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版]

时间:2019-05-13 19:02: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版]》。

第一篇: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版]

浅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之现状及应对措施

华中科技大学

2011357771613

赵荣海

摘 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就,但是其中产权模糊、政企不分、权责不清、效率低下的问题仍然很突出,因此,必须要加快改革步伐,继续深化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关键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资产;改革;现状;对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三十多年,其中当然也包括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这一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的视角,中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必须要走自己的路。[1]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确,中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由中国的特殊历史国情决定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经过不断的改革和探索,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符合中国实际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首先何为国有资产。国有资产归国家所有,同时能够为国家产生各种经济效益,它是各种资源的总和。广义的国有资产主要指的是国家的各种物资、债权、财产以及其他方面的权益,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国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投资而形成的资产,二是依照法律所得的本应该归国家所有的财产,三是接受的各种馈赠形成的财产,四是国家通过行使行政权力获得的财产。狭义的国有资产主要是指经营性国有资产,它的含义是国家以出资者的身份在企业中占有的权益和资本,它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企业国有资产、用于生产经营的国有资源的一部分、为了获取一定利益转为经营性的资产的行政事业单位拥有的非经营性资产。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及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资产管理进行了在体制上以政企分开为主,在国有企业方面以建设现代企业制度为主的改革。但是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尚需进一步完善。目前在实践中主要反映出的问题为:1.中央和地方之间的产权关系仍不明晰。虽然在理论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产权边界有明确的划分,但是在实践中,二者的权利和责任关系却一直缺乏有效的规范,使得地方政府总是有足够的空间来根据自身的利益关系来权衡国有资产收益,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2.政企不分的现象在国有企业中依然存在。由于中国国有企业所有者主体地位缺失,政府在行使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同时,也行使国有资产的产权职能。同时,在某些国有企业的或者国有资产管理者的任免上,通常直接委派行政人员来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这种体制,很显然不能够使得企业领导积极的去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利益。因此,在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还需要解决这个存在已久的政企不分的现象[2]。

3.各部门分割管理,权力责任不清。现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责由多个部门分担,这就从体制上使得选择管理者的机构与行使重大决策权的部门互不相干。同时,分割管理必然导致部门间权责不明。各部门都热衷于争权力、管审批,而在承担企业的财产责任方面则互相推诿,严重影响了企业经营效率[3]。

4.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增值仍有待解决。由于中央与地方国资委之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它们都是按照出资额依法平等行使出资人职责的特设机构,所以对地方国资委的监管主要依靠同级的人民代表大会进行,这就存在一个监管时效性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实现对地方国资委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增值,就成为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途径

对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国在各个时期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有改革初期实行的放权让利到1998 年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再到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分级管理的监督体制,一直到 2003 年 6 月出台《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主要都是围绕着产权问题,围绕设置一套怎样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展开的。

1.针对产权关系不明晰、所有者缺位造成的问题,应该建立一套新的完整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体系。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国有资产自然应当归属全体劳动人民所有。人大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代表全体人民实现着对国有资产的占有,同时实施着对国有资产管理的最终决策和立法权。可以通过政府下设一个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来进行国有资产的运营和行使各项管理职能,并通过国资委自身的内部审计、政府对国资委的监督和委托独立的审计机构来实行对国资委的有效监控[3]。

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这个新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设置并不是简单地搞拼凑,也不是将各部门分散的权力简单地集中到一个部门去;而是以资本为纽带,理顺出资关系,进行产权管理,重在机构的创新,实现管资产、管人和管事相结合。对于国资委的设置可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对于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大型国有企业,关系到国家安全的行业和全国性的公共服务行业,应该由中央一级国资委来进行管理;而对一些地区性的公共服务行业和一般的国有企业,则交由地方一级国资委来进行管理,实现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实现“分级所有”的改革设想。然而,对于国资委所被赋予的各项权力的使用,有些人就会担心是不是管得太宽了,所赋予的权是不是太多了,会不会造成国资委管理职权的滥用。这就需要除了国资委自身的内部审计之外,还需要通过政府和人大委托的独立审计监督机关来对它实行有效、全面的监督。由人大委托的国有资产审计监督机构是一个真正独立的机构,它既不受制于政府也不归属于国资委,它是受托于人大、对人大负责的一个监督机构。这个审计监督机构应该是由各方面的专家所组成的,其中应该有资产评估师、审计师、国有资产管理等各个方面的专家,他们通过独立的并且透明的手段来对国资委进行监督,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准确地反映给人大[4]。

2.针对现存的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现象,政府仍需加大、加快退出的步伐。资产是指能为所有者或控制者带来收益或效用的经济资源,具有经济性特征。在对资产的管理中首先应该以经济性为目标,中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也不应该例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经济性目标就是一切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而弃社会利益、国家利益于不顾,中国的国有资产管理应该在经济目标的基础上更好地兼顾社会和政治目标。同时,政府应当淡化行政的干预,仅仅是以出资人的身份而不应该是管理者的身份来进行国有资产的管理,应当减少行政的干预行为。在对国有资产管理者的任免问题上应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取消以前的行政任命制。以有利于实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创新,提高国有资产运营的效率[5]。

3.各级政府成立专司国有资产管理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代表政府统一管理国有资产,行使出资人职责,实现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作为出资人,国资委依法享有资

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三大权责。它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国有资产营运战略方针、结构调整方向和投资发展规划,编制国有资产经营预算;选派和更换国有资产营运主体的董事、监事和财务总监;考核国有资产营运主体的营运业绩,决定国有资产营运主体的设立、分立、合并、变更等重大事项。国家国资委受国务院委托,对中央直接管理的大型国有企业行使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国务院授权地方政府管理,地方政府委托地方国资委行使出资人职责。地方政府只设省、市(地)两级国资委[6]。

4.管理好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步伐,盘活国有存量资产。国有企业是企业国有资产的载体,要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实现保值增值,就必须管理好国有企业。上

级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措施,开展财务检查,考核企业管理目标,促使企业切实管好国有资产。同时国有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是当前改革的首要任务。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不应搞一刀切,不要走入全盘施民营化、个私化的偏道。而应该审时度势,采取有进有退、有改有守、有卖有破等多种方式,积极推行股份制、公司制等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可体现为控股、相对控股、重大影响等形式,让改制后的企业真正做到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责权分明,科学管理,充满生机和活力。在一般缺乏竞争机制的中小型企业中,国有资本可以完全退出,让民营经济充分发展。要积极处置、盘活国有存量资产。要加强市场调查,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拍卖、转让、国退民进等方式,把国有资产从实物形态转为货币形态,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起到积极作用。

三、结论

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经过不断的深化改革,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框架已初具雏形,国资监管初显成效。但是,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仍存在一些理论与实际问题尚须解决,然有诸多操作性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要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国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发展趋向,从实现国有经济的功能的角度来完善国有资产新体制,保持国有资产的最佳比例;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国有资产产权边界;加强国有资产的立法管理,形成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法律体系。

参考文献:[1] 李荣.进一步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实现国有企业的体制创新和可持续发展[R].在中国改革高层论坛上的演讲,2005-07-12.[2] 张镅,王娴静.关于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57-61.[3]唐未兵.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1):78-81.[4]徐帮学.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实施手册[K]长春:吉林电子出版社,2003:16-18.[5] 张文魁.在国有企业中“国家股权的管理,十六大以后”国际的改革议程研讨会上的专题研究报告[N].中国经济时报,2003-02-12(1).[6] 丁翔,陈东林.国有资产分级产权体制下的国有投资公司研究[J].财贸研究,2003,(4):54-56.

第二篇: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八大报告第4部分】

■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 党工作重中之重。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据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胡锦涛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

二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扩大国内市场规模。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四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 1

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五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胡锦涛说,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请继续阅读A08版)

第三篇:加快完善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是整个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也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成功与否关系到整个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成败。中央领导同志最近多次强调: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认真落实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规定,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督和经营的高效形式,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快推进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已经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改革攻坚任务。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二中、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两年来,国务院国资委按照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框架已经初步建立,关于国有资产监管的法规和政策体系日益健全,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效益明显好转。但是,中央和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展并不同步。与中央相比,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发展明显不一。截至去年底,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资委才全部组建完毕,市(地)组建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仅有203个,占总数的45.3%;单独成立国资委的有176个,占总数的39.3%。不少省(直辖市)和市(地)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职责定位与《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监管条例》)中的规定有出入,运作上不够规范,从而不同程度地存在缺位、越位和错位问题,使各地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国企改制不规范和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为指导和规范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2004年1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了国务院国资委拟定的《关于设立市(地)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但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因为地方政府的龙头是省级政府,绕过省级政府直接指导市(地)级政府,肯定效果不会理想。何况在实际工作中,地方国资改革的难度远远比想象大得多。地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十分复杂,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极具探索性和挑战性。当前,加快推进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努力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首先,明确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方针、基本原则

各地在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要因地制宜,但必须遵循党中央确定的基本原则和改革方针。主要是:坚持政府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坚持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坚持在国家所有的前提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这些方针政策是多年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总结,也是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行动指南。各级政府和国资监管机构一定要在改革实践中全面领会、准确把握、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执行。

按照中央提出的要求,总结改革的实践经验,地方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改革,要在构建:“国家统一所有,分别行使产权,专门机构监管,授权委托经营”的整个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框架下进行。

国家统一所有。根据国家法律和现行体制,地方国有资产归国家统一所有,由国家统一制定法律法规,国务院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必要时有权统一配置资源。地方政府尤其省级政府没有所有权,不能随意调拨上收地市县甚至乡镇级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能的资产。

分别行使产权(分级履行出资人职责)。通过逐级授权,明确监管国有资产的范围,各级政府分级履行出资人职责,对所辖国有资产分别负有收益、处置和考核等项管理职权。

专门机构监管。中央政府及省(直辖市)、市(地)政府的行政管理部门与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分设,组建专司国有资产监管的职能机构,代表政府统一监管国有资产。

授权委托经营。地方政府授权地方国资委监管和营运国有资产,进行产权管理。地方国资委委托国有资产营运主体,以资本为纽带,理顺出资关系,具体行使所投资企业的出资人职责。

其次,加快建立和健全地方国有资产监管机构

自上而下建立和健全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是解决国有资产多头管理和出资人不到位、推动国有资产战略性重组的一项基本措施,也是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已经组建的省和市(地)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要进一步规范,完善工作程序;尚未组建的市(地)要按照《指导意见》加快组建步伐,能够单独设立的应尽可能单独设立,并努力做到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

企业国有资产较少的市(地)级政府,经省级政府批准不单独设立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要按照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分开的原则,明确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切实做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借鉴世界各国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经验,可以实践的方式和途径有五个:一是政府直接授权当地已建的资产经营公司或专门机构监管和营运。二是将股权委托给社会上的信托机构运作,这类似于社保基金的委托投资行为,由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或协会(学会)分别进行专业监管。三是由省级国资委通过派出机构监管市(地)国有资产。四是市(地)政府将国有产权委托其它市(地)国资委监管或委托托管公司、资产经营公司、经纪公司等专门机构运作。五是在市(地)财政局里专设一个监管国有资产的机构。从目前情况看,第一种方案较易实现政资分离和政企分离,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便于操作,是应该积极实践和推广的一种模式。

对于县级政府,国家已经明确不设立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目前,可按照上述市(地)的几种方式探索。对于国有资产存量较大的县,第一种方式比较适合;对于国有资产存量较小、国有企业数量较多的县,第五种方式比较适合。事实上,县一级国有资产存量情况在全国范围内差异很大,一些沿海地区的县的国有资产总量比其它地方的一些地级市甚至省级城市的国有资产总量还大。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保值增值,必须积极探索县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有效形式。鉴于个别县国有资产存量确实很大,客观上需要设立县国资委的,国务院国资委应抓紧出台相关管理办法,使之经过省级政府或国务院国资委严格审批得以单独设立。

第三,抓紧落实地方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职能

《监管条例》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包括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做了明确规定,主要是行使出资人职责,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调整和优化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等。由于国务院国资委和地方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所监管的国有资产的范围、数量、规模和质量有很大的不同,在国有经济发展战略上的侧重也有所不同。前者主要从国民经济

发展的全局出发,保证国有经济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后者则从地方或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着重发挥国有经济的影响和带动作用,而不强调控制力。因此,地方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在职能定位上应更侧重国有资本营运,并把监督管理寓于资本营运之中。

从各地情况看,不少地方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不可避免遗留了一些行政职能,个别的仍然主要按照行政管理的方式管理国有资产,导致诸多“越位”和“错位”问题。尤其是一些国资监管机构内设机构不科学、不健全,无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名义上是出资人代表,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到位,致使地方国有资产监管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位”问题。例如,地方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大多没有设立经营预算机构和规划发展机构、重大事项的投资决策机构和审计机构;不少地方在国有资产监管的决策机制上实行行政决策方式————“议决制”,而不是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按照国有产权管理要求实行“票决制”,即委员会集体决策,一人一票。由于存在这些问题,地方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既难以有效监管地方国有资产,更难以营运好有限的国有资本。

在纵向和横向关系方面,即行政关系与产权关系问题,地方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存在的矛盾也比较突出。在个别省份,仍沿袭计划经济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惯性,对下级政府出资形式的国有资产随意调拨,结果产生了产权纠纷和利益冲突,导致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出现混乱。各地普遍存在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与相关政府部门的职责划分不清楚的问题,出资人权利仍不同程度地被计划发展部门、财政部门、组织人事部门以及行政主管部门分割占有。据初步统计,根据《公司法》界定的出资人资产受益、重大决策、选择管理者等三大职能,《监管条例》把三大职责细化成了大约18项出资人职责,但在各地实践中,只有一半左右落实到位。由于职责划分不清,地方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与相关政府部门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摩擦,对开展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十分不利。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遵循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通过加快改革,认真落实《监管条例》,牢牢把握出资人职责,完善内设机构和运行机制,理顺各方面的关系。一是地方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要明确自身定位,围绕如何更好地履行出资人职责来设置内部机构,淡化行政色彩,强化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能力。为充分发挥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该设立预算和规划发展机构以及投资决策机构;为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和风险防范,应设立内部审计体系;为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应由目前的议决制逐步过渡到票决制。二是严格按照《监管条例》,落实各级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的权利,上级政府不能凭借行政权利侵犯下级政府所辖国有资产的权利;区域范围内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在涉及纵向产权关系时应通过股份制的方式,合资组建公司,以保证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所有权;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建立在“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财政,一级出资人”基础上的,县级政府出资形成的资产应当由当地政府配置,而不能由上一级行政部门或国资机构随意调配。也就是说,国家统一所有只能由中央政府来体现。三是理顺国资监管机构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关系。各级地方国资委不行使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政府其它行政部门和监督机构也不履行企业国有资产的出资人职责。总之,只要严格按照《监管条例》明确划分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与相关政府行政部门的责、权、利,行政关系和产权关系就一定会理顺。

第四,积极探索适宜本地的国有资产监管和营运体制

目前,大部分地方国有资产监管模式通常采用上海和深圳以往的做法,设为三层次:第一层次为地方政府授权的国资委作为特设机构,代表政府专门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负责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调整,指导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第二层次是由国资委具体行使所投资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营运主体,如,大型企业集团、资产经营公司、控股公司、投资公司、托管公司等,具体负责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细化母公司作为出资人与所出资企业的产权关系。第三层次是国有投资企业,主要是国有独资、控股企业,以及以参股承包、租赁、托管等方式占用国有资产的各类企业,依法享有包括国有资产在内的企业法人财产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一些地方在以三层次的监管模式为主的同时,还对两层次模式(即国资委————国有投资企业)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应该说,三层次模式是我国一些城市和地区在长期的国有资产管理实践中积极探索和深入总结的产物。实践证明,这一模式通过设立中间层即国有资产营运主体,可以整合国有资产,也可以有效解决政企不分的问题,实现监管与营运的有机结合。因而应该是我国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当然,该模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对中间层的监管不利容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和运营效率下降等问题,但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完善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决策和监督机制得到解决。

在两层次模式中,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实际上必须承担资本营运的责任,因而需要具备资本营运的能力。也就是说,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不仅是出资人或股东,还是董事,不但要进行股权管理,还要进行资本营运。这一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框架设计,一时也难以做到,很可能顾此失彼。鉴于大多数省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监管任务十分繁重,不提倡搞两层次模式;而对于国有资产存量很少的个别省份和市(地),尤其是一些国有资产已经实现向少数领域集中的省级或地级城市则可以探索尝试,其前提是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转变为国有资产营运机构。

第五,抓紧整合重组国有资产营运机构

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环节,设立分布合理、管理科学、运作规范的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是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适应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要求,许多省区市对国有资产经营机构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在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有效形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但是,不少地方并没有按照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优化国有经济结构的要求设置资产营运机构,不是完全以履行出资人职责为核心,关心国有资产的营运和保值增值,而是在某些方面或一定程度上专注于“争权夺利”,结果造成国有资产管理依旧混乱,严重影响了国资监管机构的生命力。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对于如何建立资产营运机构尚无统一模式。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等一些地区在实践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特别是通过改组整合原经贸委分设经委和国资委,从而从部门和机构设置上把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与出资人职责分开,取得了显著成效。各地应该因地制宜,在学习先进地区经验的同时,大胆探索,根据地方自身实际,加大重组整合力度,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打造若干家控股公司、资产经营公司、投资公司等,完善授权经营,加强监管,使之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整合重组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应当遵循“精、大、强”的原则,要做强做大资产营运机构,很重要的一项制度安排就是要在集团公司(母公司)层面上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实施产权多元化,进行公司制改革,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整合集团公司的基础和中心任

务。在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的基础之上,加快地方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整合重组步伐,一是要把建立和健全董事会作为关键环节。董事会的权责要明确、运转要规范;董事长不应兼任总经理;董事会应设置薪酬委员会、战略规划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等,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等。二是强化激励机制。坚持市场化选聘人才;建立内在化、动态化、长期化的激励机制;加强对地方企业负责人的业绩考核工作以及行为约束工作等。三是完善集团公司多层治理。减少管理层次,依照国务院国资委的要求,以不超过三层为宜;明确集团公司和子公司在法律上的平等主体地位,正确划分两者的管理界限;加强对派出董事、监事、财务总监的培训、管理和考核,建立决策失误追究制度等。

第六,积极筹建和运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落实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出资人权利的关键。只有建立和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才能真正享有资产收益权,投资决策权才能落到实处。目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开始起步。一些地方在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方面进行了探索,北京、天津、吉林、湖南、贵州及深圳等地的国资委专门设立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处。北京、安徽、海南、云南、深圳等地已着手开展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工作,为在全国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探索了路子。可以说,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在重大理论和原则上是一致的,当前的关键是把这项工作落实到一个机构先做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目前,国务院国资委正抓紧总结各地的经验,加快建立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从而指导和带动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的开展,最终建立全国范围的、统一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当前,地方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是,由地方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设立专门机构(如投资预算处或资本预算处)负责,财政部门设立专项帐户,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财政部门负责的公共预算,社保部门负责的社保预算一起汇总到财政预算一并向政府报告,接受人大监督。

第七,强化地方国有资产的基础管理工作

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首先要求扎扎实实做好基础管理工作。省级国资委建立后,地方国有资产的基础管理工作进展很快,在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交易监管和会计审计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地方国有资产的基础管理工作总体上仍不能适应经济体制调整和深化改革的需要,管理水平需要尽快提升。目前,中央企业清产核资工作基本结束,目前正在开展有关后续管理工作;围绕加强企业财务监督,国务院国资委制定了企业财务决算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等办法,建立了企业预决算管理、会计核算监督、中介审计监督、财务动态监测等工作制度。各地应按照全国统一的工作要求,按时完成本地区企业国有资产运行状况的统计分析,确保基础管理工作的整体进度。进一步加强财务监督和统计评价工作,加大本地区国有企业国有资产运营状况统计和监管企业财务决算管理的工作力度,要按照全国统一的清产核资政策和资产损失认定的标准,规范开展清产核资工作,全面核实资产质量,做好清产核资的后续管理工作,防止产生新的不良资产。进一步规范开展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登记、划转、转让、处置、资产评估及产权纠纷调处等基础工作。通过扎扎实实的基础管理工作,使新组建的国资监管机构履行出资人的职责,推动国有产权的转让,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004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以《监管条例》为基础,先后发布实施了9个规章,印发了20多个规范性文件。各地也制定了一系列国有资产监管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如,天津市制定了46个相关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又如,深圳市制定颁发了一系列新的监管制度规定,第一批共11项监管制度以重点和薄弱环节为突破口,在产权、投资、预算、薪酬、资产评估、价格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范。所有这些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各地国资委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提供了依据和准则,对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起到了规范和保障作用。此外,各地国资委对所监管企业负责人也逐步开展了业绩考核工作并相应进行了薪酬制度改革,促进了国有企业负责人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湖南等地国资委还开始启动任期经营业绩考核工作。今后,省级国资委需要进一步加大地方国有资产监管的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力度,加强对市(地)国资委的指导和监督,在抓紧建立和健全市(地)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同时,加快制定市(地)内国有资产监管的法规和政策,从而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统一、完整的国有资产监管法规和政策体系。

第四篇:王勇: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王勇: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时间:2012-11-19文章来源:

——摘自《经济日报》11月19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辅导文章”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这既是对党的十六大以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成效的充分肯定,也是对进一步加强各类国有资产监管作出的重要部署。我们要深刻领会和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牢牢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一、深刻认识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重要意义

我国国有资产包括经营性国有资产(含国有金融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资源性国有资产。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国有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就是要立足我国国情,针对各类国有资产的属性和特点,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制度体系,保护好、利用好、经营好各类国有资产,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各类国有资产的作用,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实的经济和政治基础。

(一)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一方面要求国有经济不断增强控制力和影响力,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求国有企业不断增强活力和竞争力,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这需要以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为保障。党的十六大以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成效,国务院、省(区、市)、市(地)三级国资监管机构相继建立,明确了政府层面的出资人代表,大部分经营性非金融国有资产纳入监管体系;基本形成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国务院国资委出台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299件,地方政府和国资委发布的国有资产监管法规、制度2800多件;强化了对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业绩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并不断完善,财务监督、审计监督、监事会监督机制不断完善,产权管理不断加强,国有资本预算管理制度和收益管理机制逐步建立。这一系列重要举措,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体制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但目前,各类国有资产管理的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机制和法规制度还不完善,存在责任主体不明确、监管不到位、配置不合理等现象;一些特定行业的企业国有资产还没有纳入新的监管体制,出资人职能还没有完全落实,国资监管的科学性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使各类国有资产更好地发挥其经济社会功能,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二)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这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对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开放初期,国有企业实际上是政府的附属物与延伸,政府很大精力放在管理国有企业上,企业的生产、经营、人事都是由政府直接管理。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企业被赋予了更多的经营自主权,但仍然没有从体制上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2000年国家撤销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减少了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直接管理,2003年国资委的成立从机构设置和制度安排上解决了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问题,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从机构设置上把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与出资人职能予以分离,明确政府公共管理部门不再履行出资人职责,国资监管机构不履行政府公共管理职责,有力促进了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但目前很多改革措施还不到位,一些政府公共管理部门仍然对国有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国资监管机构也还承担着一些带有公共管理性质的职能,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促进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推动各级政府公共管理部门与所属企业脱钩,把精力集中到社会公共管理上来。

(三)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迫切要求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四个特征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密切相关,产权清晰要求国有企业出资人必须到位,权责明确要求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必须落实,政企分开要求政府不直接管理企业的经营事务,管理科学要求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国有资产监管机制。党的十六大以来,通过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机制,促进了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激发了国有企业的活力,国有企业发展质量和运营效率有了大幅度提升。2002年至2011年,全国国有企业营业收入由8.53万亿元增加到39.2万亿元,年均增长18.5%;实现利润由3786.3亿元增加到2.58万亿元,年均增长23.8%;上缴税金由6960.4亿元增加到3.45万亿元,年均增长19.5%。2002年至2011年,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营业收入由3.36万亿元增加到20.5万亿元,年均增长22.2%;实现净利润由1622.3亿元增加到9136.1亿元,年均增长21.2%;上缴税金由2926.8亿元增加到1.7万亿元,年均增长21.8%;资产总额由7.13万亿元增长到28万亿元,年均增长16.4%。一批国有大型企业已经成长为世界知名企业,进入2012年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的70家大陆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有64家。实践证明,党的十六大以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仍然面临着许多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加快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二、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方向和原则

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求我们在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使各类国有资产实现最优化配置、最充分使用,争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使国有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更好地发挥。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要求我们在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经营管理国有资产,推动国有资本优化配置,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坚持国家所有、分级代表的原则。国家所有、分级代表,就是在坚持国有资产国家所有的前提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国家所有是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所规定的,也是从整体上落实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更好地配置国有资产所需要的。分级代表是现实的国有资产形成和管理的延续,也是调动各级政府积极性、更好地落实国有资产管理责任、推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最大限度发挥国有资产使用效率的要求。按照国家所有、分级代表的原则,各级政府要执行统一的国资监管法律法规,建立统一的基础管理工作体系,上级政府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依法对下级政府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是理顺政府与国有企业关系的核心。根据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和所有者职能分开的原则,国资监管机构专门承担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不承担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社会公共管理部门从政府经济调节和社会管理角度对各类所有制企业进行管理,不承担出资人职责。按照政企分开以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国资监管机构依法对企业的国有资产进行监管,不能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必须自觉接受国资监管机构的监管,不得损害所有者权益。

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坚持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各级国资监管机构经授权代表本级人民政府对国有资产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资产收益权、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出资人权利,对出资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发挥好国有资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负责,接受本级人民政府的监督和考核。国资监管机构建立以绩效考核、薪酬分配、领导人员管理和财务评价、产权管理、风险管控等为主线的工作闭环体系,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的有效结合。

三、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主要任务

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的重要部署,继续坚持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重大原则,持续推进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各项任务。

(一)完善国资监管机构和职能

进一步明确各类国有资产责任主体,明晰产权关系,建立体制机制,落实监管责任。进一步完善中央、省(区、市)、市(地)三级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经营性国有资产规模较大的县(市)可探索设立独立的监管机构。进一步规范各级国资监管机构作为政府直属特设机构的性质定位,依法保障其专门性和独立性。明确政府公共管理部门不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进一步落实“上级政府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对下级政府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的规定,各级国资监管部门在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国有资产监管,防止将国有资产监管职责混同于行政管理职能,形成新的国有资产多头监管。

(二)完善国资监管法规规章

根据各类国有资产的属性和监管特点,加快制定各类国有资产监管的法规规章,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有资产监管法规体系,实现国资监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体系化。要加快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立法,健全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领导人员管理制度、重大事项管理制度、财务和资产监管制度,规范政府、国资监管机构和国家出资企业(或单位)的关系。健全完善国家出资企业(或单位)投资管理、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等专项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健全完善产权登记、资产统计、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转让等各类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工作体系。健全完善上下级国资监管机构指导监督制度,确保中央和地方国有资产监管政策、目标和主要任务的协调一致。

(三)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

明确国有资产监管政策制度的统一性。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要坚持已形成并在实践中证明行之有效的国有资产监管法律法规制度的基本原则,要有明确的出资主体,要落实保值增值责任,要建立考核与薪酬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国有资产的监管效能。总结推广部分地方开展集中统一监管的经验,充分发挥各级国资委的专业化监管优势,探索实现国有资产监管的全覆盖,防止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条块分割,为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提高国有资本运行效率、加快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创造有利条件。行政事业性和资源性国有资产转为经营性国有资产的,都要纳入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四)增强国资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及时性

科学把握各类国有资产管理的特殊性,针对具有不同属性和特点的国有资产,探索有针对性的监管模式和方式方法。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及时调整监管措施和重点。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加大分类考核力度,探索不同性质、不同类别、不同行业的绩效考核模式,提高考核指标的导向性和针对性,切实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效使用和管理责任。加强对各类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和使用重点环节的监管,形成依靠政府、联合部门、协调各界的国资监管大格局,使各类国有资产监管的工作合力进一步增强,国有资产配置效率进一步提高。

各类国有资产的存在形态、功能作用、监管方式等虽有所不同,但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保障国有资产安全的基本要求应是一致的,必须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配置合理、运转顺畅、监管到位、保护严格。要通过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提高各类国有资产管理的科学性,使经营性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使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配置使用更加合理有效,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使资源性国有资产规划更加科学、开发更加节约高效,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单位经济犯罪作为有别于自然人犯罪的特殊犯罪类型,具有发案数量多、涉案金额大、涉及面广、犯罪手段复杂多变的特点,而成为我国单位犯罪的主要类型。虽然我国刑法对单位经济犯罪规定了以双罚制为主、单罚制为辅的处罚原则,但是,根据现行刑法及其他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在许多经济犯罪罪名中,单位经济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具体数额标准、处罚尺度和构成犯罪的范围差别很大,一些犯罪分子为了逃避处罚或者减轻罪责,往往将自然人的经济犯罪伪装成单位经济犯罪,加之刑法关于“单位”范围界定不明确,从而使公、检、法机关在甄别单位经济犯罪和自然人经济犯罪过程中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深入研究单位经济犯罪的基本问题,因此本文从什么是单位经济犯罪入手,本文认定单位经济犯罪的主体范围、以及在实践中单位经济犯罪问题的解决等问题,进行论述,希望对单位经济犯罪能够准确定罪量刑,有效地打击和遏制单位经济犯罪,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起到应有的作用。

我国刑法中的单位经济犯罪,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侵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经济关系,严重破坏市场经济规律,应当受刑法的处罚。刑法对单位经济犯罪处以双罚制为主,单罚制为辅,有效地打击和遏制单位经济犯罪,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本文从立法和理论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一些深层次的探讨。

下载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完善体制机制

    完善体制机制 ———三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 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

    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考

    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考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经历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型,在这过程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逐步形成并逐渐发展。而......

    《关于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63号)

    国务院关于改革和完善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5〕6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

    如何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几点建议 新塘乡财政所刘新 乡镇财政是乡镇政府为了实现其基层政权的职能,在乡镇范围内对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进行的分配和再分配。乡镇......

    如何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几点建议 新塘乡财政所 刘新 乡镇财政是乡镇政府为了实现其基层政权的职能,在乡镇范围内对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进行的分配和再分配。乡镇......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具体地说是使经济活动遵......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政府职能的定位与转变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政府职能的定位与转变※ 李炳炎 向 刚 摘 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加快行政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