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题库(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4 21:30: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题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题库》。

第一篇: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题库

可持续发展导论 前言 通识课的必要性——接受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实施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学院学科建设和专业学习的指导思想。学习内容 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区域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条件及保障机制建设

学习方法

课程特点:综合性 交叉性 区域性 实践性。综合分析与实证解剖相结合;集中讲授与科研论文或者主题讨论相结合;明晰学习思路,掌握主要学习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发展中的问题运用学到理论撰写小论文;培养兴趣,积累资料关注发展中的问题。第一篇 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第一节 人类对发展的反思(分析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一 对出现发展问题的反思 综合问题;速度和质量问题;规模和效益问题;平衡和不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问题;资源需求与供给问题;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问题;财富增加和社会和谐问题。社会发展阶段的演进与自然关系的矛盾

工业革命以后,人与自然关系日趋恶化。

采集文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黄色文明)——工业文明(黑色文明)——后工业文明(绿色文明 信息文明)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在不断变化,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这种关系日趋恶化。插表格

二 社会实践层面上对发展观的反思 1 关于发展与发展观

发展:发展是一个过程,指食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

科学史上对发展的理解:哲学家:发展是关于纯粹思维规定的辩证的演进,即把社会发展看作是与一系列逻辑概念的辩证进展相一致的这种含义上的发展。社会学家:发展的含义就是社会的进步。经济学家: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一个地区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

广义的发展观是关于宇宙发展的见解,研究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孔德创立社会学,旨在阐明现存社会制度基础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科学。19世纪中叶,马克思第一次科学的系统的把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做了全面研究,哲学层次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社会发展理论,集中体现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是它的集中体现。

狭义的发展理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从欠发达欠发展状态向发达状态过度的条件 动力方法和途径的理论。当下对发展观的认识

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经济变迁过程;对它的认识由发展的某一方面发展到发展的多维目标;焦点集中在两条主线交互进行: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物质资本——认为资本——社会资本;经济发展模式: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观是新的发展观。2 传统发展观的实践

传统发展观的实践主要是经济发展观和社会发展观。(1)经济发展观 背景:西方发达国家当年进行工业化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发展中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走上发展道路;中国苏联发展模式的示范效应。

追求的目标: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物质财富无限增长。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理论基础:威廉配第(英 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重商主义”(重银主义 贸易);亚当斯密凯恩斯 单纯的物质财富观;发展经济学家的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的物质财富提高论。

实践响应:西方国家完成工业化,殖民国家振兴民族经济,中国建立和完善了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负效应: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加剧。(2)社会发展观(基本需求战略)

背景:上个世纪70—80年代,世界经济高速增长,却出现了贫富两极分化。

追求的目标:以“经济增长第一”转到满足个人的和社会的基本需求有机增长,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不应该片面追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战略,而应该采取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战略。

指标:基本必需品的消费量,收入和分配的均等程度,识字率,健康水平和就业状况等。

人类发展指数评价世界各国的发展水平,包括寿命,知识和生活水平三个基本要素。理论基础:人的需求论,社会有机论。

强调三个方面: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均衡;强调发展的整体性;强调发展中人的因素。实践响应:解决发展中国家贫富不均,就业不足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距离拉大;经济和社会两大系统不能很好的协调。三 对工业化道路的反思 1 发展与工业化道路

发展就是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工业化的过程。

工业化概念:产业结构的变迁过程。

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是推进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的过程。在工业化进程中,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量的快速增长,新兴部门大量出现,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国民消费层次全面提升。

衡量工业化程度:(1)人均生产总值

插入(2)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

(3)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4)城市化率 2 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反思

(1)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发展阶段

第一次工业化浪潮从18世纪后期开始,由英国工业革命开端而向西欧扩散;大二次大浪潮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工业化扩展到整个欧洲北美和日本,并对非西方文明中心从埃及土耳其到中国形成了强大的冲击,促使这些国家寻求防御性现代化道路,俄国走上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第三次大浪潮发生于20世纪下半叶,是发达国家向高工业化升级与第三世界国家大批卷入工业化的过程。(2)存在的缺陷

第一,传统工业化道路以掠夺资源为代价,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第二,传统工业化道路以机械化,自动化为发展手段,造成工人大量失业。第三,传统工业化道路强调强调物本,忽略人本性。

我国工业化的特点: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提出来的。一方面受西方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影响,另一方面受“赶超”战略的制约,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剥夺农业,牺牲农民的利益(长期剪刀差的存在);二是剥夺资源,牺牲环境效益。走了一条“高投入,低产出,高速度,低效益,先建设,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造成了我国生态环境的破坏。我国实现工业化,不能再重复发达国家的工业化。

吴敬琏给出传统工业化道路总结出七大弊端 3 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三项重要任务,找到新的快速增长方式: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矛盾;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互融合的跨越式发展道路,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工业化与扩大就业齐头并进的全面发展道路。

四 对区域发展理论的反思

发展的过程也是区域发展的过程:发展使空间不断扩展,空间组合格局不断变化,地缘空间关系日趋复杂。区域和政区管理以及经济集团紧密相连,发展的过程也是政府不断强化管理,经济集团不断获得利益的过程。因此,对区域的关注,对区域发展及区域发展理论的研究也一直影响着发展的走势和动向。

区域发展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科学的核心研究领域。

(一)40—70年代:区域增长的长期轨迹,宏观经济增长中区域之间的关系。发展阶段理论——产业结构变动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1930年 克拉克,费雪在国家层面上统计观察到,三次产业的变动规律,认为部门结构相对重要性的变动会带动经济增长。

1949年 胡佛及费雪提出了区域发展必须经历5个阶段的观点:自给自足,乡村工业崛起,农业产业结构变迁,工业化,服务化输出阶段。

1960年 罗斯托 在宏观经济层面上提出了经济增长的5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高额消费阶段,后来又增加了一个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发展经济学奠基人

1965年 费里德曼 空间区域发展 均衡增长理论

3不均衡增长理论

区域增长的一般理论模式 5 新马克思主义增长理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周期论

(二)70年代末期—80年代:区域发展理论的新进展背景:全球经济一体化,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福特生产体制的危机普遍造成西方国家核心区的衰退和逆城市化及过程,一些新兴的特殊区域得到迅速发展。1 区域发展的制度基础和区域管制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以人类行为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为工具,重新解释企业的组织和运营。2 新产业区理论

新产业区是弹性生产系统或生产系统的一部分在地理上的集聚,它为技术创新提供了特殊的本地社会文化环境。

识别标志:本地网络化和根植性,即当地基础和外来技术相结合。前者是发展企业的和区域的新的制度性手段,后者是地理上接近。。。

3跨国公司全球化和区域发展地方环境与学习创新 背景:知识经济的兴起 5 新贸易理论与地理经济学

(三)80年代以来,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与传统区域发展相比,区域可持续发展更强调人口 资源 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协调和社会 经济 生态目标的均衡,也更强调发展过程的整体性,长期性,复杂性和渐进性。研究对象由区域经济增长转向可持续发展,极大地增加了区域发展研究的难度。虽然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在发展价值观与哲学范式,发展因素与机理,动态过程和测度指标,规划与调控等理论和方法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作为系统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至今还处于创立和形成时期。第二节 人类对发展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一

人类对发展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1962年 美 生态经济学家 卡逊 《寂静的春天》,提出滥施化肥农药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1965年 美 鲍尔丁 《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宇宙飞船理论”

1968年 罗马俱乐部成立

1980年 《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提出可持续发展 《我们共同的未来》

1981年 美 农业科学家

莱斯特R布朗 《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1983年联合国《新发展观》

1983—1987年三个文件:共同的未来,共同的安全,共同的危机

1992年 环境与发展大会

2002年8—9月 南非约翰内斯堡 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五大议题:水和卫生,能源,农产品,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管理以及健康。二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是可持续发展提出,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形成与不断完善,90年代环发大会以后,推进实施的新时期。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共有183个国家的代表团及联合国下属机构等70个国际组织代表出席,102位国家头脑到会讲话,签署《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

彻底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全球达到共识。

90年代环发大会以后成立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两项基金:21世纪能力建设基金;全球环境基金(GEF)

总结:传统发展观的反思——接受新的可持续发展观

经济发展观——社会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

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

新型工业化道路

面临诸多发展问题

人类的诸多关注和变革

第二章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从发展过程的不同角度解释可持续发展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学)二 经济的 三 社会的 四 自然科学(科学技术)五 区域(地理学)

“满足当前的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 一 人与自然(生态学)

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境得以持续。

启示:生态学原理 二 经济的(经济学)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

启示:生态经济学 三 社会的(社会学)

“在生产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承受能力情况下,改善人类生活品质。” 启示:人是发展的主体 四 自然科学(科学技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排放或密闭式工艺方式,尽可能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五 区域(地理学)区域可持续发展认为:可持续发展可分成全球的和不同尺度区域的。“着眼于全球,从区域着手”是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可操作途径。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基本内涵 一 诠释内涵的视角 时间——长期发展

2目标——长远的通向未来的理想目标

3区域——区域的独特性构成可持续发展的差异性

4综合——发展要素的复杂,发展目标的多元 要求在生态持续的基础上,运用科技手段,实现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 生态持续是基础 经济持续是核心 社会持续是目的 二 基本原则

(一)一般原则 公平性原则(社会)可持续发展唯一的基本原则

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它包括两层含义:代际公平即纵向公平性,代内公平即横向公平性 2 限制性原则(生态学)

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限制条件:人口 资源 环境容量等。满足需求原则(经济性)发展的本质是满足需要,尤其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以人为本的思想。区别不同的国家的需求阶级和发展任务的不同,发达国家“持续”发展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阶段”。4 共同性原则

(二)可操作性

所有再生资源的利用水平要小于或等于其种群的生长率,即对生物资源的使用界限是这种再生资源的自我再生能力。污染排放原则

所有可降解污染物的排放低于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自然界对污染物的自我降解能力本身是一种再生性资源。非再生原则使用原则

将非再生资源的开采所得利益分为:收入流和投资流。投资流应投入对这种非再生资源具有替代作用的再生资源之中,保持资源的动态平衡,由代替品来替代不断减少的非再生资源的减少。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建立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的哲学前提 一 对哲学前提反思 自然观 自然的本质是什么?古代有机论的自然论,近代机械论,现代有机论 2 价值观 人是否是唯一的价值主体?人类中心论——非人类中心论——人地协调论 3 伦理观 人与人,人与自然是什么关系? 二 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前提 极限意识:增长并非是没有限度 2 反省意识:发展并非是天然合理的 “为了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才是好的发展”的目的论,价值论。3 道德意识:“能够做”但并非一定是“应当做”

创立“发展伦理学” 主体意识:人不仅是演员而且是编剧

克服片面主体性,发展自觉自为的全面的主体性 三 重点,热点自然观:承认自然有价值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自然价值核算,自然资源核算体系,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成本,构成资源代的代际利用机制,绿色GDP,自然资本的累积等。价值观:人不是唯一的价值主体

理性经济人转向道德经济人,生产和消费行为的自律,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统一,对自然的回馈和补偿,人造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转换提开。伦理观: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 对生命的敬畏和相互尊重,道法自然,天地和谐中庸,遵循自然规律。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与相关学科的共轭关系

1、生态学:整体性、协调性、循环性、再生性

2、生态经济学:原料——加工——产品——流通——废弃物

3、地理学:区域性、人地关系论

4、环境经济:外部性理论

5、资源经济学: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的约束利用

6、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二、基本理论

㈠人地系统协调发展论

1、人地系统的提出和认识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星球,经过了天文期、地文期、生文期、人文期

人类与地球是共生存、共发展的一个系统,人和地(自然)相互依存;人类总是在研究开发利用自然,产生了许多学说 ⑴18世纪之前早期的人类中心论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世界是上帝为了人而创造的,所以人是宇宙的中心,一切都是为了人,以人为服务尺度,与神学联系在一起。西方的宗教和东方,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⑵后期19世纪的人类中心论

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性;物质圈层的演化规律的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人和社会群体呈现螺旋式发展;人类存在的价值基础和理性(对人类利益的关心,局限,人类生存受到威胁,自然报复人类,人对自然界没有获得完全自由)⑶环境影响论

有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或然论)、适应论、生态论、环境感知论 ⑷文化决定论

强调人类长期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形成积累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变成一种文化。更加强调科技对改造自然、认识自然的作用 ⑸人地关系和谐论

促进人类之间、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它不是因果关系链,它服从以下规律: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存在于统一整体中,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孤立存在;任何一个成分不可无限制发展,不能以损害另一方为代价,否则自己就会失去存在的前提,也就是互惠共生。

⑹生态伦理学

人类中心论的突破,在人类社会的哲学和伦理基础上关心人类利益,转向自然的哲学和伦理,关心自然生态系统。

科学基础是对自然界整体看法和人在自然界中地位的认识;整体性、稳定性、有限性、时滞性。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目的性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类的目的性、动植物的目的和无机界的目的等 ⑺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和谐论

环境整体主义;地球共同体;生命系统观

和可持续发展相契合的观念:把人与自然关系置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把长远利益置于眼前利益之上;把全球利益置于局部问题之上;从高速增长的社会过渡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2、人地系统的结构和特点

圈层结构:地理圈层、社会圈层

网络结构:线性网络结构、拓补网络结构、神经网络结构 区域结构:自然区域、经济区域、行政区域 开放性、复杂性、层次性、多样性

3、可持续发展研究人地系统

人地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区域载体;可持续发展就是研究人地系统的总体特征、空间分布类型;在不同阶段矛盾冲突的表征;两者动态演化规律,特别是相互作用机理分析。通过这些研究不断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撑规律,使人地协调、和谐、共生、共荣。㈡三种生产理论

1、三种生产

人和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在基本的物质层次上,可以抽象为三种:生产活动组成的物资生产,人的生产,环境生产。三者呈环状连接在一起的结构。

物资生产:劳动生产,主要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料并将其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该过程产生生活资料去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产生加工废弃物返回环境。

人的生产:指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产生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所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废弃物返回环境。

环境生产: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除污染和产生资源(生活、生产资料)

2、系统提供的基本参量

①物资生产:社会生产力和资源利用率 ②人的生产:人口生产力和物质消费率 ③环境生产:污染消纳力和资源生产力 不协调因素:物质生产随着社会生产力规模的扩大,资源利用占有越来越大;人口数量增加,物质消费和需求增多;环境接受污染的能力和容量下降。

3、系统的动力机制和调控

人类生存方式与 系统的运行

生产方式:人群在一定的社会结构和经济水平下通过消耗生活资料和生活资源的过程。生活方式:从满足生物性和非生物性需要的方式。

人群组织方式:人群获取和组合以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和能量的方式。在不同的阶段,这三种方式表现出不同特点,取决于行为主体的作为

4、三大社会行为的协同和整合

根据行为主体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三大行为的整合 ㈢资源永续利用理论

1、资源分类: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矛盾:可再生资源使用率低于可再生的速率、不可再生资源寻找替代品。

2、资源的永续利用途径

①技术上:寻找替代品;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循环经济

②市场配置:资源利用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不可再生资源与使用量的速度有关,贴现率:可再生资源与自然增长率有关。影子价格

生态利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经济等

区域配置最优:生产地、消费地、技术和理性的组合开发

资源可持续利用要解决的理论、制度问题;资源价值和产权问题 ㈣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理论

1、概念 外部性: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和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 影响,有益的是正外部性,有害的是负外部性,又叫外部不经济性,一个非有效的

产权结构。

产权与科斯定理:产权是经济当事人对其财产的法定权利,特征:明确性、专有性、可转让性

和强制性。科斯定理:在产权明晰,交易成本为零的前提下,通过市场交易可以消除外部性。

2、外部不经济性的内部化

使生产者和消费者产生的外部费用进入生产或消费决策,由他们自己来承担或消化直接管制、损失赔偿、排污权市场交易、非市场性的交易手段,借助政府的强制力量、价格税收和借贷以及收费等手段来制约。

环境质量的公共物品性

第四章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创新体系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

一、传统经济学的主要思想

1、西方经济学的体系

2、几个概念

①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产品。

②目标:以完全理性经济人作为自己的基本假设前提,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后又出现了有限理性经纪人、福利经济学等

假设前提:市场的均一性、商品信息的公开性、自然资源供给的无限性、效率的唯一性 ③市场:充分竞争的、信息完备的、不存在外部性、实际上现代生产和消费中产生的外部性已经是一种很普遍的经济现象

④稀缺:面对人类的强大需求,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资源永远都是稀缺的

⑤消费:指使用商品和劳务以满足当前需要的活动、商品效用的消费。消费者不考虑制造商的物质从何而来,消费者以后的废物和物质又到何处去了。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的结合。⑥效率:效率优先,公平原则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

1、研究目标:经济效用最大化到人类整体福利最大化

人类是整体人类,不仅是个体人的福利选择问题、当代人的问题,而且是包括后代人的福利选择问题;福利最大化不仅是物质财富的最大化,还包括与人生息相关的其他财富,也包括财富代际间的合理分配。

2、财富观:物质财富到综合财富

综合财富:个人不仅是物质拥有,还有人所拥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就是良好的人居环境;国家而言拥有四种资本: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基础。综合财富是能真正判断国家的财富标准。

3、从看不见的手、看不见的脚到制度创新

看不见的手:理性经纪人假设;个人利益最大化 看不见的脚:践踏公共资源(外部不经济性)。表现为:市场失灵、政府失灵。

4、从快速增长到持续增长的稳态经济 可持续发展强调一种稳态经济:是人口和社会商品生产规模维持在恒定水平,物质和能量的流通率最小的经济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观念创新体系

一、人口观

人的主体性,人的生产者、消费者双重性,人口数量和质量,人的公平性

二、资源观

资源的稀缺性和供给的有限性,资源的价值和价格,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技术,资源开发和生态系统,资源的资产管理

三、环境观

环境的整体性、基础性和环境容量,环境的开发利用和维护、补救、重建,环境管理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环境质量的稀缺和需求

四、经济观

适度的发展速度,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的耦合,经济成果的福利分配,绿色GDP

第二篇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因素分析

是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学提供了研究地域空间差异的理论与方法,尤其是不同地域空间表现的不同特点及其原因;区域经济学提供了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规律的一套理论体系。两者都关注区域发展的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室区域发展研究在可持续发展时代的延伸和深化,他试图对区域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作出合理有效的解释。

一、区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不同学科对区域的认识:

地理学:地球表面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地域单元

经济学: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相对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政治学: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

社会学: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群落等

综合:区域是一个地域空间概念,经济活动、管理活动以及人的社会活动等都具有相对一致性。把区域作为一个整体的地理范畴,从整体上对其进行研究。

二、相关学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㈠地域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动态性——发展演化与持续公平

2、区域性——特定的区域的特定特征以及空间运行规律

3、综合性——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各个系统的发展变化

4、层次性——每个独立的区域又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区域层次的镶嵌构成了区域的空间分异规律

5、宏观性——

㈡区域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⑴区域经济理论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研究对象是区域资源配置问题,包括资源的时间配置和空间配置,特别是不同类型区域成长和发展规律以及区际的差异及关联。⑵区域发展新问题:

资源范畴界定:由稀缺的有用的生产要素到环境容量,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是一个复合资源系统。

资源配置方向:经济效益最大化到三个效益的最大化

资源配置手段:以市场为主要手段,市场和非市场手段应对新的资源范畴

区域因素强化和弱化双重趋势:区域差异和全球化。两者相得益彰,相互融合,要求对区域和区际资源配置问题予以同等重视。研究视角:以经济学扩展到环境和社会系统。⑶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由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各子系统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转换,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一个人地协调,资源优化配置,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配置的目的是实现三个效益最大化:区域的层次性要求不仅区域内部优化而且区际间也要协调,为更大区域、更高层次区域发展做出贡献。

SD=F(X,Y,Z,T,L)依次为经济子系统发展水平变量,社会子系统发展水平变量,生态系统发展水平变量,时间变量,社会变量

研究方法:系统的研究方法,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前者是理性判断,后者是对区域研究对象的客观描述

第二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因素分析

一、自然因素 ㈠地位和作用

1、是一个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2、构成区域差异最显性的要素。

3、生产力布局和产业集聚的指向基础。

4、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㈡评价内容

1、区位:位置——交通——信息的组合关系

一定的空间所特有的属性,反馈了一个区域在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中的地位以及与市场、其他地区的空间关系,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海陆,经纬度,经济区位

2、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一切能为人类所利用的自然物质要素,对可持续发展影响大的资源主要有:土能、水、矿产特别是能源资源

种类,绝对量(可以开采的,已经勘探的)

平均量:①每平方公里拥有的资源数量②人均资源数量③资源供求平衡(水资源)区际优势评价:某种资源在高一级区域所占的的比重或者位次。综合评价:承载力评价、生态足迹评价、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等 资源的地域组合评价:开发利用条件等

3、生态环境

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所处的环境所形成的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生态系统是生态研究的基本功能单位。

按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分:水生生态系统、陆生生态系统

按形成的原动力和人类影响程度分: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关注生态系统出现的问题:①人均绿地面积②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一般在10%以上)③水土流失的面积以及恢复率④水质问题

二、经济因素 ㈠地位和作用

代表区域总体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和发展潜力的基础 ㈡评价内容

1、速度与水平:总量、人均、速度、地方财政收入、城市群带发展等

2、市场:市场容量评价(以国内需求量,全社会投资额+消费总额);市场占有率(地区某行业的年销售额除以全国同行业的年销售额)

3、资金:①地区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净值②地区财政收入支出③地区居民储蓄率(人均储蓄余额除以人均国民收入)④工业资金占用系数(工业资金总额除以工业净产值)

4、科技:知识创新、知识流动和技术创新,科技队伍

三、社会因素 ㈠地位和作用

①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条件和最终目标②是经济成果进入分配领域和公民拥有社会福利水平的标志③社会活力和生机的体现④是公平和效率的平衡点 ㈡评价内容

1、人口因素

人口规模、人口质量、人口结构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制度环境(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经济体制、法制环境、政策体系、管理体制

3、社会保障因素

收入分配体制、住房、医疗、养老、教育、安全、最低生活保障等

第六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 第一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整体结构 一、三个子系统组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 ㈠地位

1、经济子系统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必要手段)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往往导致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差异 经济水平的差异是区域资源流动的最主要因素,对区域特别是区域资源配置产生重要影响

2、环境子系统

物质基础决定发展空间:对区域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也有一定影响;系统内的资源流动性比较差,有替代性一面;有些环境资源限制作用越来越突出,如环境容量、生态功能、舒适性和自维持性功能等。

3、社会子系统

是主体、核心,其和谐有序程度直接影响可持续发展秩序和稳定 社会进步,文明提升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二、三个子系统的整体协调 ㈠协调的方向是整体最优

三个子系统是协调发展,不是那一个方面的最优发展,尤其是不仅仅是经济最优发展 不同区域功能定位意味着不同的最优格局

不仅是区域内部系统协调、寻求最优,还包括区域关系协调和优化

资源最优配置方向由经济效益最大化转为经济、环境和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 ㈡子系统的整体协调过程

1、是一个长期任务,协调的过程是各子系统要素组合和流动的过程

2、资源的组合和流动

组合的前提是资源分布丰缺程度的差异;资源最优组合的综合效益取决于两种情况,取决于“箍桶原理”区域最缺资源,最丰资源“柱子原理”;子系统要素间的流动资本、人造资本和环境资源以及人力资源融合到一起;区际间系统的流动主要是在区域发展级次间流动;经济学强调资源的内部要素比例组合合适,地理学强调资源空间搭配合适,而两者的结合 最优组合。

三、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的途径手段 ㈠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国民经济核算和评价体系 ㈡调控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优化人口结构 ㈢实行可持续性发展经济政策 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㈤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模式

㈥提倡国际合作,共同呵护地球家园

第二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结构关系

一、内部与外部关系:

1、内部关系:三个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经济和环境关系,经济和社会关系,社会和环境关系

2、外部关系: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功能定位和外部其他区域的关系;是在对区域发展现状的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一个区域在一个较大的区域范围内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的提炼和定位;一般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政治文化功能,只有确定了区域的功能才能确定区域可持续发展寻求的整体和最优要达到的水平。

二、静态与动态关系

相对于一个长期发展轨迹,在某一个相对的阶段上是静态的

三、局部和整体关系 对自身而言是整体

行政隶属关系协调,发达和落后地区,新开发区和老区关系 流域内上下游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 经济子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经济子系统内部关联分析

包括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与发展基础;产业结构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模式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产业结构与经济子系统

1、作用

① 产业结构产前与产后和环境以及社会需求关联性很强②决定社会经济发展阶段③决定生产力空间布局,甚至影响区域社会文化环境④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主要物质内容

2、产业结构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⑴产业结构形成与区域资源组合

区域综合条件下(自然地理条件、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地理位置和历史基础等)产业结构组合类型;区域优势资源与区域产业结构形成类型;区纪贸易条件下的产业结构类型; ⑵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资源动态配置过程阶段体现;产品生命周期——区域生命周期的变动导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向: ①构协调化合高度化

是在产业结构协调化基础上的高度化、协调化是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协调产业部门各种比例关系;结构高度化是高知识化、高技术化、高工度化、高生态化的动态过程,包括:结构效益优化,及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由于结构协调化而产生的效益不断提高,转换能力优化,不断提高高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对社会资源供给状况和市场需求状况变化的适应能力最终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②产业结构合理化标准 ③符合区情,发挥优势 ④比例合适,速度适度 ⑤建立和完善两个体系 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⑦具备自我调节和应变能力 ⑧效益为核心,满足需求为目的 ⑨集约,节约。可持续

第二篇: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

1、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人口、资源、环境

(1)人口增长过快(2)自然资源枯竭——人口剧增、不合理利用

(3)环境污染加剧——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4)生态环境恶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湿地损失、臭氧层空洞、酸雨蔓延

(5)南北差距过大——富国愈富、穷国愈穷,富人愈富、穷人愈穷,这是当今世界的现实。世界收入差距相当悬殊。

2、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内涵:生态(基础)、经济(条件)、社会(目的)持续发展。处于社会系统的人将来自生态系统的资源和本身所有的劳力、科技等投入经济社会,产出物质产品和资金,其产生的废弃物又流入生态系统,在人的合理调控下,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持续发展。

原则:

公平性——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物种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 持续性——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共同性——地区性的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这就要求全球协调行动(如全球变暖、酸雨蔓延等)

3、中国环境问题的表现

(1)速度和质量问题——从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呈现了年均超过10%的超快速增长,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列全世界第三位。但我国的单位GDP能耗却远远低于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城市化快速扩展,而我国的城市质量却没有得到根本的提高;60年的工业化历程使得我国的经济总量处世界强国之中,然而我国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谚语:欲速则不达)

(2)规模和效益问题

(3)平衡和不平衡问题——城乡、区域

(4)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人类不应该一味的从自然界索取,更重要的是学会尊重自然。自然界并非一直那么慷慨,你在获得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危机,对待自然我们必须尊重自然界的规律。

(5)资源需求与供给问题——能源短缺,能源技术落后、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运输紧张

(6)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平等、友爱、和谐)

(7)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问题——传统发展观下的文明观,仅仅局限于物质文明领域,而忽略了精神文明特别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而物质文明建设只注重经济领域,忽视了社会领域和生态领域。

(8)财富增加和社会和谐问题——在我国,由于机会不平等,权利与责任不对等,导致社会不公平的一大表征就是收入分配不公、贫富两极分化、具体表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阶层之间的不公平映射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和谐。

4、中国环境问题的概括

人口(1)数量——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

(2)质量——量变就会引起质变 庞大得人群数量使得国民的质量一泻千里。为了生存各尽其能,不择手段,教育也很难普及下去。

(3)分布——增长不均衡(生育高峰)、空间分布不均衡

(4)性别比例失调、竞争加剧,压力增大、人口老龄化、生活不便、贫困问题

环境污染(1)大气污染——现状:我国城市空气质量处在较重的污染水平,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西南高硫煤地区的城市和北方能源消耗量大的城市二氧化硫污染较为严重;广州、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氮氧化物污染也较为严重;总悬浮颗粒物北方城市高于南方城市。

来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需求量不断上升。工业锅炉燃煤占我国煤炭消耗量的33%,由于燃烧效率低,加之低烟囱排放,它们在近地面大气污染中占有重要份额。虽然居民燃煤使用量仅占消耗总量的15%左右,但占大气污染的份额常常是30%。

危害:由于我国严重的大气污染,致使我国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很高。慢性障碍性呼吸道疾病,包括肺气肿和慢性气管炎,是最主要的致死原因,其疾病负担是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两倍多。随着燃煤使用量的增加,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呈急剧增长之势。另一方面,机动车尾气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我国城市的大气污染正由第一代煤烟型污染向第二代汽车型污染转变。

(2)水污染——现状:我国七大水系、部分湖泊、水库和地下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七大水系的水质继续恶化,长江干流污染较轻,但长江江面垃圾污染较重,这是沿岸城镇和江上客船乱扔垃圾所致。成堆的垃圾已严重妨碍了三峡和葛洲坝水电站的正常运行,影响了长江三峡的自然景观。黄河面临污染和断流的双重压力,珠江干流污染较轻,淮河干流水质有所好转,尤其是往年高污染河段的状况改善明显;海河水系总体水质较差,辽河水系总体污染严重,松花江水质有所改善。

来源:1997年,全国污水排放量约416亿吨,其中45%来源于城市生活污水,55%为工业废水。工业水污染主要来自造纸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以及采矿业等等。而在一些城市和农村水域周围的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如酿酒、制革、印染等,也往往是水体中化学需氧量和生物需氧量的主要来源。城市生活水污染,尽管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在过去的十年期间逐年下降,而生活污水的总量却在增加。农业废水污染,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氮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是水污染的重要来源。近年来,杀虫剂的使用范围也在扩大,并造成一些水体的污染。牲畜饲养场排出的动物粪便直接进入饲养场附近水体,也是水中生物需氧量和大肠杆菌污染的主要来源。

危害:水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渔业和农业生产(通过被污染的灌溉水),也增加了清洁水供应的支出。水污染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水体富营氧化以及动植物物种的损失。一些疾病与人体接触水污染有关,包括腹水、腹泻、钩虫病、血吸虫、沙眼及线虫病等。改善供水卫生条件可以极大地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病率和危害程度,同时也可减少幼儿因腹泻而导致的死亡。其他一些疾病也被认为与水污染有关——如皮肤病、肝癌和胃癌、先天残疾、自然流产等。研究人员曾经对水污染与这些疾病的关系作过一些研究,与水污染有关的癌症和先天残疾是由重金属和有毒化学物质造成。

(3)固体废弃物污染——现状:1997年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10.6亿吨,危险废物产生量1077万吨。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累计堆存量已达65亿吨,占地51680公顷,其中危险废物约占5%。目前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约14亿吨,全国有2/3的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近年来,塑料包装用量迅速增加,“白色污染”问题突出。

来源:工业固体废弃物、废旧物资、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侵占大量土地,对农田破坏严重;污染空气;污染水体;垃圾爆炸事故不断发生。

(4)噪声污染——现状:1997年我国多数城市噪声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其中,生活噪声影响范围呈扩大趋势。交通噪声对环境冲击最强。

来源:在影响城市环境噪声的主要来源中,工业噪声影响范围为8.3%;施工噪声影响范围在5%左右;交通噪声影响范围大约占城市的1/3。

危害: 噪声使人烦恼、精神不易集中,妨碍休息和睡眠等。噪声引起耳聋。在强噪声下,会引起听觉疲劳,听力迟钝。如果长期在强噪声下工作,内耳听觉器官就会发生病变,导致噪声性耳聋。噪声引起疾病。长期在强噪声下工作的人,除了耳聋外,还有头晕、头痛、神经衰弱等症状,从而引发高血压和心血管病。更强的噪声刺激内耳腔前庭,使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还引起眼球振动,视觉模糊,呼吸、脉搏、血压等发生波动。

生态破坏——森林资源破坏;草地退化严重;荒漠化现象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酸雨

5、杜能农业区位论——杜能对于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以下六个假定条件: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距城市4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6、辛克莱模式:距城市愈近的土地,耕作愈粗放;而距城市愈远地区的土地,由于转变为城市用地的可能性小,所以到了城市扩张或发展潜力终止的临界点以外,其分布又回到杜能农业区位模式。这种区位的变化是美国地理学家辛克莱研究提出的7、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由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各子系统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转换,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一个人地协调,资源优化配置,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配置的目的是实现三个效益最大化;区域的层次性要求不仅区域内部优化而且区际间也要协调,为更大区域更高层次区域发展做出贡献。

8、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一切能为人类所利用的自然物质要素;对可持续发展影响大的资源主要有:土地、水、矿产特别是能源资源。

9、古代有机论的自然观.——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有机论生态自然观“从来不把自然看作是存在于人之外的而与人隔离的对立物”,而是“根据阴阳五行的宇宙一体化理论,认为自然界与人有相互联系,有同构性、同型性,因而确信自然景物能够寄予人的心性情感,能够在自然中发现人自身”。

现代有机论自然观——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自然界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物质和运动不仅有量的差别和变化,还有机械论者不愿意承认的质的差别和变化,是多样性的统一。高级运动形式由低级运动形式转化而来,它包含低级运动形式,但不能完全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物质是发展演化和永恒循

环的,在这个循环中,物质的任何有限的存在方式,不论是太阳或星云,个别的动物或动物种属,化学的化合或分解,都是永恒循环的10、自然资源分类(填空)

土地资源:土地是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水资源: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

气候资源:光、热、水、风力等。具有地带性和季节性。

生物资源:包括森林、草场、水产与野生动植物资源。生长发育具有周期性的特点。

矿产资源:包括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三类

11、有机农业——是指主要投入的生产资料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可以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还可节约大量用来生产化肥农药的能源。有机农业注重利用农业内部环境资源,提倡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业内部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外部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机农业的关键是利用生物多样性,培肥土地,采用少耕、免耕、间作套种、休闲、轮作、覆盖等方式使土地活化,提高土壤肥力,并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及土壤沙化,有助于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

12、生态农业——内容包括农业结构的调整、施肥结构的调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的调整、塑料薄膜等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秸秆的综合利用等。尽量减少污染,尽可能的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和谐。有机农业是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持久农业——所规划的生态系统规模较大、层次较高、涉及的物种更多并且不需人工维持。

持久农业的伦理基础是:够用即可

13、三种生产—— 人和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在基本的物质层次上,可以抽象为由三种:生产活动组成的物资生产、人的生产和环境生产,呈环状连接在一起的结构。

根据行为主体可以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14、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和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的影响。有益的是正外部性,有害的负外部性,叫外部不经济性。外部性来源于一个非有效的产权结构。

15、外部不经济性的内部化

使生产者和消费者产生的外部费用,进入生产或消费决策,由他们自己来承担或消化。

直接管制、损失赔偿、排污权市场交易、非市场性的交易手段,借助政府的强制力量,价格税收和信贷以及收费等手段来制约。

环境质量的公共物品性

环境质量的公共物品性使得政府必须在外部不经济的内部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6、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画)

一般意义上的EKC是指,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会随经济的增长而加重,当经济发展到某一水平时环境污染程度达到最大,而后经济继续发展,环境污染程度却随之下降,环境质量逐渐变好,即污染物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的变化趋势呈现出倒U形的曲线关系。

17、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关系

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的基石,循环经济是清洁生产的扩展。在理念上,他们有共同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在实践中,他们有相通的实施途径,应相互结合。

(1)两个概念的提出都基于相同的时代要求——二者都是为了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的矛盾而应运而生的(2)均以工业生态学作为理论基础

(3)有共同的目标和实现途径——目标:实现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再循环

清洁生产的实现途径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即源削减和再循环,循环经济的3R原则就源于此

(4)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在实施的层面上,在企业层次实施清洁生产就是小循环的循环经济,一个产品,一台装置,一条生产线都可采用清洁生产的方案,在园区、城市、行业的层面上,同业可以实施清洁生产。而广义的循环经济是需要相当大的范围和区域的,如日本称为建设“循环型社会”。推行循环经济由于覆盖的范围较大,链接的部门较广,涉及的因素较多,见效的周期较长,不论是哪个单独的部门恐怕都难以担当这项筹划和组织的工作。

就实际运作而言,在推行循环经济过程中,需要解决一系列的技术问题,清洁生产为此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执行循环经济技术上的前提是产品的生态设计,没有产品的生态设计,循环经济只能是一个口号,而无法变成现实。

我国推行清洁生产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从国外吸取和自身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不论在解决体制、机制和立法问题方面,还是在构建方法学方面,都可为推进循环经济提供有益的借鉴。

18、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

(1)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围绕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这“三条保障线”运行的,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覆盖全体公民。

(2)城乡差别过大,城乡分割。从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看,城镇享受社会保障的人数为1.85亿人,覆盖面为88.%,农村享受社会保障的人数为1 474万人,覆盖面仅33%,城乡覆盖面的比例为27:1;

措施:(1)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2)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3)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扩大城镇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努力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

19、动脉产业是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形成并以非废弃物作为原料的产业,是资源—产品—消费过程。静脉产业是指围绕废物资源化形成的产业。

静脉产业是垃圾回收和再资源化利用的产业,又被称为 “静脉经济”、第四产业。其实质是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有机协调当今世界发展所遇到的两个共同难题— “垃圾过剩” 和资源短缺,“变废为宝”,通过垃圾的再循环和资源化利用,最终使自然资源退居后备供应源的地位,自然生态系统真正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

20、当前不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解决措施

(1)首先要从国家层面来解决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困局,即制定特殊的政策及改变GDP的区域发展目标,走生态化道路才能符合国家长远战略

(2)适度放宽计划生育政策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3)加强集约土地利用。集约土地利用可以从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三个方面实现。如城市的盘活存量建筑用地,开发区的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提高工业企业用地标准;农村用地的旧村改造,村改居,迁居并点等途径。这些都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集约用地的创新性实际

(4)从区域入手,建立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即高效、和谐、宜居、幸福、活力的人类栖境。我国城镇化任务十分艰巨,城市负担日益加重的情况下,从开始规划设计和建设时就要充分重视维护,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以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准则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5)大力发展城市公交,控制小汽车数量。大力发展公共运输将会在最大程度上减轻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6)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深化改革。“二元经济”混合的结构性体制已不复存在,“权贵经济”孳生的社会条件自然丧失,“权贵经济”就难成气候。

第三篇:区域可持续发展论文

目 录

摘 要....................................................................1

一、问题的提出.........................................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理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2

(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方式...................................................................................2

三、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实践.......................................4

(一)三门峡市的转型实践............................................................................................4

(二)唐山市经济转型实践............................................................................................4

1开放型加工制造业的培育................................................................................4 2现有资源型产业的优化调整...........................................................................4

结论.....................................................................5

摘 要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资源的开发而兴起的城市 ,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为国家提供了主要生产资料、巨额利润和税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资源型地区是依托当地的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而兴起或者发展起来的地区,其主要产业是围绕不可再生资源开发二建立的采掘业和初级的加工业。实践证明,随着资源的不断消耗,资源将逐渐耗尽,资源地区的经济转型是无法避免的,而且经济转型是一次重大的经济、社会、技术、环境的变革。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资源型地区的经济转型与发展是由不可持续的发展转变为地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 资源;转型;可持续

一、问题的提出

资源型城市是指依托资源开发而建立的城市,其主导产业是围绕资源开发而建立的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主要功能是向市场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等资源型产品。目前,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日益落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改善民生和就业日益困难。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指由区域分工深化和技术提升而引起的经济结构转换和产业转型,意味着逐步脱离矿产资源采掘与初级加工业,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不同地区的资源型城市有不同的资源类型、地理环境、周边环境,因此在转型发展中也应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

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理论

资源型城市的优势首先在于资源禀赋,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主要依赖投入规模扩张的背景下,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资源型城市可在一定时期内呈现出较高增长速度。但是资源本身也存在生命周期,随着资源逐渐被开发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开始下降,过分依赖资源发展的城市将会面临严重的经济压力以及沉重的社会负担。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一个复合概念和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在转型过程中,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将由传统的资源依赖型、单一的经济结构发展模式向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多元的发展模式转变。当前,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很多地区已经结合本地实际取得 了相当的进展,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大量涌现。但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探讨了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产业创新和转换、国际经验和政策保障等问题,近年来也有一些将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循环经济模式相结合的理论研究。但是,由于各个资源型城市均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和独特区位,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中必须将差异化的优势条件和约束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因地制宜地选择转型路径,加以分类推进。

(一)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1966 年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同理,资源性产业即使其中下游产品不会被新产品所替代,其发展也会经历从勘探到开采、高产稳产、衰退或者枯竭的过程。既然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和资源性产业的发展过程息息相关,那么伴随着资源性产业的发展轨迹,以资源性产业为依托的城市经济也会呈现相似的发展轨迹。一般来讲,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都遵循开发兴起→建设成长→稳定繁荣→经济衰退的过程[1]。为了避免城市经济衰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和环境等问题,有必要在一定条件下对其发展过程进行干预,使资源型城市沿着开发兴起→建设成长→稳定繁荣→(经济衰退)→产业调整→可持续发展的轨迹发展(图1)。

(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方式 张以诚依照资源产业与原有城市的关系,把资源型城市分成无依托型和有依托型;两种不同类型的城市具有各自形成、发展、演化以至消亡的规律,能否发生“蝌蚪式”转型或者“蚕茧式”消亡,都依赖图2 资源型城市转型成本与收益示意图非资源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城市基础[2]。沈镭选择国外13 个典型资源型城市(或地区)进行案例比较分析,研究表明结构单一的专业性资源枯竭型城市演变实施了两种不同模式的战略转换: 一种是全线退出传统领域,开辟新的产业以实现城市发展的周期转换;另一种则是按产业链的延伸推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认为,在不同模式的战略转换中,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以及科技的投入都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3]。陈学章从转型的主导力量和调控手段把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概括为四种模式: 市场主导模式(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政府主导型模式(如日本)、政府和市场共同主导模式(如欧盟国家)和自由放任模式(如前苏联和委内瑞拉等)[4]。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的研究,更多的是从产业关联角度进行分类,一般分为产业接续模式、产业替代模式和复合转型模式(表1)。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路径选择,应该根据资源型城市所处的资源开发阶段、替代产业发展规模、地理区位以及相关的产业政策等几方面因素区别对待。例如,在转型初期,资源还没有完全枯竭,发展接续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并为其他替代产业的发展赢得时间和资金支持。产业替代模式是最彻底的产业转型模式,它摆脱了对原有资源的依赖,但如何在以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为主导的产业基础上,发展有竞争力的替代产业群是该模式面临的最大挑战[5]。此外,政府的援助政策、创新引导和资金投入也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

三、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实践

(一)三门峡市的转型实践

以“大通关”建设为核心点,着力打造对外开放高地,以开放带动经济转型。目前,中国三门峡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正式投入运行,全国唯一的国家铝及铝制品质量检验中心、三门峡海关正在加紧建设,三门峡出口加工区申报和建设工作也在积极推进。

以“大交通”建设为切入点,着力强化核心支撑,以基础硬件引领经济转型。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和基础,在城镇布局、产业布局方面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建设发达便捷的交通体系,是内陆资源型城市拉近缩短与世界时空距离的先决条件,可为加快转型发展、实现弯道超车增创更加优越的区位环境优势。

以“大旅游”建设为拓展点,着力挖掘潜力优势,以绿色生态产业促进经济转型。资源型城市必须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旅游业既是天然的绿色产业,又兼具生态修复功能。三门峡生态良好,森林覆盖率高达 47.99%,居河南省首位。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点,大力延伸提升产业链条,以接续替代产业加速转型。城市转型的实质,是逐步减少对资源性产业的依赖。

(二)唐山市经济转型实践

1.开放型加工制造业的培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科技进步、信息化的加快,以及全球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各国、各层次城市之间职能的分化重组和资源再配置的趋势更为明显。发达国家不仅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而且也将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环节也就是加工制造组装环节向外转移。国际产业组团式、产业链整体转移趋势,使得具有产业特色和配套产业基础的区域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伴随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其商务成本也迅速提高,投资重点也会首先向成本较低、交通便利的城市转移,这为既有临海优势又有较低生产要素成本的唐山市提供了发展的机遇。2.现有资源型产业的优化调整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从资源禀赋、工业基础、技术水平和经济安全角度观察,重化工业都是我国不可逾越的必然阶段。唐山作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长期以来在钢铁、装备等典型重化工领域积累了雄厚的产业基础,在技术、人才 和市场控制方面具备较强竞争力。唐山要基于临港优势,全力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加快目前资源型产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减少对本地资源的依赖,提高经济外向度,探索并实践临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创新路径。

结论

实例证明,依靠科技进步和推动创新发展,通过延长资源性产业的产业链,发展具有更高效益和科技附加值的接续产业,为替代产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新能源、新型建材和生态旅游等替代产业,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空间格局,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功能能级,为城市转型创造良好环境。只有通过以上一系列转型措施,最终实现市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实现整个城市的成功转型。

参考文献

[1]旅游业发展对策论文.中国学术期刊.2011.

[2]王颖.秦皇岛市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旅游经济.2010 [3]张东明, 张素梅, 朱书田.关于秦皇岛市旅游业现状及发展模式的思考.北方经贸,2006.

第四篇:区域可持续发展论文

区域可持续发展论文

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的问题及策研

姓 名: 准考证号: 身份证号: 联系电话: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

摘要: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行政区间内或其经济空间范围内的经济。其最大的特点:一是农的成份大,整个经济与农的联系也即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非常密切。二是整个经济相对落后。三是在经济发展的相当阶段内,往往与当地的资源优势相联系。对县域经济概念它的内涵外延,还需要理论界认真研究。因为,这对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发展规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应从县域经济与市域、省域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共性与个性,各个县的共性与个性以及当前县域经济所处的历史方位等不同方面,深入研究县域经济的特点、规律等,以此更有效地指导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宏观、微观政策和措施。

[关键词]:县域经济 可持续 “三农”

一、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

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当前各界最关注的是“三农”及相关问题,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等,并对这些问题都有了比较丰富、比较深入的探讨。

县域经济的发展,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基础配套和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其中: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即“三农”问题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县域经济的整体工作要围绕着或立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来展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即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要靠工业来带动,包括农产品增值主要靠工业来转化,农业劳动力转移首先靠工业来吸纳,城镇建筑业、服务业的发展首先要工业发展来创造需求和积累资金等等。所以,县城经济发展中,工业是重中之重,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出路所在。基础配套和集中体现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即一二三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硬件环境来配套,而城镇化水平要与一二三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城镇化水平滞后会制约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而太超前则不仅不会必然推动一二三产业的必然发展,还会成为无本之木,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以及发展规划,当前应特别注意要立足县情,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三农”工作的整体思路还只能只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重点在于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同时,不断提高农村的城市化水平,农业的工业化程度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劳动力的转化。

2、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首先立足本县资源优势的转化,这无疑是对的,但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我们的眼光切不可自觉不自觉地被行政区划的边界框住,只注重行政区划内自然资源、经济 2 要素的组合。对于本地的资源优势,要放开眼界,发挥其辐射力和吸引力,在较大范围内进行优势的整合、重组,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同时,对于本地没有的自然资源,同样可以利用本地人文的、地理的、体制的和环境的等各种优势去吸引过来,聚合成本地的经济优势。实际上,这一点在许多地方都早已存在了,但恐怕有的是自觉的,而有的是“自发”的,只有十分明确地确立这个思路或指导思想,才能更主动地、全面地、充分地去指导、引导和支持这项工作的开展。

二、调整财政金融政策,加大和改进对县域经济特别是“三农”的支持力度。

关于为什么要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各界已有广泛讨论。除“三农”发展对整个经济的重要性外,许多同志还特别强调了计划经济下行政干预造成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户籍制度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等,以致造成了工业剥削农业,城乡差别等,所以现在需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确实是一个原因,但不能片面强调。因为这必然导致只要放开农产品价格、放开户籍管制制度就可以解决问题了。我们还必须看到并充分重视问题的另一方面:农产品不可能象工业品那样通过快速的、大量的更新产品而获得超额利润;各类家庭在温饱问题解决后思格尔系数下降必然造成农产品供应日益加剧的“相对过剩”;农业生产方式中生产资料的改进特别是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土地集中、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的调整等,在城市和工业发展到相当程度之前不可能象工业生产方式那样快速的发展和提高。这样,在工业出现和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在与工业的竞争中必然处于不利地位,必然是不平等的竞争,价值规律在这方面的缺陷只靠市场竞争是不可能解决的。同时,由于工业主要是依托城市而产生、发展的,所以上述“不平等”因素也就决定了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在社会整体发展中必然处于不利地位、必然是不平等的竞争。正因为如此,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在“发达”之前都存在“工业剥削农业”,而它们在发达过程中也都实行了各种各样的政府保护农业、支持农村的政策和措施。所以,在当前“三农”问题的解决不仅是“三农”自身的需要,也成为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成为工业发展的需要时,就必然由政府主导这只看得见的手去干预经济,以财政、货币甚至直接行政手段去支持农业的发展。如果只任市场去调节,则这种社会畸形只能不断加剧。

关于财政政策的调整,值得注意的有三个问题:一是要加大支农力度和调整支农资金结构。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尽快改变对农村“取大于予”的局面,这一点已基本形成了共识。值得研究的是,现在支农的对象多是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公用设施、纯农业的开发项目等,而对农村中的能直接生钱、创造效益的二三产业的支持还微乎其微。实际现在许多农村的资源开发、农产品转化项目因资金制约无法起步,或无法迅速扩大的问题比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更突出、更迫切,财政支农资金应加大对它们的扶持力度,这样做对这些地方的整体发展更有利、作用更大。二是改进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式。现有的各类财政支农资金主要是拿给县、乡、村去直接投资搞项目建设,或直接给农户去搞生产开发。这种方式往往效果差、风险大、资金流失严重。实际上,其中许多项目可以由县、乡、村出面组织或农民合作组成各类开发性实体或经营性企业,财政支农资金以补助、配股、担保、贴息、项目保险或奖励等形式去支持这些事业的发展,投资农业投资项目,以等量的财政资金去“四两拨千斤”,撬动各类民间资金和银行资金投向“三农”项目。这样做的实质,是以 3 财政资金作补贴,使社会资金投向农业能获得与投资工业大致相当的平均利润,弥补价值规律在调节“三农”发展方面的缺陷。同时,项目的企业化运作,还会因产权清晰、主体明确而大大提高运营质量和效果,会通过财政对农业开发的支持而加速农村市场化的步伐。三是要注意扶优扶强,扶持重点。要按照“抓龙头就是抓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指导思想,尽量改变现有许多扶持农业结构调整、扶持农村搞开发的资金撒胡椒面,直接用于支持所有农户或零星小户的做法,把有限财力重点用于支持各地的各类龙头企业的发展,以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调整。现在好多支农资金因没有好项目或农民不愿干而用不出去,同时又有好多龙头企业因资金困难不能迅速壮大,就充分说明了这样调整的必要性。

关于金融政策:金融业务近年来在农村的大幅减少,既是市场经济发展中工业农业生产方式、产品市场特点的必然结果,同时它又必然加剧农村经济发展的萎缩。农村经济要快速发展,必须有金融业务在农村的大发展为前提。一是要引导商业银行恢复和扩大农贷业务。一方面,要运用前述财政、担保、贴息、保险、资金补助等手段吸引商业银行资金向农村投放,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农村发展需要,对各类涉农项目分别确定使项目运营能获得“平均利润”因而银行对农业贷款也能获得平均利润的“补贴”额度。另一方面,现在商业银行出于自身经济效益,把许多精力转向了“中间业务”。对农业的贷款甚至整个业务中全部贷款业务的比例都在大大下降。对此,国家应硬性进行干涉,即对各金融机构整个业务量中贷款业务应达到多大比例,贷款业务中涉农贷款应达到多大比例等应作出硬性规定。政府不应该指令银行给哪个企业、哪个项目贷款,但适应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对整个银行的业务结构、贷款结构进行干预则是必需的,否则,经济结构调整不可能顺利进行,而结构失衡却在所难免。二是农业发展银行应名实相符,成为与国家“三农”政策相对应的、全面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性银行,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各方面进行全方位支持。三是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要审慎进行。农村信用社虽然一直挂着“集体”性质的牌子,实际在相当长时期内其管理与运作跟国家商业银行没什么区别。因此,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同样应享受与国有银行一样的“核呆”政策;否则,农村信用社不仅不可能真正承担“振兴农业”的应有作用,反而是引发金融风险“定时燃烧弹”,一旦条件成熟就会爆炸,在农村信用社今后的运营中,一方面,农村信用社来自储蓄存款的资金应与国家商业银行一样按市场机制运作,另一方面,从当前各个银行和农村的实际看,农村信用社又必需承担一定的政策性业务。那么,它承担的这部分政策性业务的资金来源和效益、风险等,则应由国家给予补助或补贴。四是邮政储蓄对农村的抽血机制应尽快改变。例如通过中央银行再贷款给本县的农村信用社,或其它合适的方式、途径等。五是对县以下企业的“评级”标准应进行调整。如果把它们的要求与城市企业一样要求,则银行资金再充裕也很难轮到给县以下企业贷款。

三、正确引导和支持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正确引导并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也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有战略性意义的问题。但是,无论当前还是长远看,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却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原则,即既注重向城镇的转移,又注重就地转移。有两个很明显的原因:一是我国农业人口众多,要象西 4 方发达国家那样把农村人口降到10甚至5以下,不说不可能,起码会比它要漫长得多。二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及与此相联系的农业劳动力及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方面,越后发达国家困难越大,有多方面甚至是不可比的,因为越后发达国家向世界市场输出产品的能力整体上与先发达国家越无法相比,因此,靠世界市场拉动本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成份就越小。任何忽视就地转移而只强调“向城镇转移”的理论和政策导向,都是要不得的。

1、向城镇的转移及城镇的发展。

首要的还是工业的展,以工业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的发展也即以二、三产的发展为劳动力转移创造就业岗位和收入来源,以城镇发展为劳动力转移创造安家的条件。现在许多同志在谈“三农”问题时首先谈城镇化建设,其实城镇化建设必须与一、二、三产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脱离了一、二、三产业,特别是一、二产业发展需要盲目扩张城镇建设,很容易造成城镇建设的泡沫化,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应该指出的是:①工业发展与农业发展必须兼顾,不考虑工业发展的需要,而只强调“三农”需要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②在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中,支持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是已定的产业政策,这个政策应进一步完善。即现有支持政策中对企业的选择标准,绝大多数县域企业是很难达到的,所以,在这些政策的支持标准中,应降低对县域的资源转化型企业、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门槛。这样做,无论就政策发挥的经济效益、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还是对整体工业布局的调整都是有利的。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真正实现,是农民居家迁入城镇,而不是所有的“打工者”。要有针对性地制定鼓励转移的政策和措施,就必须进一步分析哪些人可能是“居家迁入者”,具体用什么鼓励措施。就当前情况看,今后一个时期可能居家迁入城镇的主要是:到城镇创业并已有一定规模、有一定发展者;夫妻双方都在城镇打工,已有一定积蓄者;夫妻双方都在城镇打工而生育子女者,他们为了子女的发展会千方百计在城里定居;农村中已有一定规模的私营企业主或以各种途径先富起来、有了相当积蓄而追求生活、文化等条件提高者等等。一般的打工人员,由于其收入低、工作不稳定、家庭成员多数还在农村等,很难居家迁入城镇。如果我们盲目地鼓励、鼓动这部分人入城,则要么政策目标难以实现,要么他们迁入了城镇后,成为城镇中的贫困人口,从而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2、就地转移及乡镇企业的发展。

要实现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就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一提发展乡镇企业,许多人都感到犹豫或忌讳。其实过去乡镇企业曾蓬勃发展,说明了它的发展潜力,而大批乡镇企业的快速灭亡,主要原因是其集体性质的产权弊端。现在我们要发展的乡镇企业,是乡镇村属地内的各种类型的民营企业,完全不必担心过去那种现象的重现。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需要形成氛围特别是消除过去“阴影”的影响,需要营造各种有利乡镇企业发展的环境外,特别还需要前面已提到过的财政货币政策的支持。从现有财政支农资金中切出一块来,用于对乡镇企业的贷款贴息、担保、资金补助、配套贷款、保险等,无论其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果,肯定都会好得多。一些人思想上总认为财政支农资金无偿贴给国有企业,或无偿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科教文卫事业,或以退耕还林等形式给予所有农户等是应该的,而若用于无偿扶持个体、私营或合伙企业就不应该,这种观念必须尽快转变。现在还有一种意见,就是为了加快城镇化步伐,应采取措施把农村的乡镇企业搬迁到城镇去。这无论从正确性还是可能性上看都是明显不妥的。我们只能用城镇的聚集效应使企业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便于发展来吸引乡镇企业,万万不可不顾经济帐而盲目“拉郞配”。可行的政策选择是:一方面引导乡镇企业增量部分到城镇去办。一方面对在农村更便于发展的乡镇企业也要一视同仁地大力支持。

3、农民的素质提高、观念转变与县域职业培训体系的发展。

劳务输出在许多地方发展不起来,是因为农民素质不适应,或观念老化、宁肯在家闲呆着也不愿出去赚钱。许多农村有十分有利的开发、创业条件,而农民的素质、观念跟不上,“赚起赔不起”不敢去干或想干不会干。所以,观念陈旧、素质低下是制约农业劳动力转移、以至制约农村发展的另一个瓶颈,甚至比货币短缺的制约还严重得多、直接得多、紧迫得多。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大力发展县一级的职业技术培训。当前县一级职业技术培训相对于农业劳动力转移而言,主要问题是规模小、收费高、培训内容针对性或适应性不强。所以,各级财政应高度重视、切实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而各职业培训机构则应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培训内容。也可以设想,农村的基础教育主要由县以上各级政府承担,职业教育和培训主要由县、乡、村承担。

4、要鼓励和支持城里人上山下乡创业办企业。由于观念、技术、资金、社会关系等诸多原因,城里的干部、职工、个体私营企业到农村去进行一、二、三产业方面的创业,在一些地方已出现了很好的典型,应该大力宣传、鼓励和支持。发展下去,在许多地方这可能成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带动农民创业的一个较好的途径。[参考文献] [1]黄宗彪: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与实例分析.《甘肃农业》2006年第10期

[2]杨方保、王震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研究.《商场现代化》2007年3月(中旬刊)

第五篇:成长导论题库

一、辽宁科技学院简介:

1、辽宁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学校。

2、具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突出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特色。

3、为冶金、机械等材料加工和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工程技术和高级技能型人才。

二、机械工程学院简介:

1、机械工程学院是辽宁科技学院其中的一个二级分院,前身是矿机科,具有60多年的历史。

2、教授、副教授的比列占全体教师总人数的54%。

3、全院共有本科专业两个,专科专业四个,4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约1600余人。

4、学院现有快递成型实验室各类教学、科研实验室18个。

三、学生的权利:

1、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使用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

2、参加社会服务、勤工助学,在校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及文娱体育等活动。

3、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及贷款。

4、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等方面获得公正评价,完成学校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

5、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者处理有异议,向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职工侵犯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出诉讼。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四、学生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法规。

2、遵守学校管理制度。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学业。

4、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履行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的相应义务。

5、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五、学生入学与注册:

1、新生凭录取通知书,经我院正式录取的新生,方能入学。

2、新生办理入学手续后,学校在三个月内按国家招生规定对其复查。合格者予以注册,取得学籍。

3、每学期开学时,学生应在两周内办理缴费注册手续。

4、学生在毕业离校前缴清所有学费,未缴清学费的,不发给学业证明材料。

六、学生请假:

1、学生应自觉遵守学院纪律,自觉按时参加培养方案规定和学院统一安排组织的一切活动。

2、学生请假必须事先填写请假单,批准后方能生效。

3、请假1天由辅导员准假;请假2至3天由学生副书记准假;4至6天由学生处准假;7至14天由学校准假。

4、返校后主动到相关老师或相关部门去消除请假。

七、学生考勤:

1、学生未请假或请假未准而擅自不出勤者,均以旷课论。

2、计算学生旷课一般以课表规定的学时为准。

3、上课迟到、早退累计3次按旷课1学时计。开学初未按时间报时者给予严重警告处分;旷课达30课时者给予记过处分;旷课达40学时者给予留校察看处分;旷课达50课时以上者按自动退学处理。

4、考勤工作由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班长(学委)和任课教师共同负责。做好记录,并于每周末交到学生所在系部存档备查。

八、课程考核与成绩记载

1、学生必须参加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的考核,考核成绩合格,即可获得规定的学分。

2、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核两种。考试成绩由期末考试(或课程结束考试)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平时考试成绩构成。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学习态度、出勤情况、平时提问、作业、小测验、实验报告、课程论文、实际操作等成绩综合确定。

3、学分绩点与成绩对应关系:90—100分,绩点为4.0—5.0;80—89分,绩点为3.0—3.9;70—79分,绩点为2.0—2.9;60—69分,绩点为1.0—1.9;60分以下,绩点为0。

九、课程修读的补考、重修规定:

1、补考:补考一般安排在每学期开学前一周进行。

2、中期重考:中期重考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中期进行。

3、毕业前重考:一般安排在毕业前的五月中旬进行。

4、重修:是指学生跟随下一年级重新读,跟下一年级参加所修课程考核。实践环节不合格者必须通过重修取得学分。

5、补考、重考、重修成绩及格以上时,均只记作及格。

十、辽宁科技学院先进集体评选种类:

1、先进班集体。

2、优良学风班。

3、红旗团支部。

4、优秀团支部。

十一、辽宁科技学院先进个人评选种类:

1、优秀学生标兵。

2、优秀学生。

3、优秀学生干部。

4、优秀团干部。

5、优秀团员。

6、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7、优秀毕业生。

8、综合奖学金。

十二、辽宁科技学院奖助学金种类和金额:

1、国家助学奖学金,8000元。

2、辽宁省政府助学奖学金,5000元。

3、国家一等助学金,4000元。

4、国家二等助学金,2500元。

5、学校一等奖学金,1600元。

6、学校二等奖学金,800元。

7、学校三等奖学金,400元。

8、竞赛优胜奖学金,100—300元

9、社会助学奖学金,根据捐助个人或团体要求发放。

十三、学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给予退学

1、因学习成绩达到学籍审查退学规定

2、休停学期满逾期两周不办理复学手续

3、复学经复查不合格,又不具备继续休停条件

4、须休停学而不拒不休停学

5、经学院指定医院确诊为精神病或患有其他严重疾病以及意外伤残不能再坚持学习

6、保留学籍期满未办理富学手续

7、无故逾期开学两周不注册

8、本人申请退学

9、构成其他退学条件者

十四、优秀学生标兵评选条件

1、本科生学习成绩在校期间各科平均学分绩点在3.5或专科高职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加权平均值在85分以上

2、素质综合测评总分在同年级本专业中排名前5%

3、在校系组织的各项活动中表现积极

4、各系在优秀学生中择优推荐1名

十五、优秀学生评选条件

1、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荣誉感

2、道德品质高尚,遵守国家法律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3、本科生上学年个科平均学分绩点在3.5或专科高职生学习成绩加权平均值在80以上,考查课成绩均在良含良以上考查课成绩优按95分、良按85分、中按75分、及格按65分计算,课程设计、各实习成绩均为良以上,一个学年内务补考或重修科目

4、素质综合测评总分在班级中排名前15%

5、认真参加晨读、晨运、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

6、体育课成绩在中以上

7、符合以上评选条件,推荐比例不超过本系学生总数的5%

十六、优秀学生干部评选条件

1、在校、系学生会、班委会或团支部担任学生干部在一学期以上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治立场坚定,努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为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积极展开工作

3、维护社会公德,遵守校规校纪,热爱集体,团结同学,对不良现象敢抓敢管,以身作则,在各方面起带头作用

4、热心为同学服务,工作积极主动,热爱集体,团结同学,对不良现象敢抓敢管,一身作则,在个方面起带头作用

5、热心为同学服务,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为校、系和班级工作作出一定的成绩

6、优秀学生干部本科生学年各科平均学分绩点在2.5学习成绩加权平均值在75分以上,一个学年内无补考或重修科目

7、须知综合测评总分在班级中排名前10%

8、符合以上评选条件,推荐比例不超过本系学生干部总数的20%

十七、优秀毕业生评选条件

1、思想要求进步,在校期间表现良好,在学生中能起到表率作用

2、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在校期间未受过通报批评和纪律处分

3、学习目的明确,在校期间各科学习成绩无补考或重修科目

4、平均每年被评选为校级优秀学生标兵、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校内二等奖学金以上级别重要荣誉称号一次以上

5、符合以上评选条件,推荐比例不超过本溪毕业生总数的7%

十八、上课和晚自习秩序扣分

1、上课和晚自习吃到、早退每人每次减0.5分

2、旷课、旷晚自习每人每次减0.5

3、自习期间在教室内大声喧哗、嬉戏打闹、会客、打电话、吃零食、在走廊内来回走动等现象每人每次减0.5分

十九、考风考纪扣分

1、考试不及格这每人每科减2分

2、补考扔不及格者每人每科减4分

3、考试作弊者每人每科减10分

二十、学习成绩请况扣分

1、期末考试成绩在班级排名,第一名不减分,从第二名开始没递减一个名次减0.1分 二

十一、晨读晨运扣分

1、按学校规定时间起床,不按时起床每次1分

2、按规定时间参加晨读晨运,无故不掺加晨读晨运的每次减1分

3、起早晨运迟到、早退每人每次减0.5分 二

十二、日常品行扣分

1、说脏话、乱扔杂物、乱泼脏水、随地吐痰每人每次减0.5分

2、乱刻乱画每人每次扣3分,破坏公物每人每次减5分

3、男女在校园内包括宿舍区交往不得体每人每次减1分

4、在校园分抽烟每人每次减1分初次酗酒每人每次减1分

5、学生撒谎或伪造证件等不诚信行为每人每次减4分 二

十三、公寓管理扣分

1、注意保持宿舍内卫生,不履行之日职责的每人每次减1分;值日不彻底的每人每次减0.3分

2、注重个人卫生,物品摆放整齐,个人内务不合格每人每次减0.2分,武平摆放不整齐的每人每次减0.2分

3、按规定时间离寝,不按时离寝的每人每次减0.5分

4、按时就寝,晚归每人每次减1分,漏宿每人每次减4分,漏宿上网每人每次减6分

5、礼貌接待工作人员检查,拒绝查寝或顶撞检查人员每人每次减5分

6、私自留宿他人、私接电源、使用明火等每人每次减5分

7、评为文明宿舍的校级每人家2分,寝室长加3分,系级的加1分,寝室长加2分,评为文明个人的校级每人家2分,系级每人家1分

二十四、综合治理扣分

1、在学生生活活动场所引发消防隐患事故的,除追究责任外,每人每次减5分

2、利用扑克、麻将等赌博或变相赌博的,每人每次减5分

3、因个人行为受到治安处罚的每人每次减20分 二

十五、违规违纪 扣分

1、违反学校有关规定,受到处分的被留校察看减10分被记过者减8分被严重警告者减6分,被警告这减4分,被通报批评者减1分 二

十六、好人好事加分

1、参加校、系青年志愿者活动表现突出的加2分,义务献血的每人每次加2分,乐于助人,拾金不昧,救助伤残、抗灾抢险等事迹突出这加5分 二

十七、基本技能加分

1、英语四级通过者每人加1分,英语六级通者每人加2分

2、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二级者家1分,通过三级者加2分,通过四级者加5分

3、参加其他国家承认的职业技能培训或职业资格考试获得职业资格或技能资格的加2分 二

十八、社会实践能力加分

1、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获得奖项的国家级加10分、省级加5分,市级加3分,校级加分。二

十九、组织管理能力加分

1、校学生会主席、副主席经考核合格的加8分,系学生会主席、副主席、分团委副书记经考核合格的加5分

2、各班班长、校系学生会各部部长、舍关会负责人、党小组长经考核合格的加3分

3、其他班级干部及校系学生会各部委员、舍关会成员、学生社团负责人经考核合格的加1-2分

十、对犯有错误的学生,视情节轻重,给予下列之一的处分:

(一)警告。

(二)严重警告。

(三)记过。

(四)留校察看。

(五)开除学籍。

十一、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1、违反宪法,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破坏安定团结、扰乱社会秩序的。

2、触犯国家法律,构成刑事犯罪的。

3、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受到处罚,性质恶劣的。

4、由他人代替考试、替人参加考试、组织作弊、使用通讯设备作弊及其他作弊行为严重的。

5、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情节严重的。

6、违反学校规定,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生活秩序以及公共场所管理秩序,侵害其他个人、组织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

7、经教育不改,三次(含三次)以上违反学校规定受到纪律处分的。三

十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从重或加重处分:

1、违纪后,认错态度不好的。

2、对检举人、证人威胁和打击报复的。

3、违纪后用不正当手段私下了结的。

4、同时犯有多种违纪行为的。

5、撒谎、瞒报等影响工作人员工作的。

6、屡教不改或再次受到纪律处分的。

十三、寻衅滋事、打架斗殴,视情节给予纪律处分:

1、虽未动手打人,但用言词侮辱或其他方式触犯他人,引起事端或激化矛盾,造成打架后果者,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处分。

2、动手打人未造成伤害后果,给予严重警告或记过处分;致他人伤者,视其伤害程度,给予记过以上处分。

3、策划、怂恿他人打架斗殴,未造成打架后果者,给予严重警告或记过处分;造成打架后果者,视其情节,给予记过以上处分。

4、参与打假者,视造成后果的程度,给予警告以上处分。

5、打架后,继续纠集他人报复或寻衅闹事者,给予留校察看或或开除学籍处分。

6、持械打人者,视其情节和后果,给予留校察看或开除学籍处分。

7、为他人打架提供器械者,视其情节和后果,给予记过以上处分。

8、在调查处理打架事件过程中,故意作伪证者,给予严重警告或记过处分。

9、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受到行政拘留15日以上者,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十四、偷窃、诈骗公私财物或破坏公共财物者,除追回赃款、赃物或赔偿损失外:

1、数额较少者,给予记过处分或留校察看处分。

2、数额较大者,视其情节,给予留校察看或开除学籍处分。

3、经保卫或公安部门确认盗窃,虽未窃得财物者,给予留校察看处分。

4、盗用或伪造他人证件冒领钱物者,除追回冒领的钱物外,给予留校察看或开除学籍处分。

5、两次(含两次)以上偷窃、诈骗、屡教不改或结伙作案为首者,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十五、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可以从轻或免于纪律处分:

1、违纪情节特别轻微。

2、违纪后主动承认错误及时改正的。

3、违纪是由他人胁迫或者诱骗的。三

十六、受处分者,给予何等处理:

1、受到纪律处分后,取消本学年各种评优、评先、奖学金、特困补助等资格。

2、享受国家助学金贷款者,受到纪律处分后,应终止其贷款,经6个月以上考察,证明其确有悔改和进步的表现,可重新申请贷款。三

十七、符合何等条件者,可申请解除其纪律处分:

1、学习进步明显(学习成绩班级排名进步10%以上)。

2、在志愿服务、社会公益、抢险救灾等方面表现突出或有立功表现的。

3、在国家、省部级各类比赛中获得奖励的。

4、受处分后,能积极改过,定期上交思想汇报,并在一年内无其他违规违纪情况发生的。

十八、处分用何等解除程序:

1、受处分的学生,自处分之日起每3个月写一份思想汇报材料,交到所在系学生管理办公室。

2、各系应做好对受处分学生的帮助、教育,每半年进行一次评价,并有详实记录。

3、受处分学生处分考核期满后,由本人书面提出解除处分申请,经学生所在系组织人员评议签字后,由学生所在系主管学生工作领导审核,公示后报学生处批评。三

十九、创新创造能力加分

1、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征文比赛、知识竞赛、学科竞赛、体育竞赛、文艺文学创作等方面取得奖项的国家级加10分,省级加6分,市级加4分,校级加2分,系级加1分

十、在校生何种情况下不予贷款:

1、学期内有一科以上(含一科)成绩不合格者.2、受校纪处分者。

3、因个人身体等原因正在休学者。

4、生活不节俭,讲排场有铺张浪费行为者。

5、因成绩原因降级不能按期毕业者。

十一、违反学校有关规定,除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外,在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总分中予以减分

1、被留校察看者减10分

2、被记过者减8分

3、被严重警告者减6分

4、被警告者减5分

5、被通报批评者减4分

十二、贷款比例与标准

贷款学生数原则上不超过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含高职生)的20%,每人每年贷款不超过6000元。

十三、打麻将或赌博、扑克等赌博或变相赌博者:

1、学生禁止打麻将,发现者除收缴麻将外,给予警告处分

2、以任何形式参与赌博者,除收缴赌具外,给予留校察看处分;数额较大的,被公安机关处罚者,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3、为他人提供赌博场所或赌具者,为赌博放风者,给予记过处分。

4、在赌博现场围观者,给予警告处分。

5、因打麻将或赌博而打架、斗殴或造成其他后果者,参照本条款和有关条款从重处理。

十四、窥看、滋扰等流氓行为者,给予何等处分

视其情节给予记过或者留校察看处分 四

十五、吸烟酗酒者给予处分

1、在校内吸烟者给予通报批评,瞒报、谎报班级和姓名者给予警告处分。

2、初次酗酒者,给予通报批评;屡犯者视其情节给予记过处分。

3、酒后肇事,按照相应条款,从重处理。

4、通报批评3次以上(含3次)给予警告处分。

十六、学生综合素质评分中,上缴额迟到,早退,旷课分别扣多少分

每次迟到,早退扣0.2分

旷课扣0.5分

十七、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予以休学

1、因病经指定医院诊断,需停课治疗时间超过本学期总学时1/3的学生,应予休学。

2、不能正常学习要求休学者。

3、因某种特殊原因,学校认为必须休学者。

四十八 个人荣誉加分

1、荣获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学生、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等的国家级加10分,省级加5分,市级加3分,校级加2分

2、荣获奖学金的国家级加5分,省级加4分,市级加3分,校级加2分

十九、如何请假

1、事假:除特殊情况外学生不准请事假。请事假应提前2天提交《辽宁科技学院学生请假审批表》,经审核批准后方可离校。毕业生顶岗实习或岗前培训必须提交就业协议书或学院招生就业处出具的相关证明,由各系集中办理

2、病假:由二级医疗单位出具的就诊单或病假单作为证明 五

十、何种情况需停学

1,根据考勤,一学期请假时间超过本学期总学时1/3者 2,因故申请办理听学这

3,因学业成绩或其他特殊原因,学院认为必须停学

下载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题库(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题库(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反思

    《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为期两周的教学研讨课,已经接近尾声,在21号,我和学生一起完成了《区域农业发展》一课,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一段时间区域地理......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美国为例教学设计 河北容城中学薛辉第四节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美国为例教学设计 河北容城中学薛辉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

    专题十一 区域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讲解(精选)

    专题十一 区域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 【学习目标】 1、要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重视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能够借鉴熟悉的案例分析思路,分析其他相关的新案例材料; 2、要注重基本知识......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共五则)

    2.4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波特是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农民,他驾驶拖拉机在田里工作,表面上看它和别的农民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他的拖拉机上装了一部电脑,从屏幕上可看到面积达700公......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说课稿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是湘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节的内容。现就教材分析、课标分析、学情分析 、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板......

    可持续发展导论结课论文(共5篇)

    可持续发展导论结课论文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指满......

    大庆出租车区域科目题库

    大庆市出租车区域科目题库 一、判断。 1、 大庆市辖5个市区、3县及1个自治县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 大庆市1979年建市,素有“天然百湖之城,绿色油化之都 ”的......

    2.5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教案

    [新课教学] 湘教版必修三: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5节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第一课时) 时间:第8周周三第1节 地点:高二(6)班 授课教师:郑明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