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国教育政策发展脉络(田李强)
英国教育政策发展脉络
英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大国,其教育更是在世界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英国一系列有力的教育政策的推行。
英国的教育政策按其解决问题的重心不同,可分为三个阶段:1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教育政策主要围绕普及初等教育展开;在20世纪初英国儿童普遍接受了初等教育以后,一直到20世纪60年末代政府把着力于制定教育政策普及中等教育;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英国教育政策的重心主要围绕普及高等教育。英国教育呈现阶段性发展特点符合马克思提出的事物的发展曲折的前进上升运动的过程,也与英国人自身信奉渐进性社会变革的特点密切相关。
一、初等教育发展时期的教育政策(19世纪30年代——20世纪初)
19世纪以前,英国教育的领导权一直不在国家手中。教会控制教育是英国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从19世纪初期开始,在大工业革命的进程中,由于人口史无前例的增长和日益成熟的城市无产阶级对教育提出的需求,要求政府发展教育事业的呼声越来越高,由此英国政府开始实施国家直接管理教育,但教育权从教会手里转到国家手中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在19世纪30年代以前,英国的初等教育主要由社会来承担,自愿捐助学校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大都以传播宗教知识为主,缺乏实用性等,在这种情况下,1833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教育补助金法案》,拨款2万英镑资助两个志愿机构——全国贫民教育促进会、不列颠和海外学校协会来建造学校,这是英国政府第一次对基础教育进行资助,被视为英国政府干预公共教育的开始。
在这个法案颁布后的几十年随着议会的改革,国家干预逐步进入正轨,越来越具有系统性,然而此时的初等教育依然不能满足英国工业发展的需要,大部分产业工人没有受过教育,这是英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1870年英国教育署署长福斯特向议会递交了《初等教育法案》,该法案于同年获得议会批准通过。它的颁布在英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初等教育在经历了漫长的社会捐助办学以后,教会对初等教育的垄断被彻底打破,公立初等教育制度得到确立,然而该法案也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它没有触动原有的捐助制度,使英国初等教育形成了公立与捐助体制共存的局面。
由于存在着公平分配教育补助金、义务教育仍不免费和地方教育管理急需加强的问题,而且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在衔接上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政府于1902年通过了《1902年教育法》亦称《巴尔福教育法》,这一法案的颁布促成了英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变化,初步形成了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基本形式:即议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局相结合的教育领导体制。而且第一次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放在一起进行论述,为以后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连接起来奠定了基础。
在1918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政府通过了中央教育委员会主席费舍递交的关于初等教育法案亦称《费舍教育法》,该法案着眼于建立面向所有人的公共教育,该法案结束了义务教育不免费的局面,并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14周岁,对初等义务教育普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中等教育的普及打下了基础。
二、中等教育普及时期的教育政策(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
随着初等教育的全面普及,工党政府提出了“人人有权受中等教育”的口号,1926年以哈多为主席的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发表《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报告》,这是一份关于中等教育的报告,该委员会提出的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建议是以11岁为分界线,建立初等和中等教育两段制的体系。《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报告》第一次从国家的角度阐明了中等教育应面向全体儿童的思想,并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明确提出了初等教育后分流的主张以满足不同阶层人们的需。
在经历了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以后,到1938年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缓慢复苏的阶段,这个时候英国本土和殖民地经济进一步得到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技术人才的广泛需要,1938年以斯宾斯为首的英国教育调查委员会提出了以改革中等教育为核心的报告。建议将英国的双轨教育改为三轨,即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使技术中学成为中等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到二战前基本形成了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三种类型的学校。
在1939年——1945年之间,英国处于二战的战火之中,二战后,保守党失利,自由党破败,工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表面上教育似乎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1944年二战尚未结束之时工党政府制定了《1944年教育法》,这是1939——1945年间最重要的教育法案,它奠定了英国战后教育的基础。该法案的归功于政策制定者、行政官员和教师们对联邦教育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重要性认识的提高。一致的意见之所以能够达成是因为经历战争困境的各派势力都有一个普遍的愿望即摆脱战争困境,并保证这些困境带来的冲突不再重演。因此经过不同利益团体三年的协商,该法案最终在联合政府下议院通过。这说明英国教育政策的制定是朝着尽量满足各方利益,努力追求公平的方向发展的。
尽管该法案有明显的长期性和良好的声誉,但它有一些不明之处和缺陷,为以后教育的体系的不顺利埋下了隐患,例如未提供关于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指导,在有关实际结构问题上表达很含糊,导致出现等级森严的教育结构服务于不同的阶层。
1944年完善并确立的国家体系、地方管理且以地方为主的教育领导模式是英国为应对集权的所带来的固有危机所采取的特有反应,在以后的一定时期里国家与地方和谐相处。学校和教师获得了充分的权力,在大多数学校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决定课程内容,这一点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因为它会使课程混乱,缺乏整体的导向性,国家在教育显得羸弱无力。这似乎反映了英国一向的传统自中世纪到19世纪以前英国教育的领导权一直不在国家手中,英国政府在学校教育上都是很少过问,贵族家庭的孩子会在家里有由家庭教师进行辅导,这说明英国教育政策的制定多少还是受自身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的。
《1944年教育法案》中的三轨制学校在1938年的《斯宾斯报告》中已经被提了出来,之所以提出三轨制的教育政策是因为英国为了适应战后经济发展对技术人才的广泛需要,同时也是因为人们持遗传决定论的观点,认为人的智力不受教育的影响。这说明英国教育政策的制定的特点之一就是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对人的发展的认识。
事实上,尽管官方文件中涉及三轨制,但实际上,从来不存在。在现实中这种结构所表现的形式基本是双轨制系统,它主要包括文法中学与现代中学两种类型。这说明政府所颁布的教育政策能不能被实行,与地方政府对该政策的可行性的认识有很大关系。
心理学家科瑞尔 布德第一个提出智力测试和“11+考试”考试理论,他极力为分层教育提供理论论证,他同时提出阶层决定智力的错误论断,这在很多教师中形成宿命论的态度,然而分层体系在1945年后的发展对布德提出了挑战,越来越多的例证反击着布德的遗传决定论,11+考试遭到了质疑。所以从1960年开始,政府政策颁布逐渐使中等教育朝着综合学校的方向发展。
三、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的教育政策(19世纪60年代至今)
经历了二战的经验教训,英国政府更加国家重视高等科技教育的发展,经过战后十几年的发展,英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增加,英国的高等教育在20世纪60年代进入了一个大规模发展时期,罗宾斯高等教育委员会作为一个教育咨询委员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提交的罗宾斯报告在不到24小时内就被英国政府接受,并同意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6.5亿的基建费用,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也于1964年成立。由此正式揭开二
战后英国教育大发展的序幕。
罗宾斯报告发表后,英国政府就一直在考虑高等教育发展的体制结构问题。20世纪6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就是建立了高等教育的双重制。当时,教育大臣拒绝了《罗宾斯报告》中关于大学和学院之间联邦式关系的建议,并于1966年提出《关于多科技术学院及其他学院的计划》的政府白皮书,提出在大学以外建立一批多科技术学院。该白皮书开创了建立院校的两种传统,一是以大学为代表自治部门,一是以技术学院和教育学院为代表的公共部门,这一区分解决了高层次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更好的保持一致的问题,不仅解决了两者之间的地位差异,而且巧妙地调节了精英型教育与大众型教育的矛盾。除此之外英国高等教育领域还出现了新型大学、开放大学和多学科的技术学院,这是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举措的结果。
1971—1973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对英国而言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它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图景,同时也对60年代的教育乐观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整个七十年代英国教育进入了一个调整期,以卡拉汉为首的工党政府未能有效的解决教育问题。工业主们对学校与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越来越失望,教师、教育标准下滑、综合教育、平均主义、和进步主义教学方法等相关概念都成为人们批判的对象。很多人认为国家教育中的所有问题是源于初等教育。在此情况下,普罗登女士主持了一项调查报告——《普罗登报告》由于该报告赞同儿童中心批判传统说教式而受批判,事实上,大批学生正是因说教式而学业失败。1976年贝内特内维尔发表了题为《教学风格和学生进步》的报告,该报告指出正规法比非正规法(进步教育法)效果好,后来发生的廷代尔事件更支持了他的观点。后来国家出台建议书指出教师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去除教师权威。1979年撒切尔夫人领导的保守党执政后,对英国的学校教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是推行“教育券计划”和“补助学额计划”实行新的教育机会均等政策。1987年保守党连任后,又发表了题为《全国统一课程(5-16岁)》的政府咨询文件,强调在全国统一课程方面要加快步伐。1988年她组织智囊团研究教育问题,在教育问题上及谨慎行事,又相当激进,她不顾反对毅然颁布了《1988年教育法》,建立直接拨款学校,推行国家统一课程,促进了英国教育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英国基础教育以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为依据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共同化的水准”和“多样化的结构”是这场基础教育改革的两大政策原则。对英国高等教育来说,1973年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进入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发表了一系列文件和报告,并于1988年颁布《教育改革法》它标志着英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
综上所诉,英国的教育政策既保留了英国教育的一贯传统,同时又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调整和改革,从而形成了现代英国教育政策的特色。概括而言,这些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制定教育政策的过程中,英国政府会广泛征求各方的意见和建议。例如在绿皮书或专家咨询报告向社会公布之后,反对党、相关利益群体、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各种媒介与其辩论。这种辩论可以是个人发表文章,也可以是一些专家组成研究小组对绿皮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反对意见或修正意见的报告。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平衡各方的意见,制定出尽量符合各方利益的教育政策,缺点就是可能会由于过长时间的讨论而落后于现实的发展,不能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
第二、两党轮流执政对教育政策实施的连续性产生制约
保守党和工党政府的交替更迭,使得英国教育改革及其政策不断发生变化,缺乏连贯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政策的实施产生制约。如果两党在在某个教育问题上的意见一致,那么教育政策的推行就会保持较好的连续性,但是由于两党所代表阶级利益不同,有时在教育上会采取截然相反政策,例如,在中等教育综合化问题上,工党支持综合化政策,194
5年一上台就开始推行综合化政策,而保守党在1951——1964年执政过程中却采取了相反的政策,1965年工党上台后又坚持实行中等教育综合化政策,但保守党1970年上台后立即颁布有关政策,取消中央政府对中等教育综合化的支持。简言之,两党的教育政策一直处于激烈的冲突甚至队里的矛盾中。
第三、英国
第二篇:英国留学教育政策介绍
英国留学教育政策介绍
英国留学教育政策如何?凭借优质出色的教育资源、全球广泛认可的学历资格、便利的签证政策以及近年来颁布的众多工作延签政策,英国教育品牌已深入广大中国学生和家长心中,英国也成为众多留学生和家长的首选留学国家之一。那么,到底英国大学的教育在哪些方面有优势呢?下面,英国留学专家就带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紧跟时代潮流英国大学没有统一的教材,学生也没有书本,课本是整个图书馆里的书。导师通常会为学生列出一个推荐书单,一共学生选择使用。导师总是千方百计的选择最新的、最有发展前景的、就业率最好的内容来教。教学内容由导师来安排,而不是学校,更不是教委。
职业导向性英国的大学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学生就业。所学课程紧紧把握就业市场的需要。几乎没有一门课程是无用的,如果毕业生的就业率低,这个学校的发展就有问题。例如伦敦大学,短短几年便由一个学院发展为一个超级大学,主要原因就是它的就业率高。
动手能力强英国大学的考试不是太多,但大量的课程设计与现场讲解对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维表达能力都是最好的锻炼。英国留学专家表示,英国大学在教学中重视第一手实践经验的获得,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及社会实践,运用书本知识于实践。学校有专门的机构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实习。毕业后,学生立即就能就业。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英国大学的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他借助于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通过充分运用讲座、研讨会、分组讨论、口头陈述、以及撰写大量的论文,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批判性的思维能力。
课程深度大胆广度低英国人认为,社会竞争是如此的激烈,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会,必须有自己擅长的一个方面,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认准与自己兴趣爱好有关的一个专业,作为终生奋斗目标,才有可能在社会立足。
本文版权属于英国教育签证中心 http://eu.uvic.com.cn/ 转载请注明
第三篇:中国小说发展脉络
中国小说发展脉络
总体目标
一、了解我国小说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规律。
二、学会鉴赏有关的重要小说,掌握小说鉴赏的方法。
三、学会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在阅读中做到融会贯通。
导语:《庄子―外物篇》最早出现“小说”一词。东汉班固《汉书·文艺志》:“小说家者,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
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不同学派的知识分子,各流派争芳斗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小说。小说家就是其中的一个流派。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脉络
一、孕育萌芽期:
神话是最早从综合艺术中独立出来的文学形式,完全可以被当作叙事文学。可以说,神话是小说的源头。因为小说本来就是叙事的艺术。随着历史变迁,小说创作由民间走向专业化创作,内容也越来越向人自身靠拢,距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近。即神话--传说--人情世故小说。主要因素由完整的故事、简单的情节和夸张的想象构成。如《山海经》《淮南子》中的神话故事,后代诸如志怪、志人、传奇小说、《西游记》大都受到神话的影响。
先秦诸子散文收集大量具有讽喻特色的寓言。短小精悍、文笔凝练。日常生活的小事,作者竟能推演出发人深思的哲理。如果现在还存在这样的小说作者,那他只好喝风拉烟了。然而,这些寓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很多根据寓言写出。
历史继续发展,从春秋到秦汉,历史文学自然出现了。因为文学作为新鲜的事物,优先被贵族阶级接触并享用。也许他们并不属于小说,但是,如《史记》,对人物形象深入细致的刻画描绘,甚至虚构,显示出小说的特质。后代出现许多光彩照人的小说人物,与《史记》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当代武侠作家金庸直言不讳的承认自己的创作深受其影响。
二、文学自觉期:
“小说”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物篇》。将“小说”和“大道”比较。大道:宏观言论,如正统散文、诗歌;小说:琐碎言语,有点发牢骚的味道。班固认为小说为九流之末,但肯定了它作为文学类别的存在。
魏晋时,各种文学类别划分已经很明显,逐渐为人们接受。小说有了比较完整的篇章结构,摆脱了“残俗文学”的粗制滥造,自此,中国文学史第一次出现具有现代意义的小说,也标志着古代小说的产生。
关于“志怪小说”产生的原因,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密切的关系,是文学发展的必然产物。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们对现实产生深深的恐惧感。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恐惧等紧张情绪往往会导致人类非理性主义滋长。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武侠玄幻等非现实的文学,都是人们 寻求精神寄托的反映。后来佛教传入,神灵怪异和信徒作品显赫一时。文人也不是自觉创作,他们认为神灵怪异与写人记事没有什么区别。承认人鬼同时存在。可见,当时,人们的思想是驳杂混乱的。还有,“志人小说”与当时崇尚清谈的社会风气有关,注重写人,形成笔记小说的传统。代表作品包括《搜神记》《神异记》《世说新语》等。
唐代称小说为传奇。唐人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短篇小说的成熟。因为它已超出了记录传闻逸事的范畴,而成为文人有意识的创作。唐人传奇大体可分为三类内容:
1神怪故事。这是直接继承笔记小说的神仙怪异小说,著名作品有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这两部作品讽刺了热中功名富贵的封建士子。
2恋爱故事。这一部分是唐代传奇小说中最有价值的作品。如白行简《李娃传》、元稹的《莺莺传》、《霍小玉传》、《柳毅传》陈鸿《长恨歌传》等都是有名的作品。它们大都歌颂坚贞不渝的爱情,谴责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并且塑造了一系列争取婚姻幸福的妇女形象。
《柳毅传》讲的是落第书生柳毅替遭受婚姻折磨的洞庭龙女传书,使她获得解放,后历经坎坷,俩人终成眷属的浪漫故事。人物描写是这部小说最成功的地方。柳毅的正义、龙女的深情、钱塘君烈火般的个性,都刻画得十分鲜明。它用幻想反映现实的手法,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李娃传》通过妓女李娃与荥阳公之子这对地位悬殊的恋人历经风雨,终于获得幸福的故事描写,批判了封建门阀观念,歌颂了郎才女貌的爱情标准。小说人物形象丰满,情节曲折,笔法清丽。
3侠义故事。这类作品描写侠客义士惩强扶弱的英雄行为,代表作品有《红线传》、《谢小娥传》等。
唐人传奇不仅在题材、思想上超越了前人小说,而且艺术上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唐人传奇中,很多篇章描述了一个人物某段时期或一生的经历,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及思想发展。唐人传奇是中国风格小说形式的开始,它的体制短小,但初具长篇小说的轮廓。
三、文学黄金期:
古代小说发展到宋代,终于出现了自身的飞跃和高潮。话本出现后,白话小说随之出现,继而元明诞生长篇章回小说,小说达到全盛阶段。
宋代小说仍被称为传奇,但是开始分流。一种是以笔记形式出现的文言小说;另一种是宋元话本,直接源头并非唐五代传奇,虽然吸呐了一些特点,语言更加接近口语。话本产生,是与市民生活发展密不可分,且由市民需要而产生。
宋元话本可以视为一个整体部分。传留下来的长篇有《新编五代史平话》、《三国志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等。这些话本,分别和后来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长篇小说的创作有很密切的关系。
明初统治者为免“民急则乱”,减轻赋税,简约商税,扶持工商,农业、工商业都得到发展,大都市经济进一步繁荣,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小说创作也在前代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发展,产生了一批长短篇小说。长篇主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孙悟空这个典型性格的成功塑造,标志着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新的高峰。短篇主要有“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由冯梦龙搜集、整理、创作、编辑成书的。
清代都市经济继续发展,市民阶层继续扩大,资本主义生产也逐渐发展起来,由作者独立创作的小说大量出现。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是《聊斋志异》。它继承并发展六朝志怪、唐代传奇的传统,形成想象丰富奇特、故事变化莫测的独特艺术风格,相当多的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它把鬼狐花妖人格化,把幽冥世界社会化,描写人鬼相杂、幽明相间的生活画面,深刻地反映出现实社会中的多种矛盾。
长篇小说主要有《儒林外史》、《红楼梦》、《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等。
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是章回小说。文言短篇、拟话本小说分别达到了高潮,真正进入古代小说的黄金时代。第一个高潮是宋元话本时期;第二个高潮则是章回小说的出现,以《三国演义》《水浒》为代表;第三个高潮以《儒林外史》《红楼梦》为代表。此后,古代小说慢慢衰落,一蹶不振。
四、小说发展的系统:
1、神魔志怪系统:以《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为代表;
2、历史传奇系统:两大分支,一是直接取材于史传文学(《三国演义》);二是英雄传奇小说,以《水浒》为源头和代表。中国长篇武侠小说源自《水浒》,到清代出现一系列小说。明中期后,历史演义发展令人瞩目(《杨家将》《说岳全传》),艺术成就一般。
3、世俗风情系统:
明末出现《金瓶梅》这样的里程碑作品,正式步入长篇小说的殿堂。无论是文学的独创性,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金瓶梅》堪称第一。
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是《三言》《二拍》,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典范。
明末清初,风情世俗小说最为流行,但拘于模式:私定终身后花园,颠沛流离梦难圆。多情公子中状元,奉旨完婚大团圆。
五、巧记古典名著28字诀:
东西三水桃花红,官场儒林爱金瓶。三言二拍赞今古,聊斋史书西厢镜。
提问:这首小诗到底包含了多少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呢?
明确:东:《东周列国志》(余邵鱼)
西:《西游记》(吴承恩)
三:《三国演义》(明罗贯中)
水:《水浒传》(明施耐庵)桃花:《桃花扇》(清孔尚任)
红:《红楼梦》(曹雪芹 高颚)官场:《官场现形记》(李宝嘉)
儒林:《儒林外史》(吴敬梓)
金瓶:《金瓶梅》(兰陵笑笑生)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明冯梦龙)二拍:《一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明凌蒙初)
今古:《今古传奇》(抱瓮老人)
聊斋:《聊斋志异》(蒲松龄)史书:《史记》(司马迁)
西厢:《西厢记》(王实甫)镜:《镜花缘》(清李汝珍)
六、简介四大名著
1、四大名著的具体完成时间。
《三国演义》——元末明初
《水浒传》——元末明初 《西游记》——明朝
《红楼梦》——清朝
2、四大名著的地位和影响。
《三国演义》——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成为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楷模
《水浒传》——成为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作品
《西游记》——我国古代浪漫主义神魔小说的最高峰
《红楼梦》——中国小说最高峰的杰出作品
3、四大名著的作者简介,了解写作背景。
《三国演义》——罗贯中
《水浒传》——施耐庵
《西游记》——吴承恩
《红楼梦》——曹雪芹
4、四大名著内容简介(一句话概括),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三国演义》——全书120回,集中地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军事、政治、外交方面的种种斗争。
《水浒传》——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它的主要倾向是“官逼民反”,局限在于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西游记》——共100回,主要写美猴王——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全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四篇:英国农业环境保护政策
英国农业环境保护政策措施及其启示
近年来通过大力推广循环农业、保了粮食产量增长,还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但由于公众农业环保意识仍比较薄弱,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欠缺等问题依然存在,我国农业环境保护仍面临着诸多问题。更有甚者,在某些地区农业面源污染威胁到食品安全,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了不良影响。英国作为先进农业国家,虽然其国情与我国不尽相同,但其在农业环境保护领域的政策与措施有着先进性、代表性。通过借鉴英国农业环境保护经验,对我国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适应全球农产品贸易要求有重大意义。
英国农业现状
英国位于欧洲西部,由大不列颠岛(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岛东北部和一些小岛组成,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通常最高气温不超过32℃,最低气温不低于-10。
英国农用土地占国土面积的77%,其中多数为草场和牧场,仅1/4用于耕种。农业人口人均拥有70 hm 土地,是欧盟平均水平的4倍。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1%,从业人数约45万,不到总就业人数的2%,低于欧盟国家5%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其他主要工业国家,但由于其生产率高,粮食自给率达到60%,每年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约40 t谷物、7 t肉制品、30t牛奶和1 t鸡蛋。
英国农业环境保护的历史背景
如同其他发达国家,英国现行农业环境保护政策并非一蹴而就,农业环境问题曾经十分突出,20世纪80年代之前,为了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增长以及经济恢复的需求,英国农业发展的目标只有增加产量。期间,英国农民为了增产盲目地滥用化肥和农药,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导致了水体和土壤的污染。据统计,农业造成了英格兰水体中1/4的磷、接近1/2的病原菌和3/4的沉积物污染,同时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制剂也随着径流水进入水体,对河流湖泊造成了污染。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而欧洲国家人口长时期保持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欧洲国家普遍出现农业生产过剩,增加的粮食供应不仅不能带来收益反而加重了资源环境的负担,随着农业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制订了一系列有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配合欧盟新的共同农业政策,英国也开始调整农业政策,不再以增加粮食产量作为农业发展的唯一标准。英国政府对农民除了按照欧盟共同农业政策进行补助外,还通过财政拨款引导农民选择更加科学、环保的耕种模式,以保护农业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有了新的变化,尤其是在以英国和德国为首的部分国家倡导下,欧盟开始尝试彻底放弃与产量挂钩的补贴政策,取而代之的是以环境保护为基础的生态补偿政策。2000年,欧盟为了防治水污染颁布了水框架指令(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同年,英国政府开始按照水框架指令管理其农业发展控制面源污染,并于2003年将其作为强制性法令颁布,2012年还将投入1 000万英镑用以控制面源污染以保护水质。
英国在国内率先放弃了单纯与产量挂钩的农业补贴政策,开始采用环境补偿为基础的补贴政策。为了保证农业生态补偿开展,英国政府除了利用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相关资金外,还定向拨款开展农业环境保护相关的项目。这些项目主要关注不同耕种方式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主要保护的是土壤的质量和农产品安全,而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日益提高,英国政府专门制定了针对农业环境保护的政策,并开展了一系列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项目。
英国农业环境保护政策
按照欧盟共同农业政策,英国环境、食品与乡村事务部(简称农业部,Defra)通过单一支付计划向农场主支付来自欧盟的补贴,为此农业部每年将向约1O万农场提供15亿英镑的补贴,这些补贴只需要农场满足2个条件,一是农场必须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二是农场的生产过程必须满足欧盟交互标准(Cross—compliance)的环境保护、植物健康和动物福利的要求。由于条件一是绝大多数农场都可以满足的,因此条件二就成为了补贴发放的主要依据。
但是由于单一支付补贴中环境保护的要求比较低,只能够达到减少污染的目的。因此,为了更好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英国农业部制定了本国内执行的农业环境政策(Agri—environment Scheme o其主要目的是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并改善农田质量、保护自然资源和提高公众的农业环保的认知。英国农业部委托自然英格兰(Nature England)、环境署(Environmental Agency)按照农业环境政策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开展多项环保项目,包括:初级补贴项目(Entry LevelStewardship)、高级补贴项目(High LevelStewardship)、针对有机农场开展的有机补贴项目(Organic Entry Level Stewardship)和针对高原牧场的牧场补贴项目(UploadEntry Level Stewardship)等。这些项目都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项目的实施主要适宜生态补偿,促使农民接受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农业管理模式和技术。
英国农业环境保护措施
英国的农业环境保护政策主要是通过开展项目来进行的,这些项目大多数都是以生态补偿的形式开展,促使农民选择最佳耕种模式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项目有各自的针对性,但每个项目获得生态补偿的条件都不是单一的,如初级补贴项目,其中包含上百种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参加项目的农民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需求选择这些措施,而每种措施都有预设的分数,当农民通过开展某种或某些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达到其农场平均每公顷30分时,英国农业部将会与其签订协议并按照每年每公顷30英镑给予补贴。例如,在农田周边设立用以阻止面源污染的每100 m缓冲带将会得到42分,而某农民拥有20 hm 土地,他只需要在其土地周边按照初级补贴项目的标准建设1 500m的缓冲带,即可获得足够的分数领取补贴,而不需要在其农田周围都建设缓冲带。各项目中补贴和每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分数的标准来源都十分科学,数据来自于分布于英国本土百余处示范点,在各示范点采取各种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并与传统耕种模式进行比对,通过计算开展保护生态环境措施环境效益及带来的减产,共同确认相关措施的补偿计分标准。初级补贴项目向所有的农场开放,只要农场主向自然英格兰申请基本上都会通过,目前超过60%的英国农场已经享受了该项目。而其他项目则不是向所有的农场开放,农场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申请,因此往往是农场主先向自然英格兰申请初级补贴项目,自然英格兰会派专人对其进行审核并对农场主进行相应的培训,由其自行选择生态保护措施。同时考察其农场的特征,如果该农场有需要保护的特别之处,如农场位于重要的水源上游或者是候鸟迁徙的必要休息区域,自然英格兰的工作人员就会推荐其申请适合该农场的其他补贴项目,推动其签署更高级别的补贴协议,实施更好的环境保护措施以达到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针对水资源保护、面源污染防控,英国农业部还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境内开展按照欧盟水框架计划以控制面源污染为目的的敏感流域耕作项目(CatchmentSensitive Farming)。该项目首先使用环境署多年的长期监测数据和建立的模型,筛选了英格兰和威尔士境内的数以百计的流域,最终选择了最有代表性且最容易受到农业面源污染的60个流域开展项目,并分别在这些流域内设立了办公室并聘用了专职人员以开展工作。这些办公室将针对自己所在流域的农场开展工作,工作的主要方式包括:一对一免费上门对农民进行耕种技术模式指导;在农村通过社区培训课宣传环保理念和方法;指导农民申请生态补偿资助等。项目工作人员和农民通过面对面交流、培训等方式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通过帮助农民申领生态补偿资助,专家获得了农民信任,为下一步在整个流域范围内开展项目奠定了基础。通过项目的开展,农民获得了实质的经济利益,一方面由于按照工作人员科学的建立可以减少投入,另一方面与自然英格兰签订协议通过生态补偿资助获得更多的收入;同时整个社会获得了生态环境效益,由于污染源的减少,使得水污染的风险大大降低,不仅保证水体质量,而且提高了生物多样性,美化了环境。
与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和开展中脚踏实地的落实工作相比,英国农业部对项目的监督与评估方面也很有心得。如在敏感流域耕作项目中,除了自然英格兰组织负责具体工作外,环境署和各大高校的科学工作者负责对项目示范流域开展持续监测,将收集到的数据对已建立的模型进行修正,这不仅可以为这些示范流域开
展后续工作做准备,同时也为项目向英国全境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农村支付署(Rural Payment Agent)负责向参与项目的农民发放补贴,同时也负责对农民提交的书面材料进行审核,而每年年末还会通过现场考核甚至雇佣独立评估人员暗中探访的方式对得到补贴的农民进行考核,如果发现农民没有按照相关协议开展环境保护措施,轻则要求其开展补救措施,严重的终止合同并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农民退还补贴经费。
英国农业环境保护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截至2011年,我国农业生产已经实现了“八连增”,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但是从全国范围看,化肥、农药、农资的过量使用现象仍比较突出,由此带来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如水体富营养化、硝酸盐超标,农村生活环境恶劣,农民身体健康受威胁等问题,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制约着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英国签证政策
自从英国新的签证政策出台以后,各种媒体都对政策变化的内容进行了报道,但不尽相同。这给国内的学子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和困惑,不知道英国签证政策到底有哪些变化。威久特别在此做了总结:
主要的变化包括:
•从2012年4月起,想成为担保机构的所有院校都必须获得“高度信任的担保机构”,并且在2012年底前受到法定的教育监察机构的认证。这一措施将使大学、私立学校和公立延续教育学院在新的学生签证系统下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更意味着英国将继续欢迎高质量的国际学生。
•为了确保吸引最优秀的学生,并让他们融入我们的社区,好的英语(论坛)水平是很关键的。所有学习本科及以上阶段课程的学生必须拥有中上(即B2)的英语水平。
•在英国大学和公立延续教育学院学习的学生将继续他们现有的学习期间业余时间工作的权利,但其他学生将不可以工作。同时对于非大学的学生,我们将对其实习加以限制。
•英国边境事务管理署将有权拒绝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不能用英语交流也就是不能满足所需的最低要求的学生入境。
•只有在大学学习的研究生及政府资助学生可以带家属陪读。
•低水平课程的学生签证最长时限为3年,而高水平课程则为5年
•我们承认国际学生对英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所以将仍然允许新的国际毕业生留在英国从事技能工作。将来他们必须从第二层级(类别)的担保人处获得一份技能工作。这将确保国际毕业生能从事对英国以及他们自己都有价值的工作,或者毕业后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