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北工业大学第十五届“三航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论文撰写格式
附件6:西北工业大学第十五届“三航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论文撰写基本要求及基本格式
为全面规范首都挑战杯竞赛的论文书写格式,方便专家评审,确保评审规范性,申报论文撰写格式规定如下:
一、论文应由7个部分组成,排列顺序依次为:
(1)封面(中文、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封面及全文中不能出现作者姓名、学校、指导老师等相关信息)
(2)摘要(3)目录
(4)图标清单及主要符号表(根据具体情况可省略)(5)主体部分(6)参考文献(7)附录
二、论文的书写规范
论文一律由在计算机上输入、编排,定稿后转成pdf格式,在集中申报时通过网络上传。论文打印在标准A4纸(210×297mm,70g)幅面白纸上,采用单面印刷。1.字体和字号
论文题目:二号黑体居中 章标题:三号黑体居中 节标题:小三号黑体居左 条标题:四号黑体居左 正文:四号楷体
页码:五号Times New Roman体 数字和字母:Times New Roman体 2.行距
章、节、条三级标题为单倍行距,段前、段后各设为0.5行(即前后各空0.5行)。
正文为1.5倍行距,段前、段后无空行(即空0行)。3.页码
论文页码从“主体部分(绪论、正文、结论)”开始,直至“参考文献、附录”结束,用五号阿拉伯数字编连续码,页码位于页脚居中。
封面不编入页码。
摘要、目录、图标清单、主要符号表用五号小罗马数字编连续码,页码位于页脚居中。
4.图、表及其附注
图和表应安排在正文中第1次提及该图、表的文字的下方。当图或表不能安排在该页时,应安排在该页的下一页。
4.1 图
图题应明确简短,用五号宋体加粗,数字和字母为五号Times New Roman体加粗,图的编号与图题之间应空半角2格。图的编号与图题应置于图下方的居中位置。图内文字为5号宋体,数字和字母为5号Times New Roman体。曲线图的纵横坐标必须标注“量、标准规定符号、单位”,此三者只有在不必要注明(如无量刚等)的情况下方可省略。坐标上标注的量的符号和缩略词必须与正文中一致。
4.2 表
表的标号应采用从1开始的阿拉伯数字编号,如:“表1”、“表2”、„„。表编号应一直连续到附录之前,并与章、节和图的编号无关。只有一幅表,仍应标为“表1”。表题应明确简短,用五号宋体加粗,数字和字母为五号Times New Roman体加粗,表的编号与表题之间应空半角2格。表的编号与表题应置于表上方的居中位置。表内文字为5号宋体,数字和字母为5号Times New Roman体。
4.3 附注
图、表中若有附注时,附注各项的序号一律用“附注+阿拉伯数字+冒号”,如:“附注1:”。附注写在图、表的下方,一般采用5号宋体。
三、论文每部分内容的具体要求
1、论文的封面
论文题目:应准确、鲜明、简洁,能概括整个论文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内容。题目一般不宜超过25个中文字,若语意未尽,可用副标题补充说明。副标题应处于从属地位,一般可在题目的下一行用破折号“——”引出。论文题目应避免使用不常用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
2、摘要
中文摘要内容包括:“摘要”字样,摘要正文,关键词。对于中英文摘要,都必须在摘要的最下方另起一行,用显著的字符注明文本的关键词。
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短陈述,应体现论文工作的核心思想。中文摘要一般约500字。摘要内容应涉及本项科研工作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思想和方法、研究成果和结论。
关键词:是为用户查找文献,从文中选取出来用来揭示全文主题内容的一组词语或术语,应尽量采用词表中的规范词(参照相应的技术术语标准)。关键词一般为3-8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关键词之间用逗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英文摘要:英文摘要的内容及关键词应与中文摘要及关键词一致,要符合英语语法,语句通顺,文字流畅。英文和汉语拼音一律为Times New Roman体,字号与中文摘要相同。
3、目录
目录按章、节、条序号和标题编写,一般为二级或三级,目录中应包括绪论(或引言)、论文主体、结论、附录、参考文献。
4、主体部分
论文主体一般应包括:绪论(或引言)、正文、结论等部分。4.1 章节标题及层次
论文主体分章节撰写,每章应另起一行。
章节标题要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层次清晰。字数一般在15字以内,不得使用标点符号。标点中尽量不采用英文缩写词,对必须采用者,应使用本行业的通用缩写词。
层次以少为宜,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三级标题的层次按章(如“第一章”)、节(如“1.1”)、条(如“1.1.1”)的格式编写,各章题序的阿拉伯数字用Times New Roman体。
5、结论
论文的结论单独做为一章,但不加章号。
6、参考文献
凡有直接引用他人成果(文字、数字、事实以及转述他人的观点)之处,均应加标注说明列于参考文献中,以避免论文抄袭现象的发生。参考文献小四宋体。注:专著为[M],报纸为[N],期刊文章为[J],论文集为[C],学位论文为[D],报告为[R],标准为[S],专利为[P] 【例】 [1] [美]詹姆斯·W·沃克.人力资源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3-24 [2] 李强.转型期冲突性的职业声望评价[J].中国社会科学2000(4):20-29 [3] Whyte, M.K.& L.Parish.1984, Urban Life in Contemporary Chi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78-79
7、正文中标注 标注格式:引用参考文献标注方式应全文统一,标注的格式为[序号],放在引文或转述观点的最后一个句号之前,所引文献序号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体、以上角标形式置于方括号中。
第二篇: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参考题
为贯彻“挑战杯”竞赛的宗旨,帮助参赛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更好地进行参赛作品选题制作,特请有关专家拟定了本参考题目。
总体要求:鼓励参赛学生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重要精神,结合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要求,用建设性的态度和改革发展的眼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典型调查,以小见大,独立思考,了解新情况,反映新问题,体认新实践,研究新经验,深刻认识国情,拓展时代视野,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理解和把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和科学严谨的精神,锻炼运用科学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赛的作品,论文类每篇在8000字以内,调查报告类每篇在15000字以内。为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所作的各类发展规划、工作方案和咨询报告,已被采用者亦可申报参赛,同时附上原件和采用单位证明的复印件和鉴定材料等。
本届组委会不接受没有列为竞赛学科的作品参赛。
哲学类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
2.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推进发展改革的典型调查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和经验典型调查
4.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调查
5.建构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研究 6.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研究 7.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
8.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和经验典型调查 9.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与经验调查研究
10.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践和路径创新调查研究
11.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典型调查
经济类
1.农村“精准扶贫”典型与经验调查研究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丰富实践的典型调查研究 3.推进五大发展理念成功案例调查研究 4.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典型调查
5.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典型调查 6.智慧城市建设多种模式的典型调查
7.农村社会保障与公共事务治理典型与经验调查研究 8.我国粮食和农产品安全的调查研究 9.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调查研究
10.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的典型调查 11.扩大国内需求,刺激消费需求的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 12.发挥区位优势、推动老少边贫地区发展的调查研究 13.互联网推动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调查研究 14.互联网金融风险典型调查研究
15.“一带一路”战略与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6.我国物联网服务业的崛起、发展与创新调查研究
17.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践和经验的调查研究
18.各地推动“双创”、提振经济、扩大就业的典型调查 19.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居民收入的案例调查研究 20.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开拓和模式创新的典型调查 21.活跃和完善中国式劳动力和人才市场调查研究 22.普惠金融发展案例的典型调查
23.各类企业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调查 24.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驱动问题调查研究
25.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典型调查 26.21世纪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典型调查 27.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典型调查 28.各地生态环境产业发展与创新调查分析 29.资源节约型企业典型调查
30.工业化后期企业管理创新典型调查研究
社会学类
1.各地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典型调查研究 2.各地加强和完善社区建设和服务的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 3.改善促进民生推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典型调查研究 4.农民工社会融入的新举措新经验调查研究
5.社会诚信、商务诚信、政务诚信建设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 6.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7.我国当代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单项调查 8.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转变的调查研究 9.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调查研究
10.各地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的调查研究 11.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12.社会转型中妇女地位变化调查研究 13.社会变迁与消费转型的调查研究
14.我国社会组织依法自治、发挥作用的改革创新调查研究 15.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和组织建设的调查研究 16.我国社会救助工作体制和状况调查研究 17.我国志愿者事业的发展状况和影响调查研究 18.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典型调查研究 19.社会办医,非盈利性医疗机构的发展与改革调查研究 20.城市务工人员医疗保险改革和创新典型调查 21.大众传媒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受众的影响调查 22.时尚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 23.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 24.公众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评研究 25.当前社会心态变化趋势研究
26.农村土地流转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法律类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研究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实现机制研究 3.我国实施社会主义宪法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4.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的实践与经验调查研究 5.物权法实施问题研究 6.知识产权法问题研究 7.刑事法律问题调查研究 8.我国民事立法完善问题研究 9.未成年人法律保护问题调查研究
10.各地法律援助工作的发展和创新实践调查研究 11.社会舆论监督的法律问题研究 12.公益诉讼问题研究
13.我国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问题调查研究 14.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改革和建设实践与经验调查研究 15.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典型调查研究 16.网络空间法治问题研究 17.电子商务立法研究 18.网络安全立法研究
19.基本法框架下的一国两制与国家统一问题研究 20.反腐败国家立法与监察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21.政府信息公开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22.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依法治国关系研究
教育类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我国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2.创新型国家建设与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调查研究 3.新时期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创新的调查研究
4.新世纪我国大学教育教学发展、创新和改革的典型调查研究 5.各地解决中小学应试教育现象的举措和经验调查研究
6.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本领和实践能力教学改革的典型调查 7.学校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质的改革与创新调查研究 8.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9.中小学加强和创新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的典型调查
10.各类学校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做法和经验调查研究
11.各类学校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 12.各地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资源差距的举措和经验调查研究 13.国家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举措和成就调查研究 14.中外学校间学生交流活动的调查研究
15.建设学习型社会、完善终身教育实践的调查研究 16.大学生自主创业案例研究
17.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教学应用的调查研究 18.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的调查研究
19.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及思政课创新实践的经验调查研究
管理类
1.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政府转型、行政改革和法治政府建设的典型调查 2.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和问题的调查分析 3.电子商务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发展创新的典型调查研究 4.新型科技企业管理和服务创新的调查研究 5.社区物业管理体制和模式的典型调查 6.大型零售企业物流系统发展调查 7.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的调查研究 8.我国企业家队伍成长发展的调查分析
9.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和管理体制问题调查研究 10.企业在创新转型升级中崛起和发展的典型调查 11.中国特色企业管理模式创新调查研究
12.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与状况的调查研究 13.医疗与药品的监管体制、机制和现状的调查 14.工矿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状况调查研究
15.新世纪我国商会(企业和企业家协会)建设新进展、新作用调查研究 16.基层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典型调查研究 17.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与购买公共服务改革的典型调查研究 18.便民快捷健全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研究
19.各地建立和完善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实践和经验的调查研究 20.基层政府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的调查研究
21.各地落实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革的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
22.在进一步简政放权改革中基层政府管理和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调查研究
23.基层腐败治理问题的典型调查
24.县乡政府管理成本降低状况及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 25.非政府组织管理有效性问题的典型调查
第三篇:关于征集“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关于征集“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西安世园会”专项竞赛参赛作品的通知
各团支部、学生社团:
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期间,全国“挑战杯”竞赛组委会将与西安世园会执委会共同举办“西安世园会”专项竞赛(以下简称“专项竞赛”)。为进一步激发我院大学生投身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不断造就大批具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院团委决定组织开展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征集活动。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比赛背景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是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每两年举办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项竞赛活动给予了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
二、征集作品时间
2011年6月14日至2011年6月21日
三、参赛对象范围
我院各学生组织、协会、班级均可以个人或集体名义申报参赛作品。
四、作品要求
申报参赛的项目以哲学社会科学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为主,组委会提供了参赛作品参考题目(附件1),作品选题一
般应在参考题目内,字数限定在15000字内,其中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获奖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等不在申报范围之列。各类别的“挑战杯”竞赛参赛作品不得兼报世园会专项竞赛。
五、申报方式
参照《关于组织开展第五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桂青联发„2011‟17号)要求,认真填写作品申报书。可分为个人和集体申报作品。
作品申报书可在广西共青团网站上下载。
六、专项竞赛选拔赛实施步骤
1、共青团广西中医学院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委员会(以下简称“院团委”)按专项竞赛要求对参赛作品进行初步评审。
2.专项比赛不组织现场展示与答辩。第五届“挑战杯”广西大学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委会对作品进行评审,选送11件优秀作品参加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西安世园会”专项竞赛。
3.每件作品收取100元的评审费(“西安世园会”选拔赛费用),由院团委上交至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为鼓励大家的积极性,院团委将用团费为每位参赛者支付50%评审费。对于初审及再审均未通过的申报作品,则退还申报者相应评审费。
4.请参赛者于2011年6月21日晚8:00前将作品(须为打印件,一式四份)以及评审费一并交到院团委办公室,并将电子档发送至院团委邮箱,逾期不接受作品报送。
七、表彰奖励
本次活动专项竞赛评委将评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主办单位向专项竞赛获奖者颁发全国“挑战杯”竞赛荣誉证书。
注:本次活动的具体通知以及申报表格已上传至团支书群共享,如对通知内容有疑问,请于工作时间向院团委委员咨询。
附件:第十二届“挑战杯”竞赛“西安世园会”专项竞赛参考题目
共青团广西中医学院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四日
附件:
“西安世园会”专项竞赛参考题目
(一)“绿色引领时尚”主题
“绿色引领时尚”是“西安世园会”的理念,倡导简单而不奢侈,低碳告别高耗,回归自然、不事雕饰,让绿色生活成为追求的时尚。论文内容以“绿色引领时尚”为主题,以环保观念与低碳意识为侧重点,论文题目自拟。
(二)“绿色十条”主题
“绿色十条”是指:安全无害、简约装修;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省电节电、珍惜能源;珍惜粮食、绿色饮食;按需定量、理性消费;惜水节水、循环利用;低耗高效、无纸办公;提倡有机、减少污染;勤俭节约、拒绝奢侈;植树种花、美化生活。论文内容以相关内容为主题,以其对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的影响及意义为侧重点,论文题目自拟。
(三)“可持续发展”主题
围绕可持续发展相关主题,论文内容以探讨转变发展方式、倡导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等为重点,或围绕世园会等的举办,探讨“世园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世园会对城市建设的推进作用”等,论文题目自拟。
第四篇:河南工业大学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
关于举办河南工业大学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
品竞赛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引导和激励我校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促进我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更好地备战全省、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学校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现将本次活动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活动的领导,学校成立竞赛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为:
组 长:王玉斌 卞 科
副组长:张宝强 祝玉华 惠延波 田少君 于建华 梁朗
成 员:各学院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
办公室设在校团委,梁朗兼办公室主任。
二、活动主题
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三、参赛对象
凡在我校正式注册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均可参加。
四、参赛作品类型
1.自然科学类(理、工、农学类)学术论文; 2.哲学社会科学类(含经济、社会、法律、教育、哲学、管理)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3.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分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
4.鼓励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的合作创新项目。
五、参赛作品要求
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的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
2.作品可由个人和集体申报。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须承担参赛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合作者须是全日制在读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和研究生类进行评审;
3.参赛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申报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4.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已转让专利的作品等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5.社科类论文要求在8000字以内,调查报告要求在15000字以内;科技发明制作要有实物。
六、参赛作品提交
学生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学院,提供学校最终评审的作品不少于10件;学生人数在500人以上的学院,提供学校最终评审的作品不少于6件;其他学院提供学校最终评审的作品不少于4件。
七、活动日程安排(时间均为暂定,视具体情况另行通知)1.宣传动员阶段:2014年6月中旬—7月上旬。各学院把本次竞赛的相关事宜在本学院内进行广泛宣传,并重点动员相关的优秀学生和指导老师积极参加。
2.立项研究阶段:2014年6月—10月。各学院组织学生进行作品的申报、论证、评审、立项、指导等工作。10月22日前将本学院《河南工业大学第七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汇总表》(以下简称汇总表)及《河南工业大学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选题申报表》(一式三份)报竞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拷贝电子版)。学校将于10月底开展评审、立项工作。
3.中期检查阶段:2014年11月,竞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各学院上报的材料,对各学生作品进展及指导教师指导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
4.作品初步申报阶段:2015年1月,按照竞赛章程的有关规定,提交参赛作品,各学院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整理、修改、完善,组织对作品进行初审,按作品的质量顺序填写汇总表,推荐优秀作品。5.作品初步评审阶段:2015年3月初,组织专家对申报作品进行初步评审并提出修改意见,向各学院反馈专家意见。
6.作品修改、完善阶段:2015年3月中旬,各学院根据办公室反馈意见,指导学生正确填写申报书,组织指导老师对学生作品提供指导性意见,学生对作品进行最后的整理、修改、完善。3月22日前作者将参赛作品申报书、作品最后定稿一式3份、交到各学院,各学院将作品连同学院参赛作品汇总表于3月25日前上交到竞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7.作品评审阶段:2015年3月29日—4月2日。办公室提请评审委员会对各参赛作品进行最终评审,并对优秀作品提出详尽的进一步修改意见。
8.优秀作品进一步调研、修改阶段:2015年4月—6月10日。办公室根据评审委员会意见,组织专家对优秀作品进一步指导,学生对作品再次加工完善。
9.选拔参赛:2015年4月10日—6月10日。学校挑选优秀作品参加2015年5月举行的河南省第十二届“挑战杯”竞赛和10月举行的全国第十四届“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
10.总结表彰阶段:2015年12月。学校根据作品在河南省“挑战杯”、全国“挑战杯”获奖情况,对表现突出的个人、集体进行表彰。
八、资助评审
1.立项评审资助。本次比赛分为作品申报、立项评审、项目资助、调研撰写、结项评审、项目孵化及风险投资等阶段。学校对优秀项目进行经费资助并积极引入风险投资进行后期资助、风投和项目孵化。
2.作品评审事宜由竞赛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以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理论性和现实意义为基本评判标准,按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科技发明制作类A类和B类作品分别按上述比例设奖。
3.学校终审评审分书面评审、秘密答辩、公开答辩三个环节,学校将分类评审出优秀作品报送参加第十二届“挑战杯”河南省竞赛。
4.评委可以对所评审的作品的资格提出质疑,并提出质疑理由、证据或线索。受到评委质疑的作品,将提交竞赛工作领导小组评定其参赛资格。
九、奖励表彰
1.对“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赛、省赛和全国比赛的获奖团队和指导教师根据《河南工业大学学生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活动实施办法》进行奖励。
2.2015年12月,学校对先进集体、优秀指导教师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附件:
1、《河南工业大学第七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汇总表》
2、《河南工业大学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选题申报表》
校团委
二〇一四年十月十一日
第五篇:“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介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介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一项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国内著名大学和新闻单位联合发起并组织的全国性大型赛事,旨在全面展示我国高校教育成果,激发广大在校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为国家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自1989年以来,大赛已成功地举办了12届,并逐步发展成为包括全国所有重点高校在内的300多所内地高校,以及港澳台地区和新加坡等国十多所知名高校参加的科技盛会,影响力辐射至整个东南亚地区。
创办至今,“挑战杯”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在学术上有所作为的尖端人才,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与理想的现实途径。由于其在较高层次上展示了我国高校的育人成果,有效推动了高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如今已成为高校学生课余科技文化活动中的一项主导性活动;更因在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领域的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而被冠以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界“奥林匹克”的美名。
“挑战杯”是未来科技精英交流的舞台,自1989年开始举办以来,先后有120万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参加此项赛事。获奖者中现已有30多名成为了各学术科研领域的教授和学者,2位长江学者,6位国家重点实验室带头人。
“挑战杯”更是我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成果交流的一场盛会,每年有近1500多个项目参与竞技,其中第六届大赛期间科技成果转让成交额突破1亿元人民币,为促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93年8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挑战杯”竞赛题写杯名,李鹏、李岚清、吴邦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竞赛题词。著名科学家苏步青、钱三强、费孝通、卢嘉锡、朱光亚、周光召等也纷纷寄语大赛。在国家及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下,“挑战杯”正向着既定的目标稳步前进。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
(2004年6月10日全国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 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第三条 竞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第四条 竞赛的基本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第五条 竞赛设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指导竞赛活动,并对全国组织委员会和全国评审委员会提交的问题进行协调和裁决。
第六条 竞赛设立全国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联合发起单位(含高校、新闻单位、相关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组成。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分别委派有关负责同志作为组委会成员,各联合发起单位推荐一名主管领导作为组委会成员。全国组织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
第七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的职责如下: 1.审议、修改竞赛的章程和评审规则;
2.筹集竞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的经费; 3.投票表决竞赛承办高校; 4.议决其它应由组委会议决的事项。
第八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按照全国组委会通过的章程组织竞赛活动并向全国组委会报告工作。秘书处设秘书长一名,由承办单位有关领导担任;设副秘书长若干名。
第九条 竞赛设立全国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的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非高校专家组成。全国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常务副主任二名,评审委员若干名。
全国评审委员会经主办单位批准成立,有权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所规定的原则下,独立开展评审工作。
第十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职责如下:
1.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基础上制定评审实施细则; 2.审看参赛作品及其演示,对作者进行问辩; 3.确定参赛作品获奖等次。
第十一条 竞赛设立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在全国组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时成立,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名、评审委员3名(根据被评判作品学科分布选定)、主办单位各1名代表、全国组织委员会高校委员中抽签产生的10名代表组成。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担任。资格评判委员会会议由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负责召集。
第十二条 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职责如下:
1.授权全国组委会秘书处在预审开始至终审决赛结束前接受参赛学校和学生、评委、社会各界人士对参赛作品资格的质疑投诉;
2.在终审决赛结束前,如出现被质疑投诉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应召开会议,对被质疑投诉的参赛作品的作者及所属学校进行质询;
3.投票表决被质疑投诉作品是否具备参赛资格。
第十三条 全国组委会秘书处对质疑投诉者的姓名、单位予以保密。质疑投诉者需提供相关证据或明确的线索。资格评判委员会开会时,到会委员超过2/3方可进行表决;表决时实行回避制度;若参加表决委员中有2/3以上认为该作品
不具备参赛资格,则评委会对该作品不予评审,其参赛得分随之取消。全国组委会秘书处不受理匿名质疑投诉。
终审决赛结束后,对作品的质疑投诉继续按本章程第三十三条执行。第十四条 主办单位根据团体总分优先原则,确定上届竞赛总分前70名的学校为联合发起高校,并可根据终审决赛规模、地区平衡、学校类别及代表性、承办地区等因素作部分调整。
第十五条 各省(区、市)、各高校应举办与全国竞赛接轨的届次化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省(区、市)团委、科协、教育部门、学联联合设立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负责本省(区、市)竞赛的组织协调、参赛作品资格审查和作品初评等有关工作。
第三章 参赛资格与作品申报
第十六条 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第十七条 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终审决赛当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
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第十八条 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第十九条 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 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第二十条 参赛作品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经本校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确认。
第二十一条 每个学校选送参加竞赛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6件,每人限报一件,作品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作品总数的1/2,其中博士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l件。参赛作品须经过本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和本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初步评定,方可上报全国组委会办公室。各省(区、市)选送全国竞赛的作品数额由主办单位统一确定。每所发起学校可直接报送3件作品(含在6件作品之中)参加全国竞赛。
第四章 展览、交流、转让
第二十二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推荐通过预审的一定比例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及全部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参加展览。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须有实物或模型参展。
第二十三条 全国组委会将在竞赛的终审决赛阶段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工作交流活动,并适时举办单项展示赛或邀请赛等丰富“挑战杯”竞赛的活动
第二十四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在终审决赛期间,举办成果转让活动;成果是
否转让不作为作品评审获奖的依据。
第二十五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拥有组织转让获奖作品的优先权。成果产权及利益分配由学校和作者协商确定。
全国组织委员会可以结集出版竞赛获奖的作品及评委评语。
第五章 奖励
第二十六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对各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发起高校报送的参赛作品进行预审,评出80%左右的参赛作品进入终审决赛。参赛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各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等次奖分别约占进入终审决赛各类作品总数的3%、8%、24%和65%。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学历层次作者的作品获奖数与其进入终审决赛作品数成正比例。科技发明制作类中a类和b类作品分别按上述比例设奖。
第二十七条 参加全国终审决赛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的,由全国组织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并视情况颁发相应的奖金。参加各省(区、市)预赛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而又未进入全国竞赛的,由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
第二十八条 竞赛以学校为单位计算参赛得分,团体总分按名次排列,按位次公布。最高荣誉“挑战杯”为流动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学校;设“优胜杯”若干,分别授予团体总分第二至第二十一名的学校。累计三次捧得“挑战杯”的学校,可永久保存复制的“挑战杯”一座。
第二十九条 各等次奖计分方法如下:特等奖作品每件计100分,一等奖作品每件计70分,二等奖作品每件计40分,三等奖作品每件计20分,上报至全国组委会但未通过预审的作品每件计10分。如遇总积分相等,则以获特等奖的个数决定同一名次内的排序,以此类推至三等奖。
第三十条 竞赛设10个左右省级优秀组织奖和进入终审决赛高校数30%左右的高校优秀组织奖,奖励在竞赛组织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省份和高校。省级优秀组织奖由主办单位根据《优秀组织奖评选办法》评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确认。高校优秀组织奖由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参照《优秀组织奖评选办法》提
名,主办单位确定后报全国组织委员会确认。
第三十一条 在符合竞赛宗旨、具有良好导向作用的前提下,可联合社会有关方面设立、评选专项奖。专项奖不计分。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竞赛联合发起高校应向全国组织委员会交纳规定数额的发起组织费。参加全国终审决赛的作品,作者所在学校应向全国组织委员会交纳规定数额的参赛费。发起组织费、参赛费主要用于竞赛的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经费的补充。
第三十三条 竞赛结束后,对获奖作品保留一个月的质疑投诉期。若收到投诉,竞赛领导小组将委托主办单位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经调查,如确认该作品资格不符者,取消该作品获得的奖励,重新计算作者所在学校团体总分及名次,取消该校、该省所获的优秀组织奖,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成员单位;并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所在学校取消下届联合发起单位资格或参赛资格的处罚。
竞赛组委会保护投诉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四条 承办竞赛的高校应按当届组委会通过的申办办法,申请承办下一届竞赛活动;获得历届“挑战杯”和“优胜杯”的学校具有承办下届竞赛的优先权;当届组委会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产生下届承办单位。
第三十五条 竞赛承办单位有权以全国组织委员会名义寻求赞助。最高荣誉“挑战杯”不得用于寻求赞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
(2004年6月10日全国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一、本规则依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制定。全国评审委员会依据本规则制定评审实施细则。
二、全国评审委员会的组成
1.全国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非高校的具有高级职称的40名左右自然
科学领域的专家和20名左右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组成;
2.全国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常务副主任2名,副主任若干名,秘书长一名。下设若干专业组,各组设组长一至二名;
3.全国评审委员会下设由秘书长领导的秘书处,负责对参赛作品分类、统计、送阅和评审的组织服务工作;
4.全国评审委员会成员名单(正、副主任、秘书长除外)在终审完毕之前实行保密,在终审结束后可以公布;
5.全国评审委员会在向全国组织委员会报告终审结果后解散。
三、评审工作的基本原则
1.参赛作品分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的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
2.评审过程中综合考虑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等方面因素。3.全国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工作分预审、终审二阶段进行。预审要评选出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发起高校报送作品的80%左右的作品进入终审。终审要按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分别按照3%、8%、24%、65%的比例评出特、一、二、三等奖。科技发明制作类A类和B类作品分别按上述比例设奖。各奖励等级之间的标准是相对的。
4.评审注意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学识水平和科研能力上的差异,三个学历层次作者的作品各等奖的获奖比例与其进入终审的比例基本一致。
5.涉及需由有关部门出具证明材料的参赛作品,须按章程第三章第十八条的规定严格把关。
6.评审实行回避制度和保密制度。评委不得参与对其同省(区、市)高校、其本人亲属作品的评审工作。在评审结束之前,任何评委不得以任何方式对外宣布、泄露评审情况和结果。
7.全国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工作按《评审实施细则》规定执行。
四、评审程序
1.各省(区、市)的组织协调委员会要按照《“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资格及形式审查实施细则》的规定,对报送的作品进行严格的资格和形式审查,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对报送作品进行认真的初评。
2.全国组织委员会秘书处对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报送和发起高校直送的参赛作品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不合格的作品取消参赛资格。
3.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类的作品在承办高校所在地进行预审,预审要提出是否进入终审和获奖等级初步意见,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在全国评审委员会负责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评审工作的常务副主任的主持下先期进行评审,选出一定比例作品赴承办高校所在地进行展示。
4.终审决赛期间,评委在组委会安排的专门时间集体到展厅对作者提出问辩,并审看发明制作类作品的实物。每个评委须同在场的属于自己负责评审的作品的作者至少接触一次。
5.评委可以对所评审的作品的资格提出质疑,并提出质疑理由、证据或线索。受到评委质疑的作品,将提交竞赛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按程序评定其参赛资格。
6.评委会应于终审开始时在主任的主持下召开评委会全体会议,听取组委会对竞赛活动情况的通报。
五、各省(区、市)初评工作,由该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参照上述规则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