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荷塘月色》英译本对比鉴赏翻译技巧总结范文
摘要:散文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底蕴和语言魅力,作为作者和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从事散文翻译的译者需通过译文向外国读者展现语言独特的魅力,国家的传统和文化,翻译界对散文翻译越来越重视。
在翻译优美的散文时,译者就像是在描绘一幅画卷,脑中应浮现的不是一行行文字而是一幅图画,该图画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设置的情境,读者应通过阅读译文对作者的感受和心境感同身受。但如何既能生动形象地再现文章情景,表达作者情感和文章主旨,同时又能展现出作者的文采和语言美是对译员翻译功底的考验。本文以尤金.奈达提出的“读者反映论”为指导理论,通过鉴赏朱纯深先生和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所翻译的朱自清先生所作的《荷塘月色》,从词汇翻译,句子主语转换的角度总结翻译技巧,希望能够给从事散文翻译的译者们一些启发。
关键词:中国散文;散文翻译;翻译技巧
散文既可寓情于景,又可托物言志,既可寄情于事,也可有感而发,分享哲理和感悟。通过散文,读者可尽观人生百态,感悟人生真谛,体会人间真情。形散神聚赋予了散文独树一帜的魅力。
奈达认为衡量一个翻译作品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检查译文读者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然后将译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的反应加以比较。阅读译文的人是读者,因此译者本人的主观感觉不可作为衡量译文优劣的标准。如果译人语的读者对译文信息所做出的反应与源语读者对原文信息所做出的反应基本相同,这样的译文才是合格的。如《荷塘月色》一文,读者在阅读译作时应感到自己的思想和心灵已随作者漫步在荷塘边,沐浴月光,欣赏月下荷塘,体会作者当时为国家现状的忧心,一腔爱国热血却为担心家人安危所牵绊的无奈与烦乱的复杂情感。本文将通过鉴赏和分析朱纯深先生和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翻译的《荷塘月色》两个译本,从词汇翻译,句子主语转换的角度总结翻译技巧。
一、《荷塘月色》译本比较之词汇翻译
1.形容词
在抒情美文中,形容词是点睛之笔,形容词翻译得贴切与否直接关系到译文能否将读者带入作者所设的情景中。
例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ihave felt quite upset recently.(朱纯深译)
翻译这个句子的难点在于“颇不宁静”的翻译。如果脱离开语境和写作背景,“颇不宁静”可被译为“upset”“restless”“perturbed”“agitation”等词,因为这些词汇都含有“心里颇不宁静”的意思。但是结合语境来看,由于作者满怀爱国之情,但是对家人的惦念和牵挂使其无法全身心投入革命之中,所以,文中的“颇不宁静”指的是作者心里充满了苦闷和纠结,因此其情绪和心境都久久不能平静。朱纯深先生将“颇不宁静”译为“upset”,这个词更加强调“心情烦乱”,但作者此时心情五味杂陈,“烦”仅是作者情绪的一部分: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将“颇不宁静”译为“quitein turmoil”,“turmoil”这个词强调“混乱”,这个词能够形象地展现出作者心乱如麻的心境,笔者认为此时作者的情绪有愁有忧,既烦闷又无奈,因此用“乱”来形容作者的心境更为贴切。因此笔者认为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译文“quite in turmoil”更胜一筹。
例2这是一条幽僻的路。
it is peaceful and secluded.(朱纯深译)
有些形容词看似是一个词,但是却拥有两层含义。例3中的“幽僻”一词中“幽”字有“曲径通幽,隐蔽”之意而“僻”含有“僻静”之意,因此朱纯深先生将“幽僻”译为“peaceful and secluded”,其中“secluded”有“隐蔽”之意,可用来译“幽”,而“peaceful”具有“静”之意,因此可用来译“僻”。因此,为了更加形象地来翻译形容词,充分体现一词的多个含义,译者可采取“adj.+and+adi.j.”的形式来翻译。例如“金碧辉煌”被译为“splendid and magnificent”,“楚楚可怜”被译为“delicate and touching”等。
2.叠词
“叠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其往往可以使得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更加生动,引人入胜。
例1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
although the moonlight is not more than a thin.grayish veil(朱纯深译)
在例1中,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仅以“pale”一词来翻译“淡淡的”未免有些单薄,“pale”强调“苍白,颜色淡”,没有突出月色朦胧淡雅之美感。而朱纯深先生则形象地将“淡淡的”译为“a thin,grayish veil”,直译为“一层薄薄地淡灰色的纱”,形象地将月色轻薄如纱,朦胧淡雅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译文既形象生动又极具画面感,引人入胜。所以,忠实于原文并非亦步亦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适当发挥想象力,带领读者融入情景之中。
例2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although it is a full moon,shining through a film of clouds,the light is not at its brightest.(朱纯深译)
通过对上述案例的鉴赏和分析,笔者认为译者应永记“磨刀不误砍柴工”,应在深入了解文章写作背景,知晓作者写作目的和情感后开始翻译。在选词时不可“就词译词”,应结合文章情景选出较为恰当,传神且贴合文章语境的词汇。
二、《荷塘月色》译本比较之主语转换
万事“开头”难,翻译亦是如此。在遇到源语文本的主语总是第一人称“我”时,若译者过多地使用“i”作为主语在句子开头出现,译文会显得生硬死板,原文的语言美感也会大打折扣。所以此时使用一些翻译技巧便可将此问题迎刃而解。
例1.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suddenly,something like lotus-gathering crosses my mind.(朱纯深译)
then lotus-gathering flashed into my mind.(杨宪益和戴乃迭译)
有时使用形式主语“it”也可以避免主语“i”的过度使用和句子头重脚轻。
例2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三、总结
散文是国家文化的载体,其体现着不同国家的语言特色和独特魅力,翻译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其重要性不容小觑。本文对比鉴赏了朱纯深先生和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所译的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两个译本,并且从词汇翻译和句子主语转换的角度分析并总结了一些翻译技巧,希望能够给译者们一些启发。
成为一名优秀的译员着实不易。深厚的翻译功底,大量的词汇积累,正确的翻译方法,掌握和熟练使用翻译技巧,对翻译的热爱和敬业精神都是一名成功的译员必不可少的品质。
第二篇:《药》两种英译本对比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2 霍桑及其矛盾思想在《红字》中的体现 3 英汉习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转换 “邪恶的心灵”——剖析希斯克厉夫复仇的心理动机 5 教师在初中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 6 农村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纠错反馈 7 论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 从《飘》中人物性格分析看适者生存的道理 9 国际商务英语合同翻译策略研究 10 宗教对英汉语言的影响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2 从《鲁滨逊漂流记》看人的性格对命运的决定作用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French Higher Education 14 《动物农庄》的极权主义的研究 The Destruction and Degeneration of Heroines in William Faulkner’s Works 16 从生态女性主义解析苔丝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aboo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18 论《红字》的模糊性 论《飘》中斯嘉丽的精神源泉 《那个读伏尔泰的人》英译汉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 21 商务信函翻译技巧初探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新闻英语标题翻译 23 论叶芝诗歌中的女性面具 析《道林格雷》中王尔德用来揭示生活与艺术冲突的方法 25 英汉含文化植物词谚语对比研究 广告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广告翻译策略 27 情感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理论和实践 28 试析《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戏剧《哥本哈根》中体现的两性家庭分工差异 30 高中英语写作前口语活动设计与实施建议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Expression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从文化差异角度论商标词的翻译
论奥斯卡王尔德唯美主义童话中的批判精神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宿命论
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我不能与你一起生活》的多重主题研究 对比哈利•波特与蜘蛛侠浅析英美英雄文化差异
从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人物看克里斯蒂的反女权主义倾向
Analysis on Earnest Hemingway’s Doom Consciousness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On the Absurdity in Waiting for Godot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The Services of Selfless Love---A Thematic Study of O Henry's Short Stories 从英汉广告语言特点分析中西方文化价值观
On The Narrative Perspective Type of J.M.Coetzee’s Disgrace 论《荆棘鸟》中的女性主义
从认知视角谈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 《威尼斯商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灶神之妻》 分析《等待》的悲剧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歇后语的英译-以红楼梦为例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悲剧形象
从文化差异角度谈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言技巧 从劳伦斯及其作品《儿子与情人》看恋母情结 中式菜谱的翻译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研究 莎士比亚的悲剧对当代女性的影响 从《劝导》看简奥斯汀创作思想的发展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 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洛丽塔》悲剧结局因素探析
杰克·伦敦作品《海狼》中海狼命运的解读
Analysis of Cross 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Failure Jude the Obscure and Hardy’s World View
中美大学课堂文化比较研究
An Interpretation of Feminism in Byatt’s Possession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身着狮皮》中的话语、移民与身份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Stuttering in The King’s Speech 换位思考在商务信函中坏消息的运用及建议 英语学习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违反合作原则所表达的会话含义—以《越狱》中Theodore Bagwell话语为例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海狼》两个译本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中女性主义意识的对比研究 An Analysis of Conflict Images in Invisible Man 英美日常交际礼仪对比分析
从语言角度看中英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网络流行语翻译评析——“神马都是浮云”个案分析 数字“三”的文化意蕴及其翻译方法 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意象解析
论《愤怒的葡萄》中的生态批评思想 化妆品商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中的理想与现实
美国基督新教与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的比较 现代汉语量词英译研究
从电影功夫字幕翻译谈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85 对《愤怒的葡萄》中圣经原型的分析 86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技巧分析 87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在广告中的应用 88 论奥巴马就职演讲词的排比修辞 89 论乔治·奥威尔《》中的极权政治 90 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英婚姻习俗的对比研究 92 论面子在中国奢侈品消费中所起的催化促进作用 93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的形象分析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nglish Film Titles: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95 美国战争电影的人性和文化透视--以《拯救大兵瑞恩》为例 96 从《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看文化差异
从《胎记》中阿米那达布的人物分析看人性的原始表达 98 比较《基督山伯爵》和《连城诀》复仇的异同 99 商务信函中的介词用法
浅析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体现 101 《达洛维夫人》死亡意识解读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功夫熊猫》电影字幕翻译 103 浅析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艺术手法 104 商标翻译的本土化研究
浅析英语演说中对照与其他修辞格的混合应用 106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矛盾情感 107 高中英语课堂中的文化渗透 108 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主题分析 109 非语言交际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 110 从目的论角度看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 111 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 112 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
An Analysis of 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Theory 115 “欧亨利风格”在其短篇小说中的分析 116 中英数字词语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A study 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standards:faithfulness,fluency and beauty 118 中西方寒暄语简要对比研究
奴隶制下的压迫与爱——浅析托尼•莫里森的《宠儿》 120 谈商务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谈唯美主义艺术观
诠释《儿子与情人》中儿子、母亲、情人之间的关系 123 英语新闻标题的文体特点与翻译
从合作原则分析《绝望的主妇》中的语言间接性及其幽默效果 125 天使还是悲剧制造者——浅析安吉克莱尔对苔丝悲剧的影响 126 从关联理论看《茶馆》两个英译本中修辞格的处理 127 英文电影题目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研究
《奥兰多——一部传记》中译者女性主义干预方式研究 129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130 中西方恭维语的比较与分析 131 浅议中国菜名的英译
从《欲望号街车》探析田纳西•威廉姆斯诗意现实主义风格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看中西方古典文学中的性别歧视 134 从《唐老鸭》看赵健秀的男性主义
Women and Art: A Historical Review of Women’s Role in Western Art 136 生态视角下《红楼梦》中动植物名称的翻译 137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
论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39 浅析美国俚语的起源
A Study on Fuzziness of Advertising Language 141 On Integrity Management in Modern Enterprises 142 美国校园俚语发展的促动因素看美国的自由精神 143 物欲与爱情的搏弈——《傲慢与偏见》中的婚恋观对现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启示习策略的实证研究
互联网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145 外贸合同中介词的用法与翻译 146 从接受美学看广告翻译
浅析《名利场》中蓓基和爱米丽亚的女性形象 148 On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Alcohol in Angela’s Ashes 149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理解英语习语的因素调查 150 探讨图式理论对英语专业四级阅读中的指导作用 151 删译在中英诗歌翻译中的应用 152 浅析《黑暗的心》女性形象的作用
153 浅析情景教学法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
154 《夜莺与玫瑰》两中译本之比较:德国功能主义视角 155 环境、性格、命运--评《远大前程》主人公皮普 156 意译在广告英语翻译中的重要性探析
157 从功能理论角度分析电影《点球成金》字幕翻译 158 英语词汇的语境意义分析
159 对黑人妇女在民权运动期间争取教育权的背景分析 160 英语动物习语的研究及翻译
161 二战后大萧条对美国社会福利的影响
162 从《荆棘鸟》中三个女性形象解读女性主义发展 163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164 《野性的呼唤》的自然主义解读 165 象征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运用
166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 167 从功能对等角度翻译委婉语
168 Human Nature and Redemption——Thoughts on Reading The Kite Runner 169 论《序曲》反映的威廉•华兹华斯的辩证想象观 170 论内莉丁恩在《呼啸山庄》中的作用 17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72 英语词汇学习策略
173 《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主题分析 174 汉英谚语的语意对比
175 唐诗中比喻修辞格的翻译——以许渊冲英译本为例 176 爱伦坡短篇哥特式小说体与干宝《搜神记》 177 中美拒绝策略研究
178 《马太福音》对话中语气的人际意义研究 179 商标翻译技巧
180 《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观 181 博尔赫斯诗歌中的镜子意象分析
182 Influences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on Ezra Pound 183 浅析爱德华·摩根·福斯特《霍华德庄园》中的语言特色 184 《蝴蝶梦》中的哥特式元素
185 从美国影视剧中浅析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186 杰克的悲剧与海明威的世界观 187 《德伯家的苔丝》的圣经原型解读
188 浅析《警察与赞美诗》中欧•亨利的写作风格 189 浅析中式菜名的英译
190 析《喧哗与骚动》的写作手法 191 英语反语的语用分析
192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o Jude’s Tragedy in Jude the Obscure 193 中国英语初探
194 探究《蝇王》中的人性
195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主要作品 196 范畴原型理论关照下的影视片名翻译
197 扼杀在萌芽中的期许—“一小时里故事”中的女权渴望 198 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傲慢与偏见形成原因差异的研究 199 言语幽默产生的语音机制
第三篇:《水浒传》两个英译本中称谓语的翻译对比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浅析《瓦尔登湖》中的生态思想
从《宠儿》的人物形象中分析莫里森的种族观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nglish Film Titles: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从文化差异视角看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omen in Fortress Besieged and Pride and Prejudice 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分析《牧师的黑面纱》 中华民族主义的新表现:“中国威胁论”——构建民族认同的一种手段 论美国黑人说唱乐的语言特色及其社会影响 英语非作格动词语义特征和句法属性研究
精神的抗拒与皈依--浅析奥康纳《智血》中的信仰异化 盖茨比美国梦的幻灭——透视现实生活中的爱情 影视字幕翻译原则——从文化角度进行研究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哈克和吉姆的人物形象分析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的存在主义表达
An Insight into Cause for Feminine Tragedy--A Case Study of A Rose for Emily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叙事技巧分析 苔丝悲剧形成原因研究
The Carnival Characteristics of Oliver Twist 透过《丛林》看美国梦的破灭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分析多丽丝•莱辛《第十九号房》的女主人公的心理特征 英汉思维方式差异对英译汉结构处理的影响
论《大卫科波菲尔》中人物个性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接受美学视角下美剧《吸血鬼日记》的字幕翻译—以疑问句为例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Letter “A” in The Scarlet Letter 美国梦的开始与破灭—试析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
The Influence of Greek Mythology upo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n Analysis of Syntactical Features and Rhetoric in English Speech 从《傲慢与偏见》两个汉译本看翻译策略的选择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国内手机APP营销现状及其策略分析
十九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的两位灰姑娘——伊利莎白•班纳特和简•爱形象比较 从美学角度评张培基先生所译散文“巷” 汉语语速性别对比研究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从目的论的角度比较研究《茶馆》的两个英文译本 从小说《德克拉》试论吸血鬼文化 “欧亨利风格”在其短篇小说中的分析 论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
《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人物分析 The Influence of Puritanism on America 美国价值观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体现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论简爱的性格特征
高中生英语学习成败归因现状调查及对策 45 英源外来词的翻译方法
中美电影文化营销的比较研究
英国湖畔派诗歌的语言特点及其汉译 48 《绯闻少女》中的话语标记词研究 49 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印第安情结 50 是什么在作祟?—论保罗爱情失败的原因 51 中英手机短信的修辞特点分析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美社交礼仪的对比研究 53 《雾都孤儿》中南希的人物性格分析 54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友谊观对比 55 汉语公示语的英译 56 语境与英语词汇教学
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新闻英语中委婉语的翻译 58 中外酒文化差异分析
《呼啸山庄》的哥特式传统
An Interpretation of Feminism in Byatt’s Possession 61 论模糊语言在广告英语中的功能与运用 62 浅析《老人与海》中人对自然的态度
从历届美国总统访华演说探讨其对中国所传递的价值观 64 浅析文化差异对中西商务谈判的影响
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 of the Year, an Editorial in the Time Magazine 66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纳撒尼尔•霍桑《红字》 67 论《月亮和六便士》中的自然主义特色 68 基于语义场理论的英语词汇习得研究
中西方餐具文化对比研究—以筷子和刀叉为例 70 对《愤怒的葡萄》中圣经原型的分析 71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餐桌礼仪
菲茨杰拉德《夜色温柔》中迪克·戴弗悲剧的分析 73 玛丽•巴顿的女性意识
从《大卫科波菲尔》中看狄更斯的道德观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Teaching 76 Study on Chinese and Western Menu Translation in View of Dietary Cultural Diversity 77 剖析《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对自由的追求
《纯真年代》中艾伦•奥伦斯卡和梅•韦兰的人物命运分析 79 论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 80 浅析英语交际法教学及其运用 81 浅谈网络聊天中的英语缩略语 82 互联网媒体对汉语纯度影响的研究 83 多媒体技术在早期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84 《阿甘正传》——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回归 85 商务信函中英汉衔接手段的对比与翻译
从认知文体学角度分析《一桶白葡萄酒》
The Features of Classic-literature-based Movies Show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 88 特洛伊战争电影改编的语境探析
教师角色的转变与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90 分析《永别了,武器》中Henry的硬汉形象 91 商务信函中模糊语的使用研究 92 英语阅读有效教学活动设计研究 93 目的论视角下公益广告的翻译
A Summary of Symbols of The Scarlet Letter 95 试析美国个人隐私文化的现象及根源
浅析《老人与海》和《海上扁舟》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97 女性主义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柯林斯 98 英汉状语语序修辞对比与翻译
The Impact of Gender Differences on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100 从《绝望的主妇》的字幕翻译中看文化因素 101 《道连葛雷的画像》叙事艺术的分析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lysystem Theory In the Two Versions of Hamlet 103 青少年的危机时刻——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初探 104 《大学英语》听力理解中的石化现象与对策
种族沟通的桥梁——对《宠儿》中两个丹芙的人物分析 106 析《远大前程》主人公性格之路 107 论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108 浅谈英语俚语
经典英语电影台词的语言特征和文化态度
《智血》中主要人物生命历程解读(开题报告+论)111 浅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 112 小学英语单词情趣教学初探
英汉亲属称谓对比研究及其文化内涵分析
Influence, Barriers and Soft Cultural Power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115 比较分析《长干行》不同译文中的音韵美和意象美 116
“理想化”和“反理想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主题辩析 118 高中学生英语课堂口语交际活动的错误分析 119 浅谈中西方服饰礼仪之色彩差异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 12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Roses” in Wuthering Heights--Catherine Earnshaw and Catherine Linton 122 《格列佛游记》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 123 汉语叠词翻译的对等研究
英语使用中展示的性别语言差异 125 简论英汉习语翻译
法律英语中的情态动词shall的翻译
态度系统的评价价值--以小说《傲慢与偏见》例
An Analysis of Virginia Woolf's Androgynous Vision in To the Lighthous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Factors in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Kong Yij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130 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131 《日用家当》中的黑人文化意象分析 132 英汉翻译中动物词汇的翻译 133 《红字》中海斯特性格分析 134 中西婚礼风俗对比
从合作原则的违反谈黑色幽默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实现 136 基于语料库的同义词辨析方法—词块辨析法 137 从顺应论的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138
男权社会下康妮女性身份的诉求--D.H.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研究 140 埃德加•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技巧应用分析 141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女性主义探究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社交指示语的英译研究 143 谈成长中的大卫•科波菲尔的情感波折
On the Female Character During the War Through A Farewell to Arms 145 从认知角度比较英日语言的空间隐喻
王尔德家庭道德观在《认真的重要性》中的体现 147 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的使用 148 礼貌原则在商贸信函中的应用
高中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
网络聊天缩略语的起源,特征,发展及其影响研究 151 英语习语学习策略的探究
152 Growing Pains: An Analysis of the Hero in Catcher in the Rye 153 华兹华斯和弗罗斯特自然观的比较 154 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155 文化导入与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156 浅析初中生英语写作问题及对策 157 马丁伊登的自杀根由 158
159 英语双关语语境分析及其翻译
160 从目的论看儿童文学翻译--兼评《小王子》中英译本 161 浅析中文商标词英译的原则和方法
162 浅析《双城记》中狄更斯的浪漫现实主义
163 从《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 164 It的用法与翻译
165 《基督山伯爵》中的复仇,复活以及宽恕 166 从足球看中西文化差异
167 英文电影名汉译中的功能对等
168 A Feminist Reading of The Portrait of a Lady 169 英汉招呼语差异探析
170 从功能分析的角度试析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
171 An American Nightmare: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o Clyde in An American Tragedy
172 浅谈商务英语句法特点及翻译技巧 173 英雄还是魔鬼-论亚哈船长的双重性格 174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175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 176 从跨文化角度对商标名称的研究 177 分析课堂教学中的肢体语言
178 试论达尔文主义对《远离尘嚣》创作的影响 179 英语混成新词建构新解:多元理论视域
180 解析马克吐温《竞选州长》中的幽默讽刺艺术 181 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意象解析
182 探索在小说《道雷格林画像》中奥斯卡王尔德的自我画像 183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Syntactic Features of English Contracts 184
185 《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对白之语用学分析 18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87 Sister Carrie—A Woman Lost in the Material World 188 论英语习语的语言和文化功用
189 融入与挑战--从生态角度看《老人与海》与《瓦尔登湖》 190 外贸英语函电的文体特征及翻译对策
191 浅析中美电影中英雄主义的异同--以《功夫熊猫》和《霍元甲》为例 192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成效的课堂研究——以礼仪祝辞类口译为例 193 浅析《紫色》中书信体的运用
194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看基督教对美国黑奴的精神救赎 195 Imagery Translatio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196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197 戏仿和影射—《洛丽塔》中的互文性
198 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之餐具比较——筷子和刀叉 199 《紫颜色》对女性主义概念的延伸及新阐述 200 从《刮痧》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
第四篇:《乡愁》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乡愁》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曹菊玲
(川外2013级翻译硕士教学1班 文学翻译批评与鉴赏 学期课程论文)
摘要: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是一首广为人知的诗歌,曾被众多学者翻译成英文,本文将对赵俊华译本和杨钟琰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主要从原作的分析、译文的准确性、译文风格以及对原文意象的把握入手进行赏析,指出两译本的不足和精彩之处。
关键词:《乡愁》;原诗的分析;准确性;风格;意象的把握
1.原诗的分析
作者余光中出生于大陆,抗战爆发后在多地颠沛流离,最后22岁时移居台湾。20多年都未回到大陆,作者思乡情切,于上世纪70年代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但是当时大陆与台湾关系正处于紧张时期,思而不得的痛苦与惆怅包含于整首诗中。
全诗为四节诗,节与节之间完全对称,四句一节,共十六句,节奏感、韵律感很强,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这首诗语言简洁,朴实无华,但是却表达了深刻的内涵。从整体上看,作者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以时空的隔离和变化来推进情感的表达,最后一句对大陆的思念,一下子由个人哀愁扩大到国家分裂之愁,因而带有历史的厚重感。【原诗】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译诗】(1)赵俊华译
Homesick As a boy, I was homesick for a tiny stamp, —I was here, Mom lived alone over there.When grow up, I was homesick for a small ship ticket.—I was here, My bride remained over there.Later on, I was homesick for a little tomb.—I was here, Mother rested over there.And to-day, I am homesick for a shallow strait, —I am here, The Mainland lies over there.(2)杨钟琰译
Nostalgia When I was a child, Nostalgia seemed a small stamp: “Here am I and there my mother.”
Then I was a grown-up, Nostalgia became a traveling ticket: “Here am I And there my bride.”
During the later years Nostalgia turned to be a graveyard: “Here am I And yonder my mother.”
And now at present Nostalgia looms large to be a channel: “Here am I and yonder my Continent!” 2 准确性
一直以来,翻译界对严复“信、达、雅”翻译的标准是比较推崇的。“信”是指忠实原文,即准确地翻译出原文的意思,严复把它放在首位,可见“信”在翻译中是极其重要的。2.1 英文词语具体意思的准确性
标题“乡愁”,赵译为“homesick”,杨译为“nostalgia”。根据Longman English Dictionary, homesick---feeling unhappy because you are a long way from your home, 而nostalgia---a feeling that a time in the past was good, or the activity of remembering a good time in the past and wishing that things had not changed.对比我们会发现,nostalgia比homesick范围更广,意思 更贴近原文,原文中作者不仅仅是在抒发一种思念家乡的惆怅之前,还有对过去美好的追忆。因此用nostalgia更为准确。2.2 英文惯用表达的掌握
对于“大陆”一词的翻译这两个译本的差别还是很大的。赵译为“Motherland”,杨译为“Continent”,我认为赵译是对的。在翻译“中国大陆”已习惯性地翻译成“Motherland”,这已成为一种固定翻法,也就是说读者在看到“Motherland”一词时,脑海里浮现的便是“中国大陆”,而“Continent”这一词更多地指“欧洲大陆”,这就会让读者产生误解,完全扭曲了原诗的意思。除此之外,我们应该明白大陆和台湾是属于一个中国的,用“Motherland”更能形象地体现作者渴望回到祖**亲怀抱的思乡之情。还有“海峡”一词,赵译为“strait”,杨译为“channel”, 我同意赵译的。因为海峡在此特指“台湾海峡”,惯常的翻法便是“strait”,很少用“channel”。3风格
许渊冲认为,译诗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这是形美。我认为译者可以有自己的风格,在译作中体现自己的痕迹,但是诗歌翻译还是应该遵循原文,尽可能与原诗保持相同的风格。
总体风格指的是诗作从思想内容到格律形式以至修辞炼句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总的气势、韵致和境界,是人对主题欣赏的审美把握。本诗一方面节奏感强,富有韵律,一方面格式整齐但又不单一,富于微变。3.1 韵律
原诗使用“小小的” “窄窄的” “矮矮的” “浅浅的”这些叠词,表现作者强烈的思想之情,但是英文中没有叠词的使用。两位译者采取压头韵的办法,譬如翻成 “small strait” “small ticket”,用英文的特点取代汉语的特点,从而达到音律美。
在处理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两个译本的区别还是很大的。杨译为 When I was a child/ Then I was a grown-up / During the later years/ And now at present 意思表达准确,但是不够简练,而且句法有些出入。原诗每行四节,每节三个音节,语言简明流畅,音韵自然和谐,节奏紧凑明了。赵译本为 As a boy/ When grow up/ Later on /And to-day 每行四节,每行三个音节,抑扬顿挫,创造性地取得的与原诗同样的效果。3.2 格式
“是”字在原诗中反复出现达四次,作者通过一个简单的“是”字,将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从而将自己不同时期的乡愁具体化。赵翻译成“ be homesick for”句式,其句式与原文保持一致。杨分别译为 seem, become, turn to be 和 loom large to be 结构,虽然与原文格式不同,但是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不断升华,但是却失去了原诗那种令人反复咀嚼的感受。
“我在这头”在原诗中也是反复出现了四次,这个短语的反复使用突出了虽然时间空间的不断变化,但是我的思乡之情却一直没变。赵译为I was here/ I was here/ I was here/ I am here, 最后一句通过was 和 am 时态的转化,达到原诗深远的寓意。而杨四句都翻成 Here am I 倒装句,表达出来的感情更强烈。而“那头”,赵四句都译成over there表现了原诗朴实无华的语言特色,格式也与原诗一致。而杨译为there…./ there…./yonder…./ yonder….也翻译得比较简练,而且追求变化,避免重复。4 意象
余光中在翻译领域也颇有建树,曾翻译过众多的诗歌,他在谈论翻译时,就提到:“我做译者一向守一个原则:要译原意,不要译原文。只顾表面的原文,不顾后面的愿意,就会 流于直译、硬译、死译,最理想的翻译当然是既达愿意,又存原文。如果遇到难以两全的时候,只好迳达愿意,不顾原文表面的说法了。”可见,余光中认为在翻译诗歌时,应该非常注重意象的把握,而当别人翻译自己的作品时,余光中也一定希望译者能遵循这个原则。
北大的辜正坤教授指出,“意象指的是诗歌字句或整首诗的意蕴、义理作用于大脑产生的美感。”虽然中西文化差异巨大,但是译文应给读者再现相似的意象。整首诗通过时间空间的转化以及把不同时期乡愁的具体化来体现作者浓浓的乡愁。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赵译为 I was homesick for a tiny stamp/ a small ship ticket/ a little tomb/ a shallow strait 这种做法并未体现出作者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对故乡怀念之情不断加深的感觉,而且译者完全偷换了概念,回译出来的是“我怀念家乡的小小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这儿的主语不应该是我,而应该是乡愁,我在这首诗中应作模糊处理,作者这首诗想表达的不仅仅是自己对于故土的思念,它已扩大成千千万万个像我一样对家乡思念的人。杨译的就很符合原文,Nostalgia seemed a small stamp/ became a traveling ticket/ turned to be a graveyard/ looms large to be a channel,译者采用直译的方法表达出了原诗的意思。5.总结
赵译和杨译虽然在细节的处理上采用不同的方法,但是两个译作达到的效果都差不多。只是有时语言是不可以各方面兼顾的,所以难免会有不足之处。赵译忠实地体现原文的形式,但是读起来意味不足,杨译更能体现原诗的意境,但是有些选词却令人误解,比如把“大陆”翻成 “Continent”。总之,两个译本都是难得的译作。
参考文献:
[1] 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3] 喻云根,英美名著翻译比较[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4] 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第五篇:西游记詹纳尔英译本鉴赏
文学翻译鉴赏
教师
吴琳
詹纳尔英译本《西游记》鉴赏
英语1207班 周子潇 1801120728 王 君 1801120721
前言:
(一)西游记简介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完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汉族长篇神魔小说。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书中讲述唐朝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西游记是最优秀的神话小说,也是一部群众创作和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作品。小说以整整七回的“大闹天宫”故事开始,把孙悟空的形象提到全书首要的地位。第八至十二回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徵斩龙,唐僧出世等故事,交待取经的缘起。从十四回到全书结束,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保护唐僧取经,在八戒、沙僧协助下,一路斩妖除魔,到西天成了“正果”。西游记主要取材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汉族民间传说。
《西游记》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成书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西游记各式各样的版样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大量被译为西文,西渐欧美,已有英、法、德、意、西、世、斯瓦希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二)《西游记》英译本发展历史 1.第一阶段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很早便引起了英语世界的关注;1913年,上海基督教文学会出版了著名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译本,即A Mission to Heaven;1930年,海伦·M.海斯的译本The Buddhist Pilgrim's Progress在伦敦和纽约出版。但这两种只摘译了部分回目的图书,在西方的影响并不大,最早引起广泛关注的是英国翻译家卫利 3
(Arthur David Waley)的译本,即Monkey:Folk Novel of China。
2.第二阶段
1942年面世的卫利版其实也是节译本,选取了原书的第一到十五、十八到十九、二十二、三十七到三十九、四十四到四十九和九十八到一百回,总共只有三十回,不到全书的三分之一。这跟卫利本人对《西游记》的定位有关。在其英译本的前言里,卫利写道:
《西游记》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糅合了美丽与荒诞、深奥与无稽。传说、寓言、宗教、历史、反官僚的讽喻与纯粹的诗词——所有这些迥然相异的要素都囊括在这部小说里。由于将《西游记》当成普通的讽刺小说,卫利认为原著实在是太长了,于是在翻译的时候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节,不过选中的回目基本上保留了完整的架构:孙悟空、唐僧和白龙马先后在第一到十五回里出现,第十八到十九回是收服猪八戒的故事,第二十二回是师徒五人的大团聚——沙僧也被收服了;第三十七到三十九回和第四十四到四十九回代表了取经过程中遭遇的劫难,第九十八到一百回则描写了取经后返归东土的故事。总的来说,卫利版在重现整个叙事结构方面是很成功的。
但与其说Monkey:Folk Novel of China是《西游记》的节译本,毋宁说是其改写本,因为在这三十回里,卫利并没有将原貌呈现给英文读者,而是进行了大量的删节和改写:凡是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段落,比如关于五行、炼丹等的描写,几乎都遭到删节,至于幸存的段落,也基本上会被卫利随意改写。
如果从译文的可读性来看,卫利版是很流畅的,但是这种流畅牺牲了原著的复杂性和艺术性,将这部伟大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活生生地变成了一本三流的英国小说,其令人遗憾的程度,丝毫不亚于将乔叟的The Canterbury Tales翻译成汪国真或者席慕容诗集——如果存在这样的中译本的话。
第三阶段
.英文读者无缘窥见《西游记》全貌的情况又持续了将近四十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在中国和美国,有两个全译本几乎同时面世。其中一个是詹纳尔(William John Francis Jenner)翻译的Journey to the West(以下称詹纳尔版),共四卷,在1977年到1986年间由北京外文出版社付印,另外一个是余国藩翻译的The Journey to the West,也是四卷,在1977年到1983年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刊行,并于去年推出修订版(以下称余国藩版)。这也是迄今为止仅见的两个《西游记》全译本。今天我们要赏析的是詹纳尔版本的西游记英译本。
一、句法语法方面翻译
(一)小说章回标题翻译
西游记一共有100章,还有附录 陈光蕊赴任逢灾 江流僧复仇报本。(这一章讲的是唐玄奘的一个身世。唐玄奘的父亲陈光蕊喜中状元,招为宰相女婿,被任为江州州主。上任途中被船家刘洪害死,其妻被抢,刘洪冒保赴任。陈被龙王救活,收于龙宫。其妻生子,抛于江中。被金山寺长老所救;起名江流,后又起法名玄奘。长老为其说知身世。玄奘寻见母亲。后径往京师,找外祖诉冤。刘洪被处极刑。陈光蕊还阳。玄奘入洪福寺继续修行。)
西游记的章回都是七言的对仗工整的句子,还有少许五言和四言的句子。例如,“第二十三回 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 “第二十四回 万寿山大仙留故友 五庄观行者窃人参”,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很多的困扰。那么译者又是如何翻译的呢?以“ 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为例。
八卦炉:那老君到兜率宫,将大圣解去绳索,放了穿琵琶骨之器,推入八卦炉中,命看炉的道人,架火的童子,将火煽起煅炼。原来那炉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他即将身钻在“巽宫”位下。巽乃风也,有风则无火。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一双眼熏红了,弄做个老害眼病,故唤作“火眼金睛”。
炉子:stove;furnace;oven;camp stove 八卦:八卦起源于人文始祖伏羲,表示事物自身变化的阴阳系统。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gèn)代表山,巽(xùn)代表风,兑代表泽。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基于当今社会人事物繁多。
trigram ['traiɡræm](中国、日本等国用作占卜等用的)八卦 译为:the Eight Trigrams Furnace 大圣
译为:The Great Sage sage:英[seɪdʒ] 美[sedʒ] n.圣人;贤人;哲人 adj.明智的;贤明的;审慎的
五行:five phases,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译为:Five Elements Mountain 心猿:“心猿”在《西游记》的章回标题中共出现了17次,它既是佛教用语,也是道教用语。意思是“心意散乱不定,如猕猴一般”。(《中英佛教辞典》)在詹纳尔的译文中,“心猿”有16次被译为“Mind-Ape”;1次被译“Heart-Ape”。而在余国藩的译文中,该词有4次被翻译“Monkey for the mind”,13次被翻译为“Mind Monkey”。
詹纳尔译为:
The Great Sage Escapes from the Eight Trigrams Furnace The Mind-Ape Is Fixed Beneath Five Elements Mountain
(二)叠音拟声词的英译
叠音词(reduplication)又称叠字,是指把同一个字或单音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即相同的词、词素或音节重叠使用。叠音词是语言中常见的修辞手段,是体现语言韵律美、形象美、修辞美的典型艺术手法。中国古人好以叠字拟声绘色,表情达意,作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无疑继承了这一传统。纵观全书,所用到的叠音词可谓是比比皆是,其丰富的表现手法不但生动地展现出明代通俗小说的多彩姿容,更透露出当时人们的用于习惯及高超、别致的审美情趣。
今天,就为大家介绍《西游记》詹纳尔英译本中叠音拟声词的英译,归纳总结出一些基本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叠音拟声词的对等翻译
在Journey to the West中, 译者对于叠音拟声词的翻译处理表现并不是始终如一,往往是因词而异。以叠词再现叠词的译法时有出现,最佳的译法就是“叠词以叠词见之”。因此,叠词对等翻译能够满足《西游记》英语读者的“期待视阈 ”,因而是翻译叠词的常用结构。如:
观棋柯烂,伐木丁丁。(Chapter1)Watching the chess game I cut through the rotten, felling trees, ding, ding…(2)呼呼吼吼,喊声不绝,却赶到那藏风山凹之间。(Chapter2)Chased him as fast as he could, waving his cudgel, roaring, and howling.(3)只听得呼呼吸吸之声,犹如蚕食叶。(Chapter72)He heard a rustling, hissing, sound like that of silkworms eating leaves…(4)就像敲梆子一般,剔剔托,托托剔。(chapter90)Tic-tic-toc, toc-toc-tic, like the rhythm of a wooden clapper…(5)只听得呼呼吼吼,喘喘呵呵,众小妖都现了本身。(chapter92)7
With that there was much roaring, lowing, panting and sighing as the junior devils all resumed their original appearances...以上五句的英语译文都通过对等翻译,再现了原作中叠音拟声词的风采,但译笔略有不同。例1中的“ding, ding”和例4中的“tic-tic-toc, toc-toc-tic”完全模拟汉语叠词的构词方式,无论视觉还是听觉效果与汉语表达吻合一致,是最忠实于原文的译法,但这种模拟汉语的发声而造出的英语拟声词并不容易为英语读者理解。对于另外3句叠词的处理,译者采用了平行结构以及具有连续、复加内涵的“-ing”形式,并用逗点与句子主体分隔,语体蓄势凸显,与原叠词的派势一拍即合。可见,叠词的对等翻译策略也不排除同中有异,形式对等、效果不等的译笔。但总体上,这种对等的英译方法“选用相对应的叠音字,以形传情,以音传神”,较好地保留了小说中叠音词的风貌。2.叠音拟声词的灵活变通
有三种方法:头韵译法、词性转译法、舍形存意法(1).头韵译法
詹纳尔在翻译叠音拟声词时,有时会通过英语音韵中头韵(alliteration)手法的使用,既忠实并通顺地译出汉语叠音词的词义,又保留了原文的音韵特点,力求使译文无论在意义还是在音韵上达到较完美的统一。
那呆子因赶马,走急了些儿,喘气嘘嘘,口里唧唧哝哝的闹道…… The blocked Pig, who had been running quite fast after the horse, was puffing and panting as he mumbled… 喧喧嚷嚷两相持,云雾满天遮白日。Ranting and roaring, they were locked in struggle(2).词性转译法
宾鸿至,嘹嘹呖呖声宵碎。And their honking shattered the night.那妖邪口里囔囔突突的,骂着山神土地道 From the demon’s mouth came abusive grumbles… 不难发现,虽然拟声修辞法汉英皆有,但是区别较大。在汉语里,一般都采用直接摹写声音的拟声词,如上面例1中“嘹嘹呖呖”和例2中的“嚷嚷突突”。在英语里,一些动词和名词本身就具备了拟声特点,融音与义为一体,引起音与音之间的联想,如上面2例中的honking 和grumble。这种词性转译法无疑有助于译者处理大量特殊、繁复的声音。(3).舍形存意法
舍形取意的特点是形虽去,意犹在。“所谓译意就是不译出叠字,而是把叠字表达的意思真实、生动地展现出来,或将其完全融入整首诗的意境中去,这种以意补形的方法可用于任何词性的叠词。”这也是詹纳尔译中经常用到的方法,如下面几句译文:
洞中有叮叮硌貉滴水泉…… Springs flow from the caves with cheerful voice.野禽声聒聒,幽鹿步徐徐。Noisily sang wild birds.Slowly strolled the deer.汉语注重结构均匀、押韵,而英语更注重意义的表达。例1中用“cheerful voice”来传递原文中叠音拟声词“叮叮猪猪”的蕴意;例2中用“nosily”表现嘈杂的“聒聒”之声,虽然译取了叠词的内涵,但两者问既无形式上的呼应,也元修辞上的对等,而且译文中的意境与原文也有出入,可谓美感缺失。但舍形存意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形不在意犹在、形去势存的翻译措施
二、民族文化翻译
(一)民族习语翻译
习语往往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带有本民族特有的语言和文化特色。其独特的文化色彩往往令译者感到困惑和为难。赏析詹纳尔所使用的如下几种习语翻译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启迪。
1.直译法
要达到语用对等,当然要保留其语用意义,但还要尊重原著的风貌。为尽量保留原著的风格特点,在既能保留形式又能传达意义的情况下,宜采用直译法来翻译。
例1.那大圣……对唐僧道声:“……今日昧着惺惺使糊涂,只教我回去:这才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罢罢罢!”(第二十七回)“… But today you’ve turned stupid and you’re sendingme back.When the birds have all been shot the bow is putaway, and when the rabbits are all killed the hounds arestewed.Oh well!”
采用直译的方法,既保留其语言形式,也并没有损害其语用意义的传达,还使读者对中国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可谓达到了成功的语用对等。
2.意译法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字、词、句等结构方面完全不同,隐含意义(语用意义)各不相同。很多时候,不得不牺牲形式而保留其意义,以达到语用语言等效。
例2.太子道:“这是玉旨来拿你,不当小可。我父子只为受了一炷香。险些儿‘和尚拖木头,做出了寺’!”(第八十三回)“We are here to arrest you at the Jade Emperor’s command,”Prince Nezha replied,“which is not something to betreated lightly.My father and I were nearly in terrible troublebecause of you.” 10
例2 中这个利用了汉语谐音的歇后语如果非要按字面翻译,不仅不好表达,而且英语读者也不容易理解其深层意义。译者舍弃了字面的形式和意象,采用意译的方法很好地传达了其语用含义,虽然牺牲了原语的形式,却也是效果最好的解决方法了。3.省略法
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差异较大,往往无法兼顾语义内容和文化内容。汉语中倾向于使用习语来重复上下文语境中已有的内容,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语用意义,不为陌生文化内容所干扰,可以采用省略译法。例3.那人道:“……朕当结草衔环,报酬师恩也!”(第三十七回)“Father,”the other replied,“… We will be deeply gratefuland repay you, Master, for your great kindness.” 詹纳放弃了“结草衔环”这两个文化典故,以保证语用效果对等。普通的外国读者要理解中国典故很困难。“报酬师恩”已经包含了“结草衔环”所要表达的意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略去习语或者典故不译,有利于深层含义的传达。
4.增译法
增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将原语文本中暗含的信息在译文的行文中增补出来,利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译文读者理解。译者为保留习语生动的字面语言形式,又便于译文读者理解其语用意义,往往要在译文中把隐含的意义变为显性的文字。
例4.八戒笑道:“你甚不变通,常言道:‘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见男儿丑?’”(第五十四回)“You don’t understand,”said Pig“.Thick willow twigs makedustpans and fine ones make funnels.There’s a use for everything.There’s not a man in all the world who’s really ugly.” 11
(原意,柳是柳条,簸箕和斗是人家户的日用器具。簸箕和斗都有用柳条编的,编簸箕用的是细柳条,编斗用的是粗柳条。猪八戒的意思是:各有各的长处,什么谁丑谁美了?!)译文既保留了原文中“柳、斗、簸箕”等字面形象,又增补了“There’s a use for everything.”这既道出了俗语的含义,又使读者很容易了解其语用意图,也利于重现原小说的风格。
5.替代法
所谓替代法,即利用目的语中意义相符的习语来翻译原文中的习语。这样做使译文读者没有任何语言和文化障碍,能够较为充分地表达语用意义,易于读者理解。例5.行者道:“我相你有些儿偷生搲熟,被公婆赶出来的。”(第八十一回)“You look to me rather like someone who’s been drivenout by her parents-in-law for carrying on with strangers.” 詹纳采用英语惯用法“carry on with sb.”替代了若直译很难令人理解的俗语“偷生搲熟”,恰好体现了原文的语用含义,表明外国译者对本国文化和英语语用要求的熟练掌握。
6.结语
在翻译时能不能达到语用对等,关系到翻译、交际活动的成败。在翻译《西游记》一类的中国古代小说和典籍时,如果习语处理不当,会造成语用意义的缺失,令译文的精彩程度和文化传播作用大受影响。通过对《西游记》译本的研读分析,我们发现要翻译出形神兼备的习语,就要尽可能使译文贴切自然,达到语用对等的要求。
(二)习俗的翻译
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的文明史,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一些 12
特有的风俗习惯。正行时,忽见那隅头拐角上一湾子人家,人家门首挂着个灯笼儿。他道:“这人家过元宵哩?怎么挨排儿都点灯笼?”(Wu Cheng'en, 2001:723)As he was flying along he noticed an angled row of houses on a corner with a lantern hanging over each doorway.“They must be celebrating the Lantern Festival here,”he thought,“why else is that line of lighted lanterns there?”(Jenner, 2002:322,vol.3)例1 中,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人们在每年的正月十五的晚上吃元宵,观灯展,并在门外挂上灯笼,象征着好兆头。这个节日在中国家喻户晓,而在外国却有很多人不知道。基于这一点,詹纳尔在译成“the Lantern Festival”同时,还加了个注释:“Held on the full moon night of the first month of the lunar calendar。”不仅符合当今西方人对中国这一传统佳节已有的了解———吃元宵,观灯,让译文更好理解,同时又传播了中国文化。此例中译者采用了异化法,保留了原文中的形象,有助于外国读者了解这一中国古代习俗。文的思想。我们发现译者在处理原文文化信息的时候,多用“异化法”,紧紧依靠原文,争取最大限度的“信”,忠实于原文作者和读者,有利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同时也使用了其他一些方法(如归化法)。并且译者在很多地方添加了一些注解,以帮助英美读者更好地了解原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虽然译文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西游记》中,很多地方涉及到了中国文化特别是古代文化的精髓,即使在汉语读者看来也是很难理解的,更不用说语言及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英美读者了,从而导致了文化意象的失落与歪曲。但从整体来说,瑕不掩瑜,译者通过这部译著,向西方读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及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三、宗教文化翻译
(一)宗教人名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命名也是艺术创作的一部分。文学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名字绝不是随意贴上的标签,而是与该人物的个性特征、社会经历紧密相关的,蕴含着作者的创作意图。以《西游记》的主角孙悟空的名字为例。《西游记》第一回,孙悟空的启蒙师傅菩提祖师给孙 悟空取了名字: 例1:
祖师道:“我门中有十二个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 “There are twelve words within my sect.” If we work out the generations disciples, then you should have a name with Wu(awakened)in it.So we can give you the Dharma? Name Sun Wukong, which means “Monkey Awakened to Emptiness”.字辈是我国汉族的一种取名形式,字辈作为名的第一个字,用以区分辈分。字辈是有含义的,如上文的“悟”。指佛教徒了悟佛理,具有强烈的佛教意味。同样,“空”是梵语的意译,意为万物从因缘生,没有固定,虚幻不实,这是佛学的根本哲理。因此。“悟空”就是修行者达到了悟空得道的境界。这里对于孙悟空的名字如果直接用音译,西方读者显然无法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佛教意味。因此,詹纳尔的英译本采取了音译加注释的方法,用“Sun Wukong”这一名字保持了与汉语称谓的一致,又用“Monkey Awakened to Emptiness”传递了其中所蕴含的佛理,达到了音译与意译的统一。
神仙名字的翻译
《西游记》中的出场人物多达数百个,除主人公唐僧师徒外,既有佛教中的人物如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十八罗汉、阎罗王等,还有道教中的神仙如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三清、四帝、六丁六甲,当然还有为数众多的妖魔鬼怪,如黄袍怪、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 14
仙、白骨精等。要使西方读者读懂这些富含佛教和道教意味的神话人物,其英译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对于部分佛教人物,因其来源于佛经,故詹纳尔的英译本也由梵语翻译而来,如下:(1)如来笑道:“我是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尊 者。阿弥陀佛。” “ I am the Venerable Sakyamuni from the Western Land of Perfect Bliss.” Replied the Buddha with a smile.释迦牟尼是佛教创始人,释迦族人,原是古代印度一个小国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因对社会与人生中的种种动荡、苦难痛感困惑与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终于彻悟了人生,成了获得无上大觉的佛陀,被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源于梵语“Sakyamuni”,因此其英译与汉语一样,都是梵语的音译。下例中的“金刚”一词也是如此。
(2)话表八金刚既送唐僧回国…… The Eight Vajrapanis escorted the Tang Priest back to their county… 还有其他部分人物名称,则采用意译的方法
(3)城隍 the City God土地 the local god 水神 the water god赤脚大仙 Bare Foot Immortal 镇元大仙 the Great Immortal Zhen Yuan 《西游记》这部小说中的“神”的概念是广义的,已经被世俗化、社会化,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西游记》中的神界有一套严整有序的等级制度,有不容改变的统治秩序。天庭的各级机构相当完备,在天宫,有各处衙门;在下界,也有各处城隍、土地、山神、水神等行使职责。
而“仙”的概念则有所不同。仙大部分来自凡人,通过各种手段修炼得道后得以长生不老,15
因此成仙。
詹纳尔版本中,将神译为”god”, 将仙译为”immortal”.“god” 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解释为”a being or spirit who is believed to have power over a particular part of natureor who is believed to represent a particular quality.” 强调其对人类和自然的统治。而词条“immortal”的解释为” a god or other being who is believed to live forever.”,意为不朽的人物,强调其不朽,也就是长生不老。这与神、仙这两个词在中文中的意思基本吻合。
(二)宗教术语
《西游记》融合了传统文化中的佛、道、儒三家思想, 构造出四个世界: 天上以玉皇大帝为首的神仙世界;地上以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为首的人间世界;地府以阎罗为首的幽冥界;以及西方以如来佛祖为首的极乐世界。复杂的宗教背景,给翻译增加了难度。猴王听说,道:“我老孙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已不伏他管辖,怎么朦胧又敢来勾我?”(Wu Cheng’en,2001: 23)To this the Monkey King replied“, I have gone beyond theThree Worlds,and I am no longer subject to the Five Elements.Idon’t come under King Yama’s jurisdiction.How dare you grab me,you idiots?”(Jenner,2002:51,vol.1)2 话表我佛如来辞别了玉帝,回至雷音宝刹,但见那三千诸佛、五百阿罗、八大金刚、无边菩萨,一个个都执着幢幢宝盖,异宝仙花,摆列在灵山仙境,婆罗双林之下迎接(WuCheng’en,2001:57)。Our story goes on to how our Buddha,the Tathagata, left the Jade emperor and went back to the Thunder Monastery,where he saw the three thousand Buddhas,five hundred Arhats, eight great Vajrapanis and countless bodhisattvas,standing under the pairs of sala 16
trees at the food of the Vulture Peak,all holding banners,canopies, jewels and magical flower(Jenner,2002:131, vol.1).例 1 中,“三界”为佛教用语,指“上天、人世、地狱”;“五
行”为中国古代哲学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元素组成的。译者考虑到英美读者对此比较陌生,先在文中把二者直译成“the Three Worlds”及“the Five Elements”,又在后面加上注解:“According to Buddhism, all beings in the Three Worlds are subject to births and deaths.The Five Elements, according to the ancient Chinese classics, are Mental, Wood, Water, Fire and Earth.”这样一处理,英美读者对中国文化就有了较为详细深入的理解。
例2 中,出现了佛教专有名词,例如“阿罗”、“金刚”、“菩萨”等。这是因为自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许多文化成分涌入了中华文化和汉语,成为后者有机组成部分。在译此类佛教专有名词时,最好借用其梵语说法,使用同一译名,以使译入语的读者认识到这是一种固定的文化概念,有利于不同文化思想间的交流和传播。所以译者把“阿罗”、“金刚”、“菩萨”分别译为“Arhats”、“Vajrapanis”和“Bodhisattva”
。中国是一个佛教盛行的国家,自从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对原有的以汉族文化为中心的中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涉及到政治、教育、文学、价值观、习俗等各个方面。在典籍中随处可以看到佛教的身影,《西游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所以,在典籍翻译中,要给与特别的重视。在翻译策略上,宜遵循忠于原作的原则,采用异化法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向西方文化移植东方的佛教文化。
四、不同译本对比
可以和詹纳尔相提并论的一个译本,就是由台湾作家余国藩翻译的journey to the west。我 17
们试比较来自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译者,将同样一本著作翻译成英文有何不同。
(余国藩(Anthony C.Yu),美国芝加哥大学巴克人文学讲座教授,并为该校唯一由神学院、比较文学系、英文系、东亚系及社会思想委员近四十年,现为该校巴克人文学讲座荣退教授。余国藩也是台湾中央研究院及美国国家人文科学的院士,并荣任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通信研究员。余国藩向以英译《西游记》(Journey to the West,四册)饮誉学界,在《重读石头记》及各类论文之外,他另有《重访巴拿撒斯山》(Parnassus Revisited: Modern Critical Essays on the Epic Tradition)及《信仰的语形学》(Morphologies of Faith: Essays in Religion and Culture in Honor of Nathan A.Scott,Jr.)、《余国藩西游记论集》、《重读石头记:里的情欲与虚构》、《从历史与文本的角度看中国的政教问题》等著作及若干论文。)
余国藩对于西游记的的诗词翻译是很值得为人称道的,例如:
令人遗憾的是,詹纳尔的译本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如第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旁门见月明”中有一首诗:“十里长亭无客走,九重天上现星辰。八河船只皆收港,七千州县尽关门。六宫五府回官宰,四海三江罢钓纶。两座楼头钟鼓响,一轮明月满乾坤。”詹纳尔的译文是:
From the ten-mile pavilion no travelers leave, In the ninefold heavens the stars appear.On the eight steams the boats are all in harbour, In seven thousand cities the gates have been shut.From the six palaces and five departments the officials have gone;18
On the four seas and three rivers the fishing lines rest.In the two towers the drums and bell sound;One bright moon fills the earth and sky.(詹纳尔版,第2卷,第813页)
暂且抛开语法错误不论(如harbour应是复数),这几段英文并不能称之为诗,尽管詹纳尔也许用心良苦地试图用七个介词作为句首来让它们具备些许诗歌的韵味。余国藩的译本则好得多:
No traveler walked by the ten-mile arbor, But stars appeared in the ninefold heavens.Boats of eight rivers returned to their piers;Seven thousand towns and counties shut their gates.The lords of six chambers and five bureaus all retired;From four seas and three rivers fish-lines withdrew.Gongs and drums sounded on two tall towers;One orb of bright moon filled the universe.(余国藩版,第2卷,第149页)
除了第五句,这首译诗的节奏很整齐,也基本做到了押韵,算得上是不错的英文诗,虽然第三句的rivers或许可以改成creeks或者branches。实际上,余国藩在翻译这些诗词的时候应该费了不少心血,这可以从一个很小的地方看出来。
但是余国藩的翻译比较注重异化,而詹纳尔的翻译则注重归化。例如: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则西蹉;申时晡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
詹纳尔版的翻译如下:
In the arithmetic of the universe, 129,600 years make one cycle.Each cycle can be divided into twelve phases: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X, XI, XII, the twelve branches.Each phase last 10,800 years.Now within a single day, the positive begins at the time I;at II the cock crows;at III it is not quite light;and at VI the sun rises;V is after breakfast;and at VI one does business.VII is when the sun reaches noon;at VIII it is slipping towards the west;IX is late afternoon;the sun sets at X;XI is dusk;and at XII people settle down for the night.(詹纳尔版,第1卷,第1页)他的策略用罗马数字来代替十二地支。而余国藩版本: We heard that, in the order of Heaven and Earth, a single period consisted of 129,600 years.Dividing this period into twelve epochs were the twelve stems of Zi, Chou, Yin, Mao, Chen, Si, Wu, Wei, Shen, Yu, Xu and Hai, with each epoch having 10,800 years.Considered as the horary circle, the sequence would be thus: the first sign of dawn appears in the hour of Zi, while at Chou the cock crows;daybreak occurs at Yin, and the sun rises at Mao;Chen comes after breakfast, and by Si everything is planned;at Wu the sun arrives at its meridian, and it declines westward by Wei;the evening meal comes during the hour of Shen, and the sun sinks completely at Yu;twilight sets in at Xu, and people rest by the hour of Hai.(余国藩版,第1卷,第99页)20
余国藩版的译文比詹纳尔版的较为难读,因为多了十二个生词。可读性大大降低。所以詹纳尔的译本被西方读者所广泛接受。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 “西游记”词条
[2] 浅谈《西游记》英译本中的人名翻译-昌吉学院学报 陈杰 张荔
[3] 试析《西游记》英译本中高难词句的翻译-淮海工学院学报
暴慧敏 常升 [4] 评《西游记》英译本中的“归化”与“异化”-作家杂志
王永强
[5]《西游记》中习语翻译的语用对等-《科研教学》2013 年9 月第291 期 杨天旻 [6]《西游记》中叠音拟声词及其英译探究-以詹纳尔译本为例-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朱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