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往往将王昌龄与李白并称(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4 21:32: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前人往往将王昌龄与李白并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前人往往将王昌龄与李白并称》。

第一篇:前人往往将王昌龄与李白并称

前人往往将王昌龄与李白并称。如明朝胡应麟《诗薮·内编》云:“七言绝如太白,龙标,皆千秋绝技。”王世贞《艺苑卮言》也将王昌龄与李白的七绝并列为神品。②

在李白的近体诗里,以绝句的艺术成就最高。就作品中的自然天成和清新明快而言,李白绝句的成就无人可比。它是李白感情世界的瞬间呈现,其开朗的性格,率真的情感,以及洒脱的气质,全都灵光一闪地反映了出来,脱口即成绝唱。李白的七绝诗,素有“神品”“联璧”“绝伦逸群”之称,并与王昌龄在盛唐诗坛标格各举,各领千秋。

王昌龄是与李白同时而出生稍早的一位诗人。受当时任侠之气的影响,是一位豪侠诗人。但王昌龄身上有种一般豪侠诗人所缺乏的深沉感、观察问题的敏锐感和历史的厚重感。其作品或豪爽俊丽,或绪密思清,或清逸明丽,风格多样。他的七绝留下来七十余首,写得几乎首首皆好。被誉为“七绝圣手”,“诗家夫子”。

正因为李白与王昌龄的七绝都写得很出色,所以他们的作品,值得我们去进行研究和总结。他们在绝句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参考,对这方面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借鉴这些方法和技巧。他们在七绝中都营造了非比寻常的意境,通过对两人七绝意境的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他们的七绝,侧重的体裁、采用的风格、语言各不相同,却各有各的特色。通过对两人绝句体裁、风格、语言的比较,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两位诗人,进而更进一步地准确理解他们的作品。

李白与王昌龄生活的年代任侠风气较盛,他们都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王昌龄曾在《郑县陶大公馆》中说:“儒有轻王侯,脱略当事务。”不乏睥睨一世的狂放气慨。而李白也曾在《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中说:“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入红尘中。”从这些话可以看出他们两人慕侠尚气的性情。因共同的豪爽性格,李白与王昌龄部分七绝作品都有一股侠气,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出塞》,李白的《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从军行》等。

李白和同时代的其他人士一样,具有恢弘的功业报负,是他最执着的人生信念。这种信念成为他追求和歌颂壮丽人生的出发点。他把排难解纷的济世理想和放纵不羁的个性自由统一起来,以求得圆满的人生。他对人生道路的设计是分两步进行的:首先是建立奇功伟业,而功成之后却又不贪恋富贵名位,而以“五湖”、“沧州”为家,向往自由的生活。他的自由意识是如此强烈,当遇到现实生活中丑恶力量的阻碍时,他的愤怒和抗争也表现的格外强烈。

他有时也发出轻蔑权贵的豪语,如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但主要还是表现内心的高傲。

王昌龄的一生,也是渴望为国立功,为老百姓做点事的,这些从他为人民写的许多表示同情的诗就可以看出。他在朝中当了十一年的官,但最终他还是由于“不护细行”而为朝中权贵所不容,一再贬官,理想最终不能实现,心情郁闷。他的表现手法与李白的不同,情感没有那么激烈,语言没有那么尖锐,而是含而不露,怨而不怒。这些我们都可以从他部分作品中看出。如《芙蓉楼送辛渐》其一中“一片冰心在玉壶”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无辜受打击的愤懑,表白了自己一贯的耿介廉直的操守,请亲友们相信、放心。

总之,他们两人都有建功立业的理想,却又都没有真正实现,由此而产生的悲愤,令他们留下了一部分脍炙人口的作品。

王昌龄表现这方面的七言绝句内容更为丰富,他的《出塞》二首,既有对勇于献身边关者的同情和民族自豪感,又隐含着对统治阶级强加给将士非人待遇的不满和讽刺。

还有看不到使边塞战争彻底根绝的可能性发出的深长叹息以及对亲人不能团聚的深切同情: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其一)。

从这些对人民的同情诗也可以看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正因为爱得深沉,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李白和王昌龄的七绝中都有大量的送别诗。王昌龄有二十八首,李白也有将近二十首。他们借这些送别诗,有的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心迹,如李白的《巴陵赠贾舍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还有其余的大部分送别诗表达了他们对朋友的送别、相思之情。

两人作为盛唐著名诗人,他们的七绝作品有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与经历,他们的作品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一)李白与王昌龄七绝体裁的比较

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和送别诗为多。他的山水诗,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例如《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山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是李白七绝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大自然的山水在李白那开阔的胸襟,浪漫的情怀的浸润下,越发显示出豪放、壮阔和神奇。还写出了诗人在大自然怀抱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是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全诗境界开阔,层次清晰,形象生动。那刹那的感觉,无穷的韵味,所表现出的自然的美和普遍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还有如《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其中描绘的只是庐山香炉峰侧的一道瀑布,但在作者笔下,庐山“紫烟”笼罩,红日映照,瀑布飞流直挂,宛若银河,何等神奇壮观,又是何等自然纯净秀雅。再如《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句,将诗人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返回江陵时的轻快喜悦,表现的多么贴切呀!

他的送别诗,更多的是表现日常送别,相思之感,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迁龙标尉遥有此寄》《赠汪伦》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王昌龄的七绝,以边塞诗、宫情闺怨诗和送别诗为多。他的绝句分两个阶段,前期豪爽俊丽、绪密思情,后期诗风偏于清逸明丽,但仍有一种清刚爽朗的基调。他早年写了许多边塞诗,宫情闺怨诗和送别诗则大多是在晚年创作的。

王昌龄的边塞诗跟李白创作的几首边塞诗不同,李白把着眼点放在具体的战事上,而王昌龄不同,他是把边塞战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在各个视角上进行深入的思考。这些诗中有的热烈赞扬了前线将士舍身许国的豪情,如《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但诗人的眼光并不停留在这个地方,他清醒地看到了他那个时代中战争的阴暗面。譬如说,那些义勇健儿往往是上层统治集团刻薄寡恩政策的牺牲品:

“但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其三)

于是,边塞生活在王昌龄的笔下成为透视畸形社会现象的一个窗口。而与此同时,他又把笔触深入到士卒内心生活中去开掘出最普遍最典型的真切情思,如: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其一)

而最引人注目的,是王昌龄在边塞诗中,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感。自有史以来,在中国西北和北部广阔的边缘地带各民族之见发生过无数次血与火的冲突,这根本上是不同人类群体之间残酷的生存竞争,是这一土地上的人们难以摆脱的历史命运。王昌龄是意识到这一点的,他向往和平,又因在当时的条件下看不到使边塞战争彻底根除的可能性,惟有发出深长的叹息。在他的名作《出塞》诗中,这种情绪以更精粹的语言表达出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被后人誉为唐人绝句压卷之作,其原因就在于它不但具有丰富厚实的内涵,而且唱出了时代的心声,堪称是王昌龄的代表作。

擅长写雄健浑厚的边塞诗的王昌龄,同时又以情思婉绵的闺情、宫怨诗著称。李白也有这方面的内容,但只有少数几首,如《春怨》、《长门怨二首》等。李白写的宫怨诗从大的感觉来写,仍有一种以气贯穿的特点。而王昌龄则善于提炼情思和物色,并把两者凝聚为鲜明的一点,凝眸注目处言语不多,却神情毕现,如《青楼曲二首》、《闺怨》、《长信秋词五首》等都是这样的作品。

王昌龄与李白一样写了许多送别诗。不同的是李白的诗多是对国事的关心,表明政治态度,如《巴陵赠贾舍人》,《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等。而王昌龄的诗多是对自己的遭遇、心迹的表白,如《芙蓉楼送辛渐》,《送柴侍御》等。

总的来说,两人的七绝体裁,内容不尽相同,相同的体裁,也各有各的风格和特色。

(二)李白与王昌龄七绝描写手法方面的比较

这点,从两人所写诗的体裁,便可以看出。李白写的大量山水诗都非常出色,可见他善于写景;王昌龄则写了大量的边塞诗和闺怨诗,也很有名,可以看出他善于抒情。李白的大量山水诗,其中如《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作。但李白并不只是为了写景而写景,他在景中都暗含着他的某种感情。《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把作者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返回江陵的欢快的心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王昌龄的抒情诗中,如《长信秋词》其三是写宫怨的名篇: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诗中通篇借用汉成帝妃子班婕妤的故事来写。但诗人无意于铺叙情节,这是绝句的篇制所无法容纳的,他着力于最能点醒人物内心意绪的景物,这就是沐浴着朝阳的寒鸦。“奉帚”“团扇”两句虽已点明人物身份,但只有到了第三句,在“玉颜”和“寒鸦”的强烈对比下,那“怨”字才呼之欲出,移情于物,又借景寓情,王昌龄的宫怨诗和其它诗大抵如此。

李白对形象的捕捉能力是很强的,但是诗人的澎湃诗情无法为寻常的形象所容纳时,诗人就展开天马行空式的想象和幻想,以气骋词,来实现艺术的变形,对客观事物进行夸张,它使形象突破常规,染上奇幻的色彩。他忽而化重为轻,如:

“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结袜子》)

忽而又化轻为重,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在这种轻重转换中,诗人写出了他的自信与友情。

王昌龄在七绝中,则善于精心刻画,描写心理。他善于提炼情思和物色,并把两者凝聚为鲜明的一点,言语不多,而神情毕现。例如《青楼曲二首》其一: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末句只写少妇注视,而自矜得意之情已尽在不语之中。

(三)李白与王昌龄七绝意象的比较

由于李白富于想象,他那跳跃性的思维,令他的诗歌,奇峰突起,如《望庐山瀑布》,从瀑布联想到银河,并且是三千尺的形象,将瀑布的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

由于王昌龄没有像李白一样求仙学道,返归自然,所以他的诗歌,很少有那种空灵、明净、清新俊逸的意象。虽然晚年也有一些清逸自然之作如《芙蓉楼送辛渐》、《采莲曲二首》等,但他的绝句意象更多地呈现为另外一种特点,或通过奇特的设想,或通过心理的描写,显现出丰满的形象。如《从军行七首》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通过大漠风沙遮天蔽日的意象,表现气候的恶劣,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但战还没打,前军就传来捷报,从侧面烘托出唐军的士气和威力,塑造了他们英勇的形象,可谓设想奇特。

李白有丰富的想象力,他那狂放、倨傲达观的性格,使他的诗充满了一种浪漫主义色彩。所以他在诗中喜用比喻,将实实在在的东西虚化,比作另外一种事物,以虚带实。如《望庐山瀑布》将瀑布比作虚化的银河,很成功地表现了瀑布的形象。

王昌龄的诗则不像李白的天马行空,他善于将虚的东西用实在的东西来表现,以实带虚,多托物言情,用兴托类意象。

注释:①出自《古代文学史

(一)》2000年版 罗宗强 陈洪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342页

②出自《中国历代文论选》1996年版 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249页

③出自《中国文学史》1995年版 游国恩 王起 萧涤非费振刚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第91页

④出自《中国文学史》1995年版 游国恩 王起 萧涤非费振刚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第65页

参考文献:

1、《古代文学史

(一)》2000年版 罗宗强 陈洪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文史英华诗卷》2000年版 韩兆琦主编 湖南出版社

3、《中国文学史》1995年版游国恩 王起 萧涤非 费振刚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4、《李白选集》 1999年版郁贤皓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5、《中国历代文论选》1996年版 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6、《全唐诗》1999年版彭定求、沈三曾等10人主编 中华书局出版社

第二篇:王昌龄、李白七言绝句(最终版)

《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从军行 》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七绝这种诗体短短二十八个字,离首即尾,写作难度颇大。过于雕琢则使人感觉艰涩难以理解,过于随意则多会读之无味。要想在短短的二十八字内,既要语言流畅又要余味无穷,绝非易事。这两首绝句均出自盛唐两位大诗人的手笔,都有很高的造诣。卢世鹤《紫房余论》所说:‚天生太白、少伯以主绝句之席,勿论有唐三百年,两人为政,亘古今来,无复有骖乘者矣。‛可见他们在绝句上的成就之大。但是细品这两首绝句却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下面我们将一一讨论。

李白天纵英才,气度逸远。观其所读之书,遍览纵横、法家、道家、阴阳家等,但是偏偏少儒家之书。可见他天性的气质并没有过多被儒家伦理道德所局限,而是凭着自己的精神和意趣任意为诗,所以读起来这在他的这首诗里是有所体现的。起句‚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复一杯。‛似乎随手从空中拈来,但是却写十分真切,山花开的时候两人对酌。题目为《山中与幽人对酌》既然被李白称之为‚幽人‛可以想见那个人的风度和情趣,正与他相合。佛家以莲花开,暗示大欢喜,此间无意中就取其意义。可见二人饮酒之欢畅、心情之愉悦。下句紧跟上句‚一杯一杯复一杯‛写喝酒的具体情节。这一句完全不合律诗韵格 , 却颇得人们的赞赏。王晓阳《山禺阳诗话》 : ‚作诗用字 , 切忌相犯 , 亦有犯而妙者。太白诗‘一杯一杯复一杯’反不觉相犯。夫太白先有意立 , 故七字六犯 , 而语势亦健 , 读之不觉其长。‛日本学者泉清一先生也赞此句是‚运用数词的叠韵调整节奏的描写饮酒心理的万古不易的名句‛。我们确实能够体会出李白饮酒时的那种豪放和快意,一杯接着一杯,如鲸饮川,直喝得酣畅淋漓。此处作者飘逸洒脱的形象宛然在目。‚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报琴来。‛这两句从形式上说是合律的,但是内容上说却不合一般人之常情。我喝醉了,要睡觉了。你先回去吧!如果你还没有尽兴,明天早晨,你带着你的琴来我们好继续!但这看似不合常理的话,却恰恰反映了诗人的天真和童心。诗歌到此为止,这个客人的听到这话的反应、以及明天他会不会再次回来操琴祝兴,我们不得而知。我们能感觉到的是诗人已眠、友人已去,只有一股淡淡的酒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相比于太白,王昌龄的绝句写的尤为工整。一气读下去,颇为吃力。‚琵琶起舞换新声‛开局还算明快,琵琶声起,奏出新的曲调。可是殊不知这是为下文作的铺垫。‚总是关山别离情‛和前文形成转折,这声声琵琶,虽然换了曲调,但变来变去还是围绕着关山别离之情。可见,这些将士们共同的惆怅就是对家人和故乡的思念,从侧面反映出将士对从军微微的抱怨。‚缭乱边愁听不尽‛是进一步的发挥,我的心绪被琵琶引起,我越发升起无限的惆怅,我不想这么哀怨,但是这声音怎么也停不下。可见,这些戍边的将士们不可自拔、无法自控的思乡之愁。最后一句‚高高秋月挂长城‛,是情感达到极致无奈时的自我回归,思念这么痛苦,那只好把思绪拉回到眼前,看,这高高的秋月正照在长城上。这首诗歌以景语做为结句。但是这景物已经包含了诗人无尽的情感,这是情感无法触碰时的一种慰藉和试图释放。

这首诗以声音开篇,以秋月结尾。其中填入浓浓的无法自拔的思乡之情。前开后和,确实有珠联璧合之感。

从总体上说太白的诗歌以才气一泻而下,这与他自己的个性气质有很大的关系。他不需要特别琢磨章法,随手写来,其趣在有意无意之间、颇难琢磨。这正是他的妙处。这首诗全篇丝毫不着文字,全是描述性的口头语言,和对眼前情景的随意拈取,没有涉及情感的字眼。但是读毕却意味无穷。王昌龄虽然也浑然一体,但细看来终究有可寻之处。从字里间就看到‚别离‛和‚边愁‛。可见其深刻的思乡情感,这也非常耐人寻味。

从体式上说,李白的绝句多继承歌行体,许学夷《诗源辩体》中言‚太白中多古调‛、‚太白七绝多一气贯成者,最得歌行之体‛,李白之所以选择歌行这种跌宕起伏的体式,这也与他自身的性格有很大的关联性。他的诗歌之所以能够一气贯之,是因为自己的情感充沛而饱满,但是以他的性格这种情感有不能有节制的流出来,那么只能是一气而出,爆发开来。反映在字面上就是字字句句皆有情感。我们把这首诗歌的诗句断裂开来来读,仍然能感觉到他文字背后的情趣。而王昌龄是实实在在的唐人笔法,婉中混成,不可凑泊。其诗严守律法,行文游悠不迫,精芒外隐。

从写作方法上来说,太白的诗歌更加单纯、集中。而王昌龄的诗歌则含义深远、。《山中与幽人对酌》写得就只是诗人和友人畅饮的情景,情感真挚气质清远。而《从军行》作为组诗一个部分,他必定要承担一定的主题。这首诗歌就是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从军将士们从军时复杂而难以言说的情感。所以显得比太白要厚重。

第三篇:李白写给王昌龄的一首诗,情真意切,真挚感人!

李白写给王昌龄的一首诗,情真意切,真挚感人!

公元753年,王昌龄被贬龙标县尉,当时李白人在扬州,听说好友被贬后写下的这首诗,表达了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同情之心,也寄托了自己对王昌龄的思念之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代: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之所以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王昌龄曾经在自己另外一首诗中以“一片冰心在玉壶”来表明自己的清白。也就是说王昌龄被贬最大的可能是得罪了权贵而不是自身有问题。李白自然知道好友的为人,在得知他被诬陷贬官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怀的诗篇寄给他,是符合李白处世风格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这句点明点明了时节,是在杨花已经落尽子规声声哀啼的时节,听说好友你要路过五溪前去赴任。这里用了飘渺不定的杨花,和啼声哀婉凄切的子规,是对好友无辜被贬的不愤,符合当时的情况也就融情于景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我把我的忧愁和思念都寄托给天上的明月,希望它可以代替我陪伴你直到夜郎的最西边。这一句由写景转为抒情,其实这两句诗所表达的意境,从前人的诗篇中也可以窥出端倪。比如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和李白这一句意思相似,但如果仔细分析之下,你会发现李白这句一共有三层意思。第一是说自己对好友王昌龄充满了思念,但又无人倾诉,只能把这份思念向明月诉说。第二是因为无论两人相隔多远,都能看到同一轮明月。第三是既然只有明月相同,所以也只能通过它来传递对朋友的思念,别无他法。李白不愧是诗仙,通过丰富的想象力,他赋予抽象的“愁心”以具体属性,让它随着明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也变成了一个可以看懂诗人心事的知音,它能帮自己把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给那不幸的好友。这种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的事物,让它们也同样具有人性化,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优点,当古代诗人需要表达一些比较强烈的情感的时候,通常都会用这种手段来获取预期的效果。下附三个不同版本:版本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版本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版本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扬州花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第四篇:从送别诗看王昌龄李白七绝的异同

从送别诗看王昌龄李白七绝的异同

学号:1109280117姓名:刘柯

【摘要】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送别诗抒写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

【关键词】 送别诗

艺术构思

艺术表现

感情基调

王昌龄李白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在七绝方面都有过人之处,特别是送别诗的感情都带一个“真“字,王昌龄是仁而真,“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诺”,殷蟠也说他“奈何晚节不矜细行,谤议沸腾,再历遐荒,使知者叹惜。’可谓“一片冰心”。李白是狂而真,狂即本于道家、侠客纵横家的狂放而“平交王侯”,他对友朋之真则及于市井百姓,略无一点架子与心机。被认为是“不矜细行”,共同之处在情感真挚,不同之处则有其各自妙处。

一、艺术构思

从艺术创作构思来看,胡应麟认为:“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着。少伯深厚有余,优柔不迫,怨而不怒,丽而不淫”。陆时雍论曰:“王昌龄绝句,难中之难;李青莲绝句,易中之易”。指李白的七绝多是喷薄而出,一挥而就,没有经过太多的雕琢;而王昌龄的七绝则是精心构思,苦心经营。这在他们的七绝送别诗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先看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诗写在欲行未行的一刻,诗人面对汪伦对自己的厚意和踏歌送行的深情,心中定然非常激动,不觉诗情喷薄而出,随口吟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纯属叙事,没有丝毫雕琢之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第三句写景时已暗将水深与情深相连,收以景托情之效,结句进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情谊。前三句都是信口而成,妙在末句“不及”二字,不用比喻而用比物,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构思巧妙,情景兼容,全诗便神气毕现,自然而又情真,朴实而有余味。桃花潭水的比拟和夸张是诗人就眼前风光的随随意阐发,不假思索,触目而生,信口而成。确乎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易中之易”。再看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第一次被谪到岭南,后被赦回到长安,改任江宁丞。他对这个职务并不满意,实际上他的一些好友,如岑参,都认为这个外放有似于再度被谪。写的是早晨在江边与辛渐离别的情景,写了别情,也向洛阳亲友表白心迹。要在如此短的篇幅中写出那么丰富的意蕴,诗人在构思非常巧妙:

一、二两句制造了情绪和气氛,第一句的舟行于寒雨连江之夜,透露了道图的艰难和诗人不安的心态,从而表明他对于前途的关心。他这次被谪到南方来任职,是使他相当失望的。眼前他的好友辛渐告别北上,孤苦心情可想而知,二句空间处理凄凉而又空旷,恰好是诗人此时送别心情的写照。先描绘了一幅天水相连、浩淼迷茫的吴江夜雨图,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连”字与“入”字是诗人对江雨悄然而来与自身情感的有机结合点,动静互相照应,体察细致入微,可以想象出诗人因为离情别续而夜不成眠的情景。次句融叙事、写景、抒情与一体。曲折地刻画出别后诗人孤寂落寞的境况。“孤”字又自然牵出了后两句的临别叮咛之词: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陆时雍在《唐诗镜》中表述贴切“炼格最高,“孤”字自作一语,后二句别有深情”。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表明自己光明磊落、冰清玉洁的品格,并告慰洛阳亲友。这个比喻取用了鲍照《白头吟》的典故,又能做到贴切和谐,确是“难中之难”。全诗难中求易,蕴意深厚含蓄,极尽锤炼之能事而无雕琢之痕迹。构思精巧,蕴意深婉,而又浑然不着痕迹,意境也清幸明撤,当是古代送别诗中的极品。宋顾乐的“唐人多送别妙作,少伯诸送别诗俱情极深,味极永,调极高,悠然不尽,使人无限留连”很有见地。胡应麟的“李作故极自然,„„尽谢锤炼之迹”确可谓一语破的。

殷燔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王昌龄诗“惊耳骇目”,辛文房在《新唐书•王昌龄传》中说其诗“缜密而思清”。着意构思,苦心立意,才能保证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王昌龄的七绝送别诗确实是讲究构思,超凡脱俗的。而李白的则讲究自然,突出本性,“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才是李白诗歌艺术构思的基本点。

二、艺术表现

王李的七绝送别诗在表现方式上也各有千秋,都能选用自己的独特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离别情感。先看王昌龄的诗“摇枻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兼葭空水云。”这首《巴陵送李十二》是开元二十七年诗人自岭南贬所遇赦北归,秋至巴陵邂逅李白旋即分手的送别之作。此诗不算王送别诗中最著名的作品,但却情景交融,情深意长,最能表现王氏七绝送别诗特点的佳作。诗前二句叙事写景,景中寓情,“清江”与“便风”意象表现两人情意的美好与真挚。后二句纯粹写景;山脉绵长遮住了友人所要去的充满秋色的巴陵城,暮色里只见遍地的兼葭与迷茫无边的水气云烟。秋日易生悲,况又临日暮断肠时景物又是满目的兼蔑苇絮与茫茫云水,别友的怅惘之情借时令与景物烘染得十分深沉婉曲且“兼葭”既写实景又暗用“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之典,诗情显得更为深婉渊雅。诗的意象绵密,用语流丽而自然,用语优柔婉转,内涵深刻而又韵味无穷。再看李白的送别七绝,其《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是李白为送孟浩然去广陵写的一首送别诗,首句以平朴之语叙事点题,次句亦叙事,“三月下扬州”是朴实的白话,但诗人巧妙地将烟花与三月相连,烟花三月之美景最宜与朋友流连相聚,而眼下却要分离,有反衬之效;在美景中下扬州,亦含有对朋友的劝慰。如此一来便显得文字绮丽,意境优美,韵味悠长。末二句写景叙事兼抒情:帆孤对人单,帆远人亦远甚而流至天际,别情也如长江流水那般悠悠无尽。亦以景托情,但拟喻夸张偏多而意象偏少,语言俊爽自然。在平淡叙述中表达出诗人的依依难别之情。浅中含深,寓意俊永,余味无穷,故成千古绝唱。

王昌龄的七绝送别诗注重外在环境的氛围营造,表达委婉含蓄,故“言情造极”。而李白的七绝送别诗注重借景生情,通过外在的环境描写直抒胸臆,故“写景入神”。

三、感情基调

李白的诗歌感情基调壮大奔放而又高扬清亮,没有悲凉的调子,没有萎靡的情绪,没有缠绵的愁思,没有超尘恬静的韵味,即使在送别诗的离情别绪中也时时流露出高扬的情感态度。他写离情别绪,往往带着令人向往的情思;感情浓郁真挚,惜别而不哀怨,留恋而不缠绵。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末两句通过目送归舟远去,不见帆影,只见长江奔流浩荡奔向天际,感情真挚而又透露出豪迈,作者并没有因为朋友的离别而情调低沉,却通过典型环境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深沉离别之情。“帆影尽则目力已极,江水则离思无涯,怅望之情,俱在言外”(唐汝询《唐诗解》卷二五)。虽然不直接言情,而深情自现,但更能让人感觉到的是一种豪情,一种李白特有的高情壮思。王昌龄送别诗的感情基调,慷慨旷达,气格高尚,自有一种特别的爽朗大气,如《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自古以来,都是“暗然销魂者,惟别而已”,但诗人表现了送别朋友一点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后两句借景抒情,巧妙作答。沅水之波,悠悠不尽,情真意切;青山隐隐,千里迢迢,满目生辉;云雨生风,晦明变幻,友情长存;皓月朗照,清辉四射,千里可共。两乡虽远却心心相通,这种遥而不远,离而不别的心意通过青山明月、江河云雨被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以明月朗朗作结,光华灿烂。如此送别,不见凄风苦雨,而见青山明月,不见愁丝别苦,反见高洁旷达,真可谓写得高迈超群,气度不凡!

综上,可以看出二人送别七绝的特点,即都显得情意深长,都讲究情景交融,都重意境的创造。不同处在王诗常以景来烘染,多不点明情字,意多而喻少,语言含蓄婉丽;把早期儒家的刚健与仁爱之情相兼,重风骨与中和美的结合,诗歌显清雄清婉清峻清幽的总体艺术特征,显清雄清婉的特色。李诗亦以景托情,但拟喻夸张偏多而意象偏少,语言俊爽自然,重气重自我,儒家的正气、道家的逸气、纵横家的胆气与游侠的侠气兼而有之,形成豪放飘逸,壮浪纵态,抹去拘束的总体艺术特征,多了几分自然流利。他们都讲究意境的完美,意象的精心构造,字锻句炼,严于声律,意蕴含蓄悠长。用自己的方式拓展了送别诗的内涵,丰富了七绝的表现手法,为唐诗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五篇:李白与洛阳

李白与洛阳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701年生于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当时属安西都护府)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762年病死于族人当涂县令李阳冰之处。

李白24岁时就走出四川,告别亲人出外远游。坐船东下,出三峡,过荆门,到达江陵,游洞庭湖,登庐山,到金陵后住在杨州。27岁时,他离开扬州,经汝海,到达安陆,结婚后在安陆定居。安陆北望,汝海茫茫,嵩岳耸峙,再望北就是东都洛阳。这样李白就以安陆为归宿,三游洛阳,园了他畅游帝乡的梦想了。

李白第一次游洛阳,是在开元十九年(731年)。那是他首次赴长安求仕,均无结果。十九年夏,他愤然离开长安,经过洛阳,但未在洛阳停留。秋天,李白从安陆路过嵩山,会见老友元丹丘后,来到洛阳龙门夜宿香山作诗《秋夜宿龙门香山寺》。

是年冬,李白再游龙门,在欣赏北国的雪景时,“举声梁父吟”。此时,李白在(梁父吟》诗中追求自己投谒的艰辛“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谷,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乐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从额叩关阍者怒”。再一次表达为皇上起用的强烈愿望:“长啸梁父吟,何时见阳春”。

第二年,李白自春至秋,都在洛阳游历。他曾在天津桥观赏三月桃李。三月的洛阳,青风荡漾,“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在洛阳游历将近二年,此时萌生思归安陆之意。在洛阳又结识元演、崔成甫等朋友,到了秋天李白告别诸友回到了安陆。

李白第二次游洛阳,是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这年的春天,他在太原北游雁门关后。接到朋友元丹丘的来信,旋南返洛阳。“仆在雍门关,君为峨眉客,心悬万里外,形滞两乡隔。长剑复归来,相逢洛阳陌”。(《闻元丹丘于城北山营石门幽客》)在李白一生交往的朋友中,元丹丘是相知相交最深的。元丹丘是一位道士,早年在峨眉修行时,就与李白相识,后隐居嵩阳,李白又到嵩岳与他相会,尽游三十六峰,晚间二人同床而卧,抵足而眠。

李白第三次游洛阳,是在天宝三载(744年)。这年,李白受招入宫已经三年了。初入宫,玄宗对李白异礼有加,命为待诏翰林。李白此时认为青云有路,正可一展宏图了。然而事实却使李白大失所望。玄宗不过是将李白作为五名文学侍从,供其娱乐而己。久之,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渐感厌倦,就浪迹酒肆。杜甫在《酒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正是此时李白生活的真实写照。到天宝三载春,李白上书乞请还山,玄宗同意。这年春天,李白自长

安回到东都洛阳。此次洛阳之行,李白会见了当时住在洛阳的杜甫,双子星座,珠联璧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龙门、金谷、玄元庙、天津桥都曾留下二人的足迹。诗仙,诗圣结下了很深的友谊。

下载前人往往将王昌龄与李白并称(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前人往往将王昌龄与李白并称(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李白与酒

    浅谈李白与酒 【摘要】若论酒中仙人,当之无愧的自然是诗仙李白。李白一生放荡不羁,诗作甚丰,他大多数的传世名篇都是在半醉半梦中写就的,他一生以酒会友,以友舒怀,以酒为朋,嗜酒如......

    李白与崔颢

    李白不但被历代的文论家公认为中国文学史上超一流的伟大诗人,就连“诗圣”杜甫对他都是推崇备至,曾称赞他“诗无敌”,“敏捷诗千首”,而李白本人也很心高气傲。不用说,同辈诗人的......

    李白与酒

    李白与酒 内容摘要:究其“诗仙”李白的一生,可见酒之于李白的意义之大。一方面,酒使李白有仙姿逸态,也使其饮酒诗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光焰万丈;另一方面,酒在李白......

    从军行王昌龄原文与翻译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从军行王昌龄原文与翻译,欢迎阅读参考!从军行作者: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注释1.......

    唐诗赏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精选合集)

    唐诗赏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原文】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赏析】这首七绝,是李白写......

    李白与酒和月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艺术美 作者:杨丽娜 学校:洛阳广播电大指导教师: 答辩组成员:答辩日期:年 年级:职称: 级秋本科班 08......

    论文:李白与月

    李白与月 古往今来的诗人中,与月亮结下不解之缘而又经常吟咏月亮者,当推李白。在太白诗集中,咏月之多达三百余处,足见诗人平生对于月亮的酷爱,乃至死后还留下采石矶乘醉入江捉月......

    《李白与杜甫》读后感[范文模版]

    《李白与杜甫》是郭沫若的一部作品,读完这本书,我的心里有很多的感触。李白和杜甫是我们都知道的诗人,郭沫若也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位作家,那么作家眼中的诗人们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