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区域游戏中培养幼儿礼仪的实践与探索
□玉林市幼儿园 莫栩栩
【关键词】幼儿礼仪 区域游戏 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A-0127-02 幼儿期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个性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是接受品德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对幼儿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从幼儿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情感需求出发,兼顾幼儿教育目标及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动等因素,利用活动室、走廊、门厅以及室外场地设置各种活动区,提供并投放相应的设施和材料以创设不同的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进行的个别化或小组性的操作活动。与集体活动相比,区域活动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的关联性更大,这是因为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扮演各种游戏角色,学习不同的交往方式,体会不同的情感。
幼儿要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必须经历3个环节:礼仪情感—礼仪认知—礼仪实践。在这3个环节中,幼儿的礼仪情感、礼仪认知、礼仪行为实践都是在反复积累中得以内化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笔者所在的幼儿园依据幼儿良好礼仪行为习惯形成的规律、幼儿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充分利用活动室的有利条件,挖掘教育资源,创设融童趣、游戏、对话和美化为一体的多功能班级活动环境,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通过礼仪元素提示、实践尝试、评价交流这3个步骤,使幼儿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从而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
一、优化环境,确定礼仪目标
根据不同区域同伴交往的特点和礼仪内涵元素,笔者所在的幼儿园将区域游戏划分为角色扮演区、表达表现区、探索操作区、阅读区等4类,将礼仪目标分为行为元素、语言元素、仪态元素等3种,并在各个区域提出具体的要求,丰富礼仪教育的内涵,体现礼仪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创设适宜的区域活动
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采用固定设置与灵活设置的方式,创设了丰富的、多功能的、有选择自由度的区域,让幼儿之间既能够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互不干扰,专注地投入游戏中,为幼儿间的友好交往奠定基础,为礼仪教育提供平台。比如,为了培养幼儿的基本礼仪,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娃娃家”“接待员”“漂亮宝贝”“我会用礼貌用语”等区域活动。再如,为了培养幼儿的公共场所礼仪,教师可以创设“自助餐厅”“超市”“烧烤店”“面馆”“小银行”“小剧场”“小医院”“配送中心”等区域活动。又如,为了培养幼儿尊老爱幼的礼仪,教师可以创设“娃娃家”“小当家”“爱心屋”“我来照顾你”“点心屋”“凉衣服”“串项链”“请送我回家”等区域活动。此外,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礼仪,教师可以创设“烧烤店”“面馆”“装配架子”“接水管”“包装工”“创编花毯”“拆装乐”“垃圾分类”“巧用工具”“小磨坊”“棋类”等区域活动。这些源于生活、体现生活的游戏情境,给幼儿间的交往合作提供了平台,满足了幼儿尊重与被尊重的情感需求,为幼儿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渗透礼仪元素与礼仪目标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是自由的游戏者,为了使其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幼儿园必须制定相应的游戏规则,将礼仪元素与礼仪目标纳入区域游戏规则当中,然后以图文的形式张贴在活动区域中。比如,在开展区域活动时,幼儿要谦让、协商,不要争抢玩具,玩过的物品要摆放整齐,买东西要排队,使用礼貌用语等。
在交谈中渗透礼仪目标,有助于激发幼儿的礼仪道德情感,获取礼仪交往技巧,使幼儿在游戏情境中认同礼仪行为规范,丰富礼仪知识,增强礼仪交往的能力,感受礼仪交往的乐趣,促进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性。比如,在图书馆保持安静是必须遵守的基本公共秩序,这不仅是对自己行为的约束,还是尊重他人阅读的基本要求。针对幼儿在图书馆阅读时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讨论问题:如何保持图书馆的安静?同时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做到遵守图书馆规则,做一个文明的小读者。教师还可以给幼儿呈现人们在图书馆阅读的视频,让幼儿判断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不好,从而建立起正确的礼仪观。
环境对幼儿的语言和行为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将礼仪教育渗透在环境中。例如,在幼儿经常出入的门口、楼梯、走道等位置设置具体的、具有暗示性的文明礼仪标语,在卫生间贴上温馨的提示语,如“小心滑倒”“节约用水”“轻轻打开水龙头”“轻轻甩三下”等。同时,教师可以将师生共同研讨得出的结论以图画的形式展示在“礼仪提示墙”上,如画一群小朋友表示要“耐心等待”,画一个笑脸表示“见到同伴要主动打招呼”。这些图画渗透了礼仪教育的目标,向幼儿提供了直接的、具体的礼仪交往策略,能够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
对幼儿实施礼仪教育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而给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并将礼仪教育内容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则为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交往行为指明了方向。
二、实践尝试,内化礼仪品质
区域活动中的角色游戏是培养幼儿承担社会责任和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一种自我教育活动,是幼儿习得交往技能和内化礼仪品质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各种礼仪和交往技能,还要引导幼儿用习得的知识解决问题,内化礼仪品质,促进幼儿知与行的转换。
教师根据区域活动中角色区的活动内容和礼仪目标,鼓励家长带领幼儿参观与游戏活动相关的场景,如餐厅、超市、烧烤店、面包店、医院等,了解社会中不同的角色应具备的社会行为规范。在角色游戏区域,幼儿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体会不同的情感,还可以学习不同角色之间的交往方式,认识不同角色的义务与职责,从中了解社会交往的行为准则,掌握人际交往技能,如礼貌待客、请求别人帮助的技巧、礼貌与人交谈等,会使用礼貌用语“请你帮帮我,好吗”“请让一让,行吗”等,从中明白只有学会尊重他人,才能在活动中成功地与他人进行交往。比如,在“小医院”区域活动中,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幼儿懂得了如何关心病人,学到了探病的礼仪。再如,幼儿通过玩区域游戏“自助餐厅”,可以体验吃自助餐的过程,学习餐桌礼仪,并能在生活中学会运用。又如,在“我爱我家”区域活动中,以情感教育入手,让幼儿在角色体验中感受家庭成员的爱,懂得相互尊重,彼此关心,从而学会感恩。
当代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而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意识比较淡薄,比如,有的幼儿歧视残疾人,嘲笑残疾人,看见残疾人就模仿残疾人的动作,甚至给残疾人起绰号。在“我来帮助你”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情境体验的方式,了解残疾人的难处,从而产生对残疾人的关爱之情,懂得如何尊重与帮助残疾人,萌生帮助残疾人的意愿。为了满足幼儿玩游戏的需要,教师要适时增加游戏难度,如在“烧烤店”和“面馆” 区域游戏中逐步增加游戏情节,保持幼儿对区域活动的新鲜感,比如,刚开始是在店里卖东西,然后过渡到送外卖,从收现金到刷卡机的使用,从常规的买卖到节假日打折活动等。在游戏中增加游戏难度,激发了幼儿自主交往的热情,诱发了幼儿的交往行为,能够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礼仪。通过在区域活动中的练习,使幼儿的礼仪行为获得了知、情、行的统一,习得了良好的行为礼仪,逐步摆脱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三、评价交流,强化礼仪行为
研究表明,教师的积极评价不仅对幼儿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具有促进作用,而且能够激发幼儿再学习的愿望。因此,教师要及时恰当地给予幼儿积极的评价。评价交流是区域游戏活动中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幼儿之间经验分享、问题探讨的一种交流形式,也是让幼儿礼仪行为得以强化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讨论、分析,帮助幼儿构建系统的知识。
集体评价有助于幼儿的发展与提高。比如,针对区域游戏“自助餐厅”,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进餐礼仪,引导幼儿讨论自己或同伴的行为,使遵守秩序、安静共享美食、互相谦让的认知转化为行动。
此外,教师要针对区域游戏中幼儿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开展“你帮我帮大家帮”活动,集思广益解决问题或推荐有创意的方法,这是让幼儿掌握交往技能的关键。在讨论中,幼儿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一种或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下次游戏中加以应用,还可以再现情景,请幼儿以局外人的身份观察他人交往的过程,了解什么样的言行会受到大家的欢迎,积累与人相处的经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学会关心和爱护他人,与同伴建立起和谐的交往关系,增强人际交往自信,提高人际交往技能。
幼儿园开展礼仪教育非常重要,通过以区域游戏为背景对幼儿进行同伴交往礼仪培养的实践研究,能够规范幼儿的礼仪行为,提高交往技能。总之,对幼儿进行交往礼仪的培养,既可以带给幼儿快乐的生活,又能给教师的教育实践带来新的思考。
第二篇:区域游戏中幼儿创造性的培养策略
区域游戏中幼儿创造性的培养策略
□北京市朝阳区垡头幼儿园柏阳分园 张静 现教传媒网现代教育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作为幼儿一日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游戏活动,因其具有宽松自由的游戏氛围,充分的自主选择机会,调动幼儿自由发现探索,满足幼儿个性化发展需求,是幼儿真正感兴趣、易投入、能持久、有发展的最喜欢的活动,对促进幼儿创造性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如何有效利用区域游戏活动,最大限度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呢?
一、给幼儿创设一个勇于探索的空间是幼儿进行探索创造的前提条件
适宜的区域游戏物质环境是开展创造性活动的前提条件,它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调动幼儿的创造意识和动力。合理的区域布局,自由的活动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都能激发幼儿创造的欲望。
创设区域环境应注意的原则:
1.安全性: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准备的、丰富的、精心设计的、有序的、安全的环境,要充分注意玩具材料的年龄适宜性,符合相关的卫生标准,这样才能保证幼儿充分活动。
2.动静分开:依据不同的游戏内容将区域进行动静功能划分,既有利于区域之间的互动,又以免相互打扰。
3.动态性:区域的空间分隔是动态的,经常变换区域的位置,引起幼儿的新异刺激,激发幼儿的游戏愿望。
4.互动性:首先,鼓励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师幼共同收集材料,为活动提供开放式的环境。其次,鼓励幼儿制定规则,通过研究讨论,幼儿和教师一起寻找答案,共同制定游戏的规则。再次,让材料具有动态性。教师及时更换操作材料,从而使幼儿对操作始终怀有兴趣。
互动性原则既体现在操作过程中幼儿相互交往与合作,体现在区域之间的互动;另外从创造性培养的角度来讲,更加鼓励幼儿与材料充分互动。
二、给幼儿提供丰富、不同层次的操作性强的游戏材料是幼儿进行创造的物质基础
在区域活动中,要依据幼儿各年龄班的发展目标,为提供丰富的、不同层次的玩具材料,从而调动和引发幼儿丰富的思维活动。
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材料是幼儿开展创造性操作的前提。
活动的材料应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符,能引起幼儿创造的兴趣。如在小班创设娃娃家,幼儿会创造性地模仿给娃娃做饭、照顾娃娃等一系列内容,并且乐此不疲。
2.提供具有启发性、操作性、探索性、层次性的材料便于不同层次幼儿操作。
游戏材料是否能够吸引幼儿决定了其教育价值。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每一种玩具材料的探索性,注重半成品材料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时一种材料也要注重其层次性,满足幼儿不同发展水平,有助于帮助幼儿保持持久的兴趣。
3.要结合近期的教育目标来创设环境、投放材料,让创造教育更具目标性。
教师要把目标变成玩具,通过操作使幼儿获得相关能力、经验。如在进行“小脚丫走天下”的主题活动中,设计了认识了解北京特色小吃的活动。由于幼儿兴趣浓厚,课堂的集体教学还不能满足幼儿的创作欲望,教师把活动延伸到区域游戏中,在班级的角色区中开展了一个“老北京涮羊肉”的饭馆,这样幼儿们每天都会制作不同的北京小吃,创造性思维处处体现。通过为幼儿创设与教学相关活动区的形式,促进幼儿通过游戏和自由交往获得集体教学中不能满足的经验和能力。
4.大自然是最好的创造课堂。
要在班级中积极为幼儿创设自然角,引导幼儿自己去观察、探索植物生长的奥秘。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因地制宜为幼儿开辟种植园地,鼓励教师和幼儿一起动手,学种青菜、萝卜,播撒蚕豆种子等,平时还组织幼儿去浇水、拔草,待丰收的时刻共享丰硕的果实„„通过这些活动,幼儿的创造才能在大自然中得到充分的演绎。
三、适当的游戏指导与评价是幼儿创造性思维提升的阶梯
在活动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幼儿的活动,不要急于介入,而应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
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教师要做到既不干预太多,又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创造教育价值的引导时机。在区域游戏中,教师可以通过适时的介入幼儿活动,帮助幼儿提升经验,有意识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1.教师要以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和指导区域游戏活动。并要支持幼儿的大胆设想,鼓励他们按自己的想法试一试,在必要时给予一定的合作和帮助,引导幼儿探知事物的奥秘、培养幼儿的联想思维和创造思维。
2.教师要经常加入幼儿的探索过程,成为幼儿探索、发现过程的目击者和共同参与者。引导幼儿对游戏中的行为进行评价,并让幼儿提出下次怎样玩得更好的办法,促进幼儿的创造力在游戏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提高游戏的水平。
3.实施以鼓励为主,开放式的评价,教师根据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进行不同的适当评价。对于能力强的幼儿,评价是为了下次更高层次的活动。因此,需要教师多激励其创造性的发挥,促进其继续创新。对于能力弱的幼儿,评价是为了其自信心与积极性的建立与提高。在指导区域活动时,教师要观察每位幼儿的操作,及时对幼儿创造性的发现予以肯定,引导他们对其做出总结和升华。
在幼儿园的区域游戏中,通过以上途径和方法实践,不仅发展了幼儿的游戏水平,促进了幼儿的合作水平,增进了师幼之间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幼儿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展。
第三篇:小班建构区域游戏中幼儿兴趣的培养
小班建构区域游戏中幼儿兴趣的培养
马丽亚
德国学者席勒认为:游戏更多是享受,愉快是从游戏中得来的;美国心理学家加维认为:游戏应当是由内驱力所策动的一种快乐活动,他们都认为游戏是一种本能表现,是自发的、愉快的、自由的建构游戏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活动。结合以上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本人认为教师在建构游戏中应从“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通过各种“趣”让幼儿学习初步的建构技能,同时培养良好的建构规则。
一、调动感官,引发兴趣
所谓结构游戏,是幼儿利用积木、积塑、沙、土等玩具和一些材料进行构造物体的游戏。教师在幼儿玩建构游戏的首要任务便是如何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去感受和体验美的作品。教师有目的创设一定的情境,提供一些辅助材料,可以增强幼儿游戏的目的性和兴趣。因此,在建构游戏中,教师自身首先要具备较强的建构能力,能动手利用多种材料建构出各种造型鲜明的物体,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欣赏作品,从而激发幼儿建构兴趣。
如建构游戏《巴拉巴拉小魔仙》中,教师在集体活动之前便制作出了各种造型的物件,游戏前,教师以幼儿们十分喜欢的充满魔幻色彩的巴拉巴拉小魔仙导入活动,以此吸引幼儿的兴趣:“宝宝们,你们喜欢巴拉巴拉小魔仙吗?马老师这里有好多小魔仙用的东西哦!”在充分调动幼儿兴趣的同时,故作神秘地拿出事先做好的“手镯”、“皇冠”、“魔仙棒”,让幼儿充分欣赏作品后,带领幼儿一起说说这些玩具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引导幼儿从材料的形状、颜色、大小等进行认识使用方法,幼儿被这些奇特有趣的建构造型深深的吸引住了,从而使幼儿对建构活动感兴趣。由于幼儿的建构经验比较匮乏,教师还可以通过观察图片和欣赏模型等方法来丰富和提高幼儿的感性认识和经验。
二、变废为宝,激发兴趣
《纲要》中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它活动。响应国家勤俭节约的政策,同时为了更好地发展幼儿的动手 能力,我们就利用一些废旧物品让幼儿建构。因此,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幼儿尝试、操作、玩建构材料,同时教师结合活动制作一些用废旧物品制作成的玩具,以此来吸引幼儿。每天幼儿来到幼儿园之后,他们最喜欢的就是玩建构游戏。班内一名老师会参与幼儿的游戏活动,观察幼儿,引导幼儿,让幼儿从老师提供的各种废旧物品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者需要的材料来进行自由组合,拼搭出属于自己心目中的玩具。如有些幼儿喜欢将可乐罐垒高、围合在一起,有的幼儿会说像房子,有的幼儿会说像坦克,还有的幼儿会说像滑滑梯„„有的幼儿会用废旧的吸管围接在一起,说是像一块玻璃„„小班幼儿就在这些随心所欲的拼拼、搭搭、连连中创造着自己的作品,幼儿在这些看似无意义的动作中发展着动手创造能力,好奇心和探究能力也随之增强。在游戏开展过程中,小班的幼儿根本不懂什么叫整理东西,不知道为什么要整理自己的东西,如何整理自己的东西也无从下手,所以建构游戏首先在常规培养开始的,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的方法进行培养,事先让爸爸妈妈共同收集一些废旧材料,同时教师与幼儿一起分类,如“机器小子”(各种盒子)、“乒乒乓乓”(瓶子类)“宝藏图”(各种广告纸)、“聚宝盆”(其余材料)。教师用各种好听且具有吸引力的名字将废旧材料分类,孩子们便能根据图示分类整理。在培养轻拿轻放,不乱扔玩具习惯时,我说:“天不早了,玩具的爸爸妈妈们送玩具宝宝们回家吧,可别认错路了,还有可别把你的宝宝弄痛了,要不他会哭的很伤心的”。无形中,小朋友养成了轻拿轻放的习惯信以及在教师的语言提示中学习分类。
三、体验合作,兴趣盎然
模仿是幼儿天性,特别是小班幼儿由于经验的缺乏,更好于模仿。因此教师在活动中可将一些活动内容制作成品或半成品,让幼儿模仿,提高幼儿制作兴趣。同时教师应注意制作玩具时颜色应鲜艳、形象,大而美观,便于幼儿观察。如建构“别墅”,事先可以请家长利用休息日带领幼儿实地考察一番,而教师则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一些色彩鲜艳的别墅以吸引幼儿的兴趣,幼儿在这种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就建构起来,如有的幼儿将鞋盒一个个叠在一起高就“造”成了别墅,有的幼儿用牛奶盒、有的用塑料积木,有的幼儿用椰子汁桶等,造型各异的别墅便在幼儿的模仿中造就了,幼儿的好奇心在模仿中得到了满足。但小班孩子有喜欢重复的特点,有些孩子会不断重复搭建某一种熟悉的物体,不断重复相似的游戏,此时就需要教师通过点拨和引导方法,逐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幼儿建构好别墅时,教师可以在一旁推波助澜地问:“这个小区怎么只有别墅啊,不好玩的玩小朋友们都不喜欢住进去,怎么办呢?”经教师这一引导,幼儿突发灵感,说要给别墅增加一些漂亮的景物。教师这是便要给幼儿提供各种材料的支持,如将吸管剪成若干小段,幼儿用橡皮泥团成圆将吸管插入若干段后变成了“喷泉”,用酸奶瓶与可乐罐连接成为“栏杆”,用小石头铺成了“小路”,用中型插塑插成大树等,一幅环境优美的花园小区景观便呈现出来,幼儿们看着自己创造的成果禁不住拍手叫好起来。另一方面,小班幼儿刚刚接触集体生活,在游戏中,他们通常各玩各的,没有交流的意识,他们大多缺乏合作的意识,不会分工协商。但他们爱和成人一起游戏,针对小班幼儿这一特点,教师则可以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幼儿游戏的伙伴与幼儿共同游戏,引导幼儿逐步加强与他人一同游戏的意识。
经过一段时间的有意培养,小班幼儿建构水平的确提高了许多,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对自己搭建的作品命名开始具有形象性、代表性。孩子们之间会互相出注意想办法,逐渐出现了交往、合作。看着他们手中不断涌现新的建构作品,我和孩子一样体验到了建构的快乐,向更高的建构水平迈进。
第四篇: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石家庄市长安区第一幼儿园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创造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生活的真正兴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类心理学家创始人马斯洛认为:创造性是从我们呱呱坠地时便已形成,遗憾的是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减少了。因此,我们要正视孩子们那种与生俱来的创造天赋,挖掘、发现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我们的幼儿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启发幼儿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把深藏在孩子们身上的潜在才能开发出来。而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活动形式,它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调动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效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面素质的主要手段。我们要运用不同的游戏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将孩子看看、听听、玩玩、想想、做做的活动,变成其活跃思维、学会思考、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通过长时期的诱导、培养,将他们的各种潜能、创新意识很好地开发出来。
3-6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朦胧期,好比是一块璞玉,需要我们去进行雕刻、琢磨。而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我们就要在各种游戏活动中加以启发、诱导,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我们的期望和追求,更是21世纪人才最重要的素质。
1.善于质疑、提问 孩子善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是激发他们创造性思维的金钥匙。在孩子们的心里有问不完的问题,作为教师,就是要善于启发孩子勇于质疑,引导他们取敢于提问,并诱导他们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自己先去找找答案,看谁答案好。如在游戏活动中,就要重视思维的过程,要让孩子充分显示其思维过程,要为他们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多问一些你怎么想的?你觉得该怎么玩?有哪些玩法?鼓励他们积极思维,大胆地想象,自己去探索玩的方法。同时,教师更要精心设计问题,所提出的问题既要富有艺术性,更要体现创新性,有时可让孩子们“有机可乘”,鼓励他们质疑问难提出新见解,训练思维的批判性,通过求佳思维的训练,以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
2.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积极的互动评价,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游戏受幼儿的喜爱,也取决游戏所具有的享受功能和教育功能。教师与同伴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都能激发幼儿在游戏中表现自己的主体地位。游戏活动中,教师应以肯定的态度来看待每位幼儿,多给幼儿说的机会,交流的机会,采用叙事性和表现性评价。这样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孩子的自主权才能得到发展,才能在角色游戏中充分地体现出创造性。
3.注重启发、诱导 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特别是游戏活动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乃致教师的穿着,都会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给他们以模仿的余地。因此,在游戏活动中,教师的活动讲解、示范性动作,都是孩子们进行仿照的对象。我们就要抓住这一过程,启发、诱导孩子进行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在模仿的基础上,大胆探索、独立思考,促使幼儿见解独到,标新立异,有自己的独创性意识。如在游戏的讲解中,教师要尽量简洁明了,给他们有展开想象的空间;在游戏的示范中,教师要富有变化,给他们以“我也能做好,并能比老师做得更好”的余地。在游戏活动中的“一物多玩”、“多物多玩”等,教师只提供一种玩法,启发、诱导幼儿开动小脑筋,比谁玩得花样多、花样新。这样,孩子的兴趣浓了,思维也拓展了,久而久之,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得到了培养。记得那次美术活动――设计自己喜爱的住宅楼。为了上好这堂课,事先我带领孩子们到附近住宅区进行了参观。回来后,我就组织他们开展结构游戏,教师先示范构建一幢一般性的建筑物,然后让他们在模仿的基础上自己进行设计构建,并诱导他们:看谁设计、构建得比老师好?能不能几个小朋友一起来构建一座有一定规模的住宅群呢?在我的启发下,小朋友们都积极行动起来了:有的在纸上设计、有的在几个人商量、有的正在构建。你看――好多小朋友都设计出了与众不同的小住宅楼:有尖顶的、有圆顶的、有三角形的、有梯形的……有的小朋友还进行了颜色的搭配、图形的组合;你看这边几个小朋友通过分工,在各自构建零部件的基础上,正在组装一座儿童游乐城呢!……这次美术活动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在模仿老师的基础上,孩子们大胆想象、大胆实践,都有了自己的创新,设计出了与众不同的建筑作品。整个活动过程,既丰富了孩子们的联想、想象,促进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又不同程序地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所以收到了预料之外的效果。
4.重在发现、捕捉 在日常的游戏活动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小朋友在玩的时候会突出奇想,说出与众不同的话语;出现与众不同的想法;做出与众不同的事情……假如我们不加留意,也就这么转瞬即逝了。而作为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精神的教师,我们就是要善于发现和捕捉这些求异思维的火花,并加以引导,使其成为我们对孩子进行创新意识培养的好材料。在一次桌面游戏活动中,我给每个组分配了不同的活动材料,如:积木、拼图、小棒、橡皮泥、纸片等,活动到一半时,突然听到有些小朋友在惊呼:啊,太美了!我回过头一看,原来有一个小朋友把搭成小别墅的积木放在了另一小朋友用拼图拼成的花园里。这虽然是两种不同玩具材料的组合,但那位小朋友却打破了陈旧的玩法,进行了不同的组合,可产生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5.让幼儿有开展游戏的自由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在老师设计的主题、内容、角色和材料玩具中进行游戏。说的“台词”,做的动作都是预演过的,幼儿不能有丝毫的改变。幼儿的灵活性、主动性已被老师在游戏中无形地束缚住了,幼儿只是在机械地按既定程序“出演各种角色”。幼儿在游戏中的快乐感则相对地减少了。因此教师要让幼儿有开展游戏的自由。在游戏展开情节的过程中,让幼儿有更多的自由性是促进幼儿创造才能的有利因素,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在观察了解幼儿游戏情况的基础上,帮助幼儿构思和丰富游戏的情节,协助幼儿推动游戏发展,不能对幼儿进行干预和支配。
第五篇: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12320040 后志梅
【摘要】 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是一种实际操作能力,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掌握规则,学会合作、学会解决矛盾和解决冲突的一种能力。然而今天的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家长的宠爱,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他们身上或多或少有着不合群、自私等表现,缺乏交往时的一个良好的心态,这些都会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而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最重要的是给予幼儿练习、实践的机会,而这种练习的最好方法是游戏。幼儿园游戏开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 游戏;幼儿;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能力不单指学会与同伴合作,它包含着更深广的内涵,是幼儿在合群的基础上,学会合作,学会分享与交流,是一种变被动为主动的情感、语言、行动过程,可以说它是一种综合素质,是幼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要求,美国学者卡耐基也说过:一个人的成功百分之八十五靠的是人际交往,百分之十靠的是自身的努力。通过交往,人们能够互相交流信息和感情,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达到共同活动的目的。幼儿时期的交往对幼儿的成长极为重要,它能促进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然而今天的独生子女在家都备受家长的宠爱,有的孩子见到陌生人就害羞、胆怯,缺乏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的孩子在与人交往时骄横霸道、随心所欲,缺乏交往时的一个良好的心态,这些都会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因为“交往是儿童发展的桥梁”。在幼儿素质教育改革中,幼儿主体性的凸显,使得交往成为一切有效教育的必需要素,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最重要的是给予幼儿练习、实践的机会,而这种练习的最好方法是游戏。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揭示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道路,是幼儿通过实际行动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积极活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是一种以幼儿与幼儿、幼儿与老师、幼儿与社会间的人际交往为基础的活动,幼儿园游戏开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过程。它可以帮助幼儿在体验成人的生活经验中认识社会,同时促进社会技能的培养。由此可见,游戏对提高幼儿的社
会交往能力有着非常重要作用,本文拟从在游戏中培养幼儿交往能力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丰富的游戏材料,促进幼儿交往动机
芬兰的儿童教育家苏塔玛曾经指出:“一种理想的游戏材料是操作性的器件而不是消极的占有物”,就是强调了幼儿游戏中操作材料的重要意义。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游戏材料,并有意识地提供些需要与别人共同协作才能玩的环境。如角色游戏、表演、故事等材料,让幼儿自选活动内容,自由地组合,在活动中保持愉快的心情,主动参与活动,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活动中逐渐培养交往意识,学会与小伙伴友好交往的技能。如在角色游戏中,其中“娃娃家”是经久不衰的典型角色游戏。“娃娃家”游戏是幼儿在教师特意营造的家庭情境中通过动作和语言来扮演角色,使用游戏材料进行角色互动,展开游戏情节的活动。所以,角色、材料、动作和情境是“娃娃家”游戏的基本要素。幼儿自出生起,每天都在家庭中吃、穿、住、玩,他们对家庭生活有着丰富的经验。因此,幼儿可以在“娃娃家”开展什么活动主要依赖外在游戏环境的支持,尤其是游戏材料的支持,他们的行为很容易受到材料本身所预示的功能的限制。不同的材料营造着不同的游戏情境,暗示着不同的活动方式,制约着游戏者的角色行为。例如,手推车暗示幼儿可以推车外出购物;各种类型的衣服示意幼儿可以给娃娃穿脱衣服或整理衣物,练习扣纽扣、拉拉链、系鞋带;一把小锤子可能生发出修理活动;筷子可以让幼儿练习夹东西;纸杯、吸管、小豆子会让幼儿想到请客人喝珍珠奶茶;橡皮泥意味着幼儿可以拿来做糕点、面食;漂亮的蛋糕盒可能让幼儿想起庆祝生日,等等。如果缺乏可供幼儿动手操作的材料,幼儿必然陷入无所事事的状态。幼儿只有拥有可以动手操作的材料,才可以清楚地用行为界定自己的角色,从而产生合作、交往的需要。因此,及时更新、增加游戏材料是促进幼儿交往的关键。
二、建立轻松愉悦的同伴关系,体验交往乐趣
幼儿入园之后接触最为频繁的对象是他们的同龄伙伴,幼儿之间的互相作用对其社会化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讲,更胜于幼儿与成人之间的交往。他们要学会与同伴交往、与人分享和合作意识。同伴交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是幼儿学习社会交往的初始阶段。如何利用游戏活动帮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呢?在生活中,我们利用一些自然发生的情景,帮助幼儿寻找游戏伙伴,鼓励幼儿多结交新
朋友。小班我们开辟了“玩具之家”活动区,发动孩子从家里带来心爱的玩具,利用玩具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在活动中,及时表扬那些主动与同伴一起玩玩具的幼儿,促使幼儿之间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关系,培养了人际交往的积极情感。我们还让幼儿讨论“你怎样认识我们的新朋友”,“怎样和同伴合作玩”,“别人想玩你的玩具时该怎么办”、“你想玩别人的玩具时该怎么说”、“你拿到别人的玩具时该怎么说”等话题,让幼儿说自己的想法,从而明白与人相处的方法,如要爱护玩具,不强夺、捣乱等。活动结束后,我们让幼儿讲讲“你最喜欢谁的玩具”、“你和小伙伴是怎样玩的”,“你把自己玩具让给谁玩了”等,让幼儿交流各种交往方法;体验交往的乐趣。
三、提供形式多样的游戏,提高交往技能
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一日生活之中,而活动区游戏作为幼儿生活中举足轻重的环节,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这主要因活动区为幼儿提供了与同伴自由交往的场所与氛围,使幼儿在真实的情景中实践与周围人发生关系,逐渐发现和了解自我与他人,体验自己行为的结果及他人对自己的反应,懂得自己作为集体成员需要相互适应,服从共同的行为规则,学习轮流、协商、合作等技能,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被周围人接受。其中,角色游戏和结构游戏则是幼儿最喜爱玩的游戏。
(一)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角色游戏作为一种通过幼儿模仿、想象、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形式,它的突出特征是社会性。比如娃娃家游戏,医院游戏,商店游戏等等是不同主题的角色游戏,都有一定的主题。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是幼儿期最典型的、最有特色的游戏。它也是幼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游戏中角色可以包括社会各行各业,涉及周围各种环境。因此,角色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在体验成人的生活经验中认识社会,而且可以促进相互交往。可见,角色游戏对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具有特殊的功能。如在我园组织开展的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角色游戏表现出一种积极参与社会交往的主动性、角色意识和对角色规范的认同感。例如:在“医院”活动中,“医生”用心的给“病人”看病、打针、吃药。可过了一会儿,又把走了的“病人”叫回来,说:“你的病情严重,要住院。”说着便马上整理病床。要出院了,又帮“病人”穿好鞋,护送回家。这位小“医生”在游戏中理解了医生的
职责,关心病人,同情病人。而在真正遇到同伴有伤时,孩子们便自然地把游戏中的行为迁移过来,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与人相处了。又如“菜场”的营业员为“老奶奶”送菜,“娃娃家”的爸爸搀扶着“老爷爷”看表演等都是幼儿之间交往能力的体现。此外,在表演中让幼儿自由选择游戏的伙伴,组成表演的小组,还将分配角色的权利“下放”给了组长,幼儿在组长的指挥下通过的猜拳,轮流等方法进行角色分配。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表现出来的角色行为是幼儿对社会角色规范的认同,通过角色模仿,不但强化了他们的交往意识和角色规范,并且自觉不自觉地迁移到幼儿的现实生活中。在游戏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鼓励幼儿多交往,让他们自己找伙伴,相互合作,引导他们友好相处。让他们在游戏中感受到交往的重要性。
(二)在结构游戏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结构游戏是通过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结构材料动手造型的活动,构造物体或建筑物,实现对周围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是创造性游戏的一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第二部分关于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因此,在结构游戏中,我们应着重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让幼儿在建构的同时,促进相互交往,共同合作的能力。如:在建筑游戏中,我们要求幼儿合作搭建,不要争,不要抢,要学会玩和谦让,借此练习幼儿互相团结、谦让的技能。如在参观及画公园之后,建议幼儿用空心积木在地面上搭建公园。公园里有围墙、亭子、桥、花草树木等,旁边还有公路。我们就发动全班幼儿进行分工,有的组搭围墙,有的组做亭子、桥,有的组做花草等,在幼儿的通力合作交往下,公园很快的就建好了。透过举例我们可以肯定孩子们在结构游戏的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直接反映物体的结构造型,通过构造物体反映大自然和人民构造劳动的美。所以,重视在结构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和优良品德的重要途径。
四、引导幼儿规则意识,学会互动交往
游戏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幼儿也是在游戏中逐步成长起来的。社会交往技能是指在与人交往和参与社会活动时表现的行为技能。幼儿由于年龄的特点,缺乏合作交往的能力,不善于协商,不善于分工与交流,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
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因此,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时,要注意观察了解幼儿活动时的情况,恰当地引导,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成为幼儿活动的参与者和协调指导者,促进幼儿友好交往,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如在建构游戏中,有些幼儿不顾别人的需要,随便去拿别人的游戏材料,立即会受到同伴的直接拒绝,在某种程度上是削弱了幼儿自我中心化倾向,但同时也会出现争、吵、哭、告状等现象。教师发现苗头要注意引导其观察别人的需要,启发他想一想,如果别人拿了自己需要的材料,自己会怎样对待?你需要的材料能用什么代替?如果别人不需要,你要怎样才能让他人愿意给你?从而让幼儿懂得要克服自我中心化的言行,采取友好态度才能与同伴交往。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互助的社会,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一个人来说极为重要,我们要正确对待游戏在幼儿交往技能中的重要性,真正了解孩子,从孩子本身出发,从而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有趣的游戏环境,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快乐成长。
文后参考文献
[1]常晓梅.浅议幼儿交往,幼教博览,2001(9).[2]冯晓霞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8).[3]彭云.论早期教育,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2).[4]吴敏.角色游戏交流的多种互动形式,山东学前教育网,2007(8).[5]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6]鹿海云.幼儿自主性游戏,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7]冯晓霞.幼儿园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15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首都师大出版社,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