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教学根植于生活的沃土上

时间:2019-05-14 21:16: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品德教学根植于生活的沃土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品德教学根植于生活的沃土上》。

第一篇:让品德教学根植于生活的沃土上

《品德与生活教学根植于生活的实践研究》论文

让品德教学根植于生活的沃土上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让品德教学根植于生活这片沃土,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那么,如何把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体现教育即生活这一观点呢?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生命根植于生活,生活因拥有无数的生命而精彩。”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越细腻,感悟的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品德与生活课标中指出“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孩子不一定会关注、面对和解决,这就需要教师联系生活实际,捕捉与学生最接近的生活问题,生成为学生自己的问题,引起孩子们的关注。例如,教《秋游去》一课时,我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秋游经历“说出遗憾或不开心的事”到“谈自己的感受”,从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秋游时留下的遗憾,比如:水带少了,还没出发水就喝光了;衣服穿多了,脱下的衣服没办法带;

吃的带少了,午餐时没吃饱;鞋穿得不合适,摔了跤„„学生有了自己的问题,就更能积极主动参与探究,主动思考,主动想办法解决“出游的准备”,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及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自己很容易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课堂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因而课堂教学也成为了学生生命历程中的一部分。又如:在教学《欢欢喜喜过春节》一课里面,各个地方过春节的习俗不同。那如何找准过春节的切入点,激发他们的兴趣点呢?于是,我就从年的传说引入到小时候过年最开心的“拜岁”活动,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过年的习俗,如大扫除、放鞭炮、拿压岁钱、贴春联、吃汤圆等等具有地域特色又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习俗,并试着探究这些习俗的起源或缘由。学生发现了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问题还藏着这么多的知识,因而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

二、创设情境,走进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生活情境,尽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明辨是非,提高认识,指导行为,培养能力。例如我在教《我们的国庆节》一课时,《开国大典》的场景学生从来没有感受过,于是我课前让学生观看录像《开国大典》,营造“大典”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如,教学《我很整洁》一课时,一开始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听一首歌《邋遢大王》,让学生知道不整洁的孩子没人喜欢,整洁的孩子才受到大家的欢迎,接着我利用现实生活场景,在班里挑一位外表整洁的孩子再为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更起到效仿的作用。再接着我又创设情境让学生小组合作整理,互相帮忙检查自己是否整洁,不整洁的话可以梳梳头,整理整理。这样,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纠正了自己的行为,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让家长合作,参与课堂教学的延伸活动。

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需要家长的配合,品德与生活的教学需要家长的合作参与,需要从课堂向课外拓展,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生活的许多空间,实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学习的有机结合。如:二年级上册《尊老敬老过重阳》一课,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重阳节,我们能为老人做什么?”“平时我们要怎样尊敬老人?”教学时,如果我们只在课堂上进行说教,活动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不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体会也不是那样深刻。若要学生真正参与到家庭和社区中的尊老敬老活动,教师又不可能去一一落实、去指导。为此,教学时我就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让家长成为我们的合作者,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延伸活动中。我把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在重阳节前一周上,并制作了家校“联系卡”,邀请家长和学生一起活动,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为家庭、社区中的老人做好事,做力所能及的事,关心、理解、帮助老人。本次活动,由于家长的参与和支持,使学生尊老活动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不但解决了以前教学“只说不练”的问题,还解决

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脱节的问题,使课堂教学、家庭教育和学生养成教育浑然一体,使得教学目标得到了真正的落实,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此次活动受到了家长的高度好评,在学生交回的卡中家长们写到:“感谢学校开展这样的活动,让我的孩子也学着关心、帮助老人。”“感谢老师的教育,因为要配合孩子的活动,我们家第一次过了敬老节。孩子要求我们一起给老母亲买礼物和洗脚,老人很感动,学校的活动也教育了我。”“孩子最听老师的话,家长说一千遍,不如老师讲一遍,这样的活动希望以后多开展,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习惯,我们会全力配合学校的教育活动的。”

德国杰出的思想家胡塞尔指出:“只有生动的、感性的、丰富的生活世界,才能满足人在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发展的需要。”所以说,《品德与生活》教学只有重视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教师的教学才会被儿童所喜爱,教学活动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育与学生的生活才会融为一体,课堂教学才会变得可感、可融,学生置身其中的认识、体验、感受、感悟才是真实的,才能构建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只要我们把品德与生活教学根植于生活的沃土上,与生活全方位“零距离接触”,做到理从生活来,行归生活去,就一定能开创品德教学的新局面,使品德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第二篇:让作文教学根植于生活的沃土中

让作文教学沐浴生活的阳光

江苏省东台市头灶镇小学邹粉善

【内容摘要】 当前的小学生习作千篇一律的多,凸显个性的少,存在着程式化、虚假编造等现象,这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要彻底改变这些现象,就得帮助学生挖掘生活中的习作资源,为他们提供一个活生生的原生态的体验环境,让作文教学沐浴生活的阳光。本文试从关注生活,丰富积累;再现生活,飞扬灵性;感悟生活,真情告白三个方面畅谈自己的教学感悟。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活积累灵性真情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情结,想把积淀在自己心中的对生活的观察、认识和感悟表达出来。于是,便有了作文。然而,打开学生订阅的作文报刊,浏览其中所谓的优秀习作,心中不禁有些郁闷:这些优秀习作篇幅长,立意新,主题深,可老气横秋,充盈着成人化的思想和文学性的构思。这是儿童习作吗?再翻翻我们的学生习作本,千篇一律的多,凸显个性的少,存在着程式化、虚假编造等现象,这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这就要求我们主动挖掘生活中的习作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活生生的原生态的体验环境,让作文教学沐浴生活的阳光。

一、关注生活,丰富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一个作家没有生活的体验,写不出好的作品;一个演员没有生活的体验,演不出好戏;一个学生没有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好的作文。

曾经有人说过:“隐去了太阳的天空是灰的,失去了水分的植物是枯的,脱离了生活的作文是空的。”作文就是把我们周围的生活写出来,把我们平日所见、所闻、所做、所想的写出来,叙述喜闻乐见的事情,刻画具体可感的人物,描写时时变化的风景,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好作文,首先要学会观察生活,房前屋后种的花草,放学回家,观察一下它的各种姿态,欣赏一下它轻轻摇曳的身影;草坪上,飞过一只美丽的蝴蝶,悄悄地跟过去观察一下它那双美丽的大翅膀,它翩翩起舞的姿态,让心情与蝴蝶一起飞„„再者要学会留心生活,校长的讲话,老师的讲课,父母的叮嘱,餐桌边的闲聊,一阵风雨,一张照片,一个过客,一杯牛奶等等。只要用心体验,生活就是你写作的源泉,就会丰富你易于感动的心灵。

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文景观,是我们大的生活空间。在阅读活动中,我们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既可以力求甚解,也可不求甚解,不求统解,不求全解;既提倡“初读”、“精读”、“细读”的阅读方式,也可保留“信马由缰”、“蜻蜓点水”、“囫囵吞枣”的方法;不求繁琐分析,但求多读、多吟、多诵。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吸取到中外文化的营养,丰富积累,充实自我,下笔便能“寂然凝虑,思接千载”了。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这源头很密迩,很广大,不用外求,操持由己,这就是我的充实生活。”让真实的生活跃然于学生的纸上,让真实的生活唤起学生作文的真实感受和无限遐想。

二、再现生活,飞扬灵性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往往流于形式,如提供一个话题,给予一个命题或材料。学生的作文停留在“接受”状态,表达时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减少学生的这种无奈?我觉得优化作文情境,再现生活让学生尽情表达很重要。这里所说的作文情境不只是提供某个活动场景让学生观察思考后表达,而是从更广的涵义上去阐释它,即: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从作文的言语表达、情感流露等角度铺设情境,为学生作文灵性的飞扬提供广阔的生活背景。

首先,让学生在对话情境的铺陈中放飞思绪。对话,是学生与环境、教材、同伴、老师之间多向互动的桥梁。在作文教学中,对话同样显示出他的魅力,给学生带来一方净土,一片灿烂的天空,几许作文的灵感„„①与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对话。作文教学与生活的自然环境是紧密相连的,要引导、鼓励学生与自然环境对话,在对话中引发学生对生活中一草一木认识的广度与深度。路边的小草、校园里的落叶、迎面拂来的微风„„都是捕捉的对象。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话的环境不同,表达也就各有特色。同样是“风”,对中低年级孩子铺陈的生活情境是:风吹来碰到你的小脸、鼻尖是怎样的?对话情境(问一问风)是:你从哪里来?带来了什么?去干什么?于是学生写下了《风从鼻尖吹过了》《风,从哪里来》等文章。高段的孩子认知能力强些,感情更丰富而复杂,因而铺陈的生活情境是:风来了,你回忆起了什么?学生与风对话,轻轻叙述心中的一份感动、一份美或一点烦恼。于是,学生写下了《风从心儿过》《追风》《只有你懂我》等。我们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的心灵活跃,让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会说话,赋予它们生命,并引导孩子与这些生灵对话,在对话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流泻内心的情感。②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教材是模拟的生活空间,教材中的人物,课外阅读中的人物,都是学生对话的对象,都是学生倾诉的知己,学生在情境对话把生活中的真切体验移入文本后,作文就会情真意切。③与周围的人物对话。同学、老师、亲人都是学生熟悉的人。“老师,我想对您说”“××,你好”等,便是在对话情境下写的作文。对话情境,让课堂再现生活中感人的一幕幕,此时孩子的交流不设屏障,自然淳朴,写下来的作文就会充满了诗意与文化味。

其次,让学生在想像情境的铺陈中表达有韵味。写文章的人用文字表达思想情感,看的人却远远超越了平面的文字,凭着想像把文字变成立体的画面。因而,我们要为学生的作文表达创设情境,把生活中的声、色、味添加到作文中。一篇作文里,声音不是主角,但是适当地加入音响效果会使文章更生动、更亲切。有时,声音能让作文中的画面更丰富、更协调。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做这方面的尝试,让雨滴落地、风过树叶、虫鸣鸟叫等声音来表达孩子需要传达的意蕴。作文不光要有声,还要有色有味。生活是彩色的,文章就不可能只是黑白的。如风是无色无味的,可当它拂过你的眼前时,你仿佛看见它带来了绿树青草,蓝天红瓦;当它悄悄掠过仿佛会感到它带来的红色快乐或蓝色忧郁。又如写“黑夜里发生的一件事”,要引导学生进入曾经经历或看见过的事件的情境之中,想像当时的环境有什么特别之处,比方冷不丁响起的狗吠、黑夜中的灯光等。声、色、味就如同美食,调出了文章的各种风味。

三、感悟生活,真情告白

学生拥有生活,并不一定能写出真情实感,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很多,但主要的问题是学生不善于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对周围日新月异的变化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有的甚至是熟视无睹。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呢?

首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生活着眼,调动多种感官,怀着真挚的感情去观察、体味生活,对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段、每一个细节都能用心去感悟。如我班一名学生的爸爸因海难不幸去世了,那位男孩子与他的妈妈悲痛欲绝,上课时精神恍惚。大家默默地关心他,帮他交作业,做值日,还把零花钱凑起来去看望他的妈妈„„大家写下了《噩耗传来》《爱,在心中流淌》《你是坚强的》等篇篇感人的文章,大家用深情的语言记下了因这件事而发生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洋溢着同情、安慰、关心、鼓励。这,就是学生心灵的独白,真情的流露。

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和感悟。只有对观察到的素材进行不断的思考提炼、加工整理,从中挖掘和捕捉生动的瞬间,才能使笔下的生活充实、人物鲜活,写出的文章才有可能别具特色,真实感人,富有新意。我曾指导学生写过一篇作文——

《走近色彩》,作文题目很诗意化。我这样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你最喜欢什么色彩?为什么喜欢呢?这一问题把作文与学生的生活感受沟通了起来。学生提炼了生活素材,有的说白色象征着纯洁;有的说蓝蓝的天空、蓝蓝的大海让人神清气爽、心胸开阔;有的说五彩缤纷的世界多么美丽„„学生尽情述说着生活中的真、善、美。“由喜爱的色彩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我由白色想到了医院,医院的一切都是白色的,护士阿姨的白大褂也是白色的,护士阿姨细心照料病人的心灵纯洁如白色。”有的说:“我由红色想到了鲜艳的红领巾,想到了有的同学几年如一日地照顾邻居孤寡老人。”有的说:“我由蓝色想到了我的蓝色蝴蝶结,那是我与小灵友谊的桥梁”„„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五彩缤纷,有赞美美好生活的,有歌颂友情的,有赞美大自然的,有描写教训的„„习作中,学生尽情表达着自己的情感,释放着自己的灵气与个性。

第三,要鼓励学生在写作时说真话、诉真情,这样才能使人感动,引起共鸣。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求真知、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的习惯,避免“千人一面、千口一腔”的俗套。如写人写事为主的记叙文,未必都应以讴歌和以写正面形象为主,美的事物能给人以奋发的信念,丑的事物对人也有启迪和引起反思。写教师,可写他幽默风趣的性格,也可写他知错就改的事例;写妈妈,可写她爱时尚,也可写她从愚昧到苏醒的转变;写乡邻,可写日日见面却不相识,也可揭露那些不孝敬老人的劣迹„„

总之,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潜在素质,让他们尽情地徜徉在生活的阳光中,自主习作,自由表达,放飞心灵,用笔描绘自己的文化地图与经典世界,铺张开他们自己鲜活生动的人生。

第三篇:根植于企业服务于教学

根植于企业服务于教学

为了搞好我院10级市场营销一、二班《市场调查与预测》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根据学院工学结合的精神,在9月27日下午,管理系结合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邀请了广州中宇冷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华南片区的销售经理普国光、负责技术的朱经理来我院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进行市场调查的专题培训讲座。鼓励同学们利用“国庆”假期的时间,在自己的家乡结合市场调查的课程内容进行一次实地的市场调查活动,使同学们更好的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为加强学生专业课程的教学作一次有益的尝试。今后管理系还将不断的在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上进行各种尝试。将管理系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来家建

第四篇:让红岩精神永远根植于孩子心中

让红岩精神永远根植于孩子心中

——烈士墓小学弘扬红岩精神教育探索 烈士墓小学 王晓娟

“红岩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群众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我校广大师生所熟知。1985年,邓颖超同志题词:红岩精神永放光芒。2002年5月,江泽民同志到重庆视察工作,再次强调发扬红岩精神,并把红岩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定位到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并列为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四大优秀传统精神,这就更加突出了红岩精神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我校开展该课题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学校紧邻红岩革命纪念馆,作为沙坪坝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在以革命传统教育带动行为养成教育方面且有历史的积淀和显著的效果,这为对该课题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校认为:“继承和弘扬红岩精神就是把先烈身上涌现出的坚定理想信念、爱党爱国的思想情操、崇高人格魅力、优秀人性品质,植根于学生的心灵,融入学生的生命,指导学生的行为,使其有理想、有信念、有爱心、懂协作、积极进取、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代新人,让优秀的民族精神代代相传。”近年来,我校大队部以学红岩英烈,继红岩传统、做红岩新人的德育思路日渐成熟,成为我校德育工作的特色和优势,逐步探索出以下几点经验:

一、组织管理体系健全

1、我校德育工作制度健全,形成书记、校长领导下的教导处、团支部、少先队大队部等各部门参与的德育管理体系,建全了对班主任、班级、学生的评价制度,并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建立了家长联系制度,从而形成 了完善的德育工作网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

(2)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学校德育工作成效的优劣,因此学校始终将师德建设放在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位置。在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同时,制定了《学校德育实施方案》、《班主任工作岗位责任制度》、《任课教师德育常规》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规范教师的言行,把教师是否参与学校德育工作、参与的程度与评优晋级挂钩,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为学校德育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师资基础。

参加本课题研究以来,我校就把红岩精神教育作为学校整体工作的重中之重,使教育、教学、少先队工作有机结合,建立了由学校行政领导牵头,以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为核心成员,有辅导员代表、队干部代表共同参与的组织管理机构,对全校的“红岩精神教育”进行统筹部署,定期检查、评比。形成了党政领导亲自挂帅,层层深入落实的组织管理体系。

二、教育实践形式多样

(一)依托革命遗址,形成弘扬红岩精神教育的阵地化。

我校坚持以烈士陵园为生动的课堂,创设了适合儿童特点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凡新生入学,先让他们了解学校所在地的特殊意义,了解革命先烈的部分事迹,新队员入队,都在烈土陵园举行庄严的入队仪式。每中队的护墓小组每周轮流去打扫烈士陵园。大队部还选派队员节假日到白公馆、渣滓洞当义务小导游。

自91年,沙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在我校建立以来,我校已举办了13期革命传统夏令营,接受了来自全区各校的三百多人次的大中队辅导员和 数千名少先队干部,摸索总结出了在新形势下集中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新经验:(1)活动军事化,把夏令营办成准军营或半军营。(2)重点突出革命传统这条主线。(3)注重自我服务、公益劳动技能,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培养。(4)注重意志品质的培养。实践证明,夏令营可以收到家庭、学校难以达到的教育效果,各校家长纷纷争相送子女参加,颇受欢迎。国家教委领导来校实地参观后肯定地说:“沙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对全国有启发借鉴意义。”我校充分利用大小阵地,为全区的德育工作写下了光荣的一笔。

除依托革命遗地这个大阵地外,校园内还创设小阵地,增强校园环境的文化内涵。环顾我校四周,可以说这里一草一木都蕴含着教育功能,体现出来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孩子们的情操、净化着孩子们的心灵。校园浮雕墙上的学风、校风振奋着学生;走廊内的英雄画像、各言警句、名人雕塑激励着学生;蓄水池上的诗文“看见水池忆当年,狱中用水多艰难,今日虽在幸福中,节约用水应思源”。提醒着学生;教室里的中国地图、英雄角(先烈的画像及诗句)感动着学生。一进入校园内,就能感受到一种催人向上的力量,真正做到了学校无闲地,处处都育人。

(二)遵循教育规律,形成弘扬红岩精神教育的序列化。

我校从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出发,按照由低到高,田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了解简单生动的革命故事到认识复杂、深刻的革命道理,分序列地对各年级学生进行教育。各中队根据本班实际,每年开学便选择一位本学年重点学习的先烈,以该英烈的生平事迹教育学生、感染学生,把英烈作为本班的榜样和精神支柱。如:低年级学习小萝卜头;中年级学习江姐;高年级学习刘国志或叶挺。序列化教育为学生爱国情感、意志品 质的培养,远大理想、报国之志的树立,奠定了扎实的认知基础。

(三)丰富实践活动,形成弘扬红岩精神教育的制度化。

“学习红岩精神、继承革命传统”是我校开展少先队活动的永恒主题,当使教育真正落实,我校把系列活动制度化。每期各中队必须认真落实“七个一”活动,即:读一本好书、组织一次参观、学习一位先烈、记一首烈士诗词、改正一个缺点、写一篇学习心得、开一次革命传统主题队会。除“七个一”活动外,学校还坚持开展“两月两日”活动。每年四月、十一月定为红岩精神教育月;清明节、11.27烈士遇难日这两个特殊的日子,组织队员扫墓、参观。让队员们悼先烈、忆先烈、学先烈、颂先烈。

为使红岩精神深入人心,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进去,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我们提出“自己来”的口号,即缺点自己找,名言自己选,英语角自己布置,革命小话剧自己排,队会自己组织„„

队员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日记本上常能读到孩子们发自肺腑的心得体会;队会中常有听到队员们饱含深情的诗朗诵;舞台上常能看到队员自编自演的小话剧。特别是我校2001年成立的红岩小导游队,坚持利用节假日到烈士陵园义务为参观的群众解说,这已成为我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多次受到各大媒体的宣传和报道。

三、与中心教育任务有机结合

红岩精神教育虽内涵丰富,却不能孤立地进行,只有与其他中心教育任务有机结合,才能羽翼丰富,切实有效。意识到这一点,我校注重了红岩精神教育的三个结合。

(一)坚持红岩精神教育与学英模相结合。

新时期的学英模活动是红岩精神教育的延伸。我们按照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组织了民族英雄、爱国将领、红岩烈士、当代先进模范 人物的系列英模人物的学习,在校内设立童星展风彩栏目,为学生树立了古今榜样、远近榜样、大小榜样,使榜样的力量真实可感,使学生深受感染和启发。在学英模、见行动的号召下,全校学生积极参与,涌现出一大批红岩好少年。我们校11岁的付晓同学,奋不顾身主动参与扑灭歌乐山大火,被团市委授予“十佳少年”的称号。

(二)坚持红岩精神教育与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结合。千百年来,尊亲敬长、公正守信、廉洁俭朴、自强奋进等传统美德,培养了大批仁人志士,其中艰苦朴素、勤劳节俭的优良品质的培养是现在的“小太阳”们尤其应当认真补上的一课。我校选择了江姐遗书、车耀先遗言,及狱中先列艰苦奋斗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并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提出了:“继承艰苦奋斗传统,养成勤俭节俭习惯,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的事学着做,集体的事抢着做,家里的事帮着做”的口号。1-6年级学生坚持打扫活动工地,还以烈士墓、诗碑林、烈士墓街道为劳动基地,使劳动最光荣的思想深入人心。

(三)坚持与重大节日和历史事件相结合。

党中央制定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历史事件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多年来的实践也证明,利用节日、重大历史事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进行红岩精神教育的有效载体。近几年来,香港、澳门回归,迎接新世纪,建国50周年大庆、APEC会议、申奥成功、中国加入WTO、足球走向世界,神舟腾飞等大事,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的契机,我们也不失时机地组织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挖掘蕴含在这些活动中的深刻的红岩精神教育的思想内涵,掀起了一个又一个教育的热潮,让学生的成长历程与祖国的 前进步伐紧紧相伴。

实践让我们坚信: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红岩精神,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红岩精神,在孩子们心中会发扬光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将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让红岩精神永远根植于孩子们心中。

沙区烈士墓小学 王晓娟

2006年9月

第五篇:让安全责任理念根植于员工心中

让安全责任理念根植于员工心中

再好的制度,也要认真的执行才能有良好的效果。自从突出“企业员工安全大培训”活动来,公司及时召开会议、制定计划、定向落实,“企业员工安全培训”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此次活动共分三个阶段开展:一5月底制定计划和落实阶段,二6至10月组织开展实施阶段,三9、10两月整理、总结阶段。

此次培训每个员工接受安全教育课时最少为24课时,最多参加培训学习的达上百课时,主要以集中授课、外聘专家、委托外培和自主学习为培训方式,培训内容更是贴合实际的安全知识(危化品、安全用电、消防、交通等)和专业操作规程等组成。秉着让安全责任理念根植于员工心中的坚持,公司安全领导小组精心汇编公司实用“安全小手册”、“安全生产一朵花”、“公司安全生产知识试题”等手册和PPT视频安全知识内容,通过组织员工积极参与和认真学习、考试加深员工教育培训效果。

下载让品德教学根植于生活的沃土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品德教学根植于生活的沃土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于兰:《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平安回家》教学反思于兰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

    让梦想在少先队的沃土上闪亮.doc入队仪式 2

    让梦想在少先队的沃土成长 -----------双福镇小2019级新生入队活动方案 一、活动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我的中国梦”主题活动要求,用好建队纪念日的契机,进一步增强广大少......

    学校系统演讲稿:让理想根植于现实的沃土

    习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它告知我们,一个人的远大理想只有和踏实奋斗结合起来才更有气力,远大的理想......

    让品德与生活同行

    让品德与生活同行 长沙县榔梨镇金托小学:王晓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行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有效性......

    让品德与生活同行

    让品德与生活同行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行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有效性呢?就是必须让品德与生活同......

    数学教学案例1《让数学融于生活》范文

    让数学融于生活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综合应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下册中在第三单元“比例”之后安排的。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

    让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更贴近生活

    让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更贴近生活 南昌市绳金塔小学饶玮瑜 摘要: 陶行知在《生活即教育》中提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一、从生活......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让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

    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让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