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困境与突破路径

时间:2019-05-14 03:51: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困境与突破路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困境与突破路径》。

第一篇: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困境与突破路径

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困境与突破路径

摘要:近年来,随着政府服务职能的转变,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作为一种新型服务提供方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且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也明确提出,要加大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购买力度。这种新型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政府作为购买主体,在社会各个领域对社会全体成员提供同等的服务,为其创建同等的生活条件和发展空间。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展开研究是建立服务型政府、增强政府服务供给量和质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率的现实需要。所以本文针对当前这一热点话题进行研究。

虽然,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这一制度在很多地方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是存在治理理念滞后、法律保障不健全、制度欠缺、规范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成效。所以政府要树立全新的政府购买共服务理念、加强立法、完善制度化、健全机制,以保障政府在购买公共服务方面的全面推进。

关键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困境;路径选择

引言

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渐转变,我国政府逐渐转变为服务型、责任型政府,而购买公共服务则成为新时期政府的主要服务职能,为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领域提供多形态的服务。政府合理运用自身所持有的资金与资源,来满足社会公众的多元化需求,对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以此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活动提供条件和平台,形成新型的服务体系。

(一)选题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西方国家为了解决二战后的“市场失灵”问题,所以让政府直接承担起了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福利这一任务。而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一制度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普遍做法。也是从70年代起,西方各国对社会福利制度进行了整改,探索出多种公共服务市场化模型,而西方政府大多以合同外包的方式将公共服务分散给一些企业或社会组织去做,不再独自承担对社会公众提供福利的责任。但政府仍作为提供福利的主体,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通过合同外包,建立合同关系,由社会组织承担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责任,而政府则负责“掌舵”,承担出资、监督、评估等责任。

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国内就有学者在借鉴西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经验基础之上,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中国政府也开始在北京、上海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开始试行这一种新型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进入探索阶段。近几年来公共服务逐渐社会化、市场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被各级地方政府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不仅涉及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并且涉及的服务更加细致化和多样化,不仅提升了政府服务的供给量和质量,还提升了政府的服务水平,因此对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价值、理论价值。

(二)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

首先,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工作是构建服务型有限政府的内在要求。政府为了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并且多元化的公共服务需求,提供全新的服务供给模式,构建服务型政府,转型为“有限政府”。政府的职能重心也由稳定政治格局、调节市场经济向加强社会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转移。

其次,这是提高政府供给水平的必然要求。随着公共服务需求逐渐多样化、层次化,政府只有加快创新提供方式,多元化供给模式,丰富提供服务主体,才能满足社会各阶层的服务需求,才能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水平,才能建立服务型政府。

最后,这是提高政府公共财政使用率的重要举措。政府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优势,调动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在购买公共服务过程中,使公共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从而节约成本,不仅最大限度地调度政府财政资金,也最大程度的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基本内容

(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相关概念

1.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概念

外国学者简单定义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即指公共服务合同外包。而在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指根据预先订立的合同(协议)或赋予的特许权,由政府财政提供资金并由政府向服务供应者购买其提供(生产)的商品、服务或公共设施,以满足使用者服务需求的一种制度安排和实施机制。

2.公共服务

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公共服务,即包括教育、科技、文化等公共事业,也包括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通过公共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生活、发展等方面的条件,提供以服务形式存在的具体表象的公共物品,供公民使用或享受。

3.公共服务社会化

各国在公共服务的整改过程中,公共服务逐渐社会化、市场化是各个国家的共同趋势。所谓公共服务社会化,就是根据不同公共服务项目的性质和特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鼓励各种非盈利组织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兴办公益事业和社会服务,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各种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

(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内容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其中一种是政府自身提供的服务,即政府内部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既作为服务的消费者,又作为被服务对象。第二种是公共服务,即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作为服务的提供者,而被服务对象则为除政府机构及工作人员以外的社会机构和公民。政府最大化的运用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以满足全体公民的多元化需求。

(三)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主要途径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通过公共服务引入市场与合作机制,进行供给机制的改革。在结合自身发展情况与充分了解社会公众的供给需求的基础之上,对政府的行为进行调整,由政府“直接调节和干预”转变为政府“购买、监督”,将政府与社??力量分开,实行新时期的新公共服务政策,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工作重心放在提高政府服务供给的效率与效益上。在实行的过程中,政府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公共服务方案,并且在收取税收的基础之上,吸纳更多的社会基金,才能够为之后的政府购买行为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除此之外,政府可以利用企业、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的力量,建设阳光政府,对政府的购买行为、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政府还可以建立服务评估机制和监督体系,考量服务的实施效果,对服务实施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

二、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存在的困境

(一)治理理念滞后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上升为国家决策之后,标志着该理念由探索阶段已步入提速阶段。然而全新的专业概念,带来新的效益的同时,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也是理念挑战。一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和政府领导干部思维固化,他们的行为表明他们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传统的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服务阶段,没有建立新的治理理念的同时,也缺乏推进新理念的认识,导致政策制定片面、不够深入,使其变革受阻,规模受限。

长期以来,政府是公共服务唯一的直接提供者,掌管购买公共服务的一切财政资金。而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承担者,社会组织的进入,合作机制与市场机制的加入,使得政府的一部分财政资金转移给了社会力量,由他们提供公共服务。固化的政府部门和官员对社会组织的存在与发展认识不够,怀疑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质疑其是否能合适的运用服务资金,甚至认为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服务会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激化社会矛盾,不应扶持他们发展。

(二)缺乏法律制度保障

2003年,我国政府颁布的《政府采购法》并未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行为作出相关的规定,致使各地政府及其领导干部对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认知存在分歧与偏差,各地政府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在结合本地区实际的发展情况下,自行制定、颁布本地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适用范围、服务提供方式、购买数量等方面的准则或条例。因为缺少统一的制度规范,所以各地区政府设计的制度不尽相同,仅仅是对本地区政府的行为作出指导性意见。此外,由于各地方政府也缺乏购买公共服务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所以制定的制度或条例往往缺乏科学性、实践性、可操作性。

国家缺乏统一的科学的可操作性法律依据,地方政府又自立相关的指导政策,致使我国的采购公共服务的实行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差异性。

(三)监督体系不完善

不仅缺乏统一的法律制度会造成政府服务行为的随意性,监督体系不完善也会造成同样的结果。首先,政府作为资金提供的主体,对于资金的运作缺乏监管,可能导致贪污腐败现象滋生,甚至有些官员可能会钻法律的漏洞,将服务资金转移到自己名下。其次,政府作为监督的主体,上级政府监管不到位,可能导致下级的服务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再者,其他监督主体,对于涉及的专业性内容认识不清、概念模糊,可能导致信息的不对称,无法对政府进行有效的监督。最后,若没有严格的监管体系,也可能出现社会组织擅用财政资金或将其占为己有,为社会公众提供与投入资金不符的服务。监督体系不完善,没有相关的法律约束,不仅为腐败提供可乘之机,也会影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四)缺乏评估机制

政府由公共服务直接提供者,转变为“掌舵者”,但却没有一套系统的评估体系,来评估政府、社会力量提供的服务质量与效果如何。首先,无法追踪社会力量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具体实行情况,无法得知实行过程中是否存在导致服务品质下降的隐患。其次,专业性评估人才和机构的缺乏,难以做出有效的评价,而且无法组织服务对象对服务进行评价。再者,被服务对象阶层不同,不是完全都具备评估能力,例如老弱病残这类群体,他们的评估能力就有限。除此,政府与承接的社会力量存在合约关系、利益关系,会影响评估结果的可靠性。最后,如果没有统一的评估、评判标准,无法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地方政府或不同时期同一地方政府的服务绩效,考核难以量化。

三、化解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困境的路径

(一)更新政府的治理理念

政府要想更新服务职能,实现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法治型政府,首先要创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理念,为其提供理念指引、理论依据。首先,确立法治政府的理念,以法律为标尺,规范、制约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行为。其次,确立责任理念,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不再是传统的直接单方向自上而下提供服务的管理方式,而是由社会力量承接提供公共服务的全新方式。再者,确立契约理念,政府以“购买”的方式提供服务,要明确签订合同双方的权责,使其规范化、具体化。

政府由“权利型”转变为“责任型”,转变以往的管理方式,更新传统观念,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购买公共服务,将政社分开,责任下放,形成上下互动、合作、协商的格局。政府必须改变其全能的形象,将购买公共服务的责任交由社会力量承接,相信社会机体自身的运行规律,可以承接之一任务。

(二)建立健全的法律机制

我国现行的《政府采购法》对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规定非常模糊,对于政府的购买行为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以至于政府对于具体的购买类型、购买范围、采购方式、采购标准、采购程序、资金配置、监督与评估等内容缺乏统一的制度规范,致使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执行、操作随意性较大。所以,首先,政府要配套相应的法律法规与实施细则,补充、修改相应的条款和内容,使政府的购买公共服务行为有法可依,执行更有力度。其次,建立购买服务管理平台,配套相应的管理规定,督促政府购买行为制度化、规范化,促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有序发展。再者,规范资金的使用、支付方式,健全购买机制,可以有效地解决购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费用纷争、资金滥用等问题。

政府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和规范,不仅明确了合约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还对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行为进行了有效的约束,对政府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和社会组织不法行为进行了规范和管理。除此之外,政府的购买行为、服务行为更加规范化、合法化,政府更透明、更有执行力。

(三)建立严格的监督体系

只有建立一套严格的监督体系,才能保证公共服务购买的顺利进行,保证政府与社会组织在合作的过程中,任意一方都不存在破坏合作关系的行为。除去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对政府和社会组织的监督。政府还应该引入以下独立的机构和人员对公共服务购买过程进行监督。首先,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防止政府权力寻租和社会组织不良行为,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财务报告、购买合同、公共服务项目等内容由第三方进行审计、核查。其次,充分调动社会公众的力量,鼓励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活动进行监督。再者,发挥新闻媒体的力量,构建网络平台,发挥互联网优势,跟踪相关信息,公开相关事宜,使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行为透明化、公开化。最后,重视专家学者的意见,他们能够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提出建设性意见,对服务过程进行理性分析,对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一套严格的监督体系应该是全面的、多元化的、民主的、法治的。

(四)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

所谓第三方评估是指评估机构依据评估标准和程序,对评估对象一定时段内活动状况及活动业绩、效益、影响和持续性进行的专业化评价。评估机制需要对购买公共服务的效率、质量、绩效等方面评定和划分等级,制定评估方法、标准和绩效指标,以此考量公共服务的效益、质量,公众的满意度,对公共服务实施有效监督和绩效管理。首先,结合监督机制,制定定量、定质、定期的考核原则,保证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其次,建立信息披露机制,将购买信息公开化、透明化,承接购买服务的组织也要公开自身的组织机构代码、证书等方面的相关信息,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再者,鼓励与支持社会组织或公民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参与评估过程。当然利益关联的购买者、使用者、承担者也要参与到评估环节中,但不能成为评估者。最后,对于购买合同中,购买服务的项目、数量、费用等内容,提供量化参考值,便于政府对服务的过程、结果、效果进行绩效评估。

结论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不再满足于当前的生活、发展条件,追求更高质量、多元化的公共服务。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作为新的社会化、市场化手段,成为政府服务改革、政社分开、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服务效益的重要举措。所以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题和弊端,需要我们探索解决途径,补充和完善购买、服务和过程中的具体规则,从而合法、适当的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的多元化需求,进而提高政府服务效益,打造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本文首先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相关概念、内容和购买途径进行了概述,然后指出当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过程中理念、法律、监督与评估四个方面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途径。其中也存在不足之处,本文只是对购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不代表不存在其他方面的问题,例如政府购买力薄弱、缺乏能承接购买任务的社会组织、资金缺乏保障等问题。虽然本文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对于提高政府服务决策的科学性、可操作性,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益还是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第二篇: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的探索与困境

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的探索与困境

政府购买服务机制从上个世纪末引入我国以来,许多地方都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政府购买服务被公认为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方式之一。高沟镇从2011年起在这方面就做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全镇环卫保洁、绿化亮化、道路管护等各项工作发包给有资质的公司,变原有的“以钱养人”为现在的“以钱养事”。但在具体操作中发现一些无法避免的问题与困难。所以说,对于如何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我们仍然属于摸着石头过河。

一、高沟镇建设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的现状

(一)创新服务模式,建立购买服务机制。

构建政府购买服务新机制,核心是创新政府服务模式,关键是通过合理科学的方式将公共服务推向市场,选择服务质量最好的单位,将相关公共服务产品交给市场。一是科学设置服务项目,准确编制项目预算。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结合高沟实际,不断对服务项目进行调整和完善。依托1家保洁公司、1家运输公司,对镇村垃圾收集清运采取市场化运作,将全镇卫生保洁、垃圾运输权发包给保洁公司、运输公司统一管理,实施环境清洁工程,做到镇村垃圾日产日清变原有的“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将全镇约15万平方米面积的绿化养护、1500盏路灯的管护发包给专业公司,有专人 1 负责统一管理,政府安排专人定期对绿化养护、路灯管护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对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对相关单位下发整改通知书要求其按时整改到位,确保后续管理工作及时到位;将道路路肩管护及水面清理工作发包给专业公司,有专人负责及时巡查、清理;对全镇道路路面维修工程量进行预测,年初对外公开招标,确定单价,定期丈量,年终决算,从而提高了道路维修管护效率,提升了道路的通行能力。二是规范政府外包购买服务的合同。参照省、市合同文本,结合本地实际及行业特点,对合同中“服务项目内容、服务经费安排拨付及考核、奖惩和违约处理、合同期限”等进行了统一规范。力求做到细化量化,职责明确,便于考核,责、权、利相统一,增强了服务合同的约束力。

(二)创新工作机制,转变人员管理方式。

结合排灌站人员分流改革,将高沟镇境内的排灌电站、涵闸、沟渠、堤防日常管护和运行实行“以钱养事”的方式,发包给专人进行管理,改变过去由政府聘请人员管理的僵化方式向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转变,将高沟镇大堤内圩的排灌电站、涵闸、河道发包给泥汊南站进行日常管护和运行,每年支付管护费8.5万元,将高沟镇长江外护堤防清障及石板站、新沟站进水渠清障发包新沟排灌站管护,每年管护费11.35万元。通过管护改革,既节约了管护费用,又提高了水利设施的管护效率。

(三)创新用工形式,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构建政府购买服务新机制,关键是要调动公共服务单位的工作积极性。一是要创新用工形式,实行劳务派遣。劳务派遣,是劳务派遣单位将劳动者派遣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一种用工方式,劳务派遣单位与机关事业单位订立劳务派遣协议,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履行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义务。高沟镇将原有政府聘用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中心的3名工作人员转变为中介劳务公司派遣用工,建立了能进能出、灵活高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型用人机制;二是要转变服务方式,实行服务外包。服务外包,是指机关事业单位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后勤服务等事务,委托给具备条件的企业或其他组织、社会力量履行,并支付相应报酬的民事法律行为。高沟镇通过服务外包形式,将食堂管理和运营由自主经营转变为市场化经营,采取政府与私人合作的形式,即政府负责提供场地,由私人运营,自负盈亏,确保政府“做得更好,花费更少”。

(四)创新处置方式,集体资产公开拍卖。为规范集体资产处置方式,增加集体收入,避免以行政方式进行不同性质的交易,需要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实行市场化运作模式。高沟镇改变过去由村委会内部协商出租村集体资产的办法,委托无为县长江农林产权交易所以公开竞标的方式,发包集体资产经营权,暨规范了程序,又提高了收入。古城村五十四夫1500亩水面由过去5年20万元的承包费竞拍到现在5年56.8万元 3 的承包费;骆家套社区水面由过去五年2万元的承包费竞拍到现在5年5万元的承包费;将闲置的健全小学校舍、古城小学校舍对外公开拍卖,分别获得16万元、36.8万元的收入。

(五)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就是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政府购买服务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公共服务领域,改变了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使得政府与社会关系逐渐发生变化,打破了政府对公共服务的垄断,逐步开放一部分公共领域让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有效地发挥了社会力量的优势,改变了公共服务的内容、方式和绩效,通过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增大了社会资本,增进了合作共治,更好地发挥了社会资本的作用。高沟镇通过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建立健全PPP项目库,供省PPP推广中心向全国进行推介,扩大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带动社会资本对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投入,高沟二甲医院项目已成功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第二批PPP推介项目项目库,项目总投资1.5亿元,内容为建设业务用房3万平方米、设备配备等。

二、政府购买服务新机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通过近3年的试点,我们做了一些探索和突破,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经验,但在推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认识不够,政府购买服务作为一项制度创新,体制内部分同志受旧管理模式影响较深,4 对政府购买服务工作不重视、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二是随意性强,采购项目缺乏总体规划和相应的程序规则,采购预算难核定,评价和监督机制也不完善;三是外包体制难有为,公共服务市场化运作的政府改革未跟上脚步,政策法规的配套改革以及相应购买外包的机制都尚未建立,服务主体多元化的市场竞争机制没有建立提来,严重制约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进而影响了公共服务产品的质量和效率。

几点建议。一是加强制度建设,紧跟政府购买服务发展趋势,抓紧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对承接主体的准入条件、评审办法等法规内容及时修订完善;二是编制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政府职能转变、社会服务机构发育程度及公众需求等情况,实时进行动态调整,编制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并定期更新目录内容;三是建立购买服务监督、评估机制,为政府购买服务护航,从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需求立项、成本预算、招投标采购程序、资金拨付、使用情况及服务成效等各方面建立监督机制,确保无监管空挡和“死角”,建立严格专业多元的绩效评估机制,创建开放性的评估系统,健全绩效评估多元主体参与机制,确保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产品的质量和效率。

第三篇:我国城市管理中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探讨

我国城市管理中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探讨

[摘 要]在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下,我国地方政府开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实践探索。上海在政府购买服务的实践中,日益形成了突出购买岗位、注重制度建设、扩宽购买领域、培育组织载体和搭建信息平台等特点。但也存在着态度模糊、制度缺失和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此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制度建设、提升组织能力成为了今后上海市政府购买服务的改进路径。

[关键词]合同制治理 公共服务 社会组织

一、问题的提出

政府购买服务是诞生于西方社会的一项政府实行社会公共管理的措施,指政府在社会福利的预算中拿出经费,向社会各类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机构直接拨款资助服务,或公开招标购买社会服务,是一种“政府出资、定向购买、契约管理、评估兑现”的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政府购买服务体现了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精神,政府由此达到削减经费、降低成本、增强能力的行政目标。虽然政府购买服务的做法并非新鲜事物,但这种提法在国内兴起得比较晚,因此目前在国内专门论述政府购买服务的著作较为鲜见。学者王浦劬编著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是目前国内学术界较为系统地阐述政府购买服务的专著,其他有关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研究大多是由国内科研院所和学者所做的相关课题中体现出来的,如贾西津主持的亚洲开发银行课题“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的重要文章;郑苏晋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以公益性非营利组织为重要合作伙伴》;赵立波的《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推进民间组织发展》;周俊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风险及其防范》等。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学界对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政府购买服务的概念、动因、问题和策略的探讨上,研究了当前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内涵本质、理论依据、运行机制、经验教训等问题。但是这些研究更多的是定性的,主要是理论层面的论述,实践指导意义不强。同时,有关地方政府在购买服务实践中的创新模式、具体做法以及不同地区之间如何相互借鉴等问题虽有研究但鲜有涉及。特别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购买实践的成功经验中也缺乏共性特征的抽象和个性特征的描述。

二、上海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上海市经济增长和改革速度持续提升,人均GDP已经突破了10000美元,与经济发展相伴的是公共服务需求全面增长。“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既是经济发达地区,也是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同时也是公共服务需求异质性强的城市。如何满足城市人口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和对社会保障的要求,成为大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重点。目前,上海市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已经开展了内容丰富、层次多样、不同区县各有特色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实践。我国内地的政府购买服务首先产生于上海,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在我国内地最早可以追溯到1995年。当时,上海市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新建了罗山市民休闲中心,为了提高休闲中心管理绩效,该局不是单纯依靠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等传统的社区管理组织,而是通过协商,委托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出面管理,并于1998 年接受政府养老服务的委托。2000年,为应对政府包办服务的弊端、提高社会福利服务的效益,上海率先在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时提出并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卢湾区等6个区的12个街道开展了依托养老机构开展居家养老工作的试点工作。至此,政府购买服务第一次进入我国的实践领域,适用范围也只限于养老服务。2011年,上海市投入5000万元用于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工作,2016年又计划拿出1亿元用来拓展服务范围和项目内容。在购买服务的实践过程中,上海市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突出购买岗位

政府购买服务一般分为购买岗位和购买项目两种模式。购买项目相当于国外的“公共服务合同外包”,即将项目外包给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以达到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在上海市政府购买服务的实践中,更多的是在政府系统内部购买岗位,这种模式又可以称为“体制内吸式”。在此模式中,资金基本上还是在政府体制内循环,人员进行社会招聘,项目由政府“给”而非公开招投标。政府大力支持这种模式的原因有三个:(1)参与这种购买服务的NGO是由政府主动成立的,其政治合法性很高;(2)资金仍在体制内运行,政府易于控制和使用资金;(3)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部分令政府官员头疼的就业问题。这些尽管起到积极作用,但该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资金仍然在体制内循环,无法解决有效监管和社会监督问题;参与购买的NGO主体仍然是政府职能的延伸,无法起到真正培育民间力量来解决基层社会问题的作用。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定位,使得上海对社会工作人才和机构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社会服务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社工人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直接关系服务的质量与水平。上海与深圳是中国较早进行社工职业化实践的城市,上海的做法更为深入,第一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公开对社会工作职业化提出要求。

(二)注重制度建设

上海市政府先后出台了若干政策文件,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创设了良好的制度环境。近些年来,上海市政府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促进购买公共服务发展。如2008年3月,静安区政府在本市率先拟定了《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项目合同示范文本》,统一了政府购买服务的流程和标准,强调对社会组织的资质审核和项目的绩效评估。市级有关部门和浦东新区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如下(见表1)。

(三)拓宽购买领域

上海市购买服务的领域从交通协管、河道保洁、绿化、社区养老、纠纷调解等领域,逐步扩大到更多的领域进行政府购买服务措施(见表2)。

(四)培育组织载体

随着社会组织在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如何有效地运用这支潜在的社会力量,使其更好地发挥效能,服务于社会,是需要管理者突破的新课题。上海市不仅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在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方面也在全国遥遥领先。上海市政府在购买服务的过程中,既重视对已存在的组织载体加以扶持和引导,同时也不断培育一些非营利性的专业社会中介组织,并直接购买其服务。以浦东新区为例,政府以优质公办资源为“ 母体”,积极培育并支持成立了上海福山教育文化传播与管理咨询中心、上海东方之光学前教育咨询中心、上海冰厂田教育管理咨询中心等7个管理咨询类机构;接受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简称“社发局”)委托管理公办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支持成立上海浦发教育评估中心等评估类教育民非机构,委托其论证东沟中学管理方案和新成立的民办幼儿园的招标投标文件;成立浦东新区体育总会(社团法人性质),发挥行业管理作用,管理和指导区内各体育单项协会,组织开展有关体育协会和俱乐部的工作及活动等。

(五)搭建信息平台

在信息化社会中,购买服务体制的运行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与推动。2007年底,上海市正式启动建设全市一体化政府采购信息管理平台,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四全”,即全覆盖、全流程、全上网、全透明。全覆盖是从覆盖领域来讲,市区两级采购监督管理部门、采购人、集中采购机构和采购代理机构、评审专家、供应商等政府采购的各类参与主体,实现全市采购资源共享,采购审批监管业务全市协同;全流程是指平台提供涵盖政府采购预算、审批、采购、支付和征信整个流程的全周期服务;全上网是指平台实现所有用户和所有政府采购活动网上作业,所有用户都可以通过网络完成各自业务;全透明是指平台实现所有采购流程、采购项目实施进度和用户在线操作信息全部透明化,实现在线实时监督和处罚功能;全市一体化是指市区两级政府采购管理模式和操作流程按照统一标准实施,并全部在信息管理平台上运行。

三、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作为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的手段,它不仅仅转变了“公共服务应该由政府统包统揽”的旧观念,推动和完善了多元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发展,满足了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而且为合理利用资源、节约成本、构建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了有效的驱动力,但是在其运作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一)态度模糊

这种态度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态度和政府对购买公共服务的态度。俞可平总结和分析了部分党政干部对民间组织的四种消极态度:一是轻视和藐视民间组织,认为民间组织在中国的社会政治生活中无足轻重;二是不信任民间组织,认为民间组织不正式、不可靠;三是害怕民间组织,认为民间组织的强大会脱离政府的监管,导致政府的社会控制能力下降;四是敌视民间组织,认为民间组织总是跟政府不合作,甚至跟政府唱对台戏,必须坚决予以遏制。政府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态度,主要是由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的缓慢以及政府职能转换与角色转变不到位,使得政府在自身的角色定位方面仍然存在着认知偏差。

在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态度上,存在着热情过度和动力不足并存的局面。一方面,政府购买服务的热情过高,缺乏对其理性认识。很多学者没有真正弄清楚政府购买服务的内涵与要旨,但为了适应潮流,将这种各样的服务提供方式都命之以政府购买。这种热情体现在地方政府一窝蜂似地将很多本应有政府承担的公共服务都以购买的方式转嫁给社会组织,并没有考虑到购买服务的适用条件。然而,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问题上,我们表现出的热情有些过度,因为我们不但缺乏经验、数据,而且对这一模式中隐藏的风险知之甚少。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在国内尚处于初试阶段,但不少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出于创新,或者利益等驱动,对购买服务趋之若鹜。在没有相应民间组织的情况下,就仓促自主成立所谓的民间组织,并与之签订购买服务协议;或者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合同直接交予下属的事业单位;或者采用形式招标方式把服务项目外判给商业机构,在短时间内开展服务。另一方面,政府在公共服务的提供上存在思维惯性,当新的公共服务需求出现时,习惯于大包大揽和政府规模扩张,加上政府活动成本与绩效量化的不明确,使得政府购买服务的动力不足。记者钮怿在采访过程中发现: 上海政府部门对购买服务的重视程度并不一致。调查数据显示,与社会组织有工作联系的政府部门中对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持积极态度的占47.56%,态度一般的占24.39%,不太积极的占9.76%,持消极态度的占12.2%。有60.3% 的社会组织认为,政府部门领导人重视与否,直接影响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这项工作。

(二)法规缺位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政府采购的一种形式,所以在发达国家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行为一般都是由《政府采购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的。我国目前在政府购买服务领域,也大都是依据《政府采购法》。但现实的情况是,政府购买服务相应的法律体系尚未健全,导致出现当前基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发展迅速,但缺乏相关法律法规支持的局面。我国《政府采购法》,将政府采购规定为以合同方式有偿取得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其中服务是指 除货物和工程以外的其他政府采购对象。但在细化的《政府采购品目分类表》中,印刷出版、咨询、信息服务、维修、保险、租赁、交通车辆维护、会议、培训、物业等10大类服务项目都是针对行政部门的后勤服务,并不包括面向公民的服务。2010年初,《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将服务规定为“各类专业服务、信息网络开发服务、金融保险服务、运输服务,以及维修与维护服务等”,仍然没能包括由公民消费的服务。更为重要的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与政府采购在目的、标的物、供应方、程序等多个方面都存在本质性区别,事实上也不宜以现行《政府采购法》作为依据。

同时《政府采购法》对于政府采购公共服务也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就使得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缺乏法律依据。而且就其参与主体而言,主体还是企业,非营利组织作为参与主体的地位往往被忽视,同时规定的供应商不包括民间组织。由于体制上的缺陷和治理理念的缺失,导致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具体运作机制上不能很好地衔接,秩序较为混乱,在管理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评价机制上都存在诸多不足。比如,政府购买服务的绩效评价体系缺失,服务成本难以控制;监督体系运行不够规范,主要以内部监督为主,同时还存在监督方式不够明确和缺乏常态化的监督方式等问题。现代信息社会中,沟通不利是导致合同制治理失败的一个原因。沟通渠道的匮乏,可能会严重干扰信息和思想的流动,这样既会导致服务运行体制不畅,也可能会带来服务目标的混乱和公众价值期望的降低,导致政府购买服务过程出现信息沟通不畅、协调机制不利等问题。

(三)能力不足

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是第三部门实现自身宗旨,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唯一方式。当前,我国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已经成为了制约其功效发挥的瓶颈,社会组织管理中的能力困境,集中体现在目前我国的社会组织管理能力难以满足公共事务治理的需要。在合作生产的实践中,我国社会组织面临以下几个问题:总体数量偏少,规模较小;组织结构不健全,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专业和专职人员比重少,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不合理;运作不够规范,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有学者将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状况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政府对民间组织成立设置的门槛过高,使民间组织无法获得有效的成长制度空间。出于对社会秩序不可控性的担忧,政府对民间组织的成立设置了很高的门槛。第二,中国民间组织内部管理的粗放和不透明,使其面临着巨大的信任危机。第三,民间组织将自己的使命定位在政府工作的拾遗补漏上,丧失了其应有的独立性。第四,民间组织的发展缺乏有效监管,其无序化发展的状况值得重视。

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改进意见

“政府购买服务”变政府主办为政府主导,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导入市场机制,形成开放系统,培育社会组织,降低服务成本,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效率,代表着公共服务的一种发展趋势。为此,要进行以下改进工作:

(一)转变思想观念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前提,理念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先导。政府似乎要有更开放的态度,容许地方相关部门尝试更多的创新方式,以鼓励多些民间团体尝试参与服务提供。这种认识上的转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认识到政府的有限性以及与草根组织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要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不能把传统的行政思维用在政府购买之中,要从法律和协议平等双方的角度来重新认识自身角色和地位;第三,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专业优势,并且在完善相关制度的基础上,“放松+ 监管”,信任民间组织。以政府为主的公益性服务自然应该以政府为主导,但是又不限于政府部门内部,可以通过授权、委托、购买、外包等各种形式引入市场机制,按照企业化的方式来运作。政府机构内部可以通过派遣、聘用制等方式招聘社会专业人员或辅助人员,探索一种特殊的政府机构人事的混合管理机制,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和契约化的合同雇佣,协助政府机构不断为社会公众提供高品质的“三公服务”(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公共秩序),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和公众诉求。公共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浪潮的推动,促使政府明确自身的职能定位,政府要做精明的“购买者”。为此,政府一定要知道如何回答这三个问题:政府想买什么?从哪儿购买?到底买到了什么?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行动中,通过实现“政府提供”与“政府生产”相分离,政府角色主要定位为决策者、购买者和监督者。如果政府不提升充当精明买主的能力,肯定会面临两大困境:一是政府的权力将会拱手让给私人伙伴;二是政府丧失总揽全局、统筹兼顾的能力。一个精明购买型政府,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录用并奖励那些受训管理合同的一线官僚、重新培训中层官僚、让政治官员认识承包制所涉及的问题、降低政治调门、避免对外承包政府的核心职能、认识市场模式所引发的治理新问题[16]。

(二)加强制度建设

良好的制度安排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推行的必要条件。加强制度建设有助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持续、稳步发展。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保障包括:健全财政程序、采购资金预算高度透明、相关的管理办法、规范的政府购买行为。制度化建设可以为更多的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创造平台,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将会诱导更高质量的公共物品供给。进行制度创新,营造社会组织、市场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制度环境和构建相应的机制,通过竞争性采购招标、政府购买服务、合同外包、特许经营、成本补贴、税收优惠等具体制度安排,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社会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和模式。同时,还需要逐步完善公共服务供给的政府行政承诺制度、听证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查询咨询制度。在制度供给上重点是营造一个有效、公平竞争的法律和政策环境,使政府购买服务的行为主体和相关活动在一定的规则下有序地运作。应从关键制度入手,研究制定政府购买服务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逐步规范政府购买服务行为。同时,制度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衔接,相互补充,构成一个整体,并在制度框架内形成运行机制。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需要解决好与现行法律制度相脱节的问题,应专门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定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的公共政策。

(三)完善运行机制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推行是以市场机制为依托的,它的有效运行,依赖于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上海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公共服务改革中引入市场机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进程需要与政府职能转变紧密结合起来。从长远看,随着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应采用分层次、多元化、竞争式公共服务提供模式,系统规划、突出民生、条块结合、有序推进,形成适合上海城市特点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改革思路和运行模式。要确定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预算管理方式和资金安排办法,建立有效的财政投入监管体系,形成完善的财政投入绩效评估制度,从而为政府购买服务的资金来源提供保障。制定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检查验收、监督管理等规定,规范政府购买行为和服务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政府购买岗位和项目的选择、审核机制和政府购买服务与财政资金衔接机制、绩效评估机制和监管机制,建立既满足专业化管理要求,又符合城市发展整体利益,并由相应的政策体系支撑可持续运行的政府购买服务新模式。

(四)提升组织能力

1.政府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购买服务应充分注意政府主办机构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公平性,为民办非营利组织提供更公平的政策环境。鉴于公共服务需求的社会性和服务效果评估的复杂性,在发展公共服务的政策中,特别是涉及公共服务购买的政策中尽早纳入不同类型非营利组织参与,对于可能的过程进行协商,是使得政策发展更符合现实性,更具公平性的有益举措。应将培育社会组织纳入上海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社会建设的具体目标中。“近年来,我国的各级政府也开始逐步探索以公共资源渗透来引导民间组织发展的制度安排,比如上海市民政局就通过公益创投、公益招投标的形式,用公共资金来资助民间组织开展公益服务。下一步,有关部门可以进一步探索公共资源渗透民间组织的多种形式(比如充分激活各类基金会的作用),并重点考虑如何使不同‘条线’、不同层级政府机构在公共资源渗透过程中形成高效整合的分工合作关系。”

2.社会组织要积极进行内部改革,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非营利组织增强组织实力,提高与政府的合作能力,“应从健全社会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和鼓励其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两个方面着手,提升社会组织的内外治理能力,尤其应着重建设社会组织的民主决策机制、内外结合的监督机制以及信息公开机制。”具体而言,社会组织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强化自主能力,增强社会合法性。从其与政府存在的不平等的合作关系来看,只有强化了其自主能力,才能获得与政府进行平等沟通交流的资格。所以,社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培养其自主能力。其次,提高自身的筹资能力,构建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来源单一,过分依赖政府,导致其官僚化、行政化倾向明显,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和自治。这种状况使得民众对非营利组织的能力产生怀疑,社会认可度较低,要摆脱这种受制于政府的现状,社会组织在申请政府购买服务的同时,还要考虑建设好多元的资金架构,健全内部自律机制,提高社会公信力。邓国胜认为,民间组织既然定位于“民间”就决定了它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来源于社会的需求,来源于社会成员的信任。要通过完善组织章程和机构建立健全内部制度,构筑系统、科学的运行机制,建立信息披露等制度,提高民间组织活动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增强公众对民间组织的信任。

参考文献

[1]陆春萍.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化进程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03-106.[2]王浦劬,莱斯特?M?萨拉蒙.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许芸.从政府包办到政府购买――中国社会福利服务供给的新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09(7):103-108.[4]韩俊魁.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比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6):128-134.[5]邓国胜.构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问责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3(3):24-29.[6]刘斌志.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探讨――以灾难性突发事件精神救助为例[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3):6-11.[7]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王名,乐园.中国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购买的模式分析[J].中国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4):5-13.[9]杨宝,王兵.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模式的中外比较及启示[J].甘肃理论学刊,2010(1):141-145

[10]唐纳德?凯特尔.权力共享: 公共治理与私人市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周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行政管理,2010(6):13-18.[12]王达梅.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城市观察,2010(5):30-37.[13]陈发桂.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困境及解决对策[J].学习与实践,2008(3):137-142.[14]贾凌民.21 世纪的公共管理: 政府管理理念转变与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04(6):16-22.

第四篇:我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居家养老服务?现状、问题与改进路径

龙源期刊网 http:///2010-11/11/content_682986.htm?div=-1.(文字编辑:王才章责任校对:王香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什么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什么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1.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涵盖大多数公共服务领域,特别是教育、公共卫生、文化、社会服务等主要公共服务领域。

2.非营利组织是公共服务购买的重要承接主体。

3.购买类型一般分为核心合作或长期合作以及短期项目支持两种。

4.在购买方式上,公开竞标是最典型的模式。

5.资金拨付流程有多种形式。

6.对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立法规定健全。

7.公共服务购买有一系列较为严格的操作程序。

8.以结果为导向的监管制度。

9.除签署合同购买服务外,公共财政资金对于非营利组织的支持还有三种形式:资助、竞争性或随意性拨款、减免税的间接资助。

10.国际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发展趋势,大致分为内生型和外力型两种模式。

11.服务购买也与向社区地方转移职能、增强地方治理能力的趋势相关。

12.目前各国公共服务购买中体现出的问题与公共服务的难测度性和非营利组织的运作特性有

下载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困境与突破路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困境与突破路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案例分析: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案例分析: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广州市政府目前在20个街道办进行购买社会服务试点,政府购买服务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社会福利与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

    浅说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

    浅说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 杨晨曦 所谓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即政府将原本由自身或事业单位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转为向社会组织(本文中社会组织含企事业、社团等)购买,通过政府采购或......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方式的影响因素与优化路径(范文)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方式的影响因素与优化路径 2014年06月23日 16:36 来源:《探索》2013年5期 作者:张海/范斌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英文标题】The Way Gov......

    政府购买服务

    定义 政府购买服务,是指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把政府直接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务事项以及政府履职所需服务事项,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和事业单位承担,并由......

    政府购买服务

    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就是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把政府直接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务事项以及政府履职所需服务事项,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和事业单位承担......

    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困境与路径优化

    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困境与路径优化摘要:在非典危机中启动的问责制,已从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走向了制度化的轨道,“可问责政府”的理念将在中国的行政改革中得到全面推行,问责正在成......

    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路径选择

    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路径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日益高速发展,国情现状的日益转换。国家的政府职能也需及要时的不断转换优化,不断提高政府执政能力,使政府能最大程度发挥......

    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现状分析及对策(xiexiebang推荐)

    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 随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施行越来越近,同时也冒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以及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会带来的后果,政府购买服务,其实是要改革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