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得不谈的农民工问题
不得不谈的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已经不能算是新兴的劳动大军了。近些年来,农民工队伍是在不断的扩大,对于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做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近几年来,国务院不断发布政策来保证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例如前一段时间大家热议的温家宝总理为农民工兄弟要工资等。尽管在农民工工作问题上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我们应该了解的是,在这一问题上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从整个国家总体上讲,农民工是一个和容易遭到社会排斥的群体,属于弱势群体。,特别是在大中城市,一些富裕阶层、城市里长大的新一代年轻人,对农民工都有一种嘲讽的态度对待。甚至,有许多农民工子女都对父母的农民工身份感到自卑丢人,更有个别宁可说自己父母双亡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农民工的孩子。从制度上来讲,农民工的就业权、合法的经济权益、居住权、受教育权、基本的社会保险权和参与社会管理的权益还都没有得到一个切实的保障。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事情屡见不鲜。关注民生、保障农民工权益已经势在必行,否则,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将会阻碍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就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的引领下,具体论述了现阶段我国农民工的新特点、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农民工发展状况以及如何解决农民工问题这四大方面进行论述。
一、农民工新特点复杂又多样
在现阶段,特别是近几年,农民工队伍可谓一天天壮大,不仅如此,这支队伍的流动性加强,流动的广度和跨度都增加了。在保持他们流动性等基本特点的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特征和新趋势。
1.供给变得“总量过剩,结构短缺”
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表示,在外出就业的农民工中,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据了80.1%.这部分人中当属新生代的农民工的数目最多。与此同时,在全国初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外出就业的比重占据了33%.如果再考虑本地的非农业就业的农民工,假定其文化程度构成和外出劳动工类似,那么可以简单的说,初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有近60%转移到了非农业的产业中去。另外,根据对沿海地区的调查,接受过职业培训、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供给严重不足,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企业转型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2.“民工荒”越来越荒
在2004年,媒体就开始轮番爆炒春节期间总是出现的“民工荒”现象,但当时炒作的话题主要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相互“抢人”的问题。到了2011年,“民工荒”现象不仅愈发严重,提前到来,更是呈现了扩散之势--这种现象甚至已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传统劳务输出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不少内陆省份“推进”,因而,相关的纷争也变成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抢人战”.在江苏省,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010年第四季度,江苏省辖市各类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岗位170.44万个,相比上一季度增长1.15%.与此同时,进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职业中介服务机构进行登记的各类求职人员149.64万人,减幅4.51%.一增一减,意味着不少企业不能再“稳坐钓鱼台”,而是要“求人办事”.另据媒体报道,号称“鞋都”的温州企业普遍缺工也很明显,“以成衣、制鞋企业为例,普遍存在10%至20%的用工缺口。去年,一些温州企业已经因为招不到工人,只能减产”.尹蔚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党组书记,兼国家公务员局局长,中央组织部副部长)说:“导致‘民工荒’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企业用工需求在增加。第二,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增长较快,吸引了一大批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到东部打工的人数有所减少。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也吸引一部分劳动力回乡务农。第三,一些企业薪酬待遇、劳动环境、用工方式与劳动者的就业愿望、收入预期和职业发展预期不太适应。”
农民工虽然没有各个方面专家那样为国家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发明、大创新。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个群体的到来给城市的发展打下了了坚实的基础。
二、农民工:工作辛苦,工资医保难保证
1.农民工资水平低
2004年全国外出农民工的工资收入为7650.7亿元,仅占全国GDP总量159878.3亿元的4.8%。2001至2005年,我国经济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GDP的平均年增长率为9.5%;相比之下,农民工工资水平却增速缓慢,其平均年增长率仅为6.3%;如果剔除2004年由于特殊的非市场的原因所引起的22.6%的增长,那么,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9%。在2003年,农民工工资水平还出现了负增长,当年,农民工工资增长率低于GDP增长率近11个百分点。
综上分析可知,当前农民工工资水平偏低,其工资收入水平要远远低于他们对GDP及其增长的贡献。农民工创造了占全国GDP 19.5%,而其工资收入却仅占全国GDP的4.8%;农民工的工资收入仅为其所创造GDP的24.5%,即不到1/4;同时,农民工工资增长率远低于GDP增长率。
农民工工资低,缺乏社会保障,导致农民工在城市压低其消费水平,也影响其在城市安居,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来讲也会造成不利影响。
2.安全难保证,职业病工伤屡屡发生
农民工主要是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劳动环境差、脏、苦、累、险。许多企业为了减少成本,缺乏相应的保障措施,噪音、粉尘、有毒气体严重超标。
据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一项调研显示,多数煤矿井下粉尘浓度严重超标,自1983年至2008年,煤尘最高浓度范围198~3420毫克/立方米,超过国家标准49.5~855倍,每年有大量职工患上尘肺病。截至2007年底,全国煤矿企业累计尘肺病患者31.2万例(不包括乡镇煤矿),尘肺病检出率高达7.2%。而他们却无法有效的维护自己的权益,28岁的农民工张海潮用了两年时间才在2009年9月用震惊一时的开胸才得以验证自己的“黑尘肺”。
三.农民工发展状况令人不安
1.东部输入仍占就主打位置 根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08年统计,截至2008年11月,全国共有农民工3.35亿人,占总人口的34.5%,占农村人口的47%。其中农民工人口最多的十个省份为:
河南省 2670万 占总人口的34% 主要目的地:北京、山东、苏南
安徽省 2024万 占总人口的32.5% 主要目的地:北京、上海、苏南、浙江
湖南省 1879万 占总人口的22% 主要目的地:广东、浙江
江西省 1847万 占总人口的25% 主要目的地:广东、浙江、上海
四川省 1679万 占总人口的16.5% 主要目的地:广东、浙江
江苏省 1224万 占总人口的17.5% 主要目的地:苏南、上海、浙江
重庆市 1208万 占总人口的40% 主要目的地:浙江、广东
贵州省 1027万 占总人口的20.5% 主要目的地:浙江、广东
辽宁省 1011万 占总人口的18.4% 主要目的地:北京、广东
湖北省 925万 占总人口的10.8% 主要目的地:浙江、广东
从以上数据来看,人口最多的是中南和华中地区的河南、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南。主要也就是由经济状况发展较差的省份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转移。
2.民工居住环境恶劣
据有关调查显示,多数农民工住集体宿舍,宿舍呢只有简单的床铺,水、电、煤气、暖气、卫生间这些基本的基础设施都不具备。许多建筑工业农民工住在简易的工棚里,条件更差。以洗澡为例,用工单位及农民工居住地基本上都没有浴室。他们在冬天基本都不洗澡,有时偶尔去附近的洗浴室,花上5块钱痛痛快快的洗一场;在夏天,他们基本就是用凉水简单的冲洗。而他们的伙食,吃的都是最便宜的菜,例如在山东东部沿海最常吃的就是馒头加白菜,肯少可以开荤。
3.维权状况差
在很多行业里,农民工的维权状况都是非常差的。例如,从建筑业来看,当权益受损时,大部分的农民工都是通过“反复找老板”这种非正规的方式解决问题。这种方式与建筑业市场秩序有关,市场管理相对不够规范,对包工头的资格审核不合格,导致很多老板、包工头对青年农民工很不负责任。在建筑业中,正规的途径往往很难解决问题,这才迫使农民工采取非正规形式索要工资的。
2010年,朝阳区检察院将一起农民工涉嫌非法拘禁罪案起诉至朝阳区人民法院。本案犯罪嫌疑人郝某某、杨某某,曾经给一个姓刘的老板打过工,做装修生意。自2009年底,刘某某一直拖欠二人8000元工钱未还。郝某某、杨某某多次向刘某某催要未果,二人遂商议采用“扣押”刘某某当人质的方式讨债。2010年8月14日下午1点,二人以“做工程”为由,打电话将刘某某骗至本市朝阳区大鲁店一辆面包车上,刘某某看到二人后,发现自己上当,继续以资金紧张为由拒绝还钱。郝、杨二人遂驾车将刘某某带至本市朝阳区黑庄户一公司内,并将刘某某关在该公司一间办公室,称何时还钱何时放人,并监视着让刘某某打电话凑钱。刘某某给其妻子窦某某打电话求助,窦某某后向公安机关报警。8月17日上午9点,窦某某给郝、杨二人打电话,称钱已凑齐,让二人带上刘某某到派出所“一手交钱一手放人”。郝、杨二人相信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就理直气壮的带着刘某某来到了派出所,被民警当场抓获。
这种案例其实在目前已经很常见,老板包工头的无情,合法维权的高费用让许多农民工被逼无奈采取不合法的手段来获取他们的糊口钱。
四、保障农民工权益:我们都要行动 保障农民工的权益,使整个社会都该做出行动的,政府、企业、个人都需要付出努力。
近几年中央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来保障农民工权益。例如:国务院文件(国发[2006]5号)、《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中有条款指出:)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严格规范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给本人,做到工资发放月清月结或按劳动合同约定执行。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劳动保障部门要重点监控农民工集中的用人单位工资发放情况。对发生过拖欠工资的用人单位,强制在开户银行按期预存工资保证金,实行专户管理。切实解决政府投资项目拖欠工程款问题。所有建设单位都要按照合同约定及时拨付工程款项,建设资金不落实的,有关部门不得发放施工许可证,不得批准开工报告。对重点监控的建筑施工企业实行工资保证金制度。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用人单位的处罚力度,对恶意拖欠、情节严重的,可依法责令停业整顿、降低或取消资质,直至吊销营业执照,并对有关人员依法予以制裁。各地方、各单位都要继续加大工资清欠力度,并确保不发生新的拖欠。
各级地方政府也在中央的号召下出台相关政策。2009年,各级政府通过系列就业服务,探索政府出资购买公益性服务等新模式增加农民工就业岗位,还加大对农民工就业培训,2009年全年组织2100万城乡劳动者参加特别职业培训计划,重点开展了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春暖行动”,协调推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十项行动计划。
2010年,包括重庆在内的全国很多地方,农民工的户籍问题已经开始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医疗等问题的政策落实也在由点及面铺开,农民工工资待遇进一步提高。
其实除了这些硬性的政策规定,作为我们企业主、我们个人是不是也该做些什么呢?当农民工为我们工作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按时将工资发给他们?是不是应该多关注一下他们的生活,少抽一条烟、少喝一箱酒,给他们改善一下生活?作为我们个人,当我们看见烈日炎炎下的农民工,是不是可以说一句:“兄弟,辛苦了。”当我们和他们说话时,是不是可以以一种尊重的态度交谈。当我们谈到农民工时,是不是可以赞许地说一句:他们是我们这个城市不可缺少的贡献者?
保障农民工权益,让我们和国家一起行动。相信在党的领导之下,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之下,农民工问题一定会得到妥善的解决。
参考资料:国务院第二次全国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8.中国第二次全国普查资料综合提要。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中国北京朝阳区法院法律资料库 国务院文件(国发[2006]5号)、《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
邹农俭,等。2009。江苏农民工调查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张国胜,2008.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社会成本视角的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韩俊,2009.中国农民工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第二篇: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主要是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独特社会现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大量外资企业陆续兴办,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迅速发展,创造了大量非农就业机会,带动了一批又一批的农民进城务工。
目前,全国农民工总数超过2亿,其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达1.2亿左右。农民工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竞争就业机制的形成,闯出了一条城乡融合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事实说明,农民工是一支不可缺少的新型劳动大军。但另一方面,农民工数量巨大,无论是从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技能水平、生活条件而言,还是从政府及社会的引导、管理、服务而言,都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农民工问题,党和国家一向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从现实情况看,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农民工问题产生的四个深层次原因
1.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是产生农民工问题的体制性根源。
2.相关法律不健全,法制不完善。
3.政府管理和职能转变不到位。
4.企业社会责任弱化,农民工自身素质偏低。
一是农民工的工资长期偏低而且拖欠现象相当普遍。长期以来,有些地区农民工工资几乎就没变过,即使有增加,幅度也很小,赶不上物价的上涨。近年来,尽管各地清欠农民工工资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拖欠事件依然屡有发生。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农民工工资拖欠仍达到1000亿元,其中建筑企业拖欠工资的比例为72.2%,仅有6%的农民工能按月领取工资。部分地区和行业出现“民工荒”的直接起因,就是企业开出的薪酬过低。
二是工作条件差,技术培训少,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缺乏社会保障。农民工在城市所从事的大多为脏、累、苦、差的职业,工作环境状况堪忧。据统计,我国农民工群体中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占76.4%,再加上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导致农民工伤病较多。目前农民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女职工生育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33.7%、10.3%、21.6%、31.8%和5.5%;而农民工的企业补充保险、职工互助合作保险、商业保险的参保率更低,分别为2.9%、3.1%和5.6%。农民工一旦出事,很难得到应有的补偿,生活往往陷入困境。
三是子女上学、生活居住、文化需求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长期以来,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的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城市公办中小学一般不接受农民工子女上学,而一些适合普通农民工子女上学、收费低廉的民办简易学校,在一些地方却得不到承认,有的被强行关闭。农民工由于收入微薄,所以居住条件比较差,通常是多人挤在一间小小的出租屋里,卫生、安全等方面均存在着隐患。由于长期远离家乡,业余生活贫乏,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远远得不到满足。
此外,大多数农民工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系统的就业培训。他们的维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也亟待提高,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还不懂得通过合法手段来保护自己。
怎样认识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农民工已成为经济建设中的生力军。他们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占从业人员的68%,在建筑业、采掘业中占到近80%,在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占到50%以上。人们很难想象,如果农民工一旦消失,我们的经济该如何发展,我们的城市该怎么运转。农民工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因此,在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矛盾多发期之时,关心和保护农民工,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化解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纠纷,对于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解决农民工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和制度,促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使城乡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而要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就必须充分调动农民工群体的积极性,实行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措施。做好农民工工作,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协调工农关系,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解决农民工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全体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权利,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必然要求解决好农民工在劳动工资、就业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农民工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为农民工创造一个公平、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做好农民工工作,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充满活力、和谐安定的社会局面。
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战略任务。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趋势。农民工队伍的出现和壮大,是我国特色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正确抉择和有效途径。大量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现象,必将是长期的。我们必须顺应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规律,并从我国国情出发,正确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能否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从何处入手?
2006年新春伊始,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个全面研究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主要内容
做好农民工工作的基本原则: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强化服务、完善管理,统筹规划、合理引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做好农民工工作的主要任务:1.抓紧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2.依法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3.搞好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培训;4.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5.切实为农民工提供相关公共服务;6.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7.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文件颁布后,在广大农民工中引起热烈反响,也受到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人们相信,这个《意见》的实行,必将会给两亿多农民工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必须认真落实《意见》精神,按照《意见》的部署,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履行好相应的管理、引导、服务的职责,形成推动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合力。
首先,要抓紧解决当前农民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彻底清理和取消对农民工的一切就业管理限制、收费和歧视性政策,使他们和城市职工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切实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抓紧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建立权责明确的劳动关系。加大监管力度,依法规范农民工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着力解决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问题,逐步解决养老保障问题。
农民工远离家乡,置身于陌生的环境,需要得到各方面的扶持和照顾。输入地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把农民工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多为农民工排忧解难,统筹解决他们在就业培训、子女入学、公共卫生、居住场所、文化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根据市场需求,大力推进“阳光工程”和“春风行动”,搞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免费就业服务。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以输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把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列入经费预算,实行同等待遇。
什么是“春风行动”?
从2005年开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每年春节后在全国组织开展为农民工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送信息的“春风行动”。
“春风行动”的主要内容,就是利用春节后农村劳动者进城求职务工高峰的关键时期,广泛开展有关农民进城求职务工方面的政策宣传,并通过组织大型招聘会等多种方式,集中各方面的力量为大批进城求职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服务。
同时,坚持“两条腿走路”,把异地转移与就地转移相结合,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既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又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扩大农村劳动力在当地转移就业。要引导相关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增加农民在当地的就业机会。大力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积极稳妥地发展小城镇,提高产业集聚和人口吸纳能力。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保护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使他们进退有路。
另一方面,要坚持当前和长远相结合,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逐步解决长期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所带来的深层次问题。比如,通过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适当放宽农民工在城市落户条件,积极稳妥地解决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户籍问题。
农民工到底姓“农”还是姓“工”?
农民工,顾名思义,是“农民”和“工人”的结合。那么,农民工究竟该姓“农”还是姓“工”呢?
可以说,这是农民工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回答这一问题,必须从农民工队伍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去寻找。
20多年来,农民工队伍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一部分亦工亦农的季节工外,绝大多数进城就业的农民工与土地之间已没有劳动和收入上的关系。他们长期在城市就业,取得工资收入,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并在很多行业已占从业人员的半数以上。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的调查,农民工已占企业员工总数的近60%。
2003年9月召开的中国工会十四大提出,“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新成员和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加入工会被首次写入这次大会的报告。2004年初的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第一次明确认定“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出这样的论断,有着充分的实践依据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农民工的数量,已超过了传统上由城镇居民构成的产业工人,使中国产业工人队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把长期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确认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有助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对新生社会阶层的凝聚力。同时,它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政治地位,消除对农民工的社会偏见和歧视,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推动农民工问题的最终解决,进而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农民工,这一活跃在城镇和乡村中最积极、最能干、最可敬的新生力量,他们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在塑造自己。随着《意见》中各项政策措施逐一落到实处,一定能够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有力地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的进程。
第三篇: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问题浅谈
内容摘要:在农民工逐渐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他们只能行走于城市边缘,不仅要忍受身体的痛,还要遭受各种歧视。这些人奉献了自己,不仅在流汗流泪,还在流血,作为弱势群体,他们更需要政府的帮助。
关键字:农民工、产业工人、政策、法律、社会保障
繁华的都市大街上,总是奔波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华丽的外表,也没有饱读诗书的气质,有的是勤劳、朴实和执着,他们不远万里的奔波,为的是寻找与其祖辈不同的生活模式,这就是我们的农民工兄弟。有关部门统计,截止2005年底,我们国家大约有1.4亿的农民离开家乡,其中有1亿在城市打工,他们逐渐取代城里的居民称为产业工人的主力军。他们不仅肩负家乡的那份责任,更要应对城市给的种种待遇,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一、农民工进城的原因
从现实来看,城市人对外来人总存在偏见和歧视,尤其是对农民工。他们总是被冠以没文化、缺乏技术,对法律和卫生没概念的土包子。尽管如此,农村的劳动者仍是源源不断的涌向城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改革后,我国的粮食产量一直存在“过剩”的问题,而粮食在国际市场上根本不具备竞争力,农民的种田收益小,价值我国人地矛盾,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只能大批的向城市流动。第二,户籍制度的放松了对农民进城的限制。第三,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一代的浓墨你接收到的信息多了起来,无论是视觉还是思维都不同于他们的祖辈,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使苦点累点,也不愿再过面朝黄土被长天的乏味生活了。
外出务工和在家苦干收入的巨大差距及人多地少矛盾等产生的压力导致农民外出的推力和外城市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就形成了农民涌向城里的主要原因。
二、农民工的现状 据最新的数据显示,现今在我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已经转移到非农产业,仅在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就超过1亿,在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占了约57.6%,还有像餐饮、批发零售业等服务行业占52.6%,加工制造业占68.2%,建筑行业占79.8%。2004年的党中央国务院的一号文件也明确指出,进城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亿多的农民工撑起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半边天我们不能不去关注他们,也不能不去关心他们,更不能不去尊重他们。
(一)农民工的重要性
在城市,我们随处可见农民工的身影,修鞋、修车、擦车、收废品等位居民服务的营生;把大堆果皮纸屑、残渣剩饭推出城门;还有再建的高楼,拓展的马路,无一不混合着他们的汗水。无法想象,城市没有农民工的日子。为此,2004年湖南株洲曾做过一项重大的举措:所有的清洁工休息三天!其结果在一天之后,所有的居民都受不了了,他们已被垃圾包围,到处都有腐烂的臭味,整个城市狼藉不堪„„还有一组数据证明农民工的汗马功劳:有专家预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民工对于GDP的贡献高达21%!还有,据一位政协委员计算:一个农民工一年给城市创造的价值约在25000元左右,他们拿走的充其量不过是8000元剩余的都留给了城市。按1.4亿的农民工来计算,他们每年为我们国家创造的纯利润就是2.38万元。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经济专家也都认为,农民工进城就业,不仅弥补城市劳动力构成不足,有效的控制了劳动成本的上升速度,发挥了我们人口大国的优势,同时还为企业的竞争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他们更肩负着城乡间的信息交流的任务,带动乡村的发展,他们是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推力。
(二)农民工的苦和泪
这些人勤勤恳恳,干的活是最脏、最累、最苦的,享受的报酬是最低的,但为城市做出的贡献却是举足轻重的,然而他们的处境却是只能行走在城市的边缘。每年年底,他们都会带着家人的期盼,穿过拥挤的火车站、汽车站,从城市流回家乡,第二年春节后,又像一只只候鸟,飞出温馨的家,飞向陌生的城市,一迁一徙中,他们不仅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也逐渐改变了农村,改变了自身的经济状况。
城市的生活很精彩,而打工却很无奈。他们住的是低矮、破旧、潮湿、拥挤的房子,吃的是廉价的饭菜,不但要干城里人不愿干的粗活、脏活、累活外,还得时刻忍受别人给的白眼与歧视,甚至是黑心老板给的近乎苛刻的盘剥。也许对于他们来说还不是最坏的,当在没有工作的时候,他们有的只能靠拾烂菜叶填饱肚子,所以,他们最害怕的不是苦和累,而是找不找工作。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像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转移的成败主要看的是社会各界的支持。农民在转移的过程中需要的首要条件就是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城市不能实行所谓的保护主义,限制农民工从是某些行业,这样有失公平。即就是在找到工作后,农民依旧是有苦难言。在工厂业主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的目标下,总想尽一切办法来剥削农民工,超负荷的工作时间,让员工筋疲力尽,少得可怜的加班费,甚至还有不少的工地以代金券的方式强迫农民工将辛勤的来的血汗钱用于烂菜、旧米、臭肉混合的饭菜上,而他们却昧着良心数钱,这些人可谓丧尽天良。
农民离开家乡,辗转城乡间,却从未被看做是一个平等的群体融入城市社区,他们做与城市的新移民,却处于城市的边缘、底层。在这里,他们普遍还得不到公正、公平、合理的对待。与城市居民相比较无论是从公民的基本权利还是就业、生活水平及社会保障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他们只能是城市的二等居民。“农民工”这个词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格局下一赋予了不一样的含义,在许多方面都有偏见与不平等,如:同工不同酬、限制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
或许是农民工狭小的空间舒服了农民的品性,让他们淳朴、善良、相信天下无贼;或许是政策的高深,让他们望而却步,由于对社会的信任,一些不法分子也加入了侵害农民的行列,想方设法的骗取他们的血汗钱、活命钱,甚至有时会让他们付出血的代价,那些“黑中介”的存在,不乏经营商的虚假广告让他们陷入恶性循环中,这笔责任究竟概算到哪?
(三)受伤的为什么总是他们
2006年9月12日,朝阳区百子湾苹果社区北部,一工地因民工之间“抢活儿”发生打架事件,6名民工头部不同程度受伤
2007年02月03日,罐头厂女工工作18通宵收入450元 不堪压力跳楼 中国经营报 2008年3月19日,南京一建筑工地发生砖墙倒塌事故,三名农民工不幸被埋
2010年7月22日,湖北省恩施州农民工张世秀在张石高速一隧道施工时从高处意外坠落,摔成“颈椎骨折伴高位截瘫”。
2010年8月9日涵江区锯木场工人黄亚国在工作期间双脚意外受伤事件 „„
够了,找这些镜头并非我们的目的,而是借它来向大家说明:农民工在成立不仅流汗、流泪、而且还在流血,甚至是生命。有科学家指出,安全事故的频发,关键是有关部门漠视规章的存在,还有私营企业的老板的片面追求高利润忽视安全生产,致使事故发生。据不完全统计,非公有制企业中安全事故发生和死亡人数约占整个企业的80%。据2005年1月2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的文章中引用“工商律师”周立太的一组数据:1998年,仅深圳宝安、龙岗俩个区,就发生工伤事件1.5万多起。这数目丽人毛骨悚然,试想一下,一家的主心骨因打工落下终生的残疾,那么本来就艰难的生活该怎样过下去?
在中国,煤窑是许多人的印钞机,同时也是一些人的最终归属地。2004年中国这个年产百万吨的大国,死亡率是3.96%,而美国是0.39%,只有我国的百分之一,另外印度的是0.42%,俄罗斯是0.34%,南非是0.13%,中等发达国家的也有0.4%。我国的科技水平并不是太差,经济实力也没那么弱,为什么矿难死亡率就那么高呢?
去了这些显性的事故外,因工作环境较差,污染严重、粉尘含量严重超标以及其他有害气体的吸入致使许多农民工患了职业病。《职业病防治法》明确规定:保护劳动者职业健康使用人单位的责任。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工作环境、条件,并采取措施保护劳动者。但企业在这方面的保障性工作的缺失及相关部门的监督不到位,引发了许多危害农民工生命健康安全的事故发生。
(四)还农民工的“干粮”
农民工在外辛勤劳作,无非是想改变自身的经济状况,他们的要求并不高,为什么连应得的报酬都拿不到,还要艰辛的讨薪。据全国总工会的统计,全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被拖欠工资曾高达1000亿,究其原因就是农民工在城里没组织、没地位、没话语权。随着2003年,共和国总理为农妇讨薪,全国掀起了讨薪热潮,各地纷纷出台政策、法令。我们相信一个好的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牵制恶人,但并不意味这好的制度会自动起作用,就在这要多的法令政策下,农民工仍然为讨薪跳楼、因讨薪遭打的事在不断发生。这很好的向我们说明好的制度也要有与其配套的执行力度,否则只能是空谈。其实,讨薪只是万般无奈的举措,对于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因从源头上杜绝。那建筑业来说:许多建筑工程盲目立项、擅自扩大规模,在资金有相当大的缺口下就开始施工,致使开发商欠施工队的钱,施工队欠材料钱和农民工的钱,这就形成了债务连。倘若政府部门严加审核项目,及时进行跟进监督,那么虚假出资、抽逃注册资金的施工队就不能混迹与市场,更别说是烂尾工程了。
三、政府—农民工的“护卫队” 农民工逐渐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军,为城市的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他们的合法权益正遭受到侵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也是负责人的政府,怎会坐视不管呢。
其实,早在2002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在中共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做出了解决农民工进城问题的16字方针: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2003年,中央政府针对:取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及不合理的收费等,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保障农民工权益,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权利问题,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六个方面的内容连发国办1号文件、国办78号文件、国办79号文件。2004年,中央政府发文要求改善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就业环境。2005年,国务院再次发出进一步完善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就业环境的条件。同时各地积极开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活动。在法律制度方面,则有《劳动法》保障工人加班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职业病防治法》明确规定:保护劳动者职业健康使用人单位的责任。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要求各级政府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完善产业政策,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等。在社会保障方面,政府也积极探索,2004年1月1日起实施的《工商管理条例》从根本上保障了农民工受到工伤事故时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和救助。2004年6月,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出台《关于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劳动保障部们把与用人单位有关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到医疗保险的范围内,对于农民工技术水平低,有农业部、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财政部六大部委联合颁布《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使其在转移过程中能够掌握一定的技能„„综上所述,政府对解决农民工问题下了很大的决心,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还在不断受到侵犯,那么我们政府及社会各界就不得不反思一下。
四、相关的建议
我之前说过,我们国家对于农民工问题的政策很多,也很好,只是还没完全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就需要我们进行调试、改进,从而更好的实现为人民服务,通过找资料,就这个问题,我提一点自己的建议
第一,政策内部的协调问题。2005年6月6日新华社记者赵东辉报道的一位农民工李忠工伤后6年的维权经历,我们不难想象这其中的成本之大、过程之艰难。如果政策够合理,形式够简洁,我想农民工还有什么事值得6年去反复商讨的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可以借鉴一下德国的做法,从中央到地方建立独立的劳动法院,专门处理各类劳动争议案,不要再通过仲裁机构的反复仲裁,正要会加大时间成本。第二,政府在执行过程中的能力有限,无法顾及的方面有很多,在农民工讨薪这我比较欣赏香港的做法,建立一个劳工所,由政府给农民工发放工资,再由政府向工厂催债,那么还会有谁敢拖欠这部分资金呢?
第三,政府部门要加大监督力度。权利是去监督会导致腐败,那么以单纯的良心道德来要求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时顾及农民工显然有很大的难度,因此,政府就要负起这部分的责任。第四,有种游戏规则为“当运动员的裁判”,你不觉得荒唐吗,为了防止某些政府人员和企业、工厂主们站在同一条线上,我们就要加大对政府部门的贪污腐败的打击,各界应做好监督工作
第五,做好信息的宣传工作,一方面不给“黑中介”可乘之机,同时也消除企业的欺骗新广告,还能给农民工正确的务工引导,真是一举多得。
农民工作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大贡献,因此,我们必须正确看待农民工问题,善待农民工,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利,共同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黄平《寻求生存》.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黄平、彭柯.《当今中国农村劳动者流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青年报,2005.1.2 吕新雨《“民工潮”的问题意识》.2003 蔡建文《中国农民工生存纪实》.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吕新生.河北工人报.2010.10.28
第四篇:农民工问题(本站推荐)
本次调查了解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收入状况,生活状态以及农民工在城市环境中的主观感受,为进一步分析农民工对于城市的心态提供了依据,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针对农民工城市化问题的建议。
13亿人口,9亿农民,从国家统计局了解到,2009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忆人,比上年增加1.9%。从农村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民已经构成了我国流动人口的主体。我们对农民工问题的讨论经历了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如何制止农民工进城,到90后代末的如何管理服务这一过程,其实,从文化与社会的视角研究农民工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农民工进城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移居城市,更是指个人从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转变过程,它涉及到农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等方面的转变过程。研究进城农民工的适应问题,不仅是民工潮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也对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城市中的农民工以男性劳动适龄人口为主,大部分已婚。由于外出打工者在注入城市多为从事建筑安装运输、企事业单位雇用、经商服务、农副产品加工、收旧拾荒以及城市人不愿从事的苦、脏、累等职业,这需要有较好的身体和较强的体力。因此,城市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年龄集中在22~40岁之间。值得提出的是,全国经过近几年来的发展,农民工群体虽然没有改变以男性为主的性别结构,但是女性所占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
一、工作及收入状况
正在创立就业途径,但组织化就业渠道仍严重缺乏。我们调查发现,进入城市的流动人口在就业途径的选择方面表现为严重缺乏就业信息,大多为亲友介绍,依靠中介机构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上图显示的就是流动人口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及实际上务就业渠道发挥作用的对比。
(1)得到收入的代价
工作时间随意延长的克扣拖欠工资现象严重。任何一个劳动者都有按照劳动的质量和数量获取报酬的权利。然而,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提到,农民工的工作时间远远超出了正常工作时间,而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权却屡屡受到用人单位的侵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同工不同酬,农民工虽然从事着与城市人同样的工作,却得不到相同的报酬;二是加班不给加班费或者少给加班费,农民工自身对于领取加班费的意识也往往比较薄弱;三是拖欠甚至拒付工资,由于用人单位屡屡拖欠工人工资,许多农民工往往一年忙到头都拿不到应得的报酬。
(2)缺乏完善的劳动保障
我国目前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这就造成一方面,对于大量农民工来说,为了能够迅速获得工作岗位,他们往往将劳动力价格压得很低,同时对雇主的条件几乎全部答应,这为他们将来劳动权力被侵犯埋下了祸根,另一方面,针对农民工的相关政策法规缺乏、贯彻落实难度较大,很多雇主利用农民工就业的迫切心理和他们对相关法律法规缺乏了解的状况,采用牺牲雇工多种保障为自己谋取暴利。
二、来自城市人口的偏见和歧视
随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使得城乡居民有了更多互动机会,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的繁荣,但也使得使得城市原有的基础设施日益捉襟见肘,冲击了城市原有的社会秩序和生活格局。同时,城市的犯罪率也大大提高,使得城市居民的不安全感大大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城市原有居民对农民工流露出明显的偏见和歧视。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交范围本来水比较狭窄,他们职业的局限性使其了解城市的窗口也主要局限在几个固定的层面上,这样农民工就更加容易对城市居民群体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对城市居民产生了仇恨感和疏离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批国有企业职工下岗,两大群体的竞争日益激烈,很多城市居民认为农民工抢走了他们的饭碗,很多城市更人为地在就业等方面给流动人口以歧视和区别对待。而农民工则多数认为,他们从事的都是最苦最累挣钱又最少的城市人都不愿意 干的活儿,根本不可能抢走他们的饭碗。
三、针对以上问题的对策
引导企业对农民工进行就业培训,引导农民工认识到自身能力提升与自身教育投资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消费观念和投资意识,使其真正切断与土地千丝万缕的依附关系,脱离小农意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工人。
城市发展和规划要有超前意识,应当充分考虑到在多大程度上吸纳城市中现有和将来的农民工群体,这种超前意识不仅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城市的不安定因素。进一步提高城市原有居民素质,宣传公民意识和平等观念,减少本地居民对外来人口的偏见和歧视;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于农民工的管理,理性分析外来人口对城市的冲击,帮助城市居民和外来人口建立互动和互重。引导外来人口对于城市的归属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城市的主人,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并必得正当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
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
首先应建立农民工的工资保障制度。农民工进城的首要目的是要增加收入,这比给他们提供社会保障来的更加直接和实在。现在的问题是农民工应该得到的劳动报酬却无法得到,再让他们参加社会保障、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就显得勉为其难了。如果要在当前的形势下保障农民工的切身利益,那么保障农民工能够如期得到他们应得的工资是最现实的。因此,必须坚决贯彻、严格执行《劳动法》,对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单位和个人要下大力气整治。
然而从长期来看,最终的解决办法还是要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解决农村和镇社会保障差别的根本途径。如果做到了社会保障体系的统一,所谓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就不在是问题了。
一个人在饥饿的时候,与其给予其熟鱼,不如给予其鱼竿,“钓胜于鱼”。农民工在城市中从事着高危险、高强度、高成本、低保障的工作,承受着种种不平等待遇。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与城市的纽带其实也就是经济上的,而没有心理上的归属感。然而,农民工能否适应并融入城市,则更多的取决于其对于城市的心理感知。故而想要解决农民工城市化的问题,则首先要完善农民工在城市中工作、生活的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农民工所需要的,其实就是一根“鱼竿”,只有当农民工掌握技能,可以自食其力,基经济、社会地位得以体现,他们在城市生活在能真切地感受到成就感、归属感,这一社会特殊阶层才能真正接受城市,融入到城市生活的主流。
第五篇:农民工问题
浅析中国农民工问题
(材料学院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张严东)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生产力得到巨大的释放,然而农民工的社会身份和自我认同仍是农民,工资低、拖欠现象严重,同时社会地位低下,社会保障严重缺乏,就业机会不平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民工;农民工问题;原因;现状;解决措施
一、前言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工是当今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新事物,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历史现象。中国有1亿多的外出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如果加上“离土不离乡”在城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全国已有2亿多的农民进入了二三产业,其中一半多进入了城市。毫无疑问,农民工问题是个战略问题,其实质是中国农民的非农化、现代化问题。显而易见,中国的农民工问题是个长期性问题,几亿农民走出土地,走出农村,进入工业,进入城市,并在这一壮丽的过程中完成他们自身的蜕变,绝不是三年五载之功,需要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所谓解决农民工问题,实际上是要在城乡经济社会存在巨大发展差距的条件下,在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完全打破的背景下,引导帮助广大农民外出进城务工,并进而解决他们在城市居住生活所遇到的权益保障、公共服务、就业条件和环境等方面的问题。由于我国农民太多,又由于我们长期实行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社会政策,这就使解决农民工问题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将成为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二、农民工问题的产生和形成的原因
目前,全国进城务工和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总数超过2亿,这一巨大数字使得“三农”问题演化为“四农”问题。它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但相对于中国8亿农村人口、5亿农村劳动力来说,这一迁移过程仅仅是个开始,还将延续到2030年甚至更长,因此,农民工问题也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然而,农民工为什么增加这么快?农民工问题又是怎么产生和形成的呢?
首先,改革开放政策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救出来,使农民获得了流动的自由。改革开放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极大的释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民开始获得自由、松动而开始了自由流动的可能性。
其次,客观上来说,农民工问题的形成是由中国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所导致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是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在这一过渡进程中,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重点发展工业部门,使城市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而相应地,国家对农业部门的投资严重不足,而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发展,使得农业效益不断降低,从而不断地将农民从效益较低的农业推向效益较高的工业,结果导致了大量的农民放弃效益较低的农业,潮水般地涌进城市打工。
最后,农民的观念变化和政府政策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工问题的形成。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青壮年把眼光投向了发展迅速的城市建设,他们走出乡村,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使劳务经济成为他们增收的主要渠道;另一方面,政府政策对农民工进城的宽容更促使大量的农民工走进城市。同时,中国城市化进程还在不断加快,还会有大批的农村劳动力和人口逐步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
三、农民工问题的基本现状
(一)农民工的社会身份和自我认同仍是农民,有回归农村的可能。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他们职业角色的改变并没有使他们的社会身份发生转变。一方面,他们的职业身份已属于标准的产业工人,按产业工人的特性进入了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他们的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他们的社会身份和自我认同则仍然属于农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白南生2005年做过一项调查,追访十年前访问过的300位进城打工农民,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你认为自己是乡下人还是城里人?是农民还是工人?结果,无论是建筑工人,还是外资工厂的中层管理人员,无论是牙医,还是小老板,他们的回答都是斩钉截铁的几个字:我是农民,乡下人。由此可见,他们的身份认同几乎都是农民。他们十分重视和怀念故土,无法剪断与土地的脐带,不愿背井离乡。他们生活在城市,身上贴的却是农民的标签;他们远离了农村,生活在城市,却没有城镇户口,仍然被当作农民,得不到城市社会的认同。这使他们产生一种“过客”心理,认为打工只是自己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驿站,城市再美丽,那也是城市人的城市。这种“过客”心理,使大量的农民工对城市产生了疏离感,缺少归属感,他们摇摆于农村与城市的边缘。在他们心中,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农村归属感,城市只是挣钱的地方,自己的归宿是家乡。
(二)农民工的工资低,工资拖欠现象严重。农民工的工资待遇低,工资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他们的劳动报酬远远低于其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据2006年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在收入方面,被调查农民工的月工资均比较低。同时,农民工的工资拖欠现象也相当普遍。工资是维持劳动力生存及再生产的条件,拖欠工资将会使劳动力无法生存和再生产。2006年《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还显示:在被调查者中,基本能按时领取工资的达到47.78%,有时延期和经常延期的比例达到35.68%和15.68%。
(三)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低下,社会歧视严重。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往往是市民所不愿干的最脏最苦最累而挣钱又是最少的工作,他们在城市社会中长期处于被排斥、受歧视的状态。主要表现为:(1)身份歧视。“农民”一词既指职业,又指身份,其实更侧重于身份。从身份上说,农民工首先是农民,他们即使进了城,只要没有城市户口,就还是农民工,还是“二等公民”,就不能与城市居民同等享受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机会或者优惠和帮助。从职业上说,农民工其次才是劳工,农民出身决定了其文化水平的低层次,也决定了其所从事工作的性质,即体力劳动占绝大比重。(2)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歧视。农民工与城市工人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的现象十分普遍,几乎所有农民工都遭受了这样的歧视。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比农民工平均工资高32%。”不仅如此,农民工还被排斥在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涵盖的范围外,如果再加上国有企业职工享有的住房、医疗、养老等福利,国有企业职工收入平均比农民工高出许多。(3)就业歧视。突出表现为农民工大多从事体力要求较高的房地产建筑工,城市清洁和环境保护的操作工,绿化养护的苗木工,居民家中的钟点工或保姆等工种。据清华大学社会学专家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城市社会分层体系全部100种职业的排位中,农民工居于第94位,而且排在最后10个位次的职业都与农民工不无关系。(4)社会交往歧视。不少城市的市民,都形成了轻视和鄙视农民工的偏见,常以高人一等和极其傲慢的态度区别、另眼看待农民工。农民工在与市民交往过程中,不但遭受言语上的嘲讽,而且多被市民认为素质低下、不讲卫生,从而对农民工常常是避而远之。此外,城市中部分群体,如下岗职工通过对农民工的歧视以显示自己高人一等,从而获得心理平衡感。这种歧视造成了市民与农民的不平等地位及隔阂。
(四)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严重缺乏。长期以来农民工被无情地拒之社会保障的大门之外,在工伤、医疗、养老、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与市民差别显著。(1)从工伤保险来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不健全。他们缺乏基本的工伤保 险,每当遇到工伤事故时,往往是责任“自负”。而用人单位要么置之不理,要么对因工伤残甚至丧失劳动力的农民工一次性地支付少量费用而将其解雇。根据对北京市部分城区农民工的有关调查显示:“有91.0% 的受访者没有参加工伤保险。”(2)从医疗保险来看,农民工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险。根据对北京市部分城区农民工的有关调查显示:“有82.5%的受访者没有参加城镇社会医疗保险,”“他们生病以后有59.3%的人是仗着年轻硬挺过来,余下40.7%的人虽看了病,但用人单位为他们支付的费用不足实际看病费的1/ 12。”(3)从养老保险来看,农民工缺乏养老保险。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显示:“企业为打工者办理社会保险的比例甚低,办了养老保险的仅占3.9%。”而且农民工即便参加养老保险,也得不到与城市职工同等的公平待遇。(4)从失业保险来看,农民工缺乏最基本的失业保险。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民工参加失业保险提出了较高的限制和要求。虽然2005年劳动保障部法制司组织编写的农民工维权手册指出,根据《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应该参加失业保险,用人单位按规定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但事实上用人单位很少为农民工缴纳失业保险费。(5)从最低生活保障来看,农民工由于没有城镇户口,不能平等地享受到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一旦失业,他们的生活会举步维艰。
(五)农民工的就业机会不公平。农民工的就业机会不公平,主要表现为城市社会以出身或地域界限决定劳动者的就业机会,给不同出身的劳动者打上深深的歧视烙印。农民工由于身份和出生地区的原因,他们成为城里的就业者中最底层的弱势群体。劳动条件差、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几乎都是他们做,而工作较轻松、工作环境和条件较优越、待遇和报酬又较高的工作岗位都被市民占有,这样就使得农民工丧失了平等的就业机会。同时,农民工的劳动条件差、环境恶化,导致了很多职业病和工伤事故。
四、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变革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地、有条件地解决长期在城市就业和居住农民工的户籍问题,让农民工变身为市民,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城里人。众所周知,中国现行的城乡“二元户籍”政策是在建国初期特定的历史时期实行的,建国之初,新生的人民政权刚刚诞生,为确保政权稳定,加强户籍管理能有效地打击不法分子的破坏。但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客观上起到了城乡分割的作用,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势在必行。解决农民工的户籍问题,还是要从统筹城乡发展全局的高度作出新的制度安排,既不能人为设置政策障碍阻碍农民变为市民,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只有大部分农民变为市民后,才能实现真正 意义上的国家现代化,又不能一刀切将农民全部变为市民,那会让城市出现“贫民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农民变身为市民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政策上,可以因地制宜地出台一系列政策,诸如“投资移民”、“购房移民”、“技术移民”等,让一部分率先富裕起来的农民通过投资开发、购房定居、技术入股等方式变身为市民,同时,为利于农民工盘活农村现有房产,可考虑发行“房屋券”,建立“房屋银行”,向有在城市购房意愿的农民工,对其在农村的房产进行合理评估作价,发给其相应价值的“房屋券”,实施“房屋券”制度,既盘活了农村房地产,支持了农民工在城市购房居住,也为其将来回到农村生活提供了可能和更多选择,在当前城市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特定环境中,有利于活跃城市房地产行业,有利于经济复苏。
(二)构建城乡一体化就业体系,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支付。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劳动者能否就业关系到国家安危,关系到劳动者个体的尊严,农民工问题实质也就是就业问题。农民为找工作而出现的民工潮,其实质就是农民为谋生而进行的一种人口迁移,因此,要有效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政府应及时调整和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扶持性、鼓励性和激励性的政策,落实激励措施,注重政策引导,鼓励那些积累了一部分资金、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学到了一定的管理方法、摸到了一定的市场渠道的农民工回乡创办经济实体,实现农民工在本乡本地自主创业,发展乡土特色产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吸收当地劳动力就地就业,实行“发展一户、致富一方”的改革初衷,达到全民的共同富裕。
(三)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的工资高低与其所掌握的职业技能成正比,高素质强技能的农民工能很快在城市站稳脚根,因此,按《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文件精神,完善农民工培训补贴办法,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给予适当培训费补贴,推广实施“培训券”等直接补贴的做法,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外出适应能力,提升农民工的综合素质。
(四)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强化用人单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确保农民工工资能够按时足额领到手,做到工资发放按劳动合同约定执行。按照《最低工资规定,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促进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改变农民工工资偏低、同工不同酬的状况。
(五)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涵盖全社会成员的风险保障体系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程度低,现行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滞后,农民工群体近乎游离于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同时,农民工从事的大多是苦、累、脏、险的工种,工作量大、强度高、环境艰苦、风险程度高,受工伤、疾病困扰的可能性非常大,极有可能导致因伤、因病而致贫甚至于返贫,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建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一系列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农民工的基本社会保障权益。
(六)保证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农民工权益问题集中表现在劳动就业、福利保障和民主参与方面。进城的农民工由于不被城市认可为该城市的成员,在城市中处于“二等公民”的位置,加之农民工自身由于主客观原因不敢或还没有意识到需要维护自己应有的基本权益,维权意识缺乏,其合法权益常常被侵犯。因此在农民工多的企业成立农民工协会,邀请法律方面专业人士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帮助农民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七)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农民工进城后,其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一个难题,上学难一直困扰着农民工的心,城市高额的借读费、赞助费让收入本来不高的农民工望而却步,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子女被迫或主动放弃了受教育的机会,辍学现象愈演愈烈,长此下去,势必影响全民素质的提高。教育公平是社会最基本的公平,农民工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的起跑线上就因游戏规则的不公平而出局,有失社会公平正义,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理应由政府提供,政府有义务出台措施比如通过建立农民工子弟学校、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确保农民工子女能接受义务教育。
五、结束语
总之,农民工问题是一个牵涉到数亿人口庞大群体的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农民工为能否得到较快、较好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程度,从而需要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地应对方略。只要将农民工问题置于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加以考虑,用平等、共享的发展理念与原则来修正与完善相关的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相信农民工问题一定会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缓解并最终得到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解决将意味着中国真正迈上了现代化的强国之路。
参考文献
[1] 冉勇.社会转型时期农民工问题的现状分析[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4):23-26 [2] 岳彦飞.浅析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民工问题[J].黑河学刊,2009(5):138-140 [3] 胡杰成.中国农民工问题相关研究述评[J].社科纵横,2010(1):32-34 [4]郑功成.中国农民工问题:理论判据与政策思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6):2-11 [5] 彭正,周元香.浅议中国农民工问题及解决之道[J].农友之家,2009(2):4-6 [6] 韩长赋.中国农民工发展趋势与展望[J].经济研究,2006(12):4-12 [7] 余成跃.试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发展,2013(1):64-68 [8] 张时玲.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制约因素与路径分析[J].特区经济,2006(6):136-137 [9] 杜奋根,段艳丰.构建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J].特区经济,2006(3):152-154 [10] 简新华,黄锟.中国农民工最新情况调查报告[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6):1-6 [11] 马桂萍,孙大志.农民工问题溯源及其解决的基本思路[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5-17 [12] 邓峰.农民工问题探析[J].前沿,2011(13),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