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翻译与视野——《狼图腾》英译本的个案分析
翻译与视野——《狼图腾》英译本的个案分析
时间:2011-08-31作者:贾楠来源:中国论文库
字号:T|T
摘要:本文以姜戎的小说《狼图腾》的翻译为个案,试从视域融合的角度探讨《狼图腾》英文译本在翻译上译者所采取的策略。分析说明翻译活动中的两次视域融合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关键词"狼图腾葛浩文视野融合翻译策略
《狼图腾》是作者姜戎以自己在内蒙古额仑草原插队的经历为基础,经过长达30年的构思,6年的创作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2004年该小说一经上市便在国内引发销售狂潮,并迅速升温为热议的话题。迄今为止,该书的正版销售量已超过250万册。2005年,企鹅出版集团收购了该书的英文版权,2007年《狼图腾》从243部亚洲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首届亚洲曼氏文学奖(Man Booker Prize),评审团的主席阿德里安娜·克拉克森在评价《狼图腾》时说:“这是部景观恢宏的小说,讲述在蒙古草原上的生活。匠心独运的创作对动物与人类、自然与文化之间的错综相互关系,有深切的体会和认识。故事娓娓道来,展现出细致活泼的文理,渐而成就强大的感人力量。这是部与众不同的小说,读后令人久久不能忘怀。”本文将从视域融合的角度分析为何《狼图腾》的英文译本在翻译过程中做了哪些改动。
一、英译者葛浩文先生的翻译观
译者的身份是多重的,首先他是原作的读者,不同于一般读者,他要读懂、读透原文的思想;其次他是译文的作者,但是又不能随心所欲地对译本进行创造,而是要服从原作者的意愿,尽可能的传递原作品的思想。作为原作的读者,译者带着自身的“前理解”与原文文本视界融合产生理解意义,因此译本必然带有译者的风格。《狼图腾》英文版的译者是美国著名的中国当代文学学者和翻译家葛浩文先生(Howard Goldblatt),他是近年来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数量最多、贡献最大的西学者。
葛浩文先生对翻译的态度是严谨的,在其2002年于《华盛顿邮报》上发表的文章《写作生活》(The Writing Life)中他系统的总结了他的翻译观:翻译要忠实;翻译要促进文化的交流。葛浩文先生认为,译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忠实,在他看来译者只是作者的配角,他“不愿越俎代庖,替原文润色,改变作者的表达,只要老老实实地尽一个译者的本分”。葛浩文先生缜密、严谨的翻译态度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和作家的一致好评。莫言盛赞葛浩文先生对其作品的翻译为“完美的译本”,“他的译本为我的原著增添了光彩”。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在《纽约客》杂志上写道:“在美国,中国当代小说翻译差不多成了一个人的天下,这个人就是葛浩文。”英国“卫报”评价《狼图腾》的英译本“翻译水平之高,使作品流畅生动,是大师和智慧的完美合作。”
二、英译本翻译策略的分析翻译活动中存在着两次视野融合:第一,译者带着印有自己“前理解”烙印的视野同原文作者的视野融合入;第二,译者视域同读者视域的融合。译者作为文本的第一读者,在阅读时,自然也受到前置认识的影响,然而在前置认识的影响下翻译的“信”或忠实成为了对译者的最大考验。而译语读者赖以理解的基础又是建立在译者的理解基础之上的,因此译语读者很难获得与原语读者一样的审美感受。译者一方面要尽可能地保持译文的“原汁原味”;另一方面又要努力缩短译语读者同译文之间的距离,拉近二者的期待视野。所以,当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有必要了解可能的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情感特征和阅读经验以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下面我们对葛浩文先生翻译的Wolf Totem和姜戎先生的《狼图腾》原文进行具体分析。
(一)删减
葛浩文先生在翻译《狼图腾》时做了大量的删减,将原文的54万多字删减到50万字,删去了将近5万字的内容,这些删减的部分分为两种情况:删去了各章前的引言和结尾处的一篇议论;对文中大量的议论做了删减。
《狼图腾》原文在每一章节前,姜戎先生都引用了中外各类史集、文章中的资料,或介绍蒙古族或其他少数民族与狼的传说,或介绍游牧民族的特性,全书一共有42条引言,来自20多部书籍。这些引言为我们揭示了少数民族与狼的渊源,游牧民族对狼的崇拜和学习,这些都从侧面印证了文章的主题———“狼性”。《狼图腾》结尾处的《理性探掘———关于狼图腾的讲座与对话》一章,是以陈阵与杨克交谈的形式来解释中国国民的国民性的演变,通过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程,证明华夏民族的民族魂是由狼图腾向龙图腾的转移,事实上龙图腾只是狼图腾的一种转变。引言和结尾的议论对于原文来说是重要的,因为这些比故事更直接、更系统地阐释了作者的观点。然而,引言和结尾处的这篇议论在英文译本中都没有翻译,主要是考虑到美国读者的阅读习惯,“读者喜爱看连贯的故事,受不了论文式的东西(引言)……很难让美国人已经读了五六百页的书,再去看两百页的讲道理(结尾处)”。
文中作者还通过主人公陈阵之口发表大段关于民族关系发展历史,民族文化冲突原因的分析和议论,使整本书的说教色彩分外浓重。葛浩文先生在翻译的时候,对于某些过长的议论和描述还是进行了删减。例如原文中第二章最后,毕利格老人与陈阵关于成吉思汗向狼学习战术的对话,共三段,描述的都是同一场战役。这里译者删去了后两段,从整体上来说并不影响文章的内容,使译本更加小说化,故事节奏更加紧凑。
(二)增补
翻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传递。因此译者常常要对译语读者所不了解的原文信息加以解释。
例1:“两年前陈阵从北京到达这个边境牧场插队的时候,正是十一月下旬,额仑草原早已是一片白雪皑皑。”(P4)“Two years…The Olonbulag is located southwest of theGreat Xing’an mountain range,directly north of Beijing;itshares a border with Outer Mongolia.Historically,it was thesouthern passage between Manchuria and the Mongoliansteppes,and,as such,the site of battles between a host ofpeoples and nomad tribes,as well as a territory in which thepotential struggles for dominance by nomads and farmers wasever present.”(P2)这里的一段译文是原文中所没有,大部分美国读者对内蒙古草原还是非常陌生的,因此在这里葛浩文先生用两句话简单介绍了一下额仑草原的地理位置(以北京、蒙古人民共和国这些读者比较熟悉的地理位置为参照)以及历史上内蒙古游牧民族与关内汉人的政治冲突。这些信息让读者清楚地了解内蒙古在中国的地理位置、游牧民与农耕民的历史冲突,方便读者阅读,并为后文的故事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狼图腾》描写的是上世纪60年代北京知情到内蒙古插队时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因而,作品中含有大量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负载词,本文仅从以下两个方面简单分析译者在翻译时对原文文化色彩的传递和失落。
1、含有“文化大革命”色彩的信息翻译“文化大革命”是新中国成立后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政治气息空前浓厚的岁月里,一些特殊的词汇和语言应运而生。
例3:“知青的蒙古包还未发下来,陈阵被安排在毕利格老人家里,分配当了羊倌。”(P4)“Yurts had not yet been assigned to the Beijing students,the so-called educated youth,so Chen had been sent to livewith Old Man Bilgee and his family,and given duties as ashepherd.”(P2)例3中的“知青”一词指从1950年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中或高等教育。译文中译者在students一词后加了补充,“所谓的知识青年”较为准确的传递出了“知青”一词的内涵。
2、对俗语的翻译
俗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以短语或短句的形式存在,它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寓意深刻,集中体现了某一民族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方式。俗语是长期语言文化的积淀,文化信息的负载量大。
例5:“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对于民族也一样。”(P195)“People say you can tell what a person will grow up to beat the age of three and what he’ll look like in old age at sev-en.The same holds true for a race of people.”(P303)“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中国的一句俗语,是指从一个人小时候的行为表现就可以推测出他长大以后大致的性格和前途,这里的“三岁”和“七岁”都只是虚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岁和七岁。葛浩文先生翻译这句话用的是直译的方式,呈现出其中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读者通过上下文的信息可以推断、猜测出其中的喻义。这样翻译既可以把俗语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生动形象的介绍给读者,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可以给读者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增强小说的故事性和趣味性。
当然文中含有浓厚中国历史文化色彩的信息绝不仅仅只有这两种,但是葛浩文先生基本采用都是直译的翻译策略,故本文将不再赘述。
四、结语
马丁·阿诺德在《纽约时报》上曾经撰文写道:“外国作品的译本在美国的销售,总体来说,总好像是一个几乎用尽的剃须膏罐子,只剩那么一点点空气,和几个泡泡。”葛浩文先生翻译的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在美国发行了10年都没有绝版,累计也就卖了近2万册,这就已经是翻译文学在美国销售的比较好的情况了。当然,不光是在美国市场,翻译文学在各国的外文作品中的比重都非常(上接第125页)低。《狼图腾》的英译本在国外获得成功,让中国读书的对外推广有了新的希望,但是也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什么样的中国作品在国外会受到欢迎,如何让国外读者接触到更多的中国优秀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如何真正意义上将中国文学推向世界,翻译中带来的文化落差和空白要怎样填补,这些都是需要更多人为之奋斗的。
第二篇:个案分析
留守儿童教育个案分析
百里中心小学:李宏强
一、个案档案:
杨春虎,男,1999年8月6日出生甘肃省灵台县百里乡杨新庄村杨新庄社,父亲:杨小英,杨春虎现就读于百里中心小学五年级二班,由姑母监护。
二、问题概述:
杨春虎同学上课不够专心,学习和思想状况一般,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成天少言寡语,目光忧郁,心事重重。但却尊师敬长,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属于典型的“普通型”留守儿童。
三、资料收集:其姑母告知:杨春虎的父亲自杨春虎7岁始便外出打工,偶有回家,偶打电话,或偶寄财物,但总体收入状况欠佳,勉强度日。杨春虎的姑父由于维修自家房屋,不慎摔下,严重受伤,险些半身不遂。现在监护人生活贫困,且常年体弱多病,不能承担过重的体力活,家里的大小活儿多数压在了稚嫩的杨春虎身上。杨春虎现由姑父母监护,真可谓“相依为命”,艰难求生。
四、个案分析:
1、亲情的缺失:杨春虎的父母在外务工多年,很少与子女相处,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远远超出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父母的不闻不问,亲人的隔代观念,几乎让年幼的杨春虎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陪伴他的除了孤独之外,更多的就是泪水了。
2、生活的贫困: 贫困的生活让杨春虎由于营养不良而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他留给我的印象除了脸色惨白之外,更多的是无助的眼神。
3、繁重的劳动: 由于上面谈及的诸多原因,我们的杨春虎不得不过早的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做饭,洗衣,喂猪样样精通,有时还要帮助姑姑忙地里的农活。繁重的劳动苦得杨春虎成了一个“佝偻”的“小大人”了。
4、极度的自卑:同学讥讽的笑声和藐视的眼神,邻居风言风语的谈论,让杨春虎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当同学们在操场上欢歌笑语的时候,往往能在教室里找到眼圈发红的刘杨春虎。
五、个案指导的设想及实施:
1、努力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1)、班主任的良言抚慰: 班主任老师往往是学生最信任的人,我会常常走近杨春虎,一起与他分析现在的处境,帮助其想办法,竭力为其解除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困惑,多次在其焦虑的脸上露出了“柳暗花明”的笑容,老师的一句话有时是那么的重要。
(2)、同学的榜样感染: 为了让孤独、自卑的杨春虎走出封闭的自我,我先后让班上优秀的同学(包括留守儿童)去主动接近他,与他一起谈心、学习和搞活动。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业能力等方面帮助他,努力让其找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其在各方面进步。
(3)、集体的感化温暖:良好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感化和温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利用集体活动的机会,让他主动的参与进来,既让他觉得集体的温暖,又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
2、尽力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鉴于监护人接近文盲,而且自身病痛的原因,对杨春虎的教育和引导几乎为零,甚至有时还会将自身的愤怒和不满发泄在幼小的心灵上,对孩子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对此,我们班级师生会尽最大的努力,安慰并鼓励他们坚强的站起来,度过难关;同时还将一些教育和引导孩子的方法交给他们。
3、设法寻找社会力量的帮助: 我们将正在想法设法让社会来帮助杨春虎和这个家庭。,还杨春虎一个温馨的家庭。
六、个案教育的成果:
1、在思想道德方面:
前面已经说道,杨春虎同学在教育之前,除了存在较重的焦虑感和孤僻感之外,并无道德上的较大缺陷。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现在的刘杨春虎,已经变得开朗了,愿意与同学和老师接触,喜欢将自己的欢乐和痛苦与外人分享或分担,特别尊重老师和长辈,人际交往能力有明显提高。
2、在行为习惯方面:
原来的杨春虎一天到晚有做不完的活儿,整天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到学校,上课有时打瞌睡,通过“三结合”的教育,杨春虎同学在处理学习和家务方面的能力更强,现在,他能较好的处理好学习与家务的矛盾,能轻松的安排好学习与家务的各项事宜,做事非常有条理。俨然一个“大人”形象。
3、在学业能力方面:
刚入五年级的杨春虎,各个学科均落下很多,在学习上不能找到任何自信,现在能够主动地学习了,各科作业基本上能及时完成了,语文考了85分,可以说,杨春虎同学的学习精神已感染了全班绝大多数同学,他在学习上的进步让我们没一个人都感到兴奋。
七、个案教育启示和反思
从杨春虎前后的对比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还是在学业能力方面,他都有一个较大的转变,而这一切的转变,就其核心而言,应该要归功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爱”。爱可以为枯萎的小草带来整个春天;爱可以让干涸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爱可以给孤独的小鸟一个浩瀚的天空;爱可以带来不可以的可以„„
第三篇:个案分析
关于 杨XX 个案分析
一、基本资料
小杨男22岁 身体健康文化程度:大专 无特殊技能有工作经历:曾经做过二次零工,每次不超过3个月。
二、服务对象的问题
服务对象高中毕业后进入大专学习,几乎在进入大专的同时,服务对象迷上了网络游戏‚魔兽世界‛,因迷恋网络游戏而生厌学情绪,因此得过且过地毕业了,并没有真正学到点有用的东西。
服务对象的父亲是知青,刚回到上海不久,服务对象小时候就托付给了亲戚们照顾。由于自己亲身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使服务对象的关心也有所疏忽。
学校毕业后,服务对象曾经两次参加工作,有改变自身和家庭生活状况的想法和行动。
服务对象希望通过参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2011年底,服务对象参加义务兵体检,为参军做准备。
三、家庭环境
服务对象的父亲是知亲,刚回到上海,没有固定收入,每月只有几百块钱;妈妈是外地的,在外地上班,外地收入也不是很高,家庭经济状况比较拮据。在服务对象家里,父亲说话比较有权威,一般情况下,服务对象都听父亲的,但在玩游戏的问题上,小伟听他自己的,不过父亲发声音了,服务对象也能做些妥协。久而久之,妈妈也就认同了服务对象玩游戏。父亲私下对社工说:‚……在家里玩游戏总比到外面‘轧坏道’好。‛
四、生活经历和行为特征
服务对象性格比较沉闷,不太喜欢说话,尤其是和陌生人。但服务对象还是比较懂事的,一直希望自己能找份称心满意的工作,来分担家里的 1
经济开销。服务对象本来也想再读全脱产的文凭班,但是觉得学费太贵,对一个收入有限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服务对象再三考虑,就决定读了相对便宜的自考来弥补文聘的不足。平时休息的时候,其实也很少和朋友们出去聚会,说是要节省钱,自己大了,要对为家庭考虑。
学校毕业后,朋友介绍服务对象到超市做了理货员。想通过就业挣钱来改变家里的经济状况。超市工作辛苦、待遇差、外加车费、饭钱的开销,一个月工作下来,工资所剩无几,由于超市离家较远,交通不方便,有几次没有赶上末班车,只能走回来,第一次踏上社会的工作尝试遂以失败告终。以后服务对象又去做过服务生,但是又失败,更加重了小伟的沮丧感。小伟目前待业在家,空暇无事,仍旧玩网络游戏‚魔兽世界‛打发时光。现在在尝试参军的事情,一直希望自己能成功,但总是心理没什么底。
五、评估
但从行为上看,服务对象是个沉迷于网络游戏的人。但青少年事务社工觉得,服务对象曾经有过两次走出家庭外出打工的经历,可以看作觉醒的个人责任心对网络游戏的抗争。服务对象玩网络游戏,除了游戏本身有吸引力,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游戏可以释放他遭受社会挫折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使他可以暂时忘却被痛苦的社会现实挤压的状况。我们可以把游戏理解为人、社会环境互动中形成的三角关系替代物,理解为心理保护机制的一种表现。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青少年处于无奈的社会环境中,玩游戏或许比不玩游戏要好一点。因此,戒除网瘾不是服务对象个案的主要目标,网瘾对服务对象来说,是派生的。
在困境中,服务对象想通过参加义务兵来改变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社工觉得这是一个较为理想的选择,是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青少年事务社工的工作重点,就是协助小伟达成他自己选定的目标,规划今后的人生目标,控制游戏上网时间是个案的次要目标。
六、服务计划
(一)目标
1、鼓励小伟认真完成现在自己的的自学考,通过提高学历,达到自己想找的工作目标。
2、减少网络游戏时间。
3、让服务对象对于参军事宜,只要自己付出努力,就不要有遗憾,尽量做到最好。
七、服务过程
(一)建立专业关系
(二)青少年社工肯定了服务对象两次就业尝试的行为,帮助服务对象认识到,这种行为是内在的自我意识成长的觉醒,是个体谋求在社会上自立的表现。挫折、失败并不要紧,人正是通过挫折、失败才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挫折、失败是人生向上的阶梯。人通过走上社会了解自己,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自己的人生道路要自己来走,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取决于社会给予的机遇和个人的把握、努力。
(三)服务对象想通过参军来改变个人命运的想法,得到了社工的认同。青少年事务社工曾经在民政部门工作过,根据社工了解的情况,参军的录取率不是很高,青少年事务社工要服务对象明白,万一这次参军的事没有成功,不要灰心,争取下一次的机会,而机会永远只给那些准备好了的人。即或不能参军,自学考出来,学历的提高,对将来的就业层次肯定会有所帮助。社工的建议得到了服务度家庭的一致认同。服务对象母亲表示:家里再穷,一定支持服务对象完成学业;服务对象也表示,这次有了明确的目标,一定会坚持下去,直到拿到本科文凭。
(四)青少年事务社工提供资源,服务对象报名参加了社工站举办的各
种活动。
(五)青少年事务社工建议减少网络游戏时间,在等待参军的消息同时,还是要多留意工作的,有机会要马上抓住,不能让它溜走,缓解家庭窘迫的经济状况。
八、工作成效
(一)服务对象减少了网络游戏时间,生活逐渐趋于正常,网络游戏时间控制在工作、学习余暇时间。
(二)为缓解家庭窘迫的经济状况,在还没通知参军是否录取前,服务对象到农工商超市打临工。
(三)服务对象还在家里找合适稳定加金的工作,通过不同途径,网络,报纸,朋友介绍;而且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求职信,以做到最完美的标准;不放弃每次可以抓到的机会。
九、社工反思
服务对象是个不喜欢读书的青年,由于服务对象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他想到要曾加自己的学历,来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就业过程中劳动强度大、收入低,案主切实感受到因学历低所受到的社会现实的挤压;加上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理想,自己一直想多为家里分担掉点负担,实在找不到工作可以先参军。经过青少年事务社工的指导,现在服务对象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自己的行动。
青少年事务社工觉得,工作中引导案主寻找到适合自己个人发展的目标,当目标真正成为服务对象自己的目标时,就可以激发服务对象的潜能,服务对象就会全身心的投入,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也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社工:王佳元
2011年12月9日
第四篇:个案分析
个案分析
马 X X,女,13,于2009.11入校,至今已有5个月,在这5个月的学习中,我们对马 X X 进行了一系列的评量,根据北京启智教培中心适应性功能教育课程评量的结果,对其进行分析:
一 沟通
有与人交流沟通的愿望和动机,也能和老师、同学进行日常的基本交流,有时也能表现出活泼的一面,但理解能力较差,不能把一件事复述清楚,表达能力较弱,不能正确的回应别人的问题。该生有自我表现的意愿。每次推荐节目她都自告奋勇的上报自己的节目,但缺乏正确认识,目的性练习较弱。
二 适应性学科
语文:说话较清晰,能在指导下完成较长课文的阅读,能够在一定时间内背诵简单的故事或课文。识字量较大,五画以下常用字均能认读,五画以上的生字能认读一部分,但对造句,不能独立完成,作文水平无发展,上课注意力不能很好集中。
数学:能够完成100以内数字按顺序书写,能够正确认读200以内的数字,对于10以内的加减法大部分能够独立完成,20以内进位加法能完成一部分,对于连加连减计算正确率较低。其他方面认知:对一些常见的颜色,物品能够很好的识别区分,对一些生活常识和科学知识还有欠缺。
三 运动能力方面
协调能力较差,好动,站立姿势不正确。但模仿能力较强,体现在律动操时,动作准确率较高。
四 精细方面
能够握笔书写,对系鞋带,系纽扣,剥皮,咬嚼等动作均较好。对手工只做中折,剪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五 自理能力
该生自理能力较好,能够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洗漱,如厕,穿衣,叠被。但对于清扫,整理,自觉劳动意识还很差。
六 情绪行为问题
该生情绪稳定,无大情绪波动,在一些场合中出现一些小动作,对不喜欢的同学表现出强势一面。学生整体教学策略: 1.加强爱对文化课的学习
2.创造良好的语言沟通条件,逐步提高沟通能力 3.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协调能力
4.增强劳动技能培养,提高劳动主动性和操作能力 5.加强德育教育,使其懂得团结同学,友好相处的意义 6.加强适应能力培养,使其具有独立思考能力
个案分析
一 胡X的基本背景与资料
1、胡X,男,10岁,湖南人,特教学校的学生。刚来时性格内向,不喜欢交流,智力低下,相当于三岁小孩的智商。人长得瘦瘦的,个子不高。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差,在与老师配合上能积极听从老师的指令,就是完成的质量不好,他只会像鹦鹉学舌一般,学习老师的话,却没有实际动作,生活自理方面不是很好,还会经常拉到裤子里。
2、父母关系融洽,家庭和睦。妈妈自理能力很差,听他外婆说他妈妈有智力问题,说话不清晰。由于家长自身的原因,所以对他的教育也没有被重视,直到现在才被送来特殊教育学校,由于没有受到专业的教育,导致现在很多行为没有得到改善,现在在学校学习各个方面都有所好转。二 胡X的问题
1、粗大动作方面不协调,比如跑、跳、下蹲、直立行走不稳,方向感很差等等。
2、精细动作发面不灵活,比如上美术课总是画在桌子上,点数点不清等。
3、生活自理方面不能自主,比如穿衣服穿不上、上厕所也不方便经常拉到裤子里等等。
4、沟通交流障碍,不能完整的表达自己想说的话,口齿不清晰,有过多的语言,但语序不清楚。三 制定工作计划
第一阶段:主要是运用尊重、理解和同情心等沟通技巧,和他做朋友,了解个案的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关系。第二阶段:在和他熟悉后安排他上一些个训和融合教育
1、周一至周五的感统课里,多加强对他的训练,可以锻炼他的平衡能力,细小动作,训练他的平衡觉,有助于他粗大动作的改善,和腿部肌肉的训练,让下身有重力支撑身体平衡。
2、周一至周五的音乐课里,可以缓解他紧张的心情,因为这样的孩子喜欢音乐,他们的律动感都会很强,音乐课会使他放松。
3、每周一话,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让他打电话回家和妈妈交流五分钟,锻炼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四 成效
1、在两个多月的辅导中,胡X渐渐的由怕我、躲我到和我笑,拉我的手、拥抱,这说明他懂得对感情的表达。
2、他喜欢积木,我就每天都给他玩,他现在能独立的插很多东西,他的细小动作有了很大的提高。
3、他现在可以很熟悉的背诵三字经,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4、也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对周围的人有了依赖感。五 反思
这是我做的第一个个案,有很多的不足,很多的沟通技巧做的不是很到位,以前在课上学的知识没有得到很好利用。在一些细节上没有做到仔细,比如忽略了他是不是能接受得了,能不能掌握。希望这不是最后一次,以后会找到自己的不足,更加的注意细节。
个案概述
刘 X X,男,12岁,智力障碍,锃亮的脑门上镶嵌着一对硕大的眼睛,对人总是笑呵呵的,他是一个很懂礼貌的孩子,该同学刚入学时的情况如下:
认知方面:认知能力较好,认识常见的水果,常见的蔬菜,常见的动物以及常见的的植物,对颜色的认识也较好,时间空间等方面的认识较差,对自己的身体有一定的认识,对空间方位的认识差。
适应性学科:
1、语文 : 该生识字量不大,对字词句子的书写、认读等方面都较好,上课积极踊跃,造句、拼音等方面不好,尤其对课文段落,课文大意的理解等方面较差。
2、数学:对唱数、点数学习较好,能够排序,认识加法、减法等,能计算10以内数的加法,不能计算乘除法以及更加复杂的数学题。
运动方面 1大运动: 具备基本的跑、跳、投、掷翻、滚等能力,下肢协调性不好好,能做踢的简单动作,比如踢足球,身体协调性很差,不能很好的拍球,课间操的一些动作做的也不好。2 精细运动:具备基本的抓、捻、穿、撮、扣、提、钻、系、勾等动作,手部协调性不好,能穿珠子,不能系鞋带,不能使用剪刀,手部力量不好,抓握方面不好需要提高。
社会交往:该生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能与人积极主动的去交流,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较差,反应慢,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各种活动,但是缺乏自信,经常犯错误,不能接受老师批评,心里总是不服,性格很倔强,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和别的学生交头接耳,不爱写作业,尤其是在家里不愿写作业。
该生来到我们学校,老师给他制定科学详实的个别化教学计划,并且,随着教学的深入,不断地修改完善其的个别化教学计划,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他在教学的各个领域取得很大的进步。
适应性学科方面:识字量增加了,汉字书写工整了很多,朗读诵读的声音比以前洪亮了,吐字也较以前清楚了。能造简单的句子,基本掌握了十以内数字加法计算,现在学习十以内数字的加法计算。
运动方面:能做单双手的拍球,身体协调性较以前有很的改善,抛接球反应提高了,能很好的做羊角球、陀螺等器材,身体力量也增加了。
社会交往:对语言的反应能力提高了,自信心也有很大的提高,回答问题十分积极,能积极主动的完成作业,而且没有作业时跟老师要作业,经过参加学校文艺活动的锻炼,能大胆的上台表演各种节目。且表演的非常好,能积极主动的承认错误,还能帮助其他同学,同时对劳动感兴趣了。
在一年的时间里,他在各个方面去得了很大的进步,2009年还被评为校三好学生,希望我们更加完善我们的教学,让他取得更大的进步。
个案分析
小明,男,1991年5月19日出生,智力障碍。3岁时家长发现孩子有智力问题,主要表现为:3至4岁时会走路,5至6岁会说话,但吐字不清晰,不善于与他人沟通,思考问题比较单一,固执,思想转换慢,在精细运动方面较差。为了能让小明在良好地环境中成长,父母照样把他送到了当地的普通小学就读,直到小学六年级毕业。但小明学业从三年级便跟不上了,父母当时清醒而平静地接受这一现实,并重新规划了小明的今后生活,为此把他送到了北京市关心下一代启智特教学校接受再教育。入校后对学校对小明进行了测查,基中包括:语文、数学能力初测、学生认知能力测查、学生语言能力测查、学生运动能力测查、学生精细动作测查、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测查及学生适应性课程评量表。根据测查结果得出:
1、自我照顾中饮食、穿脱衣物、入厕、处理每日例行身体清洁有较好的能力,但依场所选择衣着、保持衣着整洁美观能力较弱;
2、沟通中比较词、简单肯、否定句时,把握说话情境等较好,但对于复杂句的回应时较弱,不能理解别人的情绪;
3、社交技能中能体验交友的愉悦及获得别人赞扬很开心,但不能很好地依据场合控制自己的情绪;
4、适应性学科中对字、词的阅读、仿画线条、简单汉字、听写等方面较好;对数的认识、简单的四则运算方面的知识掌握稍好;但对实际生活中对数学的运用方面较弱;
5、健康安全中能指认五官、分辨痛、痒等感觉;对感觉物体及分辨天气冷热方面较好;但对于简单的急救性知识及安全方面能力较弱;
6、自我引导中自我身心及认识保管自己物品时已发展较好状态;对自我角色、自制力、时间规划、主动活动方面弱。
7、居家生活中能认识家庭成员并会表达情感,但对家事清洁、衣物整理、钱币处理方面能力差;
8、休闲娱乐中能参加一些简单休闲活动(例如:看电视、画画)并会从中体验活动所带来的愉悦;但在自我的活动规划方面还需加强;
9、使用社区中能认识交通工具、识别交通标志方面能力较好;但对购物场所、社区周围场所的利用率及社区机构了解的不全面。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给他制定了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即:IEP。针对以上弱势制定教学策略及长、短期目标,在一年的教育训练中,小明在社会交往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会主动与同学及老师提问及问一些他感兴趣的话题;在控制情绪方面懂得了“要做情绪的主人,不做情绪的奴隶!。在使用社区中学会了自己购物;在各个领域中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第五篇:《边城》英译本中杨宪益的翻译策略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浅析《瓦尔登湖》中的生态思想 美国黑人社会地位的历史演变
海明威《雨中猫》的文体分析
关于高中生英语听力理解中非语言因素的研究 一场失败革命的反思——《动物庄园》的主题浅析 《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观
An Analysis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ranslation 基于精细加工理论的英语词汇学习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野下《背影》两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The Horror Elements in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 “龙”和“Dragon”的语义与文化内涵比较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of Love in Charles Dickens’s A Tale of Two Cities 从《一间自己的房间》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
福克纳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士兵的报酬》为例
简析译者文化背景对其处理习语翻译的影响--《水浒传》赛珍珠译本中的习语翻译 The Comparison of Diet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从《劝导》看简•奥斯汀创作思想的发展 透析《劝导》中的新女性形象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rketing 中西文化对红颜色的理解及翻译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化妆品商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Pragmatic Consciousnes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汉语公示语英译之跨文化交际研究 从《绝望主妇》各主角看美国家庭问题 广告语篇中的预设分析 从接受美学看广告翻译
从《唐老鸭》看赵健秀的男性主义 中美隐私观的跨文化视角分析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应用的调查 艾米丽•狄金斯诗歌死亡主题分析 李清照“声声慢”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任务型教学理念下的教材分析 -- 以《牛津高中英语》为例 EFL Learning Strategies on Web-based Autonomous Learning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兴趣教学法
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路》中的象征艺术手法 从翻译角度浅析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问题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从美国新闻理念的发展看例外主义的嬗变 英语课堂中的教师提问策略 《老人与海》的家园意识
矛盾与挣扎的悲剧——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主人公艾米丽 广告语中预设触发语的语用分析
运用目的论对比分析爱伦•坡《黑猫》的两篇中文译本 中西服饰文化的比较
从《永别了,武器》与《老人与海》浅析海明威的战争观 Analyzing Holden's Character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应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以xx初中为例 简爱中的批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美国梦及其在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威尼斯商人》中的种族及宗教冲突 浅析苔丝悲剧命运的形成原因 《白鲸》原型批判的分析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中的怀旧情绪 英汉语言颜色与文化的差异
Situational Approach to Grammar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English Classes 论《呼啸山庄》中女性悲剧的根源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从抗拒到妥协的精神之旅
浅议英语情态动词“can”和汉语能愿动词“能”—以类型学为视角 激励小学生积极说英语的教学法
《双城记》与《呼啸山庄》的家庭主题对比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理解因素的分析及对策探讨
The Travel of Freedom—An analysis of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效果的影响 论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的文化差异
《名利场》和《嘉莉妹妹》女主角形象对比 外交语言策略中的合作原则 英语委婉语的内涵
她们的自我选择—解读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女性的婚恋观 英汉网络缩略语对比研究 浅析哈克贝利的叛逆精神
《麦田中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异化 《他们眼望上苍》中的女性主义
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Polite Expressions from Politeness Principle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唐诗英译意境美研究 英语广告的修辞及其翻译 翻译的对等性研究及其应用 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浅析理发师陶德一剧中歌词的妙用 浅谈我国服装行业的网络营销 礼貌用语中的语用失误 中英习语文化异同及其翻译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从《芒果街上的小屋》透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89 耐克公司Ps营销策略对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启示 90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 91 分析《呼啸山庄》的哥特式特征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bout Vacant Words in Dreams of the Red Mansion 93 An Analysis of the D Film Alice in Wonderl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thicism 94 简爱女性意识分析
政府工作报告中衔接手段对比及翻译 96 外来词的翻译方法初探
A Comparative Study on American and Chinese Values Based on Friends 98 从目的论的角度浅析美国电影字幕翻译
An Analysis of Gothic Features in Jane Eyre and Wuthering Heights 100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 101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漫画式的艺术魅力 102 新兴资产阶级代表—鲁滨逊•克鲁索
从奥巴马演讲的不同译文看语域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An analysis of the “never lost” qualities on Hemingway and his Sun Also Rises 105 论《家》和《儿女一箩筐》中的中美家庭文化差异 106 《哈利波特》的圣经原型解读
An Analysis of the Distorted Male and Female Relationships in Sons and Lovers 108 《简爱》中女性主义之探究
英语专业学生课外网络自主学习问题研究 110 从诗歌分析威廉.华兹华斯的人生观和自然观 111 从社会语用学角度分析《雷雨》中的称谓语 112 英汉禁忌语的对比分析
从僵尸和吸血鬼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114 伯莎梅森形象分析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116 Comparison of Chinese Lunar New Year and Western Christmas Da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ays of Celebrations 117 论不可译到可译的历史性变化 118 论“美国梦”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119 《红字》中的象征主义
网络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On House’s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Case Study of Li Mi’s Chen Qing Biao 122 布什总统演讲词中幽默话语的语用功能分析
通过象征主义、梭罗的自然思想和梭罗的个人主义析《瓦尔登湖》 124 《小妇人》中四姐妹的命运
A Brief Study of Chinglish in C-E Translation 126 《理智与情感》的现实主义特征 127 林肯话语中幽默特征的分析
128(英语系经贸英语)从“口红效应”看中国文化产业的机遇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谈判中的语用功能 130 论考琳•麦卡洛《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
从多丽丝·莱辛《十九号房》女主人公看中国现代女性多重角色的心理困惑 132 Strategies of Trademark Translation from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133 《女勇士》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
英汉禁忌语对比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及翻译策略 135 荣格原型理论下的多丽丝•莱辛《天黑前的夏天》
Wessex Women: Female Characters in Thomas Hardy's Novels 137 Cultures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138 交际式语言测试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Study of Themes of George Bernard Shaw’s Social Problem Plays 140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从文体风格谈培根散文《论美》的翻译
An Analysis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43 The Gothic Beauty and Spiritual Essence of Allan Poe’s Short Stories 144 网络英语词汇探究
爵士时代下的狂欢化精神——解析豪华宴会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写作手法以及作用
中学英语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147 对《红字》中完美人性的求索--浅析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的自我思想较量与精神升华 148 《海狼》主人公汉弗莱•韦登成长新论 149 古典诗歌中典故的翻译
对《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人物的圣经原型解读 151 解析《诺桑觉寺》中凯瑟琳的自我成长
152 从功能主义理论看莫言《酒国》中脏话的翻译
153 适者生存—解读《野性的呼唤》中的“生命的法则”
154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对比研究——从英汉民族思维差异的角度 155 A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Phonetics in JEFC Teaching 156 《人鼠之间》中两主人公乔治和雷尼的对比分析 157 英语双关语语境分析及其翻译 158 从弗洛伊德理论解析《呼啸山庄》
159 Investiga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 in English-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from Rhetoric Perspective 160
161 从英汉习语视角看中英文化差异
162 从电影《伴你高飞》看美国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主题 163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164 五官习语的翻译
165 《纯真年代》中的女性主义 166 机器翻译回顾--案例分析谷歌 167
168 自然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表现 169 论英汉翻译过程
170 论《追风筝的人》中父子关系的心理剖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71 高中生对语法态度的研究
172 功能对等理论下的英语动物习语翻译 173 时政词语翻译原则与难点
174 从归化和异化理论分析英语影视剧字幕翻译策略——以《绯闻女孩》为例()175 To Obey or Rebel –A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 176 A Brief Analysis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Cat in the Rain 177 论《荆棘鸟》中人性和宗教信仰的矛盾冲突
178 论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瓦尔特•莫雷尔悲剧的成因 179 英汉数字习语的翻译
180 论《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181 从文化差异角度来分析习语的翻译
182 Strategies of Advertising Slogan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Beauty‖ Principle 183 浅析美国电影对白中俚语的翻译技巧
184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委婉语的英译 185 《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186 An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s in The Thorn Birds 187 海丝特白兰—清教时代的新女性
188 论AIDA模式在大众汽车英文广告中的语言体现 189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隐喻研究
190 词块理论在英语专业学生写作中的应用 191 动物委婉语
192 礼貌策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
193 Analyzing How Shakespeare Created Hamlet:Shakespeare’s Reflections in His Creation of Hamlet 194 双关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95 “教师主导,学生中心”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196 动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97 英国议会制辩论--探究与实践
198 从《简•爱》与《藻海无边》看女性话语权的缺失 199 英文歌曲在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能力方面的作用
200 A Cross-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Interpersonal Culture and Psychological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