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内容摘要: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直离不开与其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我国在不断的历史探索中逐渐找出一条适合我国的发展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在历史实践中不断的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现着它的优越性,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出谋划策。那它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形成的?经济制度建立之后,它又以什么样的优势造福于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区别于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那它又有什么优势呢?纵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很多的优势,但为了更好的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经济,新时代我们又该怎样改革和创新发展我们的制度?让我们从经济体制的形成入手来分析这些问题。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
一 伟大的构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探索中初步形成
(一)建国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是在1953年至l957年期间逐步形成的。那时候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就需要相匹配的经济制度来发展中国的经济。从客观条件看,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
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条件。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上的成功实践,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从主观条件来说,因为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思想中始终固有的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单
一、限制、排斥甚至消灭非公有制经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经济决策权和管理权高度集中于中央,企业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政企不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毛泽东主席的《论十大关系》,陈云在八大上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等等20世纪五六十年代领导人这些创造性的思想观点,为后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以改革开放为背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构想。
面对老一辈领导人遗留下的问题,邓小平开始进行深入的思考,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明确做出了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拉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1979年,他就提出,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肯定是不正确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应当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
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紧接着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发展,邓小平于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精辟论述,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同年6月江泽民在一次讲话中使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建立新经济体制的建议。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形成。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其基内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证制度。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不断深化改革和建设,20世纪末,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基础上,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我们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一体制,正确解决了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建设所创造的效益
(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巩固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这为更好地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拓宽了思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体现,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当然,也只有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实现。
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三)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为广大劳动人民牟好处。
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和归宿。如在房地产,钢铁上国家的宏观调控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具有上述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而言,都是史无前例的!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地方
(一)不以私有制为主体,防止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和谐。
大家都知道,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但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财产的私人占有必然导致私人资本的无限扩张和社会的两极分化。而我国实行市场经济,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不至于导致两极分化。这是因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会使私人资本的膨胀受到制度的限制。经济技术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有助于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减少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的非劳动因素造成的个人收入差距。最后政府为了确保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性质,会通过各种宏观调控手段,来防止和纠正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二)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并非完全的市场经济,保证政治与经济稳步协调的发展。
从政治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条战线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的。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现代化建设,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都要依靠党的领导。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途径,是一项艰难的开创性事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可能取得成功。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必须有政府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通过经济社会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为市场经济创造一个稳定、安全、有序、公正的社会经济环境。
四 新时代如何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在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基础上可以试着让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这类生产要素来自他们的所有者的劳动或劳动成果,在当代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党的十四大以来,相继提出了兼顾效率和公平和效率优先,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强调要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要求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等的一系列。让我们继续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和创新,继续为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出谋划策。
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的经济运行模式,它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们逐步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全党对商品经济的认识取得了共识。1984年10月召开了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邓小平早在1979年11月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有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的这些论断,是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些论断,阐明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束缚,使我们可以大胆利用世界通行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阐明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从理论上解决了经济体制改革中遇到的关键问题,使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了明确的方向;阐明了计划与市场的作用,从实践上解决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途径,使我们可以借助于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资源配置有计划和市场两种方式。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提出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以及“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冲破了多年来人们在计划和市场关系认识上的思想束缚,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计划和市场作为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各有优缺点,需相互补充。市场机制以分散决策为基础,比以集中决策为基础的计划机制更具灵活性,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对供求变化及时作出反应,较快地实现供求平衡,减少资源浪费;市场机制比集中的计划机制更具有较高的微观配置效率,生产者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不断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促进经济活动的不断创新;市场机制中分散的信息结构可以有效地利用经济中的各种信息,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而集中的计划机制则无法做到这一点,常常导致决策失误、资源浪费;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市场机制除了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以外,还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它冲破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狭隘的生产方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束缚,扩大了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依赖,促进了生产和交换的社会化,调动了生产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1.不同制度下市场经济体制的共同特征
(1)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商品生产者必须是独立的市场主体。(2)市场经济是平等经济。它只承认等价交换,不承认任何超市场的特权。(3)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为了各自价值的实现,市场主体之间必然激烈竞争,优胜劣汰。(4)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经济。企业为了获取利润,实现产品的价值,会不遗余力地开拓市场。
市场机制包括供求、价格、竞争三方面的要求。社会分工的发展,出现了生产的单一性和需求多样性的矛盾,这就使供求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
互依赖。商品交换则把供求双方联系起来,从而解决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价格则是把供求双方联系起来的利益纽带,是价值的实现形式。价格协调供求,是引导资源流动的指示器,通过价格的双向调节,使供求在新水平上达到平衡。竞争是商品在买方与卖方之间围绕商品价格和质量进行较量,只有竞争才能使价格随供求变化而升降,价格的变化反过来调节供求。竞争是市场活力的灵魂。市场机制就是在供求、价格、竞争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中发挥节约资源和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积极有效的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能够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经济体制。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历史形式,也可以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它包含着两个方面的规定性,一是市场经济的一般共性;二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特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①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②二是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③三是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发挥计划与市场两个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第二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具体地说是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针对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国家对市场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形成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改革经济体制的决定》,这个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没有必然联系,那么社会主义发展商品经济也是可行的。从而以“放权让利”为起点,开始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到十三大的时候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取得重大突破了,特别是认为市场和计划是内在统一的,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调节的方法,只要对经济发展有好处都可以利用,利用市场调节不等于是资本主义,应该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这时市场经济与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已经开始变得清晰了,这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开始扫清了道路。1992年,经过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很多改革的成果得到认可,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具体措施并不明确,建立的方向也是不很明确,总体来说,需要探索着前进。但是这次提出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正式提出和形成。从这里开始,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开始正式建设和完善。
内容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作了规定。
归纳起来,包括三个“制度”和三个“体系”。
三个“制度”是: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中心环节是国有企业改革,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与行政机构在经营管理方面切断一切联系的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市场竞争主体。(参考自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P230;胡钧著;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这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动力机制。
三、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安全阀和稳定器。三个“体系”是:
一、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
二、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完善的客观调控体系。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调节器。
三、健全和完善法律体系。这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关系市场化;二是企业行为自主化;三是宏观调控间接化;四是经济管理法制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特性,是指作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具有的规定性,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而形成的制度性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有的,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这里有两点必须明确:一是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公有制占主体,并不意味着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公有制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在平等竞争中共同发展。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决定了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分配必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经营方式的存在,又在客观上产生了多种分配方式。在市场经济的活动中,劳动者的个人收入都会受到市场的调节。这样的分配制度所贯彻的基本原则是:把提高效率放在优先地位,但要兼顾社会公平;既要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产生两极分化;既要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又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更好地处理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必须更新计划观念,转变计划管理职能,改进计划方法。国家计划要以市场为基础,总体上应当是指导性的计划。计划工作的重点是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调控、重大结构与生产力布局规划,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综合运用经济杠杆,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
第一,从经济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一些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多是和私有化同时进行的。我国则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既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又要实行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坚持和完善多种多样的公有制经济形式,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和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这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特别是国有及由国家控股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将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保证国民经济的合理布局,节约资源和市场有序运行。
第二,从政治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现代化建设,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都要依靠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条战线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的。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途径,是一项艰难的开创性事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可能取得成功。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必须有政府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通过经济社会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为市场经济创造一个稳定、安全、有序、公正的社会经济环境。
第三,从奋斗目标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财产的私人占有必然导致私人资本的无限扩张和社会的两极分化。而我国实行市场经济,虽然允许合理的收入差距,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最终是要达到共同富裕,不至于导致两极分化,“富的越富,贫的越贫”。这是因为:1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会使私人资本的膨胀受到制度的限制,凭借私人资本参与分配会被限制在一定范围,避免私人资本的扩张。2经济技术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有助于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减少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的非劳动因素造成的个人收入差距。3政府为了确保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性质,会通过各种宏观调控手段,来防止和纠正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推动政府角色调整和转变。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政府务必要将自己的经济角色定位在公共物品提供者、财产收入调节者、经济安全管理者、宏观经济调控者、市场秩序维护者、国内外市场培育者六个方面。
2.搞好宏观调控。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同样具备经济危机发生的基本要素。要避免危机发生,政府必须从规范市场,平衡供求,调整产业结构,改革金融体制,控制两极分化等方面把握好宏观调控,实现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
3.加快国有企业发展。市场经济不改变国有经济主导地位,只改变其发挥主导作用的方式。必须纠正包括国有企业低效论、国有企业垄断论、国有企业退出论等片面观点,不断完善国有经济的结构、体制和机制,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发挥出国有经济的优势。
4.建立现代产权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产权制度改革已被提到核心位置。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要严格界定各类财产权的归属;要保障国有资本出资人权益;要推动产权交易,健全交易规则;要完善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确保各类财产权不受侵犯。
5.切实解决“三农”问题。要进一步强化法律对农民土地产权的保护,增强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话语权;完善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增强国家对农民经济利益的保护力度;积极发展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
6.加强法治建设。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改革中积累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已影响到人们对改革的整体评价。要使经济改革成果得到巩固和进一步深化,就必须用法治来规范市场经济,保障市场经济。
7.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应该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的真正的集体主义,即是注重个人、完善集体的集体主义。必须加强诚信体系建设。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建立的道德基础和不断发展的主要条件,但我国诚信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8.加强理论创新。基于我国发展新要求,在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中应该总结当代的实践经验,深化对市场经济的理论认识。比如,面对当前的收入差距扩大、所有制结构调整、政府职能转变等问题,必须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不断创新。(参考自《国内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述略》;毛胜;党的文献2010年第5期)
第三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邓小平等老一代革命家支持下,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历史教训,把握当今时代的特征和发展潮流,做出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打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和思路,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天地、新境界,解决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对于推进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起了十分重大的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建设社会主义应当实行什么样的经济体制,这是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时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江泽民同志认为,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个崭新的创造性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由这一结合而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它必然体现社会学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他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指导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外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以保证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就是要使国民经济保持旺盛的生机、活力和后劲,保持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合理和协调,保持积极的发展速度和良好的经济效益的统一,保持生产效率和分配公平的正确结合,同时要保证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巩固,保证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和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得到加强,保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其他经济成分积极发挥其补充作用,保证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党中央和江泽民在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初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我们搞的市场经济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四个字是“画龙点睛”。强调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通过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的不足,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因此,中央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中,一方面注重深化改革,积极建立市场体系;一方面注重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就是要使经济活动遵
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及时协调。同时也要看到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两者缺一不可,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一方面要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凡是应当由市场调节的经济活动,要进一步放开放活,激发经济活力。同时要加强法律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另一方面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要深化金融、财政、计划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和协调机制。
要进一步改革计划体制、财政体制、金融体制和投资体制,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水平,从体制上促使国民经济协调持续发展。一是深化计划体制改革,以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要改革过去那种计划经济模式,要更新计划观念,改进计划方法,重点是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调控、重大结构与生产力布局规划,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综合运用经济杠杆,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二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稳固、平衡、强大的财政要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并适应所有制结构变化和政府职能转变,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建立稳固、平衡的国家财政。三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确保金融安全、高效、稳健。必须全面认识和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和支持经济发展的关系,努力发挥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同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是顺利推进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必要条件。要继续加强以失业、养老和医疗为重点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扩大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程度。要多方面筹集资金,在企业改革和重组过程中,统筹考虑补充社会保障资金,财政也要打足预算。要建立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时,要不断加强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努力把我们在发展社会保障方面长期积累的成功经验,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并要增强社会保障的前瞻性和系统性。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艰辛历程中,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不懈的努力,不断加深了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批具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丰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也为我党继续进行理论创新准备了条件。其中展现出来的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和一切从人民利益发的群众观念,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与科学发展观一脉相通,更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
第四篇: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八大报告第4部分】
■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 党工作重中之重。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据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胡锦涛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
二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扩大国内市场规模。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四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 1
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五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胡锦涛说,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请继续阅读A08版)
第五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
摘要: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我国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只有正确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问题,才能够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概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性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创新,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它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与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经济建设上逐步采取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质。这种计划经济模式有其自身的特征与弊端。主要是:所有制形式日趋单一化,排斥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经济管理的决策权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只是严重依赖于上级政府的经济实体,或者说是行政机关的附属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对经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1)经济关系市场化;
(2)企业行为自主化;
(3)宏观调控间接化;
(4)经营管理法制化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性。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总是同一定的社会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十四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它具有自己的鲜明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在宏观调控上,它是以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利用宏观调控手段,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1、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在国家宏观计划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3、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导,实行包括个体私营经济在内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
4、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实行多种生产要素参与的分配形式。此外,在当前实行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在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同时,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区别 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是行政手段,经济计划主要通过行政指令和实物调拨来实现,市场调节的作用非常微小,甚至于没有市场调节;分配上实行统收统支,国家统负盈亏,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等等。随着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日益巩固和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越来越显露出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
第一,从经济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一些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多是和私有化同时进行的。我国则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
第二,从政治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现代化建设,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都要依靠党的领导。
第三,从奋斗目标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资本主
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财产的私人占有必然导致私人资本的无限扩张和社会的两极分化。而我国实行市场经济,虽然允许合理的收入差距,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最终是要达到共同富裕,不至于导致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特点
1、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平等性
指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是平等的、独立的经济实体,他们具有自主地作出经济决策的权力,独立地承担决策所带来的风险。这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部门作出经济决策并承担责任的经济模式根本不同。
2、市场对资源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了各种市场,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由市场形成价格,保证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各种经济资源由市场来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这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来进行资源配置根本不同。
3、间接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是通过各种非行政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间接的宏观调控。这与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直接的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根本不同。
4、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市场经济的各种活动主要由各种法规进行规范。
5、国际交往
在国际交往中,要遵循国际通行的惯例和准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优点
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手段的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同时鉴于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大力发展全国的统一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作用,并
依据客观规律的要求,运用好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①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②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③在宏观调控上,国家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表,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更新计划观念,改进计划方法,重点是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调控、重大结构与生产力布局规划,集中必要的财力和物力进行重点建设,综合运用经济杠杆,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缺点
1. 指令性计划束缚了企业的手脚,企业缺乏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
2. 不利于推动技术进步和革新
3. 容易孳生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
4. 信息不完全,容易导致供求脱节及宏观经济比例重大失调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改革的不断深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国经受住了国际经济金融动荡和国内严重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严峻考验。同时也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其重要原因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
境,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必须加快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3)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4)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需要由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应区别不同情况实行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继续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5)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非公有制企业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
(6)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这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要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推动产权有序流转,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