落大意是同理可证的,找出主人公,主人公在这个段落做了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在里面。我们就不重复罗唆了。
本章节我们阐释了如何划分层次和如何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段落大意,这些都是记叙文阅读的热点问题,希望同学们可以用心学习,并且在平时阅读时加强这方面的分析
四、表达篇
如何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什么叫做文章的表达方式,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一点。文章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在记叙文中主要的表达方式就是记叙,这是勿庸置疑的,其余的像描写、抒情和议论的出现,在记叙文中一般都有特殊的作用。
1.议论: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揭示某种道理;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2.抒情:抒发作者的感情,突出文章的中心和主题。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接受感染和美的熏陶。
3.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可分两大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是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应该具体结合文章来分析,当然我们要首先知道,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分别反映的是什么。
人物描写:1)肖像描写:可以表现一个人的生存环境,如《卖炭翁》中的“两鬓苍苍十指黑”,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艰难,比如说,一个人“衣衫褴褛,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无情的皱纹。”可以看出这个人的生活比较操劳、艰辛;一个人 “脑满肠肥,大腹便便”可以看得出这个人养尊处优,生活腐败;一个人“纯净的眼神”可以看得出这个人心地纯净、无邪等。
2)语言描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性格、身份地位、教育程度等。一个满嘴粗话和一个满嘴“之乎者也”的人必然是受到的教育程度不同,身份地位不同,前者可能是一个对生活满腹牢骚,事事不顺利的人;后者可能是一个知识分子,略有些迂腐。我们知道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暴发户、一个屠夫、一个老师、一个学生,他们说话都是不同的味道和腔调。语言描写也可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心理,比如说,一个人讲话结结巴巴,说明他或者紧张,或者心虚,或者害怕等等;最后,语言描写也可以表现出人物的性格,说话大大咧咧口无遮拦的人,一般都开朗外向;说话总是要仔细斟酌的人,必然是谨慎小心的。由此类推,因此,语言是我们了解一个人的要道。
3)动作描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修养等。心理学上说人的心理活动常常会通过一些动作来表现出来,比如说紧张的时候会绞手指,撒谎的时候常常眼神游离等等,从一些细微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当时的心里状态,在《变色龙》里,奥楚蔑洛夫斯基就用脱衣服和穿衣服来掩饰自己出尔反尔的尴尬。为什么说动作描写反映个人修养呢?道理很简单,吃饭乱扒的人和吃饭的时候总是慢条斯理,有章有法的人,个人修养必然不同,叼着烟,翘着二郎腿的和那些危襟正坐的人必然不同。
4)神态描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他的脸噌地红了”、“芳芳的眼帘垂得低低的,一颗斗大的泪珠滑落„„”这样的句子都属于神态描写,神态的变化可以反观到主人公当时的心理,比如“脸红”这一变化可以反观到“他”当时害羞的心理状态;“眼帘垂得低低的”可以看出芳芳当时的悔恨和懊丧。
5)心理描写:可以看出当时人物的心理活动。这句话看似废话,其实不是,怎样说呢?我们下面看一段心理描写:“刘宁不禁陷入了沉思:到底送不送这个礼呢?送吧,实在是丢人,良心上觉得过不去;不送,孩子升学的事情到底怎么办才好?”这句话就是心理描写,答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把这个心理状态概括出来:这句话属于心理描写,反映了刘宁当时对于是否送礼的矛盾心理。因此心理描写是写出了人物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的心理。这一点一定要指称清楚。
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不同的环境描写方式,对文章来说作用不同。
1)自然环境描写通常有四种作用:
一、渲染某种气氛.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作用;以鲁迅的《药》为例,开头对时令的描写,作者以“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夜是黑沉沉的”„„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从而渲染了夏喻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
二、烘托人物形象
自然环境的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如峻青的《党员登记表》,有一段文字是写黄淑英走向刑场时黎明前山野的景色和人物的感受的:“山野是一片雪白,真像个粉妆世界。大地是一片寂静。淑英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晨的新鲜空气,抬起头仰望了一下天空,天空是乌蓝乌蓝的,寥寥的几颗晨星在闪烁着将熄的光芒。啊!妈妈,天晴啦!” 此刻黄淑英正走向刑场,而她感受到黎明前的雪野是一个粉妆的世界,因为她正是为这无限美好的江山而献身,寥落的晨星表现出了她对革命胜利的坚定的信念。
三、推动情节发展
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作者写了“风大雪紧”,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御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摇撼、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巨石顶住大门,才因此偶然听到陆谦等人的谈话,林冲才奋起杀敌复仇。在这里环境描写直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四、暗示社会环境
一般来说,自然环境的描写同时也暗喻着某种社会环境,如《党员登记表》中有一段写刑场的文字:“沉默、寂静。听得见寒风掠过雪地扬起的烟雾般的雪粒的沙沙声,听得见沟底下水在冰下流动的丁冬声,听得见不远处狗子们为争吃死尸的咆哮声,也听得见四面村落里雄鸡报晓的喔喔声„„”黎明前的黑夜,寒风的沙沙声和狗子的咆哮声象征着罪恶势力的挣扎,而冰下流水的丁冬声和雄鸡的报晓声,则预示着春天和黎明的到来。这样写法在高尔基的《海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2)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是揭示时代背景,探究人物性格的时代根源;如鲁迅的《阿Q正传》和《孔乙己》等,都出现了明显的社会环境描写,从社会环境入手,我们可以分析阿Q的性格和孔乙己的性格和命运产生的根本原因,明确他们所处的时代特征。
这篇文章我们阐释了记叙文知识点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表达作用的问题,并且重点阐释了描写的作用,同学们在阅读记叙文时,请自觉地参照我们提供的信息,一定可以帮助大家解决所有的表达方式的问题。
在《理解篇》里我们讲了如何理解记叙文中的特殊的词语,对句子的理解在记叙文阅读中有着和词语理解一样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更高的地位。如何理解句子的意思,在文中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内容、结构和表现力三方面来说,句子在语篇中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它的特殊用法;句子的在内容上体现文章主旨;表现力可以主要从修辞入手。这一章我们将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句子在记叙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句子的作用可以从内容、结构和表现力三个方面来分析评价。
1.从内容看:在记叙文性的文章中,从内容来分析的话,句子的作用主要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在主旨篇中我们提到过记叙文的主旨可以分为:1)表现人物的品质(写人的文章)
2)揭示某种道理(记事的文章)
3)抒发某种感情(写人或记事的文章)
4)反映某种社会现象,表现某种主题(记事的文章)
「实例分析」
问:在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第3段中的“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这句话有什么意思?
答:作者用排比的方式直抒胸臆,热情歌颂志愿军战士的高贵品质和精神。
2.从结构看:在文章不同的位置,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1)在文章的开头,总领全文,开门见山,点明中心;或者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2)在文章的结尾,总结全文,点名题旨,水到渠成;或者与开头前后呼应,突出文章主旨。
3)在文章语段中间,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紧凑连贯。
「实例分析」
问:在文章《驿路梨花》的最后一句,作者用陆游的诗句结束全篇:“驿路梨花处处开”这样写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什么好处?
答:从结构上看,题文相应,形象地写出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升华了主题。注意:回答这样的问题不能就句论句,要联系原文,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3.从表现力来看:应该结合修辞手法和表达方法来分析。表达方式可以分为五类,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作用不同,在《读懂记叙文——表达篇》中,我们已经详细讲过了不同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殊作用,这里不再赘言。我们主要讲的是修辞,我们把常见的修辞手法和针对修辞手法的答题模式做了一个小结:(1)比喻。答题:把„„比作„„,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2)拟人:把„„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力,使其形象鲜明,更生动地写出了事物„„(人和物的相似性)的特点。
(3)夸张:夸大或者缩小事物的本来面貌,目的在于突出事物某方面的特点,个别夸张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如:“那座山远看似乎直入云霄”,这里表现了作者对于这一奇景的惊叹之情。
(4)反复,反复包含间隔反复和直接反复,所谓间隔反复,就是在文中不断出现一个相同的句子,但是中间有间隔,在散文或者议论文中,这样的反复多半是为了强调作者的观点;无间隔反复则表现为呼吁型的,通常使语言更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
(5)对偶:句式工整,语言凝练,表意深刻,给人深刻印象。
(6)反问:有问无答,答在问中。比陈述句语气更强烈,更能引起共鸣。
(7)设问:有问有答,一问引起读者思考,一答更能引发共鸣。
(8)排比:句式工整,便于吟咏;加强语势,层层递进。
(9)反语,褒词贬用,加强讽刺意味,批评„„;或贬词褒用,(答题时注意找出贬义词对应的褒义词来答),如:我以孩子的“狡猾”的眼光,这里狡猾是贬义词,实际上写出了孩子的聪明、善解人意。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题目:“„„”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章当中有什么作用。这样的题目我们要三步走:第一步回答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一步很容易被判断;第二步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常见好处,比如说比喻就是更形象生动啊;第三步,结合文章的意思来分析这个修辞放在文章当中的具体的意思。
这篇文章我们从结构、内容、表现力(主要是修辞)三个方面来总结了常见的句子理解的题型以及针对这样的题型的答题技巧,对于长久以来对如何答题深感头疼的同学,相信我们总结出来的模式一定对你有所帮助。
第二篇:读懂文章的秘诀含答案
读懂文章的秘诀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已经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了,读过的文章数不胜数,可以说已经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了,但单独读懂文章还有一定困难,为了帮助同学们克服阅读中的困难,达到更快捷、更有效、能读懂文章这一目的,这个单元我们将向同学们讲讲读懂文章的秘诀。
同学们知道,每篇文章,作者都要表达一定的意图,这种意图的表达有时很含蓄,所以我们理解时就有一定的困难,但,只要掌握了我们给同学们讲解的秘诀,同学们就会更好地把握文章、理解文章、读懂文章。
所说的读懂文章,就是要知道都应该读懂哪些内容,具体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读、掌握、积累生字,并理解字词的含义。
(2)能够理解语句的含义。
(3)会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落大意或层意。
(4)读完文章要弄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能够体会并弄明白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6)能够体味出作者所使用的表达方法。
我们知道了有关读懂文章的相关内容,那么读懂文章的基本过程又是怎样的呢?在阐述阅读基本过程的同时会涉及到阅读方法,有关具体的阅读方法在后面单元会逐一讲述,在这里只向同学们讲解的是读懂文章的一般做法。
一、略读课文。整体把握。
按照学习语文的认识规律,阅读一篇课文时,首先将课文全文略读一遍,在此环节,左手翻书,右手勾画,主要圈画生字、生词,然后注明不懂的地方,最后合上书,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即,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应概括得完整简要。做完这些,也就完成了对课文初步的整体认识。如,学《少年闰土》一课,先勾画出“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生词,与“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难懂的语句之后,我们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是:课文先描绘了“我”记忆中看瓜刺猹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完成了上述要求,也就对课文的有了整体认识。
二、细读课文,局部探究。
第一遍我们把握了文章的大体内容,而这一遍的阅读,需要同学们认真细致,主要做些什么呢?具体应该做以下三点:
1.理解文中字词的含义。
通过查字典、词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认识生字,理解字词的含义。什么叫“字词的含义”?就是指包含在字词中的意思,它并不仅限于字典、词典中的解释。如《一面》一文中“赫然”一词,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在课文里有鲜明的意思。
2.品读文中有关语句的含义。
就是要弄明白句子说的是什么,它的意思是什么。理解品味语句的含义的方法将在后面单元细讲,这里只介绍一种方法,就是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如,《怀念母亲》一文中“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这句话的意思应该这样理解:“凄凉”,寂寞冷落,凄惨。作者身在异国小城,一方面感到自己与母亲的距离远了,与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有忧愁、有思念;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1ào)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亲的怀念表达得非常充分。
3.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或层意。
通过读懂每个词、每句话、每个自然段,进一步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几个自然段联系起来集中讲了一个什么意思,然后根据这些再给课文分段,概括各段的段落大意,从而就能弄清课文的结构。如,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可以根据课文的空行标志将课文划分五段。课文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接着触景生情地转入对伯父生前的点滴回忆,分别叙述了四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最后总结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呼应开头,点明主题。
三、精读课文。总结深化。
所说的“精读”,既指细心地读,又指有重点地读。精读的目的就是要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所运用的表达方法。这其实是对文章的总结深化。下面简要的讲讲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和表达方法的一般方法:
1.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是读者同作者交流思想感情的过程。”阅读一篇文章之后,如果不知道作者在这篇文章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就达不到同作者交流思想感情的目的。因此,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读懂文章的基本要求。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要做到“二看”:
一看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意图。如《性急的狼》一课,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说明急躁冒进往往会适得其反这一道理。文章的思想感情便可以概括为:通过记叙狼由于性急吃铁笼里的肉而被关在铁笼里的故事,从而给我们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无论干什么事,都不要贸然行动,应该周详计划,仔细分析,切忌急躁冒进,否则就会失败。再如,《山中访友》一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看人物表现、事件意义、事物特点,也能够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一棵树上的两种果实》,原先那对邻居,东邻为西舍施药,西舍为东邻捆枝,东西两家互送自家的水果,他们彼此和睦相处,后来新邻居却互相破坏,通过看文中人物的表现,我们就可以将本文的思想感情概括为:文章通过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分别记叙邻里之间以怎样的态度相处的故事,说明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再如,《詹天佑》一文,最后,写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及中外人民对詹天佑的怀念,点明事件的意义——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民的藐视和嘲笑。
2.体会文章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每篇文章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作者都会运用一定的表达方法,只要我们仔细研读,认真体会就能发现所运用的表达方法,当然不同文章其表达方法也不尽相同,小学六年级已经接触到了很多表达方法,如,《穷人》一课,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表达方法。另外还有对比、象征、比喻、总分总、借景抒情、创设悬念的表达方法等等,后面单元会详细讲解,在这里就不细说了。如果能够认真体会文章所采用的表达方法,不但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而且还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关于如何理解词句的含义、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段落大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等相关内容,后面单元具体涉及到,在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一棵树上的两种果实
两家相邻,以院墙相隔,墙东栽了一棵石榴,墙西栽了一棵樱桃,春天开花的季节,姹(chà)紫嫣(yān)红,分外妖娆。
两家经常坐在各自的树下乘凉、吃饭,因为有了两棵树,他们的生活五彩缤纷。
但时间久了,两棵树的枝条开始延伸生长,它们逐渐蔓(màn)过了院墙的界限,石榴的枝条跑向了墙西,而樱桃的枝条呢,也无声无息地伸进了东邻。
又到了开花时,东家开始给石榴打药了,因为石榴树上生了许多的虫子。他给自己的石榴打完药,仔细观察,竟然发现樱桃蔓过的枝条上也有害虫。他想了想,觉得这可能是因自己的石榴引起的。于是,他重新配了药,沿着蔓过的枝条将药打在樱桃枝上。过了几天,他再次观察时,竟然发现所有的害虫消失得无影无踪,他感觉很快乐。
一场大风雨,残花遍地,西家心疼地看着自己的樱桃,他动手给樱桃破损的部
分进行捆(kǔn)绑(bǎng)。捆完时,竟然发现越过院墙的石榴也是(),他忽地想起来了,东家的主人可能出差了,要是几天后回来,石榴也许就会错过了花期。他没有再多想,动手将石榴残破的枝条修理好。
几天后.两棵树又是()。
到果实成熟的季节了,东家孩子吃了自己的石榴后,看上了蔓延过来的樱桃,他哭着要吃。西家的主人听见了,对东家说,没关系的,拣大的给孩子摘一些吧。东家的主人觉得过意不去,便将自家的石榴摘下许多,送给了西家。
两家人和谐相处,种了一棵树,却能吃到两种果实,两家人感到分外高兴。
过了几个月,换了新邻居,原来的两家搬走了。先是东家觉得西家的树枝碍事,便拿剪刀剪了个精光,接下来,西家觉得东家在找自己的事,便索性趁他家没人时,打落了正在盛开的花。
欣赏感悟
“投之以李,报之以桃”,爱在付出与回报中汩汩(gǔ)流淌。东邻为西舍施药,西舍 为东邻捆枝,东西两家互送自家的水果,温情让他们彼此内心暖暖融融。可是,新搬来的这一对邻居。却彼此破坏,就此,硝烟在两家中开始弥漫„„
鲜明对比中更加让我们明白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
生命本是一棵华美的树。如果我们想使自己的生命同时拥有两种果实,那么,你就该允许别人的枝条伸到自己的世界里,同时,你也要学会,将自己的成果奉送到别人的面前。
积累运用
1.照样子写词语。
无声无息
无()无()
无()无()
无()无()
无()无()2.在文中括号里填上适当四字短语。3.“一棵树上的两种果实”是指()
A.一棵树上结两种果实。
B.邻里和睦相处,彼此虽然有一棵树,但是却能尝到两种果实。
C.两家关系比较融洽,不分你我,彼此互相帮助,彼此互送果实。
D.两家树的枝条彼此延伸到对方,彼此能够吃到对方的水果。4.文章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来表情达意的。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
C.寓理于事
D.对比衬托
5.文章采用_________的手法,先(详写
略写)原先那对邻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最后(详写略写)新邻居彼此破坏对方家树木的事,从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拓展延伸
6.下面是一句概括性的语句,请你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写一段话。
和睦相处,分享快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碗热水
一日,我到医院探望一位因白内障开刀的朋友。朋友的病房内还有一位也是因白内障开刀的妇女。她的手术可能是刚做不久,缠在眼部的白色绷(bēng)带还没有拆除,她的丈夫,一个和她年龄极不相称的男人在照顾着她。从他们的穿着打扮来看,他们是从乡下来的。
白内障这种小手术的费用对于城里的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而对他们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一点从他们病床前那空空如也的桌上就可以看出。
我和朋友正聊着天时,朋友的夫人提来了一罐鸡汤。朋友一边喝着鸡汤一边和夫人谈着家务。我一扭头,看见那男的望着端着鸡汤的朋友愣愣地出神,脸上写满了愧疚之色。过了一会儿,那男的对那女的说,你等我一会儿,我去去就回。说完他急急地向病房外走去,他一边走一边从口袋里掏出一张10元的钞票(拿
捏)在手里。大约10分钟后,那男的喜滋滋地端着两个大碗走了进来。我定眼一看,那男的端着的两个大碗里分别盛着排骨汤和热水。那男的将排骨汤(送
递)在那女的手上说,这是排骨汤,不烫嘴,你可以放心地喝。那女的一听(埋怨
责怪)说,干嘛去瞎花钱。那男的说,这东西补身子,家里的活少不得你。那女的一听,这才端起碗,当她正准备喝时,又突然问,我怎么一个人喝哩。那男的忙将盛热水的碗往她手上一递说,我也有一碗,你摸摸,这也是热的。那女的用手摸了摸那碗热水后,这才静静地喝起排骨汤来。那男的为了(对付
应付)女人他有意将热水喝得哗哗山响。突然,那女的放下手中的碗,用极肯定的口气说,你喝的不是汤,汤是有香味的。那男的一听,一下子愣住了,不知如何解释。最后,那女的硬是分了一些汤给那男的„„
欣赏感悟
病房中那“一碗热水”,流淌着温馨无比、挚爱真纯、相濡(rú)以沫的夫妻情意,激 荡着你我的心扉(fēi),润湿了你我的双眸(móu)。
家境寒微的丈夫在“朋友的夫人提来了一罐鸡汤”的提示中,猛然醒悟:再穷也得给爱妻补补营养。正是因为贫穷,也正是因为爱,于是,才有丈夫端来“盛着排骨汤和热水”的两个大碗的人生细节。丈夫用爱欺骗,妻子用爱闻出了欺骗,他们用爱搀扶着同行,谁也别想让自己少付出一丁儿点。
生活中总有一些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让我们感动不已,因为,真情在平凡中闪现,挚爱在细节中牛辉。
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愧疚(jiù)
拆除(cāi)..
B.相称(chân)
应付(yìng)..
C.缠在(cán)
绷带(bēng)..
D.盛着(shâng)
穿着(zhuó)..2.仿照下列词语的格式再写几个词语。
喜滋滋(ABB)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哗哗山响(AABC)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你能找到一个贴切的词语替换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吗?请写在括号里。
(1)我到医院探望一位因白内障开刀的朋友。()..
(2)脸上写满了愧疚之色。()..4.根据上下文意思,将下列括号中不准确的词语划去。
(1)他一边走一边从口袋里掏出一张10元的钞票(拿
捏)在手里。
(2)那男的将排骨汤(送
递)在那女的手上。
(3)那女的一听(埋怨
责怪)说,干嘛去瞎花钱。
(4)那男的为了(对付
应付)女人他有意将热水喝得哗哗山响。5.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文章通过记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6.文章第3段中写道“我一扭头,看见那男的望着端着鸡汤的朋友愣愣地出神,脸上写满了愧疚之色。”这是什么描写手法?你知道他愧疚的原因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男人为什么不买两碗排骨汤?他喝那碗白开水为什么要喝得哗哗山响?女人为什么硬是
分给男人一些排骨汤?以下答案正确的是()。
A.家里困难;骗妻子,怕她担心;妻子心疼丈夫。
B.不想买;骗妻子,怕她担心;妻子心疼丈夫。
C.家里困难;骗妻子,怕她担心;妻子喝不了那么多汤。
拓展延伸 8.仿写。
一碗白开水,注满浓浓真情;
半碗排骨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文章结尾写道“最后,那女的硬是分了一些汤给那男的„„”,请你推想,丈夫内心有可能会怎样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急的狼
狼和狐狸在山路上行走,看见路旁的草丛里有一个铁笼子,笼子里有一块肉。
“这是什么?”狼问。
“这是‘捕虎笼’,用来捕捉老虎的,”狐狸说,“不过„„”
“我知道了!”狼连忙钻进去吃肉,不料啪的一声响,狼被关进铁笼里。
“狐狸,你骗我!”狼在铁笼里大叫道,“你不是说这是用来捕虎的吗?怎么把我也关进来了?”
“是呀,我说的没错呀!”狐狸说,“不过,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呢!它虽然名叫‘捕虎笼’,可其他动物如果来吃肉,同样也会被捉住的!”
“你怎么不早说?”
“我还没来得及说呢,谁叫你这么性急?”
欣赏感悟
性急的狼,贪图美食,却身陷囹圄(ling yǔ),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急躁冒进、利令
智昏。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其人,在利益面前,只看到了利益本身,却没有看到利益下的陷阱,就贸然采取行动,结果不言而喻!
累积运用
1.比一比,再组词。
狐()
笼()
捕()
孤()
垄()
铺()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连忙——()
同样——()3.请你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情况下,把下面的句子换一种说法。
你不是说这是用来捕虎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我知道了!”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然后狼便去吃肉,结果被_______________,由此你可以看出,狼是_______________的,是_______________的。由本则小寓言故事,相信你会悟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拓展延伸
5.读了本则寓言之后,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曾国藩的“失礼”
曾国藩(fān)带湘军围剿(jiǎo)太平天国之时,清廷对其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态度:不用这个人吧,太平天国声势浩大,无人能敌;用吧,一则是汉人手握重兵。二则曾国藩的湘军是曾一手建立的子弟兵,又怕对自己形成威胁。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在曾国藩的任用上经常是用你办事,不给高位实权。苦恼的曾国藩急需朝中重臣为自己撑腰说话,以消除清廷的疑虑。
忽一日,曾国藩在军中得到胡林翼转来的肃顺的密函,得知这位精明干练的顾命大臣在西太后面前荐自己出任两江总督。曾国藩大喜过望,咸丰帝刚去世,太子年幼,顾命大臣虽说有数人之多,但实际上是肃顺独揽(1ǎn)权柄(bǐng),有他为自己说话,再好不过了。
曾国藩提笔想给肃顺写封信表示感谢。但写了几句,他就停下了。他知道肃顺为人刚愎(bì)自用,很有些目空一切的味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才气也有脾气。他又想起西太后,这个女人现在虽没有什么动静,但绝非常人,以曾国藩多年的阅人经验来看,西太后心志极高,且权力欲强,又极富心机。肃顺这种专权的做法能持续多久呢?西太后会同肃顺合得来吗? 思前想后,曾国藩没有写这封信。后来,肃顺被西太后抄家问斩。在众多官员讨好肃顺的信件中,独无曾国藩的只言片语。
欣赏感悟
曾国藩的“失礼”是缘于他的过人之处——明察秋毫、审时度(duó)势。
肃顺的推荐提携(xiã)其实就是拉拢,无论目的如何,、曾国藩应该感恩戴德,但,曾 国藩,那睿(ruì)智的阅人本领和洞察人心的老练,使他收起了巴结逢迎之心,由此保拿 了自我。
在勾心斗角的名利场,“小心眼”、“失礼”恰恰是自保的最佳方法。
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按感情色彩分类(填序号)。
①无人能敌
②独揽权柄
③目空一切
④精明干练
⑤讨好
⑥高位实权
⑦心机
⑧刚愎自用
⑨声势浩大
⑩撑腰
褒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贬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性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很有些目空一切的味道”这句话中“味道”理解正确的是()。
A.味
B.兴趣
C.气味
D.意思 3.根据下列句意,写出词语。
(1)比喻给予有力的支持。()
(2)有才能又有经验。()
(3)所掌握的权力。()
(4)倔强固执,不接受别人的意见。()4.文章标题“失礼”加上双引号,作用是()。
A.表示直接引用的话。
B.表示要强调的词语。
C.表示特定的称号。
D.表示否定,含有讽刺意味的词语。
5.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情节大致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曾国藩最终没有给肃顺写感谢信,是因为()。
A.肃顺为人刚愎自用、目空一切掌权不会太久。
B.曾国藩看出肃顺有朝一日必然会被西太后问斩。
C.曾国藩害怕他日肃顺被斩受到牵连,为求自保。
D.肃顺专权维持不会长久,没有必要违背自己的人格逢迎他。
拓展延伸
7.读完文章,你赞同曾国藩的做法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敌人正是自己
驯鹿和狼之间存在着一种非常独特的关系,它们在同一个地方出生,又一同奔跑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旷野上。大多数时候,它们(互不干扰
相安无事)地在同一个地方活动,狼不(叨扰
骚扰)鹿群,驯鹿也不害怕狼。
在这看似和平安闲的时候,狼会突然向鹿群发动袭(xí)击。驯鹿惊愕(â)而迅速地逃窜(cuàn),同时又聚成一群以确保安全。
狼群早已(瞄
盯)准了目标,在这追和逃的游戏里,会有一只狼冷不防地从斜刺里蹿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抓破一只驯鹿的腿。
游戏结束了,没有一只驯鹿牺牲,狼也没有得到一点食物。
第二天,同样的一幕再次上演,依然从斜刺里(窜
冲)出一只狼,依然抓伤那只已经受伤的驯鹿。每次都是不同的狼从不同的地方蹿出来做猎手,攻击的却只是那一只鹿。可怜的驯鹿旧伤未愈又添新伤,逐渐丧失大量的血和力气,更为严重的是它逐渐丧失了反抗的意志。当它越来越虚弱,已不会对狼构成威胁时,狼便群起而攻之,美美地饱餐一顿。
真正打败驯鹿的是它自己。
欣赏感悟
是呀,驯鹿的敌人不是凶残的狼,而是自己脆弱的心灵。
其实,狼是无法对驯鹿构成威胁的,因为身材高大的驯鹿可以一蹄把身材矮小的狼踢死或踢伤,可为什么到最后驯鹿却成了狼的腹中之食呢?狼是绝顶聪明的,它一次次抓伤同一只驯鹿,让那只驯鹿一次次被失败击得信心全无,到最后它完全崩溃(kuì)了,已忘了自己其实是个强者,忘了自己还有反抗的能力。当狼群攻击它时,它已没有勇气奋力一搏(bó)了。
人生中很多时候,我们自己才是自己的最大敌人,不是吗?
积累运用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独特()惊愕()袭击()
反义词:虚弱()安闲()和平()2.将文中括号里不准确的词语划掉。
3.比较下面三句话,他们在表达意义上有什么不同?文章为什么要这样表达?
(1)一只狼蹿出抓破一只驯鹿的腿。
(2)一只狼冷不防地蹿出,以迅猛之势抓破一只驯鹿的腿。
(3)在这追和逃的游戏里,会有一只狼冷不防地从斜刺里蹿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抓破一只驯鹿的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不同的狼从不同的地方蹿出来攻击同一只驯鹿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以看出狼比驯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章重在()。
A.说理
B.叙事
C.抒情
6.结合文章标题和全文内容,试理解文末“真正打败驯鹿的是它自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7.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身残志坚的强者,他们往往都能战胜自我,请你列举古今中外战胜自我的例子,然后结合例子写一句评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念慈心
一个农民工深入到很深的井底去挖沙,发现井壁突出的一块大石头十分碍事,便奋力去掀那石头,不想引起了土石的大面积滑塌(tā)。他被活活埋在了井里。
救援的方案一个接一个出台。安施或放弃,几乎就在同一个时间里进行着。谁都没碰到过这样的事,大家全都乱了阵脚。有人找来了挖掘(juã)机,有人喊来了120,有人叫来了媒体,最近的乡亲们也都闻讯赶到,出主意的出主意,瞧热闹的瞧热闹。
挖掘机将井边的土挖到了一定的深度,民间指挥家就喊停了。——是该停了,否则下一铲或许就铲着了脑袋。
大家纷纷跳进挖掘机刚刚制造出的大坑里,用双手刨(páo)挖土石。很快,大家的手就
被磨烂了,就算是淌着血,也不能停歇啊,因为手底下有一个刚才还和他们一起谈笑的弟兄。
时间进行得飞快,转眼间5个钟头过去了。
终于挖到了黄色的安全帽。接着。那人的脸露出来了,颈露出来了。土石堆里凭空插着个脑袋,居然,那眼珠还会骨碌碌转!
那个农民工得救了。
所有的医护人员都觉得这事太不可思议。想想看,一个大活人,生生给埋了5个多钟头,怎么能够生还呢?莫非说,他是得了神助?
记者拿着这个问题去问那个命大的人。他靠在病床上,神情淡定。他说,安全帽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另外,被埋之后,他便强迫自己不再用鼻呼吸,而完全用嘴呼吸,免得尘土被吸进肺里。他沉吟了一下,然后说:“还有一点,挺重要——我听见上面有动静,我就想,我得活着!不能死!我不能叫弟兄们挖出个死人。我不能叫他们觉得不值。”
欣赏感悟
救了那个农民工的不仅仅是坑外的营救者,更是他自己的那“一念慈心”。原来,让他不忍死去的,竟是对那辛苦的营救者的答谢之心。
多么朴素,又多么动人。到了那样命悬一丝的时刻,他想的不是为自己生还而生还,而是希望用自己一条活蹦乱跳的生命,去证实人们这大半天的忙活很“值”。
单纯而清晰的目的,不会让落难的心灵超载。惟其如此,这个被死神卡住了咽喉的人才能够安静地等待,不挣扎,不悲鸣,只在安全帽下不倦地眨动着眼睛,等待着目光与天光交融时刻的到来„„
积累运用
1.读完文章你最感动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原文语句概括文章第2自然段的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是按照__________顺序结构全文的,事件的起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章标题“一念慈心”是指()。
A.坑外的营救者对埋在土里的农民工的营救之心。
B.营救者与被营救者他们都有一颗善良之心。
C.农民工对辛苦的营救者的答谢之心。
5.将“土石堆里凭空插着个脑袋,居然,那眼珠还会骨碌碌转!”这句话中的“插”字换成“吊”字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被埋在土下的农民工获救的因素有(多选)()。
A.农民工坚强的意志。
B.农民工对营救者的答谢之心。
C.安全帽的防护作用。
D.营救者的不间断挖掘。
拓展延伸
7.照样子,仿写句子。
例子:一念慈心,成全了别人,挽救了自己。
仿写:一念慈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日:“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 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日:“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 祠(cí):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舍人:指侍从宾客,左右亲近的人。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具。引酒:拿过酒杯。引,取过来。且:将要。固:本来。
译文
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酒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添脚的人终于失掉了到嘴的那壶酒。
欣赏感悟
这个画蛇添足的人,不仅骄傲,而且愚蠢,弄巧成拙,到口的酒反被别人喝了。喝不成酒事小,害人害己事大。有的人办事,总是觉得自己高明,比别人了不起,于是不顾客观实际,主观武断。主观臆(yì)断、自以为是,不论对国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危害性。这个故事的意义是深刻的,“画蛇添足”的教训,值得我们汲取。
积累运用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赐其舍人()
引酒()
遂饮()...
蛇固无足()
相谓()
安能()....2.用自己的话将下列语句的意思写出来。
(1)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能为之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结构全文,情节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故事短小,但道理比较深刻,下面道理揭示最正确的一项是()。
A.盲目乐观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B.骄傲自满、自以为是是不可取的。
C.主观臆断、自以为是、骄傲自满往往无法正确认识事物和自己,从而害人害己。
D.狂妄自大、自以为是的人往往都是浅薄的人。拓展延伸
5.填写歇后语。
画蛇添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自以为是
B.多此一举
C.弄巧成拙
参考答案
1.一棵树上的两种果实
1.无怨无悔无忧无虑无影无踪无色无味 2.分别是:体无完肤
生机盎然 3.C 4.C、D 5.对比;详写;东邻为西舍施药,西舍为东邻捆枝,东西两家互送自家的水果;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或“投之以李,报之以桃”
6.提示:人与人之间能够真诚对待对方,互相帮助,友好往来,时间长了,彼此不分你我,彼此没有任何芥蒂(jiâ dì),为此彼此都为拥有对方而感到是一种人生乐事。
2.一碗热水
1.B 2.乐呵呵
喜洋洋
笑嘻嘻;
惶惶不安
落落大方
碌碌无为 3.(1)探视.
(2)缀满 4.划去的词语分别是:
(1)拿
(2)送
(3)埋怨
(4)对付
5.丈夫给妻子买一碗排骨汤,而自己喝白开水欺骗妻子,妻子知道后将她的排骨汤分给丈夫一半;夫妻之间质朴纯真
6.神态描写;没有想起来为生病的妻子买营养品补补身子。7.A 8.分享甜甜爱意
9.想象题,答案不唯一,只要结合文意展开想象即可。
3.性急的狼
1.狐(狐狸)
笼(牢笼)
捕(捕捉)
孤(孤独)
垄(田垄)
铺(店铺)2.连忙(急忙)
同样(一样)3.你说这是用来捕虎的呀!4.捕虎笼;关进铁笼里;
性急;愚蠢;急躁冒进往往会适得其反。
5.提示:围绕“无论作什么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展开回答。
4.曾国藩的“失礼”
1.褒义词:①④⑨
贬义词:②③⑤⑦⑧⑩
中性词:⑥ 2.D 3.(1)撑腰
(2)干练
(3)权柄
(4)刚愎自用 4.D 5.曾国藩被清廷怀疑因而不得重用;肃顺推荐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曾国藩开始准备给他写感谢信,最后权衡再三没写;曾国藩判断准确,肃顺果真被斩。6.C 7.开放题。无论赞同还是反对皆可,必须说明理由。如,赞同,因为身居官场的曾国藩为了自保那样做是情有可原的。如,反对,因为肃顺对曾国藩有推荐提携之恩,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
5.敌人正是自己
1.近义词:独特(特别)惊愕(惊讶)袭击(攻击)
反义词:虚弱(强健)安闲(忙碌)和平(**)2.互不干扰
窜
叨扰
瞄
3.(1)、(2)句在表达意义上不够具体生动全面,而(3)句生动形象地写出狼抓捕驯鹿时的狡猾与迅速,因此文章要这样表达。
4.让那只驯鹿一次次被失败击得信心全无,没有反抗能力,最终吃掉它;聪明或狡猾 5.A 6.驯鹿面对狼的数次攻击,它完全崩溃了,已忘了自己其实是个强者,忘了自己还有反抗的能力,正是它脆弱的心灵打败了自己。由此,想到人,其实我们自己的最大敌人就是自己,因为我们有时很难超越自我、战胜自我。
7.提示: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
6.一念慈心
1.提示:农民工获救之后所说的话“我听见上面有动静,我就想,我得活着!不能死!我不能叫弟兄们挖出个死人。我不能叫他们觉得不值。”理由是:农民工在命悬一线之时首先想到的是对营救者的一份答谢之心。
2.救援的方案—个接一个出台。(这是段首中心句。)3.时间顺序;起因:农民工掀井壁碍事的石头被活埋在井里。经过:坑外营救者研究营救方案,最后用挖掘机挖,差不多的时候营救者用手扒。结果:农民工获救。4.C 5.不好,因为“插”字生动形象地写出农民工除了头以外余下身体全在土里,看不见身体,这时头就显得像插在土一样,而“吊”字在表达上恰恰相反。6.A B C D 7.提示:驱赶了死神,获得了新生。
7.画蛇添足
1.赏赐;取过来;就;本来;对„„说;怎能,哪能
2.(1)楚国有个祭过祖宗的人,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
(2)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3)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
(4)那个给蛇添脚的人终于失掉了到嘴的那壶酒。
3.楚国人赐给门客一壶酒,彼此商定画蛇比赛;先成者却画蛇添足;画蛇添足者最终没有喝到酒。
4.C
5.B
第三篇: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注意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
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插叙的作用
1、注意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 ……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
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描写手法的作用
1、注意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
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③……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论证方法 的作用
1、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论证方法。
2、明确知识:
①例证法主要是增强说服力,通过一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使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②引证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内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③正反对比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为深刻。
④比喻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更为具体生动形象。
3、公式:
例证法: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以……来说明……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强。引证法:采用了引证法,以……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以……来论述,深刻。比喻论证法:采用了比喻论证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 ◆仿写句子
公式:①数清例句的字数。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对对联
公式:①名对名,形对形,动对动;②山对川,日对月,天对地;③注意上下联语意的相关、相融。◆读图题
公式: ①分析画面构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
②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内容+启发。
③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1、2、3)④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⑤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探究题
公式: ①分析所给的语段从中得出的结论。②分析所给的图表数据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③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结论,但最好分1、2、3来表达。④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时,要具体写明1、2、3点。◆概括题 公式: ①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性,然后用一句话表达。
②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找出每则材料所讲现象的重点,然后用一句话综合表达。当然也可以写成“我的发现是1、2、3点”。
③分析所给的名著阅读选段内容,然后从中找出关键情节或人物语言,动作,再用一句语言来概括人物的性格。◆名著阅读
公式:①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
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写信 公式:
①注意书信格式(开头称谓顶格写,“此致”、“敬礼”的位置,写信人的署名,写清年月日)。②用简明的文字写明材料的事实。
③表示祝愿、希望等的内容放在书信内容最后面。◆编短信
公式: ①简写地名,例如:沪。②材料事实编写在卷面上也要抓句段主干内容来写。◆诗文佳句赏欣 公式:
①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真”等词语。格式为:……用运的好,描写了(或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
②从修辞格来赏欣,见前面修辞格。
③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赏欣,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类似于解释诗句。
◆说明文学家(或文学作品)风格
公式: ①写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②写明作者作品的特征。③结合作者具体作品中的“诗文句”来说明特点。◆文言句子划分停顿 公式:
①带有“故”、“是以”等标志的句子,在这些词语之后画斜线。②名词作状语的,在这个词语之前划。③“可以”类实际是两个词语,在“可”后划。④主语和谓语之间划。⑤谓语与宾语之间划。
◆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公式:
1、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
2、……描写了(或刻画了)……
3、……意思是…… ◆前后照应 公式:
1、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找出关键词。
2、……与……相互照应,表现了…… ◆巧设悬念
公式:
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
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
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
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记叙线索
公式:
1、分析线索种类:
1、以“物”为线索;
2、以“事”;
3、以“人”;
4、以“时间”;
5、以“感情”。
2、以……为线索,串连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现了主题。◆称谓变化
公式:
1、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
2、采用第一人称,亲切、真实。
3、称谓变化也反映了情感的变化。
第四篇:一篇文章读懂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
一篇文章读懂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
今天,学习小组推荐阅读一篇文章《中共的成功之道》。文章从网络治理、统合治理、智慧治理、贤能治理四个角度,解读了中国共产党何以独具强大生命力。
这篇文章摘自《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一书,今天小组也给大家送出福利,大家在本文下留言谈谈对此文的理解,点赞数量前10的组员,将会收到小组赠送的《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一书。中共的成功之道鄢一龙(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一书的主题在于揭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着重探讨中国共产党何以独具强大生命力这个关键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本书研究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不同于世界上的其他政党,依据西方政治学的政党理论来认识中国共产党,极易落入认知陷阱。中国共产党具有双重属性:首先,它是一个超级政治组织,是拥有8900多万党员的先锋队;其次,它是一个超强国家机构,党的各级委员会是国家政权的核心领导机构。这种双重属性形成了独特的制度安排与治理方式。
网络治理:中国社会已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拓扑结构
大道恢弘,隐于网络。大至宇宙,小至人类的大脑,都可以说是信息与能量交换的互联网。互联网思维不只是一种技术,更是一场席卷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21世纪革命,国家治理也不能置身事外。我们置身于一个互联网时代,却也身处一个越来越分散化、原子化的时代。当代社会虽然是一个组织化的社会,但是不同组织之间却是无数的断层线。马克思曾说:小农社会就像一袋马铃薯,现代的市民社会并没有完全改变这一特点,仍然是一盘散乱的鹅卵石。
中国共产党已经建立了一个世界上最为庞大的人与人的互联网。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存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最大规模的“超级网络组织”,它联接着13亿多中国人民,延伸到企业组织、各级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社会已然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拓扑结构,它兼具集中控制的星型结构与分散控制的分布式结构的特征。破解这一网络在资源层、制度层、链接层与心理层的运行图景,是揭开中国国家治理秘密的关键所在。
概而言之,当今中国政治之秘诀在于:既依现代政治之精密组织原则,设立各种分工严密、灵活多样的政治组织,以适应现代社会日趋分散、多元的特点;同时又以中国共产党坚强、广泛、柔性的领导贯穿其中,以克服现代社会不相统属、相互分离、相互掣肘的弊端,从而形成一种既灵活又高效的政治体制。
统合治理:有效避免了多元政治体制中的一盘散沙等问题
在政治运行中,中国不搞三权分立,也不同于议行合一体制。国家权力的实际运行如同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属于政策、方针的重大问题,国务院也好,全国人大也好,其他方面也好,都要由党员负责干部提到党中央常委会讨论,讨论决定之后再去多方商量,贯彻执行。”
党的领导权的这种统合功能,有效避免了多元政治体制中的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等问题。中国台湾地区实行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五权分工”,在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之外又加上了监察权和考试权,曾自称“三权分立、政府无能,五权分工、政府万能”;然而,今天在很大程度上已变成“政府万万不能”。究其原因,恰恰在于实现了所谓的“民主化”之后,缺乏有效的权力整合平台,使得五权分工体制变成五权分立体制,有分工无协作,有制衡无配合。
社会权力同样需要整合。现代社会的多元化是不平衡的,不同领域的精英垄断着“分散的霸权”,普通大众却是悄然无声的弱势群体,资本是现代社会最具支配性的权力,媒体、非政府组织等深刻塑造着现代社会。如果缺乏有效的统合力量,如何避免公共利益被分利集团捕获?如何避免社会秩序碎片化?如何让无声者的权益得到维护?
中国社会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这一核心领导力量,才形成了合力,推动国家目标的实现与公共利益的达成。党、政双重体制安排是领导权与执行权的分工,有利于推动目标实现。国家掌握了重要的战略性经济资源,才使得作为“经济动物”的企业也不得不符合整个国家的目标理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避免了社会组织的碎片化、分利化问题,从而使党、政、社会共同指向国家目标的实现。
智慧治理:维护整体利益,而不是以局部伤害整体
政府是智慧还是愚蠢,无疑是政治体制的最大正当性问题。然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这个命题,似乎已经被现代的大部分政治学者所遗忘。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智慧与否的根本标准有两条:一是能够维护整体利益,而不是以局部伤害整体;二是有长远眼光,而不是鼠目寸光,走一步、看一步。
西方政党乃私党、分立之党、派系之党、轮流坐庄之党。一如华盛顿等政治家所预见的,党派政治造成的国内政治对立与分裂,已然成为代议制政体的致命伤。极端形式就是乌克兰等国家的状况,国家处于分崩离析的危机之中;温和形式就是美国等国家政党之间的相互拆台,使得政府陷入无所作为的境地。
中国共产党乃公党、合一之党、团结之党、长期执政之党。党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就如同党章规定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正是由于中国“政党—国家”的根本制度安排,使得国家除了传统角色之外,有了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国家战略者”,不断谋划长远、谋划全局,从而有可能将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落到实处。
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使得党的决策能够站得高、看得远,并通过一届接着一届的接续奋斗,推动国家长远目标的不断实现。
世界上没有哪个政党能够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不断制定并实施国家发展的路线与规划。在当今中国政治运行中,一般情况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基本路线,一中、二中全会确定中央机构的人员组成,三中全会进行体制改革设计,四中全会进行党的建设、依法治国等重大设计,五中全会设计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六中全会进行其他重大战略设计(如十八届六中全会着重研究“全面从严治党”)。
西方选举体制就是走一步、看一步的体制,不需要什么长远打算。哪里有什么长远利益,有的不过是如何赢取下一次大选的选票精算。难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恩格尔抱怨:“当中国为了下一代而制定五年规划的时候,我们(指美国)的一切计划都是为了下一次选举。”同时,由于西方政党轮替,不断“翻烧饼”,造成了巨大的“沉没成本”。
贤能治理:十几亿中国人中最杰出的分子在掌舵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善治之本就是要把最能干的人选上来治理国家。治理中国的政治团队正是中华民族最优秀、最实干的群体。新加坡的李光耀先生通过亲身观察发现:正是十几亿中国人中最杰出的分子在掌舵。
中国共产党权力体系是个开放的、有活力的体系。党章规定,年满十八岁的各阶层先进分子都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层的成员是通过基层实干才得以晋升的。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治理国家的贤能政治传统。当然,如同古代历史上进入文官集团需要认同儒家基本价值规范一样,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进入当代国家治理集团也是必要的前提。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国家治理方式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善治模式,是中国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五篇:《精准表达》演讲:——粤来风语声
《精准表达的十大技巧》 整编:粤来風语声
1、尽量简明扼要
说话越简明越好,说话要把重点的表达出来,多说无益。说话简明扼要也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
2、用语不要过多重叠
叠句的运用的确可以加强语气,引起别人的注意,但滥用就会显得累赘。
3、同样的词语不可用得太频繁
听者总希望讲话者在语言用词方面丰富多彩,不要把一个词用得太频繁。如果你衔接语句或段落只会用“然后”这一个词,那么你就要多注意积累同义词了。
4、要避免口头禅
口头禅对演讲毫无意义,不仅影响说话的效果,而且容易被别人当作笑柄。因此,这类的口头禅应尽量不说。
5、说话含糊只会带来更多误会
说话含糊其辞容易给人造成更多的误会,且不能准确传达愿意,对方容易曲解原意。
6、避免口无遮拦,说话之前先三思 聪明人说话必经大脑,在任何场合,与别人交谈时,小心谨慎的话总比粗心大意的话造成的后果好。
7、不说绝对话、过头话
莫说过头话,这是一句千古不变的经验之谈。事情未定,变数还是会有很多,可以给人意外惊喜,但不要给人太大希望。
8、对人恭敬,称呼当先
面对陌生人,出于礼貌,我们总要以一定的称呼来跟对方交谈,正确、适当的称呼,不仅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对对方尊重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达到程度和社会风尚。
9、客套话,交际不可或缺的沟通良药
恰当地使用客套话,一方面能够体现我们的涵养,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另一方面能让对方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从而产生愉快的心情,促使人际交往顺利进行。
10、注意表达的顺序
如果你说你是一个学者,开了个公司,会被鄙夷,有人会认为你俗,真实斯文败类,可是如果你说你是一个商人,经商之余还专研学术,别人会肃然起敬,尊称你为儒商。
所以说话的时候,顺序也特别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