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班幼儿角色游戏中角色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班幼儿角色游戏中角色意识的培养
胥口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 金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育活动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学龄前的儿童对于模仿成人活动、反映他(她)熟悉的周围生活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这就使得幼儿园角色游戏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等,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小班幼儿特别是初入园的幼儿角色意识弱,或缺乏角色意识,所以他们玩起来难于进入角色,游戏形式单调、平淡,使角色游戏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意义和目的。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角色意识,使角色游戏达到其相应的教育意义和目的,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出培养小班幼儿角色意识的途径,具体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丰富经验,理解角色
角色游戏的内容来自现实生活,是社会性的游戏,只有让幼儿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才能产生玩游戏的愿望。所以必须让幼儿了解和认识角色的作用与行为,初步建立起角色意识,进而在游戏中自己进入角色。
首先应通过开发多项主题活动,帮助幼儿初步形成角色意识。如:主题活动“我的家”,要求幼儿回家了解,爸爸妈妈是干什么工作的?他们在家干些什么家务?一家人是怎样相亲相爱,互帮互助的?谁辛苦地把你们带大?你在家帮妈妈做了什么事?通过这样有意的观察,使幼儿认识了角色的行为,丰富了生活经验,理解了角色的实际意义。然后组织幼儿讨论谈话,加深对角色行为的理解和认识。其次应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人们的活动,丰富幼儿的认知。如:带幼儿外出散步,组织幼儿参观商店的营业员如何热情接待顾客,看警察怎样指挥交通;看医生如何给病人看病等,并以此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们对劳动的态度。同时要求家长带孩子参加健康的社会活动,以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建立起角色意识。此外,还应辅以故事、看图片、谈话等形式,通过文艺作品丰富幼儿的经验。
这样,随着幼儿观察的不断深入,经验的不断丰富,孩子们玩起角色游戏就不会出现抢占材料、自顾自玩或无所适从的现象。他们能意识到自己在扮演角色,自己的行为必须符合角色的身份,必须大家合作游戏。
二、选择合适的主题,诱发兴趣 角色游戏是幼儿生活经验的再现,游戏中,幼儿进行社会性的学习,所以游戏的主题内容必须是幼儿熟悉的生活内容。小班幼儿由于阅历所限,很多事情他们还没经历过,很多角色他们无从体验。因此,我们必须选择幼儿熟悉的生活主题。熟悉的角色才能激起幼儿扮演角色的兴趣,从而使幼儿树立起角色意识。
首先,应从幼儿熟悉的事物中选择合适的主题。幼儿无一例外地对“娃娃”感兴趣,而生活中和他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爸爸、妈妈。幼儿最丰富的经验也莫过于和爸爸、妈妈的共同生活经验。因此,我们将“娃娃家”作为小班最初开展的游戏主题。事实上从孩子们对“娃娃家”的喜爱程度,更加证实了“娃娃家”是小班幼儿的最佳角色游戏主题。幼儿园是孩子们生活、学习的主题场所。孩子们喜爱老师,乐于上幼儿园,他们熟悉幼儿园的生活。在“幼儿园”这一游戏中,孩子们不仅能按意愿再现幼儿园上课、游戏、做操、表演节目等活动,也满足了一些孩子想当一名老师的愿望。可见“幼儿园”也是小班幼儿能接受和喜爱的角色游戏主题。
其次,应从幼儿心目中所崇敬的人物去选择主题。在和孩子们接触中,我发现“警察”和“司机”一直是他们所崇敬的人物,孩子们跟着父母外出,车子“嘀嘀”一开就把他们带到很远的地方,真是棒极了。还有那警察穿着制服,威风凛凛地指挥交通,在孩子们眼里也是再神气不过了,他们多么想尝尝开开汽车、当当警察的滋味。因此,“公共汽车”游戏深受孩子们欢迎。
第三,从幼儿对新异物的好奇入手选择合适主题。商店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妈妈常带孩子到商店买物品,孩子们看到商店里那么多未见过的、琳琅满目的诱人物品,他们多么想摸摸、看看、玩玩呀。还有柜台里忙个不停的售货员对孩子们也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孩子们是多么想象成人一样直接参与买卖活动。而“商店”游戏正可以满足孩子们参与社会活动的这一要求。
三、区分层次,注重差异
为了培养胆小、内向及兴趣易变孩子的角色意识,在游戏中我对他们进行因人而异的重点指导,并采取相对固定角色的方法,即在不长的一段时间内固定角色,对他们进行角色行为训练,使其尽快进入角色,树立起角色意识。如对于胆小、内向的孩子则注重培养他们对游戏的积极态度和情绪,委以角色,交给任务,想方设法把他们吸引到游戏中来;对于兴趣易变的孩子则注重发展其注意力及持久性,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性。
固定角色并非是角色就固定不变了。实践证明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能增强幼儿角色的应变能力,有利于幼儿角色意识的发展。所以对那些兴趣易变而不稳定及胆小、内向的孩子在相对固定角色一段时间,在其有一定的角色意识后,就应对其角色进行变换调整,使他们有机会接触更多的角色,在提高他们对角色应变能力的同时,增强角色意识。
四、介入角色,示范引导
角色游戏虽然是幼儿主动、自愿的活动,但不意味教师就可放弃指导。应该说老师的介入指导对培养孩子的角色意识、深入开发游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游戏之前的谈话、讨论是不可少的。谈话激起了幼儿对已有生活经历的回忆,将原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既巩固了角色意识,又为下一步付诸游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在游戏初始,教师应根据幼儿意愿引导确定主题,也可利用一些玩具材料调动幼儿游戏兴趣,让幼儿从材料中得到对所扮演角色行为的启发,增强角色意识。这就牵涉一个如何根据孩子的意愿分配角色的问题。新游戏的主角孩子们总是争着扮演,这时,老师如命令说xx来当医生,xx当妈妈,显然不利于幼儿积极性的发挥。遇此情形,我总是进行民主选举,让大家讨论。如:要玩“幼儿园”游戏,自然“老师”这一角色引起了孩子们强烈兴趣,这时我就问:“谁最像老师?谁会带大家做游戏?给大家讲故事?谁平时在班上最爱帮助别人,爱做好事,是老师的好帮手?”这样很自然地就推荐出了较好的组织者。在以后的游戏中就建议轮流担任,让能力差、角色意识弱的幼儿也有扮演主角的机会,以增强其角色意识和游戏能力。
在指导游戏过程中,老师更应善于启发、引导。老师的指导不是强加给幼儿的种种要求,而是老师以角色的身份向幼儿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劝告或者建议,从而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情节,明确角色行为,意在培养幼儿的角色意识。老师必须对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对游戏的不同态度进行了解和观察记录,然后对不同情况进行个别教育。如:妞妞是个非常腼腆、胆小的小女孩,她总是不声不响,生怕别人注意,常常是怯怯生生地看别人游戏,自己不敢参加。我主动接近她和她交谈,消除她的恐惧心理,使她感到老师可亲,接着把她引到“娃娃家”来扮演较为容易的角色“孩子”,开始她很紧张,缺乏角色意识,不能胜任。于是我介入到游戏中,扮成“大姐姐”,通过言谈举止为妞妞进行平行介入指导,让她体会到老师变成了“大姐姐”,她变成了“孩子”。初步有了角色概念。第二次游戏时我仍以同一角色介入,建议和她一起抱娃娃去散步,以动作和言语对她进行示范。这样我不断地以角色的介入在非常自然轻松的状态下对她进行了引导,使她逐步进入角色,建立起角色意识。
又如,在玩“汽车”游戏时,扮演司机的洋洋总不专心,角色意识肤浅,对角色行为不明确。乘客一下车他也跑去玩了,使得新乘客上车找不到驾驶员。于是我就扮成了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和洋洋进行合作游戏,无人乘坐时,我就瞧瞧车子惊讶地说:“司机,你看许多座位都被乘客碰歪了,我们来把位置摆整齐吧。”这下妞妞可乐意啦。过一会了,我又引导说:“车开了半天,挺脏的怎么办呢?他就马上说:“我来洗。”于是他马上找来了抹布卖劲地擦洗起来。擦了一会儿,他又似有所悟地说:“车没气了,我该来打打气。”于是他又很快地将车充足了气。在接着的两次游戏中,我们又配合进行修理汽车配件及开展上门服务等活动,讨论了无人乘坐时怎么办的问题。同时,我还建议离开坐位到空地上练习本领,如绕障碍、转弯、倒车等。这样,深化了游戏主题,增添了情趣,既让孩子很好地扮演了角色,又解决了孩子自身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好跑动的问题。可以看出教师通过介入的游戏指导,较好地帮助孩子理解了角色的身份、意义,孩子的角色行为得到不断充实、完善,角色意识不断增强。
第二篇:小班角色意识培养
一、提供装扮的道具,明确幼儿的角色身份
“小班幼儿开始出现角色意识但并不清晰,常常还会真假混淆,更多的是模仿角色原型的典型动作,比如妈妈烧饭、司机开车、医生打针等。”在组织游戏的时候教师发现幼儿往往把自己想象成某一角色,此时教师思考的是怎样去明确幼儿的角色身份。
二、充实操作的材料,丰富幼儿的角色行为
“小班幼儿的游戏主题比较单一,往往在玩具形象的影响下表现该主题最典型的游戏情节,如‘娃娃家’就是烧饭、做菜。‘医院’就是打针和听诊,每个游戏情节动作也比较简单。”这是小班孩子最主要的一个年龄特点,到了小班后期才会出现对应性的角色,如妈妈和娃娃、医生和病人等。但在实践中还发现缺少游戏材料,也会导致游戏的中断,此时教师应该思考怎样去充实操作的材料。
三、捕捉幼儿的剪影,提高幼儿的角色水平
“教师要引导幼儿回忆游戏情节,用语言概括和表达。”而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记忆是短暂的,要他们回忆活动中的情节是比较困难的,此时教师应该及时捕捉孩子活动的剪影,适当的创设在游戏环境中,这样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一、丰富经验,理解角色角色游戏的内容来自现实生活,是社会性的游戏,只有让幼儿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才能产生玩游戏的愿望。所以必须让幼儿了解和认识角色的作用与行为,初步建立起角色意识,进而在游戏中自己进入角色。
首先应通过开发多项主题活动,帮助幼儿初步形成角色意识。如:主题活动“我的家”,要求幼儿回家了解,爸爸妈妈是干什么工作的?他们在家干些什么家务?一家人是怎样相亲相爱,互帮互助的?谁辛苦地把你们带大?你在家帮妈妈做了什么事?通过这样有意的观察,使幼儿认识了角色的行为,丰富了生活经验,理解了角色的实际意义。然后组织幼儿讨论谈话,加深对角色行为的理解和认识。其次应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人们的活动,丰富幼儿的认知。如:带幼儿外出散步,组织幼儿参观商店的营业员如何热情接待顾客,看警察怎样指挥交通;看医生如何给病人看病等,并以此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们对劳动的态度。同时要求家长带孩子参加健康的社会活动,以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建立起角色意识。此外,还应辅以故事、看图片、谈话等形式,通过文艺作品丰富幼儿的经验。
这样,随着幼儿观察的不断深入,经验的不断丰富,孩子们玩起角色游戏就不会出现抢占材料、自顾自玩或无所适从的现象。他们能意识到自己在扮演角色,自己的行为必须符合角色的身份,必须大家合作游戏。
二、选择合适的主题,诱发兴趣角色游戏是幼儿生活经验的再现,游戏中,幼儿进行社会性的学习,所以游戏的主题内容必须是幼儿熟悉的生活内容。小班幼儿由于阅历所限,很多事情他们还没经历过,很多角色他们无从体验。因此,我们必须选择幼儿熟悉的生活主题。熟悉的角色才能激起幼儿扮演角色的兴趣,从而使幼儿树立起角色意识。
首先,应从幼儿熟悉的事物中选择合适的主题。幼儿无一例外地对“娃娃”感兴趣,而生活中和他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爸爸、妈妈。幼儿最丰富的经验也莫过于和爸爸、妈妈的共同生活经验。因此,我们将“娃娃家”作为小班最初开展的游戏主题。事实上从孩子们对“娃娃家”的喜爱程度,更加证实了“娃娃家”是小班幼儿的最佳角色游戏主题。幼儿园是孩子们生活、学习的主题场所。孩子们喜爱老师,乐于上幼儿园,他们熟悉幼儿园的生活。在“幼儿园”这一游戏中,孩子们不仅能按意愿再现幼儿园上课、游戏、做操、表演节目等活动,也满足了一些孩子想当一名老师的愿望。可见“幼儿园”也是小班幼儿能接受和喜爱的角色游戏主题。
其次,应从幼儿心目中所崇敬的人物去选择主题。在和孩子们接触中,我发现“警察”和“司机”一直是他们所崇敬的人物,孩子们跟着父母外出,车子“嘀嘀”一开就把他们带到很远的地方,真是棒极了。还有那警察穿着制服,威风凛凛地指挥交通,在孩子们眼里也是再神气不过了,他们多么想尝尝开开汽车、当当警察的滋味。因此,“公共汽车”游戏深受孩子们欢迎。
第三,从幼儿对新异物的好奇入手选择合适主题。商店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妈妈常带孩子到商店买物品,孩子们看到商店里那么多未见过的、琳琅满目的诱人物品,他们多么想摸摸、看看、玩玩呀。还有柜台里忙个不停的售货员对孩子们也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孩子们是多么想象成人一样直接参与买卖活动。而“商店”游戏正可以满足孩子们参与社会活动的这一要求。
三、区分层次,注重差异为了培养胆小、内向及兴趣易变孩子的角色意识,在游戏中我对他们进行因人而异的重点指导,并采取相对固定角色的方法,即在不长的一段时间内固定角色,对他们进行角色行为训练,使其尽快进入角色,树立起角色意识。如对于胆小、内向的孩子则注重培养他们对游戏的积极态度和情绪,委以角色,交给任务,想方设法把他们吸引到游戏中来;对于兴趣易变的孩子则注重发展其注意力及持久性,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性。
固定角色并非是角色就固定不变了。实践证明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能增强幼儿角色的应变能力,有利于幼儿角色意识的发展。所以对那些兴趣易变而不稳定及胆小、内向的孩子在相对固定角色一段时间,在其有一定的角色意识后,就应对其角色进行变换调整,使他们有机会接触更多的角色,在提高他们对角色应变能力的同时,增强角色意识。
四、介入角色,示范引导角色游戏虽然是幼儿主动、自愿的活动,但不意味教师就可放弃指导。应该说老师的介入指导对培养孩子的角色意识、深入开发游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游戏之前的谈话、讨论是不可少的。谈话激起了幼儿对已有生活经历的回忆,将原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既巩固了角色意识,又为下一步付诸游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在游戏初始,教师应根据幼儿意愿引导确定主题,也可利用一些玩具材料调动幼儿游戏兴趣,让幼儿从材料中得到对所扮演角色行为的启发,增强角色意识。这就牵涉一个如何根据孩子的意愿分配角色的问题。新游戏的主角孩子们总是争着扮演,这时,老师如命令说xx来当医生,xx当妈妈,显然不利于幼儿积极性的发挥。遇此情形,我总是进行民主选举,让大家讨论。如:要玩“幼儿园”游戏,自然“老师”这一角色引起了孩子们强烈兴趣,这时我就问:“谁最像老师?谁会带大家做游戏?给大家讲故事?谁平时在班上最爱帮助别人,爱做好事,是老师的好帮手?”这样很自然地就推荐出了较好的组织者。在以后的游戏中就建议轮流担任,让能力差、角色意识弱的幼儿也有扮演主角的机会,以增强其角色意识和游戏能力。
在指导游戏过程中,老师更应善于启发、引导。老师的指导不是强加给幼儿的种种要求,而是老师以角色的身份向幼儿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劝告或者建议,从而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情节,明确角色行为,意在培养幼儿的角色意识。老师必须对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对游戏的不同态度进行了解和观察记录,然后对不同情况进行个别教育。如:妞妞是个非常腼腆、胆小的小女孩,她总是不声不响,生怕别人注意,常常是怯怯生生地看别人游戏,自己不敢参加。我主动接近她和她交谈,消除她的恐惧心理,使她感到老师可亲,接着把她引到“娃娃家”来扮演较为容易的角色“孩子”,开始她很紧张,缺乏角色意识,不能胜任。于是我介入到游戏中,扮成“大姐姐”,通过言谈举止为妞妞进行平行介入指导,让她体会到老师变成了“大姐姐”,她变成了“孩子”。初步有了角色概念。第二次游戏时我仍以同一角色介入,建议和她一起抱娃娃去散步,以动作和言语对她进行示范。这样我不断地以角色的介入在非常自然轻松的状态下对她进行了引导,使她逐步进入角色,建立起角色意识。
第三篇:浅谈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意识
浅谈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意识
摘要:交往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只有会交往的孩子才能成为未来世界的主人。而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幼儿进行合作交往的起点,它为幼儿提供大量的交往机会,角色游戏更是培养幼儿交往合作的有效途径。以幼儿的兴趣为切入点,深入创设游戏环境。以幼儿为主体积极开展游戏活动。以幼儿的表现为基点,大力推进游戏评价。让幼儿充分体验到游戏带来的快乐,更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合作交往的品质。
关键词:交往合作·角色游戏·培养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游戏是孩子的生命,游戏是孩子获取知识的基本活动形式。”角色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意愿,扮演不同的角色,模仿成人劳动和交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他们正处于特别好表现、爱探索的阶段,在游戏中,幼儿借助丰富的想象模仿成人世界的真实情景。在虚拟或想像的游戏情景中幼儿主动交往,充分表现。在一定的环境与条件中,在教育者对游戏的有效组织下,伴随幼儿游戏兴趣和愿望的产生,幼儿游戏就成为教育实践中现实的活动行为。因此,角色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在体验成人的生活经验中认识社会,而且可以促进交往。可见角色游戏对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具有特殊的功能。它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合作的品质,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下面我就谈谈我在角色游戏中是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品质。
一、针对幼儿年龄特点,确立合适的主题,让幼儿有交往的可能
1、从幼儿心目中喜欢的人物去选择主题。如“司机”、“警察”、“理发师”等。幼儿喜欢的人物。都非常乐意模仿,对这些人物的行为职责也了解得相对多一些,容易在幼儿中间引起共鸣。
2、从幼儿熟悉的事物中选择主题。如“娃娃家”、“幼儿园”,幼儿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才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在游戏中才能心情愉快、自主的活动,能积极反映他们所接触的事物,有效地提高幼儿角色水平。
3、从幼儿对新事物的好奇入手选择主题。如“超市”、“图书馆”,幼儿渴望了解成人的一些社会行为方式,想去尝试学习,老师应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以此为契机为幼儿提供丰富生活经验的机会,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些基本准则,初步学会正确的交往方式。
二、为幼儿提供不同层面的材料,充分激发幼儿的想像,让幼儿有交往的媒体
游戏材料是幼儿赖以想像的物质基础,是幼儿学习的重要资源,丰富、有效的材料可以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角色游戏的开展少不了游戏材料。我是通过以下几条途径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并体现材料的创造性,为幼儿交往的必然性提供良好的中介物。
1、整套的塑料厨具、医疗器械、理发工具等成品玩具。购买的这些成品玩具制作精美,形象逼真,对幼儿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这些角色游戏玩起来必然就需要幼儿之间的合作与相互协调,才能正常运作。
2、以物代物,妙用废旧材料。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废旧材料,只要见到,我会做一个有心人,随时把它收集起来摆放在活动区,再经过孩子们的想像,可妙作他用,丰富游戏内容。如纸牛奶盒,在“娃娃家”中可当茶杯;在“动物园”中可当小狗的狗舍;在“小剧场”中可当魔术箱。幼儿之间相互模仿、学习,极大地刺激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也为幼儿的交流提供极好的话题。
3、幼儿参与制作并大胆尝试游戏材料新的组合方法。幼儿用自己制作的玩具进行游戏,情绪会格外高涨,游戏效果自然就好。在某种意义上讲,制作玩具和开展游戏是同一教育过程的两个阶段,幼儿自己制作玩具,不但提高了幼儿的思维、想像、观察、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幼儿克服困难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另外还可以利用性质相差较大的材料进行新的组合(如餐具与泥沙、水的组合),幼儿想像的空间增加,游戏的复杂性、趣味性增强,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也相应增多。
三、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灵活多样的指导,有针对性地提高幼儿交往水平
如何引导幼儿自主地开展游戏,在各项活动中幼儿充分表现,自由交往,协作创新,使他们的兴趣、需要得到满足,合作交往技能得以培养,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我认为教师的指导是关键。
1、对于能力差,性格内向,不敢与同伴交往的幼儿,我常把他们分到和能力强的幼儿一组,并要求能力强的幼儿主动邀请胆小内向幼儿参加游戏,带动他们,让他们相互感染,提高游戏兴趣,同时鼓励这类幼儿树立起信心,做游戏的主人,参与游戏的改进。慢慢地这类幼儿的胆子大了起来,不再害怕交往了。
2、对于有一定组织能力,有带动力的幼儿,可以让幼儿担任游戏中的主要角色,参与分配角色和解决游戏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给其他幼儿起到调控和示范的作用。
3、对于易与他人发生争执或冲突,有交往愿望但缺乏交往技能的孩子,则主要教给他们交往的策略,如:大家轮流玩,互相转变角色,学会尊重别人的意愿,适当妥协等,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交往技能,学会融入群体生活,和他人友好共处。
记得有一次,我们班的几个小朋友在一起争呼拉圈(不能达到一人一个),于是我便引导幼儿玩“小司机”的游戏。就是幼儿开着车(呼拉圈),到“车站”去接“乘客”。“司机”由幼儿轮流担任。这样,孩子学会了礼貌,学会了遵守秩序。也充分的发挥了角色游戏的潜能。同时也解决了游戏中游戏材料不足的问题,真是一举多得。
4、在幼儿游戏时,我经常以游戏同伴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去,潜移默化地教给孩子交往时应有的语言、态度、表情,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且注意随时发现和捕捉一些典型的情节,抓住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萌发的良好时机进行评讲。
四、从实际生活中提炼游戏素材,让幼儿的目光多聚焦周围世界
角色游戏来源于实际生活,从实际生活中提炼游戏素质唾手可得。孩子们年纪小,对周围环境充满了好奇。周围世界丰富多彩,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窗口。在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孩子们也丰富了自己的视野。广泛的与周围世界的接触,也可以丰富孩子的认知能力,丰富孩子的语言表达,也可以激发孩子的想像力。同时让孩子的角色游戏有血有肉,充满活力。
1、多带孩子观察周围环境,通过观察成人的劳动。如观察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以及观察商贩怎么做买卖,到邮局、银行、医院去观看工作人员是怎样工作的。可以把一些礼貌用语和工作程序用在游戏中。这样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中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做。
记得有一次在到超市进行实践活动后,孩子们进行了“超市购物”的游戏,在“超市购物”游戏中,孩子们还能互相商量着如何摆放物品、分配谁做顾客、谁做营业员,并自制交易使用的钞票等等,这些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孩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游戏结束后的调查、评价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兴高采烈地介绍了自己在“超市”中的见闻与游戏方法。在游戏中出现了这样一幕,负责收款的小朋友就是不给另一个小朋友出超市,他有他的理由,“你的钱怎么像假的。”另外一名幼儿说“不是的,我是在洗衣服的时候忘拿出来的”,听了很好笑,其实这就是孩子在超市听到一位成年人的话。大人的话往往能启迪孩子的思维。这样孩子的交往能力便会在周围世界的潜移默化中进一步增强。
挖掘乡土资源,充分利用家乡的地理优势,给幼儿更丰富的游戏素材,我镇地处宁、宿、徐高宿公路交叉处。我们带领幼儿参观高速公路。然后进行了一次“我是交通小能手”的角色游戏。角色游戏中孩子们开动脑筋,充分的挥洒智慧。他们通过奇思妙想,自己设计了交通方案。整个活动孩子们兴致盎然。即激发了孩子的创新思维,同时学会了团结协作,增强了交往能力。
麦秆和麦秸对于农村幼儿来说数见不鲜。麦收之后,我们用麦秆和麦秸做各种工艺品,进行跳绳等各种游戏。同时把这些作品用于角色游戏中。如我们编织了草鞋和花蓝,同时我们让幼儿自己去选材,用视觉去感知、去体验、去反思、去创造,这样锻炼了幼儿的思维。真正的把幼儿变为游戏的主人。如在角色游戏《小红帽》中,我让幼儿讨论怎样惩治大灰狼,幼儿通过了自己的相像决定用火功。可是真正的火把上哪儿找呢,于是孩子们把发扬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它们用麦秆做成了“火把”。把它扔到了“大灰狼”的身上。最后大家“胜利”了。在欢呼声中,在激烈的讨论中,孩子们学会了团结,学会了合作。其交往意识也在游戏中萌芽破土。
3、让大自然成为幼儿思维的发源地。大自然是一本奇妙的书,春日的大地锦绣铺林,蜂飞蝶舞。我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孩子们在一个小土坡上插上青青的杨柳枝,就有几个孩子围着土坡唱起了“生日快乐”,原来通过想像,孩子们把它当成了生日蛋糕。于是角色游戏“生日快乐”便在孩子们纯美的歌声激烈而有序的进行着。在游戏中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一幅幅让我惊喜的画面不断的涌现,一声声令我感动的话语让我感受到孩子们成长的欣喜
四、重视游戏后的评价活动,引导幼儿分享成功的快乐与经验。
当游戏告一段落时,教师可组织全体幼儿围坐在一起,给机会让他们去谈论,充分表达他们自己的意愿,以更好地挖掘游戏中蕴含的丰富的教育潜能,实现幼儿的发展。
1、发展幼儿语言表达和复述能力。语言是人类交往的工具,幼儿玩过一种角色游戏后,一定积累了许多谈话的题材,此时教师用鼓励自由发言和提高的方式帮助他们回忆,描述和表述故事的过程,既能鼓励幼儿在人们面前大胆讲述,也能发展他们的表达复述能力,同时让幼儿满心欢喜地尽情分享游戏所带来的情绪体验。
2、帮助幼儿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孩子们在游戏中都有自己的不同的玩法。在游戏后介绍自己的探索经验,给其他幼儿提供了分享和学习别人的经验的机会。幼儿在互动的作用下,游戏一定会开展得越来越生动。
总之,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和积累,我相信我班幼儿在交往合作的策略和技能上,一定会有很大提高,人人都能成为活泼、大方、热情、自信的现代儿童。
第四篇:如何增强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角色意识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等,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中班上期的幼儿在游戏中自言自语、自说自话、自我陶醉的现象很多。以上分析的情况就是在一定条件刺激下产生的角色语言和行为,作为教师要能观察了解,捕捉幼儿游戏中的行为、语言、情感加以引导,从而将幼儿的最初不很明确的角色表现逐渐变成简单的角色意识,并培养幼儿具有简单的角色意识。
如何增强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角色意识
来源:黑河市教育信息中心 作者: 福建永春仓满幼儿园 尤桂香 发布时间:2007-12-28 09:42:13.53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往往被玩具吸引而将注意力集中在玩具上,缺乏角色意识。那么,如何通过教师的引导增强幼儿的角色意识,使游戏内容得以丰富,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呢?
一、丰富幼儿生活经验,打好角色基础
角色游戏是创造性地再现个人生活经验的一种活动。生活经验是幼儿游戏的基础,离开了这一基础,幼儿的游戏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枯燥、单调。因此,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认识角色的行为及作用,初步建立起他们的角色意识,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熟悉、贴近生活的活动,丰富幼儿的经验。如带领幼儿去参观理发店,了解理发师理发的一般过程;观察商店的售货员是如何热情接待顾客的;观察医务人员怎样给病人看病,从中体验不同行业的特点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次,开展主题活动,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角色意识。如开展“我在幼儿园”主题活动,引导幼儿了解幼儿园有谁在工作,教师教小朋友学什么本领,阿姨怎样关心小朋友的生活,小朋友在园一日做了哪些事情,小朋友是怎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等。通过这样有意识的观察,使幼儿认识角色的行为,理解角色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再次,引导幼儿留意身边的活动,如庆祝“国庆节”、“教师节”活动,组织幼儿谈话、讲故事,观看图片、录像,观看其他班的幼儿做游戏等,开阔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的经验。这样,随着幼儿观察的不断深入,经验不断积累,幼儿玩起游戏来就不会无所适从,能意识到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进而采取相应的角色行为。
二、提供游戏道具,激发幼儿游戏兴趣
角色游戏的道具是幼儿进行游戏的基础。因此,教师要选取适宜、有趣、好玩的玩具引起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扮演角色的兴趣。首先,教师可根据游戏的内容选择游戏道具。如玩过家家游戏提供玩具娃娃及煤气灶、碗、勺子、锅、衣服、床等,提高幼儿扮演角色的兴趣。其次,提供角色标志,达到提醒幼儿认清自我角色的作用。如给扮演娃娃爸爸、妈妈的小朋友制作胸牌,给扮演售货员的小朋友制作帽子,给扮演医生的小朋友制作工作服等,使幼儿明确自己的角色身份,更快进入角色,产生角色行为。
三、加强指导,增强幼儿的角色意识
1.树立榜样,模仿学习。我们知道,幼儿是好模仿的,成人及同伴的行为或故事中的良好形象都可以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影响并成为其模仿对象。在角色游戏中,我们同样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增强幼儿的角色意识。如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可通过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介入游戏,通过具体的、自始至终的行为间接地影响幼儿的角色意识及行为,或在游戏中启发、引导角色意识淡薄的幼儿观察其他幼儿是怎样进行游戏的。这样,幼儿的行为有了一个可模仿、学习的榜样,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角色意识和游戏质量。
2.扮演角色,随机指导。角色游戏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教师不必慌张,可以旁观者角色参与游戏,并随机向幼儿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或建议来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情节,明确角色行为。如在玩购物游戏时,扮演售货员的小朋友很可能会因为没有顾客买东西而无所事事。为了缓解这种状况,教师可以扮演商店的经理出场,故作惊讶地说:“今天我们商店进了些新货,大家快来买啊!。”还可引导说:“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我们给小朋友送些礼物去,好吗?”于是扮演送货员的小朋友马上说:“我去送。”送货回来后,这个小朋友似乎受到启发,说:“今天小红的奶奶过生日,我得给她送礼物去”。可见,教师介入游戏进行指导,既深化了游戏的主题,丰富了游戏的情节,又使幼儿的角色行为不断得到充实、完善,使幼儿的角色意识不断增强。
四、重视评价,加深印象
所谓评价就是引导幼儿将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的行为进行比较,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各种认识去分析、辨别是非,作出相应的评价,促使幼儿懂得如何扮演游戏角色。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促使幼儿自律行为的发展,从而达到增强角色意识的目的。如在一次游戏中,一位小朋友扮演“交警”。开始时,他指挥得很认真,可玩了一会他便对重复枯燥的动作失去了兴趣而结束游戏。此时,教师可组织幼儿讨论:“交警在上班时间不在岗,没有指挥车辆、行人行走,会发生什么事情?你们觉得那样做对吗?”有的小朋友说:“没有交警,汽车会相撞的,行人过马路也会发生危险”。通过讨论,幼儿明白交警随便离开岗位是不对的,大大增强了幼儿的角色意识。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第五篇:浅谈小班幼儿角色游戏中的行为化解范文
浅谈小班幼儿角色游戏中的行为化解
北京师范大学 王芳
【摘要】
《指南》指出:3到6岁幼儿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角色游戏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特殊的学习途径,幼儿通过模仿成人的言行在操作和交往中,主动学习、积累适应社会生活的早期经验,然而游戏的规则、目标以及同伴之间的能力差异直接影响幼儿角色游戏的进展,教师应站在幼儿的视角,深入游戏之中,关注幼儿的活动情况,注重个体差异,协调幼儿之间的矛盾,引领幼儿大胆创新,展现个性,共同游戏,从而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幼儿个性与能力的发展,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快乐成长起来。
【关键词】
角色游戏
行为化解
个别差异
快乐成长
幼儿园新《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幼儿各种类型的游戏活动中,角色游戏是幼儿较喜欢的一种活动,而角色游戏因其固有的特性而对幼儿的创造性、社会性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其它游戏和其它活动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班孩子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弱、规则意识差,生活经验又少,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下面是捕捉的小班孩子在游戏中的四种典型行为和对策:
第一招:“循循善诱”化解“ 乱扔行为”。
今天涵涵扮演了娃娃家的爸爸,他开心的一进去就拿起围裙系在身上,我提醒到: 围裙是妈妈系的吧,你看,爸爸可以带领带。开始的时候孩子还不同意,劳边的乐乐说你戴领带,我才是戴围裙的。在我们的劝说下他不情愿的戴上了。虽然开始的时候涵涵有点不开心,但我夸他戴上很帅气,他便开心的游戏了。在游戏过程中,涵酒玩的不亦乐乎,一会儿烧菜,一会儿抱娃娃,很自得其乐,话动快要结束了,我喊到:“游戏结束了,爸爸妈妈整理整理。”但是当我来到娃娃家在看时,发现娃娃家里扔得到处都是菜,有的还在锅里没有篮出来,有的在水池里放着,涵涵手里也正拿着青菜准备扔出去,看到我,涵涵马上停了下米。“游戏结束菜应该放哪里?”我看着他问。孩子马上说菜都要放到篮子里,我说那就要行动呀。涵涌看着乱七八糟的菜有点头大,于是我边拿着菜边说:“我们一起来整理吧。”就这样我们一起将娃娃家里的菜一一摆放到指定的篮子里,最后他还说:“教师,都放好了。”我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世界著名心现学家成康危奶土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其做人做事的根本。小班的孩子总是爱乱扔东西,把东西弄得满屋都是,并且他们还很开心,觉得很好玩,而大人总是要跟在后面收拾。好的习惯不是天生的,二十从小培养的,孩子在3岁左右总是喜欢把玩具和东西捡起来交给家长,这是想证明自己能干,以博得家长的夸奖。一半讲,孩子从小没有自己收拾东西的习惯,如家长不注意对孩子从小培养,而是包办代替,日后就会影响孩子的。发现这种情况后我也及时和他家里进行了沟通。日常生活中,类似的“乱闹”的现象并不罕见,孩子的年龄特点所致,这也是正常的,作为幼儿教师要合理有效地对待孩子的这种“乱闹”的现象,而不是一味的责备。像这样转变自己的身份,蹲下身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来感染孩子,效果更佳。
第二招:“亦真亦假”化解“好吃行为”。
今天妮妮扮演了娃娃家的小客人。游戏开始后,就看见妮妮兴冲冲地来到宝宝家作客。他按门铃,和爸爸互相问候后就非常安静地坐了下来。主人非常热情,烧了很多菜,妮妮没有碗和勺子,就转过身对妈妈说了声:“妈妈,我没有碗和勺子!”扮演妈妈的小朋友很麻利地找到了碗和勺子,和快就给了妮妮。妮妮拿到后,就开心地拿起勺子给自己夹了个白梦卜,只见他放在嘴巴前面,张大嘴巴,然后准备塞进嘴巴里吃。这时候旁边的孩子喊到:“这个是假的,不能吃的!”于是妮妮停自己的动作,假装品尝了一下,又去别的地方做客了。
通过事件,我更加明确了要树立孩子的规则意识,小班的孩子经常把假想和现实混淆,提醒妮妮的这个孩子记住了平时教师说的话,并能提醒他人,说明其游戏的水平得到了提高,孩子的规则意识逐渐开始建立。所以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没有干预孩子的游戏,而是用观察的方法,让孩子真实自在地游戏。而出现妮妮这种情况说明小班的孩子年纪小,对美食的诱惑没有抗拒能力,因此,我觉得在游戏中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真的食品,以此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另外,加强游戏材料的卫生消毒工作,通过表演、示范等形式加强孩子在游戏中的规则意识。
第三招:“合理引导”化解“误解行为”。
娃娃家新添了许多道具和材料,有漂亮的梳妆台,还有孩子们的照片。我一带孩子们进入游戏室,孩子们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啊”的声音,因为娃娃家变得比以前更加漂亮温馨了,孩子们都迫不及待地想进去玩一玩,佳豪举手说:“老师,我要做爸爸。”“好吧,你就来当娃娃家的爸爸吧!”我帮佳豪戴上领带后,孩子就兴高采烈地向娃娃家走去,进入后就开始忙碌起来……我继续指导其他的孩子进区活动,忽然听到“啊”的一声尖叫,我寻着声音放眼望去,只见佳豪手里的“菜刀”(泡沫做)已经变成了两半,我问佳豪:“怎么会断的!”佳豪着急地替自己分辨:“老师,不是我,不是我!”“那老师看见断的刀拿在你手里呀!”佳豪指着旁边的小朋友说:“是她,是她推我的!”我转过身去问田雨:“田雨,你有没有推涵涵!”田雨有点害怕,不说话,我安慰到:“没有关系的,田雨,老师不会怪你的,但是你要和老师说实话,有没有推!”“有,我不小心的。”田雨的声音小的像蚊子。“佳豪,田雨不小心推了你一下,她不是故意的,下次做游戏的时候大家都要当心点,做事情不要太急。”两个孩子听话地点点头。并且事后田雨也向佳豪道了歉,大家还是好朋友。
在《指南》中指出:“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碰到是不是这种问题的时候,可以也应该有不同角度和立场。像田雨这种行为如果教师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处理的不当就会引起她的逆反心理,她并不是故意去推人的,我们不能认定这是一种故意的破坏性行为。因为心理学指出:有的破坏性行为是无意识的,有的是具有一定的主观动机的。而我们教师面对幼儿的这种无意破坏行为时,应该理智的分析,正确的对待,合理的引导,帮助孩子了解事情的真相,以免产生误会而导致孩子之间越发激烈的吵闹,从而影响他们的友谊以及游戏的开展。另外游戏的材料在注重安全的同时也要保证牢固,在后期我们投入了塑料的菜刀、碗筷等替代了原本的泡沫纸餐具,让孩子可以在游戏中尽情享受,减少意外的干扰。如果我们从幼儿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去分析和理解幼儿的行为,那么就能有助于幼儿保持良好的情绪态度去参与游戏。
第四招:“春风化雨”化解“争抢行为”。
“我的,我的,我的……”在游戏中认真指导的我忽然听到“娃娃家”传来了争吵的声音,我急忙赶过去。只见阳阳和涵涵两个人同时拽着碗边,谁也不肯放手。“怎么啦?”“我,我,我……”涵涵小脸涨得通红,有点着急,他可能急于想表达自己,但激动加上本身语言能力的限制,他什么也说不上来。“怎么回事?”我又回过头问阳阳,阳阳一脸无辜地说:“我的,我的!”看来是问不清楚了,“还有哪里有小碗呀?想一想?”
在游戏讲评的时候我特意将这个事件讲给了孩子们听,问他们对不对,他们都知道不对,问他们应该怎么办,孩子们都说不上来,这在我的意料之中,我叫了一个孩子上来和涵涵表演了一下——要问别人拿玩具,应该说:“请你给我玩一下,好吗?”“你玩一会我玩一会,行不行?等这些礼貌性的交往话语,让别人更容易接受。此外小班幼儿的游戏主要以“平行游戏”为主,教师可以现供单
一、数量足够的材料,这样能满足孩子相互模仿的需求,避免幼儿在游戏中争抢。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分享意识很薄弱,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互相交往的语言经验更缺乏了,所以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春风化雨”,耐心细致的对其进行引导,逐渐掌握简单的交流和交往的技巧,避免“争抢行为”的发生。
总之,小班的孩子由于年龄等因素的制约,在角色游戏中常常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良行为,教师要对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对游戏的不同态度进行了解和观察记录,然后对不同情况进行个别教育,并化解幼儿的不同行为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及时捕捉孩子在游戏中的点点滴滴;一对耐心倾听的耳朵感受孩子的心声;一颗七窍玲珑心思索有效的教育对策;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让孩子理解你说的一切。相信有了这些,不管孩子出什么“招”,我们都能“见招拆招”,让孩子感受游戏的无穷魅力。
文献综述: [1]陆娴敏幼儿游戏之旅[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2]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6 [3]赵焕明对儿童角色游戏的指导[J] 教育导刊2006.4 [4]幼儿教育学基础[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5]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