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走近匡迪学长》有感
读《走近匡迪学长》有感
机械1401班
在团学活动日中,我们阅读了,对我们心目中的曾经好市长徐匡迪爷爷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他博览群书,勤学好问。多年来,秉承爱国为民、严谨求实的人生信条和治学精神,鞠躬尽瘁、拼搏进取,足迹遍布科学、教育、技术、工程、工业、经济、社会管理等诸多领域,在各个方面和岗位上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尊重和普遍赞誉。
《走近匡迪学长》告诉了我们徐匡迪院士的成长历程,几件很有影响的大事就将匡迪学长为何是这样描述的很是清楚,从布衣家里有书香,到立志投身钢铁事业,再到大提琴手的“军体”情。不同的生活环境会造就不同的人,会塑造不同的性格特征,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不同的选择就会把人引向不同的道路,会展现完全不同的人生篇章。而选择的依据就是所具备的认识水平。这种认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要靠环境的熏陶,自身的努力所形成的。徐匡迪院士的丰富而成功的人生也一定有他不停寻书、读书有关,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信息化时代,接触的东西多,也许我们已经学会了一些西方的思想,喜欢张扬、展现自我个性,喜欢特立独行,过多关注于外在的表象,因为良莠不济、鱼目混珠的信息也会迷失我们,使得我们忘记了或者说轻视了深层次的自身修养——内涵。我们应该以徐匡迪院士为楷模,寻好书、多读书、读好书,不断的修身,使我们不浮躁,有修为。无数人说过或是用实践证明了,每一个人在成功之前必定都是付出过艰辛的努力。徐匡迪先生也不是例外。徐匡迪先生从幼时便成绩优异,想来这背后都有每一夜的刻苦学习才能使成绩如此优异出彩。同时他的课余生活也相当丰富,是我们现在所不能比拟的,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徐匡迪先生上学习到许多精神。
徐匡迪先生身上最令我敬佩的是他无论做什么事,如果他认为值得做好,就一定会做到最好。年少时他刻苦读书,几乎门门课目成绩满分;工作后他细致认真,小到细节中的细节,大到整个庞大的流程,他总是能够火眼金睛找出问题,而且十分耐心。曾经在一个炼钢厂,要求出钢的温度不低于1650℃,徐匡迪用肉眼判断炉内温度只有1600℃左右,需要改变浇注的方式,否则可能出现冻包。英方厂长认为徐匡迪的话太过“玄乎”,决心和他开个玩笑,在炉前记录上写下了“徐教授认为这炉温度不够”并要徐匡迪签字,结果果然有近200吨钢水冻在包中,造成了一次较大的事故。自此,每到出钢的时候,他们都会请徐匡迪去看一看温度如何。而我们大学生也需要这种细心耐心和信心,相信自己能做到最好,而且一定要努力去做,不要一口空话。
在笔者的笔下,复原了当年徐匡迪先生生平中许多有趣的故事。在中学读书期间,当徐匡迪发现西湖水没有酸碱度记载时,决定自己着手这件事。就这样,一个十几岁的少年硬是持之以恒的对西湖水连续几个月进行测量,并最终掌握了西湖水酸碱度的第一手数据,并因此被同学们称为“西子湖畔科学家”。徐匡迪自己也说:中学的经历使他养成了要搞清一个自然现象,必须亲自动手,细致地做好每一件小事的习惯。这从侧面体现了徐匡迪先生的品格和品质,小细节中有着大品味,这是我们阅读这本书时所要耐心思索和品味的地方。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走完一生,这期间会有许多外界的干扰因素,而幸运的徐匡迪先生,朝着自己最大的理想,在一个幸运的时代选择了钢铁,并与其走过那么多的美好时光。在国际上,有诸多言语纷争,随时刺激着人的神经,当年的徐匡迪先生初来乍到瑞典这个新国度工作,胆怯肯定是会有的,而徐匡迪先生的自信和勇于挑战使他成功地度过了瑞典的一年多工作时光,并受到了国际水平的赞赏和肯定。勇气和信心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在当下竞争激烈的学习生活中,这一点我们决不能缺乏。例如,在英国做访问学者期间,徐匡迪并不满足于自己的专业,还特别选修了宏观经济学等课程,认真研究市场经济的相关理论。凭借着对中国经济的独到见解,在加上其熟稔的组织管理能力,徐匡迪被高层领导关注,从此步入政坛。
最吸引徐匡迪的就是图书馆和科学馆了,每一本新书都让他爱不释手,并由此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广泛参与的科技和研究活动,更是拓展了他的视野,培养了他对动手实践的热爱。书中讲了这样一件事情:在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就读期间,徐匡迪刻苦努力,每门功课几乎都是5分。不仅成绩好,课余生活也丰富多彩,先后加入过校田径队、合唱队、足球队和管弦乐队,是首席大提琴手。他还十分热衷军事训练,是学校的军体部长。对此,徐匡迪有自己的想法,他说:“当初我本来也可以考进清华大学,但当时国家需要冶金业,于是我选择了北京钢铁学院,学得轻松,自然有更多的时间从事锻炼和课余活动。”徐匡迪说:“学习最重要的是思维方法,需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他强调,“与其竞争最好的大学和最好的专业,不如现在把身体锻炼得好一点,知识面拓宽一点。行行能出状元,学生不必以考进清华为最终目标,不要走独木桥,应该让自己全面成长。”
在众多角色转换中,徐匡迪学长做的也非常出色。刚上任上海市计委主任时,工作人员都对搞教育、搞工科出身的徐匡迪表示怀疑。没想到他立下了军令状:“用三个月时间熟悉这里的工作,熟悉不了我就向市委提出辞呈!”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他一头扎进了繁冗、艰深的资料文献堆里,从上海第一个五年计划到正在执行的第七个五年计划,从过往统计数据到当前政策文件,他都一一阅览,认真钻研。同时还不忘走进基层,通过实际调研了解各大工程建设投资及其进展情况,同时还阅读了8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的主要著作。经过一番努力,他不仅熟悉了计委的全部工作,还发现之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种迅速入行的适应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才能,以及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打动了计委的每一个工作人员。在他任职期间,面临着苏州河污水治理、亚洲金融风暴、亚太经合组织在上海召开第九届会议等一系列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他沉着应战,用自己的智慧和系统的思考,将一个个问题条分缕析,处理的得体到位,受到了各方的称赞和认同。在亚洲风暴期间,浦东陆家嘴金融中心建设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为了鼓舞士气,为大家树立信心,徐匡迪亲自到美国某著名公司去拜访,并在会客室里等了总裁整整两个小时,让这家企业深受感动,决定将亚太地区总部设立在浦东,至今,这家公司依然为当年徐匡迪的亲自上门拜访所感动,并为他们所做出的正确决定而自豪。
2002年5月,徐匡迪又进行了角色的转换,当选为中国工程院的第三任院长。从管理1600万人口的一座大都市,都领导几百名工程界的权威,其中一些是自己的老师,有的还是他老师的老师,这对他来说又是一个挑战。在管理建设工程院的队伍的过程中,他对院士提出五个“不希望”,直指学术作风弊病,为当时科学界带来了一股清风,受到了院士们的高度认同和普遍赞扬,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充分体现出工作的前瞻性,将将工程院的工作重点定在了咨询工作上,为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多有重要意义的咨询,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作为老师,在从教期间,徐匡迪先生非常善于用故事进行教学,让枯燥的专业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这给学生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对如何教育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理论——“牧羊论”。“老师教学生,就像羊倌牧羊一样,要把羊领到水草茂盛的地方,让羊自己吃草,而不是拿草喂给羊吃。”今天的人们,常常说肉不好吃,这与很多家禽都是圈养喂食的很有关系。学生也是如此,圈养培养不出孩子的能力,只有通过孩子自身的实践和体验,他们才能明白知识的价值和真谛。
这本书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学习的道理,更有做人的道理,谦和儒雅是一种难得难言的风范,它受人推崇却又极其难得。徐匡迪先生用五十多年为下一代做出了榜样,让我们一起通过书本图画,不断感受这类人士的风范,从字里行间汲取他们的精神,并化为内用,是自己的灵魂得到滋养和丰富。
无论是为学,为师,为官,重要的是要态度端正。态度决定一切。只有态度端正,才能做好其他的事情。寻好书、读好书、养成好的学习态度,端正人生方向,我们必将厚积而薄发。
忆学长,鉴来者;平人生,悟真谛。我们用青年学子的笔触探寻着他卓越成就背后的人格魅力,我们应刻苦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我们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第二篇:读走近毛泽东有感
读《走进毛泽东》有感
前几天在思修课上看了一部纪录片,是关于毛泽东的,记录了毛泽东的一切,让我对这位开国元帅有了全新的认识。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这样的一个人从小就是抱着对梦想的执着,才能成就他今天的一番事业。
毛泽东出生于一个农村家庭,家里的日子还算是殷实,但但是的农村的农村家庭,对于读书并不看好,毛泽东从小就是一个好书的人,对于他来说这也许并不是和他发展,在他的一再要求下,父亲家他送发哦四叔念书,老师看他很有潜力,告诉他要学习真知在这里知识有限的,必须要走出去,此时此刻,有一个信念便在他的心里长生了,我要走出大山去外面。于是他向父亲保证,不到功名成就,誓死不归,从小毛泽东就有宏图的理想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从这里我。读书就是他的梦想。对未来的路他也许并不知道,对知识的渴求却成为了他今后成为伟人的一条捷径
毛泽东从家乡出来以后便便来到当时的湖南湘潭第一师范学院,在这里他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对于他来说这里是他成功的第一步,也是围绕、他将来能够创造出一番事业的垫脚石。他在这里仍让努力的的读书,在读书之余他也不忘去结交一些好友。在学校里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来结交好朋友。此时甚至惊动了校长,这也许就体现了毛泽东的性格。好于疑问他结交了一批有识之士,如蔡和森等这些为将来革命事业做出贡献的人,毛泽东以做奇事,利奇志,交奇友,而被同学成为毛起,作为当时进步青年,看到了制度的黑暗,接受了红色知识,于是决定要去改变。谁有可能想到一个文质彬彬的小伙居然有这干该变现世的宏图理想,在此之后,他成功领导了秋收起义,不能不说,毛泽东对战事的理解指挥是很有天赋的,上井冈山虽说有些违背上级的命令,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对的。再后来就是反围剿遵义会议正式确立了毛泽东的地位,他时刻关注各方面的战阵,虽说是主席但是并没有主席的架子,要求干部回归农民,农民是革命力量的源泉。他常常与农民拉家常,总显得那么和蔼可亲。毛泽东无论在哪里都离不开书,可以说是书如命,所以肚子里墨水是很多的,也是为他提供奇思妙想的动力。他有时候也在在一些书中标注自己的想法,这样以后看到知道自己当时是怎么想的。他也写了很多关于革命的著作,《矛盾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等,其中他的一些战略思想被一些西方著名的军校学习者。毛泽东本身就是对战事看得很清楚的人,他做事不按套路出牌,但是总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于晚年的他,和斯大林一样,个人崇拜主义,但是就像邓小平说的那样有功有过,但功大于过。总结他的一生是为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
土木二班王毅
第三篇:学习心得——读《走近周恩来》有感
学习心得——读《走近周恩来》有感
不管中国的未来如何,在人民的心中永远无法抹去那个亲切的名字。20世纪中国的天空,悬挂着一颗如磐巨星,他用璀璨的光芒照亮了黑暗,温暖了人心。他就是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
有关周总理的生平著述可谓是汗牛充栋,涉及到周总理形象的影视作品更是不计其数。每次看到,我都会被其中真实描绘的画面而深深感动。周恩来总理的传奇人生,和他那雄才大略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以及他伟大的人格魅力,让我无限敬佩。《走近周恩来》是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作者深入采访了曾在周恩来身边工作的机要秘书、军事秘书、外事秘书、警卫人员、医护人员、服务人员等,获得了最详细具体、鲜为人知而又生动鲜活的第一手材料,通过三次预见预言、四次痛哭、五次发脾气、六个办公室、周恩来与酒、衣食住行、休息与娱乐、夫妻之间、毛泽东与周恩来、周恩来逝世全过程的深情描述,塑造了一位至高至圣、至情至性、大智大勇的“走下圣坛的周恩来”。通过阅读该书,使我对周总理的生平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周总理在我心中的形象也越加的具体鲜活。书中提到的一些事迹让我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周总理,让我看到了更多总理身上的优秀品质,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事的方法。同时,也让我对总理的一些做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使我消除了一些疑惑。
读了《走近周恩来》,心里有的不仅仅是一种怀念,更是一种再学习和对我们大学生的再教育,在新时代我们不能忘记老一辈革命家的付出和用生命换来的新社会、新生活!周总理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在多次关系到党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为了党的事业能继续与发展,周总理总是顾全大局,沉着坚定,起到了极为重要、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谈及周总理在政治上的敏锐、党内的作用以及对新中国成立的贡献,我们还可以想到很多很多。但我觉得,总理的伟大人格和为人处事的作风,可能更值得我们现在的人加以学习和推崇。
首先是谦虚。总理不耻下问,善于向别人学习;他善于听取群众的意见,乐于做自我批评。他不当一把手(帅),不当二把手(接班人),甘当三把手,这就是最伟大的谦虚。在中国五千年的明史中,“禅让”是受到最高赞誉的大公无
私的圣人之举,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更可贵的是这种谦让的精神贯穿了他的一生。而对于现在的年轻人,做到谦虚是很难的。在家里被爸妈从小宠爱,走上社会能否礼让与人;单位里面受到嘉奖或表扬,能否持之以恒,不洋洋自得;在平日的生活工作中,能否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并及时改正。良好品格的养成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学着保持一颗谦逊的心,这样才能使自己得到不断的提升。
其次是信仰。总理坚信革命的成功不是靠每个党员的独立或者个性,而是整个党组织的力量,所以他勇敢、自信、明智地为自己选定了合适的位置。虽然在这个位置上面,也遇到过困难或者让人不理解,比如“文化大革命”。其实,在“文革”的初期,是没有几个人反对的,不少人还是很服气被打倒的;但是到了后期,总理对毛泽东为防止在中国出现修正主义所采取的步骤和措施也产生了怀疑,所以越来越多地是按照自己的意图采取一些补救措施,但是从今天看来也许还是太晚了。可是懂政治的人应该明白,在党内即使是错误,也是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组织,全党服从中央。这就是一种最高的信仰。我们这一代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什么是信仰,为何要有信仰。其实信仰就是对事物的坚定和执着,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一点用到生活和工作中,那么社会上就不会有那么多贪污腐败,经不起诱惑而放任自我的人了。
最后就是注重细节。对于周总理来说,“任何大事都是从注意小事入手”。有些事是那些部长、司局长都不屑一顾的琐事、小事,总理不但乐于管,而且管得很仔细很认真。尼克松访华后在他的回忆录里面说过:总理会在晚宴上为他挑选他所喜欢的那首《美丽的阿美利加》让他非常感动。总理会邀请他们一行人去看乒乓球和其他体育表演。总理还会通知有关部门清扫通往长城路上的积雪好让他们顺利参观长城。总理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是异常严格的,他最容不得“大概”、“差不多”、“可能”、“也许”这一类的字眼。有次北京饭店举行涉外宴会,总理在宴会前了解饭菜的准备情况时,他问:“今晚的点心什么馅?”一位工作人员随口答道:“大概是三鲜馅的吧。”这下可糟了,周恩来追问道:“什么叫大概?究竟是,还是不是?客人中间如果有人对海鲜过敏,出了问题谁负责?”我们的生活也是由很多鸡毛蒜皮的小事组成的。所以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
一代伟人辞别人世时,能留给后人的,除了他的丰功伟绩和经典的革命理论,更多的是他崇高的品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周总理身上的优秀品格远不止上面提到的这些,它们都是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读《走近周恩来》,让我更加深切缅怀这位人民的好总理:他是唱着《国际歌》走的,没有坟墓、没有骨灰,只有活在记忆里英气逼人的浓眉和浓眉下明察秋毫的眼睛;他是属于世界的:英雄、领袖、革命家、推心置腹的朋友,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他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他永远居住在人民的心里!
我们永远爱着周总理,十里长街,难忘的记忆,我们失身痛哭,只为送送这位新中国的好总理。他是为人民服务,为了新中国服务。在这个日益喧嚣的社会,在这个容易浮躁的年代,年轻的我们有着太多无法解释的困惑和无法摆脱的迷惘。我们需要这种精神给我们以方向和力量。周恩来总理,集中华民族广博的智慧于一身,扬炎黄子孙完美的魅力于中外。周恩来如一本厚厚的书,读懂他,将使我们看到自己心灵深处的卑微,直面复杂的人生。
第四篇:读《小珊迪》有感
珍惜幸福童年——读《小珊迪》有感
“卖火柴!卖火柴!先生,买盒火柴吧!太太您行行好,买盒火柴吧!”在北风呼啸的冬 天,街上走来了一个叫卖火柴的小男孩。他身上只穿了一件薄薄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这就是文章《小珊迪》中的主人公——小珊迪。
文章记叙了小珊迪的悲惨命运,10岁左右的他父母双亡,和弟弟相依为命,靠卖火柴为生。小珊迪在一次为顾客换零钱的路上,被马车撞倒,并轧断了腿。因无钱医治而去世。这是多么悲惨的童年生活啊!
每天早上,当我们离开温馨的家庭,便走进了温暖的校园,和蔼可亲的老师带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尽情遨游。课余我们结伴玩耍嬉戏。我们在学校里既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又学会了各种本领。每逢过节,爸爸妈妈还带我们去逛商场,给我们买各种可口美味的食品和漂亮舒适的服装。有时,我们还全家外出旅游,观赏祖国的大好河山,领略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风景。特别是过生日时,亲朋好友欢聚一堂,那香甜的生日蛋糕,那摇曳的烛光,是多么令人陶醉啊!
我们的童年与小珊迪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别!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长大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让生活在我们中国的儿童永远幸福快乐
读《小珊迪》有感 今天我读了《小珊迪》这篇课文,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因为我为这篇课文的小主人公的命运感到难过,被主人公的品质所打动了。
小珊迪的父母很早就死了,他靠卖火柴养活弟弟小利比。有一次,小珊迪为了给顾客换钱,不幸被马车轧断了双腿。在医院,他就派弟弟去找给顾客钱,在临死前想到是顾客和弟弟。
想想我自己,长这么大,从没为家里做过什么事,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回到家里,餐桌上摆满了丰盛的饭菜,我还在横挑鼻子竖挑眼,动不动就对爸爸妈妈发脾气。自从读了<<小珊迪>>我才知道我是生在福中不知福。父母尽最大的努力来照顾我们,满足我们,我们应该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好好学习,去报答父母。
小珊迪被马车轧断了双腿,还叫弟弟给顾客找钱,他是多么的诚实啊!要是我,我才不会去找呢。可是小珊迪就不同,他临死前首先想到的是弟弟小利比,而没想到自己。小珊迪,你是多么善良啊!想想自己,在家里简直就小霸王,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相比之下,我真是惭愧。
亲爱的小珊迪,你知道吗,你的诚实你的善良深深地打动了,你的美好的形象永远印在我心中。
读《小珊迪》有感
今天,我又读了《小珊迪》这篇课文,当我沉重的把书合上时,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小珊迪父母死得很早,他靠卖火柴掐钱养活弟北小利比,兄弟俩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艰苦,一次,他为顾客换零钱,不幸被马车撞倒,被轧断了双腿悲惨地死去。读着读着,泪珠像断了线儿似的啪嗒啪嗒掉了下来,同情中带有几分惭愧。
想想我们,从四五岁开始就在宽敝的明亮的教室里吃好的,穿好的只管安心的读书。回到家里,面对香喷喷,热气腾腾的饭菜,还要挑三拣四,横挑鼻子竖挑眼儿的,动不动就怀恨在心。生活水平已经不错了,有时候还觉得自己不幸福,吃的穿的,玩的都比不上人家有钱的孩子。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没有理由埋怨家庭,埋怨父母。我比小珊迪的命脉运不知要好多少倍。
父母们尽最大可能地照顾我们,满足我们,尽了自己的职责,可是我们还时常埋怨父母,埋怨这个导航有时没有亮起来。
因为我们这一代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所以从小娇生惯养,宠爱有加几乎个个都是家中的霸王、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根本不考虑别人,从来都是直来直去。再看看小珊迪,被马车撞倒,轧断双腿,还派弟弟去还钱,他是多么诚实,善良。临死之前,他没有想到自己,却先想到弟弟下一步如何打算,他就像一个负责任的爸爸。
亲爱的小珊迪,我真佩服你。读《小珊迪》有感
今天我读了《小珊迪》这篇课文,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因为我为这篇课文的小主人公的命运感到难过,被主人公的品质所打动了。
小珊迪的父母很早就死了,他靠卖火柴养活弟弟小利比。有一次,小珊迪为了给顾客换钱,不幸被马车轧断了双腿。在医院,他就派弟弟去找给顾客钱,在临死前想到是顾客和弟弟。
想想我自己,长这么大,从没为家里做过什么事,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回到家里,餐桌上摆满了丰盛的饭菜,我还在横挑鼻子竖挑眼,动不动就对爸爸妈妈发脾气。自从读了<<小珊迪>>我才知道我是生在福中不知福。父母尽最大的努力来照顾我们,满足我们,我们应该这美好的时光,好好学习,去报答父母。
小珊迪被马车轧断了双腿,还叫弟弟给顾客找钱,他是多么的诚实啊!要是我,我才不会去找呢。可是小珊迪就不同,他临死前首先想到的是弟弟小利比,而没想到自己。小珊迪,你是多么善良啊!想想自己,在家里简直就小霸王,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相比之下,我真是惭愧。
亲爱的小珊迪,你知道吗,你的诚实你的善良深深地打动了,你的美好的形象永远印在我心中。
第五篇:读《导盲犬迪克》有感
读《导盲犬迪克》有感
我看过许许多多的书,而让我最深刻的是《导盲犬迪克》这本书。
从前有一个小瞎子,一直跟着他的师傅拉二胡。有一天晚上,他的师傅让他去一个高大的树下面,然后他把一盏灯放在床头前,其实他师父想把自己烧成灰,小瞎子阿炯知道师父是要让他走远点,再远一点,师傅让他带走他自己心爱的古琴,其实在向他赠送礼物。一天,他在一条狭窄又有泥泞的路上,棍子不小心掉进了小泥沟里。突然,不知道是谁帮他拿起了棍子,原来是一只小狗,小狗叫了一声,小瞎子把狗带回了家,小狗帮小瞎子带路,到了家以后,小瞎子一直和这条狗生活在一起,小瞎子想到昆明找妈妈,最后找到了妈妈。他们生活在了一起。
有一天,阿炯想去找爸爸、妈妈,想和他们生活一起。还带上了他小狗,他还给小狗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迪克。在迪克的帮助下,阿炯终于找到了父母,并和他们一起生活。而迪克一直帮阿炯指路,使阿炯的生活非常开心。
迪克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也让我看到了动物表现出来的忠诚和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