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典籍目录

时间:2019-05-14 21:15: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农业典籍目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农业典籍目录》。

第一篇:中国农业典籍目录

中国农业典籍目录

张芳、王思明等共同编著的《中国农业古籍目录》一书,最近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国家科技部基础性项目《中国农业典籍的搜集、整理与保存》的研究成果之一。该书分正编、副编两大部分,其中正编部分主要介绍我国现存的农业古籍目录,包括校注性、解释性和汇编性等类农书2084种;副编部分主要介绍中国和世界各地收藏的农书目录,包括《中国农业古籍佚目》、《中国台湾省收藏的中国农业古籍目录》、《日本收藏的中国农业古籍目录》和《美国收藏的中国农业古籍目录》。该书是目前收录农书最多的目录书,较好地反映全国农业古籍存佚及收藏情况,还能了解到流传国外的中国古农书收藏情况。该书共55万字。二画

阅笔卜式养羊法(养羊法)卜岁恒言十二月纂要二如亭群芳谱九华新谱

阅笔三画

阅笔山居要术山居四要山蚕谱山左蚕桑考大农孝经大观茶论士农必用三径怡闲录三农纪

阅笔四画

阅笔尹都尉王氏王良相牛经牛经(相牛经)牛马书牛书(贾朴)牛皇经牛经方牛书(杨时乔)牛经(贾氏)牛经切要牛经备要医方月政畜牧栽种法月季花谱水牛经水云录水蜜桃谱亢仓子分门琐碎录天彭牡丹谱天工开物天机秘录日食菜物元亨疗马集木棉谱

阅笔五画

阅笔氾胜之书四民月令四时纂要四时栽种记四时栽接花果图四晨类要四时种植书四季须知田家历田夫书田家五行田家五行拾遗田家月令(顾清)田家历田家月令(陈鸣鹤)田家占候集览平泉山居草木记本书本草纲目北苑别录北苑总录北墅抱甕录司牧安骥集司牧安骥方司牧马经痊骥通玄论禾谱永嘉橘录永昌二芳记史老圃菊谱石湖菊谱打枣谱占候成书甘藷疏甘薯录加庶编

阅笔六画

阅笔竹谱(戴凯之)竹谱(惠崇)竹谱(吴辅)竹谱(陈鼎)兆人本业地利经百花谱百菊集谱全芳备祖耒耜经耒耜岁占安骥集安骥药方名花目录多能鄙事多稼集老圃书老圃一得老圃良言老圃志老圃杂说西北治田说西吴蚕略西吴菊略汝南圃史江南鱼鲜品江南催耕课稻篇防旱要旨防旱记

阅笔七画

阅笔吕氏春秋伯乐相马经伯乐治马杂病经吴中花品吴下田家志吴中蚕法吴蕈谱吴苑栽桑记芍药谱(刘攽)芍药谱(孔武仲)芍药谱(王观)牡丹花品牡丹芍药花品牡丹史牡丹志牡丹谱忘怀录芋经沈氏农书

阅笔八画

阅笔治马经(俞极)治马经、治马经目治马经图治马牛驼骡等经(隋书经籍志)治马牛驼骡等经(补辽金元艺文志)周穆王养马经治圃须知治生要录治生广录治蝗全法治蝗书花品花木录花谱(张峋)花谱(静虚子)花史左编花傭月令花镜花木小志牧马法牧养志东溪试茶录东篱品汇录东省养蚕成法东篱品汇东篱中正东篱纂要育骏方金漳兰谱金薯传习录果食谱明堂灸马经居家必用事类全集长安问花记虎丘茶经补注佩文斋广群芳谱官井洋讨鱼秘诀知本提纲抱犊集瓨荷谱

阅笔九画

阅笔相六畜相马经(三国志注)相牛经(三国志注)南方草木状相鸭经相鸡经相鹅经相马经(诸葛颍等)相马经(隋书经籍志)相牛经(宁戚相牛经)相马经(旧唐书经籍志)相马经(徐成)相雨书相马经(邯郸李氏书目)相马经(宋史艺文志)相马经(陈元靓)相马经(萧绎)相马病经相牛心镜要览昭明子钓种生鱼鼈春秋济世六常拟议春晖堂菊说皇帝医相马经保生月录建安茶录建安茶记范尚书牡丹谱范村菊谱范村梅谱洛阳牡丹记(欧阳修)洛阳花谱洛阳花木记洛阳牡丹记(周师厚)品茶要录宣和北苑贡茶录宣和贡茶经郊居草木记纪历撮要便民图纂思辨录辑要南窗外记洋菊谱胡氏治家略修齐直指姚氏家俗记柞蚕杂志柞蚕汇志柳蚕新编

阅笔十画

阅笔神农神农相田教土耕种夏小正宰氏师旷杂占马经(三国志注)马经孔穴图马口齿诀马经(宋史艺文志)马经(李明仲)马经(常知非)马经通玄方论马经歌括马书马首农言高堂隆相牛经家政法栽植经栽桑图说栽花法栽培圃史茶经(陆羽)茶总录茶山节对茶苑杂录茶花谱(赵璧)茶谱茶经(张应文)茶疏茶约茶箋茶花谱(朴静子)茶花谱(李祖望)耕谱耕桑治生要备耕织图耕牛录耕织便览耕畲丛考真宗授时要录桐谱(陈翥)桐谱(丁黼)荔枝谱(蔡襄)荔枝乘荔枝谱(徐勃)荔枝通谱荔谱荔枝话荔枝谱(陈鼎)海棠记海味索引海天秋色谱海错百一录秦农要事桂海虞衡志唐昌玉蕊辨正茹草编草花谱亳州牡丹志亳州牡丹史亳州牡丹述记荔枝记海错徐园秋花谱倦圃莳植记捕蝗考捕蝗箕篾法捕蝻凡例捕蝗汇编捕蝗要说捕除蝗蝻要法三种桑志浦泖农咨留云阁捕蝗记问秋馆菊录致富纪实刍牧要诀笋谱蚕书

阅笔十一画

阅笔野老野菜谱野菜箋野菜博录野菜赞野菜性味考野蚕录陶朱公养鱼法陶朱公致富奇书淮南王养蚕经莆田荔枝谱陈州牡丹记务本新书务本直言痊骥集痊骥真经救荒活民书救荒本草救荒野谱救荒简易书探春历纪区田图说(张治)区种图说区田法区田编区田种法区种五种区田图说(杨葆彝)区田图说(佚名)区田试种实验图说鱼经鱼品鱼谱国脉民夫曹南牡丹谱曹州牡丹谱培花奥诀録培蘭新法御制耕织图梭山农谱教稼书授时通考授衣广训第一香笔记猪经大全崈湫子都门艺兰记

阅笔十二画

阅笔越中牡丹花品笋谱笋梅谱景祐医马方扬州芍药谱菊谱(刘蒙)菊谱(史正志)菊名篇菊谱(马楫)菊月令菊谱(周履靖)菊书菊谱(文应鲁)菊谱(吕天遗)菊谱(刘承潇)菊谱(秋明主人)菊谱(叶天培)菊谱(计楠)菊圃录菊谱(柳灏)菊谱(张汉超)菊志菊说(许衍灼)彭门花谱菌谱集马相书渡花居东篱集植品植物名实图考植物近利志棉花图云南花卉记湖蚕述

阅笔十三画

阅笔董安国禁苑实录园庭草木疏农家事略农历农书圣宋茶论农书(陈旉)农书(陈峻)农书(刘清之)农器谱农器图谱农桑要旨农桑直说农桑辑要(元司农司)农书(王祯)农桑衣食撮要农桑衣食撮要(鲁明善)农桑撮要(罗文振)农事机要农桑机要农桑辑要(苗好谦)农家谚农舍四时杂抄农圃四书农说农用政书历占农遗杂疏农桑辑要(俞汝楫)农谱农政全书农圃六书农丹农具记农蚕经农政三书合订农桑易知录农书(潘大成)农圃便览农园晴雨记农桑杂俎农候杂占农言农谚农言著实农占辑要农家言补茶经补农书试茶录诚斋牡丹谱并百詠岁时种植岁时乐事岁时杂占经世民事录群芳谱遂农杂记蜂衙小记遇蝗便览裨农最要

阅笔十四画

阅笔管子种树藏果相蚕种植法种艺必用及补送种莳直说种树书种莳占书种艺杂历种鱼经种芋法种植群书种菊法种棉花法种牡丹谱种花小效种树经种棉法种苎麻法种麻说齐民要术齐民要书齐民四术演齐人要术梦溪忘怀录琐碎录鄙记图形菊说维扬芍药谱合纂闽中海错疏闽中荔枝谱闽中荔按通谱渔书汉氾胜之遗书

阅笔十五画

阅笔蔡癸养羊法养猪法养民月宜养蚕经养鱼经养余月令养蚕成法养耕集养蚕秘诀养兰说论驼经庆历花谱增城荔枝谱增订教稼书蔬品谱蔬香小圃菊志德善斋菊谱节令要览墨娥小录稻品广菌谱广农书广中荔枝谱广群芳谱广蚕桑说广蚕桑说辑补乐休园菊语稼圃辑樗茧谱课蚕要录抚郡农产考略

阅笔十六画

阅笔辨养马论辨蓄马口齿诀辨马图辨五音牛栏法冀王宫花品蕃牧纂验方糖霜谱橘录橐驼医药方橐驼经树畜部树艺篇树艺考树桑养蚕要略学圃杂疏学稼琐言澹园菊谱遵生八箋芜菁疏筑围说筑圩图说醒园花谱兴兰谱略泽农要录橡茧固说龙眼谱

阅笔十七画

阅笔疗马方疗马集验方疗驼经疗马集(俞本元)疗马集(周海蓬)壑源茶录韩氏直说檇李屠氏艺菊法檇李谱豳风广义岭南荔支谱

阅笔十八画

阅笔杂阴阳魏王花木志阙中铜马法杂撰马经医牛经医马经医驼方骐骥须知丛桂牡丹谱丰豫庄本书 阅笔十九画

阅笔艺菊书艺菊谱艺兰法艺菊志(张元玘)艺花谱艺菊志(陆廷灿)艺菊简易艺菊新编艺菊须知艺兰记艺兰四说艺菊法艺兰要诀艺菊琐言罗兰斋兰谱(兰谱)罗岕茶记

阅笔二十画以上

阅笔劝农书宝坻劝农书宝训兰谱(王贵学)兰谱奥法兰易、兰易十二翼、兰史兰蕙镜兰蕙同心录兰言述略兰蕙小史续竹谱续茶经类方马经灌园史灌园草木识臞仙神隐书蚕经(旧唐书。经籍志)蚕经(新唐书艺文志)蚕书(孙光宪)蚕书(秦观)蚕经(黄省曾)蚕训蚕谱蚕桑志蚕政摘要蚕桑说(李拔)蚕说蚕桑杂记蚕桑简编蚕桑录要蚕桑辑要(高铨)蚕桑说(沈练)蚕桑辑要(沈秉成)蚕桑俗歌蚕桑辑要(莲池四种中)蚕事要略桑蚕说(趙敬如)蚕桑辑要(郑文同)

第二篇:文化典籍

文化典籍

历史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魏书 北齐书 周书 南史 北史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春秋 春秋左氏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竹书纪年 汉纪 后汉纪 大唐创业起居注 顺宗实录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考异 资治通鉴外记 皇王大纪 续资治通鉴长编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资治通鉴纲目 通鉴前编 通鉴续编 资治通鉴补 大事记 大事记续编 元史续编 续资治通鉴 纲鉴易知录 通鉴辑览 明实录 国榷 康熙起居注 东华录 通鉴纪事本末 宋史纪事本末 元史纪事本末 左传纪事本末 西夏纪事本末 明史纪事本末 三藩纪事本末 三朝北盟会编 蜀鉴 绎史平定三逆方略 亲征朔漠方略 逸周书 东观汉纪 建康实录 古史 路史 契丹国志 大金国志 南宋书 春秋别典 藏书 续藏书 尚史 国语 战国策 贞观政要 渚宫旧事 东观奏记 历代小史 边略 荆驼逸史 弇山堂别集 明季稗史 吴越春秋 越绝书 华阳国志 蛮书 南唐书 南唐书 压海 安南志略 倭变事略 蒙古秘史 蒙古源流 十国春秋 国初群雄事略 明季北略 明季南略 十驾斋养新录 晏子春秋 列女传 高士传 安禄山事迹 朱子年谱 金陀粹编 名臣碑传琬琰集 京口耆旧传 唐才子传 元朝名臣事略 东林列传 国朝汉学师承记 国朝宋学渊源记 碑传集 畴人传 王荆公年谱考略 隋书经籍志 崇文总目 郡斋读书志 遂初堂书目 直斋书录解题 文渊阁书目 千顷堂书目 四库全书总目 禁书总目四种 钦定天禄琳琅书目 经义考 集古录 金石录 籀史 隶释 隶续 史通 读通鉴论 考信录 十七史商榷 廿二史札记 廿二史考异 孩余丛考 文史通义 风俗通义 唐六典 麟台故事 通典 通志 文献通考 续通典 清朝通典 清朝通志 续通志 续文献通考 皇朝文献通考 唐会要 五代会要 宋会要辑稿 宋朝事实 宋朝事实类苑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西汉会要 东汉会要 明会典 大清会典 登科记考 历代职官表 翰林志 唐律疏义 唐大诏令集 宋大诏令集 宋刑统 盐铁论 包孝肃公奏议 历代名臣奏议 历代兵制 武备志 语言 史籀篇 三苍 急就篇 尔雅 小尔雅 释名 方言 说文解字 广雅 尔雅注 尔雅疏 字林 五篇 经典释文 一切经音义 说文解字系传 尔雅翼 埤雅 类篇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 汉隶字源 六书故 助语辞 通雅 正字通 六书通 字汇 骈雅 康熙字典 尔雅义疏 广雅疏证 尔雅正义 恒言录 通俗编 说文解字注 说文解字义证 说文解字句读 说文释例 说文通训定声 草字汇 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 小学钩沉 助字辨略 虚字说 读书杂志 经籍纂诂 经义述闻 经传释词 古书疑义举例 马氏文通 名原 北堂书钞 艺文类聚 初学记 白氏六帖事类集 唐宋百孔六帖 太平御览 册府元龟 古今事文类聚 玉海 永乐大典 唐类函 渊鉴类函 佩文韵府 骈字类编 古今图书集成 声类 切韵 唐韵 韵镜 广韵 集韵 礼部韵略 切韵指掌图 七音略 五音集韵 古今韵会举要 中原音韵 蒙古字韵 五方元音 音学五书 古韵标准 六书音均表 诗声类 说文声类 切韵考 修辞鉴衡 文学 诗经 毛诗正义 诗集传 楚辞 楚辞章句 楚辞补注 楚辞集注 文选 古诗源 玉台新咏 乐府诗集 古谣谚 文苑英华 古文观止 乾坤正气集 古文辞类纂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历代赋汇 四六法海 骈体文钞 六朝文絮 全唐诗 箧中集 河岳英灵集 唐音统签 唐诗品汇 唐诗别裁集 唐诗三百首 万首唐人绝句 全唐文 唐宋八大家文钞 西昆酬唱集 瀛奎律髓 千家诗 千家诗选 宋诗钞 宋诗别裁集 江湖集 古文关键 宋文鉴 全辽文 中州集 全金诗 金文最 元诗别裁集 元文类 明文衡 明文海 明文在 列朝诗集 明诗综 明诗别裁集 清诗别裁集 清诗铎 晚晴簃诗汇 清文汇 皇朝经世文编 敦煌曲子词集 唐五代词 全唐五代词 花间集 四印斋所刻词 强村丛书 全宋词 宋六十名家词 全金元词 全清词钞 花庵词选 绝妙好词 词综 词选 宋四家词选 孤本元明杂剧 元刊杂剧三十种 元曲选 元曲选外编 六十种曲 盛明杂剧 古本戏曲丛刊 杂剧三集 全元散曲 贾长沙集 司马文园集 扬侍郎集 孔北海集 魏武帝集 王侍中集 魏文帝集 曹子建集 阮步兵集 嵇中散集 张司空集 左太冲集 陆士衡集 陆士龙集 刘中山集 郭弘农集 靖节先生集 颜光禄集 谢康乐集 鲍参军集 谢宣城集 沈隐侯集 江文通集 何水部集 阴常侍集 徐孝穆集 庾子山集 卢武阳集 薛司隶集 王无功文集 杜审言诗集 寒山子诗集 王子安集 盈川集 幽忧子集 骆宾王集 沈佺期集 宋之问集 陈伯玉文集 曲江集 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 王右丞集 孟浩然集 崔颢集 储光羲集 李颀集 王昌龄集 高常侍集 岑嘉州集 李遐叔文集 萧茂挺文集 元次山集 郎士元集 钱考公集 韩君平集 刘随州集 韦苏州集 华阳集 翰苑集 昌黎先生集 河东先生集 刘宾客文集 王建诗集 张司业集 皇甫持正文集 李文公文集 玉川子诗集 孟东野诗集 长江集 李长吉文集 元氏长庆集 白氏长庆集 司空文明诗集 戴叔伦集 卢户部诗集 李益集 常建诗集 洪度集 张承吉文集 追昔游集 朱庆余诗集 刘叉诗集 曹邺诗集 丁卯集 樊川文集 李义山集 温庭筠诗集 文薮 甫里集 姚少监诗集 孙樵集 鱼玄机集 司空表圣文集 香奁集 唐风集 甲乙集 浣花集 河东集 小畜集 林和靖诗集 范文正公集 苏学士集 宛陵集 欧阳文忠集 嘉佑集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元丰类稿 临川集 广陵集 东坡全集 栾城集 山谷集 后山集 柯山集 淮海集 鸡肋集 斜川集 简斋集 岳忠武王文集 于湖居士文集 李清照集 石湖诗集 诚斋集 东莱集 梅溪集 渭南文集 剑南诗稿 龙川文集 水心先生文集 沧浪集 龙洲集 后村大全集 湖山类稿 石屏诗集 文山先生全集 滹南遗老集 遗山集 湛然居士集 牧庵集 道园学古录 雁门集 东维子集 铁崖先生古乐府 揭文安公全集 宋文宪公全集 诚意伯文集 青丘高季迪先生诗集 逊志斋集 怀麓堂集 空同集 何大复先生集 六如居士全集 升庵集 荆川文集 沧溟先生全集 震川先生文集 弇州山人四部稿 弇州山人四部续稿 袁中郎全集 隐秀轩集 陈忠裕公全集 张苍水集 夏节愍全集 顾亭林诗文集 初学集 有学集 梅村家藏稿 壮悔堂集 西河合集 笠翁一家言 吕晚村文集 陈迦陵诗文词全集 曝书亭集 渔洋山人精华录 魏叔子集 湖海集 方望溪先生全集 鲒崎亭集 敬业堂集 小仓山房集 忠雅堂集 瓯北集 惜抱轩全集 文木山房集 定盦全集 春在堂全书 金荃词 浣花词 南唐二主词 阳春集 乐章集 六一词 张子野词 珠玉词 小山词 东坡乐府 山谷琴趣外篇 淮海词 东山词 片玉词 芦川词 石林词 漱玉词 无住词 放翁词 于湖词 稼轩长短句 龙川词 龙洲词 白石道人歌曲 后村长短句 梦窗词 梅溪词 断肠词 竹山词 须溪词 苹洲渔笛谱 山中白云词 花外集 遗山乐府 天籁集 湘真阁江篱槛词 梅村词 鼓棹集 曝书亭词 纳兰词 道授堂词 衍波词 茗柯词 半塘定稿 东篱乐府 酸斋乐府 小山乐府 云庄乐府 梦符散曲 甜斋乐府 花影集 四声猿 墨憨斋定本传奇 笠翁十种曲 古柏堂戏曲集 吟风阁杂剧 关汉卿戏曲集 汤显祖集 文心雕龙 诗品 本事诗 二十四诗品 六一诗话 后山诗话 冷斋夜话 石林诗话 岁寒堂诗话 苕溪渔隐丛话 风月堂诗话 环溪诗话 文则 文章精义 诚斋诗话 沧浪诗话 诗林广记 诗人玉屑 后村诗话 词源 滹南诗话 四溟诗话 艺苑卮言 曲律 唐音癸签 诗薮 姜斋诗话 原诗 带经堂诗话 五代诗话 历代诗话 说诗晬语 词苑丛谈 论文偶记 随园诗话 瓯北诗话 白雨斋诗话 蕙风词话 人间词话 清诗话 清诗话续编 词话丛编 博物志 拾遗记 搜神记 搜神后记 西京杂记 世说新语 续齐谐记 颜氏家训 隋唐嘉话 集异记 朝野佥载 唐国史补 大唐新语 因话录 酉阳杂俎 剧谈录 云溪友议 传奇 封氏闻见记 唐摭言 唐宋传奇集 太平广记 归田录 东坡志林 夷坚志 容斋随笔 醉翁谈录 老学庵笔记 鹤林玉露 齐东野语 剪灯新话 剪灯余话 西湖游览志 少室山房笔丛 万历野获编 帝京景物略 古今谭概 情史类略 陶庵梦忆 池北偶谈 聊斋志异 阅微草堂笔记 春在堂随笔 清朝野史大观 京本通俗小说 清平山堂话本 三国志演义 水浒传 隋炀帝艳史 杨家府演义 西游记 西游补 封神演义 金瓶梅词话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新列国志 古今小说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 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今古奇观 说岳全传 醒世姻缘传 豆棚闲话 好逑传 红楼梦 儒林外史 镜花缘 西厢记 荆钗记 白兔记 拜月亭记 杀狗记 琵琶记 宝剑记 浣纱记 鸣凤记 红梅记 牡丹亭 玉簪记 东郭记 清忠谱 十五贯 长生殿 桃花扇 雷峰塔 哲学 易经 管子 论语 中庸 孟子 荀子 易传 孝经 大学 老子 庄子 关尹子 文子 列子 墨子 墨经 公孙龙子 法经 慎子 商君书 韩非子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吕氏春秋 黄帝四经 淮南子 新语 新书 春秋繁露 法言 太玄 周易参同契 白虎通义 新论 论衡 申鉴 昌言 理惑论 太平经 人物志 周易略例 老子指略 傅子 抱朴子 肇论 弘明集 高僧传 真诰 颜氏家训 中说 摩诃止观 金狮子章 原人论 坛经 广弘明集 续高僧传 阴符经疏 坐忘论 无能子 化书 皇极经世 太极图说 通书 正蒙 梦溪笔谈 二程集 知言 四书集注 朱子语类 伊洛渊源录近思录 陈亮集习学记言 北溪字义 大学衍义 黄氏日抄 陆九渊集 慈湖遗书 鲁斋遗书 传习录 困知记 雅述 焚书与续焚书 刘子全书 正教真诠 朱舜水全集 陈确集 明儒学案 宋元学案 明夷待访录 物理小识 东西均 日知录 周易外传 尚书引义 读四书大全说 张子正蒙注 无何集 潜书 四存编 原善 孟子字义疏证 科学技术 黄帝内经 黄帝八十一难经 伤寒论 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方论 中藏经 脉经 肘后备急方 刘涓子鬼遗方 雷公炮炙论 本草经集注 诸病源候论 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新修本草 食疗本草 本草拾遗 外台秘要 银海精微 经效产宝 颅卤经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太平圣惠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类证普济本事方 本草衍义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幼幼新书 小儿药证直诀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儒门事亲 脾胃论 内外伤辨惑论 医学发明 医学启源 济生方 妇人大全良方 洗冤集录 针灸资生经 十四经发挥 世医得效方 卫生宝鉴 格致余论 局方发挥 证治要诀 医学正传 濒湖脉学 医学入门 神农本草经 本草纲目 普济方 赤水玄珠 温疫论 证治准绳 景岳全书 医贯 济阴纲目 针灸大成 外科正宗 万病回春 寿世保元 活幼心法 本草经疏 口齿类要 名医类案 医宗必读 霉疮秘录 审视遥函 医门法律 石室秘录 辨证录 本草纲目拾遗 本草备要 医方集解 汤头歌诀 幼科铁镜 达生篇 四诊抉微 金匮要略心典 胎产心法 医学心悟 外科全生集 医宗金鉴 幼幼集成 串雅内外篇 疡医大全 兰台轨范 临证指南医案 温热论 续名医类案 温病条辨 沈氏尊生书 伤科补要 笔花医镜 医门棒喝 傅青主男科 傅青主女科 医林改错 理沦骈文 中西医书汇通五种 厘正按摩要术 血证论 重楼玉钥 衷中参西录 伤寒来苏集 周髀算经 孙子算经 数术记遗 九章算术 海岛算经 五经算术 五曹算经 张丘建算经 缀术 缉古算经 夏侯阳算经 数书九章 杨辉算法 算学启蒙 四元玉鉴 测圆海镜 益古演段 算法统宗 算经十书 天官书 浑天仪注 玄象诗 步天歌 上农、任地、辨土、审时 汜胜之书 四民月令 南方草木状 竹谱 齐民要术 茶经 耒耜经 司牧安骥集 四时纂要 桐谱 洛阳牡丹记 荔枝谱 芍药谱 蚕书 菊谱 农书 橘录 全芳备祖 兰谱 菌谱 种艺必用 种艺必用补遗 农桑辑要 农书 农桑衣食撮要 种树书 救荒本草 便民图纂 甘薯疏 农政全书 沈氏农书 学圃杂疏 元亨疗马牛驼经全集 群芳谱 补农书 花镜 广群芳谱 豳风广义 授时通考 农圃便览 三农记 养耕集 植物名实图考 禹贡 山海经 穆天子传 水经注 水道提纲 洛阳伽蓝记 括地志 大唐西域记 元和郡县志 太平寰宇记 元丰九域志 舆地广记 通鉴地理通释 长春真人西游记 河源记 徐霞客游记 河防一览 天下郡国利病书 海国闻见录 职方外记 考工记 云林石谱 营造法式 梦溪笔谈 梓人遗制 天工开物 远西奇器图说录最 物理小识

第三篇:2015年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一)报考条件:

根据文件规定,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本次考试选拔对象,应符合以下条件:

1.在校期间政治思想表现优秀,遵纪守法,遵守校纪校规,文明礼貌,未受到任何处分。

2.学历要求:本科或(专科毕业两年),无重考,无重修记录,身心健康。

3.平时(必修课程和限选课程)学习成绩优秀和综合素质好。

4.以综合考试成绩为录取依据,首先按各专业实考人数划定分数资格线,再按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

5.综合考试成绩将在录取前公示7天,录取过程中,如果有排名在录取名额内的考生自愿放弃,在名额外的学生按顺序递补。

(二)报考事项:

历年真题QQ在线咨询:363、916、816张老师。学校各相关学院成立工作小组,确定工作中的相关原则政策和办法研究重大事项;负责本学院考试工作的组织宣传事项和实施工作;完成报考学生成绩的统计及综合素质排名合条件生汇总材料并上报填表。

1.各学院要先完成报考专业的成绩进行排名,根据名单确定考生的具体范围。

2.符合上述条件的参加综合考试,根据报考专业并提交书面申请材料审核统计。

3.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汇总名单后,将公示7天,期满后不再提示。

4.各相关专业按照考试科目的先后顺序依次进行。

5.考试成绩以书面通知形式发到学生本人。

(三)考试流程:

1、参加初试并获得复试资格的考生,应在复试前填写相关表格,按规定时间提供自身

研究潜能的材料,攻读研究生阶段的研究计划、科研成果等。

2、报考考生的资格审查由领导小组进行审查,对考生料进行审阅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统计填表。

3、我校采取笔试、口试或两者相兼的方式进行差额复试,以进一步安排加强进行考察学生的专业基础、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各种应用能力等。具体比例由学校根据本学科、专业特点及生源状况安排。

(四)复习方略:

1.注重课本很多考生会安排各种各样的资料,其实关键要能保证你进行的科学性。因此建议各位考生仍以课本为主,以熟读课本着重记忆重点章节的相关概念内容,对课本要有一个纲领性的系统认识。对课后题必须要掌握,很多专业课的题都出自课后题,因此着重提醒各位考生注意课后题,假如没有正确答案,可以联系专业课教授,进行问询。历年真题的专业基础知识、该专业导师关注的研究方向。对专业课考试的试卷题型重点内容等会有较为详细的了解。都要以记忆为基础,一定要做到对书的大体框架有全面的把握,并且能够把整个原理的前后概念和相关原理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理论。

2、做笔记在复习课本的过程中,要注意边读边做笔记,记的过程中要注意以进行书写。可以按照课本的章节进行书写。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利于以后的背诵,可能前期你会觉得记笔记很麻烦。可等到了后期,如果你按照我的要求去记笔记,你会发现,你根本不需要再去看课本。只需要看笔记就可以了。需要把握主要的考试内容一定要把教材的每章节的主要内容熟练掌握。对于时间安排是最为关键的决定你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尤其是现在随着应试水平和总体要求水平的提高。

3、研究真题专业课的真题,可以通过专业的机构去咨询。在复习充分的情况下可以做一做,做完后对照答案进行对比,看看自己的差距在哪。接下来才是最重要的,你要了

解往年的真题都会出什么题型,通过真题多年的考察,总结其考察重点是什么是哪一章节。在熟悉这些之后呢,你要把所有的题目都整理出来,进行理解背诵。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呢,因为往往前几年出现的题目会重复的出现,对照相关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知识存量,思考如何运用答题技巧就有限的知识来最好地回答。

4.专业课的复习难度绝不亚于英语,往往在侧重点上、宣传上策略其实各位考生可以自己进行理性的分析假如你的水平处于中等你自己也会知道,在英语上拉分的几率太小英语能过线就可以。政治的难度相对较小,不需要投入过多的精力,只需按照老师的建议进行就好。而恰恰是专业课,往往会成为各位考生的短板。根据自身掌握的情况安排时间,给众多考生以正确的引导。

第四篇:中国文化典籍英译

学号:42120446

哈尔滨师范大学 读书汇报论文

题 目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读书报告 学 生 万晓安 指导教师 毛海燕 年 级 2012级 专 业 英语笔译 系 别 翻译硕士 学 院 西语学院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这本书主要包括绪论,正文和附录。绪论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题为中国文化典籍和概论概括了典籍英译的理论定界和教学与研究的涉及范围;第二部分题为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理论与技巧,讨论了文化典籍的文献分类,注释体例与翻译技巧。

中国文化典籍的定界,第一 覆盖文史哲三科,兼顾儒释道三教,坚持开放与全球视野尝试打通与贯穿思路 第二 尝试以汉族文献为主,兼顾其他民族的文献的多元化格局,第三以统一的文明史理念,确定典籍选材的上下限,重点以及思路贯穿的途径。中国文学文焕典籍的外译和英译状况,如何在认真而科学的评论中摆脱中国文化的本位论,破除民族的,语言的,文学的偏见仍然是个没有解决的问题,其次是价值合作方式问题。

绪论的第二部分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的理论与技巧,首先讨论何为国学与国学之要点,中国文化典籍的整理与注释,如今分为经部史部子部和集部.关键术语的综合性注释作为译文的正文的必要补充,所谓的综合性注释,就是根据一个词在中国文化典籍中的基本含义和所指的意义,编写一个综合性的知识条目,说明他的来源,所指和扩充的含义,以及可能的引申义,以便定下一个基本的调子,提供一个基本的语义场作为在整个文本和其他地方这一词汇的基础..英文基本术语的对应于阐释明确有序,应考虑到语源知识尽量求的对应,基本定义,搭配关系,语境变异和系统的构建,句子需要明晰而行文晓畅,篇章层次可做必要的调整以求适合性,译文应关注不同文体和表达功能的体现,在知识可靠的基础上讲究艺术性和诗学功能。

本书的正文部分有二十四讲,基本囊括所有的中国文化典籍,第一讲上古神话,首先对神话进行概说,中国神话记载最早且最早见于战国至出汉,著名的《盘古开天辟地》《盘古化生万物》《夸父追日》等,选《女娲补天》作为例文翻译,其中很多中国元素,翻译的生动,女娲直译为Nuwa,九州和四极须加以解释,英文用the four corners of the sky and the world with its nine regions.第二讲为先秦寓言,中国的寓言开始于先秦,但是社会动荡,列国争雄,诸子百家,各抒己见,或借传说故事讥他人之迂腐,寓言大兴。寓言的翻译要点,不外乎以生动流畅的英文来表达其深刻的寓意(moral),然而有些寓言其意明了,或以片言明示之,有的则隐含较深,本例《画蛇添足》,本文涉及朝代的翻译,楚有祀者译为 a native of chu ,after worshiping his ancestors.第三讲诗经风雅,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Books of Songs)记录了周代到春秋中叶历时五百多年流传于中原等地的诗歌305首,这里选录的为关雎和君子于役分别属于周南和王风。前者通过自然界鸟类的求偶来表达人类对美好爱情和幸福婚姻的向往与赞美,后来演绎为对于后姬之德的歌颂;后者则写农夫之妻在丈夫被迫久久不归,时时借助家禽的归来表达盼郎归的情感,关雎译成ospreys.第四讲楚辞悲歌,楚辞的主要作者是战国时代楚国没落贵族出身的大诗人屈原。楚辞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屈原并不是唯一的作者,这里选录了楚辞离骚,并直译LiSao何方圆之能周兮的疑问句改为直陈语气,方圆暗示君子小人不能显示,只取其意,A circle fits not with a square design.屈心译为I check my heart.第五讲 道德之宗,中国文化之大宗,由先秦诸子所创立儒 墨 道 法 名 农 杂 阴阳 纵横九大流派,经长期的外界内和而归之于儒释道三家,而道家在其中起到了哲学奠基和一以贯之的作用,老子《道德经》(the way and its power)把其道字译成 tao。寂兮缪兮译 为without sound ,without substance.可以为天下母One may think of it as the mother of all beneath Heaven.第六讲庄周论道,庄子继承并发挥了老子道的思想《逍遥游》的英译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 ,compiled by W.Theodore de Bary , Wing—TSIT ,Burton Watson ,其译文准确传神,生动且有气势,借用西方神话典故形象,出神入化,而传达出中国道教的思想精髓,英语中运用when the bird rouses itself and flies and when it moves itself in the sea 两个时间状语。天池则译为celestial Lake.第七讲孔丘论语一共二十七篇,是孔丘弟子和后学关于孔丘言行的记录,内容包括政治主张,教育主张,伦理观念和品德修养等方面。论语的标题翻译,有音译和译意两种lunyu 和analects 至于Confucius的英译,本于孔夫子而不是孔子有加已改正并派生若干个单词,如Confucian, Confucianism.古文中的子对学人的尊称The master.君子转成形容词 gentlemanly.第八讲人性的概说中国哲学关于人性的思考始于先秦,其中有丰富的思考和讨论,孔子首先提到性相见,习相远的简洁,在蒙学课《三字经》中增广为人之初,性本善。本文选了《孟子。公孙丑上》中关于‘人又四端的论述,人有四端译成four beginnings of human nature ,孟子有专门的译法,Mencius.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采用了直译的方法,all men have a mind which cannot bear to see the surfings of others.见孺子后用about to fall into a well 译将入于井。第九讲名家论坛,名家是中国战国时期一个颇具特色的学派,它以名实关系问题的考察和论辩主题,为逻辑学,语言哲学,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乃至本体论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路,公孙龙上乘邓析,师承墨子,与惠施同时代,为中国古典逻辑学和语言分析学奠定了基础。荀子 不仅对先秦诸子多有批判继承而独成大儒,而且对正名问题作出了系统总结并有独到的创造。名实论译为 discourse on name and actuality.语其所产译作together with what they produce.以其所正正其所不正,前须加词加意以去开首唐突之嫌。英译前加主语,anything subject to rectification of location 后用条件句 when it is not properly located.第十讲兵家谋略,兵书是春秋末年齐国人孙武所著十三篇孙子兵法(sunzi: the art of the war)其产生比西方国家经典克劳塞维兹的战争论(on war)要早两千多年,国之大事译意为与国家生死攸关的重大问题,英文中的vital已经有生死攸关之意,以索其情转译为 to assess the outcome of war 和经之以五事译为 in terms of the following five fundamental factors.道;the way 加词I mean moral influence ,意指道德影响力,天加词the effects of 以连文意,阴阳(day and night)地 earth 分为distance ,the terrain ,the land ,the place 再仔细说明颇有次序,独具匠心。法:rules and regulations 并不准确,即刻转为principles,靠近原意,曰则译成find out.兵者,诡道也。译为,war is a game of deception.攻其不备,出其不意。颇有警句风格,attack where he is least prepared.take action when he least expects you.庙算:一词乃是典故,又是全篇的归结语词,he who makes full assessment of the situation at the prepare council meeting in the temple.第十一讲,史学绝唱,中国第一部不朽的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的史记,历史在以文史哲为宗的中国文化思想有突出地位。最早的中国史书《尚书》,(book of history),《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较详细的编年史书。史记的庞大在客观上增加了对翻译的难度,列传:records of the historian.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译为 I was three times in office and three times thrown out of it by my sovereign.召忽死之:shao hu committed suicide.其为政也;in the matter of government.第十二讲 文学传记 从历史的真是性来看,似乎文学传记的产生逻辑和历史地位应在任务传记之后,单说传记,乃是一个民族的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东晋诗人陶渊明,自然受到竹林七贤啸傲山林的处世方式与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超然思想,以五柳先生传为例,五柳先生采用直译,the man of five-willows.先生不知何许人也,the gentleman’s place of birth is not known nor his name or surname.闲静少言,不慕荣利:he is a quiet man ,being of little speech ,he pursues no glory ,nor material gains.家徒四壁his house is bare around.第十三讲文心文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时期文章勃发。此后的魏晋多事之秋,不仅是诗人的时代还是玄学的时代,而且作为两者的结合,也是文论的大兴时代,曹丕,陆机等一代才子,发奋成文,各成一家,不仅为文必秦汉做了理论说明,为盛唐的文以载道开了先河,而且继承先秦诸子的哲学论文以后,开启了文艺学论文的时代高峰。严格的字面翻译以外,拆字法和和拼字法也是常用的翻译方法,如身体,this body,良史 译为 good historian 荣乐 glory and pleasure。在涉及中国文化专门的词汇时,特别是人名地名和书名的时候,译者不仅在注释中有专门的补充说明,而且利用文本有限的空间,进行合理的增加和加注.盛唐诗歌,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三教并用,文化昌盛,为唐代诗歌的昌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他们从诗经,楚辞,乐府,古诗,民歌中吸取营养,李唐三百年,留诗五万首。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成就最高,诗的翻译不徒译意,还要译味,好的诗译,应是形象与音韵俱佳,译诗的忌讳就是呆译,硬凑韵脚,李白的月下独酌,译为Last words ,意在标新立意,而多一般为直译;Drinking alone in the moonlight.首句译诗花间和一壶酒:an arbor of flowers and a kettle of wine.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See the moon---how she glances to my song ,see my shadow –it dances so lightly alone.第十五讲诗品诗歌,中国是一个诗文大国,有习惯吧人品和文心视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诗文风貌,本文选录诗大序,这里面要注意到的是志 being intent ,心 mind,言 language 情 affection 形 form,文 pattern 正 correct 得 achievement。第十六讲 唐宋散文 散文诗一个广阔的领域,是一种无可定界的文体。最早的散文是以作者个人为单位会为一集,并且因为没有名称而是用了作者的姓名,是有宴会是文人骚客游乐抒志之记录,其序文常邀请当事名家,几乎成一独立的载体,本文选录了春夜宴桃李园,首句中的inn以中文的逆旅,颇有古典风味,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浮生则译成the floating life 与中文在字面上相合。第十七讲,书谱书论,书法史中华艺术园地的一朵奇葩,书法理论如同创作一样。到了唐代,不进书法创作本身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还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书法家,例文之中给出了翻译,zhuanshu looks complaisant and mild.li comes in tight-fitted units.cao flows and goes on forever zhen is succinct and neat.第十八讲 禅宗智慧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封闭自足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两次外来文化的挑战和接触,一次是东汉以来佛教和平的传入还有一次就是近世西方欧美民主科学精神随着救亡图存强行的传入,佛教的传入自翻译开始,尤其是大乘般若学在译经传道中演为空中,禅分为南北宗,主张顿悟,与主张渐悟的北派禅宗相对立,大乘 Mahayana 法 dharmas 止 cessation 法门 method 真 genius 如 thusness 心性 the mind nature 一心 the single mind 生灭 production generation and destruction 相 appearance 因缘 causality 三世 three ages 等。善知识 good friends ,being outwardly separated from all forms , this is non-form.第十九讲 两宋词章 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唐朝之后北宋和南宋,国势虽然衰落,但在文学上以词为代表,在成就上逐渐达到了唐诗的高度并与齐名,这里选的是北宋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南宋女诗人李清照人婉约而超之,写闺怨而出奇,今选其名作声声慢。我欲乘风归去,riding the wind ,there I would fly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I rise and dance ,with my shadow play on high as on earth, would be as gay.第二十讲 元曲杂剧 隋唐之后战乱不断,朝代更迭,少数民族政权相继入主中原。元代的散曲和杂剧把中国传统戏曲推向 崭新的阶段,或表现男女的爱情或表现热爱大自然美景,或关心社会疾苦和社会问题,就来源而论,曲分南北,有北曲和南曲之分这里选录了窦娥冤。

其他四讲也是涉及了古代的文化典籍,所涉及到的中国元素,都巧妙的绘声绘色的翻译过来,如三国演义 等,注释是翻译必不可少的手段。

本书的附录为中国历代文化典籍篇目,说卦传 treatise of remarks on the trigrams 说文解字 Explanation of script and Elucidation of characters.这里汇集了所有的中国要籍,可以借鉴翻译方法和翻译手段。

第五篇:红色典籍读后感

《林海雪原》读后感

记得很小的时候,字还认不全,却在舅舅藏书的老阁楼上无意中发现了《林海雪原》,可是年幼的我并不能很好地把它读下来,于是凭着一股好奇心缠着长辈教着记下了故事的梗概,那时候的我对土匪的概念很深,因为奶奶总说,“不听话就让妹给长毛贼(家乡人对土匪的称呼)抓去喽”。当听到土匪被剿灭的时候心里是雀跃的,终于不用担心要到很多老鼠,黑漆漆的山洞里当长毛贼的婆娘了,于是有了理由淘气好一阵子。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无知的年岁过去了,再看到《林海雪原》的时候我有一丝惊奇,模糊地,我竟记得很久很久以前自己似乎看过它,翻开陈旧泛黄的封面,故事竟像昨天才翻阅过,虽然年代久远,虽然很多情节已记不清,但是杨子荣这个曾经在我心里像战神一样存在着的人物形象,依然在我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也许我自己都不知道,这么多年来为什么会不自觉的对军人有种肃然起敬的感觉,我想,根源就在这儿吧。

长大后再翻阅这本书已经不是单纯的希望尽快把土匪剿灭了,而是带着对儿时的怀恋和某种不可名状的敬意我认真咀嚼了每个字句,当我终于放下这本书的时候,那种崇敬如潮水般汹涌,让我得到了不一样的感动。

重新捧读《林海雪原》这部小说,使我对当时的作战环境与作战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那是1946年冬天,国民党的主力重兵压向东北,更在北满收罗伪满官吏、警察、宪兵以及惯匪、地主等土匪武

装“中央先遣挺进军”在我后方作乱,我军不得不抽出一部分主力,到北满肃清匪患,巩固后方。我军战士便数度深入林海雪原,和匪患周旋作战。在周旋中锻炼了我们自己,在战术上、军事技术上,我们压过了敌人,战胜了敌人,直至将匪徒歼灭。

书中人物性格饱满,鲜活,少剑波的沉着冷静,杨子荣的聪明勇敢,让人油生敬意,小炉匠的诡计多端,座山雕的残忍狡诈,让人咬牙切齿,满心愤恨。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从鞠县长率领的工作队正在杉岚站开展土改,深夜遭到奶头山匪许大马棒的突袭,到奇袭奶头山,踏平匪窝,到帮助夹皮沟群众生产自救,到运输物资的小火车遭劫,高波同志遇害,到杨子荣深入威虎山与坐山雕斗智斗勇,最终一举歼灭匪寇,活捉匪首座山雕等等,扣人心弦,让人欲罢不能。阅毕,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跟自己读过的一些中外名著的重墨渲染相比,《林海雪原》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它就像是一条清澈的小溪,一直流过我的心间,如林海雪原中的雪那样纯洁,没有一丝杂质和尘埃,珍存在我心中一个温暖而特殊的角落。让我记得:火红的岁月里,有那么一群可爱单纯,执着勇敢的战士为了信念快乐地奋斗;如今的我们,是不是也应如此?不要被现在社会中的紫醉金迷所迷惑,要为了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勇往直前。正如书中说道:这一切,杨子荣同志和高波同志没有看到,更没有享受到,他们正是为了我们今天所享受的这些,度过了艰苦的年月,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个革命先辈用血肉换来的,我们不仅要倍加珍惜,更要用自己这一辈的努力,去完成先辈们未竟的事业。

雪原上、林海中,一个个白色的身影如风般呼啸而去,如一道道白色的闪电,那是我们的战士,在奔向剿匪的路上,也是在奔向幸福的方向……

下载中国农业典籍目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农业典籍目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古书典籍一览表

    《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

    典籍中的故事

    典籍中的故事.txt会计说:“你晚点来领工资吧,我这没零钱。”你看得出我擦了粉吗?虽然你身上喷了古龙水,但我还是能隐约闻到一股人渣味儿。既宅又腐,前途未卜。既宅又腐,前途未卜。......

    元宵节灯谜(地名和典籍)

    元宵节灯谜(地名和典籍)地名谜——蜜罐城(打宁夏一地名)。 甜水堡情投意合(打宁夏一地名)。 同心老少多病(打宁夏一地名)。 中宁聚气守精(打宁夏一地名)。 固原掌声经久不息(打北京一......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于1994年11月.直属国务院领导是我国三大政策性银行之一.. 它以国家信用为基础,有着稳固的经济实力和雄厚的外汇资金, 成立时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注册资......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编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中国唯一的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1994年11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94年4月19日发出的《关于......

    中国农业科学论文

    中国农业科学□□2005,38(10):0001-0005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中国农业科学》原创性研究论文写作结构模版小二黑居中 孙雷心,路文如,5楷居中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范文大全]

    附件2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农业科技贷款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农业科技贷款管理,维护借贷双方合法权益,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基本制......

    中国农业推广[范文]

    中国农业推广 在我国,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 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主要原因之一是严重缺乏从事农业推广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此背景下, 为落实“科教兴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