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创新传承文化 用诗歌传播价值
以创新传承文化 用诗歌传播价值
【摘要】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新闻广播大型品牌文化活动“我们读诗”以文化为内核,采取受众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方式来呈现,不断搭建各类活动平台,让诗歌走进多维空间;同时,创新平台传播传统文化,吸引整合更多资源,努力探索运营模式,开拓了利用新媒体手段以及新颖的营销方式来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播节目新样态。
【关键词】“我们读诗” 传统文化 传承 创新 新媒体 营销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曾经,以诗歌为表现形式的文化类节目被视为“小众化”节目,不被看好。但当今社会,人们面对快速的工作节奏、多重的生活压力、浮躁的社会风气,需要寻求一种心灵的慰藉、寻求一份人性美的境界。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新闻广播(以下简称杭州新闻广播)大型品牌文化活动“我们读诗”顺应了现代人的这种精神追求,将传承性与创新性有机融合,让诗歌回归大众视野,在创新文化传播平台和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
“我们读诗”自2014年推出以来广受各方好评,先后获得2014年度浙江省新闻奖社会活动奖、2014浙江省广播电视文艺奖一等奖、杭州市创新重大主题报道优秀策划创新奖等荣誉。敬一丹、叶檀、吴晓波等社会名人以及数百位各界人士纷纷参与到活动中来,吟诵经典,以诗歌滋润心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诗意生活”正能量。“我们读诗”舍弃“曲高和寡”的表象,深挖传统文化的精髓,追寻传统而不失现代感,让诗歌回归大众视野,将传承性与创新性有机融合,在创新文化传播平台和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
一、重拾诗歌之美:传统文化借力互联网平台
2014年,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我们读诗”正是以此为思想指南,借力互联网平台,重拾诗歌之美,不断突破和创新,为大众带来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
1.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同步播出(推送)
“我们读诗”以传统广播与微信公众号双重传播,即每晚21:00通过杭州新闻广播播出《我们读诗》节目,节目每期时长8分钟,有朗诵、有赏析,契合了部分当代人追求心灵宁静的需求,为受众营造了一种人文主义的美学理想氛围。它短小精悍,符合当下受众的“碎片化”收听习惯。同时,“我们读诗”同名微信公众号每晚21:00同步推送朗诵者朗诵的好诗。有了新的传播载体、渠道,通过互联网平台,“我们读诗”得以与受众进行充分互动,发动人人都来读诗、分享,在微信朋友圈中形成热点,甚至变成受众的一种时尚、一种状态、一种习惯,产生了极强的“圈层传播”效应,从而扩大了传播。
2.开放平台,全民参与
“我们读诗”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原创、分享”的全民读诗公共平台,带领受众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让更多年轻人体味诗歌的美与力量。一句诗的分量,有时大过整个世界的喧嚣。“我们读诗”首批共有来自社会各界的26名联合发起人,他们每个人尽管职业不同,但内心都满含诗意。而“人人都可以成为朗诵者”的活动口号则吸引了更多的听众,涌现出更多的朗诵者。参与“我们读诗”的朗诵者,既有童自荣、徐涛等朗诵大家,全国广播电视“金话筒”奖获得者等专业人士,也有郑愁予、于丹等文化名人,还有教师、学生、商界人士、作家、诗人、公务员以及热爱诗歌的听众等。截至目前,年龄最小的朗诵者才两岁半,最年长的近八十岁。参与读诗活动的杭州市旅游委员会主任李虹这样评价:“‘我们读诗’最大的亮点是开放的平台,面向全体群众,把文学的感觉从神圣华贵请到人间来。”
3.内容多样,滋养心灵
每期节目所朗诵的诗篇,都是参与朗诵者精心挑选的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有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诗篇,如:朱小磊的《中国的声音》、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有歌颂人性美、爱情美的作品,如刘芳菲的《如果我爱你》、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有表达乡愁和歌咏自然山水的诗歌,如田地的《南方北方》等。所选诗歌作品,有古诗也有现代诗;有名家之作,也有名不见经传的诗人的作品。至今,“我们读诗”共推出670余期,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丰富节目的表现形式,吸引更多的跨界人群参与,节目还开设了“诗+歌”专栏,邀请知名音乐人、歌唱家、古琴演奏家等在朗读诗歌的同时,再加以演唱的方式呈现;“我们读诗”除了重点关注“读”外,也鼓励原创诗人的参与,开设“诗人原声”专栏,其中2015年全年播出诗人自己朗诵的原创作品58篇。
4.策划主题传播正能量
“我们读诗”注重文化底蕴与价值取向,围绕时下社会热点,及时策划,传递社会正能量。如:在2014年“杭州7?5公交纵火案”发生后,“我们读诗”及时推出由杭州文广集团知名主持人联袂朗诵的诗歌――《杭州感谢你》,感谢事件中涌现出来的平民英雄,发现“最美杭州人”;国庆节期间,推出了“我们读诗十月特别策划――中国梦?朗读中国”,美丽中国梦,从朗诵中国诗歌开始,从最诗意的江南杭州开始;在各个节日节点,也精心策划,推出的节目既满足受众的收听需求,也具有一定的引导力,如《清明节特别节目:清明时分的悸动与失去》、母亲节特别节目:《妈妈,你是我一生爱上的女人》、儿童节特别节目:《无机巧心,自然童心,不忘初心》等,其中清明节特别节目在官方微信平台上的点击量超过10万。
二、在创新中传承:让诗歌走进多维空间
历久弥新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每个中国人的记忆里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这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系。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读诗”不是简单地传承,而是以文化为内核,采取受众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方式来呈现,不断搭建各类活动平台,让诗歌走进多维空间,给所有人一个读诗和传播诗意生活的优质平台,“我们读诗”传承的更多的是诗意精神。
1.搭建诗意平台,线下活动精彩纷呈
“我们读诗”除播出、推送节目内容外,不定期举办大量线下沙龙、雅集活动,如:“春日?远方”,在出走之后回望“归程”;“夏日?时光”,在时光之河中记录流失的心情;“秋日?礼物”,用诗歌来打包一座城市当成礼物送给你;“冬日?祈祷”,用祈祷来安放内心,用诗歌来发现另一个自己。此外也有“七一诗会”“白塔月圆夜中秋诗会”“勿忘国耻――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诗会”等各类主题诗会。“我们读诗”还走进大学校园,紧扣“燃情岁月”主题,推动“浙江高校诗社联展”,评出优秀诗社与优秀校园诗人,让大学校园里洋溢着诗意,以激发青年人的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精神。这些活动分别邀请了社会知名人士、诗歌以及朗诵爱好者、热心听众等共同参与。
2.传递诗意生活,走进城市公共空间
“我们读诗”现身城市客厅,在杭州图书馆设立了“我们读诗――一面有声音的墙”,读者只要扫描诗歌墙上的二维码,就可以听到各界精英的读诗音频;策划推出“诗人来到图书馆”系列活动,以朗诵暨沙龙方式让诗歌进入城市公共空间,为杭州这座城市绽放灵魂之光。活动邀请诗人以及文学爱好者、市民朋友,在图书馆“我们读诗”诗歌墙前,一起朗读诗歌,吟诵经典;举办沙龙,讲述诗歌背后的故事,分享珍贵的创作过程。再如:“我们读诗”与杭州市妇女活动中心一起发起成立了杭州首个女性诗社“西子诗社”,众多女性朋友定期参加诗社活动,畅谈文学、艺术与生活,共同挖掘杭州诗意生活符号。“我们读诗”录制的所有读诗音频都赠予了浙江省视障信息无障碍服务中心,盲人读者可以在浙江图书馆听到众多名家和各行各业诗歌爱好者朗诵的诗歌音频。
3.树立诗意地标,绘制诗歌地图
“我们读诗”策划、绘制了首份“杭州诗歌地图”,以诗歌视角看杭州,树立杭州诗意地标,让市民和游客“按图索骥”,重新体会“苏轼看过的山水我亦在观看”那种千年来的绵延诗意,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在这份诗歌地图中,收录了50多首描写杭州不同地点、风格的诗歌作品。来自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之手,从白居易到苏东坡,从“西湖梦寻”到“江南雨巷”,通过诗歌,回味经典名句,重新体味杭州这座“诗歌之城”。同时,诗歌地图也推出了电子版,扫一扫即可在手机端轻松查看,并聆听到由杭州新闻广播主持人录制的诗歌。
三、挖掘传统文化的市场价值:吸引、整合资源,探索营利模式
“我们读诗”一方面创新平台传播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吸引整合更多资源,努力探索运营模式。
1.社交平台
随着“我们读诗”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线上线下聚集了一批拥有同样情怀的粉丝,建立起了一个具有共同爱好和情怀的社群,具有非常好的用户黏性。诗是情感的载体,以诗为载体的各类活动,更成为了受众追求的时尚生活方式。而“我们读诗”因为合作模式多元,载体设计灵活,引来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商家、机构组织的关注,提出了为其定制读诗活动的邀约。
2.文化产品
为尝试将诗歌从“文化”转变为“文化产品”,检验“我们读诗”品牌的市场认可度与拓展潜力,2015年“我们读诗”策划举办了“名家名篇音乐朗诵会”。凭借此前活动的社会影响力,朗诵会的赞助商及合作伙伴招募进展顺利,获得高端房产项目和豪华汽车品牌的青睐,体现了“我们读诗”在中高端消费人群中的认可度。同时,朗诵会也取得了良好的“票房”销售成绩。
3.诗意生活
“我们读诗”归根结底推广的是一种诗意生活。诗意生活,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要会吟诗,而是用一种审美的心态来安排生活,体现一种精致和美的生活情状。而杭州这座城市也适合出品诗意产品、诗外空间,这将为“我们读诗”下一步的运营提供更多的探索方向。
四、用诗歌与杭州连接:“我们读诗”成为杭城文化热点
从白居易到苏东坡,从“春来江水绿如蓝”到“水光潋滟晴方好”,从张岱到戴望舒,从“西湖梦寻”到“江南雨巷”,美丽的西湖山水一直被千年诗词所缠绕,最终形成诗意的杭州与独特的城市精神。而2015年起,杭州的国际旅游宣传语为“诗意的杭州(HangZhou,Living Poetry)”。诗意的杭州,这是杭州的国际范儿。
作为一家与杭州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的城市电台,杭州新闻广播策划推出的“我们读诗”活动,契合了杭州的根脉,发掘、放大了杭州的人文精神,而杭州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民众的精神需求,为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土壤。
“我们读诗”官方微信平台每天收到大量听众留言,如:“好声音,好配乐,好诗词,好心旷神怡!”“行走于城市的钢筋水泥,读诗让我们重新回归疏远已久的精神世界,内心变得安静祥和。”“每次和女儿一起听我们读诗,边欣赏边聆听,解说又很棒,又能学到很多知识,促进我不断努力学习。”“每天一篇,让我们都安静下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一首能勾起人们美好回忆的好诗。”“写得好,读得深情,喜欢!”
“我们读诗”在2015年度杭州生活品质总点评活动中被评为“年度现象”,点评词这样写道:“这是座被白居易、苏东坡吟咏的城市,这里有汪静之的湖畔,戴望舒的雨巷。如果缺少诗,杭州将会怎样?不必去想象,杭州总是诗意盎然。‘我们读诗’如一泓甘泉让感情柔软。不分老幼,不分贵贱,诗歌将我们的心绪相连。‘我们读诗’,‘我们’就是诗,传送美的欢乐、善的深长、爱的无疆。”
“我们读诗”也获得媒体同行的关注,新华网以《杭州:诗歌朗诵吹起新风 酒局少了雅集多了》为题、《中国文化报》以《网络平台,让诗意在生活中栖居》为题,对“我们读诗”进行报道。
杭州新闻广播大型品牌文化活动“我们读诗”在杭州成为文化热点,一方面说明诗歌并未“死”去,虽然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但诗意从未消散,它永远在人们的心里,就看你用一种什么方式将它唤醒;另一方面也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启发:如何更好地利用广播以及新媒体手段和新颖的营销方式来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传统与现代结合,才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
(本文编辑:宁黎黎)
第二篇:以创新传承文化 用诗歌传播价值
以创新传承文化 用诗歌传播价值
2016-05-24 14:42:45 作者:7天论文网 【大 中 小】 浏览:8次 评论:0条
曾经,以诗歌为表现形式的文化类节目被视为“小众化”节目,不被看好。但当今社会, 人们面对快速的工作节奏、多重的生活压力、浮躁的社会风气,需要寻求一种心灵的慰藉、寻求一份人性美的境界。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新闻广播(以下简称杭州新闻广播)大型品牌文化活动“我们读诗”顺应了现代人的这种精神追求,将传承性与创新性有机融合,让诗歌回归大众视野,在创新文化传播平台和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
“我们读诗”自2014 年推出以来广受各方好评,先后获得2014 浙江省新闻奖社会活动奖、2014浙江省广播电视文艺奖一等奖、杭州市创新重大主题报道优秀策划创新奖等荣誉。敬一丹、叶檀、吴晓波等社会名人以及数百位各界人士纷纷参与到活动中来,吟诵经典,以诗歌滋润心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诗意生活”正能量。“我们读诗”舍弃“曲高和寡”的表象,深挖传统文化的精髓,追寻传统而不失现代感,让诗歌回归大众视野,将传承性与创新性有机融合,在创新文化传播平台和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
一、重拾诗歌之美: 传统文化借力互联网平台2014 年,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我们读诗”正是以此为思想指南,借力互联网平台,重拾诗歌之美,不断突破和创新,为大众带来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1.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同步播出(推送)
“我们读诗”以传统广播与微信公众号双重传播,即每晚21 :00 通过杭州新闻广播播出《我们读诗》节目,节目每期时长8 分钟,有朗诵、有赏析,契合了部分当代人追求心灵宁静的需求,为受众营造了一种人文主义的美学理想氛围。它短小精悍,符合当下受众的“碎片化”收听习惯。同时,“我们读诗”同名微信公众号每晚21 :00 同步推送朗诵者朗诵的好诗。有了新的传播载体、渠道,通过互联网平台,“我们读诗”得以与受众进行充分互动,发动人人都来读诗、分享,在微信朋友圈中形成热点,甚至变成受众的一种时尚、一种状态、一种习惯,产生了极强的“圈层传播”效应,从而扩大了传播。
2.开放平台,全民参与“我们读诗”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原创、分享”的全民读诗公共平台,带领受众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让更多年轻人体味诗歌的美与力量。一句诗的分量,有时大过整个世界的喧嚣。“我们读诗”首批共有来自社会各界的26 名联合发起人,他们每个人尽管职业不同,但内心都满含诗意。而“人人都可以成为朗诵者”的活动口号则吸引了更多的听众,涌现出更多的朗诵者。参与“我们读诗”的朗诵者,既有童自荣、徐涛等朗诵大家,全国广播电视“金话筒”奖获得者等专业人士,也有郑愁予、于丹等文化名人,还有教师、学生、商界人士、作家、诗人、公务员以及热爱诗歌的听众等。截至目前,年龄最小的朗诵者才两岁半,最年长的近八十岁。参与读诗活动的杭州市旅游委员会主任李虹这样评价:“„我们读诗‟最大的亮点是开放的平台,面向全体群众,把文学的感觉从神圣华贵请到人间来。”3.内容多样,滋养心灵每期节目所朗诵的诗篇,都是参与朗诵者精心挑选的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有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诗篇,如:朱小磊的《中国的声音》、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有歌颂人性美、爱情美的作品,如刘芳菲的《如果我爱你》、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有表达乡愁和歌咏自然山水的诗歌,如田地的《南方北方》等。所选诗歌作品,有古诗也有现代诗;有名家之作,也有名不见经传的诗人的作品。至今,“我们读诗”共推出670 余期,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丰富节目的表现形式,吸引更多的跨界人群参与,节目还开设了“诗+ 歌”专栏,邀请知名音乐人、歌唱家、古琴演奏家等在朗读诗歌的同时,再加以演唱的方式呈现;“我们读诗”除了重点关注“读”外,也鼓励原创诗人的参与,开设“诗人原声”专栏,其中2015 年全年播出诗人自己朗诵的原创作品58 篇。
4.策划主题传播正能量“我们读诗”注重文化底蕴与价值取向,围绕时下社会热点,及时策划,传递社会正能量。如:在2014 年“杭州7·5 公交纵火案”发生后,“我们读诗”及时推出由杭州文广集团知名主持人联袂朗诵的诗歌——《杭州感谢你》,感谢事件中涌现出来的平民英雄,发现“最美杭州人”;国庆节期间,推出了“我们读诗十月特别策划——中国梦·朗读中国”,美丽中国梦,从朗诵中国诗歌开始,从最诗意的江南杭州开始;在各个节日节点,也精心策划,推出的节目既满足受众的收听需求,也具有一定的引导力,如《清明节特别节目:清明时分的悸动与失去》、母亲节特别节目:《妈妈,你是我一生爱上的女人》、儿童节特别节目:《无机巧心,自然童心,不忘初心》等,其中清明节特别节目在官方微信平台上的点击量超过10 万。
二、在创新中传承:让诗歌走进多维空间历久弥新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每个中国人的记忆里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这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系。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读诗”不是简单地传承,而是以文化为内核,采取受众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方式来呈现,不断搭建各类活动平台,让诗歌走进多维空间,给所有人一个读诗和传播诗意生活的优质平台,“我们读诗”传承的更多的是诗意精神。
1.搭建诗意平台,线下活动精彩纷呈“我们读诗”除播出、推送节目内容外,不定期举办大量线下沙龙、雅集活动,如:“春日·远方”,在出走之后回望“归程”;“夏日·时光”,在时光之河中记录流失的心情;“秋日·礼物”,用诗歌来打包一座城市当成礼物送给你;“冬日·祈祷”,用祈祷来安放内心,用诗歌来发现另一个自己。此外也有“七一诗会”“白塔月圆夜中秋诗会”“勿忘国耻——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诗会”等各类主题诗会。“我们读诗”还走进大学校园,紧扣“燃情岁月”主题,推动“浙江高校诗社联展”,评出优秀诗社与优秀校园诗人,让大学校园里洋溢着诗意,以激发青年人的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精神。这些活动分别邀请了社会知名人士、诗歌以及朗诵爱好者、热心听众等共同参与。2.传递诗意生活,走进城市公共空间“我们读诗”现身城市客厅,在杭州图书馆设立了“我们读诗——一面有声音的墙”,读者只要扫描诗歌墙上的二维码,就可以听到各界精英的读诗音频;策划推出“诗人来到图书馆”系列活动,以朗诵暨沙龙方式让诗歌进入城市公共空间,为杭州这座城市绽放灵魂之光。活动邀请诗人以及文学爱好者、市民朋友,在图书馆“我们读诗”诗歌墙前,一起朗读诗歌,吟诵经典;举办沙龙,讲述诗歌背后的故事,分享珍贵的创作过程。再如:“我们读诗”与杭州市妇女活动中心一起发起成立了杭州首个女性诗社“西子诗社”,众多女性朋友定期参加诗社活动,畅谈文学、艺术与生活,共同挖掘杭州诗意生活符号。“我们读诗”录制的所有读诗音频都赠予了浙江省视障信息无障碍服务中心,盲人读者可以在浙江图书馆听到众多名家和各行各业诗歌爱好者朗诵的诗歌音频。
3.树立诗意地标,绘制诗歌地图“我们读诗”策划、绘制了首份“杭州诗歌地图”,以诗歌视角看杭州,树立杭州诗意地标,让市民和游客“按图索骥”,重新体会“苏轼看过的山水我亦在观看”那种千年来的绵延诗意,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在这份诗歌地图中,收录了50 多首描写杭州不同地点、风格的诗歌作品。来自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之手,从白居易到苏东坡,从“西湖梦寻”到“江南雨巷”,通过诗歌,回味经典名句,重新体味杭州这座“诗歌之城”。同时,诗歌地图也推出了电子版,扫一扫即可在手机端轻松查看,并聆听到由杭州新闻广播主持人录制的诗歌。
三、挖掘传统文化的市场价值:吸引、整合资源,探索营利模式“我们读诗”一方面创新平台传播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吸引整合更多资源,努力探索运营模式。
1.社交平台随着“我们读诗”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线上线下聚集了一批拥有同样情怀的粉丝,建立起了一个具有共同爱好和情怀的社群,具有非常好的用户黏性。
诗是情感的载体,以诗为载体的各类活动,更成为了受众追求的时尚生活方式。而“我们读诗”因为合作模式多元,载体设计灵活,引来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商家、机构组织的关注,提出了为其定制读诗活动的邀约。
2.文化产品为尝试将诗歌从“文化”转变为“文化产品”,检验“我们读诗”品牌的市场认可度与拓展潜力,2015 年“我们读诗”策划举办了“名家名篇音乐朗诵会”。凭借此前活动的社会影响力,朗诵会的赞助商及合作伙伴招募进展顺利,获得高端房产项目和豪华汽车品牌的青睐,体现了“我们读诗”在中高端消费人群中的认可度。同时,朗诵会也取得了良好的“票房”销售成绩。
3.诗意生活“我们读诗”归根结底推广的是一种诗意生活。
诗意生活,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要会吟诗,而是用一种审美的心态来安排生活,体现一种精致和美的生活情状。而杭州这座城市也适合出品诗意产品、诗外空间,这将为“我们读诗”下一步的运营提供更多的探索方向。
四、用诗歌与杭州连接:“我们读诗”成为杭城文化热点从白居易到苏东坡,从“春来江水绿如蓝”到“水光潋滟晴方好”,从张岱到戴望舒,从“西湖梦寻”到“江南雨巷”,美丽的西湖山水一直被千年诗词所缠绕,最终形成诗意的杭州与独特的城市精神。而2015 年起,杭州的国际旅游宣传语为“诗意的杭州(HangZhou,Living Poetry)”。诗意的杭州,这是杭州的国际范儿。
作为一家与杭州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的城市电台,杭州新闻广播策划推出的“我们读诗”活动,契合了杭州的根脉,发掘、放大了杭州的人文精神,而杭州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民众的精神需求,为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土壤。
“我们读诗”官方微信平台每天收到大量听众留言,如:“好声音,好配乐,好诗词,好心旷神怡!”“行走于城市的钢筋水泥,读诗让我们重新回归疏远已久的精神世界,内心变得安静祥和。”“每次和女儿一起听我们读诗,边欣赏边聆听,解说又很棒,又能学到很多知识,促进我不断努力学习。”“每天一篇,让我们都安静下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一首能勾起人们美好回忆的好诗。”“写得好,读得深情,喜欢!”“我们读诗”在2015 杭州生活品质总点评活动中被评为“现象”,点评词这样写道:“这是座被白居易、苏东坡吟咏的城市,这里有汪静之的湖畔,戴望舒的雨巷。如果缺少诗,杭州将会怎样?不必去想象,杭州总是诗意盎然。„我们读诗‟如一泓甘泉让感情柔软。不分老幼,不分贵贱,诗歌将我们的心绪相连。„我们读诗‟,„我们‟就是诗,传送美的欢乐、善的深长、爱的无疆。”“我们读诗”也获得媒体同行的关注,新华网以《杭州:诗歌朗诵吹起新风酒局少了雅集多了》为题、《中国文化报》以《网络平台,让诗意在生活中栖居》为题,对“我们读诗”进行报道。
杭州新闻广播大型品牌文化活动“我们读诗”在杭州成为文化热点,一方面说明诗歌并未“死”去,虽然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但诗意从未消散,它永远在人们的心里,就看你用一种什么方式将它唤醒;另一方面也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启发:如何更好地利用广播以及新媒体手段和新颖的营销方式来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传统与现代结合,才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
第三篇:传承创新
传承创新 成绩卓越 内涵发展 再创辉煌学校隆重举行庆祝建校十五周年系列活动刘勇、闫小培及社会各界代表等出席国内外230多家单位发来贺信贺电全校师生与来宾欢度校
庆 4月28日是学校十五周年校庆。为迎接这个特别的日子,学校积极筹备,以促进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为总体目标,通过举办系列校庆活动,加强软件硬件建设,共同追忆发展历程,集中展示办学成果,积极谋划未来发展。校庆日当天,学校在新校区隆重举行了中心广场工程竣工揭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果展、第六届科技文化节开幕式暨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展、国家示范校建设阶段成果交流汇报会和各界代表答谢会等系列活动,学校近三万名师生员工与海内外来宾一同庆祝这个喜庆而特别的日子。
嘉宾云集
出席校庆活动的领导和嘉宾有:深圳市委常委、深圳警备区刘勇司令员,深圳市人民政府闫小培副市长,市政府办公厅黄国强副秘书长,深圳市教育局张宝泉局长,深职院老领导俞仲文教授,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教授,深圳警备区刘胜标参谋长,共青团深圳市委刘燕书记,深圳市科信局周路明副局长,深圳市财政局伍秀琼副局长,深圳市劳动保障局许少英副局长,深圳市发改局社会处叶秦处长,日本大阪滋庆教育集团事务局长桥本胜信先生,英国文化协会广州办事处主任吉姆•霍林顿先生,香港职业训练局总办事处二科中国事务组项目何慧贤主任,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张基宏院长,中共深圳市委党校杨朝仁副校长,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史守旭常务副院长,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党委书记刘文煌副院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张敏院长,深圳大学城管委会张儒林副主任,南方科技大学筹建办梁北汉主任,深圳虚拟大学园培训部戎雪亚副部长,河源职业技术学院高仁泽党委书记,深圳市标远汽车有限公司杨富强董事长,海王集团有限公司钱建农总裁,海德堡印刷设备(深圳)有限公司谭浩辉总经理,出席校庆活动的还有我校全体校领导、师生代表以及兄弟院校代表、家长代表及校友代表。
竣工揭幕
上午10点整,校庆活动正式开始。学校党委副书记苗丽芬主持仪式。首先进行的是新校区中心广场工程竣工剪彩揭幕仪式。我校新校区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自2001年开始建设,经过近7年的努力,目前已建成教学大楼、实训大楼、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行政楼、学生公寓等21栋建筑,建筑面积达到21.2万平方米。中心广场工程(校门、人工湖、校名墙等)的竣工标志着新校区建设已基本成形。出席校庆活动的领导、嘉宾以及师生代表通过剪彩和揭幕仪式,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历史时刻。
刚刚落成的新校区校门和校名墙古朴素雅。中心广场大气而宽阔,人工湖碧波荡漾,新校区呈现出一派全新景象,欣欣向荣,美不胜收。在礼炮齐鸣、管乐协奏以及来宾和观众的热切期盼中,28位领导及来宾为新校区校门剪了彩。刘勇、闫小培、刘洪
一、黄国强、张宝泉、俞仲文、章必功等为校
名墙揭幕。
硕果累累
剪彩揭幕仪式结束后,各位领导和来宾拾阶而上,在校领导和师生代表的陪同下来到新校区第一教学楼大厅参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果展。在各专业展板前,刘洪一校长向来宾介绍了我校办学十五年来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育实用性高技能人才等方面所作的积极探索以及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在海德堡公司合作案例以及思科公司合作案例展板面前,刘勇司令员和闫小培副市长等来宾对学校能与世界顶级企业建立如此紧密联系并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发出由衷的赞叹。各位来宾也都在各展板面前驻足观看,流连忘返,大家非常钦佩我校长期坚持和贯彻工学结合理念,并牢牢把握其精髓和主旨,取得了显著成绩,大家禁不住称赞我校在工学结合方面是“改革先锋”,育人之树结下“累累硕果”。
科技创新
随后,各位领导和来宾出席了在新校区图书馆举行的第六届科技文化节开幕式暨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展。科技文化节是我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科技文化节为载体,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活动,是我校学生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我校学生中已有90人通过美国思科公司CCIE认证,成为国际顶级的“网络专家”;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全国机器人对抗赛等国家、省、市大赛中屡创佳绩,仅2007年就获得市级以上奖励360余项。
领导致辞
在庆祝十五周年校庆暨第六届科技文化节开幕式上,刘洪一校长发表了精彩的讲话。他代表学校3万余名师生员工向一直关心支持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的领导、朋友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了衷心感谢。刘洪一指出,经过15年的建设与发展,深职院已经成为全国同类院校中办学实力最强、办学水平最高的示范校,被誉为中国高职教育的“一面旗帜”,在中国高等教育和深圳特区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刘洪一强调,总结学校15年的办学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着力突出学生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将乘全省上下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的东风,秉持改革创新的深圳精神,努力构建“官学企行”四方联动、“产学创用”立体推进办学体系,不断强化办学特色;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为主体”的办学理念,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构建规范、高效、精致的大学内部管理体系,激发办学活力;坚定走国际化发展之路,提高深度与广度,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职业技术大学。
闫小培副市长在科技文化节开幕式上代表市委市政府发表讲话。闫副市长向学校全体师生员工致以校庆的热烈祝贺和亲切慰问,并向关心支持深职院以及深圳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了感
谢。闫副市长说,深职院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吹响思想大解放号角的直接产物。建校15年来,学校秉承特区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深圳高等教育的一张名片和全国高职教育的排头兵,为深圳赢得了荣誉。
闫副市长指出,深圳人口的总体素质不高,高端人才、技能型人才缺乏。深职院有责任为深圳新一轮的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为此,她对全校师生提出了几点希望。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勇于创新。二是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在质量和特色上下功夫。三是要坚持走国际化之路。四是希望同学们珍惜学习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精彩纷呈
在科技文化节开幕式上,刘勇、闫小培、刘洪
一、黄国强、张宝泉、俞仲文、章必功等共同启动了象征着科技与创新的水晶球,本届科技文化节正式开幕。各位来宾随后参观了我校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展。这是一场全体学生献给校庆的校园文化盛宴。各项展品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我校学生在科技文化创新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各位来宾不停的驻足观看,并仔细询问作品的创作思路和应用前景,“作者们”思路敏捷,有问必答,来宾们不住地点头,交相称赞学校的“第二课堂”办得好,办得实。来宾们还乘坐校园巴士参观了北校区,了解了北校区教学楼、学生公寓等建设进展情况。最后,大家前往麒麟山庄,出席了深职院十五周年校庆各界代表答谢会。当日下午,学校在西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了国内论坛:国家示范校建设交流研讨会,在东校区图书馆东厅举行了国际论坛:日本职业教育及医疗技术教育现状。当晚,学校还在东校区中心广场举行了校庆电影晚会,在西校区篮球场举行了历届校园歌手演唱会,为节日的校园增添了一抹温馨的气氛。(本刊将陆续报道有关详情,敬请读者关注)
深情祝福
为期一天的活动圆满结束了。时光美好,惹人怀念。新的一天即将来临。回忆过去,关注当下,展望未来。少年深职院在过去的15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止步不前。中国高职教育目前的发展态势已成万马奔腾、你追我赶的局面,面对这样的外部竞争环境,全体深职院人应该只有更加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以十五周年校庆为契机,同心同德,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努力拼搏,我们才能信心百倍地去创造二次创业新的辉煌,开创学校更加美好的明天!(本 刊)
第四篇: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其在诗歌上的创新
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其在诗歌上的创新
韩愈“以文为诗”,形成诗歌的散文化。这首先表现为韩愈的不少诗从内容到形式,都和散文大致相同。在这些诗中,韩愈不仅大发议论,而且在形式上也脱离了诗歌的轨道。如《南山》一诗,用汉赋的铺张排比手法,极力描写终南山的四时景色变化和各种形状的山势,就是这种表现之一。而这在《嗟哉董生行》中,表现得就更为淋漓尽致,几乎和作者的散文名作《送董召南序》出自一辙,“寿州属县有安丰,唐贞元时县人董生召南,隐居行义于其中。”这种句法一扫浮艳之习,但往往破坏了诗的韵律,正如沈括所说:“韩退之诗,乃押韵之文耳。”《山石》这首诗在文字上较为平易,不代表其险怪的文字风格。诗中所写是游山寺,是一篇纪游之作。一般说来,游览诗大都是截取一些景物片断,即景抒怀,这首诗却写了游览的全过程。从黄昏到寺,到坐阶观景,到夜深静卧,到天明独去,都按时间的先后、游程的次第写入诗中,路数颇像一篇游记文。但它以诗的形式表现,也保有诗的艺术特色,是揉合诗、文而为一,自成一格。这首诗虽然在结构和笔墨蹊径上采取文的路数,但艺术表现上,不只是诗魄形式,也是诗的艺术手法。诗人对游山寺的整个行程,做了匠心的剪裁,对已选择入诗的关节,用笔的详略也有不同。对展开描写的部分,也都能捕捉事物突出的特点,使之最大程度的形象化和力传事物情景之神。因此我们接触到的是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的转移,虽写过程而不觉其平淡与拖沓,是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的。
以散文句法入诗,便于诗人驰骋笔力,提高诗歌的表现能力。但片面强调,就会模糊诗文的界限,损害诗歌特有的审美特征。韩愈在这方面有过失败,也有不少成功之作。
韩愈为文主张“务去陈言”,作诗讲求推敲文字。他不仅爱用古词奥语,也喜欢用俗口语,力求出新。他曾自言:“壮非少者哦七字,六字常污一字难”(《记梦》)。这种推敲的例子在其诗中俯拾即是。如“露泣秋树高,虫吊寒夜永”(《秋怀》);“山作剑攒江写镜,扁舟斗转疾如飞”(《郴口又赠二首》)。韩诗又极喜欢设色敷彩,形成浓艳的色调。如《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云:“友生招我佛寺行,正值万株红叶满。光华闪壁见神鬼,赫赫炎官张火伞。然云
烧树大实骈,金乌下啄赦虬卵。魂翻眼倒忘处所,亦气冲融无间断。”韩愈这种奇崛险怪的诗风,也影响了其他一些诗人的作品,蔚为一时风气。
韩愈多创作长篇古体诗,以气势雄放和意象诡奇见长,带有“以文为诗”的特点。他以古文之浑灏溢而为诗,波澜壮阔,手法变怪百出,可惊可叹。如《南山诗》写南山的高峻和景象变幻,连用五十个“或”字的诗句加以铺排描写,穷形尽相,罗列比喻,这是一种散文 化的赋体手法。又如《山石》,按游记散文的叙述顺序,写傍晚上山入寺到第二天清晨下山的所见所闻,记叙细致;全诗以“单行”散句贯串,写景刻露,造语生僻,句断而意脉相连,就是有意把诗写得不像诗,追求“非诗之诗”,如《月蚀诗效玉川子作》:“月形如白盘,完完上天东,忽然有物来豼之,不知是何虫。如何至神物,遭此狼狈凶。„„”从语气到句式,已完全散文化了。
“象外逐幽好”与“横空盘硬语”为韩愈诗歌创作的审美追求。他才气纵横,生性好奇,勇于创新,为避免诗歌因平易流于油滑一途,在艺术上蓄意追求狠重、怪奇、险劲的境界。如《陆浑山火》中对山火的描写:“„„天跳地踔颠乾坤,赫赫上照穷崖垠。截然高周烧四垣,神焦鬼烂无逃门。„„”用“天跳地踔”、“神焦鬼烂”等怪奇意象,形容山火的狂野暴烈,写得光怪陆离,狰狞震荡。其着色的浓烈、选辞的怪僻和构辞的异样,在诗歌创作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是一种异乎常情的创造。他在《调张籍》诗中道:“想当施手时,巨 刃磨天扬。„„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作诗追求险怪,终会走到“以丑为美”的地步,即将生活中的丑陋事物写入诗中。
追求非诗之诗和以丑为美,可以造成艺术表现形式的怪奇和生新,但也容易将诗写得不是诗,毫无美感。不过,韩愈在贬谪期间写的作品,虽是以文为诗,且著意收罗奇语,多险怪意象,但因有真情实感贯注,仍不失诗的感染力。如《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第五篇:以传承创新提升党性教育实效
以传承创新提升党性教育实效
浙江省湖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干武东
加强党性教育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国梦”的光荣使命,必须把加强党性教育作为党员教育的首要任务,始终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注重价值认同,增强党性教育时代感。党性教育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发展大势,不断丰富内涵。要坚持以史育人,充分挖掘党史这座“富矿”,深入开展党章和党的知识、历史教育,让广大党员全面了解、正确认识党的光辉历程、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要准确把握现实,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各行各业涌现的优秀人物、先进事迹,作为党性教育的现实素材,扩大主流声音,增加正能量,引导广大党员坚定“三个自信”。要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与党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广大党员从先进文化中汲取精髓,内化于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党性修养。
创新教育方法,提高党性教育吸引力。要坚持分层分类,既要把握党性教育的共性,又要尊重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党员的个性。要改进教育方式,注重理论灌输的深入浅出、入情入理,积极推行启发教育、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双向交流等互动式教育,使党员真听真学真懂真信。要重视“情感认同”,抓住党员兴奋点、关注点,开展体验式教育,组织党员在实践中感同身受,理解党性真谛。要高度关注网络等新兴媒体对党员影响,积极抢占舆论阵地,牢牢把握党性教育的主动权。
严格党内生活,保证党性教育经常化。要严格党内生活,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增强组织生活吸引力。完善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党员领导干部要把党性分析作为民主生活会的重要内容,扩大群众参与、评价和监督,促使党员干部深刻剖析自我、勇于揭丑亮底,真正触及思想灵魂。全面推行党员先锋指数考评,探索开展“党性体检”活动,经常晒一晒、比一比党性强弱。健全不合格党员处置机制,对少数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组织纪律不强的党员,要加强教育转化,对思想蜕变、腐化堕落的,要坚决清除出党员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