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儿童酷爱的一种活动

时间:2019-05-14 21:10: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游戏是儿童酷爱的一种活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游戏是儿童酷爱的一种活动》。

第一篇:游戏是儿童酷爱的一种活动

游戏是儿童酷爱的一种活动。游戏引人课堂,开始是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现在已发展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是指寓教学内容于游戏中,让儿童在玩中学,在学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游戏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就一年级数学中如何开展游戏教学谈些认识。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第二,以教材中的专用名词作谜底拟出谜面,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如: 枯木逢春——法律(发绿); 皇帝审案——垄断(龙断); 第三、在课余时间更注意搜集一些知识性较强的谜语提供给同学们,加强其猜谜训练,使学生在猜谜活动中获取知识,增加信息,既开阔了学生视野,更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实效。如 儿行千里母担忧——离子反应(打一物理名词); 促膝谈心——相对论(打一物理名词); 猜谜语活动既启发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给学生设置了一个竞争舞台,学生能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打破了“也无风雨也无情”的平淡,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为了使学生对于新课产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形式多样,新颖有趣,儿童喜闻乐见的各种数学游戏,从而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巧用数字法就是通过数字的不同组合并赋予某种特定含义以说明某一问题的方法。课堂教学中如果数字运用得巧,老道理在新形式下就会获得新的活力,使学生听起来新鲜、有趣,产生极强的教育感染力和说服力。如在讲到剩余价值理解时,我就在黑板上板书出一道数学怪题“3-1-2﹥0,这道题让学生瞠目结舌。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就与学生娓娓而谈:这个‘3’代表工人创造的总价值,‘1’代表工人的工资,‘2’代表成本和折旧,剩下来的就是剩余价值,它是资本家致富的源泉。这道题寓哲理于数字之中,吸引了学生的思考,诙谐而不俗,得到了学生的交口称赞。

五、游戏导入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用游戏作为新课的开头,把一系列的概念寓于游戏情境中,以游戏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觉易学、乐学,从而产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能为上好新课做好铺垫。

在讲“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时,把同学们调动起来,参与小品表演,医生给病人开药方:多吃水果。可病人的儿子给他买梨,他摇头。买苹果,他摇头。买橘子,他还摇头说都不是水果。表演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个人犯了什么错误?这个人能吃到抽象的水果吗?通过同学的参与激发了学习动机,使学生亲历思维过程,加深对“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的理解。在“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教学中让一名同学扮演算命先生,通过对几名同学的预测后,提出问题:算命先生的秘密在哪里?从被骗者的思维方法角度看,算命先生屡屡得手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不仅儿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了,而且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生数学的兴趣和动机,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到训练与培养。

二、课中穿插,悟理益知

儿童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不易持久。因此儿童学习一段时间后,就容易注意力分散,精神疲倦,思维松懈,有时还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所以在教学中间,把教学内容转换成游戏活动,穿插安排,这样可以是学生在玩中悟理益智,形成积极思维的心向。

法对,我说我的填法对,争先恐后的猜数、填数,生怕老师没有叫到他,这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精神不但振奋了,思维也积极了,学生不仅掌握了“7”的加减法知识与技能,而且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三、游戏练习,体验成功

练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低年级学生对于大量的枯燥的口算、笔算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倦心理,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如果把练习内容寓于游戏之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唤起儿童兴趣盎然地在一次追求成功的乐趣。

我在一年级的教学实践中,运用和设计了很多新颖有趣的游戏与竞争活动,如找朋友、夺红旗、对口令、浇开数学知识花、红花配绿叶、小猫钓鱼、小动物找家、小小邮递员、速算接力赛、摘仙桃等等。把枯燥乏味的计算练习变成丰富多彩的游戏与竞赛活动,学生兴趣浓、情绪高、思维活、反应快,在“玩”、“乐”中获取知识,增长智慧。

四、开展活动,增强能力

小学各年级都有活动课。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活动课,一般应以游戏为中心组织活动,这是因为游戏符合儿童爱玩好动的天性,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能吸引全班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教训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四、游戏教学的特殊形式 上面对游戏教学从理论上进行了一些的阐述,下面就列举一些游戏教学的特殊形式。㈠ 讲故事

对于数学知识,我们可以把知识寓于故事中,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而且讲故事能够引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它具有让学生们了解数学、引导数学志趣、熏陶精神和情感的特点与功能。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一些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们去认识数学的历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㈡ 观察

观察能力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训练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能力。小学数学可以实物材料为“第一性材料”,以课本文字插图为“第二性材料”,让学生们通过观察实物材料,结合课本材料来学习数学。让学生们通过观察数学现象,培养与加强“数”与“形”的基本概念、培养数学意识与敏锐的观察力。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出示教学挂图和实物,让学生观察,从而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㈢ 猜想

猜想的特点与功能,是能够让学生们展开和培养想象力,并且培养合理地推测和验证能力。在数学游戏教学中,可以采用让学生们进行猜想的游戏形式,让学生们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们猜一猜,估一估,促进思维培养,引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当我们在教长度单位米的认识时,就可以先不要告诉学生一米有多长,先进行猜想估计,再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加强对知识的表象认识,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㈣ 活动

作为活动的形式,是数学游戏教学法最常使用的一种方式,包括实验、模拟、绘制、创造等具体形式。这些活动形式的特点与功能是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动手能力、加强对数学的理解等。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枯燥的,而对于老师就要设计一些浅显而有趣的游戏活动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通过活动来学习数学,促进他们学习数学兴趣与能力的提高,在玩中学习数学。㈤ 竞赛

它是指以比赛的方式进行的游戏,它包括智力、体力和技巧等方面的竞赛游戏。比赛游戏形式的特点与功能,是能够使学生们精熟“数”与“运算”的能力,培养动作或思维的快速、敏捷的团队精神等。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们的竞争意识,不但是让学生学习到了数学知识,而且从思想上也得到了培养、熏陶。在课堂教学中,小组之间,或个人之间的竞赛,是最常用的竞赛方式。当然,考试也是一种竞赛方式。可以让学生进行计算能力方面的比赛,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对数比赛,这不单单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竞赛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实践证明,游戏教学既有效地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优良的心理素质,使小学生在数学课中主动、愉快地接受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具体说来,就是在教学中采用“转化”、“整合”、“比赛”、“点评”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活动。

1把教学过程“游戏化”

教学过程强调“教”与“学”,政治理论教学过程由于其特点,更加容易强调“教”,甚至成为单一的“教”的过程。将教学过程“游戏化”就是从“学”入手,尤其是政治理论教学要改变只强调“教”的观点,而是把“学”作为整个过程的中心。游戏化的过程也就成为了一个强调“教”向强调“学”转化的过程。

首先,将教学元素游戏化。把疑问、自由、竞争、展示、急切获胜等因素,吸纳于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中来,把教学的目的和内容变为“游戏”目标的内容。可以在开课前给学员注入问题意识,从教学目标、内容联系学员的实际出发,精选经典事例,开课时就印发给学员,并提出问题,让学员回答,给学员注入问题意识。其次,将教学规则游戏化。教学规则游戏化就是将教学中的学员主体化。比如,在课堂中,增加学员学习的自由度。即为学员提供自己决定的教学内容和自己支配的时间,让学员就事论理,自拟题目,写出相关论文。或组织学员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收集相关资料,为下一步的活动做好准备。最后,将教学方式游戏化。教学进程多为单一的教学方式,特别是理论教学多为说教法,因此,在教学进程中显得枯燥乏味。游戏化就是增加多种教学方式,特别是一些具有游戏性的方式,将原来枯燥的学习过程转变为一个“游戏”过程。比如,在课后,可以开展竞赛,就论文中某一焦点问题展开辩论,激发学员的兴趣。也可以组织学员就相关内容的演讲,拓展学员的知识面。

2把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要素“整合”到“游戏”中来

教学要素与游戏要素并非格格不入,即使政治理论教学的各要素中,也有与游戏要素相吻合的内容。这是将教学要素能整合到“游戏”中的必要条件,也是游戏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同时,将教学要素“整合”到“游戏”中,是整个游戏式教学法的核心内容。

首先,寻找教学内容中的“游戏基因”,与游戏因素对应起来。比如,可以按照个人兴趣成立学习政治理论课的各类兴趣小组,充分发挥各小组的作用。各小组征求其中成员的意见后,筛选出热点问题或兴趣点进行课后研讨或辩论。在研讨和辩论的过程中,形成学员独立研究、发现问题的氛围,把教学真正变成学生学员自己的事情。其次,将教学要求与游戏目的相结合,教员负责把握教学(游戏)规则。教员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所不为和有所为。所谓“有所不为”是指:凡是学员自己能探索到的问题,绝不代替,凡是学员自己能发现的问题绝不暗示。所谓“有所为”是指:在学员茫然时接通思路,思考不对时拨正思路,分析不深时拓宽思路,想不全时开辟思路。通过对教学过程与游戏目的的结合,寻找到适当的结合点,使整个过程即是一个游戏式的过程,也符合教学规则。再次,转换教学角色。教员不再是教学的中心,学员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与学员的关系也不再是单纯的有效支配(控制)和被支配(控制)的关系。教员和学员是一种类似游戏伙伴的关系,双方按照教学情境的方向共同前进。学员在教学过程中担当决策者,决定这教学的整个进程,教员担当观测者,对于教学进程进行有效的监督。

3在教学中组织辩论或演讲等比赛性质的活动

教学与游戏的一个重要结合点就是比赛。一场成功的比赛既能提高参赛者的比赛技能,同时能够增加赛场活跃气氛,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比赛,可以既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又使学员的理论知识得到提高。加入比赛是游戏式教学法在政治理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手段。

首先,加入竞争是教学过程游戏化的重要方式。比赛强调竞争性,竞争可大大激发学员的兴趣。因为竞赛本身就包含游戏的“基因”,如愉快、紧张、冲突、对抗、严肃、好奇、兴趣、自由等。教学过程中加入竞争,就是一种游戏化的过程。在一场成功的游戏式教学中,必然会有精彩的竞争场面。其次,比赛可以启迪学员的新思路。在比赛中,通过双方提出问题或对某一问题的辩论,可以发现新问题。同时,比赛可以帮助自己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也可能在不经意中得到一种启示。很多平时并不留意的无意识问题或念头,却会被激发为明晰的思路,大大激发学员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拓展学员的思维空间。再次,学员能够在比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在比赛中,学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且,可以按照他们自己希望采取的方式,主动自觉地去学习。在这种活泼的学习状态,互相竞争的热烈气氛下,还可以表现学员自己的创造、组织、表达等能力。

4点评和总结

点评和总结是游戏式教学法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政治理论教学中游戏式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员在此环节中回归到主体位置上来,对整个教学结果进行把握。通过适宜的点评和总结,把游戏式教学落到教学内容上,将整个教学过程升华。

首先,通过点评回归教学目的。游戏式教学法最终还要突出整个教学活动中学习目标。点评成为教员的点睛之笔。在教学最后,教员应及时作出点评。通过教员对于整个教学的点评,让教学活动的意义回归到教学目的上。其次,通过总结,解决整个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教员的总结,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杂乱的问题条理化,模糊的问题明朗化,使学员的知识和能力进一步升华。使政治理论课正真成为“知识的园地、能力的窗口、智慧的渠道、人生的航标”。

在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用“游戏”概念把握教学的实质,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对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有极大的帮助。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在其《教学理论的构建》一书中写到:“教学生学习任何课目,绝对不是对学生心灵灌输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与组织知识。”游戏式教学法是一个初步结合实践的学习方法,是政治理论教学活动中理论结合实际的一次初步尝试,对于培养学员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当然,游戏式教学法也在不断的发展,特别是政治理论课上,采用游戏式教学法的技巧还将继续创新,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者还要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游戏式教学法在政治理论课上还能发挥更大的功效,新世纪院校的思想政治建设将更具活力。

二、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的指导策略

1、让幼儿自主、自由的游戏活动

在游戏中,幼儿自主、自由活动,老师不做硬性安排,由幼儿自己选择,玩什么,怎样玩均由幼儿自己做主。教师不能代替,不能为了某种需要强迫幼儿服从自己的权威,要求孩子跟老师一样做,使幼儿的自主性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严重压抑了幼儿身心积极地、充分地发展。幼儿在游戏中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尽情玩耍。教师的指导不是控制,而是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在活动中做到尊重幼儿的活动意愿、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并以饱满情绪感染影响幼儿,对幼儿的活动表示支持、赞许。为幼儿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游戏氛围,让游戏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流露出幼儿的真实感受。当然在游戏中,教师并非完全放任,而应做到心中有数。并依平时对幼儿活动特点的观察和了解进行相应的指导。

2.正确把握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

幼儿游戏过程是一个犹如“打乒乓球”的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发挥“双主体”作用。幼儿在游戏中需要教师参与或教师认为有介入指导的必要时,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参与幼儿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为幼儿提供一段时间,让幼儿把游戏中的过程体验、存在的问题、有创意的想法及做法等讲出来,通过幼儿之间的讨论,与幼儿已有的经验发生碰撞,引导幼儿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分享经验。即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活动目标的主人,主动学习的主人,活动环境的主人;教师应成为幼儿游戏的观察者、倾听者、支持者、扶持者、提供者、咨询者、指导者。

3、学会等待

在活动中教师要至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要急于介入,而应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幼儿的探索兴趣无穷无尽,他们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只要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教师如果不耐心等待,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就可能导致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

4、适时促进

教师要经常加入幼儿的探索过程,成为幼儿探索、发现过程的目击者和共同参与者。因此,教师对幼儿要抱有具有弹性的可变的期望,教师不是一个教导者而是一个促进者。教师不要生硬地去抢幼儿的“球”,只在幼儿把“球”抛向自己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方式把球抛回给幼儿。在接抛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起到介入的目的。

教师是“我”,而不是“他”和“它”,“我”是完整的,有生命的,能够积极主动的理解和表达的。这是走入教育的过程时的现在状态,而不是一个呆板空白的职业躯壳。教师和幼儿共同游戏,体现的是一种真正平等的精神及对生活世界的真实投入和热爱,这样的游戏对教师和幼儿来说都是享受的,又都是发展性的,交往所能达到的完美和谐,使游戏达到极致。

总之,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细心观察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来看世界,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创造有利的条件来满足幼儿的实际需要。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游戏的分类

思想品德课教学游戏按游戏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扮角色游戏

扮角色游戏是发展个性的重要手段,可以激发情感,让学生带着感情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 德认识。游戏时根据课本中提供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一些学生担任角色,并出场表演。

例如,第四册“综合练习”中练习二是一个童话故事。故事大意是:狡猾的狐狸设圈套欺骗小松鼠、小白

兔、小刺猬,想吃掉他们。小白兔、小松鼠没有警惕性,上了狐狸的当。小刺猬机警,不但没有上当受骗,而

且还设法救出自己的伙伴。进行扮角色游戏时,让六位小朋友分别扮演狐狸、小刺猬、小白兔、小松鼠、兔妈

妈和松鼠妈妈,戴着头饰上台表演,同时录音机里播放“大森林”的音乐。

(二)表演游戏

诗歌和歌曲有极强的感染力,可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活泼课堂气氛。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还须 有强烈的情感共鸣,才能产生巨大的内在动力。表演游戏是选择合适的诗歌或歌曲在课堂上让学生朗诵边唱边 表演。

例如,第一册第一课《我上学了》。让同学们边唱边表演《上学歌》。

(附图 {图})

表演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学生的道德认识、行为的形成起催化作用。

(三)竞赛游戏

知是基础,行是关键。通过行可以扩大、加强和提高认识,增强感情,锻炼意志。在课堂上要多为学生创 造表现道德行为的机会。小学生好胜心强,竞赛游戏为他们提供了实践和表现的机会,使他们把认识转化为行

动,逐步做到知行统一。但游戏时,必须讲清竞赛内容、规则,分组进行竞赛。

例如,第四册第二课“团结起来力量大”,可以进行“拔河比赛”游戏。把参赛者平均分为两大组,分别

站在中线的两侧,听哨音拿绳,再听哨音用力拔,以大绳中间的红绳过对方线为胜。

(四)找朋友游戏

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玩“找朋友游戏”,可以开展“红花找朋友”活动,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也可

以把较难记忆的内容通过“找朋友游戏”增强趣味性,帮助学生记忆。在做“找朋友游戏”时,让小朋友戴小

红花头饰,找做得对的小朋友做朋友,并说明为什么找她(他)。

例如,第一册第四课《遵守课堂纪律》课后练习一。

老师问:“小红花,你找谁做朋友?”

一个头戴小红花的小朋友指图上穿红衣服的小女孩说:“我找她做朋友,因为她上课遵守课堂纪律。”

老师再问另一个扮演小红花的小朋友:“小红花,你找谁做朋友?”

另一朵小红花指图说:“我找穿蓝衣服的小男孩做朋友。因为他也遵守课堂纪律。”

(五)谜语游戏

小学生喜欢猜谜语,通过谜语游戏“什么好,什么不好”,可以培养学生对道德标准和道德概念的认识。游戏时,请几个同学根据书后练习表演好孩子和坏孩子,下面的同学看到好孩子就鼓掌。如果是坏孩子,就一 起说:“坏!”

例如,第一册第十课《爱清洁讲卫生》课后练习二。

老师说:“现在请你们猜谜语。我请两个同学表演好孩子和坏孩子,如果你们看出好孩子就鼓掌,如果认

为是坏孩子,就一起说‘坏!’”

××拿着牙刷、茶杯上台刷牙。同学们鼓掌。

××流鼻涕了,他用袖子擦。同学们齐声说:“坏!”

三、思想品德课游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做好游戏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1、教师的准备

游戏一旦与教学联系起来,游戏的创造者、组织者、领导者便更多的是教师而不是儿童。游戏教学要使学 生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体,关键是使学生在游戏中的体验与教学目标的实现能高度巧妙地统一。要完成它,教师 不但需熟悉儿童游戏的理论,了解本班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活动特点及兴趣爱好,掌握教材内容与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将教材内容真正溶化在游戏活动中,要抓好游戏设计这一环。

二.游戏教学的基本原则

1、游戏的开展应有一定的目的性。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必须与教学密切相关。设计游戏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的重难点和其他教学要求。如,在学习《内脏器官》的时候,我设计了胸腹腔的图纸,让相邻的同桌互相讨论在相应的部位填写上相应的内脏器官,通过这种非常直观的游戏,加深学生对内脏器官构造和功能的认识。这种游戏目的性很强,学生的参与面也很广。

2.游戏应有一定的启发性。开展游戏是为了学习和巩固所学知识,活跃课堂气氛,但也应该在游戏中注意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游戏。如,在黑板上画出几个抽象的名词让学生在相应的名词后面写上相应的表现,如:健康、亚健康、疾病三个名词,分小组讨论相应的表现,然后写在黑板上,看哪组写的既多有准确,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所学的词语来表达。这样的游戏学生喜欢玩,而且可以常玩常新。最后在学生深化对各个概念的认识后,让学生自己尝试总结三个名词的概念,并与标准相对比。

3.游戏的形式应多样化。俗话说:“把戏不可久玩。”再好玩的游戏,玩过几次后就没有新鲜感了。所以要不断设计新游戏,不断翻新游戏。

4.游戏的开展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灵活性就是指在教学中要注意适时、适度开展游戏活动,在游戏中要注意课堂气氛和课堂节奏的调整和把握,要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与游戏之间的关系。

5.游戏评价应具有一定的的选择性。游戏教学不但要设计学法和玩法,还要适当选择评价、激励的方法。评价可尽量让学生参与进行,让他们在自我评价中增加学习动机,而且要注意及时、客观、公平、易于记录、直观可见。对于那些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好的同学或小组要给予奖励。为使评价能保持长久的激励作用,可定期累积统计一下学生在参与游戏活动中获得的小奖品(如小本子)和加分情况,并评出游戏表现出色学生或小组。运用互动游戏可减少新课导入时间,从而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的氛围中,有利于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如何能使学生尽快的进入新课的学习氛围中,将直接的关系到本课的学习效率,而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而且直接参与的互动游戏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象《健康教育(第一册)》时,图文并茂,游戏结合,只用一节课就很好地达到目的了;同时利用互动游戏教学,还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突出重点,加强学习效果

第二篇:游戏是儿童成长的

游戏是儿童成长的“精神植被”

回望新中国成立60年儿童游戏的发展轨迹,我们看到了儿童的成长史和游戏中的幼小心灵世界。物质匮乏的岁月里,孩子们的游戏生活丰富多彩:爬树摘果、下河摸鱼,在草地上“老鹰捉小鸡”,聆听美妙的天籁之声——大自然馈赠给孩子们最好的玩具,使他们在嬉戏玩耍中度过了快乐童年。儿童是游戏的化身,他们又是发明游戏的天才,但质朴无华的游戏模式随着城市文明的疾速发展渐行渐远,有人感叹这是远离家园的“另一种人文精神的失落”,倡导要构筑和健全儿童游戏文化。

现代电子游戏的出现,带来了一场娱乐革命。它的虚拟性和互动性,对于正在成长的儿童来说,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它的负面影响悖逆可小视。有关人士呼吁:真实生活是儿童生命力得到滋养的沃土,我们今天的教育尚需融入真正的游戏精神!

历史求索 新中国成立60年童年印记——儿童游戏

追寻童年的游戏足迹

有人说,游戏是儿童的一种生活方式,因为游戏赋予孩子有灵性的生活。不可置否,无论是走过沧桑岁月的老人,还是生活幸福得像花儿一样的“80后”、“90后”,他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大多珍藏在儿时的游戏中。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玩具对那时的孩子来说可以说是“天方夜谭”,用一把鸡毛制作成毽子,就能在空地上玩上个大半天;在地上画个棋盘,棋子用石子、碎砖块、植物茎代替,双方进行智慧的较量。

上世纪60年代,滚铁环游戏在全国可谓风靡一时,成了那个时代孩子的炫技宝物。一队一队的小孩推着铁环往前走,用铁钩控制铁环的方向,直走、转弯。一个铁圈、一个铁钩,在一块块空地上尽情地闹腾。那时的孩子没有学习的压力,放学之后“玩”字当先。据调查,当时有75%的儿童把“玩”列为占课余时间最长的活动。大人扯着嗓子喊自己的小孩回家吃饭,对他们来说玩到天黑再回家是一种常态。

物质匮乏的岁月,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并不枯燥,他们都有着疯玩的记忆。男孩儿们爬高高的树、到小河里摸鱼、玩弹球、叠纸飞机;女孩儿们丢手绢、踢毽子、跳皮筋、攒五颜六色的糖纸、在一起做手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儿童游戏的名称、题材都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出现了“抓特务”、“抽汉奸”、“斗地主”这样的游戏。“抽汉奸”就是“抽陀螺”,“斗地主”是用石头击打自己垒好的泥人。这也是一个尚武的年代。男孩儿都渴望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手枪,从腰间拔出,“啪啪”几声,过过英雄瘾。一种自己制作,以火柴为子弹的“洋火枪”在当时很流行。在男孩儿中还出现了一些带有赌博色彩兼收藏的游戏,如收藏烟盒,玩冰糕棍,赢者可以将烟盒、冰

糕棍作为“战利品”归为己有。

在上世纪60年代,87.2%的儿童主要与年龄相近的小伙伴玩,很少有独自一人玩的情况。游戏虽有些野趣、“乡土”的意味且为“零成本”,却给当年的孩子带来了欢乐。

改革开放,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大量的新鲜事物涌入国门。随着经济不断地发展,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孩子的童年生活变得愈加多样,游戏选择也更为丰富。据调查,上世纪80年代初玩过积木、拼图等玩具的儿童已达到90%,魔方、布娃娃以及汽车、坦克、飞机的模型等各色玩具进入了“80后”的生活。

男孩儿们不再对烟盒着迷,掀起了另一股集卡热潮。下课时,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拿出制作精美的卡片或展示、或比较;女孩们则给自己的娃娃涂上口红、扎起小辫,把她们的玩偶打扮得漂漂亮亮。

孩子们依然和附近的小朋友进行群体性的游戏,如老鹰捉小鸡、跳房子、警察抓小偷、丢沙包等,上世纪80年代初的儿童主要还是在户外较大的空地上玩。

当电视在上世纪80年代闯入千家万户的生活后,孩子们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与电视的独处。到了80年代末期,儿童看电视的时间已占到游戏时间的45.8%,表明儿童活动场地已渐渐由户外转向室内。现在“80后”的一代人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生活,更多的是铁臂阿童木、葫芦娃、蓝精灵等这些从电视荧幕中走出的动漫人物。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儿童的玩具中含有更多的“高科技”,遥控飞机、汽车、坦克以及电子宠物是他们的新朋友。随着动画片《变形金刚》的热播,玩具变形金刚成了男孩儿们的新宠。芭比娃娃这个世界知名玩具也摆上了女孩儿们的床头。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各个城市中还出现了电子游戏厅娱乐场所,与电视机联机的小霸王游戏机进入了孩子的生活,《魂斗罗》、《超级玛丽》等游戏成为了儿童课余生活的“好伙伴”。

进入新世纪,对着电脑屏幕,熟练地点击鼠标、敲击键盘,控制着游戏中的人物与坏人进行生死搏斗„„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了这样的游戏童年,孩子们的手中又多了一个遥控器——鼠标。网络的出现让孩子快捷地了解到世界各地发生的信息,某种程度是让孩子与世界同步,但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已成为全社会共同面临的一大问题。

传统、集体性的游戏在孩子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也被周末的游乐场游玩所取代。缺少玩伴与交流的童年生活,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倾向和打扮与行为举止像成年人的孩子。

新中国走过的60年间,童年的游戏承载了人们对社会的感受与理解,更刻下了时代发展的印记。

从新中国成立60年儿童游戏的发展历程来看,生活再苦难的一代,都有自己的游戏。儿童是游戏的精灵,抢救并恢复传统的儿童游戏文化,对儿童的成长十分必要。

专家观点 儿童游戏岂可“儿戏”

有一则轶事,说是爱因斯坦有一次和儿童心理学大师让·皮亚杰进行了一次关于儿童游戏的对话。在听完了皮亚杰有关儿童游戏研究的介绍之后,爱因斯坦深深地为其中包含的那些隐秘而深刻的生命内容和文化信息所震撼,他感慨地说:“看来,认识原子同认识儿童游戏相比,不过是儿戏。”小觑儿童及其游戏,也许比“儿戏”还“儿戏”!

儿童可以说是游戏的化身、游戏的精灵、游戏的天才!游戏是儿童自由生命的依靠。

我们的教育是不是有点抽象

一个由专家和名人组成的委员会推荐了32件在10岁前应做的事,它们是:在河边草地上打滚,捏泥团,用面粉捏小玩意儿,采集青蛙卵,用花瓣制作香水,在窗台上种水芹,用硬纸板做面具,用沙子堆城堡,爬树,在院子挖个洞穴,用手和脚作画,自己搞一次野餐,用颜料在脸上画鬼脸,用沙子“埋人”,做面包,堆雪人,创作一个泥雕,参加一次“探险”,在院子里露营,烘蛋糕,养小动物,采草莓,玩丢棍棒游戏,能认出5种鸟类,捉小虫子,骑自行车穿过泥水坑,做一个风筝并放上天,用草和小树枝搭一个“窝”,在公园找10种不同的叶子,种菜,为父母做早饭并送到床前,和人小小地打一架。

笔者认为,教育的许多问题实际上是出在对儿童惊人的无知上。包括游戏,我们几乎也说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道理来。其实,儿童生命的全部价值和意义都蕴藏在游戏之中,个人一生的全部价值和意义同样蕴藏在儿童的游戏之中。游戏之所以与儿童须臾不可分离,儿童之所以在游戏中表现出比世俗猥琐的大人们更高超卓越的智慧,乃是因为儿童站立和优游于人的生命的本源地带,而成人则早已远离这个地带四处漂浮了。

游戏对于我们不是可有可无的。然而不幸的是,我们所处的时代却是一个游戏精神失落的时代。说游戏精神失落有两个看似矛盾却相关的意思。首先是指我们,包括我们正在成长的一代儿童没有游戏,其次则是指我们的游戏“太游戏”,然而却缺少真正的游戏精神。

教育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讲,本也是闲暇时间的产物,学校(school)在拉丁文(schola)里就是闲暇、休息的意思。可是许多教师把教育和学校梳妆打扮成一张紧绷拉长的脸,神情严肃,不苟言笑,举手投足、字里行间,处处要讲微言大义,事事都与命运关联。一年级的语文教育培养孩子爱家的意识,不是很好吗?“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鸟儿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多么温馨的意象!可哪里是孩子的家呢?——“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这一句是全诗的高潮所在,妙不可言,但我实在不明白,那些“小不点儿”能否理喻或意会“祖国”概念艰深抽象之含义!从诗的角度看,从儿童的心理发展来看,这样的比喻有点太抽象了。

在完成了“学前”令孩子终身难忘的快乐学习之后,游戏就离孩子渐行渐远,直至消逝得无影无踪。艰苦代替了欢乐,认真挤兑了游戏,严肃唾弃了活泼,随着游戏之死,儿童之死的黑暗岁月也就来临。所以,拯救儿童的生命,除了恢复教育的游戏精神,“寓教于乐”,还有什么呢?

游戏的泛滥和畸变更可怕

比没有游戏更可怕、更害人的,那便是游戏的泛滥和畸变。今天的人对于庸俗游戏和娱乐的依赖甚至迷恋,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需要特别说一说备受争议的电子游戏。

电子游戏的这种虚拟性、互动性给它带来特殊的先天优势。它以主题的文化包容性、易于上手又难于精通等特点,为玩家们创造了《反恐精英》、《俄罗斯方块》、《魔兽争霸》等里程碑式的作品,令各路玩家痴迷不已。如今,年轻人纷纷“移情别恋”,把越来越多的时间和金钱从电影、电视、杂志和书籍转移到电子游戏上,全球的游戏业产值据说已经超过电影票房价值。没有人怀疑,电子游戏实现了一场娱乐革命。

笔者不怀疑电子游戏的巨大魅力,它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甚至生活方式,但面对虚拟化越来越统治人们身心的世界,我们还是有必要冷静地思考以下问题:

一是虚拟化对于我们,尤其是正在成长的儿童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虚拟化无疑对于儿童有着积极的一面,比如,它导致了新的学习形式的出现,特殊图形和运动技巧使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电子游戏还激活了儿童的创造潜能,提炼出自己的应对之道。电子游戏还可能导致一种新型的民主素养,用理查德·拉汉姆的话来说,就是“以真正的新方式赋予公众想象的权力”等。但是,把虚拟化看作是一项承载希望与梦想的工具,宣称虚拟式的学习或游戏对于儿童来说“就像呼吸一样自然”,是没有道理的。我们至少不能否认,虚拟化将孩子们置入一个远离自然、远离真实的地带,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置入远离家园的地带。而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真实生活世界的意义和价值远比虚拟世界更为重要。

大量被时髦的现代人视为早已过时的传统游戏,包括乡野童玩,如粘知了、捉蜻蜓、灌屎蜣螂、掏苇柞子、摸鱼、捉泥鳅、拉家雀、掏蛐蛐、打柴叉、挖壕沟打野战、爬树、爬山、到水塘稻田中玩等典型的农村游戏,由于它们扎根于真实的大地,因而极具生命力。但这些质朴无华的村童游戏已经随着城市文明的疾速发展渐渐消失了,有人不无感叹地称之为“另一种人文精神的失落”。

在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是应该也可以重拾这种弥足珍贵的人文精神的。儿童游戏文化是儿童成长的“精神植被”,抢救并恢复传统多彩的儿童游戏文化,构筑健全的儿童文化生态,关乎民族国家的今天与未来。能否做到这一点,完全取决于我们是否庸俗地理解现代化、现代性生活。

二是电子游戏果真是纯粹的娱乐吗?如果说电子游戏果真像它的设计师所说的那样只是为了纯粹的娱乐,那就没有什么好指责的。纯粹娱乐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没有谁会在纯粹的娱乐中丧失自身。但是,在一个娱乐和劳作分离对峙的二元世界里,娱乐的异化不可避免,娱乐的纯粹性不过是一个自欺欺人的期许。有研究表明,电子游戏引起暴力模仿行为,而且图像越逼真,就越是可能鼓动“盲目模仿”的行为。电子游戏使人上瘾是不争的事实,它在想象力和学术成就方面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引起广泛注意。电子游戏也被认为对社会生活有害,它造就了一批反社会分子,破坏了正常的人际互动和家庭统一,在这种生活形态下的年轻人十分偏好虚拟传播所提供的距离感和匿名性,却对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人际真实互动不感兴趣。

获得第五十六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由著名导演格斯·范·桑特执导的美国电影《大象》,讲述了两个充满疏离感的高中生带着枪械在校园里滥杀无辜的故事,它用大象隐喻因为司空见惯而被忽视的现象,就像大象在卧室活动的时间够长的了,人们根本无视它的存在了。这究竟是指什么呢?影片没有明说,不过有些细节的暗示还是耐人寻味。于是,《大象》很快被化约为一种符号,使人们建立起暴力游戏与校园喋血惨案之间的联系。电子游戏这只在我们生活中已经司空见惯的“大象”正创造着数十亿的产值,吸引着数千万玩家,同时也造就了数百万网络瘾君子。对摸着网络世界“大象”成长、还太缺乏免疫力的中国“数字化移民”,我们只能发出善意的告诫:小心点,孩子,你摸的只是大象的一条腿,而不是大象的全身!

消灭游戏业愚蠢而粗暴

当然,我们对技术的异化包括电子游戏的异化并不惧怕,试图削弱甚至消灭游戏业愚蠢而粗暴。

柏拉图说过:“人就像是上帝手中的玩具;而作为游戏之资,事实上正是最可称道的品质。因此,跟现今流行的意见相反,每一个人都要以此为职志,让最美丽的游戏成为生活的真正内涵。游戏、玩乐、文化——我们认定这才是人生中最值得认真对待的事情。”中国的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和学生的一次对话中也竭力称许同样的人生至境:“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当然也是典型的游戏人生的心态。我们可以把这里的“归”看作一种终极指向的隐喻,也就是说,美丽的游戏之所以“最可称道”,“最值得认真对待”,是因为它向我们标示了人生的归宿和家园。

第三篇:手指游戏是一种不受时间

手指游戏是一种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简便易学、有趣好玩的健身益智活动,很适合在幼儿园进行。

一、二、手指游戏的基本手型和理念 结合各年段幼儿年龄特点,挑选了一部分适用于教师在日常实教学中适宜开展的手指游戏,手把手的教了许多有趣的手指游戏,让大家了解到手指游戏不仅可以锻炼幼儿手部小肌肉群,促进大脑与手部神经协调,促成手口一致,还可以作为知识传授手段,为活动的开展做“热身”,调动幼儿积极性,培养幼儿自信心。

本次培训活动,既让教师们对手指游戏有了更专业的认识,又增加了健康益智、实用的日常教学内容,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作为幼儿园教学中对幼儿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而手指游戏作为操作性游戏的一种,具有教具现成、简单易学、有趣好玩的特点,深得不同年龄幼儿的青睐,在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中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为此,越来越多的幼儿教师们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了手指游戏,并将之运用于日常教学之中。

关键词:游戏、手指游戏、教育意义

所谓手指游戏,就是利用人体器官-手来进行表现、想象、创造,也就是用手指头玩的游戏。它通过手部动作和对应言语去构造情景而开展游戏活动,可以一边游戏,一边吟唱,其内容生动具体,形式活泼轻松,事实证明,让幼儿经常做手指游戏,能刺激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从而刺激大脑的发育,对健脑十分有益。“幼儿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苏霍姆林斯基这句经典之语高度概括了儿童教育的思想内涵。动手即动脑,手脑并用能促进幼儿心智发育。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也在《童年的秘密》中论述:“人的特征之一就是自由,人能自由地运用他的手。这手不只是运动的手段,而且是智能的工具。手使心灵得到舒展,使整个人与他的环境建立特殊的关系。”

因此,手指游戏,对于开发幼儿智力十分重要。对语言、视觉、听觉、触觉等的发展也有很大帮助,所以,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对手指游戏在教学中的教育意义进行阐述:

消除幼儿入园焦虑,使之情绪稳定

新入园的幼儿,离开了亲人的怀抱,来到幼儿园,面对陌生的面孔、陌生的环境,会哭闹不止,他们往往以哭闹来表现自己对环境的”恐惧感“,这时,老师就要想出办法,安抚幼儿,取得幼儿的信任,从而让幼儿喜欢老师,此时,如果你做手指游戏,你就会发现,苦闹的孩子会慢慢停止了哭闹,看着你或和你一起做游戏,但这个手指游戏即要符合幼儿心境,好玩,互动性强,还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好动,好模仿。如《大木桶》这个游戏生动,有趣,易学。幼儿从中得到了快乐。一句让我看看是什么,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使孩子们的情绪渐渐平静了下来,转移了注意力。拉近了老师和孩子间的距离,增进了老师和孩子的亲近感,信任感。

借助有趣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幼儿对语言的理解力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进行人际交往的工具,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所以帮助孩子发展语言智能是早期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孩子只有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才能逐渐掌握语言这种交际工具。

以语言学习活动为例,根据手指游戏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常常伴有朗朗上口的儿歌、顺口溜、说唱,节奏鲜明、饶有趣味等的特点,将手指游戏与幼儿语言教学结合,可为幼儿提供多种语言发展的实践机会。这种结合不但培养了幼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反应能力及表现能力,还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节奏感,丰富了孩子的语言感受性。可以说,手指游戏提供了一种宽松、真实、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

如《秋叶飘》此手指游戏根据中班树叶飘的语言活动改编,游戏的介入使原本很长的故事变得通俗易懂,借助手指造型拓展了幼儿对儿歌内容的理解,极大的丰富了幼儿的语言感受性,丰富了幼儿儿歌领域的知识含量,丰富了幼儿的词汇,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节奏感,加深了对秋天季节的认识,训练了幼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提升了幼儿的审美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

培养行为习惯,内化常规培养

首先,借助手指游戏,提高孩子自理能力。如在生活活动中,我们借助手指游戏《洗手歌》引导孩子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针对幼儿依赖性强、自律意识差的特点,我们通过《穿衣服》《系鞋带》等手指游戏来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利用《手指睡觉》手指游戏帮幼儿养成睡觉前安静的习惯。其次,通过手指游戏,教会孩子文明礼仪。我们根据手指游戏适宜配儿歌吟诵的特点,将文明礼仪教育蕴含其中。如通过手指游戏《大哥在哪里?》,让幼儿在游戏的同时运用拇指说出游戏当中的语句,让“谢谢”“你好吗”等礼貌用语潜移默化地根植到幼儿心中。

《纲要》指出,要科学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有许多零散时间,如幼儿来园后、离园前,饭前饭后、盥洗前后等过渡环节。此时幼儿的状态都比较放松,自觉遵守常规的意识也常常较弱。将简单易行的手指游戏贯穿于这些环节之中,可有助于幼儿建立规则意识。为此,在各个过渡环节中,我们为幼儿准备了“手指歌”“石头、剪子、布”等趣味的经典手指游戏活动,将其穿插在零散时间中进行。这样,既减少了幼儿的消极等待,又预防了无事可做而引发的打闹现象。如手指游戏“饭前手指游戏大串烧”的运用,即能起到维持秩序的作用,又能保证幼儿的双手卫生。

4.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收集手指游戏和教授过程中,教师们系统研究和学习了小、中、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纲要》精神,更准确地把握住了手指游戏在各年龄段的发展目标。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开始积极观察幼儿,在观察中捕捉教育契机,并且开始意识到应将教育的理念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手指游戏研的实施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师的研究水平,也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综上所述,手指游戏可以带给幼儿独特的体验和智慧的启迪,将手指游戏运用于幼儿教学活动组织中,既有其可行性也有可操作性,它对教师在组织幼儿教学,特别是小年龄段幼儿教学中起到了相当大的辅助作用,同时对幼儿自身的发展提高也起到了促进作用,这是一种值得推广和运用的游戏教育方式,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善于挖掘身边有价值的、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用心营造幼儿游戏的天地,使小游戏,大智慧,成为幼儿多园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四篇:表演游戏是一种深爱幼儿喜爱的活动方式

幼儿园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表演游戏是一种深爱幼儿喜爱的活动方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现的一种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游戏之一。幼儿的表演游戏融想象、创造于一体,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表演游戏还能锻炼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集体观念的发展和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性质定位于“游戏”而又兼具“表演性”,有以“故事”为依据的特点,又是幼儿自己“自娱自乐”的活动。

幼儿的表演游戏要经历一个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发展过程。但是,幼儿自身并不能完成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提升,也不能完成从目的性角色行为到嬉戏性角色行为、再到更高水平的目的性角色行为的回归。因此决定了教师对幼儿的表演游戏进行指导的必要性。

一、内容的选择选择内容是表演游戏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教材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凡是幼儿熟悉并喜欢的故事、童话、诗歌等儿童文学作品及幼儿周围生活中有趣味,有意义的人和事都是幼儿表演的基本素材,同时故事中的角色要个性鲜明、情节简单,拥有趣味、动作性强,对话多次重复、语言琅琅上口要易于为幼儿掌握和表演,有集中的场景,易于布置。道具要简单,可以利用现成的桌椅、积木、胶粒拚图及实物等。

如《小熊请客》中表演的动作明显,场景中的房子可用桌椅与积木搭成,扮演小熊、狐狸和小花狗的小朋友带上相应的头饰即可。又如:《小鹿历险记》中有幼儿熟悉并使人们憎恶的“大灰狼”,还有性格特征明显的“黄鼠狼”、“花狐狸”的“小青蛙”等动物,故事情节简单,角色对话多次重复,如“小壁虎!救救我!大灰狼在追我!”、“不行,不行太疼了,我还是继续跑吧!”,特别适合幼儿的语言特点,如“别急,别急,我来帮你,你可以学我把尾巴拉断掉,大灰狼就抓不到你了!”、“别急,别急,我来帮你,你可以学我放个臭屁,大灰狼就抓不到你了!”等,各种动物的动作性强,适合幼儿爱动的特点,又易于表演,故深受幼儿喜爱,在表演游戏过程中,孩子们不论是自己表演还是观看他人表演,都会使幼儿气氛活跃,情绪高涨,通过游戏,幼儿了解了动物是怎么保护自己的,同时得到了合作表演的快乐体验。

二、环境的创设为幼儿创设必要的游戏环境,是幼儿能否顺利开展表演游戏的先决条件。日常进行的表演游戏,可以在活动室中,用小椅子、小桌子或大的积木围起来设置小舞台,角色相对少的表演游戏也可以有一个较固定的表演区,如《乡下老鼠和城市老鼠》只有两个角色,我们就安排在活动室的一角即可。布景应简单方便,避免过大过重过烦,更不能妨碍表演,只要能起到烘托情境、渲染气氛的作用就可以了。如:《小熊请客》中有一棵背景树,由两块pvc板合成,表演时打开,狐狸可以躺在树下睡大觉,表演结束直接可以合起来放好,非常简单方便。

角色造型、服饰和道具也是很重要的,它们不仅能激起幼儿进行表演游戏的愿望,而且还直接影响到游戏的趣味性、戏剧性和象征性。为了更好地表现角色的外形特征和个性特点,教师要引导幼儿在表演游戏时,根据作品的要求进行适当的角色造型。例如:幼儿在进行《乡下老鼠和城市老鼠》的表演游戏前,商议怎么进行角色造型,幼儿会按角色各自挑选头饰,教师要想办法支持幼儿游戏的开展,可帮他们在服饰上作简要的点缀性装饰,为乡下老鼠头上扎一条头巾,为城市老鼠戴上一条领带。在道具上给乡下老鼠准备一只小篮子,给城市老鼠准备一只小挎包,两张小椅子并排一起就算是老鼠家的大门。这样简单的造型与服饰,对幼儿参加表演游戏的激励作用很大,能使游戏顺利开展下去。

在表演游戏中老师要鼓励幼儿大胆想办法,出主意参加道具的制作,这样更容易激起他们游戏的兴趣。如:他们用泡沫板拼出小河、用饮料瓶当“话筒”、用皱纸做“小虫”……这些原始材料都可以为幼儿的探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同时制作道具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可以给幼儿带来快乐、蕴含着丰富的学习机会的一种活动。这里要注意的是幼儿的表演游戏是灵活自由的,不受场所、时间与道具的限制,准备的道具不必追求齐全、逼真,稍有象征性即可。幼儿在表演游戏中最为关心的是自己能以角色的身份谈话、做动作,道具的不足往往可用动作去表现。

三、游戏过程的组织与指导

(一)、游戏初期提示幼儿故事发展的线索游戏的初始阶段,幼儿可能对游戏的串联有些困难,常常有脱节和游戏中断的现象。此时教师可以充当旁白的角色或者请能力强的幼儿担当,提示幼儿故事发展的线索或相关情节,幼儿可以根据旁白的提示做出相应的肢体动作并进行对白。

(二)、游戏中期引导幼儿表现特定的情景。

1、老师有重点的观察表演游戏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幼儿对情节的发展和对白已经熟悉,表演自如了许多,不再需要教师进行旁白。但由于幼儿受生活经验和表现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导致他们常常不能把握好角色特点,出现表演不适当的情况。这一阶段教师应深入进行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水平和需要并给予适宜的指导。如在故事表演游戏《小鹿历险记》中,教师发现幼儿不知应如何表现小鹿的形象,此时教师就引导幼儿观察小鹿跑的形态,分析小鹿害怕的心理活动,孩子们互相讨论、切磋,对着镜子表演小鹿形象,最终表现出小鹿害怕寻求帮助的心理特点。又如当教师发现幼儿表演的动作和表情与角色特点不符时,也应及时的给予帮助。在“神气的公鸡”的表演游戏中,表演“白马哥哥”的幼儿没有表现出驮着东西的感觉,教师轻声提示说:“白马是哥哥而且驮着东西,说话的声音和动作应该怎样呢?”孩子听了,很快纠正过来。有些孩子也会想出一些不符合实际或错误的动作、情节。这时,教师要启发诱导,将游戏转入正常。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也会出现遗忘故事中的部分情节或对话不流畅,教师可悄悄地用语言或动作提醒,不要指责幼儿,影响其游戏的情绪。

2、引导幼儿合作、协商有创意的进行表演。

在大班,要引导幼儿学会协商、互谦互让、自己分配角色。分配角色可由表演能力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幼儿担任,要使幼儿懂得照顾同伴,让胆小的幼儿也能扮演角色但也要避免能力强的幼儿经常做主角的情况。

要放手让幼儿去表演,因为这种表演是游戏,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如:表演“小熊请客”,狐狸来了,砰砰砰的大声敲着门,嘴里喊着“快把好吃的东西拿出来!”小熊和好朋友一起商量对策。最初,孩子们在表演时,往往按故事原文的情节进行,用小石子掷狐狸,把狐狸赶跑。当表演多次后,他们就会想出许多办法对付狐狸,有的幼儿还把“三只小猪”和“小兔乖乖”的故事灵活地迁移过来。

3、帮助幼儿提高表演技能文艺作品中的内容和情节需要凭借幼儿一定的表现技能而得以再现和展示,因此培养和提高幼儿的表演技能是完成表演游戏的一个重要前提。

首先要提高幼儿口头语言的表达技能。教师要分步要求与指导,首先要让幼儿能大胆地把角色的语言表达出来;其次要让幼儿能较清晰、流畅地用普通话表演;最后要让幼儿知道运用自己的语调来表达思想感情。让幼儿在理解领会作品的前提下,通过具体的练习和实际操作,逐步提高口头语言的表达技能力。

其次要提高幼儿的形体表演技能。表演游戏需要幼儿的步态、手势、动作比日常生活中的要夸张一些,要有表演的舞台效果,各个角色因其角色特点不同,还要求幼儿在表演游戏中要恰当而准确地把握。例如,《神气的公鸡》中小公鸡上场一摇一摆,小白兔上场用“兔跳”,小蜜蜂上场用“小碎步”双手叉腰前后摇动,大白马上场用手脚着地的动作,我在指导幼儿时,要求他们动作幅度要稍大,并带点夸张,以充分表现出各自的角色特点。

4、启发幼儿讨论关注游戏的问题表演游戏每个阶段都客观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幼儿自己的经验与游戏经验存在着差距问题,现有材料与游戏所需材料的矛盾问题等,这当中存在着许多很有价值的问题带,但是这些问题缺乏具体可见性,幼儿常常无法主动发现,这时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有利于幼儿自发讨论的环境氛围,用启发性地语言,引导幼儿展开讨论,共同探讨游戏中的问题,提高幼儿游戏的水平。

老师通常可以采用“游戏中有什么困难问题需要讨论吗?”、“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么做呢?”、“谁能帮助解决他的问题?”、“为了使下次游戏玩得更开心,还需要做什么?”等启发性语言。如:《小狐狸的飞天愿望》中老师经常和孩子们讨论狐狸和狸猫的表情、语调(叫声)、眼神,在这个游戏中怎样去表现更逼真等。当然,是否需要交流,以何种形式交流应视需要而定,形式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如个别、小组、集体交流,过程交流,结束交流等。教师切忌把儿童对游戏的自发讨论变成教师对幼儿游戏与行为好坏的评价判断。同样,评论不要面面俱到,更不能变成是一种说教或变相的作业活动。

(三)、游戏后期鼓励幼儿展示自己的表演。

在每一个表演活动结束时,我们都会开展一次“小舞台”活动,提供给孩子们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活动中幼儿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提高了参与表演游戏的兴趣;在观看他人表演的同时,幼儿也学到他人的长处,拓宽了自己思路,丰富了经验;游戏结束交流分享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表演自信心。

就幼儿表演游戏的实际而言,幼儿的表演游戏是复杂多样的,因为这是幼儿创造表现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指导是灵活随机的。因此,幼儿的表演游戏应尊重幼儿意愿,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幼儿自己来做主,想玩什么表演游戏,怎么个玩法,让幼儿自己来选择、自己来设计、自己来表演,教师最重要的是应该善于观察幼儿的表演游戏,尊重幼儿游戏的实际需要、灵活指导,以促进幼儿的发展。

第五篇:游戏是幼儿园基本教育活动 2

游戏是幼儿园基本教育活动

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主要方式,是教育专家认可的。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主,符合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侓。经过实践证明是准确的。幼儿认知活动具有形象性和无意性的特点,形象性的特点,是幼儿不可能重要依符语言

下载游戏是儿童酷爱的一种活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游戏是儿童酷爱的一种活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让幼......

    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专 业 学前教育 学 号 2520100821 姓 名 龙XX 指导教师 陈XX 日 期 2013年4月8日 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教案

    幼儿教育学——《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教学设计瓜州冶金中等专业学校 黄伟军一、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游戏的内涵,理解游戏的特点。2.学会判断不同分类标准的游......

    论文-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论文: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论文: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内容摘要: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游戏是幼儿学习知识的一种有效的途径。提出了幼......

    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教育活动

    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教育活动1随着幼儿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改进,为了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更好地培养未来社会的人才,重视学前教育,加强学前儿童的游戏研究,实现对幼儿游戏的科学......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在游戏中,幼儿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模仿成人世界的真实情景,在虚拟或想象的游戏情景中幼儿主动交往,充分表现。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中,在教育者对游戏的......

    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大全

    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1随着幼儿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改进,为了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更好地培养未来社会的人才,重视学前教育,加强学前儿童的游戏研究,实现对幼儿游戏的科......

    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论游戏是幼儿园基本教育活动陈甜甜* 09学前2班 (九江职业大学学前教育学院九江332000)内容摘要: 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主要方式,这是教育行政部分规定的,也是教育专家认可的,经过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