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研创新型护理人才培养的问题与探索
科研创新型护理人才培养的问题与探索
姚祚星,陈锦秀
(福建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摘要】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表明,研究型教育模式是大学培养具有创新品质高层次人才的基本途径。护理高等教育应注重培养和提高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参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过程,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科研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人才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本文初步探讨了培养科研创新型护理高等人才的途径措施,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关键词】护理;高等教育;科研;创新
进入21世纪,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世界各国都把培养素质的创新人才作为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高校学生科研明确了方向。高等教育“要使学生尽早地参与科技研究开发和创新活动”,[1]“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在国外,护理科研工作
[2]主要由博士、硕士毕业生承担,对本科及大专生未作要求。但是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高等护理教育体系尚不完善,博士生缺少,硕士生的教育也在起步发展阶段,护理科研的重任更多的落到护理本科毕业生的肩上,因此护理高等教育应注重培养和提高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一、培养扎实“基本功”,坚持“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目标
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曾指出:“所谓在科学上成年人的思维发展,只能达到青年时期打的基础所能支撑的高度。”要培养创新性人才,必须从加强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入手。
一方面就学校来说,由于教学改革的滞后,课程一直沿用公共必修课、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技术的“老三段”结构。在生命科学中,护理学是平行于临床医学药学及口腔医学的一级学科。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医学基础上,全面学习现代护理学知识。但目前许多课程却未开设。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小医生”,而不是既有扎实护理理论,又有娴熟操作技能的临床实用型护理人才。同时,学校对学生的考核偏重知识测试,忽略能力考核;以单科笔试为主,忽略综合分析能力的评价;注重定量,轻视定性的评价;忽视知识的运用
[3]和综合技能的考核,不利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就学生而言,由于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取向的影响,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急功近利或心浮气躁的倾向。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护理人才,我们应注重在教育观念以及教育目标、模式上的改革,确立育人目标:尽快实现由“维持型”、“模仿型”、“继承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向“开拓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不仅传授给学生现成的知识,更重要是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合作能力。在教育质量评价上实现从教师评价到重视学生参与评价的转变;变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到学生素质的全面评价的转变,让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二、体现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特色,增加社会人文课程
护理学以人为服务对象,担负着促进人类健康和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是一门最具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学科。美国护理学院协会提出,关爱及其相关的关爱价值观、关爱态度、[4]关爱行为是护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8年我国19所护理本科院校设置社会人文课程的科目和学科范围狭窄,只有14门必修课,无任意选修课;政治、英语以外所有社会人文课程的学时之和仅占总理论学时的4.08%。2006年47所院校设置社会人文课程数量达到了7O余门,有76.6%的学校开设了任意选修课,涉及文学、艺术、历史、地理、东西方哲学与文化等多类课程;政治、英语以外所有社会人
[5]文课程的学时之和占总理论学时的7.37%。说明目前护理教育者已开始重视本科护生人文
素养的培养,本科护理教育社会入文课程设置的状况较以往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科目范围和学时比例都有所增加。
三、以创新意识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实际只是把学生限制在循规蹈矩的桎梏中,最终只能导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丧失。
注重教学方法的更新,一是应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对个别课程试采用“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减少示教室的模拟操作,尽可能实际练习,如鼻导管的插入、各种注射法等。部分课程同时制作及试用多媒体教学。护理教师必须牢固树立主体教育思想,明确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积极启发、诱导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将学习的过程变为学习者的主动求索,创造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尝试师生平等、气氛融洽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其次,应加强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创新思想为导向,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训练思维,培养想象。二是要改革对学生成绩的评定方法,可通过增加过程评价的分数比例和减少笔试及死记硬背内容,各
[3]门课程制定一套占一定比例的综合能力评价指标的方法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利的支持。
四、注重学生早期的科学研究训练
创造科研能力需要在平时得实践中得到锻炼,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要注重对学生早期科学研究训练。如实施课程整合改革和采用护理科研能力早期培养模式,对学生从第一学年起,便开始分阶段得科研能力培养,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渐进性、连贯性和系统性[6]的培养。学生得这种早期科研实践不仅有利于丰富他们得的创造性智慧,帮助他们掌握多方面的创新方法,更能使他们保持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眼光,学会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
五、加强护理高等教育师资力量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硬件支持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组织者,教师的业务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目前,我国护理本科师资的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临床护士经挑选和培训成为护理师资,她们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动手能力,但学历层次较低,系统的理论知识不够,教育学专业知识缺乏;另一种是由临床医生担任护理教员,他们虽精于医学理论,但不懂护理,护理专业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另外,少部分护理本科生毕业后从事护理教育,她们往往缺乏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护理师资的这几种来源决定了护理师资队伍的薄弱环节:缺乏能医、懂护,且具有教育
[7]学专业知识的与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相匹配的护理教学人才。而要引导学生建立以研究、探索为本的学习模式,就需要有一定资历和研究工作经验的教师来胜任这种引导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护理高等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合理的应用,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拓展教师的知识面和科研水平。
学校硬件资源的支持,也对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影响。就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投资水平看,与世界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在本科生科研探索阶段,学生科研的前期投入较大,[1]短期成效不明显,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这要求学校管理称在处理投入与产出的问题时,要着眼于大学人才培养的长期战略,强化一流人才培养的国际意识,加大本科生科研的基础建设,着力营造有利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学术生态环境。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迅速兴起、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注重护理本科生科研将有力地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人才质量的提高,将为社会输送更多思维敏锐、素质全面的创新护理人才,从而促进护理专业人员学术和社会地位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燕,李学军,管又飞等.本科生基础医学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 2
育,2009(6):16-18.[2] 仇瑶琴,陈晓英,沈园园等.护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0(3):214-215.[3] 金瑞华,李彬.临床护理专家课程设置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09(11):519-521.[4] Maril YN HO, Kathleen TH.Annual review of nursing education [M].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2005:59-74.[5] 马连娣,沈宁.我国本科护理教育社会人文课程设置现状的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09,6(3):99-102.[6] 蒋培余,王春生,周洪昌,等.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早期培养模式的构建[J].护士进修杂志,2009(15):1351-1354.[7] 王惠珍,高星,翟惠敏,等.“双师型”护理教师资格考评体系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9(6):565-566.【第一作者】姚祚星
性别:女 职称:助教 学位:硕士研究生 工作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研究方向:老年护理学、康复护理学
联系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大学城福建中医药大学护理学基础教研室
电话:22861170 手机:*** 电子信箱:yzxinger@gmail.com 【通讯作者】陈锦秀
职称:教授 学位:硕士研究生 工作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研究方向:老年护理学、康复护理学
联系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大学城福建中医药大学护理学基础教研室
电话:22861170 手机:*** 电子信箱:email:jinxiuc@163.com
第二篇:坚持以人为本,探索创新型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pdf
V01.3I 2013 No.2 坚持以人为本,探索创新型 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卢丽珠,黎 丽娴
(1.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广东 广州 510006;2.广州南沙区中医医院,广东 广州 511462)摘 要: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医护理需求的日益增长,对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素 质、技能、科研、心理等方面探索创新型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创新型;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420
文献标识码:A
护理学作为一级学科的定位为我国护理学科的发展带来
文章编号:1671—1246(2013)23-0085-02
护理人员被世人赞颂为白衣天使,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护 理人员因为忙碌而繁琐的工作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临床工作 的开展。因此,增强中医护理人员对于护理行业的深入认识十 分必了新的机遇。而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学越来越受到社会 的重视,特别是中医护理学越来越受欢迎【”,因此,加强中医护
理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医护理人才 培养模式直接关系到中医护理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中医护理 实践的规范化建设。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是探索人 性,寻
要,这也是一项寻求 自身价值的探索历程。护理工作是一 项崇高而神圣的职业,提升热爱护理事业的道德情操是素质培 养的第一步。护理人员每天要与患者接触,其一言一行,一举一 动都在求真理的过程,本文将从素质、技能、科研、心理等方面探 索创新型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影响着患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一本书、一 句训言就能完成的,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沉淀,意识形态的逐 渐完善,需要护理人员自身的觉悟。1提高自身素质是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基石 素质始终是培养模式创新的前提,作为临床一线的中医护
理人员,肩负着临床工作中最基础的部分,自身素质的辐射能 使患者感到温暖、愉快、振奋、欣慰,缩短了护患距离四,并能导 致护患关系中的心理相容与情绪共鸣,使每位患者在最佳心理 状态下接受治疗。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1.2 正确 Il德观念的树立
从医德医风方面来讲,以人为本也是以护理人员自身为 本,我国医圣张仲景的《大医精诚》时刻在鞭策着医护人员形成 正确的医德观。只有树立正确的护理观,方能正确认识护理工 作的性质、目的。要做到干护理爱护理,立足护理的平凡岗位,做出不平凡的成绩,胸怀坦荡,团结同事,视患者为亲人。
1.1 寻书自身价值曲素质培养
理,2009,9(1):9-11.
2053.
【23】王静,宋雁宾,周体.对实习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的探讨田.中国医药 导报,2010,7(8):149—150.
【24]刘思秀,于小明.模块式培训法在护理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田.当代护 士,1995(5):20-21.
【25】杨淑盈,单岩.浅谈护理理论的应用及发展对策叨.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1):l17一I19.
【29]戴惠玲.中职护理教育的发展与社会需求啊.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3):139—140.
【30]李新.刍议新医学模式下中等护理教育的发展叨.广西中医学院学 报,2006,9(2):120—121.
【31]周琦.中职护理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教育教学论坛,2011(15):158—159.
【26]胡翠环,黄桥,颜巧元,等.一级学科背景下的高等护理教育改革探
析【J】.护理学杂志,2012,27(14):72-74.
【271杨佩琴.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概况叨.中国基层医药,2005,12(5):
【32]陈运英.论加强中等护理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 培养m.广西医学,2009。31(1):124—126.
【33121生部医政司.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 630-631.
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s】.2010.A 【22游细玉.中职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0,8(8):
85—
技能水平提升是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核心 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培养护理人才的创新能力。例如气管插管 固定2 .1 中医护理曲授心在寸辨证施护
[41,以前一直采用胶布蝶形固定,但随着患者出汗、呕吐物 浸以人为本,也是以患者为中心。中医认为人和自然界是相 互湿,胶布很易松开,影响气管插管的牢固性;现在用胶布固定
制约、统一的整体,中医护理的特色在于“辨证施护”,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针对患者不同年龄、不同体质和发病的不同季 节以及所处的环境,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故要求护理人员主 动掌握气候变化规律 做好防范工作,并提倡“春夏养阳,秋冬 养阴,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此,中医关于整体观护理论与 现 代护理所提倡的对患者做系统、整体、全身心的护理是完全 致的。中医护理在祖国医学整体观、辩证观理论指导下,强调
“三分治,七分养”,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圣人不治已病治 未病”。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强调人是一个以脏腑、经络、气血为 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强调人体与自然界和社会的关系,进行 辨证施护。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获取病情、个体状况、心 理、社会环境等信息,应用中医八纲辨证的方法加以分析、归 纳,确立患者的证型及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 题,提出因时、因 地、因人而异的护理措施以及健康指导。2.2 中医护理人才技术水平的提高源于实践 中医临床护理通过 几十年的实践,总结出一套从理论到临
床的辨证施护方法和具有中医特色的操作技术。除药物、针灸 疗法外,还有放血疗法、拔罐疗法、刮痧疗法、熏洗疗法、敷药 法、贴药法、推拿疗法等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熟能生巧同 样适用于中医护理,技术水平的提高依靠课本知识的传授,但 中医护理技术同时也是随着社会进步而变化的,因此,加强中 医护理临床实践是中医护理人才技术水平提高的关键131。在实 践中突出中医护理特色,传承中医技术操作,加强中西医护理 技术的有机结合,跟上护理科学的发展。同时定期组织开展护 理学术活动,包括学术讲座、专题讨论会、专题讲习班、专题调 研和考察、疑难病例护理讨论会、技术操作示教、短期或长期培 训。选拔一批能力强的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将国家级、市 级专家请到医院授课,参加中医护理学术会议,互相切磋,共同
学习,提高中医护理技术水平。基于医护结合的科研方法是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重点 护理在 临床中并非孤立存在,中医护理的发展离不开医生 的指导与配合。以人为本也是以医护人员为本,医生与护士的
配合是促进医学发展的关键。强调科学的发展观同样适用于医 学临床,医学要发展离不开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3.1 医护的有机结合为科研奠定基础
所有疾病都是“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中医临床疗效离不开 中医护理的功劳。护理人员并非是单纯执行医嘱,而是要有深 邃的洞察力,能够透过迷雾,认识真实的本质。这就需要与医生 有机结合,在护理工作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科研奠定坚
实基础。
3.2 医护结合利用科研方法提高临床疗故 陶行知语,“人人是创造之人”,即人人都能创新。中医护理 好后,再用 3M透明贴膜将胶布末端牢牢固定在患者面部,避免
气管插管脱出。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模式的转变促使护理人 员不再按部就班、毫无创新地工作I51,他们有责任和义务在临床 实践中探索与发展,寻求最恰当、最完美的护理方法减轻患者 痛苦,提高工作效率。科研源于临床,科研不是属于某一人 或某 职业,而是属于全人类,细微的工作中也有科研的存在。提离心理抗压能力是中医护理人员培养的关键 目前的医疗环 境让人忧心忡忡,医生被砍的消息屡见报
道,这使得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剧增。同时还有来源 于病患的要求,领导的要求,家人的要求及 自身的要求等的压 力。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关键。
4.1 t观法律意识的培养
随着各项法律法规的落实与完善161,人们的法律意识越来 越强,在就医过程中逐渐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各项权 益。新时代的护理人员不仅要懂法、知法还要会用法,在护理工
作中时刻注意依法行使各项权利,履行各项义务。因此,应适时 增设《护士条例》《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课程,培养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心理的强大来源于丰富法律知识的支撑。
4.2加强中医护理人才段技能的培养 抗压能力的提高并非通过 开设娱乐课程就能达到目的。张
建梅等嘴 护理软技能定义为:护理人员的智能,情商,人文素 养,人际沟通、观察、判断、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决 策的才能,做到机敏、果断、迅速。二是组织才能,要求具备相当 的组织能力,能进行思想组织、行政组织、护理实践组织等。三 是
86一
应变才能。临床护理工作多是难以预料的,一旦出现突发事 件,要能以变对变
、以变制变,始终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总之,中医护理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
论体系和操作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如何发挥 其特色和优势,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人才培养是关键。坚持以 人为本,即以“护理人员、病患、医护结合”为本,从素质、技能、科研、心理等方面优化中医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 素质,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中医内涵的中医护理人 才,为人民群众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优质护理服务,促进中 医护理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刘伟.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榧架构想及内涵解析ljJ.中国中医药现
代远程教育,2011,9(17):78.
程红,路兰,张迎红.新医改时期培养护理人才‘的探索【jj.护理实践与
研究,2012,9(16):106—107.
【3】迟延辉.以护士核心能力为导向培养技能型护理人才田.卫生职业教
育,2011,29(22):85—87.
I4瞅凤护理创新提升优质护理服务【J1.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34):
44.I51刘思文,马继红,郭云萍,等.重视护理细节管理落实患者安全目标
【.r】.临床误诊误治,2009,22(10):88.
【6】李杨.新医改下护理发展对策【』】.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0,17(2):
188-189. 【7】张建梅,王金玲,徐金梅,等.护理软技能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中 的应用I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1):1947—1948.A
第三篇:试析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教学与科研融合论文
摘要: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其中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融合是一条重要的途径。由于科研和教学的目的、任务不同,两者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规律对科研项目进行教学化再开发,使科研与教学融合的效果最大化。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市级供电公司管信息系统”和“软件工程”课程,讨论了在课程中引入科研项目的意义和对科研项目进行教学化再开发的原则。
关键词:创新;科研与教学融合;综合能力;课程;软件工程
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创新型人才来担当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任,如何在教学中融入创新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时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其中,将教师的科研项目与课堂教学互相融合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一、科研和教学融合的意义
传统的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通常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无论是软件理论的教学还是语言编程的教学,其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都是把学生当成受教育者,是教师授课、灌输的对象。经过大学四年教育,学生的大脑中被灌满了无数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这对学生踏上社会,寻找一份属于本专业的工作不能说无助,但对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学生毕业后存在的问题是:在实际工作中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不足;面对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在现实实际中自觉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不足;面对发展的未来主动探索与研究的能力不足。由于这些能力的不足,使最有希望成为国家创新生力军的大学生,其创新能力缺乏。为了改变学生创新能力上的不足现状,有必要进行教学过程模式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使学生的学习模式向自主性、探索性、研究性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进行教学过程创新,让学生在课堂上从被动灌输到主动探索,把科研项目引入到课堂教学和学生科创活动中是一种重要的途径。通过科研和教学的结合,可以将科学研究的成果充实到教学中去,引导学生建立基于发现的学习,让学生在问题中探索、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解惑,在解惑中提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社会和人类的活动,使学生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善于进行探索、调查、发现,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
二、课程引入科研项目的原则
“软件工程”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它对学生掌握软件开发的规律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师平时的科研和技术开发中选择一些合适的实际项目,引入到“软件工程”课程中,把软件项目和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单纯地学习软件工程原理,而是通过对引入的科研项目的了解,加深了对软件开发过程的完整理解,进而掌握软件工程的知识、掌握软件开发的规律,促进软件工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于科研项目引入软件工程课程来说,要使整个课程通过实际科研项目的引入,真正起到帮助学生提高软件开发能力的作用,关键是要找一个其规模适中、技术深度、广度都比较恰当的软件项目,并以这个项目为蓝本,制作相关课件。根据以上原则,在众多项目案例中,选择“市级供电公司生产管理系统”作为整个“软件工程”课程的课程案例。
实际科研项目毕竟是根据实际需求去定制生产的,而不是为了某门课程的教学去专门编制的,实际项目和课程教学有很大区别,单纯的实际科研项目离课程教学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将实际科研项目引入课程教学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目的和要求对实际科研项目进行改造、进行再开发。再开发的重点是如何使科研项目适合课程教学需要,难点是如何处理好课程和科研项目的关系,在科研中遵守教学规律、在教学中遵循科研的规律。在对实际科研项目引入课程教学的再开发时要注意以下一些原则:
1、科研项目教学化再开发时遵循学生能力成长规律
对科研项目再开发的目的是通过将科研项目引入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人的能力和知识、技能之间是互相配合的关系。当学生通过初步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后就能获得一定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又能帮助学生学习更高级的知识和获取更高级的技能,学生的能力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在对科研项目进行再开发时,遵循能力发展的螺旋式增长的规律,将“软件项目可行性分析”作为能力发展的第一个能力节点,“需求分析—设计”作为的第二个能力节点,“开发平台选择—编程实现—测试—部署实施”作为第三个能力节点,将实际项目改造成不同难度的课程案例。
2、科研项目教学化再开发遵循学生能力发展的规律
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的能力全面发展,尽管课程教学主要向学生传播知识和技能,但通过整个学校课程体系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会有全面的发展,学生的能力是全面的、综合性的,可以分为知识理解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岗位适应能力、专业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要让学生的能力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应该从各方面全面训练,如果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仅仅受到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得不到其他能力的训练,那他的能力训练是有缺陷的,而这些能力缺陷会使他在今后进一步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能力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所以,在进行实际科研项目再开发时,对软件开发中涉及的能力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问题分析能力、系统设计能力、程序开发平台选择和编程能力、软件测试能力等。针对这些能力的培养,将项目相关的内容开发成一系列课堂案例,如:系统设计能力的培养案例——调度人员值班日志,涉及到管理员权限的设计、调度员权限的设计(值班调度员能查看所有当班调度员录入的记录,但只能修改本人录入的记录,下班后所有的前一班录入的记录不能修改,但能查看)、值班班长权限设计等一些列权限设计,这比一些前序课程只讲普通程序中的管理员权限设计要复杂得多,对学生软件系统设计能力的培养有较好的帮助。
3、科研项目教学化再开发不能破坏科研项目的真实性
现实开发软件时往往在开发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问题,需要开发人员有敏锐的发现问题能力:当软件系统出现异常情况后,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采用正确的方法在一大堆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找到问题,并确定问题的原因。这样敏锐判断问题的能力一般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讲课、学生听听课、下课后做做题是很难培养出来的。所以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的软件不能是“没问题”的最终版本软件,而是把实际开发软件过程中的一系列版本都收集起来,将版本中的问题按照课程的重点进行归纳,是需求分析的问题、还是概要设计的问题、还是详细设计的问题、还是编程阶段的问题,把版本中主要的问题保留,次要的问题作为一种烟幕、假象问题也保留,然后把一些很不重要的小问题修改好。按照教学规律把原先的一系列开发版本组成新的教学版本系列,引入课堂,组织学生观察、讨论,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定位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刚一开始时,学生判断出的问题大部分属于输入、输出和完善算法等方面的问题。这一方面反映了学生能够把课堂上、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生由于判断问题能力还不够,看问题比较表面和片面,有时看不到一些简单的现象后面隐藏着重大的问题,如对用户的需求调研和分析存在偏差,对整个系统算法设计有隐患从而导致了整个系统出现了缺陷等。通过不断地给学生演示一些实际的“错误”,使学生积累一定的经验,判断问题的能力在训练中得到了提高。
4、科研项目教学化再开发要达到从教学到科研的有机过渡、逐步融合的目的把科研成果融入课程教学,是要让学生通过对课堂教学中科研项目案例的学习和研究,学会把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灵活应用到实际中去,使课堂教学的成果逐步融入到实践中去。一般来说,当把实际中出现的问题,经过分析归纳,描述成比较典型的习题后,大部分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这也是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惯性,教师把实际问题抽象成一个个书本上、课堂上的习题,供学生解题练习之用。但是在现实科研和生产中是没有一个“老师”来归纳问题的。所以在对科研项目应用于课堂的再开发过程中,要从提供单个案例开始逐步过渡到提供项目的一个模块、一个子系统,直到最后把整个系统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做习题逐步过渡到找存在的问题。
5、科研项目教学化再开发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常用的一些方法和技术
实际科研项目开发时经常遇到的情况是:有些现象看似很简单,但是实际上隐含的问题比较复杂,需要修改很多地方,整个修改工作量十分巨大。这需要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还要判断问题属于什么性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从中选出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来。为此在科研项目教学化再开发时,利用专门编制的课件,提供辅助窗口并列出解决问题方法列表和相应的结果显示,供学生挑选。例如,为了比较用数组或者链表处理数据,对插入、删除、查找有何影响时,在课件设计时首先分别用数组和链表的方法将程序编好,在辅助窗口中设置两个按钮(“数组”和“链表”)。当学生选择“数组”按钮,执行数组程序,并显示运行结果和执行效率;当学生选择“链表”按钮,执行链表程序,并显示运行结果和执行效率。由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归纳自己学到的知识,列出并挑选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学校的发展和对学生自身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让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获取创新能力是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教学规律、尊重科研规律是科研和教学融合的重要准则;合适的案例、合适的课程、精心的设计、合理的开发是科研与教学融合、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课程教学和科研项目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而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是科研、教学融合的成功保证。
第四篇: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机械工程学院
工业工程1班
季守群
20082989 摘要: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科教兴国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针对我国现阶段大学教育的问题,本文就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尤其针对研究型大学,从招生,硬件设施,课程设臵,师资力量,学生自主性,考试方式等6各方面提出一系列的方法来进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键词: 创新
知识结构
思维方式
自主性
引言:在现代的信息是会里,知识的更新,开拓是极其迅速的,人的社会职业也在不断的变化。人所扮演的角色也出现多样性和多变性,因此,它所要求的人才,必须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未来的人才在今天的校园里,然而,我们现行下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却存在很多不足。大多数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思维固化,不能创新甚至是不敢创新。这就与社会的要求严重的不相符。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做出相应的改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与社会接轨的大学教育。近年来我国针对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案提出了多种改革方案,虽然这些措施也为我国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帮助,然而效果却不慎明显,始终不能满足我国对人才的需求。本文将就这一问题从6各方面提出解决方案,以求对我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帮助。
正文:传统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一些问题,尤其是知识结构单一,思维固化,不能创新甚至是不敢创新。这已经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协调。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应当从我国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对大学生的质量进行控制。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能更好的为社会做贡献,展现其价值。1 招生
招生是大学教育的源头,新生质量的好歹直接影响到以后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因为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很好的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而良好的招生政策才能将学生的特长鉴别出来,从而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案以利于人才的培养。
在现行条件高考是一个很好的制度,可是面临高校扩张的严重性,也不可避免的使得招生方案存在一些问题,致使学生的质量不能很好的保证。针对这一现象,我想我们的高校应当严把招生这一环节,要严格的与学校的发展相协调,而不能盲目的扩招。同时我们的高校也可以采取以高考为主,多种招生方式相结合的策略。比如可跟据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一些合理的自主招生方案。硬件设施 环境,不管是物质环境还是精神文明环境都不可避免的影响着我们。不可否认良好的环境对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有这很大的推动作用。大学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基地,其硬件设施的好坏将对人才的培养产生重大的影响。再则大学是与社会接轨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脊梁。要使他们很好的与社会相适应,为他们提供社会必须的硬件设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我们更应该为他们提供良好舒适的物质环境。为此,大学应当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娱乐及网络设施等。3 课程设臵
由于中学教育的一些弊端,比如过早的文理分科,应试教育等。使得我们的学生出现了两级分化,一些是只见树木不见森里的理科生,一些是只见森淋不见数目的文科生。他们的知识结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失衡,不能全面系统的考虑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在课程设臵上做出一些努力。例如在前两年的基础教育中注意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为理工科学生提供一些必修的人文学科课程,为文史哲类等提供必修的一些数学,物理学等课程。当然要给学生留够必须的课余时间,以使得他们能够学会如何自主安排时间,更好的抽空认识自己等。同时也可仿效一些学校推行的三学期制,即增加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生活感悟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在后两年的专业课设臵上,要注意知识的更新,而不是多少年更古不变的教材,同时也可适当的加深的深度。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知识水平,从而能更好的在实际实践中发挥出来。4 师资力量
所谓名师出高徒,可见老师的重要性。对于大学,这里的教师教授的是祖国的饿栋梁之才,他们的知识水平及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状况和祖国的未来。对于不同类型的学校当然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有着不同的教育方式。下面针对从事教学这一环节的老师提出一些要求。首先,学校应当严格控制教师的质量,在教师的聘请方面,要对教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严格要求。其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学生提供一些很好的思考方式比如:发散,收敛,反向,系统等。最后,教师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他们提供一些适度的调研项目等,以提高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5 考试方式
考试作为考察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运用的状况的一种方式,有着很好的效果。然而,不当的考试策略使得我们的一些学生成为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他们往往思想僵化,不能举一反三,更别提实际运用。这就要求我们适当的改变一下考试制度,不能一味的凭借一张试卷来定成绩,而应当引导学生更好的全面发展。比如毛概课的课改方案可提供一个案例。或则为学生提供相关学科的经典案例,有学生组织团队去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团队协作能力。6 自主性 师傅领进门,修身在个人。外界为我们提供很好的环境,我们不去运用也是枉然。知识不是灌输进来的,是我们主动接受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首先,我们应当全面的自我剖析的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针对于自己的不足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并严格的执行下去以求去全面的提高自己。其次我们要清楚自己的追求,“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要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选择自己的发展策略。最后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来提高自己,而不是一味的依靠书本同时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总结:大学教育是现代教育制度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成败关系重大。大学教育应当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尤其是具有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应当把握好大学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只有使得每一个环节达到相对最优才能使得整体有值得飞跃,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第五篇: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摘要: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力量,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认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本文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入手,进一步分析了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趋势。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知识经济时代是创新的时代,要求人们不断地培育和开发出高创造力以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是国家后备的高级人才,他们肩负着时代的重托,其知识和能力能否跟上时代迅猛发展的步伐,能否以优良的素质来应对当前全新的挑战,已成为我国高校新时期教育工作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力量,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认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一个需要。
一、创新型人才的内涵根据创新的含义,“创新”的核心是创造性。创造性体现在人才身上,表现为人的一种特质和与众不同之处。创新人才就是指在科学、技术创新和创造性应用方面,做出比较大贡献的人才,当然也包括在管理、文化创新等方面做出比较大贡献的人才。
对于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品格,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科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做了全面深刻的阐述,创新型人才应该六个方面具备的素质和品格。第一,要具有高尚的人生理想,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技事业,德才兼备。第二,要有追求真理的志向和勇气,能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第三,要有严谨的科学思维的能力,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善于运用科学方法和科学手段进行研究。第四,具有扎实的专业的基础,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准确地把握科技发展的创新方向。第五,强烈的团结协作的精神。第六,具有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淡泊名利,志向高远,不谓艰难,勇攀高峰。这六点要求明确了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和方向,明确了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现今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到2020年要使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我国今后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报告在论述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期刊/jyqk/时指出:“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意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党的十七大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强调,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时代新课题。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虽然高等院校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效果和成绩已开始初步显现。尤其是一批名牌大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已走在高等院校的前列,充分发挥了其示范带头作用,但是大多数高等院校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观念上还没有完全到位,创新教育体系还没有完整形成,创新型教师团队也没有完全形成,充足的资金投入还有很大的差距,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使培养教育仍未能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
三、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综观高等学校近年的发展,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认识还不到位,总体发展水平不够高,进展得较为缓慢,真正在实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学校较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整体体制创新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教育管理和办学体制创新,招生考试制度创新和教学科研体制的创新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进展,但是传统观念和一些旧有的模式还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创新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培养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以致高等教育仍然部分延袭已有的的招生模式,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推动也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没有对创新的教育体制给予足够的保证和推动。
2.高等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性进展较为迟缓当前高等教育在教学内容方面改革创新的力度不足,不能深刻反映科学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科学研究方法和求实创新精神方面均没有形成体系,成为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方面也同样受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制约,以教师、教室、教材和考试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还仍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占统治的地位,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能较好地结合。3.高校教师队伍创新能力薄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重要主体因素,自始至终贯穿于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之中。要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使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要求开展教学。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的素质虽然在不断地增强,但新进的高学历者大多缺乏教育经验,使得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优势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4.高校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实施创新教育、全面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于高校来说是一项艰巨而又系统的工程,创新教育必须坚持“探索实践第一”的基本原则,因此在更新旧有的教学及实验设备、师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以及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的升级等方面,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去实施完成。当前,政府对高校办学经费的投入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的划拨严重不足,大多数高校自身这的投入也远远不够已成为制约高校全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发展瓶颈。
四、促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建议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必须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速度,因此,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转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想观念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大学教育体制、教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条件是进一步转换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符合时代精神的创新教育理念,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精心育人”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方针。对落后于时代要求的体制与机制问题进行革新,切实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化发展融入到高校的各项工作中去。树立适应时代创新精神的创新教育理念,在高校的整个教育领域进行弃旧立新的创造性革命,对于一些落后于时代发展的传统教育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同时,把重塑大学的创新型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作为当前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实现的头等的重要事情来做,一旦观念转变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自然就会被放到高校办学的重要位置。
2.加快高校的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转变了教育观念后,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推动切实可行的教育体制的创新。要加快高校的体制创新,去健全和完善原有的体制,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组织保证。完善高校的体制创新,首先是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建立和完善学校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软硬实力;其次是办学体制的创新,在办学格局上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教育资源上,在多种办学层面的融合等问题上加大创新的力度;第三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高校应组织一定的人力和物力逐步的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坚持书本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创造性的能力,培养出许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此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创新工程,需要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比如现有的招生考试制度,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管理制度、各类考核奖惩制度;对在校大学生的各项管理规定等,都应该围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加快创新,改革和完善,为人才的培养创造科学的良好的氛围。
3.采取措施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型教师队伍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要着力建设“德艺双馨”的师资队伍,积极引导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高校要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其知识和科研水平。为了带动教师队伍水平的整体提升,目前一些高校在加强对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时,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对青年教师们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给予具体的指导,不断提高其教学科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高校教师队伍中具有参加过企业新发表论文产品研发和科研院所研究经历的比例,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从企业和科研院所引进人才,适当适量地改变现有教师队伍的成分;二是有计划地安排或引导现有的高校教师深入到企业、科研院所去进行产品研发和科研实践活动,可采取阶段性实践,甚至挂职的方式去参与。另外,欢迎或鼓励以兼职的形式使企业和科研院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强的人员到高校从事教学和实践活动。
除了建立健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的机制,还要制定高校教师创新素质的基本标准,制定围绕创新教学环节,把科研和实践引入到教学的考核措施,考核措施都必须落到实处,才能使教师的创新素质得到逐步的提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造就出一批知识渊博、人格魅力突出、能让
学生终身铭记的学术大师和教学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