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研究的发展脉络

时间:2019-05-14 03:39: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治学研究的发展脉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治学研究的发展脉络》。

第一篇:政治学研究的发展脉络

第三节 政治学研究的发展脉络

1.古希腊、罗马时期,也是欧洲古典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理论主要围绕两大主题展开:什么是最好的政体组织形式?应当采用何种标准对政体做出评判?针对第一个问题,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六种政体类型理论和混合政体思想作出了回答;而有关于政体的评价标准问题,则是斯多葛学派所倡导的以正当性、正义为核心的自然法学说。这些均称为中世纪天主教政治理论的主要思想根基。

2.中世纪是基督教神学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神学。这就使该时期的政治研究也弥漫着浓厚的宗教神学色彩。《圣经》、上帝、教权成为政治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信仰领域的权威成为判断万物是非曲直的唯一标准。13世纪经院派哲学的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成为基督教世界承前启后的人物,他首次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伦理学》译成拉丁文,并详细评注了亚里士多德的几乎全部主要论文;在理论上论证了信仰领域和理性领域、道德科学与政治科学界分的可能性,这位后来的宗教改革乃至政教分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3.文艺复兴是西方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转折点。政治学开始摆脱宗教神学和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人们开始以理性和经验的眼光观察和解放政治现象,西方近代政治学开始形成。马基雅维被称为新时代第一位政治思想家,在其《君主论》一书中,开始讲政治学和伦理学彻底分开,从而使其具有了独立的问题领域,因此他也被称为近代资产阶级政治科学的奠基人。法国政治思想家让·不丹在《共和六书》中指出,认为主权是一个国家的本质属性,具有至上性和不可分割性,是国家稳固统一的前提。他的主权理论不仅推动了政治统一和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而且通过国际法而相互联系的现代主权国家组成的现代国家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17、18世纪理性主义政治学先驱。

4.20世纪西方政治科学的发展主要特征1.建立了独立的政治学学科体系2.科学主义方法的运用,使现代政治科学更加专业化和学术化3.与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相对应,政治学研究开始形成具有学科特性的语汇系统。

5.中国古代对“政治”的研究,主要是制定和解释礼乐、兵刑、职官、财赋等典章制度,同我们现在一般所讲的政治学研究有着相当的差异。

6.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研究:这一时期,政治研究除了从传统中挖掘革故鼎新的思想资源外,更多的人将眼光投向了西学。

7.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关键词:俄国十月革命;新青年、新中国

重要名词

城邦:指由一个单独的城镇为中心的国家。其性质是古希腊政治的内涵的主要概念。

共和国:国家和政府应当为公共利益而努力,而不是私人的,国家和政府应当为公共利益而努力,而不是为私人利益而奋斗。

政治哲学: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他是研究政治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又是政治理论的方法、原则、体系的科学。它主要关注政治价值和政治本质,是关于一般政治的本质,是关于一般政治问题的理论,也是其他政治理论的哲学基础。

政治科学:政治科学是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属于社会人文科学,有广义、狭义两种不同的内涵。

行为主义革命:形成于20世纪初期,50、60年代盛行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行为主义作为一种观点,主张对政治行为进行科学研究,特别是通过使用定量方法,旨在创立完全以经验数据为基础的政治科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把政治行为作为政治的出发点和政治分析的基本单元,主张政治应从国家制度、法律、政治权利的性质的研究,转向对政治行为的研究。

政治系统论:政治系统论运用了系统论和控制论的一般原理,不注重实用国家这种模糊的概念,而以政治系统为自己的基本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对政治过程,特别是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中的价值分配进行研究。它首先把政治看成是一个既有层次分工而又有完整系统地有机整体,即政治系统,政治现象是这个系统整体的组成部分,政治系统内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和各个要素以及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由此,政治系统把政治的互动行为当做政治分析的基本要素,主张以政治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为目标,着重分析系统地平衡和自我维持。新制度主义:是对传统政治学与行为主义政治学结合基础上的扬弃和超越。它经历了一个兴起、运用与总结及反思的发展过程。从制度与作为政治主体的个体关系这一角度看,在政治学的发展史上先后发生过三次研究视角的转变。经历第三次转变后的个体与制度的关系,是一种多维的、立体的良性互动关系。对这种关系的清楚认识,有助于个体在政治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政治社会学:是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跨学科产物。政治社会学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行为主义兴起后得到了长足发展。政治社会学主要研究政治和社会的基本关系,这一种关系的分析可分为3种基本类型。1.政治与社会之间存在着简单的交流。2.社会和社会之间存在着双边的因果机制3.政治与社会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些关系源于社会,被政治过程改变,再作用于社会。斯多葛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中国特有的研究政治学的方法论,形成于苏联。以马克思主义的角度,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观察和分析社会政治现象。主要方法论有:历史分析法;经济分析法;阶级分析法。

1.应当如何理解政治的内涵?

结合政治内涵本本身的演变及当代政治研究对政治的理解,我们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当代政治的内涵。就狭义而言,当代政治主要是国家的而活动及其形式和关系。就广义而言,当代的政治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及其关系。从时间上看,狭义的政治涉及国家的政治现象及其活动,广义的政治则包括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从空间上看,狭义的政治涉及国家的政治现象及其活动,而广义的政治则包括与社会公共权力相关联的各种权利现象和社会政治关系、行为与活动。2.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哪些方面?

结合我们对政治内涵的理解,我们认为从狭义的角度看,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就广义而言,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3.简述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指导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方法论,即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观察和分析社会政治现象。在政治学研究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所包括的具体方法主要是“历史分析法;经济分析法;阶级分析法”。4.简述中、西政治研究的发展脉络。

西方政治研究的发展脉络分为

(一)古典希腊、罗马时期,这一时期政治研究的核心是城邦政治

(二)中世纪时期,该时期《圣经》、上帝、教权成为政治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信仰领域的权威成为判断万物是非曲直的唯一标准。

(三)近代时期,政治学开始摆脱宗教神学和传统理论道德观念的束缚,人们开始以理性和经验的眼光观察和解释政治现象,西方近代政治学开始形成。

(四)现代时期19世纪的思想家在一定程度上承接了启蒙运动的思想传统,将政治和社会的研究视为科学,研究者注重的是政治制度和事件背后的事实依据,他们对现象的解释日益建立在对历史事实的归纳基础之上。20世纪的现代政治呈现科学化、专业化。8.中国政治研究的发展脉络

(一)中国王朝国家的政治研究主要是制定和解释礼乐、兵刑、职官、财赋等典章制度,同我们现在一般所讲的政治学研究有着相当的差异。

(二)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研究除了从传统中挖掘革故鼎新的思想资源外,更多的人将眼光投向了西学。

(三)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中国形成、发展,并成为指导思想。

第三章 政治权利

第一节 权利与政治权力

权力的界定。权力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的标准,对权力类型可以做出以下的划分。

(一)根据权力的运用领域不同,可以将权力划分为政治权力、经济权利、社会权力和文化权力。(2)根据权力的属性不同,可以将权力划分为应得权力、报偿权力和制约权力。

(三)根据权力的形式,可以将权力划分为强制性权力和诱导性权力。权力是当今社会最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之一,也是人类社会维持运作必要的组织手段。权力的存在是人类社会基本秩序的体现,也是社会制度稳定性和持久性的保障。

权力与权威的关系。权威是权力的正当性源泉。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权威则是权力的合法化,即对权力的正当性的认同。权威具有绝对性,而权力则缺乏。权力与暴力的关系。人类的暴力先于权力,但暴力不等同于权力,因为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尽管暴力的因素介入了权力的运用,但它不是权力本身。总之,尽管权力不能脱离暴力,但是拥有暴力手段并不意味着就拥有了权力,因为权力对暴力的运用首先必须借助权威来获得正当性。

马恩指出: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政治权力是一种特殊的权力关系。政治权力比其他权力更显著地依赖于权威的合法化,同样地,由于政治权利对合法暴力的独占,使得个人和社会团体对暴力的运用都成为非法,这就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所有权利的效果最终都依赖于政治权力的强制性。

国家权力特指以国家政权为主体所发生的政治权力关系。

国家主权是国家政权在其管辖范围之内的最高统治权,具有权威的性质。

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1)政治主体(2)政治权利的目标(3)政治权力的实现方式 政治权利的维度:(1)公共性(2)工具性(3)控制性(4)持久性

政治权利的合法性不仅仅是指政治权力的产生和行使合乎法律规定,而且是指政治权力必须得到公民的认同。

合法性基础。马克斯·韦伯概括了传统型、法理性和克里斯玛型三种合法性基础。

传统型建立在一般的相信历来适用的传统的神圣性和由传统授命实施权威的统治者的合法性之上。

法理型建立在相信统治者的章程所规定的制度和指令权利的合法性之上。

克里斯玛型建立在非凡的献身于一个人以及由他所默示和创立的制度的神圣性,或者英雄气概,或者楷模原型上。

在当代政治生活中,政治权力的合法性越来越依赖于政治权力自身的有效性。政治权力的有效性是就国家政权治理社会的水平而言的,即国家政权能否有效地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

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与有效性的结合,是近代政治的基本特征。在传统力量式微的社会中,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与有效性成正比,国家政权越是具有有效性,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就越巩固。

政治权利的合法化是对合法性的取得。

一般而言,政治权力合法化的手段主要包括(1)传统的文化象征系统(2)意识形态手段(3)社会政策手段。

阶级的概念。社会阶级的存在是理解社会现象的出发点。正式在此意义上,政治权力既是缓和这种社会冲突(阶级冲突),以建立持久秩序的东西,又同时成为社会对立阶级冲突的中心和争夺的目标。列宁对阶级的经典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茶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此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外一个集团的劳动。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阶级和阶层的根本区别在于,阶级关系总是相对稳定和固化的。

社会阶级与政治权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阶级的对立关系必然具有政治性质。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关系的政治性决定了社会阶级与政治权力的关系。首先,政治权力的本质是一种阶级统治的关系。政治权力必然会成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斗争的核心,它是统治阶级维持其统治地位的工具,也可能成为被统治阶级解放自己的武器。

“新阶级”——他们既瘦到资本家的雇佣,以脑力劳动换取管理报酬,在本质上接近于无产阶级,但是他们的生活状况与价值认同又明显区别于一般工人,因此人们往往把这一介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与两者存在相对独立性的特殊阶层称为“中产阶级”。

“新阶级”在各个方面对西方社会的社会结构和政治权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在资源控制权上,“新阶级”由于掌握了生产和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在控制生产和管理流程上与旧统治阶级展开了竞争。(2)在意识形态上,西方学者认为,“新阶级”形成了区别于旧阶级的自我认同,成为特殊的“地位群体”。(3)“新阶级”在争夺社会控制权的同时实际上强化了既有的政治经济秩序,使资产阶级的统治进一步牢固化。

权力:权力是人际关系中的特定的影响力,是根据自己的目的去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特指发生在政治领域中的权力关系。

合法性:合法性一词在政治学中通常用来指政府与法律的权威为民众所认可的程度。(合法性最终可以归结为政治权利是否能获得普遍认可的问题)阶级: 新阶级:

权力的性质是什么?

权力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它总是权力关系双方互动作用的结果。

权力是一种带有强制性质的社会关系,权力的产生、运用及其所能造成的后果,都以一定的组织、物质和精神力量为基础,个人或组织的权力。取决于对这些资源的掌握和运用。权力具体体现为以一定的方式,对权力的资源加以贯彻和应用,权力的效果也往往取决于这些方式的运用是否得当。

如何理解权力、权威与暴力的区别与联系?

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的关系表现在哪里? 合法性与有效性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哪里?

“新阶级”对社会结构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章 国家政权

国家的概念。恩格斯: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和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国家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1)国家由领土、人口、主权和政府所构成。(2)国家以社会公共权威为基础进行维持和运作。(3)国家的终极目标是维护社会经济的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

国家政权的本质。马克思主义从国家的阶级属性出发科学地探讨国家政权的本质,国家政权的本质就表现为其阶级本质。(1)国家政权是社会阶级利益冲突不可调和的产物。(2)市民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国家政权的性质。(3)国家政权的实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来看,国家政权具有双重性(1)国家政权的阶级性,即国家政权的本质根植于社会(2)国家政权的相对自主性,即国家政权在形式上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相对于社会各阶级,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社会事务的管理中并不纯然直接为某个阶级的特殊利益服务。

国家政权以其相对自主性维持了作为政治共同体的外观,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国家的法律对于全体公民普遍适用(2)统治阶级并不直接掌握权力,二是通过权威机构的官僚进行政治统治。(3)政府职能作为国家政权的具体运作,具有两重性,一是直接服务于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统治职能二是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所能履行的社会管理职能。

国家主权。国家主权是国家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丧失国家主权意味着国家的解体或灭亡。国家主权是国家最高权力,具有绝对的,永久的性质,即具有至高无上、不受限制、不可分割的性质。(1)国家主权是一切政治力量的合法源泉(2)国家主权必须具有持久性,是固定不变的。

国家政权的历史形态 国家的起源。在人类原始社会并不存在完整意义的国家政权,而只有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公社。在原始社会晚期,随着新的生产工具的出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个体经济、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不断发展,生产方式的变革最终引起了旧的生产关系的瓦解,私有制和私有观念得以产生,一些掌握了权力的氏族首领就利用权力发展了自身的利益,逐渐在氏族内部形成了一个贵族阶层,社会开始出现阶层分化,并最终分裂为对抗阶级,为了压制对抗阶级之间大规模的公开冲突,国家政权便应运而生了。

在马克思主义对国家起源的阐释中,值得注意三点(1)伴随着私有制而产生的私有观念在国家形成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2)权力、阶级、国家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权力决定了社会的分配和阶级的产生,而不是相反。(3)国家的产生并不是人类文明的倒退,相反缔造了人类文明的新的开端,人类只有在国家中才形成了一个统一体。

古典国家政权形态。城邦国家。大约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建立了城邦国家。希腊人的价值实现实在城邦公共生活中完成的,只有通过参与政治生活,人才能体现出超越于动物性的人性。是故城邦国家的根本特征在于城邦与个人的紧密结合,公民个人不能脱离城邦而存在,因此只有认同城邦共同体,尊奉城邦共同的神,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权威国家。以古罗马为例。古罗马国家政权形态的中心观念是权威。强调城邦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的存在必须以认同一定的权威为前提。权威国家的特征在于,其权威就是亘古不变的,而且权力体制则永远是未定型的,处于不断成长之中。

封建国家。封建国家形态是那种将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紧密结合的国家政权形态,公共权力无论是其产生还是运用,都取决于私人利益的诉求,因此,封建时代的政治精神完全堕落。

专制国家。以中国为典型。中国的专制国家形态具有四大特征(1)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2)确立了绝对的君主专制统治(3)形成了严密而庞大的官僚机构(4)公共领域完全覆盖私人领域,国家权力覆盖了整个社会。

现代国家政权形态。欧洲从14至16世纪完成了从中世纪封建割据向统一的、具有民族意识的现代国家政权形态的转型。

近代革命以人民主权国家取代绝对主义国家以来,现代国家政权形态主要精力了下述三种发展类型。

(1)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形态。早期资本主义国家从法律上确定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市民社会逐渐获得了完整的财产所有权和独立的经济活动圈,形成自由平等的契约关系所调节的自发秩序,即所谓私人领域。国家政权以宪法的形式规定和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这些基本权利构成了对公共领域政治权力的勘定,即公共权力以不侵犯公民基本权力为限度,以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为其目标。

(2)晚期资本主义国家形态。又称为福利国家、国家资本主义。在晚期资本主义国家形态中,公共领域的政治权力全面干预私人领域事务,而且私人领域的个人幸福也成为公共领域最为关注的问题。国家政权全面干预市场给国家政权带来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随着社会管理的日益复杂化和政府职能的深化和泛化,代议制政府内部权力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政府从以议会为中心的权力结构转变为以行政为中心的权力结构,呈现出“行政集权民主制”的结构特征。政党成为国家政权的合法工具。

(3)社会主义国家形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多远的社会经济结构,政府垄断社会资源的格局逐渐转变为政府以宏观调控方式管理社会经济的格局,从而形成了全新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国家形态的核心。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演变。

国家政权的本质即其阶级本质本身就是一个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严格来说,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形成,是以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分离为前提的,人类从部落社会发展为以阶级分化为基础的等级社会,家庭、社会阶层等构成了社会的最初形态,而社会等级的形成尤其是阶级对立的发展,则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家政权的产生。此后国家政权形态的发展,都伴随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

(1)古希腊-罗马城邦时期,国家与社会是判然有别的。(2)欧洲中世纪,形成了一种可以称为有限国家模式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在这里存在国家政权与基督教的二元对立,而非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3)欧洲向现代社会过度的过程中形成的绝对主义国家,则是国家控制社会的一元结构。(4)近代民族国家,国家政权与市民社会实现了分离。(5)后资本主义国家时期,在国家与社会二元分立的框架内重新塑造了国家与社会的一体化。近代以来形成的国家政权与市民社会的分离,是在国家政权与市民社会相互渗透和影响、国家被市民社会所决定的条件下进一步形成的。可以说,现代国家与社会在阶级本质上是同一的,而在形式上又形成了国家政权与市民社会的二元分立。

国家与市民社会。古典含义:是指建立了国家的“文明社会”,相对于野蛮部落而言。近代含义:指国家控制之外的社会经济生活,相对于国家政权而言。

市民社会理论的基本前提是现代社会存在国家政权与市民社会的二元分立,市民社会由此而在理论上获得了相对于国家政权的独立性。

国家政权的社会基础。在国家政权与社会既分离又相互依存的条件下,国家政权已经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政治现象,而是与社会力量的作用交织在一起。表现:(1)国家权力过度干预市场社会的合法性受到质疑。(2)社会自发组织逐渐分割了国家权力,形成了多元的权力中心。(3)知识阶层和管理阶层所形成的精英集团垄断了社会经济和政治管理的专业技术。(4)大众传媒等公共舆论力量影响日益扩大。

从国家政权的社会基础出发,西方政治学中形成了多种解释模式,大致可以归纳为自由主义国家、多元主义国家和精英主义国家。

自由主义国家。自由主义者坚持有限国家模式,以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勘定国家权力的范围,反对国家权力和正度职能的扩张,尤其是竭力反对国家对社会经济事务的过度干涉。

多元主义国家。由于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因而国家政权在组织形式上也应当实现多元化,也就是通过议会政治和多党政治实现对国家政权的多头控制,而这种多头控制就是民主制度的师之所在。

精英主义国家。精英主义者认为人和社会都存在着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他们倡导一种民主精英政治。现代国家是指上操纵在少数职业官僚手中,这些职业官僚利用其专门知识和手中的政治权力,驾驭了整个国家机器的运作,是后者服务于本阶层的特殊利益,社会上的普通民众则难以控制国家政权。

国家形态:也叫“主权形态”,它是指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相对“国家属性”或“主权特征”的组织单位。

国家相对自主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决定国家相对自主性程度的因素是什么? P92-93

国家主权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国家主权对现代民族国家的意义表现在哪里? 是欧洲从中世纪的冲突混乱之后走向统一的世俗化国家这一过程中,为了使世俗君主具备合法性,从而建立起强而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将分裂的社会统一起来,主权观念随之出现,世俗君主成为一切世俗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源泉。国家主权具有持久性,保证了现代国家统一集权的持久秩序的建立和维持。可以说现代民族国家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从种族认同演变为一种国族认同,并且这种国族认同与作为一切政治权力之合法性源泉的主权的确立是分不开的。1648年欧洲各国达成威斯特伐里亚公约,承认了各自所拥有的最终主权,欧洲现代民族国家最终成型。

国家政权形态存在哪些历史形态?

为什么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决定了国家的本质?

国家政权的本质及其阶级本质本身就是一个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严格来说,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形成,是以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分离为前提的,人类从部落社会发展为以阶级分化为基础的等级社会,家庭、社会阶层等就构成了社会的最初形态,而社会等级的形成尤其是阶级对立的发展,则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家政权的产生。此后国家政权形态的发展,都伴随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国家的本质就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专政。国家总是阶级统治、阶级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器。】 如何理解市民社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第四章 国家政体

国体、政体、政权组织形式与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一经产生,即表现为本质和行使的内在统一,这里的本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国体,它表明一个国家的阶级性质,也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和地位。所谓国家形式,即一国统治阶级实现本阶级权力的方式,它包括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是一个国家纵向的权力安排,它表明国家的政体与局部、中央政权机关与地方政权机关之间的权力关系;而政权组织形式则表现为实现国家权力的机关以及各机关之间的关系。

政体侧重于体制,而政权组织形式侧重于机关。

政体是对政权组织形式的抽象和概括,政权组织形式则是政体的具体化。

就当代国家结构形式来说,一般表现为单一制和联邦制两种理论形态。

单一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的结构形式。

联邦制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结合而成的国家结构形式。

西方政体理论的演变

(1)古典时代国家整体理论的开创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与西塞罗。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了物种整体周期循环的理论。——涉及政体的分类问题。亚里士多德——以追求共同的善为目的,以共和制为形式,以法治为手段的政体是最好的政体。在这里,目的、形式、手段三者有机统一,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西塞罗继承了古希腊思想家的混合政体理论,认为最好的政府行使是对由以上三种政体(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均衡地混合而成”。

古典政治理论表现出浓厚的道德伦理和思辨的先验色彩;古典政体思想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强调法治以及法律对统治者的至高无上性;“混合政体”理论的提出可以说是古典时代思想家对整体理论所作出的最卓越贡献之一。

欧洲中世纪政体理论的代表:托马斯·阿奎那

马克思主义对政体的认识是在批判继承传统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政体分类的问题上,经典作家采用的分类标准主要有:(1)执政者人数的多寡(2)执政者的产生方式与任职期限。按照这两项标准,国家政体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君主政体和共和政体两大类。马克思主义首先从经济基础、阶级关系等本质要素人事和把握国家。

君主制——国家的最高权力掌握在世袭君主手里的政体形式。

共和制——国家的最高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并规定相应任职期限的政体形式。

君主制可分为二元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

共和制主要包括总统制、议会制、委员会之和半总统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体形式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共和政体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特点(1)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政权机关(2)由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制定程序产生行政、司法机关以及其他职能部门。后者的活动受到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并向它负责。(3)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基本原则。

目前在西方政治学界,研究者们通常将世界各国的政体归结为三种纯粹类型:民主政体,权威政体和极权政体。西方学者提出的民主、极权和权威三种政体的划分以西方个人主义价值为基准,主要标准(1)政府对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政治思想、经济活动的控制程度。(2)在意识形态领域。(3)那种民众能够影响政府政策的范围和程度。

民主制。一般认为民主政体应具备以下特征(1)议会制度、选举制度以及政党制度是民主政体根本的制度保证,(2)立法、行政和司法各权利部门之间的功能分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结构性张力。——公民社会主要是指家庭事务、经济领域、文化活动和政治互动等社会生活领域构成的社会自治网络。(4)在意识形态领域倡导各种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并存,个人权利至上。

极权政体。特征(1)推行一个无所不包、渗透于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官方意识形态。(2)只有在某一领袖统一领导下,具有严密组织的唯一被允许存在的政党。(3)实行有组织的恐怖(4)政府垄断大众传媒(5)实行统制型经济。

权威政体。把各种非民主和非极权的政治体系定义为权威政体。特征(1)对社会的控制程度看,权威政体要明显弱于极权政体(2)在意识形态方面,由于缺乏较系统的现代思想体系,权威体制下的权力精英常常借助民族主义,同时辅之以本土文化中的某些资源,作为凝聚人心、巩固自身权力正当性的主要手段。(4)权威政体下的经济发展常常采用非市场和超经济的手段。

民主的政治含义:民主从它产生的哪一天起,基本上是一个政治概念,它首先指的是一个城邦或国家的宏观管理体制。民主作为一种政治上层建筑,它首先是一种统治形式,即政体。它只意味着“人们在政治领域内获得解放,实现了平等的政治权力。

民主化的过程首先意味着“用在自由、公开和公平的选举中产生的政府来取代那些不是通过这种方法产生的政府”。

政治民主化实际上是民主价值的制度化过程。政治民主化首先意味着政体民主化。

我们认为,民主政体之所以能够表现出长处,在于该政体形式所具备的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在素质。(1)民主政体第一次完后才能了国家政体的合法性与制度的合法性的分离和良性互动,并将政治系统的合法性建立在取得其治下民众的信任和支持基础之上。(2)民主政体相对其他政体形式具有较高程度的开放性。(3)民主政体在国家权力各主体之间建立了法治化的运行规则。

国家政体: 国体:

国家结构形式: 政权组织形式: “左右共治”:指总统与总理不是一个党派的“左右共治”局面。法国“左右共治”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总统和总理权力来源不同。民主政体: 极权政体: “第三波”:

思考题

简要评述西方政体理论的演变及对近代资产阶级宪政革命的意义。

试论民主、权威和极权三种政体类属概念对政治发展研究的理论意义及其局限。

应该如何正确认识民主理论从古典到现代的 第五章 政府组织

政府的概念。狭义——仅仅是指国家机构中执掌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能的行政机构。广义——泛指各类国家权力机构,包括一切依法享有制定法律、执行和贯彻法律,以及解释和应用法律的公共权力的机构,即我们通常所谓的立法机构、司法机构和行政机构。

政府与国家的关系。政府是国家必不可少的结构与功能要素,它是国家政体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是一种隶属关系。具体而言,政府与国家之间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政权与主权之别(2)国家的意义并非完全经由政府实现。(3)合法性层次来源不同

政府区别于一般组织的方面(1)合法性(2)权威性(3)公共性

政府体系的横向结构。现代政府体系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国家元首、行政机构、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

政府体系的纵向结构。纵向权力结构问题,主要表现为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关系问题。

立法机构的结构。

就其整体组织形式而言,现代国家的立法机构有两种:一院制和两院制。

立法机构的功能和活动包括汇集并代表人民的意志,审议和制定法律、监察行政机构。立法机构之所以能够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是因为它的组成成员是政治共同体的民选政治代表。这里面隐含着这样一种共识,即社会共同体承认其按照某种程序产生的成员在公共生活中代表共同体本身。

现代各国宪法一般都赋予了立法机构以下几项主要职权:

(1)立法权。即按照法定程序行使制定、修改、废除法律的权力。(2)决定权。即决定国家重大内外事务的权力。(3)任免权。即对政府主要官员进行任命和罢免。

(4)财政权。即通过审议财政法案,对政府财政收入和指出实施监督。

(5)行政监督权。即监督行政机构各种公务活动的权力,包括对其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

在当代,由于各自所处的政治制度体系,政治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国议会实际所拥有和发挥的权力和功能往往具有很大的差异。

在当代,行政仅指那些行政决策部门,譬如内阁,而将那些被认为只是从事事务性执行工作的人员和机构归为官僚机构。

一般来说,行政机构的结构因其所属政体的不同而不同。

(1)总统制国家的最高行政机构由选举产生总统,其他成员由总统以法律程序任命,总统向选民和宪法负责。在这里,行政结构在形式和实际上都是金字塔式的。

(2)委员会制国家的最高行政机构的成员由议会选举产生,并向议会负责。这种行政机构的成员往往形成一个紧密结合的团体,他们之间即使不是完全平等的,也是相当平等的,至少大部分最重要的决策时共同作出的。

(3)内阁制国家的最高行政机构,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政党或政党联盟组织,其首脑内阁总理由国家元首任命或经国家元首提名由议会产生。内阁在其首脑的领导下,决定并执行国家内外政策,集体对议会全权负责。

(4)半总统制国家的政府向议会负责。政府总体由总统任命,其他成员由总理提名,提请总统任命。

我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对其负责,受其监督。国务院总理由国家主席提名,其他人员由总理提名,均须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后,由国家主席任命。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

总体看来,任何国家的行政系统都是呈现为典型的金字塔式结构,存在严格的层级关系,各层级之间是领导与服从的关系,贯彻的统一指挥的原则,下级必须严格执行上级下达的命令。这种典型的官僚制结构以其理性、常规、客观、效率、统一等特点著称,但也因其机构庞杂,层次过多、机械僵硬而受到批评。于是,在现代各国机构改革中,出现了扁平化、灵活化、信息化、人性化等新趋势。

根据同级行政部门内部机构之间的分工和不同的职能配置,我们可以将行政机构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领导机构。领导机构是各级行政部门的核心和首脑机构。

(2)办公机构。是协助行政首长管理本级政府内部综合性事务的办事机构。(3)咨询机构。也称智囊团或参谋机构。

(4)信息机构。信息机构专门负责公证管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储存、传递,为领导机构和有关部门提供信息服务。

(5)职能机构。他在行政领导机构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和管理某一个或多个专门行政事务。(6)派出机构。它是一级政府按管辖区域依法授权委派的代表机构。

(7)监督机构。如行政监督检查机构、审计机构。主要负责对各种行政机构、人员及其行政管理活动进行执法性监督和检查。

行政机构的功能。行政是政治的执行,是国家意志的具体实现。概括起来,行政机构的法定职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执行宪法和法律,参与国家立法(即行政立法)。(2)决定并实施国家内外政策,任免政府官员。(3)组织和管理国家公共事务。

(4)编制并向立法机构提出预算、调节和干预经济。

行政机构的作用不仅是执行。这就是说,行政机构不仅实施政策,而且提出政策并协助各部门的活动。无论其法定权利怎样,国家行政机构能够并被要求制定国家的重要政策,同时他们还参与执行这些政策。实际上,在有些国家,行政机构几乎成为了国家的决策中心。

首先,在不少国家,行政机构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其“执行”(立法机构制定的法律)这一功能定位,实际上成了主要的立法者。行政机构实际上履行着起草法律的权力。

其次,立法之外的政策制定的发展也加大了行政机构的权力。

第三,现代行政机构在执法“管理”方面的功能,也在不断地扩张。

概括起来,现代行政机构功能的扩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管制。政府扩大了他对经济的控制,特别是在国家经济主脉已经不是农业而是商业和工业的现代社会。

(2)分配。政府通过公共事业开支和其他手段在利益分配方面发挥作用,甚至直接干涉社会价值的分配。

(3)生产。政府在经济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发挥着生产功能。

(4)(资源)提取。政府为了实现其庞杂的社会管理和政治管理功能,就必须加强它从社会提取行政资源(包括金钱、物资,有时还包括劳动力等)的能力。

(5)防御。政府的军事防御能力往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增强,且其发展速度往往超过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

导致行政机构功能扩张的原因,除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即行政机构自身利益的自主性倾向。行政机构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相应地形成自身的官僚利益集团,在行驶权力的过程中,官僚利益集团存在将行政权力扩大化以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从而导致行政权力及其机构的扩张。

不过,在现代国家,行政权力的扩张往往受到各方面的制约。(1)在现代国家,对政府行政权力制约机制正在日趋完善。

(2)通讯和信息的发展,使行政机构能更深入地干预社会,但是,技术的提高,也使公民及公民团体监督政府活动成为可能。

第四节 司法机构

比较法学家一般将世界法系概括为八大法系:英美普通法、罗马法系、德意志法系、北欧大陆法系、社会主义法系、远东法系,以及以宗教为基础的印度法系和伊斯兰法系。

中国的司法机构。

我国的司法机构包括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我国的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在权力地位上是平行的,二者之间是一种“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关系。

司法机构的功能。司法机构的基本职权是行使司法权。

一般而言,司法机构的基本功能在于根据法律接受诉讼,审理案件,解决法律冲突。其目的大致有两个方面(1)通过审判各类诉讼案件,惩办犯罪,解决民事、经济、行政纠纷,保障公民合法权益。(2)主要通过对刑事案件的审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包括对现行政治统治的维护。

司法权一般由各级法院履行。法院的主要职权一般包括(1)解释宪法或法律(2)受理诉讼案件,进行司法审判。(3)处理非诉讼事务,如财产登记,公证结婚。

司法审查权又称违宪审查权,主要是指法院通过司法程序对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制定的法律法令或政府官员的行为是否违宪进行审查和裁决的权力。第六章 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的含义。政府组织与一般组织不同,它是特定地区、特定人口内掌握了公共权力并因此负责社会公共事务的最大的公共组织。它具有公共性、全局性、政治性的特征。

人们对政府的价值期望的现实化和具体化就表现为政府如何运作,或者政府如何通过分配既有的资源对社会发生作用,这种表现就是政府的职能。职能是指组织或个人具有的职责和功能。所谓政府职能就是政府作为社会中最大的公共组织在维持社会稳定、保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发展诸方面所应该负担的职责和能够发挥的功能。政府功能是指政府将其所肩负的社会寄托的责任付诸行动时对社会产生的作用。

政府职能的含义包括两个部分:职责和功能。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决定了后者的额特征,后者是前者的表现,是责任性付诸行动的结果。两者合成一体就构成了政府职能的内涵。

政府职能的基本属性指政府职能的标志性特征:公共性和阶级性。公共性指政府只能关系到社会公众而不是个别组织与个人的利益,它总是公共领域发挥作用并受到公众的反作用,它反映了政府的存在目的必然以公众利益为依归。

阶级性是指政府职能往往是为某特定接机服务,成为这个阶级管理其他阶级的工具。

政府职能的次要属性,包括价值性、涵盖性、发展性、服务性。

第二篇:中国近代激进主义思潮发展脉络研究

中国近代激进主义思潮发展脉络研究

内容摘要:激进主义思潮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政治思潮之一,具有从政治激进主义向文化激进主义转变的时代特征。近代中国激进主义思潮是在中国面临深重民族危机的历史大背景之下,由近代知识分子作为主要的思想推动力量,以救亡图存为目标的爱国主义思潮。实际上,它是由一系列救亡试验组成的。具体地说,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主义思潮是以爱国主义为原动力,以进化史观为世界观,以传入中国的西方思想为重要资源,以不断进行的各种改革和革命为具体内容的一种复合型的社会思潮。关键词:激进主义、发展脉络、社会思潮

在激进与保守的论争中,对于激进主义思潮历史脉络的梳理上,尽管学者们的观点有细微的差别,但是大体上都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视为中国近代激进主义思潮的表现。激进主义思潮的发展主要由激进的思想构成,但是其自身的发展进程是递进的,以戊戌、辛亥、五四最为突出,但是这三者之间是有联系的,而这种联系正体现了激进主义思潮的发展。根据激进主义思潮表现强度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酝酿期,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败之前。激进主义思潮已经开始露出尖尖角,但是是以隐流的形式存在。第二个时期为凸显期,从甲午战败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激进主义两次以主角身份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作用,但迅速地又退居幕后。尽管以隐流的形式却以强劲的势头发展。第三个时期为深化期,主要指五四新文化运动 时期,激进主义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和规模出现。

(一)鸦片战争一甲午战争:酝酿期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处于文化专制主义与文化排外主义的笼罩之下,举国以了解接触西方为耻,认为是通敌叛国的行为,不仅会受到道德上的谴责甚至会受到政治上的攻击,乃至人身不保,依然坐着天朝上国,唯我独尊的迷梦。鸦片战争,是中国与西方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中国以惨败告终,不仅被迫开放通商口岸,而且要进行巨额赔款。一批先进人士开始认识到了解西方的重要性,并开始了这一过程。以林则徐、魏源、姚莹等为代表,他们纷纷著书立说,介绍西方的情况。并且在介绍西方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师夷长技以治夷”的可贵思路。尽管他们所著述的书中存在着许多的纰漏,他们的思想也没有付诸实践。但他们的主动了解认识西方的行为,以及他们的所形成的不成熟的思想在当时通体保守的社会氛围之中,仍然被认为是十分激进的,但是却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方向的。这一小小的激进思想的萌芽,开始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渗透,介绍西方的书籍在到二次鸦片战争之前已经在民间扩大了其流传的规模,了解西方的愿望要求也在强。

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之后,“师夷长技以治夷”的思路重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而且是清朝政府的重视。以总理衙门的创立为开端的洋务运动开始将“师夷长技以治夷”的思路付诸实践,激进主义思潮开始从纯理论探讨进入到实践阶段。从为了御敌而开办军事工业,到为了求富而开办民用工业;从对技艺的的学习深入到对学理的学习。洋务运动伴随着将“师夷长技以治夷”的付诸实践,也在不断深化自己的理论,而洋务派所主倡的“中体西用”也越发无法承受深刻的变革所带来的理论上的要求。在洋务运动后期,开始出现对洋务运动的检讨与反省。马建忠、郑观应主张在经济制度上进行改革,并提出了“重商富民”的思想。中国传统的经济主张是“重农抑商”,“重商富民”的思想对传统思想提出了挑战。不仅在经济上主张变革,而且洋务运动后期人物还提出了政治上的改革要求。钟天纬在批评洋务运动的不足的同时提出建立一种“通民情、参民政”的政治制度。“它表明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洋务派中的激进分子,已经意识到要想学习西方治富强之‘体’就必须对中国自己固有的君主专制的‘体’进行一番。大有更张’的根本改革。”(1)洋务运动历来是被视为不彻底的改革,但如果将它置于它的历史环境中就会发现,洋务运动思想的深入和行动上的推进都要与当时的保守势力进行一番拉锯式的较量。相对于当时的历史结构环境而言,它的具有激进的特点。特别是洋务运动中的激进派的观点有力地推进了激进主义思潮的发展,为激进主义思潮的凸显蓄积了力量。

(二)戊戌变法一辛亥革命:凸显期

甲午战争的失败直接催生了激进主义思潮的凸显,使激进主义思潮从历史舞台的幕后来到台

前。洋务运动激进派人士可以视为维新派的先驱。维新派进一步继承并深化了维新派先驱关于政治经济变革的观点,并以变法的形式把它付诸实践。康有为五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他强调变法的紧迫性,他说“外衅日迫,间不容发,迟之期日,事变之患,旦夕可至。”同时强调变法的彻底性“全变则强,小变则亡”。(2)光绪帝颁布了百余道上谕,试图进行全面的变革。湖南的维新运动形式更为突出,梁启超任时务学堂总教习的时候,公开在课堂上借《孟子》、《论语》而阐述民权、平等的思想。

与此同时期的,比维新派思想更为激进的思想也有出现。严复在甲午战败之后,在他所创办的报纸上发表了《原强》、《辟韩》等文章。他反对固守儒学道统,反对借助儒学教条来提倡西学,并且对中国的君主政治进行了批判。“君不能独治也,于是为之臣,使之行其令,事其事。是故民不出十一赋,则莫能为之君;君不能为民锄其强梗,防其害者则废”(3)何启、胡礼垣尖锐地批评康有为用“经义取才”代替八股取士,认为“事若可行,何必古人先我。”主张“以今通今”。(5)

梁启超斥责君权至上论是“民贼之辟论”,认为政体之最良者,唯有民主政治而已”,赞扬“君联邦之制,以实行民主之政,则其国势之强盛,人民之自由,比可以震铄今,而家为后世万国法者。”(6)在当时的报纸上也出现了这样的言论,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开始大力宣传学习西方,反对专制,争取民权的重要性,把矛头直指清王朝。他们宣称“无朝廷而国势盛”,“有朝廷而民心散涣”。“中国欲自强,必将以能举民权之时为起点也。”

清末新政所创造的相对开放的言论环境,为革命派提倡的西方民权平等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使革命思想深入人心。以及清政府“皇族内阁”的欺骗性,使人们彻底的对清王朝失去了最后的信任,辛亥革命的暴发是绝不是历史的偶然,它是激进主义思潮发展到那个时候的必然产物,同时它也赋予了激进主义思潮新的形式。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深化期

辛亥革命之后,革命果实被篡夺,袁世凯、张勋的复辟,军阀混战,各股势力在追出权力时的恶劣行径,使中国再度出现一片混乱。救亡人士看到的不再仅仅是政治的落后,更看到了中国社会日益败坏的道德,而这些都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所赋予中国人的劣根性。“其结果只能促使激烈的知识分子愈来愈鱼中国传统的中心价值体系疏离。”而对传统的反叛自然而然的就是传统文化象征的孔子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反对孔教著称,但是批判孔子并不开始于五四时期。这种思想是革命思想的组成部分,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发生,同时这种思想也预示着改造中国传统文化论式,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源流。

五四新文化运动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学革命,同样体现了强烈的反传统主义。“二千年来所为学问,所谓道德,所谓政治,无非推衍孔二先生一之学说”,“欲祛除三纲五伦之奴隶道德,当然以废孔学为唯一的办法”。(7)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传统的大规模的反叛和更深程度的反叛,使它成为激进主义思潮在近代发展到顶蜂。

从被迫承认“我不如人”到学习西方的技术、学问;从在传统政治体制内的变革发展到否定传统的政治体制;从在政治制度内的变革发展到推翻原有的政治制度;从政治变革,政治反思发展到文化反思,甚至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价值,激进主义思潮的发展呈现出大体上升的趋势,同时又有起有落,但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无论是在高潮期还是在低落期,激进主义思潮都有自己相应的代表人物,相应的思想主张,并呈现出前后相联的继承性。“它既是历史的又是动态的,因为结构性变化的每一个较后阶段都与前一个阶段休戚相关。”(8)

【1】丁伟志、陈崧.中西体用之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67。

[2]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载汤志钧主编,康有为政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

[3]严复.辟韩主编,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33

[5]胡礼垣.书保国会第一集演说后.新政真诠(第4编),上海:格致新报馆,1901年,16—17

[6]粱启超.饮冰室合集。饮冰室文集之六.北京:中华书局,1989.28,29,89-110

(7)钱玄同,尝试集序.新青年,4卷2号,1918年2月

(8)卡尔.曼海姆.保守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59

第三篇:中国小说发展脉络

中国小说发展脉络

总体目标

一、了解我国小说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规律。

二、学会鉴赏有关的重要小说,掌握小说鉴赏的方法。

三、学会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在阅读中做到融会贯通。

导语:《庄子―外物篇》最早出现“小说”一词。东汉班固《汉书·文艺志》:“小说家者,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

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不同学派的知识分子,各流派争芳斗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小说。小说家就是其中的一个流派。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脉络

一、孕育萌芽期:

神话是最早从综合艺术中独立出来的文学形式,完全可以被当作叙事文学。可以说,神话是小说的源头。因为小说本来就是叙事的艺术。随着历史变迁,小说创作由民间走向专业化创作,内容也越来越向人自身靠拢,距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近。即神话--传说--人情世故小说。主要因素由完整的故事、简单的情节和夸张的想象构成。如《山海经》《淮南子》中的神话故事,后代诸如志怪、志人、传奇小说、《西游记》大都受到神话的影响。

先秦诸子散文收集大量具有讽喻特色的寓言。短小精悍、文笔凝练。日常生活的小事,作者竟能推演出发人深思的哲理。如果现在还存在这样的小说作者,那他只好喝风拉烟了。然而,这些寓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很多根据寓言写出。

历史继续发展,从春秋到秦汉,历史文学自然出现了。因为文学作为新鲜的事物,优先被贵族阶级接触并享用。也许他们并不属于小说,但是,如《史记》,对人物形象深入细致的刻画描绘,甚至虚构,显示出小说的特质。后代出现许多光彩照人的小说人物,与《史记》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当代武侠作家金庸直言不讳的承认自己的创作深受其影响。

二、文学自觉期:

“小说”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物篇》。将“小说”和“大道”比较。大道:宏观言论,如正统散文、诗歌;小说:琐碎言语,有点发牢骚的味道。班固认为小说为九流之末,但肯定了它作为文学类别的存在。

魏晋时,各种文学类别划分已经很明显,逐渐为人们接受。小说有了比较完整的篇章结构,摆脱了“残俗文学”的粗制滥造,自此,中国文学史第一次出现具有现代意义的小说,也标志着古代小说的产生。

关于“志怪小说”产生的原因,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密切的关系,是文学发展的必然产物。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们对现实产生深深的恐惧感。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恐惧等紧张情绪往往会导致人类非理性主义滋长。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武侠玄幻等非现实的文学,都是人们 寻求精神寄托的反映。后来佛教传入,神灵怪异和信徒作品显赫一时。文人也不是自觉创作,他们认为神灵怪异与写人记事没有什么区别。承认人鬼同时存在。可见,当时,人们的思想是驳杂混乱的。还有,“志人小说”与当时崇尚清谈的社会风气有关,注重写人,形成笔记小说的传统。代表作品包括《搜神记》《神异记》《世说新语》等。

唐代称小说为传奇。唐人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短篇小说的成熟。因为它已超出了记录传闻逸事的范畴,而成为文人有意识的创作。唐人传奇大体可分为三类内容:

1神怪故事。这是直接继承笔记小说的神仙怪异小说,著名作品有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这两部作品讽刺了热中功名富贵的封建士子。

2恋爱故事。这一部分是唐代传奇小说中最有价值的作品。如白行简《李娃传》、元稹的《莺莺传》、《霍小玉传》、《柳毅传》陈鸿《长恨歌传》等都是有名的作品。它们大都歌颂坚贞不渝的爱情,谴责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并且塑造了一系列争取婚姻幸福的妇女形象。

《柳毅传》讲的是落第书生柳毅替遭受婚姻折磨的洞庭龙女传书,使她获得解放,后历经坎坷,俩人终成眷属的浪漫故事。人物描写是这部小说最成功的地方。柳毅的正义、龙女的深情、钱塘君烈火般的个性,都刻画得十分鲜明。它用幻想反映现实的手法,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李娃传》通过妓女李娃与荥阳公之子这对地位悬殊的恋人历经风雨,终于获得幸福的故事描写,批判了封建门阀观念,歌颂了郎才女貌的爱情标准。小说人物形象丰满,情节曲折,笔法清丽。

3侠义故事。这类作品描写侠客义士惩强扶弱的英雄行为,代表作品有《红线传》、《谢小娥传》等。

唐人传奇不仅在题材、思想上超越了前人小说,而且艺术上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唐人传奇中,很多篇章描述了一个人物某段时期或一生的经历,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及思想发展。唐人传奇是中国风格小说形式的开始,它的体制短小,但初具长篇小说的轮廓。

三、文学黄金期:

古代小说发展到宋代,终于出现了自身的飞跃和高潮。话本出现后,白话小说随之出现,继而元明诞生长篇章回小说,小说达到全盛阶段。

宋代小说仍被称为传奇,但是开始分流。一种是以笔记形式出现的文言小说;另一种是宋元话本,直接源头并非唐五代传奇,虽然吸呐了一些特点,语言更加接近口语。话本产生,是与市民生活发展密不可分,且由市民需要而产生。

宋元话本可以视为一个整体部分。传留下来的长篇有《新编五代史平话》、《三国志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等。这些话本,分别和后来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长篇小说的创作有很密切的关系。

明初统治者为免“民急则乱”,减轻赋税,简约商税,扶持工商,农业、工商业都得到发展,大都市经济进一步繁荣,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小说创作也在前代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发展,产生了一批长短篇小说。长篇主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孙悟空这个典型性格的成功塑造,标志着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新的高峰。短篇主要有“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由冯梦龙搜集、整理、创作、编辑成书的。

清代都市经济继续发展,市民阶层继续扩大,资本主义生产也逐渐发展起来,由作者独立创作的小说大量出现。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是《聊斋志异》。它继承并发展六朝志怪、唐代传奇的传统,形成想象丰富奇特、故事变化莫测的独特艺术风格,相当多的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它把鬼狐花妖人格化,把幽冥世界社会化,描写人鬼相杂、幽明相间的生活画面,深刻地反映出现实社会中的多种矛盾。

长篇小说主要有《儒林外史》、《红楼梦》、《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等。

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是章回小说。文言短篇、拟话本小说分别达到了高潮,真正进入古代小说的黄金时代。第一个高潮是宋元话本时期;第二个高潮则是章回小说的出现,以《三国演义》《水浒》为代表;第三个高潮以《儒林外史》《红楼梦》为代表。此后,古代小说慢慢衰落,一蹶不振。

四、小说发展的系统:

1、神魔志怪系统:以《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为代表;

2、历史传奇系统:两大分支,一是直接取材于史传文学(《三国演义》);二是英雄传奇小说,以《水浒》为源头和代表。中国长篇武侠小说源自《水浒》,到清代出现一系列小说。明中期后,历史演义发展令人瞩目(《杨家将》《说岳全传》),艺术成就一般。

3、世俗风情系统:

明末出现《金瓶梅》这样的里程碑作品,正式步入长篇小说的殿堂。无论是文学的独创性,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金瓶梅》堪称第一。

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是《三言》《二拍》,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典范。

明末清初,风情世俗小说最为流行,但拘于模式:私定终身后花园,颠沛流离梦难圆。多情公子中状元,奉旨完婚大团圆。

五、巧记古典名著28字诀:

东西三水桃花红,官场儒林爱金瓶。三言二拍赞今古,聊斋史书西厢镜。

提问:这首小诗到底包含了多少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呢?

明确:东:《东周列国志》(余邵鱼)

西:《西游记》(吴承恩)

三:《三国演义》(明罗贯中)

水:《水浒传》(明施耐庵)桃花:《桃花扇》(清孔尚任)

红:《红楼梦》(曹雪芹 高颚)官场:《官场现形记》(李宝嘉)

儒林:《儒林外史》(吴敬梓)

金瓶:《金瓶梅》(兰陵笑笑生)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明冯梦龙)二拍:《一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明凌蒙初)

今古:《今古传奇》(抱瓮老人)

聊斋:《聊斋志异》(蒲松龄)史书:《史记》(司马迁)

西厢:《西厢记》(王实甫)镜:《镜花缘》(清李汝珍)

六、简介四大名著

1、四大名著的具体完成时间。

《三国演义》——元末明初

《水浒传》——元末明初 《西游记》——明朝

《红楼梦》——清朝

2、四大名著的地位和影响。

《三国演义》——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成为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楷模

《水浒传》——成为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作品

《西游记》——我国古代浪漫主义神魔小说的最高峰

《红楼梦》——中国小说最高峰的杰出作品

3、四大名著的作者简介,了解写作背景。

《三国演义》——罗贯中

《水浒传》——施耐庵

《西游记》——吴承恩

《红楼梦》——曹雪芹

4、四大名著内容简介(一句话概括),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三国演义》——全书120回,集中地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军事、政治、外交方面的种种斗争。

《水浒传》——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它的主要倾向是“官逼民反”,局限在于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西游记》——共100回,主要写美猴王——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全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四篇:希腊神话的发展脉络

希腊神话的发展脉络:

卡俄斯恰如一座元始天尊神。它具备生命的繁衍能力,于是生下了大地女神该亚、爱神厄洛斯,生下了黑暗和黑夜女神厄瑞玻斯和尼克斯。从此以后,神的家族香火鼎盛,呈现蓬勃的发展形势。大地女神该亚生天神乌拉诺斯,生下夜空繁星、高山和海洋。不期天神乌拉诺斯既是该亚的儿子又是她的丈夫,而黑暗和黑夜女神则分别生下太空神以太和光明神。黑夜女神后来又成为死神、睡神、苍老神和苦恼神的母亲。

天神乌拉诺斯跟大地女神结合,生下十二位提坦神。他们是六男六女的巨人物体。六个男提坦神为:俄刻阿诺斯、科俄斯、许珀里翁、克洛诺斯、克赖伊俄斯和伊阿珀托斯;六个女提坦神为忒提斯、福柏、忒伊亚、瑞亚、摩涅莫绪涅和忒弥斯。

按照古老的传说,天神乌拉诺斯与该亚的儿子俄刻阿诺斯从四面八方包围了地表面。俄刻阿诺斯跟妹妹忒提斯成婚,生下了三千个海洋女神以及一切水源和河流。科俄斯和福柏成了勒托的生身父母。勒托和宙斯生阿波罗和阿尔忒弥斯。许珀里翁和忒伊亚婚配,生下赫利俄斯、塞勒涅和厄俄斯。克洛诺斯和瑞亚是奥林匹斯众神的父母亲。

赫利俄斯每天乘坐万丈光芒的金车从俄刻阿诺斯中跳跃而出,登上天空。到了傍晚,他再重新返归俄刻阿诺斯休息。

克赖伊俄斯与海洋女儿欧律比婚配,生下天上的星儿和陆上的风儿。伊阿珀托斯娶大海女儿克吕墨涅为妻,生下阿特拉斯、普罗米修斯和厄庇墨诺斯。摩涅莫绪涅生了九个女儿,取名缪斯,是文艺和科学女神的通称。

克洛诺斯和瑞亚的孩子有哈得斯、波塞冬、宙斯、赫斯提、得墨忒耳和赫拉。乌拉诺斯和该亚除了生有十二个提坦神以外还生下三个库克罗普斯巨人,分别叫勃隆忒斯、斯忒洛珀斯和阿尔盖斯。他们在额间长着一只圆圆的转动着的眼睛,专门为宙斯制造闪电。诗人荷马描述的库克罗普斯人是一个巨人族第,他们没有文化吞吃生人,从不敬畏神。据说,这个野蛮的食人民族住在西方天尽头的一座海岛上。该亚生下库克罗普斯后又生下三个儿子,通称。赫卡同舍埃伦,都是长着一百只手的勇士。

乌拉诺斯却仇视自己的儿子,甚至想迫使孩子重新挤入母腹,盖亚十分愤恨,唆使最小的儿子克洛诺斯用镰刀把父亲切斩致残。父亲受了刀伤,鲜血四溅,从飞溅的血液中产生了复仇女神。复仇女神在大地上游荡,她们密切注视着人间一切违反自然秩序的越轨行为,除此以外,她们还在地府执掌惩罚。乌拉诺斯的血中还生出了巨人、梣树女仙等。人们从粗壮的梣树中制造了杀人的投枪。乌拉诺斯濒临死亡时曾预言,说克洛诺斯将丧生在自己儿子手中。克洛诺斯畏惧预言,便把自己的孩子生下以后就统统吞咽下肚,只有幼子宙斯除外。母亲瑞亚在克里特岛生下宙斯,把儿子立即藏匿在山洞里,然后用襁褓包裹一块石头交给克洛诺斯。克洛诺斯不知就里,像往常一样把石头吞吃下去。

宙斯吮吸山羊阿尔泰玛亚的羊奶长大。后来,他迫使父亲把吞食的孩子重新呕吐出来。宙斯把克洛诺斯吐出来的石头竖立在特尔斐,用于象征人类。接着,他又联合兄弟姐妹,一起对父亲展开激烈的斗争。提坦神立即分为两派:俄刻阿诺斯、忒弥斯和摩涅莫绪涅支持宙斯,其他的提坦神都站在克洛诺斯一边。激战的双方抢占山头,分别站在奥林匹斯和奥蒂尔斯山顶,相互对峙着,抗战十年,不分胜负。

宙斯听从地母该亚的建议,解放了库克普罗斯人和赫卡同舍埃伦。众神一起努力,终于制服了克洛诺斯和他的提坦盟友。宙斯把他的对手一直送进塔耳塔洛斯地狱,那是地府中最深远、最黑暗的地方。他把对手们关进地狱,让赫卡同舍埃伦看守。

按照罗马神话传说,克洛诺斯逃到意大利界面,在那里成了果实神萨图恩,执掌为民造福的权柄。他的节日被称为农神节。农神节在冬至前后,罗马人纵情欢庆,奴仆和长工停下劳动,受到主人的殷勤招待。

宙斯在确立世界新秩序前,还经历了一系列的斗争和考验。首先对他发难的是该亚的儿子堤丰。当年,该亚在为儿子们遭受失败而十分愤怒生下这位妖儿。宙斯与之展开了艰苦的斗争。最后,他用闪电把妖怪送入塔耳塔洛斯地狱。据另一则传说,宙斯端起火山挨得纳朝堤丰投掷过去,山石震动激烈,直到今天还在喷吐火焰。

巨人们奋起反抗宙斯。在造型艺术中,巨人们被描绘成摆弄着蛇尾的高大物体。他们朝天空投掷山岩巨石和燃烧的树木。宙斯向他们回掷电闪。直到赫拉克勒斯用神箭帮助战斗,宙斯才制服巨人,赢得战争。

宙斯摆脱困境后便和波塞冬以及哈得斯共同瓜分世界的统治权。宙斯主管奥林匹斯的各座宫殿,波塞冬的深海金宫就在爱琴海的攸俾阿岛的海岸旁。他跟妻子安菲特里特生活在一起,还有儿子特里同以及涅柔斯的其他女儿。特里同下半身像鱼,他拥有一只用于吹奏的海螺(传遍世界的乐声,穿云裂石,可以兴风作浪,又可使风浪平息)。

第五篇: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简介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简介

西周:

《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战国时期:

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楚

辞》。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两汉时期:

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 意模仿,在东汉时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 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

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建

安时代之后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中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

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魏晋南北朝时期:

乐府诗: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

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 《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田园诗:代表人物是陶渊明,还有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被称为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的谢灵运。诗歌多描写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

生活的平和,也体现了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的喜悦和辛劳。主要特点:平和醇美,自然冲淡。

唐朝: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初唐: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这四杰分别是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他 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

“四杰”之后,陈子昂(661--702)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诗歌由靡靡之音变为清新健康。《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 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盛唐: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两个伟大诗人:李白、杜甫,他们被称为双了星座,李白豪放飘逸,上承《楚辞》的浪漫主义

;杜甫,浓郁顿挫,上承《诗经》的现实主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 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王昌龄的边塞诗大

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李颀的边塞诗数量不多,成就却

很突出,《古意》一首、《古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王之焕是年辈较老的边塞诗人,一首《凉州词》写尽了远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 鹤雀楼》诗意高远,富于启示性。中唐:

中唐诗歌是盛唐诗歌的延续。

山水诗:代表人物:刘长卿、韦应物,是王维、孟浩然一派的继续。

边塞诗:代表人物:卢纶、李益,是高适、岑参的余绪。

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元稹,倡导新乐府运动。张籍、王建也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 主张。往往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现象,加以集中概括,以讽论谕当时的社会、政治现象,如《卖炭翁》《长恨歌》。

韩孟诗派:代表人物:韩愈、孟郊。诗歌风格:生硬奇险,开后世宋诗的风气。

浪漫主义诗派:代表人物:李贺。上承李白,下启晚唐的李商隐。

李贺(790--816)在诗歌的形象、意境、比喻上不走前人之路,拥有中唐独树一帜之风格,开辟了奇崛幽峭、浓丽凄清的浪漫主义新天地。《苏 小小墓》、《梦天》等都是充分体现他的独特风格之作。此时期的诗人还有:

柳宗元(773--819)的诗如他的散文一样,多抒发个人的悲愤和抑郁。他的山水诗情致婉转,描绘简洁,处处显示出他清峻高洁的个性,如 《江雪》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刘禹锡(772--842)是一位有意创作民歌的诗人,他的许多《竹枝词》描写真实,很受人们喜爱。

贾岛(779--843)都以“苦吟”而著名,追求奇险,苦思锤炼是他的特点。晚唐时期:

诗歌: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氛浓厚,代表诗人是杜牧、李商隐,世称“小李杜”杜牧(803--852)的诗以七言绝句见长,《江南春》、《山

行》、《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是他的代表作。这些诗于清丽的辞采、鲜明的画面中见俊朗的才思。李商隐(813--858)以爱情诗见长。他 的七律学杜甫,用典精巧,对偶工整,如《马嵬》就很有代表性;他的七言绝句也十分有功力,《夜雨寄北》、《嫦娥》等是其中的名作。

晚唐后期,出现了一批继承中唐新乐府精神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是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他们的诗锋芒毕露,直指时弊。

词:词这种诗歌体裁在晚唐已经出现,代表人物:温庭筠、韦庄、李煜(多抒写家国身世之恨,感慨缠绵)。出现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 集》。宋朝:

词:词风继承花间派的婉约绮靡。“父子词人”:晏殊、晏几道。晏殊的词风雍容闲雅,有富贵气。晏几道的词风是低回感伤。

婉约词:

柳永:多写男女离别之情和流落江湖的羁旅之愁,沉吟于风花雪月之中。

周邦彦:继承柳永的余风。代表作有《过秦楼》、《满庭芳》、《兰陵王》、《六丑》等

李清照:前期清新婉丽,后期缠绵抑郁。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

姜夔:继续周邦彦的风格,尚风雅,主格律。

秦观:善作小令,通过抒情写景传达伤感情绪的《浣溪沙》、《踏莎行》、《鹊桥仙》等

是他的代表作。

豪放词:

苏轼:启南宋豪放派的诞生。词的题材又得以进一步发展,怀古伤今的内容进入了他的

词作之中。

张元干、张孝祥、陈与义、向子瑾、朱敦儒,上承苏轼,下启辛派词风,同时期还有

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

辛弃疾:有抗金报国的壮志,但壮志难酬,郁愤深积。

诗:西昆体:杨亿、钱惟演,学晚唐李商隐,讲究格律辞藻、华丽典雅。

王禹偁、梅尧臣、苏舜钦:反对西昆体,提倡平易流畅。

两位大诗人:苏轼说理抒情,自由奔放;黄庭坚,江西诗派,崇尚杜甫,大多瘦硬生新。

这时期的诗人还有:陈师道、陈与义、韩驹。

出自江西诗派,最终自成一家的有:

陆游:爱国诗人,最动人的作品是表现他老而不衰,死而不渝的爱国情怀。

杨万里:诗风清新活泼。

范成大:善写田园风光,颇有生活情趣。宋末有:

文天祥,汪元量:多是爱国诗篇,浩气磅礴。元代: 杂剧:

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色彩融为一体。

王实甫:《西厢记》 康进之、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散曲:包括小令、套曲,多歌唱山林隐逸和男女风情之作,少数作品接触当时重大的

社会问题,反映人民疾苦。

后期散曲的代表作家有:张可久和乔吉,特点:雅正典丽。明代: 诗歌:

台阁体诗派:代表:杨士奇、杨荣、杨溥,特点:歌功颂德、空泛虚浮。唐宋派:归有光 清代:

诗歌: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不满清庭的民族压迫和专制统治,特点:悲壮沉郁、感慨深远。此时期的诗人还有:钱谦益、吴伟业、王士 桢。

郑板桥:反映民情;袁枚:直抒性情;黄景仁:独写哀怨之作。词:陈维崧:效法苏、辛之豪放,开“阳羡词派”。朱彝尊:推崇姜、张之清空,开“浙西词派”

纳兰性德:词近李煜,又自成一家,善作小令,长于白描。张惠言、周济:主比兴寄托,代表“常州词派”。

中国诗歌发展过程的规律

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邃的内涵,她可以说是中华艺苑中的一朵奇葩。

大约在两三年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问世了。《诗经》是中国诗歌落于书面的起点,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以 及留存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那时的诗歌多以“歌”的形式流传在广大老百姓之中,而且个是比较自由,作者多是人民群众。

随着时间的推移,诗歌艺术进一步发展。这其中屈原是必须提到的。经他整理创新的楚辞能够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形式而广为流传,可见 他对诗歌发展的推动作用相当巨大。

但是,众所周知,战国时人们思想、文化交流相当活跃的时期,而这种活跃多表现为思想流派间的争论,如百家争鸣之类的,而诸子散文 也是盛极一时的。而诗歌的分量就没有那么重了。

历经秦、汉,诗歌在东汉末期又经历了短暂的春天。大名鼎鼎的“建安七子”像曹氏三父子,在诗歌方面的造诣是相当深厚的。到晋朝,陶渊明的田园诗给诗歌内容方面注入新的血液。此后,诗歌内容更加丰富,但各式结构方面,还是延续相对自由的古体诗。

当时间跨越到隋唐时期时,尤其是在唐朝,诗歌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各式更加规范的格律诗在唐朝发展到了顶峰,并且涌现出了一大批

优秀的诗人作家。如初唐四杰、大小李杜、王维、白居易、刘禹锡、寒郊瘦岛等等。盛唐造就了大批极富才华的诗人,而这也使得当时诗坛异

常活跃。而诗歌无论在格式、题材还是内容方面都有了极大的丰富、拓展,格律诗的发展也在此时达到巅峰。此后,宋朝是词的时代。词又称长短句,是和曲而歌的一种体裁,由于曲调的限制,此同样对字数要求很高,只是每句的字数会有不同,另外词对押韵、平仄也有很严格的要求。这是的流派之分更为明显,大体上有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型和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型。这

其中,婉约词风出现较早,而苏轼是豪放词风的开创者,他的赤壁一词两赋,奠定了他在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位置。

元朝,又有一种新的体裁出现——元曲。这一时期少数民族的入侵和与汉民族的融合对元曲的发展有着相当的影响,出现了如马致远等元 曲大家。

明、清,诗歌的发展从各方面的迅速更新进入稳定期,内容、体裁、格式等大体保持了稳定,也出现了诸如龚自珍等的优秀诗人。

随着近代的来临,战争纷乱,军阀割据,列强入侵,文化的发展遭到阻滞,甚至有所倒退。有关诗歌的资料也大量损毁、流失,再加上年 久失传,诗歌艺术遭受极大打击。

现、当代以来,传统诗歌文化有了更新的发展。除了古体、近体诗之外,出现了一种格式内容更加自由的诗体——现代诗。现代诗在每句 的字数以及押韵、格式等方面要求宽松,使得她更为人们所接受,同样出现了包括郭沫若、闻一多在内的众多好的诗人。

中国诗歌艺术经过两三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当庞大丰富的体系,其内涵丰富无比,是中国文化的一座无价宝库!

下载政治学研究的发展脉络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治学研究的发展脉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日益摆脱经学的影响,而获得独立的发展,开始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诗歌、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文学样式,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证券业历史发展脉络

    中国证券业历史发展脉络 BUSINESS.SOHU.COM 2004年7月16日15:49 来源:[ 搜狐财经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中国美术史发展脉络(合集5篇)

    中国美术史发展脉络 新时期时期的美术 岩画,彩绘陶器 先秦时期的美术 青铜器,玉器装饰纹样 漆器 壁画,帛画 特点:商, 西周时期典雅,春秋以后进入封建社会生活化,生动有活力 商代的......

    政治学研究名著书目

    政治学研究参考书目一、通论 格林斯坦:《政治学手册精选》,商务印书馆。 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 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 达尔:《现代政治......

    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 知识点

    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一、五次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1840.6—1842.8 参战国:英国 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材料。 导火线:1839年,林则徐虎门硝烟......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五篇范例]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线索 一、上古——口头歌谣 二、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 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代表作家:屈原) 三、汉代——汉......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5篇模版)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1919~1949) 与戏剧、小说散文比较,中国新诗的80年发展是相对薄弱的。小说毕竟还有鲁迅、沈从文、巴金和老舍;戏剧有曹禺、老舍和高行健;这些作家都得到了......

    我国新农村发展脉络与展望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 课程名称:《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中国新农村发展脉络与展望》 在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中国,农民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两千多年的历史如是,20世纪的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