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之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07:55: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之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之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之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考查课

《政治经济学(专题)》读书报告

姓名: 年级:

号: 学习中心:

—————————————————————————————

(考查课程大作业均由教师批阅,发现内容雷同或抄袭一律按0分计)

课程考核方式:考查,网上递交读书报告

具体要求:

1.结合学习课件的体会,理论联系实际,完成一篇读书报告。

2.字数:3000-5000字,与视频中老师的要求有出入,请以此作业要求为准。3.读书报告的内容:要求涉及课程学习中多章内容(至少2-3章),联系要有机紧密,论述充分。如果只涉及单一章节内容或简单就事论事,都算没有达到基本要求。4.独立完成,切勿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一旦发现将以不合格处理。5.请在作业截止日期前,在平时作业栏目自行上传读书报告电子版。

正文:

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之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江泽民同志曾经在党的第十四大报告中明确的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然而,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它不仅仅在社会实践上是一项艰难复杂的任务,在理论上也存在很多深入了解的问题,值得我们探讨与研究。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 何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国家在宏观调控下使得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其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也就是说,它符合积极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的价格杠杆以及市场的竞争机制等功能,将资源优化整合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给企业压力和动力,实现市场的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类信息较为灵敏的优点,促进企业供求的协调;针对市场自身存在的缺点和弱势,国家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的功能 什么是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中,商品交换过程中,由于市场因素的原因,使得市场上的价格和供求受到影响。

在社会主义社会,尤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跨越的一部分。价值决定价格,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客观基础,要遵循价值规律,适应供求关系,要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其资源配置效率。

然而,市场机制存在两方面的矛盾: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的矛盾

在等价机制方面。在社会化生产条件下,无论哪种产品都由不同生产条件的劳动者生产的,此所形成的产品称之为个别劳动时间,而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同一种商品在同市场具有同一个市场价格,此所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了商品价值量,按照等价原则交换。等价交换是使交换的双方得到补偿,保护交易双方的利益,使得商品生产流通得以继续的保障。

在效率机制方面。价值决定价格,这就要求我们节约劳动消耗,增大价值的产量。相比较其他企业而言,要尽量使得自己生产的产品所消耗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样就能产生更多的剩余产品,提高企业的效益,提高资源的使用率。

在竞争机制方面。企业为了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处于优势状态,就需要提升自己的技术,有效的利用资源,提高产品的质量,生产价廉物美的商品,这样就能增大自己的竞争力,实现市场的优胜劣汰。2.价格和价值的矛盾

对于商品的供大于求,价格会使得商品的价格低于价值出售,企业获得的利润较少,严重者,会导致亏损;对于商品的供不应求,价格会高于价值出售,给企业带来较高的收益。供与求的不平衡,使得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市场需要进行控制,调节总劳动时间的分配,使得社会资源及时地在生产不同产品和不同产业之间流动和配置,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实践发展的产物

(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新形成的过程 中国是一个经历了历史风霜洗礼的国度,中国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也进行的较为坎坷,从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后的“大跃进”、“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粉碎以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和王洪文的“四人帮”,发展至今。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的提出以及贯彻,经历过困难时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最终确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认为: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本人认为这有利于增强国有经济的经济活力、竞争力,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平等竞争,促进新格局的形成;2.在分配的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实现共同富裕。本人认为,这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也能防止两极分化;3.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运用掌握的生产资料和国家政权,能对市场经济实现有效的宏观控制,避免经济发展中大起大落和经济危机的产生。中国十四大通过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目标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得到了真正的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将采用全新的运作方式、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重新进行新的定位,使其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阶段。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实践发展的产物 随着中国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也在不断地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新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中国国民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发展目标的多元化;中国经济机构的复杂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水平和需求的多样性;以及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动等方面。使得计划体制管理过多和过硬的劣势逐渐体现出来。这样无法调动基层工作者的积极性,发挥广大职工的创造性,使得经济缺乏了其活力与生计;会致使经济效益的下降,经济发展脚步变缓,使物资得不到供应,产品供应不足,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和要求。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改革,不断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扩大企业权限的同时,放宽了价格管制,为了鼓励企业加速发展,在市场竞争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理论上采用了计划于市场相结合的多种模式管理,但总体上依旧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这些不仅不能摆脱原有的经济窘况,而且依旧会使得商品短缺、通货膨胀、外债增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经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对经济体制的运作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党的十二大,提出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商品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要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实践证明,市场作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市场作用发挥的好,会促进经济的增大,提高企业的效益,为此,我们需要不断深入的认识,从实践中,进一步的认识到,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计划经济不等同于社会主义,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都是有计划的。

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实现形式

(一)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过去的生产关系是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作为支柱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需要站在政治的角度,离开了政治的改革,经济改革则是一句空话,经济体制需要与政治体制相统一,以政治体制改革为前提,只有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以及人民群众的参与,才能成功,因此,政治体制的改革需要以民主为重心。

民主法治与社会主义民主是相互统一的,民主需要法治去保障,社会主义也可以通过民主确定一套明确的体系,防止国家机械化的管理,防止权力凌驾于义务上,市场经济是法治的经济,市场在建立有序的运作时,需要完善其相应的法律体系,只有民主与法制相互统一,在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符合市场主体、行为的法律体系,就能规范人在市场经济中的行为,能合理化经济、合法化经济。

(二)加强国家的作用

在市场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政府的宏观控制不仅要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调节,还需要通过提供相应的措施,塑造市场主体地位,发展市场要素,使得不同的市场,例如金融市场、技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时间上也要构造现货市场,在空间上要开拓不同各类的市场。

在物质飞速发展的现在,企业的垄断和竞争成了市场中的一道“风景”,然而,很多企业,由于规模小,组织构造分散,生产量过低,无法形成规模的经济体系。这就要求政府制定和执行合理的产业组织政策,优化市场的结构,完善市场的竞争机制

(三)维护国家的利益与国家主权 随着经济全球化,其一方面很好的促进了各个国家的协调与合作,另一方面也为某些发达国家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部提供了“便利”,在面临其他国家对我国市场的加压,我们应保持谨慎和独立的态度,如果在这种形势下,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代表和维护国家的利益,可能会丧失国家的一些利益。只有维护国家的主权,国家主权完整,国家得以生存,才能得到发展。

(四)重视环境保护

一个国家越发展,其环保就越重要,我们不能为了企业的发展,而忽视环保工作,企业越发展,越要有环保意识,我们不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要采取严格的法律法规、各项环保措施,切实的发展环保。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无论是生产资料所有制,还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变,我们的目标始终是为了让中国更强盛而不断努力,中国的发展,不仅需要党,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不仅需要大型企业,也需要中小型,甚至小微企业,共同努力,共创美好未来。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受益颇多,愿与大家共享。

第二篇:《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

《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的社会主义

本书的作者科尔奈是匈牙利著名的经济学家,也是匈牙利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之一。在书中,作者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和各种研究资料出发,先对经典社会主义体制的建立、权力与意识形态、国企与计划经济、短缺与通货膨胀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剖析,得出的结论是经典体制在经济上遇到的难以克服的困难以及对人民的承诺无法完全实现成为了改革的动力。接下来作者总结并预测了在改革的历史进程中的私营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的建立、国企的改制以及价格改革等现象,并且根据已有的历史经验预言改革的终点是社会主义的终结以及向自由市场的转轨。

作为市场化以及私营经济的坚定支持者,科尔奈对社会主义改革的态度毫无疑问是悲观的。尽管作者自己从一开始就强调对社会主义的历史评价再过两百年也为时过早,但事实上这本书中充斥着对经典体制的负面评价。作为一个从未去过东欧的读者,我确实不能完全认同书中的很多观点。科尔奈的论点十分鲜明,但是论证观点基本靠理论分析,缺少数据与实例的支撑,有时让人感觉不明所以。实际上在作者看来,对经典体制下的经济政策与社会问题的研究最后都可以归结于官僚体制,所以最后走向民主政治是必然结果。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经济上完全战胜了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二十年过去了,面对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重重危机,不知道作者是否对自由市场还抱有如此大的自信。对本书的争议暂时告一段落,下面结合这本书的内容具体分析中国的经典体制以及改革的过程。

1949年,中国共产党夺取了全国政权,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如作者所言,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处于半殖民地状态,处在独裁统治下,社会动荡不安。党夺取政权的力量主要来自内部,而且党的领导在当时深得人心。这与苏联以及其他东欧国家并不一样。虽然布尔什维克党也是通过全国范围内的革命夺取了政权,但是在以农民为主的旧俄国,列宁主义政党并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其他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也是通过苏联的外部支持取得了政权的。因此和中共相比,苏东国家共产党在建国之初的群众基础并不够牢固,这也导致了中共与苏东国家共产党在政治领域的诸多不同。遗憾的是,作者写书的一手资料主要来自于东欧,因此如果以本书的理论来解释中国前三十年的政治运动,在有些地方就会产生困惑。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得到了大多数阶层,特别是农民的支持。中共胜利的法宝是群众路线,即“人民——党——人民”,而苏联的路线是“党——人民”。中国共产党信任群众,善于发动群众运动,允许群众集会游行,承认工人罢工的合理性。而在苏东国家的意识形态里党执政具有合法性是因为其代表了群众的利益,但是其体制却带有很明显的“家长制”特征。斯大林认为“党一定要比工人阶级看得更远”,官僚集团的政策会为群众安排好一切,群众只需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且遵守指示就可以了。党的政策都是由命令式地由上到下推行的,下级只能服从上级的命令。党把群众当成孩子,不允许群众对党的政策有异议,党的批评者被看成是外部阶级敌人的代言人。党否认阶级斗争的存在,不允许群众运动,对工人罢工残酷镇压。这种政治上的高压与僵化同中国前三十年群众运动风起云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中国毕竟还是受到了苏联模式的深刻影响,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不久,在整风反右中,党推行了官僚化的上级向下级分派指标划分“右派”的错误政策。在这场运动中,新的官僚阶层借助群众反右的热情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大跃进”的错误更是如此,“大跃进”的本意是发动群众大搞经济建设,但是地方官僚却利用群众的生产热情掀起了“浮夸风”,导致中央也开始盲目乐观,制订了不符合实际的经济计划,导致更多的地方官僚为了政绩不得不弄虚作假,甚至要求农民交出更多的粮食来完成上级指标。在经典体制下,官僚为了完成政治任务可能会站到人民群众的对立面,甚至利用群众。而在中国,群众过于信任党的领导和党的政策,不会过多思考党的方针是否有问题。就算党的政策出现了问题,也只是把问题归结到相应的官僚,这使得党的很多政策错误不能在群众中得到及时的纠正,同时人民的许多真实诉求也很难通过基层的官僚传达给高层。在经典体制下官僚体系内部也存在冲突,有不同政治派别和利益团体,还会涉及到领导权斗争。在东欧,官僚集团内部斗争激化后往往会出现秘密警察和大清洗。而在中国,由于党的群众运动经验十分成功,党搞“反修防修”斗争的方式是掀起大规模群众运动,但是这一运动却遭到部分官僚集团的利用,再加上官僚集团在“四清”运动中“桃园经验”的应用,“文革”这一悲剧的发生就难以避免了。

下面讨论经典社会主义体制的经济问题。经典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体制,工业上搞国有企业,农业搞农业集体化。国有企业归全民所有,生产的目的是完成上级的指令计划,而且需要负责职工的福利。农业合作化的目的是消灭小农经济,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农业基础。作者认为经典体制的经济效率低下,而且具有明显的“短缺性特征”。

社会主义改造伴随着农业的集体化。苏东国家通过国家暴力强制推行集体化,建立起了合作社制度。中国搞农业集体化并没有遇到多少阻力,方式比较温和,农民也比较支持,但结果是一部分村子搞得好,一部分搞得差,还有一部分搞得一般。作者认为在农村消灭私有产权的真实动机是为了加强官僚集团的统治,在农村建立公有制的价值体系。但是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未免有些险恶了,况且作者在文中也并没有提供有说服力的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以中国为例,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自己的土地,但是农业生产力依然很低下,很多农户缺少足够的农具从事生产。而经济发展的重心是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工业建设需要从农村获取大量的原料,同时国家的粮食问题也亟待解决。在这样的条件下,将农民组织在一起生产,如果管理方式合理,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的。建立合作社也更有利于推广机械化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的集体化,确实也是捍卫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东欧国家中,波兰没有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农业生产中私有产权占比例很大,而波兰也成为了东欧剧变中第一个倒下的国家,这或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但是在我国某些地区农业集体化确实也造成了比较消极的影响,农民会感觉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自己对生产成果也失去了绝对的控制权,这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造成了不利影响。

中国和苏东国家的工业实行国有化,但是国有企业内部的管理方式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作者认为上级指令计划和国有企业生产不可避免会存在冲突。在上级与下级之间存在讨价还价的行为模式,这会导致纵向的信息扭曲。一般情况下,企业领导人希望生产任务越轻松越好。因此在上级主管希望了解企业生产能力的时候,企业领导人会尽量隐瞒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但是部门主管对此心知肚明,因此在第一轮指派任务时会安排比实际可行的任务更多的计划,等企业来要求降低任务,而定计划的基准往往是企业上一的生产量。因此为了避免任务量的增加,企业领导人会尽量避免增产以及超额完成任务。作者想以此说明计划经济体制效率低下,企业没有增产动力,企业领导没有以财产主人的眼光看问题,官僚计划考虑的是政治因素。在普遍实行“马钢宪法”、“厂长负责制”的苏东国家,这种官僚主义的倾向确实容易出现,因为企业的领导是由党委任命,只对上级党委负责。但是中国在工厂管理中力图推行“鞍钢宪法”,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鞍钢宪法”是对“马钢宪法”的否定,让工人参与到工厂的民主管理中去,对工厂领导进行监督。遗憾的是,作者看不到工人阶级的力量,在书中也很少考虑到工人,因此在作者看来,只有搞私有产权才能避免这种信息扭曲。但是中国的经验表明,在工厂实行民主管理,可以让工人认可自己的主人翁地位,那时中国的工人生产积极性很高,增产的愿望也很迫切,还积极参与到新技术开发中。

这一部分总结一下作者对经典体制下的“短缺经济”的论述。作者认为在经典体制下短缺是很普遍的。一般来说,短缺包括水平短缺与垂直短缺。水平短缺产生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表现为买方买不到想要的东西。垂直短缺产生于物质分配机关和企业之间,如果企业要求的物质总量超过了物质分配机关所能提供的总量,就会产生垂直短缺。在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生活资料的短缺也是普遍性的,居民生活水平较低不在于购买力不够,而在于买不到想要的生活资料,几乎一切都要凭票购买。为什么会产生短缺现象?客观上当时的生产力还不够发达,而作者则着眼于体制本身的因素,认为以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为主的经济制度导致了短缺。作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下,私营企业会关注买方的需求,如果出现短缺它就会增加生产,而国有企业则缺乏关注这种信息的动机。同时市场本身具有过度生产能力,而国企缺乏过度能力,而且会隐藏自己的实际生产能力。再者企业的计划任务只跟总量有关,而不关注产品细节,导致不能满足买方的需求。在生产领域,分配者总是想让下级单位以最小的投入产出最多的产品,这会导致纵向的短缺。而且社会主义的免费、低价和配给制度也会导致需求的无限膨胀。这点感觉有点扯淡,作者最后甚至还直接提出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只能是一种乌托邦似的设想,未免让人感觉很武断。作为一个经济学家,作者当然也毫不在意自己的观点可能存在的历史局限。

在经历了进三十年的经典体制过后,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作者认为改革的原因是经济的困难、民众的不满、掌权者信心的丧失,官僚集团内部认为只有允许市场经济和私有产权才能让国家的经济走出困境。中国的改革较好地吸取了苏东国家的历史经验,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在农村恢复个体生产,释放出足够的自由劳动力。与此同时在沿海地区试点私营企业并引进外资。随着改革的深入,开始建设社市场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领导仍然由上级党委指派,但是上级指派任务大幅缩减,企业可以在上级计划之外生产更多的产品并且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这种“双轨制”是建设市场社会主义中出现的一种过渡形式,但是却为企业领导与政府高官以权谋私提供了有利条件,导致腐败盛行,特权阶层逐渐产生。于此同时,官方意识形态也开始转变风向,提倡“物质刺激”,把消费增长放在第一位,对资本主义的态度变为“和平共处”,并且取消以往的福利承诺,转移到个人和家庭。如作者所言,中国出现了种种问题,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党的支持率下降,并且出现了著名的政治抵抗运动。但是中共并没有向东欧国家共产党那样失去政权,反而更加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健全了市场经济,把中国建设成了最成功的经济体之一。

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已经37年了,不管中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在多大程度上偏离了经典体制,但是在政治上共产党的专政却始终没有动摇。这与东欧国家不一样,东欧国家共产党的高层几乎都主动放弃了***,进而失去了政权。在政治体制改革上,除了健全法制体系以外,我们几乎没有多少动作。无论如何,中国在东欧剧变后的发展轨迹已经完全超越了本书的预测,作者当时的论点是官僚体系与市场经济是冲突的,但是现在作者可能需要修正一下自己当初的判断了。

总体来说,作者写这本书主观性较强,糟点也略多。不过正如作者所言,读下来定有收获。

第三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具体地说是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针对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国家对市场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形成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改革经济体制的决定》,这个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没有必然联系,那么社会主义发展商品经济也是可行的。从而以“放权让利”为起点,开始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到十三大的时候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取得重大突破了,特别是认为市场和计划是内在统一的,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调节的方法,只要对经济发展有好处都可以利用,利用市场调节不等于是资本主义,应该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这时市场经济与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已经开始变得清晰了,这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开始扫清了道路。1992年,经过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很多改革的成果得到认可,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具体措施并不明确,建立的方向也是不很明确,总体来说,需要探索着前进。但是这次提出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正式提出和形成。从这里开始,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开始正式建设和完善。

内容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作了规定。

归纳起来,包括三个“制度”和三个“体系”。

三个“制度”是: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中心环节是国有企业改革,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与行政机构在经营管理方面切断一切联系的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市场竞争主体。(参考自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P230;胡钧著;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这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动力机制。

三、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安全阀和稳定器。三个“体系”是:

一、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

二、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完善的客观调控体系。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调节器。

三、健全和完善法律体系。这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关系市场化;二是企业行为自主化;三是宏观调控间接化;四是经济管理法制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特性,是指作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具有的规定性,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而形成的制度性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有的,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这里有两点必须明确:一是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公有制占主体,并不意味着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公有制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在平等竞争中共同发展。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决定了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分配必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经营方式的存在,又在客观上产生了多种分配方式。在市场经济的活动中,劳动者的个人收入都会受到市场的调节。这样的分配制度所贯彻的基本原则是:把提高效率放在优先地位,但要兼顾社会公平;既要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产生两极分化;既要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又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更好地处理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必须更新计划观念,转变计划管理职能,改进计划方法。国家计划要以市场为基础,总体上应当是指导性的计划。计划工作的重点是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调控、重大结构与生产力布局规划,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综合运用经济杠杆,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

第一,从经济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一些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多是和私有化同时进行的。我国则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既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又要实行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坚持和完善多种多样的公有制经济形式,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和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这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特别是国有及由国家控股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将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保证国民经济的合理布局,节约资源和市场有序运行。

第二,从政治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现代化建设,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都要依靠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条战线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的。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途径,是一项艰难的开创性事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可能取得成功。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必须有政府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通过经济社会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为市场经济创造一个稳定、安全、有序、公正的社会经济环境。

第三,从奋斗目标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财产的私人占有必然导致私人资本的无限扩张和社会的两极分化。而我国实行市场经济,虽然允许合理的收入差距,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最终是要达到共同富裕,不至于导致两极分化,“富的越富,贫的越贫”。这是因为:1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会使私人资本的膨胀受到制度的限制,凭借私人资本参与分配会被限制在一定范围,避免私人资本的扩张。2经济技术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有助于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减少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的非劳动因素造成的个人收入差距。3政府为了确保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性质,会通过各种宏观调控手段,来防止和纠正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推动政府角色调整和转变。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政府务必要将自己的经济角色定位在公共物品提供者、财产收入调节者、经济安全管理者、宏观经济调控者、市场秩序维护者、国内外市场培育者六个方面。

2.搞好宏观调控。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同样具备经济危机发生的基本要素。要避免危机发生,政府必须从规范市场,平衡供求,调整产业结构,改革金融体制,控制两极分化等方面把握好宏观调控,实现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

3.加快国有企业发展。市场经济不改变国有经济主导地位,只改变其发挥主导作用的方式。必须纠正包括国有企业低效论、国有企业垄断论、国有企业退出论等片面观点,不断完善国有经济的结构、体制和机制,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发挥出国有经济的优势。

4.建立现代产权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产权制度改革已被提到核心位置。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要严格界定各类财产权的归属;要保障国有资本出资人权益;要推动产权交易,健全交易规则;要完善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确保各类财产权不受侵犯。

5.切实解决“三农”问题。要进一步强化法律对农民土地产权的保护,增强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话语权;完善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增强国家对农民经济利益的保护力度;积极发展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

6.加强法治建设。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改革中积累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已影响到人们对改革的整体评价。要使经济改革成果得到巩固和进一步深化,就必须用法治来规范市场经济,保障市场经济。

7.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应该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的真正的集体主义,即是注重个人、完善集体的集体主义。必须加强诚信体系建设。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建立的道德基础和不断发展的主要条件,但我国诚信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8.加强理论创新。基于我国发展新要求,在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中应该总结当代的实践经验,深化对市场经济的理论认识。比如,面对当前的收入差距扩大、所有制结构调整、政府职能转变等问题,必须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不断创新。(参考自《国内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述略》;毛胜;党的文献2010年第5期)

第四篇: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之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发展

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之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发展

从宏观上讲,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也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提出了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的思想,并接纳了崭新的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将实现社会主义看作是无产阶级追求的目标。但是实现真正社会主义,是一个长远而艰难的过程,与前苏联相比,中国是在经济文化非常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代伟大领袖毛泽东在前苏联基础上实行农村、城市各有全民与集体的两种所有制形式,并各有侧重,这在当时是适应中国国情,但是,无论是从接下来的1958年大跃进,还是后来的“文化大革命”,我们不难发现,如果没有从根本上来认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现实生产力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就会犯急躁冒进的错误,这种损失,则是巨大的。另外,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违背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片面希望生产力加快发展来巩固生产关系,否定非公有制经济方面的有益探索,结果反而使生产力停滞不前。直到粉碎“四人帮”之后,邓小平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即一是坚持公有制为主题,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题,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实现共同富裕;三是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利益,运用掌握的生产资料和国家政权,对市场经济实行宏观调控,避免经济发展中大起大落和经济危机的产生。接下来的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确立了中国市场的经济地位,从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其中之一即将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目的是为了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实现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使社会主义经济关系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看做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接下来党的十五大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江泽民在十五大中提出了几个具有创新意义的观点,指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些观点在十六大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十六大还特别强调了坚持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方面的统一性,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报告还指出要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另外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十七大报告中更是坚定指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回顾历史长河,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过时间和实践不断的历练与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结构从以全民、集体这样单一的公有制结构,转变为包括全民、集体、个体、私营、三资企业、混合所有制等在内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及共同发展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价格形成的机制发生巨大显著的变化。市场体系从开始的不完善到逐步发育成长;国民收入分配机制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固定资产投资体制从以国家为主体高度集中的一元化投资格局转变为国家、企业、个人、外资的多元投资格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政府管理国民经济的方式也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令人惊叹也是欣慰的;随着时代的推进,新时期我们仍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为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也是改革开放的要求,更是理论的重大创新。

邓小平说的好,发展是硬道理,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进一步加快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环境来说具有紧迫性,除了以通过培育市场经济主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政府职能、搞好市场管理和服务、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为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提供保障、深化农村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完善法制、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作为基本构架之外。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提高,政府积极发挥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已经成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是金无足赤,我国经济增长是粗放型占主体地位,经济发展是以大量资源消耗为代价取得的,如果经济增长继续采用这种模式,是不能长期维持下去的,深化改革,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是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为了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在宏观层次上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微观层次上要提高企业的投入产出比。更为重要的是,要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

举个例子,右图为1997年我国汽车行业平均每人一年生产的汽车数量,不难看出,我国汽车工业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最根本原因在于汽车行业缺乏真正的市场竞争。而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就必须加快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

科技领先,是经济腾飞的关键因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快速有序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必然要求,增长方式不转变,可持续发展就是一句空话,经济发展,离不开全民的共同努力,提高全民素质强化全民教育,用科学力量武装每一个人。离不开政府发挥职能,提高综合管理水平;离不开环境保护,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也离不开技术改造,推进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进步。

刚才说到,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尤甚,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我们的领导者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民生问题的发展上也是同样!建国60多年来,党和政府一直都非常重视劳动者的社会保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是非常英明的举措,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巩固政权都起了相当重大作用。首先稳定了人民生活,保护了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第二是调动了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第三是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维护了社会安定。以科学发展观为引导,实现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生问题,相辅相成。在新中国诞生初期,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提到“要在企业中逐步实行劳动保险制度”为在我国实行劳动保险制度确立了法律依据,1951年当时的政务院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该条例于1953年修订,到1956年劳动保险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在企业职工实行劳动保险和福利制度的同时,党和国家也逐渐建立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劳动保障制度与福利制度。至到1986年之前,国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许多内容均做了调整和修改,86年之后,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发布改革劳动制度四个规定的通知》,至到1991年,党中央、国务院《八五计划与十年规划》明确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95年扩大了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的范围。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新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变还是到后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总的方向无一不在朝着为建设一个更好,更强中国而努力着,中国共产党坚定不渝坚持三个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党和人民共同的努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结合实践更加我们相信,中国的明天更美好!

第五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邓小平等老一代革命家支持下,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历史教训,把握当今时代的特征和发展潮流,做出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打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和思路,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天地、新境界,解决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对于推进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起了十分重大的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建设社会主义应当实行什么样的经济体制,这是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时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江泽民同志认为,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个崭新的创造性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由这一结合而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它必然体现社会学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他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指导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外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以保证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就是要使国民经济保持旺盛的生机、活力和后劲,保持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合理和协调,保持积极的发展速度和良好的经济效益的统一,保持生产效率和分配公平的正确结合,同时要保证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巩固,保证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和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得到加强,保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其他经济成分积极发挥其补充作用,保证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党中央和江泽民在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初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我们搞的市场经济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四个字是“画龙点睛”。强调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通过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的不足,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因此,中央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中,一方面注重深化改革,积极建立市场体系;一方面注重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就是要使经济活动遵

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及时协调。同时也要看到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两者缺一不可,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一方面要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凡是应当由市场调节的经济活动,要进一步放开放活,激发经济活力。同时要加强法律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另一方面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要深化金融、财政、计划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和协调机制。

要进一步改革计划体制、财政体制、金融体制和投资体制,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水平,从体制上促使国民经济协调持续发展。一是深化计划体制改革,以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要改革过去那种计划经济模式,要更新计划观念,改进计划方法,重点是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调控、重大结构与生产力布局规划,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综合运用经济杠杆,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二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稳固、平衡、强大的财政要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并适应所有制结构变化和政府职能转变,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建立稳固、平衡的国家财政。三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确保金融安全、高效、稳健。必须全面认识和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和支持经济发展的关系,努力发挥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同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是顺利推进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必要条件。要继续加强以失业、养老和医疗为重点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扩大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程度。要多方面筹集资金,在企业改革和重组过程中,统筹考虑补充社会保障资金,财政也要打足预算。要建立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时,要不断加强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努力把我们在发展社会保障方面长期积累的成功经验,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并要增强社会保障的前瞻性和系统性。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艰辛历程中,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不懈的努力,不断加深了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批具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丰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也为我党继续进行理论创新准备了条件。其中展现出来的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和一切从人民利益发的群众观念,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与科学发展观一脉相通,更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

下载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之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之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

    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创新与体制演进》之我见《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创新与体制演进》一书,主要阐述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成和变化、经济体制的......

    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

    政治经济学(专题)读书报告姓名:学号:年级:学习中心:————————————————————————— ———— 课程考核方式:考查,网上递交读书报告具体要求: 1. 结合学习课件的......

    《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考查课 《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 姓名: 年级: 陈根 2015秋 学号: 学习中心: 7*** 嘉善 ————————————————————————————......

    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

    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之浅谈我市经济宏观发展 本人通过学校发放的教材《经济改革与经济发论纲》,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发现这本学科其实一点也不枯燥,相反充满了很多值得钻研的地方......

    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

    【2016浙大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1】 一、比较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被政治修饰了的经济,是“一门研究国家对经济事务管理的科学”[①]。因此,政治经济学研......

    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

    政治经济学(专题)读书报告 姓名:学号:年级: 学习中心:————————————————————————————— 课程考核方式:考查,网上递交读书报告 具体要求: 1. 结合学习课件......

    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

    正文: 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之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发展 ---------《经济改革与经济发论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之我见 本人通过学校发放的教材《经济......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八大报告第4部分】 ■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更加尊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