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达方面谈文章的感受

时间:2019-05-12 13:42: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表达方面谈文章的感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表达方面谈文章的感受》。

第一篇:从表达方面谈文章的感受

语文课外阅读的最后一道题(4-6分)

问题:从表达方面谈谈读过文章的感受。答题要点:

1.用序号标明,一定写两处!两处!

2.要结合这篇文章说,不能千篇一律。

3.从老师教的方法中小心分辨,选择最合适,最不容易丢分的写。

4.若要写“描写”“修辞”,必须是大量出现或者存在,不可只有一处就写成了这篇文章的特点。但是,那一处可以批注的时候使用。

5.开门见山这种写法极易错的是“点明中心”,所谓“开门见山”得是开头不拐弯抹角,简洁明了地直接进入文题,干脆利落地交待出文章要写什么人、什么事、什么道理。比如:《天上偷来的火种》里,很久以前,人间没有火,人类的生活非常困苦……熬过一个一个夜晚。这就不是开门见山;《商鞅南门立木》“商鞅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到了……主持变法”基本可以算是开门见山;《陆羽》中“中国是茶的故乡……追溯历史,便想起传奇人物陆羽……”这个是开门见山;《编钟》远古时期,我们祖先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钟……编钟可以用于独奏、合奏、也可以伴奏。这就是开门见山。再看俩网上的例子:《我爱故乡的杨梅》 “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一句话就接触了正题。《老牛》的开头:“可爱的故乡的许多景物,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特别是我家那头的老牛,更使我不能忘怀。”

1.这篇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揭示了文章的主题,简单直接,吸引读者。

2.这篇文章结尾扣题,点明了……的中心,总结全文,引发思考。

3.这篇文章首尾呼应(运用总-分-总的写法),点明了……的主题,中心突出,让文章非常完整,引人思考。

4.这篇文章利用多事例写人,使……得形象突出,完整,让人印象深刻。

5.这篇文章详略得当,……事细致描写,……一笔带过,使重点突出。

6.这篇文章运用大量的……描写,写出了……使文章生动,让人如见其人。

7.这篇文章运用大量的……修辞方法,使文章非常生动,让我们对故事有更加形象的了解。

8.这篇文章运用倒叙的方法,先交代故事的结果,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9.文章采用第一人称,用……亲身经历、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内容来叙述,让人身临其境。

10.文章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真实客观地讲述了……的故事,使文章的讲述非常完整、清晰。

11.文章采用倒叙的写法,先交代……(结果 比如“自己因为好奇收到了惩罚”),再交代故事发生的过程,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第二篇:感受 体验 表达

感受体验表达

科技学校杨晓敏

作文是学生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一种认识,要拥有这种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对生活充满热爱的心,这颗心会随着这世界的精彩而快乐,而雀跃。只有用心感受生活,才会产生写作的兴趣;只有用心体验生活,才能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和感悟。想象作文给了学生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作文形式。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开展想象和幻想,引导孩子用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向前看,向未来看,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才能鼓舞学生不断前进,在美丽的憧憬中表达他们心中奇妙的真、善、美的精神世界。

一.与阅读教学结合,在想象中感受文本的情趣。

1.抓住重点片段的理解展开想象。教材中的课文是编者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学习能力,经过认真筛选而成,它本身就是学生习作的范例。在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只要我们仔细挖掘,有些故事情节、内容会给读者留下悬念,值得想象。所以,我们的教学要紧扣故事内容、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比如,学习《穷人》一课,故事在“桑娜拉开了帐子”处结束了,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当桑娜拉开帐子,后面会发生什么事情?他们的生活已经那么困难了,以后他们会过上怎样的生活?两个孤儿的命运将会怎样?引导学生围绕桑娜一家人的生活,两个孤儿的命运,合理展开想象,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再现主人公美好的心灵。这样的想象作文,学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着自己的思维构想,故事的发展就会在他们的想象中延伸。

2.细读关键词激发想象。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唯一的听众》时,有这样一个环节——老人叫住了在林子例练琴的我说:“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的话,请继续吧。”老人真的是“耳朵聋了”吗?她为什么说自己“耳朵聋了”?当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时,我尊重学生的想法,没有直接的肯定或否定。我指导学生想象老人看我拉琴时的心理活动,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在学生进行讨论以后使学生明白:听到了“我“糟糕的琴技,老妇人的语言里充满了尊重和理解。她故意装聋,是为了让我练琴时无所顾忌,减轻负担,鼓足勇气。这种善意的欺骗是一种真诚的鼓励。主动做听众,这是对我练习琴技的一种无言的督促。此外我还抓住找出老教授的眼神描写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例如当“我”有了几分信心,每天去练琴,老教授的眼神似乎在说着什么?当我渐感奏出了真正的音乐,老教授的眼神又在告诉着“我”什么?这样的想象使文章变得更加的丰满,学生的想象力也进行了一定的锻炼。

3.留出学习的空间拓展想象。些课文介绍科学常识,课堂上让学生以所读的课文为范例,从读中学写写作技巧,丰富感性积累。如学了《我躺在波浪上读书》一课后,学生被神奇的死海深深吸引了,纷纷流露出“要是我也去死海游泳,那该多好啊”的意愿。我及时捕捉了这些灵动的信息,布置了《要是我也去死海》的作文,让学生一吐为快。有些课文的主人公命运悲惨,如《和平鸽》中的小男孩,而学生的情感又是丰富的,冲动的,他们深深地为主人公抱不平,教师灵活把握学生的心态,让学生觉得自己最想说的话,这样像《假如小男孩来到我们中间》一类的作文片刻功夫跃于低上。只要教师有意识,阅读教学中处处有想象作文的源泉。因此走想象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之路,是课题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二.与课外活动结合,在想象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在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中汲取灵感。“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队活动,让 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并想方设法去调动他们的各种感觉器官,用眼看一看,用耳听一听,用鼻嗅一嗅,动口尝一尝,动手做一做,活动中学生尽情展示自我,切身地体验过程。活动中不同的体验与感受就会使学生掀起情感韵波澜,激起想象的欲望。此时,外在的习作要求已变为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习作便成了学生生活的需要。如结合家务劳动以及自己的拿手绝活,可写{教你一招》;结合游览名胜古迹,可写《***(地名)——假日好去处》等,又如:学校暑假整修,这是学校的大事,通过大队部给全体同学写倡议书;发挥想象,写下校园中最有特色或最亮丽的一处向低年级的弟弟妹妹作介绍;这时的习作训练成了连接校园内外、新老学生间沟通的桥梁,也是学生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

2.在特定的主题教育中获得体验。在平常的教学中,我总是见缝插针地引导他们细心观察,着力探微。端午节来临之际,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端午节”为主题的观察体验活动,事先让学生说说准备观察什么?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端午节的来历,人们会在端午节做些什么、商店的粽子销售情况,家家户户门口插着的艾叶等。接着,我又让他们说说怎样观察,有学生说粽子可以看看各种形状、各种馅料,甚至各种价格,还可以闻闻气味、用手摸摸;有的说又有学生说可以到各个食品店超市菜场看看买粽子的顾客的多少,比比不同的价格等。有了这些铺垫,学生的观察体验活动不再盲目,而之后的写作也不再是空泛的了。学生们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合理的想象,把端午节学包粽子吃粽子,赛龙舟的场面,汨罗江边的屈原等画面通过小随笔表现出来,真是“童心之下万物皆活”。

3.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成长。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让想象作文走进生活,把丰富的假日生活,身边熟悉的人、事引入作文课堂,提高写作兴趣,使学生有话可写.例如“五一”节开展“今天我当家,为家长减负”的活动;“爱科学月”中,做一件小制作,写一篇小论文,开一个科技信息交流会等。《未来的房子》、《假如我是科学家》„„一篇篇充满童心童趣的文章,充满了幻想,流露了真情,那就是学生想象的体现。

三.与社会生活结合,在想象中表达内心的逸趣。

1.了解社会,增强作文的实用性。为了使学生获得以在未来生活、学习、工作中的交往能力,作文教学也应增加实用性,如写广告、产品介绍等等所直接处理社会生活实际的文章,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学生生活.如:“我们的科学实验报告”,让学生懂得科学报告同样是作文,进行智力测验,听说读写动全面进行,涉及初步的说明文写作。“班级新闻联播”,学习攫取新闻和简单的新闻写作,学会与他人的合作,学做“主持人”、“导演”、“编辑”、“演员”和“评论员”。

2.走进社会,增强作文的创新性。例如通过平时的观察,我发现学生都挺喜欢阅读探险家的故事,看得出大家对探险家都非常佩服。其实,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挑战自我、探求未知世界的愿望。于是我设计搞一次模拟探险活动。到什么地方去探险呢?我请学生和我一起收集了一些亚马逊河配风光的图片和文章,。要求学生能根据所创设的情景,围绕话题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并能比较流畅记叙想象片段。同学们的探险经历非常精彩,有与鳄鱼搏斗的惊险时刻,有经历艰辛后的重大发现,有身处困境中的绝处逢生,更有许多难忘的小插曲.从而引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情感,培养保护地球资源的意识,训练学生在逆境中合作生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建构知识的学习习惯。

3.运用社会热点,增加想象作文的生命力。有人说当今小学生的生活面太窄,生活内容太单调,每天就是两点一线,除了看书作业还是看书作业,缺乏生活体验,缺少写作素材。其实不然。学生接触的东西不仅来自课堂上,书本上,还有许多来自家庭、社会、广播电视以及多媒体网络。学生并不缺少生活,而是缺少对生活的关注,缺少发现。作为教师,所要做的是尝试着通过各种途径来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其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社会“热点”话题,把它作为作文教学得研究,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写作情感是一种很有效的途径。世博会顺利召开以后,让学生写了《梦想成就美丽》等等。抓住“成就”二字,让

学生畅谈自己参观世博会的所见所闻和感受,自由地写作,既可用记叙文的形式写,还可用诗歌的形式写,也可用书信的形式写,甚至还允许学生用随笔的形式去表达,从文体上营造出较为宽松的氛围。结果,学生不但乐于写,而且创新情趣高涨,文章生动活泼.学生通过想象而感受世界的神奇与美好,并通过想象从自然中获得收益,提高自己。我们要利用想象这个有利凭借,多角度,多形式,多渠道的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借助于艺术的翅膀去发展想象,丰富情感,提高智慧,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作文也可以是快乐的。

第三篇:读懂文章,精准表达

一理解篇

如果将一篇精彩的文章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文中丰富多彩的词语就好比树上生机勃勃的绿叶。有了词语的“绿叶”,大树才有其蓬勃的生命;同样,只有与树枝、枝干紧紧相连,词语的绿叶才能闪烁生命的光彩。因此,所谓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准确地把握词语的“叶”与文章的“枝、干”之间血脉相连的关系,从而准确地把握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本章我们将要告诉同学们要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几大要点。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作者感情以及上下文等理解词语的转化义、语境义,其中最主要的是语境义,它包括词语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等。

一、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一个好的写作者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总是紧扣中心思想来选择他认为最恰当的词语。因此,当我们剖析一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这个词语与文章中心思想的关系,想想这个词语是否体现了文章的主旨(在主旨篇中,我们已经教会同学们怎样分析主旨了,请注意复习)。

「实例分析」

茅盾的《白杨礼赞》中有这样一句话:“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如何理解这里的“傲然”一词?

「完全解析」

这里的“傲然”必须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才能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白杨礼赞》是借歌颂白杨树歌颂北方的抗日军民,歌颂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文章的主旨),而这里的“傲然”正是这种精神的形象体现。因此,若是仅仅回答“傲然”表现了“哨兵”挺立的姿态是远远不够的,要能够指出“傲然”一词在这里形象地表现了北方的抗日军民以及整个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抗战精神(结合主旨做答),才算是正确理解了这个词语在这里的含义。

二、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主要适用于写人的记叙文,写人记叙文的主旨是表现人物的,要把握住一个人物形象的问题,在这一类记叙文中,我们必须联系人物形象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实例分析」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有这样一段话:“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茵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如何理解“排”字,在这里有什么特殊作用?

「完全解析」

这个“排”字本是一个很普通的动词,意为“依次摆好”,但用在这里,却有了它特殊的含义。孔乙己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既不能中举,又不能放下读书人的架子,终日混迹于底层贫民中间,且还要忍受他们的嘲笑,那种读书人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因此,当他有了一点钱,虽然只是区区九文大钱,他也要充分炫耀一番,这个“排”字,便充分表现了他这种急于炫耀的心理(从人物形象入手),可谓一字传神,让人深深感到这个孔乙己的可笑、可怜、可叹!可以这样回答:“排”的意思是“依次摆好”,孔乙己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常常受人嘲弄,这里“排”这个动作表现了他急于炫耀自己的心理。

三、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不单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好的文章,总是有感而发,因情为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血脉一般贯穿文章始终,因此,当我们分析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时,不可不考虑这个词语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记事或写人的文章常常是为了表现作者或者故事中的人物的感情的(详见《主旨篇》)

「实例分析」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你如何理解这段话中的“找”和“又”,这两个词寓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完全解析」

“又”和“找”本来是很普通的两个词,但用在这里,却有了深刻的含义。在与儿子分别之际,父亲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对儿子的浓浓的亲情,“我”的心中因此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又”表现了“我”被父亲的背影深深感动,被父亲的背影所体现的亲情深深感动,由此对父亲产生了深深的眷恋,故而泪流难止,一流而再流。同样,“找”在这里也表现了“我”对父亲深深的眷恋,表现了“我”依依难舍的亲情。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如果我们在英语阅读中遇到一个生词,我们常常总是猜测一下它大概的意思,怎样猜测的,自然是结合上下文,一个词语可以有多种概念,在不同的上下文中体现的概念也不一样,因此,当我们要理解词语的含义的时候,应该尽量地联系上下文。

「实例分析」

散文《爹娘》中有这样一段话:“家里祖祖辈辈都没有人读过书,父母巴望我这一辈出个读书人,让我六岁就上小学。那时,书费很便宜,连学费也才四元;但是要凑够这四元钱也是十分困难的。正如一首诗所描述的那样:我的学费,是从奶奶蓬乱的头发里梳出来的;是从爷爷额上的皱纹里犁出来的;是从妈妈去鸡窝里捡鸡蛋时的笑容里溢出来的;是从父亲满是老茧的大手与锄头把之间发出的吱吱声里溅出来的。我的学费就这么昂贵,昂贵到需要全家几代人付出。”在这段话中,“昂贵”是怎么意思,在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完全解析」

“昂贵”的本义是“价格很高”,但联系上下文来看,很显然不是这个意思。从作者的描述来看,这里的“昂贵”应该是指这区区四元的学费包含了全家几代人艰辛的劳动。由此可见,在特殊的语境中,词语会产生特殊的含义,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

在本篇中,我们针对记叙文阅读中“理解词语含义”的要求,提出了四点准确认识词语含义的基本点,我们可以发现,这四个基本点和全文的主旨密切相关,前三点实际上都是从文章的主旨,段落表现出来的主旨来理解词意,第四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请同学们在遇到“理解词语含义”之类的题型时,务必注意这四个基本点。

二、主旨篇

记叙文,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你对记叙文足够了解吗?你可以顺利地完成一篇记叙文阅读的所有问题吗?要读好一篇记叙文,了解文中想要传达的意思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有时看罢文章后,我们不由地在想:文章为什么要写此人此事?原来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安排了“此人此事”的出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是我们了解一篇记叙文的钥匙,也是解题时候的钥匙。因此,本文将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寻找文章的主旨。

俗语有云:纲举目张,文章的中心即是“纲”.有了它,文章才有了灵魂,才有了意义。为此我们在阅读文章的同时要分析文章中所说的故事或事例后面蕴藏着什么中心思想,去发现捕捉“中心”,一般来说,记叙文通常可以分为几种呢?

(一)记叙文的分类

通常来说,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都是记叙文。我们要分别来叙述一下作者写这类文章的目的。

写人的文章:作者通常是为了赞扬这个人的品质(《我的老师》赞扬了“我”的老师对待学生的真诚);或者为了抒发对这个人物的感情(《我的老师》也表达了“我”对老师的怀念之情。)。

记事的文章:揭示某种道理(《丑石》揭示凡事不能只看外表,而应该看到本质的道理);或者抒发某种感情(《背影》抒发了作者对于父亲的感激和深切的爱);赞扬人物品质(《一件珍贵的衬衫》赞扬了周总理关心普通百姓,严格律己的精神)

写景:写景的目的通常都是歌颂大好河山之类的,或者表现作者对于某种景色的怀念,或者对于某个地方的怀念。

状物:状物常常只是单纯的描物,如果有提升高度的话,目的通常是托物言志。

以上,我们明白了常见记叙文的类型和常见记叙文作者写作的可能目的。以下,我们要明白怎样在记叙文中推断什么是全文的中心。

(二)如何判断记叙文的中心

「关键词」开头、感情字眼、过度句、点题的结尾我们知道一个文章的好坏在于它的中心思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主旨。它是整篇文章的灵魂,记叙文的主旨通常可以从哪些的地方推断出来呢?

1.开头:对写的人来说,有一个好的开头,下面的文章写起来就会感到顺手。因此,很多作者所写的记叙文都很重视文章的开头。在很多的文章中,开头都有着开门见山,点明主旨的作用。应注意揣摩开头是否有包含记叙文主旨的句子。

2.过渡句:文章中的过渡句常常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会有感情的升华,主旨或能突出主旨的字眼常常会在此出现,同学们应多注意观察。

3.点题的结尾:结尾虽然不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但它与全篇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一篇文章的结尾常常直接点出文章主题,有时是深化主题,给读者以启迪和鼓舞。所以这应该引起重视。

4.必须注意文章中的点晴之笔。画龙要点睛,睛明则龙神。写人记事的文章往往会有恰切的点睛之笔,即叙议结合的“议”.只是有的文章点得清晰,有的文章点得含蓄。不论是明晰还是含蓄,点睛之笔就是文章的“内核”所在,我们应该注意,每当出现议论性的句子,就用心琢磨是否是文章主旨。

(三)如何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提取主旨 并不是所有文章的主旨都是彰显的,有的隐含在文段当中,怎样把那些隐藏着的内核找出来,需要我们动脑思考,下面我们将告诉大家写人记事的文章,当我们面临概括主旨的问题时,怎样去有效提取信息。

要学会分析归纳记叙文的中心,应该首先弄清记叙文的类别和特点,然后根据特点去分析归纳。

(1)、以写作对象为标准,可以把记叙文分成记人、叙事、写景和状物这四类;(2)、写人的记叙文总是要以人物的活动为描述的重心,总是要千方百计的刻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等特征。我们要把握某篇文章的主旨,就要注意文章对人物形象的具体描写之处,从中分析归纳出文章的主旨。请看下面几段人物描写:“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 “骗子的行当”,鲁迅先生说,“总得干得像个骗子呀。其实他们何尝不知道是骆驼,不过自己吃了《神异经》里说的'讹兽'的肉,从此非说谎不可,这回又加上了神经衰弱,自然就满嘴昏话了。” “鲁迅先生站起身,在屋子里踱了几步,转身扶住椅背,立定了。”上面三段人物描写分别是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我们要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要把握人物的思想特征,要分析归纳文段乃至全篇的主旨,非得抓住这些人物描写之处不可。否则,你何以了解到“年轻人”特殊的生活身分及他的生活空间的特征;又何以知道鲁迅先生这是在无情地揭露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专制统治,并从中看到了鲁迅先生非凡的洞察力和坚定的斗争精神呢?在阅读学习记人的记叙文时,一定要认真体会揣摩文中的人物描写,因为这其中蕴含着文章要表达的主旨。

(3)、叙事的记叙文一定注重事件过程的具体描述。叙事的文章意图都是要借助事件本身表达文章主题。分析、归纳这类文章的中心,就要去思考文章写了什么事?其中详写了哪些事?在叙事过程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古人讲文章要“缘事而发”,每篇文章的“事”中不正包容着作者要表达的中心吗?在阅读叙事的文章时,一定注意从“人”出发,从“事”入手去分析归纳文章或文章的某一部分的中心要点。

本文我们告诉同学们记叙文的分类和根据分类来推断作者的写作目的,根据文章内容来推断文章的主旨,大家对主旨的概括和理解应该都有进一步的了解了,为了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将其运用在考场上,同学们还是应该多练习才能运用自如。

三、层次篇

在主旨篇中,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记叙文的种类,如何根据记叙文的种类来推断文章的主旨。要从全文去把握记叙文的含义,主旨是很重要的要素,但是单纯了解主旨显然是不够的,篇章之中,段落之间,作者试图架构起来的框架,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常常成为一个考察的重点,也是我们准确理解文意,并且从全文中概括主旨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此文中,我们将告诉同学们如何去分析结构层次。

(一)分析结构层次的依据我们首先要强调的是注意分析结构层次的依据。段落之间的衔接,连贯与否,关系如何,之间必然有一定的特殊的线索,我们要把握住这条线索,顺藤摸瓜,才能直捣黄龙。

题材内容不同,分析结构层次的依据也就不同,我们在主旨篇中提到过,记叙文可以分为写人、记事、写景、抒情,在这里我们也按照四种题材分别探讨一下分析结构层次的依据。

一、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层;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层;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层;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层。

“完全解析”

第一条标准,按照人物成长的阶段分层,不难理解,每个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可能会呈现不同的样貌,遭遇不同的事件(注意:写人记叙文是以写事来写人);第二条标准,一般来说,地点转移,必然会有另外一件事情发生,每一件完整的事情都应该独立地分为一层,除非有鲜明的表示衔接的词语出现,如“还有一次„„”之类的;第三条标准,实际上就是按照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分层,通常用于一类写人的文章,全篇在写一个人的各种品质,也许是歌颂,也许是批判,每一种品质之后都有一个故事,让人明白为什么他有这种品质(是不是似曾相识呢?在我们记叙文写作,写人的时候,我们常常采用这种写法,经常在段落中有一个议论性的评论这个人的句子。);第四条标准,按人物情感的变化分层,通常是作者本人或者他人对待故事中的主人公的一种情感态度的变化,比如说由误解——理解,由鄙视——尊敬等。在情感的转化处,应该划下层次。

二、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取决因素在于事物发展,其次才是时间和地点变化)

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完全解析”

第一条标准,按照先后时间分析,基本上一些写事的文章,有一些鲜明的时间词,如“两个星期后”、“不久”等,可以在时间发生转变的段落之前划层;第二条标准,按地点转移,不难理解,就是在地点发生转变的段落之前划层。时间和地点不是最重要的标准,一般出现多个时间和地点的记叙文都有多个事件,或者一个事件的不同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在于一个事件的终了或者是一个阶段的结束,时间和地点只是坐标作用而已。第三条标准,适用于常见的一篇文章一件事的记叙文,按照事情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如何判断起因、经过、结果的界限呢?首先起因和结果的段落都会比较简短,其次,起因多半就是事情的开始,结果多半是事情的结束,要在开始和结束处把层次划开。

三、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完全解析”

这类文章考察的并不多,而且分层会显得比较简单,读过《苏州园林》的同学会知道,在那篇文章中作者就是按照观察点的变化来描写苏州园林的,因此,我们要说,第一条标准比较适用于记游类的,参观类的记叙文;第二条标准,通常都是地点不变的,在一个地方随着时间变化而景致发生变化,如写从日出到日暮的泰山;写四季中的长城,我们可以看到鲜明的时间标志。

经过上文我们的分析,对于划分层次的依据相信同学们已经了熟在胸,紧跟着我们就要考虑另一个问题,如何在了解文章主旨和层次之后归纳呢?

(二)归纳主旨和层次归纳主旨和层次首先我们要明确地知道记叙文的要素,同学们都知道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那么,在我们归纳的时候是不是要把这六个要素都归纳进去的呢?

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把六个要素都归纳进去,恐怕就要变成复述故事而不是归纳主旨了。归纳主旨两个步骤:第一步:明确文章的内容;文章的内容即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事情或者写了哪些事情。写人记事的文章必然有主人公,因此,我们要先找出主人公,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一般主人公不会超过三个,同学们千万不可以把凡是文章中有提到的人都在归纳时提到。如果文章有一个主人公,则只写一句话,“本文记叙了XX(做了什么事/怎么样)”,如果有两个主人公,则要写两句话;然后我们要找出主人公发生了什么,做了什么事情,不是说起因、经过、结果都要的,大部分情况只要稍微概括经过和结果就可以了。

“范例”

一个主人公:本文记叙了董存瑞(人物)舍身炸碉堡(经过),最后英勇牺牲(结果)的事情。

两个主人公:本文记叙了“我”(第一个主人公)在母亲节精心为母亲选择礼物(经过);母亲(第二个主人公)深受感动(结果)的事情。

第二步:明确文章的意图我们在主旨篇中根据不同的题材对于作者可能有的意图进行了区分,也告诉同学们如何在文章当中检索有效信息来概括意图,意图的概括形式很简单,根据主旨篇的内容,我们来看一下范例:“范例”

一、内容:本文记叙了董存瑞(人物)舍身炸碉堡(经过),最后英勇牺牲(结果)的事情。

意图:赞扬了董存瑞舍生忘死,为了祖国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精神。

二、内容:本文记叙了“我”(第一个主人公)在母亲节精心为母亲选择礼物(经过);母亲(第二个主人公)深受感动(结果)的事情。

意图:抒发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表现了母亲对我深切的爱。

意图还可以概括为:表现了(主人公)„„的品质/揭示了„„的道理/反映了„„的现象,等等。

将内容和意图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了。概括段落大意是同理可证的,找出主人公,主人公在这个段落做了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在里面。我们就不重复罗唆了。

本章节我们阐释了如何划分层次和如何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段落大意,这些都是记叙文阅读的热点问题,希望同学们可以用心学习,并且在平时阅读时加强这方面的分析

四、表达篇

如何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什么叫做文章的表达方式,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一点。文章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在记叙文中主要的表达方式就是记叙,这是勿庸置疑的,其余的像描写、抒情和议论的出现,在记叙文中一般都有特殊的作用。

1.议论: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揭示某种道理;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2.抒情:抒发作者的感情,突出文章的中心和主题。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接受感染和美的熏陶。

3.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可分两大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是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应该具体结合文章来分析,当然我们要首先知道,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分别反映的是什么。

人物描写:1)肖像描写:可以表现一个人的生存环境,如《卖炭翁》中的“两鬓苍苍十指黑”,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艰难,比如说,一个人“衣衫褴褛,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无情的皱纹。”可以看出这个人的生活比较操劳、艰辛;一个人 “脑满肠肥,大腹便便”可以看得出这个人养尊处优,生活腐败;一个人“纯净的眼神”可以看得出这个人心地纯净、无邪等。

2)语言描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性格、身份地位、教育程度等。一个满嘴粗话和一个满嘴“之乎者也”的人必然是受到的教育程度不同,身份地位不同,前者可能是一个对生活满腹牢骚,事事不顺利的人;后者可能是一个知识分子,略有些迂腐。我们知道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暴发户、一个屠夫、一个老师、一个学生,他们说话都是不同的味道和腔调。语言描写也可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心理,比如说,一个人讲话结结巴巴,说明他或者紧张,或者心虚,或者害怕等等;最后,语言描写也可以表现出人物的性格,说话大大咧咧口无遮拦的人,一般都开朗外向;说话总是要仔细斟酌的人,必然是谨慎小心的。由此类推,因此,语言是我们了解一个人的要道。

3)动作描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修养等。心理学上说人的心理活动常常会通过一些动作来表现出来,比如说紧张的时候会绞手指,撒谎的时候常常眼神游离等等,从一些细微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当时的心里状态,在《变色龙》里,奥楚蔑洛夫斯基就用脱衣服和穿衣服来掩饰自己出尔反尔的尴尬。为什么说动作描写反映个人修养呢?道理很简单,吃饭乱扒的人和吃饭的时候总是慢条斯理,有章有法的人,个人修养必然不同,叼着烟,翘着二郎腿的和那些危襟正坐的人必然不同。

4)神态描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他的脸噌地红了”、“芳芳的眼帘垂得低低的,一颗斗大的泪珠滑落„„”这样的句子都属于神态描写,神态的变化可以反观到主人公当时的心理,比如“脸红”这一变化可以反观到“他”当时害羞的心理状态;“眼帘垂得低低的”可以看出芳芳当时的悔恨和懊丧。

5)心理描写:可以看出当时人物的心理活动。这句话看似废话,其实不是,怎样说呢?我们下面看一段心理描写:“刘宁不禁陷入了沉思:到底送不送这个礼呢?送吧,实在是丢人,良心上觉得过不去;不送,孩子升学的事情到底怎么办才好?”这句话就是心理描写,答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把这个心理状态概括出来:这句话属于心理描写,反映了刘宁当时对于是否送礼的矛盾心理。因此心理描写是写出了人物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的心理。这一点一定要指称清楚。

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不同的环境描写方式,对文章来说作用不同。

1)自然环境描写通常有四种作用:

一、渲染某种气氛.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作用;以鲁迅的《药》为例,开头对时令的描写,作者以“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夜是黑沉沉的”„„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从而渲染了夏喻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

二、烘托人物形象

自然环境的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如峻青的《党员登记表》,有一段文字是写黄淑英走向刑场时黎明前山野的景色和人物的感受的:“山野是一片雪白,真像个粉妆世界。大地是一片寂静。淑英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晨的新鲜空气,抬起头仰望了一下天空,天空是乌蓝乌蓝的,寥寥的几颗晨星在闪烁着将熄的光芒。啊!妈妈,天晴啦!” 此刻黄淑英正走向刑场,而她感受到黎明前的雪野是一个粉妆的世界,因为她正是为这无限美好的江山而献身,寥落的晨星表现出了她对革命胜利的坚定的信念。

三、推动情节发展

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作者写了“风大雪紧”,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御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摇撼、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巨石顶住大门,才因此偶然听到陆谦等人的谈话,林冲才奋起杀敌复仇。在这里环境描写直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四、暗示社会环境

一般来说,自然环境的描写同时也暗喻着某种社会环境,如《党员登记表》中有一段写刑场的文字:“沉默、寂静。听得见寒风掠过雪地扬起的烟雾般的雪粒的沙沙声,听得见沟底下水在冰下流动的丁冬声,听得见不远处狗子们为争吃死尸的咆哮声,也听得见四面村落里雄鸡报晓的喔喔声„„”黎明前的黑夜,寒风的沙沙声和狗子的咆哮声象征着罪恶势力的挣扎,而冰下流水的丁冬声和雄鸡的报晓声,则预示着春天和黎明的到来。这样写法在高尔基的《海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2)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是揭示时代背景,探究人物性格的时代根源;如鲁迅的《阿Q正传》和《孔乙己》等,都出现了明显的社会环境描写,从社会环境入手,我们可以分析阿Q的性格和孔乙己的性格和命运产生的根本原因,明确他们所处的时代特征。

这篇文章我们阐释了记叙文知识点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表达作用的问题,并且重点阐释了描写的作用,同学们在阅读记叙文时,请自觉地参照我们提供的信息,一定可以帮助大家解决所有的表达方式的问题。

在《理解篇》里我们讲了如何理解记叙文中的特殊的词语,对句子的理解在记叙文阅读中有着和词语理解一样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更高的地位。如何理解句子的意思,在文中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内容、结构和表现力三方面来说,句子在语篇中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它的特殊用法;句子的在内容上体现文章主旨;表现力可以主要从修辞入手。这一章我们将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句子在记叙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句子的作用可以从内容、结构和表现力三个方面来分析评价。

1.从内容看:在记叙文性的文章中,从内容来分析的话,句子的作用主要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在主旨篇中我们提到过记叙文的主旨可以分为:1)表现人物的品质(写人的文章)

2)揭示某种道理(记事的文章)

3)抒发某种感情(写人或记事的文章)

4)反映某种社会现象,表现某种主题(记事的文章)

「实例分析」

问:在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第3段中的“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这句话有什么意思?

答:作者用排比的方式直抒胸臆,热情歌颂志愿军战士的高贵品质和精神。

2.从结构看:在文章不同的位置,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1)在文章的开头,总领全文,开门见山,点明中心;或者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2)在文章的结尾,总结全文,点名题旨,水到渠成;或者与开头前后呼应,突出文章主旨。

3)在文章语段中间,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紧凑连贯。

「实例分析」

问:在文章《驿路梨花》的最后一句,作者用陆游的诗句结束全篇:“驿路梨花处处开”这样写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什么好处?

答:从结构上看,题文相应,形象地写出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升华了主题。注意:回答这样的问题不能就句论句,要联系原文,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3.从表现力来看:应该结合修辞手法和表达方法来分析。表达方式可以分为五类,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作用不同,在《读懂记叙文——表达篇》中,我们已经详细讲过了不同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殊作用,这里不再赘言。我们主要讲的是修辞,我们把常见的修辞手法和针对修辞手法的答题模式做了一个小结:(1)比喻。答题:把„„比作„„,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2)拟人:把„„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力,使其形象鲜明,更生动地写出了事物„„(人和物的相似性)的特点。

(3)夸张:夸大或者缩小事物的本来面貌,目的在于突出事物某方面的特点,个别夸张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如:“那座山远看似乎直入云霄”,这里表现了作者对于这一奇景的惊叹之情。

(4)反复,反复包含间隔反复和直接反复,所谓间隔反复,就是在文中不断出现一个相同的句子,但是中间有间隔,在散文或者议论文中,这样的反复多半是为了强调作者的观点;无间隔反复则表现为呼吁型的,通常使语言更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

(5)对偶:句式工整,语言凝练,表意深刻,给人深刻印象。

(6)反问:有问无答,答在问中。比陈述句语气更强烈,更能引起共鸣。

(7)设问:有问有答,一问引起读者思考,一答更能引发共鸣。

(8)排比:句式工整,便于吟咏;加强语势,层层递进。

(9)反语,褒词贬用,加强讽刺意味,批评„„;或贬词褒用,(答题时注意找出贬义词对应的褒义词来答),如:我以孩子的“狡猾”的眼光,这里狡猾是贬义词,实际上写出了孩子的聪明、善解人意。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题目:“„„”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章当中有什么作用。这样的题目我们要三步走:第一步回答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一步很容易被判断;第二步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常见好处,比如说比喻就是更形象生动啊;第三步,结合文章的意思来分析这个修辞放在文章当中的具体的意思。

这篇文章我们从结构、内容、表现力(主要是修辞)三个方面来总结了常见的句子理解的题型以及针对这样的题型的答题技巧,对于长久以来对如何答题深感头疼的同学,相信我们总结出来的模式一定对你有所帮助。

第四篇:谈企业文化文章

企业文化是管理模式的深化。很多成功的企业,虽然处于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经营特点,企业规模和历史也很不同,但他们的企业文化却有很多相似的部分,比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沟通与合作、强调创新、重视顾客需求,产品与服务融入文化社会功能等等。同时我们也发现,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那些轰然倒下的企业,根本的问题:我们往往关注他们的经营失策、战略失误,没有注意到,企业发展到一定层次,企业文化的基础没有与企业同步,单向的产业扩张和引进管理模式导致了整体失衡,形成机能性障碍,是不健康的成长状态。

纵观外资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他们那种以文化影响力融汇于战略与管理之中的战术,在技术、人才、市场都处于高空优势,已经构成社会结构性的文化冲击,中国领军企业如海尔、鄂尔多斯等率先整合民族文化和国际文化,以企业文化优势走出国门。二十一世纪的企业经营战略是文化战略,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战略之一。中国必须打造文化优势,才能立于国际强者之林。当前盛行的老子“道德经”、孔子的儒学、孙子兵法、毛泽东热等等,无不说明,西方文明也同样在不断吸收东方文化,文化是改变一个企业乃至一个民族的根本。企业不管大小,它是社会的一个单元,是大社会的小社会,文化是带动这个组织健康发展的内动力。它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无处不在,无处不化、挖掘文化、提炼文化,才能从根本上保持企业的战略优势和竞争优势。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灵魂。人的要素管理是管理的核心。最近几年,企业领导对于管理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各种管理理论、管理模式、管理手段色彩纷呈。企业在摸索和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时,往往产生这样的困惑:好的管理模式并不产生好的企业效益,很多所谓最为成功的管理经验或管理理论,往往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每个企业没有相同的管理方式。这里存在一个深层次的管理认识问题:管理者不同、管理对象不同、企业环境不同等等,必然是管理方法不同。不懂管理的管理者往往注重形式,搞“引进”“移植”“取经”。懂管理的管理者注重文化,管理者的领导修养、行为艺术、文化整合与创新能力等等是管理的灵魂。管理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没有模式化、公式化和理论形而上的装裱,管理是任何一个企业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企业文化是产品与服务的品质要素。中小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企业在发展过中,产品与服务在市场战略战术上,虽然吸收了很多大型品牌企业的经验,但在核心理念的市场化还远远不足,基本上还停留在“物”的初级层次。在展销、广告等推介形式上,往往把受众视点放在产品、技术、实力、服务等有形的品质要素上,从短期效果来讲,是明显的,从长远效果来讲,是有害的,因为忽视了产品与服务的主体。企业文化是产品与服务的品质要素,而且是核心品质要素。品牌产品和品牌服务必须赋有核心文化内含,按新的观点说:现代消费是文化消费。企业应该从战略和方法上把企业文化转化为产品与服务文化,达到企业资源最大化,而不是短期效益最大化,那是“杀鸡取卵”行为。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一直是业界热衷的话题。市场竞争如火如荼,企业为抢占市场商机,在技术、人才、质量、服务、成本上煞费苦心。这些优势在科技更新和消费意识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下,核心竞争力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是模糊的也是暂时,甚至无法逃脱洗牌出局的厄运。企业文化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纵观世界500强、百年老字号、企业大鳄,其背后无不具有强大的企业文化影响力。你可以模仿技术、模仿管理、模仿经营方式,但你无法模仿他的企业文化,对任何企业来讲,企业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

第五篇:有感受文章 文档

三年级组9月份工作汇报:

题目是:扛起责任,砥砺前行 米彦林

从本学期开始到现在,我和丽颖在商主任的带领下,力求把工作做得细致入微,对三年级组的工作不敢有丝毫懈怠,每天都和各班主任一道研究该班学生动态,研究教学策略。我们三年级组全体老师紧紧围绕学部教育教学工作的各项要求,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重点,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安全教育为首要,以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为关键,以“做学生热爱的教师”为目标,爱岗敬业,严于律己,团结协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每天都展现出摩拳擦掌恐落后的喜人局面。下面我把我们组的情况做一下汇报,希望郭校长,各位主任,在座的同事们给予我们更多的指导和建议。

一、团结协作,和谐共进。

创建合作、共进、和谐的工作氛围,打造阳光团队。一个好的集体,首先要有一个愉快的氛围,在这方面,我们努力建立和谐、合作、共进的同事关系。同事间的互帮互助,既愉悦了每一位成员,也赋予了整个集体一种新的活力,使我们觉得累并快乐着。

三年级教研组由六位教师组成,三位语文教师中,两位老师有着两年以上参加3年级统考的经验,三位数学教师有两名老师连续两年参加过区里统一考试。在这支队伍中,有富于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中青年教师,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这些优势使组内每个成员工作的底气更足,工作热情更加饱满。老师们都以勤奋朴实、勇于创新、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工作作风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并营造和谐美好的工作氛围。在工作中: 新来的王老师虚心学习,严谨认真,上手快。

马乐工作效率高,阅卷时分到的任务虽多,却是第一个完成; 子璇热心助人,阅完自己的试卷,还主动把六个班的成绩算出来。

丽颖无私地把自己多年的“决招”——数字书写格式教给各位数学老师; 商主任积极支持,及时给大家提供奖状,使我们年级掀起语、数、英书写大比拼的热潮。银梅老师舍小家为大家,妈妈住院,她调了一节课把妈妈安顿好后,马上赶回学校上课。总之,三年级组的每一位同志是集体的事请大家做,没有你我,没有怨言,有的是资源共享,有的是和谐互助。

二、培养习惯,关注后进生。

三年级是孩子们小学生涯的一个关键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正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时候,他们生性活泼、爱动,对什么都感兴趣,什么都想学,可又缺乏自控能力。有一小部分学生常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可有些家长也不负责任,即使老师与他们联系,他们也表示没办法。面对这种情况,三年级的老师们发挥教师的高度责任感,紧跟班级,经常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缓解紧张与烦躁情绪,及时化解学生出现的问题。通过班会、黑板报等形式对学生加强引导,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此外,全组各班充分利用学生行为习惯评价表,坚持每周有记录、有小结,周周有评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特别关注成绩差、单亲家庭、反应较慢学生的成长,多加呵护,使他们从一点一滴抓起,慢慢增加自信,每天进步一点点,逐步培养好习惯。

三、注重过程、关注细节

开学初,我们组就加强教学研究,在备课中,互相取长补短。做到立足课本,吃透教材,夯实基础,帮助学生循序渐进落实考点知识,以课后题型训练为载体培养能力,抓好查漏补缺,同时,注重答题规范训练。

1、注重备课:我们组的每位教师利用好现有的资料独立备课,共同研讨,做到自己心中有数才会走上讲台,教师每节课后有反思。教研组每次活动有记录。

2、注重课堂:我们的课堂都讲求实效性,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关注学生听课效果,注意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力争让学生的每节课有所得,有所获。

3、重视作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的教学重点始终放在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上,稳扎稳打,注意控制作业数量,备课时就突出重点和寻找薄弱环节,对学生作业提出规范化的要求,保证学生作业的书写质量,并能全批全改,对个别学生还坚持面批。

4、关注后进生、注重落实:后进生转化是教育教学的关键,因而我们从9月份开始,就对各班后进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师生共同努力,力争今年成绩有较大突破。

虽然各位老师团结协作、不断提高学习质量,但是处于三年级的孩子们爱玩儿好动、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这些不良习惯还需要老师努力纠正,细节决定成败。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组将“以感恩心做人,以责任心做事”,牢记两个抓——抓成绩,看课堂;抓习惯,看常规。扛起责任,砥砺前行!

下载从表达方面谈文章的感受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表达方面谈文章的感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旅游感受

    南戴河一游的感受时光交替,冬去春来,人们终于从厚厚的衣服中解脱出来。5月的假期无疑成为了人们出门散心,活动身心的最佳时机!当然我也不例外,驾着5.1节日的春风,我和家人到海滨体......

    谈感受2

    如何让别人信任你2 你要相信世界上一定有你的爱人,无论你此刻正被光芒环绕、被掌声淹没;还是孤独地走在空冷的街道上被大雨淋湿;无论是飘着小雪的清晨,还是被热浪炙烤的黄昏,他......

    毕业论文-从校园礼品谈情感的表达——情感设计势在必行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研究生毕业论文 课题:从校园礼品谈情感的表达——情感设计势在必行 毕业生姓名 指导老师所在学院专业(系)班级(届) 完成日期 年 月 日 1 目 录 中文摘......

    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注意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 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

    谈人生的文章

    谈人生的文章 篇一:关于人生感悟的文章关于人生感悟的文章 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成分,同时,两者又是紧密联系在一......

    质量大家谈文章

    “质量大家谈”文章 无数的知名品牌都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在高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一个企业要想求生存、谋发展,首先要打造一流的产品,一流的质量,用一流的品质......

    写作说明:文章从

    【原创作品。真诚服务】十年写作经历,遍及各行业作者:沧海qq:1182180160 写作说明:文章从“网络新鲜事物”角度出发,全文新闻阅读性强。2009年网络新鲜事:网络贷款结婚! 作者:沧海......

    感受文章之美

    感受文章之美 邢台市第七中学 范丽华 俗话说:“文如其人”,每篇文章都是有生命的,它是作者心血的结晶,是作者意识的表现。如果你认真地去品味,便会发现里面蕴藏着许多美。作为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