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板桥乡中小学生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板桥乡中小学生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为推进全乡中小学生养成教育,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提升我乡教育教学质量,依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中小学德育指导意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德育规程》及县教育局文件精神和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教育目标
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训练,教育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人格,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二、教育内容
小学阶段:初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养成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待自己、热爱劳动、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勤俭节约、助人为乐、举止文明、遵规守纪、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以及正直、诚实、友善、坚强的心理品质。
(一)文明、礼仪习惯:
1、尊敬国旗,会唱国歌;
2、尊敬师长,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
3、孝敬父母,牢记父母和长辈教导,知道感恩;
4、团结友爱,关心他人,遇到“老、弱、病、残”主动礼让;
5、勤俭节约,不比吃穿,不乱花钱;
6、说话文明,会讲礼貌用语;
7、诚实,不说谎话,知错就改;
8、学会倾听,不随意打断别人讲话;
(二)遵规守纪习惯:
1、遵守作息时间,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有事请假,少先队要服从队的决议;
2、走路、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拥挤推搡;
3、公共场所礼让,遵守交通规则,不妨碍别人;
4、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庄稼和有益动物;
5、爱护公物和公共设施,不乱涂抹、刻画。
(三)卫生健康习惯:
1、衣着整洁,勤洗手脸,勤剪指甲,早晚刷牙,不吃零食,经常洗澡;
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3、认真值日,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保持教室、校园整洁;
4、认真做课间操和眼保健操,积极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至少要掌握一项体育运动技能,有一项艺术特长(爱好);
5、课间要充分休息,自觉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做有益于健康的活动;
6、坐、立、行、走、看书、写字时坐姿端正;
7、乐观、向上,遇到问题学会倾诉,能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乐于与人交往。
(四)学习习惯:
1、预习习惯:课前要预习新课内容,掌握预习方法,学会根据已学的知识或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不理解的预习内容,逐渐养成写预习笔记的习惯。
2、听课习惯: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注意听讲,主动思考,勇于提问,善于合作交流,乐于探究。
3、写字、计算习惯:书写姿势要端正,字迹工整,字体规范,不写错别字;计算准确,速度快,认真检查、验算。
4、作业习惯:回家后主动独立完成作业,不边做边玩,不用家长督促;作业整洁,页面设计合理,不乱撕作业本;做完作业要认真检查,不依赖家长,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5、读记习惯:坚持每天阅读课外读物20分钟(低年级学生可由家长领读或讲故事),每周诵记一条名言警句或一首诗歌。
6、演讲习惯:坚持每天演讲不少于1分钟。
7、写日记习惯:坚持写日记,每周至少1篇,每天睡觉前回想一天所做的事情。
初中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纪律观念,不断增强规则意识、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明确自己在家庭、社会中的角色和担负的责任义务,养成遵纪守法、关心尊重他人、尊老爱幼、团结友善、扶危济困、热爱学习、热爱劳动、艰苦朴素、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和诚实守信、自尊自爱、不惧困难、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
(一)文明、礼仪习惯:
1、尊敬国旗,会唱国歌;
2、尊敬老师,见面主动问好;
3、孝敬父母,尊重父母和长辈的意见和教导;
4、团结同学,真诚待人,不欺侮弱小;
5、说话文明,讲礼貌用语;遇到“老、弱、病、残”主动礼让或帮助;
6、穿戴整洁,朴素大方,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戴首饰,不穿高跟鞋;
7、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勤俭节约,不攀比,不铺张浪费;
8、诚实,不说谎话,知错就改,学会倾听,不随意打断别人讲话,不妨碍别人学习工作和休息。
(二)守法守纪习惯
1、走路、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拥挤推搡;
2、课间休息不追逐、打斗;
3、爱护公物、公共设施和文物古迹,不乱涂抹、刻画;
4、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秩序;
5、不进未成年人禁入场所、不沉迷网络游戏,不浏览、制作、传播不良信息。
(三)卫生健康习惯:
1、衣着整洁,勤洗手脸,勤剪指甲,早晚刷牙,经常洗澡;
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3、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不随地吐痰,不吃零食,不乱扔杂物;
4、珍爱生命,不吸烟、不喝酒,拒绝不良诱惑;
5、具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乐于与人交往,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不自卑、不嫉妒、不偏激,学会倾诉和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健康;
6、上好体育课,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认真做好课间操,至少要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有一项艺术特长(爱好)。
(四)学习习惯:
1、坚持每天练字,熟炼掌握写字技能,初步形成书法欣赏能力;
2、坚持课前预习,善于发现问题,做好预习笔记;
3、课堂上精力集中,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勇于回答问题,认真做好笔记;
4、能独立、按时完成作业,不用家长督促,作业整洁,准确;
5、坚持课外阅读并记好读书笔记(每周至少1次);
6、积极参加演讲活动,不断提高演讲及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声音宏亮、自信、逻辑性强;
7、坚持写日记,每周不少于2篇;
8、每天回想当天的学习、生活情况,自觉制定生活计划、学习计划,并按照计划完成。
三、实施步骤
(一)广泛宣传,提高认识。各学校要充分认识实施养成教育的重大意义,通过以“三生四爱五心五好”教育及各种渠道向教师、学生及家长宣传开展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营造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舆论氛围,为开展养成教育提供保证。
(二)制订实施方案和工作目标。各学校要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订本单位实施方案、工作目标和中小学生养成教育学生评价标准,建立学校、年级及班级三级目标,从最容易操作,学生最容易接受,最容易取得突破的目标开始,树立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信心,推动养成教育工作取得成效。
(三)全面实施。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要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各学校要结合各自特点,对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工作分阶段进行实施;每学期要有重点、有特色、有成效。班主任和全体教师要依照本校制定的实施方案以及班级、个人制定的实施计划,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有层次、有重点地培养学生各种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要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成长记录袋(手册)的作用,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记载,并向学生及家长反馈。
(四)考核评估。每年9—10月份,管理中心要组织人员对学校养成教育工作情况进行考评,考核内容包括学校组织领导、活动开展、班主任和教师在平时班级管理、学科教学中的落实情况、学生习惯养成情况等。
(五)总结推广。各校及每位教师要在每学期末对本校、本人实施养成教育工作情况认真分析,形成总结材料;各有关学校要在考核评估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树立典型,推广优秀的做法和经验,真正做到以点带面,逐步深入,全面推广。
四、实施途径
(一)学校教育。抓住“融入”这一关键,将“三生、四爱、五心、五好”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在学科中渗透。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黑板报、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班会、校会、竞赛、评比等形式宣传“三生、四爱、五心、五好”教育。
(二)家庭教育。通过“大手牵小手”、写倡议书等形式开展家庭教育,家长学校和社区居委会要大力支持和配合,将“三生、四爱、五心、五好”教育融入到家庭教育中。
(三)社会教育。推动全社会关心、支持和配合“三生、四爱、五心、五好”教育活动,逐步建立长效机制,在全社会形成良好风气,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起到辅助的作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工作落到实处,管理中心成立养成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如下:
组 长:张光荣
副组长:何祖祥 张龙云 成 员:王荣富 王荣海 刘 华 焦少茂 任平熊恩来 朱世江 梁 鹏 王志勇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张龙云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各学校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明确岗位职责,切实加强对养成教育的组织和领导。校长是学校养成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
(二)提高师德修养,发挥示范作用。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教育教师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勤奋工作,乐于助人,讲公德,守法纪;提高教师的礼仪修养,教师要首先做到语言文明、服饰得体、举止大方、礼貌待人、和蔼谦逊;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经常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和教研活动,定期开展养成教育优秀成果展示和评比活动,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从自己做起,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吃、住、行和劳动、学习、健身等各方面的活动中去,时时、处处、事事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三)开展主题教育。根据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丰富养成教育活动内容,经常开展人文性、开放性、时代性较强的主题教育,用特色活动育人,用精品内容育人。养成教育要注意适应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有条件的学校可编制养成教育手册或教程,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使学生对各种良好习惯入心入脑,自觉接受学校的行为训练,主动养成良好习惯。(四)强化自主管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班级管理可实行班干部轮流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学习管理实行小组合作制,让学生分小组轮流布置作业、批改作业、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通过班集体的集中教育,让学生深入理解学校的文化要求,使养成教育摆脱单纯的说教、枯燥的训练,使学生乐于参与。
(五)加强联系,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校信通和家庭教育QQ群等形式,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保证教师和家长及时沟通,相互配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合作教育,让学生把在学校训练和培养的好习惯带回家,使之能够得到督促与强化;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挖掘并整合社区德育资源,主动和相关单位联系积极开展学校与学校周边环境治理活动、互动共建的精神文明活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六)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确保养成教育取得实效。学校要加强对教师及学生养成教育的跟踪检查,全面、及时地了解师生的表现,并针对师生的不良习惯予以教育和纠正,建立定期检查、不定期督办工作机制,根据养成教育工作情况现场评估,并及时进行通报;建立激励、表彰机制,通过日评比、周评比、月评比、学期评比、年度评比,树立榜样,带动全体师生加强良好习惯的养成训练;建立养成教育交流机制,及时总结交流养成教育工作的好的经验和做法,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养成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附件:
三生
生命——要珍惜生命,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生存——要正确认识生存的意义,了解生存知识,把握生存规律,提升生存能力,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生活——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要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培养积极乐观、自强自立、永不放弃、懂得感恩等生活态度和情感以及社会责任感,改善自身的生活品质,为创造今后的更加健康、文明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四爱
爱祖国——要以“我是中国人”而感到光荣,要有社会责任感。
爱家乡——要保护、爱护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爱学校——要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回报培育自己的母校。
爱师长——做一个尊敬师长、有礼貌、有修养的人。五心 忠心献给祖国——即以爱国爱家情感凝聚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弘扬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廉洁从政、克己奉公,把忠于祖国、忠于党和人民统一起来,把爱国精神化作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和实际行动。孝心献给父母——即以敬老爱亲美德熏陶人。以尊老爱幼为核心,弘扬雷锋身体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高尚情操,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让每一个家庭充满生机和活力,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氛围。
爱心献给社会——即以助人为乐风尚激励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弘扬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不断培育包容胸怀和互助精神,努力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氛围,构建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不断增强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
诚心献给他人——即以诚信道德意识塑造人。以诚实守信为核心,弘扬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努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和个人诚信建设,增强诚实守信意识,做到遵守诺言、恪守信用,构建公平、公正、诚信的社会关系。信心留给自己——即以奋发向上的信念引导人。以自信自强为核心,弘扬雷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开拓创新,勇于担当,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和发展;弘扬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正确对待成败得失,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努力形成全民创新、全民创业、勇于创造的良好氛围。五好
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
第二篇:加强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基础,遵循学生的认知和成长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培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和文明行为。引导广大学生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安全生存、文明生活和自主学习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使他们在学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耻的好学生,在家庭做一个有孝行、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公民。
具体任务:教育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意识,初步形成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积极交流、热情诚信、热爱生活、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品行习惯。养成讲究卫生、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生活自理、热爱体育、积极锻炼、健康生活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我市教育教学质量。
三、主要内容
(一)抓好学生品行习惯的养成。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教育和训练应当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要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要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引导学生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二)抓好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使人终身受益的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注意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身体力行,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切实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要强化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不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能坚持做一些家务劳动,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生产劳动。要爱惜身体,积极锻炼身体,培养体育爱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三)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学生成绩进步的法宝,抓好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也是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科学学习方法的获得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要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为切入点,抓好普遍性学习习惯和不同学科学习习惯的养成,努力培养出有较强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乐于发现和探究,且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生。
四、指导原则
(一)规范化原则。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以教育部颁布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结合学校的实际来进行开展。
(二)具体化原则。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本着“小、细、实”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各种行为习惯具体化,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易于理解、掌握和践行。
(三)序列化原则。遵循青少年的发育规律和认知、心理特点,研究制定出相应学段的行为规范和要求。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学段和年级的层次性,保持教育的连续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
(四)因材施教原则。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保护好孩子的个性和创造性,力求做到“行为上严,思维上宽”,鼓励学生的独创精神。
(五)知行统一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和必要的行为训练,引导广大学生在行为实践中逐渐加深思想认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整体性原则
行为是外显的,文明行为的养成是“知情意行”的过程,“知情意”是前程,“行”是结果。因此,我们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既要重视文明行为的训练,又要重视对其文明行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培养,要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学生从感情上接受文明行为,在反复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意志,不能把文明行为的培养看成单纯的技能训练,在知、情、意、行整体和谐的统一中求得文明行为训练的有效性。
(七)、一致性原则
一方面,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必须统一,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文明行为的养成,全社会所有的人都必须积极参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家长和所有成年人,要与孩子们一同来养成文明行为,共同进步,要求孩子做的,大人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要做的,大人自觉不做,身教重于言传。
(八)、层次性原则
文明习惯的养成一般要经过被动、主动到自动三个阶段。一旦达到自动,也就形成了习惯,对学生来说,某些文明行为的培养可以从强制性要求开始,在行为训练的实践中从被动逐步转化为主动,再从主动转化为自动。而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文明行为的要求应体现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区别对待,注意衔接,既保持层次性又保持连续性。
五、总体安排
(一)2017年上半年工作安排:在德育处协调下,各年级组、各科组安排某方面(品行、生活、学习)两三个具体习惯进行矫正养成。
(二)今后每学期都根据本校本年级组实际情况,各方面都安排两三个具体习惯进行矫正养成。
六、习惯养成教育的基本步骤 我们总结了养成教育的七个步骤,并严格按步骤进行。实践证明,“七步骤”是科学合理的,是富有成效的。
1、认识习惯的重要
要让学生认识到文明行为习惯对社会发展、对人生进步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达到此目的,要由近及远地用具体形象的事例引导学生,一方面从学生的身边着手,从学生看得见的事例说起;另一方面从社会发展、人生进步的更高要求来挑选事例教育引导学生。
2、与学生一起讨论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
涉及到某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时,要与学生讨论制定适当的,可行的行为规范,这个讨论的过程其实既是教育过程,又是认识过程;“适当”指社会要求与集体已有行为程度相结合,循序渐进,切忌追求完善,要求过高。
3、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帮助个体制定可行性计划
必须通过观察和调查充分了解所有个体的行为程度,结合各个体的性格差异,认知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帮助各个体制定可行的计划。
4、进行形象感人的榜样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中,我们也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树立榜样,弘扬正气。榜样教育要形象感人,要由近及远。
5、生动活泼持之以恒的练习
在此过程中要注意运用整体性原则,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进步,切忌把养成教育当成技能的培训。
6、以激励和评价为助推器
此过程要注意综合家庭和社会力量,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进步,切忌教师只顾耕耘,不问收获,孤芳自赏,闭门造车。
7、反复抓、抓反复、坚持不懈 此过程要充分运用反复性原则。
七、实施途径
(一)突出学校教育主渠道。制定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责任感,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力军作用;要充分利用学科教育教学资源,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重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在养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育广大团员和少先队员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探求适应学生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和旨在培养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力求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在实践上有所突破。
(二)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办好家长学校、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积极配合学校教育。要完善教师家访制度,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了解各种家庭背景下的学生不同的行为习惯基础,增强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积极协调开展社会教育。要加强与校外教育机构的联系,拓宽教育的途径,主动争取社区、工青妇组织以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和现代信息网络,调动一切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因素,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结合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在社会大课堂中培养、矫正、检验和提升学生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公民意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共规范,成为讲文明、有礼貌的社会公民。
七、保障措施
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覆盖面大,涉及面广,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抓好这项工作,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各方面的保障。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把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学校的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把养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来抓。
成立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领导小组 组长:史晓华
副组长:李培新 刘长恩 宋传宁
领导小组成员:德育、体卫艺、教务、教研、后勤、团队各负责人;各年级组长、科组长、班主任。
德育处为我校习惯养成教育的常设管理部门,负责本项工作的实施、检查、评价、总结。
(二)广泛宣传,认真学习。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积极宣传发动,通过集中学习、讨论、交流等方式,形成共识,提高认识,将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逐步转变为广大师生、全体教职员工、家长和全社会的自觉行为。
1、李副校长在全体教工会上作动员报告。
2、年级组长面对家长和学生作两个动员报告。
3、各年级组组织班主任认真学习本方案,认识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作用,了解习惯养成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渠道。确定本年级组、各班的养成教育内容、方法和步骤,进行实施。
4、各科组长组织科组教师认真学习本方案,了解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渠道,确定本科组的学习习惯内容、方法和步骤。
5、后勤处组织后勤人员学习,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服务育人的重要性,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创建良好育人环境。
(三)优化环境,全面育人。广大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者。在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广大教师要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去教育影响学生。要转变教学方法,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处处体现环境育人的影响,同时,形成全方位、全员性、多渠道齐抓共管的教育教学氛围,树立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
1、年级组长利用教室旁大厅白板出版本年级组习惯养成教育板报;各班要把习惯养成教育的宣传作为教室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2、各科组长组织实施本科组习惯养成计划,各教师与班主任相商确定本学科、本班的学习习惯内容和工作计划,进行实施。
3、各班主任要把习惯养成教育内容和要求融到班规中,德育处要把习惯养成教育内容和要求融到班级管理制度中,团队也要把习惯养成教育内容和要求融到检查制度中,以制度保障习惯养成教育的顺利进行和取得良好效果。
(四)突出重点,注重课堂。长期以来,我市各校在培养学生的品行习惯和生活习惯方面比较重视,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有所忽视,而科学学习方法的掌握、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课堂教学,因此,实施过程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要注重强调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紧抓不放,常抓不懈。
教务处依据学校工作方案将学习习惯养成工作布置到科组,科组长负责抓落实。
(五)整体推进,形成特色。我校制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确定实施细则,并认真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边摸索、边完善、边总结,最终形成一套与我校实际相适应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养成教育模式。
八、习惯内容
(一)品行习惯
1、卫生习惯 ⑴不乱丢乱扔。⑵衣装干净、整洁。
⑶常洗澡、常剪指甲、早晚刷牙。⑷在家、在校定时搞卫生习惯。
2、礼仪习惯
⑴、尊重长辈,听从父母教导,不顶嘴,讲话态度诚恳; ⑵、接受长辈物品时要起立双手接,受到赞扬时说“谢谢”;
⑶、上学或外出回家见父母、长辈要礼貌问候,外出时向父母道别,说明去向;
⑷、吃饭不独占独吃,先让长辈就坐,吃完饭要对同桌吃饭的长辈或客人说“请慢用”;
⑸、关心父母等长辈的身体,父母生病要问候,端茶送药,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⑹、有客人来访,接待热情、周到,要使用“欢迎光临”、“再见”、“欢迎下次再来”等礼貌用语;
⑺、见到老师、同学要主动问好,使用“您好”、“谢谢”、“请”、“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放学见到老师说“再见”,进出校门、上下楼梯遇见老师先让行;
⑻、上课回答问题先举手,跟老师说话要起立,进办公室前喊“报告”; ⑼、参加升降国旗,要严肃、庄重、衣着整洁。
3、文明习惯。
⑴着装整齐,不穿奇装怪服。⑵男生不留长发,不剪怪异发型; 女生不披发,不烫发,头发不遮眼、脸。⑶不留长指甲,公开场所不穿拖鞋。⑷尊敬师长,团结同学。⑸使用文明用语。⑹尊重他人。
⑺热爱集体,热爱社会。⑻遵守公共场所规则。
(二)、生活习惯
1、安全习惯
⑴出入教室,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打闹。⑵课间不做危险游戏,追逐打闹。⑶不私自到池塘、河边玩水。⑷不听从、不跟随不认识的人去玩。⑸不私自玩火、玩电、放鞭炮。
2、日常起居习惯 ⑴早睡早起。
⑵不挑食、不吃零食。⑶按时到校,按时归家。
⑷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学习、休息、娱乐有安排。
3、节约习惯 ⑴节约水电。
⑵爱护书本、用具、一草一木。⑶爱惜衣物,不追求穿戴。⑷爱惜粮食。
⑸正确支配零用钱,不吃零食。⑹不向父母提过分的要求。
4、做事习惯 ⑴整理学习用具。⑵整理自己房间。⑶做家务。⑷参加集体劳动。
⑸学会统筹办法,讲究做事效率。⑹动作轻快,做事利落。
(三)学习习惯。
1、读书、写字姿势习惯
2、听课,作业习惯
3、预习、复习习惯
4、课外阅读习惯
5、主动学习习惯。
第三篇: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加强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规范学生言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学校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形成制度化、规范化,根据学校工作安排,经研究决定开展“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活动,以“遵规守纪、文明诚信”为主题,从而进一步促进我校师生思想道德建设,促进良好班风、校风的建设,使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习惯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组织领导
组长:那治海
副组长:姜兆福
成员:政教干事 各班主任
三、主要内容:
以《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本内容,深入开展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做起,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引导中学生懂得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具备科学健康生活的基本素养。
四、实施办法:
(一)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做好学生表率作用。
学校教育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学校规章制度,还应从言谈举止、文明礼貌、衣食住行、卫生习惯等方面进行规范的养成教育。教师更应遵守职业道德,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仪表端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书育人,在言行举止、文明礼貌、衣食住行、卫生习惯等方面做学生的表率。
(二)加强督促,强化检查。
学校要高度重视教育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守则》和《规范》,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要认真总结以往贯彻《守则》和《规范》的经验和问题,坚持过去好的做法,改进工作中的不足,切实增强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规范升旗仪式。
要求规范升旗仪式的程序,做到集队快、静、齐,进退场有序,队列整齐,态度认真,动作规范。全体老师、同学在升国旗过程中应肃立、行注目礼,注意聆听国旗下讲话,并始终保持肃静。学校要把升旗仪式纳入班级综合测评比中,并予以评比公布
(四)强化课间操管理。
课间操活动要求:集合站队快静齐、不与同伴来嬉戏、压准节拍来健体、动作优美有朝气。
(五)开展校园规范教育
让师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校风正,校纪严,讲文明,讲礼貌,讲团结,讲卫生”的良好氛围。重点抓好“五个一”、“五个无”,要求学生“当好保员”。
“五个一”即:一件公物不损、一样文具不毁、一个脏物不扔、一句谎话不说、一次打骂不沾。
“五个无”即:身边无废纸、周围无痰迹、桌面无刻画、墙上无脚印、出言无脏话。
“当好保洁员”即:热爱劳动值日好、果皮脏物不乱抛、看见纸屑勤弯腰、相互提醒要做到。
(六)开展校园语言教育
校园语言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传授知识,学习知识,沟通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因此,在校园内必须尽量使用普通话、文明礼貌用语。说好普通话:坚持使用普通话,文明用语嘴边挂,告别脏话和谎话,人人浇开文明花。
(七)加强宣传,常抓不懈。
以本次教育活动为契机,对我校中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常抓不懈,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教育机制。同时要加强宣传,及时总结经验,构建活动载体,注重养成训练,着力提高教育效果,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八)成立校风校纪督察小组。
抽调非毕业班副班长、支部副书记组建校风校纪督察小组,每天督促检查师生的言行。
一、在当天行政值日领导的管理下,督促检查并批评纠正学生违反校规、影响校风的行为。
二、工作岗位:早读前20分钟、下午上课前20分钟在学校大门内侧列队巡查,其他课间时间由组长牵头召集在学校保卫科门前集合后在校园内巡视,一天不少于两次。
三、下列违规违纪情形予以批评、纠正并作记录:1.骑自行车进校园的;2.随手乱扔果皮纸屑的;3.乱停乱放自行车的;4.辱骂抽烟酗酒的;5.衣鞋穿戴不整进校园的;6.采摘践踏花草树木的;7.粗话脏话不文明的;8.迟到旷课不守纪律的等。
四、填写当天校风校纪记录表。
五、实施细则
(一)、卫生习惯养成教育。讲究卫生是每个人应有的卫生习惯。在现代社会中,小学生养成讲究清洁卫生的好习惯特别重要。它是一个人文明的表现,既体现了良好的个人面貌,又包含了对他人的尊重。
1、勤洗澡洗头,勤剪指甲,勤换衣服,睡前刷牙、洗脸,指甲内无污垢,身体无异味。饭前便后洗手。
2、包干区和教室每天要清扫(拖)干净。
3、保持桌椅的干净整洁,定期整理和清理书包。
4、不在墙壁上乱贴、乱写、乱画。
5、爱护环境,不在校园及公共场所乱扔乱抛果皮、纸屑、垃圾。
6、不在校园内用早餐,严禁买零食进校园(饮用水除外)。
(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举止是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姿态。它包括站立、行走、就坐、手势和表情等。文明的举止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财富。
1、热爱祖国,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
2、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自觉使用“请、谢谢、您好、再见、对不起”等礼貌用语。
3、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要微笑着向别人致谢。
4、向别人请教,态度要诚恳。
5、不打架、不骂人,公共场所不得喧哗。课间、午餐活动不追逐、打斗、玩有危险的游戏。
6、不给同学起绰号,不歧视身体残疾的同学。当同学答错问题时不起哄、不嘲笑。
7、集合出入按指定路线先后顺序,不插队,不推碰,不争先恐后,上下楼梯脚步要轻,做操时动作要准确,观看比赛文明喝彩。
8、到别人家时应轻敲门,待主人应声许可方可推门进入,进入教师办公室要喊“报告”。
(三)、安全习惯养成教育。安全是一切活动的前提,切实增强安全意识,时刻牢记“安全第一”的思想是顺利开展各项活动的保障。
1、不在公路上玩耍、追逐,横过公路或在公路上行走,要当心来往车辆,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有人行横道的走人行横道线,不拦车、爬车。
2、没老师或亲人的带领,不到池塘、河流、游泳、洗澡和玩耍。
3、不进入工地范围。
4、不玩火,未经允许,不准触摸电器设备。
5、不准爬树,不准做在楼上走廊的栏杆和骑在楼梯扶手向下滑,不在走廊楼梯等处追逐打闹。
6、进行体育活动和劳动时,要有明确要求,严密组织,具体指导,用体育器材要掌握要领,擦洗门窗时没有老师在场不得进行。
7、未经家长同意,不能私自外出、外宿。
8、不购买“三无”商品,学会辨别过期变质食物。
9、不得听从和尾随不认识的人离开学校或家庭。
(四)、学习习惯养成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的前提与保证,是学生文明素养的体现。
1、课前要预习,中高年级预习有记录,学会带着问题听课。
2、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静待老师上课。
3、上课坐姿端正,书写时握笔姿势正确。(手离笔尖一寸、眼离书本一尺、身体离桌一拳)。
4、上课专心听讲,不乱说乱动,勇于提问,积极回答,抓重点,积极思考。
5、作业要字体端正,纸面清洁,格式正确,不边做边玩。
6、按时完成作业,做到独立、耐心、细致。
7、学会先复习后完成作业,先审题再解答的习惯。
8、考试答题要细心、准确、书写规范。
六、实施方案:
(一)第一阶段:部署安排,宣传动员,形成共识。
1、以班级为单位宣传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重要性。
2、各班制订活动方案。
3、各班出一期常行为规范教育专刊专栏。
(二)第二阶段:联系实际,对照检查,落实教育。
1、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宝清县中学生行为规范细则》。
2、组织全校学生开展《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知识竞赛。每年级推荐5名学生参加全校《守则》、《规范》知识竞赛
(三)第三阶段:检查评比、总结提高,表彰先进。
1、评选各类获奖学生由学校进行表彰奖励。
2、对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成效显著的班级、班主任进行加分奖励。
3、宣传文明学生和先进班级的事迹,树立典型,表彰先进,促进后进。
凉水学校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凉水学校
第四篇:板桥乡文明劝导活动实施方案
板桥乡文明劝导活动实施方案
为了提高城乡居民素质,提升城乡文明程度,加快文明城乡建设,按照仪陇县城市“五创”提质工作要求和县委常委会议精神,乡委、乡政府决定在全乡开展以“我的板桥我的家”为主题的城乡“五创”文明劝导活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政府引导,单位组织,领导带头,讲求实效”的原则,针对居民不文明的行为开展劝导,倡导文明新风,弘扬传统美德,养成文明习惯,建立优良秩序,建设优美环境,推动“五创”提质,建设文明临湘。
二、活动主体
城乡“五创”文明劝导活动以各机关单位、街道文明劝导员志愿者为活动主体。整个活动由乡政府负责牵头组织,各文明单位,各村社,要按方案要求,积极配合支持做好工作。
三、活动范围
城乡“五创”文明劝导主要范围为:主要街道、学校、交通路口等重要管理地段的公共场所。
四、人员确定
1、各基层组织指定;
2、各文明单位推荐;
3、各机关单位安排;
4、村社组建。
五、人员要求
1、热爱社会服务和城市公益事业,乐于奉献,具有一定的思想觉悟和文化素质;
2、作风正派,能吃苦耐劳,具有从事城乡劝导服务的身体条件;
3、年龄在18至60岁之间,性别不限。
六、劝导职责
1、督查临街产权单位和门店落实“门前管理十不准”,即:不准出店经营、不准乱倒垃圾污水、不准损坏市政设施、不准损坏园林绿化、不准乱挂乱放、不准乱贴乱画、不准乱挖乱建、不准乱停车辆、不准乱立标牌、不准燃放鞭炮;
2、劝导、制止违反“门前管理十不准”的行为,现场捡拾垃圾,引导居民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市容卫生;
3、模范带头参与清洁环境、绿化美化城市街道等各种公益活动,以自身行动倡导文明行为;
4、向居民宣传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及城乡管理相关规定,引导人们自觉遵守。
七、活动安排
(一)宣传动员阶段
1、宣传发动。各单位要根据全县“五创”工作要求,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召开好本单位动员大会,发动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文明劝导;
2、举行启动仪式。6月下旬,在广场举行城市文明劝导活动启动仪式,请相关乡级领导和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城乡劝导员代表宣誓;
3、组织学习培训。按城乡劝导内容,由乡政府起草培训资料,由相关单位各自组织学习培训。
(二)组织实施阶段
6月下旬,城乡劝导员全部佩戴标志统一的帽子、袖筒、徽章,分批次,按方案安排的具体日期和范围,开始在我乡的主要道路、交通路口等城乡重要地段,按劝导内容上路进行城乡文明劝导。劝导标志由各单位自行制作。
(三)巩固提升阶段
总结文明劝导的经验与做法,完善文明劝导工作制度,建立文明劝导长效工作机制。
八、明确劝导内容、文明示范、坚守岗位
劝导活动的内容包括:
(一)环境卫生劝导。对责任区暴露的垃圾、公共场所设施和卫生死角存在的问题,主要劝导居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树立良好的公德意识,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
(二)乡容乡貌劝导。对乱张乱贴、乱刻乱画,墙上、树上乱牵乱挂的物品和乱钉的钉子等,配合、协助乡政府进行文明劝导;
(三)不文明行为劝导。对责任区内乱吐乱丢、乱倒污水、损坏花草树木、吵架、斗殴、乱停放车辆、不文明言行、沿街摆桌打牌、言语不文明礼貌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对拒不改正者,向有关职能部门通报。
各劝导队员要求衣着整洁,举止文明大方,不穿短裤,不穿拖鞋上岗,各劝导小组要求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文明示范、作出表率,用自己“文明劝导”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广大居民;在劝导中,要做到文明礼貌、尊重他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九、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城乡“五创”文明劝导活动是深化文明城乡创建的重要载体,意义重大。各级各单位要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支持和配合活动的实施,各单位“一把手”必须亲自带队、亲自参与、亲自劝导。乡政府要将城乡文明劝导列入各单位精神文明考核内容之一。
(二)劝管并举,相互配合。城乡“五创”文明劝导员要与城乡管理各相关职能单位的执法人员相互配合联动,共同做好文明劝导和督促工作。
(三)宣扬典型,营造氛围。各相关单位、村居委会要利用各种方式,正面宣传城乡文明劝导的重要意义,机关干部要率先示范带头,并及时发现城乡文明劝导的先进典型,形成城乡文明劝导大家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第五篇: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中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更是学校高效管理的重要保障。中小学德育是从抓养成教育开始的,从培养一系列的具体行为习惯着手的。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主人,使他们从小就懂得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具有健康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基础。而这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一、以培养全体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文明、礼仪等行为习惯为出发点,以有利于指导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深入开展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促进学校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
二、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广大学生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安全生存、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使他们在学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耻的好学生,在家庭做一个有孝行、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公民。
三、抓好“四种习惯”的养成,即学习行为习惯、生活行为习惯、安全行为习惯、文明礼仪行为习惯。
1、“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课前要预习,上课有准备,课堂专心听讲、勇于提问、积极回答、勤于思考,课后按时完成作业。这样能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2、“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生活有序,早起床,不睡懒觉;起床、穿衣、洗涮、整理内务行动要快; 不迟到、不早退、按时到校、及时回家,天天洗脚,经常洗澡,常剪指甲,穿戴整洁;不吸烟、不喝酒、不打闹;不乱扔瓜皮、果壳、纸屑、杂物,不乱涂乱画,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爱护公物、保护花草树木;节约水电、爱惜粮食,正确支配零用钱,不吃零嘴等等;这样学生养成勤劳俭朴、生活有序、自强自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积极进取、健康向上、团结友爱的精神。
3、“安全行为习惯”教育,加强安全法制意识,不偷窃、不敲诈、不勒索别人的财物;养成防火、防电、防溺水的良好习惯;在马路上不打闹,不骑车带人,不闯红灯;不打架滋事,更不随意叫家长或亲友到学校无理取闹,更不同校外人员勾结寻衅滋事;不攀越栏杆、校门及围墙;注意饮食安全。这样可以使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形成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4、“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教育,1、尊重长辈,听父母教导,不顶嘴,讲话态度诚恳;
2、接受长辈物品时要起立双手接,受到赞扬时说“谢谢”;
3、上学或外出回家见到父母、长辈有礼貌地问候,外出时向父母道别,说明去向;
4、吃饭不独占独吃,先让长辈就座,吃完饭要对同桌吃饭的长辈或客人说“请慢用”;
5、关心父母等长辈的身体,父母生病要问候,端水送药,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6、有客人来访,接待热情、周到,要使用“欢迎光临”、“再见”、“下次再来”等礼貌用语;
7、进校第一次见到老师,早上问早、中午问好,放学见到老师说“再见”,进出校门、上下楼梯遇见老师让老师先行;
8、上课回答问题先举手,跟老师说话要起立,进办公室前喊“报告”;
9、同学要互助,不以强欺弱,不叫同学绰号;
10、参加升降国旗,要严肃、庄重、衣着整洁。
五、专项治理活动
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管理的需要,学校在日常学生德育管理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管理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一系列的德育专项治理活动,以每两周为一个周期,进行一个主题的专题治理。
二、目标任务
重基础,强训练,创特色,上台阶。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
良好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和文明行为。引导广大学生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安全生存、文明生活和自主学习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使他们在学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耻的好学生,在家庭做一个有孝行、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公民。
使学生逐步养成尊敬长辈、礼貌待人、遵守公德、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提高分清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提高主动参与社会交际的能力,拓展自我生存空间。
三、活动基本原则:
我们的德育工作要体现时代感,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坚持与时俱进,继承和创新的原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坚持课内课外统一的原则;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学校行政值日、政工处、各处室、各班主任、各任课教师齐抓共管的原则。
四、实施内容:
(一)把学习习惯抓实
学生在学校里最多的活动就是学习,而且和每个老师息息相关,从学习习惯抓起容易形成全校合力。学习习惯主要包括主动学习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五、专项治理活动
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管理的需要,学校在日常学生德育管理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管理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一系列的德育专项治理活动,以每两周为一个周期,进行一个主题的专题治理。
二、目标任务
重基础,强训练,创特色,上台阶。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和文明行为。引导广大学生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安全生存、文明生活和自主学习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使他们在学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耻的好学生,在家庭做一个有孝行、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公民。
三、主要内容
(一)抓好学生品行习惯的养成。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教育和训练应当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要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要教育学生爱护环境,要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引导学生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二)抓好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使人终身受益的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注意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身体力行,与生活实践相
联系,切实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要强化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不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能坚持做一些家务劳动,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生产劳动。要爱惜身体,积极锻炼身体,培养体育爱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三)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学生成绩进步的法宝,抓好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也是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科学学习方法的获得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要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为切入点,抓好普遍性学习习惯和不同学科学习习惯的养成,努力培养出有较强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乐于发现和探究,且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