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时间:2019-05-14 21:35: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综合实践活动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第一篇:综合实践活动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综合实践活动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中开设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中小学必修课和校本课程。在实践中由于观念、制度、机制及教师素质等问题的存在,导致了虚无化、学科化等问题,致使其没有取得预期的进展。要使其有效地实施,就必须从改变观念和行为入手,加快制度改革和完善,大胆尝试和创新。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经验; 问题; 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课程改革中开设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中小学必修课和校本课程,它是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让学生走出课堂,教本,校门进入现实社会生活,通过自主的丰富的实践活动及反思实现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的课程。但是,在实践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没有取得预期的进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及取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经验性课程。最早由杜威在批判传统以知识为本,学科课程和分科教学为中心的基础上建立的。为了解决传统课程一方面脱离社会现实和儿童生活与个性的弊端,站在民主主义这一理想的立场上,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杜威的课程理论自上个世纪初叶提出后就被广泛接受。虽然各国称谓不同,但生活、经验、儿童中心、做中学仍是该课程的灵魂和基点,经验性课程的理论基础和本质并没有根本性变化。世纪30 年代,陶行知先生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基本观点的生活教育观,就是对其理论的改造和经验课程在我国的首次实践。20 世纪90 年代我国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活动课程也是为了解决传统学校教育学教本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弊端而设计的,仍是典型的经验性课程。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以此为起点,在广泛吸收的基础上设置的。尽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赋予了时代价值和本土意义。但是,作为以解决学科课程弊端为任务,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课程,它始终是经验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视野下,学生不但是教学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还是课程生成的主体,课程不再是外在于学生的专家化的纯粹知识体系,而是学生在丰富的社会活动中通过亲力亲为的实践活动创生出来的,学生发展的过程就是课程生成的过程。教学内容不再是固定的分科的知识体系,而是丰富的社会生活。教学的场景不再是封闭的校园和课堂,而是广阔而复杂,生动鲜活的社会现实。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简单的接受固定的书本知识的过程,而是通过亲力亲为的社会活动去感知体验理解感悟,批判反思,发现和获得价值和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只是知识的运用和增值,也不只是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而是生活和生命意义的发现和揭示,是对人生真谛的把握,从而对人的情感价值态度世界形成优化整合,促进个性化全面发展,不断地改善生命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正是在这一本质规定下,我国理论界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界定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并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轴线确立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模块的内容,给出了学习活动主题确立的维度和选择的标准。提出了五大目标: 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综合运用和创新的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理想上无疑是完美的,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的特点和要求致使对传统的课程理念、管理制度、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师生关系、学校和家庭、社会关系的等方面的冲击的力度、广度和深度皆超过了学科课程改革,所以在由理论上的课程和官方文本性的课程,转化为合乎要求的现实意义上的课程时,暴露出诸多的问题:有名无实,使其虚无化。在实践中有许多学校做的工作是按照要求列入课程表,但在组织上是没有机构,在实践上没有具体的行动。有的干脆让位于学科课程的学习,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像音乐美术一样,落入有名无实的境地。

固守课堂教学,使其学科化。在实践上有所行为,但这种实施行为却停留在校园里、课堂教学中、课本中,成为自然课、科学常识课或者手工课,结果彻底背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以点带面,不及其余,使其割裂化。割裂化的一种情况是只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而且把研究性学习和核心课程的学习直接挂钩,由教师布置,学生作,实际上是核心性课程的课外作业,有的甚至和大学生做论文一样。另一种情况是由班主任带领全班搞一些集体性课外活动,如参观,上街服务等。第三种情况就是变为计算机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三大主轴四大模块构成的内容整体被割裂成碎片,把社会生活和经验这一灵魂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躯体。

课程资源建设的非本土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立足于学校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资源为活动背景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种本土化课程,具有地方特色。但是由于惯性的影响,许多学校努力选取外地的现成资源,把外来的当做标准化教材,致使本土个性、学校特色丧失殆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变形。

社会支持乏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社会现实的生活为内容的课程,教学情景、教学评价与家长、社会组织、公众有直接关系。但是在现实中孩子得不到相应的支持,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公益设施不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费。对参加公益服务的学生评价不客观,不认真。有的家长出于安全和升学考试的需要,干脆就拒绝孩子参加综合实践活动。需要社会公众大力支持的课程得不到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陷入尴尬之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中问题形成的原因析解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但归结起来主要的是以下几条:

认识不到位。一是地方教育行政干部、学校校长和教师三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力军认识不到位。校长和教师虽经培训,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和趋向,在新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实施条件和环境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准确解读。二是家长认识不到位,只关心学科成绩。三是当地政府和公众认识不到位。看不到课程改革是一项社会基础性改革,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的基础工程,涉及全局和社会长远发展,事关千家万户的利益。

课程实施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课程管理、课程开发能力、实施与评价能力不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课程,但课程的管理、实施和建设主要在学校,是由学校管理开发实施的校本课程。由于学校在传统上就从没有过校本课程开发的自主权和义务,学校管理就是教学管理,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学校领导、教师在课程管理、课程意识、角色认同、实践能力上出现了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学校领导的教育理念、课程意识、课程管理和开发理念、组织能力直接影响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评价体制不合理。教学评价是课程实施的指挥棒,评价体系是否准确表达该课程的目标和要求,必然直接影响学校、家庭、社会对该课程的重视与否,影响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改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的策略 4.1 转变观念,改善行为

首要的是当地政府领导教育观念和教育管理行为的转变。其次,转变校长和教师的培训方式,促进专业化发展。要实现专业化发展,就必须对现行的教师培训方式进行改革,一是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到全员培训计划,进行专项培训。二是改变培训方式,由单一的理论培训转化为研讨和实践性培训。三是校本培训要以实践为对象开展行动研究,追求行为的改善。四是必须加强培训者的教育。五是建立培训质量评价和奖惩制度,严防走过场。同时各学校必须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提高家长的认识,争取其支持。

4.2 建立社会支持制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质决定了当地政府必须建立相应的支持制度。建立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历史遗迹,文化、科技、政治等公共设施向学生免费义务开放制度,以便他们参观、阅览;建立社会其他行业和机构对学生调查、参观、访问的服务和保证制度;建立社会组织对学生公益活动的评价制度,这是教学评价制度的基本组成,应当如实客观地记载和评价,以便在学生个人档案袋中公平公正地体现。4.3 改革教学评价制度只有在实践上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评价纳入升学评价之中,才能真正有效地落实和促进该课程的进步。但是,该课程纳入升学评价体系,必然意味着我国现行的升学考试制度的改变,单一的书面化考试决定一切的方式必然要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而转化为多元化的评价,一次性考试必然要转化为对个体平常的形成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的结合。评价的组织和主体必然面临多元化,社会组织的评价将成为一个重要向度。

4.4 改革现行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必然要促使对现行的以课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知识为本的管理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新课程实施在客观上要有相一致的制度进行保障规范和促进。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的角度来看,首先要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制度,其次要建立课程实施制度,其三要建立教学评价制度,其四改善教师激励机制。这四大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难以使该课程进入规范化和日常化的轨道。

4.5 大胆尝试,不断创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我们来说是一件新兴事物,尽管在国外已有历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成熟的经验。但是,中国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与国外的根本不同,在借鉴的同时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本地本土的实际出发建立自己的特色,而不是机械照搬,要达到这一点必须围绕社会生活、个体经验、学生主体、教学做合一的本质特点,在理念、行为、评价方式、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和创新。同时,从深层次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课程。课程本身,教和学的双方,课程内容都会随着活动的进行而不断发生新的生成和转化,这种新的生成和转化就是创新。创新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目标,它建立在学生批判性的感知和认识社会生活的不同对象上,以个性化的独到的视角观察世界和认识世界,而不是像学科课程那样只对标准知识理解和掌握,追求的就是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达成。一个没有生成发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是失败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理念的主要承担者,也是我国传统课程体系的突破者和传统课程“三中心”的纠偏者。教学生活化,个性化,完整的人,人的完善的理念的落实和实践只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达到落实和统一。他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现实为课堂,以生活为内容,以实践为教学方式的做派,彻底撕破了传统学校教育以知识为本所形成的学校,家庭、社会三元隔离的铁幕,达成了三者的一体化。使教学生活丰富而完满起来,也是一门课程由教师和学校关起门来实施的惯习开始被打破,为一种由学生、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实施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探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和创新。

第二篇:综合实践活动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综合实践活动课课改实施中发现的问题与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让学生走出课堂,教本,校门进入现实社会生活,通过自主的丰富的实践活动及反思实现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的课程。但是,在实践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没有取得预期的进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理想上无疑是完美的,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的特点和要求致使对传统的课程理念、管理制度、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师生关系、学校和家庭、社会关系的等方面的冲击的力度、广度和深度皆超过了学科课程改革,所以在由理论上的课程和官方文本性的课程,转化为合乎要求的现实意义上的课程时,暴露出诸多的问题:有名无实,使其虚无化。在实践中有许多学校做的工作是按照要求列入课程表,但在组织上是没有机构,在实践上没有具体的行动。有的干脆让位于学科课程的学习,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像音乐美术一样,落入有名无实的境地。

固守课堂教学,使其学科化。在实践上有所行为,但这种实施行为却停留在校园里、课堂教学中、课本中,成为自然课、科学常识课或者手工课,结果彻底背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以点带面,不及其余,使其割裂化。割裂化的一种情况是只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而且把研究性学习和核心课程的学习直接挂钩,由教师布置,学生作,实际上是核心性课程的课外作业,有的甚至和大学生做论文一样。另一种情况是由班主任带领全班搞一些集体性课外活动,如参观,上街服务等。第三种情况就是变为计算机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三大主轴四大模块构成的内容整体被割裂成碎片,把社会生活和经验这一灵魂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躯体。课程资源建设的非本土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立足于学校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资源为活动背景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种本土化课程,具有地方特色。但是由于惯性的影响,许多学校努力选取外地的现成资源,把外来的当做标准化教材,致使本土个性、学校特色丧失殆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变形。

社会支持乏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社会现实的生活为内容的课程,教学情景、教学评价与家长、社会组织、公众有直接关系。但是在现实中孩子得不到相应的支持,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公益设施不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费。对参加公益服务的学生评价不客观,不认真。有的家长出于安全和升学考试的需要,干脆就拒绝孩子参加综合实践活动。需要社会公众大力支持的课程得不到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陷入尴尬之境。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但归结起来主要的是以下几条: 认识不到位。一是地方教育行政干部、学校校长和教师三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力军认识不到位。校长和教师虽经培训,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和趋向,在新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实施条件和环境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准确解读。二是家长认识不到位,只关心学科成绩。三是当地政府和公众认识不到位。看不到课程改革是一项社会基础性改革,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的基础工程,涉及全局和社会长远发展,事关千家万户的利益。

课程实施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课程管理、课程开发能力、实施与评价能力不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课程,但课程的管理、实施和建设主要在学校,是由学校管理开发实施 的校本课程。由于学校在传统上就从没有过校本课程开发的自主权和义务,学校管理就是教学管理,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学校领导、教师在课程管理、课程意识、角色认同、实践能力上出现了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学校领导的教育理念、课程意识、课程管理和开发理念、组织能力直接影响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评价体制不合理。教学评价是课程实施的指挥棒,评价体系是否准确表达该课程的目标和要求,必然直接影响学校、家庭、社会对该课程的重视与否,影响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改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的策略

首要的是当地政府领导教育观念和教育管理行为的转变。其次,转变校长和教师的培训方式,促进专业化发展。要实现专业化发展,就必须对现行的教师培训方式进行改革,一是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到全员培训计划,进行专项培训。二是改变培训方式,由单一的理论培训转化为研讨和实践性培训。三是校本培训要以实践为对象开展行动研究,追求行为的改善。四是必须加强培训者的教育。五是建立培训质量评价和奖惩制度,严防走过场。同时各学校必须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提高家长的认识,争取其支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质决定了当地政府必须建立相应的支持制度。建立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历史遗迹,文化、科技、政治等公共设施向学生免费义务开放制度,以便他们参观、阅览;建立社会其他行业和机构对学生调查、参观、访问的服务和保证制度;建立社会组织对学生公益活动的评价制度,这是教学评价制度的基本组成,应当如实客观地记载和评价,以便在学生个人档案袋中公平公正地体现。

改革教学评价制度只有在实践上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评价纳入升学评价之中,才能真正有效地落实和促进该课程的进步。但是,该课程 纳入升学评价体系,必然意味着我国现行的升学考试制度的改变,单一的书面化考试决定一切的方式必然要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而转化为多元化的评价,一次性考试必然要转化为对个体平常的形成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的结合。评价的组织和主体必然面临多元化,社会组织的评价将成为一个重要向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我们来说是一件新兴事物,尽管在国外已有历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成熟的经验。但是,中国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与国外的根本不同,在借鉴的同时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本地本土的实际出发建立自己的特色,而不是机械照搬,要达到这一点必须围绕社会生活、个体经验、学生主体、教学做合一的本质特点,在理念、行为、评价方式、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和创新。同时,从深层次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课程。课程本身,教和学的双方,课程内容都会随着活动的进行而不断发生新的生成和转化,这种新的生成和转化就是创新。创新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目标,它建立在学生批判性的感知和认识社会生活的不同对象上,以个性化的独到的视角观察世界和认识世界,而不是像学科课程那样只对标准知识理解和掌握,追求的就是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达成。一个没有生成发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是失败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理念的主要承担者,也是我国传统课程体系的突破者和传统课程“三中心”的纠偏者。教学生活化,个性化,完整的人,人的完善的理念的落实和实践只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达到落实和统一。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洪静琼

作为一线政治教师,在顺利完成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学任务之后,深刻感受到统编版教材给课程育人带来的新气象,同时真切感受到统编版教材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现结合这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谈谈对统编版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实践中发现的存在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的对策。

一、如何把握政治课的性质,凸显与历史课的不同。

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材采用的是历史性的方式,立足历史视角、国际视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引导学生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及必然性。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很多教师说,“上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像在上历史课,特别是刚开始讲授第一课时,不仅学生觉得像历史课,连历史组老师也以为我们在讲历史”。所以,如何把握政治课的性质,凸显与历史课不同的价值性,这就对我们政治科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二、如何解决教学内容多的问题,避免“以点带面”被虚化

教材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突出主线,以点带面”是教材的编写特点。在实际运用中存在既没有把“点”讲好,也没有照顾好“面”的问题,有的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多,对重难点把握不到位,样样都想讲”。有的教师认为“政治概念多,课时有限、在课堂上要组织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和回答问题,往往出现教学任务不能完成或草草完成的情况”。

三、如何解决既有思想性、理论性,又要体现亲和力、针对性的问题

统编教材坚持了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相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这是一种正确的导向。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认为:“根据自身学习的经验来看,这册书可以说是一本浓缩的‘干货’”,有的老师认为“中国特色会义发展和完善本身比较抽象,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的老师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但是能否让学生真懂、真信、真用”,这些都存在一定的难度。

针对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谈谈对统编版教材教学的解决对策:

(一)抓住基本观点、基本理论,通过讲清、讲透凸显政治学科自身特色

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材的主要特点之一: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从内容叙述的顺序看,本册教材是通过历史性、事实性内容的铺陈,再到“综合探究”的感悟,归纳出最重要的理论观点。比如讲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阐明规律的主要内容,能够运用这一规律分析各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现象,同时呈现各种社会形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点,深入理解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所以,老师在第一课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个基本理论,讲清、讲透两者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通过讲清、讲透这个基本理论,帮助学生将第一课中孤立、零散的知识和技能整合起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科学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趋势,同时也凸显了我们政治学科自身的理论特色,把政治课与历史课区分开来。

(二)抓住“重难点知识”,让主线突出,以“点”带“面”

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材的主要特点之一:突出主线,以“点”带“面”

11周期中考试前,我们完成了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本新教材的讲授。现在重新回顾,发现在对新教材进行授课时可以“进一步精选学科内容,抓住“重难点知识”,对课程内容更加精讲,以主线为引领,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比如在讲第一课第一框时,有些老师把几种社会形态在教材上的每个知识点都讲得面面俱到,生怕漏掉。其实,我们只要紧紧抓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个重难点知识,整合各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事实,呈现不同社会形态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点,多次再现其相互作用的现象。通过抓住重难点知识,让主线突出,以“点”带“面”,就会避免去深挖知识内容,避免学习停留在具体的社会形态知识点本身,反而被细化的知识点所遮蔽。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一定要从构建包罗万象的单纯知识点的逻辑结构转向构建知识的框架,不必追求知识的大而全,而要抓住核心问题,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必修1第一课的重点就是围绕这三条主线:“怎样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怎样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衰”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科学”。通过学习让学生紧紧抓住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历程,明确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人类社会发展趋势。

(三)采用“议题式教学法”,设置好“议题”,让政治课上出政治“味道”

如前面所言,在教学实践中必修1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一不小心就容易上成了传统历史课,也就是为讲历史事实而讲历史事实,没有展现政治思想。如何避免这一点,实际上可以通过议题式教学法加以改进。

议题式教学法离不开议题的设置。以“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为例:本节课设计议题:“存在剥削的奴隶社会代替无剥削的原始社会是否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围绕这个议题进行“议中学”“学中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课堂的政治“味道”。因为这个议题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更重要的是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学生要解这个问题,要用统编教材的资料以及教师提供的材料去表达和思考。其结论就是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通过这个议题的学习,学生形成了唯物史观,能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

在编制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读懂悟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材特点,是通过历史性、事实性内容的铺陈,再到“综合探究”的感悟,归纳出最重要的理论观点。在讲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就是讲两个基本点:它是科学社会主义意义的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它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因此,只有精准把握统编教材编写特点,在编制议题和进行议题式教学时候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少走教学弯路。

(四)实现课堂“生活化”,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用好统编教材的衡量标准是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课程育人目标即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难点是如何解决“知不知、会不会到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实质上就是要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有效性。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有效性关键是要帮助学生在课程内容和生活之间建立广泛、深入的联系,“提供丰富、多元的现实场景,让学生找到内在的关键要素,在帮助他们学习关联能力的同时,使自己的教学策略与课程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有意义的课程学习观。”而打造“生活化”的课堂,能打动学生、触动学生心。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要求教师对抽象理论深入浅出,凸现“课堂亲和力”,立足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引导学生在体验社会生活及自身的思维活动中理解理论的真,在践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行动自觉。不同时代不同语境、相同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知不知、会不会到信不信、行不行”完全可以转化,关键是老师要下功夫。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路径,用好经典作品,营造沉浸式教学,让学生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定文化自信,使其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第四篇:综合实践活动课:问题与出路

——访综合实践活动课一线专家姜平本报记者张圣华姜平,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教研员,综合实践活动项目负责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湖南师范大学中心兼职研究员,湖南省课改领导小组省级课改专家组成员。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经验先后被《人民教育》和中央教育电视台专门报道和介绍。编辑出版有《体验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管理与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学生用书系列)》等多本综合实践活动专著。在理论中的建树和在实践中的摸索,使姜平对于我国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问题和出路有着清醒的认识。记者日前就有关问题采访了他。记:目前,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情况怎样?您对这门课程主要有哪些方面的研究?姜: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课程,其理论需要我们探索者在实践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总结与构建。自从2001年秋季,该课程在国家级实验区实施以来,这门课程的理论研究可以说已经有了初步成效。首先,《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讨论稿)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目标、价值、实施的基本原则以及管理评价的基本理念进行了阐述。通过在实践中的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也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其中就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设计与具体化、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方法论、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的各阶段及教师的有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综合实践活动区域性整体推进、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培训、综合实践活动公共关系处理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并总结出了丰富的实施经验。关于我个人对这门课程的研究情况,实际是运用行动研究的方式,不断发现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遇到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通过认真地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产生研究的主题。如,上述有关十几个专题的研究,都是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后,开始研究的。目前,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因为,我在调研中发现由于指导教师对课程理念的把握欠准确,在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如,课程内容窄化倾向,自然、社会、自我作为探究内容的三个向度不能受到平等的对待和相同的重视。“自我”领域的主题,如,“理想自我”、“合作与竞争”、“生活经营”等更具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的内容被丢弃;课题选择过分社会化、成人化,与学生思维及知识水平不相适应;活动过程中预设过多,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凸显,问题意识没有孕育的空间;过程的忽略,过程中教师自我思考与体念的忽略,教师说课的过程呈现有余,理性思考、自我反思不足;学生过程中情感体验的忽略,忽视学生探究过程和探究过程中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背离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追求。指导策略的缺失,如,行为指导不具体、欠规范,给予性过强、生成性不足,过程与方法的指引缺乏、目标的细化分解不够具体、缺乏对学生研究深度和实质性体验、感受的引领等。更具体的问题是,2004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中考综合素质评价,如何进行?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研究解决。记:我国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您认为要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姜: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国国家级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区的领导和教师都以极大的热情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并在实践中进行了认真探索。但是,作为一个亮点,其实也是实施难点,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其中有教育行政层面的、有教研部门的、有学校层面的、有教师层面的,也有社会、家长方面的问题,总之,是个系统问题。教育行政部门方面,全国大部分地区没有及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政策,如,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的职称评定方式与程序,确定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工作量计算的基本标准等。教研部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教研员不能及时转变职能,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扎扎实实地扎根学校进行基于具体问题解决的研究,缺乏对学校、教师进行专业引领的能力。学校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这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学校没有及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相关保障制度,不能通过制度的重建,来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其二,部分学校不能按照国家课程设置的规定课时安排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被学科课程挤占现象严重。指导教师层面的问题更多,主要表现为,许多指导教师缺乏接受系统培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把握不准,导致指导学生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如,有的以学科课程的实施方式在教室“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的则放任自由,缺乏具体指导和行为规范,使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流于形式,其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在实践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能力,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与体验等方面的目标难以达成。要真正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作为一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研员,谈谈个人的看法。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相应政策的支持系统,尽快明确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职称评定的方式与程序,确定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工作量计算标准,制定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制度及对学校的评价制度;作为教研部门的教研员,要及时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给学校、教师提供专业引领,同时,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的培训;作为学校,要在认真落实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尽快建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适应的保障制度,在学校建立教师指导行为的基本规范,如,活动准备阶段的教师指导行为(提出问题,形成活动主题的指导、制定活动方案的指导行为、必要的活动资料与活动工具准备的指导等)、活动实施阶段的教师指导行为(进入活动情境的指导、方法实践的指导、搜集与处理资料的指导等)、活动终结与交流阶段的教师指导行为(活动结果总结的指导、活动过程总结的指导、活动体验总结的指导、表达与交流的指导等)。建立教师指导行为的基本规范和指导行为常规,增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促进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作为指导教师,要加强新课程理论学习,在探索有效指导策略,促进自身专业发展。记: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一个统一的“教材”,现在全国各地流传着各种各样的“资源包”,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姜: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上讲,是不需要“学科化”教材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靠我们自己去开发,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实际的情况是,全国目前各地开发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各类“资源包”或“学习手册”,据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郭元祥教授搜集和统计,此类“资源包”达27种之多。有的是由省地市教研部门组织编写的,有的是由研究机构或社会人员组织编写的,而且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就是把1992年以来编写的活动课的教材改头换面通过行政手段推向学校。我认为,教师需要的学习资源包,它应为教师提供方法指导、为学生提供背景资料、为学生活动提供方法引导。要避免教师与学生围绕这些“资源包”在教室里“讲”或“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状况。总的说来,应把握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要突出实践性。运用调查、采访、观察、实验等行为动词,避免课堂化的行为动词。如画一画、说一说、查一查、想一想;避免课堂化主题,学生不通过社会实践就可获得答案、教师在课堂上就能操作的主题。另一方面,要体现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本身具有综合性。以融合的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指定要素,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融合为一个整体,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要求。此外,还要注重开放性。如对过程不要规定太死;要关注生成性:处理好预设性和生成性的关系,允许学生的研究偏离预设的轨道。要尊重自主性:提供拓展性主题,尊重学生的兴趣与选择。要提倡合作性:要有小组合作方法的引领;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作系列化分解。确定主题,如,以问题发现能力的主题设计;以资料收集、信息处理为目标的主题设计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培训,研制具有操作性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培训材料,给予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方法的引领和案例示范。使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迅速地成长起来。记: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们有什么建议?姜:我想与全国广大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说的是:尽管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中取得初步成效,然而,作为一门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许多困难与问题,并且,随着课程研究的深入,许多新的问题又凸显出来,等待我们一个一个地去研究、解决。未来的路还那么漫长,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者,我们要不断地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同时,我们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到,这种课程文化的变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光靠个别人的努力远远不够,教师需要合作与沟通。因此,我建议我们广大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能通过多种方式交流与合作。一起分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验、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反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个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在全国各地亮起来。《中国教育报》

第五篇:农村环境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村环境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当前,我国正在蓬勃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存在很多问题,农村环境正在逐步恶化,农村环境正在面临着严峻的形式,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根据党的十七大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提出农村改革发展六大基本目标任务,其中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基本目标任务之一。本文介绍了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分析在农村建设中应遵守的保护境的原则,并提出解决农村环保问题的相应对策。【关键词】:农村,环境问题,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

一·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存在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它直接关系到改革开放的成败。农村局势的稳定和如何搞好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如何防治农业环境污染,如何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使农业生态环境由恶性循环走向良性循环,实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关系到农业能否持续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农用化学物质的污染: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越来越多的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农用化学物质,这些农用化学物质的使用一方面使农业大幅度增产,经济效益提高。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破坏生态平衡、降低产品质量。

二·当前我国农村环境存在问题现状。

1、化肥污染:据统计,化肥在使用过程中浪费严重,约有70%逸失于环境中,造成对农业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化肥随农业退水和地表经流进入河、湖、库、塘污染了水体,造成了水体富养化。据监测,农村许多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氮、氨氮、亚硝酸盐氮都严重超标其中还含有一些致癌物质,对人、动物都是威胁。二是不合理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结、地力下降。三是化肥中重金属、无机盐等有害成分,由于长期施用对农用环境造成影响,影响了植物品质。四是化肥不合理应用,还会造成大气污染。氮素化肥浅施,撒施后往往造成氮的逸失,进入大气,造成污染。二氧化碳肥的不正确使用,也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强温室效应,另外还会造成植物营养失衡,如植物徒长而造成病虫大发生,引起污染。

2、农药的污染:我国在1983年以前生产的农药以高残留的有机氯农药为主,占总量的53%,由于农药的利用率低于30%,所以70%以上的农药散失于环境之中,使大气、土壤、水体、农畜、水产品受到污染并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另外,一些高毒农药的施用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杀伤害虫的天敌和其它益鸟,影响了生态平衡。同时害虫对农药产生了抗药性,使农药施用量越来越大,加重了农业环境污染,使其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大多数农药以喷雾剂的形式喷洒于农作物上,只有10%黏附于作物上,而大部分喷洒于空气中,并通过皮肤和眼睛粘膜表面接触损害人体。再是通过呼吸系统吸入引起呼吸道疾病,严重的会导致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甚至致癌。田间施药时部分农药落入土中,附着在作物上的农药也因风吹雨打渗入土中,大气中农药又降至土壤中,严重污染土壤。田地中农药被灌溉水、雨水冲刷到江河湖海中,污染了水源。农药的大量使用还会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物种的多样性减少,使农村本来就较脆弱的农业生态系统更加脆弱。

3、塑料薄膜污染:农膜的使用一方面给农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给农田土壤带来污染,被称为“白色污染”。残留在土壤中农膜,使土壤的通透性变差,另外地膜中有害物质的分解还会对农产品品质产生较大影响,由于大部分农膜使用非降解地膜,年复一年,日积月累,在地膜残留严重的地方,农作物减产20-30%。这对农业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隐患。

4、空气污染:以前,在农村每当农民收获完小麦、玉米后剩下的桔秆就要焚烧掉,一方面焚烧后的灰分可当化肥,另一方面省去了清除的力气。可是焚烧的浓烟不仅使行人烟眼流泪,而且给大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增加了二氧化硫和降尘的含量。利用秸秆气化可解决这一难题,秸秆气化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是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八五”重点攻关项目,通过农作物秸秆缺氧燃烧,产出以含一氧化碳、甲烷为主要成份的可燃气体,在稍高于常压的状态下,通过PVC管道送往千家万户,使用起来有些类似于城市的管道煤气。

5工厂污染:.由于城市环保力度加大而使大量工业企业转移到农村,这种污染转移造成了污染加剧。目前中国城市环保力度在不断加大,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则钻了法律法规的空子,将企业转移到了农村,这样,其污染也就一起转移到了农村,这就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给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雪上加霜。

6.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使生态功能退化。一些地方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如开山炸石、乱挖乱采仍屡禁不止,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既破坏了自然环境,也使其生态功能退化,生态失衡,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7.城镇化问题:城镇化带来一系列新的生态环境问题。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开始大量向城镇转移,但是由于环境意识的薄弱,加之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城镇环保硬件设施如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没有跟上,造成城镇生活污染不断加剧,进而对其周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更大的污染。

三·改善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

1·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目前,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宣传力度不够,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特别是重视广泛开展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摆位的认识是尤为重要的。此外,农村是城市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三废”的消纳场所,也是城市的生态屏障。因此,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像重视城市环保一样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而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更好地解决《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2·加强法制建设,依法管理、治理农村生态环境

中国农村经济近年来有了较大发展,但总水平仍较低的,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仍是当前工作的中心。但同时面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趋势,各级政府不仅要贯彻执行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还应该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当地的法规、办法,如结合当地乡镇企业发展与污染物排放的实际情况制定加强和完善控制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法律法规、根据当地农村生活污染和化肥、农药、农膜污染程度制定相应治理办法等,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切实发挥环保法规在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3·制定有关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相关政策,运用立法手段降低农民的损失、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综合运用政府、法律和市场手段落实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是指对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进行收费,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进行补偿或奖励,对因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保护而受到损害的人群补偿,以激励市场主体自觉保护环境,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建立健全中国的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通过对损害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对保护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就可以有效地降低农民的损失、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而达到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4·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科研,推广成本低且科学有效的污染防治技

本着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节约型、和谐型社会的指导思想,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参与村镇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运用科技力量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如节水农业技术、污染防治配套技术、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技术、农业环境监测技术等,大力宣传和普及植树种草、水土保持、科学种养、农副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污染防治技术等方面技术,同时,加强监测力量,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使科研工作能够真正为生产实际服务。

四,总结。

总之,我国农村环境面临的形势非常严重,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我国经济要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已经成为其制约瓶颈,如要打破此发展僵局,农村的环境治理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对农村环境的治理不仅是从简单的自然环境的治理,更是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前提,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尽我们的最大的努力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为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作出贡献,造福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Z].[3]鲁岩.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生态环境补偿机制[N].大连日报,2008-03-11.[4]李建东.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问题探讨[J].农村经济,2006,(5).[5]喻太刚.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成因及防治[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7,(2).[6]卢德裕.农村生态环境严竣的现状和对策。

[]

下载综合实践活动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综合实践活动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据质量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数据质量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全国税务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积极探索实施信息管税,稳步推进税收征管方式变革”。随着税收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深入,目前,基层国税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得......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推荐五篇]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农村土地流转是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对于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创业创新,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

    电子商务团购网站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论文) 题目: 电子商务团购网站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系(院): 管理工程系 专 业: 电子商务 班 级: 商务111 姓 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摘 要 I 网络团购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模式和商......

    浅谈基层政府执行力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谈基层政府执行力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摘要】 提高基层政府执行力是促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利国利民的政策得以全面落实的重要保障;是提高我国基层政府公信力和号召力的......

    婚宴服务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婚宴服务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摘 要: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的婚宴数量逐年增多,婚宴成为了酒店盈利的一条新的渠道。本文通过婚宴服务人员的数量、技能以及婚宴物......

    公务员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公务员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调任(调动)过程中存在人走编不走问题。由于人员任职单位、编制所在单位、工资关系所在单位出现不一致的。致使......

    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重要一部分的盲特殊教育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正由建校办班提高入学率的数量增长型向提高教学质量的质量效益型转轨。面对二十......

    农业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业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些年,我市做为农业市,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很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目前,全市拥有抗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