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道教修炼观

时间:2019-05-14 21:08: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游记》中的道教修炼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游记》中的道教修炼观》。

第一篇:《西游记》中的道教修炼观

《西游记》中的道教修炼观

一、道教参与《西游记》成书过程的可能性

《西游记》成书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这使得其中加入道教的内容具有了可能性。

1.《西游记》成书的历程

唐太宗贞观三年,三藏西行;十九年东归。三藏写过一本《大唐西域记》,记叙他在西域的见闻。他的弟子慧立、彦悰(cóng)作《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有些经历便成了后来《西游记》中的素材。

宋代有一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分上、中、下三卷,是今本的雏形。这里已经有一个护送取经的猴行者了。敦煌向东北二百公里的安西城西万佛峡洞窟壁画,其中有数幅关于唐僧取经的壁画,有白马、猴行者,但还没有猪八戒和沙和尚,大概早于《诗话》。①

元明之间,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杨东来《西游记》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杂剧等。而杨东来《西游记》中,已经出现了取经的五众。还有一部平话《西游记》,其一部分佚文存于《永乐大典》第13139卷“送”字韵的“梦”条中。元末传入朝鲜的《朴通事谚解》曾引用过《西游记平话》。

在明代世德堂百回本《西游记》产生前,还有两个本子:一是书林刘永茂刊刻、朱鼎臣编辑的《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十卷六十七回;一是齐云杨致和编、天水赵毓真校、绣谷锦盛堂梓的《西游记传》,四卷四十回。百回本文字更细腻,情节上也更丰满些。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看到《西游记》不是一时一地一人所作的,在《西游记》故事完善的过程中,有没有道教信徒的参与呢?很有可能。

2.《西游记》与道教的缘份

李安纲先生撰文《〈性命圭旨〉是(西游记)的文化原型》、《〈还源篇〉是唐僧八十一难原型》②,《〈西游记〉的文化研究应该突围而出》等对《西游记》中的有关道教修炼的内容作了很详细的考证。澳大利亚柳存仁先生作在《全真教和小说西游记》③,发现《西游记》中所引用的很多韵文和语汇皆出自道教,如:马丹阳的《渐悟集》、王重阳的《全真集》、张伯端的《悟真篇》、彭致中编的《鸣鹤余音》等。还有很多学者都在探讨,如:金有景撰《关于(西游记)作者问题》④,认为《西游记》有“祖本和今本之分”,祖本的确有“证道”主旨。

明代最早的几个百回本《西游记》并未署作者,只有校者和序者,如世德堂本卷首刊有“华阳洞天主人校”字样,华阳洞天是道教第八洞天,在茅山。吴圣昔先生作《西游记作者诸说追踪和述录》⑤提出了六说或九说,认为最先把小说《西游记》同《长春真人西游记》相混,并将著作权亦归之于邱处机的可能是生于明末清初的毛奇龄;首倡吴承恩著说者为清人昊玉搢、阮葵生和丁晏诸人。清康熙初年,汪象旭(澹漪)以《西游证道书》的名字刊印《西游记》,并认为作者是长春真人邱处机。《道藏·正一部》收有《长春真人西游记》二卷,门人真常子李志常述,所述是西行见成吉思汗的事。

《西游记》的成书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广泛的地域,象唐的俗讲、宋的平话、元的杂剧都曾是佛教徒、道教徒用来传播教化的工具,至南宋、金、元是道教极其发展的时期,心性修炼、内丹修炼已风行于社会,故《西游记》产生过程中渗入道教的思想是完全有可能的。从整体构思上的内丹思想和先命后性(先悟空后三藏)的特征,以及第三十六至三十九回对乌鸡国全真的批评看,笔者推测《西游记》的作者当是一个精通南派内丹道的高人,这仅是推测。下文试图对《西游记》故事中的道教义理及全书整体构思上的道教思维模式作一简略分析。

二、道教的性命观与悟空、三藏、观音菩萨

1.道教的性命双修

《性命圭旨·性命说》:“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谓之命?先天至精,一炁氤氲是也。”“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而性命之理又浑然合一者哉。”元·李道纯《中和集》卷四:“高上之士,性命兼达,先持戒定慧而虚其心,后炼精气神而保其身,身安泰则命基永固,心虚澄则性本圆明,性圆明则无来无去,命永固则无死无生。至于混成圆顿,直入无为,性命双修,形神俱妙也。”

内丹道的心性修炼观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十六章:“复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这是宇宙生成论的观点。由虚无,产生混然一体的“有”,分阴阳天地,再成三才,天地人相互作用,则品物流行。修道就是使身心从纷芸的后天人为状态回到虚极静笃的先天自然状态,所谓返本还源。《道德经》第一章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有、无观。

魏晋南北朝,随佛教传入,本体论的思想也传入了。其观察人生、万物的角度不是从其生成的源头上,而是要从事物的本质上,讲“缘起性空”,认为任何事物,其都由诸多缘因构成的,缘因又有缘因,没有第一原因,事物的本性是“空”的,无自性的,事物可接触的部分叫“色”。认识本性的“空”,就不会为事物的“色”所迷。这是空、色观。

隋唐以后,中国哲学由本体论,进入心性论。玄学则形成重玄学。正确认识空色有无,即见真性真心,即是见佛,即是得道。道教日常课颂的《早晚功课经》的七部经中就有三部谈心性空色有无:《清静经》、《护命经》、《玉皇心印经》。

道教的命功修炼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早期的有服气咄纳、辟谷绝粒、导引、胎息、存思、坐忘、符箓、外丹等等,到了隋代内丹道渐兴,至唐宋而发展,南派先命后性,以张伯端为代表,北派全真先性后命,以王重阳为代表。从“形神”的基础上,“性命”的概念也逐渐明确了。此后性命双修的内丹道被视为最根本、最究竟的修炼方法,这正是悟空所选择的。

佛教只讲明心见性,道教讲性命双修。虽然《西游记》中有很多佛教的词汇,如:四大部洲、都率宫、佛、菩萨、曹溪„„,并且故事也是取经见佛,但我们看到它更有性命双修的特征,讲阴阳、水火、五行„„,更具有道教义理的色彩。不过《西游记》确实是在三教参同思想下形成的:释以见性为长,道以炼命而著,此是内功,儒之入世为外行,所谓三千功满、八百行圆。

2.未究竟的命功修炼——悟空

《西游记》第一至七回讲悟空的经历,是说命功的,有人以为源自邱长春祖师的《大丹直指》。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石猴自混沌中产生,叹:“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天人之内?”通臂猿告诉他:“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石猴访道,后来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访得菩提祖师。“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就是“心”;“菩提”:旧译为道,新译为觉,即是智慧。本回末一句说:“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这是说生命之初本来无知无识,后求知,再后要悟空除知,返归先天,道法自然。在悟空学道过程中,菩提祖师对术字门、流字门、静字门、动字门的各道术有一个评价:如窑头之坯⑥,水中之月,未得性命之真,不能长生,故悟空不学,悟空学得是修性修命的金丹大道。祖师再教其七十二般变化,即是一年七十二侯也。⑦菩提祖师对悟空说:神仙“朝游北海暮苍梧”⑧。教悟空“斤斗云”,是明心见性,与天地同其变化,悟空始而“爬云”是心地不明未能超尘。但是悟空未能炼神还虚、卖弄技能,被祖师赶回。虽然能抽取海底金——金箍棒,消除阴曹死籍,与天相齐,窃桃窃丹,又经八卦炉火锻炼——能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未能炼神还虚,终是逃不过五行山之厄。有形有质之物,终是有坏。所以后来还要去参佛取经,即是还虚一段的功夫。有人说悟空由道入释了⑨,非也。虚无非是释家专利,《道德经》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小说以见佛喻还虚,正大道不著形迹也。需要注意的是:道教内丹道所追求的长生是与道合一的永恒,与早期群众所认为的肉体长生的含义是有所不同的。还要注意的是:心是从命而生,修命也是要通过修心的;后天为心,先天为性,真性则属宇宙本源。

关于生命起源,现代有一种解释:宇宙产生后,在雷电等作用下,从无机物产生大分子的有机物,有机物分子形成分子团,产生单细胞生物,这个小生命就已经是独立的个体,它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这时候它已经有自我存在了,只是随着生命不断进化由多细胞生物到人,自我意识也就更加强烈。孙悟空正是随生命进化而产生的强烈的自我意识,古人称之为心猿。这种自我意识一旦无限膨胀,就会与自然、社会产生矛盾,就会产生痛苦。修道就是要解决这种痛苦与烦恼,要还虚,返本还源。如果不懂得还虚,返本还源,尊重自然,那么,现代科技再发展,也难突破物质世界的局限性,如悟空神通广大,却难逃五行山之厄。

3.一度迷失的真性——三藏

还本还源,换个说法叫明心见性,第八至十三回,主要是讲为什么要明心见性。唐代玄奘大师(602-664),河南洛州人,俗姓陈,父亲为一饱学知名之士,曾作江陵县令,三藏为其第四子。其二兄先出家於洛阳净土寺,法号长捷。师自幼从兄诵习经典,亦娴儒道百家典籍。大业八年(612),破格以沙弥身份录入僧籍。与故事中三藏身世是不符的,故事旨在教化。

佛教长于讲明心见性,全真道也重修性,看破世间之幻。众生受着无限的烦恼,随世沉浮,展转生死,其根本原因是对真性真心的迷惑。世间的苦有很多种,有人概括为: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盛。三藏生而被抛江,名江流儿,比喻人生随波逐流,不能自主;江流儿的祖母老病于客站中,孤苦无依;唐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买不来生死,到阴间要向卖水的相良借钱,欲求其御妹长寿也不能;温娇偏被刘洪掳去,却与陈光蕊、江流儿别离。感受这世界、思想这世界,连大英雄也不免叹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那么人生的价值何在?人生的本质是什么呢?这正是要取的真经。佛说:“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小乘与大乘不同,小乘重自修,大乘则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西游记》里作:“禅心朗照千江月,真性情涵万里天。”正是因为人间的迷惑,所以才有菩萨度世,三藏取经。第一百回,如来道:“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慢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说三藏前世迷失真性了。

4.真性的观照——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在《西游记》中与三藏、悟空同等重要,她是真性觉悟的代表。何谓真性呢?即是三藏常诵的《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爱想行识,亦复如是。„„”也是《玄门早课》中的《太上洞玄灵宝升玄消灾护命妙经》:“天尊告曰:汝等众生,从不有中有,不无中无,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为有,非无为无,非色为色,非空为空;空即是空,空无定空,色即是色,色无定色,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西游记》第五十八回中猕猴与悟空分不出真假,打到西天时,如来佛说法正是说的这段。这段是什么意思呢?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与现象,正确认识事物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状态。取经就是认识真心,并且能付诸实践。内丹学中的玄关一窍也正在于此。古云“:认得玄关便是仙”。玄关窍开,百窍皆通,先天三宝随之化生。《悟真篇》:“一孔玄关最幽深,非肾非心非脐轮,膀胱谷道空劳力,脾胃泥丸莫搜寻。”玄关一窍不著于幻身,不离于幻身,无心求之则得,有心求之则失。观音菩萨在《西游记》中贯穿始终——从寻取经僧,度化护法,到三藏、悟空成佛。每当有解不了的魔难时,便有菩萨前来。如第十五回收龙马、第十六回收黑熊、第二十二回派木咤收悟净、第二十六回甘泉活树、第四十二回收红孩儿、第四十九回收金鱼、第五十七回辨猕猴、第七十一回收金毛等。观音是真性化身,以真性观照,则诸魔自伏。观照是个重要的修炼方法。说见佛,而不说见观音,是因为观照之时还要用真心观照,及见佛之后,“我”与真心合而为一了。

真性也叫主人翁,在不同时空有不同化身——在不同修炼阶段有不同问题。迷失了主人翁则为怪,见了主人翁则怪自伏。象第三十五回老君收金角、银角,第五十二回老君收青牛,第六十六回弥勒佛收黄眉童,第七十一回观音菩萨收金毛,第七十七回文殊、普贤、如来收狮、象、鹏,第八十三回托塔天王收老鼠精,第九十回救苦天尊收九头狮子,第九十五回太阴星君收玉兔等,讲的都是要明心见性,见主人翁的。但《西游记》中有另一类妖魔则是从根本上的错误,处理的方法亦就是坚决消灭了。

性命是修炼的基础,也是修炼的对象,整个取经过程讲述的就是性命的修炼。

三、三华聚顶、三家相见、五行攒簇与取经五众

1.三华聚顶与取经者的关系

三华聚顶,这是内丹学中的重要概念,它的形成也有一过程。《钟吕传道集》:“阴中之阳,阳中之阳,阴阳中之阳,三阳上朝内院,心神以返天宫,是皆朝元者也,”此时还叫三阳朝元。五代,谭峭《化书》:“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这个时侯就有形、气、神转化的说法了。这时还用“形”。宋,张伯端《金丹四百字序》“以精化气,以气化神,以神化为虚,故名曰三花聚顶。”其基本原理还是以神化为虚,返本还源,天地人三才在人即为精气神,三者还归本源之“一”、之“虚”,也就是还归大道。《西游记》中悟空代表神,沙和尚为气,八戒代表精。神则变化不测,故要悟空;精则昏沉多欲,故要悟能;气为中和,诚其意,故要悟净。此三弟子代表命。三藏,又叫玄奘法师,代表性。三藏原指经、律、论,这里附会为精、气 神皆要涵藏于真性,倒也刚好。《重阳授丹二十四诀》将性视主,将命视为宾,所以三藏为师。

2.五行攒簇、三家相见与取结者的关系

《悟真篇》:“东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戊己还从生数五,三家相见结婴儿。”东木南火,发之为火,含之为木,木火一家;北水西金,发之为水,含之为金,金水一家;土则中和。三家相见,就是五行攒簇,也叫五气朝元。其基本原理也是返本还源。五行的观念在中国很早就有,《国语·郑语》载西周末年史伯就提出了“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的观点,到战国时又发展了,广泛地动用于各领域。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太阳、少阳、太阴、少阴,也可喻为金木水火,四象加一中和过渡态的土即为五行,由五行还归太极、无极,即是归道。为什么要攒簇归一呢?因为五行的每一行都有偏失,在宇宙时空中会受到生克作用,而不能稳定、自由。具体一点说,人的任何一点智慧、能力、道德上的缺陷,都会给自身带来灾难。说到修炼上,李道纯《中和集》:“身不动精固,水朝元;心不动气固,火朝元;性寂则魂藏,木朝元;情忘则魄伏,金朝元;四大安和则意定,则土朝元。此之谓五气朝元也。”

取经五众以三藏为木——仁慈,如来佛之弟子也;以悟空为金——义也;申猴为金;以龙马为火——礼也,午马为火;以八戒为水——智也,亥猪为水;以悟净为土——信也,沙和尚,意念中和沉静也。

或问:一说三华,一说五行,何为确也?实际,阴阳、三才、五行、八卦„„,只是为研究事物方便而作的一种界定,以阴阳加中和状态则是三才,以四象加中和状态则是五行,四象各分阴阳即是八卦。象《八仙东游记》则是以八卦属性分析修炼对象的。总的修炼原理是要返本还源,回到一,回到虚无自然的大道,在《西游记》中则喻为见佛取经。

五行是修炼的法船,离开五行也就不能取经见佛了。这是道教性命双修的观点。

3.百回本标题中将八戒作木母之误

这里需要一提的是:《西游记》的百回本所加的标题中以八戒为木了,如目录第三十八回金木参元见假真、第四十回猿马刀圭木母空、第四十一加木母被魔擒、第四十七回金木垂慈救小童、第七十六回木母同降怪体真、第八十五回心猿嫉木母、第八十六回木母助威征怪物、第八十九回金木土计闹豹头山等,后世以百回本为底本的注家都沿用了这种观点。其解释;亥水能生木,故八戒为木;再则八戒、悟空每每合作,以为是金木之合。实际在百回本《西游记》产生前的两明代本子中都没有这种提法,百回本《西游记》正文里也没这个提法,标题是后人根据个人理解加上的。我以为这种提法是有一点牵强,喻八戒何不直言木而言水呢?八戒悟空的合是“北—西方四共之”的金水之合,不是金木之合。金木之合是悟空三藏,这从故事中可反映出来的。如:第二十七回至三十一回,悟空打死变作少女、婆婆、老公公的尸魔,三藏以他不慈而逐回花果山。因为猎人捕杀小猴,悟空“作起大风,将那碎石”,打死猎人无数,这就是金而失木,义而失仁之偏。木而失金,仁而失义同样是糟糕,三藏昏昏沉沉地自己走入妖窟,后又被妖魔变作虎形,欲仁而不能仁也,龙马也受伤,沙和尚也被捉,八戒请回悟空,五行又得攒簇,方除得魔。悟空八戒金水一家,悟空三藏金木相逢。仁义金木不可离也,性命不可偏也,五行不可散也,偏失则取不得经、见不得佛、炼不成金丹了。《西游记》中还很多情节可以说明三藏、悟空的金木属性。全真道龙门派百代字派中:“„„微修正仁义,超升云会登,大妙中黄贵,圣体全用功,虚空乾坤秀,金木性相逢„„”正此意也。然而三藏管不住悟空,木不能克金,所以菩萨才与他一个《定心真经》,就是《紧箍咒》,以先天真心定后天凡心也。

四、修炼过程与取经见佛

不论是道教的修炼,还是《西游记》的取经,都是三天三夜说不完的话题,这里限于篇幅,只能简要地分析一下其构思中的道教义理特征。

1.锻炼五行——炼己筑基

第十三回,三藏取经先过双叉岭,山精怪兽伤不得他,此所谓兽性不能灭人性。伯钦送三藏过两界山,说:“我却不能过界,故此告回。”是说过此则超越于人性了,取经见佛乃超凡之业。

第十四回至第十五回,修道之初首在清静六根,灭眼耳鼻舌身意六贼。以真心定凡心,悟空戴上了紧箍。伏虎后,再降龙。木火一家,三藏龙马总在一起。

第十六至十九回,存贪欲之心,则心火自焚——老僧自焚观音院,黑熊喻肾水,黑属水。水火调,则得八戒——精也,身也,形也,戒身也,皈依道经师宝,以戒杀盗淫妄酒。悟空八戒,金水一家。

第二十至二十二回,定黄风,以真意定气,得沙和尚,悟净,意当净也。至此五行才得攒簇,方为法船,渡得苦海。

第二十三至三十一回,五行初合,必经锻炼,方能稳固。先是八戒思淫受磨练,再是悟空在五庄观妄断先天灵根而受磨练,而后三藏逐悟空,性命金木不合,三藏受磨练。

第三十二至三十五回即炼后天五行,或说外五行,全真道讲“内日用、外日用”,真功真行,《晋真人语录》:“若要真功者,须是诚心定意„„存神固气„„”“若要真行,须要修行蕴德,济贫拔苦„„”天下万事万物都可以五行代表,修炼要运用五行而不为五行所制。故事中金角、银角——阴阳也,葫芦⑩——离火,盛水的净瓶——坎水,剑为金,扇子——巽木,绳子能束,有含容土性。

2.阴阳水火——命功修炼

调和阴阳,就是从阴阳归到太极、无极,还是返本还源。所谓“父母未生前,五行不到处”。抽坎填离,也叫抽铅添汞,是说先天乾中一阳落入坤中,坤中一阴落入乾中,而成后天坎、离?,修炼就是要从后天坎中抽取一阳填入离中,而成先天乾坤。这是返本还源的原理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坎离可以比喻为水火。火象神,炎上;水象精,润下。凡人之神易驰散,精易流失,而修道人则以意领气——所谓黄婆,调和精与神,使精气神凝聚不散,命基坚固,则心性更易静定觉悟。

坎的八卦类象还可作井,有坎陷的意思,在第三十六至三十九回即比作井,从中取出一阳——国君,归其旧位,去其假君,即是还丹。紫阳真人:“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得丹则长生不死,故三十九回之后,妖魔皆要吃唐僧肉了,而邪终不能长生永恒。

第四十至四十二回,讲得丹之后,未能明心见性,火性飞扬,亢阳为害,观音菩萨静观密察,用一海之真水济此三昧火,收红孩儿。此火是结丹之后的三昧火,已不同于第十六回观音院老僧所放的贪欲之火了。

第五十九至六十一回的火焰山之火则又不同,此火是悟空闹天宫时落下的丹炉之火,自是比前火更大。用来灭火的是芭蕉扇,“乃太阴之精叶,故能灭火。”而用芭蕉扇的口诀是:“咝,呵、呼、嘘、吹、嘻”,这个口诀实际取自唐代《幻真先生服内气诀》,其实就是调息之法。要先降牛魔王,丑牛,己土,后天妄意返先天真意,才得调息,才得真炁,过得火焰山。炁字即是无火,以后无火了。《悟真篇》:“纵识朱砂与黑铅,不知火侯亦如闲。大都全藉修持力,毫发差殊不结丹。”

第四十三回说的是水。黑河,浊水也;归于西海,清水也。以清水喻先天精,以浊水喻后天精。

第四十七至四十九回,过通天河,已行五万四千里,恰一半行程,调和阴阳,菩萨帮助取得水中金(鱼)。

第五十四回“法性西来逢女国”,必经之路,凡人皆从此生,此关也是必过之关,所以要仔细。女王,人中正色,故当以礼运。第五十五回讲的是邪色,邪色如蝎之毒,及到昴星叫喝,雄鸡一唱,始才群阴剥尽。

第六十八至七十一回,讲朱紫国王的拆凤之灾,缘由是其为太子时射伤西方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的二子——“射伤了雄孔雀,雌孔雀也带箭西归。”这也是讲阴阳偏失。

第八十至八十三回,在镇海寺、无底洞降妖,讲愚人贪色而殒命,至人遇之而悟真,斩然不染,才是真金镇海。

第九十三至九十五回,金液还丹后,真阴才得归元。

3.真假正邪——真性觉悟

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讲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说有形有质的命功修炼是方法论的话,那么对真心真性的探讨则属世界观、人生观。真性,在第二章第4节已有所述;假,就是似是而非;邪,就是迷失正道,即便有一时之利,而终为害。修道一是要树立正见正行,一是要破除邪见邪行。《西游记》中很多回就是教人分辨真假正邪的。

《西游记》中数处提到道士有正有邪:第二十四至二十七回的镇元仙,是观音菩萨也要敬三分的高道;而第三十六至三十九回乌鸡国的全真,第四十四至四十六回车迟国的大仙则未得其真。历代道教祖师著作中,多有批驳旁门偏失的文章。

第四十四至四十六回,讲小周天功夫,度夹脊关。车迟国,河车之迟也。这是因为灭僧,灭僧即是灭无,持有为之法,不知无为,虽是努力,终也难行。《高上玉皇心印经》:“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无守有,顷刻而成。”

第五十三回讲内丹的结胎,育婴儿,喻阴阳之合一,此胎当是不有不无不空不色,结成邪胎,故需破之。

第五十六至五十八回,是说悟空与猕猴之辨,即是真心与假心之辨,在本文第二章第4节已有所述。执空、执色、执有、执无,皆不得其真也。

第五十至五十二回的青牛,第五十九至六十一回的牛魔王,丑牛,阴土,喻后天妄意,老君收青牛,天神收牛魔,后天妄意得返先天真意。能得真意才得真炁,性命是不分的。

第六十二至六十三回,教人辨识假圣假智。窃舍利子与王母灵芝,即所谓窃佛之慧,贪天之功,岂能长久,九头、万圣,私智私圣。《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不自是故彰,不自见故明。”

第六十四回,讲木仙庵之假仙,貌似风雅逍遥,实则无益性命。

第六十五、六十六回说小雷音之假佛,被其顽空罩住,要想出来,难!所幸假佛被弥勒真佛收走。

第六十七回,讲自谓和光同尘的假圣,市侩气极重,就如同八百里的烂柿子气。

第七十二、七十三回写了房中与烧炼之偏。所炼之药毒性大矣,却说得头头是道,能将人罩住,日君之母以大光明破之。

第七十四至七十七回伏狮象鹏,说精气神虽则初伏,若不能还于太虚,见得真性——自家主人翁,终滞于有。

第七十八、七十九回,讲一个要食婴儿心以求长寿的左道术士。历史上这种术士不少,隋代嵩高道士潘诞自言三百岁,为帝炼金丹,要取童男女胆髓各三斛六斗,炀帝杀之。今则有比炀帝更昏者:网上见了则消息,近来(2002年)广东某些饭店有专做婴儿(约是坠胎)汤者,一碗三千元,说极壮阳延寿?

第八十四回过灭法国,国王、后妃、大臣之发也灭,人我一相,个个圆成。

第八十五至八十六回,提到《心经》的《颂》:“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是说修道要从心地根本处修,三藏、樵子被绑树上,皆念其根本。旁门外道最好以假乱真,难以辨识,妖精以假人头哄悟空、八戒。

第八十七回,讲人天感应,欺天就是欺理,违背必然规律。以斋天素供推倒喂狗,故遭大旱,喻也。故修道者当积善修德以感天。

第八十八至九十回,三藏夸悟空之功,悟空道:“皆是他本人善念所感,我何功之有?”(14)《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不自伐,故有功。”至玉华州,是明心见性,已达玉液还丹,性功已了。道须臾不可离也,离则如兵器被窃。而道不可盗,九头狮子以其私智,终无所益。《悟真篇》说:“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

第九十一、九十二回,金平府,说金液还丹,命功已了。明其真,先知其假,辟寒、辟暑、辟尘,假佛以窃民脂,自谓佛即在是,终是哄众。

第九十三至九十五回,真公主、假公主,以真除假,借假归真。真阴归元,阴阳浑化脱凡尘矣。

第九十六、九十七回,讲炼神还虚。《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讲:“上德不德”,因其自然而行德也,执于名誉,张扬功德,故寇员外遭灾;圣人无为而无不为,不能韬晦隐迹,故三藏受苦。至第九十九回,归途在陈家庄,行者道:“师父说得有理,我们趁此深夜,人皆熟睡,寂寂的去了罢。”这时已是道成事完了。

第九十八至一百回,《西游记》诗曰:洗尘涤垢全无染,返本还原不坏身。脱凡壳而见真佛。有趣的是阿傩、伽叶向三藏索贿要“人事”,佛祖替他们辩护:“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先与无字经,无为也;后与有字经,有为也。无字经非凡人易学者。及至通天河又遭一难,方成九九之数,毫发差殊,不能成真。功圆行满,“径回东土,五圣成真”。

结语

三藏常问的话:“你看前面山高,恐有虎狼妖兽,是必仔细!”悟空道:“师父放心莫虑。我等兄弟三个心合意合,归正求真,怕什么虎狼妖兽!”三藏每每叹息:“徒弟呀!西天怎么这等难行?„„怎么还不能到。”悟空闻言,呵呵笑道:“早哩,早哩!„„师父不必挂念,且自放心前进,还你个功到自然成。”终于取经见佛了,本文也要收尾了,因篇幅和认识的局限,许多重要思想未能阐释。《西游记》中引用了很多修炼术语,充满了修道思想,修道气息太浓重了。本文试图从性命、精气神、五行、水火阴阳、真假正邪等整体构思上分析,《西游记》不只是简单地引用了几条道教诗词术语或几个小故事,它必定经过了一个对道教修炼极有认识的人的整体的构思,那么,这个人是谁呢?笔者以为能认识《西游记》中丰富深邃的思想与修炼方法,远比知道作者是谁更有意义,因为作者并不想留名后世,也因为作者所传之道并非他个人的发明。

注:

①《从唐僧取经壁画看〈西游记〉故事的演变》,李安纲,《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

②《山西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③《和风堂文集》,柳存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0期。

④《南通师专学报》,1988年第3期。

⑤《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6期。

⑥吕祖有《窑头坯歌》,见《藏外道书》第六册第177页。

⑦一日十二时辰,五日六十甲子为一周,是一侯。一年三百六十日,恰七十二侯。一年一侯非是时间的一年一侯,是功夫节次的比喻。

⑧吕洞宾祖师诗:朝游碧海暮苍梧,袖有龙蛇胆气粗。见《藏外道书》第七册《吕祖全书》。

⑨张锦池先生有《从唐僧的弟子由道入释说起》,见郑志明主编的《道教的历史与文学》,台湾南华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出版,2000.7

⑩朱鼎臣编辑的《唐三藏西游释厄传》;齐云杨致和编的《西游记传》。

(11)离卦之象。

(12)巽为风。

(13)《资治通鉴》卷一八一。

(14)此据《西游记全书气功破译》所用《西游记》。

参考文献:

1.《中国宗教通史》,牟钟鉴,张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月。

2.《中国道教史》,卿希泰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3.《道教三百题》,王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4.《唐宋内丹道教》,张广保,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

5.《道教内丹学探微》,巴蜀书社,戈国龙,2001年9月。

6.《西游记全书气功破译》,(《西游记》明·吴承恩著,《西游真诠》清·陈士斌著,《西游原旨》清·刘一明著)孙国中辑校,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年。

7.《中国小说史略》,鲁迅撰,郭豫适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

8.《西游记导读》,萧湘恺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9.中国小说史料丛书:《唐三藏西游释厄传》明·朱鼎臣著,《西游记传》明·杨致和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5月。

10.西游记宫,http://。

11.西游文化网,http://www.xywh.net。

(作者单位:中国道教学院)

摘自:《中国道教》2004年05期 作者:崔理明

第二篇:观《西游记》有感

风雨过后见彩虹

——读《西游记》有感

我看过许多中国古典小说,对其中的人物有印象特别深刻的,特别喜欢,例如《红楼梦》中楚楚动人的林黛玉,《水浒传》中英勇强壮的武松,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西游记》里足智多谋的孙悟空。

《西游记》讲诉了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他们虽然一路上历尽艰辛,翻山越岭,风餐雨露,但是任然没有放弃,一直坚持到底。

我最喜欢的大师兄孙悟空,一路上帮助师傅斩妖除魔,无怨无悔,然而唐僧三番两次地误会他,以为他伤及无辜,但悟空不但不计较,仍然为师傅保驾护航。孙悟空技艺高超,变幻莫测,能上天入地。他有一双“火眼金睛”,什么妖魔鬼怪,美女画皮,都逃不出他的法眼。所谓孙悟空大闹天空——慌了神。悟空有一件最厉害的武器“金箍棒”,它能随心所欲的变化,变大,则大的可以把天顶捅破:变小,则小的就像一枚绣花针。我们的大师兄还有一个特别的技能——“七十二变”,只要从后脑勺拔一根汗毛一吹,就能变出世间万物。他还有很多很多。。。

他们师徒四人,一走就是十万八千里,从来没有半途而废,而是勇往直前,向着前方迈进。而我却。。。记得有一次数学测验,我考得不是很理想,我感到非常沮丧,甚至一度对数学失去了信心。我看完了《西游记》,很有感触,就给自己定下目标与信念,要向他们四人学习,把孙悟空作为榜样,做事要坚持到底,要勇往直前。读书也要刻苦专研,坚韧不拔,让自己更加充实,更加强大。

学校: 湖村小学 六(2)班

学生:陈静茹

指导老师:揭晓

第三篇:道教宫观人员管理制度

人员管理制度

宫观管理班子有管理好人员和财务的责任,担负着弘扬中国传统道教文化的光荣使命。必须服从当地党和政府,有关业务部门。道教协会的行政领导和业务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一、组织学习党的宗教政策,国家和地方的宗教法律、法规和

规章,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保护宗教活动场所和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对信教群众经常进行道学知识和教义教规、戒律的教育,全真弟子自觉遵守戒规,保持良好的声望,对犯戒和违规者按教规、戒律处理。

三、宫观要保持卫生,上岗人员要服装整齐、仪表端庄、不得

喧哗、不得口吐秽语、没有特殊情况不得离岗、不得以天热为由赤膊或穿内裤在室外行走。

四、加强对宫观公共财物的管理,任何人不得将宫观财物占为

已有,也不得将宫观财物私自送人。建立固定资产登记管理,填写固定资产登记表,做到帐目、帐物相符。

五、宫观内不准打牌,搓麻将,不准播放世俗歌曲,不准打架

斗殴。保持场所清净庄严。

六、加强对教职人员的管理,常住乾道、坤道必须按照《条例》的规定进行登记、备案,办理所在地户籍手续。

咸阳市中五台道观

2013年12月5日

第四篇:西游记中的道教与佛教(论文初稿)剖析

目录

一、概述........................................2

二、《西游记》与佛教的关系......................2

(一)(二)唐僧与佛教...............................................................................................................2 孙悟空与佛教...........................................................................................................3

三、《西游记》与道教的关系......................3

(一)(二)(三)(四)西游记中的道教术语...............................................................................................3 西游记中的神权体系...............................................................................................3 《西游记》中的道家仙术.......................................................................................4 《西游记》中的长生不老.......................................................................................5

四、《西游记》中的道教与佛教关系处理............5

五、透过《西游记》来看佛教与道教...............12

(一)(二)(三)(四)(五)(六)典籍的内容和数量.................................................................................................12 目的.........................................................................................................................12 功利的角度.............................................................................................................12 外在的表现形式.....................................................................................................12 阶位上.....................................................................................................................12 境界上.....................................................................................................................12

六、《西游记》自己的教义.......................13

/ 15

一、概述

作为四大名著的《西游记》在中国可以说是妇孺皆知,记得自己从初中到高中的那段时间,每年的寒暑假,六小龄童版的《西游记》都有重播,一次次的看,一次次地回味。每次听到熟悉的片头曲或者片尾曲,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那些曲子带来的是故事,带来的是幻想,带来的更是一代又一代的人回忆。

如果有一天我儿子问我,《西游记》讲的是什么?按最通俗也是大家最被认可的讲法,也许我该告诉他,《西游记》讲的是孙猴子、猪八戒、沙和尚一起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如果按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来说话,《西游记》就是三个和一个的故事。当然如果有一天当他开始想知道大师兄、二师兄和三师弟为啥要陪师傅去西天的时候,那么就不得不深入地和他好好研究下什么太上老君,什么如来佛祖了,虽然他们离我们很远,虽然他们都是浮云,但是他们却真实地存在着我们许多人的心中,他们代表了中国文化千百年来的宗教文化。

《西游记》的故事主干,就是佛门取经的故事,是唐僧师徒五众皈佛证果的“天路历程。”读过《西游记》或听过《西游记》故事的读者都熟悉,《西游记》里什么最多?妖魔鬼怪、和尚道士,这正说明《西游记》与宗教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事实上,《西游记》的成书就和宗教艺术有关,降妖伏魔的佛经故事,神仙、真人的道教传说,书中比比皆是。而且,常常是佛道混在一起的,所以会出现“观音见玉帝,王母谢如来。”这自然反映出《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对佛道的态度,以及他的宗教思想倾向。

二、《西游记》与佛教的关系

由于《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因此在整个故事中肯定是无法脱离于佛教的联系,因此先来看看整个作品中两个最要角色和佛教的关系。(一)唐僧与佛教

《西游记》中的唐僧的原型其实应该是《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的玄奘法师,其俗家姓陈,是河南偃师县人,他早年在东都洛阳的净土寺出家,他的二哥长捷也是个高僧,后来曾经到过四川,主要是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天竺僧人叫明友(波颇蜜多罗),他对玄奘说隋朝宣传的教理有矛盾,你要真的想了解,应该到那烂陀寺去。玄奘法师受了这个影响以后,在贞观三年正式提出来,要到印度,2 / 15

即古天竺去西行求法。所以,从《西游记》整个故事的渊源来看,其实最初还是起源于佛教。(二)孙悟空与佛教

除了玄奘法师,《西游记》里另个主角非大师兄-“孙悟空”莫属,有时甚至难以分辨在这个故事中到底师傅和大师兄谁才是真正的主角,说起大师兄孙悟空的原型,各种争论至今仍然颇受争议,其中最可得到广大认可的是印度神猴为其原型的说法。二十到四十年代时,有一批学者认为孙悟空这个形象是纯粹从佛经中来的。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俄国人钢和泰,当时他在北京大学教书,他比胡适提出的还早。胡适应该是受钢和泰影响之后,再指出在印度有一部史诗,叫《摩罗衍那》,公元前三世纪的一部长诗,作者是蚁墆仙人。后来季羡林先生把诗的全文翻译了。诗中有一个猴王叫诃奴曼,也有翻译成哈奴曼。持这种观点的有胡适、许地山、郑振铎和季羡林先生。除此之外大师兄的“悟空”之名,可以追溯到唐代的一位大师,就叫悟空大师。这人名叫车朝奉。他在三藏法师之后也到那烂陀寺去求法,翻译过《十力论》等经书,这个人很有名,是密宗的大师。在宋·赞宁《高僧传》中有载,见于《唐上都章敬寺悟空传》篇,因此悟空这两字有地可找。无论怎么看大师兄和其师傅一样看来是佛教真的脱不了关系了。

三、《西游记》与道教的关系(一)西游记中的道教术语

首先,《西游记》运用了不少道教丹道学的名词术语,如:灵根、大道、元神、婴儿、姹女、金公、木母等。《西游记》的不少回目,道教气息就十分浓重。如第一回“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二)西游记中的神权体系

《西游记》构筑了一个以玉皇大帝为中心的道教神权系统。

道教神权系统的庞杂与繁复,在世界宗教史上也是一大奇观,道教的这个神权系统,到了《西游记》中,则形成了三十三天宫、十大地狱、十洲三岛、上中下三洞等神界体系。太上老君居住于三十三重离恨天,似乎只会炼丹,但是一粒金丹,竟使已经死了三年的乌鸡国国王起死回生。玉皇大帝高踞于神仙世界的 3 / 15

统治宝座,虽然看不出有什么大的神通,但却“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五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玉皇大帝身边,文有太白金星、四大天师、左辅右弼等等,武有四大天王、二十八宿、九曜星官等等;内有王母娘娘、金童玉女,外有十洲三岛神仙;地下有地府,地上有土地,山上有山神,城里有城隍,海中有龙宫。显然,这个神权系统是根据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以现实世界为参照系创造出来的,但就宗教学的观点看,却和道教的神权系统极其相似。(三)《西游记》中的道家仙术

《西游记》中穿插了不少道教修炼方法、神仙法术、宗教仪式等描写。太上老君一个盛丹的葫芦、一个盛水的净瓶、一把炼魔的宝剑、一柄扇火的扇子、甚至一根勒袍的带子,都让悟空伤透了脑筋;他的那个金钢琢,不仅在花果山暗助二郎神打了悟空一跌,后来在金兜山,竟然连悟空的金箍棒、众神的武器和火具、乃至佛祖的金丹砂,也都被他套去,吓得如来佛祖也不敢说出妖魔的来历,害怕妖怪“定要嚷上灵山,反遗祸于我也”。

《西游记》有关道教仪式的描写不多,但作品第45回对道士祈雨仪式的描写,却相当完整和细致:“那里有一座高台,约有三丈多高。台左右插着二十八宿旗号,顶上放一张桌子,桌上有一个香炉,炉中香烟霭霭。两边有两只烛台,台上风烛煌煌。炉边靠着一个金牌,牌上镌刻的是雷神名号。底下有五个大缸,都注着满缸清水,水上浮着杨柳枝,杨柳枝上,托着一面铁牌,牌上书的是雷霆都司的符字。左右有五个大桩,桩上写着五方蛮雷使者的名录。每一桩边,立两个道士,各执铁锤,伺候着打桩。台后面有许多道士,在那里书写文书。正中间设一架纸炉,又有几个纸人,都是那执符使者、土地赞教之神。那大仙走进去,更不谦逊,直上高台立定。旁边有个小道士,捧了几张黄纸写成的符字,一口宝剑,递与大仙。大仙执着宝剑,念声咒语,将一道符在烛上烧了。那底下两三个道士,拿过一个执符的纸人,一道文书,亦点火焚之。那上面乒的一声令牌响,只见那半空里,悠悠的风色飘来。”

/ 15

(四)《西游记》中的长生不老

《西游记》中的长生不老观念,正是道教神仙观念的反映,影响中国文化的儒释道三大思想体系,其实质都在于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探索。其中儒家思想以入世为宗旨,表现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热切渴望。相对儒家,佛教是一种典型的悲观主义的出世人生观。它把人类社会看作是苦海,把人的生命看成是苦的根源,人们要想摆脱苦海,就只有脱去轮回,永生西天极乐世界。因此,佛教的人生哲学就表现为对生命的超越。与佛教的贱视生命相反,道教以生为乐,要求实现人生个体生命的无限延伸和直接升华,其实质就是追求长生不死。道教的最高理想就是肉体成仙。但是,现实世界的名缰利锁和情爱,常常造成人的夭亡,只有排除了现实的烦恼,才能实现对无限生命的追求,因此,道教要求人们“以富贵为不幸,以荣华为秽污,以厚玩为尘壤,以声誉为朝露”。所以,道教的人生哲学便表现为对生命的留恋,处于出世与入世之间。

在《西游记》中,长生不老、神仙可致的思想,始终是其重要思想之一。孙悟空当年决心访师问道,就是要“学一个不老长生,常躲过阎君之难”。在学艺之时,他术、流、动、静四门道法不学,唯一要学的就是长生不老。作品中所写到的太上老君的仙丹、王母园中的蟠桃、万寿山五庄观的人参果,都能使人“霞举飞升,长生不老”,“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特别是西天路上的妖怪们,一个个为了吃唐僧肉不惜辱身丧命,原因就在于唐僧“本是金蝉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体。有人吃他一块肉,长寿长生”。那些女妖们要和唐僧交合,也是要“采取元阳真气,以成太乙真仙”。特别是唐僧师徒到了西天之后,在佛教的极乐世界,享受的竟然是“仙品仙肴,仙茶仙果”,听到的竟然是“一派仙音入耳清”;那些珍馐百味,又是“素味仙花人罕见,香茶异食得长生”,表现的仍然是道教的长生观念,而不是佛教的超越生死的观念。

由此不难看出,道教文化在《西游记》文本中的确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些内容如果弄不懂,就不能全面地理解《西游记》。

四、《西游记》中的道教与佛教关系处理

《西游记》写时老用模棱两可的概念,佛教可以解说,道教也可以解说,所以作者很显然有游戏笔墨的一种意味在里面。道教讲金木水火土五行,佛教也讲。

/ 15

《涅磐经》里提到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这五行。在《大乘起信论》里又提出了另一种五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止观。这也是五行。所以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可以说是被金木水火土压的,也可以说是佛教的五行压的。也就是说五行这个词本身既可以从佛教的角度解释,也可以从道教的角度解释。这采取了模棱两可的写法。在提到须菩提的时候也这样的笔法,“西方妙相祖菩提”那应该是佛教的,但“大觉金仙没垢姿”又有道教的味道在里头。宋徽宗就封过如来佛为大觉金仙。从这里看出小说中两种概念有时混合在一起。

《西游记》所表现的虽然是道教全真道的教义,但全真道中却包含着儒、释、道三教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而三教合一,最根本的焦点便在于“心性”二字。儒家要“存心养性”,道家要“修心炼性”,佛家则是“明心见性”。《性命双修万神圭旨.大道说》云:

“故三教圣人以性命学开方便门,教人熏修以脱生死。儒家之教,教人顺性命以还造化,其道公;禅宗之教,教人幻性命以超大觉,其义高;老氏之教,教人修性命而得长生,其旨切。教虽三分,其道一也。”

《西游记》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中,菩提祖师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那么,《西游记》到底表现了禅宗的什么样的境界呢?

禅宗讲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要人觉悟,首先在于“明心见性”。孙悟空西游求法之时,来到祖师洞前,见:

洞门紧闭,静悄悄杳无人迹。忽回头,见崖头立一石碑,约有三丈余高,八尺余阔,上有一行十个大字,乃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这个说法,就是佛教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而彼岸就在此心。而“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十字,则又是中国文字的道家游戏。“灵台”是脊柱上的一个穴位,正好对着心脏。《性命双修万神圭旨.涵养本源救护命宝》云:

儒曰“灵台”,道曰“灵关”,释曰“灵山”,三教同一法门,总不外此灵明一窍。释教曰:“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论其所也;玄教曰:“大道根茎识者稀,常人日用孰能知。为君指出神仙窟,一窍弯弯似月眉。”论其形也。同上《普照图》中,明明把心脏部位称做“灵台”、“灵关”、“灵山”、“方寸”等名称,且画一偃月,上挂三

/ 15

星。而元代萧廷芝的《金丹大成集.天心图》画了一个“心”字,东边一点写“龙”字,西边一点写“虎”字,下边一弯钩写“偃月”,只有上边一点空白而无字。有四句话云:

钩横偃月,三点台星。斗杓斡运,虎啸龙吟。王重阳有两句诗云:“莫问龙儿与虎儿,心头一点是明师。”这一点正合的是心山心洞里的菩提祖师,也是孙悟空自己心中的觉悟之心。这一段,便是佛家禅宗所讲的“明心”。正是见到了自家的心地,所以这猴头才会不慌不忙,“且去跳上松枝梢头摘松子吃了玩耍”。明明来到这里是要学仙求道,但到了神仙的洞窟却不进去,竟然有心思去玩耍,足以说明他已经无心,而无心方能见到真心,所以妙就妙在一个“耍”字上。

进到洞中,祖师要为他取姓,便是“见性”的过程。依照禅宗的教义,见性便能成佛,所以含糊不得。祖师问道:“你姓什么?”他回答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这里,作者用猴王的憨态将姓名的“姓”变成了佛性的“性”,这就说明这师徒两个已经石火电光接上机了。祖师再问:“不是这个性。你父母原来姓什么?”这是欲盖弥彰,让猴王找自己父母的性,便是要他见“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父母有姓,即是佛教大乘的“一阐提人皆有佛性”思想,即使是坏人恶棍,都有佛性在其身。只要他们放下屠刀,便可以立地成佛。

猴王说自己没有父母,祖师问他:“既无父母,想是树上生的?”树上生的也有佛性,便是“一切草木,皆有佛性”的命题。禅宗认为:“青青翠竹,无非法身。郁郁黄花,皆是般若。”这里体现的,又比“众生有性“更进一步,说明了草木含灵都是有佛性的,只要见到这个性,就是可以成就佛身的。

猴王知道自己的出身,所以回答道:我虽不是树上生,却是石里长的。我只记得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这里所体现的,又前进了一步,唐代湛然和尚有篇《金刚錍》,中云:“佛性遍在,安弃草木瓦石耶!”

是的,佛性既然无处不在,那么生活存在在宇宙之中的一切,都无不具有佛性。草木既然有佛性,瓦砾石头怎么会没有佛性呢?正如《庄子》中说的“道在屎尿”一样,这是禅宗对于佛性说的革命。

祖师一听,心中暗喜,“这等说,却是个天地生成的”。石头也是天地生成的,沐浴在佛光性海之中,所以可以成就。这就是“见性”的一步。如何见性呢?

/ 15

让猴王走走看,祖师要从他的身上给他取个姓,说明佛性在自身,或者说性在本心。如六祖慧能《法宝坛经》云:“心是地,性是王。”但让他姓“孙”(孫),则又与道家和儒家的宗旨发生了关系,祖师说道:“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这应了孟子所说的:“大人者,常葆其赤子之心者也。”孙子就是赤子;道家则把铅比作婴儿,要配姹女而结丹。“孙”也就是道家修炼所讲究的“元神”,等到孙悟空回到水帘洞,众猴说道:“大王是老孙,我们都是二孙、三孙、细孙、小孙——一家孙、一国孙、一窝孙矣!”便是回目说的“断魔归本合元神”了。到了这个地步,猴王才朝上叩头道:“好!好!好!今日方知姓也。”这就是“见性”。然而,明心见性的境界到底如何呢?《老子》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禅宗说:“言语道断,张口必错。”这种明心见性后的境界,的确是难以讲述的。因为人类的语言总是蹩脚的,有限的,一旦对那种觉悟后的境界加以界说,那种境界也就有了局限。但是,人类要认识事物,要把握宇宙人生,就一定需要参照物,需要角度,所以不得不用语言进行表白,所以猴王便对师父说道:“既然有姓,再乞赐个名字,却好呼唤。”就如释迦牟尼说法,明知道不可说,却必须去说,所以就借假说真,便立个名目叫做“四大皆空”。能够觉悟诸法空性,便能成佛。须菩提解悟了“诸法性空”的道理,证得了“第一离欲阿罗汉”,所以又把这个传统传给了猴王,唤他做“悟空”。祖师说他的门中有十二字:“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这十二个字都是对于本来佛性的描述。悟空学艺一段,祖师教他术、流、动、静的傍门外道之法,他都不学。祖师闻言,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原来那猴王已打破盘中之谜,暗暗在心,所以不与众人争竞,只是忍耐无言。祖师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上者,教他从后门进步,秘处传他道也。这里采取的是禅宗接济学人的当头“棒喝”,就是让他觉悟。

《西游记》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一个冥顽不灵的石头,通过不懈的努力,精进而成佛。由“有情有性”进入了“无情有性”,这是对佛性说的最大贡献。《楞严经》将心相分作七十二种,第七十二种即是猿猴相。《西游记》以此作为契机,塑造了一个代表心灵的心猿“美猴王”,让他具有了七十二种变化,8 / 15

也即是心灵的七十二种变相和活动。有心便有意识,即是那心念活动的十万八千里的斤斗云,代表着意识的跳跃。照禅宗六祖慧能法师的说法,也是到达西方极乐世界的距离:

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远;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得。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便是佛说“随其心净,即佛土净”的意思,也就是一念善即在极乐,一念迷就在苦海。佛性在此身,不离此心觉;悟得此心空,便是圣仙佛。

悟彻菩提、学成变化、意识活动之后,悟空的真心便进入后天,所以会呈弄变化,有变化就会有生死。

禅宗认为“即心即佛”,所以《西游记》一行五众真正成就佛身的就只有一个孙悟空。唐僧成就“旃檀功德佛”,“旃檀”是檀香木,“功德”是供入瞻拜而种福田求功德的。这说明旃檀功德佛不是真正的佛,只是旃檀雕刻而成的一尊木佛,而真正的佛则是孙悟空所证得的“斗战胜佛”。孙悟空一路上所战斗的,都是自己心灵中的杂念和身体上的欲望,是在清除自身的“十恶八邪”。第十四回《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的一开篇,便引用了宋代紫阳真人张伯端的《即心即佛颂》: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

若知无心又无物,便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含万象。

非色非空非不空,不来不向不回向。

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

无异无同无有无,难舍难取难听望。

内外灵光到处同,一佛国在一沙中。

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法同。

知之须会无心诀,不染不净为净业。

善恶千端无所为,便是南无释迦叶。张伯端虽然是道教祖师,但却参悟佛禅,得大领悟,所以合一三教,提倡全真。

/ 15

佛教《楞严经》云:“眼、耳、鼻、舌及与身、心为贼媒,自劫家宝。”谓这六种感觉器官与外界接触,贪着执迷,引起情志损伤,仿佛是贼一般,将自家的宝贝都盗光了。这六贼又称六根,与外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构成对应,从而形成六识,共为十八界或者十八层地狱。《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云: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第十四回的回目便是“心猿归正,六贼无踪”,谓修道先须收心,收心之后便要拴意,所以孙悟空心猿所代表的元心被套上紧箍归正之后,那么代表六种感觉器官的六贼也就没有踪影了。

果然,那六个贼的名字叫做:眼看喜、耳听怒、舌尝思、鼻嗅爱、身本忧、意见欲,正是眼看色而生喜识、耳听声而生怒识、舌尝味而生思识、身本触而生忧识、意见法而生欲识。然而,这里所讲的却是道教的说法,逍遥翁有首诗云:

扫除六贼净心基,荣辱悲欢事勿追。

专气致柔窥内景,自然神室产摩尼。要唐僧不受外界的刺激,家宝不再被盗,然后专志于内观自心,摩尼宝珠就会自然成就。孙悟空打杀六贼,即打的是唐僧的感觉器官,他当然不会高兴的。

道教在三教合一的旗帜下,尤其是在心性学的契合点上,特别重视佛教经典,尤其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曾被当做全真道的教材。《西游记》中,“取经”的话题占了九十三回,但所取的佛经到底是什么,我们却不大知道,甚至还出现如鲁迅等前辈学者所指出的荒唐无稽的佛经书名。而唯一一部被全文抄录的佛经,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始终被重视,常常被提起,在第十九回《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中由乌巢禅师隆重地传给玄奘。

据《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初,(玄奘)法师在蜀,见一病人身疮臭秽,衣服破污,愍将向寺,施与衣服饮食之直。病者惭愧,乃授法师此经(《般若心经》),因常诵习。至沙河间,逢诸恶鬼,奇状异类,绕人前后,虽念观音不得全去,即诵此经,发声皆散。在危获济,实所凭焉。可见,这部《心经》的确对唐僧取经起过很大的作用。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后称《心经》)乃是佛教大般若部的核心经典,而《西游记》作为道教全真道教义的体现,则将《心经》具体化为修心之径路,也即心灵之路的历程。《心经》所讲,乃是:观自在菩萨(观音)行深般若波罗蜜

/ 15

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即是色、受、想、行、识等人类思想意识形成的五个过程。思想过程或者说感受认识世界的主体都是空无的,那么所感受和观照到的世界也自然是空无而不实的。认识到这一点,也就不会再去执着了,痛苦灾难自然也不会再有了。《性命双修万神圭旨.邪正说》云:……众生因配偶有淫欲,因生育有恩爱。有淫欲、恩爱,故有魔障、烦恼。有魔障、烦恼,故有一切苦厄。有一切苦厄,故有生、老、病、死。是以太上蕴好生之德,开度世之门,著经立法,教人返朴还淳。这里,便将佛教与道教的教义揉和在一了起。《西游记》一开篇有首诗,开宗明义,最后两句云: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小说的又一个名字,就叫做《西游释厄传》,也即是通过西游而解释摆脱灾难,可见西游是手段而释厄是目的。

《心经》又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孙悟空的名字就是要他悟空、悟色,悟出色、空不二的道理,所以取经路上他所经历的魔难,就是让他在烦恼与痛苦中领悟色空不二的真理,达到心无挂碍的境界。从佛教的无上本体来说,一切相互对待的事物都是不存在的,他是没有分别概念的: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寂、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取经路上的每一层魔难,都是与唐僧心有牵挂,而孙悟空猿心不宁有关。一旦他心中发火,便是红孩儿;心中起邪,便是六耳猕猴;心中生念,便有魔难;心中智慧,便是观音;心中无心,便是如来。

唐僧收心之时,为了牢拴心猿,便给悟空套了一个“紧箍儿”,而且还有一篇《定心真言》,也叫《紧箍儿咒》。孙悟空心有牵挂,头上的箍儿永远不能褪去,所以说只有《紧箍儿咒》而没有《松箍儿咒》,就是因为箍是自戴,非是人戴;有心有箍,无心无箍。等到了西天,悟空之心不再牵挂,自由自在的时候,摸摸头上,箍儿自然褪去了。

可见,《西游记》所有关于佛教的人物、情节、故事等,都是全真道化了的,用来象征人体生命因素和修炼过程的,都承担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使命,所以,《西游记》是东方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决不能够将其视为“神魔”或者“儿戏”。

/ 15

五、透过《西游记》来看佛教与道教

在上一节中的各类论述中已经可以看出西游记中佛教与道教之间互相牵扯又互不交融的种种矛盾关系,为了能够更加清晰的梳理这两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一来进行分析。(一)典籍的内容和数量

佛教典籍看起来比较象哲学,而道教五花八门比较象自然科学。(二)目的

道教是想延续生命让生命成为永恒,佛教是看透生命和掌握生命的本质而解脱一切束缚。(三)功利的角度

道教要积三千功德让自己成仙永享仙福,佛教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渡尽方成菩提。(四)外在的表现形式

道教象一个政治群体,仙界有玉皇,有神将文武百官等,佛教则象一个学院,即使佛教最著名的极乐世界里,也没有官员皇帝,只有佛和两个菩萨做为教化主的形式存在。(五)阶位上

道教有鬼仙、人仙、地仙、三仙、天仙、神仙、金仙、大罗金仙佛教有罗汉,辟支佛,菩萨和佛果,其中罗汉有四个阶位,辟支佛是独自修行成功的罗汉,菩萨有51个阶位,第52就是佛了(六)境界上

道教的大罗金仙是与天地同寿,与万物同辉,宇宙开不随之生,宇宙灭不随之灭,宇宙之大任起遨游佛教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证菩提果,以广大功德建立庄严佛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 15

由此可见,佛教和道教是本质上不同的两条道路,但是在中国的文化中又互相影响互相汲取对方的东西,以至在某些表面是有相同的地方,但是核心的思想是无法混淆的,从哲学的高度和深度上来说,世界上所有宗教无出其佛教之右,这也是中西方都公认的事,从文化的影响力来说,道、佛、儒在中国是三足鼎立,不可轻言孰轻孰重,在入世和朝野的角度来说,儒家思想无疑是中心地位。

六、《西游记》自己的教义

清代的点评家大多称《西游记》为“参禅修道”的奇书,具有代表性的人有悟一子陈士斌、悟元子刘一明、张书绅等。刘一明,号悟元子,著有《西游原旨叙》一书,他把《西游记》看作一部深奥的谈禅讲道的奇书。张书绅在《新说西游记总批》中则将《西游记》点评为儒学经典《大学》。当然,这都是未真正解得《西游记》之密谛的可笑之谈。但是,刘一清在书中对《西游记》质疑道:“怪怪者,在儒可成圣,在释可成佛,在道可成仙。”很显然,《西游记》为什么会与三教合,悟元子也未悟到其所以然。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都认为《西游记》决不仅仅是小说。

明代也有点评《西游记》的,具有代表性的人有李贽、谢肇淛等。明代的大思想家李贽,号卓吾,著有《西游记总批》一书,他把《西游记》看成“决不是以单纯的娱乐、消遣为宗旨,而是在游戏中暗传密缔”的文章。我们读一读李贽的《焚书》、《藏书》等,就能感觉得到理同途殊。《西游记》写了孙悟空这个心性,《焚书。解经文》则有:“以为吾之真心如太虚空”之论;《西游记》写了唐僧这个“自性迷”的众生之身,《焚书。解经文》则有:“既以妄色妄想相交杂而为身”之谈。二者观点妙合也!谢肇制则称:“《西游记》……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心之驰,其始之放纵”,言明人自由放纵的本能与社会必然会加以约束之间的矛盾,“盖亦求放心之喻”。也未将《西游记》仅仅界定为小说。

再品味《西游记》作者们在《西游记》中的300首诗(词),更能说明他们创作《西游记》的良苦用心,他们决不仅仅是为了写一部小说,而是为了求得“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西游记》第一百回)。《西游记》的作者们既不崇儒,也不媚道,更不信佛,但是对于儒佛道三教的实际存在也并不排斥,而是主张三教合一,九流交融,在扬弃中共同发展。写儒佛道三教只是“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第一回)”。

/ 15

至此,应该将《西游记》定义为:是以神魔故事为表现形式来讨论中国人的精神现象,由用(心)求体(身),剖析众生之心以求知国人行为的哲学启蒙教科书,即在中国封建社会焚书坑儒的文化厄史中,扭曲了表现手法的,有中国特色的精神现象学。

/ 15

参考文献

(1)书籍。【1】(明)吴承恩 著.《西游记》.济南:齐鲁书社,2002.9 【2】钱文忠 著.《玄奘西游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9(1)电子文献。【1】慧立 彦悰 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2】玄奘 著.《大唐西域记》

【3】法显 佛陀跋陀罗 译.《涅磐经》

【4】马鸣 著,实叉难陀 译《大乘起信论》

【5】(唐)般剌蜜帝 译《楞严经》

【6】玄奘 译.《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15

第五篇:道教宫观主要教职任职办法

道教宫观主要教职任职办法

(2010年6月23日中国道教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通过 2015年6月29日中国道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修订)

第一条 为加强道教教制建设,促进宫观管理,根据《宗教事务条例》、《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任职备案办法》和《中国道教协会章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主要教职,是指道教宫观的方丈、监院和住持。

第三条 担任方丈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爱国爱教,遵纪守法;

(二)信仰坚定,品行端正,戒行精严,办事公道,品德服众,威仪可法;

(三)领受初真、中极、天仙三坛大戒;

(四)年龄40岁以上,出家20年以上,身体健康;

(五)熟悉道教全真经典科仪,具有较高的道学素养,能够讲经说法、主持法务活动;

(六)持有道教教职人员证书。

第四条 担任监院、住持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爱国爱教,遵纪守法;

(二)信仰坚定,品行端正,戒行精严,办事公道,待众谦和,品德服众,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

(三)已受戒或受箓;

(四)年龄30岁以上,出家或入道10年以上,身体健康;

(五)具有较高文化水平,毕业于道教院校或具有同等道学水平;

(六)熟悉道教经典科仪,具有较高的道教素养,能够讲经说法、主持法务活动;

(七)持有道教教职人员证书。

第五条 方丈的职责:

(一)弘扬道法,传承戒律;

(二)度世演法,作全真之模范、律门之纲领;

(三)指导参玄修持;

(四)督察本宫观管理组织的行为。

第六条 监院、住持的主要职责:

(一)组织开展教务活动,主持宫观事务;

(二)弘扬道法,纯正道风,引导道教徒提高自身素质;

(三)贯彻执行宫观规章制度,加强宫观管理,办好宫观自养;

(四)负责保护好宫观文物和建筑设施,维护宫观周围环境;

(五)依法维护宫观和常住道众的合法权益;

(六)引导宫观积极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弘扬道教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

第七条 宫观礼请方丈,须经该宫观民主管理组织协商提出人选,逐级上报至省、自治区、直辖市道教协会同意后,由中国道教协会核准并报请国家宗教事务局备案。完成备案程序后,方可举行升座仪式。

第八条 宫观选任和礼请监院、住持,应坚持民主协商、选贤任能的原则,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由该宫观前任监院、住持或该宫观民主管理组织提出人选,经当地道教协会审查后,提交该宫观常住道众进行民主评议;

(二)监院、住持人选经宫观常住道众民主评议获三分之二以上赞成后,由该宫观民主管理组织报当地道教协会审核;

(三)当地道教协会审核同意后,由该宫观民主管理组织按照《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任职备案办法》的规定报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四)完成备案程序后,方可举行升座仪式。

第九条 中国道教协会直属宫观的方丈、监院、住持人选,由该宫观报中国道教协会同意后,报国家宗教事务局备案。

第十条 监院、住持每届任期为五年,可连选连任一届。因特殊情况需延长任期的,须经所在宫观常住道众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可延长任期一届。

第十一条 75岁以上的教职人员,原则上不新担任宫观监院、住持。

第十二条 监院、住持一般不得兼任其他宫观的监院、住持。有特殊情况需要兼任其他宫观监院、住持的,按照《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任职备案办法》相关规定办理。

第十三条 监院、住持接受宫观民主管理组织、宫观常住道众和道教协会的监督。监院、住持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地道教协会根据情节轻重给予劝诫、撤销职务的惩处:

(一)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宗教政策的;

(二)违犯道教戒律和宫观规章制度的;

(三)散布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言论的;

(四)未按规定履行职责的;

(五)宫观重大事务不按民主程序办事,造成严重后果的;

(六)违反财务管理制度,侵吞或者挥霍宫观财产的。

劝诫的决定,由该宫观所在地道教协会会长会议集体讨论作出,并以书面形式告知本人。

撤销职务的决定,由该宫观所在地道教协会常务理事会集体讨论作出,报该宫观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道教协会同意,并报原任职备案的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注销其备案。中国道教协会直属宫观监院、住持撤销职务的决定由中国道教协会作出,并报国家宗教事务局注销其备案。

第十四条 方丈任职期间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道教戒律,对其惩处的决定由中国道教协会作出。须撤销职务的,报国家宗教事务局注销其备案。

第十五条 监院、住持因健康或其他原因不能履行职责的,可提前退居。

第十六条 监院、住持离职,应当经宫观民主管理组织报当地道教协会审核同意后,报原任职备案的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注销其备案。

第十七条 监院、住持正常离职或者提前退居后,由所在宫观或当地道教协会妥善安排。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中国道教协会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西游记》中的道教修炼观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游记》中的道教修炼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道教宫观主要教职任职办法

    道教宫观主要教职任职办法(2010年6月23日中国道教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通过,2010年10月22日公布) 第一条 为了加强道教教制建设,促进宫观管理,根据《宗教事务条例》、《宗教活......

    观《西游记》有感[大全5篇]

    观《西游记》有感看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西游记》有感,仅供参考,希......

    道教宫观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道教是中华民族固有的宗教,作为中国传统的信仰习俗已深入人心。围绕道教宫观而形成的宗教人群,不仅成了广大信教群众的聚会点,而且还成了这一信仰人群的重要纽带。道教精神思想......

    道教宫观管理的实践与探索[模版]

    道教宫观管理 的实践与探索苏龙2005年8月25日道教是中华民族固有的宗教,作为中国传统的信仰习俗已深入人心。围绕道教宫观而形成的宗教人群,不仅成了广大信教群众的聚会点,而且......

    西游记中的痴男怨女

    西游记中的痴男怨女 不论看的是电视剧还是原著的《西游记》猪八戒始终是观众读者映像最深刻的人物之一。 《西游记》的作者是借天上的神怪故事来讽刺凡间的封建统治。孙悟空......

    《西游记》中的歇后语

    《西游记》中的歇后语 猪八戒见高小姐 —— 改换了头面猪八戒见了白骨精 —— 垂涎三尺猪八戒拉着西施拜天地 —— 压根不配猪八戒招亲 —— 凡心难丢猪八戒进了女儿国 ——......

    西游记中的人物[范文模版]

    〈西游记〉中的人物 〈西游记〉中贯穿作品始终的四大典型人物就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对他们四人的性格形容呢,就是皮猴·憨猪·严师·忠僧。这,也是我们经常评论......

    《西游记》中的歇后语

    《西游记》中的歇后语: 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 孙悟空吃仙桃——正合口味 孙悟空变土地庙——藏不住尾巴 孙悟空跳出水帘洞——好戏还在后头 孙悟空的金箍棒——随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