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4 21:29: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G20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G20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

第一篇:G20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

【内容提要】 g20已明确宣示,将为推动2030年议程后续落实贡献重大力量。考虑到2030年议程目标框架所提供的政策空间、议程后续落实所需的政治意愿及议程指标化治理方法的行为规范缺失,g20有重要的政策空间和潜力实现上述目标。通过积极推动2030年议程的后续落实,不仅可实现g20从应急机制向发展促进的长期机制转型,还可切实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要将g20建设成为2030年议程落实的核心力量,就应赋予其重要的协调功能并改革既有机制体制,主要包括:使作为整体的g20成为2030年议程后续落实与评估的典范,通过“榜样”作用推动2030年议程的后续落实;以g20发展工作组为核心机制,推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升级到2.0版本,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的构建;通过强化与相关机构的沟通与协调,使g20成为2030年议程后续落实与评估的桥梁;提升对“后千年发展目标”及“被忽视的具体目标”的关注,使g20成为重拾议程指标制定过程中遗失目标的核心力量;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权利,确保2030年议程在后续落实过程中不偏向、不跑题;等等。

【关键词】 g20 2030年议程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全球伙伴关系

【中图分类号】 f1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1568-(2016)04-0024-20

一、2030年议程简介

2030年议程是始于2000年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s)的后续和升级,它提出了远比千年发展目标更具普遍性、开放性和高质量的目标。

(一)2030年议程的制定过程

2010年9月召开的第65届联合国大会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正式启动了有关千年发展目标到期后的国际发展议程的讨论。此后的讨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需要指出的是,2030年议程的制定进程事实上并未因在联合国峰会通过而终止,因为还需要制定衡量具体落实效果的指标。这一进程在2015年初便已启动,由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于2015年3月创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各项指标机构间专家组(inter-agency and expert group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iaeg-sdgs,简称“指标专家组”)负责,已于2016年3月基本完成。

(二)2030年议程的目标结构

2030年议程共计有17项目标(goals)、169项具体目标(targets),相应的指标(indicators)基本确定为230个(截至2016年3月底)。

2030年议程的17项目标又被称作“可持续发展目标”,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四组:第1―7项目标涉及消除贫困、消除饥饿、保障受教育权利、促进性别平等、享有水、环境卫生和能源服务等,主要体现保障人自身发展的基本需求,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第8―11项目标涉及可持续经济增长和就业,可持续工业化和创新,减少不平等,建设可持续城市和人类住区,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等,重点在促进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包容;第13―15项目标涉及应对气候变化、保护海洋资源和陆地生态系统,强调环境可持续性;第16―17项涉及制度建设、执行手段和伙伴关系,重点通过国际合作推动各项目标的落实。

如果从2030年议程与千年发展目标的相互关联看,又可将2030年议程目标分为三类:一是继续推进千年发展目标中未完成的相关目标,如消除贫困、教育、卫生等,主要集中于第1―6项目标中。当然,2030年议程对所有未完成的千年发展目标都有所升级,提高了门槛。例如,千年发展目标的减贫目标是“1990年至2015年间,将每日收入低于1.25美元的人口比例减半”(具体目标1.a),2030年议程将其升级为“到2030年,在世界所有人口中消除极端贫穷,目前的衡量标准是每人每日生活费不足1.25美元”(具体目标1.1);又如,千年发展目标规定“1990年至2015年间,将五岁以下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二”(具体目标4.a),而2030年议程则期望“到2030年,消除新生儿和5岁以下儿童可预防的死亡率”(具体目标3.2);再如,千年发展目标要求“1990年至2015年间,产妇死亡率降低四分之三”(具体目标5.a),而2030年议程则期待“到2030年,将全球孕产妇死亡率减至每10万活产少于70人”(具体目标3.1);等等。

二是新增的大量可持续发展目标。在2030年议程的制定过程中,国际社会面临三方面的冲击,一是国际恐怖主义的泛滥,二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三是以气候变化、埃博拉等为代表的全球性问题滋生。这三大挑战要求新的国际发展议程提出新的发展观和国际发展合作观,实现国际发展合作的可持续性。这样,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2030年议程的核心关注。为此,2030年议程将包容性发展、气候变化、可持续消费与生产、海洋环境保护、生态系统保护、和平与包容社会等都纳入议程之中。2030年议程对前述未完成的千年发展目标的升级努力,也与可持续性要求是一脉相承的。

三是与执行手段、全球伙伴关系的相关目标。与千年发展目标相比,2030年议程相当宏伟,这就要求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执行手段及全球伙伴关系的支持。效仿千年发展目标,2030年议程也将相关手段和伙伴关系单独列出,其中第17项目标名为“加强实施手段、重振可持续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下有19个具体目标,全部指向全球伙伴关系建设。在前16项目标中,也列出了共计43项执行手段。换句话说,2030年议程的具体目标中有62项涉及执行手段和全球伙伴关系。

(三)2030年议程与g20的政策空间

联合国副秘书长吴红波认为,2030年议程有四个特征,即制定者“扩面”、适用对象“扩容”、发展理念更新、重在落实。尽管如此,2030年议程仍存在明显不足:第一,尽管千年发展目标的后续落实得到重点强调,但在2030年议程中,相关具体目标的数量事实上很少,即使是涉及千年发展目标的具体目标也被重大地升级为可持续发展目标了。在169项具体目标中,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数量接近100个,而真正的后千年发展目标不足10个。第二,尽管强调2030年议程不具法律约束力,但对诸如政策一致性、数据革命、数据的全球可比较性等的强调表明,备受争议的援助附加条件正通过某种技术合理性掩盖,合法进入了2030年后议程。第三,尽管2030年议程强调“普遍性”,但根本上仍是一种南北关系,整个目标框架中“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两词共出现100余次,而发达国家不足20次,新兴大国不足10次。

结合上述两个方面可以发现,在2030年议程的落实过程中,g20有重大的政策空间:一方面,通过积极推动2030年议程在制定者、适用对象、发展理念及执行手段等方面的更新得到真正落实,g20不仅可实现自身从应急机制向发展促进的长期机制的转型,还可切实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鉴于2030年议程仍存在重大不足,g20应围绕被遗漏的、特别是与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密切相关的领域、全球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等加大努力,特别是推动创设“富者的责任”(role of the rich),从而为全球贫困消除、“绝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目标等作出贡献。

二、2030年议程后续落实的要素

2030年议程将指导全球未来15年的发展努力与发展合作,其落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不断修正与调整。2030年议程的后续落实大致可分为四个要素,即国别与地区战略和政策规划对接,国别与地区指标对接与修正,后续落实与评估机制建设,全球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建设。

(一)国别战略对接

国别与地区战略和政策规划对接是2030年议程得以落实的最为重要环节。根本上,2030年议程是一个全球性的发展议程,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因此必须根据各国具体情况加以调整。正如《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所指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具体目标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是全球性和普遍适用的,兼顾各国的国情、能力和发展水平,并尊重各国的政策和优先事项。具体目标是人们渴望达到的全球性目标,由各国政府根据国际社会的总目标,兼顾本国国情制定。各国政府还将决定如何把这些激励人心的全球目标列入本国的规划工作、政策和战略。”“我们确认各国对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负有首要责任”,“我们会在考虑到本国实际情况、能力和发展程度的同时,依照本国的政策和优先事项,努力在国家、区域和全球各级执行本议程。我们将在继续依循相关国际规则和承诺的同时,保留国家政策空间,以促进持久、包容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增长。” 换句话说,各国和地区如何将自身政策优先、行动规划及预算与2030年议程的目标―具体目标―指标(goal-target-indicator,gti)体系相结合,是关键性的第一步;它不仅有助于推动2030年议程的落实,更有利于保证国家对自身发展的所有权。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经验表明,在目标与国家规划、既有政策优先联系最好的地方,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可跟踪度更高。国别与地区的战略和政策对接,首先要求所有联合国成员国尽快制定具有雄心的国家对策以落实2030年议程,即制定自身的国家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国别指标对接

如果说战略与政策规划对接更多体现的是各国落实2030年议程的政治意愿的话,那么指标对接与修正便是将2030年议程落到实处。指标对于2030年议程后续落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背后隐藏着全球治理在过去20年里的一个重大发展,笔者称之为全球治理的指标化发展或“指标化治理”。所谓指标化治理,不只是意味着全球治理进展的可衡量度得到提高,更意味着全球治理议程设定的重大权力转移。在新兴大国尚未全面崛起之前,西方发达国家或更准确的传统发展援助方凭借其既有优势,可将其战略议程强加于发展中国家之上,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本身便因此而备受批评。一方面为缓解这一指责,另一方面确保新兴大国在参与全球议程设定时不会动摇西方的传统主导地位,指标化治理成为一个新的选择。因为,指标可以传递出与既定议程并不完全一致的政策优先信号;在制定指标时,目标和具体目标所确立的政策优先可能被悄然替换。这样,哪怕西方国家在目标制定时接受了全球权势转移的现实,仍可通过操纵指标制定而否定其在目标制定时所作出的承诺。广大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显然意识到指标化治理的这一潜在后果,并采取了积极措施予以限制。

尽管如此,由于西方传统的强势地位和新兴大国、发展中国家对指标化治理尚不够了解,导致2030年议程的目标、具体目标在转换为指标过程中,仍出现了大量的被替换、被忽视现象,有诸多指标并未体现相对应的目标、具体目标的真正意图。例如,具体目标1.a要求“从各种来源,包括通过加强发展合作,大力调集资源,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提供适当和可预见的资源,以便执行消除一切形式贫穷的方案和政策”,其核心强调的是“发展合作”,但与之相对应的两个指标均未涉及这一问题。又如,整个指标体系中,最大的不足便是缺乏与发达国家或者“富人”相关的指标,包括其应当为其他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什么、其自身应当实现什么样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及如何将“富人”与“穷人”纳入同一衡量体系从而使指标衡量更为合理等。

因此,尽管战略与政策规划对接可能意味着各国有政治意愿推动2030年议程在本国的后续落实,但如果不同国家对指标体系的调整或修正幅度过大,也可能意味着2030年议程的严重异化。正因如此,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一方面强调国情差异,另一方面也强调指标衡量的国际可比较性,但这又引发广大发展中国家对指标“独裁”的担忧。

(三)后续落实与评估机制

包括全球、地区和国别三个层次的后续落实与评估机制建设,是2030年议程得以有效落实的保障措施。根据2030年议程,各联合国成员国应当在国家和国家以下各级定期进行包容性进展评估,评估工作由国家来主导和推动。这种评估应借鉴参考土著居民、民间社会、私营部门和其他利益攸关方的意见,并符合各国的国情、政策和优先事项。各国议会以及其他机构也可以支持这些工作。在地区层面,必须巩固加强现有的区域后续落实和评估机制并留出足够的政策空间,鼓励所有会员国寻找交换意见的最恰当区域论坛。区域和次区域各级的后续落实和评估可酌情为包括自愿评估在内的互学互鉴、分享最佳做法和讨论共同目标提供机会。所有国别和地区的后续落实与评估机制将为全球层面(包括可持续发展问题高级别政治论坛,hlpf)的后续落实和评估工作奠定基础。

在后续落实和评估机制建设中,两个方面特别重要。一是如何推动不同层次内部及相互间的政策一致性。政策一致性概念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oecd-dac)所提出的,因此往往被认为更多是援助共同体对此前援助不够有效的反思产物。尽管如此,政策一致性概念仍对2030年议程的后续落实与评估有着根本的重要性,因为在如此宏大的发展议程的落实过程中,如果缺乏部门协调,其后果将难以想象。具体而言,2030年议程后续落实与评估过程中的政策一致性应当在四个层次上加以贯彻:各国负责落实2030年议程的不同部门相互之间;为2030年议程后续落实和评估提供支助的发展合作伙伴相互之间;发展合作伙伴内部的不同支助项目与拨付渠道相互之间;发展合作伙伴与受援方政府相互之间。二是为推动全球、地区和国别的后续落实与评估,就必须推动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数据革命”。尽管广义上的“数据革命”更多与互联网革命及由此而来的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但2030年议程框架下的数据革命更多指数据的质量、时效、开放等内容。对数据革命的要求首先源于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落实的教训,“很多时候,由于对人们生活的社会和经济环境最基本数据的缺乏,对发展所做努力的成效大打折扣”,因此“必须利用新的技术,为所有人提供数据的获得途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独立数据革命专家组(independent expert advisory group on the data revolution,简称“独立数据专家组”)对“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数据革命”的具体内容作了界定,包括三个要素:第一,传统数据与新数据的整合,将为用户创造更详细、更及时、更有意义的高质量信息,以满足不同需求,尤其是促进和监测可持续发展;第二,通过公开性和透明度的提升,提高数据的使用率,避免数据滥用对个人和群体的人权侵犯,最大程度减少在数据生产、获取和使用过程中的不平等;第三,更好地为人民赋权,促进更好决策、更好的参与和履责,为全人类提供更好的未来。2030年议程的具体目标17.18和17.19专门聚焦数据革命,中国政府也强调应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统计能力。

(四)全球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

三、2030年议程后续落实的挑战

尽管雄心勃勃,但2030年议程的后续落实和评估的确面临诸多挑战。如果说由于资金不足导致诸如技术转移、能力培养、数据革命等相对更为表面且有《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议程》设法解决,那么2030年议程制定背后的理念、观念差异等可能使建立桥梁性机制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

(一)指标化治理与行为规范缺失

迄今为止,少有人注意到全球发展议程制定作为全球治理努力的区别性或独特性。一般而言,当论及全球治理时,人们往往想到各种制度性安排,其强调重点是各行为体应当如何行为,其核心机制是对相应行为规范的服从和惩罚机制。这一规范化治理方法在聚焦行为边界设定的同时,往往忽视此类行为的具体目标,仅罗列出一些相对宽泛和模糊的潜在目标,如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2℃目标。相比之下,2030年议程及此前的千年发展目标有着明显的区别,即设定更为具体的可衡量的目标及相应指标,而对实现此类目标的具体行为规范往往并不涉及,而是留给各行为体自行决定。这便是前文所论述的指标化治理方法。

与规范化治理不同的是,指标化治理的主要逻辑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确立政策优先,为行为体的注意力和稀缺资源的分配提供标准;二是鼓励那些致力于实现目标的努力;三是确定具体目标,并配套用于追踪具体目标进展的指标;四是设法确保前述政策优先、资源分配等在目标落实过程中的一致性,或设法平衡其他可能导致注意力分散或资源转移的短期利益。

从行为体致力于推动全球治理的角度看,规范化治理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方法,因其首先描述了一套行为规范,并设定服从和惩罚机制,目标是诱导行为体相应地调整行为;而指标化治理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方法,通过确立合理的政策优先及相应的可追踪、可衡量的进展指标,进而鼓励行为体为实现上述目标而采取相应的自愿性努力。

如果说规范化治理更为常见,那么指标化治理就更多体现在全球发展议程中。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两种方法并非相互独立或相互孤立的,而是各有优势,在现实中应当能够实现优势互补:规范化治理往往目标不明确,而指标化治理则往往缺乏行为规范(表1)。

作为指标化治理的典型,2030年议程也缺乏强有力的落实推进机制。尽管议程中为执行手段设置了多达62项具体目标,但在国别战略、指标对接等方面仍首先取决于国家的自愿行动。因此,行为规范的缺失可能导致2030年议程面临新的困难:一是行为规范缺乏,特别是如何实现国别战略与政策规划、指标等的对接及其后的具体落实;二是短期目标的机会成本结构可能导致各国从2030年议程落实上转移资源与注意力;三是由于2030年议程目标已经制定,可能产生一种自满和放松心理,即无须再投入时间与精力,或至少是短期内无需继续投入时间与精力。因此,核心的问题还是如何为目标设定型的全球治理进程附加行为规则,但由于很难为已然获得通过的2030年议程增添此类内容,因此需要其他机构、组织或进程发挥这一功能,这便是g20可以发挥功能的重要空间之一。例如,如何确保各国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国家战略和政策规划的有效对接,如何确保各国能尽可能地实现自愿审查,等等。

(二)指标化治理与关联消失

指标化治理方法需要一个标准的gti框架。gti框架将所有联合国成员国都集合到一套目标下,围绕一个特定的议程动员政治意愿和资源,可使全球层次的国别比较变得可能,特别是通过对目标和具体目标的衡量指标加以量化的排名和变化跟踪。但由于gti框架往往包括一些并不容易被衡量的政策领域,如性别平等、和平安全等,因此最终设定的指标可能导致双重政策扭曲:一是成果定量化的政策导向,使原本相当难以衡量的社会性政策、安全性政策都被定量化、数字化,大量观念性指标(perceptive indicator)得以产生,但其客观性本身却存在重大问题;二是指标设定可能传递出与目标、具体目标完全不同的政策优先次序,有的甚至与目标、具体目标的本意相悖。例如,具体目标14.2要求“到2020年,对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进行可持续管理和保护,以免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包括加强其韧性,并采取行动助其恢复原状,以确保海洋健康且物产丰富”,但其指标14.2.1却是“国家级经济特区当中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管理措施的比例”,其中显然遗漏了大量内容,如生态系统的“韧性”或“恢复力”。在这种情况下,指标所传递出的何者“重要”、何者“优先”的信息可能具有误导性。一国可能在特定政策领域采取了诸多重要举措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很可能此类举措没有被定量化或指标化或未被指标覆盖,进而不会被认为取得了“进步”。

最为关键的是,指标化治理可能导致大量的相互关联的政策议题因指标定量化和简化而被剥离,尽管在指标设置过程中指标专家组尽量设置能覆盖多个关联性议题的指标,如具体目标1.5的指标1.5.1和1.5.2都与具体目标2.4、3.d、11.5、13.1、13.b、14.2及15.3相联系,即所谓的“多目的指标”(multi-purpose indicator)。尽管如此,仍有很多关联性未得到充分体现。

(三)后续落实与评估机制不充分

尽管2030年议程从名义上已于2016年1月1日进入落实阶段,但距离真正落实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特别是对其后续落实与评估的相关机制体制建设仍严重缺乏。具体而言,目前仅建立了一个统领性机制,即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其余机制大多依赖既有机制;新设机制努力或者尚未全面启动,或者缺乏创设新机制的政治意愿。

由联合国大会和经社理事会主办的高级别政治论坛将在监督全球的后续落实和评估工作方面起核心作用;也就是说,高级别政治论坛处于全球后续落实和审查进程网络的顶点。高级别政府论坛根据联合国2013年7月9日第67/290号决议定期开展评估。该评估应是自愿的,鼓励提交报告,且评估应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合国相关机构和包括民间社会、私营部门在内的其他利益攸关方参加。评估应由国家主导,由部长级官员和其他相关的高级别人士参加。评估应为各方建立伙伴关系提供平台,包括邀请主要群体和其他相关利益攸关方参与。高级别政治论坛每4年在联合国大会主持下召开会议,为2030年议程及其执行工作提供高级别政治指导,确认进展情况和新出现的挑战,动员进一步采取行动以加快执行。为推动2030年议程落实,高级别政治论坛将在2016年举行2030年议程启动后的首次会议,第二次于2019年举行,此后会议周期将重新设定,以便尽可能与四年度全面政策评估进程保持一致。

根据授权,高级别政治论坛应同联合国大会、经社理事会及其他相关机构和论坛携手合作;在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展、包括对贯穿不同领域的问题进行专题审查时,应借鉴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各职司委员会和其他政府间机构和论坛的审查结果。同时,高级别政治论坛也将评估《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议程》的落实情况,特别是其技术促进机制的具体情况。

2030年议程后续落实和评估的技术支持主要来自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及相关机构特别是指标专家组。指标专家组设置了三类指标,即具备完善的方法和数据支持的指标(一类指标)、只具备方法但欠缺数据的指标(二类指标)、方法论尚未确立或需要进一步发展的指标(三类指标)。今后,指标专家组的核心工作将放在发展三类指标上。所有与2030年议程后续落实和评估相关的数据,都将通过网上平台发布,从而使评估更加开放,如2015年9月启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伙伴关系”在线平台。此外,联合国也将每年出版《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为高级别政治论坛提供参考、加强科学与政策的衔接。

需要指出的是,在高级别政治论坛之外,无论是全球层次还是地区层次,均未建立系统的推动2030年议程后续落实和评估的专门机构,更多通过与现有机构协调一致而开展工作。或许出于对配套机制欠缺的关切,联合国提出对后续落实与评估的“自愿国家审查”方法,“鼓励所有会员国自愿接受高级别政治论坛的自愿国家审查,目标是在2030年之前进行至少两次此类审查”,并创建一个在线平台以支持和记录各国的自愿审查状况。

四、g20的桥梁作用

综上所述,g20可以在2030年议程的后续落实与评估中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但由于g20很大程度上仍是一个危机应对型的非正式治理机制,在促进长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功能和机制都相当不完善。目前,在g20内部有多个工作组与2030年议程的后续落实与评估相关,但各个工作组之间相互独立,导致作为整体的g20也难以在2030年议程的后续落实与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g20已经表达出引领2030年议程的后续落实与评估的政治意愿。例如,2016年g20主席国中国在2016年初宣布,“我们将制定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行动计划,把发展问题放在宏观政策协调的突出位置,让g20先行一步,带动世界各国实现共同发展。” 要实现这一宏伟政治目标,就必须使g20成为2030年议程在全球、地区及国别层次后续落实与评估的桥梁,有必要在g20机制内部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全面的协调机制,在此基础上使g20有充分的能力整合自身、引领全球,以推进2030年议程的后续落实。第一,强化g20发展工作组的协调功能。在g20内部,发展工作由g20发展工作组负责,但该工作组层级不够高,难以实现有效协调。因此,有必要将g20发展工作组升级为发展工作委员会,使其一方面可与相对更为传统的发展援助机构,如世界银行国际发展机构(ida)、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oecd-dac)等实现对接,同时又能将新兴发展合作伙伴整合进来,还可涵盖更大的发展议程,最终推动g20从危机应急机制向长期可持续发展促进机制的转变。这一机制应当是g20内部的发展工作组,该工作组本身的核心任务不是承担2030年议程中相对具体的议题目标、具体目标的后续落实与评估,而应被赋予一个综合性的协调作用。

第二,使作为整体的g20成为2030年议程后续落实与评估的典范,通过“榜样”作用推动2030年议程的后续落实。

如前所述,2030年议程作为一种目标设定努力,严重缺乏行为规范指导,严重依赖成员国的自愿落实与审查。这形成了2030年议程后续落实与评估的一个重大挑战,即各国极可能由于资源有限、短期利益、舆论压力等而改变政策优先,从而使2030年议程的落实成为空谈。为预防这一情形,仍有必要形成某种行为规范。但任何设定强制行为规范的努力既在时间上过晚,又因各国国情差异巨大而难以达成共识,即使推出某种行为规范也可能相当难以执行。因此,基于各国发展情况差异巨大的客观现实和贯彻“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需要,2030年议程后续落实与评估更需要一种“软性”的行为规范,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有一个国家群体树立“榜样”,形成一种“规范”或“道德”压力。这一个国家群体应当由国际社会中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更高的国家组成,而g20便是目前最具资格的国家群体。

由此而来,g20成员国应当在落实2030年议程的国别对接上发挥表率作用,这并非单个成员国意义上的,而是作为整体的g20。因此,建议由g20发展工作组负责内部协调:一是负责协调作为整体的g20落实2030年议程的集体努力;二是负责与g20内其他各功能性小组的相互协调和相互配合;三是负责发展g20后续落实的具有规范性或道德性引领功能的指导原则,推动g20集体性地率先落实2030年议程,从而树立标杆或榜样。

第三,以g20发展工作组为核心机制,推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升级到2.0版本,进而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的构建。

考虑到2030年议程所需资金“从百万美元级增长到十亿美元级”,传统意义上的对外援助已不足够。因此需要全方位动员,包括国内资源、跨国公司、慈善基金、外逃资本、援助等,形成一种国际合力,“从多种来源调动额外财政资源用于发展中国家”(具体目标第17.3)。就国际支持和资助而言,“官方可持续发展支助总量”(total official suppor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ossd)正作为一个新的工具得以倡导,其核心是实现资源的全方位动员。这一资金需求和动员新格局要求公共伙伴关系、公私伙伴关系、民间伙伴关系的全面发展和配合,但考虑到公共伙伴关系在最后的指标设定中并没有被充分强调,因此g20应当在确立公共伙伴关系方面树立“榜样”。

g20应通过构成一种全球支助的三位一体结构,从而实现对“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升级。具体来说,2.0版本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应覆盖所有发展议题,并形成融资问题上的“三位一体”结构,即:(1)发达国家实现将其国民总收入的0.7%用作对发展中国家的官方发展援助、将其国民总收入的0.15%至0.20%用作对最不发达国家的官方发展援助的目标;(2)新兴发展伙伴提出明确的“国家自愿支助承诺”;(3)发展中国家设立明确的国内资源动员目标。

升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到2.0版本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一方面,因为该原则已经被2030年议程接受从而可从传统的气候变化领域拓展至整个发展领域,但却欠缺具体的落实机制;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官方发展援助目标在2030年议程中已有明确提及,而部分新兴大国特别是中国已经就此作出表率,部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也已形成其国内资源动员的基本目标,即其发展所需的70-80%将从国内渠道获得。如果g20特别是其发展工作组能够推动实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实现升级和可操作化,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的构建将大有助益。

第四,通过强化与高级别政治论坛、地区委员会等相关机构的沟通与协调,使g20成为2030年议程后续落实与评估的桥梁。

尽管高级别政治论坛与各地区委员会有直接联系,但却缺乏一个有效的整合各地区力量的中介。与联合国相比,g20既具备覆盖全球所有地区的特征,同时又由于成员范围相对较小但更具代表性,进而对塑造各地区共识可能具有更强的行动能力。因此,在2030年议程的后续落实与评估中,g20完全可以在联合国与不同地区之间发挥桥梁作用,从而推动2030年议程不同层面特别是全球与地区层面的有效衔接。

这一桥梁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整体的g20应协调自身的2030年议程后续落实与评估,为高级别政治论坛的评估奠定基础。尽管高级别政治论坛每四年召开一次会议,但它仍每年围绕特定目标展开评估,同时目标17每年都会评估。尽管是全球性评估,但关键性国家的进展构成了高级别政治论坛评估的核心,而这些关键性国家大多是g20成员国。因此,无论是对g20成员国的国内落实还是其国际支助贡献进行提前评估,都能极大地提高高级别政治论坛或全球层面的评估成效。

另一方面,g20成员国覆盖全球所有地区,可通过“主导国家”机制实现g20与各地区委员会的有效衔接。g20成员国大多具备担任各自地区“主导国家”的潜力,因此对于推动各区域2030年议程的后续落实与评估、区域可持续发展论坛召开、区域技术促进机制建设等,均可发挥重要作用。为推动全球层面的2030年议程后续落实与评估,g20一方面可鼓励成员国积极发挥地区“主导国家”作用,另一方面统筹、协调不同地区“主导国家”的努力与进度,特别是如在不同地区开展和推动“最佳实践”,推进地区间经验交流与共享,等等。第五,提升对“后千年发展目标”及“被忽视的具体目标”的关注,使g20成为重拾议程指标制定过程中遗失目标的核心力量。

一方面,如前所述,尽管2030年议程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后续努力,但2030年议程中“后千年发展目标”所占比重相对较低。但事实上,千年发展目标的落实情况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在非洲仍有大量目标没有实现。因此,对非洲及其他类似地区和国家而言,首要任务并非关注更高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而是如何继续完成千年发展目标的“未竟事业”。目前,这一要务尚未得到国际社会充分重视,尽管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一直在强调“后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性,但仍需一种机制性努力,将其提升到特定的战略高度。g20是一个恰当的平台,它既不会因为层次太高而动摇业已通过的2030年议程框架,也不会因为层次太低而缺乏动员效果和执行力。g20发展工作组应承担更为具体的战略拟定、组织动员、资源配置等工作。

另一方面,2030年议程尽管相当全面,但在对目标、具体目标的指标制定过程中,仍有不少目标和具体目标可能被有意或无意忽视了。例如,2030年议程共有62项具体目标明确提及国际合作,与其相对应的指标共计76项,但其中明显涉及国际合作的指标却只有49项。换句话说,尽管指标数量貌似不少,但事实上却有13项国际合作的具体目标可能被有意无意地忽视或替换了。作为一个南北合作的重要平台,g20有必要提醒各国特别是富国,并以适当方式将上述被有意无意忽视或替换的具体目标“复活”,从而真正推动2030年议程的后续落实与评估。

第六,作为一个南北合作的核心平台,g20还应在支持发展中国家权利上起到积极作用,确保2030年议程在后续落实过程中不偏向、不跑题,核心是避免传统的南北关系或者说“援助国―受援国”模式以新的形式出现。其中尤其需要关注的是两个方面:一是在为2030年议程后续落实与评估提供各类支助时,必须“尊重每个国家为制定和执行消除贫穷和可持续发展政策而保留的政策空间和发挥的领导作用”(具体目标第17.15);二是在推动各国数据统计能力提高的同时,不能简单将“数据革命”等同于“问责革命”,因为这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有着重大的政治风险,特别是数据独立、数据主权等面临被侵害的风险;“数据革命”应当强调各国数据统计能力特别是分类数据统计能力的提高,首先关注各国国家统计系统的能力建设,而非强加发达国家的数据标准于发展中国家身上。

第二篇: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方立场文件

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方立场文件

2015年9月,联合国发展峰会成功举行。峰会展示了各国追求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未来15年各国发展和国际发展合作指明了方向,成为全球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

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发展领域的核心工作。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南北发展差距拉大,国际发展合作动力不足,难民危机、恐怖主义、公共卫生、气候变化等问题困扰国际社会。各国要携手将领导人的承诺转化为实际行动,认真推进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通过发展,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助力各国经济转型升级,携手走上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共同提高全人类的福祉。

一、总体原则

──和平发展原则。各国应秉持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持和平共处,共同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努力为全球的发展事业和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营造和平、稳定、和谐的地区和国际环境。

──合作共赢原则。牢固树立利益共同体意识,建立全方位的伙伴关系,支持各国政府、私营部门、民间社会和国际组织广泛参与全球发展合作,实现协同增效。各国平等参与全球发展,共商发展规则,共享发展成果。

──全面协调原则。坚持发展为民和以人为本,优先消除贫困、保障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牢固树立和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环境三大领域发展,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包容开放原则。致力于实现包容性经济增长,构建包容性社会,推动人人共享发展成果,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共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

──自主自愿原则。重申各国对本国发展和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享有充分主权。支持各国根据自身特点和本国国情制定发展战略,采取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措施。尊重彼此的发展选择,相互借鉴发展经验。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鼓励各国以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共同目标,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各自国情和各自能力开展落实工作,为全球落实进程做出各自贡献。

二、重点领域和优先方向

──消除贫困和饥饿。贫困是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首要挑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要把消除贫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积极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为消除贫困打下基础。

──保持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的根本出路。要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策,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改变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拓展发展动力新空间,推动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增长。

──推动工业化进程。统筹推进包容和可持续工业化和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入动力。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

──完善社会保障和服务。健全就业、教育、社保、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实施更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保障弱势群体在内的每个人的受教

─ 2 ─ 育权利,提高教育质量,保障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实施最低社会保护,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基本医疗服务制度,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维护每个人的生存尊严。

──维护公平正义。把增进民众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消除机会不平等、分配不平等和体制不平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促进性别平等,推动妇女全面发展,切实加强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群体权益保护。

──加强环境保护。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推进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管理森林,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深化气候变化多双边对话交流与务实合作。

──有效利用能源资源。全面推动能源节约,开发、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建立健全资源高效利用机制,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综合效益。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促进可持续能源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养绿色消费意识,倡导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建设节水型社会,实施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

─ 3 ─ ──改进国家治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政府治理理念,强化法治意识和服务意识。改进政府治理方式,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改进社会治理手段。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构建全民共建共商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三、落实途径

──增强各国发展能力。实现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一国自身的努力。各国政府应当承担首要责任,将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与本国发展战略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形成合力。要以促进发展为政策导向,完善体制机制,加大公共资源投入,加快科技创新,带动各界共同参与发展事业,增强本国发展的内生动力。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应帮助成员国提高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能力。

──改善国际发展环境。各国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共同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安全。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均衡、共赢、包容发展,形成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推动完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支持发展中国家平等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切实提高其代表性和发言权,积极参与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优化发展伙伴关系。推动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坚持南北合作主渠道,发达国家应及时、足额履行官方发展援助承诺,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支持,要充分发挥技术促进机制的作用,促进发展中国家科技开发以及向其转让、传播和推广环境友好型的技术。应进一步加强南南合作,稳妥开展三方合作,鼓励私营部门、民间社会、慈善团体等利益攸关方发挥更大作用。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 4 ─ ──健全发展协调机制。将发展问题纳入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范畴,推动经济、金融、贸易、投资等各项政策服务发展事业,确保发展中国家深度参与全球经济,共享发展红利。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充分发挥联合国的政策指导和统筹协调作用,更好地统筹经济、社会、环境三大领域工作,支持联合国发展系统、专门机构、基金和方案发挥各自优势,根据授权积极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增加发展资源,推进国际发展合作。支持二十国集团(G20)制定一个有意义、可执行的G20落实发展议程整体行动计划,发挥G20在落实发展议程中的表率作用,并同联合国进程有机统一。

──完善后续评估体系。充分发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在后续评估中的核心作用,定期开展全球落实进程评估工作。应加强国际层面执行手段的监督,全面审议发展筹资、技术转让、能力建设等承诺的落实进展,重点审议官方发展援助承诺落实情况。鼓励加强区域合作,欢迎区域、次区域委员会和组织发挥积极作用。国别层次评估应赋予各国充分政策空间和灵活性,由各国根据本国国情,按自愿原则对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框架制定应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原则,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统计能力建设,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及时性。

四、中国的政策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将坚持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坚持协调发展,推进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坚持绿色发展,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应对气候变

─ 5 ─ 化,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开放发展,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着力实现合作共赢。坚持共享发展,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着力增进人民福祉。

中国高度重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各项落实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今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十三五”规划纲要,实现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有机结合。中国将加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普及和宣传,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落实工作,提升国内民众的认知,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中国将以促进和服务可持续发展为标准,加强跨领域政策协调,调整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落实工作提供政策和法治保障。中国已经建立了落实工作国内协调机制,43家政府部门将各司其职,保障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今后5年,中国将帮助现有标准下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国下定决心必须争取实现的早期收获。

中国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推进落实工作,愿同各方加强沟通协调,携手加快全球落实进程。中国将制定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国别方案,并适时对外发布。中国将参加今年4月举行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联大高级别主题辩论会。中国还将参加今年7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的国别自愿陈述,介绍落实进展情况,交流发展经验,听取各方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中国利用主办2016年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的契机,将包容和联动式发展列为峰会的4个重点议题之一,重点讨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问题,首次将发展问题全面纳入领导人级别的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框架,并摆在突出位置。中国将同其他G20成员一道,优化G20发展领域政策协调,将落实发展议程纳入各个工作机制的全年计划。我们正在共同起草G20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倡导G20成员把本国落实工作同

─ 6 ─ 全球进程更好结合起来。我们还提出支持非洲及其他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议题,推动G20主动回应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诉求。在此过程中,我们将同联合国保持密切沟通,将G20落实工作与联合国主导进程有机统一。中国还将积极开展外围对话,充分听取非G20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意见,确保G20的行动能满足各国发展的切实需要。中国期待通过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集体行动,为落实发展议程提供政治推动力和有力保障。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在做好自身发展工作的同时,将继续积极参与全球发展合作,并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中国向120多个发展中国家落实千年发展目标提供了支持和帮助,为推动全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中国将不断深化南南合作,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做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工作。中国将认真落实习近平主席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期间宣布的各项务实举措,从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多个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自愿支持,为全球发展事业提供更多有益的公共产品。中国正在筹建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并将争取早日启动运行。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将在2016年内正式挂牌成立,并启动招生工作,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博士、硕士学位教育和短期培训名额,交流和分享发展经验,为各国发展事业提供智力支持。中国已经同联合国签署了“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协议,基金将在2016年投入运营,为和平与发展领域的相关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中国还将继续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发挥更大作用,为全球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坚持以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己任,坚持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道路。中国愿与世界各国携手并肩,合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而不懈努力。

─ 7 ─

第三篇: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我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观

筱惠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一般来说,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特征可以简单地归纳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这里,我着重讨论的是我的一些有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资源分配不均,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我们国内也不例外。资源分配不仅仅是国与国之间的问题,还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发达国家所占有的资源大大多于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同样的,富人的资源占有量远远多于穷人。而这就违反了可持续发展中的公平性原则。社会要发展,必然的,人们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人的需求是无限的,但相对的,资源却是有限的。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会对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导致环境的破坏。最终使得环境无法恢复,各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而到了最后,人类也自尝苦果,要为破坏环境的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

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目的是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而它的核心则是“可持续”,当代人要充分尊重后代人的永续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平等权利。可是,我们不但没有未后代着想,甚至没有为自己着想,就连自己的生存环境都破坏殆尽。水污染、土地污染、空气污染······我们身边的一切,都不安全。而我们的后代的生存条件,更是不堪设想。

现在的中国,表面上是与旧时的中国有很大的区别,但本质上,与“大跃进”时区别不大吧,至少在我看来就是如此。现在的中国,各方面发展迅速,大大超出国际平均水平,而把GDP的增长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要知道,经济的过快增长,是要付出代价的。相信很多人对“大跃进”印象深刻,希望我们不要重蹈覆辙。现在的中国,污染问题非常的严重,到了无法忽视的地步,虽然治理早已提上日程,国家也投入了巨额的资金,但收效甚微。“治标不治本”,永远都解决不了问题,边治理边污染,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却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这真的不知道该怪罪于谁。我们一边在为治理而忙碌,一边却在大力破坏着。防护林、草方格······都无法遏制沙漠的蔓延,而另一边我们却在大量砍伐树木,出口一次性筷子;一边因为人口众多,土地不够,一方面却又在污染土地······

发达国家的发展之路是“先污染后治理”,那是因为当时他们还没有意识到污染环境的代价。但现在我们已经懂得了这一道理,却还是在走这条道路,归根到底,是我们的环保意识不够吧。我们还没有深刻地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更不清楚怎样才是可持续的发展。人

们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弃未来于不顾,根本就没有长远的目光,也不为后人着想,百年身后事,管那么多干嘛?重要的是现在赚多点钱,享多点乐。利益驱使着人们不顾一切地行到,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我觉得如果环境遭到破坏,我们人类的生活肯定会受到影响,即使现代化给人们带来诸多的便利,但也无法弥补造成环境破坏的事实。当然,社会是一定要发展的,我们不能因为要保护环境而停止前进的脚步。但要想获得可持续的发展,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护环境。经济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相反,环境的发展是依赖于有好的环境的。好的环境不仅仅指没有污染,还包括很多方面,例如: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环境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工作,需要我们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不要乱扔垃圾、要爱护小动物、要随手关闭水龙头······而不是仅仅靠地球日、环境日、植树日等等这几个节日才想起要为环保事业做贡献。当然,也不能仅仅依靠为数不多的环境组织以及各国政府的努力,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发展,还得靠全民行动。

第四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三大问题

1、环境

2、南沙厂环境方针

3、环境管理

一、什么是环境?世界环境日?中国是怎么时候开始举办纪念世界环境日的活动? 环境:是指某个主体周围的情况和条件。

环境分为三大类:

1、自然环境:没有加工改造即天然存在的环境,包括大气、水、土壤、地质和生物。

2、人工环境:经过人加工改造。像我们现在周围环境都属于人工环境。

3、社会环境: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

化传统、社会治安等环境,影响生物机体生命,发展与存在的所有外

部条件的总体。

 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6月5日,中国从1985年6月5日开始举办纪念世界环境

日的活动,以“青年人口,环境”为主题。自此之后,每年的6月5日全国各地都要举办纪念活动。1993年北京被选为举办庆祝活动的城市,其主题是“打破贫穷与环境的怪圈”。

 环境因素:是指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对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它包

括:

1、空气、水、土壤、植物、动物等物质因素。

2、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非物质因素。

3、自然因素。

4、社会因素。

 重要环境因素:是指有或能够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

 全球经济发展和人类洗动对环境的影响。

图一:气候变暖,难降解的有机物。全球变暖是自然现象,由于人们在生活中焚烧化石矿物产生二氧化碳进入了大气层,之后,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

图二:臭氧层破坏:图三:海水污染、图四:空气污染,排放黑烟或白烟,漂浮的烟雾很重,低空飘散,对当地居民单位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造成环境污染。图五:固体废物污染,垃圾没有分类处理。

图六:酸雨。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燃烧更多的煤、石油和天然气,汽车排放废气,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导致西南地区酸雨污染历时最久、危害最大的主要原因。西南地区包括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及西藏藏族自治区共三省一市一区

 酸雨对生物的危害

酸雨使土壤和河流酸化,湖泊酸化以后不仅使生长在湖中和湖边的植物死亡,而且威胁着湖内鱼、虾和贝类的生存,最终可以使湖泊变成“死湖”。酸雨还直接危害陆生植物的叶和芽,使农作物和树木死亡。

二、南沙厂环境方针省略

三、环境管理程序省略

 南沙厂的环境因素

1、废气

-----有机气体、粉尘

-----几乎所有的有机气体都是极易燃烧的。

2、废水

-----生产性用水、清洗设备用水、生活用水、受污染的雨水

3、废物

-----有害垃圾、一般工业垃圾、可回收垃圾、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

4、噪音

-----设备噪音、气动阀门。

 废气管理

1、空气过滤系统

2、粉尘收集系统

粉尘收集系统的流程示意图(原理):风机产生负压把周围的烟尘、有害气体等吸收,进入空气净化系统,进行净化再经过气液分离,液体和气体分离后,液体流进接水盘,气体经过过滤后排放到大气中。

为什么还装一个二氧化碳(CO2)系统?目的是为了避免吸入温度较高的气体、烟尘产生着火现象。当检测到某处温度超过70Ç时,防火阀自动打开,引进CO2.空气过滤系统(原理):(见资料省略)

 水管理

废水处理目的:就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对废水进行处理,使废水净化、减少污染,达到废水回收、复用,充分利用资源。

1、废水管理:主要来源是生产性用水、清洗设备用水。

2、饮用水管理:生活用水

3、雨水管理:收集初始的12分钟的雨水量,每周巡视下水道,禁止向雨水沟倒废油、添

加剂、化学品。

4、废水管理:污水处理站原理:所有废水流入调节池进行混合调节,添加氧气,通过沉淀

池后,杂质沉淀,并制成混泥饼与水分离开,最后过滤,通过澄清池排放。

5、南沙厂废水处理方法是:活性污泥法(生物法)

 废物管理

南沙厂垃圾分类

1、生活垃圾

-----控制室一般垃圾、办公室垃圾、饭堂垃圾

2、工业垃圾

-----废旧PPE、一般Houseking垃圾、废清洁工具

3、可回收垃圾

-----废纸品、废金属、废卡板、废粒子、废料条。

4、有害垃圾

-----废机油、真空废液、废电池、废电子产品。

 废物管理政策:废物管理、废物收集、废物贮存、废物运输、废物处理。具体内容省略! SFS1固体废物产生源及控制省略

 讨论题

1、怎么样才能减少废物产生?

1、减量

2、重复利用

3、回收

4、再生

2、五种废弃物并归类?

5、医疗垃圾

 噪声管理

 南沙厂噪声排放标准

白天:<65d B

夜晚:<55d B

噪声污染与人体健康

全国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67.3~77.8分贝之间,全国平均值为71分贝(长度加权)。在监测的49个城市道路中,声级超过70分贝的占监测总长度的54.9%。

噪声对人的危害是多方面的:第一,损伤听力。长期在强噪声中工作,听力就会下降,甚至造成噪声性耳聋。第二,干扰睡眠。当人的睡眠受到噪声的干扰时,就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第三,诱发多种疾病。噪声会使人处在紧张状态,致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甚至诱发胃肠溃疡和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等疾病。第四,影响心理健康。噪声会使人心情烦躁,不能集中精力学习和工作,并且容易引发工伤和交通事故。

第五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护与期待

摘要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世界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因为经济的发展,各种污染等有害环境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而大部分人都没有意思到这个问题,仍然随意丢弃垃圾,乱砍滥伐,排放污物等。因为人类的无知,使得我们这个美丽家园从此不再美丽,使得原本郁郁葱葱的森林,变成了一望无际,见不着边的空地。如何能使得这个问题得以改善?最好的方法就是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的到有效的保护。关键字:环境保护;污染;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法

一、环境

1.我国的资源

1.1 什么是资源

资源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前者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劳动和土地,是财富两个原始的形成要素。”恩格斯的定义是:“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73页,1995年6月第2版。)马克思、恩格斯的定义,既指出了自然资源的客观存在,又把人(包括劳动力和技术)的因素视为财富的另一不可或缺的来源。可见,资源的来源及组成,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还包括人类劳动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还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识)等资源。据此,所谓资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它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或能够给人类带来财富的财富。或者说,资源就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种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石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

1.2我国境内的资源分类

(一)按性质分类

①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一般是指一切物质资源和自然过程,通常是指在一定技术经济环境条件下对人类有益的资源。

自然资源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从资源的再生性角度可划分为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

再生资源:即在人类参与下可以重新产生的资源,如农田,如果耕作得当,可以使地力常新,不断为人类提供新的农产品。再生资源有两类:一类是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如太阳能、空气、雨水、风和水能、潮汐能等;一类是生物资源。

非再生资源:(或耗竭性资源),这类资源的储量、体积可以测算出来,其质量也可以通过化学成分的百分比来反映,如矿产资源。

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的区分是相对的,如石油、煤炭是非再生资源,但它们却是古生物(古代动、植物)遗赅在地层中物理、化学的长期作用变化的结果,这又说明二者之间可以转化,是物质不灭及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表现。

按资源的恢复更新的能力,还可分为不可恢复的资源(如各种矿石、石油等),可恢复的取之不尽的资源(如土壤、陆地和海洋中的自然植物和有益动物以及水能和太阳辐射能)。

从资源利用的可控性程度,可划分为专有资源和共享资源。

专有资源:如国家控制、管辖内的资源。

共享资源:如公海、太空、信息资源等。

②社会经济资源和技术资源

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技术资源通常被称为人类社会的三大类资源。社会经济资源又称社会人文资源,是直接或间接对生产发生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其中人口、劳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

技术资源广义上也属于社会人文资源,其在经济发展中愈益起着重大作用。技术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是直接的生产力,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手段。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生产工具的改进,不同时代生产力的标尺是不同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由科学技术来决定的。在当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集中表现在邓小平的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按用途分

①农业资源

②工业资源

③信息资源(含服务性资源)

(三)按资源状况

①现实资源:即已经被认识和开发的资源。

②潜在资源:即尚未被认识,或虽已认识却因技术等条件不具备还不能被开发利用的资源。

③废物资源:即传统被认为是废物,而由于科学技术的使用,又使其转化为可被开发利用的资源。

2.3 我国的资源状况

①自然环境脆弱。

中国自然环境先天脆弱,历史上长期开采,再加上现代规模巨大、作用强烈的人类活动,中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本底不高,极易遭受破坏i4J。因此,在中国实行有节制地自然资源开发并尽快建立资源循环系统就更加紧迫。

②自然资源种类丰富,人均占有量低。

按人均计算,中国人均矿产资源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 /2:此外,矿产资源中贫矿多,高品位矿少。据统计,我国铁、锰、铜、磷贫矿所占比例分别为全国总储量的97 0r6 , 94 06 , 65 % , 93,这是矿种探明储量的平均品位,有的远不及国外平均水平的一半。中国矿产资源中伴生复杂矿多,单一矿少汉,这就使矿物加工、金属分离和提取费用增高。

大部分自然资源总是有限的。以有色金属为例,中国的稀土、钨、锡、铂、锑为优势资源,但由于多年开采,有些已经出现资源危机。

而用量大的铝、铜矿,中国的自然条件不好。中国的铝土矿以一水型铝土矿为主,占总储量的97.9,这种矿石加工难度大,耗能高。中国铜矿储量严重不足,贫矿多,混合矿多,外部条件差。因此,大量矿物的开发与自然资源的缺乏存在明显的矛盾。

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总体质量不高,分布不均(概括出的特点:总量大、人均少、开发程度和利用率低)。表现:①资源危机、水危机 ②因使用不当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

2.我国的环境现状

2.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思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2.2 环境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污染也变严重了。出门到处看看我们会发现,原本看似美丽的城市,其实污染已经快要覆盖整座城市了。例如:前两天和同学一起去海边了,可以看到海滩上、海水里随处可见人们吃喝完,用完之后的果皮纸屑,这些垃圾看似渺小,可是积累起来就会发现它的巨大,以及它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是多么的严重,其后果有时甚至难以预估。

记得小学有一次秋游时,学校组织去一个地方叫“快乐农庄”,刚进门就看到了两个巨大的用易拉罐所做成的恐龙和老鼠,听工作人员说是因为以前游客总是随地乱扔垃圾,因此他们相处了这样的办法,用易拉罐做了两个模型,起目的是为了让大家知道要爱护、保护环境,有效利用它,很多我们所认为的垃圾其实是可以利用的。希望大家可以好好的对待大自然,废物也是可以利用的。

但是,大部分人们都不愿意去动脑经思考这类的问题,不管是可利用的,还是不可利用的,对他们来说,那都是不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出去游玩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周围的很多地方都有随处乱丢的垃圾,总是不愿意将它带到垃圾桶里,也许垃圾桶就在不远处,可就是不愿意。殊不知,少一份垃圾,我们的地球就多一份美丽。

2.3环境污染

①海洋污染:主要是从油船与油井漏出来的原油,农田用的杀虫剂和化肥,工厂排出的污水,矿场流出的酸性溶液;它们使得大部分的海洋湖泊都受到污染,结果不但海洋生物受害,就是鸟类和人类也可能因吃了这些生物而中毒。

②陆地污染: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问题,每天千万吨的垃圾中,好些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塑料、橡胶、玻璃、铝等废物。它们成了城市卫生的第一号敌人。

③空气污染:这是最为直接与严重的了,主要来自工厂、汽车、发电厂等等放出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每天都有人因接触了这些污浊空气而染上呼吸器官或视觉器官的毛病。我们若仍然漠视专家的警告,将来一定会落到无半寸净土可住的地步。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也在增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个国家的共同课题之一。

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 :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但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 环境自净。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会降低生物生产量,加剧环境破坏。

环境污染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工厂排出的废烟、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

2)人们生活中排出的废烟、废气、噪音、赃水、垃圾;

3)交通工具(所有的燃油车辆、轮船、飞机等)排出的废气和噪音;

4)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

5)矿山废水、废渣。

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人一直以为地球上的海、陆、空是无穷尽的,所以从不担心把千万吨废气送到天空去,又把数以亿吨计的垃圾倒进海洋。大家都认为世界这么大,这一点废物算什么?我们错了,其实地球虽大,但生物只能在海拔8公里到海底11公里的范围内生活,而占了百分之九十五的生物都只能生存在中间约3公里的范围内,人竟肆意地从三方面来弄污这有限的生活环境。

话虽这么说,但是,真正意识到我国资源有限、地球需要我们的保护、我们生活的周围的地方的优美的环境需要我们的保护。尽管如此,防御这些问题,使之不再继续恶化下去是必要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有毅力、有信心,总有一天保护地球的意识会深入到大家的内心里去。

优美舒适的环境,能使人们心情轻松、精神愉快,有利于提高人体素质,更有效地工作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面对诸多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人为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是源于科学技术提供资源的速度慢于人类消费资源的速度。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承认技术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认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不论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无论以全球范围,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阶段。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而现在,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我认为,如果想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从全球来看生态环境破坏此环境污染更严重。冲破了就环境的狭隘观点,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协调人类与环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从整体上解决环境问题。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人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

综上所述,要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保护好环境。

三、其他建议

在我看来,除了可持续发展之外,应该再实行一些其他的保护环境的措施,落实环保行动等。例如:

第一,人类要想征服可怕的大自然,就必须尊重自然。对于改造自然理应慎之又慎,又要大刀阔斧,勇于实践和改良,才能控制自然,使自身利益与自然协调发展,决不能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第二,要从我做起,首先选择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善待我们的家园、善待地球,共创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而我认为如果想要做到这些,我们就应该要:

1)节约资源 减少污染

要以节水为荣,随时关上水龙头,防止滴漏。更要注意慎用清洁剂,尽量用肥皂,减少洗涤剂中的化学物质对水的污染。

2)绿色消费 环保选择

我们要做到用无铅汽油、无镉铅电池、无磷洗涤剂,减少水与空气的污染。尽量购买低砩家用制冷器具、无砩发用摩丝,减少对臭氧层的污染。

3)重复使用 多次利用

我们必须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多使用耐用品。如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和餐盒,减少白色污染;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自备购物口袋或提篮。

4)分类回收 循环再用

我们要做到不乱丢弃废电池、废塑料等垃圾、废物;将垃圾分类投放,变废为宝,使资源循环再生,造福人类。

5)保护自然 万物共存

不猎杀、使用珍稀动物和受保护的动物,关爱与保护野生动植物;植树造林,爱护我们身边的每一寸绿地、每一株花草、每一片树木。

6)讲究卫生 保护环境

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制造噪音。

总结

我们时时刻刻都生活在地球的环境中,环境是我们生存的基本条件,是我们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基本。没有了它,我们也就不能继续生存下去了。所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是关系到我们人类的生存,以及社会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性问题。因此,保护环境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两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

正得到有效的保护。无论是从全球范围,还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即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可持续发展引论》 叶文虎

[2]《可持续发展论》张坤民

[3]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9724.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18480.htm

下载G20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G20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浅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自动化1501 杨继厅 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

    第七章 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面对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资源日趋短缺的局面,工业发达国家在对其经济发展过程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认识到不改变长期沿用的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来推动......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浅谈》(最终定稿)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浅谈一、 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是一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一种实现方式——为旅游者提供积极的体验,同时做到经济上可......

    农业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本站推荐)

    《农业工程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论文 题 目:院 (系):专 业:学 号:姓 名:授课教师:完成日期: 南方有机农业及对北方的借鉴意义机械电气学院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2016年11月3日 南方......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历来是世界各个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一个建设重点。然而由于各种方面的原因,环境保护的建设与发展出现了很多不利现象,导致了人类生......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 本文通过阐述环境现状、环境问题成因,得出了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不断发......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生物多样性损害 一.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地区(或空间)的所有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及其变异和其生态系统组成的复杂性。它通常包括三个不同层次的......

    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摘 要 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也是人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和最基本的企盼。因为有了粮食安全、有了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