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诗穿行于学生语文生活

时间:2019-05-13 04:55: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古诗穿行于学生语文生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古诗穿行于学生语文生活》。

第一篇:让古诗穿行于学生语文生活

让古诗穿行于学生语文生活

中国是诗歌大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民族。如何才能使学生接受现代教育的同时,从小能够浸润于中华文化这最深切、最久远的人文关怀之中,与圣贤为友,与诗词同行呢?

一、古诗积累-------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苏轼也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文对于学生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文化素养的形成、语文能力的培养等诸多方面,起着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在一生中受用不尽。让学生积累古诗词,不仅可以让学生从中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也可增加孩子的语文积累,提高孩子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可是中国诗歌源远流长,优秀作品极为丰富,怎样才能让学生快乐而系统地接受古诗呢?

(一)运用规律,为古诗分类积累

笔者认为利用诗歌的规律,来给诗歌分类,不失为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经过多次尝试,我们认为可以把小学阶段的常见的古诗词分为以下几大类:

1.送别篇。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2.四季篇。《咏柳》(贺之章)、《钱塘湖春行》、《忆江南》(白居易)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3.人物品格篇。《竹石》(郑燮)、《石灰吟》(于谦)等。4.亲情篇。如《游子吟》(孟郊)、:《七步诗》(曹植)等。5.哲理诗。如《题西林壁》(苏轼)、《游山西村》(陆游)等。

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分类情况,当我们在积累运用古诗时就能运用自如了。

(二)巧背古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表演背。古诗文不是无情物,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会增进对古诗文的理解,从而与古诗文的情感产生共鸣。此法多用于低中年级学生。例如,同学们在背诵《望庐山瀑布》,当背到“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这些词语时,除了要注意自己背诵的语气外,还可以适当用动作表现出瀑布的美丽壮观和从高空落下的动态。得当的语气和体态语可以加快小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可见,如泣如诉的背诵,入情入境的表演,能够促进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加深印象,从而促使其背得快,记得牢。

2.据意背。是根据诗的内容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如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同学们在背诵时可采用据意背的形式。例如:写花的诗:《题菊花》《海棠》《卜算子•咏梅》等;“言志”的诗:《石灰咏》《无题》等;“写景”的诗篇:《春词》《西湖》《山行》《归田

园居》等;“送别”的诗:《黄鹤楼》《别董大》《赠汪伦》等;“劝勉”的诗:《劝学》等。同学们可以将古诗分类,据意背能促使你们分类清,背得多。

3.据时背。是根据古诗文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它能促使同学们从时间的角度把握古诗文的脉搏,从而达到流畅记忆。你们可以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顺着四季走来,一路朗朗童音。从《早春》《春江花月夜》到《夏日》《小池》;从《秋浦歌》《秋思》到《冬景》《江雪》,同学们背过了灿烂的春,缤纷的夏,金色的秋,绚丽的冬。这种背诵形式大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兴趣,为大量地积累古诗奠定了基础。

(三)日积月累,涓涓细流汇成河。

小学生正处于记忆的最佳期,积累语言应该是小学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要通过诵读让学生积累精彩而又丰富的语言材料,储备一些语言模式和语言图式,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反应机制。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背诵积累,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活记乐背,主动积累”:一是熟读成诵,水到渠成。即“功在诵前”,认读和表情朗读要为背诵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对古诗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以致学生背诵古诗时水到渠成。二是演诵结合,寓趣于诵。即根据古诗的特点,可以通过赛诗会、讲古诗、演古诗等不同形式,激发学生背诵古诗的积极性,即使学生享受到背诵的乐趣,又使学生受到了情感、文化的、审美的熏陶。三是坚持经常。背诵贵在坚持,老师可以和学生、家长一起选择那些适合低年级学生背诵的古诗词、现代儿童诗让学生每天读一读,背一背。比如,老师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里的古诗,每周抄一篇在黑板的一角,让学生坚持背诵。久而久之,学生积累了大量古诗。

二、古诗教学-------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香满园

1、古诗铺情,导入新课。营造学习气氛。

于永正老师在执教《卜算子咏梅》一课时,就两次引导学生复习古诗词,学生第一次复习了《早发白帝城》和《题临安》,第二次背诵了苏轼的词――《水调歌头》,通过复习古诗词,从而营造了浓浓的学习古诗的氛围,为学习新课创设了情境。

不光古诗教学可以采用古诗导入,很多老师在教学其它体裁的课文时,也非常喜欢采用古诗导入的方式。如教学《荷叶圆圆》,有的师生齐背古诗《小池》;教学《梅花魂》时,教师激情朗读《梅花》创设情境;教学《荔枝》用“南州六月荔枝丹”导入新课„„古诗铺情,既复习了旧知,又创设了情境,使学生兴致高昂地跟着教师进入新课的情境中。

2、尝试用古诗概括段意、表达中心思想。进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中心是文章的眼睛,那么,感情就是文章的血液。“心”明才能“眼”亮,情真方可动人。灵活运用古诗文既能巧妙揭示文章的中心,又能恰当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在学习《灯光》一文时,当我提出用一句古诗来表现郝副营长的精神时,同学们马上想到了励志类的诗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一句简洁精练的诗句,高度地概括地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

3、百家争鸣,用古诗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看法。

在教育教学时,我鼓励学生七嘴八舌,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看法。尤其是鼓励学生用古诗来表达。在教学《梅花魂》时,谈到自己的感想时,有位同学是这样说的“我爱梅花,爱她的纯洁,爱它的坚强,爱它的谦逊。我愿做祖国大花园中一朵小小的梅花,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她活用了伟人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收到了“言虽尽,意无穷”之效。

4、学生习作尝试以古诗为题,提高习作的语文味。

俗话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题目是文章的眉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人要衣装,文要题妆,一个亮丽的题目给人以悦目之感,给人以击节之叹,给人以回味之思。一些经典课文的题目往往是经过作者反复琢磨、锤炼的,许多还出自一些经典古诗词,比如高一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标题是出自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也大胆采用这种方式。比如在人物习作这一章时,我就引导学生用古诗为题,张小玲同学在写自己的母亲时,就没有采用传统的《我的母亲》之类的题目,而是别出心裁地采用了《谁言寸草心》为题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激。蕴藉含蓄,引人入胜。再如: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也是一首形象性很强的古诗。游园未遇主人,“小扣柴扉久不开”。如果正逢主人在家,且主人欣然应允,得以入园观景,呈现在诗人眼前的会是一番什么景色?请同学以《游园》为体写一篇记叙文,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写,抓住重点景物写具体。这样既巩固了写作知识,又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诗人以“一枝红杏出墙来”而领略“满园春色”,以一斑而窥全豹,实在是生花妙笔。我们能否用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写一篇记叙文?这样的练习可以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在写作中布局谋篇的技能。

5、小荷才露尖尖角,仿写古诗词。

对于课堂中学习与积累的古诗词要真正的让孩子融入到血液中,实践体验、综合运用是至关重要的。如有的学生学了杜甫写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夺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就写下了《乐园寻春》:青青乐园草满地,千颗万颗露珠滴。引来蝴蝶翩翩舞,留住娇燕处处停。虽然有些打油,但也生动顺口。积极创设各种方式,巩固运用古诗。

6、诗意生活,从细微处着眼。

在生活中运用古诗文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磨难的勇气、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对他人宽容的态度和胸襟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我们班的学生也越来越喜欢用古诗文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感情。如登高时来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看到美景时随即吟出“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告诫不爱读书的同学时,就引用上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同学有独特的见解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便脱口而出;我们学校一(3)班的一个小朋友,对待班上一个同学的错误,就引用平时背诵的《弟子规》中的“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古诗文常常从学生口中涌出,着实叫人高兴。

三、古诗育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风化雨,爱润万物。中国古诗词博大精深,是一种财富,一种宝藏。让古诗词时时不经意地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充分领略古诗词这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腹有诗书气自华”,相信学生的语文生活也一定如一弘清泉,一路奔流,一路欢歌。

(一)反复吟诵,陶冶性灵

马克思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对于处在审美能力形成阶段的少儿来说,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蕴幽远的古诗正是积累审美经验的绝佳材料。通过吟育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进而增加其艺术修养。古诗是作者由生活到文字、由面到点的结晶物。而作为读者则要通过驰骋想象,展开联想,将这“点”再次还原成“面”,甚至可以扩大,从而得到深刻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在系统性的教学中通过有序、渐进的积累。就使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逐步提高。如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了作者于大雪纷飞之时,因嗅到梅花的幽香而发现墙角梅花傲风斗雪、凌寒怒放的动人景象,作者心有所悟,写下此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反复吟诵,通过联想、想象就会自然地把“墙角”、“梅花”看作是身入逆境中的品行高洁之士,将凌寒怒放理解为一个人顽强的斗争精神的象征,由此受到坚强意识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概念的、外在的、强加的,而是形象的、内在的、自省的,因此可以毫无障碍地接受。

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只需简单疏通字词,在反复吟咏之间即可体味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以及身为子女应该感念亲恩,报答慈母的良好规劝。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脍灸人口,头两句写落日黄河,景象苍茫阔大,绝无常人日薄西山的衰飒之气。后两句写眼前实事,平易通俗,却呈现出勃发的进取精神。通过大声吟诵,学生于此即可领神会。

(二)入情入境,体验情感

对古诗的教学,叶圣陶曾经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志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话”。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诗歌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们就像一串灿烂的明珠,在世界艺术宝库中放射着独特的光辉。古诗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

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我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再引导学生演一演“獐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中的獐,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学生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也成功体验了诗的意境。学习完这首古诗后,我采用以诗引诗的方法,让学生把学过的《村居》,课外学一学、画一画,学生在似曾相识的意诗句中,再次体会到了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和诗人热爱春天的情感。

(三)细心体验,美的享受

小学语文教材荟萃了自然美、人生美、社会美,艺术美。它为美育提供了丰富且形象生动、具体且理性深刻的审美对象,颇具审美价值。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借助教材向学生散播美的信息,渗透美的哲理,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在实践中去创造美。在此,结合部分古诗文的教学,试作浅析。

如果说语文教材是美的矿藏,那么古诗就是这矿藏中的瑰宝。古代诗人们在诗中使用的字词十分讲究,力求完美。如王安石的《泊船瓜舟》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为什么不用“吹”“到”“来”等词,而用动静结合带春“绿”看似平凡,其实正是诗人绝妙处。诗人能发现美,懂得欣赏美,能用准确的文字表现美。因此,我们在教学这首诗时,引导学生从品析词句入手,抓住关键词“绿”全方位地挖掘美,感受美,使学生在感受古诗语言美、意境美、内容美的同时,心灵也受到了震撼,又体会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的美。自然界还有一些本无知又无情的山光水色,雪夜风花,但诗人都带有感情表达出来,让我们去感受自然美。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苏轼的《题西林壁》,都是庐山却表现出不同的美。李白用旷达旷豪放,气势磅薄的语言描述了好似九天银河流泻人间银链瀑布,超凡的想象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壮观美、迷人美;而苏轼则用深沉、凝重的语调向人们展现了峭峰林立、高岭横空的庐山景象美。我们教学时,根据诗歌的不同基调,引导学生品析诗句去领略诗句中流光溢彩的自然美。古诗语方凝练,对伏工整,学生非常喜欢诵读,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诵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让学生深刻感悟到诗的意境美,如教学《宿建德江》时,在配以委婉低沉的音乐的诗歌朗诵,一种凄凉的情调似乎在向学生述说诗人日暮黄昏,寂寞孤苦,仕途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故乡的思念„„使学生把画面上看得到和看不到的融为一体,体味到诗人的愁情相生,思与境和谐的艺术境界,从这境界中感受到美,认识到美,从而理解了美。达到“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的更高境界。

教材中的古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美育教育的乐园,只要深刻地钻研教材,抓住诗中美的因素,采取不同的方法,就能引导学生随着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随其悲而悲,随其喜与喜,从中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而且还将通过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美的理想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塑造美的心灵。提高审美能力。

第二篇:让语文回归生活

让语文回归生活

——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写作教学

近年来,对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弊病的抨击不绝于耳,研究工作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别从各自的知识结构和教学侧重点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教育观、教学方法论。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现代中学语文教育,特别是写作教育的理论盲区。他们大都意识到了作文教学和实践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所要求的模式下畸形发展的事实:

一方面是中学生作文大多缺乏真情实感,思想肤浅贫乏,不能深入挖掘客观事物的深刻内涵;思维向度、文章结构单一,为了“合乎标准”而不惜借用虚假的故事路数、对虚构的情节生搬硬套;由于片面地割裂了生活和写作的联系,课外涉及的知识面较窄,因而写作语言的表现能力发展迟缓,相应地笔下也无法表现出同生活一样无限丰富多彩、无限复杂多样的情感。辞不达意现象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另一方面,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一边热衷于大而无当的章法技巧的训练,一边又拿“考场作文”的框架对学生的写作进行修枝剪叶;既而单凭借手中的一支笔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单向的评价(通常学生只是注意老师给的分数、等级或者老师所给的盖棺定论式的评语)。在这种极端的形势下,对中学生的写作倾向、作文质量又能抱多大期望呢?

人们往往把学生写作中“无米下锅”归结为他们两点一线、学习压力大没时间积累、体验等。其实正如刘国正所言:“事实上,中学生已经阅历很多。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其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会扣击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他们有很强烈的求知欲和辨别是非的要求;他们有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好、追求和理想;他们有一个时而变幻色彩、时而涌起波澜的天真烂漫的生活领域,其中有很多可以取作素材。宝库就在身边,他们却视而不见,这是因为他们误以为面包和盐既然不是精金美玉,就不值得拾取和珍藏的缘故。”

那么,如何观察、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呢?我国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一针见血地告诉过我们“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那么,我们说:写作素材来源就是一个人全部的生活热情以及其人生阅历!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前人在现实的写作实践中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亦即创作必须立足现实生活: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尊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陆机《文赋》

他沿着“物-意-文”的基本线索精到地描述了艺术构思中作家的心理,并认为文学创作必须从观察万物、研习典籍以及怀有高洁的情志开始:观察万物,可以获得丰富的直观认识;研习典籍,可以从书本中获得间接的经验,可以“学先士之盛藻”、“得才士之用心”,不断提高写作的水平;同时怀抱高洁的心情而写出的作品才能“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语文与生活同在,它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是最能体现学以致用的学科。《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妨尝试“语文的生活化”与“生活化的语文”相结合,使语文学习变得更加灵活更加贴近现实。我们要不断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材料,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

(1)尽情表演,再现生活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贴近生活实际。要理解、读懂它们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文字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教学时,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情境,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将抽象的文字变换成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愉快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内容,真切地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

(2)尝试实践,体验生活

教学时,教师不但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展现课文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还要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去体验生活,去感悟生活,加深感受。如《在山的那边》一文,作者用诗的形式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人生哲理。教学时,如果教师仅限于从语言文字中引导学生去感悟,学生可能浮于表面,感受不深。为此,在学习完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带学生去爬山来感受要去看海的艰辛,从而引出主题。

“生活中处处是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学习的平台,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就会不断地提高,而语文也会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而魅力无穷。

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自觉去感受生活、感受自然,从生活中找寻写作的素材和灵感。此外,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应该致力于把学生写作向文学创作的高度引导,而不是像长期以来形成的为作文而作文的敷衍、应付的层次,引导他们树立为文的高度责任感,彻底搞清楚为何而作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情感深度地介入生活,并且要走进生活,自觉地联系活生生的现实世界;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将写作与自我需要、个人兴趣、情感的发展联系起来。也只有这样的作文才能折射出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使文章真实生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个性鲜明。

二、“他山之石可攻玉,可把他乡认故乡”

有的学生为完成“任务”而绞尽脑汁,写勤奋总是离不开牛顿、居里夫人;一开讲成功在于后天的努力就是说爱因斯坦、爱迪生的小时候;一提起身残志坚就忘不了海伦•凯勒、张海迪„„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高考考场上更有大量的学生让焦裕禄、李素丽、黄继光等走上前台;屈原、杜甫、白居易也从历史中走来,有些材料使用起来也张冠李戴,令人啼笑皆非,这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盲目背诵,生搬硬套的学习现状——这种膏药似的写作套路与现阶段中学生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十分复杂敏感的心灵是极为不对称的。

我们平时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若只局限于对外在客观事物的观察,而不强调同时关注与

之相对应的内在心灵感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欠。如果说在写作与生活之间,观察是桥梁或媒介,那么感受与体验则是这桥梁、媒介的重要基石。仅仅满足于表层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观察是远远不够的,观察不仅要善于深入外部世界的特征,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地了解内部世界,能观察自己内心感受的特征,即在挖掘生活的同时又能挖掘自我,那么这种观察才是充满了灵性的,这种感受才是真实的。

观察决不能停留在一种单纯的形式上,它还应是一种能力,必须融入作者自我内心体验及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必须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理解不再是单纯的逻辑推理或抽象的沉思,而是情感与外在事物的相互渗透,它将该事物从理性世界移到了情理交融的世界。这种审美感受使万物蒙上美的光辉,无生命的事物也有了生命的意味。生活是一个万花筒,蕴藏着人生百态与真善美丑。让学生走近它,观察它,感悟它,作文不仅有了无尽的题材,而且平添了无尽的底蕴,折射出深沉的悟性。文学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它不是生活的完整再现,而是生活浓缩的、典型的、深刻的表现形态。感悟生活,就是对生活条分缕析,由此及彼,从现象到本质进行系统深入的体验,就是把生活寓于情感之中。缺乏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人生便缺乏激情与深度;没有感悟的思想是苍白无力的;没有感悟的文章是浅薄的。学生一旦具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就会发现平静的湖面下,荡漾着的原来是动人的激情,雄奇的深山里,却孕育着喜悦的鸟语花香。只有教会学生用心去感悟生活,学生才会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创作的品位才能得以提升。

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往往都有这样的感受:学生的大作文所反映出的个性以及闪光点远不及小作文(或片断描写),而后者的总体水平又远不及随笔。这是因为学生在开放、自由、富有创造性的写作活动中所获得愉悦远远超过苦参或“硬挤”的产品,在随想中他们的参与性强,写作兴趣浓厚,创作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他们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心理因素因而得以伸张。大家在作文中都能敞开心扉说真话,诉真情,空话、假话、矫情的现象得到了很好的遏止;在随想中他们的主体意识增强,消极被动的作文观念得到有效的校正,大家更能够自觉而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人、事、景、物,关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层面与角落。

在这种情况下,模仿和借鉴是有效的写作提高途径。在写作之前,我们有必要去学习和借鉴别人(特别是名家)如何感受事物,采取怎样的方式来表情达意。学习一种“文体”,做到“写啥像啥”;是散文,要做写景散文,就要做到情景交融,让“一切景语皆情语”,用景物来烘托情感;要写咏物散文,就要想到托物言志,借“物之性”传达“人之情”,从而表现主旨;欲做哲理散文,必须借助议论事物阐发道理,从“物之华”“人之神”揭示“事之旨”;是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要求刻画形象描写场面,语言具体生动;是议论文就要以理服人,要求分析推理,条理清楚,语言严密概括;是说明文便要以知启人,要求介绍知识,阐释概念,语言简洁准确。总之,通过对前人佳作的分析、学习、模仿弄清楚各种文体的写作目的、要求、语言特点。

三、“创新须有立异志,个性出自自由心”

提倡个性化作文,鼓励创新能消除惧怕作文的心理负担,特别是现在开放性、个性化的话题作文,更让同学们尽情尽兴有话可说,这有利于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整体水平的提高。那么学生在开放、自由、富有创造性的写作活动中所获得愉悦远远超过苦参或“硬挤”的产品。

高扬个性的大旗,在写作内容上:善于选材,巧于提炼,精于立意,即拥有主体之自得之见、自然之情与自在之趣;语言上:善于用自己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阐述自己的思想,能够创造出新鲜活泼的言说形式,即拥有主体的自由之笔。世上没有两片叶子是相同的,而人作为个体的存在,其在各个方面表现的亦是无限多样的。如人或隐忍,或直白,或含蓄,或幽默,或冷峻,或典雅的气质一样,文章的风格也应因人之不同而摇曳出五彩斑斓的风采。

韩愈在古文运动时就提出,创作的高下首要品评标准就是“能自树立,不因循”,即创新写作要求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范文,不因循守旧,要结合具体的社会生活独立思考、大胆探索。但是这种创新必须与盲目地立异标新、与轻率而毫无节制的个人情绪宣泄截然分开。

写作,首要提到的问题往往就是“立意”。精神是不是符合时代要求,格调是否积极向上等等。一个时代便有一个时代之文学,随着中心主义被进一步瓦解,世界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文学创作领域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各种所谓的流派、团体、新的名词、新的概念,似乎又到了“百家争鸣”的时代。写作的主体性、个性化倾向的日益明朗就不可能不影响到我们的中学生,甚至一些非主流作家的写作风格已经成为学生竞相模仿的对象:年少清纯便似饱览人世风霜而纵论世态炎凉,血气方刚就大讲出世入世始谈禅论道,再不就是假借痞子的外衣装扮老成世故„„中国传统文学文化观念中,“文学教化论”的根深蒂固是勿庸置疑的,“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艺要为大众服务”等都是明证,马克思主义文论指出:文学必须有所寄托和负载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很多时候一提到文章的立意,学生不是心存恐惧往往就是对此嗤之以鼻。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新的语境下写作,如何给写作一个立足点和归宿就成了写作教学的当务之急,这也是关乎人生观体系重新构建的一件大事。

我们认为,在创新写作的过程中,必须重申道德标准,必须引导学生建立符合实际的创作原则。首先,应该多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探究人性之美、人性之爱,逐步培养学生重视情感体验而降低政治理性和实用理性在写作中所占的比重。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让学生逐步学会

全身心拥抱生活,体验生活,那么,他们才能在写作中体现真性情,才能体现出作文应有的个性来。其次,还要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人生而带有深刻地历史的、民族的烙印,这也是促使个人向上、前进的精神动力。只有这两个方面能够紧密结合,创作才能凸现为文的个性,才能达到与传统文论殊途同归的目的。

高扬个性的大旗,首先要在写作的内容和语言的新颖上。前者为内在的,后者为外显的。因此,文章源于生活要求真实,就要通过对真的处理来体现其从内在到外显的新颖。内容上:善于选材,巧于提炼,精于立意,即拥有主体之自得之见、自然之情与自在之趣;语言上:善于用自己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阐述自己的思想,能够创造出新鲜活泼的言说形式,即拥有主体的自由之笔。新颖是创新的火花,表现出来的是生命质体的活力。世上没有两片叶子是相同的,而人作为个体的存在,其在各个方面表现的亦是无限多样的。如人或隐忍;或直白,或含蓄,或幽默,或冷峻,或典雅,或通俗的气质一样,文章的风格也因人之不同而摇曳出五彩斑斓的风采。

具备个性、风格才可能会有精品传后而不用“假良史之辞”,无需“托飞驰之势”;精品亦承载鲜明的个性,从鲜活的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对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体察透析,形成自我写作创新的观念,并进一步借助语言外壳显情志于外,成愉悦之情于内,方成就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

综上所述,写作必须从鲜活的现实生活出发,学会用一双慧眼观览外物,用一颗真纯的慧心体察外物,并通过对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体察透析,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创作风格,并进一步借助语言外壳显情志于外,成愉悦之情于内,方能让我们的写作入乎自由之境。

第三篇:让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

让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

意境是诗的灵魂,是诗人的理想、追求与情感经过加工提炼之后形成的。从《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的要求就知道,学习古诗最重要的就是入情入境。但对于古诗作品的风格各有不同,各首诗的意境也就大相径庭,有的浅显,有的含蓄,学生学起来也就有难易之分。再加之小学生知识面窄,人生的阅历浅,文学底子薄,这就给他们学习古诗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境”,才能使学生会其“意”,真正领悟到古诗的意境美。那么,如何让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呢?

一、背景,置身诗的意境

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每一首古诗的产生都有它特定的背景,更有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不了解古诗的背景,自然也就不会领会诗人的情感。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在古诗课堂教学上,教师不妨用通俗、生动、形象的语言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古诗的背景及诗人的坎坷经历,把学生带进诗人内心世界,是学生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如:教学宋代诗人陆游的的《示儿》时,为了使学生准确领会诗人的情感,我向学生讲述了诗人写诗时的背景:抗金英雄岳飞被秦桧害死以后,宋朝北方的大片领土沦陷于金人之手。随后,京城汴梁也被金兵攻破,宋徽宗和宋钦宗也成了金国的阶下囚,宋高宗赵构逃到临安建立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却因主张抗金受到排挤而隐居家园。陆游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认为只要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但临死之际,他仍然牵挂着祖国,坚信分裂的祖国获得重新统一,于是,临死之前,把儿子叫到床前,叮嘱他不要忘记“王师北定中原日”,在家里祭祀祖宗的时候,一定要把着胜利的喜讯告诉他。故事讲完,学生便深切地感受到诗人临终前以诗写成的遗嘱道出了他一生的心事:对南宋统治者忍辱求和的愤慨,对祖国重新获得统一的向往和坚定的决心。从而更深切地领会诗的内涵。

二、绘图,再现诗的意境

诗,语言表达的艺术,画,线条色彩的艺术。可以说,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绝妙的图画。古诗的特点就是诗中有画。我们在教学时,可利用课本插图或自制的幻灯片根据是的内容绘制诗意图,再现情景,使学生触景生情,进入诗的意境。如教学杜牧的《江南春》时,我让学生画一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或用简笔画,或用素描简单勾勒,一幅幅充满稚气与童真的画面上呈现出: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姹紫嫣红,青山绿水,相互辉映。在蒙蒙的春雨之中,到处是富丽堂皇的古庙,雕龙附凤的亭台楼阁。好一幅烟雨迷茫的江南春景图啊!然后就画继续引导学生:这么多的寺院、这么美丽的亭台楼阁需要多少的民脂民膏才能建造起来呀!这样,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自然跃然纸上。

三、品词,理解诗的意境。

古诗的用词用字讲究“炼”,一字一词都是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所至,字里行间蕴含着诗的深邃意境和丰富内涵。因此,教学古诗时教学古诗时教师可抓住诗句的关键字、词讨论品读,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使学生在脑海中再现诗的艺术境界,使学生沉浸在诗情画意的享受中。如教学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抓住“倍”字巧设疑问:“倍”字是什么意思?换成“更”字行不行?这一疑问,犹如一石击水,浪花四溅。学生领悟到“倍”与“更”表达的意思虽然相近,但从词义上看,“倍”所表达的思念之情更浓更切。教师因势利导:“诗人的思念之情为何是加倍的呢?”此时学生入情入境,孤独感、思乡情油然而生。这样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入情入境,与诗人产生共鸣,取得了“诗贵悟,悟贵入境”的理想效果。

四、想象,揭示诗的意境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古诗教学的目标是陶冶性情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小学生正处于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由于古诗语言高度凝练,多处留有艺术空白,给读者以回味无穷的余地。这就要求教师挖掘古诗中的字、词、句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有机地填补诗人留下的艺术空白,进一步揭示诗的意境。如教学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尽”、“生”等关键字展开想象。一片荒芜的古原上,在春风的吹拂下,被野火烧过的野草顽强从地下破土而出,展示着蓬勃的生命力。再读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又引导学生抓住“满”字展开想象,体会到在荒芜的古原上,诗人在此送别自己的好朋友,连小草充满了离别的伤感,更何况是人呢?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把学生的情感与诗人拉近距离,古诗的意境美也就一览无遗了。

五、美读,感悟诗的意境 美读,即有感情地朗读,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境的最有效方法,它既是一种欣赏,也是一种再创造。学生通过朗读时的音调、表情、姿态和情绪,再现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感悟是的意境美。如教学王昌龄的《从军行》时,学生初步理解诗的大意后,我让学生讨论:怎样朗读才能感悟是的意境美。然后指导学生朗读:“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样的朗读,戍守边疆的边防战士那种视死如归的豪情自然在学生的美读声中展现出来。

总之,引导学深走进古诗意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只有结合诗的具体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诗境,领悟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第四篇:让语文走进职中学生的生活

让语文走进职中学生的生活

—— 浅探职中语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内容摘要: 最近几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语文水平呈现出“滑坡”的趋势。怎样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我认为应该融合专业知识优化职教语文内容,让语文教学生活化。关 键 词: 课程改革优化教学内容生活化

一、职教语文教学的现状

我从事职中语文教学已经有三个年头,虽然工作时间不长可觉得文化课改革已经是当务之急。尽管职业学校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但步履为艰,有时甚至寸步难行。为什么?一般人认为:只有考不上大学、没有出路的人,才上职业学校。这无形之中就降低了职业学校学生的档次。所以,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比普高学生差。除此之外职教语文教材存在着严重的重“语”轻“文”的现象,缺乏知识的世界性和时代特征。殊不知,语文课的主要功能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而现在的事实是现有的职中语文教材中具有时代特征的文章简直是凤毛麟角。我们应该重新审视现有的职中语文教材。

二、造成职教语文现状的原因

职中学生不重视语文,我认为有这样的几种原因:(1)重专业轻语文,忽视语文对生活的重要作用。对语文所学知识缺乏认同感,所以他们学习语文的动力大大降低。(2)课外阅读量少,忽视语文学习的生活积累。(3)教学内容疏离了学生的生活。语文教学内容就是教材的内容,教语文就是教教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大纲要求的所有课文。这样的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了学生的专业特点,不利于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应用能力,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看不到知识与他们现实的生活世界的关系,看不到语文在专业中的应用,也逐渐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职中语文课程改革已经势在必行,我觉得职中语文教学应该回到生活中去,让语文教学走进社会、走进自然,走进每一个学生心灵深处。

三、职高语文课程改革的措施

我认为语文教学要回归生活,语文课就应该打破以课本为唯一依据,以教师为唯一传授者的单一闭塞的教学模式,让语文教学走进社会、走进自然,走进每一个学生心灵深处。针对职高语文教学现状的弊端,本着“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我主要从职教语文教学内容来探讨职教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职中语文教学内容的优化

(1)突出实用内容,凸现职业特色。

“让学生多学一些,把什么都教给学生”,是每一个教师良好的愿望。但如果不管教学主体的实际情况,不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不仅教师的良好愿望要落空,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质量也会受到影响,与其制定多个教学目标一个都实现不了,还不如从实际出发选择教学内容。生活化的职教要求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未来的生活,针对职业岗位群的需求来设计教学内容,“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

(2)突出书写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传统语文强调写规范汉字和书法技巧,电脑出现以后,人们对写字更加不重视。实际上,电脑书写不可能在生活中完全代替手工书写。俗话说,字是打门锤,字是敲门砖,高职学生如果写字时错别字连篇而且也极难看,不仅影响表达效果,也有损自身形象,甚至有碍于被选拔、被任用。许多职高生在思想上把写字仅当作个人的小事,而并没有将它提到职高生素质基本功这个高度去认识,平时不注重汉字规范知识的学习,书写马虎潦草、粗枝大叶。我从高一就让学生每天坚持练字,等到学生读完三年职中时,他们的书写能力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事实证明,学生很喜欢“写字”,因为这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事,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们可以一点点地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很有成就感。

(3)突出应用文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现在应用文在各行各业中运用越来越广泛,频率越来越高,突出应用文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正是顺应时代潮流。现在写作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与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我们要加大应用文体的教学分量,把与实际工作中密切相关的实用文体讲深讲透,让学生熟练掌握,为职高生将来工作和深造打下基础。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自主谋生。他们或进企事业单位做员工,或自己办厂开店做老板„„找工作要写自荐信、应聘信,面试时还要会大方、灵活应答;当技工师傅要能看图纸说明书;当文秘人员要能写会议记录„„只要生活中进行着听、说、读、写,生活就离不开语文。学好语文可使我们更好地交际、交流。

2.加强专业联系,优化教学内容

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任务,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时时不忘自己姓“职”,始终用职业教育的战略眼光看待文本,关注学习主体。在教学中要加强语文教学与学生专业的有机结合,让语文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让专业知识丰富语文的教学内容。

(1)针对专业特点,按需施教

语文,作为培养学生素养的文化课,与专业技术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我认为专业知识离不开学生素养这个基础,语文已成为提高专业知识的重要工具,真正体现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我对职教语文教学与专业知识的互动进行了一些探索。例如,以学生为本,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先后教过装潢班、计算机班、电子班的语文。在作文中,我常常根据各专业的不同特点,设计与专业有关的题目,让他们主动写作文。例如,同样是作文课,我在装潢班要求他们画作文,条理清晰地画出一副风景画;在电子班则写电视机的构造之类的文章;在计算机班则要求他们写一些网络情缘的文章。此外,我还开展了一些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锻炼他们的胆量,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2)融合专业知识,优化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与专业有机结合的另一方面是从专业中挖掘资源运用于语文教学,使两者相辅相成。我上装潢专业的语文课,讲授《米洛斯的维纳斯》时就运用了“专业生成式”教学方式,从专业课中挖掘资源运用于语文教学。首先投影米洛斯雕像,让学生从绘画专业的角度来欣赏她,让学生利用专业资源去寻找“美”,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专业知识与文本的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接着投影几幅山水画,让学生体会“虚实相生”。欣赏法国作家莫泊桑《项链》中,当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时,小说却结束了,这样的结尾把绝妙的东西和深刻的内涵留给阅读者去思考和想象。在学生认识到残缺美也是一种美时,我再把这一艺术规律引到绘画专业的“虚实相间”原则,通过向学生展示两幅“虚实相间”的作品,再设计让学生参与画一画《深山藏古寺》,引导学生从绘画领域拓展到文学作品,从而使他们既能从作品出发,又能把想象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通过绘画与文学的交融体验、整合、生成新的审美观,使他们明白生活中处处能获得审美的愉悦感与成就感。这样,学生的知识、能力既来源于教材,又超越教材,并使之为专业发展服务,体现出专业生成的语文教学特点。]

3、加强专业联系,提高人文素养

(1)重视课外阅读,拓展生活内容。

海伦说:“课外阅读像一艘船,带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课外阅读可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我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推荐课外读物。职中生课外阅读往往从兴趣出发,对于如何区别书的好坏优劣缺乏经验,也不善于加以选择。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课外读物。首先读物的内容和形式要尽可能和课内阅读取得某种程度上的联结。例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可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结合课文推荐读物,课内外阅读得以相互促进。结合专业特点,开发语文课外阅读。建筑装潢的可选入《中国名建筑》《园林艺术》《梵高自传》等。结合专业推荐读物,可培养学生职业应用素质。

(2)利用传媒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利用网络资源引入“时代活水”。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网上资源博大精深,包罗生活万象,只要善于捕捉课文的延伸点,网络将会源源不断地给课堂生活注入“时代的活水”,使课堂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发生意义的关联,充满时代的气息。

关注热点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敏锐而深邃的思想,能够及时感悟社会生活,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相接壤。例如我在上《最后一片叶子》时,当我和学生一起感悟了老贝尔门的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的人性光辉后,我适时地把课文进行了延伸。我说:“生命对于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是何其重要,那些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在关爱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的最伟大的赞美诗。他们就是这样一群大写的‘人’。接着我用多媒体循环播放事迹感人、社会反响强烈、学生又比较熟悉的感动中国人物的图片,如身患重病仍然坚持助学,病逝后捐助角膜救女孩的歌手丛飞;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的殷雪梅。在图片播放的过程中配以韦唯演唱的一曲《爱的奉献》。音乐、图片、文字营造了一个感人的氛围,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带给了学生极大的心灵震憾,学生有的神情肃穆,有的泪光莹莹,连平时最调皮捣蛋的学生此时也目不转睛的盯着屏幕。课后,学生都说:“老师,这堂课我真的好感动!”

(3)开发地方资源,拓宽课程内容。

每一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资源经过整合,完全可以纳入语文教学内容,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使语文教学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使语文更加生活化。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喜爱地方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感,为将来更好地融入地方生活、工作奠下良好的基础。开发和利用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编写乡土教材,地方文化资源中有很多名人逸事、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动人传说等,例如常州有张太雷、瞿秋白等名人纪念馆,还有太湖等风景区,这些都可以作为编写材料的素材。

现有的职中语文教材中具有时代特征的文章是凤毛麟角。我认为重新编写职中语文教材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总之,航道已开通,掌改革之舵,乘“时代活水”破冰而来。愿职教语文课程改革这朵奇葩在改革的大花园里越开越艳丽。(转)

参考文献:

[1] 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教育文选[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3] 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要[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顾黄初.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第五篇: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生活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生活

冠山联校庙沟小学

白旭华

语文教学走进生活不仅是教学的需要,更是生活的需要。学语文就是为了更好的运用语文,运用其为生活服务。俗话说:生活之中处处皆学问。在生活中蕴含着语文教学,鼓励学生睁开慧眼,寻找生活与语文教材的结合点。在教学时,教师如何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并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呢?

一、教学回归生活,让语文充满活力。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教学时,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让教学贴近生活,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材料,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这样,才能赋课文以生命和活力,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1.搜集资料,丰富学生生活。

语文负载着,传承着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用人类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哺育后代,是语文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由于文中涉及的一些人或事,和学生存在着较大的时空距离,学生在认识时往往不够全面,甚至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在教学时,我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教学《长城》一文时,学生对事物的背景不够了解,很难理解和体会文章内涵。为了拉近学生与语文的距离,在教学前,我让学生利用各种渠道搜集相关信息。同学们兴趣盎然,情绪高涨,纷纷把自己的搜集到的劳动成果呈现了出来。这样充实了学生的生活,拓展了他们的学习空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2.尽情表演,再现生活。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贴近生活实际。要理解、读懂它们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文字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教学时,我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尽情发挥,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或是及时捕捉文章中的信息,让学生在想象中把文字变换成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愉快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内容,真切地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在学习《去年的树》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小鸟信守诺言这种品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抓住四次对话让学生进行表演,使学生懂得小鸟为完成诺言不辞劳苦找到了由树点燃的灯火。学生们积极投入,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言,精彩形象的表演,学生非常轻松的总结出课文的中心。

二、拉近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距离。

现在的教材内容大多来源于生活,贴近孩子生活实际,孩子们读起来亲切。为了更好的让孩子体会教材蕴含的生活韵味,就得使教材与生活的距离拉近。

首先,要让孩子做有心人,让他们“留心事物,观察生活。”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我在教学时常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如教学《猫》一文,其实猫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都是比较熟悉的。一提到猫,孩子们立刻就会说出猫的一些特点,但是究竟怎样把猫的特点展现给人们,孩子们并不知。所以,在学文之前,我就布置孩子们去观察身边的猫,它的外形是怎样的,怎样抓老鼠等,并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上让孩子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与课文相比较,找到差异,了解怎样就可以把事物写具体。课后,我再让孩子们观察狗,指导他们怎样观察,并把观察到的运用语言描述出来。这样孩子们在观察、感受生活的同时,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留心观察的好习惯,让课文与生活的距离近了不少。

其次,还要让学生“动手查找,了解生活。”如,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文中的事物和学生的生活差距太大,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够全面。教学时,我常常组织学生到图书室、网上去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次,还要激发创意想象,想象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幸福生活永远属于那些敢于想象,善于创造的人们。在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对生活充满想象的。由于这类题材的文章大都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所以给学生的理解增添了一定的难度。语文教学时应注重孩子对生活的想象,鼓励他们根据课文的描述大胆地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通过绘画、叙述等形式记载下来,将文本中的抽象文字具体化。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同时也训练了孩子对生活的憧憬。例如,《新型玻璃》一文描写的是一种新式的装饰材料,孩子们大都对它没有过多的认识。为了让他们对玻璃有新的认识,我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创造,并把自己设计的各种玻璃用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孩子经过大胆的设计与想象,果真设计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作品,而且还联系生活实际介绍了各自设计的理由。孩子们经过设计大赛,对玻璃进行了大胆的想象,对于学生与文本的融合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三、生活走进语文,时时处处感受生活。

生活时时处处皆学问,它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教师应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1.校园生活中的语文。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教师要善于将这座舞台上发生的点点滴滴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如上周我们组织了一次个歌颂祖国朗诵比赛,比赛前学生们都积极参与,活动结束后学生们还沉浸在那热烈的气氛中,我对他们这种反映没有忽视。于是我就在课上让同学们以这次活动为材料,布置习作练习,由于这些对他们是喜闻乐见的,所以质量比较高。适时的捕捉机会让学生大胆地去说一说、去讲一讲、去写一写,对学生真的感受生活。在教学课文《风筝》一课,我就运用了这样的方法。这篇课文用朴实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孩子们放风筝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的伤心和憧憬。我想如果仅仅从语言中让孩子去感悟,可能他们的感受并不深。为此,我特意组织孩子们去放风筝,然后利用班会让他们大谈放风筝之感。从他们激动得通红的脸上,我感受到此时,孩子的感受已经和作者的感受很好地交融在一起,以后对作品的感悟也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学校这座舞台上经常会发生的一些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孩子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同班残疾学生上学,某班开展了一项有趣的活动,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说、去讲讲。

2.家庭生活中语文。自孩子出生,家庭便成了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五彩纷呈的家庭生活,为孩子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自己的舞台。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家庭中的语文课程资源,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3.社会生活中的语文。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充当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是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天空,而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个体活动。如,学了保护环境一单元,可以让学生做动物专家,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一下动物的可爱和它们的美;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善待自然,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就是善待自己”等环保宣传实践活动。群体活动。学校开展的“敬老爱老院献爱心”活动,对学生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它把语文置身于社会生活中,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了解社会的窗户,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时时有语文。

四、创设各种情景,再现生活内容。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有的课文内容仅仅从语言文字层面来体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如果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观看相关的影片等方法,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如我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时,借助多媒体,再现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最后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感人场面,同时配以我抑扬顿挫的朗读,丰富多变的表情、精心挑选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了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不但如此,课文中某些词语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再现生活来实现。如在教学理解“悠闲”一词中,学生有些困难。于是,我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暑假干了些什么。这时,孩子们会谈到“逛公园、爬山、捉知了、吃冰棍„„”,然后再追问他们此时的心情如何,孩子们自然会说到“轻松、自在、快乐”。最后水到渠成的告诉他们这样的感受就是“悠闲”。在理解这个词语时,通过让他们的脑子里再现生活的场景,轻而易举地就突破了难点,实现了教学目标。

其实课堂教学是在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是师生间感情和知识信息的交流,二者的交织流动,共同汇成教学过程中信息回路的总流。若能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再现生活,使学生在高昂和愉悦的情绪中,随问而思,随引而发,便可加大信息回路的总量,从而收到可喜的教学效果。总之,生活中处处是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学习的平台,只有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走近生活,学生才会更爱语文,才能令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不断提高。

下载让古诗穿行于学生语文生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古诗穿行于学生语文生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学生享受语文

    让学生享受语文有人说,能把工作当成享受的人是幸福的。我要说,让学习语文的学生享受语文,那这样的学生也一定是幸福的。让学生享受语文,就是让学生享受语文中语言的优美;享受语文......

    如何让学生爱语文

    没有什么好的经验,我只能用我做了七年语文教师的经历告诉你一些你应该注意的东西 1.首先你要了解你学生的情况,优生有多少,中等生有多少,学困生有多少,哪些基础较好,哪些一贯懒惰,......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doc(合集)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作者:胡织娥 来源:《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09年第06期 现实生活更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从古人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生活实......

    如何让品德教育融入学生生活

    如何让品德教育融入学生生活 如何让品德教育融入学生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应该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

    让习作走进学生生活

    让习作走进学生生活为了让学生爱习作,只有走生活化的道路,使习作走进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部分,才能让学生在习作中享受到生活的乐趣、感受到习作的魅力。 一、在体验......

    让学生享受学校生活(模版)

    让学生享受学校生活 学校对于学生来说,首先是生活的场所,其次是成长的场所。生活和成长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但在具体的学校工作中,对学生生活和成长的理解往往狭窄或片面。对......

    如何让生活促进语文教学

    如何让生活促进语文教学 内容提要:如何才能教好语文?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离不开我们的生活,那么,如何让生活促进语文教学呢?本文从让生活走进课堂、将课堂带到生活、课堂作业伸向生......

    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

    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 “不关心广阔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这句话准确地指出了语文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活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语文理论知识来源于生活,源于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