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深化文章的主题
如何深化文章的主题
刘湘萍
黑龙江省密山市第二中学
2003年10月
如何深化文章的主题
密山市第二中学
刘湘萍
古人云:“文以意为主。”“意”即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与生命。是写作中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文章一旦偏离了主题,文章就失去了生命。因此主题的正误、深浅,决定文章的成败与质量高低。比如每逢校园举办“五四”、“十一”征文大展,或开展不同名目的作文竞赛活动,交上来的稿件繁多,可是入选的文章竟廖廖无几(很遣憾这无疑是给同学们的写作热情泼了一盆冷水)究其原因,一是在提炼深化主题方面不够,也就是说虽有好的内容,没有挖掘出好的主题;二是表现主题上出现问题,不是内容假、大、空,或满篇豪言壮语,就是表现形式浮浅显露,或凭空拔高。主题的俗浅显露都会使文章黯然失色。怎样才能避免以上毛病,针对学生的作文实际,谈谈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深化文章的主题不在题材的大小,贵在以小见大。
我们知道大的题材固然能反映宏大的主题,如《雄关赋》,语言豪迈,富有气势,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激情。而《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记叙了雷棣关心妈妈,发奋读书,决心靠自己努力去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语言平实,内容生动,感人至深,表达了他企盼世界和平,立志为和平做贡献这一深刻的主题。足见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的作用。许多同学认为要歌颂“伟大的祖国”、“改革开放的中国”这样深大的主题。不用宏大的题材,没有豪言壮语,就难以表达强烈军属的感情。其实不然,勉强而为之的空泛的作品,表面看好像挺有“气势”,结果反倒给人读而生厌的感觉。反之,好的作品大多是从生活的某一角度摄取生动的题材,用“一斑”来反映“全豹”。不妨以初三王雪同学一首小诗《路》为例,也能说明以小的题材表现深刻而宏大的主题的道理。
路
爷爷从小走的是羊肠小路,路旁长满了青青的草。爸爸从小走的是宽阔的沙石路,路上老牛哞哞叫……
如今,我走的是光洁的水泥路,路上,汽车挤得嘀嘀叫……。
从这首小诗看,作者选材小,仅仅是生活中极平常的“路”,短短六句把祖孙 三代所经历的不同的历史时代都囊括进去,而且深刻地表现祖国今昔巨大的发展变化,从小的题材中反映大的主题,竟给人以清新自然而又朴实的感受,产生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岂不胜过满篇的豪壮语,歌颂赞美之辞?再如一篇曾获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的作文《谷多猫贵》是通过叙述我家在联产承包之前没有粮食吃养不起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逐渐走上富裕道路的主题,确实起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可见,表现深刻而宏大的主题不在题材大小,不同的题材也可以反映相同的主题。贵在以小见大。要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二、深化主题,贵在求新。
文章的主题求新,首先是对题材的选择处理上,要“开口小,角度新”在新颖独特上下功夫。再者就是对主题的提炼开掘有新颖独到的见解。这就要求文章动笔前要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站在时代的前列,以敏锐的目光,洞察生活,积极思索,努力探求提炼新颖的主题。古人历来主张:“文章切忌随人后”,贵在“见人所未发”,要善于“舍其旧,求其新”,刻意追求主题的新颖和独特。
过去学生“拾金不昧”的作文,都是写遗金交还失主后,如何坚决拒绝失主的重金酬谢,表现其拾金不昧的高尚品质和新时代的雷锋形象。而有一篇作文写两个小学生在歌舞厅门外路旁拾到一个手提包,内有手机与几万元钱。费尽周折找到失主交还失物失款后,却“不客气”地安然接受了大款失主两千元的酬金,然后作出一个重大决定:把两千元全部寄往贫困地区的希望小学,其接受巨额酬金的理由显然是:大款们在歌舞娱乐场所挥金如土,两千元在他们手里可能微不足道,可是把这两千元寄给贫困地区的希望小学,就能多挽救一些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文章一反传统的意识行为,表现了两名小学生对金钱新的认识和新的处理手段,从俗的题材中发掘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从而表现了新颖独特的主题。
正意反论,出语新奇,以赋文章新颖的主题。
有人看到社会上挥霍浪费的奢靡景象,看到学校食堂有的学生竟然用雪白的馒头如抛石子般掷打着玩的场面,写下了《再来一次更大的灾茺荒饥饿》的文章,用正话反说方式来告诫人们珍爱粮食,爱惜劳动成果,回顾艰苦的过去,树立勤奋的美德。角度新奇,感受深切。
总之,要使文章的主题新颖独特,“言前人所示言,发前人所未发”,并非易事,作者要像寒暑一样敏感地面对生活,去领悟去发现新的思想火花。也可“前人虽有言,再换角度言”,例如同是登泰山,姚鼐的《登泰山记》、杨朔的《泰山极顶》、李键吾的《雨中登泰山》,所观之景各有不同,所抒感受也各具一格。
三、深化主题,贵在开掘求深。作为文学范畴的记叙文章,是客观生活在作者主观头脑中的反映,作者的世界观不同,就会产生对社会的认识和人生评价的差异,甚至在主题上大相径庭。同是写水泊梁山农民起义的故事,施耐用庵的《水浒传》表现对农民起义的歌颂和赞美,而俞万春的《荡寇志》则是对其诬蔑和诽谤。仅是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是不够的,还须有敏锐的目光,深刻的思想。文章的主题蕴藏在题材之中,作者对生活的认识,领悟和发现程度决定文章主题的深浅。由于人们对生活和社会人生的认识、领悟和发现,总是从浮浅到深入,从表象到本质的循序渐进,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因此深化文章主题,也正像沙里淘金,从矿石中提炼钢铁一样,有个不断提炼和深化的过程。如例文:《买橘》一文三级深化主题过程。
《买橘》一文叙述的是自己的启蒙教师吴淑贞患肝癌住院,自己决定买些橘子探望她。但买橘子的人太多,为了买到蜜橘探望吴老师,我与售货员商量想让她先卖给我,正在这为难之际,先前那个挤在柜台前留立脚点长头发,蓄着小胡须的令人生厌的小青年发话了:“那你商量啥!”学生看望老师,天经地义,先卖给他。我买完蜜橘正要说感谢话,他们说他们自己也曾经是老师的学生,没少让吴老师操心,并让我把他们买的五斤蜜橘也一同捎上。
A、B、接过他的水果袋,看到他们几个渐渐远去的背影,好像再不令人生走在路上,我在想许多同学填报高考志愿都回避“师”这院校,说厌,反倒给人一种粗犷仗义的感觉。人啊,真是不可貌相!
“尊师重教”宣传归宣传,但教师工资待遇始终还不行,又没有“油水”、“实惠”,有啥意思!其实,“老师”的字眼,不是已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目中了吗?
C、此时,我想,见了吴老师除了问候、安慰她以外,我最急于告诉她的,那就是我确定了我的第一高考志愿——东北师大。
这篇文章如果以(A)段作结尾收束全文,仅表现为“看人不可貌相,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主题;加上(B)段作结尾段,又深化主题为“尊师重教已蔚然成风,教师职业已在人们心虽存在一定的位置。”文章再加上(C)段结尾,又表现作者“决心做一名人民教师,继承恩师的未竟事业,来表达对吴老师的最在百家姓慰和感谢的深刻主题。
那么在同一题材中怎样才能开掘深化主题呢?当你对生活有所感受而产生灵感,并捕捉到丰富生动的材料时,对所写的题材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要用这些题材?怎样才能使某种思想内容?表现哪种思想内容最深刻最本质?怎样写才能使某种思想意义表现得更突出?这样深入细致地思考探索赔,反复推敲,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准和认识能力,不断地对题材进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地提炼开掘,才能发微显隐,把蕴含在事物内部的本质意义发掘出来,完成思想认识上的飞跃,从而使主题有了本质的深化和升华。写作时笔势才会始终围绕所开掘的主题确定文章意向,才能给文章赋予更高的灵魂,给以更鲜活的生命,给所画之龙点上最生动明亮的“眼睛”。
四、表现主题贵在含蓄
议论文要求观点鲜明,开门见山;应用文和说明文要求简明易懂,一读了然;而赢余文则是用塑造生活形象,用具体的事件和人物来表现主题。是以再现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的方式,来表现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评价。所以,它的主题常常是隐含在具体形象、具体人物和具体事件之中。人们只有通过去认识、领悟作者描述的具体的现实生活场景和具体人物形象,才能理解和体味到勤俭中的思想意义。可见,表现文章贵在含蓄,忌言白情露。
有的学生写作利益较高,内容记叙的也好,可就是唯恐读者不理解作品书表达的思想内容,也总担心自己没有把主体表现清楚,总是号在文中或结尾加紧一些言白情露的议论语言,其目的事项增强情感的抒发,结果反倒画蛇添足,使文章顿减文采.例如《这也是一场考试》记叙的是由于月考,早晨起来晚了,匆匆蹬上自行车上学。在一个拐角处,撞倒一位老太太,想到考试要迟到了便骑车就跑,但没走多远,身后传不:“你的东西了”的喊声。于是返回来,看见正有一个姑娘搀扶那位老太太,姑娘说:“你的道德了,我小声辩解,月考要晚了-------那个姑娘冷笑了一声打断了我的话,用讥讽的口吻说:“考试?你已经是不及格了!”我呆呆的站在那里痴痴地望着那姑娘扶着老太太慢慢消失的背影耳边又响起那姑娘冷峻的话语,是的,这不也是一场考试吗?这场道德的考试,我是“O”分!我惭愧,我自责。此刻,我似乎一下子懂得了许多,许多……
我应该知道尊敬老人,拯救危难是做人的起码准则,更应学习那个姑娘冰清玉洁的心灵,善良美好的品质。我以后一定要改过自新,加强道德品质修养,以她为榜样,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做个品学兼优的好青年。
上面这篇文章加重点号的末段实质是对上段最后一句“我似乎懂得了许多,许多……”的内容显露表白,使主题表达不含蓄深邃。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冲淡了文章的艺术价值,应删除掉。文末恰当巧用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理解、想象和共鸣的余地,这就是可贵的含蓄。
古人历来认为“一眼望穿”是文章大忌。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谎:“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由此看来,文章最忌语浅情露,贵在含蓄深邃。我们学过《荔枝蜜》一文,作者并没有用直露的语言如何热爱劳动人民,如何愿做劳动人民的一员,如何像他们那样去酿造生活的蜜,而仅用“夜里我做了一具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一只小蜜蜂”。含蓄地抒发了情感,表达了主题,给人以美感和艺术享受。再举两个生活中俗例:有人夏季爱穿纱类衬衫,影影绰绰看到兜里有一叠“100”元票面的钱钞,这要与他到处呼喊“我兜里有许多钱”相比,效果一样吗?有一人拾到一块手表或一个钱包,礼貌而不露姓名地交还失主,别人评价他一定是“高尚”的;如果在送还失物时,高喊着“我这是拾金不昧的高尚风格是雷锋精神的再现,希望大家都像我这样。”在场的人会怎样评价呢?-——精神病!可见,用含蓄的手法,表现文章主题是多么重要。
当然,文章的表现技巧是为题材和主题服务的。应该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的文章,就不要故意“卖关子”而写得“峰回路转”了,应该篇末点题,主题明朗的文章,就不要故弄含蓄,卖弄深沉了。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文章,大都是主题显露,运用篇末点题的手法,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至于写文章时究竟是用含蓄表现手法还是篇末点题的手法,这要根据不同的文题、题材和主题表达的需要决定,决不能生般硬套。
于此同时,还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前面所说的在表现主题上言白意浅、语直情露的毛病与恰当地议论、抒情、篇末点题不能相提并论,混为一谈,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文章的冗文赘语,后者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二是要理解含蓄地表现主题不等于隐晦含混,决不等于令人读后难懂费解、不知文章所云。而是让主题寓含在文章的事件和人物形象中,随着情节的展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是指点出来。使读者读之如饮名茶醇酒,耐人品味,意韵含蓄深沉。
综合所述,记叙类文章的主题深化,要注意题材处理避免空泛,要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用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表现主题;提炼主题要善于发微显隐,深入开掘,更要在避俗求新上下功夫;表现主题力求含蓄深邃,切忌言白情露,语直意浅。久而久之地练习,必将收效非常。
第二篇:如何区别文章主题,中心,主旨
如何区别文章主题,中心,主旨
用多种方法把握文章主旨
现代文阅读中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是中考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几乎每一个语段阅读测试的最后几道题都会提出这方面的要求,只是题干表述用语或设问角度有所不同而已。2004年中考现代文阅读《最完美的礼物》:‚为什么说郭教授的‘骗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以对‚骗局‛内涵的理解为抓手,考查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2002年中考记叙文阅读《亲近自己的双腿》:‚从全文看,题目‘亲近自己的双腿’的含义是____。‛试题以文章标题为切入口,考察学生整体把握文本主题的能力。不仅记叙类文字如此,议论、说明类文字也是这样:2005年中考现代文阅读《为你打开一扇门》:‚第④段中‘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中的‘这’指的是____。从全文看,要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人不仅要有____,更要有____。‛完成试题后,去掉关联词和一些试题情景语言,剩下的是‚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要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人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丰富的感情‛,显然就是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阐明的见解。至于2003年中考《奥林匹克新格言》,命题者干脆就直截了当地设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面对这类试题,许多学生常常无从下手,犹豫半天后,只是随便地写下一个答案,其结果可想而知。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自己对文本主旨的整体把握能力呢?
首先,必须清晰地认识,现代文阅读材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许多试题都必须在理解整篇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答案,所以,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是准确把握文本主旨的前提条件。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是全方位的,要遵循一定的顺序和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一般情况下通读记叙类文字要能回答这么几个问题:什么人?发生的是什么事?是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么样?它们互相是怎样起作用的?可采用由浅入深,从先到后的顺序,从文中采摘关键词句,进行提炼、筛选、合并、浓缩,从而在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把握文章主旨:
由材料(情节)入手
任何一篇文章总是通过某些具体的材料来表现文章主旨的。如2002年中考《亲近自己的双腿》:‚第⑧段中说,车夫的那条独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从全文看,车夫的‘尊严’具体表现在:⑴;⑵___;⑶___‛。试题要求回答文章用哪些材料表现出了车夫的‚尊严‛,强调了材料与中心的联系。
文章的主要话题,也就是这篇文章所陈述的主要对象,有时是一个人,有时是一个事物,有时是一种情感。如果你知道了整篇文章说的主要是什么,那么你也就能根据自己的生活、阅读积累,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感悟作者取舍材料的标准,也就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为什么写这(些)故事?这(些)故事想告诉人们什么?文章的主旨自然也就包含在里面了。
由文章的标题入手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它能帮助我们透过文章的内容看到文章的心灵———主旨。所以读文章可以以文章标题为抓手,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2003年上海中考《成全一棵树》,标题既提示了文章的内容,又蕴涵着文章的主旨:孩子的汗水救活了一棵树,母亲的心血培育了一个人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阅读文章标题,如果标题本身是一个短句,要充分重视它与文章主旨的直接联系。如2005年上海市初三模拟测试卷《能给予就不贫穷》、《孩子,你其实不必这样》等,这类短句通常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只是语言表述略有差异而已。如果标题是偏正词组,像2004年中考《最完美的礼物》,2005年市模拟考《优雅男孩》等,则必须认真揣摩标题中起限制、修饰作用的词语的内涵,联系文章内容感悟文章的主旨。
总之,把握文章主旨的途径有许多,除了以上所介绍的,我们还可以从文章的背景入手,如2001年《山村传圣火》等,这里所指的背景主要指的是文章的写作背景,但也包括注释、及其他命题者卷面提供的补充信息,如2004年《蒙娜丽莎微笑揭秘》的相关链接,2005年《我的老师》提供的另一种结尾方式等。需要强调的是,考试实践中不应该使用单一的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而是要若干种方法综合运用,也就是从不同的视角审视文章的思想内涵,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全面准确、深刻的理解文章的主旨。
由具体细腻描写入手
一篇成功的记叙文,除了叙事完整,条理清晰,结构合理以外,必然有一些细腻、生动的描写。哪些东西在文章中需要具体描写,给读者以深刻印象呢?取舍标准只有一个:凡是最能够表现写作意图的内容,也就是最能够突出文章主旨的内容,最值得细细地描写!因此,阅读揣摩文章中的语言、行动、心理、乃至景物描写,分析它们的含义和作用,能够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旨。
2002年中考《亲近自己的双腿》第④⑤⑥段中,有大量‚我‛的心理活动描写和车夫的外貌描写,细细品味,它们集中表现了车夫人格的伟大:他蹬车,既是为了挣生活,更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他是一个强者,要靠自己的力量‚挣来坦荡而快乐的生活‛,体现出自己人生的价值和尊严,这些也就是文章的主旨。
由议论、抒情的语句入手
一篇记叙性文字,通常作者总会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发一些议论,点明所写故事的价值和意义,有时也会在叙事过程中宣泄自己的感情,增加文章的感染力。这些议论和抒情的文字都是我们把握文章主旨的好帮手。上文所引的2005年上海市初三语文质量测试阅读材料,全文最后一节是这样的:
‚从细微到宏大,从狭隘到广博,女人的爱充满一生。每当我从街上走过,总习惯把女人对号入座,她是女儿?妻子?抑或母亲?无论肯定了哪一种,我总是对她们肃然起敬‛。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结尾点题,作者用一种带有抒情意味的议论点明了文章的主旨。2004年中考记叙文阅读《最完美的礼物》结尾部分:跋涉艰难绝境,有信心与勇气是穿越生死的唯一支撑,那就是希望啊。几年后的访谈中,这些死里逃生的人在被追问一生中得到的最好的礼物时,都不约而同地回忆起这次历险,几乎说着同一句话:‚郭教授的‘骗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文章的主题也在这里得到了强调突出。
同学们无论平时还是考试的时候,阅读记叙类文字都要养成一种习惯,即把文章中非记叙描写性文字圈画出来,给予特别‚关照‛,因为它们能有效的提示文章的主旨(如果是非记叙类文字,则应该注意文章中出现记叙描写的原因,与文章其他部分的内在联系)。阅读当中不仅要注意结尾部分的大段的议论或抒情,也要留意穿插在叙事中间的议论和抒情语句。有一种特殊的点题方式常常被大家所忽略,即作者不是用第三者的口吻议论或抒情,而是借用文章故事人物的语言或心理活动来对所写事物发表看法,河北省中考曾选用过一篇散文《会飞的蒲公英》,通观全文找不出一处作者的直接议论和抒情的语句,但是文中母子对话时,母亲对蒲公英的议论,‚这是蒲公英,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既揭示了蒲公英的性格特征,又包含了母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显示了文章的主旨。阅读时必须充分注意到这类借文中人物的口和心理活动,对文章所写人、事、物发表看法的文字,文章的主题往往蕴涵在其中。
由反复出现或褒贬鲜明的词语入手
阅读记叙文,在把握文章大致的情节线索或情绪主线,理清文章内容结构,例如时间的转换,地点的变迁,人物的变化,或者其他所写对象的转换时,对一些中心句,一些过渡句,一些褒贬色彩强烈或反复出现的标志性语句,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把这些语句作为阅读理解的基本元素掌握并储存起来,以便于我们把握文章的主旨。例如2004年浙江省中考记叙文阅读《人生的另一种财富》:
①我是在贫穷和耻辱中长大的……
②我的母亲四处打工,为我攒钱,她坚信我能考上大学……
⑤后来就到了让我终生难忘的那个耻辱的日子。
⑥当帮助变成了一种施舍,我宁愿不要。我在忍受现实还是退学之间犹豫了很久。我想起了父亲的后背……
……
⑨从这时起,我走出了耻辱,……
在这篇文章中,‚耻辱‛与‚贫穷‛是贯穿全文反复出现的词语,是作者着力强化的意念,值得大家阅读时充分关注,这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文章主旨的共同钥匙。
第三篇:引导逆向思维,深化文章主题——《凡卡》一文的逆向思维教学设计
小语第十一册10课《凡卡》,主要写9岁的凡卡在城里当学徒,忍受不了连狗都不如的生活,写信给爷爷,哀求他带自己回去的事,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白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
文章最后写道:凡卡把一封没贴邮票,没有写清地址的信寄出去后,满怀希望做了一个甜美的梦梦见爷爷坐在炕上念他的信。这种结尾暗示凡卡的爷爷将收不到他的信,所以他的愿望只不过是个美丽的梦,是不可能实现的。
如果凡卡的爷爷收到了他的信,他的悲惨命运是否就可以改变了呢?为了深化主题,使学生更深刻了解文章的内容,我逆着文章思路,给同学们留了个想象性作业 :凡卡的爷爷收到信以后
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有的说:凡卡的爷爷收到信之后,非常伤心,恨不得立刻把凡卡带回来。可是,自己一日三餐都吃不饱,又怎能抚养凡卡呢?再说,城里那么远,自己连张车票都买不起。面对残酷的现实,他没有去带凡卡。凡卡在日夜翘盼之中被吝啬狠毒的老板夫妇折磨而死。还有的同学写道:凡卡的爷爷看了信之后伤心欲绝,总以为去城里当学徒可以改变一个命运,没想到凡卡更加孤单可怜。他不顾一切来到城里把心爱的小孙孙带了回来。可哪来生活来源呢?最后,爷孙俩都活活地饿死
通过这种逆向思维,深化了文章主题:不管爷爷是否收到信,凡卡的悲惨命运始终得不到改变。同时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在白俄时代穷苦人民是没有生路的。通过和自身生活对比,激发了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憎恨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
第四篇: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三步确定文章主题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三步确定文章主题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暂未公布,根据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安排,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预计也会在2017年10月份启动,备考之事必须提上日程。为帮助广大考生快速了解国考、顺利备考,湖南华图教育对历年国考信息进行分析汇总,并且会第一时间发布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相关信息,为广大考生的国考之航!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三步确定文章主题。申论看似高深,其实,也是生活的产物。因为命题专家往往是根据生活现象或是社会热点来确定主题,进而选取材料,形成我们的申论试卷的。因而,命题专家的命题逻辑其实是和我们的作答逻辑正好相反的,具体地,命题专家是先立主题,再组织试卷;而我们则是从试卷入手,一步一步去挖掘命题专家业已埋藏好的主题。以下小编 将从不同的角度去解析如何破解文章的主题。
第一步 根据题干来确定文章主题
议论文题干多种多样,但通过审题,有时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文章的主题。例如:请根据给定资料和社会生活实际,以《认真负责应该成为工作的底线——学习“最牛校长”有感》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这是一个比较喜人的题干,因为题干部分出现了文章的标题,标题里又恰巧埋藏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即认真负责应该成为工作的底线,我们只要围绕“认真负责”展开就不会跑题,即通过审题,我们确定了文章的主题。但是,华图教育资深专家通过浏览历年真题发现,大多数的申论文章主题,是不能通过仅仅靠审题来搞定,哪怕是给定了文章的标题,有时这个标题也是含糊的,富有一些隐含信息的,例如《岁月失语 唯石能言》,“石”具体指的是什么,我们并不知道,这就涉及我们即将介绍的第二种方法,即通过高度材料来确定文章主题。
第二步 根据高度材料来确定文章主题
高度材料,涉及到高级领导讲话、一些高级会议及一些高度凝练的语言等。如
2010年7月16日,国务院召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人口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依法普查、科学普查、客观摸清人口信息。全面把握基本国情,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通过材料可知,讲话者--李克强为高级领导,讲话的客体为“人口普查”,因此可以基本上确定,本篇材料主要围绕“人口普查”这一事件展开,再结合后面的材料,则可确定主题为“人口普查”或“人口统计工作”“人口工作”。
第三步 总结材料内容法
如果通过审题、不能明确文章的主题,材料里面又没有高度材料或者通过高度材料,依然很难理清文章的主题,大家不要急,我们还有第三种方法,即总结材料内容法。接下来以2013年国考副省级的这道题为例。
各则材料内容总结如下:
材料1:案例型材料,大学生村官策划传统婚礼,及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材料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及现状
材料3:菊儿胡同等历史建筑由于遵循“传统文化肌理”保留了文化资源,受到好评
材料4:妈祖文化的发生与发展传播
材料5:平阳鹤溪缸窑的历史与现状
材料6: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些言论
小编发现 以上材料内容,表面上关联性似乎不大,但通过观察,可以看到,材料1说的传统民俗文化,应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材料3属于物质文化遗产,材料4、5可以归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可见,留则材料主要说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合起来即为“文化遗产”,即为材料主题。
注意: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小编 还是希望广大考生能够在实践中多多练习,以便准确掌握。
相信大家通过以上三种方法,层层递进,定能找到文章的主题。以上三种方法是我们华图教育诸多老师共同努力总结出来的确定文章主题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方法归方法,想要掌握方法还需更多的练习和思考。
2018国考时间安排表预测——请参考2017年。网上报名时间:2016年10月15日8:00至24日18:00 查询资格审查结果时间:2016年10月15日至26日 查询报名序号时间:2016年10月28日8:00后 报名确认时间:2016年11月2日9:00至7日16:00 打印准考证时间:2016年11月21日至27日 笔试时间:2016年11月27日
第五篇:概括文章主题学案
概括文章主题
学案
学习目标:1、概括作品的主题,把握文章情感;2、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和技巧;3、通过对应练习提高学生概括文章主题、把握文章情感的能力。
学习重点:通过对应练习提高学生概括文章主题、把握文章情感的能力。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交流、点拨、归纳、练习。
学习课时:3 课时。
学习内容和步骤:
“评价”和“鉴赏”一样,本身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事,这里只能从高考对一个高中毕业生的要求的角度来谈论这个问题。
一、什么是文章的思想内容 :
文章的思想内容,归纳起来说,主要是指两点:
一是文章所运用的全部材料; 二是作者运用这些材料所表达观点、见解、主张、感受和思想倾向。
材料是文章思想内容的主体。没有材料,就没文章可言。一般说来,在议论性文章中,作者所用的全部论据,包括事实论据、事理论据以及引用的各种文献资料,都是材料。在说明性的文章中,作者所介绍的事物和引用来说明事理的文字,也是材料。在叙述性的文章中,作者所叙之事件、所写之景物等,也是材料。
作者凭借材料所表达的观点、见解、主张、态度等,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灵魂。材料与观点的和谐统 一,构成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什么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
1.评述材料在文中的作用:
在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要靠材料来证实或表述的。因此,评述材料在文中的作用,是评价思想内容的一个重点。从试题来看,有要求说明文中的材料表达什么观点的,有要求说明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的,也有要求概括材料本身的要点的。
2001 年社科文阅读第 18 题:“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便属于评述材料作用的试题。
评述材料在文中的作用,要坚持观点和材料一致性的原则。从操作层面说,首先要准确理解材料本身的含意,同时要分析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运用这些材料的,分析运用这些材料的前后作者说了哪些话。
2.评述作者提出某种观点态度的原因:
譬如 2001 年全国卷第 22 题:“第三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是门。’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意,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这类试题实际上是要求对文章各部分内容之间作因果关系的分析,透过“结果“去寻求相应的原因。
3.评述文章的主旨:
本项不要求考生作直接评述,而是放在综合赏析题中,要求考生判断评述的正误。
我们在这一部分的三个小标题中都用“评述”二字却不用“评价”二字,这是因为这一方面的试题注重的是“评述”。就答题来说,也是以“述”为主,以“评”为辅的,所以考生对“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试题不必畏惧,因为它本身并不难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评价。
三、评价思想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
1.要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2.要坚持观点和材料一致的原则。
3.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拔高”。
四.文章主题思想赏析:
(一)概括主题思想:1、归纳内容要点要抓中心句..①段首提示性中心句;②段末总结性中心句;③段中过渡性中心句;④段外抒情性(综合性)中心句。
2.概括中心思想遵循从文内到文外、由客观到主观的原则。
具体的方法有:
①抓关键部位: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眼等就是与中心意思有关的关键部位。
②综合层意和内容要点:从文中分解出要点,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中心意思,是归纳中心最突出、最有效、最一般的方法。
③结合文体特点:
记叙文:通过写什么人记什么事,表现什么人格精神。
抒情文:通过写什么景物抒发什么感情或阐发什么哲理。
议论文:通过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表明了什么观点。
小
说:通过写什么情节刻画了什么人物性格,反映了什么问题。
④作恰当纵横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状况、作品的时代背景等。
(二)主题思想的表现方法:
1、作者现身
2、情节昭示
3、人物语言
4、细节暗示 5、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三)应试对策:
1、明确答题误区:
①漫无边际;
②摘句而不归纳,或归纳不完整,遗漏要点; ③只归纳不赏析;
④概括失之偏颇;
⑤任意拔高; ⑥人云亦云;
⑦语言表达不清。
2、熟记赏析术语:
主题深刻、中心突出、深化主旨、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简意丰、主旨深远、意境优美、意境深远、言近旨远等。3、熟悉赏析模式
抒发……的思想的感情;
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
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 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等。
五、对应练习:
练习一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 1—4 题。
寂寞丹青路
王 舒 ①小时候,最恨的是毛笔,最怕的是父亲。
②画画,对于童年的我来说,是一种最可怕的刑罚。做美术教师的父亲,年轻时,也做过一段时间的画家梦,可是,瘫痪的祖母,多病的母亲让他的梦碎了。于是,他便将他的圆梦之
梦寄托在我的身上。
③一套《永乐宫壁画》,不知勾了多少遍,一本《吴昌硕画辑》,不知临了多少回。那时,最怕父亲说的一句话就是“临画去”。
④直到今天,孩子们在童年该会的游戏,我一样也不会。因为,那时在我做完一天功课之后,能去做的也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临画去”。
⑤临着临着,画画已渐渐成为我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父亲督促少了,自己用功勤了。
⑥背着父亲,偷偷摸摸参加了一次什么大赛。虽然缴了一笔很可观的参赛费,但那一等奖的获奖证书拿到了我手里的时候,那份疯狂啊!十几年的辛苦,终于没有辜负我。
⑦当我目光炯炯地把证书送给父亲时,父亲的脸上,只在刹那问掠过一丝欣喜,然后,便是好一阵子沉默。好久之后,才叹了一口气,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也许,是我错了,不该让你走这条路。”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父亲的满目苍凉。
⑧当时的我,根本没有的理解父亲的话,父亲也再没有和我谈过画,对于我的画,也没有再评价一字。
⑨那时,我真觉得自己在艺术上颇具天才,早晚必定成名。于是乎,在飘飘然中五年的光阴,转眼即逝了。
⑩唤醒我春秋大梦的,是梁畸先生。记得那次,在和平文化馆一次笔会之后,送梁老回家。路上梁老对我说:“画,其实也是道,是修身之道,也是寂寞之道,与名利毫无关系。在一般人眼里,只有名人字画才是字画。其实,名人和字画是两码事,为名而画失真情,无真情哪有真趣,无情无趣哪儿能叫画,你说呢?” ⑾从那时起的十年里,我再也没有出过一次风头。我闭门读书,废寝忘食,竭尽心力去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临画去。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说,“最恨的是毛笔,最怕的是父亲”。
(1)作者为什么最恨毛笔? 答:
(2)为什么最怕父亲? 答:
2.文中描述“我”背着父亲参加大赛并获奖,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
3.文中写梁老对“我”说的话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标题的意思是:学画要注重修身,耐得寂寞,而不要热衷于名利。
B.本文以“临画去”为线索组织材料,表现出“我”对临画认识和感情的变化。
C.第四段和末段两次写去做的“只有一件事”都表现出“我”临画的专注。
D.“也许,是我错了,不该让你走这条路。”父亲对“我”这样说,表现出一种复杂的心情,既有对儿子美术才能的怀疑,又包含着自责之意。
E.本文的主旨在于告诉年轻人要注重自身修养,要废寝忘食地闭门读书。这一主旨在文章末尾点得很醒目。
练习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2010 年广东卷)
面
包
沃尔夫冈•博歇尔特① 她突然醒来。两点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如此特别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她起床,摸索着经过漆黑的房间来到厨房。在厨房两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她打开灯。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在厨房里。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她总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地传到她身上。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
①“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
“我也听到了什么。”她回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真是老了。跟他年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她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的她看起来相当老了。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夜里女人显老总是表现在头发上。头发使人一下变老了。
“你应该穿上鞋子的。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意忍受他在撒谎。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
②“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他又说了一遍,又失去了自制,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
“我也听到了什么。于是我想,这里出了什么事了。” “我也听见了。不过,大概什么事也没有。” 她从桌上拿起盘子,并用手指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
“没有。大概没什么事。”听到他不安地在说。
她赶紧帮他说:“过来,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 “走,睡觉去。站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他向窗户望去。“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点什么事。我还以为是在这里。” 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我必须现在就关灯,否则我必定还会去瞧盘子的,她想。我不能再去瞧那个盘子。“过来,”她说,同时把灯关灭。“这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刮风时檐槽常常碰墙壁。这肯定是檐槽之故。刮风时它总是哗哗乱响。” 两个摸着走过黑黢黢的过道来到卧室。两双光脚在地板上拍击作响。
“是有风,”他说,“已经刮了一整夜了。”当她睡在床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夜的风。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 “是呀,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里。大概就是檐槽吧。”他说着话,仿佛已沉入半睡中。
她注意到,当他撒谎时,声音多假。
“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我可钻被窝了,晚安。” “晚安。”他回答,又说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啊。” 随后就是寂静无声。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呼吸,使他不致发觉,她尚未入睡。然而他的咀嚼节奏均匀,倒使她慢慢进入了梦乡了。
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她分给他四片面包;平时他只有三片。
“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她说着离开了餐桌。“我吃这面包消化不了。你多吃一片吧。我消化不好。” 她注意到,③他把头深深埋在盘子上。他没有抬头。就在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
“你可不能只吃两片面包。”他对着盘子在说。
“够了。晚上我吃面包消化不好。你多吃吧,吃吧!” 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包智星译)
[注]①活尔夫冈•博歇尔特:西德废墟文学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作家。小说《面包》写的是一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
16.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 分)
答:
17.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表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5 分)答:
18.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6 分)
答:
练习三(2013 年 年 浙江 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8 分)
牛铃叮当 李清明 ①水乡多水牛。
②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乡,多以水牛为伴。不但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即使上学了每天也带上镰刀和竹筐,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养水牛。
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洞庭湖多年淤积的湖洲上围垦成水乡一个个院落。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长满茂盛的芦苇、青草和野蒿,这些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到了万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干草便能果腹。
④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耕田;农闲时分,水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就购买了东方红牌拖拉机,还配备了犁、耙等成套的耕田机械。没承想几吨重的“铁牛”开进农田却经常陷进淤泥中,有时淹得只看见顶部的烟囱,最后还得用十头水牛合力,才能“拖拉”出来。
⑤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的“游泳老师”。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⑥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只要你往牛头前一站,哪怕它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低,让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动头
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骑在牛背上的我们,头上扎着柳条帽,腰间别着把弹弓,右手高高扬起柳条鞭子,活像一个个舞剑骑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
⑦别看水牛平日温驯,一旦打起架来却异常勇猛,尤以处于发情期的公牛为甚。当攻击开始时,公牛们双眼通红,抵足弓背,头缩至前腿中间,亮出尖尖的双角,冲撞挑击。一时间,牛铃骤响,沙飞石跳,响声震天。这时,只有将干草燃成的火把投掷到牛头角力处,放能将它们分开。
⑧终于,水牛老了。连田也耕不动的水牛,静静蹲在牛栏中,等待自己大限的到来。因为害怕掉膘,乡亲们往往会提前宰杀水牛。被牛绳绑囚在树下的水牛,看到屠夫磨刀霍霍,都会掉下一颗颗好大好大的眼泪,似有深深的不舍和无限的悲戚。想起水牛这一辈子所求最少,干的却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站在一旁的我们不禁泪眼模糊。
⑨现今的水乡,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而是直接向稻田抛撒谷种,等天收粮,靠天吃饭。放眼望去,湖洲上唯有水草疯长,久而久之便成了放养水牛的天然牧场。春天里,不再耕田的水牛被赶至牧场,脖子上换上了刻有记号的新铃铛,直到冬天才各自牵回。一起牵回的还有傍着公牛母牛的新生牛犊。牛犊的认领沿用的是乡里的老规矩:将各家的大牛小牛赶至一处,看哪头牛犊跟谁家的大牛走,哪头牛犊就是谁家的。
⑩如今,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由牛犊引发的纠纷,每有耳闻。曾有相邻的两家因争六条小牛而互不相让,直至对薄公堂,一家甚至提出要用船装着大牛小牛去省城做“亲子鉴定”。自然,鉴定最后平息了纠纷,但花去的鉴定费、差旅费和诉讼费加起来远远超过几头小牛的价值,这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黑色幽默。
○ 11 打那以后,水乡的水牛们大都由放养改成了圈养。岁月流逝,牧童牛笛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绝响。没了广阔湖洲茵茵绿草的映衬,少了骀荡和风的吹拂……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
(本文有删改)
11.第四段中“铁牛”“拖拉”加上引号,有什么特别用意?(3 3 分)
12.赏析第五段中画线句。(4 4 分)
13.作者为什么把牛 犊引发的纠纷称作“黑色幽默”?(3 3 分)
14.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5 5 分)
15.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5 5 分)
练习四(2011 年长沙卷)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22 分)
听见马的呼吸
耿 翔 ① 对于我,马坊不只是一个乡的名字。
②我所有与它有关的记忆,都藏在一些人的眼睛里。只是他们,在这个地方活得太疲劳了,等不住我回到他们身边的消息,就带着我的那些记忆,到生命应该去的地方去了。
③这是我一直埋在心上的痛。
④我便这样安慰自己:在马坊这块属于草根的乡野上,只要还能记住一根草木的样子,就说明亲人在心中还占据着一些地方,自己在乡下度过的那些日子,还能经过草木,这么细密地通着大地的呼吸。因此,什么时候回去,都会赶在乡亲们之前,先被草木温暖地认出来。
⑤我记着许多草木的样子。在这块出了长安,沿着那条向西的丝绸之路,很古典地经过茂陵、昭陵和乾陵,往北飘进更古典,在诗经里被叫做豳风之地的马坊,我不只认识一路的草木,还惦记着一匹栗色的马曾经多少次看过我的眼神。那眼神应该与父亲有关。那年月,父亲不但在村里种着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这些养活我们的庄稼,还用镰刀割回弥漫着中药味的青草,饲养村里的牲口。那匹栗色的马,每天因了父亲给它的青草,像与我有了分不开的亲近。我也意识到,父亲确实是像养活我一样,内心幸福地养活着那匹马。
⑥那匹栗色的马的眼睛,一定是神给予的。
⑦在这些血性刚烈之马的身上,千山万水都在其中涌动,而眼睛里,竟储满这么多的温柔、阴郁和善性,平静得像在这块乡土上,从不把多余的东西装下。我说不清这是为什么?若干年后,我才理解一匹在乡野上和乡亲们一样生死疲劳的马,在它的眼里,苦难是尘埃,幸福也是尘埃,只要知道把一身的力量献出来,然后记着给它恢复力量的青草就行了。
⑧这次回到马坊,一半因为亲人,一半也因为马。我明白,那匹栗色的马再命长,它的形体,早应该在马坊消逝了。但我还想在乡土上,找到它的一些痕迹。我是这样想的,如果这些乡土能保留这匹马的一些痕迹,我父亲一生喂养马的辛劳,也就会被保留一些。如果是这样,有关乡村生活的细节,就会被我漫漫地,从一些想象不到的事物里找出来,并且带着马的呼吸,间或还带着我父亲的呼吸呢。这些都说不来,只要心追着神迹到了,我相信大地会把一切隐现。
⑨我出了县城,就不停地翻着深沟。县城的名字叫永寿,这是中国最吉祥的县名,也是我和父亲牵着那匹栗色的马,往村上驮过东西的地方。这回,我不想带任何东西回村,只想从村子里带走些什么。我已经听人说过,那匹栗色的马死时,村子里正落着那年的第一场雪。它曾那么强烈地回过头,完整地看完它生下一匹栗色马,又生下一匹栗色马的过程,才走出马圈,姿势优美地倒在雪地里。村上人没有急于埋葬它,更没人敢剥下它的皮,在生活特别窘迫的年月,分食一点马肉。而是停下手中的所有活路,不分男女老幼,像对待村上最有名望的长者一样,守在马的遗体周围,看着雪花一片片地把它覆盖起来。
⑩村里人都说,那是老天对它的一场雪葬。
⑾我相信这个美丽的过程,只是记忆它的一切时,不想超越一匹普通的马。
⑿等到翻上马坊沟,一路在心里折腾着记忆的我,奇妙地在身体里感觉到,有了马的一些呼吸。它隐隐地,像从所有草木结籽的内心,给我传递这里的信息。我走下车,想让风野野地吹吹我,也决定弃车走回村里去,让脚步安稳地踏在乡野上,让泥土里的所有气息,就这样穿
过鞋底,穿过脚心,径直钻入我的内心。我可以激动,但不能张狂,因为这些年,我与这里熟悉父亲和那匹栗色的马的风物,照面的机会太少了。我不知道在乡村,这些风物身上的野性,还保留了多少,更不知道那匹栗色的马,会把农业劳动中最精细、最质朴、最动人的声音,就保存在它的呼吸里。
⒀我的心开始有力地跳动了。我想,我围绕着马坊,具体说围绕着这一片乡野上的草木、粮食、一匹栗色的马,还有父亲一样的亲人们,就是要让离散很久的心,很庄严地跳动回来。
⒁走过一座土桥,我远远地看见一匹马,在一块熟悉的土地上抬起了头。
⒂我不知道它这么执意地抬头,是不是因为从我身上,嗅到了什么气味。
⒃但我猜出,它一定是那匹栗色的马的后裔,它能够用那双遗传得更美丽的眼睛,迅速地把我与这片乡野联系起来。它一定会的。
⒄它稍后仰天长啸的一声,我是用心接住的。
(节选自《马坊书》,《黄河文学》)
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 分)
A、在它的眼里,苦难是尘埃,幸福也是尘埃。(2 分)
B、对于我,马坊不只是一个乡的名字。(2 分)
2.文章⑨、⑩两段叙述栗色马死亡的故事,有何作用?(6 分)
3。这篇散文倾深情于乡土,融叙事、诗性为一体,请说说“我”的情感变化过程。(4 分)
4、综观全文,探究“马的呼吸”在作者的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