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看高效课堂
我看高效课堂
十年课改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一教育观念已经深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内心。在十年课改中,作为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在不断的钻研教学教法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求一种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动力的方法。在这条漫漫的探索之路上,我们从低效教学走到有效课堂,而今我们又迎来了高效课堂的春天。
高效课堂是一种人文主义课堂,它体现了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它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去实现自我。从马斯洛需要层次中我们知道每一个人在满足生理安全这些缺失性需要后,会自觉的去寻求更高层次的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这些高层次的生长需要。正是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这些高层次的生长需要,才使人的人格趋于完整,才使人真正的感到幸福,感到满足,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因此老师只有充分的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到自己有才干,有潜力,才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取得学业上的成功。
高效课堂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这十六个字代表着一切的方法和出路,高效课堂认为相信学生才是师德,解放学生才是教育的使命,利用学生是一切教育的智慧源头,发展学生是教育的根本。高效课堂的教学重点由对成绩的追求转向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我的课堂我做主,让学生去“经历”并且“经验”,让学习的过程充满生命的律动,因律动而感动,因情感的介入而生动和灵动。同时追求“主体多元”,鼓励不同的见解。让思维激荡思维,让思想冲撞思想,让方法启迪方法,让课堂价值尽在“不可预设”的“现场生成”上,让课堂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成性。从而达到减轻教师教学负担,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效益这一教育教学目的。但是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许多学校将升学率放在了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因此许多老师绞尽脑汁的将心思花在了提高学生分数上,同时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不信任,不考虑学生身心的发展和创造力。进行知识的强灌、填鸭。在45分钟内上演独角戏,其结果是老师精疲力竭而学生的生长需要降低为了缺失性需要。许多学生会因老师的填鸭式教学而头痛、焦虑甚至干脆放弃学习,在课堂上蒙头大睡。这种低效教学极大的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能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无法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和要求自身向上发展的内驱力。面对这样进行着低效教学的教师我们不能说他们不敬业,也不能说他们专业水平不过硬,他们的问题出在教育理念的滞后上。因此要建构高效课堂教师教育理念的提高是关键。
课改发展到了今天,作为校长更应重视教师教育理念的提高,为了能够改变教师滞后的教育观念。校长要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完善思想,切切实实的帮助老师解决教育中的困惑,建立真正的高效课堂。校长要常下课堂,要成为一名能战斗在第一线的校长,要能够用最先进的教育思想去影响教师,去指导教师的教学,要能够切实发现并解决课堂中的问题。使课堂教学真正地找到理论依托,找到方法路径。使教师真正的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
为了建构高效课堂,我们还必须打造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教师团队。这就需要培养教师的合作精神。课堂教学和团队研修是相辅相成的同为一体的,它们是学校教学发展不可分割的双翼。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团体教研和校本研修往往受不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许多团体教研的时间成为老师备课的时间,对于教学教法、学生学法根本不予交流,更谈不上教学经验的交流和教学思想的相互促进。由于团体意识的缺乏,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各自为政,教师的发展也成为了单枪匹马。这使教师的专业成长速度变缓,使教师之间的素质差距越变越大。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共同发展,建构高效课堂便是纸上谈兵。因此作为校长应重视教师的共同发展,要重视团体教研在教学中的作用,加大校本研修的投入。教师的发展主要是在课堂上,在团体教研中作为校长应加强对教师教法的指导,促进团体内教学经验的交流,可以以骨干带头,以“诊断”的方式带领教师对课堂进行会诊,然后再将“治疗方法”用于课堂,在校本研修上更应重视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和务实性,使教师真正的在教学研修中有所学、有所得、有所悟,使教师能够快速的成长,适应高效课堂教学的模式。
“路漫漫其修远兮”高效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他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高效课堂它为教育工作者呈现的教育教学画面是全新的异彩纷呈的,它提出课堂教学不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带动学生发展,而应通过学生发展带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观点。它将教学的落脚点切实的放在“学生”身上,它认为研究如何“学”才是课堂教学最好的出路。它使教育工作者看到了教育教学的曙光,它解放了教师解放了学生,更重要的是它解放了思想,体现了人文关怀,它相信人的潜能相信人会在内驱力的作用下追求自我实现。作为校长在建构高效课堂这条道路上应该不断的更新观念,虚心学习,总结经验,并将自己的心得和体验无保留的与教师进行交流,帮助教师建构高效课堂,使每一个班集体都成为学习的乐园,求知的天堂。使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使学生成长的天空更加蔚蓝。
第二篇:我与高效课堂
我与高效课堂
徐德华
高联部
我是一名数学教师,我不喜欢做无用功,所以在教学上比较喜欢动脑筋,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要明白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朋友,只有他们认可你才能听你的,维护你,所以我在教学时先要和学生成为朋友,然后以朋友的身份来引导他们攺变以往状态,把注意力放到学习上。在中专部教学时,一个班数学课就一学期,常常是和学生培养起感情就到了要分手的时候,到高联后学生学习数学的时间长了那么我可以更进一步来学习和探索如何在教学中提高效率。现在将这近一年的教学总结一下: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我们新课改的目标就是要调动所有的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获取知识的愿望,让他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体味知识带给他们的乐趣。我到高联部教得是会计1502、1503班第一节课与学生进行了交流,在交流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数学成绩普遍差,连中学学过什么都忘记了,个别差到你想像不到,小学的分数加减都算不对。为此我买了中学的分块专题试卷,一个专题一个专题给他们讲解、练习,课下与部分学生谈心,让学生明白我是真心对他们好,慢慢的学生接受了我,有事也愿意和我交流,这样上课轻松了很多。靳同学对学习英语有些困惑,主动与我交流谈自己担心的问题,我与她说了我的看法,又把这件事告诉了张老师让他与靳同学沟通。经过这不到一年的时间1502班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有的学生由不敢说到敢说,有的学生从不愿意学到自己主动学,变化比较大的有王同学、赵同学、张同学、王同学曲同学等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还能帮助别的同学;但还是有一些学生变化不大,像姜同学、谢同学、闫同学,张同学等学生,毕竟我不是神,人家用9年没有教好的学生我用一年就教好了那有点不大可能。现在我觉得我们的师生关系还是不错,学生有困难时常想到让我帮他们解决,但有一个不好的是有时上课控制不好,有点乱,整体还是不错,从入学时平均30分的水平上升到现在接近及格,如果排除个别几个人那就肯定及格了。
(二)备课要有“市场意识”。
我们讲课为了是让学生听懂学会,如果学生不听那肯定学不会。换句话就是你给的应该是他想要的。做个简单的比喻,你想卖桶装水给客户,客户这没有饮水机,他一般是不会买你的水的,但你要是买水白送他个饮水机,那他应该会接受的,不知道我们喝的水是不是这样来的。在教学中怎么运用呢?我是这样的,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我就找他们有兴趣的,想办法提高他们的兴趣。先找了简便运算,我告诉他们这是我女儿的题,让他们做,结果好多人都做不出来,或者太麻烦,然后他们求我给他们讲讲怎么做,这时给他们讲,他们的注意力很集中,效率也高。还有为了使他们会进行整式运算,我给他们补习了相关知识,他们有了一定的计算基础才有可能学会中专的数学。
(三)上课要“懒”。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经常来形容我们的老师如何辛苦教学,可我觉得现在我们应该改改了,我们应该轻松教学,要学会“懒”。我们有些老师在讲课时讲得非常细,生怕把那个知识点给漏掉了,再看学生睡了一片,这样的教学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听得也很辛苦,成绩却不是很理想,老师觉得很委屈。现在的学生都很聪明,而中专的数学知识也比较简单,他们只要能认真学习肯定能学会,所以很多时候我都是先让学生看书,然后就做练习,开始会得人很少,有人在我辅导时问我,我就引导他们应该看那,用什么知识,这样少数人就会了,剩下的有人就说:“老师,我们不会,讲讲吧!”这时我再回到讲台上,进行讲解。这样又有一部分学生学会了。我这样应了邓小平同志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的方法,我先让一部分人先学起来,再让这些学生来带动别的学生也学起来。以上三点是我在教学中自己总结的方法,和我们要求的还有很多的差距,比如:堂堂清,我没有做到,有时候下课时内容还没讲完,这说明我对课堂结构的把握,节奏的安排,时间的掌控还差的很多;对学生的掌控不是很好,我和学生很亲近,这样导致学生上课时很随意,张口就说,有时显得很乱,这也是我需要改进的。
第三篇:高效课堂我
高效课堂,让学习教育回归本真
开发区中心校 唐初苏
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追求真实有效的数学课堂已成为一个战略性问题,也是广大数学教师的理智选择和永远的追求目标。回想课改初我们走了不少弯路,过于注重形式,追求表面的热闹,淡化了课堂教学的本质,致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教学效益低下的现象常有发生。现在,值得欣慰的是,在追“新”的过程中我们更多地关注和深入地思考课堂中暴露的一些问题,逐步走向成熟,使数学课堂得到了理性地回归,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教学内容的泛化回归实效、教学活动的外化回归内化、教学层次的低下回归高效,充分展现了数学课堂的魅力,学生学得扎实,获得真正的发展。
一、教学内容的泛化回归实效。
课程资源开发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一些数学内容被机械地套上了情境,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过多地强调生活来源,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到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充分被挖掘出来。其结果是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泛化现象:
一位教师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课始,出示了十分精美的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儿童公园”的精彩画面。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这个儿童公园太漂亮了!里面有许多的玩具。生2:我发现了这儿有过山车。生3:还有碰碰车。
(老师分别予表扬,表扬他们的金睛火眼,真会发现问题。)师(耐心地):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3:我发现小朋友们在玩荡秋千。生4:我发现有的小朋友在做游戏。
师(着急地):除了这些,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5:还有摩天轮,上面的小朋友们在和我们招手呢。师(有些失望):还发现了什么? „„
(十多分钟过去了,在老师“还发现了什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但始终没有发现老师所要的“数学信息”。)
[思考]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堂很热闹的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很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但不难看出明显偏离了数学教学的目标,“数学知识”几乎成了生活例子的附庸。本来只需要寥寥数语就能概括出的“情境”,结果由于老师的“你发现了什么?”此没有目标指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岔开了话题;由于老师不敢轻易地去否定学生,还继续给予鼓励,任由学生发言,泛化下去,使数学课变味了,冲淡了教学的主旨。不能使学生的思维有的放矢,不能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搜集信息并提出相关问题,不能直接切入本课的核心环节,为本课学习服务。
二、教学活动的外化回归内化。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体悟与理解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建构主义所大力倡导的理论,也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却大多停留在为教而教的层面上。
如一位老师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一课时,教师提了一个问题:长方形的周长如何计算呢?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起合作讨论,一起探讨解决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随着一声指令,顿时下面立刻像炸开了锅,“嗡嗡嗡”一片闹哄哄,教室里就听到同学们的声音,学生们有的站起来,有的争得面红耳赤的,声音很响,看起来讨论很激烈。两分钟后,教师说“停”,下面马上静下来。然后汇报,象征性地让几个学生说一说,下面学生爱理不理,老师也没有及时帮助进行梳导。接着后面又进行了两次这样形式的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一堂课象这种象征性的合作学习交流共进行了3次,每一次都是匆匆忙忙地收场,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参与作用,使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接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使课堂有“温度”无“深度”,只“外化”而无“内化”。
三、教学层次的低下回归高效。
与学生的两个发展水平相对应,把教学分为两个层次:针对最近发展区(学生需要同伴互助和教师帮助才能掌握的)的教学是高层次的教学,针对现有发展区(学生可以通过独立学习掌握的)的教学是低层次的教学。从教学实际来看,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教学滞后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学习潜力),课堂教学往往层次不分明,教师常常花很多时间解决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导致教学水平和效益的低下,更为严重的是阻滞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责任感的形成。
如一位老师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首先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顶点下定义,其次通过动手操作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个数。老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模型,闭上眼睛摸一摸,睁开眼睛看一看、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有几个顶点?(学生按要求操作并回答)
[思考] 这位老师没有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针对最近发展区来进行高层次的教学,她低估了学生已有的基础,阻滞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我们再来欣赏另一位老师的课例《圆的面积》:
第一个层次,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方法,思考“圆”这种曲线图形,怎样求面积。学生在分组合作下,由开始的摸不着头绪到逐步思考、尝试、动手操作,最后得出初步的设想:可以将圆切割成几个“三角形”(扇形),再把几个“三角形”拼成一个比较接近的平行四边形;第二个层次,让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想办法把圆片变成近似的三角形,再想办法让拼成的图形尽量接近平行四边形;第三个层次,尝试推倒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整个活动,学生用了极少的时间就完成了。在此活动中,老师紧紧抓住学生的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来展开,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思考、大胆猜想、尝试、动手操作和同伴互助一步步地完成圆的面积推导。通过这样高层次的数学学习,学生掌握了数学思维的方法,学会学习,真正促进了发展。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前行中,我们看到了数学课堂的本质回归,凸显着浓浓的数学味,达到促进新课改理念与数学教学的和谐,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篇:回到教育原点看“高效课堂”[范文]
回到教育原点看“高效课堂”
这几年,作为基础教育管理者,令我非常高兴的是,我省既有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农村教育改革典型——杜郎口中学,又有成长着泰安市省庄二中、利津县北宋一中这样一批农村初中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典型。省庄二中的课堂教学改革,说到底就是让小先生主宰课堂;北宋一中的改革名为“零作业下的课堂教学改革”。这些改革各有特点,但都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主阵地。同时,在强力规范办学行为的前提下,我省普通高中在新课程改革中普遍重视高效课堂的研究。
由此,关于中小学高效课堂的探索、研究与交流,一时成为“显学”,似乎谈课堂教学改革必谈“高效课堂”。但人们对于“高效课堂”的认识,从理论到实践,说的与做的,从校长、教师到学生,用各说各话,甚至南辕北辙来概括,似乎并不为过。我对“高效课堂”做了一些调查和思考。这里,既有老师和学生的观点,也有我对省庄二中教学改革经验的认识。
一、认识高效课堂的原点:走出教育功利主义
“高效课堂”的提出与兴起,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事件,它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密切相关。人们之所以言必称“高效课堂”,与规范办学行为形势下比过去课程课时、学生在校时间相对减少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校长提出要抓“高效课堂”,不抓高效课堂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升学会受到影响。因此,坦率地讲,“高效课堂”的提出本身就是服务于知识教学的。不能不说,很多人以这样的视角和切入点来认识高效课堂、定位高效课堂,这本身就天然地带有很强烈的功利主义。如果我们这么功利地看教育,仅仅把高效课堂看作是快速、高效地掌握知识的场所,那么,绝不会有真正的“高效课堂”,弄来弄去还是“死”的课堂,没有生气的课堂。不能不说,极端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对高效课堂的科学建构形成了一种“原点”意义上的制约。
当前,社会上流行着一个非常蛊惑人心的口号:“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里的“起跑线”指什么?是“知识掌握”、“才艺培养”,还是“道德启蒙”、“社会适应”、“习惯养成”?显然,是前者。这与人们强烈的升学功利要求息息相关。
最近,网上疯传一份幼儿园大班的期末考试题:龙卷风可以分为几种?重庆谈判的时间是什么?美国邮政专用颜色是什么?最大的热带雨林是什么?中药业的祖师是谁?朋友们看到题目之后纷纷投降,连博士毕业的妈妈都说: 看来咱这幼儿园都毕业不了,得回去重读了。
2009年,网上报道了《5岁女童被家长安排同时上12个兴趣班孩子崩溃撞墙》的信息。武汉一对父母暑假期间花1.5万元给孩子报了12个兴趣班,英语、心算、跆拳道、游泳、钢琴、国际象棋、舞蹈、画画、书法等,孩子每天周转于不同特色班,去学习各种所谓技能,没有自由玩耍时间,没有与同伴交往时间,令5岁女孩 “崩溃”了,经常用头、手撞墙,吓坏了的父母带她到医院接受心理治疗。这些所谓的“兴趣班”,关注的不是孩子的兴趣,而是父母自己的“兴趣”——功利的升学需要而已!
看了上面的报道,幼儿教育已经成为人生起跑线较量的“起点”。真正的教育工作者怎能不为孩子们面临的如此功利的教育环境而痛心疾首。仔细想想,就人的一生而言,如果非要分出什么“胜负”的话,除了输在终点之外,没有那一个人是输在起跑线上的。而决定一个人最终“胜负”的,绝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人的社会适应性、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生的境界与视野,信仰与责任……
这让我想起1987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有人问其中一位长者:“您以为在哪所大学您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老者说:“在幼儿园里”。“幼儿园?那种玩耍的地方,您能学到什么?”老者平静地回答:“我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码放有序,吃饭要洗手,做错事要道歉,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其实就是这些。”人生的起跑线需要的是什么?是人性的启蒙。人生没有输在起跑线的,都是输在终点的。而人生竞争舞台的失败者,最终不是输在知识多少的起跑线上,而是输在人性启蒙的起点上。学前教育就是“三大任务”:身体的发育、大脑的培育、社会性的培育。这才是真正为孩子终生幸福与发展奠基的教育。
2010年5月2至4日,国家教育部等主办的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包括美国耶鲁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等28所世界名校和120多所中国大学校长,以及微软、华为等企业高管应邀出席。在这次论坛上,中国何时才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这个问题已不能挑动我的神经;中国大学最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中国最缺乏敢于挑战权威的学生等等观点,已让我耳朵“生茧”。倒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的观点声声入耳:“在我看来,本科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得到第一份工作,而是第二份、第三份工作,让他在未来的20年到30年中,获得整个人生的基础。”可是,环顾今天中国的教育,我们想的、做的都是些什么?曾有一位教育局长告诉我:过去办教育很简单,管好3个数,即“考试的分数、升学率的人数和基于分数、人数的奖金数”就行了。
寻找教育回家的路,我们需要回到育人看教育;寻找高效课堂的真谛,我们同样需要回到育人看课堂。如果只看到“分数、人数和钱数”,教育就不会是健康的,孩子们健康成长与发展的根本利益就不会得到保障。回到教育的原点看教育、看高效课堂,最根本的是要走出升学教育与育人为本相对立的陈旧思维模式。我想,真正回到育人为本的教育,不但不影响升学,而且会促进升学、保障升学。而且教育时程越长,育人为本的教育对学生升学的价值贡献就越大。这里,坚持育人为本与升学教育统一的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地走“尊重规律、依靠科学、改革创新”的素质教育之路!可是,许多人为什么不愿实施素质教育,而愿走“时间加汗水、白天加黑夜”的应试教育之路?因为前者是新路,需要探索,有一定风险;后者是老路,轻车熟路,风险小,有时甚至学生考试成绩差些,升学率低些,老百姓认为这样的学校负责任,可以原谅。其实,这是最不负责任的、逃脱责任的、自私的做法。
实施素质教育之路,我们都需要重新学习、终身学习。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挑战来自于我们必须走出极端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什么是教育家?说句通俗明白的话,远离功利的校长就是教育家。判断一位校长是否具备教育家的素养,能不能成为教育家?我认为,有四条重要标准:第一,深刻的洞察力。学校教育是为10年或20年之后培养人的。作为校长,你能准确而科学地预测未来10年、20年之后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并为之奠定基础吗?这是对各位校长最大的考验。第二,超越“世俗”与“功利”。校长对教育看得越远,与世俗之间的矛盾越大,对自己的挑战越大。超越“世俗”与“功利”是需要勇气的。在世俗人的眼里,不正常的人才具有超越世俗的能力。第三,真爱孩子。真爱孩子,就不会追求短期的功利,就会更多地为学生准备终身有用的东西。第四,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即对教育有自己的独到的看法、主张、实践。在座的各位都是非常优秀的校长,你们有教育家情怀吗?请用这4条标准,认真审视一下自己。
二、高效课堂:立足于“全人教育”的四条标准
评价一堂课是不是高效课堂,其标准是什么?请看一位高中教师的反思——
“新课程已实施五年有余,客观地讲新课程的理念老师们已记取了不少,比如现在看老师们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那里会赫然摆放着这三项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再看课堂的实际操作,就发现老师们对新课程的理念记取得多,领悟得少;摆放得多,实践得少。”
“让我们看看那些关于高效课堂评课的条条框框,更多的还是考查一堂课知识的容量是否大,课堂的教学环节是否多,老师教授这些知识运用的方式方法是否丰富。知识的容量大了,课堂的教学环节多了,老师传授知识的方法技巧丰富了,就算得上是一堂高效的语文课?这的确值得我们做实事求是地反思。”
透过这位高中老师的反思,我们不得不说,高效课堂必须走出知识本位的窠臼,树立全人教育的高效 课堂观。
(一)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是高效课堂(1)精神饱满的课堂即高效课堂。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人欲罢不能的课,实现高效就要让人有兴趣。(3)高效课堂就是学生没有一刻会闲下来打瞌睡,会集中所有的注意力来听讲。
(4)真正的高效能带动起每一位同学的兴趣,使每一位同学都学有所获,因此还要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5)刚上课的10分钟,这段时间很重要,要尽量通过事例引发学生的兴趣,有兴趣了,学习效率自然就上去了。
看了学生们关于高效课堂的精彩见解,面对现实中那么多死气沉沉、有时沉寂得让人发慌的课堂,我们这些教育者感到多么汗颜!学生们的认识多么正确,他们似乎比我们更懂教育。我们不能不大声高喊:学生没有兴趣的课堂不存在高效课堂,死气沉沉的课堂没有资格谈高效课堂。
我曾经谈到,与国外孩子相比,中国的孩子最缺什么?缺乏兴趣、诚实和独立性。在学校里,我竟然很少看到真实的课程表,让孩子们何谈诚实?如此单调的学校生活,天天都超量上课、海量作业、考试地狱,还谈什么兴趣?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以五分钟为单位控制学生的时间,还有什么独立性?而什么都包办代替,什么都不用学生动脑、思考、做决定,那里还有什么责任感生成的土壤?而一旦学生失去了兴趣、独立性、责任感,奢谈什么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促使师生、生生多维互动的课堂是高效课堂(1)师生能够积极互动才算是高效课堂。
(2)应减少小组合作,合作过多会妨碍独立思考能力并养成依赖习惯,会使同学们对自己小组讨论的内容十分了解,但对其他小组负责的内容掌握得很差!并且同学之间的讨论只能停留在表面,不可能像老师一样上升到理论层面,举一反三完全没有办法做到!
(3)动不动就问就讨论,会让我们自主思考能力下降,遇到难题时再去问,这样我们才会记住这个题,因为我们确实思考过了。
高效课堂必然是多向度的以问题交流与探究为纽带的师生与生生间多维互动的课堂。当下,让学生多讲、多活动、多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似乎已成为高效课堂的不二法门。可学生们的上述观点,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学生们认为,应减少小组合作,合作过多会妨碍独立思考,并形成依赖习惯。这再次告诉我们,教师运用小组合作组织教学时,必须注意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关注问题预设与问题生成的真正探究价值,不能仅仅满足于表面的课堂活跃。
(三)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堂是高效课堂
(1)完全在于学生本身,当他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思维紧跟着老师授课,积极思考,这就已经完全达到了高效的目的。
(2)高效课堂应该是一种十分活跃的课堂,在这样的课上活跃并不表现在行动上,更多的是表现在思维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跳跃起来。
(3)理科以老师讲为主,但允许学生发散思维,一道题有多种解法时可以让学生逐一展示,讲求一题多解,举一反三。
从上述观点我们得知,学生们是非常重视关于积极思维这一高效课堂的本质特征的。其实,如果学生在课堂中不经历积极的思维过程,就谈不上思维品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关注全人教育的课堂是高效课堂 自古以来中国有两个优秀的教育传统,一是先教人做人,后教人读书;二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遗憾的是,这两个最值得中国人珍惜的教育传统我们丢的差不多了!
首届齐鲁名师获得者杨守菊老师曾听过一节很精彩的高中生物公开课——《染色体变异》,但有一个细节却深深刺痛了她——
老师展示几种遗传病的多媒体视屏(猫叫综合症、苯丙酮尿症等)时,下面的很多学生发出了冷漠的笑声笑,或许是老师忽视了,竟没有任何的引导!换作是我,我会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引导我的学生思考:如果那些人是我们的亲人或朋友或者是我们本身,你还会觉得好笑吗?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相信学生们眼里流露出的更多的会是怜悯。
我专门查阅了有关资料——
“猫叫综合征”是第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引起的遗传病,发生率为十万分之一,在国内外均很少见。患儿一般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头央部畸形,哭声轻,音调高,皮纹改变等特点,并有严重的智能障碍,而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哭声类似猫叫,“猫叫综合征”因此而得名。据称,病儿哭声异常可能系喉部发育不良所致,也可能与脑损害有关,据临床观察,患儿比正常新生儿喜哭,猫叫样的哭声显著,此外,患儿眼距较宽,耳廓位置偏低,并伴生较多毛发,口腔中上腭也较高。此间医学遗传专家说,患有“猫叫综合征”的新生儿,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手段,只能对症治疗。文献报道,猫叫综合症患儿50%合并有心脏病,严重的智力和发育都存在障碍,生活不能自理,但仍有成活至成年,并生育下一代,将5P遗传下去的风险。多数患儿随着年龄增长,猫叫声完全消失,但也有8岁仍有猫叫的病例。
由上面的教学案例,我想起世界著名哲学家罗素曾谈到,简单而又无比强烈的三种热情主宰了他的一生:爱的渴望,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的极度同情。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无论什么时候,都没有脱离人的教育——只不过育人的形式不同——或培育人,或扼杀人而已!无疑,只传授知识的教育,是扼杀人的教育。因此,高效课堂必须坚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体实施,否则就不会有真正的高效课堂。
三、影响高效课堂有效运行的“四个重要因素“
高效课堂无疑是探索和研究课堂教学的,但高效课堂的研究视域却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时空本身,必须研究影响课堂时空有效运行的相关因素。
(一)课程选择
当下的所谓高效课堂,大都指向与升学考试紧密相关的学科课程,恐怕很少有人在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中追求高效课堂。
在邹平县城的城乡结合部有个梁邹小学,这所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可供学生选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校长告诉我:他们学校开设了80多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安排3节这类课程,学生参加什么项目可以自由选择。有的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可以一直选修到毕业;有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多样或中间转换自己喜欢的项目。
自己小时候经常用家乡的泥土捏制小泥人、泥壶之类的,有些冬天就用作取暖用的小火盆。长大了,自己才知道,城里人把这叫做陶艺。我第一次看到高中开设的陶艺课程是在青岛二中,初中开设的陶艺课程是在桓台世纪中学,小学开设的陶艺课程就是在梁邹小学。
课程、课程内容、课程选择与学生的主动学习状态、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度相关。尊重了学生的课程选择权、满足了学生的课程选择需要,会影响和调节学生的整个学校学习生活的状态,进而必然对当下人们追求的高效课堂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课程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发展具有五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课程关乎学生的教育权利。国家规定的各类课程,少开一门都是违法的,都是在剥夺孩子受教育的权利。二是课程关乎学生的全面发展。哪里的学校不开设音乐、体育、美术,哪里的学校就在破坏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是课程关乎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果学校开设的课程没有任何选择性,就不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课程关乎学生的潜能释放。满足孩子智慧和潜能的发展,离不开丰富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五是课程关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课程越单调,学生的整体学习兴趣越低落。
(二)实践学习
当下所谓的高效课堂,大都指向与升学考试紧密相关的学科课程的书本学习,恐怕很少有人研究学科实践性学习。其实,课外的实践性学习与课内的书本学习,是高效课堂的“一体两翼”。
近年来,章丘四中在科技创新教育方面名声鹊起。现在,我更看好该校自2009年10月以来开始探索的学科实践性学习。
2009年10月2日,地理老师王晶华组织了一次校外地理考察,就这次考察的意外收获,她给我来了一封信:
“您也许不信,有些学生都不知道东西南北,不知道农作物的收播季节。这次爬山,他们学会了用手表定向;学会了用太阳的方向定时间;见到了丰收的棉田;他们不会再坚持山的迎风坡降水多且向阳因此植被长得好,他们发现山的阴坡郁郁葱葱,并且思索出是因为土壤水分保存得好;他们理解了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影子长短的变化和地方时;他们还通过山上的地貌理解了外力作用和古地理环境,在那片石灰岩悬崖处我从太古代一直讲到新生代,从海绵宝宝到三叶虫到鱼类到两栖类到恐龙到类人猿,从羊齿植物到银杏苏铁到被子植物,孩子们听得好认真阿!”
“我所谓的秋芒,老百姓叫白苇草,一片片的很漂亮,还有蒲公英谷,还有一座小山峰在外力作用下特别像积木,在大自然面前,一切都变得渺小,人的生命也只是短短的一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的生活呢?”
基于这次校外地理实践活动的有益尝试,我鼓励他们开展系统的学科实践性学习。从这学期开始,学校组织地理、历史、生物、化学、语文等五门学科开始了学科实践性学习的探索.。
“学生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我们的语文老师把实践性学习用到了课堂教学上,事先分小组布置任务,课上每组学生的讲解和情景剧设计、表演真让人吃惊,我们原来的课堂是一种多么严重的捆绑和扼杀啊!刚才跟几个老师交流的时候,我们都感觉到原来讲得很棒的课忽然觉得很没劲,释放学生的潜能和自由呼吸的课才有生命力,我们的实践性学习探索冲击到了我们的课堂教学观。”
——王晶华老师的来信
“高效课堂不只局限在教室内,如地理历史等科目可以实地考察,更有助于加深理解。” ——学生的观点
我们再看看美国初中生物课的一个案例——
在有关“细胞”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份课后作业──办一份报道细胞的杂志。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分别担任编辑、作家、发行者、艺术编辑等不同角色。内容包括:报道目前有关细胞和显微生物学的信息;纠正一些大众关于细胞生物学的错误观念;关注法律界对DNA研究的疑问;讨论当今世界日益尖锐的生物学的伦理问题,如克隆、基因治疗、试管婴儿、DNA指纹、基因工程等。完成后的杂志可以在学生中传看或在网络上发行。应该说,这节课被引入了许多非生物学的人文性的东西,它关注了内容、活动及其学习方式的人文性,因为富有迁移力和情意支持的科学知识远比那些缺乏生活性、人文性的科学知识更有价值。
显然,高效课堂不仅仅是发生在一节一节的课内时空的故事,课堂发生的故事决不仅仅是师生在课堂 里面的现场演艺,与学生课堂生活与学习相关的课外的广阔天地,与学生的课内学习息息相关。一句话,远离了生活的课堂,不仅其内容是贫瘠的,而且其思维与体验也必然是空洞的,甚至会常常发生“断路”。
我们不能不说,高效课堂的“源头活水”是学生的实践知识。在这里,我非常赞赏泰安市泰山区省庄二中李明尚校长的话:知识的传授可以高效地让老师在课堂讲授,但“情感、态度、价值观”光靠讲授是不行的。这里,我还要补充一句,思维品质的培养光靠讲授也是不行的。总之,思维的过程、人生的感悟等这些高效课堂追求的高价值教育目标,仅仅靠课内的讲授与学习是不行的,必须有生活经验的滋养。
(三)自主学习
当下的所谓高效课堂,大都非常关注课前的预习,有不少学校近乎苛刻的控制学生的课外时间,总幻想着学生课下除了按照“学案”学习之外,其他什么也别做。这也正是当下许多学校“学案”越编越厚、作业越布置越多,直至所谓“学案导学”大行其道的根本!这样的教育生态能不能带来高效课堂?请大家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
(1)晚自习时可以有充分的自主实践整理和反思学过的内容,而不是整晚、整晚的做学案,做作业。(2)课后巩固,将预习作为重点,便没了复习的时间,复习与预习同样有效,什么时候才能两者并重呢?
(3)重点应在课上,而非课下,不能用预习占用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若将功夫都用在课下,课堂将没有任何意义和作用!
(4)高效课堂,重在一个“效率”,不是什么所谓的几点起床,学习多晚,那样只会让自己处于高度疲惫状态,而是用同样的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充分利用课上时间。
(5)一节课讲了100道题或许很多,讲了10道题或许太少,谁又能保证讲100道题学会的比10道题就多呢,整天认真完成作业的一定成绩高吗?因循守旧,重于形式是失败的,必须要突破禁锢,做学习上的叛逆者。
显然,学生们不愿意跟老师玩了!这么苛刻地控制学生的时间,不给学生一定自由、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不行了!这种苛刻的时间控制下的教育,对于好学生是扼杀,对于中等学习水平的学生是强灌,对于学习差的学生是放羊。不能不说,这种苛刻的时间控制的结果,与校长们对高效课堂的追求是大相径庭的。其一,高效课堂的运行需要兴趣作保障,超长的学习时间带来的是学生学习的身心俱疲;其二,高效课堂追求的除了知识的掌握之外,还有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内化与生成。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储备、经验积累、知识丰富度具有直接关系。而苛刻的时间控制下的教育结果,必然是学生学习与生活自由度的严重缺失,由此带来的面积是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储备的单一化、同质化,这直接制约着学生课堂思维的丰富与深刻。由此,何谈高效课堂!
(四)学案导学
当下的所谓高效课堂,大都非常重视课前的“学案导学”,以至于在一些地方“学案导学”成了高效课堂的同义词。可今天很少有人反思:并不是所有的“学案”都有助于高效课堂的实施。相反,有些“学案”是危害高效课堂的。
在我的教育研究经历中,“学案导学”并不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生事物。早在10年前,我在组织创新教育实验时,平邑一中就开展了“学案导学”的尝试。
前几天,我翻阅有关资料时,找到了2000年4月平邑一中编写的《学案编写个案点评》。其中,有一节课,名为《三角形的中位线》。
这份“学案”设计的导学问题为:
如图:A、B两地之间是敌人的雷区(不能直接测量),若在AB外选点C,可找到AC、BC的中点M、N,若测得MN=100m,那么,A、B两地相距多少米?你的推理根据是什么?
导学提示:(1)若要解决上述问题,请你认真阅读几何第二册179-180页的内容,并请反馈你自主学习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2)课外利用这种方法实地测量一下我校荷塘的长度并体会方法。
学案”点评:
本设计突出体现了问题情境设计的实用性、新颖性、趣味性,学生看到问题后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本,查阅资料,尝试试验,自主探究,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自主意识、创新意识会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利用自学所得解决了实际问题,得到了成功的喜悦,便会激励自己进一步去探索,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
我不知道同行们看了这份“旧学案”之后有什么感想?这份“旧学案”所具备的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等功能,试问今天的“学案”还有吗?
今天的“学案”一味地将课内学习转向课外,一味地将课内练习移到课外,一味地追求所谓知识学习的高效,以至于在我看到的课堂中,所谓高效课堂直接演变成了课外做题、课内对答案,或者课外准备、课内交流。这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吗!
在经过了一番“怀旧”之后,回过头来再看看今天学生们是如何看待当下的“学案导学”的——
(1)老师讲很重要,很多时候不会就是不会,即使讨论一节课也不会。建议取消“学案”,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浪费纸张、浪费笔油。
(2)很多方面我们自己预习,看了就好,明白了就好,却偏偏要把课本上的原话再照抄到“学案”上,我们想不写,可是却还要做,还要检查。还有小组评价活动,也是纯粹的浪费时间。
(3)“学案”要设计地简单一点,基础知识还不懂就先做高考题,提升速度过快了。
(4)对于文科的一些东西,有些东西明明在课本上有,何必要再让学生整段、整段的抄一遍呢?就现实来看,这样的效果并不高,同学们只一味追求赶快完成作业,这样不是浪费时间吗?
(5)课堂更应是在掌握基础的前提下,尽量延伸、拓展知识的。尽量不要把课下就能做好的东西搬到课堂上。
(6)希望老师将“学案”内容简化,能书上标注的东西就避免抄录,需要对课本知识做的补充也一并印到“学案”上,便于在书上整理,也可以适当设置探究与思考题,课下思考,课下总结。不发“学案”的科目,可以简单地列下提纲和重点问题,这样有助于理顺思路,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将知识系统化。
基于对“旧学案”的回顾和学生对“学案导学”的期望,我认为,有效的“学案导学”,应该认真思考研究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什么样的“学案”是真正有价值的?我认为,一份“学案”好不好,有没有价值,关键看以下四个问题设计得如何:(1)明确学习目标;(2)指导学生有效预习;(3)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即能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收集上来;(4)知识与经验拓展,即指导学生适当拓展课本知识,并为课本知识的学习准备经验背景,等等。
二是“学案”编写应该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1)“学案”与教材教辅的关系,“学案”不能成为教材、教辅的替代物。(2)“学案”与作业的关系,不能把“学案”搞成练习册,“学案”只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而不能直接让学生完成大量的习题。(3)“学案”与思维训练的关系,好的“学案”不仅指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更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与实践。
四、省庄二中:实践高效课堂的典范
从2008年9月12日至2010年5月21日,我先后5次到省庄二中考察学习。为什么对省庄二中的课堂教学改革如此感兴趣?因为这里正在发生着真正的教育---“内生的教育”:人的成长是不可代替的,只 有他自己在外在环境影响下自主发展。谁唤醒了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谁就在实施真正的教育!我每次到省庄二中,都强烈地感受到,这里的教育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学生们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己在主宰自己成长的命运。
昨天(5月20日),我听了一节数学课。课题的内容是平行四边形,课型是单元综合课,即单元知识的复习、巩固与知识结构的整合课。老师先后用两个课时完成这节课。第一节课学生自己复习准备,第二节课学生们进行交流、反馈、矫正。我听的是第二课时。这节课的气氛非常和谐,师生之间没有任何距离,学生的心态是完全开放、自由、安全的,没有任何战战兢兢,脸上始终充溢着阳光与活力。尤其令人高兴的,整堂课学生们争相展示、交流、探究学习成果,不断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体验自主发现的喜悦。在这个过程中,小主持人巡回指导,小组之间相互质疑与请教,合作学习不再是走形式,而是基于真问题的交流与探究。我听过不少课,可这么主动、这么富有思维深度的课,还不多见。
这里,我想到了“谁是最好的学生”这个话题。
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着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大哲学家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当我看到省庄二中学生们在课堂上主动提问的时候、主动质疑辩论的时候,我发自内心地认知到:这里的教育正在发生真正的变革!由此,我对省庄二中的课堂教学改革充满着期望与憧憬。
(一)“公民课堂”
这里的“公民课堂”不是道德教育的概念,而是为公民做准备的教育的课堂。在我看来,省庄二中的每一堂课、每一个教育活动都是在为学生们成为未来的合格公民做准备。
我赞赏李明尚校长的话:“课堂改革源自尊重,实施过程中时时处处都体现出平等、民主、自由、公正的作风,学生不自觉中,自然而然学会了尊重、平等、自由、民主、公正的游戏规则,这不是一个人素质的很好体现吗?”我之所以把省庄二中的课堂改革称之为“公民课堂”,是因为省庄二中给予学生的教育,绝不仅仅是功利主义教育所极力追求的狭隘的知识的传承,他们的课堂无时无刻不在培养未来公民所应具备的尊重、平等、自由、民主、公正的公民素养。教育环境的改革改变人!关键是,我们每天为学生们创设什么样的教育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教育。这里有一个非常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小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笑而不答。一天,院长交给男孩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上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第二天,男孩拿着石头蹲在市场的角落,有不少好奇的人对他的石头感兴趣,而且价格越出越高。回到院内,男孩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卖。在黄金市场上,有人出比昨天高10倍的价格要买这块石头。最后,院长叫孩子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又涨了10倍,更因为男孩怎么都不肯卖,竞被大家传为“稀世珍宝”。男孩兴冲冲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把这一切讲给院长听,并问为什么会这样。院长没有笑,望着孩子慢慢说道:“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大大提高了它的价值,竞被传为稀世珍宝。你不也像一块石头吗?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价值。”
我在省庄二中校园看到的情景,坚定了我将该校课堂教学改革定位“公民课堂”的判断。5月20日下午听完课,我在校园里遇到两位要好的女同学正在交谈着什么。我了解到:有一位女同学下午刚担当了数学课主持人,她提前一周备课,其中与老师商量交流了6次,还与各小组组长沟通。这学期这位女同学已读 了10本书,给她影响最大的是一本关于人类苦难的书。她手中正在看的是一本关于人生的书。她告诉我:人要追求快乐的生活,不管你干什么,只要有兴趣,生活就幸福。
(二)“学生自己主宰的课堂”
在对学生关于高效课堂的调研中,我特别赞赏“属于学生自己的课堂是高效课堂”这个观点。省庄二中的课堂改革好就好在它是“学生自己主宰的课堂”。这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师生共同设计课堂。这是过去所没有的。至今,我看到的都是教师在备课、研课,还没有那所学校如省庄二中这样由教师指导学生放手设计课堂。
2.学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建构者。在我听的那节数学课上,学生课上展示、交流、探究的内容都是自己设计的。包括单元知识结构归纳、重点例题和容易出错各类题的筛选,等等。这些都是学生主动建构的重要的课程资源。
3.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助手。这是师生课堂关系的革命性变革。在省庄二中的课堂教学上,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有“四个关键词”:主持、主讲、合作、融合。“课堂主持”一般由两个学生担任;“课堂主讲”即每个学习小组都有主讲人,需要时就代表本组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等;“课堂合作”,包括小组内的合作和学习小组之间的合作;“课堂融合”,包括智慧的融合、思维的融合、建构的整合等。省庄二中课堂教学的这四项活动站在前台的都是学生,教师成了学生的助手。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
省庄二中开展的“精彩主持”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尊重和释放了学生的学习能量,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持课堂、学生主持交流、学生主持合作、学生组织整合学习成果,但这丝毫不否定、不降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李明尚校长说:“我们认为,„主动‟的后面是„真‟,„被动‟的后面是„假‟。教师„走下讲台‟,学生„走上讲台‟是由被动到主动的转换,针对转换中教师角色的转换,张厅长只用八个字就彻底阐明了,那就是引导、点拨、纠偏、补漏。”在此,我再做些补充,加上“评价、整合”4个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归纳和总结,尤为重要。特别是当学生的评价、总结与归纳不到位时,更加需要教师的提升。
(四)四点建议
省庄二中的课堂教学改革才刚刚开始!她像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刚刚发出了第一声让人心醉的啼声!从帮助她健康成长与发育的角度,我有4点建议供参考:
1.人人都当主持人。我主张每位学生每个学期都要当学科主持人,学生的学科兴趣与特长不同,不同的学生完全可以当不同学科的主持人。
2.人人都当主讲人。也就是说,要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在不同的学科里当小组主讲人。
3.让每个孩子都阳光。我在听课中发现,有的学生发言很少,这肯定是学习相对落后的学生。如何让这些学生在课堂中阳光起来,而不致成为被课堂遗忘的角落?我主张,课前老师、课堂主持人、小组主讲人要帮助这些学生做有针对性的准备,专门为他们创设课堂发言的机会。什么是教育?这就是教育。
4.让知识与能力齐飞。有人担忧,活起来的课堂,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掌握到底如何。我认为,其一,有了活起来的课堂,就有了进入主体状态的学生,就有了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与生活,学生的综合素质必然是高的,反过来讲学习质量就高。这是规律。其二,活起来的课堂,必须做到活而不乱,既活又实。关键是,师生要始终关注课堂、单元教学中的诊断、反馈与矫正,重视知识的整合与建构。在这里,我倒不担心学生情感领域的发展。
第五篇:构建我的高效课堂
构建我的高效课堂
董立刚
对于高效课堂,我的解读就是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获得最大学习效益,方可称为高效课堂。那结合我们班学生的特殊性再联系葛主任的讲座,我认为我的高效课堂应该这样构建:
1.认真备课
认真熟读教材,制定准确的课时目标,对于一节课的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什么内容,如何教,达成一个怎样的目标,这些在备课的时候都应当拿捏得当,而不能稀里糊涂的教。
2.给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
学生有差异,有基础好点的,也有基础差点的,有领悟快些的,也有领悟慢些的。尤其是我们班的学生,我不可能要求他们个个都考个优秀,但我可以给他们制定不同的目标,如基础差点的则可以学习一些常识课;基础一般的要争取及格;基础好点的则要力争优秀。有了可望而又可及的目标学生学得快乐,老师教得也轻松,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会处理的很好。
认认真真抓教学,实实在在求质量,愿我的学生都能在小毕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