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下岗工人思想及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下岗工人思想及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关键词】:安庆 下岗职工 调查
安庆市是安徽省南部的一个中等城市,是皖南的工商业中心和交通运输枢纽,有人口73万。1999年前后,我市开展了大规模的企业改制和职工下岗工作。11年时间过去了,下岗职工的生存状况一直是我们关心的问题。我们用几个星期的时间对此进行了认真的调查,试图尽量客观、真实地回答这个问题。
一、本文所称下岗职工的概念和调查的范围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劳动保障部的统一规定:下岗职工是指由于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等原因,已经离开本人的生产或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它任何工作,在社会上没有再就业,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本文不是在这一统计学意义上使用下岗职工的概念,主要因为我市大部分下岗职工已经在几年前通过“买断”等方式与原用人单位脱离了关系,完成了“身份置换”,明显不符合上述规定。然而,曾经在国有、集体企业的工作经历、尤其是长期的工作经历,已经在他们身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记;一旦下岗,对他们以后的生活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社会上,他们仍然自称是下岗职工,而且一般人也认同他们为下岗职工。因此,本文是在社会学意义上更加宽泛地使用下岗职工的概念,是指从原国有、集体企业中分离出来,失去了原单位稳定的收入、相对优厚的福利待遇以及各种保障,并且今后基本无望再回到原单位中去的职工。据我市劳动保障部门的估计,这样的人在我市约有5万多人。
我们根据不同情况,将下岗方式划分为买断、内退、“两不找”、解除合同、发生活费等5个类型。不同类型有重迭部分,如买断也是一种解除合同的方式,但买断主要指老职工而言,而解除合同一般针对全员合同制以后进单位的青年职工,具体确认有填表人作出,但每人只能认定一个类型。统计表明,买断的类型最多,占总数的80%。这说明我市的企业改制工作较为彻底,绝大部分下岗职工已经完成了身份置换,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
本文的调查采用问卷和访谈两种方法进行。问卷共发放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5份,数量虽然不多,但质量较高。问卷大部分在下岗职工较为集中的工业干道和河南地区发放,少部分通过各种渠道分散发放。样本的男女比例为52:48;年龄段:40岁以下的占33%,40-49岁的占42%,50岁以上的占25%,基本符合下岗职工的情况。我们注重了发放对象的可靠程度,党员的比例比较高,约占20%。下岗时间我们选择了改制较集中的1999年为界,1999年以后下岗的占63%,1998年以前下岗的占31%。文化程度,高中及中专层次的最多,占45%,初中及以下的占37%,大专以上的占18%。原单位职务,中层及以上干部占16%,一般职工占72%,专业技术人员占10%。以上各组数据均有少量因未填写而难以确定。
访谈20多人,以熟人或熟人介绍入户访谈为主,访谈对象对我们有较高的信任度,因此访谈内容比较深入和广泛,获取的信息也更加真实。在访谈对象的选择上,我们尽可能选择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层次的对象,如原单位的负责人,军转干部,车间主任,班组长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等。在问卷的设计和访谈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主要围绕下岗职工的就业状况、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进行设计安排,并重点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力图从这三个方面尽可能客观地描述出下岗职工的生存状况。下岗职工是个历史概念,作为群体,他们中的一部分正在、并仍将继续分化,或是走向成功,成为老板和业主;或是退休养老,成为退休职工。但历史不会轻易翻过,下岗职工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是我们的同学朋友,他们中的大部分,仍将会生活在我们周围,作为一个群体,显示出他们不同于其它群体的生存特点。我们调查的意义正在于此,从下岗职工的生存状况中可以检讨我们工作的缺陷和对这个阶层的伤害,使我们今后能够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二、下岗职工的就业状况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下岗职工来说,一个合适的工作岗位是他们最大的心愿。我们的问卷统计表明,我市下岗职工的总体就业率为58%。由于我们的统计包含了买断、内退以及集体企业的下岗职工,这一比例显然是比较高的。其中在国有单位就业的占30%,在股份制和民营企业中就业的占27%,干家政和个体劳动(如摆摊开店开出租车)的占42%。这一情况说明,我市下岗职工对再就业的态度十分积极,个体劳动占了最多;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市民营企业吸纳下岗职工的比例大大低于全国60-70%的水平。
按性别划分,女性下岗职工的就业率明显高于男性,为61.9%,男性为54.9%,而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女性就业率高达92.86%。这一现象颇值得研究,它说明市场对女性、尤其是高素质的女性比男性更易于接纳。文化程度对就业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统计表明,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下岗职工的就业率为68%,中专及高中文化程度的就业率在57%,而初中几以下文化程度的就业率仅为43.7%,可见就业率与文化程度密切相关。然而年龄因素对就业率的影响则不易判断,40岁以下的就业率为67%,41-49岁年龄段的就业率为46.5%,而50岁以上的下岗职工就业率达到50%。在工作介绍方面,有50%的人是自谋职业,32%的人是由亲戚朋友介绍的,只有17%的人是由劳动部门和职介所介绍的。
下岗职工的求职态度较为积极,有27.6%的人“干什么都行”,57%的人认为“有合适的工作会干”,认为“低于400元或不合适的不干”的占14%,另有17%的人认为“工作不好找,也不想找”。下岗职工在求职过程中大都经历了1次以上的转换工作,最多的达30多次。有56%的人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不足2年,34%的人甚至不到1年。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下岗职工个人创业之路是充满艰辛和风险的,成功的人并不多。而在近些年来的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浪潮中,多数新岗位对下岗职工是排斥的。与大专院校毕业生和涌进城市的大量农民工相比,下岗职工在就业市场上并不占有优势,因此他们即使就业后收入也普遍不高,月收入500元以下的占了62%,500-1000元的占33%,1000元以上的仅占5%。较低的收入势必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水平。
三、下岗职工的生活状况
调查表明,有65%的下岗职工家庭总收入低于1000元,只有4.8%的家庭收入超过2000元。下岗职工的家庭结构较为简单,81.5%的家庭人口在3人以下,但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双下岗的家庭相当多,占了71.4%,这无疑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与此相对应的是有7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与5年前相比,生活水平没有改善,甚至下降了,有25.3%的人认为有些改善,认为改善较大的仅占被调查对象的3.5%。调查还表明,下岗职工的住房情况较好,有67%的家庭住房是成套的,且人均面积大于10平方米,只有23%的住户人均面积少于10平方米。另一项统计也印证了这一情况,在有16个答案的“您的主要苦恼”的问题中,仅有19.4%的被调查者提到住房太小,占到第9位。然而,在吃穿方面,下岗职工的生活就显得比较清苦了,66%的人基本不在饭店或排挡吃饭,而86%的人购买衣服是为了“日常穿戴”,买衣服是为了赶潮流和经常在饭店或排挡吃饭的各只有3人,占被调查对象的1.7%。
为了客观地了解下岗职工的生活状况,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一栏“您的主要苦恼”的问题,16个答案要求选择3个。经统计,选择最多的答案是“没有医疗保险”,占58%,这与后面的问题“对政府的意见和要求”中的答案是一致的(下文 详述)。位于前三位的还有“收入少”,占48%,“孩子教育支出太多”占40%。位于4-6位的答案分别是“没有养老保险,今后生活成问题”,“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和“缺乏安全稳定感”。这些苦恼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下岗职工的生活状况:他们从原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后,丧失了安全稳定的收入和各种保障,他们大多处于中年,孩子在求学阶段,生活压力大,收入的中断或减少对他们的生活影响很大。但更为重要的是社会保障、尤其是医疗保险的缺失,对他们生活产生现实或潜在威胁。在6个选择答案中,有3个与社会保障有关,可以明显看出社会保障的重要性。另外,教育支出成为第二位的问题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它既说明了下岗职工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也说明了教育费用在近年上涨太快,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有文章反映,社会上也流传一种说法,认为下岗职工因为生活压力的原因,引起家庭破裂的不少。但我们的调查却否定了这一说法。在上述“您的主要苦恼”问题的16个选择答案中,被调查对象选择最少的就是“家庭感情不和”这一选项,在175人中,只有5人选择了它,占2.86%。另外,问卷的婚姻状况表明,未婚、离婚、丧偶的仅有12人,占6%。虽然我们不能确定离婚的人数,但90%以上的下岗职工家庭比较稳定,婚姻破裂并未成为下岗职工的主要苦恼,却是可以肯定的。
四、下岗职工的思想状况
反映下岗职工的思想状况,既是我们这次调查的重点,也是难点。用较为简便的方法客观、准确地反映出下岗职工的思想状况,决非易事。经过几次访谈和研究后,我们选取了三个角度来反映他们的思想状况,一是他们对自我的认识;二是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三是他们对党和政府的认识。我们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的认识开展访谈,并设计问卷的问题。
1、对自我的认识。统计和访谈表明,总体上下岗职工对自我的认识很差。有84%的人认为5年来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都下降;有6.6%的人认为5年来虽然收入提高,但社会地位下降;只有9.3%人认为“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在对自己前途的认识上,超过80%的人认为“没什幺前途,只能混日子”或“为了糊口,不问前途”,只有19%的人认为“只要努力,就有前途”。在问到“您在城市中的地位”时,我们给出了4个选择答案:中等以上;中下等;下等;底层。统计表明,只有4%的人选择了中等以上;选择中下等的人最多,为35.9%;有32.4%的人认为自己属于下等;27.6的人认为生活在底层,也就是说,有60%的人认为自己属于下等和底层。在访谈中,我们也深切感受到下岗职工自身的边缘感和地位落差。我们几次被拒绝过,也有人大发牢骚。他们普遍的心态是预期很差,对国家大事不太关心,对物价上涨十分敏感。比之下岗前,他们要承受双重压力:当下的挣钱养家和今后的养老。
调查中我们发现,年轻的下岗职工对自我的认识较好。比起老职工,他们在原单位的地位低下,工资收入也少。下岗后,他们不但与老职工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取得了平等地位,而且由于年轻、精力充沛,自己创业和自主就业机会都比老职工多,对前途的信心也 更足。有的人甚至认为下岗后比在原单位“强多了”,不但“收入高”而且“更自由了”。
2、对社会的认识。由调查资料可以看出,下岗职工与周围人的关系比较融洽,只有18.8%的人感到“孤独无助”,而35.7%的人选择了“很融洽”的人际关系,选择“一般化”的人最多,占45%。问到在社会中的感受时,59%的人选择了“跟大多数人一样,在生存”的答案,只有25.7%的人认为“有较大的失落感”另有3.6%的人认为“取得了应有的承认”。
对社会的另一感受是“不公平”。在访谈中,下岗职工会问出许多个“为什幺”,我们能深切体会到那种浓厚的、无处发泄的“不公平”,特别是原来单位的干部和老职工,对不公平的感受更加强烈。社会地位的落差、原有平衡的打破、加上因年龄、技能、体力等原因在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使他们一方面怀念以前在国有企业的“好时光”,另一方面,也是最深刻的体验是“不公平”,而不是生活水平的下降。为了具体了解这种感受,我们设计了有7个选择答案的“不公平”问题。经统计发现,最主要的不公平问题,还是集中在企业改制过程中。23%的被调查者认为“买断或内退待遇不公平”;21.8%的人认为“下岗改制时没有说话的机会”;其它依次为:“自己劳动和收入不平衡”,占16.8%;“与其它人福利待遇不公平”,占15%;“找工作时不能公平对待”占15%;认为“在工作时不公平对待”的最少,仅占7.6%。资料分析显示,这种不公平感是一种泛化的不公平感,各个层次、各个年龄段都有不公平,但他们的不公平又有不同之处。相对而言,年龄大的职工、中层干部对改制时的不公平多一些,而年龄小一些的,一般职工,对“自己劳动和收入不平衡”,“与他人福利待遇不公平”感受更强烈一些。总体而言,下岗职工的不公平感,主要体现在下岗改制过程中和以后的求职就业这两个方面。“不公平”使他们对主流社会持疏离和拒斥态度,他们有的人责怪“命不好”,有的人怪自己“没用”,更多的人则认为是党和政府牺牲了他们的利益。
3、对党和政府的认识。总体而言,下岗职工对党和政府有一种距离感,不大认同。大部分下岗职工经历了从主流社会到边缘群体的急剧变化过程,社会地位的变迁使他们对党和政府的认识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变化。在问起党和政府对他们关心不关心的问题时,大部分人选择了“不太关心”,占53%;认为“完全不关心,只是偶尔问一下”的占22.6%;选择“比较关心”的占23%;而认为“很关心”的仅占1.2%。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下岗职工对党和政府有两种比较明显的心态:一是认为自己被抛弃、被牺牲了;二是对党和政府产生抵触情绪,认为党和政府不是在为下岗职工着想。问卷统计表明,认为党和政府的政策“主要是为了我们的根本利益,我拥护”的仅占14.6%;认为政策取向“既为我们,但更多是为了政府自己的利益”占了45.7%,数量最多;而选择政策“基本上是为了政府和有钱人的利益”答案的,也占了39.7%。另外,在一些访谈对象中,我们感受到他们对政府官员的一种怨愤情绪,他们认为,下岗过程是政府主导的,下岗是他们在没有谈判余地的条件下被迫作出的选择。他们还认为政府与管理层结成联盟,共同对他们实施了不公平的对待。更使他们怨愤的是,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不但仍旧保持着过去的“铁饭碗”,干着轻松、舒适的工作,而且每年都在不断地自我加薪,办公楼越盖越豪华,小汽车越换越高档,尤其是不断揭露出来的腐败案件,使政府与他们的距离越来越远,形象也越来越差。
上述认识不仅出自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下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出自一种“没人管”的“无家可归”感。在问到“参加党、团、工会及社区活动”时,70.7%的人回答“没有”;选择“偶而一次”的占22.9%;而“参加经常”的仅占6.4%。有一位曾多年担任国企基层党支部书记的老党员对我们说,下岗几年从来没人来过问,不但组织生活从未参加,就连党费都没地方交。
在问卷的最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对党和政府的意见和要求”的栏目,共有12个选择答案,要求选择3项。统计表明,选择最多的是“安排社保、医保”,这与前文所述“苦恼问题”最多选择无医疗保险相对应,说明下岗职工最担心、最急需解决的就是医疗保险问题。位于前3位的选择答案还有“保持物价稳定”和“严惩腐败”;4-6位的选择是“端正政府行为”,“腾岗安排工作”和“介绍工作”。这样的结果与我们前面的调查基本吻合,物价和工作岗位与下岗职工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前阶段物价的上涨,尤其是农产品和食品价格的上涨已经影响到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了,因此他们尤为关心。选择“严惩腐败”和“端正政府行为”也与下岗职工对党和政府的认识有关。而选择最少的3项答案是“开展社区活动”、“送温暖”和“搞好环境建设”,显然,下岗职工认为这些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关系不大。
五、资料分析与政策建议
以上,我们通过调查,对我市下岗职工的生存状况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在进行进一步分析后,我们得出以下几条结论与建议。
1、关于就业状况。由于我们使用的下岗职工概念涵盖了 “买断”、“内退”等类型,实际上比劳动保障部门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概念宽泛了许多,但本文中的下岗职工就业率已达58%,明显高于劳动保障部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约50%的全国平均就业率。这说明我市下岗职工就业态度是十分积极的。其中个体劳动占了多数,也说明我市个体就业的环境比较宽松,市场对个体劳动有较大的容纳度。我市国有单位吸纳了30%的下岗职工就业,则是前段时间国有单位对下岗职工“腾岗安排工作”的积极成果。但民营和股份制企业安排下岗职工比例偏低,可能的原因一是民营和股份制企业吸纳了更多的农民工和大专院校毕业的年轻人;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民营企业的劳资关系比较紧张,用工不规范,因此不愿雇佣具有维权意识的下岗职工。它也对我市这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个人承受市场风险的脆弱性,民营和股份制企业应成为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渠道。因此我们建议,今后应扶持一批劳动密集型的民营企业,以吸纳更多的下岗职工,同时要规范民营企业的用工制度,使下岗职工能平等地参与竞争。
下岗职工在就业过程中多次转换岗位和工资收入明显偏低的现象也值得我们研究。它说明了下岗职工就业的不稳定性,也说明了下岗职工作为弱势群体既缺乏与雇主谈判的能力,也缺乏与其它群体,如进城的农民工和新成长的就业青年的竞争力。下岗职工在脱离了原单位后,不但失去了政府的强力支持,也失去了工会等社会组织的保护。虽然我市出台了许多扶持下岗职工的优惠政策,但并未能真正扭转他们的弱势地位,特别是在正规就业方面,依然处于不利境地。我们建议政府应该用“最低工资标准”等办法来支持下岗职工的谈判地位。针对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局面,专家多次提出的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应在我市整体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得到体现,比如对第三产业、劳动密集的“低级产业”和社区服务业、小型企业等都应大力培育和发展,不应仅着眼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2、关于生活状况。下岗职工的生活状况表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谈不上“小康生活”,对“全面小康”更没有多少憧憬。我们从民政部门了解到,我市城区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中间,约有14900人属于下岗职工,换句话说,我市下岗职工中约有29.8%的人纳入了“低保”救济。他们的温饱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但作为一个群体,他们的生活仍然表现出两个特征:一是收入偏低;二是承受双重压力——当下的和今后的压力。医保是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他们不能生病,无论是就业还是未就业的,一旦生了重病,就会陷入绝境。值得欣慰的是,劳动保障部门已将此列入议程,正在研究医保扩面的问题,这一问题若能解决,将解除下岗职工的心腹之患。另外,食品物价和教育费用的上涨,对下岗职工的的生活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为,食品和教育的支出占下岗职工生活支出的比例远比其它人要高。总之,医疗、物价和教育支出是影响下岗职工生活的主要因素,应该特别重视,而有些活动,如“送温暖”等,并未能给多数下岗职工多少实惠。
统计还表明,下岗职工的住房是原体制留给他们的最大财富,按现有房价,下岗职工的绝大多数是无力购买的。不过这并不能掩盖他们中仍有部分人没有住房或住房不足的问题。以人为本的理念认为,一个社会的现代化水平就像一只盛水的木桶,容纳水的多少不取决于长板,而取决于短板,只有短板变长了,才能容纳更多的水。在我们的城市中,下岗职工就是那块最短的木板。
3-关于思想状况。下岗职工的思想状况是最令人担忧的。他们的那种“底层意识”,那种缺乏归属的感觉,那种泛化的“不公平”,那种对政府的不认同以至愤懑情绪„„都孕育着不稳定的因素。虽然这些问题在转型社会中会经常出现,但问题的积聚容易引发社会冲突,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尽量及时化解。这其中的不公平和不认同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指我们的制度层次,挑战政府的合法性基础。改革是一种利益的调整和重新分配,但这种调整和重新分配应该是更加合理的。下岗职工普遍认为,导致他们下岗的主要因素并非他们个人的原因,而是体制和制度的原因,作为个人,他们努力过,奋斗过,但仍摆脱不了下岗的命运,不是他们出了问题,而是体制和制度出了问题。制度必须转换,然而制度转换的成本却要由他们来承担,而其它人却享用着制度转换带来的盛宴,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下岗职工对政府的不认同不仅针对政府的豪华奢侈以及不断加薪上,而且还针对这种豪华奢侈、自我加薪的程序合法性上。他们认为政府只代表统治集团的利益,不再关心他们,也不再代表他们的利益了。
下岗职工的预期是他们“既得利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经济时代的国有企业之所以吸引人,除了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以外,稳定而可靠预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一旦下岗,原有的工资福利中断了,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的预期也彻底破灭了,这也是他们愤懑情绪的深层原因。原有组织特别是党组织的解体使下岗职工失却了归属和依托,而现有的社区管理体制未能到位且缺乏有效性,不但下岗职工的思想问题的不到合理解释、利益失去了表达机制,也使得下岗职工备感到失落甚至绝望。以上思想状况不但于下岗职工自身不利,对社会稳定也十分不利。
思想状况的转变决非几项措施和短期内能够奏效的。我们认为,党和政府的相关部门,尤其是各级领导,应充分重视下岗职工的思想状况,把它当作一项重要事情,列入工作议程。应健全对下岗职工的、尤其是党员的社区管理体制,建立与下岗职工的沟通机制,关心他们的生活,尽量解决他们最困难的问题。要端正政府行为,注意政府形象,政府不得随意自我提薪,更不允许豪华奢侈,必须遏制政府自身以及教育、医疗等部门的牟利冲动,缩小公职人员与下岗职工的收入差距。应突破“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论框框,将公平摆在优先地位,对下岗的原因和理由作出合理解释。应设立下岗职工的困难救助基金和补偿基金,适当时机出台对下岗职工尤其是老职工的补偿措施,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以上,我们简要描述了安庆市下岗职工的生存状况。我们认为,虽经过几年,但下岗职工的问题并未解决,有些问题还变得更加严峻了。有些人认为,下岗职工已成为一个“既成事实”,作为一个既成事实,没有必要深究和回顾,只有默许的份儿了。其实我们缺少的并不是现实的观察和是非的判断,而是“睁开眼看”和站出来说话的勇气。下岗职工的生存状况,既是特定时期历史事件的结束,也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我们的责任心要求我们不能无视这些问题。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努力不会白费,会有更多的人来关心下岗职工的问题。
2010年8月
第二篇:下岗工人思想及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下岗工人思想及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1995-2002年期间,全国各地政府强行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出现亏损的国有中小型企业、集体企业实行“破产”、“解体“,没有亏损的企业实行”转制“,造成全国高达6-8千万人的失业群体。安庆是长江中下游的一座中型城市,系皖西南的工商业中心和交通运输枢纽。据2009年统计市辖区有人口75万。1999年前后,我市开展了大规模的企业改制和职工下岗工作。11年时间过去了,下岗职工的生存状况一直是政府及市民关心的问题。
一.下岗职工的概念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劳动保障部的统一规定:下岗职工是指在原企业已没有工作岗位,没有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有就业要求,尚未就业的人员。失业人员与下岗职工的主要区别是:失业人员已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档案已转入户口所在地街道、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而下岗职工虽然无业,但未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档案关系仍在原企业。具体分析近年我国下岗职工数量大量增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①是我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的一种客观反映。
②其历史根源在于以往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
③是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的直接后果。
④是企业经营机制深层次矛盾的突出反映。
我市大部分下岗职工已经在几年前通过“买断”等方式与原用人单位脱离了关系,完成了“身份置换”,明显不符合上述规定。然而,曾经在国有、集体企业的工作经历、尤其是长期的工作经历,已经在他们身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记;一旦下岗,对他们以后的生活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社会上,他们仍然自称是下岗职工,而且一般人也认同他们为下岗职工。因此这里是在社会学意义上更加宽泛地使用下岗职工的概念,是指从原国有、集体企业中分离出来,失去了原单位稳定的收入、相对优厚的福利待遇以及各种保障,并且今后基本无望再回到原单位中去的职工。据我市劳动保障部门的估计,这样的人在我市约有5-6万人。下岗职工是个历史概念,作为群体,他们中的一部分正在、并仍将继续分化,或是走向成功,成为老板和业主;或是退休养老,成为退休职工。但历史不会轻易翻过,下岗职工就在我们身边,他们曾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也因为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而做出牺牲。笔者调查的意义正在于此,从下岗职工的生存状况中可以检讨政府的缺陷和对这个阶层的伤害,使社会今后能够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二.就业状况
就业是民生之本。据相关互联网资料以及市劳动保障局的部分数据,我市下岗职工总体就业率为58%。由于这份统计包含了买断、内退以及集体企业的下岗职工,这一比例显然是比较高的。其中在国有单位就业的占30%,在股份制和民营企业中就业的占27%,干家政和个体劳动(如个体工商户、出租车驾驶等行业)的占42%。由此可见我市下岗职工对再就业的态度十分积极(个体劳动占了多数);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市民营企业吸纳下岗职工的比例大大低于全国60-70%的水平。
企业破产时,政府对破产企业领导实行了再就业安置,却对普通下岗职工一推了事。其时,下岗职工年龄20——59岁不等,在再就业上出现了三种情况:一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正逢年富力强丶精力充沛阶段,跨入社会相对容易再就业。二是男50岁丶女40岁以上的大龄职工,下岗伊始,大部分便办理了病退或提前退休手续,得以安享晚年。三是,时逢30——50年龄段的下岗职工,这部分人因上有老人需赡养,下有学龄孩子需抚养,自身体弱沾病,因长期在企业工作技能单一,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成了再就业的特困群体。1,年龄障碍 很多用人单位招聘条件,首先进行了年龄限制,先天否决了大龄下岗职工的求职愿望。既使有的用人单位对年龄不作限制,当某岗位同时有大龄下岗职工和年轻人竞争时,大龄下岗职工立即便转入了劣势。
2,文凭要求 下岗职工普遍文化水平偏低,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是初高中毕业后便参加工作,还有相当部分是“文革”中下乡当了知青返城参加工作的,文化水平有限。而用人单位开口就要大学本科丶硕士丶搏士,下岗职工便只得望而生叹。有数据表明,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下岗职工的就业率为68%,中专及高中文化程度的就业率在57%,而初中几以下文化程度的就业率仅为43.7%,可见就业率与文化程度密切相关。
3, 专业技术限制大多数下岗职工从参加工作至下岗,都在同一单位同一岗位服务,专业单一,技术面窄,难以适应用人单位专业技术要求。
4, 就业信息不畅因为下岗后的生活压力,大多数下岗职工对再就业的信息了解,只能通过电视丶报刊媒体披露的信息来实现,而这些信息的时效性丶真实性都难与把握。5, 创业资金不足创业资金不足是大多数下岗职工自主创业无法逾越的瓶颈。国家虽然为下岗职工自主创业制定过优惠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因手续繁杂丶关口众多丶落实不到位等原因,难予实现。
6, 就业歧视一些行业丶部门对下岗职工再就业存在人为歧视。例如国家机关招录公务员丶企事业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便明文规定了只招大学本丶专科毕业生等限制,变相地歧视下岗职工再就业。
7, 各地政府相继面向下岗职工增设了公益性就业岗位,如城市交通协理丶社区安保等,但岗位数量也只是象征式,相对于大量下岗失业群体,也只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8, 大多数下岗职工为了基本生存,采取了灵活就业方式,即从事社会边缘职业,如蹬
三轮车丶干体力活丶从事家政服务丶擦皮鞋丶摆地摊等等。但这些“就业岗位”收入相对 廉,且无保障。今天过了,明天不知还能否继续。
三. 生活状况
1, 生计难 有65%的下岗职工家庭总收入低于1000元,只有4.8%的家庭收入超过2000元。许多下岗职工家庭日常生活十分简单,66%的人基本不在饭店或排挡吃饭。他们中只有极少数人享有“最低生活保障救济金”。下岗职工的家庭结构较为简单,81.5%的家庭人口在3人以下,但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双下岗的家庭相当多,占了71.4%,这无疑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2, 住房难 大多数下岗职工现有住房都是企业未破产前,由企业分配的单位福利房,后在房改中由职工自己出资购买了产权。有67%的家庭住房是成套的,人均面积大于10平方米,显得狭窄、拥挤。城市改造中,还有些下岗职工住房成了拆迁对象,但因政策方面的原因,房屋拆迁后,开发商补贴的拆迁款,只能购买新房的几个平米。生活本就拮据的下岗职工根本无力购置新房,许多下岗职工再次面临无房可住的困难,给他们的心身造成极大影响。3, 看病难 当前进入“4050”期的下岗职工,多数面临着身体不适期,这个年龄段也是医学断诊的“多发病”期。肺结核、糖尿病、骨瘤、心脏病等都易于在这个年龄段爆发。一些患病的下岗职工因付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用,只能强忍着丶拖延着病体的折磨,实在不行了,也只能花尽可能少的钱在药房买几粒药应付了事。他们中大多数人没有参加医疗保险。不是不想参加,而是实在拿不出这笔够全家人生活一两个月的高昂保费。
4, 社会不公也是下岗职工生存困难的原因。例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发放,就存在明显的不公。下岗职工申请“低保金”时,社区会以下岗职工领取了安置费或以没有指标名额等理由,搪塞敷衍了事,使下岗职工无法享受党的阳光。同时一些公益单位,滥用公权力,动不动就随意上涨水丶电丶气价格,或以改造设施名利大肆圈钱,使下岗职工雪上加霜。
5, 维权难 许多下岗职工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丶受到伤害,无处维权。例如水丶电丶气等公益单位肆意圈钱,明知是错的,但人家借用的是行政行为,投诉到政府,政府不会理踩;上访,专政机关将其视为精神病,并有可能被强制“治疗”; 上诉法院,法院不会受理,并且下岗职工也掏不起诉讼费用。与此类似的,还有房屋拆迁丶就业纠纷丶养老保险纠纷等等。
6, 政策落实难1995年开始,国家出台了系列针对下岗职工的优惠政策,但这些惠民政策大多停留在文件上,很多地方政府拒绝执行。例如,国家针对下岗职工失业问题,劳动部(劳部发1995年262号)文就明确规定,下岗职工失业期间,每月可领取当地平均工资60%的待岗救济金。但各地政府在实际操作中,从没发放一分钱的救济金;2002年国家出台《失业保险法》,规定下岗职工失业期间,可享有失业救济金保险,但地方政府却以种种借口及理由,拖延拒绝执行。国家惠民政策,被地方政府打了水漂。
四.分析及建议
扩大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受到年龄、文化程度等条件局限的下岗失业人员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而他们中很多人又是家庭的中坚,下岗失业带来的收入锐减使他们的家庭生活困难,甚至陷入贫困。因此扩大他们的就业显得更加重要而紧迫,需要政府更多的投入和社会更多的支持。
(一)帮助下岗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
下岗失业人员陈旧观念有的是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对就业的惯性思维,非国有集体单位不算就业;有的是受到传统落后观念影响,认为社区服务等工作是丢人现眼的“低等”工作;有的是受惰性驱使,希望多拿工资少做事。要转变这些陈旧观念,关键是加强教育。政府主管部门应该联合企业、社会力量,共同承担起这份责任,用宣传引导、实地帮教等方法,帮助他们树立起与时代发展相符合的就业观念。
同时要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转变就业观念创造条件。一些下岗失业人员并不是非要死抱企业不放,只是因为人在企业,有困难还能求企业,企业解决不了的问题还能帮着找政府。若脱离了企业,就得全靠自己。若一时找不着工作,相对较低的救济水平根本保障不了整个家庭的生活需要。因此,只要扩大社会保障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就能激发起他们的自主就业积极性,开拓出自谋职业、灵活就业的广阔就业渠道。
(二)加强培训 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政府组织下岗失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培训促进劳动者改善素质结构和提高素质水平,最终实现高质量就业和稳定就业。当前,农业趋向产业化、现代化;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也处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向;第三产业也在不断引进新的服务理念、现代管理方式。各行各业对人员素质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同程度的提高。为适应这种发展方向,政府一方面应加大投入,尽力扩大下岗职工的受训面,延长培训时间,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使下岗失业人员真正掌握一门技能。同时,政府要根据就业信息,引导、组织企业、社会完成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后续培训,从而使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真正成为高质量就业、稳定就业。
(三)拓宽优惠政策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尽快出台符合就业形势发展需要的政策措施要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贷等促进再就业的政策措施。根据就业格局的新变化,健全扶持政策;加强经济环境治理等措施,确保能吸纳大量下岗失业人员的中小型企业、下岗失业人员自创企业在有序的经济环境中健康成长;加强监管力度,保证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与此同时,针对目前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缺乏保障的情况,应尽快出台配套的劳动保障制度,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增加再就业人员的安全感。
(四)发展社区服务业
社区服务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空间大,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同时,社区服务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相对较低,不受年龄、学识等限制,在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方面能起到很大的作用。通过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家政服务等社区服务业,能够扩大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领域,为下岗失业人员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以上简要描述了安庆市下岗职工的生存状况,并给出了相关参考意见。笔者认为,虽经过几年,但下岗职工的问题并未解决。下岗职工问题,是我国经济体制发展中各类深层次矛盾冲突的后遗症表现。是国家宏观政策催生的产物,并非下岗职工本身原因所形成。因此,下岗职工有权享有一切符合下岗职工利益的合法权益。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而面对众多的社会矛盾,如果不妥善解决,势必会引起新一轮的矛盾。正如中国政法大学企业重组研究中心主任李曙光近日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在谈到国企下岗职工遗留问题的解决办法时坦言:“时间,是说不能解决的只能拖,拖到找到办法你接受,或者说得不好听点,拖到这一代人以后。”解决下岗失业职工遗留问题不能再拖了。这是一个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妥善解决好,构建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从何谈起?毛主席在《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一词中写道:“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为了社会稳定,为了公平正义,各地党政部门应该痛下决心,真抓实干,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紧解决这个天大的问题,还下岗失业职工一个公道,全力拯救数千万下岗失业职工!早解决早主动,晚解决就被动。“拖到这一代人以后”?这“是要上书的”!
撰文:丁汀
主要资料来源互联网及有关部门数据以及对下岗职工的调查。
2010.08.
第三篇:关于下岗工人调查报告
叔叔、阿姨您好,我是来自重庆大学大二的学生,正在利用暑假的时间进行学校组织的“关注民生社会实践活动”。感谢您抽空帮忙填写调查表,请您尽量根据实际情况填写以下信息。
1.您的年龄?
______
2.性别?
A.男B.女
3.您的文化程度?
A.小学B.初中C.高中D.中专
4.您的子女接受教育的情况?
A.小学B.初中C.高中D.中专
5.您之前的单位是?
A.国有B.集体C.私营D.个体E.其他
6.您在之前的单位担任什么职位?
A.职业工人 B.技术人员 C.干部 D.销售人员
7.您在之前的单位工作了多少年?
______
8.您是何时下岗?
______
9.您目前所从事的职业?(没有就写无)
______
10.您的职业属于?
A.国有B.集体C.私营D.个体E.其他
11.您的收入状况能否满足家庭日常开支 ?
A.完全能够B.基本保证C.不怎么够
12.医疗、养老保险是否自己购买?
A.是B.不是
E.大学 E.大学 E.其他
重庆大学
关注“民生”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邛崃地区下岗工人再就业的调查报告
学院:机械学院
专业:工业工程1班
学号:20092815
姓名:李美琴
第四篇: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生活状况调查报告3篇
老年人社区生活状况调查活动报告
xx社区老龄人口较多。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的繁忙,父母与子女共同生活动家庭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到底怎么样安享晚年?面临
困难问题怎样解决?xx年6月25日拱辰街道xx社区青年汇同xx大学共同开展针对老年人社区生活状况调查活动,活动工作人员5人,活动志愿者3人,被访老年50余人。
本次调查数据中最为突出的三个问题:
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老年人的年龄和收入成反比,即年龄越大收入越低,老年人很难与社会其他成员共同分享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成果,而日益成为贫困阶层。
除个别子女条件特别好的,大多普通老人的月收入都仅仅能维持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他们收入的低,成为直接影响他们生活质量的主因。二、老年人的思念:因为思念不能常来探望的儿女成了许多老年人的心病,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更加渴望亲情。
尽管老年人的自理能力不强,但不管是独居,还是与子女合住,老人们大都不愿意请保姆,更想让子女能抽空多陪陪。物质上的东西我们并不缺,最大的希望就是儿女常回家看看,不要让我们孤独!三、老年人的出行问题:当城市的高楼大厦将人与人彻底阻隔开时,一些年过七旬的老人也因这高大的建筑,失去了在阳光下散步的机会。
因为出行的不便也导致了许多生活必备物品不能及时填补。针对老年人生活现状和面临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作为社会工作者、敬老志愿服务团队的工作者我们应多方面入手,大力倡导和宣传共同营造爱老敬老的氛围。要提倡在广阔的空间交流,帮助老人走出家门,加强与年轻人接触。老龄社会不仅是人口类型转变的标志,也是社会、经济、科技、医疗卫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体现。老年问题既是家庭问题更是目前的社会问题。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每个人都面临着自己的老年。除了物质上的关照外,老年人更需要的是感情上的关注。我们应该都来关心、爱护他们。关爱老年人,理解老年人,重视老年人,为他们创造一个幸福愉快的生活氛围。
关于大学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大学是学子们梦想的地方,更是大学生创造永恒青春的地方,但是不同人有不同的大学生活观进,进而不同人也就成就不同的大学生活,往往成功的人拥有着很令人激励的大学生活观,他们在大学期间往往过着积极的生活,而不是像现在的大学生一样,他们的大学生活步步都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接近自己的目标,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不活在毫无意义的生活怪圈中,我们现在对我校大学生活进行调查,目的是进一步掌握大部分人得生活现状,进而对他们的生活进行指导,也进一步的审视自己的大学生活,来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合理更加的有利于自己的进步,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基础,因此,了解大学生的生活的问题寻求解决的对策,为大学生活的生活提供一个很好的对比借鉴。
一
对象及工具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一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本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调查工具
本研究一不记名问卷的性吃就同学们在生活学_人际交往等方面就同学们关心的问题做了调查。
二
调查时间
调查时间:
三
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了同学们的生活现状,调查的是出了14个问题。
四
调查结果
我们对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电力学院发放了100份调查文件,98%回收,其中大一40份大二60份。
从整体上看,本专业的学生的生活普遍不太合理,有些甚至有些使人惊奇,他们的大学生活没有很好的安排,导致了自己对大学生活不太看好,针对现在的大学生的生活将近40%的同学对自己的生活不太看好,但他们有不想去改正,30%的同学有着不太合理的生活,但这些人中有着较好的毅力,他们也渐渐的认识到自己生活的不合理,他们也渐渐的学着去改正。30%的同学有着不叫不错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才比较合理,而且他们也不断的调整自己的生活,进而更适应自己,他们觉着生活充满阳光。
据统计显示,几乎97%的同学都找到了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有着共同的生活目标,共同的生活_惯,共同的人格魅力等,一起学_生活,共同奋斗。当然,也不乏3%的独行侠,这些人得心里比较内向,不原与人交往与接触,对大学产生反感。调查中30%的同学表示自己的师生关系良好,10%的同学出现抵触心理,60%的人觉得师生关系更融洽,认为大学老师比较难沟通,有代沟。
在学_方面,70%的人都比较勤奋的学_,争取奖学金和出国深造的机会等,为自己的理想奋斗,20%人以过科为目的,没有明确的目标或者追求,10%的人不学_,此部分一般期末突击,作弊现象比较严重,与有94%的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经历了一个适应期,对于学校的不公平,50%的人选择了发牢骚,多选择同学之间讨论,22%的人选择了无所谓,20%人据理力争,不敢不公平的事情,努力争取自己的利益。
在大二学生中,70%认为自己在大学生活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包括生活_惯、为人处世,心理素质以及自控能力等,学到了自己想要学_的知识,并增加了社会实践能力。他们在大学期间目标较为明确,并有着自己的理想,生活充实;8%的学生觉得自己虚度了大学生活,网吧、恋爱成了他们大学的主要生活。12%的人兼顾爱情与学业,也不乏系中佼佼者;还有10%的人表示不清楚。
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上自_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表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课余活动取向表现出有主次之分和多元化的特点。课余自_、上网、玩游戏、社团活动三项是大学生课余时间参加的主要活动形式。由于大学学_方式和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加之大学生活更加开放和丰富多彩,使得大学生的课余活动不再是传统的三点一线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取向。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的调查结论相比,上网、玩游戏、聊天、社交成为大学生课余活动取向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大学生也普遍承认用在这两方面的时间不少。这表明,网络在大学生课余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大学生也钟情于这种新兴的娱乐休闲方式;大学生也已经意识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对社会性价值观的认可程度正在提高。大学生在分配其他时间(占所有的32%)具有个体差异性,这主要是由个体兴趣决定的。个体兴趣自身具有娱乐性和消遣性的特征,对满足大学生课外业余活动和闲暇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大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和自身社会化不可或缺的途径。例如大学生对文学类课外读物的兴趣,满足了他们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生活,并借以抒发和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和表达自己对生活憧憬的美好意愿和情感,这对他们强烈的探索人生、探索生活需要联系在一起。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大学生对文学类读物的过多重视,而埋头于对他人生活的解读,忽视了自己的现实生活,这也显然不利于大学生个体素质的提高。
从统计数据看,使用电脑时间过少,仍然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苦恼。尽管各个学校都有微机房和电子阅览室,但由于南昌航空大学教学资源免费开放力度不足和学生经济支付能力的限制,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特别是经济困难家庭的同学,再加上南昌航空大学大一学生寝室没有联网,因此大一学生得不到充裕的上机操作和实践、练_机会。这与信息化社会对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有着较高要求的现实存在较大落差,希望主管部门与学校能高度重视这种现象,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改变这种现状。
社团是由大学生自己发起、管理、策划、运行的组织。它的精彩之处就是它更接近我们,更懂得我们的需要;虽然也有些不尽人意之处,但它毕竟是我们自己做的,我们更能理解它的意义。社团活动能够锻炼同学们处理事情的能力,提高同学们的素质,为尽快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做出重要贡献。加入社团已经成为大学生融入象牙塔的选择,是培养交际能力的场所,这就是越来越多大学生青睐社团的原因。
四
建议
学校当然是学_的地方,这要求各高校必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_环境,好的学风和安静的环境是一所高校必须达到的要求。当然学_的软硬件设施都要能满足大学生学_的需要,学校在教学设施上的投入要放在首位。好的学风形成既有学生的原因,也有学校的原因,这要求学校要从思想上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努力学_。
大学生趋向于认为课余时间应由个人去安排,无须学校去管。大学生希望课余活动可以自由安排,所以对于大学生课余时间安排各高校只能采取引导的方式,号召教师在课堂上,在学校的各种传播媒介采取启发诱导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积极健从主客观双方具体情况来看,大学生课余时间中存在着学校、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性与学生主观需求的多样性的矛盾。大学生希望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健全各种管理制度来加以引导,而且大学生也热切要求能利用课余时间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参加社会上的实践活动,从而了解社会,培养自己的能力,为日后能有效地胜任各项工作打下基础。大学生这些主观需求是当今社会、经济生活的现实状况所决定的,是合理的、必然的,所以学校对此应予以重视。即使学校现阶段的客观条件还存在一定的制约性,但我们必须作出行动,作出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选择,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改善并创造条件,逐步满足学生的多重需求。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的一个重要特点,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它不仅仅是充实学生的课余时间,各种活动的开展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ⅰ、以社团为基地展开:各社团开展与之有关的各项活动,他的优点是选择性好,因为他的自主性强。
ⅱ、以院(系)为单位开展各种知识竞赛与娱乐活动。它的优点是大众化,没个人只要感兴趣就可以参加。
ⅲ、以班级或是寝室为单位展开。这类活动具有灵活性,时间与地点的限制条件少。这类活动可以促进同学间增进了解、发展友谊。
关于县城乡低收入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为了解xx县城乡低收入居民生活状况,国家统计局铜鼓调查队于近期开展了城乡低收入居民生活状况专题调研,在全县随机抽取10户低收入家庭(城镇4户,农村6户)进行入户调查,通过进村(居)委会了解、整体观察、与居民面对面座谈交流等方式,剖析低收入居民家庭收支、生活状况,了解他们当前的实际困难、获得政府救助以及有何诉求等情况,旨在如实反映低收入居民的实际情况,呼吁政府及社会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体,完善政策措施,提高扶持救助水平,提出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的对策建议。
一、低收入家庭基本情况
1.人口和劳动力情况。被调查的10户样本户主平均年龄52.5岁,最大的75岁,最小38岁;总人口39人,户均3.9人,60岁以上人口9人,在校学生12人;劳动年龄内人口16人,其中因病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3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7人,临时或无固定就业人口12人,户均仅1.2人。
2.居住情况。10
户样本户户均住房面积97.2平方米,人均24.9平方米,其中城镇户均61.5平方米,农村户均121平方米,;从房屋来源看,自有住房8户(其中1户为兄弟赠送),租赁、安置公房各1户;从建筑年代看,上世纪70年代以前建筑的老房屋4户,8090年代建筑的5户,近年建筑的1户;从结构看,土坯房
3户,砖瓦结构4户,砖混结构3户。
3.经营土地情况。4户城镇居民无承包耕地和山地面积;6户农村居民承包耕地25亩,户均4.17亩,实际经营耕地的只有3户共13亩,其他因无劳动力转包他人耕作;6户经营山地81亩,户均13.5亩。
二、家庭贫困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低收入家庭困难因素主要是因病或伤残以及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下岗失业或无稳定就业,导致无收入来源,此外就是因病因突发事故致贫。从
10户样本户情况分析,因意外事故或重大疾病而完全丧失劳动能力3人,其中2人是户主;因意外事故受伤,部分丧失劳动能力7人,其中5人为户主;家庭人口中患有重大疾病的3人,年老且无子女赡养的老年户1户2人。
城镇低收入居民中,由企业改制下岗职工6人,下岗职工年龄都在50岁左右,再就业比较困难,基本都是从事临时性的务工,有的因工伤或意外事故导致身体伤残,不能从事重的体力劳动,无固定就业,报酬水平都偏低,支出压力大,维持家庭基本生活显得十分困难。
农村低收入家庭中,主要致贫因素有,一是家庭主要劳动力因突发事件导致病残而丧失劳动能力,失去了家庭经营或务工的主力而致贫,二是家庭人口患重大疾病,长期负担高昂的费用而致贫,三是年迈丧失劳动能力且无子女赡养的老人,此外也存在有发生灾害性事故致贫的情况。
三、家庭经营和收支情况
1.家庭经营情况。城镇低收入家庭没有承包耕地、山地,也未从事任何的二三产业经营,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则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务工,一种是受雇于个体户,获取每月8001000元不等的报酬,另一种是自由择业,在自发劳务市场从事劳务性服务,如三轮车、建筑小工、临时雇工等,获得不固定的劳务报酬,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农村低收入家庭中,没有经营非农产业,或多或少有些农业经营,低收入家庭由于缺少劳动力,即使有承包耕地也无法耕种,也仅有一部分是自家经营,但主要还是靠雇工,投入高,收益就小,其他农户则进行转包,收取每亩100斤稻谷的租金;山地面积资源不足,经营效益低;农村家庭都自行生产一些蔬菜,或饲养少量的家禽,以满足生活需要,以此来减轻生活压力。
第五篇:小区下岗工人的调查报告
我们小组在xxxx年11月1日与11月8日对xx小区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是该小区的下岗工人。调查目的是为了了解下岗工人的生活情况,下岗原因以及再就业情况,从而寻求能够帮助下岗工人这一弱势群体的方法。
此次调查我们共发出问卷60张,回收55张,其中有效的有52张,占绝大多数,说明调查的数据还是有一定的可信性的。以下是我针对调查资料作的简要分析:
1.在下岗工人的年龄范围方面,40~45和45~50岁的人占了绝大多数,共约75%。这说明了该小区的下岗工人多为中年人。
2.在下岗工人的文化程度上,初中学历的约占40%,被调查人群中没有高校(大专、本科)毕业生,说明了该小区的下岗工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众所周知,这也是所有下岗工人的一个基本特征。
3.在下岗工人的生活方面,约有50%的被调查者遇到了经济困难,尤其是家庭中有子女在上大学的,经济困难特别明显,说明该小区的下岗工人的生活条件普遍不容乐观。
4.在下岗原因方面,由于单位效益不好而下岗的约占50%,文化程度不够的约占20%,还有其他多种原因,例如与同事关系不好、嫌工作太苦等,说明目前该小区工人的下岗原因是呈多元化的,但仍以被动下岗为主。
5.在再就业问题上,我们的调查结果是有大多数人已经找到了工作,在仔细询问之后,发现大多数都在私人老板或过去关系较好的同事那里工作,基本工资和以前相差不多,但许多保障基金现在的单位已经不为他们交纳了。在尚未找到工作的下岗工人中,多数人只希望能找到工资与原来差不多的工作,而且不是那些大家认为只有外地人才会做的工作就可以了,一小部分人要求找到比以前更好的工作。这说明该小区的下岗工人对于再就业的态度还是比较保守的。
6.同时,我们还询问了该小区下岗工人对于目前市政府的4050工程的看法时,近一半的人认为不感兴趣,理由是投入的成本对于普通的下岗工人来说还是十分庞大的,较多的人不愿去冒这个险,从中说明了市政府的4050工程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的。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下岗已成事实,下岗工人的生活困难也是客观存在的,但更重要的还是下岗工人自己的心态问题。我们认为下岗工人首先要调整心态,不要以为自己低人一等,因为下岗是中国社会转型期间必定出现的情况,这说明我们的社会在进步。下岗工人们只要改变观念,找出自身优点,通过学习弥补不足,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只要肯吃苦,就能变失业的压力为再就业的动力,就一定能用自己的双手改善自己的生活、成就新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