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案例
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案例
题目:
作者:黄秋菊
以网络资源为载体,提高沟通实效 以网络资源为载体,提高沟通实效
网络是把双刃剑,既有利又有弊,网络已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频繁的一种现代信息资源。很多家长和老师对学生上网都是忧心忡忡,那作为德育工作者的班主任,该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呢?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1)创建班级QQ群,拓展交流空间
QQ群为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双向沟通、交流与探讨提供了同步和异步接收信息的选择,为加大家庭和学校的联系、促进家校协同教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交流平台。因此,我班创建班级QQ群,将学生、老师和家长的号码加入到一个由三个 “督管”(由班主任、学生、家长共同推选出来)管理班级QQ群。同时,老师、家长以普通身份加入到QQ群中,在引领网络文明的同时,也发挥着对QQ群的监控作用。这样,通过QQ群,家长可以方便地和教师、其他家长进行实时地沟通、交流。班主任还可以定期在QQ群的“群公告”处发布一些与孩子成长、学习有关的话题,邀请家长一起参与讨论,达到学校和家庭协同教育的目的。
(2)有效使用“校讯通”,注重家校联盟。
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起来的家校信息互联平台,不断方便地满足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信息需求,促进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加强家庭与学校联系,对提高教育的质量与效果起着重大作用。所以,充分利用网络,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互动,是我们改进德育工作的一种新做法。我们通过校讯通的网络平台,把学校的工作方针、思想传递给家长;把学生的思想动态、活动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汇报给家长,使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与情况,促进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学校与家庭及时、同步地协调起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协同教育,形成活动的德育教育阵地。同时也改变了以往单纯的家访模式,提高家教联盟参与数量、效率、方便度,形成更为广阔的辐射策略。
第二篇:网络环境下
以网络的名义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摘要:
当今世界,个体的学习能力已成为一项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巨大变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经典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该报告指出:21世纪的教育应围绕四种学习加以安排,即学会求知(学习)(learn to know)----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做事(learn to do)---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学会共处(learn to go together)---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学会做人(learn to be)---以适应和改变自己的环境。以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这四种学习既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而网络环境下的学习,需在一定的环境中开展,需和学习同伴结成伙伴关系合作共事,可见,开展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活动有助于以上几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1] 关键词:网络教学 教学设计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首先应该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那么,网络教育作为现代教育模式的一种手段,应该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有利于揭示教学内容的实质,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技能的训练,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2]
1.教学内容的变化。网络教学丰富了书本中原有的知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过去静态的、二维的教材转变为由声音、文字、图像构成的动态的。网络教学的运用,又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样,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的知识,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可以学得更多、更快、更好。例如,在网络课《珍稀动物》[3]的教学设计。专题网页所呈现的珍稀动物不仅仅局限于书中所介绍的大熊猫、白暨豚、金丝猴三种,而且对于这三种珍稀动物的介绍的内容远远多于书本中所介绍的。教师的设计中,又增加了江浙地区所熟悉的一些珍稀动物,扬子鳄、丹顶鹤。教师的设计是颇具匠心的,书本中的珍稀动物尽管耳熟能详,但是真正能见到的不多。教师增加江浙地区能见到的珍稀动物,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保护珍稀动物的认同感。
2.教学过程的变化。网络教学中,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归纳、逻辑演绎式的讲解式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学习等新的教学过程。在小学六年级的音乐网络课《秋诗、秋画、秋乐》[4]中,教师设计一个环节,分别展示4段音乐,8幅图片。让学生自己选择,哪四张和前面四段音乐相符合图片吗?。这在传统的教学中是不能实现,也无法想像的。
3.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在网络教学中,学生自己利用搜索引擎(BAIDU、GOOGLE„„)来学习。去搜索所需要的知识是大量被采用的学习方式。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通过信息技术,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掌握“如何学”的能力。学生必须有独立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协作能力、协调能力等。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
4.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师由传统的知识讲解者、传递者、灌输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上,为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创设有利的情境,使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
但是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要真正体现现代教育思想 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需要我们根据新的教学与学习理论,比较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中的教学模式,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与优势。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具有信息资源开放、跨越时空限制、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传播媒介可多向交流等特点,这就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全球性、可交流性,学习者对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例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等。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自己主动建构知识及意义的能力,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基于Web的教学设计具有超链接功能,可以使学生用多种方式探索同一专题,有利于实现认知的灵活性,同时给予了学生较大的自由度,学习者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学习,可以任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各种工具,最大程度地支持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实现了真正的个别化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综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必须要有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这就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很有益处,这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增添了动态演示性的内容,增强了交互性。使得学生“不仅仅通过接收信息而学习。还可以通过资料的展示过程以及交互加深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 适当的交流通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交互性便成为学生有效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wed的教学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在线讨论、在线答疑等实时交互,照顾个别学生的需要,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使学习者可以协作学习。
传统教学设计采用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即教学是从基本子概念、子技能的学习出发,逐级向上,逐渐学习到高级的知识技能。因而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进行任务分析,逐级找到应该提前掌握的知识,而后分析学习者既有的水平,确定合适的起点、设计出向学习者传递知识的方案。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是采用自上而下的设计路线,即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习者尝试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首先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基于wed 测览方式的超链接,很容易实现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区别也是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教学目标代表教师期望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中掌握的知识,学习目标则是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定的目标。传统的教育中主要关心预定教学目标,而现代教育的设计思想认为学习者目标是第一位的。因此,基于Web 的学习环境的设计较灵活,能够支持和帮助学习者达到他们的学习目标。
在设计时,可以采用有指导路径的方法引导学习者,有指导不等于强制,仍然要给学习者留有自由选择的空间,由学习者自己生成学习目标的内容,即允许学习者自己控制学习路径,而不需要设计者预先确定学习路径,系统必须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和相应策略的支持,在学习者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通过某种策略影响学习者决策,如通过合作学习策略等。
现代教育思想、教学模式等,使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因为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灌输。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促进者,教师从前台走到了后台。教师的地位受到了挑战,但是教师在教学当中不可能被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所取代,相反教师在这种模式下的重要性更大了,计算机只是一种信息加工和呈现的工具,教师惟一选择是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扩大知识面,教学组织者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的群体协作。网络化的教学设计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是如何制作教学课件、如何把它们组织成为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资源形式。
计算机及网络固然是先进的工具,但是任何一个工具如果使用得当,都可以成为认知工具,判断一个工具是否成为认知工具的惟一标准是看这个工具是否能帮助学习者完成认知操作、促进学习者进行思考,因而建构工具的设计关键仅在于工具种类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工具使用方式的设计。
总之,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建构能力,来自各方面的不同的知识和信息往往集中在一起;学生需要通过对这些知识和信息的整合,发现和获得其中的价值和意义,并进行新的意义建构,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而这恰恰是信息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知识和技能,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网络能力,在现代社会中网络是一种现实的生存空间,学生要想学会生存,就应该包括学会在网络空间中生存,因此,网络能力也就意味着现实生活的能力,但是最主要的是网络教学设计要适当。
参考文献:
[1]http://61.144.60.222:8080/0518/jxms1/pages/p1-4.htm 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
[2] 网络对教学模式的冲击——谈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 北京四中 钱晓菁
[3]专题网页http://dw.zslxx.net 此课曾获江苏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等奖。[4]此网页在http://www.zslxx.net 中山路小学瑞博网络平台上
第三篇:网络环境下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案例
网络环境下初中英语写作探究性教学案例
设 计 缘 起
“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如今网络资源越来越丰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的资源。网络时代不仅为英语写作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又为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手段。作为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辅助英语写作教学与传统写作教学相比,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
1、体现信息获得和反馈的便捷性,2、体现学生训练写作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尝试写作的积极性
4、体现学生参与写作的创造性。
5、体现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近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师纷纷仿效国外网络辅助写作教学的成功范例,在自己的课堂进行尝试,取得了实效。如顾佩娅等(1997)、王琦(2000)和胡开杰等(2001)利用电子邮件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过小宁(2002)、顾纪鑫等(2002)利用网上写作实验室,顾佩娅等(2002)进行了网上英语写作与项目教学法的试验,刘伟(2000)、章国英等(2002)设计了网络英语写作课件或课程。显然,这些开拓性实践证明了网络辅助英语写作教学的可行性和优势地位。
案 例 综 述
一、Teaching content(教学内容)
以译林出版社的《牛津初中英语》九年级Unit5(Films)Reading
“Hollywoods all-time best—Audrey Hepburn”话题为背景,根据写作要求提示,组织材料,写一篇自己喜爱的明星传记(介绍)。
二、Teaching aims(教学目标)
1.写作技能目标:
在学习“Unit5(Films)”之后,学生通过理解与把握“ Hollywood’s all-time best—Audrey Hepburn”这篇人物传记,掌握用英文写简易人物传记(介绍)的基本技能。
2.学习策略目标:
(1)利用信息技术在网上浏览、欣赏众多图文并茂电影明星人物传记,并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来仿写自己喜爱的电影明星传记。
(2)培养学生信息搜索、处理、加工的能力及创造能力。与此同时,大量接触与英语有关的电影题材,阅读有关材料,讨论相关话题,使学生巩固课文中所学到的有关词汇,学到更多词汇,并得到大量的听、说、读、写个方面的语言实践机会。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3.个体情感目标:
在小组协作学习中体会到相互协作的重要性,以及乐于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网上英语写作学习和交流,同时加强情感沟通。
三、Difficult and important points(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做好阅读与写作的衔接。
2.对学生仿写传记的评论与评价。
四、电教设计:
运用新课改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与英语写作教学进行合理有效整合,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营造一个极好的心理场,从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力求使视、听、讲、思、练有机地组成一个既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动态功能系统。
五、Teaching Methods(教学方法):
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把电脑摆成椭圆形,便于交流、合作。
环节一:抛出问题。
教师通过电脑多媒体课件播放电影配乐、电视明星剧照、图文并茂电影明星人物传记、精彩的电影剪接等,边播放边向同学提出相应问题,检查学生对所播内容了解程度,并借机鼓励学生对他们不了解的内容进行探索。播放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介绍文体格式,简述写作方法、技巧、提出字数要求等。
【反思与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激发情感因素可提高学习效率。网络辅助写作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其社会意识和成功的自信心,为其提供表现个性特点的园地,使情感与认知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素质教育。多媒体技术集图像、声音、文字、动画和数值于一体,作文命题或讲评形式更为直观,给学生提供多方位的感官刺激,这符合行为主义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英语写作不轻松,也比较乏味。在每课开始时利用学生极感兴趣的精彩视频、唯美图片,创设“美”的情景,使学生耳目一新,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些易于理解的材料通过大脑输入,为下一步的写作做好了感性材料的准备。为英语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环节二:查找资料。
学生通过本课专题网站、校园网以及各种搜索引擎进行资料收集:浏览网页、下载资料、阅读大量资料(教师进行适时指导)。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组织组员进行协商讨论有关话题,交流观点,挖掘主题内容,查阅生词、词组,补充有关信息等,以便进一步完善或拓展其写作思路。尔后各自行动、搜索、查阅、收集相关史料、斟酌腹稿、为形成电子稿作铺垫。
【反思与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外界帮助,主动建构获得知识的过程。现代写作理论认为写作是一种认知活动。因特网可帮助学习者更快地学会研究性学习,培养其自学能力、合作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其思路,激发其创作灵感。因特网是英
语学习的资料宝库,网上书面交流可提供大量真实贴切的、学生可理解的语言学习材料。同时还可使作文内容更贴近生活,使学生更关注社会。在多媒体的支持下,借助声音和图像的真实呈现,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接触到真实的写作素材,并与之进行有意义的互动,学生全方位亲身体验英语,实现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的紧密结合。
环节三:整理资料 形成成果。
学生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小组成员分工进行文字创作、图片编辑或网页制作,形成作品:1独立写作(independent construction):根据自探过程中在网上搜索、收集的相关视频、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小组讨论结果,小组成员每人进行实际的创作,包括编写提纲、打草稿等写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困难可求助于网络、组员或老师,但不能抄袭他人成果。
2、伙伴编辑(peer editing):根据教师呈现的简要修改策略,学生阅读全文,并做必要的扩充、删节。每个组员依次评改其他三位组员的作文,并标注出好词、好句、好段,最后定稿。
【反思与分析】: 文字处理软件帮助学生更快、更好、更自信地完成作业。与传统纸笔方式相比,可减少抄写作文的重复劳动。学生不必因担心卷面整洁问题而影响思路,不易产生厌倦或恐惧感,相反,作业美观可增强其写作兴趣与自信心。在写作过程中,由生生互动、问题互动,使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同时,学生写作技能的培养在这里也得到了较好发展。从整理思路,组织素材,到列出提纲,遣词造句,写出文章,整个过程是连贯的,是一体的。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使用了“问题型”、“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学生的班级活动,小组活动,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能力。在小组交流过程中,老师也适时地参与到了讨论当中,并能适时地加以指导,教师扮演了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的指导者和启发者的身份;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学生的学来展开的。
环节四:交流成果。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组内交流后,把自己的作品传到班上的网页上,每位同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可任意欣赏其他组的作品,从而达到资源共享,互相学习,为下面演示作品、评价作品做准备。在“我型我秀”环节中,每组选出代表在班上进行交流。请小组代表根据研究任务、探究结果,向全体同学诠释、演示本组代表作。通过电子教室,当一个小组在介绍本组作品时,其他同学的电脑屏幕上都会显示出该小组的作品。
【反思与分析】:语言教学交际理论认为写作是一种交际活动,学生通过网络交流成果,积极提出问题并讨论问题,通过与其他同学、同龄人和教师的交流合作,改善自我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在此环节中,进一步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师生多向交流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团结协作的“会话”环境中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合作精神,它激发了学生自我确认、自我完善和相
互竞赛的动机,以及增强与人合作的技能和心理承受力,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学会学习、学会欣赏、学会评价;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实现了学生在民主、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获取知识能力的途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大学习密度,拓展学生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
环节五:师生评价
教师规定每位学生在网上阅读至少五位同学的文章,并从中选出他们认为最好的文章。文章评价的标准由教师通过网络发送给学生,供学生参考(教师的标准:(1)Topic;(2)Editing;(3)Creativethinking ;(4)Structure;
(5)Choice of vocabulary。)
此环节,教师可实现当堂点评、指导、讲解。信息的反馈仅在鼠标点击之间。教师可以轻易将某个学生的写作调出,展示在全体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集体修改,还可以让每个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在网上进行讨论。
小组写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作文质量高,也相对工整,师生评价时主要就内容 和文章结构发表评论,提出修改意见,采用实分制,对于好词、好句、好段、好作文予以加分,以示鼓励;通过对成绩的分析对比,表扬成绩高的小组和进步的小组;把成绩最好的作文作为范文在全班朗读,从构思、谋篇布局到语言运用诸方面充分肯定作文的优点,使学生多接触正面的内容,把成绩高的小组作文张贴在班级“佳作欣赏栏”上,并要求所有同学与此对照,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思评价。网络系统根据各小组的得分高低,自动对各小组的成绩进行排序,学生可以随时浏览了解各小组得分情况。(成果质量汇总表略)
【反思与分析】:同伴评价实际上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其重要理论基础就是考卡夫(Kafka, K)最早提出的“群体动力理论”(group dynamics)。通过组内讨论交流,小组评选,学生对自己所写作文的要求与要点以及注意事项都有了大体的印象。老师再利用电子教室选择不同层次代表性的文章当堂点评。对于学生作文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应讨论出合理化建议并加以纠正,比如时态错误等。如果他们能在写作中出现比较深层次的认识,教师应及时予以表扬,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评价和欣赏文章的水平。机器阅卷与文字处理软件有助于教师更高效地批改和讲评作业,既能减轻教师负担,又能提高教学效果。师生可建立作业档案和进行其它教学管理。可根据作业档案清楚地了解和分析其学习动态及进步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教师可利用Excel等软件管理学生的成绩,以便形象地再现写作思维活动的过程。Word等文字处理软件可保存每一稿的写作修改,记录写作过程,使创作者对写作这一富于动态感的思维过程有更感性的认识。
六、结语
本节课展示了基于网络进行英语写作探究性学习的模式,它是一个完整的探究学习过程,包括了问题的抛出、查找资料、分析资料、形成结论、交流评
价几个环节,所有的环节在短短的一节课完成,这一在常规课堂中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在运用网络教学中成为现实。
笔者经过今年的实践与研究,在“利用网络进行初中英语写作探究性学习”上,取得了一下成效:第一,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第二,学生的主体意识有较明显的提高;第三,学生的英语能力有较明显的提高;第四,学生的英语作文成绩有明显提高;第五,提高了英语教学质量,为初中英语课堂写作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方案之前既要重视教师所做的准备工作,也要重视学生进行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准备,尽可能消除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无关障碍,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这一点,在本课中体现的总的还不错,但个别同学还做得欠佳,应加以提高,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整合过程中英语教师与信息教师之间要加强配合,教师们可以利用各自的学科优势,承担不同的职责,为学生有效地进行活动提供更多的帮助。
总之,将网络技术引入英语写作教学,以现代写作理论为指导,从重视写作过程的教学思想出发,革新教学手段,才能引起教学观念与方法上的根本改变,从而克服传统教学中的一些缺陷。
参考文献:
1.顾佩娅,苏晓军,1997,Email与英语教学:理论与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1):17-20。
2.王琦,2000,E-mail与现代英语写作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3):39-41。
3.胡开杰,吴安萍,2001,EMAILING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与尝试[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5):61-64。
4.顾纪鑫,丁煜,2002,英语写作教学新手段—网上写作实验室[J],外语电化教学(5):37-40。
5.顾佩娅,朱敏华,2002,网上英语写作与项目教学法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6):3-7。
6.刘伟,2000,网上英语写作课件的开发[J],外语电化教学,(3):42-44。
7.章国英,胡继岳,2002,网络英语写作课程的设计及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4):240-243。
8.张建伟,卢达溶,2002,关于网络协作探究学习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8):38-41。
9.顾佩娅,曹岭岚,许可,1999, 漫游INTERNET英语世界—Internet辅助英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第四篇: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案例
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案例
—— 正比例函数教学在线研讨
原平市实验中学
《面向校本培训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是我校承担的山西省13150工程课题的子课题。2008年11月10日,我们依托校园网这一课程平台,进行了一次针对一节具体课的网络在线教研。下面是具体
过程。
一、主题与准备
2008年11月9日,在多媒体教室,举行了一节公开课:《正比例函数》(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教研室用摄像机记录了这节课,然后经过后期制作后,连同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文字稿传送到学习网站——面向校本培训的网络课程平台。
二、任务与方式
在网上发布通知,安排全校数学教师对这节课进行讨论,这次活动的目的是针对在数学教学中,由于教师对数学理解不够,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了解不够,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往往不能围绕数学核心概念进行教学,数学课堂缺乏数学思想的主线;教师经常是在学生没有对数学概念有基本了解的情况下进行大量解题训练。结果导致学生没有经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缺乏自己独立思考而概括出概念和原理的机会,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不到位,达不到对数学知识的实质性理解。因此,提高对中学数学的理解水平,提高把握中学数学教学规律的能力,是当前中学数学教师发展中的两个
关键性问题。
讨论的方向是: 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对当前“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作简要说明;(2)内容解析:重点是在揭示内涵的基础上,说明概念的核心之所在,并要对概念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进行分析,其中隐含的思想方法要做出明确表述。在此基础上阐明教学重点。这里要在整体框架结构的指导下,围绕当前内容,从数学上进行
微观分析。· 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用“了解”“理解”“掌握”以及相应的行为动词“经历”“体
验”“探究”等表述目标;
(2)目标解析:对“了解”“理解”“掌握”以及“经历”“体验”“探究”的含义进行解析,一般地,核心概念的教学目标都应进行适当分解。
要强调把能力、态度等“隐性目标”融合到知识、技能等“显性目标”中,以避免空洞阐述“隐性目标”,使目标对教学具有有效的定向
作用。
·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设计者应当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数学内在的逻辑关系以及思维发展理论,对本内容在教与学中可能遇到的障碍进行预测,并对出现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教学难点。具体地,可以从认知分析入手,即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思想方法和思维发展基础),对照教学目标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通过已有基础和目标之间的差异比较,分析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障碍。本栏目的内容应当做到言之有物,以具体数学内容为载体进行说明。
·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根据需要设置)
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根据问题诊断分析和学习行为分析,分析应当采取哪些教学支持条件,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数学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发现数学规律。当前,可以适当地侧重于信息技术的使用,以构建有利于学生建立概念的“多元联系表示”的教学情境。
·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一定要建立在前面诸项分析的基础上,做到前后
呼应。
要强调教学过程的内在逻辑线索,这一线索的构建可以从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的发生发展过程(基于内容解析)、学生数学思维过程两个方面的融合来完成。学生数学思维过程应当以学习行为分析为依据,即要对学生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和怎样做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思维过程的描述。可以利用问题诊断分析中得出的结论,基于自己以往教学中观察到的学生学习状况,通过分析学生学习本内容的思维活动过程,给出本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应该怎样思考和操作的具体描述。其中,应突出核心概念的思维建构和技能操作过程,突出思想方法的领悟过程分析。教学过程设计以“问题串”方式呈现为主。所提出的问题应当注意适切性,对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领悟思想方法有真正的启发作用,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在每一个问题后,要写出问题设计意图(基于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分析等)、师生活动预设,以及需要概括的概念要点、思想方法,需要进行的技能训练,需要培养的能力,等。这里,要特别注意对如何渗透、概括和应用数学思想方法
作出明确表述。
教学过程应当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设计,例如,基于问题解决的设计,讲授式教学设计,自主探究式教学设计,合作交流式
教学设计,等。· 目标检测设计
通过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以一定的习题、练习进行检测。值得强调的是对于每一个(组)习题或练习都要写明设计目的,以加强检测的针对性、有效性。
要求参与讨论的教师在指出该节课优点和不足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
三、交流与研讨
老师们把自己的观点发到网上,在今后的一个星期内,网上共有留言16篇。主要观点摘录如下:
1、对“核心概念”与“概念的核心”的认识
本次会议的研究课的内容是很有代表性的。对于函数概念,从数学学科本身来看,函数概念的产生是数学历史发展上的里程碑,它使数学的研究对象从常量到了变量。从数学教育的角度来看,函数研究函数所提供的动态的方法,数学结合的思想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解析几何、微积分、概率等也都与函数息息相关„„因此,函数概念作为中学数学的核心概念,是勿容质疑的。从函数概念本身来看,函数是反映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一种数学模型,反映的是什么样的规律呢?这也就是函数概念的核心的问题。从函数定义来看,初中从变量对应角度定义也好,高中从集合映射角度定义也好,强调的都是“单值对应”,这就是函数概念的核心。
另外,作为函数内容的起始课,“变量与函数”也是能够体现概念的形成过程的一个很好的载体。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函数概念,教学中要注意“举三反一”。通过给学生大量客观世界中反映这种变化规律的实例(解析式的、图象的、表格的),让学生经历“发生发展过程”,为学生提供独立概括概念的机会,归纳出函数概念“单值对应”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再“举一反三”,用学生得到的函数概念再去看其他的对应问题,是不是符合函数概念的“单值对应”。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恰当地使用反例,巩固学生对于函数概念的理解。这节课,对于概念的教学,特别是概念形成的教学,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
作用。
“正比例函数”使学生学习具体函数的第一节课,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函数,是函数值与自变量成正比例的特殊函数,从正比例函数概念本身来讲,这就是它的核心。同样,这节课也很典型,也具有辐射作用。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特殊函数的一般方法。从“举三反一”地建立正比例函数概念(同时巩固函数概念),到画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从一般的描点法到特殊的两点法),再结合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三步曲:观察图象反映的变化规律,用文字语言描述变化规律,到高中还可以用数学符号语言描述变化规律)。这种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需要在这节课渗透给学生,在小结时适当总结。
2、对教学设计框架中“目标检测设计”使用的认识
在课题组的教学设计框架中,有一个栏目是目标检测设计,主要是通过设计一些练习、习题来检测目标达成的情况。但这一部分内容在历次课题活动中往往得不到重视,经常是老师把它作为作业发给学生课下完成。完成后也没有收上来看看情况。因此,课题活动研究课的目标达成效果也只能是通过任课教师和听课教师在授课现场的主
观判断。
经过讨论,大家觉得应当把这部分内容的作用发挥出来,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下次课题活动时,由执教教师针对执教内容的教学目标设计10~15分钟的目标检测试题(如遇相同课题,不同执教教师共同设计同一份测试题),课题活动时,由承办课题活动的学校在执教当天下午放学前针对受教学生进行测试,并及时将试卷返给执教教师,执教教师统计结果后在第二天的课题会上展示。
3、对《正比例函数》一课的思考
下面以《正比例函数》一课为例谈谈我的思考,在概念引入时出示的教材110页问题不如直接用111页的内容。110页的例子虽然有一定的知识性,但不111页的例子在“抽象数学模型”时直截了当,实际教学中111页的例子对学生来说学生还是很容易的。在“画出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时,学生的画图体验对获得“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 还不够。学生描的点可能在一条直线上,也可能不在同一直线上。出现了教学难点,教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直观演示,学生观察,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突破难点。教学设计上有可取之处,实际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其一建议学生在坐标纸完成画图,这样能够更准确、更迅速一些。其二建议多取自变量的值,这样在理解“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会更容易一些。计算机模拟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但是学生不免会有疑问。只有点取得非常密集才容易说明问题,遗憾的是计算机画的直线没能很好的突破这一难点。计算机画直线的方式上还是有问题的,直线不是有非常密集的点连成的,而是一直延伸出来的。建议在直线的呈现(或形成)过程上再改进一下,这样会更有说服力。
4、反思
第一:情景的导入比较牵强。
【出示教课书第110页的问题.先出示问题背景,再逐一提出问
题①、②、③】
这是本节课的导入问题。设计意图是此问题源于真实背景,难度又不大,在使全体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同时,也进一步体会到函数是反映现实世界的一种数学模型。但从实际的课堂效果看并不理想,从学生的回答看,学生对此问题不太感兴趣,而且不知出此题的意图,围绕三个问题,从多方面去回答,没有边际。这使得学生在核心概念的外围花费过多的时间,无益于提高课堂的效率。从情景的创设到数学课堂,需要设计问题来过渡.此时设计问题要准确,注意数学化原
则。
问题重新设计:小明早上从家上学步行,每分钟走30米,10分钟后走了多少米?若二十分钟后到校,家与学校距离多少米呢?如设走的时间为t分钟,走过的路程为s米,那么路程与时间有何关系?问题简单明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有利于学生用已有知识
来解决问题。
第二:概念的形成缺乏对比。
【此类模型在生活中广泛存在.出示教课书的111页的问题:下列问题中的变量对应规律可用怎样的函数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
同点?】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在变化的背景中寻找不变之处,经历对一类对象共同本质特征的抽象过程,促进概念的形成。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到,学生对这一问题回答困难,很难找到共同点。原因是什么呢?在于没有给出不同的类型来让学生比较,有对比才会有发现,才能找出共同点,从而促使正比例函数。概念的形成。问题重新设计: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现实生活中能用其它函数的模型来表述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一个比较的平台,让他们去发现正比例函数和它们的不同点,从而找到正比例函数的共同点,形成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中实例,建立数学模
型。
第三:难点突破的中几何画板的使用有待改进。
【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图形?】
本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图象。学生描的点可能在同一直线上,也有可能不在同一直线上,出现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难点,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直观演示,学生观察,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函数图象是一条直线,从而突破难点,得到正比例函数性质的第一部分。但是教学中发现利用几何画板作的图象演示时时间太短,线画出的也太短,所以不利于学生观察。几何画板重设:几何画板演示时间在10到30秒,不长不短,既满足学生观察的需要,又不浪费太多的时间。直线形象要突出,描的点要足够多,随着点不断的加密,从而形成直线,帮助没有得到结论的学生理解。突破难点。
第四:课时的划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内容特点。对于本节课课时的划分在课后研讨时意见不一。因为教材中对本节课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课时划分,只是给出了共计两课时。一部分老师认为第一课时只进行概念教学,下节进行图象和性质的教学,以突出课题“核心概念” 教学的研究。但是我们觉得,课题的研究是为教学服务,教学是为学生学的更透彻,所以学生的情况是划分课时重要依据之一。我们在试教的过程中发现根据现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一节课完成图象和性质的教学是很难的。所以,把图象和性质的一部分加入第一课时,使任务量平分,便于学生学习。另外,我们还认为,《正比例函数》一节是在学习了《变量与函数》一节后进行的,学生有了之前的学习基础,对于归纳正比例函数概念,还是比较容易的,只要教师问题的设计围绕核心概念,注意问题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注意问题的数学化和层次性,使学生能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建立良好的的认知结构,并可以进行创造性的应用就可以的。另外,还考虑到,本节课是特殊函数研究的第一节,本节课使学生初步掌握以后研究函数的方法,所以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和经历,可以使他们在后继的学习中,逐渐增强理解力、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学会数学思维,学会如何研究函数。所以这样划分课时可以让学生从宏观上感受研究函数的过程与方法。
第五:学案的使用恰当。
以坐标纸的使用为例。课前充分估计到学生画图能力薄弱,可能由于描点不准确而导致观察不出结论,所以给学生准备了坐标纸,使学生描点准确,从而扫除观察的障碍,得到正比例函数性质的第一部分。而不是让学生随意的画,然后产生那么多的错误,观察不出正比
例函数的图象是直线。
四、总结与反思
老师们说,在线研讨确实是一种非常好的交流形式。它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只要是有兴趣的朋友,想说就说,发言多少不限;你可以说自己的观点,也可以评论别人的观点;你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你可以同步参与,也可以提前发言或随后留言。正因为交流的自由和无拘束,在线研讨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在讨论中互动、思考、拓展、归纳,“我”这个形象在参与到“我们”中后更带上了自己新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情趣。夸张点说,在线研讨使我们避免成为网络时代的“孤儿”,更使我们避免在教育生活中沦为新时代的“祥林嫂”。在线研讨让我们在他人的映像中辨识了自己,我们从迷茫的“我”成为“我们”中的“我”,丰富了内心,更坚定了追求,这对于一个个散居的 “我”来说,太重要了。
第五篇:网络环境下法学
谈网络条件下法学教师如何开展课程导学
[摘要] 在现代远程网络技术条件下,法学教师如何来开展网上课程导学,这就需要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法学专业学生各种技能的训练;提高法学专业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培育法学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以此来全面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 网络条件 法学教师 课程导学
随着远程网络技术的发展,如何利用网络进行课程导学,加强法学专业学生各种技能的训练,全面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是我们法学教师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网上导学是指网上课程辅导,法学教师根据课程大纲的要求,结合法学专业学生学习情况,利用远程网络对法学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的指导。它主要有以下几部分构成:
(1)课程学习之前的导学:主要是帮助法学专业学生制订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计划。网络教育为法学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导学的首要任务是法学教师应根据法学专业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指导他们制订出科学务实的个性化学习计划。在课程学习之前法学教师有责任让其了解课程的难易程度、媒体资源情况,供他们自主选课,确定学习任务与目标,并根据课程设置、教学资源的情况指导其制订课程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
(2)阶段性导学:当课程学习开始后,法学教师导学的主要任务是讲明课程的重点、难点,及时发布阶段性导学材料,帮助法学专业学生把握学习进度节奏,明确各阶段应掌握的知识点,介绍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帮助他们学会从多种教学媒体中获取知识的技巧。
(3)考试后的导学:课程考试结束后,法学教师根据所获得的信息通过反馈及时矫正偏差,帮助法学专业学生再提高。师生之间在经过一定阶段的教与学后,法学教师要根据多向的反馈信息,特别是通过试卷分析,了解法学专业学生学习的情况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网络与其就学习成绩、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个性化问题进行再沟通,及时修正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媒体组合、师生交流等方面的不足,帮助其克服自学中的困难,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完成导学任务。
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利用远程网络技术对法学专业学生的课程进行网上辅导,法学教师在导学中要着重培育法学专业学生的以下几种能力。
一、在课程导学中首要是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它不按传统的教学班形式组织教学,而是成立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展开讨论、教师辅导、网上答疑 等活动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法学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课程导学中,法学教师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计划的指导者、学习方法的咨询者、学习内容的导航者、学习成功的激励者等多重角色,法学教师能否提供行之有效的导学支持往往成为法学专业学生自主学习成败的关键。
首先,法学教师要指导法学专业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完整的自主学习计划有助于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控制学习进度,不断总结和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效果。同时,法学教师也能根据计划有效地督促、检查、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其次,法学教师指导法学专业学生合理利用教学要素组合有效地进行学习。为了指导他们把自主学习与学校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授课教师对每一门课程的教学都要设计一份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把自主学习指导和教学支持服务结合起来,把学习进度安排意见和教学进度安排结合起来,使教与学良性互动,构成有机的整体。再次,法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建立合理的学习小组。针对法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的差异,法学教师可建立合理的学习小组,建立学习小组首先要面向全体法学专业学生,按自愿的原则把分散在各个单位、各个地段、各个行业的学生组织起来,力求使每个法学专业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学习小组的主要活动形式可以围绕每个阶段课程导学过程中提出的思考讨论题,通过自主网上学习,相互协作,寻找答案,提出见解,展开讨论,结合网上讨论答疑活动,归纳出问题的答案。
在课程导学过程设计中,既有对法学专业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又有对他们学习支持服务的设计。依托网络环境所具有的共享性、在线性、交互性和时空非限制性等特点,设计出有利于法学专业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的环境,以达到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目标。因此,课程导学过程的设计,不仅仅让学习者学到特定的课程知识,还要使法学专业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为其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二、课程导学设计中必须着眼于提高法学专业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信息社会需要具有信息能力的新型人才。信息能力是指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在网络条件下的课程导学突破了书本是知识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课程导学中各个环节的教学内容,扩充学习过程中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量。作为未来的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法学专业学生不应该仅仅是接触教材中的内容,而可以通过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在这个意义上,法学专业学生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上,让他们在面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课程内容更深层面的理解。这就要求法学教师在课程导学过程的设计中将所 2 需的课程相关教学资料收集整理好,保存在特定的文件夹或网页的相关窗口中,让法学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简便的方法能够访问到或获取到有用的信息;也可以为法学专业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事件、人物等,通过不断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更多关注,由此引导大家进一步去阅读相关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让法学专业学生逐渐学会选择并有效利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由其自己对大量素材进行快速提取、加工整理和再应用。这一阶段的课程导学过程设计,重点是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信息加工和思维的流畅及表达能力,围绕课程导学要求,形成使大量的信息转化为法学专业学生内在知识的良性循环。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可以融合在课程导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中,使法学专业学生更好地提高其学习能力,为其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协作学习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服务环境。网络学习的基础是个别化学习,但师生之间、法学专业学生之间的协作化学习有助于促进法学专业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他们获取信息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素质的培养。利用网络技术在课程导学设计的操作程序的指导下,可通过竞争和角色扮演等途径来实现协作化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法学教师的主体作用表现在课程导学过程设计中充分提供多种网络技术的支持,如视频会议系统、聊天室、BBS讨论区、留言板、QQ群、电子邮件等,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让法学专业学生在相互的协作学习中获得相关的信息和知识。
三、基于网络环境的共享性和交互性,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
共享性和交互性是网络技术的显著特征,使网络教学资源的形式呈现多样性,对于加强法学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技术训练、培养法学专业学生合作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法学教师应该通过教学资源设计、网络交互等激发、唤醒法学专业学生网络学习的潜在能力,并采取适当的策略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网上学习与交互,使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真正发挥作用。在网络课程导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把网络教学中的抽象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而且还可以展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揭示事物的特征。这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信息传递单一,法学专业学生感到乏味、疲劳等情况。使得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较彻底地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程度,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充分传达了教学意图,调动了法学专业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了法学专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同传统的学习形式相比,网络条件下的学习交流极大地扩大了交流范围的时间和空间,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通过电子邮件、法学教师的网页、QQ群、聊天室、在线回答等方式向教师提出问题和请求指导,并且还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对于远程学习3 的法学专业学生来说,法学教师及时并充满热情的反馈信息有利于维持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每个学习者从单个式个体封闭的学习和认识中走出来,学会了协作学习,获得了群体力量的支持。另外,每个学习者在网络中都以平等的身份与他人合作,这种平等地位无疑大大增加了协作的有效性,使法学专业学生感觉到相互配合、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重要,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合作能力。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或者是进行分工合作。学习者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就是在这种协同学习和学习同伴紧密沟通与协调合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时师生之间、法学专业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伙伴关系,按照学习内容的需要可以不断变换角色。
参考文献:
[1]刘新萍、赵铁成:网络环境下的导学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 2007,(1)[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 许冰冰:开放法学远程教育多元互动型教学模式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
[4] 牛丽娜、丁新:基于网络交互的学习共同体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03,(6).[5] 张杰:在网络课程中实施发展性法学专业学生评价[J].教育评论, 2002,(6).[6] 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7]王国清:远程教育中基于自主学习的导学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