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案例1《让数学融于生活》范文

时间:2019-05-12 17:36: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数学教学案例1《让数学融于生活》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数学教学案例1《让数学融于生活》范文》。

第一篇:数学教学案例1《让数学融于生活》范文

让数学融于生活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综合应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下册中在第三单元“比例”之后安排的。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问题,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并加深对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自行车里的数学》主要研究两个问题: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变速自行车的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66至67页“自行车里的数学”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的计算方法,探索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关系的数学模型;

2、变速自行车的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设计理念:学习知识应是一种主动构建的过程,本节课以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与自行车有关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学准备:自行车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咱们班的同学有多少人会骑自行车啊?(全部学生举手,这在我的意料之中,我们是农村小学,学生会骑自行车的自然就多。自然而然地就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师:你们知道自行车里也含有数学问题吗?老师准备了一辆自行车,谁能从中找出我们学过的知识?(三角形的知识、圆的知识等)

师:其实自行车里还蕴含着更为丰富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自行车里的数学。(板书课题)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师:大家知道自己的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可以直接测量。

师:课前我请几位同学对同一辆自行车蹬一圈所行的路程进行了独立测量,请他们来汇报一下测量结果。

生甲:我蹬一圈行了6.6米。生乙:我行了5.8米。生丙:我行了8.2米。生丁:我只行了5.5米。„„

师:这些同学的测量结果差距很大,说明测量这种方法不太准确,误差很大。有没有准确一些的方法呢?

生:计算。师:怎么算?

生:看看蹬一圈,车轮转几圈,再用车轮转的圈数乘车轮的周长。师:蹬一圈是谁转动了一圈?车轮转动的圈数实际是谁的圈数? 生分组操作,师注意引导,讨论交流后汇报。

(1)蹬一圈是指脚踏处的齿轮转一圈(前齿轮转的圈数)

(2)车轮转动的圈数实际是后齿轮转动的圈数(后齿轮和后车轮是同心圆)师:照这样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生: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师:怎样才能知道前齿轮转一圈时后齿轮转的圈数呢? 生:数一数。师:我们就来数一数。

通过实践,学生发现数的圈数也不够准确。

师:有没有更准确的方法呢?大家注意观察,这两个齿轮通过链条连接在一起。前齿轮转动一个齿,链条怎么动?后齿轮怎么动?(师慢慢转动前齿轮,生观察、讨论。)[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通过群体讨论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生:前齿轮转动一个齿,链条移动一小节,带动后齿轮也跟一定转动一个齿。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如果前齿轮转动2个齿,后齿轮怎么动?如果前齿轮转动5个齿呢?10个齿呢?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生1:前后齿轮转动的齿数始终一样。

生2:我知道两个互相咬合的齿轮,(联系到钟表,齿轮传动)它们的齿数和转的圈数成反比例关系。自行车的前后齿轮通过链条连接在一起,也相当于两个咬合的齿轮。所以,前齿轮的齿数乘圈数等于后齿轮的齿数乘圈数。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根据“前齿轮的齿数×它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圈数”,前齿轮转一圈时,后齿轮转的圈数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说师板书: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 归纳解题思路建立数学模型:

自行车蹬一圈走的距离=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车轮的周长 分组搜集数据,代入数学模型,求出答案。汇报交流。

[这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充分经历“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教师要注意班上同学的不同思路,通过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而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也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三.巩固练习

前齿轮齿数:40,后齿轮齿数:16,车轮直径:70厘米。⑴蹬一圈走多远? ⑵小英家离学校680米,她骑车上学大约要蹬多少圈?

四.研究变速自行车的问题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观察、研究,我们了解了自行车蹬一圈所走的路程=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车轮大小不变时,前后齿轮的齿数的比值越大,蹬一圈自行车走距离就越远,速度也就越快。为了适应各种需要,人们还发明了变速自行车。

1.多媒体课件出示变速自行车的主要结构图: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回忆我们在二年级学过的上衣和裤子的搭配,其实是排列组合中的乘法原理知识)

分组探究(1)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2)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 学生讨论交流,完成书本第65面的表格,并汇报情况。师巡视并指导有困难的小组

2.汇报第一个问题:12种方案。

3.汇报第二个问题:蹬相同的圈数,前后齿轮的齿数的比值越大,自行车走的越远。[这是生活中常见问题,通过解决这类问题,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数学知识,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五.思维拓展

一位自行车运动员在比赛时要经过各种路段,你觉得上坡时应怎样搭配前后齿轮?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还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数学信息的能力。]

六、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了自行车里运用到我们学过的哪些数学知识?(圆的周长、排列组合、比例等)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从而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达到用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目的。]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线,辅以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提出问题——实验——寻找解决方案——再次提出问题——实验——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而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具体体现在: 1.知识容量大,教学过程清晰。先以回忆与自行车有关的知识为切入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习自行车里的数学做好铺垫。然后通过质疑引入例题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说一说、试一试的活动中分两个层次由浅及深地全程参与到“蹬一圈能走多远”、“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的问题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仔细的观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建立数学模型并收集数据计算出结果。最后通过一组同步练习巩固新知,通过一组开放题的练习拓展学生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动手操作探究。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从复习引入开始就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等数学活动充分激活知识储备。在例题学习中让学生自行车实际操作、探究和解决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

3.教学设计梯度明显,将知识点分为两个层次组织教学,指导学生由基础开始探究,理顺了探究知识的方法,遵循了由浅入深、扶放结合的原则。

个人感受: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让数学真正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第二篇:让数学与生活相融

让数学与生活相融

——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是一堂十分单调与抽象的概念课。以往的教学,在认识千米时,大都由教师示范讲解,然后通过大量的单位换算练习题,使学生扎实地掌握,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和发展。这样的教学,学生虽然可以非常熟练地进行大量的计算,却不一定拥有这些长度的观念,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呢?怎样让学生对1千米有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影象呢?我试图能跳出教材,设计和组织了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过程,努力达到以下要求:

一、捕捉生活素材,精心设疑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导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材料,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导入通过我和学生比高矮这样一个同学们感兴趣的活动,帮助同学们回顾了以前学过的一些长度单位,通过让学生说说你已经知道了哪些有关千米的知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学生学习的起点,有效地开展下面的活动。利用这样的活动引入新知,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

二、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同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的学生往往缺乏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我想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所以我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活动情境,肯定会使学生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和乐趣。

在形成1千米概念的活动中,我让学生亲自到操场上去感知1000米的长度这对异校教学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对我自己是一次挑战,但通过实际教学来看,学生非常适合这样的教学。另外我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物、场景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把1千米与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很好地联系了起来,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精确的动态生成过程,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学生自己的个性以及创新一面,让学生切实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联系生活实际,充实创新教材,让教材焕发生活气息。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有着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教材的滞后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在教材中难以及时体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就地取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充实教材中去,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以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堂课,在学生学习了千米的概念以后,我列举了大家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例子:自行车,汽车,飞机,大家都看到过,但谁都不曾留心过,这些交通工具时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态度。

这样让教材内容“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让他们切实体验数学的魅力。数学的知识源于生活。我们把研究的目光注视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学生的生活是五彩斑斓的,充分利用起来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源泉。让数学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数学课堂与生活相融。

抓住瞬间的灵感,激活课堂教学

[ 2007-4-11 21:43:00 | By: 雪燕子 ]

抓住瞬间的灵感,激活课堂教学

辽源市 龙山区 谦宁街小学 陈春艳 有人说:教无定法。这四个字准确地说出教学的灵活性与多变性,学生是活动的,有思维的个体。因此,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一些小插曲,这是在备课中所预想不到的。教师的应变能力往往绝处逢生,瞬间的灵感应对,往往能变被动为主动进而激活课堂教学。

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课一开始,我就遇到了麻烦,孩子们准备的玻璃球、乒乓球、小皮球等滚落一地。孩子们忙着去拾这些“小淘气”。我的存在几乎是多余的。看着这一混乱的声面,我灵机一动,这节课就从认识“球”入手吧,于是我默默地站在讲台上足足两三分钟不言语,只是认真地看他们四处去捉不听话的球,有的孩子把球刚拾起放到桌子上就又滚到地面上了,于是再去拾,经过几次折腾,他们变聪明了,有的孩子把球放到文具盒里,有的用手拿着,有的放到没有盖的圆柱体盒子上。总之,经过两三分钟的“战斗”,孩子们终于把球制服了。课堂上渐渐恢复了平静。我知道虽然我还一句话也没讲,但孩子们在刚刚的战役中已经对球有了一定的认识。于是,我趁热打铁,激发也们的兴趣,说:“刚刚大家认识了一个淘淘气的新朋友,它是谁呀?”(球!)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回答。“观察一下你的球,想一想它为什么这么淘气?你可以拿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体比较着说。”一语击起千层浪,孩子们的思维被打开了。“老师,球没有棱角,圆溜溜的,所以桌上放不稳。容易往下滚。”“老师,球只有一个面,不象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好样有好几个面”“老师,我想说,球放在桌子上时与颗接触的地方很小,而长方体是整个一个面和桌子接触,所以球不稳定……”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教学变奏曲,竟让我的学生变得如此充满表达欲,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转变为学习动机,望着好一张张稚嫩的小脸,看着那一个个兴起的小手,我知道这一次我真正激活了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成为一个亮点,这节课,我成功了。

新课改—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它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与身边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的信心,从而实现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一、找数学,数学内容生活化

人们对数学的认识源于生活实践,因此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所以在课堂教学时,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数学内涵,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观念,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比如高矮这一课中,主题图是小朋友扶盲人过马路,对于农村小孩来说,他们不认识人行道,因而这样的素材对于他们来说太陌生了,于是教学这一内容时,我让他们同学与同学之间比高矮,老师与同学之间比高矮,教室里的物体与物体,教室里的物体与人比高矮等。就大大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素材,学生也从有趣的比一比活动中学习了新知识,这样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学中使生活化的知识得以提升,不是一举两得之事吗?

二、玩数学,问题情境生活化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把数学知识包装在游戏中或创设故事情境来串联数学知识,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学得有趣,愉快、轻松、主动、深刻。

如:教学《老鹰捉小鸡》这一课时,我把学生领到操场这个大课堂,实地做游戏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学生非常熟悉喜爱的“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来学习1—10数的认识。在游戏中让学生数一数“有几个小朋友参加游戏?”“男同学有几人?”“女同学有几人?”等等,在数扎辫子女孩“排第几”的过程中感知到数的另一个含义—“序号”。整节课来,学生们“玩”的很开心,“大课堂”气氛很活跃,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被动式课堂,每位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学习中去,学习热情很高,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圆满完成了整节课的学习任务,身边就有数学,而且离得很近,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三、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

如上完数数一课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孩子们,今天我们回家找数字!看看家中什么物品上写着象0、1、2、3„„这样的数字?然后问问家长们这些数字在这是有什么用?”课堂上学生精彩的汇报让人感动,促人深思。记得我们班的一个小朋友发现最多,他一连说了五种:(1)电话机上有数字0、1、2、3„„它的作用是用来拨号打电话的;(2)钟表上有数字0、1、2、3„„它是用来表示时间;(3)空调上有数字是代表温度的;(4)体温表上的数字是代表身体的温度;(5)吊扇调速器上的数字用来表示电扇转动的快慢。全班同学都为他鼓掌!接着又有很多学生迫不及待地补充。“车牌上的数字是为了区分车辆的”“我的彩笔盒上的8、12代表彩笔的数量”“鞋子上的数字表示鞋的大小”„„一个小小的问题拓宽了学生生活与学习的空间,学生在这样的作业中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对学生而言也就不再独立于自身之外,因为他们发现生活处处有数学,时时处处可以学数学,数学原来就在身边,学习数学真有意思。

正如数学教育家所言:“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数学当寓于生活,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事实证明,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

第三篇:融环保教育于数学教学一例

环保教案

一百万有多大

孝直中学 贾传福

教学目的: 1.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2版 教学过程:

[出示数据1]中国国家图书馆占地面积约17万平方米;天安门广场占地约40万平方米;山东图书馆目前约有400万册藏书;中国国家图书馆约有藏书2000万册等数据。(让学生感受较大的数)[小组活动] 天安门广场的占地面积和本校的占地面积、本校操场的占地面积作比较;

 我们孝直中学有约学生1000人,如果每个学生借书5册,那么山东图书馆可供多少所孝直中学这样规模的学校借阅?

孝直镇有人口约64000人,如果每人借书10册,那么中国国家图书馆可供多少个孝直镇来借阅?

统计我班家庭藏书量总数,并与山图作比较。(进一步感受大数)[小组活动] 测量我们所使用的这本数学书的厚度,估计一下100万册这样的数学书摞在一起有多高?我们这间教室能否装下这些书?

 估计我们使用的这本数学教材大约有多少字?照此推算,一本100万字的数学书大约有多厚?

 什么叫“印张”?我们使用的数学书每本需要多少印张?

印刷我班使用的数学书共需多少纸张?我校初一年级呢? 如果以我们使用的数学书为标准,为印刷我校同学使用的数学书,每年需要多少纸张?我们整个平阴县呢?整个济南市呢?

(自评:如果单纯从教材到教材,那么这些“大数” 对学生来说可能还是一个无形的数字,而通过他们自己动手计算,那么学生就可以“看见”这些“大数”,对这些大数就有了相应的认识;

如何计算这些纸张的需要量?还需要获取哪些数据吗?以此培养学生按一定层次和顺序分析问题的习惯;

提问:你是否知道为印刷这些书,需要砍伐多少木材作为造纸原料?

[出示数据2]1999年我国的科学文化教育类图书出版量为2954万千印张,如果按普通图书每千印张44公斤计算,就是130万吨纸张;如果按照17棵成年树可造1吨纸张计算,制造2954 万千印张纸张就需要砍伐2210万棵成材树;如果按照每公顷成材林750棵树计算,1999年我国仅为出版科学文化教育类图书,就要砍伐2.94万公顷成材林。[活动] 以我们目前所用的数学书为标准,请计算为印刷我们平阴县初中学生所用的数学教材,每年需要砍伐多少林木? 那么整个济南市呢?全山东省呢?全国呢? [出示数据3] 关于树木的价值,印度加尔各答农业大学的达斯教授做了一个全面的估算:一棵长了50年的大树,在市场上出售仅能卖到50~125美元不等,其实,这只是它真正价值的0.3%。达斯教授认为,一棵树的真正价值必须包括如下3个方面:以每年平均释放氧气1000公斤计算,50年生产的氧气价值达31250美元左右,同期防止空气污染的价值为62500美元;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地肥力,产生的价值达68750美元;在为牲畜和鸟类提供挡风遮雨的地方和筑巢栖息的场所、促进生物多样性方面,产生的价值约31250美元,与此同时创造动物蛋白的价值2500美元左右。这位科学家说,这几项相加总计价值19.625万美元。至于大树每年开花结果、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和活到100年甚至更长时间所产生的价值,还没有计算进去。加工100万吨废纸可使60公顷林木免遭砍伐。

国际有关数据表明,以文化用废纸为造纸原料,每生产1吨再生高档文化纸,可节约100吨净水、600度电、3立方米木材或9棵百年大树、1.2吨煤、300公斤化工原料,少产生3立方米固体废物、60磅工业废气,可节省大量用于处理废渣的资金。由于我国技术含量不如发达国家,若按国内标准,将节约得更多。

据世界观察研究所最近发布的报告称,除每年的森林火灾毁灭的林木外,人类的过度索取,是毁灭森林的最大杀手。最近50年来,全世界的纸品消耗量激增了5倍,年耗量已达到3亿吨左右,仅2001年就增加0.9亿吨。目前全世界五分之一的木材被用于造纸。世界各国的纸品消耗量差别巨大,工业化国家人口占22%,但消耗了72%的纸品,如果按人均消费量计算,差距更是大得惊人,目前,工业化国家人均年耗纸量164公斤,而发展中国家仅为18公斤。在工业化国家中,美国的人均年耗纸量为335公斤,日本为249公斤,德国为192公斤。而在发展中国家,巴西为39公斤,中国为27公斤,印度仅为4公斤。不过,发展中国家纸品消耗量增加也很快,例如,印尼纸品消费总量自1980年以来增加了7倍,韩国和泰国也增加了4倍。

询问学生的感想

孝直街上有多少餐饮摊店?每天要消耗多少双一次性筷子?需砍伐多少棵成材林木?100万棵成材林木能够维持临平镇几天?

课后回思:

按教材的要求,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感受较大的数,发展学生的数感。如何才能达到这一要求?如果单纯按照教材的素材(数米粒),学生可能只是从教材到教材,未必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执教者课前收集了相应的数据,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事物出发,去感受大数。

在收集数据时,笔者首先收集到了“加工100万吨废纸可使60公顷林木免遭砍伐”,意识到这应该也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一次良好时机,于是继续收集数据。

在进行了“纸张需要量”的计算后,进入“木材砍伐量”的计算,自然会使学生对计算结果有个较深的印象。这样的过渡,自然而然,无人工斧凿的痕迹。

数据3完全由学生自行阅读,因此时教师已无需再解说什么了。 教师将在网上收集到的信息,以及向网友请求帮助的过程(帖子)展示给学生,可以让学生感受如何收集信息。

在备课时,也准备了若有可能,让学生讨论旧教材的重复利用问题。

第四篇:让数学融进学生们的生活

让数学融进学生们的生活

长春市希望学校小学部

王丽丽

“教学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这是荷兰教育家弗登塔乐提出的“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的重要原则,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求解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数学,深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材中例、习题的背景一般较为平淡,缺乏浓厚的生活气息,特别是在计算教学中特别明显,如果对其大胆创新,赋予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情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例如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六单元百分数认识一课,教材中安排了“派谁去罚点球”以及“哪个品种的发芽情况最好”两个主题情境,由于有些学生平时对足球接触甚少,考虑到原教材例1中的素材“罚点球”这一概念可能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并没有把足球这个一素材当成重点,而是选择把生豆芽作为例题拿出来。正好放假有三天的时间,我让学生在家里生豆芽,进行观察。然后布置前置性作业,让学生把自己的观察记下来,上课的时候再根据此实验提出数学问题,导入自然,学生也感兴趣。不禁体现出数学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根据本课的编写意图和知识特点,我积极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探索百分数,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标理念下,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观察、思考,通过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通过多元的训练来丰富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让学生认识百分数的意义并且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数学同其他科学知识一样,是在人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既有抽象性和复杂性,但时又是那样的生动具体,富有解决现实问题的魅力。例如:树上栓着一只狼,狼的脚下长着又肥又嫩的草,一只小羊想吃到那些草,可又怕被狼吃掉,它有什么办法呢?同学们开动脑筋,认为羊应引诱沿一个方向跑,绳子就会缠绕在树上,当栓它的绳子越来越短时,小羊就可以吃到那片又肥又嫩的草了,这其实用了圆心和半径的知识,学生学起来越味横生。

数学必须融于学生的生活,变枯燥为丰富,变乏味为有趣,让学生在浓厚中感情数学、运用数学进行再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五篇:融创新教育于数学教学中

数学论文

融创新教育于数学课堂教学中

卧龙区谢庄乡中心学校

融创新教育于数学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创新教育

数学课堂教学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改进教学模式

健全评价机制

摘要:数学教学是一门基础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只有对传统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他才有发展的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因此,如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的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并为数学教学服务,就显得非常重要。

【正文】

数学教学是一门基础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只有对传统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他才有发展的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因此,如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的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并为数学教学服务,就显得非常重要。

而创新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创新思维品质,创新思维品质是多种思维品质的综合体现。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阵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多渠道、多角度多方位地挖掘、研究教材中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创新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哪?

一、更新教学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激发创新热情。新课程倡导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提倡师道尊严的不平等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和评判者,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是教学活动的支配者。在知识传授上,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当然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新型的师生关系则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师生之间应有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方式。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都应该得到尊重。学生的学习有被动变为主动,这样,他们才能乐学勤学,今儿激发创新热情。课堂也就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阵地。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互动的探究合作学习,把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师生的群言堂,要鼓励学生多疑、多思、多探讨、多合作、多发现。教师对于学生口头或书面回答的问题,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与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闹出笑话,引起全班哄堂大笑,作为数学教师也应及时抓住机会对该生积极勇敢回答问题的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同时应批评和引导那些取笑别人的学生。不要在学生第一次发言时就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要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答等方式使学生触类旁通,学会自主解决各种疑难,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这样,学生在分析其他问题时,也就能自觉地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探究,激起自主创新的意识。另外,教师可在学生解题方法灵活、步骤简捷时给与鼓励给与创新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习惯。

二、改进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训练创新思维。教无定法,但贵在得法。教学过程其实是师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学生不是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数学教学要优化教学过程,首先就要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模式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因而不仅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可能会助长学生的学习依赖性,日久天长,会严重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我们倡导的教学模式,应充分体现师生互动,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具体说来,一是教师的备课方式要有转变,以前只备课本、备知识,现在则要多备学生,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分析和了解上。要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状态、不同的接受程度以及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同事,还要处处注意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还要努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所提问题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既要以指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去参与,又要以对话者、研究者旳身份融于学生的讨论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还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学生创造的火花,及时引导,及时鼓励。

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阔学生思维,注意求异思维的培养。所谓开阔思维,就是要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使自己的思维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发散开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一题多解、一题多问。教师应充分启发引导,让学生放飞思维,克服呆板、机械地套公式的做题方法。同时还应从数学知识的纵横联系上进行扩散,具体在数学教学中,就是对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注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这样长期训练,学生解题才会得心应手。例如,在教学反比例函数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复习学过的反比例的相关内容,这样把新旧知识的相同点联系起来,有利于对此类知识进行更深一步的理解。另外,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要引导学生多想一步。例如,在圆的教学中,谈到同圆或等圆中的圆心角时,大家也应想到所对应的弧、弦、弦心距也相等。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指思维方式的新颖性、独创性和想象性。所以,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过程始终以教材为主旨。

2、课堂上对一些问题进行争论,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

3、对学生的创新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这样长期下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得到培养。

四、数学教学应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创新能力。

荷兰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批评传统数学教学方法为“模仿数学”,“无价值数学”。不利于学生创新,提出“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进行解释和分折,建立在此基础上教学方法,我称之为再创新方法”。教学本身源于生活,所以数学教育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和揭示数学原理和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如在进行“统计”部分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去实践,引出课题,把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调动了他们学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强烈求知欲望,让他们懂得知识源于生活,也在生活中得以运用和探索。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培养创新思维创造条件。

21世纪是科技高度发达的世纪,教育也必须应用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应用投影、录像、电脑与网络,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直观生动、情景性强,从而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是抽象的道理形象化。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且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不仅可以增强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索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心理沟通的过程,同时也是信息交流的过程。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由于网络的交互性,教师和学生同为学习者。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可自主交流,平等学习,进而形成多方位交互式的学习方式。在轻松的氛围中实现教学信息的交流,同样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六、健全评价机制,合理的利用考试、测试、抽查等标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同时还要起到指导、监督的作用,这就要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充分利用评价机制。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下课程功能的改变,评价功能也要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评价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应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的重心应转向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各个时期的进步情况。因此教师不要只看重一次两次大型考试中学生的分数高低,而应该从平时的提问、小抽测、检查抓起,给学生一个全面的评价和衡量。在评价方式的具体应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调动学生自我的学习热情,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具有时代的意义。我们教师首先就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努力开拓创新教育的途径,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的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并为数学教学服务。

下载数学教学案例1《让数学融于生活》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数学教学案例1《让数学融于生活》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的趣味1

    中学数学 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的趣味 乐东县尖峰中学 林方驰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

    职高数学教学案例1

    职高数学教学案例 有一个牧羊人带着一头羊,一只狼和一颗大白菜准备过河,他找到一只很小的船,每次只能带一样东西过去,可是如果让狼与羊单独在一起,狼会吃羊,让羊与白菜单独......

    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所谓数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

    融音乐教育于幼儿数学教学中的有益尝试

    融音乐教育于幼儿数学教学中的有益尝试 数学比较抽象、枯燥、严谨,显示着法则的严密和逻辑;而音乐则比较丰富、有趣、活泼,充满着激情及想象。然而二者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数学教学案例

    数学教学案例 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节课,我是这样导入的:为了改善张、王、李三村吃水难的问题,市政府决定新建一个水电站,向三个村庄供水,要求水电站到三个村庄所辅设的管道长相......

    数学弦教学设计案例1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课题名称:余弦定理 教学年级:高一年级(下)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 本节课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教学的第二节课,其主要任务是引入并证明余弦定理,在课......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题1专题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题1《带分数乘法》教学片断: ⒈学生根据应用题“草坪长5米,宽2米,求草坪的面积。”列出算式:5×2 ⒉算式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四人小组交流算法。 其中一个......

    让数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让数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内容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把生活和数学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