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八大报告第4部分】
■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 党工作重中之重。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据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胡锦涛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
二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扩大国内市场规模。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四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 1
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五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胡锦涛说,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请继续阅读A08版)
第二篇: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要通过四个“着力”即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五个“更多”即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增强经济发展的长期后劲。为此,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在经济领域的实现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和发展动力。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进行经济体制的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而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是要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一句话而言,是市场的归市场,是政府的归政府。经济活动应该更多地由市场来进行,而公共物品、社会管理及外部性市场失灵的领域则应由政府来管。二是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
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特别是在新36 条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新活力。三是要进行重点领域的体制改革。财税体制的改革体现在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要完成这些改革,重点要在这样几个问题上下功夫,包括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等。金融体制改革体现在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的主线。十八大报告中对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论述的。一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同时要特别注重协同创新,以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以科技创新的巨大推动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把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重点调整改善需
求结构,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
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三是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
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1)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必须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必须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统筹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4)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发展经济增加人们的收入,健全社
会保障制度并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5)改革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缩小收入差距;
(6)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随着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化改革已经提上了议题。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来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劣势:
随着更大的开放,国际优秀电商企业必将分割我国现存的电商状态,相应的份额必将被收割掉。而且要求市场的深度融合,必将有一场电商市场的争夺战,相应的电商大佬必定会被重新组合和洗牌。随着自由贸易区的增多,开放性的怎增强,宽度的扩大,电商行业的竞争必将是一场你死我活战场。所以需要仁人志士沉着面对。
优势:
越开放,也就越能证明电商企业的能力,可以不断的学习国际的优秀技术和商业模式,并创出一种更适应中国国情的电商经济。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让那些肤浅的电商经济模式被优秀的电商模式取代,从而创造出满足人们需求的电商新发展趋势。
所以,紧抓国情这一外部环境,创造有利的电商新模式,产出自己的电商新方向,这就是十八大三中全会电商商业需要去面对的。
电子材料是电子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基础,电子材料及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水平也早已成 为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力、国防、国民经济现代化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通信、计算机等电子信息行业的迅猛发展,磁性 材料等电子材料行业因此得到了长足发展。未来我国电子信息材料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我国电子信息材料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十二五”期间,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和支持,智能电网、物联网、汽车电子新型产业被 国家认定为战略产业,发展迅猛,电子信息材料的市场需求量因此急速上涨;此外,电子信息材料等新材料在“十二五”期间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再次,电 子元件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为电子材料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环境。
随着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化改革已经提上了议题。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来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劣势:
随着更大的开放,国际优秀电商企业必将分割我国现存的电商状态,相应的份额必将被收割掉。而且要求市场的深度融合,必将有一场电商市场的争夺战,相应的电商大佬必定会被重新组合和洗牌。随着自由贸易区的增多,开放性的怎增强,宽度的扩大,电商行业的竞争必将是一场你死我活战场。所以需要仁人志士沉着面对。
优势:
越开放,也就越能证明电商企业的能力,可以不断的学习国际的优秀技术和商业模式,并创出一种更适应中国国情的电商经济。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让那些肤浅的电商经济模式被优秀的电商模式取代,从而创造出满足人们需求的电商新发展趋势。
所以,紧抓国情这一外部环境,创造有利的电商新模式,产出自己的电商新方向,这就是十八大三中全会电商商业需要去面对的。
第三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具体地说是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针对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国家对市场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形成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改革经济体制的决定》,这个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没有必然联系,那么社会主义发展商品经济也是可行的。从而以“放权让利”为起点,开始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到十三大的时候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取得重大突破了,特别是认为市场和计划是内在统一的,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调节的方法,只要对经济发展有好处都可以利用,利用市场调节不等于是资本主义,应该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这时市场经济与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已经开始变得清晰了,这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开始扫清了道路。1992年,经过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很多改革的成果得到认可,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具体措施并不明确,建立的方向也是不很明确,总体来说,需要探索着前进。但是这次提出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正式提出和形成。从这里开始,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开始正式建设和完善。
内容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作了规定。
归纳起来,包括三个“制度”和三个“体系”。
三个“制度”是: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中心环节是国有企业改革,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与行政机构在经营管理方面切断一切联系的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市场竞争主体。(参考自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P230;胡钧著;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这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动力机制。
三、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安全阀和稳定器。三个“体系”是:
一、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
二、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完善的客观调控体系。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调节器。
三、健全和完善法律体系。这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关系市场化;二是企业行为自主化;三是宏观调控间接化;四是经济管理法制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特性,是指作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具有的规定性,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而形成的制度性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有的,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这里有两点必须明确:一是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公有制占主体,并不意味着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公有制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在平等竞争中共同发展。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决定了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分配必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经营方式的存在,又在客观上产生了多种分配方式。在市场经济的活动中,劳动者的个人收入都会受到市场的调节。这样的分配制度所贯彻的基本原则是:把提高效率放在优先地位,但要兼顾社会公平;既要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产生两极分化;既要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又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更好地处理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必须更新计划观念,转变计划管理职能,改进计划方法。国家计划要以市场为基础,总体上应当是指导性的计划。计划工作的重点是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调控、重大结构与生产力布局规划,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综合运用经济杠杆,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
第一,从经济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一些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多是和私有化同时进行的。我国则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既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又要实行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坚持和完善多种多样的公有制经济形式,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和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这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特别是国有及由国家控股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将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保证国民经济的合理布局,节约资源和市场有序运行。
第二,从政治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现代化建设,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都要依靠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条战线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的。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途径,是一项艰难的开创性事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可能取得成功。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必须有政府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通过经济社会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为市场经济创造一个稳定、安全、有序、公正的社会经济环境。
第三,从奋斗目标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财产的私人占有必然导致私人资本的无限扩张和社会的两极分化。而我国实行市场经济,虽然允许合理的收入差距,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最终是要达到共同富裕,不至于导致两极分化,“富的越富,贫的越贫”。这是因为:1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会使私人资本的膨胀受到制度的限制,凭借私人资本参与分配会被限制在一定范围,避免私人资本的扩张。2经济技术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有助于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减少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的非劳动因素造成的个人收入差距。3政府为了确保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性质,会通过各种宏观调控手段,来防止和纠正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推动政府角色调整和转变。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政府务必要将自己的经济角色定位在公共物品提供者、财产收入调节者、经济安全管理者、宏观经济调控者、市场秩序维护者、国内外市场培育者六个方面。
2.搞好宏观调控。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同样具备经济危机发生的基本要素。要避免危机发生,政府必须从规范市场,平衡供求,调整产业结构,改革金融体制,控制两极分化等方面把握好宏观调控,实现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
3.加快国有企业发展。市场经济不改变国有经济主导地位,只改变其发挥主导作用的方式。必须纠正包括国有企业低效论、国有企业垄断论、国有企业退出论等片面观点,不断完善国有经济的结构、体制和机制,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发挥出国有经济的优势。
4.建立现代产权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产权制度改革已被提到核心位置。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要严格界定各类财产权的归属;要保障国有资本出资人权益;要推动产权交易,健全交易规则;要完善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确保各类财产权不受侵犯。
5.切实解决“三农”问题。要进一步强化法律对农民土地产权的保护,增强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话语权;完善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增强国家对农民经济利益的保护力度;积极发展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
6.加强法治建设。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改革中积累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已影响到人们对改革的整体评价。要使经济改革成果得到巩固和进一步深化,就必须用法治来规范市场经济,保障市场经济。
7.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应该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的真正的集体主义,即是注重个人、完善集体的集体主义。必须加强诚信体系建设。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建立的道德基础和不断发展的主要条件,但我国诚信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8.加强理论创新。基于我国发展新要求,在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中应该总结当代的实践经验,深化对市场经济的理论认识。比如,面对当前的收入差距扩大、所有制结构调整、政府职能转变等问题,必须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不断创新。(参考自《国内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述略》;毛胜;党的文献2010年第5期)
第四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单位经济犯罪作为有别于自然人犯罪的特殊犯罪类型,具有发案数量多、涉案金额大、涉及面广、犯罪手段复杂多变的特点,而成为我国单位犯罪的主要类型。虽然我国刑法对单位经济犯罪规定了以双罚制为主、单罚制为辅的处罚原则,但是,根据现行刑法及其他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在许多经济犯罪罪名中,单位经济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具体数额标准、处罚尺度和构成犯罪的范围差别很大,一些犯罪分子为了逃避处罚或者减轻罪责,往往将自然人的经济犯罪伪装成单位经济犯罪,加之刑法关于“单位”范围界定不明确,从而使公、检、法机关在甄别单位经济犯罪和自然人经济犯罪过程中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深入研究单位经济犯罪的基本问题,因此本文从什么是单位经济犯罪入手,本文认定单位经济犯罪的主体范围、以及在实践中单位经济犯罪问题的解决等问题,进行论述,希望对单位经济犯罪能够准确定罪量刑,有效地打击和遏制单位经济犯罪,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起到应有的作用。
我国刑法中的单位经济犯罪,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侵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经济关系,严重破坏市场经济规律,应当受刑法的处罚。刑法对单位经济犯罪处以双罚制为主,单罚制为辅,有效地打击和遏制单位经济犯罪,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本文从立法和理论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一些深层次的探讨。
第五篇: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版]
浅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之现状及应对措施
华中科技大学
2011357771613
赵荣海
摘 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就,但是其中产权模糊、政企不分、权责不清、效率低下的问题仍然很突出,因此,必须要加快改革步伐,继续深化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关键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资产;改革;现状;对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三十多年,其中当然也包括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这一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的视角,中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必须要走自己的路。[1]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确,中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由中国的特殊历史国情决定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经过不断的改革和探索,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符合中国实际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首先何为国有资产。国有资产归国家所有,同时能够为国家产生各种经济效益,它是各种资源的总和。广义的国有资产主要指的是国家的各种物资、债权、财产以及其他方面的权益,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国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投资而形成的资产,二是依照法律所得的本应该归国家所有的财产,三是接受的各种馈赠形成的财产,四是国家通过行使行政权力获得的财产。狭义的国有资产主要是指经营性国有资产,它的含义是国家以出资者的身份在企业中占有的权益和资本,它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企业国有资产、用于生产经营的国有资源的一部分、为了获取一定利益转为经营性的资产的行政事业单位拥有的非经营性资产。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及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资产管理进行了在体制上以政企分开为主,在国有企业方面以建设现代企业制度为主的改革。但是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尚需进一步完善。目前在实践中主要反映出的问题为:1.中央和地方之间的产权关系仍不明晰。虽然在理论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产权边界有明确的划分,但是在实践中,二者的权利和责任关系却一直缺乏有效的规范,使得地方政府总是有足够的空间来根据自身的利益关系来权衡国有资产收益,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2.政企不分的现象在国有企业中依然存在。由于中国国有企业所有者主体地位缺失,政府在行使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同时,也行使国有资产的产权职能。同时,在某些国有企业的或者国有资产管理者的任免上,通常直接委派行政人员来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这种体制,很显然不能够使得企业领导积极的去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利益。因此,在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还需要解决这个存在已久的政企不分的现象[2]。
3.各部门分割管理,权力责任不清。现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责由多个部门分担,这就从体制上使得选择管理者的机构与行使重大决策权的部门互不相干。同时,分割管理必然导致部门间权责不明。各部门都热衷于争权力、管审批,而在承担企业的财产责任方面则互相推诿,严重影响了企业经营效率[3]。
4.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增值仍有待解决。由于中央与地方国资委之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它们都是按照出资额依法平等行使出资人职责的特设机构,所以对地方国资委的监管主要依靠同级的人民代表大会进行,这就存在一个监管时效性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实现对地方国资委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增值,就成为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途径
对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国在各个时期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有改革初期实行的放权让利到1998 年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再到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分级管理的监督体制,一直到 2003 年 6 月出台《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主要都是围绕着产权问题,围绕设置一套怎样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展开的。
1.针对产权关系不明晰、所有者缺位造成的问题,应该建立一套新的完整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体系。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国有资产自然应当归属全体劳动人民所有。人大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代表全体人民实现着对国有资产的占有,同时实施着对国有资产管理的最终决策和立法权。可以通过政府下设一个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来进行国有资产的运营和行使各项管理职能,并通过国资委自身的内部审计、政府对国资委的监督和委托独立的审计机构来实行对国资委的有效监控[3]。
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这个新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设置并不是简单地搞拼凑,也不是将各部门分散的权力简单地集中到一个部门去;而是以资本为纽带,理顺出资关系,进行产权管理,重在机构的创新,实现管资产、管人和管事相结合。对于国资委的设置可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对于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大型国有企业,关系到国家安全的行业和全国性的公共服务行业,应该由中央一级国资委来进行管理;而对一些地区性的公共服务行业和一般的国有企业,则交由地方一级国资委来进行管理,实现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实现“分级所有”的改革设想。然而,对于国资委所被赋予的各项权力的使用,有些人就会担心是不是管得太宽了,所赋予的权是不是太多了,会不会造成国资委管理职权的滥用。这就需要除了国资委自身的内部审计之外,还需要通过政府和人大委托的独立审计监督机关来对它实行有效、全面的监督。由人大委托的国有资产审计监督机构是一个真正独立的机构,它既不受制于政府也不归属于国资委,它是受托于人大、对人大负责的一个监督机构。这个审计监督机构应该是由各方面的专家所组成的,其中应该有资产评估师、审计师、国有资产管理等各个方面的专家,他们通过独立的并且透明的手段来对国资委进行监督,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准确地反映给人大[4]。
2.针对现存的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现象,政府仍需加大、加快退出的步伐。资产是指能为所有者或控制者带来收益或效用的经济资源,具有经济性特征。在对资产的管理中首先应该以经济性为目标,中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也不应该例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经济性目标就是一切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而弃社会利益、国家利益于不顾,中国的国有资产管理应该在经济目标的基础上更好地兼顾社会和政治目标。同时,政府应当淡化行政的干预,仅仅是以出资人的身份而不应该是管理者的身份来进行国有资产的管理,应当减少行政的干预行为。在对国有资产管理者的任免问题上应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取消以前的行政任命制。以有利于实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创新,提高国有资产运营的效率[5]。
3.各级政府成立专司国有资产管理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代表政府统一管理国有资产,行使出资人职责,实现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作为出资人,国资委依法享有资
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三大权责。它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国有资产营运战略方针、结构调整方向和投资发展规划,编制国有资产经营预算;选派和更换国有资产营运主体的董事、监事和财务总监;考核国有资产营运主体的营运业绩,决定国有资产营运主体的设立、分立、合并、变更等重大事项。国家国资委受国务院委托,对中央直接管理的大型国有企业行使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国务院授权地方政府管理,地方政府委托地方国资委行使出资人职责。地方政府只设省、市(地)两级国资委[6]。
4.管理好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步伐,盘活国有存量资产。国有企业是企业国有资产的载体,要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实现保值增值,就必须管理好国有企业。上
级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措施,开展财务检查,考核企业管理目标,促使企业切实管好国有资产。同时国有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是当前改革的首要任务。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不应搞一刀切,不要走入全盘施民营化、个私化的偏道。而应该审时度势,采取有进有退、有改有守、有卖有破等多种方式,积极推行股份制、公司制等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可体现为控股、相对控股、重大影响等形式,让改制后的企业真正做到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责权分明,科学管理,充满生机和活力。在一般缺乏竞争机制的中小型企业中,国有资本可以完全退出,让民营经济充分发展。要积极处置、盘活国有存量资产。要加强市场调查,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拍卖、转让、国退民进等方式,把国有资产从实物形态转为货币形态,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起到积极作用。
三、结论
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经过不断的深化改革,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框架已初具雏形,国资监管初显成效。但是,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仍存在一些理论与实际问题尚须解决,然有诸多操作性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要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国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发展趋向,从实现国有经济的功能的角度来完善国有资产新体制,保持国有资产的最佳比例;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国有资产产权边界;加强国有资产的立法管理,形成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法律体系。
参考文献:[1] 李荣.进一步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实现国有企业的体制创新和可持续发展[R].在中国改革高层论坛上的演讲,2005-07-12.[2] 张镅,王娴静.关于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57-61.[3]唐未兵.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1):78-81.[4]徐帮学.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实施手册[K]长春:吉林电子出版社,2003:16-18.[5] 张文魁.在国有企业中“国家股权的管理,十六大以后”国际的改革议程研讨会上的专题研究报告[N].中国经济时报,2003-02-12(1).[6] 丁翔,陈东林.国有资产分级产权体制下的国有投资公司研究[J].财贸研究,2003,(4):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