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有点文化味

时间:2019-05-14 03:47: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作文有点文化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作文有点文化味》。

第一篇:让作文有点文化味

让作文有点文化味

选准角度

思想深刻

选材典型

结构匀称

一、他山之石

【2016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例文1】

无用之癖伴人远行

山东考生

周作人有言:“人生需一些无用之乐。”斯言如是,或许是一杯清淡悠远的茶,或许是一支清瘦古意的笛子,人生路途漫漫,我们即使一生也用不上,借之而生,但它们却会滋养我们的心性灵魂,伴随我们一直走向远方……

张岱年少,好精舍,好诗好橘,精致玩物似乎不堪用途,但正如他自己所言:“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之交,以其无真气也。”少年的繁华享乐,深入他灵魂,嵌入他文笔,让他在衰败流落的晚年,仍能以精致的语言写出篇篇隽永的架构。让他在艰难流顿的岁月里,仍能自嘲自乐。如此看来,其少年时的癖好,不也伴随其一生吗?

人生路长,所需甚多,人们在打点这份人生行囊时,往往莫衷一是。有实用主义者道:琴棋书画,棋淫茶谑,均为无用之物,绣花枕头罢了,曷反其本也!古诗云“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样看似无用之物,实际上可以滋魂养魄,塑造人格。物性决定人性,物镜塑造心境,人之性情品格,皆能从无用之癖中得到温润、滋养、改善、发扬。由此踏上人生旅途的我们,总会带着其带给我们的馈赠。跋山涉水,步向远方。

“书宜杂读”,梁启超如是说;“通才能成为大”,傅雷如是说。斯言如是。无用之癖虽杂,虽通泛,却不能让你在岁月的流逝中,发酵为一杯佳酿。李白好剑,虽无用武之地,却也练出了一颗“剑胆琴心”,飘逸侠气;爱因斯坦好提琴,虽不精通,却从中滋养了一颗悲悯博爱的心;林清玄爱茶,虽不借茶谋利,但那舒卷的茶叶,清浅的茶汁已然滋入其文字,字里行间茶韵悠然……他们带上了无用之癖,所以漫漫长途,相伴一路,受益一生。

然而,伴随我们一路的,有时却不是侠心、悲悯、茶意,有时也可能会是贪婪、怀疑、懒惰,盖其打点人生行囊时,有意无意地携上了坏癖。佳癖固也修身养性,坏癖亦可毁人一生,所以现世中的我们,定需时时勤翻检,莫令坏癖伴一生。

叶芝有诗云:“她劝我们从容生活,如草生堤堰;她劝我们从容相爱,如叶生树梢。”她,便可以是“无用之癖”,于漫漫路途中与我们默默相伴,成就我们从容的姿态,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靓点借鉴: 【例文2】

张岱的行囊 山东考生

公元一**四年,数声金角响彻京城,三尺白绫独悬眉山,大明王朝如一艘破蔽迷航的孤船,终于在最末一轮狂风暴雨中沉没。

与此同时,往日沉湎于西湖景致的张岱,不得不开始他生命中一段新的旅程。他决意遁入深山,可这行囊该如何打点?家中万卷藏书汗牛充栋,纵有扛鼎之力也搬不走,只得挑选了几本最钟爱的。金缕玉衣,平生尽享,此时国难当头人流窜,足以避寒可矣。1 古董架上的纷繁古物,若执意带走,定然会遭残损,只得长叹一声,忍痛割舍。平生浮华迷离带不走,只得做一流离荒山的野人罢了。西湖的弱桃天柳,舞榭歌台,亦搬不动分毫,只好在临行前凝望一眼,载入心中。

就这样,昔日的纨绔子弟背着行囊,化为深山野人,所剩何物?破窗敝几,秃笔残书,一方香炉一方琴,这便是他所剩的一切。毕竟行囊有限,人力亦不足,对于享尽锦罗玉宴的张岱来说,这些寒酸得可怕,但他终是撑了下来。因为他的行囊中,除了这些有形之物,还有一些无形无状,无声无臭,珍贵的东西。

张岱的行囊里,有对故国的深切缅怀,世事沉浮,王朝鼎革,张岱以一双穿越千山万水的眼,注视着他的城郭与人民。一村沦陷凋亡,他哀而不伤,因为他的行囊里没有前朝那些亡国移民哭哭啼啼的病态,他知道冬天来了,于是像亡命之鸟一般任时代的冬天掩上荒凉的帷幕。然而,他终究是放不下故国风华的,于是他幽思追忆,落墨化为一部《陶庵梦忆》,故国风物人情尽在其中,把他携往一个幽深的梦里,于是忘却了粗茶淡饭、短褐穿结的辛苦,只顾奋笔如走马,酿成一页页心血的结晶。

张岱的行囊里有对西湖的眷恋。久居西湖畔,湖中典故如数家珍,西湖于他更似一位形影不离的友人,这一别28载,西湖未尝不一日魂牵梦萦。张岱的行囊里,有倾尽心血以遗后人的壮志,你看那《石匮书》恢弘大气,《夜航船》包罗万象,《西湖梦忆》风华绝代,无一不是张岱在深山中,对着枯灯破几,用秃毫蘸着残砚写就的。亡国破家之痛,繁华散尽之痛,生活困窘之痛,一一痛得真切、深沉,张岱这一游手好闲的痴人,凭什么熬过这一重重痛楚?因为他的行囊里,装着一根属于文人的硬骨头!

是啊,是啊,装千金有何用?千金终有散尽时,不如装一捧热爱,一份坚忍,则纵使前方是蜀道的千回百转,悬崖峭壁,亦能一往无前,登顶为峰。靓点借鉴:

二、美文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如今,绿色派生出许多词语,如“绿色消费”“绿色计划”“绿色文学”“绿色能源”“绿色企业”“绿色软件”等等。

请你根据对“绿色”含义的理解,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表达你的思想。【例文一】

爸爸的绿色生活 ××考生

“云卷云舒”“闲云野鹤”,爸爸最喜欢的就是这两个词语。(以成语点题,交代爸爸的性格)

他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人,有一颗普普通通的心。从不强求什么,活得随性、自然、真实,过着绿色生活。(运用整句,对爸爸进行概括介绍,紧扣“绿色”)

记得上初中时,每天放学回家,进门就能听到爸爸哼着歌。走进厨房,就会发现他挥舞着铲子,唱着歌,炒着菜,见我回来,冲我笑笑,硬拉我过去尝尝菜的咸淡。有时候盐味把握得不好,他还会像个孩子似地嘟嘟嘴。看到这样的爸爸,我忍俊不禁,但还是会鼓励他两句:“不错,继续努力!”这时他就一张阳光灿烂的脸了——他总有绿色的表情。(说明爸爸生活是“绿色的”,语言具体、生动、形象)

爸爸对工作也很用心。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医术应该很好吧,不然点名找我爸爸的病人怎么那么多呢?能为别人服务爸爸也很开心。他常说,工作使人美丽,忙碌让人充实,成绩使人快乐。只是,他一直没有升职。不是因为他得罪了谁,而是他将一次次的机会让给了别人。妈妈为这件事没少和他吵过,说他呆;爸爸却不以为然。久而久之,妈妈拿他没办法,2 就索性随了他这绿色的性子。(说明爸爸工作是“绿色的”)

我上了高三,学习紧张,有时感到压力大,就打电话给爸爸以求指点迷津。他呢,听完我长篇累牍的诉说后,净说些不着边际的话。不是告诉我家里的君子兰花开得很好,就是说奶奶关节炎已基本痊愈之类的话。这样几次下来,我感到莫名的恼火。我希望得到的是关爱与支持,而爸爸回应的尽是这些花花草草的消息。于是我打电话的次数少了起来。

直到那天爸爸陪我去物理竞赛,我才明白他的苦心。初到省城那天,我给自己施加了太多的压力,一下车看到挤在学校里的摩肩接踵等待考试的学生,差点喘不过气来。爸爸拍了拍我的肩膀,对我说:“孩子,我希望你拥有一颗平和的心,别把压力看得太重,其实都没有什么。我们要做的只是平和地对待生活,而生活也会公平地对待你。记住,孩子,心如止水,方可气贯长虹。”(说明爸爸对待家庭、对待子女教育也是“绿色的”)

现在,生活依然紧张、忙碌,但身处其中的我并不感到压力很大。因为爸爸绿色的生活,也给了我一颗绿色的心,让我懂得了恬静的力量。爸爸的生活智慧在很多人的眼里都是不能理解的。其实,这种淡然的心境是很多人一辈子也求不到的。

我也相信,这种绿色会伴我走过一生,直到花开。(进一步深化主题,强调爸爸的“绿色”观的影响及意义)【例文二】

一抹绿色的告白 ××考生

亲爱的人类朋友:

我是山里一棵即将枯死的树,年逾不惑。四十年前,我的主人将我根植在此。我的生命,在这短暂的四十年里发生了怎样的沧桑巨变?想知道吗,人类朋友?让我细细道来:(造成悬念,语言亲切)

回忆起来,当时与我一同来到这里还有很多兄弟姐妹。我们一起欢呼着、涌动着,只为生命的茁壮成长。人类喜欢我们的颜色,从你们的口中,我知道了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我们也为此自豪。于是用叶子集取太阳的光辉,用根汲取大地的养分,年复一年,我们从渺小到伟大,就这样一直坚定地成长着。

那时,我们所在的地方,虽说偏远,但时常出现白发老人和垂髫顽童的身影,他们的笑声和鸟儿的嬉戏声巧妙地结合成一曲动人的旋律。听着这些,我们也不禁随着咯咯地笑起来。哦,那时,我们与你们人类朝夕相处,谁也不觉得人类是可怕的动物。你们爱我们,我们敬你们!

绿色,充满人间。(点出当初环境的优美)

是的,人类喜欢绿色。因为在我们的耳语相传中,我得知了“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文化”这些词语,这些都是何等奇妙的东西呀!原来,我们的肤色,是健康的代表,是环境友好的象征,是人类行为规范的一条准则。哦,你们人类是真的喜欢我们呀!

大约过了几十年,有些陌生人来到了山里,是他们打乱了大山的宁静、毁灭了我们的幻想:他们是那样从容、那样不带一丝疚意和犹豫地用利斧砍断了我们的躯体,蹂躏我们的枝丫……那时,我们呼喊,我们流泪。哦,亲爱的人类,您真看不到我们泪流满面?你们是真的喜爱我们、保护我们吗?难道喜爱一抹绿色就是将他掠夺占为己有?不,你们或许只是无节制地利用我们、毁坏我们,令我们植物界心痛呀!

绿色,岌岌乎殆哉!(人类开始破坏大自然,环境质量出现危机)三 你们人类来过几次我记不得了,但是我清楚地记得你们足迹的数目,因为你们的每一步 3 都像炮烙一般印在我们心里。所谓“绿色”,所谓“生命”,所谓“环境友好”,就像浮华的假象、充满温情的谎言。现实,好严峻!

好在最近,你们认识到了与我们和平共处的重要意义,开始绿化荒山、退耕还林、保护农田……我们的家族在繁衍,地盘在扩大。(人类开始觉醒)

四十年来,我曾看见秋冬的转移,曾看见大雪的壮美,也曾听见风儿唱着歌的悠扬。生命的年月还未到,但我知道自己即将死去,或许哪天哪人看见了这样一棵已经枯死的悲伤的树,他会留下眼泪,进一步思考绿色的要义。

那时,人类真的又重新拥有了绿色……(寄予期望,看到光明)

行将就木的枯树 二〇一七年一月

【例文三】

汨罗访绿 张晓静

记不清从何时起,身边充满了“绿色”说法。人们都孜孜以求安全健康的“绿色食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GDP”……

而我,只想追求那思维深处的一抹绿色。

我把恼人的年岁付诸流水,踏着明亮却不刺眼的日光来到汨罗江畔。光摇细柳风自醉,月照沙岸水自清。我故意避开喧闹的人群,独立江边一隅,站在你踽踽独行时一定踩过的大路上,用和你一样的眼神打量这穿越千年的汨罗。我每走一步都感到有历史的重压笼罩着我。人,历史,这一刻自然早已融为一体。我想像你一样大喊,喊出“举世皆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愤懑,探寻一下它深处的色彩,但我又怕这无人应和之声惊扰了江南的青青梅雨,惊扰了楚天的水样忧伤。

汨罗的源头,是你染绿的吗?

拂面的春风、潺潺的流水,是你在倾诉衷肠。“帝高阳之苗裔兮”,你是如此骄傲!但一片忠心抵不过张仪三寸不烂之舌。“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你满身骄傲终被令尹子兰击溃。你低泣,徘徊,独伤。但你又振臂一呼“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这路是坚守——坚守理想、坚守信念。这是在冰冻三尺的寒冷中发出的对绿的期望,这是在狂风肆虐的夜晚中对黎明的期待,这是你以生命的余光为后人照亮的前程。你成功了,却也失败了。

如果你是大隐隐于朝、“安禅制毒龙”的王维也就算了,如果你是傲然不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也就算了,如果你是躬耕于亩、“悠然见南山”的陶潜也就算了。可你偏偏是屈原,那宁愿死也不妥协的汉子。汨罗的浪花冷冰了你的身躯,却澎湃了我的心海。对绿的追求,化作永恒。

汨罗的绿是坚守,可他绿得令人心悸。我注视着江边依旧存在的渔父,年年岁岁,说不上清苦,又谈不上享乐。却依旧荡漾着,冲涤一些过绿的色彩。我知道你是不会听的,但我要对自己说一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与世推移。

汨罗访绿,我明白了绿色也是对人生信念的坚持。绿色同样也是于世推移的灵活变通。人生,本就应该在这种绿色之下静听天籁。

三、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禅师将一杯水和一面镜子交给弟子,然后说:“以后它们就是你的老师。”弟子问:“向水和镜子学习什么?”禅师说:“无论把水倒进什么形状的容器,水都会随之改变形状,不加埋怨。镜子无论面对怎样的情境,都能如实映照,没有遗漏。”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第二篇:让语文味浓起来

让“语文味”浓起来

南京市上元小学 汪国宝

“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相对于其他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其中的内容(义理),而非语言文字本身来说,只有语文课主要是学习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叙事状物的。因此,“学习语言”才是语文课有别于其他课程的个性和本质特色。语文教学应当独当其任, 凸现语文教学的语文特色——语文性。

“语文味”是什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 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笔者以为,“语文味”就是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它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以下,是笔者关于“语文味”的一点认识﹑体会与思考。

一﹑紧扣文本,凸显“语文味”的原点

课文是由一篇篇生动鲜活的语言文字所组成, 包括教材中的每一个练习, 每一道习题, 都体现着编者对培育学生语文能力的匠心独运, 它们都是产生和形成语文味的原始材料,是构成语文味的重要基础。可以这样说:语文味源于文本,扬于课堂。

这些文本, 有的抒发对祖国﹑对劳动人民﹑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有的反映历史人物与事件;有的歌颂我国革命领袖﹑英雄人物伟大品格;有的展示各族人民风俗习性﹑精神风貌等等, 文质兼美,饱含韵味。这些文本中, 有的情感浓烈,它适合于情感熏陶,如《母亲的恩情》、《每逢佳节倍思亲》、《印度洋上生死夜》等;有的形象生动,适合于审美鉴赏,如《白鹭》、《哪吒闹海》等;有的条理明晰,适合于逻辑思维训练,如《北大荒的秋天》、《“东方之珠”》 等;有的语言丰富,适合于语言品味,比如《小露珠》、《石榴》,„„也有一些课文多种元素兼备。文本中的这种情感、形象、条理、语言等都是构成语文味的重要元素。充分利用文本的这种特点,在课堂上发挥其个性,语文味自然而然就能散发出来。

小学语文教材,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多种文体的整合。比如低中年级安排了较多的寓言、童话, 高年级则较多的安排了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 还有各年段都有的诗歌等。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语文元素,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语文味。像寓言、童话故事类,教学中要侧重指导学生感受其形象的鲜明生动;写人记事的文章,要侧重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法;写景状物的文章, 要侧重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描摹准确的技巧;学习说明文重于解释和说明;学习诗歌重于文字的精炼和诗歌的意境,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充分把握不同的文体特征,那么,语文味就能够得到体现。

二﹑品析词句, 体现“语文味”的过程

味,是嚼出来的,语文味也同样如此,嚼什么?就是咬文嚼字,就是嚼好词佳句。因为语文味就是包含在文

本的一字一词一句中的。咀嚼词句,这是体现语文味的重要形式之一。

有的好词佳句,文本中表现的比较显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里应该细细咀嚼。如《北大荒的秋天》(苏教版小语三年级上册)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的演唱。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这里的教学,就需要指导学生把“热闹非凡”加以具体化、形象化, 通.................过“哗啦啦的笑声”、“乐呵 呵地演唱”,体会丰收在望的景象和人们的喜悦心情;通过“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体会出秋天气氛的热烈、人们情绪的高涨。

有的好词佳句,文本中表现的比较含蓄,需要教师对语言有独特的敏感。

如《小稻秧脱险记》(苏教版小语三年级上册)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突然,一阵毛毛雨从天上飘下来。一棵杂草警觉地抬起头, 看了看天说:‘不对呀,大晴天怎么会下雨呢?’”教师问学生:“警觉”是什么意思? 学..生说:“警觉”就是感觉;另一学生补充道: “警觉”就是很机警地感觉到。老师说:小朋友们想过吗,杂草为什么这么警觉? 课文里怎么没有写小稻秧警觉呢? 学生被一时问住。这时,教师启发学生去读书并联系上下文好好..去想一想,有一位小朋友是这样回答的: 这句话中的“警觉”并不是真的说杂草很机警,而是说杂草干了坏事抢了小稻秧的营养,它心里很不安,就像小偷干了坏事一样, 怕被人发现。教师追问学生: 那杂草怕谁呢? 农民伯伯会怎么惩罚它呢? 这样,一个不起眼的词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嚼得有滋有味。

再如《第八次》(苏教版小语三年级上册)一文中第四自然段:布鲁斯感动极了他猛地跳起来喊道:“我也要..干第八次﹗”一位老师是这样教学的:“猛地跳起来”是怎样的跳起来? 从“猛地”这个词中你读懂了什么? 这里的设疑,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上文,再次让学生去感悟布鲁斯王子率领军队抵抗侵略军,七战七败,几乎丧失信心以及布鲁斯看见蜘蛛在风中结网,直到第八次才成功,从而受到启发和鼓舞。一字一词一句,这位老师没有放过,而是引导学生细细地咀,慢慢地嚼,生动地再现了布鲁斯王子由“唉声叹气”、“ 几乎失去了信心”到“感动极了”的心里变化,其间,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语感受到训练,语文素养得以有效发展。

语文的魅力在于语言的精确、丰富和细腻,从古至今,文人墨客无不是“吟得一字安,捻断数茎须”,文学史上,许多经典的推敲典故举不胜举、令今人为之叹服。可以这样说,语文味就是要善于“咬文嚼字”。

三﹑重视读写, 强化“语文味”的落实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这是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的。语文教学应始终贯穿听说读写训练,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视文本,重视诵读、重视语境、重视习惯、重视积累的宝贵经验的继承和发扬,也是牢固树立语文教学根基的核心。因此,语文味的核心也就是听、说、读、写等最基本的语言实践。

具体说来,教师要创造一切机会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并沉浸其中,让他们朗朗地读,静静地思,无拘无束地说,认认真真地写。透过语言文字,把握文旨,体味情感,同时抓住精彩的内容、精妙的语言,重锤敲打,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并积累语言,进而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种咀嚼涵泳、感悟积累、表达体验等一系列语文心理操练,有利于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进一步凸现语文教学的语文特色——语文性。

《西湖》(苏教版小语三年级上册)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清新、流畅、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毋庸置疑,教学这样的课文,加强诵读是非常关键的。比如第一段通过设问“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第二段介绍远山和湖面的美丽景色,可以结合欣赏文中插图,通过“绿”、“青”、“浓”、“淡”等词语想象多彩秀美的画面,体会“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美妙意境。再通过“银镜”、“掠过”、“一闪一闪” 等词语的品

读,感受“平静的湖面”那独特迷人的景色。第三段描绘西湖主要景点的旖旎风光,把朗读同想象结合起来,在感受想象“绿色镶边”、“葱绿”、“绸带”、“仙境”等画面之美丽的同时,体会作者遣词造句之准确,领悟游人“心旷神怡”的美妙心境。第四段描绘月光下的西湖给人留下的美妙意境,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展示月光下的西湖画面,播放舒缓优雅的音乐,让学生把自己朗读的声音与画面、配乐融为一体,在“明月东升”、“湖水荡漾”、“华灯倒映”、“悠扬的琴声”中“泛舟湖上”。

上面例举的是加强朗读的教学示例,重视写作亦应如此。比如学完《“东方之珠”》(苏教版小语三年级上册)后,根据教材要求,仿照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让学生掌握围绕中心句构段的方法。教学中,教师还应敏锐地挖掘那些易于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元素,指导学生写作。比如认识了比喻、拟人、排比等造句方法后,也让学生学着去写几句;学了《狐狸和乌鸦》以后,启发学生想象:过了一段时间,狐狸又看到乌鸦叼了一块肉回来,这一次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请小朋友们去续写一个童话故事;学了《北大荒的秋天》以后,让学生去写一写自己家乡的秋天等等。

听说读写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引领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训练。

在这训练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在主动积极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去掌握语文这门工具的知识并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感悟、理解、欣赏、评价等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不难发现,原来语文味就包含在文本的一字一词一句中,包含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当然,它还包含在师生思维的相互碰撞中,心灵的相互沟通中;包含在教师的课堂语言中,教师教学手段的运用中„„ 其实,只要我们的眼中有了语文,我们的心中有了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自然也就会多一些语文味。

愿我们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浓起来。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好课三味》 王崧舟

3、《“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 吉春亚

第三篇:让语文味更浓

让语文味更浓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通过学习窦桂梅老师《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探讨在多媒体的辅助下,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地品味语言,激发情感,帮助学生获取审美快感;从而在语言中构建精神,在精神的构建中发展语言,这样,在信息化教学中牢牢抓住语文本色,涵养更浓厚的语文味。

关键词:多媒体 辅助 语言 精神构建 语文味

多媒体进驻语文课堂,这已成为事实。其宽泛的资源环境,动感直观的画面,便捷简易的操作,颇受广大老师的青睐。特别是公开课、评优课,对于多媒体的运用更是不可或缺。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在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但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它具有含蓄性、情感性、隐喻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因而直观的视觉形象、听觉感受有时候难以传达文字语言的内涵。尤其是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想象力、接受能力都有其自身的阶段性特点,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就有必要值得关注。

但,不无担忧地看到:不恰当的多媒体课件充斥着各种场合的公开课、评优课,也殃及日常的语文教学。那些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的课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不仅挤掉了孩子们本已捉襟见肘的读书时间,而且过于直观的感官轰炸,一再干扰了他们尚未健全的形象思维。于是教室里本该飘荡的朗朗读书声日渐稀薄;他们亟待拓展的思维空间渐趋狭窄,他们才刚起步的对文本言语的感悟在多媒体的富有动感的演示中浅辄而止„„为了追求所谓的媒体展示的视觉效果,而使言语的欣赏、积累、运用,情感的体验、揣摩、感悟等本色的“语文学习”退出了语文课堂的舞台,这岂不是与“语文味”渐行渐远了吗?

本文通过学习窦老师《圆明园的毁灭》(人教版第九册)教学实录,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探讨如何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力求为信息化进程中的小学语文教学寻找创新点和突破口。

一、把握语言,互动交流

窦老师《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中,较之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频次、时长 和内容,她更多的是在和孩子们交流,以温婉精致的口头语言、饱含情感的肢体语言与孩子交流。

课始,她引导孩子们观看课本上和幻灯上圆明园废墟图片,激发孩子们表述出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出“毁灭”二字,这样通过互动交流很快带领孩子们进入角色。课上的她始终微微蹙眉,饱含着激情,她那一颦一笑,一言一语,一抬手一投足,都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她以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调整课堂上时而明丽

自豪、时而沉痛激愤的氛围。圆明园的辉煌已经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孩子们感悟、想象,在其脑海里再现它昔日辉煌的景观是教学难点,她信手点击幻灯,于是,孩子们信步来到了金碧辉煌的建筑群中,欣赏了玲珑剔透的奇珍异宝,饱览了诗情画意的山乡田园,从而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拥有了具体的可触可感的实质印象,获得了“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的感受。讲到侵略者对圆明园的劫掠、毁灭时,她在幻灯上演示了一段“火烧圆明园”的视频,那熊熊燃烧的冲天烈焰,那沉郁悲愤的旁白,震撼了孩子们的心灵,把孩们子对侵略者的愤恨引发到了空前的高度。

自始至终,她都特别注重用粉笔板书,她除了把描写圆明园昔日辉煌景观的词语集中在一块,还别出心裁地抄写了“有„„有„„”、“有„„有„„”、“不仅有„„还有„„”、“上自„„下至„„”,而不是把它们事先作到幻灯上去,为的是和孩子们一起体验美的毁灭带给人心灵的创痛:只有“有”,才能体会“没有”的痛苦;同时,以此为切入点,抓住关键词语,引发孩子们充分讨论,水到渠成地解决了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难点:课文的标题明明是“圆明园的毁灭”,而文中大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为什么不直接描写毁灭?接下来,她进一步牵引着孩子们把澎湃在心头的体验外化、喷涌出恰如其分的言辞:“不可估量的损失!”“耻辱!”“心中永远的恨!”“愤怒!”“惋惜!”“落后就要挨打!”

课堂上,她时而舞动着手臂,时而蹲下身子,时而把手拢在嘴边,时而俯身倾听孩子的交流„„她就这样自然大方、挥洒自如地全情投入课堂,她用语言和动作辅之以幻灯中切实可感的图片,唤起孩子们的联想和想象,移步换景,一次次和孩子们一起进入新的情境之中,体味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在这样的课堂中,已然没有了教师学生之别,没有了课本幻灯之分,没有了教与被教,有的是融为一体的心灵互通、情感碰撞。

二、把握情感,激情朗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朗读可以让孩子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一篇课文如果不读通读透,而忙着去操作电脑,带领孩子看画面,听音乐,课堂上没有了琅琅书声,也便没有了语文味儿,孩子的语感也就没了,语文素养更无从谈起。叶老曾说过,“语文本是一门读的学科。”张定远先生也认为"要教出语文味儿,就要引导学生读,反复读,决不只读一遍,两遍。

《圆明园的毁灭》全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都充盈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学实录中,窦老师就特别注重以情激读,以读激情。第二至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初读课文后,她用幻灯出示了圆明园昔日的胜景图片,然后引导孩子们以自然、从容的语气,舒缓、清朗的语调,娓娓读来,读出孩子们发自肺腑的欣赏、赞美和自豪来,这样,通过观图品读,发挥想象,把孩子们带入一百多年前的圆明园中。末尾一个自然段,情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讲述的是侵略者的劫掠和毁灭圆明园的滔天罪行,她引领孩子们把“闯进、统统、凡是、任意、”等关键词一个一个区分朗读,那一字一顿地低回,挥洒的是师生感同身受的巨大痛苦和惋惜,倾泻的是历史的强烈悲愤和仇恨。

有许多时候,文本的内容是有限的,多媒体课件正好发挥补充作用。课文最后,窦老师用幻灯出示了两个曾经参与抢劫的法国军官的文字记录以及法国作家雨果的话,作为对最后一段内容的补充,孩子们争相朗读,从读后的讨论中,从几个孩子颤抖的发音里,都分明感受到他们对侵略者的仇恨、对中国和世界文化奇迹的毁灭的痛惜达到了极致,森林般的手臂举起来了,群情激奋,整个课堂完全沉浸在悲愤惋惜的氤氲之中了。

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无疑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外在的体现为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内里则表现为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吉春亚语)。无论选用何种教学方式与手段,都要紧紧抓住这个出发点,都要看它是否有利于这个目标的达成。

窦老师出示幻灯,不管是在互动交流中,还是在朗读中,(其实,很多时候二者是交融一体的),都是引导学生在语言的感悟、理解、应用中,捕捉文本里丰富的精神养分,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因为语言是精神构建的土壤,只有当精神的构建扎根在丰厚的语言土壤,才能使精神在学生生命中发芽、开花。同时,学生正在是被情感浸润时,窦老师的课堂才一次次地焕发出如痴如醉的人文情境,学生入境入情,语言表达流畅、丰富。那是因为,有了精神支持的语言才是有骨有架有血有肉的语言。由此观之,是精神催化了语言,净化了语言,提炼了语言,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

不由想起梁羽生武侠小说里的武功高手,在路边随手拾起一段树枝甚至一截伞柄,亦能克敌制胜——只因他们手中无剑,心中有剑!课堂教学中,选择什么样媒体、取用哪些资源、采用何种方式,已然不难,只要心中有剑——语文味。

参考文献

①青巧、黄春华《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②程少堂:《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 ③吉春亚《“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

准 深 广

——谈阅读教学中电教的作用

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能把文字通过形、声、色化为具体可感、可触的形象,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和理解文本信息,深入体验和感悟作品传递的情感;同时,它也能通过整合资料来设计、创设情境,有助于课堂训练和拓展,提高学习兴趣。

一、准确理解,入境入情 古诗词的语态、语境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存在一定的距离,诗词作者的心境和诗词抒写的意境,更需要学生去领悟、去意会,教师即使滔滔不绝地讲解和启发,学生们仍然难以进入角色。多媒体教学则能以色彩鲜明的图案、逼真鲜活的形态、极具冲击力的音响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直观、活灵活现地地把诗词内容展现给学生,激发他们的联想,牵引他们进入诗词所描写的情与境之中。

教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我把精心收集的夏天田园的月色、乡村夜景图片和鸟惊、蝉鸣、蛙躁的音效有机地组合,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让学生们进入大自然,领悟到月明风清的恬静之美以及乡村田园的勃勃生机,他们在欣赏画面的同时,也和作者一样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乐趣。

很多现代文的教学中,像《桂林山水》、《草原》、《七月的天山》等,电教都能以其直观展示色彩、形态、音效的优势,立即带给学生美的体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他们进入文本情境之中。

二、深度挖掘,升华情感

当学生真正内化了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可以通过整合资源,对文本予以 适当深度的挖掘,在“悟”的基础上进行“读”、“写”、“说”等语文活动,使得原有内容有所发展,原有信息量更加丰富,让学生获得更多情感体验。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除了展示大气污染、土地污染、河流污染的资料图片外,还精选了几幅海洋石油污染的图片,接下来,学生们在口头表达训练项目中的表现非常活跃:“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等词语几乎是脱口而出。

窦桂梅老师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后半部分时,在多媒体课件上引用了参与过、目击过劫掠现场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对劫掠现场的描述、法国作家雨果的描述、反映圆明园毁灭的纪录片视频资料,当学生观看过这些资料后,窦桂梅老师要求学生把观看的感受和体会重新送回课文中的重点语段有感情地朗读,与前面相比较,学生们的朗读感情更加充沛,掷地有声、义愤填膺的斥责,表达了他们满腔的悲愤和深深的惋惜,接下来,窦桂梅老师让学生为课本中的插图题字、题词,或写话,写下自己的感受,于是,“耻辱”、“噩梦”等字眼呼之而出,“落后就要挨打”等感悟油然而生,就这样,通过对文本的挖掘,语文训练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认知得以提升。

三、广闻博见,开阔视野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在教学时要在充分利用“文本”的基础上,大力 开发课程资源,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在课内外的学习与运用中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

在小学阶段不少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主题凝聚,横向比较,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开阔视野。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先播放名曲《送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送别”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极大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除了古诗词外,语文课本每单元的内容都集中于一个专题,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电教横向比较和联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汉江小学 李治荣

运用电教媒体,优化拼音教学

汉语拼音是学生识字、阅读、学讲普通话的工具,但汉语拼音的教学相对抽象和枯燥,教师如果不为刚进校的一年级孩子在头脑中建起一座抽象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那么,拼音将有可能成为孩子学习上第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这对于保护他们刚刚萌发的学习兴趣是极为不利的。而电教媒体作为一种知识信息的载体,进入语文课堂,为传统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现代化教育的特征之一。因此,在拼音教学中,我们尝试着用电教媒体来提高汉语拼音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快更好更轻松地学习掌握汉语拼音。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而电教媒体以其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的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动静互换的独特功能,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无意识心理活动的作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一开始学拼音时,我便演示CAI课件:一个小姑娘从左边走出来,一边向小朋友挥手,一边说:“嘿,小朋友,你们好,我是拼音姐姐,从今天开始,我就要跟你们在一起了。我的用处可大啦,能帮你们识字、读书、学说普通话。你们愿意跟我做知心朋友吗?”这时,在坐的小朋友既好奇又激动,异口同声地说:“愿意!”接着,拼音姐姐便教小朋友念儿歌:“拼音字母真是好,读书识字离不了,帮助讲好普通话,我们快快掌握牢。”学生则饶有兴趣地跟着念。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便调动起来了。

又如,在教学复韵母“OU”时,出示CAI课件,伴随着乐曲声,大屏幕上出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在这蓝色的海面上,一群白色的海殴在自由自在的翱翔,还不时地发出动听的叫声。学生们都高兴地叫起来:“大海,大海!”“海鸥,海鸥!”画面一出现,小朋友便吸引住了,课堂气氛也一下子活跃起来。这时,我便抓住时机导入新课:“是啊,一群白色的海殴在蔚蓝的海面上飞得多自在呀!今天我们要学的复韵母“OU”的读音和海鸥的“鸥”的音是一样的。”

导入新课是一门艺术,其方法多种多样,运用多媒体课件导入,通过声音和画面图像的渲染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营造一种乐学的氛围,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信息传输系统处于最佳导通状态。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是很重要的。

二、运用电教媒体,化难为易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这是人类认识过程要遵循的一般规律。学习汉语拼音,牢固掌握其声、韵、调和拼音方法,是学习汉语的关键的奠基工程。而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必须通过感性示范才能给学生以明晰的印象。因此,在拼音教学中,利用电教媒体。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

在教学声、韵母时,教师便可把录音反复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在多次反复听

录音后,跟着录音模仿声母、韵母的发音。然而,声母、韵母的发音方法及部位则是学生学习拼音的难点,一年级学生较难掌握。这时,教师可充分利用投影来帮助学生克服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难题。当教师把声母、韵母的发音口形图投影到银幕后,学生可以从投影中清楚地看到每个声母、韵母发音时舌、齿、辱、鼻、喉、及声带的正确位置。尤其是鼻音、边音、平舌音、翅舌音发音时口腔中各器官的位置,可以从投影上看得一清二楚。比如在教学声母“1”时,教师首先把声母“1”的录音多次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在反复听录音后跟着录音模仿“1”的发音。然后利用投影中的口形示意图,老师边用教鞭引导学生看清发音的部位,边讲解发音的方法:“1”的发音部位是舌尖,发音方法是舌尖顶住上齿龈,发音时声带颤动,气流从舌头两边出来。这一点和“n”的发音不同。(前一节课已学了n的发音方法)。”接着,便演示CAI课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发音方法,我便把口形示意图设置成动画效果)。口形示意图中的舌尖便顶住了上齿龈,同时发“1”的音。发音时,声带颤动便用弧线表示,气流从舌头两边出来便用红色箭头线条来表示。学生尔后也跟着发“1”的音。这样,用录音引路,用投影辩形,再用CAI课件声像并举,有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声母、韵母发音时正确的方法,从而把声母、韵母读得既正确又清楚,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电教媒体能把抽象的概念变成有形有声的感性材料,化虚为实,化难为易,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和记忆,使我们在传统教法的基础上增添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新手段和新方法。

三、运用电教媒体,强化训练

拼音是一种技能,仅仅教给学生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大量训练,才能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而刚入学的儿童自制力一般都比较差。教师如果进行单调重复的训练,儿童的注意力往往处于分散状态。因此,在进行拼音练习时,我们运用电教媒体,采用多种练习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牢固地掌握汉语拼音,效果甚佳。

比如,利用录音来进行分解音节的练习。我们把已学过的声母和韵母组成不同的音节,利用录音放给学生听,让学生说出每个音节的声、韵、调各是什么。

我还从方正奥思的图符库里调出许多小朋友既熟悉又喜爱的图片制成课件。在每幅图下都设置了一括号,先让学生分别说出图上有些什么,然后我点按鼠标,出现这些图的音节(音节不按图的顺序排列)。最后我便让小朋友用鼠标把音节拖拉到相应的图片下的括号里。如果选对了,电脑博士会说:“你真棒,请跟我读„„”如果选错了,电脑博士便说:“选错了,继续选”,而且所选音节也会从括号里掉回到原来的位置。这样在操作时,人机交互,介面友好,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当学生用鼠标进行正确选择搭配后,画面又配以响亮生动的鼓励语进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又再次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得到调动和充分肯定。这样,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获取了大量信息,促进学生掌握的知识产生了正迁移。

总之,在拼音教学中,我们合理选择、科学运用电教媒体,收到了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可比拟的效果。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提高了汉语拼音教学效率。

汉江小学 熊超荣

第四篇: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晨读》教学案例

乔海燕

《晨读》是儿童文学作家葛翠琳对儿时学习生活的一段回忆。作为读书单元的首篇文章,就是要以作者晨读的感受,引发学生与读者产生共鸣,对读书产生极大的兴趣。因为那个时代离现在的学生生活比较远,所以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先是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对作者的了解,接着又出示了葛翠琳的图片,告诉孩子们这就是作者。又在音乐的伴随中叙述了葛翠琳的童年生活,这样拉近了孩子们与文章的距离,让孩子们体会到文中的学生对读书有着强烈渴望的原因就是因为又一位爱好文学的老师。接着抓住“这位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个中心问题,让孩子们读中感悟,认识到读书的乐趣,激发读书的渴望。

片段一:

师:这位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这位老师很美丽。

师: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生:这位老师长着一副瘦小的身材,清秀的脸有些苍白,一双温柔而又善良的眼睛时时闪出甜美的微笑。从这句可以看出来。

师:还有谁想说?

生:这位老师很幸福。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因为有这么多学生陪伴她,所以她幸福。

师:如果这位老师就站在你面前,你想认识她吗?打个招呼吧!生:老师您好!

生:老师我是xxx,我很喜欢你。

师:带着你的喜欢读读这句话。

„„

教师为学生创设情景,教会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心问题的提出既注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又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学生的模糊映像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朗读体验,逐步深入进去,充分地与文本亲近,感受读书的魅力,体会读书带给孩子们也就是读者的乐趣。

片段二:

师:文中的老师给孩子们读了一本又一本有趣的书,都过哪些书?

生:冰心的《寄小读者》,《万卡》、朱自清的《背影》、《爱的教育》。

师:你读过这些文章吗?

生:没有。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冰心的小诗《雨后》(出示内容)很熟悉是吧?一起来和老师读读。(师生共读)读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很高兴。

生:我也想玩水。

师:不同的文章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下面这封信是万卡写给

爷爷的,看看能带给我们什么。(师读节选部分)听完后你的心情怎样?

生:我很伤心。

生:我为万卡着急。

师:文中的孩子们和老师也和我们有着同样的感受,回到文中我们一起去感受。

„„

书中描写的场景就这样在老师的引领下与孩子们一起感同身受,不仅可以很好的把握文章人物感情,同时也为读书铺下了基石,学生在不同的文章中感悟着不同的思想感情,与文中人物同悲共喜,激发了读书的欲望,让课堂中朗朗的读书声代替教师繁琐的说教,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下滋生。

第五篇: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回归本色,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摘要】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是散发着浓郁的语文味的。语文教学的本色是什么?是繁琐的讲解,轰轰烈烈的讨论合作,走马观花的多媒体展示,还是空洞的情感说教?一堂有滋有味的语文教学到底从何而来?语文教学应当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回归本色,莫让语文教学课变了味。

【关键词】语文味; 情感体验; 教学语言; 多媒体教学2002年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课改理念就像一股春风吹进了广大教师的心房,给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投入到“课改”的浪潮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检查教师是否践行新课程理念、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准。由此便有了公开教学就必定要有热闹的讨论场面,凡是教学比赛就必定要有多媒体的展示和合作互动的环节。大家尽量去诠释新的课程理念,演绎新的课程文化。可是,就在这诠释、演绎之中,又使我们许多人茫然不知所措。于是,出现了许多非语文课的现象,形式上的刻意追求渐渐冲淡了语文素养的本位要求,使语文教学变了味。语文教学变了味,失去了“语文味”

(1)语文课变成了思品课、自然课。(2)语言训练不落实,课件代替了语言训练。(3)脱离文本的讨论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文本还没弄清楚,就塞进了一些课外的东西。(4)合作探究流于形式。课堂上热闹非凡,对小组成员的任务落实不到位,不能各尽其责。

我在某市“新课标语文优质课大赛”中看到这样一个镜头:

师:下面就文章作者是小孩、中年人还是老人,请同学们分组展开讨论.”(《山中访友》)

于是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大家七嘴八舌展开讨论…….看着轰轰烈烈的讨论场面,教师不禁喜形于色。面对如此热闹场面,我不由地问语文到底怎么了?难道这种无谓争论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吗?

同样,在教学《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有一位教师运用课件,以卡通动画的形式,将作者在山中访友的全程编辑成动画片,整节课宛如动画片欣赏课,将课文的内在意境展现无遗,我在感叹课件制作的精致与用心良苦之余,不由又问:这种直白式的演示课件,难道就是我们所倡导的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强调学生的个性体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新课程理念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像上述“热热闹闹走过场,轰轰烈烈搞形式”的现象屡见不鲜。“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才算是一节真正的好的语文课?”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并亟待解决。

2回归本色,重拾“语文味”

语文味并非摸不着看不见、非常玄乎。我们要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运用语言,在日常教学中,着眼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教学有明确的要求: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笔者认为:真正的的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突出语文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另一次交流会中,我有幸听了我校一位年轻教师的一节新课程研讨课《山中访友》,其教学过程如下:

2.1感悟与熏陶

执教者以一幅幅山林美景,配乐朗诵课件,充分调动学生视、听等感官去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在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中唤起情感,体验意境。

2.2整体感知

作者文中访了哪些朋友?说说这些朋友各具什么特点?让学生走进意境,融入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

2.3体验探究

“你喜欢山中的那些景物?为什么?说说你的感受。”融入课文,突出自我感悟,自我体验,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课文。

2.4拓展、创造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不仅山林有友,身边也有许多可亲、可爱的朋友。一株小草、一朵野花、一座小石桥等,你能对他说几句话吗?”

从课文中走出来,进入生活,在课件的配合下,使学生用心去感受,体验世界,在学习课文之后,使语文的外延延伸,去拓展、去创造。

2.5现实与思考

“面对人与自然的现实,说说你的看法。”对此展开讨论,明辨是非,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整个教学过程,没有无谓的讨论,没有热闹的场面,在一些喜欢热闹的同行眼中可能会有互动性不够之类的评价,但本人认为这堂课处处扣住了《山中访友》的语文现象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了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能力,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并重视了学生的自我感悟和体验,提高了审美情趣,突出了语文的本位,确是一节不可多得的语文课。

3“语文味”从何而来

3.1品味语言,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师抓住文中几处关键而精彩的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深切感悟品味出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感悟文字丰富的内涵与魅力。学生在这样品味、感悟的过程中,逐渐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获得体验与感悟的方法及能力。这样的执教,这样的课堂充满魅力。

3.2凭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文化积淀,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鉴赏课文。

语文味应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久而久之,学生身上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即文化味,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健全人格层次得到提升。

3.3语文味源于教师足以激发学生情感与美感的个性化语言。

我们知道,不管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如何,语文课永远姓“语”,语文课永远是教师、学生和课文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拥有扎实、深厚的语言功底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品味作品语言”。记得在南宁市早年的创新语文技能大赛中,有的规范严谨,给人儒雅正宗之感;有的激情满怀,以激情唤起学生的激情。尽管教师的语言风格或许会因人而异,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学语言应该是因文而异,因意而别。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其实就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其风格也是因文而异,因意而别的。因此,在教

学说明文时,宜以准确、简明、平实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去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在鉴赏诗歌时,应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学生去领悟诗歌当中所蕴涵的或哀伤、或思念、或憧憬、或谴责、或幸福的情感体验;在分析议论文时,教者语言更要严谨、周密等等。

综上所述,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应回归本色,充满着犹如扑面而来的春风般的“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让我们提高自身素养,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使语文课堂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彰显着聪明和睿智。

智慧的交融、个性的张扬,散发语文的独特芳香,流淌着师生间真情的表白,我们呼唤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本位教学,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参考文献

[1]程少堂:《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新起点》《中华读书报》2003年7月16日

[2]《语文味品咂教学与教师修养》姜国忠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 2005.02 [3]秦建新:《个性化与语文味》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4.03 [4]陶成生:《语文教学承载不了这样多的重任》,《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12期

下载让作文有点文化味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作文有点文化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走语文的路,赏语文的景 北师大什邡附属外国语学校曾艳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曾几何时语文课堂教学变脸层出不穷,大家对语文课堂的冠名也越来越多:情境教学、诗化教学等等。无论......

    一碗牛肉汤,喝出文化味

    一碗牛肉汤,喝出文化味 还记得本月上旬晚报举行的“洛阳老黄·请你喝汤”的活动吗?26日下午,在位于隋唐城路(洛宜路)与龙门大道交叉口西南角的黄记南街口小碗牛肉汤馆里,十几位洛......

    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评苏渊老师执教的《蜗牛的奖杯》 语文课太需要浓浓的语文味了!为什么呢?因为语文课上太多的其他味。《蜗牛的奖杯》是则寓言,旨在通过二年级学生......

    让课堂充盈浓浓的语文味

    让课堂充盈浓浓的语文味 ——听特级教师吉春亚的课有感 东塔学校 杨陆燕 最近,在视频上我有幸领略了名师吉春亚的风采,吉春亚老师是一位文静儒雅、聪慧灵气、快乐随和的老师。......

    潮味:潮汕宗族文化简介

    一、宗 族 祖祠及宗亲会、父母会。潮汕乡民多聚族而居,而且特别注重宗祖,“......其营建家室也,必先建祠堂”(《普宁县志略.风俗》)。祠堂是本乡一些头领活动之处所,也是合族祭......

    作文“三味”

    作文“三味” 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执教十年,回首过往,历届学生中不乏得意门生,如吴睿佳、范贞序、周鹏飞、张谦、梁晶晶、曹璟怡、舒扬子者流,亦......

    年味作文

    年味的作文 一大清早,我便被楼下宏亮的鞭炮声唤醒。我急忙从被窝里爬出来,探着头往楼下看。哎呀,好快呀,马上就到大年初一了,新的一年就要到来了! 等做好饭,大家围坐在一起边看电视......

    年味作文

    家乡的年味家乡的大年是有味的,一种传承于冥冥的心灵深处、承载着厚重文化底韵的“味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年的劳顿在年......